第一篇:典型案例 张德峰之女工亡赔偿一案
下班途中遭车祸,维权之路犹长征
——张某工亡案
【案情介绍】(300)
张某是河北省巨鹿县农村中一个普通家庭的姑娘,自二000年开始到巨鹿县某纺织有限公司工作,某纺织有限公司生产昼夜不停,职工上班实行三班倒,张某二00五年六月一日上的是夜班,晚上十二点下班后,她与同村同伴四人一块回家。当四人骑自行车行至邢德线50公里+30米处时,张某被一辆高速行驶的大卡车追尾撞倒,大卡车迅速逃逸,这场悲剧造成张某这个年仅二十一周岁的花季少女,就这样在一刹那间被剥夺了生命权。
得知噩耗,张某的父母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当悲痛过后,张某的父亲张某某想到,张某是在下班途中发生的交通事故导致死亡的,某纺织有限公司应当承担责任,张某某经咨询律师后得知按2004年的平均工资,可以获赔52000元,张某某考虑到自己女儿是在某纺织有限公司外发生的事故,与公司没有必然联系,遂向公司提出赔偿40000万元的请求,公司的法律顾问称:“像你这种情况不属于工伤,依法公司不应承担法律责任,不应当赔偿,但可以给你们一定的补偿,给你一两万就是对你们不小的恩惠了。”张某某听到这样的答复非常气愤,于是选择了用法律维权。
【案情焦点】(300)
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伤赔偿争议案件,需要先经过工伤认定程序,经认定属于工伤的方可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工伤认定程序在很多情况下时间比较长,虽然《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条规定了认定工 伤的时限为60天,但是,由于进行劳动关系认定的有可能要经一裁两审程序,工伤认定有可能因此而被拖延一年零两个月。而当劳动局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后,也不一定能马上进行工伤赔偿仲裁,因为,当事人有权对工伤认定决定进行一次复议两次诉讼,这样就会使工伤赔偿仲裁程序最长可被再推迟九个月之久。
本案中的工伤赔偿程序就如上所述,被用人单位以合法的形式拖延了两年半,当仲裁庭依据工伤认定决定裁决该案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时,已距事故发生之时有两年半之久。这时裁决本案的补助金应当以事故发生时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为标准,还是以裁决时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为标准?现行法律对此没有予以明确,而依据这两个不同的标准裁决数额相差近两万元,裁决时适用哪一年度职工平均工资为标准,成为本案争议最激烈的焦点。
【办案经过】(1000)
二00八元月八日,我站接受张某某的申请,经审查符合条件决定向其提供法律援助,通过了解我们得知,二00五年八月份,张某某通过巨鹿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委托邢台市劳动局进行工伤认定,在认定工伤时,某纺织有限公司否认劳动关系存在,为此,进行了劳动关系的一裁两审,邢台市劳动局于二00六年十二月八日作出工伤认定决定,认定张某的死亡属于工亡。某纺织有限公司出于拖延张某某的目的,对工伤认定决定进行了一次复议两级审理,经过一年的复议和审理,邢台市中级人民法院最终维持工伤认定决定。
张某的死亡属于工亡已经确定无疑,下面所应当采取的方式就是,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工伤赔偿,在申请劳动仲裁时有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现在要求赔偿是依据张某死亡时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为标准,还是依据仲裁裁决时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为标准?对于这个问题我多次查阅相关法规,并且上网 搜集相关案例,均没有与这个问题有关的什么规定或者相关案例的裁判文书,我多次考虑如果依据旧标准裁决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从情理上非常不公平,但一直没有有利的依据支持,于是我多次与其他律师探讨,意见始终也未能一致,其他的律师的意见有的认为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就应以事故发生时上年度的职工平均工资为标准裁决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其理由是仲载机构应当依据现有法律裁决;有的律师认为现在已经距事故发生近三年了,如果仍以事故发生当时的职工平均工资裁决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确实有失公允。
2008年1月14日,我特意去了巨鹿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就这个问题与主审本案的仲裁员交流相关意见,但是,该仲裁员也没有遇见过像本案这样,仅一个工伤认定就将工伤赔偿案件的仲裁程序拖延了两年半的案子,他也认为虽然以事故发生时的职工平均工资为标准裁决不合情理,但是,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只能这样裁决。
法律的本意是正义的,理解法律也应以正义为宗旨,从公允善良角度考虑,我认为应以裁决时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为标准,因为,职工发生事故后所获得的赔偿应当与当时的经济状况相匹配。并且,我从网上查阅了事故发生时河北省国民经济公报统计的农村居民年纯收入为2853元,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为1600元和现在统计的(2007年)农村居民年纯收入为4293,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为2787元,由此对比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状况有很大的变化,现在赔偿原来的损失应当依据现在的经济状况,这样才能使受害人现在拿到的赔偿与受伤害拿到的赔偿等值,这样方更能彰显法律的公平与正义,并以这个理念为核心撰写了代理意见。二00八年三月十二日,经过激烈的法庭争论之后,仲裁庭最终从公平、正义角度出发,采纳了我的意见,依据 仲裁裁决时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为标准进行裁决,这样通过我们援助站人员的努力为张某某多争取了近两万元的赔偿,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法律的公平与正义。该仲裁裁决于二00八年二十八日正式生效。
【法律适用】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一款。以该款规定支持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和丧葬费的仲裁请求。
《邢台市工伤保险实施细则》第三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48个月至60个月全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具体标准为:无供养亲属的48个月,有供养亲属的,供养1人者52个月,供养2人者56个月,供养3人以上者60个月。”以该规定本案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月数为48个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如何适用法律的解释》第三十五条。以该条对“上年度”概念理解的理论来说明,《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中的“上年度”也应当以这种理论去理解,认定该上年度是裁决时的上年度。
【法律分析】(1500)
一、工伤认定程序繁琐,不利受害人维权
这个案件是一件很普通,而且又少见的案件,它的普通在于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认定为工伤很正常,是工伤赔偿案件中比较典型的案件;它的少见在于作为工伤案件,它把工伤认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仲裁赔偿等等所有程序一环不拉的走了个遍,这是很多工伤赔偿案件所难于做到的。
通过这个案件,我们可以看到张某某维权的路线是:第一步申请工伤认定,第二步进行劳动关系仲裁,第三步进行劳动关系一审诉讼,第四步进行劳动关系二审诉讼,第五步恢复工伤认定作出结论,第六步就工伤认定决定进行行政 复议,第七步进行工伤确认一审诉讼,第八步进行工伤确认二审诉讼,第九步进行工伤赔偿仲裁,到张某某拿到涉及赔偿数额的第一份法律文书时,他已经拿到了七份国家机关的法律文书。而这九个程序,每个程序都有不同的时效期间或者起诉期间的限制,这种繁琐的程序对于普通劳动者维权来说无疑是一个难以逾越的沟壑。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中的“上年度”为何年
工伤认定的时间由于各种原因往往被拖延的比较长,当仲裁庭裁决工伤赔偿案件时,经济状况、生产、生活水平都有相当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应当以事故发生时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为标准,还是以裁决时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为标准?现行法律对此没有予以明确,而现实中,依据这两个不同的标准裁决有时会产生赔偿数额悬殊过大,到底怎样理解《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一款中的“上年度”更为合理呢?
我们从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状况、物价、人均收入均有相当大的变化,如果依据事故发生时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裁决,将会导致受害人现在获得的赔偿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水平不匹配,物价上涨了,受害人的获赔数额就会相对减少,物价下跌了,赔偿义务人赔偿数额就会相对增加,这样均有失公允,显失公正。
第二,如果采用事故发生时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为标准进行裁决,那么,将造成赔偿义务人赔偿的时间越晚对赔偿义务人就越有利,因为,社会经济一直在发展,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物价也会随之上涨,赔偿时间晚了,赔偿义务人赔偿的数额就相对减少了,并且可以无偿使用这笔本不属于自己的财产,如果这样裁决将会刺激赔偿义务人想方设法拖延支付赔偿款,而工伤赔偿程序的 繁琐,对赔偿义务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合法拖延方法。这样将会造成恶意诉讼不断产生,既浪费了有限的司法资源也损害了受害人合法权益,更重要的是致使司法失去了公正。
第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赔偿标准“上年度”有明确的解释,该解释规定:“上年度,是指一审法庭辩论终结时的上一统计年度”,虽然该解释不适用于工伤赔偿案件,但其中的法理是相通的,《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一款中的“上年度”应当以这种理论理解。
基于这些理由,将《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一款中的“上年度”理解为裁决时上年度更为公平、合理。
开庭前,主审本案的仲裁员对我们主张以裁决时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为标准进行裁决的请求持不同意见,认为我们的主张没有道理。二00八年三月十二日,张某某案开庭时我们将我们的理由在法庭进行了充分翔实的阐述,最终说服了仲裁员,仲裁庭支持了我们的理由,以裁决时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为标准进行裁决,从而使张某某多获得了近两万元的赔偿款。
三、试想将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伤案件,认定工伤的权利赋予仲裁委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程序适用的对象,应当针对已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和职工,因为,这些职工受到事故伤害,经过认定属于工伤的,承担支付保险待遇的机构是劳动部门,当劳动部门拒付保险待遇而发生的争议也不属于劳动争议,这样的争议不能通过劳动仲裁解决,工伤保险待遇由劳动部门支付,所以,由劳动部门首先确认是否属于工伤也合情理。
而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的职工发生事故伤害后,负有支付工伤待遇 的主体是该用人单位而非劳动部门,经认定工伤后,如该用人单位拒绝支付工伤待遇而发生的争议属于劳动争议,应当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同时,工伤认定不同于技术鉴定、伤残评定,它不需要法律之外的专业知识,仅是适用法律的过程,只要熟练掌握《工伤保险条例》、《工伤认定办法》等相关规定,具有相关的法律知识,就能作出准确的工伤认定。仲裁机构是专门处理劳动争议的机构,具有这方面的法律知识,所以,仲裁机构有能力进行认定,那么,为什么还要把这类案件的工伤认定权从工伤赔偿程序中分离出去赋予另一与该纠纷无任何关系的机构呢?并且,经劳动局认定后,如果当事不服而进行诉讼,最终的认定工伤的权利在人民法院,而仲裁裁决是否正确也由人民法院审查,这样,人民法院统一掌握着仲裁裁决和工伤认定决定是否正确的评判权,所以,对于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发生的工伤案件认定工伤的权利没有必要与仲裁分离。
如果将这类案件的工伤认定权赋予仲载委后,可以将认定工伤与确认劳动关系同时进行,可以避免当事人对工伤认定和劳动关系认定分别进行诉讼,减少工伤赔偿案件的程序,减少“诉累”,可以为工伤职工最多减少两年多的期限,这将大大有利于劳动者维权,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和节省司法资源。
邢台市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
专职律师:张立辉 二00八年六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