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型沼气生态大棚与鸡(鸭)益生菌养殖技术结合
新型沼气生态大棚与鸡(鸭)益生菌养殖技术结合
当前,随着农产品与农副产品需求不断扩大,蔬菜种植及鸡(鸭)等经济型动物养殖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从近年来农业及农副产品市场价格走势可以看出,蔬菜种植及经济型动物养殖的相对效益正在降低。如何提高这些农产品的生产效益,最大限度地挖掘增收潜力,已经是越来越多农民朋友极需解决的问题。从生态农业角度考虑,新型沼气生态大棚与鸡(鸭)益生菌养殖技术结合可成为农户致富的利器,这样,既可以为蔬菜生产提供优质有机肥,节约能源,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又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绿色农业和农副产品,以高质量带动提高产品单价,达到增加产出的目的。
新型沼气生态大棚与鸡(鸭)益生菌养殖技术结合是新型生态农业一项低风险、高效益,并且可行的生态农产品生产项目。新型沼气生态大棚是以沼气为能源,集蔬菜种植和畜牧生产为一体的新型生态大棚, 这种生态大棚的生产模式是,在大棚内饲养鸡(鸭)等经济类动物,用其粪便作原料制造沼气,利用沼气作燃料和照明的能源,通过燃烧沼气来取暖和照明,给大棚提温、保温和补充光照,对预防冻害,尤其花果期突遇寒流降温有明显的作用,可减少畸形果的发生。同时燃烧沼气还可以增加大棚里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利于作物生长。此外,沼气池里的沼液和沼渣作绿色环保肥料,给蔬菜喂肥,沼液和沼渣的利用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大大提高了蔬菜生产的绿色环保水平。另外,大棚内鸡(鸭)采用发酵床养殖法,在大棚鸡舍内将稻草或者秸秆切到10到15公分长,一般铺30到45公分厚,再按稻草总量的5%,撒上没有污染过的土,和0.3%的粗盐或者1%沸石,因为粗盐(沸石)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和分解稻草。然后按每平方米一定比例的少量益生菌液洒上去,先进行前期发酵,一周以后可以放入雏鸡(鸭),鸡(鸭)的粪便在发酵床上一般只需三天就会被微生物分解,粪便给微生物提供了丰富营养,促使有益菌不断繁殖,形成菌体蛋白,鸡(鸭)吃了这些菌体蛋白不但补充了营养,还能提高免疫力。在鸡(鸭)养殖过程中由,在鸡(鸭)的饲料和饮水中也配套添加微生态制剂(制剂主要是由安全可靠的芽孢杆菌、放线菌和乳酸菌等等优化组合而成。芽孢杆菌能促进食料中养分的转化,便于吸收;放线菌在肠胃的环境下能产生适量的抗生物质,可预防肠道疾病、增强禽体免疫力;乳酸菌可产生适量的乳酸调节肠胃的碱性环境,促进消化物的吸收),这样可使鸡(鸭)胃肠道内存在大量有益菌,这些有益菌中的一些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类能够分解秸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等,采用这种方法养殖,可以增加粗饲料的比例,减少精料用量,其相应就降低了饲养成本。鸡生活在发酵床上,更健康,不易生病,从而减少了医药成本。由于养殖过程中运用了微生物(益生菌)技术,经微生物作用后,养殖场地和鸡(鸭)排泄臭味大幅度减少,禽群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也能得到增强,畜禽的疾病明显减少,禽群产蛋率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从而显著地提高了养殖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鸡、鸭等的粪便做为蔬菜类肥料,达到了资源循环利用,既生态,又环保,更降低成本。将新型沼气生态大棚与鸡(鸭)益生菌养殖技术结合,是将科学种植、科学养殖技术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两种技术均采用有机农业科学种植、养殖技术,不用化肥、化学饲料和农药,降低了生产成本,由于在生产过程中不用或严格控制农业化学类原料的使用,使水体中的农业化学物质含量降低,环境质量也得到相应改善。通过养殖过程中动物有机废物循环利用而使这些废物变成农作物的营养源,土壤有机质的增加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有机肥料养分比较齐全,能充分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从而在改善了土壤的同时,也解决了有机废物的处理问题,能最大限度的保护自然资源,更可减少化学物质对鸡(鸭)等经济型动物、植物和果实的影响,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又因其不用或极少使用化学原料,使生产投资大大减少,但产品食用安全可靠性却得到大幅度提高,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其销售价可大大高出常规农业产品,进而单位面积内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即使农民朋友利用科技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双锋出鞘,致富法宝”------强强联手,新型沼气生态大棚与鸡(鸭)益生菌养殖技术相结合将会惠泽更多农户,使农民朋友走上致富新路。
文章编辑: 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生猪养殖与物联网技术结合
生猪养殖过程中的物联网需求分析
当前我国生猪养殖对物联网技术的需求突出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猪舍环境缺乏有效及时的监测和控制手段;
(2)部分养殖场猪舍已配备空气温度湿度、氨气等传感器,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封闭式全面控制的需求,对性价比高的传感器需求强烈;
(3)生猪养殖疫病呈多发态势,常见生猪疫病的及时诊断对减少养殖企业损失意义重大,因此有关疫病的防控受到重要关注;
(4)生猪养殖厂缺乏对生猪个体的远程视频监测系统,难以实时自动监测生猪活动状况;
(5)生猪喂养过程中缺乏针对生猪个体的信息统计,无法实现精细饲喂和产品追溯,且缺乏相关的饲喂模型;
(6)生猪粪便对环境污染严重,需要实现自动清理;
(7)缺乏生猪养殖环境感知、传输、控制和应用的相应标准。
猪舍环境监控
猪舍环境监控通过在猪舍内部署 CO2、氨氮、H2S、温度、湿度等各类室内环境监测传感器,将各类传感器节点进行连接构成监控网络,通过各种环境传感器采集养殖场所的主要环境因子数据,并结合季节、猪品种及生理等特点,制定有效的猪舍环境信息采集及调控程序,达到自动完成环境控制的目的。
基于物联网的环境感知测控技术与养殖场的环境控制装备结合,可有效的提升养殖场管理及技术水平。
生猪疾病诊断
生猪疾病诊断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疫病诊断模型,其对生猪养殖过程中常见疫病的病症进行采集、分析和收集整理,建立猪病诊治模型、猪病预警模型和专家会诊算法;疫情疫病疾病远程诊断,远程诊断采用 3G、M2M、呼叫中心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猪疫病专家相结合,实现网上诊断决策系统、远程会诊等多种模式的猪病诊断,诊断方式支持网络、电话、手机、短信等多种交流方式;生猪疫情预警模型,利用生物传感器及图像信息对可能发生疫病的生猪进行早期诊断,做到疫情早发现、早预警,以控制各种传染病的蔓延。
生猪个体行为视频监测
对与生猪个体行为进行自动视频监控,是分析和发现生猪养殖过程中的异常状况,判断个体生猪发情、进食、生病等行为的有效技术手段。猪舍视频监控主要实现对猪舍环境的远程自动监测管理。视频监控适应于现代集约化养猪场对养猪过程封闭管理的要求,有利于生猪的安全生产,可有效降低现有养殖模式中养殖人员介入过多对生猪生长的不利影响。为方便及时观测生猪个体的行为,需在养殖场布设固定或者可移动视频检测设备,利用视频摄像头的动态可视化特点,将生猪养殖过程予以实时监控。
生猪个体行为视频监测主要涉及视频数据的采集,视频数据的传输,视频数据的分割、边缘提取、形态识别、跟踪等处理过程,用以得到猪只的不同行为与生长状况等信息。视频数据通过网络发送到计算机、手机等终端用以实现养殖场的异地实时监测。
精细喂养
目前,国外已有多家公司开发了自动化的养猪系统,并已成功应用于很多繁殖养猪场甚至商品猪场,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国也有多家先进的养猪企业引进了国外的自动化养猪系统。
荷兰Nedap 公司的 Velos系统打破了定位栏养猪模式,缔造了全新高效的智能化福利养猪模式,大群母猪在一个圈里饲养,可以做到单体母猪的精确饲喂,24小时自动检测母猪是否发情,自动分离发情母猪。
法国 ACEMO MF24母猪多功能自动饲喂系统,1 台电脑可以控制1~24栏,每栏能够饲养50~60 头母猪,其主要功能有:1供应饲料,单独定量供应1~2 种饲料;2饮水,供料时,还可供水同步;3供应激素,便于控制同步发情;4发情识别,自动记录母猪访问公猪的次数、日期及访问的时间,处理这些数据可用来鉴定母猪发情;5母猪自动筛选与分隔;6喷色分类,根据不同类型气压喷色(3 种颜色)。
美国奥斯本工业公司生产全自动母猪饲喂站(TEAM)包括妊娠站和发情探测站。TEAM系统利用电子控制的饲喂站管理群体饲养母猪中的个体采食。饲喂站通过每头母猪佩戴的电子耳牌识别母猪,并根据其胎次、膘情体况和妊娠日龄等相关信息投放相应数量和种类的饲料。电子发情探测站用于检测母猪群体中处于发情状态的母猪,其检测的准确率比人工检测提高 7%。自动分离站(分栏门)用于将需要处理的母猪自动分离到隔离栏。TEAM系统的软件用于收集、传送与母猪相关的数据并据此控制饲喂站、发情探测站及自动分离站的工作,同时根据操作人员的需要形成各种各样的数据报告和图表,帮助管理者提高对母猪的管理水平,进而有效地提高各猪场的经济效益。
国外系统由于技术的垄断,特别是 RFID 技术的高度保密,使得他们可以随意定价,比如 VELOS 系统在国内的价格超过30 万,而 TEAM 系统和法国ACE-MOMF24 母猪多功能自动饲喂系统的价格更是在百万以上,这对于国内的中小型养猪场而言是十分昂贵的,使国内很多养猪户望而却步。
生猪粪便自动清理
生猪排泄物较多,对环境污染严重,建立生猪粪便自动清理模块,能够降低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实现集中粪污处理,对提高疫病控制和污染治理是非常重要的。
生猪粪便自动清理技术涉及关键技术包括:粪便自动收集,宜采用机械类设备对粪便进行收集,不仅可以节省清洗猪舍的人力与用水,而且可以消除养猪场的臭味,实用方便,效果良好;猪舍空气自动净化,根据猪舍环境的实际情况,对猪舍空气进
行净化,可降低全封闭猪舍微生物浓度。同时该模块与环境监控系统可以有效结合,保持良好的猪舍环境。
生猪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应用
我国生猪养殖业的管理相对落后、大量的养殖废弃物排放给周围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等问题,生猪养殖物联网采用信息技术、生物化学、智能环保等多种技术,根据猪场环保建设和运营模式,可以建立生猪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应用模块。生猪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应用涉及关键技术包括区域生猪养殖污染排放预警与控制,建立基于BOD 传感器、COD 传感器、总P传感器以及氨氮传感器的报警装置;根据生猪养殖场分布特点计算各养殖场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建立区域生猪养殖污染排放的预警与控制模型;养殖管理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部分或者全部的养殖场进行调控;生猪养殖污染排放控制与方案优化决策管理系统,根据在线检测获得的不同水系、不同位置养殖场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分布特性启动相应养殖场污染物排放控制系统,减少全区域排放量。对不同调控途径的控制方法进行方案(均摊减排、重点减排或者动态减排)筛选和评估,择优选择有利于养殖业经济发展和区域环境保护的措施。
注:
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的简写):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五日化学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示。说明水中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进行氧化分解,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时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
COD往往作为衡量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多少的指标,COD值越大,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
第三篇:水产品质量安全与生态养殖技术
水产品质量安全与健康生态养殖 严爱平大陇乡水产服务站 243155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产品消费数量增长的同时,更多的是关心水产品质量安全与否。然而近年来发生的氯霉素、孔雀石绿和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事件,却暴露出养殖水产品的安全隐患,尤其是2006年以来,大闸蟹、多宝鱼、桂花鱼……频频暴出的水产品安全事件,更是令广大消费者一时间谈鱼色变。实践证明,实行水产健康生态养殖,是从源头上控制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最佳途径。
一、水产养殖业面临潜在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产养殖业有了长足发展。“十五”期末,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101.65万吨,占全球渔业总产量的40%,连续15年居世界首位;养殖产品在水产品总产量中的比重从“九五”末的60%提高到“十五”末的67%,养殖水产品产量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70%,成功地实现了“以捕为主”向“以养为主”的第一次增长方式转变。
近年来,各地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做了许多的工作,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水产品质量总体上是安全和放心的,但是当前水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不合理用药现象仍较为普遍,水产品药残超标事件屡有发生;部分渔业水域环境质量下降,导致水产品被污染或携带病毒、细菌、寄生虫、生物毒素的几率增加;加工企业质量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加工过程中仍存在使用禁用物质或掺假使假行 为,水产品质量安全尚存在很多隐患。加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主要进口国常以技术法规、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为手段设臵技术壁垒,使我国水产品出口屡屡受限。同时,由于我国渔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出口竞争无序,导致进口国反倾销制裁增加,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战中优势难以发挥,水产品质量问题已成为制约渔业增效、扩大和巩固国内外水产品市场,以及保证消费者食用安全的关键因素。
二、水产健康生态养殖是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各种鱼、虾、蟹的病害防治成为水产养殖业关注的焦点、工作的重点。然而事实表明,不但水生生物的各种疾病流传并没有得到根本控制,而且由于滥施药物导致水产品体内有害物质残留增加、养殖水体严重污染,引发疾病流传频发的恶性循环。实践证明,水产品养殖过程中病害的发生,并不完全在于水生生物本身是否带有病原体,而是由于其生活环境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致使水生生物抗病害能力下降。因此,始终保持养殖水体适应水生生物生长的生态环境,才是水产养殖的根本和基础,这就是在水产养殖中具有绿色革命意义的水产健康生态养殖理念的精髓。水产健康生态养殖包括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两种模式。所谓健康养殖是指通过采用投放无疫病苗种、投喂全价饲料及人为控制养殖环境条件等技术措施,使养殖生物保持最适宜生长和发育的状态,实现减少养殖病害发生、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养殖方式;所谓生态养殖是指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和区域内,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实现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一种养殖方式。“当涂模式”的成功实践,显示出水产健康生态养殖的强大生命力,同 时也为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三、“当涂模式”的成功实践
当涂县是产蟹大县。近年来,该县依托资源、区位、技术等优势,大力发展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确立了“突出河蟹产业特色、实施河蟹生态养殖、打响河蟹品牌”的总体思路,采取“政府引导、技术引路、科学统筹、整体推进”的工作措施,积极探索出了河蟹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实现了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05年10月,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王衍亮教授到当涂调研时,对当涂县以河蟹健康生态养殖为主导的水产业发展新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可以总结概括为“当涂模式”。所谓“当涂模式”,概括地说就是以实施生物修复技术为核心,着力推进河蟹养殖由大养蟹向养大蟹、养优质蟹转变,实现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协调同步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撑。
“当涂模式”的核心技术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种草、投螺、稀放、配养。种草,就是种植水草。俗话说,“蟹大小、看水草。”“一塘水草一塘蟹”。水草对养蟹至少有六大作用。一是净化水体;二是增加水中溶解氧;三是为河蟹蜕壳和逃避敌害提供良好的隐蔽场所;四是提供食物来源;五是提供栖息场所;六是为河蟹安全度夏提供 “保护伞”。投螺,就是投放活螺蛳。螺蛳生活在池塘底层,以腐殖质、动物粪便和残饵为食,是蟹塘的“清道夫”;同时,螺蛳是河蟹最爱吃的动物性饲料。实践证明,大量投放活螺蛳,可以大大降低冰鲜鱼等投入品的投放量,在节约养殖成本的同时,也可以降低河蟹发病几率。稀放,就是适当的降低养殖对象的放养密度。通过降低放养密度,减轻养殖水体的承载压力,提高养殖水体的自身 修复能力。配养,是指围绕主养对象搭配放养一些服务性的水产品,如鳜鱼、青虾、鲢鳙鱼、细鳞斜颌鲴等。这些水产品的搭配放养,不仅可以为河蟹生长创造最佳的生长环境,同时也可以在基本不增加投资成本的前提下增加收入。由此可以看出,“当涂模式”的理念是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是环境友好型的养殖模式,是健康生态养殖理念的具体实践。
四、全力推进水产健康生态养殖
坚持“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就一定要全力推进水产健康生态养殖,过好水产品质量安全这一关。为此,必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水产养殖环境保护工作。具体到当涂县而言,当涂水产主要集中在大公圩、南北圩、湖阳圩和军民圩一带,这里依河傍湖,水资源丰富,且工业污染少,发展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条件得天独厚。当前,重要的要做好功能规划,把这一区域作为当涂县水产生态养殖区,对该区域的水环境进行重点保护,严格控制污染企业进入,确保养殖区域水环境不受污染。
(二)加强水产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三)扎实推进水产标准化生产。
(四)加强科技创新。
(五)加强渔药管理。
三、“当涂模式”的成功实践
当涂县是产蟹大县。近年来,该县依托资源、区位、技术等优势,大力发展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确立了“突出河蟹产业特色、实施河蟹生态养殖、打响河蟹品牌”的总体思路,采取“政府引导、技术引路、科学统筹、整体推进”的工作措施,积极探索出了河蟹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实现了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05年10月,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王衍亮教授到当涂调研时,对当涂县以河蟹健康生态养殖为主导的水产业发展新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可以总结概括为“当涂模式”。所谓“当涂模式”,概括地说就是以实施生物修复技术为核心,着力推进河蟹养殖由大养蟹向养大蟹、养优质蟹转变,实现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协调同步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撑。
“当涂模式”的核心技术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种草、投螺、稀放、配养。一般在养殖生产中,经常种植的水草有金鱼藻、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等,池塘养殖侧重于选择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河沟和浅水型湖泊侧重于金鱼藻、轮叶黑藻、苦草。投螺,就是投放活螺蛳。螺蛳生活在池塘底层,以腐殖质、动物粪便和残饵为食,是蟹塘的“清道夫”;同时,螺蛳是河蟹最爱吃的动物性饲料。实践证明,大量投放活螺蛳,可以大大降低冰鲜鱼等投入品的投放量,在节约养殖成本的同时,也可以降低河蟹发病几率。也是可以说,这八个字涵盖了生物修复的方方面面,充分展示了当涂人民的生态养殖理念先进性和技术手段的实用性。
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健康渔业,大力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水产品市场信息和物流体系建设,完善水生动物防疫、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标准、检验检测体系、认证认可体系和生产全过程质量监管体系,保障安全、优质、充足的水产品有效供给。
2007年,我局确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县渔业发展全局,以增加农(渔)民收入为中心,以实施“河蟹产业提升工程”为主 线,以渔业科技入户、科技富民强县等重点项目为抓手,以科技为先导,加速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我县渔业提质增效的总体工作思路,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县渔业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全县养殖面积约32万亩,其中河蟹养殖面积31万亩,实施生态养殖面积近23万亩,比去年增加约3万亩;投放各类鱼种约4687吨;投放河蟹大眼幼体约8000公斤;河蟹苗种培育规模达1.5万亩;生产鱼苗3.85亿尾,其中鳜鱼苗28万尾;预计水产品总产量6.35万吨(特种水产品比例40%),渔业总产值12亿元,其中河蟹产量8500吨(150克/只以上大规格优质河蟹比例占38%以上),产值5亿元;2007年渔业工作主要目标已基本实现。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坚持发展特色水产,促进渔业向优质高效方向转变 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努力挖掘渔业的比较优势,坚持特色化取胜的策略。重点组织实施“当涂县河蟹产业提升工程”,着力培育主导品种河蟹,努力做大河蟹特色产业规模,做强河蟹特色产业优势;同时,牢固树立“养优质蟹”的生态养殖观念,大力推广“种草、投螺、稀放、配养”的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和测水调控养殖技术,积极探索水产养殖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截止到目前,全县河蟹养殖面积31万亩,占总养殖面积的97%,实施生态养殖面积近23万亩,占总养殖面积的70%以上,“一县一品”格局已基本形成。
(二)落实科技入户工作措施,加强示范户能力建设 把科技示范户的自身能力建设放在渔业科技入户各项工作的首要位臵,以科技培训和入户指导等为主要手段,着力提高科 技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县科技入户专家组成员及全体技术指导员,进村开展主体培训35场,受训示范户及养殖户1500余人次,分散培训约150场,受训示范户及养殖户1800余人次;技术指导员平均入户指导时间60天以上;投入资金2万余元为全体示范户添臵调频收音机448台;与县水产协会联合创办《当涂县水产行情》专刊,为渔业科技入户构建新的交流平台。
(三)推进科技富民强县进程,加快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围绕河蟹养殖这一支柱产业,积极动员县内外各种资源,以修复水体生态环境,引进、集成和推广应用生态健康养殖技术为基本思路,加快“科技培训及技术推广服务”等五大体系和“石桥优质螃蟹出口”等五大水产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力争通过“五大体系”、“五大基地”建设,不断提高我县水产养殖技术水平,努力实现渔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努力创建国家河蟹出口基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壮大乡村集体经济。
(四)抓好水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着力培育渔业竞争优势 认真抓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把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作为提高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切实加强领导。加快渔业标准化建设步伐,积极开展标准化宣传培训、示范推广工作,建立科学用药和原料监控等各项规章制度。湖阳大白宕国家级河蟹标准化养殖示范区辐射带动养殖面积12万亩,标准的覆盖面达70%以上,真正发挥示范区其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引导渔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按标准组织生产和经营,指导和督促他们建立健全生产日记,将高产技术推广与生态养殖、健康养殖结合,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为市场提供品种多样,品质 优良的安全水产品。当涂县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在渔业重点地区设立6个分站,制度化、规范化做好养殖病害测报预报,加大对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全县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五)加强渔政管理工作,切实推进渔业法治建设 全面推进完善以养殖证为核心的水产养殖业管理制度,维护养殖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加强对养殖环境、苗种、渔用饲料、鱼药、水产品质量等全方位的管理;在公安、工商、财政、民政等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组织实施长江禁渔期制度,两个月来,长江禁渔秩序井然,没有违规捕捞现象;以长江禁渔为契机,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渔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依法办事、文明执法的水平;强化对全县天然水域围网养殖行为整治的宣传,依法保护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加大安全生产责任意识教育力度,加强对渔业安全制度、措施、监督管理等落实情况的检查,确保渔业安全生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渔业基础设施仍较薄弱。对渔业政策性投入严重不足,虽争取了部分项目资金,但远不够我县渔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基础薄弱制约了我县渔业的整体大发展。
(二)科技入户工作有待加强。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地方套资金不能到位,大部分乡镇技术指导员兼职现象严重,制约了科技入户工作任务高质量完成。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全县渔业科技队伍绝大多数是初级职称,县水产科学研究所由于工作经费不足,严重影响了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缺乏渔业复合型技术人才。
(四)天然水域渔政管理难度大。违规围网养殖负面影响较 大,有待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长江禁渔期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违规捕捞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
三、2008年工作安排
(一)着力抓好“河蟹产业提升工程”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各级农业和有关部门的财力支持,整合项目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加速工程项目建设步伐,确保工程目标任务的实现,为工程长远目标任务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组织实施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以“名特优水产品可持续发展养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提高全县转化推广科技成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提高龙头企业科技实力和示范带动能力。
(三)扎实推进渔业科技入户工作。紧紧围绕科技入户工作的目标任务,不断开拓创新,把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树立当涂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动渔业科技创新和推广领域的崭新形象。
(四)加强水生动物疫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县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中心鱼病测报预报和防治、水生动物检疫、渔业水域环境监测等功能作用,同时加强水生动物疫病防治服务网络建设,在渔业重点乡镇再增设若干水生动物疫病防治分站,进一步扩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服务覆盖率。
(五)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喂养模式。着力解决以河蟹配合饲料替代天然动物性饵料这一河蟹养殖过程中的革命性问题,积极寻求质优廉价、货源可靠的河蟹配合饲料,逐步形成“以人工精饲料为主,以天然动物性饵料为辅”的技术路线,示范引导广大养殖户转变习惯的喂养模式,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六)坚持依法行政为渔业生产保驾护航。继续实施长江禁渔期制度,抓好打击电、炸、毒鱼等非法捕捞专项行动;加大水 产养殖专项执法工作力度,进一步规范水产养殖生产秩序,推动养殖水面使用证的发放工作,力争使全县集体、国有养殖水域持证率达80%以上,同时加强对水产养殖投入品销售市场及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第四篇:石家庄市鹿泉区水产管理处举办池塘环境修复与生态养殖技术培训班
石家庄市鹿泉区水产管理处
举办池塘环境修复与生态养殖技术培训班
河北省农业厅养殖处、石家庄市水产管理处、鹿泉区水产管理处于2014年12月25日在鹿泉宾馆联合举办了河北省首期“池塘环境修复与生态养殖技术培训班”。参加此次培训的有平山、灵寿、井陉等8个重点县区水产主管部门、渔业专业合作社、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苗种生产企业等负责人及从业人员,共74人参加,特邀石家庄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闫保国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李天授课。
河北省农业厅养殖处和石家庄市水产管理处领导,就当前形势下池塘环境修复和生态养殖技术等问题做了重要讲话。着重指出池塘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水产养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加大池塘环境修复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水产品品质,进一步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本次培训分别就“池塘环境修复技术”和“渔业生态养殖技术”进行了专题讲座,重点讲授了池塘改造、水质控制、微生态制剂应用等环境修复技术和鱼菜共生、鱼鳖混养、鱼藕种养、特种鱼养殖等生态养殖技术。
此次培训内容详实实用,理论联系实际,让广大从业人员充分认识到池塘环境修复和生态养殖技术对渔业生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为池塘生态养殖技术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受到参会人员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