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扎鲁特旗农村牧区廉政示范点嘎查村考核标准
扎纪字[2011] 号
关于印发《扎鲁特旗农村牧区基层党风 廉政建设示范嘎查村考核标准》的通知
各苏木镇党委、政府,各国有农牧场,鲁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现将《扎鲁特旗农村牧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嘎查村考核标准》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严格按照考核标准认真抓好农村牧区基层党风廉政示范嘎查村建设。
2011年5月22日
主题词:党风廉政 示范嘎查村 考核标准 通知 抄送:旗委办、人大办、政府办、政协办、人武部办。中共扎鲁特旗纪委办公室
2011年5月22日印发
(共印25份)扎鲁特旗农村牧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示范嘎查村考核标准
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辽市《关于开展农村牧区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嘎查)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我旗实际,特制定扎鲁特旗农村牧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嘎查村考核标准。
一、组织机构和责任机制健全
1、村级党组织班子健全,成员分工明确,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充分。
2、建立健全村民自治体系、村委会、村民代表会议、村务监督小组等机构,工作网络顺畅,作用发挥明显。
3、嘎查村两委班子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履行好“一岗双责”;工作任务明确,责任清楚;责任追究严格。
二、政策落实到位
4、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通辽市和旗委政府关于“三农三牧”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各项惠农惠牧政策得到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三、干部勤政廉政
5、嘎查村干部廉洁勤政守法,嘎查村“两委”关系协调,领导班子团结坚强,工作实绩突出,上级组织和群众对村两委班子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
6、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党纪条规和村规民约,无违纪违法现象。
7、有效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本村未发生群众重复访、越级访和集体访事件。
四、教育扎实有效
8、党员干部主动接受由上级统一组织的廉政教育;党组织重视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有目标、有规划、有措施,有固定的党员活动场所。
9、经常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坚持以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为重点,把反腐倡廉教育和培训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总体规划之中,采取轮训、主题教育、上党课等形式,充分发挥嘎查村党员活动室、农村牧区现代远程教育等载体的作用,开展经常性、普遍性的反腐倡廉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宗旨教育、法纪教育和党纪条规教育,提高农村牧区基层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和依纪依法办事能力。
10、廉政文化进村入户,形式多样,有载体、有活动。大力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进学校、进家庭等活动,采取办廉政专栏、送廉政书籍、看警示教育片、讲廉政故事等多种形式,营造崇廉尚廉的良好氛围,提高农村牧区基层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
五、规章制度健全
11、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健全,“三资”管理档案台帐管理规范。全面完成集体“三资”的清查、登记工作,摸清资金、资产、资源的存量、种类和分布,及时向社会公布;建立统一、规范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台账,通过资产清查、资产登记和财务清理,明确权属、建立台账,做到“家底”清楚、产权明晰;完善农村牧区集体资产监管办法,全面加强嘎查村级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严格防止集体资产的流失。规范债权债务、票据使用和会计档案的管理,健全财 务预决算、开支审批、审计监督和村民民主理财等制度;农村牧区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出让和农村牧区集体土地、草牧场、林地等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制度健全,运作程序规范。
12、民主选举、集体决策、一事一议、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反馈纠偏等制度健全,记录完整,档案齐全。
13、廉政承诺、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评廉、村民询问咨询、任前廉政谈话、诫勉谈话、民主生活会等监督制度得到全面有效落实。
六、民主监督到位
14、积极推行基层党务公开,重点公开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目标、决策内容、程序、干部选拔任用、发展党员、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处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等内容。
15、村务公开全面真实。村务公开内容全面(包括惠农惠牧政策、低保对象的确定、各项建设项目、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各项资金及其使用情况、农村牧区集体资产和资源处置情况,以及对嘎查村干部的民主评议、考核和审计结果等),每季度至少公开一次,重大事项随时公开,村务公开率达100%;村务公开方案的审查、确定和实施有严格的工作程序,每次公开的档案齐全,管理规范;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给予解释或答复,有问题的及时纠正;自己纠正不了的,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16、落实村民代表常设制,权力配置合理,决策机制科学。以“四权”体制框架依法科学配置村级组织权力,做到村党支部履行决策组织权、村民(代表)会议履行决策表决权、村委会履行决策实施权、村民监督委员会履行决策监督权,形成以党支部为核心,各组织相互 监督、相互制约,充分体现农牧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配置机制;以“四制”运行机制保障基层民主管理,切实维护农牧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建立决策启动、民主表决、组织实施和监督评议等四项机制,并严格按程序执行。
七、干部作风务实正派
17、嘎查村干部有较强的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作风务实,工作扎实,服务到位。积极主动为农牧民办实事、办好事、及时为民排忧解难。
八、廉政风险防范有力
18、加强学习教育。以《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学习为重点,广泛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和廉政警示教育。
19、认真查找风险点。认真查找嘎查村“两委”班子及其成员在为民服务、村级事务中的廉政风险点,逐人建立廉政风险点台账。
20、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根据各自岗位职责及其工作性质、特点,针对个人存在的廉政风险点制定切实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对每个人查找的岗位风险点、制定的防控措施和廉政风险防范承诺书归档管理。对于嘎查村“两委”班子和干部中存在的不足和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规章制度。
九、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协调推进
21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各项事业得到整体推进。村级发展思路科学合理,措施制定具体有效,农牧民持续增收。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基础设施不断强化,村容村貌整洁,生态环境良好,各项事业和谐发展。
十、保障措施到位
22、苏木镇场党委、政府切实负起全面领导责任,把农村牧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同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苏木镇场党政主要负责人对农村牧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负总责,纪委具体抓,其他班子成员抓好分管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23、成立由纪委组织协调,派出所、司法所、国土资源所、卫生院、中小学校、农业服务中心等基层站办所组成的农村牧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联席会议有关制度,每季度至少开一次联席会议,研究辖区内党风廉政建设、群众来信来访等问题,认真解决农牧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24、完善嘎查村级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制度,建立苏木镇场、嘎查村“二级联建”农村牧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机制。按照有关标准要求,坚持全面创建,重点推进。每个苏木镇场在巩固和提高原有示范点的基础上,每年再评选建设1-3个具有特色、亮点的党风廉政建设示范嘎查村。
第二篇:平安嘎查村创建标准
平安嘎查村创建标准
为了广泛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确保安全创建工作卓有成效,根据鄂尔多斯安全创建《意见》“六高、六少、六不”目标,结合鄂托克前旗“实施安全稳定工程,创建平安鄂前旗”“五无、四少、一增强”目标,在基层安全创建活动中制定如下创建标准。
一、“平安社区”创建标准
1、“反邪教”组织健全并发挥作用,无“×××”、“门徒会”等邪教组织和非法宗教活动等影响全旗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事件。
2、建立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来抓,无因矛盾纠纷引发的民转刑案件及越级上访事件和造成重大影响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3、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律咨询工作,交通安全、火灾等有宣传阵地,无交通事故、火灾、安全生产等在全市造成重大影响的群死群伤恶性安全事故。
4、治安保卫、流动人口管理等各项制度健全,有专兼职相结合的治安巡逻队伍和看门护院力量。无在全市造成重大影响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的杀人、抢劫、强奸、重大盗窃和重大经济犯罪等恶性案件。
5、设立社区警务室,社区群众对社区民警工作满意率达80以上。
6、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以党支部为核心的综治、治保、调解、帮教、联防等组织健全,运行良好,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到位。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安全防范管理工作,社区防范能力不断增强。三年内发生在社区居民区内的入户盗窃、抢劫等可防性刑事案件每年发案率不超过社区总人口的2‰。
7、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制止赌博、迷信、卖淫嫖娼、制贩吸食毒品现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发生不超过社区总人口的1‰。
8、积极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社区矫正工作,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逐年下降,无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
9、做好涉法上访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其依法行事,涉法上访人不超过社区总人口的1‰。
10、社区群众对社区治安的满意率在80以上。
二、平安嘎查村“创建标准
1、“反邪教”组织健全并发挥作用,无“×××”、“门徒会”邪教组织和非法宗教活动等影响全旗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事件。
2、建立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来抓,无因矛盾纠纷引发的民转刑案件及越级上访事件和造成重大影响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3、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律咨询工作,交通安全、火灾等有宣传阵地,无交通事故、火灾、安全生产等在全市造成重大影响的群死群伤恶性安全事故。
4、治安保卫、流动人口管理等各项制度健全,有兼职的治安巡逻和群防群治队伍。无在全市造成重大影响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的杀人、抢劫、强奸重大盗窃等恶性案件。
5、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以党支部为核心的综治、治保、调解、帮教、联防等组织健全运行良好,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到位。群众积极参与安全防范管理工作,防范能力不断增强。三年内发生在嘎查村内的入户盗窃、抢劫等可防性刑事案件每年发案率不超过社区总人口的2‰。
6、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制止赌博、迷信、卖淫嫖娼、制贩吸食毒品现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发生不超过嘎查村总人口的1。
7、积极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矫正工作,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逐年下降,无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
8、做好涉法上访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其依法行事,涉法上访人不超过嘎查村总人口的1。
9、嘎查村民对嘎查村内的治安满意率在80以上。
第三篇:嘎查村《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课程论文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课程论文
结合正镶白旗牧区实际 浅谈牧区文化产业发展
姓名: 学号:
【摘要】牧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牧区文化建设得如何,事关基层牧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事关牧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事关和谐社会在牧区的构建。牧区和牧民在新世纪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牧区文化产业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牧区文化产业的意义 现状 对策
正文
如何把农牧业发展好,推进好农牧业现代化,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是进一步做好“三农三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规范牧区文化产业的方向、促进三个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牧区、牧民、牧业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牧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新机制,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建立一整套良性循环的新的运行机制,开拓新的发展思路,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在新形势下,结合牧业和牧区、牧民的实际特点,如何发展牧区文化产业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开发牧区文化产业的意义
回归大自然、远离吵杂的都市、重返蓝天白云、享受草原宁静安详,已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加速发展牧区文化不仅是解决城乡矛盾的路径之一,而且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牧区文化活动、文化产业单
一、几十年来未开发新颖的内容。所有人谈起牧区文化活动,便是日益繁多的各类那达慕、摔跤比赛、赛马,既费时费力又无经济效益,且加重了牧民的经济负担。正镶白旗的嘎查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及其文化服务虽然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艰苦努力下有所改变,但尚未从根本上解决牧区牧民精神文明需求和牧民所期望的经济效益,牧区文化建设在整体上滞后于嘎查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实现牧区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牧区文化建设必须与牧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因此,发展牧区文化的关键在于培育和规范牧区文化活动,发展牧区文化产业。只有与牧民群众的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牧区文化建设才有生命力。
文化是人们创造和接受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活动和能力。文化就是一个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产品,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与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具有相同的属性,不仅具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特性,而且相辅相成。我们不仅要看到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精神价值,更应看到文化的开发价值和经济价值,必须充分认识文化的经济价值,以经济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使自己的文化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牧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牧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场地发挥作用不明显。目前正镶白旗所属四个牧业苏木镇各嘎查均建好了嘎查文化活动场地,方便了牧民看书、看报、读书、举办群体文艺活动。但牧业生产不同于农业生产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牧业生产一年四季基本离不开人,牧民天亮前起来干活,一直到天黑后还在清理牛羊粪、挤奶、送奶、制作奶制品„„,基本没有时间去享受闲暇时光,导致不能充分发挥已建好的文化场地作用,存在嘎查村文化场地使用率低、文化场地只用于应付上级检查。
(二)牧区文化产业内容单一,基础薄弱。目前在牧区部分地区、嘎查村牧民自发组织给类那达慕,期望提高经济效益,提升知名度,但规模小、文化内涵少、不规范、得不到相关部门的支持;牧区牧民之家、旅游点存在旅游项目只是喝酒吃肉、看篝火的内容单一,切受季节影响,只能在夏季短暂的三个月开办,春秋冬季无法开办。处在牧区深处的人文景点道路不通、无人开发,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无经济效益,无法带动经济发展。
(三)牧民传统观念、传统思维较重。牧区最大的文化活动之一是那达慕,典型的现象之一是举办那达慕时各类奖赏要比往年高,嘎查村在举办那达慕时受这约定俗成的影响,部分地区那达慕的各类比赛奖赏均超几万元,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牧民的负担。
(四)各方面对牧民的文化生活、牧区文化市场的培育关注和扶持不够。部分人将民俗与迷信混为一谈,认为祭拜敖包、祭拜山水为迷信活动,不重视其对于蒙古族民众的重要意义,不去关注和挖掘内在的文化内涵。牧区文化的市场化、规模化、科技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低、文化产业内容单一是牧区文化产业现状中存在的重要硬伤,牧区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还未形成。
牧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不明确。资产规模、营利大小影响着自办文化的规范发展。目前,大多数牧区文化产业停留在牧民之家、自办性旅游点、自制奶制品、自制手工艺品的阶段,资产少,规模较小,获得经济利益也少。
(二)扶持牧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尤其是经济优惠政策制定滞后。一些吸引社会投资、赞助、捐赠的经济优惠政策和其他相关的扶持政策,如融资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税费减免政策等等仍未出台。
(三)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和管理。牧区文化市场的培育仍处于自生自灭阶段,缺乏统一规划和引导,虽也做了一定工作,但仍未形成一定的业务指导和规范管理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不少地区“小、散、乱、差”的状况十分严重,特别是一些经营性的民办文化,资产少,规模小,在文化产业的经营思想、管理模式、营销策略等环节上呈现出分散的、季节性的、手工作坊式的特点,注重经济效益多于社会效益,市场运作意识和管理经验不足,缺乏具有时代气息、高雅格调和内容丰富的文化精品,高品位的观光牧业和生态农业,因投资、经营、管理和增长的良性循环机制还没有形成,发展后劲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牧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推动牧区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利用牧区文化资源优势,改变嘎查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把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牧区文化产业化将会改变传统畜牧业的经营观念和产业格局,扩展牧民职业内涵,牧民不仅可以养殖牛羊,而且可以从事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展演等产业,使牧民的社会身份发生深刻变化。这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劳动素质,调整和优化嘎查村产业结构,增加牧民的收入,增强市场竞争力,而且将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积极引导外资、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建设。要构筑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依法加强对牧区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管理,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合法经营,以更多、更好、新颖、精致的主导文化产品占领市场,净化牧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同时,要通过强化市场配置、实施带动战略、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保障机制、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等手段,积极有效地加强对牧区文化产业的扶持,不断加快牧区文化产业开发的进程,促进文化生产力的增强。
(三)立足市场、走进消费,多样化的发展牧区的文化产业。通过特色乡村文化旅游来推出文化产品,吸引城市和外地游客前来感受独有的淳朴的草原生活风味,而不是单一的喝酒吃肉;通过体验经济来多样化展现牧区文化的参与互动魅力,将牧业生产、牧民生活、牧业观光、蒙古族民俗、蒙古族传统文化、休闲、养生等系统链接,打造文化产业链条;开发牧区骨雕、毡毛、皮革制品、石器、木器、草编、泥塑、根雕等土特名优工艺品,组织牧民进行特色文化产品加工生产和经营;组织传统歌舞、竞技、风情、婚俗表演和竞赛活动,提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化服务;开展和开发休闲娱乐、地方风味餐饮、感受牧民生活等活动,为旅游者提供居家式服务和自助式生活服务;开展文化历史文化展览,生动系统地反映游牧文化的特色和历史,开辟针对中小学学生的民俗文化教育基地。
(四)培养引进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对嘎查村现有文化人才的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重点培养一批文化带头人,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使他们成为文化产业管理上的能手,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的行家,使之发挥牧区文化生力军的作用。创意、策划、咨询机构和文化艺术专家应重视牧区的建设,走进牧民生活,提供智力支持,帮助和扶持牧区文化产业的项目定位、产业布局、经营管理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站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高度,科学发展乡村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