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毛概期末考试重点
2013毛概期末考试选择题重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P4.5 A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B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间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C把马克思主义植入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D套用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和外国的经验来解决中国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据在于()P2.3 A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 B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C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D中国优秀文化的创新逻辑
3.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P9 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D坚持了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P7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5.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是()P13 A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毛泽东同志个人的思想
C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D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6.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P19 A实事求是
B理论联系实际
C群众路线
D独立自主 7.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P23 A时代依据是时代主题转换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 B理论依据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历史依据是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 D现实依据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8.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是()P24.25 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P30 A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始终代表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 C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0.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P29 A立党之本
B执政之基
C力量之源
D强国之路 1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P36 A第一要义是发展
C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B核心是以人为本
D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P36 A全面发展
B以人为本
C协调发展
D可持续发展 13.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指()P48 A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B实事求是
C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4.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P51 A体现时代性
B把握规律性
C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
D富于创造性
E修正马克思主义 15.近代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P65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D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16.新民主主义的三大法宝是()P82 A统一战线
B土地革命
C武装斗争
D党的建设 17.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P81 A统一战线
B武装斗争
C土地革命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18.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小指的是()P82 A无产阶级
B大地主资产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 1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P90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B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C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D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20.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间,社会阶段的定位是()P90 A新民主义的社会性质 B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C是由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D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因素同时存在,以社会主义因素为主导的社会形态 2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化三改”其中三改指()P93 A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
C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是()P117 A解放生产力
B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
D消除两极分化
E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3.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P163.164 A人民内部矛盾 B敌我矛盾
C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D上层建设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24.92年邓小平提出的判断我国改革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力标准是()P167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5.在改革中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P120 A公有制为主体
B四项基本原则
C改革开放
D共同富裕 26.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断()P118-120 A突出了生产力的基本性地位 B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C在动态中描述了社会主义本质
D在目标层次上界定了社会主义本质 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P132-136 A我国最大的实际 B我国最基本的国情
C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D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和根本出发点 28.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P168 A改革是动力
B稳定是目的C发展是动力
D稳定是前提
E发展是目的 29.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为()P172.173 A全方位
B高水平
C多层次
D多渠道
E宽领域
30.21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精力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指()P156-158 A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 B科教更加进步
C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 D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1.党中央根据我们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是()P213 A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B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C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D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32.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前后,我国之所以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原因在于()P177.178 A在生产力落后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建设,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力量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B当时经济结构简单,科技不高,社会利益单纯,计划经济体制能顺利进行 C当时人们普遍把计划经济体制看做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特征
D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显示了成功,缺陷和局限有待人民去认识 33.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P200 A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B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C失业保险制度
D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4.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其必要性是()P192.193 A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其前提条件
D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其最终原因 B社会生产力水平是其物质条件
C劳动存在着重大差别,同时劳动是人们谋生手段,是其直接原因 35.当前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P188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个体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E私营经济
36.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包括()P190 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股份制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37.现阶段分配制度中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内容而言可分为()P194 A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B以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C管理和知识产权累的生产要素 D土地等自然资源
E生产厂房、设备、原料等
38.中国共产党与各名族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P228 A长期共存、相互监督 B长期共存、取长补短 C互相监督、互相关照 D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39.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当前我国基层群总自制组织主要有()P234 A村民委员会
B居民委员会
C职工代表大会
D职工股东大会 40.2002.2月胡锦涛论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包括()P276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B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C自由幸福、互相合作
D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1.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P85 A理论联系实际
B实事求是
C密切联系群众
D艰苦奋斗
E批评与自我批评 4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指()P363 A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B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C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D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
E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主要包括()P341 A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B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C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D个体户、私营企业主 E自由职业者
4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P211 A乡风文明
B村容整洁
C分配公平
D管理民主 45.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是()P237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4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P255.256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十八大相关内容
1.科学发展观是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做出了新的科学回答。
2.当前我们必须不断实现()为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 A科学发展
B和谐发展
C和平发展 3.十八大提出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指()
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生态良好 4.十八大提出要全面落实()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
D社会建设
E生态文明建设 5.十八大提出的五个统筹是统筹()
A城乡发展 B区域发展 C经济社会发展 D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E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6.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7.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8.坚持走中国特色的()道路
A新型工业化
B信息化
C城镇化
D农村现代化 9.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的特色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的指南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D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A总体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总布局是五位一体
C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1.我们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A实践特色
B理论特色
C 名族特色
D时代特色 12.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全党要坚定的自信是()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制度自信
13.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坚持()的方针 A节约优先
B保护优先
C自然恢复为主
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 ★1.党的十八大主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5.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把握以下基本要求
⑴必须坚持人民民主地位;⑵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⑶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⑷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⑸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⑹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⑺必须坚持和平发展;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2.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事迹,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
⑴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⑵人民民主不断扩大;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⑸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3.要怎么做?答: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思: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1.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促进经济增长 1.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加快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⑴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⑶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⑷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⑸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五、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评价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的标准:第一看国家政局是否稳定;第二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四个民主四个权)
3.十八大提出的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 ⑴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⑵健全社会主义协调民主制度 ⑶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⑷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⑸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⑹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参考答案(2013年毛概期末选择题)
1.ABC
2.ABC
3.ABC
4.BCD
5.ACD
6.ACD
7.ABCD
8.ABCD
9.ACD
10.ABC
11.ABCD
12.ACD
13.ABD
14.ABD
15.AB
16.ACD
17.BCD
18.AB
19.ABD
20.ABCD
21.ACD
22.ABCDE
23.CD
24.ABD
25.AD
26.ABCD
27.ABCD
28.ADE
29.ACE
30.ABCD
31.ABCD
32.ABCD
33.ABCD
34.ABC
35.ABD
36.ABD
37.ABC
38.AD
39.ABC
40.ABD
41.ACE
42.ABCDE
43.ABCDE
44.ABD
45.ABCD
46.ABCD 7
第二篇:毛概期末考试重点
按劳分配的特点→按劳分配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社会。按劳分配的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原因和措施→原因1.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发展才是硬道理以及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改革开放准,只是企业内部统一而不是社会统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按劳分配还不能像马克思所设想的那样采取成就为前提的。2.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要性。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劳动券的形式来进行,而必须借助于货币形式来实现,即通过劳动——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社会货币(工资)——商品(个人消费品)的交换过程来实现。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3.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速度问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能否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自己,能否体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进入新民主主义题仍然十分重要。问题在于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经济增长速度应当是在其优越性,最根本的是生产力能否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好。只有生社会标志→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结构优化、效益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础上的速度,是增长的质产力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造基本完成。★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量和竞争力不断提升、能够稳定持续发展的速度,是重大关系比较协调、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的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等友爱、融洽相处。人民得到实惠比较多的速度 措施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时间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新农村4.统筹区域发展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务。社会主义决不能长期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贫穷的基础上。中国“诚信有爱”的内涵——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3.建设社会主义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时代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原因→1.优先发展教育,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主题2.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设人力资源强国①全民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②优化教育结构③推进教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在化建设新的时间,是邓小平理育改革创新④坚持教育公益性质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作为一个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业带动就业①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②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③推进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就业体制改革创新④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重要因素。中国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2)把发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和谐劳动关系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①坚持和完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举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善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②逐步提号居民收入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1.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③加大个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使社会更加和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3.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是基本生活①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②完善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
4.也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5.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基本医疗保险制度③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④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业⑤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⑥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2.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战略举措 金⑦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是人民得到最多实惠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措施——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健康水平①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②以深化公立医院为突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存的分配制度2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破口,深化医疗的各种体制③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重社会公平3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药④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①推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4完善劳动、资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②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③重视社会组织建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 设和管理④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⑤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构成→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高度重视就业特别是高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原因→就业是民★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工代表大会 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命题错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在内容上包括俩个各方面:一方计划和市场的区分→计划经济是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时,扩大就业压力很大,就业面是企业的、制度的改造,包括企业所有制和企业管理制度等,最终把体制,通过中央政府的统一计划进行,由中央政府来决定生产什么、生形势严峻将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面临的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要高度重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企业改造为全名所有制企业;另一方面是对人即资本产多少和如何生产,企业或生产单位完全是计划的执行者,对资源配置视就业
没有什么影响; 家的改造。两个方面都十分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及其地位→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1.比相互处理好经济建设、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一改命题错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在内容上包括俩个各方面:一方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2.发展循环经济3.建立健全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面是企业的、制度的改造,包括企业所有制和企业管理制度等,最终把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觉得体系4.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大信能源开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企业改造为全名所有制企业;另一方面是对人即资本发力度,并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保障能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5.在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领和支家的改造。两个方面都十分重要。
全社会营造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气氛,形成爱护生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及★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命题错误。改革不是对社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 构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就会迷失方向。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性变革,而是对存在诸多弊端的具体的体制机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农村阶级政策→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1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的根本性变革。因此,它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制定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巩固地团结其他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一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指加强物质文明的建设。命题错误。全面建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坚持一设小康社会,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上启下的一个发展阶段,它的内“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3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容和目标都是综合性的,除了物质文明建设之外,还包括政治、文化、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想依靠第一第二第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
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依赖于经济建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有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小号向主要依靠科技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地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协调统一发展。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实事求是既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是指和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措施——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政治保障作用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命题正确。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质和核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也是实事求是。把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3.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3.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阶级▲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注本质的东西。
[中国革命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意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2.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3.树立中国特色社会
阶级包括 知识分子 小商人 手工业者 自由职业者 主义共同理想4.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5.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依法治国的意义——1.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有关培养新型人才的措施→把★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命题正确。主的基本保证。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客观需要。3.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4.依法治国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增强发展后劲;同时,要把科技创新与狂内需、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促增长、调结构、上水平紧密结合起来,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等方以人为本的要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面一律平等;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20实际50年代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保证,没有各民族问题的团结,就没有社会主义祖国的同意、稳定和繁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军”伟大号召。2006年,国务院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荣;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节诶绝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能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纲要》。宿。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千方百计地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1.这是由中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1.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展,逐步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具体国情决定的。2.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2.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命题正确。改革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3.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3.是巩固党执障碍,使中国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它不是对原有体制做细枝末节的修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可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行性)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大国。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重压迫。2是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2.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殊优点→1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3成员中大部分出身于破产农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的民,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与广大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本质是创新
结战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争正确的关键→既坚持了科学社会
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
补,而是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同时,改革要触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包括改革陈旧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知识分子是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命题错误。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工人阶级。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但是,知识分子只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不能把两个割裂开来。不能离开工人阶级整体来讲知识分子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等重大理论成果。命题错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等重大理论成果。
第三篇:2014年毛概期末考试重点
2014年毛概考试期末考试重点
春亭水整理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a,.马克思主义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b,.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c,.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3,1938 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新阶段论的政治报告,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中国化的重大命题。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5十一界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6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第二章
1近代中国,逐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4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中国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5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
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b,没收官僚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c,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经济纲领中极具有特色的一项。
6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极其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大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致命的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8,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中国首要的革
第三章
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以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3,遵守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
a,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b,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5,国家资本主义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之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购、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包括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6,“四马分肥”指: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
7,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的三个步骤
a,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b,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c,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第四章
1,(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2,毛泽东指出,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之间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解决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的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的两种不同的方法。
3,关于经济建设的方针,八大提出了,既反对保守又反对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a,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b,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c,丰富了社会科学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阶段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第二个是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3,1981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的主演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基本途径。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社会问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体现了甲方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第六章
1,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做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内容
a,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b,解放生产力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b,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c,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4,十八大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a,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b,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c,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国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d,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e,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5,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了复兴之路后提出了中国梦。
6,中国梦的内涵
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
7,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第七章
1,社会主义改的性质是:自我完善和发展。
2,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了解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p133
4,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合点。
5,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6,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第八章
1,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在运行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的不规则,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争不充分,阻碍优胜略汰和结构调整;等等
2,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
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
b,我国还处于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题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c,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发展为社会主义服务。4,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
5,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6,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所有制性质,就有什么样的分配制度。
7,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a,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b,进一步深化科技制度改革
c,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
d,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8,发展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a,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也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e,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9,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得以运行和发挥功能的体制安排,涉及政治制度运行的组成体系、功能结构、工作机制和程序安排。
10,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1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2,核心价值观p165
1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14,保障和改善民生。
a,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b,健全促进创业就业体制机制;
c,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d,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
e,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5,当十八大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第九章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2.实行两种制度3.保障台港澳高度自治繁荣稳定。4.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5.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
2,2013年6月,习近平就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四点意见。a,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
b,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
c,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
d,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第十二章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3,建设学习型、服务性、创新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学习是基础;服务是目的;创新是动力。
第四篇:郑州大学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第一章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⑴毛泽东思想: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⑵邓小平理论: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 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⑶“三个代表”: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⑴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内容: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③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⑥党的建设的理论 ⑦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⑧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⑵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内容: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③改革开放的理论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⑥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 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 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⑶“三个代表”: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都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内容:②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
5.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⑴毛泽东思想: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②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③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⑵邓小平理论:①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②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③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⑶“三个代表”: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②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③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思想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使统筹兼顾。(每一点做适当解释)
意义:①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③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7.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 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是它们的基本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史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8、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第一个问号的答案为下述五点内容,第二个问号的答案为后四点的内容)
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⑶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
⑷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
⑸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
【这充分表明,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七章
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⑴背景:国内:“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整个政治局是处于一个混乱状态,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国际: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出路只有改革开放。
⑵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⑶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国富民强、民族振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正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走上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了勃勃生机,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⑷改革开放式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⑸改革开放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从未进行过的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⑴毛泽东以中国实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①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向前发展。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③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④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⑵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的理论,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①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③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④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前五点为第一题答案
⑹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⑺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⑻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⑼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改革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⑽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三个有利于”是评价和判断它的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⑴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⑵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⑶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⑷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5、怎样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的依据是什么?)
⑴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⑵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⑶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6、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⑴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⑵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⑶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第八章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⑴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⑵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还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⑶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就其联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
⑴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⑶从经济活动上看,市场经济规律起支配作用⑷从微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实现的⑸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共性,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应该按照这些特征和要求来进行建设。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切有益的作法和经验也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在这一层次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可以接轨的。
就区别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前五点可加可不加)
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什么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根本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前,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
⑵十二大已经开始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⑶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⑷十四大强调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方针。⑸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
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的,因而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划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4.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⑴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⑵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⑶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因为实现形式要解决的是发展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问题,只有能够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⑷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根据社会化生产规律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和资产组织形式,使国有经济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⑴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⑵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原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①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②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后三个方面不仅是产生收入差距的经济条件,而且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措施:规范收入秩序,调整分配格局
①依法保护合法适度收入 ②取缔非法收入 ③整顿不合理收入 ④调整过高收入 ⑤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6、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又好又快发展:⑴又好又快发展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⑵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⑶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⑷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如何理解: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⑵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发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7、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⑴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观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
⑶【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⑷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奋斗目标。这是继新世纪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材料分析题
1.(1)这一判断是正确的。因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已经被打倒,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而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
(2)因为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要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统治的任务,民族资产阶级虽与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有着反对它们的一面,革命的一面,是无产阶级应该争取和团结的力量,所以称为中间阶级。
(3)刘少奇所作的中共八大政治报告对“国内的主要矛盾”的分析是正确的,因为此时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4)即把私营工商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对资本家进行思想改造,依据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2.答题提示:(1)对外开放提高了我国贸易水平,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这是深刻总结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的结果;这是敏锐把握当代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的结果;这是清醒判断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和长远发展目标的结果。
(2)第一,我国对外开放中还不太适应国际市场规则的一些要求,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第二,许多出口产品附加值低,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国际声誉和口碑不好。第三,许多出口产品在国际上占据一定位置,但由于对外依存度过高,缺乏相应的话语权,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第四,我国吸引外资占国内总投资比重呈下降趋势,利用外资的结构僵化,利用外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切实维护国家利益。3.答题提示:
(1)第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不具对抗性,集中表现为具体体制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解决的办法和途径不是革命和阶级斗争,而是改革。通过改革来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2)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证明和检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3)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改革和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五篇:大二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毛概考点总结
第一章
1.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其次,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
再次,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最后,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实践需要。2.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的时代背景与条件
(1)根本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2)现实依据: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3)重要借鉴: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4)历史借鉴:建国后我国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5)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与党的三代领导人的发展思想
第三章
*
1、新革命道路的理论依据和内容?(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依据
①必要性:第一,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第二,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②可能性:第一,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革命能够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的根本条件(客观)
第二,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客观)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客观条件)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主观条件)第五,共产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主观条件)
(2)中国革命新道论理论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主要形式和有力保障),土地革命(中心内容)和根据地建设(战略阵地)
*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第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人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四章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及其剥削阶级已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新型的人际关系已经确立,我国的经济结构,政治领域,阶级结构,社会矛盾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继辛亥革命之后,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第五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内涵?
(1)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解。
(2)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3)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发展,为判断改革开放是非得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4)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方向和根本任务。
PS: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公有制主体原则、共同富裕原则
2、为什么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2)发展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要求;(3)发展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4)发展是实现国富民强的要求。(5)发展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
第七章
1、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2)是解放生产力;(3)是对原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根本性变革;(4)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2、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1)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必然,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改革不是对改造的否定,也不是回到改造之前,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改革。★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稳定是前提。改革和发展都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政局稳定和政策稳定)。稳定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改革和发展。
第八章
1、为什么形成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
2、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有效防止他们之间的悬殊?
问题:
1、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
2、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收入差距明显偏大;
3、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总支出中占比偏低
措施: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个人收入分配调节上,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正确处理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
2.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社会收入分配调节中,坚持统筹兼顾、服从大局,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3.社会保障机制。理顺利益关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3、如何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调整产业结构
4、如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2)保护修复自然生态。(3)加大环境保护力度。(4)强化资源管理。
(5)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5、当代大学生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4)统筹区域发展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九章
1、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1)人民民主专政(国体)(2)人民代表大会制(政体)(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依法治国的内容及意义?必要性?
内容: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意义: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必要性: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3、社会主义国家人权和民主、自由?(1)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2)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际行使自由权利的问题。(3)人权作为权利的一般表现形式,是社会的产物。(4)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5)总之,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本质上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在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方面不受资本和金钱的锁缚。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但如同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实现需要一个过程一样,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充分实现也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逐步创造条件,同时需要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具体实现形式,以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当家作主。
第十章
1、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
2、如何深化文化改革?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体制机制的创新为重点。
(4)文化体制改革有其特殊性、复杂性。
第十一章
1、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现实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2、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建设?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第十二章
1、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及意义? 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具体来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十个方面内容。(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意义: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十五章
1、为什么要改善党的领导? 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当今世界,形势复杂,竞争激烈,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只有改善党的领导,党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和具体制度不加改进和完善,党就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套好的领导制度、方法和优良工作作风,都是应该继承和继续发扬的,但有的要随着任务、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进、补充和更新。如果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势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党的领导和战斗力必然会受到削弱,坚持党的领导也就成为空洞的、没有感召力的口号。
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以解决。
2、怎样改善党的领导?
(1)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2)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3)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