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将成我国实现制造业强国关键支撑

时间:2019-05-13 04:4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材料将成我国实现制造业强国关键支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材料将成我国实现制造业强国关键支撑》。

第一篇:新材料将成我国实现制造业强国关键支撑

石墨烯新材料将成我国实现制造业强国关键支撑

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联合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组织“军民两用新材料技术对接交流会暨2016石墨烯在军工领域应用研讨及项目合作对接会”,会议将于6月26日在北京召开。对接会将邀请军委装备发展部、军委科技委、国家国防科工局、海军装备部、空军装备部、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服务中心的领导嘉宾发言,此外还邀请了航空工业团、航天工业集团、核工业集团、船舶工业集团、兵器集团公司等参会并报告。就军工科研生产面向民企开放的政策信息、前沿产品与技术对深化军民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石墨烯在军工领域的应用等内容进行交流和解读。会议期间,还将邀请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路演、展示新材料技术和产品成果,交流新材料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和需求信息,促进我国军民两用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推进新材料技术发展的军民融合,建立更加广泛的军民两用新材料的社会技术基础。

无独有偶,据媒体报道,“新材料十三五规划”有望在上半年陆续出台。新材料是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十三五”期间国家对新材料关注度将提升。

国内对石墨烯产业发展高度关注

石墨烯作为重要的新材料,在智能手机、新型显示、锂离子电池、太阳能光伏等电子信息行业多个重要领域应用前景广阔。但当前石墨烯材料仍处于产业化应用初期,在上述领域大规模应用和产业化仍需进行大量工作。工信部认为,石墨烯产业市场前景巨大,未来产业化应与下游需求紧密结合,注重材料研发、产品设计、制备工艺等环节的统筹谋划,共同推动石墨烯产业化。

目前,国内对石墨烯产业的发展高度关注。为此,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于2015年末下发《关于加快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促进石墨烯产业发展。此前,《<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等多个重要文件也对石墨烯中长期发展进行了部署。石墨烯已被《中国制造2025》列为战略前沿材料之一,有望成为新材料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据机构预测,2018年全球石墨烯规模将达329亿美元。除政策扶持预期外,产业界对于石墨烯的产业化也开始取得重要成果,新材料十三五规划也成为此次十三五规划的亮点。日前,石墨烯生活应用新品已正式面世,广泛应用在座垫、腰带等诸多领域,石墨烯产品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宽。

新材料十三五规划将成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 从工信部等多个权威渠道获悉,新材料产业“十三五”规划编制基本结束,已于近期送至相关主管部门审议,预计今年上半年正式公布。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新材料是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一直以来,我国对新材料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众多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措施。

新材料产业“十三五”规划将从升级基础材料、发展战略材料及遴选前沿新材料三个层面出发,对“十三五”期间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作出细致规划。其目的是促使我国新材料产业整体升级,为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发展奠定产业基础;同时通过新材料升级,加快钢铁、有色、石化、轻工、建材、纺织等基础制造业向产业中高端迈进,并为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寻找后续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基础材料领域,“十三五”期间将着力解决钢铁、有色、石化、轻工、建材、纺织等基础材料产业产能全面过剩、产品结构不合理、高端领域无法实现自给三大突出问题,重点发展先进钢铁、先进有色金属、先进石化、先进轻工、先进建材、先进纺织等6大类25个分类材料。力争到“十三五”末,基础材料产业总体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并形成高性能、差别化、功能化的先进基础材料制造能力,促使钢铁、有色、石化、轻工、建材、纺织等基础材料制造产业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先进基础材料总体实现自给,并形成一定的出口能力。

关键战略材料领域,将从保障海洋工程、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核电、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以及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卫生、电动汽车、智能制造等我国具有一定技术优势的产业发展出发,重点发展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高性能分离薄膜、高性能纤维及符合材料、新能源材料、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电子陶瓷、先进半导体、稀土等9大类32个分类材料。预计到“十三五”末,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百余种关键战略材料将全面实现国产化,关键战略材料综合保障能力超过70%,在初步形成上下游产业协同的基础上,为上述众多关键产业发展提供材料支撑,奠定未来发展的产业基础。

前沿新材料领域,将重点发展石墨烯、3D打印、超导、智能仿生等4大类14个分类材料。其目的是为满足未来十年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以及为制造业全面迈进中高端进行产业准备;并形成一批潜在市场规模在百亿至千亿级别的细分产业,为拉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实体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长久推动力。

多位参与新材料“十三五”规划编制的专家表示,新材料产业和钢铁、有色、石化、轻工、建材、纺织等传统制造行业息息相关,同时也和众多新兴产业密不可分。因此,发展新材料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全面促进作用,对我国经济转型期有着重大意义。新材料“十三五”规划的出台,将进一步促进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进而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新兴产业发展等我国既定战略起到积极推动。石墨烯产业化大幕拉开

由于石墨烯在力学、热学、电学等方面都具有优异的性能,石墨烯粉体可应用在材料学的各个领域,如防腐涂料添加剂、导热膜、锂电池正极导电添加剂等。经过前期的积累,行业内已在防腐涂料、导热膜等领域实现批量销售,导电添加剂、复合材料等领域也在积极推进,导电添加剂很可能是下一个取得突破的应用。

2015年由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首次发布的《2015全球石墨烯产业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20年,石墨烯全球市场值1.49亿美元,2014-2020年年复合增长率是44%。近期主要应用于复合材料、导电导热涂层、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等,未来进一步的发展可能是柔性显示、太阳能、高性能芯片方面,业界专家认为国内石墨烯产业规模将达万亿元。

石墨烯堪比材料领域的互联网,与不同材料、技术结合起来能够形成具备特殊性能、满足特定应用的新型“材料”。2014年我国从事石墨烯产业的企业已突破千家,石墨烯产业链市场规模达到233.3亿元,产业化应用已在不断推进。根据导电添加剂、超级电容器、电子设备散热材料、透明导电膜以及军工材料市场的估算,石墨烯前期市场空间在50亿以上,未来导电添加剂市场将突破50亿元,透明导电膜和军工材料市场空间均在百亿以上。

未来石墨烯的发展思路将是以应用创新为切入点推动传统行业向高性能材料升级,消费电子、锂电池、超级电容、橡塑、涂料等细分行业出现部分优势企业通过添加石墨烯材料大幅提升传统产品性能,从而重新建立行业壁垒,推进产业洗牌的变化。机构人士指出,石墨烯批量应用的细分市场将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陆续确认,已布局石墨烯的上市公司具备先发优势。

拥有核心技术公司有望成石墨烯产业领头羊

国元证券指出,作为一种新兴材料,石墨烯产业化的时间尚短,全球都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而中国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石墨烯产业联盟已在无锡、青岛、深圳和宁波建立4个产业创新基地,加强产、学、研结合,为创业企业提供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孵化出了一大批企业。为了保持我国在石墨烯产业化上的领先优势,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扶持政策支持石墨烯产业化。目前,决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技术储备,拥有石墨烯核心技术的公司有望取得先机,从而成为未来石墨烯产业的领头羊。世纪证券指出,近期石墨烯主要应用于复合材料、导电导热涂层、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等,未来进一步的发展可能是柔性显示、太阳能、高性能芯片方面,业界专家认为国内石墨烯产业规模将达万亿元。受益政策扶持、产业集群、科研投入大和制造成本大幅下降,石墨烯产业化有望提速。

平安证券认为,新材料作为先进制造业等新兴产业的基石,其研发和产业进程将成我国实现制造业强国的关键支撑。基础材料加强供应保障品质,主要集中在高品质特钢、高强度合金等新型结构材料等领域。我国人均钢铁消费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但在高品质特钢领域如对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有较高要求的轨道交通用钢、对强度和抗疲劳性要求较高的大型飞机用钢、对耐腐蚀性和强度要求较高的海洋工程等能源装备领域仍高度依赖进口,未来仍有较大进口替代空间。建议关注抚顺特钢、久立特材、大冶特钢。战略性新兴材料打破技术垄断,重点关注军民融合新材料包括复合材料、高温合金、钛合金、超材料等。2014年国内碳纤维产能利用率不到20%,大部分产能集中在T300低端产能,原丝品质的提升及下游市场的培育将成为未来行业主要关注点。建议关注康得新、楚江新材。航空航天装备被列为此次十三五规划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八大工程之首,高温合金材料作为航空发动机决定性构件,被誉为“先进发动机基石”。未来随着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需求快速增长,高温合金行业将迎来广阔需求增长空间与进口替代空间。

第二篇:科学技术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关键

科学技术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关键

当今世界的竞争,其实质是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关键: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在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把发展科技列为本国战略重点,在我国,只有实现科技的飞跃发展,才能保障其他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说科学技术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关键。

20世纪初发生的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核心的科学革命,先后在能源、材料、信息、生物技术等领域,引发了持续一个世纪的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革命,到20世纪末,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再一次启动了人类社会新一轮的现代化进程。历史生动地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由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引发的,科学技术是现代化的发动机。

马克思说:“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的锐利武器,具有内在的革命性。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只有在科学技术发生革命的前提下,社会生产力才会发生革命性的飞跃。从人类文化发展角度看,在人类科学技术实践中产生的科学文化,如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提倡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鼓励质疑、尊重实践、崇尚创新等,对人类文化发展则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形成了今天我们熟知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等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正是科学技术内在的革命性,透过其生产力和文化双重属性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启动了人类社会几次现代化进程。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华民族陷入积贫积弱、备受屈辱的悲惨境地。自洋务运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技术救国试验,到“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提倡“科学救国”;从废除科举制度、实行包含科学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新式教育,到提倡“教育救国”;从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提出“欧化”、“西化”等模仿西方社会模式的“现代化”口号,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成为中华民族志士仁人苦苦追求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新中国,对旧中国实行了彻底的改造,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与自主的国家,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政治和社会基础。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新中国就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农业体系、科学技术体系和国防体系。“十年**”使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改革开放带来了科学的春天,为我国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到20世纪末顺利实现了经济总量翻两番的目标。当今,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按照邓小平同志“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全面实施了科教兴国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创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传统意义的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转变的过程。今天的现代化概念,对发达国家来说,主要是指从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演化的过程;对于发展中国家,则主要是指其加快发展,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纵观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可以说,科学技术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是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早在1963年,周恩来总理就指出:“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大发展。”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我国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时

也高瞻远瞩地指出:“科学技术要走在前面”,“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化的实质,对于我们认识科学技术在我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进而正确制定我国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50年进程中的科技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充分认识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要走在前面”,“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些重要论断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一是要优先发展科学技术。在以资本和资源为发展基础的工业经济时代,提高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创新能力和适应大工业生产要求的创新效率,保持关键技术和制造工艺的领先,是企业应对剧烈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是国家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在知识经济时代,以最新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是最为重要的战略性基础资源,是决定生产力水平的首要因素,科学本身是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擎,高新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将不断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科学和教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知识基础成为企业、区域乃至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如同工业经济时代对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一样,对科技与教育的投入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为重要的公共性战略投资。

二是要全面认识科学技术对现代化进程的深刻影响。目前,国际学术界对现代化的理解,认为现代化包含生产社会化、经济市场化、社会城市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等方面。尽管这一理解带有西方价值理念的痕迹,但认为现代化不仅包含经济发展,而且也包含社会结构变革、民主与法制建设、文化发展等诸多内涵,是社会的系统演化这一观点,还是有借鉴意义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将对经济、社会、文化以至政治等方面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将不断提高,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科学技术将为维持和改善我们的生存发展环境,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主要的支撑,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杠杆;科学文化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精神文明的基石;科技实力将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成为国与国之间政治实力较量的关键和基础,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主要因素。

三是要正确理解何为“科学技术要走在前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学技术走在前面不但是指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要适度超前,更重要的是要求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自近现代科学产生以来,科学本身就一直是国际化的,科学知识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国内领先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流动,技术创新与转移成为超越国界的活动,填补国内空白将成为过时的概念。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只有具有国际竞争力,才能真正走在前面。

现代化的基本内核和动力源是科学技术。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现代化,进而推动政治、社会、文化和人的现代化。基于对典型国家的现代化基本指标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科学技术对现代化的作用强度平均达到62%以上,但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这是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我国科技社会的发展程度及现代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约为它们的三分之一,主要差距是人均R&D支出低、大学普及率低和人均教育经费低、每百万居民申请国内发明专利数低。低水平的科学技术水平导致了我国现代化进程缓慢。

因此,我国在科技发展推进现代化道路上面临的主要任务是:①在科技自身的发展进程中,面临着科技转移和科技创新的双重任务。②在科技经济方面,面临着发展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③在科技文化的建设方面,面临着发展近代科技文化和构建现代科技文化的双重任务。④在科技体制的建设方面,面临着开展技术创新和科学创新的双重任务。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是,到建国100周年前后,全面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使国家创新体系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我国综合竞争力中最具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科技整体水平跻身世界强国行列。在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精神的今天,明确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引导我国广大科技人员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努力奋斗,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才能真正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而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科学技术要走在前面——试论科学技术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路甬祥

“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周恩来选集》下卷 “科学技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机制”—— 张云霞

第三篇:科技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支撑作用以及未来我国创新

发展的着力点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创新已成为一国繁荣昌盛的强大动力之源,科技与经济的互动、融合是经济发展的关键。科技经济一体化,既是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趋势,又是世界各国竞相追求的重要目标。本文分析了科技创新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如何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作用来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我国未来创新发展的着力点。

关键字

科技创新 经济发展

动力 源泉 途径 创新发展 着力点 【正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经验证明,科技在应对经济危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带来科学技术的新突破,产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带来新一轮的经济繁荣。可见,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以来认真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从紧闭国门到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经济格局。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1、科技创新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

科技创新可以缓解资源的稀缺性程度: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最大可能的产量组合尽可能向生产可能性边界靠近;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使几年前还难以想象其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成为今天宝贵的资源,这为人类突破资源供给的限制带来了希望。我国的资源状况决定了经济发展不可能走高耗、浪费、粗放经营的路子,而必须选择低耗、节约、集约经营的道路。虽然要素投入量的增长是有限的,但技术创新则是无限的,所以,经济增长不仅要靠要素投入增加,更加需要科技创新推动的来实现。

2、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经济增长是人类赖以不断改善生活水平的基本条件。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是劳动、资本、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通过科技创新实施的。一项成果的科技创新,通过大面积的技术扩散,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外贸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同时又牵动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如此循环往复,就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取之不尽的源泉。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呈现递增趋势。

3、科技创新是优化产业结构的主导力量

各国工业化的进程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都依赖于该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意味着高技术的产业化,传统技术得到适当的更替和改造;意味着劳动生产率和产出投入比例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以科技创新为前提和动因,因为每当有科技创新出现和创新不断扩散到生产领域的各个方面,劳动对象、生产手段、生产结果都会发生质的变化,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都要重新组合,其结果会进一步形成积累效应,必然造就、培育出新的高新技术组合,或者取代某些传统部门,从而使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趋于高级化。

5.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张和经济增长的累积,以粗放经营为主的增长方式带来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矛盾愈显突出。这就客观上要求增长方式由原来的外延式增长,转向主要通过具有高效率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而实现内涵式的增长,而这种转变主要取决于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技术创新可以通过提高在经济增长率中的贡献份额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化。因此,科技进步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引擎,还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助推器。6.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

从经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讲,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不同的科技革命,但相同的是,每一次科技革命给人类所带来的都是经济发展的大步前进,而这种进步是其它任何革命所无法比拟的。这些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变化,推动国际经济格局大幅度调整,同时也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加重视和强化以科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审时度势,采取措施,以新的竞争优势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两大困境。一是资源供需矛盾的制约。二是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创新驱动发展是破解我国经济发展困境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正处在中后期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由要素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才能不断激发发展活力,充分释放创新潜能,走上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以上存在的问题、困境和机遇昭示我们,面向未来,要胸怀世界眼光,立足中国国情,汲取借鉴国外经验和教训,有针对性地着力探索新方法、新举措、新途径,切实发挥好创新驱动的原动力作用,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速培育创新人才,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第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推进原始创新,取得一批在世界科学前沿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突破一批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重大技术瓶颈,推广一批对产业升级改造和持续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关键技术。二是推进应用创新,激活现有科技资源,大力推广和应用高新技术、适用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推进高端创新,集中力量在信息技术领域、材料科技领域、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领域等高技术领域里,增强国家高技术持续创新能力。

第二,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是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一是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加快制定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明确发展目标,落实重点任务,明晰推进线路和时间节点,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实现。二是要着力从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两个方面同步发力,改革深化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和激励政策,强化政产学研合作,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科技创新的经济社会价值充分发挥。三,是要着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把创新驱动发展落实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

第三,加速培养创新人才,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关键是人才。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速创新人才的培养。比如,通过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在全社会营造讲科学、爱科学的浓厚氛围,着力夯实人才基础,为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提供人才源泉和环境动力;;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支持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向产业流动,推进大中小型企业人才结构科学合理分布,等等。

与此同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要加强创新体系建设,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必要载体。通过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构建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从而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下载新材料将成我国实现制造业强国关键支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材料将成我国实现制造业强国关键支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