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振财、孙万福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中的模范
张振财、孙万福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中的模范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顽固派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限制和削弱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并加紧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边区党政军民面临严峻的财政经济困难。1939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生产动员大会上针对根据地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局面,提出了“自己动手”的口号。1941年,为克服边区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再次强调走生产自救的道路,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作《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报告时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进一步推动了各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
劳动英雄真光荣
如火如荼的大生产运动,使边区面貌焕然一新。高山川地,田间地头,处处人声鼎沸,一片欢腾的劳动场面。军民一条心,协力促生产。边区政府树立典型,广为宣传,进一步激发了群众的生产热情,“劳动光荣”、“致富光荣”的新思想在边区深深扎下了根。
1939年4月10日,边区政府公布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陕甘宁边区督导民众生产勉励条例》和《机关、部队、学校人员生产运动奖励条例》,提出要奖励在生产运动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个人和集体,奖励包括劳动英雄奖章或者奖状(奖旗)、农具或者耕牛、日常用品、奖金等。
1943年11月26日至12月16日,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模范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朱德、彭德怀、林伯渠、贺龙等出席大会并讲话。11月26日正午,冬日的暖阳照着边区大地,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欢呼声中,劳动英雄们个个精神饱满、笑容灿烂地来到会场。大会正式开始之前,劳动英雄们观看了延大宣传队的精彩演出。秧歌剧《玩花灯》唱出了对劳动英雄的赞美、对广大劳动群众的尊重――
这是一盏什么灯?
这是一盏英雄灯,什么叫作英雄灯?
大生产,当英雄,劳动英雄真光荣。
出席大会的代表有185名,其中陇东分区59名。大会评选出劳动英雄67名(特等奖25名、甲等奖54名、乙等奖8名)以及模范村5个,并给予奖励。来自陇东分区华池县的张振财被评为特等劳动英雄、环县的孙万福被评为甲等劳动英雄,华池县城壕村被评为大生产模范村。
11月29日下午,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宴请劳动英雄,毛泽东在会上作著名的《组织起来》的讲话,高度评价了劳动英雄:“各位劳动英雄和模范生产工作者,你们是人民的领袖,你们的工作是很有成绩的„„”12月9日,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亲切接见了包括张振财、孙万福在内的17名劳动英雄代表。
生产模范张振财
张振财是华池县温台区四乡城壕村人,1904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命运多舛。3岁丧母,靠父亲抚养长大。1932年,父亲去世,张振财的两个孩子也病饿而死。一年后妻子又因病离去,留下一个吃奶的婴儿。家破妻亡的张振财被哥哥接到了家里,兄弟两人互相帮衬,共同面对多灾多难的苦日子。张振财白天给别人干活,换来畜力抽空耕种自家的地,晚上抱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却只能给喂上一些面糊糊,常常还要藏在山沟里躲避土匪抢掠和国民党部队拉壮丁。
苦不堪言的日子并没有让张振财消沉。相反,他对幸福、丰衣足食的生活有着强烈的追求。1934年春天,他从哥哥家搬出来,下决心要把日子过好,用锄头开了七八亩荒地,连同租下的地一起种了60亩,保障了基本生活。在堂兄张振兴的影响下,有了一定革命觉悟的张振财经常为刘志丹率领的游击队买弹药、送情报。他和堂兄还以做生意为掩护到庆阳、驿马等地搜集各类情报,送往南梁、二将川等地的党组织。1934年年底他俩见到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习仲勋询问了城壕村各方面的情况,对他俩为游击队、党组织做的工作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次会面和谈话,使张振财懂得了更多的革命道理,进一步树立了革命信念、坚定了革命信心。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随着革命根据地面积的扩大,县、乡革命政权不断建立。1937年8月,中共中央正式将减租减息定为抗战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张振财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在党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生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正如张振财所说:“廿六年和廿七年,啥款子都取消了„„自八路军发展到这里,我们的日子,要比过去好百倍,八路军是永远为人民谋福祉的军队。”崭新的生活面貌让张振财对党和边区政府充满了感激之情,也更加激发了他的劳动热情,1939年,张振财续娶了妻室,又生了孩子。他还分得30亩地、2头牲口。颁发土地证的那一天,张振财欢欣雀跃,拿着证书回家,一家人围坐着传来传去地看,最后,妻子用手帕小心翼翼地把证书包起来,锁在了箱子里。有了自己的土地,家务和孩子也有人操心,翻身当主人的张振财卯足了劳动的干劲。
1942年,大生产的春风吹进了城壕村,张振财积极响应,成为大生产运动的生力军。当时,两个孩子还年幼,张振财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既要开荒,又要种地,还要赶驴驮盐。他不分昼夜,辛勤劳动,出门时月亮当空,回家时已繁星密布。1942年,他开荒25亩,加上往年开的荒地,他一人就种地98亩。农忙季节,他背上干粮和水下地,一千就是一天;收麦时节,他白天割晚上背,几天几夜都睡不上踏实觉。那年他家收粮食27石,人均2025斤,交公粮l石。张振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得到了县政府的表彰和奖励,1943年4月,华池县县委书记高伯祥在《解放日报》上以“开荒的英雄――张振财”为题,介绍张振财的事迹,要求全县人民学习“他这种劳苦精神”,鼓励大家“积极开荒,努力劳动”。
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后,张振财一直琢磨、思索着也要让乡亲们都能过上好日子。村上的邻里乡亲有的缺牲畜、有的缺劳力,生产生活还有不少困难。张振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方设法要帮助大家共同致富。发动村里人办合作社,还经常给村上困难户借粮、借工具、借牲口,帮他们种地干活。群众常说:“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张振财出现;哪里活苦活累,哪里就有张振财在大干。”张振财时常组织村民聚在一起谈论制订生产计划,他通过翻身前后的生活对比,教育鼓励群众努力生产,靠勤劳致富,他说:“革命前,我家六口人每年要出40多元税款,折合10石粮食,一年苦死苦活,所剩粮食不能维持一家人生活。现在穷人翻了身,苛捐杂税都免了,去年咱全村收粮167石,仅交公粮8石3斗,这全靠共产党政策好。如果我们现在再不努力生产,能对得起谁呢?”他还经常给大家讲革命的道理,鼓励群众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他对乡亲们说:“我们是庄稼汉,只要多打粮食,就是支援前线,支援革命。”
1943年,张振财在村上组织起变工队,带领群众开展生产。他将自己多年总结的好的农作方法和经验,在变工队推广――首先提出要扩大耕地面积,广种多收。这年春天,他组织群众牛耕人挖,新开荒地200多亩。张振财深谙庄稼离不开肥,更离不开精耕细作。在他的带领下,仅1943年,变工队就收集肥料一万三四千驮。他和村民将地反复翻耕,增加疏松度后再下种。凡变工队经营的土地,麦地耕4次,磨5次,羊扰踏1次;谷糜、荞麦等地耕3次;高粱、黑豆等地耕2次。当地的农谚说得好:“锄板响,庄稼长。想要庄稼好,田间除草要趁早。”为了农作物更好地生长,张振财带领变工队增加锄地次数,大秋作物以前锄1次到2次,变工后锄3次;谷类作物以前锄2次,变工后锄4次。张振财带领变工队取得了好成绩,城壕村大获丰收,实现了“耕二余一”。
1943年3月,张振财被评为县劳动英雄。11月初,又被评为陇东分区劳动英雄,参加分区首届生产展览及劳动英雄大会,获奖水红毛呢布一匹、花毛毯一条、毡鞋一双和地委书记马文瑞书赠的“劳动英雄”彩色木匾一块。在万余军民参加的授奖大会上,张振财代表54名劳动英雄发言。他的发言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豪言壮语,只是讲述一个普通农民、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用辛勤劳动换来幸福生活的亲身经历。发言最后,他号召大家“好好生产,爱护我们的八路军”!这平凡朴实的话语,说出了在场万余人的心声。
11月26日,他作为陇东分区劳动英雄代表参加了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模范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被评选为边区特等劳动英雄,获得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亲笔题写的“生产模范”的奖状和特等奖金3万元(边币)。张振财还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同李富春、徐向前等领导人坐在一起。主席台上悬挂了劳动英雄们的肖像,张振财是其中之一。12月9日,他受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并与在场的劳动英雄畅谈变工、扎工的问题,还和各位代表互相介绍了经验。
1944年12月,他第二次参加了陕甘宁边区召开的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大会,再次被评为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受到大会奖励。1946年,张振财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城壕区四乡副支书。
劳动英雄、农民诗人孙万福
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边区的太阳红又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天上三光日月星,地上五谷万物生,来了咱们的毛主席,挖断了穷根翻了身。
为咱们能过好光景,发动了生产大运动,人人努力来生产,丰衣足食吃饱饭。
边区人民要一心,枯树开花耀眼红,千年的枯树盘了根,开花结籽靠山稳。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这首广为传唱的经典歌曲是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中由劳动英雄孙万福创作的。1943年12月9日,被评为边区甲等劳动英雄的孙万福受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在领奖时,强烈的荣誉感和感激之情盈润了孙万福的眼眶,他紧紧地抱住毛主席的肩膀,激动地说:“大翻身那!有了吃,有了穿,账也还了,地也赎了,牛也有了,这都是你给的。没有你,我们这些穷汉子趴在地上,一辈子也站不起来!”说完这些话后,他不可抑止的感情喷薄而出,即兴吟唱了《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抒发他对党和人民领袖的深厚感情以及对边区新生活的热爱。孙万福一口气吟唱完整首诗,与会领导人和劳动英雄都惊喜万分。毛泽东连连拍着他的肩膀问他是不是个秀才,他回答说:“我一字不识啊!”毛泽东听了以后对这位农民诗人的天才和气质大为惊叹。时任延安大学校长的周扬得知这个消息后,在延安大学欢迎劳动英雄的大会上接见了孙万福,请他即席朗诵诗,他又一连吟诵5首。周扬称赞孙万福是一个很有诗意的人,说他是一个优秀的诗人。从此,群众都称他为“农民诗人”。后来,《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经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修改润色后在整个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广为传唱,经久不衰,成为传世之作。
孙万福出生于1883年,是陇东分区环县曲子镇刘旗村人,家境贫寒,从小给地主拉长工、打短工。和大多数穷人家的孩子一样,孙万福未能入学读书,每次走过私塾,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他都要驻足聆听,迟迟挪不开脚步。孙万福天资聪颖、智慧过人,善说顺口溜,即景能吟唱,可以信口说出许多农谚、民歌,在同乡亲们闹社火时能逢场编出许多让人忍俊不禁的妙言、笑语,常被邀请为当地办社火时的“春官”和农村过红白喜事的“总管”,在曲子镇一带颇有名气。1913年,父亲被病魔夺去生命,孙万福一人肩负起生活的重担,一年四季忙忙碌碌,农闲时候做点儿小买卖或者下苦力,挣点儿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1929年,多年未见的旱灾席卷了陇东大地,加上国民政府赋税盘剥,孙万福家的地产被典当一空。1930年,他租种20余亩地,除去苛捐杂税,年余粮不过3石,全家人一直在饥饿中挣扎,为养家糊口,他借债办起了磨坊,靠给别人磨面赚麸皮度日。苦难的生活磨练出孙万福吃苦耐劳的品质,在长期贫困的生活中,他从未向命运低过头,而是千方百计地寻找出路,为改善生活状况而奔波。
1936年6月,红军西征解放了曲子镇,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活动,孙万福家分得川地20余亩,牲畜2头。盼来了好日子,成了新社会的主人,孙万福深深地感受到党的温暖,高兴地唱道:“毛主席,他一来,衙门大敞开。谁有苦来谁有冤,一起吐出来。打倒土豪大恶霸,穷人把头抬。”从此,怀着对红军的感激,对新生活的热爱,他踏上了由庄稼汉走向劳动英雄、农民诗人的道路。在家乡大变化的潮流中,孙万福仿佛变得年轻起来,浑身充满了力量。家里家外,忙前忙后,生产劳动样样冲在最前面。1939年,他被刘旗村村民推选为乡参议员、“优抗”代耕队队长、刘旗村小学名誉校长。当上小学名誉校长,他内心充满了喜悦。坐在教室里,他仿佛又回到了儿时,朗朗的读书声还回荡在耳边。当看到教室里的桌椅十分破旧,他便找来工具一个个的修理。发现退学的孩子,他就亲自上门去作动员,劝说家长让孩子返校。为了方便环江两岸的学生过河,他用自家的木椽、木板先后在江上架了8座木桥。对穷人家的学生,他尤为关心,经常帮孩子们买纸和笔。学生们一见他,都亲切地喊“孙爷爷”。
1942年,年近花甲的孙万福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种了40多年庄稼、有丰富的农作经验的他抓住雨后季节增开荒地,努力扩大种粮面积,他说:“不种百亩,就打不了百石。”仅1942年、1943年两年,孙万福新开荒地50余亩,加上之前开荒和分到的川地,共种了180余亩地。孙万福常常念叨:“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为了多施肥,他坚持每天早起拾粪,一年拾精肥500余担,使得田肥苗壮。孙万福的辛勤劳动换来丰硕的成果:1942年,全家6口人产粮20余石,实现了“耕一余一”。1943年,全家7口人收粮60余石,饲草2万余斤,瓜菜3000余斤,棉花12斤,实现了“耕一余三”。刘旗村有五个二流子,成天游手好闲,有的还染上了抽鸦片的恶习。孙万福看到他们好吃懒做、生活窘迫,心中非常着急,便反复上门劝说,用自己的劳动体会激发他们的生产热情。孙万福时常丢下自己地里的活不顾,拉着他们下地耕种,并悉心传授农作经验。为了教育和激励他们,孙万福还编了一首打油诗,名为《二流子要转变》:
二流子,懒又馋,东游西逛吃洋烟,把好人吃成瘦人,瘦人吃成病人,病人吃成坏人,吃得腿长脖子细,家里没有二亩地。
公家听着要反对,邻家骂你没志气,婆娘骂你没脸皮,又没米,又没面,娃娃扯住你的衣。
因此一心要转变,葫芦、烟灯一齐拌,受奖励,勤生产,多开荒地多种田。
在孙万福的帮助和鼓励下,村里的二流子转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首打油诗也随即传遍整个边区,对各县开展改造二流子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孙万福深知幸福生活得来不易,对共产党充满了感激之情,他不仅生产不落人后,还积极支援前线,是一位拥军模范。五年为村子里4户抗日军烈属义务耕地250余亩,连续两年超交公粮700余斤。孙万福还把20亩川地长期借给三八五旅驻防曲子镇部队种粮种菜。逢年过节,他就提上黄酒、猪肉、鸡蛋、蔬菜去慰问部队战士。1943年春,部队在刘旗村白杨树山上开荒种糜子,他与战士们一起筑田埂、垒地畔、挖圪崂、填水壕,将自己的汗水和种子一起撒播在开垦的荒地上,当年就收获了100余石糜子。八路军三八五旅旅长王维舟感激地说“这是孙万福的好处啊”,并号召部队战士向他学习农作方法。
在大生产运动中,孙万福取得了优秀的生产成绩。1943年11月,他光荣出席了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模范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被评为边区甲等劳动英雄,获奖金2万元(边币)。孙万福在会上向代表们介绍了他的农作方法,《解放日报》以“孙福讲农作法”为题,介绍了他的事迹。著名作家吴伯箫曾在延安生活8年,亲身经历了边区大生产运动,1961年他创作了散文《菜园小记》,回忆在边区开荒种地的岁月。文中生动地描写了孙万福:“记得那个时候他是60多岁,精神矍铄,声音响亮,讲话又亲切又质朴,那老当益壮的风度,到现在我还留着深刻的印象。”吴伯箫还说,他听了孙万福传授的农作法,“学会了种菜、种瓜、种烟。”
1944年1月29日,孙万福从延安回到曲子镇,村民们兴高采烈地迎接他,高呼着“咱们的老英雄回来了”!大家见面第一句话都问:“你见到了毛主席吗?延安的世事怎么样?”孙万福给村民们讲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激励大家在新的一年干出好成绩,去延安看望毛主席。孙万福还把他从延安带回的毛主席塑像及“劳动英雄”布织奖状交给儿子,并对他说:“这是咱家的光荣啊!咱孙家要祖祖辈辈跟着共产党走。”2月7日,孙万福参加了陇东地委、专署及八路军三八五旅在陇东分区大礼堂召开的欢迎大会。大会上,陇东剧团上演了话剧《孙万福回来了》。孙万福看完演出后,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和自豪,满怀激情地发言,提出要把刘旗村41户村民都组织起来,发展生产,争取做到“耕二余一”;他表示要用自己的2万元奖金做十几辆纺车,发动妇女纺线。最后,他发自肺腑地对青年人言道:“我今年60岁了,已经是偏西的日头,还能当上劳动英雄,你们青年人像刚出的太阳,谁个不是虎背熊腰,都应当争取当劳动英雄„„”陕甘宁边区火热的生产运动和幸福生活激发了孙万福的劳动热情,也给他的民歌创作增添了无尽活力。在劳动英雄大会后,他的思想感情有了新的升华,他在劳动生产中就地取材,热情歌颂陕甘宁边区艰苦而愉快的劳动生活,用诗歌激励边区人民努力生产,支援抗战。
在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中,产生了许许多多张振财、孙万福式的劳动英雄,在他们的影响下,“劳动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陕甘宁边区呈现出粮食满仓、蔬菜有余、牛马成群、猪羊满圈的动人景象,实现了“以边区建设支持前方抗战、来推动全国抗战建设”的目标。劳动英雄们的业绩不会被忘记,他们的劳苦精神如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中所唱“枯树开花耀眼红”,永远闪烁着时代的光辉,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奋勇向前。(编辑王鸽子)
(李军、张秀娟、杜维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