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金属材料制品】铜鼓,传承2700多年之久的传奇
铜鼓,传承2700多年之久的传奇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中国的青铜时代,约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历经夏、商、周3代,青铜进入极盛时期。
铜鼓是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少数民族的传统的乐器之一。据考古资料表明,最早的铜鼓是万家坝铜鼓,发源于云南,年代约为春秋时代,至今已经有2700多年。而在这一时期,中原的金属冶铸技术正在发生着大转变。中原发达的冶铸技术不断地传播到欠发达的南方地区,从而促进了铜鼓朝着多样化、精美化发展,也保证了铜鼓的长盛不衰。
一、冶炼技术的发展为铜鼓铸造奠定了基础
没有冶炼技术的不断发展,就不会有古代高超的青铜艺术。冶炼技术是青铜艺术的物质载体,只有当冶炼技术发展了,才能提供比例合适的铜来制作器物。晋曹毗《咏冶赋》中的著名诗句“冶石为器,千炉齐设”就真实描绘了我国古代冶铸生产的情景。
1、掌握了较先进的炼铜技术
冶炼青铜的过程较复杂,大概是先把选好的矿石加入熔剂,再放在炼炉内,燃木炭熔炼,等火候成熟,取精炼铜液,弃去炼渣,即得初铜。初铜仍比较粗,需再经提炼才能获得纯净的红铜。红铜加锡、铅熔成合金,即是青铜。我国古代最初是使用自然铜,商代早期已能用火法炼制铜锡合金的青铜。已知商周时期的炼铜技术有氧化铜矿物还原,硫化铜矿物经死灰去硫还原、精炼和硫化铜矿物造硫再予吹炼得铜这三种方法可分别简称为“氧化矿——铜”法,“硫化矿——铜”法和“硫化矿——冰铜——铜”法。奴隶制度瓦解后,青铜制器在社会与生活中的作用被削弱了,但没有消亡,相反在冶铁技术的影响下,青铜冶炼方法得到了提高和发展,加强了火法冶炼技术。约在西汉以后,对于一些成分较复杂、品位较低的矿物,有了处理的办法,冶炼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如东汉时期就能处理品位很低的黄铜矿(CuFeS2,古代叫做鍮石)。它的品位只有铜5%,要经过复杂的破碎冲洗砂过程,然后才能入炉炼。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运城东汉矿冶遗址就曾发现这种矿石,肯定是用来冶铜的原矿。南北朝开始认识和掌握水法炼铜(即胆铜法),铜的获得有了更多的来源。硫化铜矿的使用,说明了冶铜技术的发展与提高,《淮南万毕术》就记载了“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到了北宋,这项技术得到大规模应用。南宋时期,由于社会、资源以及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这一炼铜方法更有进展,胆铜产量曾经占全国铜产量的85%,成为当时主要的冶铜工艺。《天工开物·五分篇》铜条有:“凡钢质有数种、有全体皆铜,不夹铅、银者,洪炉单炼而成。有与铅同体者,其煎炼炉法,旁通高低二孔。铅质先化从上孔流出,铜质后化从下孔流出。”这就增加了冶炼的复杂程度。
2、有较先进的熔炉、鼓风器等工具和耐火材料 熔炼金属离不开熔炼炉、鼓风器、燃料、耐火材等必要的工具和材料。青铜冶炼技术的发明,是烧陶丰富经验的继续,最原始的熔炼炉当是直接借鉴陶窑。把世界其它地区早期炼铜技术和中国出土遗存相比较,可推想中国最早也是用地炉和坩埚炼铜的。考古发现,殷周及往后,有小型的陶质炼锅(将军盔),也有大口陶尊类中型的炼炉,到春秋战国时期便出现了直径达1米,高1.2—1.5米的竖式熔炉,为铸造大铜器创造了条件。位于湖北省大冶的铜绿山春秋炼铜竖炉使用多种耐火材料混合后逐层夯筑,防潮保温等技术措施都很有特色。化学成份分析表明,铜绿山早期炼渣和现代炼铜渣属于同一类型,成分相近,渣内含铜量较低(现代采用鼓风炉对氧化矿进行还原熔炼,渣的含铜量一般为0.7%~1%),流动性好。所得铜料含铜量高,含铁量较低,足以证明该时期已成功地解决了炼炉构筑、保温、炉料整备、配料、鼓风、工艺操作等一系列问题,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
在我国古文献中有不少比喻涉及到鼓风器,古籍称鼓风设备为“排橐”,或简称叫“排”。如《墨子·备穴篇》中说:“灶用四橐”;战国时著作的《老子道德经》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出,动而愈出。”这是把宇宙整个空间比作鼓风器,“橐”这种大皮囊富于弹性,常是鼓起来的,越是推动它,空气越从皮囊里吹出来。在殷商、东西周时期的一些铸冶遗址内曾多次发现陶质风管残骸说明送风已采用风管,为获得高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山东滕县宏道院曾发现一块东汉时期的画象石——冶铁鼓风炉图,说明早在商周及春秋战国时代鼓风是使用一种兽皮制作的特制大皮囊这种简单形状的鼓风器。《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有“„„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及濡”。汉代以后竖炉遗址发现四周都有风口通存在,这种大型化与多管送风的操作是使我国较早较快发展铸冶生产的重要原因。由于冶铁技术的发展需要,东汉早期发明了水排,它是南阳太守杜诗(?—38年)在总结劳动人民实践经验基础上发明出来的。因为它“用力少,见功多”(《后汉书·杜诗传》),所以大家乐于使用。三国时期便把它推广开了。在魏国官营冶铁作坊中,用水排代替过去的马排、人排,四季不歇。水排不但节省了人力、畜力,而且鼓风能力比较强,因此促进了冶铁业的发展。冶铜业也大量采用这种新技术。
随着不同社会时代的需要,铜鼓体积经历了由小到大,又由大到小的过程,小的有5、6公斤,大的有3、4百公斤。现收藏于广西博物馆内的世界铜鼓之王——北流型101号铜鼓鼓足绝大部分已经残缺,但残重仍达300公斤。今天保藏在博物馆和留传在民间的铜鼓保守估计不少于3000面,由于各种原因(如文革)毁坏的铜鼓则无法估算。如此多的铜鼓必需有充足的铜料,因此只有掌握了较先进的炼铜技术和有较先进的冶炼工具及材料,才能为铜鼓的铸造打下基础。据考证,各种类型铜鼓的矿料绝大多数来源于其分布区域内的矿床,是就地取材,就近铸造。云南早期铜鼓的矿料几乎来源于滇池一带;麻江型铜鼓矿料主要来源于滇黔交界地区;北流型铜鼓和灵山型铜鼓的矿料来源于广西北流铜石岭及其邻区。
云南古代盛产铜矿,对此古代史籍中都有记载。如《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等等。1984年,金正耀先生以铅同位素比值检测法,对著名的河南安阳商代妇好墓中的部分青铜器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其原料与云南东川出产的铜矿的铅同位素比值最为接近,实际上反映了西南地区铜锡矿原料输入中原的事实。因此提出,殷墟时期黄河流域的青铜生产使用了来自云南东部亦即中国西南地区的金属矿产资源。这也间接证明了云南为中原大量输送丰富的铜矿资源的同时,也进行了技术交流,带回了中原先进的冶铸技术。并且很快就掌握了相当水平的青铜冶铸技术,为云南古代青铜文化辉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使得滇族制作大型和复杂的青铜器成为可能。
北流县铜石岭汉代采铜遗址是1966年地质普查时发现的。广西博物馆考古工作队进行了多次试掘,开了六条探沟,揭露面积200余平方米,发现炼炉14座,坑9个,排水沟2条,采集到鼓风管、铜渣、铜锭、铜矿石、木炭、陶瓷碎片等遗物。对遗址和遗物的调查研究表明,用矿石主要为孔雀石,炼炉为圆形,炼渣为玻璃状片或碎块,渣中含铜量仅0.5%。北京钢铁学院(现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下同)冶金史研究室的专家们根据鼓风管风箱的鼓风量进行推算,当鼓风量在达到每小约55立方米的情况下,每座炼炉日产铜约18千克,假定每年工作日为180天,则每个炼炉年产铜可达3.2吨。这一遗址所用冶铜设施和工艺,大体可反映华南地区该时期采铜、冶铜的技术水平,且和湖北铜绿山、云南东川、汤丹所用“硫化矿——铜”工艺相近,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联系。
3、掌握了合理的铜合金配料比例规律
青铜中,铜和锡的成份比例,依所铸器物的用途不同而不同。锡加少了,铜的硬度达不到使用标准,加得太多又会使铜太脆,缺乏韧性。现有考古资料表明,我国早在夏代(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十六世纪)就掌握了红铜冷铅和铸造技术,夏末商初(公元前十六世纪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就有了青铜冶炼和铸造,商代中期以后就创造了高度发展的青铜文化。在当时中国已经认识到合金成份与青铜的性能用途之间的关系,并于春秋时期将其总结成文字,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的科学著作——《考工记》,其中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六齐”的成分配比规定是我国古代青铜技术高度发展的表现,其成分配比规定和现代科学的基本原理是完全相合的。我们知道铜锡合金的含锡量是百分之十四左右的,色黄,质坚而韧,音色也比较好,所以宣于制作钟和鼎。铜锡合金含锡量是百分之十七到百分之二十五,强度、硬度部比较高,所以宜于制作斧斤、戈戟、大刃和削杀矢。斧斤是工具,既要锌利,又要承受比较大的冲击载荷,所以含锡星不宜太高,否则太脆。戈乾、大刀、削杀矢都是兵器,都需要锋利。戈戟受力比较复杂,对韧性要求比较高,所以在兵刃中含锡量最低。大刃既需要锋利,也要求一定的韧性以防折断,所以含锡星比较高而又不太高。削杀矢比较小,主要考虑锐利,所以在兵器中它的台锡量最高。铜锡合金合锡且是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三十六的,颜色最洁白,硬度也比较高。色洁白,就宜于映照;硬度高,研磨时效不容易留下疤痕。所以这种铜铝合金宜于制作铜镜和阳燧。
对于铜鼓的合金成份,已经有很多专门的研究。据统计,按照合金成份的不同,铜鼓可分为红铜、锡青铜、铅青铜三种类型。红铜所含锡、铅都在2%以下,其中万家坝型和石寨山型铜鼓各有2面红铜鼓。
锡青铜的含锡高于2%,含铅低于2%,锡青铜鼓主要是万家坝型铜鼓和石寨山型铜鼓。铅锡青铜是三元青铜,铅锡含量都高于2%,成熟期以后的铜鼓绝大多数是铅锡铜鼓,如冷水冲型铜鼓,其合金元素含量的频率分布集中在含铜量75%—80%,含锡量5%—15%,含铅量10%—25%的范围内,属于高铅的三元合金鼓。麻江型铜鼓合金元素含量的频率分布则集中在含铜量75%—80%,含锡量10%—15%,含铅量0%—10%的范围内,属于高锡低铅的青铜鼓。
从变化与时代的关系上看,大致的发展是锡的含量在春秋时代很低,战国以后不断增加。锡与铅含量的总和也是从春秋、战国到南朝不断增加。唐宋到清代锡、铅、铜比例变化不大,趋于稳定。合金成份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与铜鼓的社会功能的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世界中,我国青铜技术的产生并不是最早的,但发展很快。除资源等方面的原因外,在技术方面至少有两点,首先是我国很早就掌握了金属冶炼所需要的高温技术;其次是很早具有了水平比较高的合金技术。世界上不少国家在公元前二三千年就进入了青铜时代,但发展缓慢。我国却不是这样。我国人民一旦发明了冶铜技术,很快就具有丰富的合金知识,并且迅速地把整个青铜技术推到更高的阶段。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总结出了青铜冶炼比例和火候,这是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完美的冶炼技术,为我国青铜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不可或缺的载体。
二、先进的铸造工艺为铜鼓设计及装饰提供了手段
青铜铸造技术是青铜装饰艺术发展的手段。我国铜的铸造经历了冷锻和熔铸两个阶段。冷锻是最初阶段,河北大城山遗址及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发现的许多红铜制品,如刀、指环、锥凿等主要以冷锻加工制成,但从发现的铜渣来看,当时己初步掌握了熔炼技术,但由于红铜的熔点高、质地软等缺点,使冶铜技术很长一段时期得不到发展,从而一直使用石器和陶器,处于铜石并用时期。青铜的制作由冷锻发展到熔铸,是工艺上的一个巨大的飞跃。熔铸技术又分为许多阶段,它每前进一步都造就了艺术上的飞跃。
1、单范与合范
青铜铸造容器最早是使用单范制作简单的工具和容器,而制作空体容器则需要用合范法,合范法为容器的使用功能提供了造型上的可能性。空体容器的大体做法要经过三步,即造型、翻范、合范。造型就是先用细泥做出器物的样子,然后在上面雕刻纹样,纹饰凹下去的部分用刀直接刻画,凸出来的部分用泥贴塑,泥模做好烘干后,就要制作浇铸时用的内外范,即翻范,翻范是把澄滤过的细泥调制好,按附在前面所制模型的外部,使模上花纹反印在泥片内做成外范,内范的制法可将原来的泥模刮去一层,刮去的厚度刚好是器物所需的厚度。内范也可另外制作以保留原模。最后一步是合范,合范是把分片制成的外范合拢在一起,使合成一器物外腔,在中心加人内范,形成空腔。内外范接触处设子母扣以防错位。这样的铸造方法就能铸出带有花纹的、造型均匀的容器。大约商代以前的青铜器是使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但对于较复杂的器形,这种铸法就不免显得有些乏力了,所以商代又发明出分铸法。
2、分铸法
分铸法是商代出现的,到西周及春秋早期,绝大部分铜器的附件都采用分铸法,这是青铜制造工艺的一个突出的进步,这种工艺使青铜器的造型达到了随心所欲的程度。该工艺在制范时,仍然要先做一个完整具备附件的模(或称之为“母范”、“母形”),再从这样的整模上翻范。到春秋中晚期,才进一步发展到器身与附件分别单独做模。这种将器身和耳、足、纽等附件分铸,再用熔铸法或焊接法将其合为一体的方法,称为分铸法。如商代晚期的“四羊尊”(湖南宁乡出土)的羊角就是分开铸成后,嵌入羊头的外范内再浇合在一起。这种铸法使青铜器的装饰手法从平面、半立体走向立体。
3、焊接法
与分铸法密切相关的焊接法,虽然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发明,但比较普遍的使用似乎是从春秋中期开始的。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方壶以龙为耳,以兽为足,盖上两层向外张开的莲瓣,莲瓣中有一立鹤振翅欲飞,满腹龙凤纹,交互蟠绕,造型极其生动,若不是采用了分铸和焊接的方法,是很难具有如此高的艺术表现力的。
4、失蜡法
失蜡法是一种镂空技术。这种工艺是将易熔化的黄蜡制成蜡模,用细泥浆多次浇淋,并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做成模型。烘烤后黄蜡熔化流出,形成腔形,用以浇铸铜溶液。由于蜡可以精雕细琢,用这种方法铸出的模型,十分精细,表面光洁,尺寸精确,可以做出复杂的立体镂空装饰纹样,直至现代仍是世界上铸造精密铸件的方法,是我国金属铸造史上一次重要的技术革新。如果说分铸法及焊接法是将青铜器物的装饰从平面走向立体的话,那么,失蜡法则使这种立体的装饰达到了随心所欲的程度。古代蜡模制作工艺主要有两种,拨蜡法和贴蜡法。拨蜡法又称为捏蜡法、脱蜡法,是用可塑性好的蜡料,用手或简单的手工工具,将蜡料压、捏、拉、塑、雕成形。蜡模形状全凭雕塑者创造。由于不用模具,避免了造型时起模的困难,还可由雕塑者制作多种多样的形制和艺术珍品。南宋赵希鹄的金石学著作《洞天清禄集》记述了失蜡法的工艺过程,留下了世界最早记载失蜡法工艺的技术文献:
“古者铸器,必先用蜡为模。如此器样,又加款识刻画,然后以小桶加大而略宽,入模与桶中。其桶底之缝,微令有丝线漏处。以澄泥和水如薄糜,日一浇之,候干再浇,必令周足遮护。讫,解桶缚,去桶板,急以细黄土,多用盐并用纸筋固济于元澄泥之外,更加黄土二寸。留窍,中以铜汁泻入。然一铸未必成,此所以为贵也。”
贴蜡法是把蜡料压成与铸件壁厚相同的蜡片,剪裁成铸件需要的形状和大小,贴在预先制成的内范(泥芯)上,形成器物的壁厚,如果表面有纹饰,可用纹饰模板压印在蜡片上。这种制蜡模方法是用模板制纹,比拨蜡法手工塑蜡模简单、快捷,适于成批生产或大型铸件。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冶铸》记述失蜡铸钟工艺:
“凡造万钧钟与铸鼎同,掘坑深丈几尺,燥筑其中如房舍,埏泥作模骨。其模骨用石灰三合土筑,不使有丝毫隙折。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附其上数寸。油蜡分量,油居十八,蜡居十二,其上高蔽抵晴雨,(夏日不可为,油不冻结)。油蜡墁定,然后雕镂书文物象,丝发成就。然舂筛绝细粘土与炭末为泥,涂墁以渐而加厚至数寸。使其内外透体干坚,外施火力灸化其中油蜡从口上孔隙熔流净尽。则其中空处即钟、鼎托体之驱也。”
云南虽然不是我国最早使用失蜡法的铸造青铜器的地区,但是运用失蜡法却较早而且较普遍。在晋宁县、江川县出土的战国西汉时期的青铜贮贝器上,有许多人物活动场景,例如“战争器盖铜贮贝器”、“纺织场面器盖铜贮贝器”、“杀人祭铜柱器盖铜贮贝器”、“贡纳场面器盖铜贮贝器”的器盖上,铸有许多高度只有几厘米的人物,比例匀称,神情各异,不仅铸出四肢五官,有的人物甚至须眉、鼻翼、眼窝都铸造得栩栩如生。这很显然是用失蜡法铸造出来的,只有此法才能达到表面光滑、花纹精细、准确、清晰。在广西,有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最迟有秦汉时期就已经使用失蜡法。泰国国家图书馆有一份《铜鼓制作全书》緬方材料,记述了缅甸克耶邦用失蜡法铸造西盟型铜鼓的工艺流程。据《缅甸百科全书》载,缅甸的铜鼓铸造技术是5百年前从中国广西壮族中传过去的。
5、成熟的雕刻装饰工艺
在青铜铸造工艺日益成熟的同时,器物表面的装饰技巧也逐渐丰富起来了。商周时期是在器模上雕纹,进行器物表面的装饰。而到春秋中晚期,则进人了印纹阶段,这是铸铜工艺的另一个重要改进,就是趁铸造用的范尚未干时,用刻出基本花纹的印花模子,反复压印,每一印形成一个图案单位,以此方法印铸出连续的花纹。这种铸法的出现,节约了铸造中装饰纹样的制作时间,同时又使装饰纹样呈现出了秩序化、条理化的形式美感。在所有的铜鼓中,除了万家坝铜鼓的花纹稀少粗糙以外,其他种类的铜鼓的装饰花纹都非常精美。既有繁杂多变的几何纹样,也有各种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更有能深刻反映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人物活动图。制作方法也灵活多样,常用雕刻法、滚压法、印痕法等。
据考古资料显示,岭南地区在距今3000年前左右就有自己的青铜铸造技术了,但是,这种铸造技术是相当原始的,铸范基本上是用砂岩制成。因为砂岩受石质的限制,既不能制造大型的范,又不能在它上面雕刻精致的纹饰,只能铸造小件青铜器,而且多是素面的,或是只有简单花纹的青铜器。大件的,薄胎容器和装饰花纹复杂细致的铜器还得从外地输人。如在在广西武鸣县马头乡勉岭发现商末周初的铜卣和铜戈,在桂北兴安县出土过周初铜卣;在广东曲江、佛岗发现过西周铜饶,信宜出土过西周铜盉,这些铜器大多具有中原文化色彩,很可能是直接从中原地区传入的。
中原先进冶铸技术的传入,大大缩短了岭南先民掌握青铜冶铸技术的过程。进人春秋战国时期,岭南地区青铜冶铸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考古发现来看,青铜器出土的地点明显增多,还发现许多随葬铜器的墓葬。如广西恭城、武鸣、宾阳、平乐、象州、岑溪、田东,广东怀集、四会、罗定、清远、和平、德庆、肇庆、广宁、封开等地所出土的随葬铜器,无论体积、装饰、精细程度等,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铸造这些青铜器,用砂石范显然是不行了,必须用泥范或者石范与泥范结合。观察这些青铜器,推测当时已采用单范、多范、复合范.铸造工艺有浑铸法、铸接法和铸后焊接法,并且掌握了热处理和退火工艺。说明岭南的青铜铸造水平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秦统一岭南后,大批先进冶铸技术更是源源不断地注入岭南,促使该地区的青铜铸造工艺达到新高峰。
三、铸造铜鼓所用的工艺
丰富的铸造技术让古人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多种技术来铸造铜鼓。合范法、分铸法、浑铸法、失蜡法、雕刻法、滚压法、印痕法,等等都能在铜鼓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铸造铜鼓时往往将合范法与失蜡法结合使用,用合范法做鼓身,用失蜡法做鼓耳和各种动物塑像。北京钢铁学院研究室曾分析过80面铜鼓的铸造工艺,其中采用泥型合范法的有73面,占91.2%;采用失蜡法的有5面,占6.3%;铸造方法不明的2面。
鼓耳与鼓身的结合有3种方法。第一种是用整铸法和鼓身一起铸成,如万家坝铜鼓耳根部没有任何焊接痕迹,显然是采用此法。第二种是铜鼓耳范单独做成后,与鼓身范组合在一起,用浑铸法一次铸成。第三种是采用分铸法,先用鼓耳范单独浇注成金属鼓耳,然后嵌入鼓身范。当浇注铜鼓鼓身时,灼热的铜水将金属鼓耳两根部与鼓身铸接为一体。
铜鼓上的青蛙、乘骑、马、牛、鸟、龟等塑像装饰,结构复杂,做工精细,从痕迹上分析,应是采用失蜡法铸造成型,再用多块范组合的浑铸法把它们铸接到鼓体上去。令人有点遗憾的是在中原先后出现的镶嵌工艺、线刻工艺、错金银工艺、夔金工艺中,运用于铜鼓铸造的似乎只有镶嵌工艺和线刻工艺。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受中原先进的青铜编钟调音技术影响,南方的铜鼓调音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起来,主要表现在对北流型和灵山型铜鼓的调音上。可以说南方铜鼓调音技术是中原先进的青铜文化传承发展。
综上所述,南方的铜鼓虽然土生土长,却离不开中原先进的冶铸技术。青铜工艺历经冶炼、铸造技艺的发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铁器的使用使青铜器由繁盛走向衰落。秦代以后,尽管青铜器的高峰期已过,但青铜器的艺术生命并未完结,铜鼓在青铜艺术的颓败之初诞生、发展并传承至今,写下了青铜艺术的新篇章,使人赞叹不已。
(作者系广西民族学院教授万辅彬)
第二篇:传奇中医师多年临床经验的感悟与总结
传奇中医师多年临床经验的感悟与总结
小时候,家里居住环境不好,住的是土房、瓦房。秋天落叶纷飞,很容易飘落在屋顶,堆积在瓦沟,以致屋顶的排水通道被堵塞。每次下雨的时候,只要雨水稍大一点,屋顶排水不畅,瓦房就会漏雨。雨水从屋顶滴答滴答地落下来,落到屋内的地面上。为了防止地面被雨水淋湿,只好弄个盆子接水,但雨水滴在盆中后,还是会溅起来,盆的周围通常会被溅湿。所以雨停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地面弄干,父亲最常用的办法是将灶膛里的柴灰撒在被溅湿的地上,柴灰很干燥,撒上去之后,很快就将地上的水吸收了,将已经吸水的湿柴灰扫干净,然后再撒上干燥的柴灰,如此几遍之后,潮湿的地面,很快就干燥了。
后来我跟随太爷学习中医,每当听到太爷五行相克,特别是“土能克水”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父亲用柴灰来弄干地面的情形。
随着对中医理论学习的不断深入,随着对临床的不断接触,我对五行相克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对其在临床上的运用也越来越多。前面一章通过养猫的故事,阐述了相克的道理,当人体水湿过重,出现湿邪为患的疾病时,调理脾脏,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另外,在中医理论中,肾脏主水,有“水脏”之称,当肾脏出现功能异常,体内水湿泛滥的时候,通过调理脾脏也可以得到治疗。所以又有脾主湿之说!
要深入理解“以土制水”的含义,我们还得明白这里的“水’’在人体的指向,水过多的具体表现,知道了什么是“水湿太过”,知道了“土能治水”,才有可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以土制水”。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湿邪在体内的表现形式。
湿邪重表现之一:痰多
“湿痰内盛,上犯肺系,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痰湿停胃,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痰湿阻膈,气机不畅,痞闷不舒;痰湿留注,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
一些老年人,长期咳喘痰多,体温并不升高,西医诊断是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其实这样的病人,并不是所谓的炎症,而是“脾虚失运,痰湿内盛”所致,止咳化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急性期痰湿较盛,可以通过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来缓解,后期则从脾胃人手,培土制水,让脾胃功能恢复了,痰湿的来源自然也就得到了控制。虽然表面上没有治痰,但实为治痰的不二良方。
临床上,遇到这样的患者,我都是用二陈汤作为主方,随症加减。二陈汤的组方是半夏、陈皮、白茯苓、甘草、生姜。因为陈皮和半夏,以陈旧者效果最佳,所以取名叫“二陈”。
二陈汤的组方略为加减变化,就能用于多种痰证。
1、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强燥湿化痰之力;
2、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
3、治寒痰、凉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
4、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息风;
5、治痰食交阻,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
6、治痰气郁闭,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
7、治顽痰阻滞经络,形成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在痰湿之邪得到改善之后,通过调理脾肾,可以使患者的体质得到恢复,痰湿产生得少,疾病就能得到控制,甚至彻底痊愈。
湿邪除了上述这些表现形式外,还有很多,比如,皮肤经常起湿疹、双腿经常浮肿、女性白带清稀量大等。
认清了这些表现形式,治疗时想到“土能克水”,想到“脾主燥”,再想想前面谈到的扫地的故事,在治疗湿邪为患的相关疾病时,自然而然会想到调脾!
当一种病邪长期存在于体内时,治疗的思路不是单纯驱邪这么简单,应该从相克的角度入手,培养病邪的天敌,培养虚弱的脏腑,脏腑强盛了,疾病就能得到控制。
湿邪重表现之二:全身乏力
《黄帝内经》上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人体清阳的这些分布,需要脾脏来实现。
脾主升清,升发人体清阳,是脾脏的职能所在。如果脾受湿困.脾的功能受到抑制,清阳的升发就会受到影响,人就会表现出各种不适之症。
许多患者经常抱怨:“医生啊,我全身没劲,两条腿沉重无力,上下楼梯困难,好像有千斤重担,腰部也像背了个大包袱,沉重异常,头也昏昏沉沉。”
这些困乏的表现,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因为“湿生重浊”。
湿性为什么会重浊?
那是因为湿邪困脾,影响到了脾脏的升清功能,进而影响到阳气在人体的输布。
这些都是人体的生理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人就会生病。清阳不能出上窍,浊阴不能出下窍,后果就是“九窍不利,耳目闭塞,大小便不畅”,所以李东垣说:“脾胃虚则九窍不通。”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不能发于上,头部阳气就会不足,人就会感到头脑昏沉,这样的病人从早到晚都觉得天是灰蒙蒙的,人的精神状态很差,很压抑,很郁闷。这些都是脾的升清作用不能发挥所致,这也是为什么逍遥丸通过疏肝健脾,就能够调节情志的原因,清阳升发了,头部阳气足了,人自然就有精神,也就逍遥自在了。
清阳不能发腠理,则腠理失养,皮肤干燥,脱皮脱屑,所以健脾也能润肤。
清阳不能实四肢,则四肢酸楚、沉重、乏力,这样的病人,在排除脑血管意外之后,运用健脾除湿的办法,常常能够立竿见影,所以有“脾主四肢”之说。
中医的许多理论,看似各不相干,其实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关联的,只要学透了,自然就能将它们融会贯通。
湿邪重表现之三:口水多 体内湿邪过重,还会淹没五脏六腑,充斥于脏腑经络。五脏化生五液,就会通过五液的形式来排泄,患者就会表现为五液过多。《黄帝内经》说:“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汗为心液,鼻涕为肺液,泪为肝液,涎为脾液,唾为肾液。
生活中,仔细观察一下身边,你就会发现,许多小孩经常流很浓的鼻涕,流口水,或者稍微一运动就大汗淋漓,而且越胖的小孩,出现这种情况的机会越大,这是为什么呢?
小孩子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脾虚之后,湿邪内盛,非常容易出现五液过多,湿邪过重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调理脾脏才是关键,同时兼顾五脏,就能解决问题。
湿邪重表现之四:肥胖
许多年轻的女性,体重不断增加,控制饮食也不能解决问题,借用患。者的话说:“喝水都长肉。”
“喝水真的能长肉?”当然不是!这长的其实不是肉,是水!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看一个小故事:杀年猪的故事。
几年前的一次春节回家,正好家里杀年猪,父亲请来屠户,在家里烧8了几大锅开水。杀猪、放血、刮毛、破腹……屠户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
母亲在一边唠叨:“这头猪长得真快,吃了氨化饲料就是不一样!”
“什么是氨化饲料?”我问父亲。父亲解释说,普通的秸秆饲料营养价值很低,但是在密闭条件下,经过氨化(氨水或尿素)处理,那些与木质素有联系的营养物质(如纤维素、半纤维素)就能通过化学反应分解,增加氮元素,而氮元素能促进胃里微生物的大量繁殖,这样一来,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就大大提高了。不过目前这项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而且氨化的过程也很有讲究,我们农村主要是针对牛吃的稻草进行氨化。
父亲标准地描述氨化饲料的概念和目前的适宜推广方向。
“听你爸说了关于氨化饲料的事后,我就偷偷在猪饲料里面加了一些尿素,猪吃食后常常睡觉,体重增加很快,去年那头猪养到这个时候也才两孽酉来斤,今年这头有三百斤。”母亲一边看着屠户褪猪毛,一边说氨化饲料良的事情。
打开猪的腹腔,情况并非想象的那样,猪的膘并不厚,反而有些薄在网油上还挂满了水铃铛,看着大大小小的水铃铛,父亲责备母亲:“瞎搞!听风就是雨,长得快,可长的都是水,有啥用?”
母亲也非常懊恼,后悔不该在饲料中加尿素,原本氨化牛饲料,弄到猪身上了,瞎忙一场啊!
年后上班,我就遇到一个中年女性患者,说自己体重增加得太快,平时饮食已经在控制了,但还是感觉喝水都会长胖。
切脉后,我发现患者右尺沉细无力,关部郁塞,这是明显的脾肾阳虚啊。想想杀年猪时看到的水铃铛,再看看患者胀满的腹部,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患者体重不断增加的原因!
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到体重的65%,水液的代谢与肺、脾、肾三脏有密切的关系,当三脏功能异常时,水液在体内的代谢就会出现异常,轻则体重增加,重则出现浮肿。许多人长胖,并不是脂肪增加,而是水液内停所致。
后来在治疗肥胖患者时,对于上腹部胀满的,我习惯运用枳实、白术和木香三味药;
对于小腹胀满的,则加上附子、小茴香、荷叶;
对于下肢沉重、浮肿厉害的,则配伍黄芪、益母草、川芎。
患者服用后,很快就感到轻松舒服了,体重也下降不少。可见,肥胖症的治疗,除了考虑降脂外,水液代谢异常也是非常多见的。
五行相克的运用,不仅体现在对付湿邪上
湿邪如此,那寒邪呢?
有些病人经常咳嗽,稍稍受寒,立即诱发。有些病人夸张地说,只要有一根手指沾上凉水,就立即咳嗽。
火能御寒!
这样的病人是因为体内克制寒邪的火不足了。心主火,心脏就好比天上的太阳,太阳不出来,地上的寒邪是驱散不尽的。心火衰微的病人,就容易患此类疾患,这样的患者,稍稍接触凉物,就会开始咳嗽。现在流行冬病夏治,按照五行来分,夏季属火,这是借大自然的火,来驱散人体内的寒。
其实,只要明白了相克的道理,温养心阳,让患者体内火力旺盛,自然就不会咳嗽了,一年四季都可以治疗,何须受夏季所限呢?
曾经有位外地的患者,长期咳嗽,稍稍受凉,病情立即加重,还总感到后背发凉,到了冬天,手脚冰凉,穿多厚的衣服都没有用。中药西药吃了一大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后经人介绍找到我,切脉时,我发现他左寸沉迟而微,右寸浮紧而滑,表明心火衰微,肺中有寒痰凝积。综合各种症状,我建议他服用肉桂粥。患者连续服用半月后,病情痊愈。
肉桂粥做法如下:
上好的肉桂一两,研成极细的粉末。用白粥一碗,加肉桂细粉5克,加少许白砂糖,调匀。每日早上吃一次,连续吃10天。
这粥看似简单,却能温通心阳,流通血脉,消散寒邪,对于寒性咳喘疗效特别好。
有些病人每到冬天就手脚发凉,无论如何都暖和不过来,这种情况也可以服用肉桂粥,连续服用一段时间,就会大为好转。
这里面的道理其实很简单,火能克寒,对于虚寒型疾病的治疗,就是需要补火,而心脏属火,只要。心脏功能强盛了,人体自然就不会有寒了。
第三篇:怎样理解古代诗文教学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关系范文
怎样理解古代诗文教学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关系
2014年2月24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守诚信、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可如今我们的中学生背不出字字珠玑的古诗文,但是却可以唱出意境浅显的流行歌曲;同学们对中国古典名著敬而远之,却个个捧着日本动漫看得津津有味。他们不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和意义,也不知道每朝每代的民族英雄,可以说,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失去了最为本质的东西。当今社会人性道德缺失,精神底蕴淡薄,这些都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逐渐丢失所造成的。
为此,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有必要在新的形势下紧跟时代步伐、紧抓时代脉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传承与发扬我国古诗文中的优秀成果。
一、古诗文教学现状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经典文化灿如星河。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里的瑰宝,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支奇葩,它不仅语言精练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其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是值得我们深深品味的。它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而且可以陶冶情操,通过古诗文的教学,使学生接受中华古诗文的文学滋养和文化熏陶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华。但古诗文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在应试教育下,教师教学一味注重知识传授,让学生反复地背诵一些考试范围之内的名言名句,忽视了学生的“口味”,致使学生对古诗文名句名篇都是囫囵吞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古诗文的美感,不能让学生体会到它的深刻意蕴和艺术魅力,从而大大抑制了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
二、传统文化教育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内涵
我国古诗文的文化博大精深,在高中语文古诗文中,大致分为对国家的热爱、对情爱的呼唤以及对对理想的追求几大类型内涵。
(一)爱国主义的体现
从古至今,有许多的爱国人士都作了体现爱国的著作,从一个人的爱国情义可以知道他必然是想要有所作为的,热爱自己的祖国是一种炙热的情感,是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在高中语文中就选取了大量的富有爱国情怀的古诗文,比如在战国末期楚国著名辞赋家屈原的《离骚》一文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屈原的爱国忧民的情怀,在传统文化中,具有许许多多的爱国情怀的文人,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后代既要学习古人的忠心爱国思想,又要学习古人鞠躬尽瘁的精神。
(二)对真情的深情呼唤
古诗文中作者对亲情、爱情、友情及思乡感情的呼唤,一直占据古诗文的永恒母题的地位,在高中古诗文中有明显的体现。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文中的“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诗文中的美景里。又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一文中的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表达对亡夫的无尽思念。从古至今,诗文就是对人间真情呼唤的情感史作,是古诗文的重要构成因素。
(三)对理想的追求
大多古诗文作者对社会的现实的深刻揭露反思与对理想的崇高追求都比较炙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我国古代诗人普遍追求的,对社会的关心与在社会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比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充分的表现词人对理想的崇高追求,在观景的过程中,引发自己的家国之恨与思想感情,表达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远抱负,最终却壮志难酬,叹息流年。古代词人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对理想的追求,为现代高中学生追求理想提供了现实依据,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
要在语文古诗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是离不开具体的诗文领悟的,以语文教学为主,文化传播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古诗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找准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点
充分的理解古诗文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古诗文从古代传承下来,之所以叫古诗文,是与现代的语言大有不同,学生只能在书本中与古诗文有些许接触,日常生活运用较少。所以,教师要找到一个恰当的融入点,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古诗文,接受传统文化。根据这个教学进程,教师要根据古诗文中的具体内容,找准融入点,将传统文化教育进行系统的切入。比如,在教学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一文时,在结束诗句意思的理解后,要重点引导学生感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句名句,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不自觉的在眼前浮现蜀道难于上青天的气势磅礴,继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设置传统文化情景
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不能只考说教的教育方式,还要将学生带入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中,走进古诗文作者的心里,体会其思想感情,在中收益,从而达到传统文化教学的目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对高中生必须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结合课文内容,设置情景内容,让学生换位思考,细细解读诗人内心情感,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比如在学习苏轼的《定** 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词句含义之后,让学生设想在雨中行走,思考自己的人生,表现诗人的超脱胸襟,指引学生学习诗人的精神,最终达到传统文化输送教育的目标。
(三)合理运用相关文化活动
在高中学习中,经常会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语文教师可充分运用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语文学习是不能离开日常生活的,古诗文更是如此。由于古诗文比较枯燥乏味,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发挥古诗文以载体的功能,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在学校开展的语文朗诵比赛时,教师积极的鼓励学生参加活动,并得出总结体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组织学生参观就近的古文化遗迹,感受古人的生活场景,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间接的完成传统文化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融合。
高中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绝大部分取决于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作为一名传承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师,应该主动探索古诗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方式,从而促进高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扬。
第四篇:万病从根治传奇中医师多年临床经验的感悟与总结(作者:余浩郑黎)之一
万病从根治传奇中医师多年临床经验的感悟与总结(作者:
余浩郑黎)之一
生活学习,感悟养生之道
万病从根治传奇中医师多年临床经验的感悟与总结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人是天地阴阳二气运动的产物,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这个大的环境中,疾病的产生和治疗,在自然界中均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法则。
从事中医多年,回首自己学医和从医之路,回忆这些年遇到疑难杂症时的处理经过,我时常感叹,自然界所有的问题,在自然界中均可以找到答案,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去发掘,去思索,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可悲的是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不再像小孩子那样,遇事问个为什么,凡事刨根问底,追寻事物的本源!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身边缺少了神秘,缺少了好奇,却多了一些平淡和无可奈何。
我时常告诫自己,要求自己能够做到“心中时时有患者,处处做个有心人”!
细心观察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总结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医学中来,提高自身的悟性,站在道的角度来认识疾病,研究疾病,寻求解决方案,感受中医的“大道至简”,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向生活学习,智慧的源泉永远不会干枯!今天写本书的目的,也是想将自己多年来对生活的感悟,对医学的领悟总结出来,给那些长期被疾病困扰的患者一些帮助。让我们一同来透过生活中的常见小事,感受中医,感受养生之道!
晚上腿疼,早上腰疼,大多是寒湿证的表现
天冷了,早上洗脸用的是热水,洗完后,我将毛巾挂在阳台上。晚上洗脸时,发现毛巾上半部分已经干了,而下半部分仍然是湿的,而且最下端居然还结了少许冰块!我拿着毛巾沉思了很久!
妻子说:“还不快点洗脸,在想啥?”
是啊!看着这一半干一半湿的毛巾,我的确想了很多——我想明白了最近一些疑难病症的病机,同时也想通了治疗方案……
“湿性趋下”,毛巾湿透后挂起来,水自然而然向下流,上半部分先干了,下半部反而更湿,加上天气冷的原因,时间长点,下半部分就会慢慢结冰了。
作为中医,“湿性趋下”这句话,我们记得熟,却用得少,临证时常常容易忘记!
常有病人说:“医生啊!我每天上楼时两腿好像灌了铅,沉重无比,咋回事啊?”
西医大夫立马会想到是不是脑血管的问题呢,建议头颅CT,结果正常;刚执业的中医大夫会有些茫然,认为是疑难杂症。是啊,为啥两腿好像灌了铅,但看看却没有肿啊?
其实,就像这毛巾一样,白天人站立时间长,湿性趋下,所以下肢的湿邪就会偏重。“湿性重浊”,当人体内湿邪稍重,会出现双腿很累的感觉;如果是湿邪较重的病人,表现就是“两腿好像灌了铅,沉重无比”。
如果气温较高,则毛巾下端也会及时干燥,不会到夜晚还结冰!
在人体,如果肾阳足,没有亏虚,或亏虚不重,则下半身湿邪会被肾阳蒸腾,化为气而上升,在人体进行循环;如果肾阳虚衰,就好比这冬天挂湿毛巾一样,湿邪盘踞下焦了,自然“两腿好像灌了铅,沉重无比”!
夜晚卧床休息,处于人体最下端的地方就不是双腿了,而是与床面接触的部位。按照“湿性趋下”,应当是与床接触的部位会不舒服啊!
事实正如此,不少病人反映,白天还好,只是感觉双腿有些累,到了晚上睡觉,前半夜还可以,但后半夜开始慢慢出现腰痛、背痛,凡是与床接触的部位都感到很累很痛,早上五六点痛醒,起床后活动活动就好了。
不深入思考其中的病机,有的人认为是气血不和,有的人认为是床板的问题,有的人认为是晚上喝水太多……其实这就是湿邪由白天积于双腿,晚上向接触床面的部位转移,也是“湿性趋下”!
刚开始我还以为是什么疑难杂症,反复询问早上疼痛的时间,按照子午流注进行分析……现在看到湿毛巾,联想到“湿性趋下”,联想到“正气不足”,再联想到“脾肾阳虚”,一切豁然开朗。
温补肾阳是治疗寒湿证的关键
我曾经诊治过这样一位患者,40来岁的女性,酒店配菜员。一周以来都觉得自己的两条小腿沉重难受,上午病情还算轻,下午加重,每晚下班回家,上楼梯时双腿如同灌了铅,沉重异常,但是也没见到下肢浮肿,休息一晚后,病情还会减轻。在当地三甲医院就诊,医生建议她做头颅CT,她因嫌费用太贵,放弃检查,寻求中医治疗。就诊时病史及症状同上,舌根白厚,脉象右尺部沉迟而弱,左尺部沉滑。
结合湿毛巾的道理,我给她解释:您早上洗脸后,将湿毛巾挂起来晾着,毛巾上的水就会慢慢向下流,这样毛巾的上半部分就会慢慢变干,下半部分却越来越湿。现在您体内寒湿较重,就好比湿毛巾一样,白天站立的时间较长,体内的寒湿就会向下流,腿部的水湿就会加重,到了下午自然感觉双腿很累。晚上睡觉时,腿与身体相平,水湿自动向身体的其他地方流动,通过一个晚上的回流,早上起床后双腿就不沉重了。
病人高兴地笑了:“听你这么一说,我立刻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那如何治疗?好治疗吗?”“也好治疗,只需要将您体内向下沉的寒湿向上输送就可以了!以后注意保暖,少接触凉水。”
“水能向上流动吗?”
“你看看这地上的水,太阳照射后不就化为了水蒸气,向上升成为云彩吗?人体也是这样的,只要肾的火力足了,双腿就不怕冷,下面的寒湿就会化气上升了。”
谈完这些话,我给病人开了处方。
乌附片、炒白术、茯苓、干姜、黑豆、甘草。
肾居人体下部,肾火足了,就能将下肢的寒湿化为水汽,徐徐上升。这里面的乌附片就是附子炮制而成的,附子辛、甘,大热,能够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神农本草经》记载:“附子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拘挛膝痛,不能行步。”它是补肾火的良药,用上它,人体肾阳就会旺盛,下肢的水湿就会被蒸腾,化为气而上升,就好比将毛巾挂在暖和的地方,虽然还是有水向下流,但会被蒸发成水蒸气,毛巾也就跟着变干。但因为附子有一定的毒性,所以需要先煎一到两个小时,去毒后才能使用。
白术、茯苓、干姜是温脾健脾的药物,因为脾主湿,主运化。脾脏位于人体中部,只有通过脾脏的传输,肾脏将水湿化为气之后,水汽才能向上升,才能到达人体的上部。
用黑豆是因为它能入肾,利湿,直接将体内的湿邪通过小便排泄出来。
患者服用两天后,双腿的沉重感明显消失了,随后我让她再继续服用三天,巩固疗效,平时间断性服用补肾的桂附地黄丸,半年来,患者继续从事以前的工作,病情没有复发。
对于疾病,我们只要明白了其产生的机理,治疗就好办了
除寒湿,可用艾叶水泡脚
也有些患者经济条件比较差,或者嫌中药味道太苦,难以下咽而不愿意服用,遇到这样的患者,可采用艾叶水泡脚的办法。
有一位40多岁的男性患者,是下岗工人。一个月来,每天凌晨5点左右就开始腰痛,起床后,活动活动腰部,疼痛很快缓解,患者笑着说,想睡会儿懒觉是不可能的事情。最近他发现疼痛的发作提前了,早晨4点钟就开始,大冬天的,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他十分苦恼。
听完他的描述,再看舌象,切完脉。我发现他的身体也是肾阳虚衰,寒湿偏重。据他自己说,以前从事过体力劳动,腰部有劳损的旧伤。这就是典型的肾阳虚衰,体内寒湿停留,由于体位变化的原因,白天积于下肢,夜晚则汇集于腰部,因为湿邪不重,下岗后在家休息,所以双腿感觉不明显,但腰部有过劳损的旧伤,属于薄弱环节,晚上刚入睡时,湿邪尚未汇集,所以疼痛不明显,睡到凌晨,寒湿在腰部的汇集慢慢增加,就必然导致局部气血不畅,腰部僵硬、疼痛。起床后,湿邪向下沉淀,再加上活动腰部,气血流畅了,疼痛自然也跟着缓解了。
我讲明上述这些道理,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也就不那么担心了,但他不愿意喝汤药,问我还有没有简单、便宜,效果又不错的办法。
于是我告诉他,艾叶几块钱一千克,买上两千克,每天晚上用艾叶煮水泡脚20分钟。艾叶可以起到温经散寒的作用,这样体内的寒湿会慢慢减少,病情也就可以慢慢恢复了。如果想要好快点,还可以将艾叶锤绒,用火纸卷成艾条,点燃后熏烤腰部,以发热发烫为度,将腰部劳损形成的淤血、寒湿散开,这样用不了几天,就会有明显的效果。果然不出我所料,他采用这样的治疗方法,一周后就好转了。
巧用黑豆治愈腰痛的病例
前一段时间,网上有个病号找到我,将腰痛的资料发给我看,希望我能帮助他解决多年的痛苦。其实病情和上面的那个案例一样,就是早上腰会痛醒,起床后活动活动就好了,每天如此,几年来不得不每天早上四五点起床,最近发现疼痛时间提前了,在当地多家医院辗转治疗无效,不得已进行网络求诊。看完病人上千字的求助信,我实在不忍心他继续痛苦下去。不过网上病人提供的资料不全,我只能推荐他最安全的办法。于是我开出如下处方:壮腰健肾丸一瓶,黑豆250克。建议患者每晚用黑豆50克,煎水后送服20粒壮腰健肾丸,每天只吃一次.患者第二天就兴奋地告诉我,昨晚服药后,早上腰不痛了,睡到早上7点,感觉很舒服
为了巩固疗效,我建议他再继续服用五天。五天后他来信说,清晨腰痛好了,这几天腰痛一直没有再出现过。患者感慨道:患了几年的病,花了几千上万元钱没解决的问题,没想到这么几块钱就解决了。
看似很神奇的效果,其实只要明白了湿性趋下的道理,这些病都是非常容易解决的。人体疾病的形成,都有原因,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治疗疾病的关键是要分析清楚原因,中医谈理、法、方、药,理讲的就是医理、道理,理明白了,后面的法、方、药都简单了。
少吃反季节、非本地及寒凉的食物就能远离寒湿对人体的伤害
《黄帝内经》说:“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男子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可见,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气日渐衰退,这是自然规律。保养阳气有很多种办法,除了服药、泡脚,更多的是“保”,日常要少吃寒凉食物,尤其是已经明显的寒湿偏重的患者,更应该注意。很多患者喜欢吃水果,其实吃东西是很有讲究的。
《阴符经》里有一句“食其时,百骸理”,就是这六个字,将我们的饮食注意事项全部概括了。
你生活在这个地方,那么这个地方产的,正当时令的东西,绝对是最适合你的。一切其他地方产的、不是这个季节的,不论是山珍海味,还是珍馐佳肴,你都尽量少吃,它们对你的身体健康没有好处。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食其时”就是趁着时令,吃这个季节、这个地方产的东西,这样就可以顺势吞服天地给予的自然之气,身体自然健康无比,这是天地自然为我们准备好的。而如果我们打破这个自然的规律,天天吃着不是本地生长的食物、反季节的食物,那一定要出问题。
现在很多人冬天吃西瓜,原本身体寒邪就偏重,吃着吃着,体内寒湿越来越重,生病只是迟早的事情。
有人可能会反问,通过湿性趋下,让我明白了下焦寒湿偏重的治疗,有没有什么东西是趋上的呢?请看下面这个生活感悟:放孔明灯的故事。
每年正月十五,都有人放孔明灯,他们将自己的愿望与思念,放飞于幽暗的夜空。
前年的元宵节,我和家人吃过晚饭后一起出门看灯会,在桥上,有几家人正在放孔明灯,一个大大的灯罩,下方是一小截点燃的蜡烛,待蜡烛将灯罩内的空气烧热,就可以放手起飞了。
看到邻居一家正在放孔明灯,我停下了脚步。小女孩问她的父亲:“爸爸,为什么孔明灯会飞呢?”“这是因为蜡烛的火焰向上,烧热了灯罩内的空气,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所以能飞起来啊!”“蜡烛的火为什么向上?灯飞上天之后,蜡烛的火焰会不会向下,到时灯里面的空气变冷,会掉下来吗?”“真笨,火都是向上烧的,哪有火向下烧的!”小女孩的哥哥说道。小女孩对哥哥的答复自然很不满意,但爸爸又没有答复,她只好睁着大眼睛望着正在上升的孔明灯,希望灯中的蜡烛不会向下燃烧。
我本想给她解释一下,火为什么向上烧,不会向下烧,但一时又找不出最恰当的、又能让她理解的词语,这时妻子喊我,我只好暂时离开了这放灯的一家人。
妻子一边走一边问我:“过年这几天,吃了太多荤菜,上火了,牙痛,家里有没有去火药?”“咱家药铺都是中药,没有中成药,等会回家后,我给你弄点中药泡茶喝。”
“太苦了。”
“那就去买盒黄连上清片吧。”
“为什么叫黄连上清片,有没有‘下清片’?”妻子开玩笑地问。
下清片?为什么没有下清片?妻子是学西医的,她这一句玩笑话还真把我问住了。
我一边走,一边思考,不由得回想起放孔明灯的小姑娘和她所说的话:“火为什么向上烧,不会向下烧?”
这不就是中医所说的“火性炎上”吗?
火往高处走,上火必然先上头
因为热升冷降的原因,大自然中的火都是向上的,同样的道理,人体内的火也是向上的,所以人体上火,都表现在上焦,表现在头面部,这是自然规律,也是最基本的法则。
也正因为有了火性炎上的特性,人体头面部才会火力旺盛,才会不怕冷。《黄帝内经》说:“头为诸阳之会。”也就是说,人体的阳气就应该汇集在头部,一旦头部的阳气不足或过剩,就会出现病理变化。
当阳气过剩时,“气有余便是火”,人体头面部就会表现出各种上火的症状,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红肿,目赤肿痛,脸上长包……这些都是上火,都是火性炎上的结果啊!
而当阳气不足时,人体头部就会畏寒、怕风,出现一些慢性虚寒型疾病,就是头部阳气不足的表现。
由下清片联想到孔明灯,由孔明灯联想到火性炎上,由火性炎上联想到头为诸阳之会,由头为诸阳之会联想到头部阳气的亢盛与不足……我一下子明白了很多,突然觉得很多头面部慢性疾病的病机清晰起来。
妻子服用黄连上清片后,咽喉不适很快就好转了。没过几天,一个慢性鼻炎患者的治疗,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位患者鼻塞已经三年了,最近一个月明显加重 借用患者的话说,三年来,每天鼻塞,鼻子时常处于通而不畅的状态,稍稍遇冷,立即喷嚏不断,早上起床时病情也会较重,但活动后就减轻。一月前吹空调后,病情加重,晚上睡觉只能靠嘴来呼吸,长时间用嘴呼吸又导致口腔干燥,嗓子难受。使用麻黄素滴鼻液后,当时效果挺好,但使用后不出两小时,病情依然如旧。医院诊断是慢性过敏性鼻炎,治疗一周,病情不见明显好转,于是寻求中医治疗。就诊时鼻流清水,鼻塞不通,伴有额头疼,颈部僵硬。舌苔薄白,六脉浮紧,左寸虚无。
切完脉后,我告诉她,鼻塞是头部受寒所致,受寒是因为头部阳气不足,阳气不足又是因为体内心火不够。就好比阴天,我们头顶上没有了太阳的照射,感到很阴冷一样,人体心脏没有火力,头部就会阳气不足,就会怕冷,稍稍遇到冷空气,就容易伤风鼻塞。
病人似懂非懂地听完了我的分析,然后问道,那以后是不是要少吃生冷的食物,多吃“上火”的东西?
我点了点头,给患者开了一个处方:桂枝、白芍、葛根、生麻黄、通草、生姜、大枣。我让她先服五剂,每天一剂,早、中、晚分三次,饭后内服。
患者才服用三剂后,病情就大为好转,五剂服完,头疼鼻塞,彻底痊愈。
这是一个典型的头部阳气不足的案例,组成以葛根汤为基础方,加了一味通草。
许多人都知道,通草是下奶的药物,它有清热利尿、下乳的作用。其实通草还有其他功效。此物色白,入气分,能疏通体内气机。凡是遇到体内气郁不畅,导致血淤、湿阻的问题,搭配通草皆有奇效。另外,通草能上行于头,所有头面部孔窍不通的问题,也都可以配伍使用。上面这个案例中加入一味通草,就是考虑到它有通鼻窍的功效。
头面部阳气不足,便会生寒;阳气有余,则会化火。
临床上经常见到头面部长包长疖,这都是上火的标志。为什么头面部长包的多,而下肢很少长包呢?这都是“火性炎上”的结果,火属阳,阳气主升,所以火邪伤人,就容易出现在头面部了。
去火有讲究,药物勿滥用
上火了如何治疗呢?
懂得一点保健知识的人都知道,吃去火药!
吃什么去火药呢?
清热解毒类的中成药、中草药很多,是不是可以随便选用?
其实治疗上焦的火,很有讲究,因为用药不当,还会加重体内的寒,火没有清掉,寒邪反倒是加重了。
上火的病机可以归结到温病这一块,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在《外感温热论》中提出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就是治疗头面部热性病的重要指导思想。根据“升降浮沉”的理论,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除了和药物的气、味、药用部分、质地轻重有关外,还与用药量的大小有关。同一味药,量轻可上达表,量重可下降走内。比如说,桑菊饮能治疗风热外感,对只是咳嗽、不发烧的人效果最好,它在选药上就非常讲究,不但气味俱薄,而且方中“菊花一钱,桑叶二钱五分,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桔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都是分量非常轻。
又比如桑杏汤,也是治外感的良药,组方为“杏仁一钱五分,桑叶一钱,沙参二钱,象贝一钱,香豉一钱,栀皮一钱,梨皮一钱”。方中用量最大的也没超过二钱,足见其量之轻!
轻者,轻如羽毛,飘荡而上,直达上焦,因势利导,驱邪于外,反之若用量重则沉而下降,引邪内陷或变生他证。“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有两层意思:其一,用量要轻;其二,要选用气味俱薄的药材,如桑叶、菊花、蒲公英、薄荷等。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桑杏汤一方后的自注里也说:“轻药不得重用,重用必过病所。”用量多少合适,患者自己是不好掌握的,这时我建议患者服用中成药,如黄连上清片、牛黄上清片、三黄片等,饭后服用,即可起效。中成药一次吃几片,用量很轻,饭后服用,药走上焦,也符合“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原则。对于经常上火的人,除了服药外,还建议大家平时多用菊花、桑叶等泡茶喝,这些轻轻之品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五脏之火上于头,可按表现部位来辨别
“火性炎上”,这里的火,既包含外邪侵袭头面化火,又包含脏腑之火。五脏气血郁滞而不畅,气有余便会化火,化火之后,会借其所属经络上行于头,所以我们看到头面部“上火”的时候,除了考虑到清上焦之外,还得思考火的源头,即五脏之火。
火走头皮(发痒、长疙瘩),与肺火亢盛有关,因为“肺主皮毛”。火走眼睛(红肿热痛),与肝火亢盛有关,因为“肝开窍于目”。火走面部(长疙瘩),与心有关,因为“心之华在面”。火走耳朵(疼痛、长疙瘩),与肾有关,因为“肾开窍于耳”。火走鼻子(鼻腔发热生疖),与肺有关,因为“肺开窍于鼻”。火走口舌(长疮),与心有关,因为“舌为心之苗”。火走牙龈(肿痛),与胃有关,因为“牙龈属胃”。……通过这些属性,就可以对号入座,在选用清轻之品治疗上火时,就可
以有目的地选择药物,做到有的放矢。
或许有人会问,火性炎上,也就是说人体内的火,都会向上移行,达于头面,但为什么有些人出现下肢红肿呢?为什么许多妇科炎症,中医认为是有热、有火呢?
我们来看另外一个故事:湿衣服的故事
夏天的脏衣服,我经常是泡上水之后及时洗干净。有一次因为临时有事,衣服泡在盆子里没有及时洗,第二天回家,才记起这件事。令我诧异的是,衣服明明是用冷水泡的,放了一天后竟然开始发热、发酵,盆内衣服温度变高,水都成热水了。
我一边洗衣服,一边思考为什么会发热?
脏衣服如果是干燥的,没有泡在水里,纵然放上三五天,也不会发热。但衣服浸水后,加上夏天天气炎热,一旦不及时洗涤,就会出现发热发酵的情况。这其中的关键问题是水啊,水湿导致了衣服不透气,郁积而化热!想到这里,我立刻想到了人体湿热型疾病的病机——湿阻气机!这才是湿热证的致病关键啊!
湿热证的治疗重点不在清热,而在除湿
在人体,如果湿邪偏重,阳气运行容易受到阻滞,进而产生郁积,气有余便是火,火与湿相合,即化为湿热,有的甚至化为湿毒。因为湿性趋下,所以容易形成湿热下注,在人体的中下部分出现相关的疾病表现。比如妇科带下病、男性前列腺炎、慢性肠炎、脚气、湿疹等。正如这衣服,泡湿后遇上天气炎热,衣服内空气不能流通,郁积化热。
治疗人体湿热为患的疾病,许多医家认为是湿毒,要采用清热解毒的办法,以寒凉之药治疗湿热之病。这样用药虽然可以暂时缓解湿邪所化之热,但不久病情还会反复发作,因为湿邪依然存在,人体阳气依然被阻滞。
当病情反复发作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当思考治疗方案不对呢?
有些鲁莽的中医,反而认为是下药太轻,力道不够!于是加大用量,用上大剂量苦寒的药物,损伤人体的阳气。当人体仅有的这一缕阳气被消耗殆尽,湿邪自然就不会化热,也无法化热了,于是湿从寒化,成为寒湿。一病未除,一病又起,患者就会感到下肢冰冷。
其实治疗湿热为患的疾病,就如同洗衣服一般,只需要洗干净后,及时将衣服晾起来,衣服中的水分自然会蒸发掉,而不会发热发酵。
所以说,治疗湿热证的最佳办法,不是针对“热邪”来用药,而是针对“湿邪”来用药,运用利湿的药物,把湿邪化去,人体阳气自然会上升,“湿阻气机”的病机就会扭转。这个症结解开了,问题就简单化了。
在上一个故事中,我谈到过,阳气主升,当阻滞阳气上升的湿邪消失之后,体内阳气就会自然而然升腾,整个气机就能正常循环,疾病也就可以治愈 对付湿邪,关键在调理脾脏
我们再深入思考下去,人体内为什么会产生湿邪呢?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利湿的药物来扭转湿热病的病机,但湿邪产生的源头不解决,湿邪离去之后还会产生,这样疾病还是治不好的。
五行之中,土能克水,湿邪的产生,当然要从“土”来寻找。“脾胃属土,胃喜湿恶燥,脾喜燥恶湿。”水湿之邪的产生,与脾的功能失调有很大的关系。脾虚失运,最容易导致水湿停留,化为湿邪。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湿热病的治疗,最关键的是除湿。只有湿邪除去,才能够扭转病机,而健脾最能促进水湿代谢,从根本上治疗湿邪为患。
因此,利湿升阳,健脾除湿,才是治疗湿热性疾病的根本大法。
湿热引起的男科疾病
患者张某,40岁。尿频、尿无力、尿不尽一年,加重一月。
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尿无力、尿不尽,症状持续了半年多,还伴有腰酸、性功能减退、小便黄赤、阴囊及大腿根部潮湿等症状,在医院进行前列腺液常规检查,白细胞+++,卵磷脂+,临床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采用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半个多月,尿频、尿不尽的问题明显好转,但腰酸、性功能减退迟迟不见改善,停药一月后,病情再次复发,于是寻求中医治疗。
来我这就诊时,他的舌苔薄黄而腻,舌根白,六脉郁缓,左右脉象有下陷之势。综合其他症状,我断定他得的是中医所说的淋证。这个疾病治疗起来并不困难,大体就是疏肝健脾,利湿升阳,温阳化湿解毒。
我开了如下一个药方:白术、苍术、蜂房、滑石粉、冬瓜子、红藤、黄芪、苦参、大蜈蚣、柴胡、龙胆草、生甘草。用水煎服,每日一剂。
患者服用五剂后,尿频、尿无力、尿不尽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阴囊潮湿也明显缓解。根据他的情况,我把上面的方子略做调整,去掉滑石粉,增加一味杜仲,患者又服用了十余剂,所有的症状全部消失了。
为了巩固疗效,预防复发,我让他平时用白术10克泡茶喝,每天吃一把生南瓜子(半两左右)。半年后再遇见他,得知他已康复,未再复发,体质也明显增强
上述案例中我使用的几味药物,各有妙处。白术、苍术两药,燥湿健脾,促进脾之升清,清阳得升,湿热证之热邪才能去除;滑石粉、冬瓜子、龙胆草利湿,湿邪得除,则气机条畅;蜂房能温肾助阳,杀虫解毒,配伍红藤、蜈蚣,可以治疗湿热郁积日久所化之毒;苦参清热燥湿,针对肠道的湿邪,龙胆草清热燥湿,针对肝经的湿邪,两者相伍,湿邪之患自无留恋之处。
方中还有一味药值得注意——冬瓜子,此药升阳除湿,疗效尤佳,《中药学》上记载其功效为润肺、化痰、消痈、利水。《太氏药谱》中写道:“用冬瓜子治疗肺病、肠痈在《金匮要略》中皆有记载,而冬瓜乃瓜果菜食之物,其子何能有此效?常见冬瓜子抛入猪粪坑中而不腐烂,次年凡施用猪粪之处可自然生长冬瓜。于秽浊中生长的冬瓜,其味甘淡,甚为爽口。注意观察这一现象,从中悟出冬瓜子‘极善浊中生清,其子抗生力强,更属清轻之品’。根据冬瓜子升清降浊,清可去实的特点,用来治疗咳喘脓痰、肺痈、肠痈、妇科带下以及湿热病过程中出现的湿浊阻滞,都具有显著疗效。”
湿热导致的妇科疾病
患者刘某,45岁,白带异常三个月,加重一周。患者说,三个月以前,开始出现白带异常,凝乳状,颜色偏黄,伴腥臭味,小腹坠胀,隐隐作痛。在医院进行妇
第五篇:《美第奇家族传奇》中文版即将面世,高晟财富集团为家族财富传承再添浓墨重彩
《美第奇家族》中文版即将面世,高晟财富集团为家族财富传承再添浓墨重彩
“美第奇家族”(Medici Family),是佛罗伦萨13世纪至17世纪时期在欧洲拥有强大势力的名门望族。无论欧洲通史还是西方艺术史,都不可不提到美第奇家族。你可能并不熟悉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家族,但一定知道绚烂夺目的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有一句话曾经这么说过,“如果没有美第奇家族,意大利文艺复兴肯定不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面貌。”美第奇家族自14世纪开始从银行业起家,随后,它凭借其迅速扩张的财富、权力和激情,使佛罗伦萨成为欧洲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中心。它有力地推动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把思想和艺术的光芒带给整个世界。
美第奇家族族徽
《美第奇家族》作为高晟财富集团继《心态成就财富》、《短线交易秘诀》和《家族财富》之后译著的第四本外文畅销书,即将面世。该书由曾获得“毛姆奖”美国小说作家的保罗•斯特拉森所著,讲述了这个欧洲历史上最为奇异和最具影响力的家族兴衰史,其故事绵延四个世纪。伴随着他们的财富,从开始时的卑微到依靠他们强大的银行网络以及政治贵族的发迹直至衰败——《美第奇家族》叙述了一段充满抱负、荣耀、财富、权力的传奇。
同时,在整本书的叙述中,交织着众多伟大的文艺复兴艺术家的生平故事,他们与美第奇家族有着密切的交往,包括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多那太罗,以及科学家伽利略、米兰多拉等。
在这部引人入胜的作品中,保罗·斯特拉森同样追踪了在佛罗伦萨以外取得成功的美第奇家族成员的命运轨迹,包括两位美第奇教皇和凯瑟琳·德·美第奇,后者成了法兰西皇后,在三个动荡的执政期间扮演过主要角色。这本文笔生动、富有可读性的著作,以美第奇家族在争取被承认为欧洲王室的努力中衰落而光荣落幕。
从《美第奇家族》这本传奇著作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个家族对一个城市甚至于一个国家的影响,还可以从中发现家族财富与其文化得以传承四个世纪的,和他们的家族理念密不可分。凯瑟琳·德·美第奇是一位热心的文艺赞助者
作为法国王后亲自导演了“圣巴托罗缪之夜”的大屠杀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众多财富家族也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企业传承依然是一个艰难的课题,即使是体量巨大、声名显赫的本土知名大财团,也免不了衰落的命运,最终陨落于历史长河。曾经赫赫有名、但现在仍然被我们熟知的家族企业不过寥寥几个。提到“王麻子”,恐怕中国人没有几个不知道,一个知名的民族企业,以制造剪刀起家,但即使“王麻子”经受过改朝换代和十年文化大革命浩劫,在如今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中也是岌岌可危,无法重回往日风光。而目前备受人们关注的万达集团的王健林家族、香港富商李嘉诚家族、娃哈哈的宗庆后家族、马云家族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成长时间并不长,主要集中在这一二十年间,而随着第一代创始人的逐渐老去,面临的传承问题也愈发明显。
如今的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今非昔比,也不乏创业的温床,但是为什么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企业很难存活超过百年,五十年,甚至十年?根本问题在于中国缺少家族财富传承的理念和指导。而“富二代”作为家族财富的继承者,他们接受的教育和家庭文化熏陶,才是家族财富亟待传承的关键所在。这是一种精神财富,而非物质财富。
高晟财富集团作为国内财富管理的翘楚,深耕数年,一直以关注财富背后的家族为己任。在发展过程中,高晟财富专注为高净值客户提供综合性资产配置、财富管理和高端增值服务,关注家族财富的管理和传承。
在财富管理方面,高晟财富集团已为客户提供包括优质私募、现金管理、精选信托、明星基金、高端保险、互联网金融等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而在财富传承方面,高晟财富从客户的财富目标出发,将客户关注的家族事务管理作为契机,提供量身定做的私人定制方案:涉及的领域有子女教育、海外留学与培训、海外移民、税务筹划、海外投资、置业顾问、法律咨询、私人安保、全球旅行等多项高端增值服务。
高晟财富曾多次在全国举办巡回财富论坛、财富管理沙龙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把财富管理和传承凝聚成一种文化,并有效的传播出去。现阶段中国家族财富的管理与传承,在高晟财富为代表的财富管理行业努力下,必将打破“中国不能支持民族企业长存”的谣言,进入发展新阶段。
美第奇银行的第二代统治者科西莫·美第奇 发现并重用布鲁内莱斯基建造圣母百花大教堂圆顶
就如《美第奇家族》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他们依靠着勤劳和智慧,就已经能够提供现今银行的几乎全部业务,他们在国内外的大都市建立分公司,经营非现金支付业务,汇款甚至已经遍及偏远地区,还为富于冒险精神的赌徒提供较大风险的证券,他们给意大利、匈牙利、德国和法国的商人及军阀发放贷款…… 在每一代美第奇家族继承者的交替过程中,都
曾遭遇过命运的转折,但是又都一次次复兴。自始至终,美第奇家族都是世界商业的霸主,稳稳占据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辉煌的4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