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印发《纪念广东林业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活动方案》的通知
粤林办[2008]50号
关于印发《纪念广东林业改革开放 30周年征文活动方案》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深圳市农林渔业局,各县(市、区)林业局、局直属国有林场: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林业建设的宝贵经验,全面展示广东林业的辉煌成就,大力弘扬时代精神,激励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全国科学发展现代林业的排头兵,促进广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省林业局决定在全省开展纪念广东林业改革开放30年征文活动。现将《纪念广东林业改革开放30年征文活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系统的实际,认真组织落实,切实搞好征文活动。
联系地址:省林业信息与宣传中心;联系人:李涛、黎明;联系电话:020-81703362;邮箱:abcd@gdf.gov.cn。
附件:纪念广东林业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活动方案
二○○八年八月二十六日
纪念广东林业改革开放30周年
征文活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林业建设的宝贵经验,向全社会全面展示广东林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大力弘扬行业精神,激励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全国科学发展现代林业的排头兵,促进广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省林业局决定,在全省开展以“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纪念广东林业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活动。
一、征文主题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全面展示广东林业改革开放30年丰硕成果,大力弘扬行业精神,唱响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主旋律,深入挖掘改革开放30年间广东林业系统涌现的事迹感人、社会公认度高、影响范围广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进一步推动我省现代林业建设,为构建绿色广东、和谐广东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二、征文对象
征文对象包括:所有关心支持广东林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全省林业系统各单位,林业大专院校等。要求局机关各处室、各地级市林业局、各县(市、区)林业局积极投稿1篇以上。
三、征文要求
以1978年至2008年为时间跨度,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总结30年来广东林业改革理论与实践,对未来发展的探索和思考,征文领域和选题由作者自行确定(参考题目见附件)。各单位应当结合本地区、本行业、本领域实际和特点,紧扣主题,收集资料,写出特色、新意和深度,避免简单罗列,确保征文质量。文体不限,要求内容真实,观点鲜明,可读性、可操作性强。
四、征文评选
第一阶段(8月-10月底):整理材料。各地、各单位按要求提供征文材料。每篇文章字数控制在3000字以内。材料以电子版形式发征文活动组邮箱(abcd@gdf.gov.cn)。材料上报截止日期为2008年10月30日。联系电话:020-81703362;联系人:李涛、黎明。
第二阶段(11月):专家评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入选征文进行评选,设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鼓励奖(30名)。并利用广东林业网站及《广东林业》杂志等宣传平台,开辟纪念林业改革开放30年活动专栏,刊登获奖作品。
五、结集成书
获奖作品将由省林业局组织专家汇编成书,公开出版发行,书名暂名为《南粤绿色之路——广东林业改革开放30周年纪实》。
六、活动要求
(一)成立机构。成立纪念广东林业改革开放30年征文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省林业局局长张育文同志担任,副组长由省林业局副局长邓梦柏同志担任,成员由省林业局各处室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征文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由省林业信息与宣传中心负责。
(二)活动要求。各地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本地、本单位、本行业涌现的各类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大力弘扬新风正气,推动林业科学发展。各地、各单位要负责做好组织协调和材料上报工作,抓好征文工作落实。同时,要广泛宣传、加强沟通联系,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征文活动的支持和踊跃参与。
附件:
纪念广东林业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活动参考内容
一、林业改革开放30年回顾和展望
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与改革
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四、森林资源保护与林政管理
五、森林防火和森林公安建设
六、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
七、林业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依法治林)
八、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变革(科技兴林)
九、林业教育的发展(教育强林)
十、林业对外开放
十一、国有林场和林业工作站体系建设与改革
十二、林业产业发展
十三、林业精神文明建设
十四、各地级市、各县(市、区)林业改革与发展
十五、各地涌现的林业改革典型事例和人物
第二篇: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新闻宣传方案
**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新闻宣传工作方案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第九次党代会、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区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全区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切实做好我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新闻宣传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
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央确定的纪念活动主题和省委、市委、区委关于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活动的精神要求,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时代主旋律,进一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巨大成就、成功经验和前进方向,永远铭记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丰功伟绩,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实现**“开创新天地、塑造新形象、实现新跨越”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宣传重点
(一)大力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为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宣传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通过宣传,使人们进一步深刻领会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深刻领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刻领会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完全正确,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从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二)大力宣传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宣传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宣传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宣传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用“十个结合”概括的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宣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过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大力宣传改革开放30年来我区各条战线取得的辉煌成就、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人民群众生活的显著改善及全区人民昂扬的精神状态。宣传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宣传改革开放30年来,我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宣传广大城乡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转变的历史性跨越;宣传改革开放30年积累的财富和持续快速的发展为我们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和灾难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宣传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展现的崭新风貌。宣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改革开放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宣传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宣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
第三篇: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春风化雨沐华夏,改革开放乘东风!
30年前的今天,我们结束了四人帮**,挣脱了阶级斗争为纲思维,却仍然迷茫于两个凡是的阴影中;30年前的今天,我们生活在单色调的社会中,中山装、平头、大寨、公社是中国的代名词,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却缺衣少食,物资匮乏是我华夏泱泱大国的心痛;30年前的今天,我们身羸体弱,饱受西方诸国歧视,政治、经济、文化受制于人。
30年后的今天,我们百花齐放、万家争鸣,从奥斯卡名导明星到诺贝尔奖坛的教授,从红级网络的大众打虎群体到称雄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莘莘学子,无不飞扬着解放思想的红旗;30年后的今天,多元化、明色彩、快节奏的国际都市文化已逐步取代了小农意识为主体的旧主题,皮尔·卡丹、奔驰宝马在中国已变得丝毫不显稀奇,货物琳琅满目的巨型超市星罗棋布,3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承诺担当了亚太地区金融的定海神针,深沪交易所的蝴蝶扇动翅膀能带来纽约华尔街的厄尔尼诺,中南海成了第三世界利益的代言人,2008北京奥运牵动了整个地球村。有事实为鉴,有历史可证。
是什么在30年前给我们如此大的动力?是改革开放;是什么在这短短30年使我们发生沧海桑田般变化?是改革开放;又是什么让我们在30年后的今天能够安居乐业、实现小康?还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改革开放是三十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是一个80后的青年,可以说,伴随改革开放的时间并没有30年,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时间甚至更短,但是,今天站在这里,我想用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三个阶段来表白我同改革开放一起走过的日子。童年时,很少有品种多样的蔬菜和肉食,包饺子是家里最开心的时刻;玩具是父母手工做的,穿着的衣服更是颜色单一,样式简单;少年时,可口可乐、健力宝和各种新奇的图书逐渐出现于我们的视野,但是可望而不可及。以前的连环画已经被录像VCD和装帧精美的漫画小说所取代,五分钱一根的冰棍消失了,各种味道的雪糕占据了少年青涩的眼球,14寸的黑白电视已经换成了29寸的大彩电,里面播放的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联播和动物世界了;青年时代的我,尽管对街边数不清的零食不再感兴趣,却发现路上的汽车甚至比自行车还要多,超市的蔬菜比肉类更受欢迎,大背投和等离子早已不再稀奇,电脑和网络悄然地构架起了我生活的点、线、面。
30年前,我们县城城区面积只有5平方公里左右,7条主要道路区区9千多米,看看30年后我们的县城吧!光是建成区面积就扩大到14.3平方公里,新增绿化面积13公顷,绿化覆盖率31.2%,大楼林立,街道宽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朋友们,饮水不忘掘井人,居安当思归来源。历史告诉我们,是一九七八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引来了改革春风,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使中国驶进了一个高速前行的快车道。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让华夏儿女迎来了思想的解放。部分人先富起来让经济大胆地插上翅膀腾飞,中华民族昂首阔步挺向世界民族之林。
2008年5月12日,8级大地震,汶川天崩地裂,四川地动山摇。顷刻间,数万生灵遭涂炭,美丽城乡变废墟。琅琅书声,嘎然而止,吟吟笑语,瞬间逝去。江河呜咽,天地同哀。
大灾大难,见证党的执政宗旨;关键时刻,考验我们的勇气毅力。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党和国家快速反应,成立坚强指挥部。铿锵救灾令,举国齐动员。千军万马,拯救万千群众。有一线希望,尽百倍努力!地震毁坏家园,毁不掉广大人民群众的信心和勇气;塌方阻隔交通,隔不断党和人民血肉相连。党和人民筑就的钢铁长城,遏制了灾情的蔓延;亿万颗心汇成的暖流,催生汶川的春色。
最难忘,胡总书记第一时间作指示,关键时刻抵灾区,冒险跋涉查灾情,余震之中鼓勇气,深情亲吻小梦文,彰显以人为本亲民观;最铭记,温总理一线来指挥,数夜无眠,几度哽咽,多少话,多少泪,使震颤的大地燃起希望----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迅速救援,全力以赴,打破了某些国家认为中国人民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变成一盘散沙的错误认识;国家调拨物资,社会捐款捐物,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雄厚。地震无情,人间有爱;举国救援,热潮奔涌。感谢党,感谢人民,感谢军队是灾区群众自发的呼声。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内部活动造成的。目前,我们的科技还达不到科学准确的预报。可是地震后,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都是房屋建筑、工程设施、设备得倒塌引起的。大家看一看,汶川、北川的一片片废墟,是不是考问着我们建设系统工作人员的良知,引发我们建设系统工作人员对房屋建筑的深层次思考。可以设想,在每次地震后,如果房屋建筑、工程设施、设备不倒塌,那么人们对待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完全可以像对待刮风下雨一样泰然处之,可以减少多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啊!作为建设事业设计监督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我既感到责任重大,又感到压力重大,我们负责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是多么的重要啊!我们要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抗震设防审查得认识;我们要建章立制,全面推行抗震设防审查制度;我们要全力以赴做好抗震规划的编制实施工作,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能力。抗震工作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以改革开放的勇气,用改革开放的精神,共同抓紧努力工作吧!
各位领导、同志们,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潮流,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昂首阔步走在了时代前列。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谢谢大家!
第四篇: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有感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有感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2008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
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西方有的人认为,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似乎是实用主义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似乎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党是一个重视理论思维,善于对实践做出科学总结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个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要反复实践、反复探索、不断总结,寻找规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就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做出科学总结的产物。既是对已有科学理论的充分继承,也包含着对中国发展最新实践的科学总结,既有对未来发展各种可能性的充分预见,还包含了对人类,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吸收和借鉴。
在这30年内,中国人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香港自秦起明确成为中原领土,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对外战败,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1980年,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 位远离母亲怀抱的游子终于感受到了母亲怀抱的温暖。
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成现实。这次发射是人类探索太空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成就。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第五篇:纪念农村信用社改革开放30周年
受当今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整个世界经济受到了冲击。我国政府积极应对,各项改革举措不断推陈出新。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今年正逢改革开放30周年,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其改革正进一步深化:统一县级法人单位,央行专项票据兑付,实现了国务院“花钱买机制”构想,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而农村信用社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经历了哪些曲折?具有哪些宝贵的经验?今刊发此文,以飨读者。
今年是我国经济改革开放30周年,农村金融改革也走过了30年历程。在这30年中,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目前,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和管理职责顺利移交省级政府,以股份制为导向的产权改革顺利推进,灵活多样的公司治理架构初步搭建,经营机制逐步开始转换,服务“三农”宗旨不断强化,支农主力军地位进一步巩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历程 :风雨坎坷 渐入佳境
农村信用社成立以来,经历了50多年风风雨雨,负担沉重,步履维艰,肩负着为“三农”服务重任,而又几经挫折甚至摧残。文革时期,很多地方的农村信用社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信用社不断改革体制和机制,业务开始逐渐恢复和发展。这个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0年):业务恢复时期。文革以后,信用社先是被交给人民银行管理,后来交给农业银行管理,使信用社既是集体金融组织,又是国家银行基层单位。当时,其业务得到一些恢复,但是成了银行的附属,走上“官办”的道路,自主权受到伤害。
第二阶段(1980年-1996年8月):初步改革调整和发展的阶段。主要体现在对于信用社“官办”体制的反思和初步调整。1982年12月,中央通过《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重申信用社应坚持合作金融组织的性质。1983年国务院105号文件明确规定,把信用社办成合作金融组织。1984年8月,国务院报告指出,通过改革,恢复和加强信用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把信用社真正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1989年,信用社进入治理整顿阶段,主要开展强化内部管理、整顿金融秩序的活动。通过清股、扩股,密切了信用社与社员的经济联系,经营管理体制有了明显改善,内部经营机制逐步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向转变。
第三阶段(1996年8月至2003年6月):独立发展阶段。1996年8月,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改革成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此次改革的核心是把信用社办成由社员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改革的步骤是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按照合作制的原则进行规范,其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分别由信用社县级联社和人民银行承担。1996年的改革,启动了信用社以产权明晰为主旨的产权制度调整,初步形成了信用社自求发展、自我约束、自主决策的经营机制,基本理顺了信用社和央行及农行的关系。
第四阶段(2003年6月至今):深化改革阶段。2003年6月,在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国务院出台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决定扩大试点范围,自此拉开了新一轮改革试点的序幕。该方案明确指出:“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度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2003 年8月,国务院决定在浙江等8 个省(市)率先启动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2004 年8 月,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北京等29个省(区、市)。2006 年底,海南省改革试点正式启动。至此,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在全国全面推开(西藏无信用社)。这次改革,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以法人为单位,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将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成立信用社省(市)级联社。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并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改革 :鼎新革故 重点突破
1978年以来,信用社自身定位、业务功能、经营模式、管理体制等都在不断的频繁变动之中。直到2003年以前,信用社体系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一是信用社的历史债务包袱沉重;二是产权制度制约,股权设置结构分散不合理,股东权益得不到保证,产权模糊不清,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制,也不是纯粹的股份制,“官办”色彩仍较浓厚;三是经营亏损普遍比较严重。相当大比例的信用社经营状况不佳,信贷资产质量差,亏损严重,一部分已
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难以持续经营;四是内部治理存在问题。信用社的发展面临着决策机制制约(民主管理难以实行)、治理结构约束(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经营思想制约(经营目标和战略方向偏移)和适度经营规模等诸多问题,地方政府指令性管理的色彩较浓,政府对信用社的过度干预导致董事会、监事会和社员代表大会流于形式,缺乏对管理人员的监督
和制约,难以激发社员的参与意识以及参加监督和民主管理的积极性,经营管理上的问题还带来了巨大的经营风险;五是省信用合作协会的管理体制不合理。省行业协会本来只是一个行业性的管理和服务机构,但大多往往直接从事业务经营活动。基层社、县级联社、省协会之间形成了实质意义上的经济代理关系,省协会既是行业管理者又是经营者,充当了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双重角色。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对信用社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为进一步深化信用社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3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这次改革是在管理体制、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等方面的一次全面改革,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改革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二是改革管理体制,将信用社的管理交由省级政府负责;三是国家在资金、财税、利率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帮助信用社消化历史包袱。深化改革试点是以法人为单位,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区别各类情况,确定不同的产权形式;引入股份合作机制,构建现代合作金融体系;加强监管力度,注重服务质量;在坚持合作金融改革基本方向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模式改造信用社,在农村形成多种产权形式相互竞争和功能互补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按照深化改革的“30字”总体要求,试点工作始终牢牢抓住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两个重点,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牢牢把握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把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
信用社产权改革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情况,分别进行不同产权形式的试点。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将信用社的管理责任交由省级政府负责,同时由国家监管机构实施监管,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省级政府对信用社坚持依法管理,并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实施宏观的、间接的管理。国家监管机构加强对信用社机构、高管人员、业务经营的监督检查和管理,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成效 :硕果累累 可圈可点
通过五年来的深化改革,各地信用社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方针政策,不断改革体制,改善管理,改进服务,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信用社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
(一)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法人治理架构初步建立。各试点省份均按照“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各地信用社积极探索,充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多样化的产权制度改革,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环境、不同经营状况下的信用社寻找到了符合自身特点的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实施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各种产权制度,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银行类机构,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社,以及县(市)辖域内两级法人社等多种组织形式,解决了信用社“由谁出资、由谁管理、出了问题由谁负责”的问题。2007年末,全国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7家,农村合作银行113家,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社1825家。部分农村信用社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完善“三会”议事规则,初步形成了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体系。
(二)历史包袱得到有效化解,“花钱买机制”政策效应初步显现。国家在资金扶持方面,按2002年末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由中央银行安排专项票据或专项再贷款给予支持。截至2007年末,经严格审查考核,人民银行共计对29个省(区、市)的2396个县(市)发行专项票据1656亿元,用于置换不良贷款1353亿元,弥补历年亏损挂账303亿元,已兑付票据807亿元。对陕西、新疆发放专项借款12亿元。随着各项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信用社历史包袱得到初步化解,“花钱买机制”的政策激励效应比较明显。
(三)资产质量不断改善,经营效益明显好转。全国信用社不良贷款大幅下降,截至2007 年末,按四级分类口径统计,不良贷款比例为9.3%,与2002年末相比下降了约28个百分点;结束连续多年的亏损局面,扭亏为盈。自2004年实现近10年来的首次盈利以来,近4年共计实现盈利1005亿元。
(四)资本充足率提高,总体抗风险能力有了质的变化。通过增资扩股、落实国家资金扶持政策(主要是专项央行票据)、清收旧欠、核销呆账等措施,信用社(含改制银行)资本净额增加,资本充足率提高。截至2007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达11.2%,与改革之初2002 年末的-8.45%相比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
(五)资产规模不断壮大,支持“三农”服务功能日渐增强。信用社农业贷款大幅增加,支农力度明显加大,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进一步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近4年来,各项贷款年均增长17.4%,高于同期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速。截至2007年末,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3.2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贷款的比例为12%,比改革之初提高了1.4个百分点。其中农业贷款1.5万亿元,占其各项贷款的比例为46%,比改革之初提高了4个百分点;占全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81%提高到93%。
(六)组建符合当地实际的管理机构,新监督管理体制初步形成。按照改革方案的要求,结合当地信用社经营管理情况,绝大多数试点省份都选择了省级联社作为其省级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天津、重庆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北京、上海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监督、管理、经营体制框架已经基本建立,省级政府、省联社和监管机构的职责分工初步形成,其优势和作用开始显现。
(七)整合机构,撤销高风险社,成功实施了市场退出。按照改革方案的有关要求,对于长期经营不善、严重资不抵债、扭亏增盈无望的高风险信用社,予以撤销。对高风险信用社的市场退出进行的初步探索和有益尝试,丰富了改革试点的内容。
展望 :回眸既往 开创未来
信用社深化改革试点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效,主要有以下经验值得总结。(一)将信用社交给地方政府管理,变一个积极性为多个积极性。与信用社50多年来任何一次变革相比,这次改革不再是中央部门的单一举动,而是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信用社本身、农民以及各方投资人的积极性。地方政府越来越认识到,信用社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金融问题,而是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大局的重要问题。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事关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三农”发展的大局。只有把信用社搞好了,才能有力地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才能更有效地维护农村经济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信用社更是把这次改革视为一次有希望彻底走出困境的难得的历史机遇;农民和个体工商户越来越意识到,商业银行虽好,但他们的款就是贷不到,信用社才是真正的依靠。因此,改革的推进不再仅仅是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而主要变为改革主体和改革成功的最大受益者自身的内在需求,形成了上下联动的良好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政府对信用社业务经营的行政干预在明显较少。其根本的原因则是管理权的下放,实现了信用社管理的权责利的有机统一。现在,地方省级政府既要信用社发挥服务功能,又要承担其风险责任,政府行为在机制上受到了很大约束。更为重要的是,十多年来国家宏观调控及金融治理整顿的实践,已大大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的金融风险意识,地方政府在维护信用社合法权益、创建金融生态环境、打击逃废债等方面发挥了任何中央部门难以替代的作用。清收旧欠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自改革试点以来,地方党委、政府通过行政、组织和法律等手段,大力帮助支持信用社收回历年欠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举,堪称农村金融信用环境建设的重大成果。
(二)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深化改革充分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在产权改革的设计和实施中,不搞“一刀切”,不压进度,不下数量指标,成熟一个审批一个。各地信用社寻找符合本地区发展特点的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坚持产权制度改革模式的多元化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自主选择适宜自身发展状况、适应当地经济环境和适合监管需要的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对老少边穷地区信用社的特殊情况,则给予了更大的灵活性:条件成熟,能够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先予解决;现在尚难以解决的,列入深化改革的议题,深入调查,下一步争取政策,逐步解决。改革使各种类型的信用社努力寻求适宜自身实际的发展空间和形式,初步形成了三种产权模式、四种组织形式并存,适应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新的产权结构。
(三)国家政策扶持,有效地化解了历史包袱。这次改革,国家分别从资金、财政、税收和利率等方面给予了有力的政策扶持,使信用社减轻了历史包袱,改善了财务状况、为转换经营机制和提高抗风险能力奠定了基础;而且这些政策还较好地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央行的资金扶持政策,设置了申请和兑付条件,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信用社通过增资扩股等途径扩大资本实力、化解历史包袱的积极性,解开了信用社巨大资不抵债额与逐步走向良性发展矛盾的“死结”。应该说,央行的资金扶持政策在这次改革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改革实施的稳妥性和分阶段性。在改革的步骤上,根据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分析不同地区改革的条件和环境,分解工作任务,区分轻重缓急,将改革试点工作划分为不同的阶段目标。始终强调把握好改革的长远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关系,明确阶段性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落实责任,妥善安排。通过各阶段工作任务的开展和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扎扎实实地确保了改革试点工作的稳定、有序、顺利进行。
在增资扩股与“花钱买机制”问题上,专项央行票据扶持政策的设计机制,要求信用社以转换经营机制必要条件,改革进程中重视转换经营机制的各项工作。对各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始终强调法人治理结构的体制和机制建立,监管、管理部门一直在督促、指导、帮助信用社完善所必须的各项规章制度;各项监管、管理的规定、指导意见已陆续出台。监管、管理部门和各法人机构均把健全法人治理各项必须的基本规章制度列入工作目标。
(五)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试点省份的地方党委和政府均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金融的领导为组长,各有关单位参加的信用社改革试点领导小组,集中人员,明确责任,在组织实施改革试点的各项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地方党委和政府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的重视,是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凡是地方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亲自抓,分管领导工作深入到位的地方,改革的力度就大,进展就快,效果就更明显。
(六)正确的市场定位。各地区信用社明确功能定位,承认信用社的商业化和股份化趋势,不再执著于“合作制”的原教旨主义观念。信用社定位于建立真正的社区银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扩大投资股的比重,改善内部治理结构,使信用社真正成为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同时,还加强跨区域的资源整合和竞争,打破地区垄断局面,进一步提升其竞争实力。
改革所取得的成效虽然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但却具有跨越性、历史性的意义。因为,半个世纪以来,农村信用社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令人刮目相看,这样扬眉吐气,这样振奋人心。农村信用社终于活过来了,特别是经过30年的徘徊和探索,明确了发展方向,终于初步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规律、兼顾各方利益、充分调动多方面积极性的改革发展道路。广大信合人增强了信心,看到了发展的希望。相信只要沿着这条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中国合作金融事业发展壮大的成功之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0多万信合职工沐浴着改革的春风,焕发出朝气蓬勃的活力,正满怀信心地开创农村信用社灿烂辉煌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