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灾面前 显大爱
大灾面前 显大爱
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省雅安市庐山县发生了7级地震,这次雅安地震让我们全国人民都震动了。
这次极具有破坏性的大地震,不知让多少人无家可归,多少孩子变成了孤儿,让多少原本幸福的家庭,失去了温暖,又让多少天真的孩子,失去了微笑,原来繁华的城市,充满了悲伤和哭泣声。在地震中,那一个个的感人事迹让全世界为之震惊。
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了苦难,但在地震中涌现出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体现了人性之伟大,体现了中华民族之坚强,灾难如同钟声的敲响告知于我们自己的自强不息着!
地震中母亲为了保护儿子不惜冒着余震危险去救儿子,期间,眼见着三楼的床掉下去。儿子求母亲快走别管他,母亲毅然使出身体全部力气,独自将上百斤的预制板挪开,救出儿子。母亲事后说,她也不知道怎么那么有力量。用海神妈祖的一句话说“灾难,有时可以让人类自强。”
英雄姐姐,关键时刻保护2岁弟弟。他们是一对姐弟,也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生活。早上,姐弟起来倒垃圾,被倒下的房子砸中。关键时刻,12岁的姐姐扑向两岁弟弟,用自己的身体当做弟弟的护盾,保护他„„弟弟得救了,而姐姐却手脚全断,头部被砸中出血,重伤身亡。聂祖淞,替你的小姐姐好好活下去!灾难突然降临,她如此弱小,而面对灾难,她可以变得如此强大。49岁的邹汉君静静地躺在芦山县人民医院后面的草坪上。她的遗体被挖出来时,邻居们在她怀里看到了她7岁的儿子杨福珍。小男孩奇迹般地没受任何伤。这就是最伟大、最无私、最纯洁的母爱。
人性中的善良、坚强、团结和面对苦难时显现出来的大爱与温情是战胜一切的根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爱向雅安汇集,温暖向灾民聚拢。这也许正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品格,坚强国度的正能量。
在大难里,我们真正地看见了人间真情,看见人间的真爱“哀音岂换干戈泪”向前走吧!引领着雅安的人们,向前走吧!唐山,文汌,玉树——我们不是都走过来了吗?我相信雅安也会走过!在后方的全国人民,为四川加油!为雅安加油!
第二篇:大灾、大爱、大考
大灾·大考·大爱
——文昌抗击“威马逊”群像志
8月18日,距离“威马逊”过境刚好一个月,本刊记者重访文昌灾区。
从县城驱车一路往东,沿途树木的颜色从葱绿变成芽黄再变成苍灰,那就是重灾区到了。在一片枯萎的灰色中,偶尔能看到几根嫩芽破土而出,娇嫩得如新生的希望。
镜头被拉回到2014年7月18日。17级超强台风“威马逊”正面袭击文昌。一时间,天昏地暗,雨骤风狂,海防林成片倒下,房屋整村倒塌,汹涌而来的海水吞没良田、漫入村庄„„
风停雨歇之后,留下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家园,面对的是欲哭无泪的悲凉。
这是一次大灾。一夜之间,房屋倒塌1.7万多幢,掀顶2.3万多间。全市超过24万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受灾人口4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70%。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均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全市直接经济损失59亿元。曾引以为豪的文昌鸡产业规模被摧残得只剩下原来的十分之一;3.3万亩海防林被毁,64万亩生态林全部毁灭„„
这是一次大考。是对文昌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效果的大检验,是对“时间就是生命”危急情况下执行力的大考验。4个小时内,文昌各级干部将台风登陆点翁田镇周边25公里范围内的18万名群众,紧急大转移并妥善安置;第二天早上七点,所有受灾村都见到了干部奔波的身影;台风过后15个小时,城区到重灾区翁田、铺前的道路打通了;台风过后第三天,全市交通道路全部恢复通行;台风过后第五天,11个水厂全部恢复供水。台风造成2000万只禽畜死亡,160个大型养鸡场受重创,干部群众齐心协力,24小时完成死畜深埋和水井消毒,有效控制了疫情的发生„„3000多名党员干部连续一个多月工作在一线,接受这次大考。目前仍在继续。
这是一种大爱。这种爱来自党和政府对人民的高度负责,来自各级党员干部对人民的勇于担当,来自全市干部舍小家顾大家,来自灾区群众互帮互助共渡难关和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来自各新闻媒体的大鼓劲„„ 大转移——果断决策,坚决执行
4个小时,25公里,18万人的生死大转移
7月15日,文昌翁田镇明月村委会丁村村民林燕就接到通知,台风要来了,极有可能在文昌或广西登陆。包括林燕在内的村民并不那么上心:“台风哪年没有几个,不就是风大雨大点么,有啥要紧!”而文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对这个寓意为“雷神”的台风却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7月17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文昌市四套班子领导成员分别驻点全市各联系镇靠前指挥,做到24小时有人值班,及时传递防风最新动态。
13时40分,文昌启动防台风Ⅱ级应急响应,市长、市“三防”总指挥刘春梅坐镇市“三防”办。至下午18时,全市按常规转移了三个群体:低洼地区住户、五保户及居住在危房的人群19213人,2391艘渔船已回港避风。此时,台风正在逐步逼近,风力也在逐步升级。19时,文昌市“三防”指挥部按省有关要求,将防台风Ⅱ级应急响应提升为Ⅰ级,市广播电视台开始24小时滚动播出防台风事项,各镇用流动宣传车宣传《居民防台风注意事项》和防台风Ⅰ级应急响应通知。
7月18日上午,据中央气象台预报:超强台风“威马逊”将在文昌翁田一带登陆,中心风力预计17级。
10时28分,正在一线组织抗风的裴成敏接到了省委书记罗保铭的命令:“立即转移翁田镇周边25公里范围内所有瓦房、危房内的群众。”此时,距离预报的台风登陆时间只有4个多小时。翁田镇方圆25公里,涉及11个镇场2015个自然村,人口密集,如果不及时转移群众,后果将不堪设想。
“时间就是生命!命令必须无条件执行!”裴成敏立即将命令传达到市“三防”指挥部,要求采取各种措施动用一切手段,一秒也不耽误地组织市、镇、村三级党员干部紧急行动,并亲自给东部7个镇的书记打电话,同时带队到铺前、锦山、公坡、冯坡、翁田等镇,下村抽查转移情况。短短几分钟内,正在各个镇组织抗风的3000多名各级干部都收到了紧急转移群众的短信通知。于是,一场浩大的转移工作开始了。
这是一场人与台风赛跑的战斗,这是一场人与时间的争夺,这是一场生死抉择的考验!一名名共产党员干部迎着狂风暴雨,挨家挨户地敲门。很多群众舍不得走,干部们只得连劝带“骂”,生拉硬扛地将他们转移出来。不少干部在转移群众时被风刮倒摔伤,但大家顾不上风雨危险,心中只有责任与担当。
罗豆农场第六作业区主任林海,带领转移工作小组走遍了全区653户的每个角落。而在这场台风来临前,林海正因为2012年患有肠道癌而进行的切除手术,需要到省医院进行术后化疗,这一原本订好的计划因强台风的登陆而取消。
抱罗镇抱民村委会党支部委员黄武在台风登陆时,冒着被瓦片和残枝砸中的危险,从摇摇欲坠的房子里救出一位80多岁的老人。抱功村委会党支部书记陈贻泽组织撤离群众500多人,却顾不上自家种养业,损失将近200万元。
„„
14时08分,翁田风力达到13级,转移工作基本结束,此时利用村委会平顶房、平顶卫生间、学校、卫生室、民居等钢筋混凝土房子已安全转移群众18万多人。
然而,一个年轻的身影还在暴风雨中继续奔波。他便是罗豆农场第三作业区南洋村的青年符传道。
下午16时左右,符传道和在场部集墟上打工的两位朋友符芳展、符传茂一起借了一部小轿车回到南洋村转移亲人和群众。往返罗豆镇和南洋村之间有3公里的路途,可是符传道的车辆只能勉强挤进6人,为了多救一些人,他来回奔跑了三趟。当符传道第三次回到村里,接上了6位村民,此时整个路面已被风吹得面目全非,只能一路靠着电线杆辨别路向。一根被风刮倒的电线杆拦住了他们的去路。大家只好弃车步行。水,漫到了成年人的膝盖。一阵强风吹来,13岁的符传友倒在水中,符传道赶紧把他抱起来。又一阵大风,两人被冲到了路边的水田里。符传道用力把符传友推到一根电线杆边,而自己却被一阵急流冲走了,年轻的生命就此定格。
下午17时,风浪伴着潮水涌入村庄,罗豆农场南洋村告急!山良村告急!港东村告急!东溪村„„告急!23个村庄先后被淹,水位从膝盖深瞬间涨至齐腰,甚至齐胸深。
铺前镇下寮村村民小组组长陈明,拿着一面大锣在村子里来回敲打着:“快撤到防洪楼啊,海水上来了。”在齐膝的雨水里,陈明一手扶着老人、一手抱着小孩,走向防洪楼。20分钟内,全村72人全部安全转移到防洪楼,潮水迅速灌入村庄,涨至1.5米高。“小船刮上树,大船冲上路”,成了一道灾后奇观。„„
这一夜,文昌干部无人能眠。一场关于灾后安置、防疫、通路、通水、通电、通讯„„工作开始酝酿!
省委科学果断决策的转移命令,3000多名党员干部强有力的执行,使灾后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敢于担当——讲责任、讲良心
各级党组织、3000多名党员干部,撑起摧不垮的铜墙铁壁
台风到来前,抽查到达翁田的裴成敏,在风雨中被困3个多小时才回到镇上。看到如此严重灾情,他心急如焚,电话不能打通,必须尽快赶回市里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救灾,但通往市里的道路已经中断。怎么办?
“通不了车,就走路!” 晚上9时50分,他带着4个人,顶着10级以上大风步行了3个多小时,到凌晨1点多走了11公里,到达凤尾墟,裴成敏这才坐上车赶往市里。此时已是深夜凌晨3时,书记、市长主持召开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研究布置救灾工作,并作出了全力抢救罗豆农场受淹群众;尽量在7月19日9时之前打通前往铺前、翁田镇的道路;做好房屋受损群众的安置工作,帮助群众开展灾后自救工作;做好防疫工作;尽快普查受损房屋、争取省政府资金支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维护好稳定,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等七项决定。通宵指挥罗豆农场大救援的市长刘春梅,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受灾村庄组织救灾和防疫工作。
7月19日,6个灾后重建工作组,在第一时间被派往受灾重点镇。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下设基础设施恢复组、医疗卫生防疫组、救灾物资保障组、村庄重建组、新闻宣传组、重点受灾镇工作组、农田清理整治组以及治安稳控组共8个工作组。之后,48个灾后重建工作组相应成立,123名机关干部被抽调奔赴到8个镇(场)91个村委会驻点,开展灾后帮扶重建工作,和受灾群众同吃、同劳动。
“共产党员是老百姓的主心骨和顶梁柱,大灾当前,每一名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决不能倒下。”这是文昌市委给每一位党员干部的要求,也是全体党员干部的共同心声。
灾后第二天,抱罗镇委书记韩秀云的嗓子已经哑了,只能用笔写在纸上跟大伙交流。刚做完甲状腺切除手术不久的她,伤口还在隐隐作痛,但作为镇党委书记,她必须带领全镇干部奋起抗灾。韩秀云的老家就在台风登陆点翁田镇,家里的房子损坏,88岁的母亲受了惊吓,话已说不清楚。她只能让姐姐转告母亲,“我知道妈安全就好!我是镇委书记,有很多群众在等着我,没事你们就不要给我打电话!”
灾后第三天,文昌市罗豆农场山良村逐渐归于平静。一个头戴草帽、身穿白大褂、脚蹬胶鞋的身影,又一次顶着太阳出现在村里的水井旁,检测、碎药、撒药、再检测。她叫林婷婷,这次作为文昌市疾控中心派出的防疫人员,跟着专家负责文昌罗豆地区的防疫工作。她是队伍中唯一的女性防疫员。连续多日的暴晒,让她和其他防疫人员一样,皮肤被晒得又黑又红。罗豆地区的50多口井,防疫人员已经走了不下3遍,井壁、井水的彻底消毒也做了3次。“消毒如果不抓紧做,就怕灾区有疫情,黑不黑、累不累的都无所谓啦!”林婷婷说。
铺前镇28岁的民政助理韩春艳,从7月17日至23日,每天超负荷工作18个小时以上,身心俱疲,却毫无怨言。7月21日上午,韩春艳打印好救灾物资分发表,刚走到一楼,肾结石发作了,痛如刀割,眼前一黑,晕倒在办公室门口。当地卫生院建议转往海口治疗,但她坚决不肯,打了两支止痛针就出院了。“我不能走。民政下拨的救灾物资和社会各界爱心援助的救灾物资,都是我接收、登记和发放的,我走了,临时接手的人容易出错。如果救灾物资发放不透明、不公正,就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韩春艳说。两天来,她持续高烧39.2度,但依然坚持带病救灾。
“快把电话给我!物资还没发完呢!”病榻上壮实的汉子声音竟是如此虚弱,站在一旁的妻子费了很大劲才听清楚他在说些什么。他是昌洒镇昌发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录海,从7月17日开始连续八天奔波在防风抗灾第一线。因为自己家里有辆三轮车,救灾物资的搬运成了王录海每天的日常工作。因为车小,他经常一天就得往返五六趟,连自家破损的屋顶都没时间修补。7月24日上午,劳累过度的他,心脏病发作病倒在救灾路上,但在病床上仍惦记着救灾工作。
如何发动和集结各方力量第一时间展开救援,如何把救灾物资及时合理地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文昌民政局局长邢彩虹常到了深夜还不停地给同事打电话交换意见。白天收集灾区一线的受损情况,指挥调配救灾物资,晚上熬夜制作救灾物资发放登记表,很多时候电话打得发烫,很多时候错过了用餐时间。台风前父亲就因突发重病,半身不遂,躺进了医院,随着台风来临,邢彩虹便一连好几天都没法抽身去看看。“作为女儿我真的很想去看父亲,但作为党员干部,看到那么多受灾群众寻求帮助的眼神,已容不得我多想。”提及此事,邢彩虹不禁眼眶泛红。8月底,她父亲永远离开了人间。
在抢险救灾中,冲在最前面的是党员干部;在重建家园中,看到最多的身影还是党员干部;在物资发放中,给群众发放的是应急救灾物品,给党员干部发放的是润喉片、感冒药和抗过敏药。
文昌市委办主任徐健超,4天跑了4轮灾区,及时摸清灾情,为市委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7月26日,他再次深入昌洒镇受灾区,汇总群众意见向市委反映,促成了一系列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的政策措施出台。8月3日,他被安排驻点在恢复灾后重建任务最重的翁田镇内六村,当日便住了下来。每天早上7点多,徐健超都会出现在村口,中午吃在村中,劳动在村中,向村民讲解灾后重建政策,了解灾后生活情况,研究重建细节,为全市开展灾后重建、恢复生产工作收集第一手材料。皮肤被晒得黝黑的他说:“群众只要看到我们和他们在一起,就会有重建家园和恢复生产的信心和决心,为了他们,苦一点、累一点也值得!”
尽管超强台风“威马逊”已经过去很多天了,但是翁田镇明月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泽存每天还是只睡4个小时,每天还是坚持跟村民们呆在一起。因为他希望能够陪伴灾民们一起度过这个难关。明月村下辖31个自然村,共4000多人,这一次台风中,虽然大部分村民并未受伤,但经济损失惨重。大片农田绝收,淡水养殖摧毁殆尽。而陈泽存自己家的西瓜地、鱼塘也全部泡汤,但忙于为乡亲们救灾,他一直顾不上回去看看。
从7月18日至30日,罗豆农场场长林少明就没有回过一趟家,饿了吃点盒饭,渴了喝点矿泉水,疲惫不堪时就在办公室或车上打个盹。家里受灾,房屋毁坏了,也没时间回去看看。年过八旬的母亲哭着找他,他对老母亲说:“现在关键的还是做好广大群众的救灾工作,家里的事先放着。”7月28日,堂兄林明利因病去世,他也顾不得回去送终,只能以电话的方式向堂嫂及其亲人表示哀思,并把深沉的爱化作抗风救灾的巨大力量。
为组织救援全场受淹23个村庄4650名群众,林少明连续工作两天两夜没合眼。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灾后群众安置、救灾物资发放、卫生消毒、动物无害化处理、垃圾清运以及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等各项工作。连日的艰辛,累瘦了人,喊哑了嗓子,但他仍带领全场干部群众填埋死亡的牛、猪、羊等牲畜3678头;消毒97个村庄,消毒面积92.3万平方米,消毒水井113个;组织抢修97个村庄供水管道及时恢复供水;组织垃圾清运15660吨;组织修复46处决口的防潮堤。
没有亲历过死亡牲畜无害化处理的人,是无法想象这份工作的难度的。台风“威马逊”造成文昌2000万只牲畜死亡。再加上天气炎热和雨水、海水浸泡,牲畜尸体很快腐烂,单靠专业防疫人员无法完成如此艰巨的清理工作量。文昌的党员干部二话不说,挽起袖子就领着群众开始干。“想象一下被炖烂了的鸡腿,是啥样子?”一位乡镇干部略带调侃地说,“想象一下,当抓住牛脚打算扯过来整头牛时,手里却只扯出一根牛腿骨是啥样子。”在台风过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文昌一些单位的食堂里压根就不能提“猪”“牛”“羊”这几个字眼。有些干部说,光听到这几个字就想吐。这辈子恐怕都不再想吃牛羊肉了。树立信心——携手共建家园
党员干部连轴转,村民不等不靠,各地爱心潮涌而至,共同奏响重建主旋律
此次台风致文昌1000多个自然村的房屋大面积受损,最严重的被直接夷为平地,部分村民目前仍住在救灾帐篷里;2025名在校大学生和725名今年秋季入学大学生,因家庭受灾而读书困难;全市养殖业几乎全军覆没,文昌鸡仅剩原来的十分之一;重建资金和建房物资缺口较大,全市光瓦片需求量就高达2亿片,严重供应不足。
这是一种血浓于水、人民至上的大爱。
随着灾情发生,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时间传来对灾区人民的关怀。
省委书记罗保铭多次给文昌市党政主要领导打电话,从资金筹措到大米、帐篷调集,甚至连如何解决帐篷里闷热的问题都一一作出指示,有时早上6点多、晚上11点还给市委主要领导打电话布置工作,通话有时长达半小时,给文昌加油鼓劲,要求坚定树立信心,积极开展重建工作。
7月19日上午,省长蒋定之带队到达文昌,一线指导救灾工作。7月21日,再次带队来到文昌指导重建工作。省领导李宪生、陈辞、马勇霞、毛超峰、陈海波、李国梁、王路、陈志荣、何西庆、陆俊华、董治良、贾志鸿、史贻云等分别到灾区指导,其他省领导也都以不同方式给抗风救灾和重建工作作出指示,省有关部门给予强有力支持。兄弟市县海口、三亚、陵水、乐东等,也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支援重建。
8月18日,省委书记罗保铭和省长蒋定之,分别从工资中捐出1万元,资助4名文昌贫困大学新生。在省委书记、省长带动以及新闻单位的倡导下,灾区近3000名大学生得到了救助,架起了他们进入大学校园的桥梁。
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文昌市暂时叫停了市政道路的绿化工程,以省出资金投入赈灾。压缩行政经费,紧急拨出第一批2000万元救灾资金。
截至9月3日,中央、省、市三级政府计划投入的救灾资金已达7亿元。受社会各界捐助约计1.68亿元。
昌洒镇唐教村,这个曾经是满眼绿色的村庄,周边横了一地已是死灰色的枯树。我们坐在一个用彩条布撑起的遮阳棚下,浮沙劈头盖脸地吹过来。大家只好背风坐着,没多久,头发里尽是沙子。不远处,推土机正在轰鸣着平整地基。10栋平房正在开建,预计9月20日前能够全部建成封顶。驻点的工作组副组长、文昌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曾利民已经连续5个周末没有休息。村里的老少都认得他,熟络地跟他打着招呼。
一个月前,这个有着58户人家的村庄,房屋或倒塌或掀顶,无一幸免。因为原址地处低洼,逢雨必涝,是原址重建还是异地重建,工作组不厌其烦地跟村民们剖析利弊。终于,208名村民集体决定,告别世代居住的祖宗地,在政府的引导下异地重建。
向上传递受灾情况、百姓心声,向下传达政策精神、安抚群众„„压在曾利民身上的担子并不轻,平时一躺床上就能睡着的曾利民,竟然失眠了,一晚上只能勉强睡上一两个小时。“有次在路上曾部长可能是太困了,竟直直朝路旁的树木走去,幸亏我拉得及时。”同驻昌洒镇救灾工作组的韩锐光悄悄地告诉记者。
唐教村是文昌市灾后重建的8个试点村之一。在村里存留不多的墙体上,贴着35张房屋受损情况档案表,每张档案表上详细地记录着每户房子的受损情况、房屋鉴定情况、户主对房屋的处理意见以及掀顶面积和需瓦片数量,在每张表格的下方,张贴着受损房屋的照片。曾利民说,信息公布的公开、透明,是推动重建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
一同被张贴出来的还有新房屋建筑设计图,共有坡屋顶、半坡屋顶、平屋顶三个样式。文昌市规划局局长王小飞为此熬红了双眼,“村民想建什么样的新房,都由他们自己决定。我们会根据村民的需求进行规划、测绘、定宅基地。”
灾后第三天,针对多地村庄受损毁严重的现状,文昌市委、市政府就开始研究整村重建规划编制试点工作。针对文昌传统砖瓦房抗风能力差的缺点,市委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农村调研,向工匠问计。由省住建厅委派的16名专家专门进驻文昌,帮助制定灾后房屋建设技术导则。
此次大规模修缮重建,并不是简单地修缮、重建受损房屋,而是充分考虑村民意愿,最大程度保留民居原有风貌,并增强抗风性。为此,文昌规划部门整理出“4个传统”,即传统民居传统工艺修缮、传统民居格局不变、传统民居风格引入新工艺和传统民居另选新址。
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也相应出台了,整合民政救助、贷款贴息、农村危改等行政资源和慈善捐助等社会资源,全力推进灾后房屋重建。对因灾损毁房屋的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户等弱势群体,市政府则采取财政兜底的方式建设基本保障性安居住房,力争实现在今年12月底前让受灾群众全部搬离帐篷的目标。
这是一种自强不息、互帮互助的文昌精神。
“自救比一味等待救援更有现实意义。”这句话被公坡镇边城村78岁的老村长韩坚元,端端正正地写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上。灾后第二天,韩坚元便立即召集村中青年清理路障,当天村子的道路便清理疏通了,许多救灾物资得以运送进来。该村有80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修复房屋需要大量的瓦片。冯坡地区一家有瓦片库存的工厂老板正急于寻找水泥工人修补自家房屋,韩坚元和村中7名水泥工人一起找到老板协商,由工厂出瓦片给村民,村民则义务帮忙老板修补房屋,“大家互帮互助,一举两得。”瓦片供应有来源后,韩坚元又组织边城村村民互帮互助修补房屋,帮手的村民和所修房屋主人达成默契:“不要工钱,只管饭。”
同样是在灾后第二天,昌洒镇白土村就将“不等不靠”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该村在村干部的组织下成立了抢险救灾组、思想安抚组和物资采购组,分头查看灾情、清理村道、安抚灾民、采购物资。当天,便采购回30万片瓦片,尽管相对于近120万片瓦片的需求量,存在较大缺口,但在分配时,村民们一如平常地和谐礼让,并无争抢。“谁家不缺瓦片?可我们知道,每个人都去争,房子还没修好,人心就散了。”邢家大嫂符阿姨露出憨厚笑容。如今,白土村一栋栋砖瓦房经过村民的修缮,大部分已恢复了最初的模样,很多户人家新瓦片、旧瓦片一起用,在屋顶上形成了黑一道白一道的别样新景。
8月19日,锦山镇榜春坡村,1.4万只文昌鸡苗破壳而出,“唧唧”的鸡鸣传递着新生的力量。锦山是文昌鸡养殖重镇,全镇有15家文昌鸡种鸡场,620多家养殖户,2700多个鸡棚,存栏量900多万只,均在“威马逊”中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多年的积累,一场风全没了。抹去眼泪,戴上口罩,清理死鸡、消毒场地、搭建新棚、重新育苗„„一个月时间,全镇文昌鸡养殖数量恢复到了灾前的70%左右。
这是一股人心向善、积流成川的社会正能量。
应对灾难,文昌不是孤军作战。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如潮水般涌入文昌。食品、药品、帐篷、发电机„„一批批物资,一笔笔善款,从各地汇聚。
为了尽快恢复供电,南方电网迅速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调派近8000名抢修人员奔赴灾区,这些电力抢修人员冒酷暑、战高温,日夜苦干,很多工人为了节省一点时间,就在电线杆上吃盒饭。
远在海外的文昌籍华人华侨,也用行动表明,他们从未远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3日,文昌共接受华侨捐助1000多万元。
河南货运企业的负责人刘辉,看到海南急需发电机的消息后,自掏腰包购买了价值30万元的发电机,经过40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送到了文昌受灾村镇。
海南籍明星陈楚生、孙兴,也纷纷组织救援队伍,驰援家乡。
„„
爱的力量是相互的,也是流动的。
被电网人不眠不休的抢修精神所感动,文昌百姓自发组织清理路障,开辟电力通道,为抢修队搭建遮阳棚,送来简易吊床,拿出家里的西瓜,摘下树上的椰子,组成“妈妈服务队”,为抢修队提供后勤保障。
在昌洒镇参与救灾的东莞供电局后勤人员方楚祺,不小心丢了一个工作包,包里面有抢险队800多人的生活费3万多元,当地百姓得知后,不遗余力开展寻包行动。一天后物归原主,分文不减。
在文昌市罗豆农场南洋村一间破旧的瓦房内,符传道的母亲符霞坚持拿出3万块钱,捐给受灾的贫困大学生。她说:“孩子在抗灾中走了,我要把爱传递下去。”
„„
7月21日,文昌全市所有中断行政村道路全部恢复通行;
7月23日,完成第一轮环境消杀和水井消毒;
7月26日,因灾停水的11家水厂恢复正常供水;
7月27日,受损的781个通信基站全部修复,通讯顺畅;
7月30日,全市61家加油站全部恢复正常营业;
8月7日19时50分,文昌市锦山镇茶园村委会古宅村亮起了电灯。全市受灾地区实现全部恢复供电„„
“威马逊”过境一个月,文昌在灾难中行走了一个月,也洗礼了一个月。可喜的是,与风灾相比,文昌人的精神更强大、更坚韧、更不屈。特别是文昌干部的担当精神,文昌百姓的勤劳品格,各界团体的爱心播撒,树起一组正能量的群像,使生产恢复、家园重建出现了新的希望。
第三篇:大灾面前 彰显政府救灾效能
组员:
大灾面前 彰显政府救灾效能
每一个民族在他的发展过程中,总会遭遇一些灾难,承受某种考验。《左传•昭公四年》言:“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中华民族在一场场灾难面前更加精诚团结,万众一心,用智慧、信心和勇气,越发斗志昂扬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越发文明、富强和民主。这种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虽经百难而不倒以及能够复兴的秘密所在。天佑中华,多难兴邦!
“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 兴就是复兴。邦就是国家。多难兴邦既是在多灾多难的局面下,却往往可以激发人民励精图治,转危为安,使国家复兴强盛起来。而这次地震,虽然是灾难,但是在地震之后的中国采取的一系列行为,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的强大和全体中国人不屈不挠团结一心的精神!
2008年5月12日,这本是一个普通的星期一,大人们正在上班,学生们正在上课,但是在下午2点28分04秒,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随着大地的一次次颤动,时间在这一秒钟停止,在这一刻,大半个中国都感到了明显的震动;在这一刻,无数的生灵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在这一刻,全体中国人民的心紧紧地贴在了一起。
地震之后,国家立刻采取了救援行动,温家宝总理也迅速的赶到灾区指挥救援工作。地震之后,由于震中地处山区,交通本来就不便,加上地震带来的山体滑坡,使进入几个重灾区的道路被完全破坏了,这时,我们的子弟兵,冒着生命危险,徒步背着救援物资,冒着余震不断发生的危险,向重灾区驶去。地震之后,全国人民心系灾区。大家纷纷向灾区捐款捐物,全国各地献血车前排满了长队,有的报名成为志愿者,冒着生命危险去灾区救助。面对这么巨大的灾难,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并没有被打垮,反而万众一心,抗震救灾。政府紧急拨款,解放军不顾一切抢救伤员,全国人民奉献爱心。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画面啊!
多难兴邦,是对国人的鼓舞。在刚刚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经历了太多的不幸和苦难——冰雪灾害、火车脱轨、汶川强震„„然而,灾难不仅是灾难,也是一笔特殊的精神财富。当灾难无可避免时,我们迎难而上,守望相助,灾难在折磨我们的同时,也教给我们平时难以学到的东西。
多难兴邦,这次强震,并没有把中国人的脊梁压弯,我们的祖国,在这次灾难中成长,强大。我们的人民,在这次灾难中励精,图治。
多难兴邦,一个国家正是在遇到困难时,才更能体现出这个国家的精神,骨气,正是在遇到灾难时,人民才会更加团结。这个国家才会变得更加强大,永远屹立在世界的舞台上!
实例
5月12日14∶28,四川阿坝汶川县7.8级的大地震。受其影响,名山县震感强烈,地震烈度接近6度,造成通讯中断、房屋受损倒塌严重,学校、厂房、办公楼、市政等设施损毁,人员受伤。
地震发生后,名山县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了防震救灾指挥中心,全县救灾工作有序进行。
学校
地震发生时,名山二中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按照平时防震演练的要求和安排,自发排好队,及时分散撤离到户外安全地带。整个撤离过程鸦雀无声,2100多名学生仅用2分钟时间,就完成了撤离。蒙阳镇小学组织学生马上到学校操场,对教学楼进行清场,关闭教学楼大门,并通知家长到校接学生回家。14∶40左右,记者在名山中学看到,学生们已在该校足球场进行集合,教师正在讲解防震知识,安排放假事宜,学生必要的钱物由教师负责带出教师或宿舍,确保学生安全。
据了解,我县部分校舍受到损毁,县教育局按照县委政府要求,对我县中小学进行放假,县城建局和质监局赓即对我县中小学教室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后,在确定房屋无质量安全问题的前提下,听候市教育局的通知复课。对损毁严重,有重大安全隐患的教舍,拉出安全警戒线,安排人员值班,以防教师和学生进入出现人员意外伤亡。同时,及时对被地震引起墙砖脱落砸伤的师生送往医院进行救治。医院
15∶00,在县医院,记者看到医生正在疏散病人,并用病房里可移动的陪护床将住院部里的病人疏散到空旷的院坝内。有的医生正在搀扶病人,有的正在抬担架,有的女护士正手提输液带,跟着担架。急需手术的病人,县医院将车库改成了临时手术室,正在进行急救手术。电工正在主要通道牵线,安装电灯。120急救车正停靠大门旁,随时开展急救出车。
18∶51,记者在县中医院看到危重病人已经安置在救灾帐篷内。该院的两个救灾帐篷安置了8位重病患者。患者情绪稳定,电工正在牵线,安装电灯,保证夜晚照明。
据了解,地震发生后,两院在院坝内召开了紧急会议,分组开展工作,要求医院全体员工必须全部到位,将所有科室的停电宝和氧气罐全部冲满,积极动员轻微病人回家接受治疗,公安和武警也第一时间到现场维持秩序,积极与民政局联系,协助解决了6个救灾帐篷,将重病患者转移到帐篷内,并对患者实行一对一,人盯人监护。乡镇
在新店镇新民路上街,加油站对面,记者看到附近群众正在搭建简易雨篷。据了解,为防止地震余震发生,选择安全的空旷地休息时,村民陈吉良主动向附近群众提供了自己的雨篷,“我们大家不仅可以有安全避险的地方,也要让受灾的群众有安全休息的地方。”他说,他们准备让妇女、儿童和老人在雨篷内暂住,年青人在外边负责安全,并准备好了柴油发电机发电解决晚上照明。
据了解,我县乡镇在发生灾情后,赓即组织全体乡干部下乡入户了解灾情,组织群众进行抗灾自救,积极向群众宣传可能还要发生余震,要群众做好应急准备。针对部分群众房屋倒塌,无法居住的情况,要求各村动员群众到房屋质量比较好的亲戚家居住,积极帮助群众搭建简易雨篷,解决暂时居住问题。同时,对重要沟渠,水库、塘堰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等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全面检查,对出现裂缝的沟渠,水库、塘堰实行24小时监控,并及时疏散相关群众。目前,全县各乡镇都将灾情情况作了有效统计,并上报县级相关部门。救灾
14∶28地震发生时,省茶叶质检中心二楼药品储藏室发生火灾,浓烟滚滚,火焰直冲楼顶。
随着一阵警报声由远到近,我县消防大队一辆救火车赶到了火灾现场。消防官兵下车后赓即向该基地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在不能直接上楼灭火的情况下,迅速驱散观看群众,县委政府大楼的机关干部进行现场警戒,消防队员及时转移到侧面农户的地里,牵水带,进行灭火。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大火就被消防队员扑灭。
据该单位姓魏的副所长介绍,着火储藏室里储藏了有一部分燃点低,见空气易发生自然的乙醚、二氯甲烷、食用醚等药品。火灾可能是由于地震使储藏架上药品倾翻,见空气引发自然。灾情发生后,该大楼工作人员迅速关闭电源撤离大楼。县委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发现该基地火情后,在手机没有信号,无法打通火警求救电话的情况下,驾车赶往县消防大队驻地通知了消防队。组织
地震发生后,名山县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了防震救灾指挥中心,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岑刚,县委副书记县长徐其斌为组长的防震救灾指挥部,召集相关部门及时研究分析震情,研究有关防震救灾措施,及时下发了关于查灾救灾的紧急通知,并于13日下发了向灾区群众发放慰问信,安抚受灾群众,向全县人民发出积极行动进行抗灾自救的倡议,积极捐款捐物,支援灾区,减轻全省救灾工作压力,县级领导立即奔赴各乡镇、学校医院、企业等地了解情况,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查灾救灾,开展生产自救。公安、武警、消防、民政、救灾、地震等部门和各乡镇迅速行动起来,组织广大干部查灾救灾,各项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
同时,通过财政和民政为每个乡镇安排救灾资金3万元,共计60万资金,用于购买急需救灾物资,确保我县灾民得到有效安置。县电视台赓即录制防灾节目,宣讲地震防治知识。20∶30左右,我县又召开了县级领导干部会议,传达了省政府救灾工作要求,通报全县灾情情况,安排部署我县救灾工作,会议要求,国家公务人员、共产党员、公安干警等要坚守工作一线,随时听命,13日早上8:30,“三农服务团”成员全部到乡镇了解上报灾情,帮助干部群众搞好灾后救灾和生产自救等工作,水、电、气部门对损毁设施要连夜抢修,公安等有关部门要及时做好防震知识和有关防盗工作,确保群众生活正常,生命和财产安全,全县救灾工作有序进行。
当天晚上,岑刚、徐其斌一直坚守在救灾指挥中心对我县救灾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再次研究,并具体进行安排部署。
县民政局救灾办赓即组织工作人员到乡镇进行灾情检查,并电话通知乡镇做好灾情统计上报工作,密切关注困难群众、五保老人安全问题,及时将救灾帐篷发放到县医院和中医院安置重病患者,并在烈士陵园搭建帐篷,供附近群众临时居住。
县人武部和县民兵预备役和20个乡镇按照要求,连夜组织100名民兵,预备役官兵200人,分三批奔赴灾区参加救灾。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冯雅平全程对奔赴灾区参加救灾民兵、预备役官兵进行了动员。
县级领导就各自分管的工作,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连夜召开会议,落实防灾救灾工作。
截止13日上午,我县除农村还有29台变压器正在抢修外,水、电、气基本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和企业用电所需,通讯也是畅通的。
旱魔肆虐,干渴蔓延。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给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重庆五省区市人民生活和春耕生产带来严重困难。灾情发生后,西南旱区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重中之重的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对抗旱救灾工作的领导。五省区市党政负责人行动迅速、深入一线组织指挥抗旱救灾;采取各项有力措施,千方百计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力保春耕生产有序进行,确保社会秩序稳定,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受灾群众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万众一心打响抗大旱、保民生、促春耕的攻坚战。
实例
抗旱救灾,党委政府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
3月23日上午,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东山乡文钱村村支书蓝海金“摩托送水队”正准备出发,为生活在大山中、交通不便地点的五保户、留守老人、儿童送水。
罕见大旱造成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8.35万人饮水困难,其中49个村4320户12700多名群众和19所学校3800多名学生需要政府送水解决。为帮助受灾群众解决用水困难,巴马瑶族自治县组织了“抗旱送水突击队”“摩托送水队”为旱区群众送水,确保“不漏一人”。
为从根本上解决河池市东兰、巴马、凤山等大石山区9个县区饮水困难问题,广西制订了《河池市大石山区严重缺水区域农村饮水困难建设方案》。目前,广西已经累计下拨中央特大抗旱补助费共5500万元。同时还从自治区本级部门预算安排的水利经费中拿出2000万元支持各地抗旱。截至3月24日,广西各地抗旱浇灌面积298.91万亩,临时解决了231.4万人饮水困难。
在严重的旱灾面前,西南五省区市党委、政府将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进行认真研究和全面部署。
目前云南省各级各部门已经投入抗旱救灾救济资金27.75亿元,组织协调1249万人投入抗旱救灾。目前云南已经在救助了383万冬春荒缺粮人口生活的基础上,较好地解决了440余万因旱新增缺粮人口的生活,临时解决了828万人和1890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面对大旱,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各级党委政府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来抓。据贵州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共解决近400万人、200万头大牲畜临时饮水困难。重庆市先后组织15万政府干部和农业服务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抗旱保春耕,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是抗旱救灾的中坚力量
“心连心同舟共济志愈坚,手拉手抗旱救灾情更浓”。在广西的大石山区,农民家的门框上崭新的春联早已在无声地感谢着党的关爱。
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成为抗旱救灾的中坚力量。广西抗旱主战场的河池市采取了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领导包屯、干部包户的“五包”责任制,1536个基层党组织、5.7万多名共产党员参与抗旱救灾。
一张张“党员送水服务卡”架起党密切联系受灾群众的桥梁。河池市东兰县东兰镇田洞村好言屯孙祖同老人说,家里缺水了,就打“送水卡”上联系党员的手机,很快水就送到家了。在旱区发放的数十万计的“党员送水服务卡”,为受旱群众,特别是五保户,留守老人、儿童等家庭开辟了“绿色通道”。
一个个党员视解决群众的吃水难为己任。东兰县长乐镇定安村拉江、弄团两个村民小组127名群众饮水极度困难,需到8公里外挑水,人称“送水书记”的张启贤自掏腰包购买了柴油、水袋和塑料桶,利用自家的农用车和摩托车,坚持每日跑两趟到距8公里外的乾布队运水,供两个村群众无偿饮用。
云南省积极组织“城乡党组织结对抗旱心连心活动”,要求省州县三级各部门、各单位党组织以及城市社区,要与挂钩扶贫点旱情最严重的村级党组织结成对子,由党员领导干部或党组织负责人驻村蹲点,为所帮扶村解决一笔抗旱救灾资金、一批抗旱救灾物资、一个抗旱救灾项目,与党员群众手拉手、心连心,共渡抗旱救灾难关。
涓涓细流可成江河,万众一心能破难关。云南宣威市龙潭镇有一条小溪,目前水量只有往年的三分之一。为了保住这珍贵的水源,龙潭镇提出“不让一滴水流失”,动员沿岸的党员干部群众一起动手,沿河构筑简易坝,仅用了一个星期,就筑起了几十道“党员群众抗旱连心坝”,一层层保住了水。“预计到5月下旬,可以蓄起30万方水,全镇的人畜饮水都没有问题,同时还可以支援其他乡镇抗旱。”龙潭镇党委书记田春红说。
保民生促春耕破难关
近日,记者在綦江县永新镇乐升坪村看到,一台台微耕机在农田间来回穿梭,翻起一片片黝黑的泥,村民们喜笑颜开,对小型农机赞不绝口。
为解决旱灾造成的耕种难题,重庆綦江县组织200多名农技人员深入农村,向农民推广旱地微耕机作业,采取“以旱治旱”的方法,保证春耕生产的顺利进行。在严重旱情面前,綦江全县旱秧栽种面积将突破1万亩,机耕面积达到30万亩。
随着旱情的日益加重,四川旱区各地采取措施,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力争减少干旱带来的损失,提高抗旱保收效果。
攀西地区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宜水则水、宜旱则旱,鼓励农民发展烤烟、坚果等低水高附加值作物。凉山州越西县已经把13.5万亩马铃薯面积落实到户,为抗旱保粮增收工作奠定了基础。
记者了解到,随着旱情的持续,四川旱区各级党委政府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打攻坚战”的准备。泸州市叙永县常务副县长周洪华告诉记者,他们通过抢修水利设施,指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加强农民工各项职业技能培训,加快推进该县各项工程进度等措施,力争做到小春损失大春来补、粮食损失经济作物来补、务农损失务工来补、农业损失工业来补。
目前,财政部已下拨四川省抗旱救灾资金1000万元。为促进部分旱区小春苗情的迅速转化以及帮助受灾农户开展生产自救,四川省财政厅已将抗旱救灾资金下拨旱情较重的市(州)和重点县,3月21日四川省政府又紧急安排1300万元抗旱资金,主要用于灾区抽水抗旱、农作物追肥补助和改种补种所需的种子(种苗)等补助。
针对近日因干旱造成的粮油蔬菜等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出现波动的情况,云南省采取了扩大生产供应、投放储备粮食、加大调运力度,加强市场价格监管、道路运输管理等措施,保障粮油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云南省政府表示,将确保蔬菜、粮油等农副产品市场供应不断链;加强市场监管,严打囤积居奇、欺行霸市、哄抬物价和牟取暴利等扰乱市场价格秩序的行为;并完善应急预案,确保粮食等的供应。
面对这么巨大的灾难,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并没有被打垮,反而万众一心,抗震救灾。政府紧急拨款,解放军不顾一切抢救伤员,全国人民奉献爱心。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画面啊!
总结
多难兴邦,是对国人的鼓舞。在刚刚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经历了太多的不幸和苦难——冰雪灾害、火车脱轨、汶川强震„„然而,灾难不仅是灾难,也是一笔特殊的精神财富。当灾难无可避免时,我们迎难而上,守望相助,灾难在折磨我们的同时,也教给我们平时难以学到的东西。
多难兴邦,这次强震,并没有把中国人的脊梁压弯,我们的祖国,在这次灾难中成长,强大。我们的人民,在这次灾难中励精,图治。
多难兴邦,一个国家正是在遇到困难时,才更能体现出这个国家的精神,骨气,正是在遇到灾难时,人民才会更加团结。这个国家才会变得更加强大,永远屹立在世界的舞台上!
第四篇:地震大灾有大爱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雅安,7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在痉挛,房屋在坍塌,山河在移位,鲜活的生命在逝去„„
西南处,国有殇!生死攸关之际,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第一时间做出重要批示,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灾情就是命令,各方救援力量火速奔赴灾区,各地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汇聚灾区,一场举全国之力的救援高速展开!从政府到民众,应对能力明显提高,在大灾面前凸显一种大爱。
是的,大灾有大爱。据报道,5年前的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数万同胞在灾难中不幸遇难,数百万家庭失去世代生活的家园,数十年甚至几代人辛勤劳动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正因为大灾有大爱,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共渡危难,打响了一场抗震救灾的全民战争,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时代壮歌。
也正因为大爱能创造奇迹,在汶川地震中,党和政府的关切之心,援建省市的无私之心,灾区人民的感恩之心,融入到一起,成为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重建倾覆的家园,重绘破碎的山川,一幢幢崭新的集中安置房建成入住,一片片灾毁农田得到整理复垦,一处处地灾隐患被排查治理,一条条新的“生命通道”建成通车„„谱就了一部灾后崛起的壮丽新篇。
而3年前的玉树地震,再次凝聚起全民的力量,对抗天灾,共渡难关。曾经山河破碎的玉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噩梦依稀之时,雅安的芦山、宝兴等地,如今又猝然遭受7级强震。天灾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爱正在全国上下聚沙成塔,谱写新的奇迹——各路救援队伍正在快速而有条不紊地施救;民众正在进行自发的捐献、援助热潮;明星正在慷慨解囊捐款赈灾;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在对灾区进行捐赠或直接参与援助„„这些涌动着的爱,凝聚起一股强大的正能量,给了灾区人民擦干泪水、抚平伤痛、重建家园的信心、勇气和力量!
在这股大爱洪流中,有不少爱的细节令人倍感温暖——雅安电视台主持人身穿婚纱报道灾情,被网友称为“最美丽的新娘”;母亲使出从未有过的力气,将上百斤预制板挪开救出儿子,被网友赞为“最伟大的母爱”;临时帐篷医院前,儿子抱着老父等待手术,足足抱了一小时仍不嫌累,被网友夸为“最孝顺的儿子”;年仅12岁的姐姐用赢弱身躯护在年仅两岁的弟弟身上,弟弟获救了姐姐却背负重伤,被网友誉为“最勇敢的姐姐”„„这一幕幕人间大爱,令人震撼。
看着这一幕幕人间大爱,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大爱能创造奇迹?大爱能让劫后余生的人走出悲伤,重整河山,再造家园,点亮新的希望!
第五篇:在大灾面前闪耀的那一枚党
在大灾面前闪耀的那一枚党徽
——记郊纳乡政法委书记、武装部部长梅仕举同志6。06抗洪抢险先进事迹
梅仕举,男,布依族,现年35岁,中共党员,郊纳乡政法委书记,武装部部长,1998年参加工作,由于工作特别突出,历任郊纳乡武装部部长,郊纳乡政法委书记。
一、心系百姓安危,躬身力行撒赤情
2011年6月6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将永远载入望谟县史册。一场突出其来的洪水袭击了望谟县,让全县许多乡镇处于危险之中,而郊纳乡也在期中。6月5日,正在安顺出差的梅仕举收到一条气象台发布的短讯:6月6日我省部分地区有暴雨,请有关部门做好防范工作。此时,身在异乡的他焦急万分,马上电话联系乡政府有关部门人员,叮嘱他们做好有关防备工作,以确保辖区内百姓的安全。当晚,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始终惦记着几百公里之外的乡亲们安全。凌晨4点左右看着窗外下起的雨,他坐不住了,他不敢想这寸会不会让郊纳乡的百姓处于危险之中。于是,他决定马上启程,连夜冒雨驾车赶回郊纳乡。几个小时的颠簸,车渐渐驶入郊纳乡境内,原本平坦的公路被洪水冲得面目全非,车在公路上艰难地行驶。当车行驶至紫去县猴场镇大田坝时,路被冲断而车无法前行。看着波涛汹涌的洪水,想着辖区内的父老乡亲,他恨不得插上翅膀,马上飞到乡政府,了解百姓的安危状况。眼前的洪水在咆哮着,那湍急的水流令人望而生畏。此时,他毫不犹豫地作出了过河,步行到郊纳政府的决定。被洪水冲过的山路令人寸步难行,有些地方得手脚并用,慢慢地爬过去,下午4点左右,经过8小时的长途跋涉,他终于赶到了乡政府。到达后,他才知道郊纳乡遭受了严重灾情,政府所在地扁坪也遭遇了山体滑坡,几十户人家处于危险之中,急需把老百姓转移到安全地带。已经筋疲力尽的他顾不上休息片刻,马上参与到抗洪抢险的队伍中来,积极组织扁坪村民,转移到时比较安全的郊纳中学。把老百姓的吃住都安顿好之后,他才肯离去,回到时乡政府,他又与其他领导班子商讨抗洪抢险的 各项工作。回到家时,已是凌晨2点多了。
二、历千辛万苦,用毅力打通救灾通道
灾情发生后,我乡通往望谟,紫云,打易方向的道路全部阻断。由于灾情十分严重,许多群众的房屋、粮食、衣物等都被洪水冲走。如果不及时疏通往外界的公路,运送灾区百姓急需的救灾物资,那老百姓的生活就很难得到保障。疏通公路迫在眉睫,那谁来挑起这个重任呢?这时,他站出来了,主动请求让他来完成这个任务。说来容易做来难,灾后到处面目全非,原来步行只需几分钟的路程,现在至少要走上半小时甚至1小时,而要疏通郊纳至紫云的路,靠步行走到紫云去6请挖机,谈何容易啊!6月8日,在那泥泞难走的路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定的足迹。他从早上6点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历时十多个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5点到达了目的地。顾不上休息片刻的他马上联系挖掘机,又连夜马不停蹄的赶回郊纳,到家时已是凌晨5点多了。短短的休息了两三个小时,他又从扁坪徒步到绿茵塘,亲临现场指挥挖掘机疏通公路,在疏通公路的几天里,他不停地抢修、疏通,6月11日,郊纳至紫云的公路终于疏通。当第一批救灾物资安全运送到乡政府,发放到灾民手中时,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道路疏通后他还负责特殊时期的物资采购。6月16日,他与两位同事到安顺采购涵管。在回来的途中,需把管子依次卸在需要的路段,由于已经是凌晨
一、两点,途中无人帮忙,他和同事就得亲自把涵管卸下。车上大大小小的管子,小的少说也有五六百斤,大的则重
一、两吨,要把这些涵管卸下,谈何容易。但他们没有丝毫的犹豫,硬是把十几吨的涵管一节一节地卸下来。在卸涵管时他的手被擦伤,他强忍着剧痛,一声不吭,坚持把管子下完。回到家时已是凌晨两点半了,妻子发现他的手受伤了,拿来酒精要帮他洗,他不让,说是太困了,只想睡觉。第二天早上,他到医院去清洗,医生在伤口里发现了沙子。
三、为大家,舍小家,顾全大局显党性
从6月6日到现在,灾情已经发生近半个月的时间里,他一直奔走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每天早出晚归。可能到现在他还不知道自己的家人在6月6 日凌晨1点左右,经历了一个怎样可怕的夜晚。当时,他的妻子、女儿、母亲和4个侄子、侄女都在望谟,当家人发现洪水来时,楼下的出口已经无法通行,于是就用楼梯搭到财政局的围墙上,全家老小冒着瓢泼的大雨从楼梯上爬过,到达相对安全的财政局门口。此时此刻,年迈的母亲多么希望儿子能陪在自己身边,好挽着她走过那深一脚浅一脚的泥塘;此时此刻,年幼的孩子多么希望父亲能陪在自己身边,安抚她那受惊吓的心灵;此时此刻,年轻的妻子多么希望丈夫能陪在自己身边,和自己一起面对灾难。当晚,一家老小7口人在外面度过了一个惊恐而漫长的夜晚。其实,除了在望谟的家人外,他年迈的父亲、两个弟弟、一个弟媳都在灾情最为严重的乡镇——乐旺。那夜,他们有幸逃生,但房屋和家中的一切都被冲走。从灾情发生至今,他只是在电话里问候过自己的家人,还没到灾情最严重的乐旺去看看自己的家人,他觉得自己心里有愧。但他说:“我知道,我的家人很需要我,只要他们平安就好,我不仅是父母的儿子,也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儿子,人是一名干部,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在灾难面前,我要以群众利益为重,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
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普通的一名共产党员,他,在大灾面前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他,就是大家面前闪耀的那一枚党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