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孝老爱亲模范

时间:2019-05-13 04:39: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国孝老爱亲模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国孝老爱亲模范》。

第一篇:全国孝老爱亲模范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11名)

孟佩杰(女)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学生

王冬梅(女)甘肃省两当县金洞乡太阳村村民

张 蕾(女,土家族)贵州省铜仁学院中文系学生

王 欣(女)、顾金钟夫妇 王欣系大港油田总医院纪检监察办公室主任;顾金钟系天津市公安局大港分局海滨派出所民警

曹阳飞宇 福建三明学院外语系学生

陈 九(女)河南省濮阳市高新区皇甫街道前皇甫村村民

杨德碧(女)重庆市涪陵区龙潭镇义和村村民

李建珍(女)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铁路局柳州机车车辆厂工人

王现伟 安徽陆军某预备役师步兵一团副参谋长

朱清章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矿务局河滩沟矿二采区退休职工

陈礼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96401部队高级工程师

杨德碧,女,汉族,1970年4月生,重庆市涪陵区龙潭镇义和村村民。

杨德碧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用柔弱的肩膀挑起生活的重担,19年如一日,侍奉着亡夫前妻的父母。她用真爱诠释了什么是倾注与付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孝老爱亲的美德。

1989年,吴明超经人介绍与刘永禄的二女儿结成夫妻,但结婚不到1个月,妻子离家出走下落不明。吴明超选择了“留守”,独自一人照顾着岳父岳母,从女婿变成了“儿子”。两位老人深受感动,亲自为他重新选择伴侣,操办婚事。1992年,22岁的杨德碧与吴明超喜结连理,夫妻俩与和他们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刘永禄夫妇,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因为家庭贫困,结婚后,吴明超外出打工挣钱,杨德碧独自在家料理家务,侍奉两位老人。当时,两位老人都已年过花甲,体弱多病,家里家外、田间地头的事情全靠杨德碧一个人张罗忙活。对待两位和自己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老人,杨德碧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她经常省下钱来,为老人改善生活、添置衣物。老人的生日,她也是熟记在心,再忙再累,都会为他们准备丰盛的菜肴。两位老人生病的时候,她忙着嘘寒问暖,端水递药。2001年,69岁的公公刘永禄得了肺结核,每天干完活,杨德碧就守在公公床边,熬药喂汤。在她的细心照料下,公公康复了,可是她却整整瘦了6斤。

天有不测风云。2007年1月,在煤矿打工的吴明超因瓦斯中毒不幸死亡。安葬了丈夫后,杨德碧擦干眼泪,毅然选择了“留守”,她毫无怨言地肩负起整个家庭的重担,一如既往地服侍着年近80的“公婆”。2009年,刘永禄白内障加重,她亲自送到涪陵区中心医院做手术,天天在医院侍候老人,同病房的人都认为杨德碧是刘永禄老人的亲闺女。吴明超去世后,好心人不断地给杨德碧介绍对象,公婆也不停地催促杨德碧再婚。但只要有人上门提亲,杨德碧就提出三个条件:一是对方必须上门当女婿;二是要对刘永禄夫妇好;三是要德行好,勤劳。杨德碧敬老爱老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一个人,2010年3月,龙潭镇万寿村民陈永连走进了杨德碧的家,接过了杨德碧身上的重担,帮助她承担起了赡养两位老人的义务。一年来,他们一家人和和睦睦,夫妻恩爱,老慈幼孝,成为远近闻名的幸福家庭。

整整19年,杨德碧用平凡而质朴的行动写下了一篇感人至深的尊老诗篇,奏响了一曲令人钦佩的敬老乐章,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

张蕾,女,土家族,1987年2月生,中共预备党员,贵州省铜仁学院中文系学生。

张蕾8岁那年,父亲因患青光眼视神经萎缩无光感而完全失明,母亲不堪重负离家出走。村中长辈劝张蕾放弃读书,应该开始学会养家糊口。面对双目失明的父亲、年幼的弟弟,懂事的小张蕾流着泪点点头,第二天便扛着锄头下了地。那一刻,她的童年结束了。每天天蒙蒙亮,小张蕾就出发了,下地犁田、栽秧;中午还要回家给父亲、弟弟做饭;夜晚11点才一身疲惫回到家。怕年幼的弟弟吃不饱,平时吃饭,张蕾总是自己吃小碗,给父亲和弟弟吃大碗。虽然日子过得艰难,但张蕾内心仍十分渴望读书。失明的父亲读懂了女儿的心,懂点二胡的他决定,去沿街拉二胡卖唱乞讨,送自己的一双子女读书。辍学一年半后,在父亲张正学的坚持和青岛市妇联的资助下,张蕾又回到了学校。

2004年,张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印江民族中学。为了不再让父亲出去卖艺乞讨,她在学校食堂里做起了临时工,还利用晚自习之后的时间到夜市去帮别人洗碗,靠每天十元钱的收入来维系父亲和弟弟的生活。2007年,张蕾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顺利考入铜仁学院中文系。在她的辅导和鼓励下,弟弟也于2008年顺利考上了贵州职业警官学院。此时,家中只剩下双目失明、疾病缠身的父亲。为了照顾父亲,年仅21岁的张蕾作出了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带着父亲上大学,一边读书一边打工挣钱。2008年,张蕾在铜仁学院老校区后面租了一间面积不足8平方米、月租60元的简陋民房。为了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每天放学后,她都必须去给父亲做饭,徒步往返于新老校区之间,行程达10多公里。她还要利用晚上和周末的课余时间打工挣钱,给父亲买药治病。生活虽然艰苦,但她的学习成绩从未落后,还担任了学生会干部,并在2010年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张蕾的感人事迹经新闻媒体报道后,贵州全省掀起了向张蕾学习的热潮。2010年,她荣获第二届贵州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朱清章,男,汉族,1950年8月生,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矿务局河滩沟矿二采区退休职工。

2006年,一个沉睡了31年的老太太,在养子朱清章的精心照料下,居然奇迹般地重新站了起来,演绎了一段爱的奇迹。

1975年冬天,朱清章的母亲生火时不慎将省吃俭用的一千多块钱给烧掉了。气急攻心,突发脑溢血摔倒了。经过内蒙古医院救治半年后,命总算是保住了,却成了“植物人”。为了给母亲看病,朱清章欠下4000多块钱的外债,一家人的生活捉襟见肘。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个时候父亲又因工伤患了外伤性振颤麻痹综合症,后来发展成半身不遂,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年轻的朱清章独自撑起了这个家。两位老人病倒没多久,朱清章从邻居那儿得知了自己被抱养的身世,但是他没有丢弃这对养育过自己的苦命夫妻。

1977年,张凤英看上了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的朱清章,走进了他的生活。常年床前伺候,朱清章成了半个医生。每天,他都要给母亲按摩,从腿部到头部,拍打、滚动、搓揉,一次至少半个小时。婚后,朱清章就和妻子一道承担起伺候两位病人的责任。洗衣按摩、帮老人擦洗身体都井井有条,勤快的张凤英把老人和家里都打理得干干净净,光屎尿布就准备了五六十块,朱家门前常年飘扬的布头成了邻居们眼中熟悉的风景。

1997年,瘫痪在床14年的父亲去世了。两年后张凤英患胃癌也离开人世。朱清章似乎一下子垮了下来,但母亲还在,需要他的照料。他坚强地挺了过来。2004年,朱清章照例一大早来到母亲的床边,给她擦洗身体,念叨念叨这两天街坊里发生的新鲜事儿。就在他转身准备离开的时候,奇迹发生了,母亲竟然伸出手拉住了他,用两个手指头捏起一块鸡蛋,示意要他吃进嘴里。母亲的手能动了,朱清章高兴地流下了泪水。2006年春节,朱清章在火炉上烧了一壶水便出去劈柴,十几分钟后,他再回到屋里吃惊地发现母亲竟然一只手拎着壶站在火炉边。

31年的生命守候,31年的不离不弃,迎来了希望。如今,80多岁的老太太不仅能下地行走,还能自己生火、做饭,一家人其乐融融,尽享着天伦之乐。

陈九,女,汉族,1923年10月生,河南省濮阳市高新区皇甫街道办事处前皇甫村村民。

89岁,对许多老人来说,正是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美好时光。而陈九却仍在为一家四口人的生计奔波。她独自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91岁的大伯哥及智障眼盲的侄子,成为家里3个男人的生活支撑。

陈九的侄子张铁山从小痴傻,嫂子临死前把傻儿子托付给了陈九。丈夫张玉科1958年因病去世,留下了刚满1岁的儿子张宝堂,从小智力同样有问题。为了这个家,才三十几岁的陈九含泪在丈夫面前立下誓言,一定会把家照顾好。从此,一个年轻的妈妈,独自带着两个孩子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艰难生活,把自己的青春和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这个家。

儿子张宝堂智力有障碍,多年没有成家。8年前,儿子终于成家了,儿媳妇的到来为这个家增添了不少生机,不幸的是3年前儿媳因心脏病突发去世。2009年冬天,儿子又遭遇车祸被撞成重伤,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年近九旬的大伯哥在下地劳作时摔断了腿,卧床不起。自此,这个“四口之家”3个残疾人的生活起居,全部落在了陈九身上,年逾八旬的她,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

家里3个男人,既病且老。为方便照顾,陈九就把一家人都安排在一间房子里,相对像样些的床铺和被褥分给了侄子、儿子和大伯哥,自己睡在低矮的小炕上,没有一块完整的木板,被褥又旧又烂,她一住就是数十年。一家人的生活,吃饭是头等大事,也是陈九每天要面对的最实际的困难。由于收入来源少,一家人平时都是馒头加咸菜,半年才能改善一次生活,买上几块钱的肥肉,让全家人沾点荤腥,有时到村口捡些烂菜叶,保证每周能炒两次菜。

苦难的经历,长期的劳作,严重的营养不足,无情的岁月霜刀,压不垮陈九老人的信念,却剥蚀了她当年的风华和挺拔的腰身。她的背驼得更厉害,身高不足一米五,体重不足40公斤。大伯哥、儿子和侄子生活都不能自理,3个男人的大小便问题,都要由陈九来解决。大伯哥、侄子可以端碗吃饭,儿子却要一口一口地喂。面对3个残疾人的“四口之家”,80多岁的陈九依然选择坚强面对,用无尽的善和爱温暖残缺的生命,以母性的光辉照亮暗淡的生活。

陈九的事迹经各级媒体报道后,在广大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感动了千家万户。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她家纳入了低保,并组织了捐款,村里还安排了专人帮她料理家务、打理农事。

2010年,陈九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陈礼国,男,汉族,1953年3月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高级工程师。

“这人还活着吗?”一些国内知名医学专家看到陈礼国妻子脑室CT片子时,常常感到不可思议。每当听到这个问题,陈礼国都自豪地回答:“活着,还活得好好的!”

陈礼国对妻子忠贞不渝的爱,创造了医学奇迹,也感动着许多知道他们故事的人。

1996年7月的一天,不幸突然降临陈礼国原本十分幸福的家庭。他的妻子突发脑溢血,手术后失去部分记忆,并伴有狂躁和自虐倾向。医生告诉他:“你妻子能活着,已是奇迹。如果细心照料,可以活3到5年。”从此,帮助妻子战胜病魔,成了陈礼国工作以外的头等大事。他每天坚持扶着偏瘫的妻子上下楼梯,采取绑腿拉脚等办法,帮助妻子恢复肢体功能;用筷子夹黄豆等办法,帮助妻子恢复记忆。为鼓励妻子快乐地活下去,他还陪妻子到北京天安门看升国旗,到白云山下逛五羊城,到上海滩游东方明珠塔……

造化弄人,不幸再次降临。2006年3月,陈礼国的妻子脑溢血再次发作,彻底失去了记忆和知觉,成为植物人。“只要妻子还有一口气,孩子就有妈,我就有一个完整的家,就要尽到一个丈夫应尽的责任。”从那时至今的近1500个日日夜夜里,陈礼国忍着悲痛,悉心照料重病的妻子。他坚持为妻子按摩,擦洗身子,给妻子讲工作和生活中的喜悦和烦恼。

2008年国庆节,在妻子的病房里,陈礼国为女儿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婚礼,完成了妻子“看着女儿成家立业”的夙愿。妻子患病后,陈礼国又当爹、又当妈,精心呵护年幼的女儿。女儿高中毕业考取西安交通大学,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女儿留学期间,得知母亲再次病重的消息,执意要中断学业回国。对此,陈礼国坚决不同意:“天塌不下来,即使天塌下来,也由老爸替你顶着!”他还发动亲人给女儿讲道理,劝女儿完成学业再回国效力。

陈礼国让人们钦佩的,还有他对老人的格外孝顺,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在他的精心照料下,父母和岳父母4位老人都活到高寿,才含笑离去。

陈礼国先后有近20项科研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荣获全军“十五”期间武器装备管理先进个人,为我国战略导弹部队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建珍,女,汉族,1967年7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铁路局柳州机车车辆厂工人。

1991年,李建珍结婚后便生活在一个由三个不同家庭组成的大家庭里。20年来,她用责任和真爱精心呵护着三个家庭,一个是公公婆婆的家,一个是丈夫外婆的家,最后一个才是自己的家。

1991年李建珍与李文结婚后就和婆婆住在一起。由于公公因公殉职,婆婆体弱多病,李建珍便承担起了照顾婆婆的责任。后来婆婆与刘鸿儒再婚。1997年公公刘鸿儒患中风半身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婆婆当时因工作原因脱不开身,而公公的两个女儿都在外地,一时也无法赶回。李建珍又主动承担起照顾公公的责任。她和同事换班,白天去医院照顾公公,晚上再回厂上班。她每天细心照料,喂水喂饭,擦身按摩,倒屎倒尿从不抱怨。由于她的无微不至,同病房的人都以为她是老人的亲生女儿。刘鸿儒奇迹般地康复后,逢人就夸李建珍孝顺。婆婆95岁高龄的老母亲也曾与李建珍一家一起生活,老人家有轻微的老年痴呆症,大小便失禁,但李建珍从未嫌弃,精心服侍着老太太。几年后老太太搬回自己家居住,由几个女儿轮流赡养,当轮到婆婆照料时,李建珍除了及时送上生活费、买补品和日用品外,周六、周日还主动代替婆婆上门服侍。

丈夫的表妹李兵,夫妻俩都是下岗工人。2008年,李兵丈夫病重,李建珍一家鼎力相助,前后资助了上万元医疗费,帮他们渡过难关。当年7月,李兵的丈夫不幸去世,李建珍又主动帮李兵实现了再就业。后来,他们又把李兵上小学儿子的教育问题接管下来,当过老师的婆婆负责辅导语文数学,女儿李欣则担任了英语辅导老师。李兵对李建珍感激万分:“多亏有了建珍,不然我都不知道生活怎么过。”

李建珍的爱人李文在工厂上班,工作很忙。李文半是愧疚半是感激地对她说:“家里的事就全靠你了。”李建珍的女儿李欣从小就跟母亲一起悉心照顾老人,养成良好习惯,学习优秀,2005年至2006年,被评为柳州市优秀学生干部,2007年获柳州市“德育先进学生”称号。李建珍的这份爱,不仅在血缘、亲缘里荡漾,同事朋友、左邻右舍的事情她都看在眼里。今天帮张家大嫂照看孩子,明天帮李家师傅装修房子……左邻右舍无不对李建珍的孝心、热心交口称赞。

2008年,李建珍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2009年,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她的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

孟佩杰,女,汉族,1991年11月生,共青团员,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学生。

孟佩杰5岁那年,生父去世。迫于生活压力,母亲将她送给刘芳英夫妇收养。1998年,养母刘芳英患上了椎管狭窄症。经过治疗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只能依靠双拐勉强走路。一年后,养父无法忍受艰难的生活,悄悄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这一年,孟佩杰只有8岁。

从那时起,孟佩杰便开始承担起照顾瘫痪养母的重担。北方的冬天要烧炉子,孟佩杰每天早早起来给炉子添炭、掏灰。身子小,够不着灶台就站在小凳子上,摔伤、烧伤已记不得多少次;为娘俩洗衣服、为养母擦洗身子,手冻得又红又肿,膝盖不知磨破了几层皮;到市场上买菜,不认识葱姜蒜,她就按妈妈编着顺口溜记:“圆圆的是蒜、长长的是葱,扁扁的豆角绿茵茵……”

2007年,孟佩杰初中毕业,刘芳英的病情却开始恶化,最终瘫痪并完全丧失了自理能力。还未成年的孟佩杰主动选择了在临汾学院隰县基础部学习,就近照顾养母。2009年,按照学校的安排,在隰县上完两年后,孟佩杰还必须到临汾(总校)再接受3年教育。孟佩杰做出了令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带上母亲去上学!

为了及时照顾母亲,她在离学校最近的地方租了房屋,并向学校申请了走读。孟佩杰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早上6点,帮养母穿衣服,给她洗脸、梳头,然后赶到学校上课。中午12点下课后,又匆忙赶回家,做饭、喂饭,给母亲擦洗身子、活动筋骨、敷药按摩、洗漱更衣、倒屎倒尿,换洗床单、被褥,下午两点再赶回学校上课。下午放学后,她又匆匆赶回家中做晚饭、做家务,服侍母亲睡觉。每天就这样奔波在课堂和出租屋之间。养母久病卧床、大小便失禁,患上了褥疮,孟佩杰一天要帮其翻身擦身多次。为防止褥疮扩散,每天放学回来她都要给养母洗衣服和床单。她还专门跑去向老中医请教护理方法,天气暖和时,就抱母亲到窗前晒太阳。遇到母亲排便不畅时,她就用纤细的手指,帮母亲一点点抠出那些又黑又硬的粪便。刚强的母亲瘫痪后脾气也越来越大,孟佩杰就经常提醒自己,不能惹母亲生气,平日里功课再忙,她都会抽出时间陪母亲聊天。懂事的孟佩杰从来不乱花钱,时刻惦记着家里卧床的养母,对养母十几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任劳任怨,不离不弃。

2009年,临汾市委授予孟佩杰母女文明和谐家庭荣誉称号;2010年,孟佩杰成为临汾市年龄最小的十佳道德模范。

王冬梅,女,汉族,1969年5月生,甘肃省两当县金洞乡太阳村村民。

王冬梅是一个重恩情尽孝道的农村妇女。当家庭的负担、生活的不幸山一般向她压下来的时候,她没有退缩没有逃避。20多年来,她用无私的爱,悉心照料瘫痪卧床的养父和高龄婆婆。她用大山般厚实的情怀向世人诠释一个个真爱的故事。

王冬梅两岁的时候被收养,与养父、养母、爷爷、奶奶一家五口过着清贫却又充实的生活。天有不测风云。由于老人陆续生病没人照顾,冬梅不得不中途辍学回家。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烧火做饭、喂猪拾柴,然后和大人一起下地劳动。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王冬梅听从父母的安排招了女婿。她和丈夫起早贪黑、忙里忙外,共同撑起了这个贫困艰难的家。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爷爷就去世了,奶奶的病情也日益加重,还经常会莫名其妙地发火。老人发脾气,王冬梅总是顺着老人的心思,讲些高兴的事,这边说说、那边劝劝,逗得老人高兴了她也觉得很开心。每天,王冬梅都帮老人穿衣、洗脸、梳头,然后根据老人各自不同的口味和爱好,面条、稀饭、馒头、菜粥,一顿饭分几次做,隔三差五尽量换花样,让他们吃得高兴、吃得顺心。

2004年,王冬梅的养父突然发病,睡在床上一病不起。奶奶和父亲都相继卧床不起,吃喝要人喂,衣服要人穿,大小便要人帮。作为养女,王冬梅凭着一颗赤诚敬重的孝心,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精心护理。王冬梅每天为父亲按摩,帮助卧床的奶奶翻身,清理屎尿,擦身换洗,还经常把他们抱到院子里晒太阳。在王冬梅的精心照料下,两位老人卧床三年,身上没有一点褥疮,屋里也闻不到一点异味。2006年,97岁的奶奶和78岁的养父毫无遗憾地相继故去了。可谁知,王冬梅的丈夫却因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倒在床上。经过抢救,丈夫虽没有了生命危险,却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还欠下了2万多元的债务。家里的顶梁柱塌了,面对飞来横祸,王冬梅感到天旋地转,生活的重担又一次压在了她的肩上,她义无反顾地挑起了家里的重担。她说:“作为一个人,要上对得起老天,下对得起良心,不能撇下70多岁的养母和瘫痪在床的丈夫不管。”她只有一个信念,好好活着,伺候老人,抚育孩子,尽孝尽责。这两年,王冬梅通过养牛、养鸡,还清了家里的债务,两个孩子也已初中毕业,学会了做饭和理发的手艺,可以养活自己了。王冬梅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信心,现在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伺候母亲和丈夫身上,一有空闲,就和他们聊天,说说外面的事情,给他们宽心。

王冬梅2004年获得全国总工会、妇联、老龄委颁发的“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好儿女荣誉奖章,2010年被评为第二届甘肃省道德模范。

王现伟,男,汉族,1972年11月生,中共党员,安徽某预备役师步兵一团副参谋长。

一个患爆发性全身血栓的病人,被医院5次下达病危通知书,却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个瘫痪在床,被医生定为终生不能起床的“植物人”,却奇迹般站立起来。而创造这生命奇迹的人,是一名普通的军人、一位深情的丈夫。四年多来,王现伟怀着对家庭、对部队的感恩之情,勇挑家庭重担,不离不弃救治瘫痪妻子。

2006年11月,王现伟的妻子刘粹红突患爆发性全身血栓被送往医院救治。医生说:“这种病就是抢救过来也是植物人,而且会丧失语言功能。”在妻子被抢救的7天时间里,医院先后下达了5次病危通知书。妻子单位的领导赶来与王现伟商量后事,可他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困难,借债20多万元,坚持医治,终于将妻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妻子出院后,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都需要有人照顾。为了保持妻子肌体的健康,4年多来,王现伟坚持每天三次为妻子做全身按摩。为了防止妻子肌肉萎缩,他天天搀扶着妻子练习走路。每次练习下来,即使是在寒冬腊月,他的后背也浸满汗水。妻子有时会将大小便弄到身上和床上,看见妻子满噙泪水,一脸愧色,他总是一边帮她擦洗身子,一边笑着安慰她:“我们是夫妻,换着是我躺倒了,你会把我照顾得更好!”见到王现伟没日没夜的操劳,岳父母曾对他说:“粹红的病拖了这么长的时间,该尽的责任你也尽到了,趁着还年轻早点离婚吧,我们不怪你。”王现伟说:“在妻子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应该不离不弃地守在她身边。否则,我就不配是一名军人、一个丈夫!”

王现伟的衣兜里总是装着一张特殊的卡片,那是他为照顾好妻子专门制订的生活时刻表,无论走到哪里,这张卡片都在提醒他,家里有一个他深爱的妻子,到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了。

2009年1月,在王现伟的精心护理下,刘粹红的四肢渐渐有了知觉。慢慢地,她能挽着丈夫的手颤巍巍地站起来了。有一天中午下班回家,王现伟惊喜地发现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被子叠得整整齐齐。他以为是好心邻居来帮忙收拾的,便在纸上“问”妻子:“今天是谁来帮忙的?”“房间是我收拾的,我能干活了……”字还没写完,妻子已泪流满面。当年的主治医师得知刘粹红恢复的情形,曾惊叹:“天上所有的良药,都比不上人间的真情更有效!”

军人有军人的情怀,军人更有军人的使命。王现伟在照顾妻子的同时,多次参加重大军事演练,个人荣立三等功2次,被省军区评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

王欣,女,汉族,1971年5月生,中共党员,大港油田总医院纪检监察办公室主任。顾金钟,男,1969年10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公安局大港分局海滨派出所民警。

18年前,新婚四个月的王欣遭遇了人生中的大不幸——丈夫顾金钟因公致残。然而,她并没有被击倒。十几年来,王欣以常人难以想像的坚忍和毅力,艰辛付出,执着坚守,用爱谱写出了一曲困境中相濡以沫、彼此搀扶的感人赞歌。顾金钟在妻子精心照料下,奇迹般地站了起来,重返工作岗位,作出了突出成绩,被誉为警界“保尔”。

1993年,顾金钟在执行公务时发生车祸,颅骨骨折、额头塌陷、颈椎粉碎性爆裂,导致高位截瘫。对于一个20多岁的年轻女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她心里十分清楚。王欣发誓,不管顾金钟还能不能站起来,这辈子两人要相扶相伴走下去。经过两次大手术,顾金钟进入了身体康复期。王欣一边兼顾工作,一边照顾丈夫、打理家务。换液化气、扛米扛面、修理水电,这些本该男人干的活对王欣来说已是再平常不过的。为了帮助丈夫尽快康复,王欣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在上班前要给丈夫进行1个多小时的按摩,防止因为肌张力过高造成跌倒。晚上睡前也要进行1个多小时的按摩才能入睡,每次按摩对王欣的体力和精力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但她从没有放弃。在王欣的精心呵护下,1994年春节,卧床半年多的顾金钟终于能够扶着东西站立挪动双腿。但是身体的恢复远远不能弥补顾金忠精神和心理上的自卑情绪,他不止一次向王欣提出离婚要求。但是,王欣始终没有答应。她下决心要勇敢地面对社会,与丈夫共同闯过这一关。王欣开始请教专家,学习心理知识,经常陪丈夫聊天、参加聚会、外出旅游,用自己的乐观和豁达感染影响丈夫,体谅和包容着丈夫情绪上的变化,用无微不至的关心照料,让丈夫重燃生活的希望。渐渐地,顾金钟心情开朗起来,脸上也挂出了笑容。

突如其来的不幸,曾让顾金钟认为,能够重新回到热爱的工作岗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妻子王欣察觉了丈夫的盼望,努力帮助丈夫恢复身体。真爱创造人间奇迹。

2004年3月25日,在王欣11年的精心护理下,高位截瘫的顾金钟如愿以偿地回到派出所上班了,负责档案管理工作。6年多时间里,他录入案卷、信息资料近25万条,整理档案2.5万多册,办理户口事项3000多件,接待群众1万多人,群众满意率100%,创造了不凡的业绩。2006年,顾金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迎来了人生和事业的又一个高峰。

王欣、顾金钟的先进事迹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产生了热烈反响。王欣获得“杰出的人民警察妻子”和天津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顾金钟荣立个人一等功,荣获天津市公安局授予的爱岗敬业钢铁战士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

曹阳飞宇,男,汉族,1988年9月生,中共预备党员,福建三明学院外语系学生。

卖掉祖屋救治父亲,一边读书、一边悉心照顾生病的父亲……身为“80后”,曹阳飞宇过早地开始品尝生活的艰辛,同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爱心、孝心和感恩之心做了最好的注解。

曹阳飞宇8岁时,母亲因患癌症去世,年幼的小飞宇随父亲到厦门打工。和父亲一起奔波的日子是辛苦的。父亲患有严重的关节炎,手脚肿痛是常有的事情,每当发病,无论时间有多晚、天有多冷,小飞宇都会迅速奔向社区诊所请医生,及时为父亲减轻痛苦。

尽管是一名寄读生,但从小学到高中,飞宇的学习成绩始终保持优良。2008年9月,曹阳飞宇顺利考入三明学院外语系,成为了一名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年春节,曹阳飞宇61岁的父亲突然高烧不退,后被医院确诊为血行性播散型肺结核及慢性肾功能衰竭。在住院治疗的过程中,飞宇一人承担了照顾父亲的任务,从联系医生到筹措资金,从买饭喂药到精神安慰,从洗脸擦身到端屎端尿……十几天的住院治疗耗尽了飞宇家中所有的积蓄。为了给父亲做血透,飞宇毅然变卖了老家的房产。

面对病重的父亲,飞宇曾想休学照顾父亲,但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两难之间,飞宇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带着生病的父亲上大学!大蒜治瘊子他在校外租了一间8平方米的房间,将父亲安顿在那里,开始了他一边照顾病重的父亲、一边读大学的生活。每天天还没亮,飞宇就起床烧开水、做早饭、喂药……安顿好父亲后,他又匆匆赶到学校上课。每天中午和下午下课,飞宇都要一路小跑回出租房给父亲喂饭……等忙过这些,他自己又再返回学校去上晚自习。虽然带着父亲上大学,日子过得很艰辛,但飞宇从没抱怨过,他用稚嫩的双肩撑起了在风雨中摇曳的家。

曹阳飞宇带着父亲上大学的事迹很快就传遍了学校的每个角落,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2009年,曹阳飞宇获得感动福建十大人物、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第二篇:全国孝老爱亲简要模范事迹材料

全国孝老爱亲简要模范事迹材料

俗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但是在xx县xx乡xx家里却上演着久病床前有贤夫。1981年,xx因病瘫痪卧床,丈夫xx不离不弃、悉心照料,三十年如一日,从无怨言,在十里八乡传为美谈。

xx,现年71岁,xx乡高坡村五组村民。他的妻子xx在1981年,因一场意外的医疗事故,再也站不起来了,生活完全无法自理。对此,xx没有一点怨言,无怨无悔的照顾了妻子三十二年,为她端茶送饭,为她端屎端尿。

老伴刚瘫痪的前两年,我无论春夏秋冬,晚上睡觉从没脱过衣服,休息时都睁着一只眼,生怕照顾不周到,有个闪失。这么多年,饮食喂饭,洗洗涮涮,擦屎擦尿,我都习惯了。她现在身上没有一块褥疮。说到这儿,xx面带自豪。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为了照顾妻子,xx每天5点多钟就起床。趁妻子醒之前把田里的活做好,然后7点之前回到家做好早饭,再把家里的家务活做好。赶上农忙时常常回家喂完妻子后,自己连口饭都顾不上吃就又赶紧下地。到了中午别人都是坐在地头树荫下吃着家里人给送来的饭菜,xx却又匆匆赶到家中,为妻子准备午饭&& 在照顾服侍妻子的三十二年中,每每想起过去的艰难困苦,坎坎坷坷,妻子跟着他风里浪里摸爬滚打,xx都心存感激。他对记者说:以前,老伴不嫌我家里穷,一心一意跟着我,吃了很多苦。现在她遇难了,我怎能放下她不管呢。我倒愿意死在老伴的后面,不愿让她承受丧夫之痛,我也想在我的有生之年能一直照顾她。

xx不光在生活上对妻子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还在精神上鼓励她。由于妻子常年卧床,有时难免心情郁闷。这时,他就推心置腹的劝妻子,并鼓励妻子,使她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有时,他还为妻子唱两句革命歌曲。

在照顾老伴过程中,我学到了不少技巧和知识,家常便饭都能做了。洗尿垫子时,起初用洗衣粉,后来在实践中发现用84消毒液效果很好又省钱。现在老伴身上没一点病变。

30多年来,尽管当地政府给xx办理了低保,并从其他方面给予照顾,但由于xx和妻子常年有病,经济状况仍未改观。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虽然生活有时会陷入绝境,但xx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承诺:只要我有一口气在,就会侍候她一辈子。并且他常对妻子说,只要你想吃什么,我就给你做什么,实在做不出,我就买。

xx的事迹,感动了同村所有的人,他的堂孙子xx自愿过户到xx的门下,成为他的孙子,肩负起了照顾xx夫妻两人的重担,他说,我爷爷、奶奶这辈子真的太不容易了,我会好好照顾他们,让他们安享晚年。现在经过xx的勤劳努力,家里已新建了一幢三间房的小木房,相信他们的日子必将越过越好。

第三篇:孝老爱亲模范材料

弘扬美德孝老爱亲

彰显人间亲情大爱

--记……………………

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做人的本分。XXX就是这样一位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XXX,女,回族,现年29岁,系XXXX。在工作中,她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多次受到领导和同事的好评;在生活中,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儿媳、为人妻、为人母的高贵品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

以孝为先,赡养公婆尽孝道

XXX的公婆身体一直不好,生活不能自理,行动不便。与丈夫XXX结婚后,她像亲生女儿一般给婆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每天给婆婆亲自喂饭,饭后清理口腔;婆婆大小便失禁,每天用大婴儿尿不湿铺垫,夜晚起床三四次为她更换尿片,换片后用温水清洗皮肤,保持皮肤干净以防止发生褥疮;约三到四天戴手套清理一次大便,并时刻保持床褥清洁干燥;每天为婆婆翻身多次,经常洗脚剪指甲,并带公婆出屋晒太阳,和她谈心……老人年纪大了,反应慢,每次聊天似乎说的都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但她都很耐心地听。她经常用手机给婆婆拍录像,然后给婆婆看,让婆婆明白亲友都很爱她,不嫌弃她,消除婆婆的心理阴影……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XXX悉心照料着公婆,1毫无怨言,无悔付出,几年如一日,一天天,一年年,她把家收拾的干干净净,始终让家里保持洁净舒适,用自己无私的双手托起了婆婆的老年生活,用自己的善心照亮了家里的每一个角落。现在,公婆的身体逐渐好转,可以在床上起坐,有时下地扶着可以在外慢慢走动,全家人都不敢怠慢,仍是悉心照料着。一说到儿媳,老人就抹着泪说:“多亏了她们,我才能站起来……”。

家庭和睦,齐心协力共患难

人都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XXX和所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一样,有一个和睦而温馨的家。丈夫XXX弟兄两人,全家人都和公爹公婆一起住,平时大家尽心尽力照顾生病的公婆和年幼的儿子。下班后一起与父母团聚,一起伺候父母。遇到节假日或谁的生日,大家欢聚一堂一起庆祝,热闹非凡。多年来,一大家子没有红过脸、吵过嘴,家庭关系融洽。

XXX的丈夫和他哥哥都在一起工作,为了方便照顾家人,都将家安在AAA旁边,这样就能早些回家照顾家人,家中有急事时也能立刻到家。平时上班,几人总是轮流休息,尽可能让一个人留在家中照顾老人和孩子。在家时,都互相体谅,争着承担家务,让其他人多休息,安心工作。

XXX和爱人都在宁煤工作,同为SN人使他们很自豪。两人在工作上尽心尽力,回家后,一有时间,就一起学习企业文化知识和安全文化知识等,目前爱人已经拿到了操作工中

2级证,她也在向这方面努力。

6岁的女儿,是全家人的开心果,聪明、懂事。2012年,女儿因心脏病住院治疗,家中经济紧张,亲戚朋友知道后,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这个不幸的家庭,经过治疗,现在孩子恢复健康。在父母的影响下,小小年纪就知道尊老,吃饭时提前给爷爷奶奶准备筷子,不要爷爷抱,说爷爷会累……下班后一有时间,XXX就和丈夫就对她进行学习指导,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发女儿的智力,让女儿健康快乐的成长。虽说物质生活上不算富裕,但兄弟和睦,夫妻相濡以沫,家人互相扶持,真诚相处,建立起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关心集体,邻里团结结善缘

“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人”,这是XXX做人的准则。从事工作近10年,她虽然没有特别的丰功伟绩,但也从未发生过一次工作差错,也没和工友发生过纠纷。作为一名老员工,碰到新入职的员工,就会尽力的帮助他们,指导他们如何干好工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成长。丈夫XXX也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只要听说哪个工友家有困难,就会伸出援助之手帮一把。邻居都是比较通情达理的人,互相能够和睦相处,有些邻居看他们一家生活困难,不时的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XXX夫妇很感激这些好心的邻居,非常尊重他们,也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邻里关系融洽。

一个美满的家庭之所以能让每个成员都感到幸福,是因为家庭成员之间有一个能相互理解、和睦相处的生活氛围;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是因为都有一个热爱生活、珍惜所有的良好心态。家和才能万事兴,孝敬父母,与丈夫相濡以沫,与兄弟相互扶持,XXX用真诚去关怀身边的人,用实际行动感动了许多人,是我们孝老爱亲的典范和榜样。

第四篇:孝老爱亲模范材料

(篇一)

**是**乡槐树村一位普通的村民,今年42岁,她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十年如一日,不怕累,不怕苦,任劳任怨,在公婆眼里是好媳妇,在丈夫心中是好妻子,在儿女眼中是好母亲,在邻居眼里是模范典型。她用她的爱心演绎着人间真情,她的事迹在**乡广为传颂。

儿女的好母亲。**年轻时候,自己是农村户口,在城里打工维持生计。与丈夫成家之后,她一面做临时工,一面照顾家里。为了不影响丈夫的工作,她几乎包揽了家里的所有活计。孩子尚小时,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早早把饭菜做好,然后送孩子们上学,再去干活。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还要照顾家里的老小,但她从来不叫苦,不喊累,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离不开她的默默付出和努力。

天气预报她是必听的,一是掌握天气情况,二是根据预报张罗着一家人该穿什么衣服,保障身体的冷暖。她每天的饭菜都能做得适中可口,孩子和丈夫都不愿意在外边吃饭,下班和放学都赶回家来吃她做的饭菜。她每天管理孩子的生活,还负责督促孩子的学习。在她的严格要求下,孩子们都养成了独立学习的好习惯,而且成绩优秀。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大女子都已长大并成家立业,这是让**最欣慰的事儿了。

丈夫的好妻子。**的丈夫**早在2002年,因车祸造成半身瘫痪,刚开始,**还能够在妻子的搀扶下下床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越来越重,一年后最终卧床不起,每天只能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有专人照料。从此,她开始了对丈夫长达10年的护理,10年来,她对患病的丈夫不离不弃,用自己的真情书写人间真爱。

每天她为丈夫做可口的饭菜,丈夫想吃什么,她就去买回家,变着花样去做,从不厌烦。为防止瘫痪的丈夫肌肉萎缩,她每天坚持为他按摩二个多小时,为了让丈夫不得褥疮,**经常为他擦洗身体,每3天为他洗一次澡,每天定时为其翻身,变换卧床的姿势和方位,直到**点头舒服为止。在天气好的时候总能看到她推着丈夫到院子里晒太阳,扶着他做运动。在精神上,她一有时间就陪丈夫聊天安慰他。**是党员,经常爱看书看报,她主动到村上找来报刊杂志给他读,到七

一、两会等重大节日期间,她都帮助丈夫了解国家大事,听政府工作报告,**看在眼里,激动在心里,他多次在人前落泪。得到这样一位好妻子,他心里充满了感激。

多年来,夫妻俩形成了动作和眼神的暗号,**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明白他的的需求。比如,吃饭是拿筷子、喝水是拿矿泉水瓶、睡觉是拿枕头等动作,夫妻俩配合得非常的默契,也解决了**不能言语的困难。最让**头疼的是丈夫经常住院,每每这时是**最着急的时候,因为人手少,她就背着丈夫上下楼,再加上随身携带的物品,每次她都要来回跑几趟,累得气喘吁吁;在医院里忙于照顾病人,让她昼夜不能寐,每次下来,她都瘦下一大圈。邻里都替她担心身体,她自己却总是说:“只要老向没事,我就心安了。”

兄妹的好嫂子。**是婆婆家的中坚力量,是兄弟姐妹们心目中公认的好嫂子。公婆去世得早,她主动担负起挑起家庭大梁的重担,照顾年幼的小姑子和小叔子。因为他们双方的兄弟姐妹都生活在农村,家里都非常困难,**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自己家也不富裕的情况下,付出许多精力和金钱来帮助弟弟妹妹。在公婆去世后,她视自己的小姑子和小叔子为亲姊妹一样,从生活上关心他们,精神上鼓励他们,关心他们的冷暖安危,直到弟妹长大成人。如今,辛苦经营的家换来了姊妹们的真情,弟、妹将**这位嫂子当成母亲一样看待,尊敬她,爱戴她。知道嫂子照顾卧病在床的哥哥生活的不容易,他们经常给嫂子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上的照顾,让嫂子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也让她的内心感到无比的温暖和欣慰。

**只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但她勤劳质朴、豁达乐观、坚强不屈、无私奉献,为家庭撑起了一片蓝天,为邻里树立了典范。她用自己的诚心和爱心感动着乡上的每一个人,也为自己创造着幸福的生活。(篇二)

孝 老爱 亲 铸 和 谐

——记**县法院孝老爱亲模范** **,女,汉族,中共党员,1964年5月出生,现年48岁,现任**县法院法警队副队长。她的家庭是典型的五口之家,上有高堂,下有两个儿女。近20年来,面对命运的戏弄,她用无尽的爱和顽强的毅力勇敢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用自己的贤德、聪慧与善良,将历经磨难的家操持的井井有条,营造的和谐生趣,被传为**佳话。多年来,她度过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生活,在她沧桑的笑脸背后,是一颗赤子之心、忠孝之心。她用自己所有的心血辛勤的操持着整个家庭,将无尽的爱根植于对公公无微不至的孝敬、对子女天使般绵长的呵护和对丈夫深深的爱与情中。相较一位普通的母亲和妻子,她将这种爱放大了许多倍,延伸了许多倍。她将绵绵的母爱、儿媳的忠孝和对丈夫真挚的感情,通过日常生活这块画布朴实无华地描绘了出来,构成了一幅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和谐画卷。她不仅工作上勤恳,生活中与邻为善,尊敬长辈,团结同事。她就是广为人知的“王姐”,**。

一、大爱无疆,朴实无华彰显人间真情

她原本有个特别幸福美满的家——70岁的公公和深爱她的老公,全家人围着6岁的小儿子,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和期待。但是,18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横祸却打碎了他们美好的梦,小儿子一夜之间像是变了另一个人,关节开始无休止的疼痛。在全家人举手无措之时,她眼泪和着汗水,在深夜背着儿子去了县医院挂了急诊,她陪在儿子床前,彻夜未眠。看着儿子痛苦的表情,她的心在滴血,刀绞般的痛。但是,医生最后的结论却让她大吃一惊,本以为常见的风湿性关节炎,没想到医生说没有见过此类关节炎,无法对症治疗,建立转到上级医院诊治。

从此,她带着儿子开始了漫长的求医治病之路,可谓呕心沥血。**县医院、宝鸡中心医院、陆军第三医院、西京医院等附近医院均留下了她急切的脚步。她心急如焚地为儿子的健康奔波着,冒着严寒酷暑,迎朝霞送夜暮,抱着儿子,在异地他乡问道探路,彻夜排队挂号求医。在历经西安几大医院漫长诊治仍未见痊愈迹象之时,她感觉自己快要崩溃了,在感叹命运如此不济的同时,她想了孩子的未来,挺起了女性少有的不屈的脊梁,勇敢挑起心理和经济的重担,只要有一丝希望,她坚决不放过;只要有一丝力气,她要尽百倍努力,让自己的孩子好起来,让自己的一生无怨无悔。

18年来,她凭着对儿子无私的爱,背着儿子,到江苏、河南、北京等地的综合、专科医院求医问药,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几乎寻遍了所有治疗关节的专科医院,所购之药足足有几百公斤,唯希望能让儿子的病情有所好转,但收效甚微,无法根治。因多年奔波求医,她经济上也是不堪重负,但为了给儿子治病,她四处求情,多处举债,生怕耽搁了孩子的病情。与此同时,她却省吃俭用,多年未添一件像样的衣服,形象上和同龄女性形成强烈反差。她的老邻居也时常说:“小花这些年太苦了!”她听在耳里,痛在心里,自己苦无所谓,关键是苦了儿子。

经过几年的治疗,儿子的病情有所稳定,但是儿子是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一旦气候变换或者变天,孩子痛苦不已,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作为母亲的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孩子,为他更衣洗漱,准备好生活用品放在儿子身边。在保证孩子基本生活的同时,她不忘让孩子自强自力,给他购置了电脑,丰富儿子的文化生活,让儿子在网上自学成才。

与此同时,她还是**法院的业务骨干,承担着法警队、会计等一系列工作,她二者兼顾,基本做到了两不误。每逢院内有集体活动之时,她都要提前安排好家里的生活,挤出时间,让家人吃好穿暖。

但是,命运并未停止对她的捉弄。两年前,一向虚弱的丈夫身体也开始出现不适,行动不便起来。她第一时间督促丈夫去宝鸡医院做了检查,当她看到结果时差点晕了过去。因病情危重,院方建议到西安大医院进一步检查确诊治疗。她将家里的生活安排好,再三嘱咐自己的女儿,要照顾好高龄的公公和多病的儿子,筹了钱,只身带着丈夫去了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做检查治疗。这一去就是一个月,回来时,她整个人黑瘦黑瘦的,完全和去时判若两人,疲倦的摇摇欲坠。更让她担心的是,尽管医院采取了最好的治疗措施,但是只有在良好的生活调理下才能减轻病情,她知道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两年来,她起早贪黑,照顾好儿子照顾老人,照顾好老人后照顾丈夫,忙的打全转。每天早晨天不亮她就起床,为家人做好早餐后就扶着丈夫沿着滨河路慢慢地走着,日复一日,除下雨天从无间断。每逢夕阳西下总会看到这样的一幕——在滨河路花坛边上,一个女的扶着男的,小心谨慎地走着,走着„„她就是**。生活上,她遵照医嘱,自学了许多护理知识,全然是个全职护士,对丈夫的饮食禁忌了如指掌,变着花样让全家人吃好喝好,她要让全家人都健康起来,快乐起来。即便如此,生病的家人有时情绪不好,会将火气全部撤在她的身上,她巧妙地接过他们的火头,用浩瀚的胸襟包容他们,理解他们。懂事的女儿看在眼里,心疼地向她主动提出,要求休学帮助妈妈照顾家人,但是她坚决地回绝了。

她对孩子和丈夫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她对孩子的爱是如此的纯真,伟大细腻没有止境;她对丈夫的爱平淡而厚实,相依相偎不离不弃,将爱情得到了升华到极致。

二、孝老爱老,无微不至永做好儿媳

**与丈夫结婚多年,从一进家门起迎接她的就不止丈夫一人,而是丈夫一家人。她没有想着搬出去与丈夫另过,虽然小家庭总是更容易生活的舒适,但她毅然与丈夫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开始学着做媳妇,渐渐地成为一个好媳妇,同时她也蜕变成一个好妻子、好母亲。

人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家就有这么一宝。今年,爷爷已经92岁了。都说老顽童,没摊上的人永远体会不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吃的用的自不用说了,想吃什么,只要是老人提出来的,**总是满足。记得有一年冬天,快过年了大家都在喜气洋洋地置办年货,蒸包子、煎果子、打扫除尘。可就在全家忙的一塌糊涂的时候,爷爷一个人闷闷不乐的坐在沙发上,说实在看电视,眼睛也不知道喵的是哪里,细心的**发现了老人的异常,急忙回想了一下最近几天的情况。没什么异常,中午吃饭时前还好好的呢!**在老人身边坐下,缓言细语的聊天,发现爷爷思路清晰,头脑灵活,不像是生病的样子。可闷坐着是为什么呢?问了半天,她也没掏出答案来。只好转移目标,**来到女儿身边,询问孩子有没有发现爷爷的异常。果然,事情就出在中午的午餐上。最近家里忙,中午几乎就是面条配小菜,虽然简单却也营养美味,**还常常给大家碗里都卧一颗荷包蛋,可问题是小菜连着几天都是豆芽了。爷爷平常是很喜欢吃豆芽的,又营养又有嚼头,可爷爷的牙齿不好了容易卡在牙齿里。其实,豆芽往常也是好多天才会吃一次。可最近买菜都是跟不要钱似的,大家都抢着买,这不小花一不留神也跟了一阵风,总觉得不够吃,结果一下子买了五斤豆芽,配小菜时也没留神,就连着吃了几天。这不,一个没留神就把老爷子的心病给勾出来了。以前,小花怕老人牙齿痛严格控制着全家吃豆芽的数量与次数,现在老人觉得小花让大家“毫无节制”地吃豆芽,是忘了自己的存在,觉得自己的地位下降了,不重要了。这么严重的心理落差怎么能不让他闷闷不乐。知道原委的小花,马上走到老人身边,使劲地做了一回检讨,深刻开展了一次自我批评,看着老爷子很是受用的表情,赶忙追问下午想吃什么,结果老爷子想了半天,才说“小米稀饭”。老人的心病因为一碗清淡的小米稀饭,就被小花轻易的稀释了。后来,孩子给母亲起了一个“稀饭达人”的雅号,时不时在母亲耳边喊喊,免得母亲一时繁忙冷落了自己。为此,丈夫时常说小花是宠着老的、惯着小的,就他两不沾边,可怜没人管。

每次出差到外地,她都不忘给公公买他最爱吃的岷县点心,并给老人买上上好的茶叶水果。老人平时爱喝小酒,她总是变着花样让老人尝着鲜,品尽无数酒,让老人的生活过的舒坦而实在。92岁的老人,虽然身体还可以,但总免不了头疼脑热。老人行动不便,她就去诊所请来大夫坐诊,为老人医治。老人身体怕风热,心细的她给老人配置了电暖气、风扇等设备,让老人冷热适宜。她常将老人的衣服被缛洗的干干净净,将老人房屋收拾的干净雅致,为老人准备了收音机等文化设施,让老人心情愉乐、舒畅,邻居经常说起,高龄的老人身体如此硬朗,全凭有小花这个好儿媳。

一个家庭,老人的欢声笑语便是全家的欢声笑语,邻居们看着他们一家人如此和睦,向小花取经,结果**说她什么经都没有,有的只是真心关心老人、敬爱老人的心。

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铸和谐关系

**在法院工作多年,她始终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既坚持原则又充分发挥法警的职能作用。将法警队的职能和自身工作有机结合,尽心竭力、大胆负责,加强协调、精心运作,充分发挥了个人的积极性。在全体干警中树立了良好形象。

在工作中,**对自己要求严苛那是出了名的。只要自己觉得不满意,哪怕领导已不再做新的要求,她也会继续坚持下去。但对同事的请教却永远都是不厌其烦,细致耐心地给予解答。如果是她也不知道的问题的话,她更是比请教的人还会打破砂锅问到底,非要弄清子丑寅卯不可。正是她这种工作态度与激情,感染者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同事心目当中,她是业务精湛、能力强的典范。她富有极大的爱心,每逢朋友同事家中有红白喜事,她总是全身心投入,细致如微的操心费神。遇上同事有病住院,她挤出时间陪床服侍,多次让医院认为她是家属。她心胸豁达、开朗乐观,很有亲和力,因此她有了一个响亮的代名词“王姐”。生活的曲折艰辛,让她对生活看的更加透彻,特别珍惜朋友、同事间的缘分。她的坚强,成为许多人面对生活困境的坚心石,和她在一起,困难永远只是一条沟渠,一跃便可跨过。

**用自己朴实无华的行动,筑起幸福家园,成就事业。不幸的际遇各有不同,但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这其中相同的是真诚的爱和无悔的付出。在**的五口之家中,她无疑便是维系幸福的纽带,她将全家人用自己的爱心串联起来,共同前进在奔向和谐社会的康庄大道。她没有做出轰轰烈烈的事迹,只用平凡而普通的行为感染着身边的人。正是这平凡中透出的伟大情操,让**成为家庭的支柱,成为一个孝老爱亲的榜样和楷模,感动着你我„„(篇三)

以实际行动诠释孝道

--记**九年制学校孝老爱亲模范** 十年如一日,竭力奉养老人,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新时代尊老爱亲的含义,在兄弟姐妹中树立了榜样,赢得了同事和邻居们的一致称赞,他就是**九年制学校教师**。

**,男,汉族,1967年出生,中共党员。十多年来,他在做好工作的同时,恪守“君子入则孝”、“事父母能竭其力”的格言,无怨无悔地侍奉年弱多病的父母双亲,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料,谱写了一曲敬老孝亲的赞歌。

**的父亲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在63岁时突患脑梗塞,言语不清,行动不便,全靠**夫妇照顾护理,而且这一病就是卧床十年。**为了更好的照顾父亲,就在父亲的病床前铺设了一张床,和父亲、妻子一起共同帮助父亲穿衣、洗漱、喂饭、按摩、烫脚、通便。每天都重复着这些繁琐而又必须的护理步骤。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可**却用实际行动改写了这句话。白天,**的妻子在家做饭、照料老人,**则尽可能的抽时间给父亲按摩,晚上的时候更是寸步不离的予以照顾,陪父亲聊天。冬天天冷的时候,怕冻着父亲,就提前买来电炉子、电热毯等给父亲加热,为了父亲的更好的恢复,夜里每隔两个小时就要给父亲翻身。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来照顾老人,他工作上的应酬、朋友之间的聚会他都尽量推掉,实在推不掉的应酬也会提前处理好老人的吃饭问题再参加。常常在忙完工作之后继续守在老人床前。对此,老人有时深感内疚,但他总是安慰老人:“家里事我来操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你就安心养病吧”。在**夫妇的悉心照料下,**的老父亲精神一直很好,逢人就说:“我之所以能熬到现在,全是托儿子、儿媳的福!”。

十年如一日,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任劳任怨的照顾父亲的感人事迹在**乡广为传颂,凡是认识**和听到他事迹的人,无不感受到来自心理的巨大震撼,受到了全镇父老乡亲的一致赞誉,在**乡树起了敬老孝亲的榜样。

多年来,处在这样的家庭中,面对困难,面对父母的病,他心中也有过苦痛,生活也充满累与忧,但**一想到他们是自己的至亲,他们与自己血脉骨肉相连,作为家中的主心骨,他不能垮。作为男人,作为家庭的顶梁柱,他勇敢地把这一份责任、亲情与义务担当起来。**说:“他们给予我生命,现在他们病了,但给我的也并非全是痛苦。我的劳动与付出,同样得到了他们的回报。父母的坚强,妻子的宽容与理解,儿子的进步,家里家外、村里老小、单位的理解支持,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宽慰,我坚信,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是值得珍惜的!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我就是苦点累点,远比他们受病痛、受折磨要好很多,负起孝老爱亲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为人子女起码的道德与良知!”他对孝的理解是:人的一生可以错过很多东西,但万万不能错过回报父母恩情的机会,老人把儿女养大不容易,儿女为了老人的健康和幸福,应该付出最大的努力和代价。他怀着一颗孝顺之心、一颗体贴之心、一颗关爱之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高贵品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

虽然家里的琐事很多,但是**并没有因为家里的事情而影响自己的工作。作为一名教师,**每天都要处理很多的工作。为了更好的做好工作和家里的事情,他每天都是起早贪黑,白天忙公事,夜里忙着照顾家庭,工作和家庭得到了兼顾。

这些年,**尽好儿子的孝道和义务。他是一个普通的人民教师,虽然没有做什么大事,但却做了这些感天动地的事。**坚守自己责任和义务,坚定对家庭的信念,面对家庭的困难,不抛弃,不放弃,把为人子的美德,在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平凡而又平淡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最大限度地传承下去,用真心待人,以挚情爱人,让孝老爱亲成为不灭的长明灯,去照亮更多的家庭。

第五篇:孝老爱亲模范

挚爱无言

她叫夏苏琴,1960年出生在马目社区宫前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父母老实淳朴、厚道正直,曾苏琴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在父母亲的教育熏陶下,自幼就是一个懂事乖巧、善解人意、尊老爱幼、和蔼可亲的女孩。1983年同村的邬阿定结为夫妻,公公婆婆也是地道的农民,纯朴热情。当时婆婆蔡英娣42岁,性格开朗随和,婆媳关系融洽。婚后尽管家境贫寒,但夫妻和睦、家庭和谐,一家人也就其乐融融。她的家庭曾先后3次被评本村“文明示范户”。然而,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2007年一场车祸,让这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丈夫在车祸中死亡。曾苏琴真是不敢相信事实的发生,整天以泪洗面,不过她知道她不能倒下,她知道,她还要照顾年迈的婆婆。婆婆是个急性子,一时难以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曾苏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生怕婆婆想不开,寻短见。于是日夜陪伴婆婆,苦口劝导,耐心疏导,对她说“我会服侍你。”在儿媳的鼓励劝导下,蔡英娣慢慢摆脱了阴影,树立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走上了生活的正轨。

婆婆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还有多年的腿病,生活不便,也给家人带来痛苦。夏苏琴的婆婆没闺女,另外的几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家中只有做媳妇的她。30年来,她一边工作一边不厌其烦的陪着婆婆住院看病、伺候老人的生活。夏苏琴深知:赡养老人,孝敬老人的责任重大,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付出没有回报。

记得有一次,婆婆高血压头晕差点晕倒。困难来了怎么办?夏苏琴白天上班托付医生看液,下班后再去医院照顾。跑前跑后半个月,出院后第三天,婆婆又因昏迷送进县医院,检查结果是高血压血压又上升的迹象,医生说平时要注意多休息。夏苏琴知道婆婆平时喜欢看电视,一看就是还几个钟头,夏苏琴”生气”的看着婆婆,说:妈,听见没医生发话了,要你老多多休息,婆婆一脸的不好意思,笑了笑说:我的“好女儿”,老婆子我知道了,以后注意就是,知道你是心疼我。半个月过去了,病情稍有好转,由于晕厥出院后,老人记忆力严重衰退,已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生活了。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从那以后夏苏琴不管再忙,都每个礼拜都坚持带婆婆去医务室去测一次血压,俗话说:七分病三分养。从那以后每天早上,再忙也不忘给老人端上碗鸡蛋汤。婆婆总是心疼地说:“分财产,没给你分下啥,家里也不富裕,吃饱饭就行了,鸡蛋汤就免了。”但曾苏琴从没有间断过。每天给婆婆打洗脸水、递毛巾、洗衣服都是她的家常便饭。住在同村的老人,总是羡慕不已,常有老人对蔡英娣说:“你有个好女儿啊!”他们哪知道她比女儿还要亲。

在曾苏琴的精心照料下,蔡英娣活得有滋有味,虽然84岁了,仍然精神矍烁,容光焕发。她逢人就说:“曾苏琴就是我的好女儿,她是好人,好人有好报呀!”左邻右舍都说没有曾苏琴的孝敬之心,蔡英娣活不到今天呀!这个家也就不像个家。曾苏琴的一双儿女,在曾苏琴的感染下,他们都十分尊重孝敬阿婆。尊老爱幼成了这个家庭的家风,代代相传,根深蒂固。曾苏琴孝顺婆婆,敬重婆婆的举动,深受周边群众的好评,也深深感染了马目社区的村民,曾苏琴的事迹在马目社区宫前村广为传颂,大家在传颂中受教育,在传颂中受感动,在传颂中升华思想,在传颂中学习榜样。有力地倡导了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的优秀传统美德,为创建和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

婆媳相处30年,她把赡养老人作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动力,竭尽全力用真情去帮助老人,用仁爱去伺候老人,用爱心去善待老人,大爱无疆,真爱无言,30年来,她用博大的胸怀和仁厚的挚爱,换来了人间至纯至爱、至善至孝。

下载全国孝老爱亲模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国孝老爱亲模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孝老爱亲模范

    孝老爱亲模范——记熊德才同志模范事迹西洒镇北塔社区退休干部熊德才同志,曾是我县纪委书记,该同志1944年出生,1960年参加工作,由于他业务精练,工作出色,思想积极进步,在1965年由织......

    孝老爱亲模范

    孝老爱亲模范 ——记三棉东社区居民李建设 李建设同志是我们三棉东社区的优秀党员代表,他原是郑州塑料制版厂的一名工人,因企业效益不好,于1991年由单位调出,失业在家。他爱人王......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事迹五篇范文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事迹 曹于亚,又名曹瑜,女,20岁,共青团员,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石永中学2007届毕业生 曹于亚家住邻水县一个贫穷而又偏僻的小村庄。小时候,父母南下福建打工,她和......

    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材料

    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材料(15篇) 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材料1 我叫xx,家住xx镇水泥预制厂,在xx一中工作,上有八十多岁的奶奶和五十多岁的父母,全家总共有八口人。多年以来,夫妻二人在孝敬......

    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材料

    “我志愿加入社志愿者队伍,为志愿服务奉献我的微薄之力”,这是大街街道长安社区68岁老人xx的志愿宣言。多年来,她用瘦弱的肩膀承受着生命之重、生活之痛,以拳拳的孝心、宽厚的善......

    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材料

    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材料一田义华,女,广元市元坝区沙坝乡红寨村九组村民。2008年9月,在外打工的田义刚被查出患上了尿毒症。经过医院诊治,医院提出要延续生命必须换肾。对田义刚来......

    孝老爱亲模范先进事迹

    好女婿孝行感动乡里--陈江乡"孝老爱亲模范"张宗富先进事迹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经千年,代代相传。陈江乡就有这么一位平凡朴实的农民,以自己的无声行动深刻诠释了这......

    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材料

    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材料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多忙,对女儿的爱和教育的关注不能减少! 我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