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地市级以上扶贫干部培训班
全国地市级以上扶贫干部培训班
天津市残疾人扶贫工作
经验交流材料
广 州 二00六年十一月 残疾人扶贫贷款管理和基地建设的基本做法和模式
天津市残疾人联合会(2006年11月28日)
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国残联的指导下,在有关部门、区县政府和相关银行的帮助支持下,“十五”期间,特别是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以来,我市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得到了新的发展。近几年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残疾人工作的通知》,《天津市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实施办法》,《关于认真实施天津市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项目贷款暂行办法的通知》,《批转市残联市财政局关于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扶贫安居计划意见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天津市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加大了对农村贫困残疾人的扶持力度。在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在中国残联教就部和扶贫处的具体帮助指导的基础上,我市农村残疾人扶贫贷款管理和扶贫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从形式、内容、质量、特色和效益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
一、结合实际,开拓创新,拓宽扶贫信贷渠道和规模,改进扶贫贷款项目管理办法
1、积极拓宽扶贫信贷的渠道和规模,保证扶贫开发工作的正常运行
2003年国家不再对包括天津在内的7个沿海经济较发达省市下 达中央康复扶贫贷款指标,我市农村扶贫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市残联党组、执行理事会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的目标,针对我市残疾人扶贫工作的任务和现实情况,提出扶贫工作重点在农村,扶贫工作应当把扶助残疾人安居乐业奔小康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工作方针和思路。明确要不等不靠,积极争取协调,解决好农村残疾人扶贫信贷资金来源问题。通过积极运作形成了由政府残工委、人民银行、农业银行、财政局和市残联会签的《天津市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实施办法》,确定从2003年开始每年由市农行提供1000万元,贷款利率执行基准利率的专项扶贫贷款指标,市级财政给予扶贫项目贷款贴息,从而在资金上保证了我市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的继续实施。
随着扶贫项目的不断增加,现有扶贫信贷规模不足,加之过去农业发展银行审贷的不良贷款的遗留问题,一些区县扶贫项目受其影响贷款难以落实。经过调研分析,我市确定了拓宽扶贫贷款渠道,增加贷款规模的目标。我们选择了当时的农村信用联社(现为天津农村合作银行)作为争取合作的对象,主要考虑是联社信贷业务以农村为主、服务网点较广,对种养和小额贷款业务经验丰富,为此通过10个多月的不断沟通和磨合,历经了联社改制、翻牌、业务部门调整和分行领导变换等困难,启动各种关系不懈的努力和争取,终与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制定了《关于认真实施天津市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项目贷款暂行办法的通知》,从2006年开始农合行每年提供1000万元以上贷款资金,为区县和扶贫项目单位在贷款渠道的选择,贷款资金的落实方 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建立残联和银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互动机制
在拓宽扶贫信贷的渠道和规模的同时,我们注意到商业银行贷款规则及对承贷单位资格和条件审查制度的调整变化,及时与之相适应地调整和改进了对扶贫贷款项目的管理方式。协商建立了残联负责推荐项目,银行负责审查项目的联结互动机制,对区县残联选择推荐的扶贫贷款项目,区县银行支行对贷款资格和条件的检查未获通过的, 区县残联可重新选择推荐。并明确了残联承担扶贫任务指标和社会效益责任,银行承担贷款资格条件审查和资金安全的责任,通过各负其责保证了扶贫贷款项目的顺利落实。同时市残联和银行分行对形态正常的扶贫贷款汇总后,报送市财政局备案,按期给予贷款贴息。由于界定了各方的职责,达成了默契、取得了互信,至目前我市累积有38个扶贫项目使用扶贫贷款近5000万元,除一个项目的150万元贷款,因环保问题企业关停造成贷款呆滞外,所有贷款项目都能按期还本付息运行正常。
3、创新扶贫贷款项目管理形式,保障扶持到位
贷款渠道解决后,出现了拓宽信贷渠道、增加贷款数量、扶贫项目增多的新局面,但运行中的问题凸现,主要体现在:一是扶贫方式单一,帮扶带动残疾人数量有限;二是项目单位承贷后与申贷前实际安臵帮扶残疾人数量缩水,扶贫项目贷款数额与安臵帮扶残疾人数量比例悬殊;三是受益相对大的是项目单位,贫困人口受益有限,扶贫效果不明显。而扶贫信贷资金的目的,就是要采用实际、有效的方式,用直接或间接的办法,让尽可能多的帮扶对象受益,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取以下办法,明确规定:“扶贫项目单位在直接安臵残疾人就业或帮扶带动残疾人脱贫的基础上,按照贷款资金安臵残疾人就业的核算标准,确定使用扶贫贴息贷款单位应履行的间接式扶持义务,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贴息贷款的使用效益”。通过制定扶贫贷款项目单位直接和间接扶持残疾人的责任与义务的办法,使项目单位清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减轻了对安臵残疾人数量的压力;既保证了项目单位安臵残疾人数量的真实性,又使其心明眼亮地乐于承担间接扶持的义务;更避免了扶贫贷款贴息打“水漂”,使部分贴息资金由残联掌握向扶持残疾人就业和脱贫再投入。形成贷款方有积极性、受益面有保障性、残联扶贫工作有主导性,使多方的效益和资金的效果充分体现。
二、总结经验,着眼长远,探索行之有效的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新方式
我市通过拓宽扶贫信贷渠道和规模,改进扶贫贷款项目管理形式,推动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与整体残疾人事业一道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及时地发现,局限于现有的扶贫信贷渠道和规模仍很难满足扶贫工作的需要,扶贫贷款项目存在规模小、覆盖面窄、项目种类简单,在一定的区域内很难形成大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扶贫贷款向农村种植、养殖、加工或个人投放,门槛越来越高、条件越来越严、难度越来越大,如不从根本上解决好工作思路、工作方向,扶贫开发 工作就不能很好地贴近农村实际、贴近贫困残疾人,道路将会越走越难、越走越窄。
近几年,我市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确立了加强农村残疾人工作的方针,提出残联各职能部门工作重点和资金投入要向农村倾斜,明确创建示范市根本目的是让残疾人安居乐业奔小康。在此形势下,通过实地考察兄弟省市的扶贫模式与经验,通过参加中残联召开的扶贫工作会议学习和观摩,在教就部扶贫处亲临指导和具体帮助下,我们不断提高了在扶贫基地建设上的认识。按照《中国残联残疾人扶贫工作“十一五”实施方案》,关于完善和规范扶贫基地建设的意见,深入区县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扶贫项目向基地扶贫扶持方向发展的典型,以及通过依托社会力量、挖掘社会资源、营造扶残助残氛围、帮助残疾人就地、就近劳动脱贫,自然形成并具备基地特征的典型,经过广泛的研讨论证,协调财政部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天津市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的意见》及其相关的配套办法,使我市扶贫贷款管理和扶贫基地建设形成了并行交互发展的格局。目前,我市正在按照基地建设意见及配套办法,全力推行扶贫基地建设,实施过程中对原有的扶贫项目和工作基础并没有全部推倒重来,而是按照基地建设标准和规范重新核定,对符合基地建设标准的认定挂牌。同时重点按照基地建设的思路和规定,通过推荐、筛选、申报和认定,正在建设一批类型新、帮扶实,示范效果好、贴近残疾人的扶贫基地。
(一)我市在扶贫基地建设中,制定规范化管理的原则和措施:
1、规范了直接安臵残疾人就业、带动帮扶残疾人脱贫和间接式扶持残疾人的办法,强化了扶贫贷款项目辐射带动农村残疾人脱贫致富的载体作用,明确了基地建设贯彻“就业与扶贫相结合、基地与残困户相连接”的方针,严格了采取有效的实用技术培训、劳动技能提高、生产供销帮扶、信息效益保障的签约式扶贫措施。
2、选择并依托对贫困残疾人脱贫有带动扶持作用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合作体、种养殖示范户、家庭手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规模效益型工业企业等,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建立扶贫基地。提倡应面向各种所有制性质的经济实体,鼓励和引导多元化和多渠道的资金投入。
3、强调扶贫基地建设、管理和运行,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效益统一、市场需求、资源优势、循序发展、互惠双赢的原则。避免用行政命令搞“拉郎配”的简单而又缺乏长久基础的做法,克服“拔苗助长”搞形式主义的虚假而又不务实的行为。
4、界定了市级是协调制定政策、规范考核的主体。区县是筛选确定基地、协调贷款落实补贴、指导操作监督运行的主体。乡镇是协调布局、推荐基地,落实减免扶持政策的主体。村居委会是组织服务的主体。
5、制定了配套的扶贫基地建设标准和认定管理规定,扶贫项目和扶贫基地补贴奖励办法,间接式扶持资金管理使用规定,网络系统程序管理使用要求等制度。建立了加强考核、规范管理、监督检查、有效扶持的措施。
6、要求在建设发展中,既要利用扶贫基地的资源实现扶贫帮困的政策目标,又要为扶贫基地提供其依靠自身力量难以做到或急需解决的服务,使扶贫基地与扶贫任务之间形成相互依存、良性互动的纽带关系,实现双赢,确保扶贫基地建设快速、健康、持久发展。
(二)制定的配套办法中,规范的标准和促进办法:
1、确定了扶贫基地的建设标准(不包括福利企业):
划分为种、养业;手工和家庭副业、加工、制造和工业企业等规模标准和安臵带动残疾人数量标准,再根据规模和安臵带动残疾人数量的情况,划分为扶贫基地基本标准和示范标准。
2、明确了扶贫基地的认定管理层次:
规定区县对申报审核达标认定为扶贫基地并挂牌后,通过扶贫基地建设网络系统向市级报备。扶贫基地以区县残联管理为主,每年都要定期对扶贫基地实际运转、资金贷款、综合效益、残疾人安臵帮扶、扶持服务协议落实、残疾人权益保护等绩效情况进行检查考核,网络系统录入数据、材料和声像资料。在区县检查监管、市级抽查监督过程中,发现扶贫基地存在违规行为或问题的应予以警告、限期整改直至撤消摘牌。
3、实行对扶贫项目和扶贫基地补贴奖励措施:
贷款贴息补贴:对使用扶贫贴息贷款的扶贫项目(指使用扶贫贴息贷款并安臵、带动残疾人,但未达到扶贫基地的条件和标准的)和扶贫基地,按照具体规定给予贷款贴息补贴(农行3.12%,合行等 4.34%)。对属于自主承贷商业银行流动资金贷款的扶贫基地(不包括福利企业),按照实际安臵农村就业残疾人、帮扶带动农村残疾人(包括低保残疾人家庭中家属或子女)人数,参照扶贫贴息贷款与安臵残疾人就业的核算标准,以及相关文件规定扶贫贷款的期限、扶贫贷款的利率、贴息范围、办理手续和补贴时间等要件,在办理申报审批手续后给予贷款贴息补贴。贷款是由扶贫基地承贷的,贷款贴息直接补贴给基地,如果扶贫基地中有农村残疾人个人贷款的,贷款贴息应直接补贴给残疾人本人。此规定突破了以往财政只对扶贫贷款给予贴息的范围,使认定的基地或基地帮扶的残疾人也能得到贴息补助,加大了对扶贫工作补贴资金的投入。
对扶贫基地的培训就业补贴:对审查认定的扶贫基地,每年按照当年实际安臵就业、帮扶带动农村残疾人(包括低保残疾人家庭中家属或子女)的人数,由区县残联给予每人600元的培训就业补助。此规定可以调动基地安臵帮扶残疾人的积极性,促进落实对残疾人开展实用技能培训。
对扶贫基地的奖励:区县残联实行没两年一次的考核奖励制度,对连续二年通过绩效考核、复审达标,综合评分在前三名的,由区县残联给予一次性奖励0.8—1.5万元。对连续三年通过绩效考核、复审达标,综合评分在前十名的扶贫基地,由市残联给予一次性奖励1.5—2万元。此规定有利于激励基地更加稳定和规范地发展,发挥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扶贫贴息贷款与安臵残疾人就业的核算标准以及间接式扶持 资金管理规定:
扶贫贴息贷款与安臵农村残疾人就业的核算标准是:每4万元要直接安臵一名农村残疾人就业或帮扶带动一名农村残疾人脱贫。
使用扶贫贴息贷款的单位应履行间接式扶持义务:使用扶贫贴息贷款的单位,对达不到安臵或帮扶标准人数的,按所差人数核算的贷款资金数额,对应实际贴息额按60%—80%的比例交纳间接式扶持资金,与区县残联通过签定可冠名的“扶持残疾人项目协议”的方式,承担间接式扶持义务。但对残疾人管理经营的非国有或集体性质的经济实体,可以酌情返回其交纳的间接扶持资金,以鼓励帮扶其稳定及扩大发展。
间接式扶持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规定了区县残联与使用扶贫贴息贷款单位签定的间接式扶持资金协议的内容和条款。明确区县残联管理的间接式扶持资金,重点用于扶持帮助农村残疾人生产劳动和自主经营方面;也可以适当集中使用作为资本金对扶贫基地投放。提出区县残联对间接式扶持资金财务收支管理,以及材料和声像资料录入网络系统程序的要求。
三、建设残疾人就业扶贫系统网络化平台,提高业务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管理水平
为更好的为社会各界和广大残疾人服务,提高业务工作规范化和系统化管理水平。2004年开始全市陆续建立开通了残疾人就业信息网站。其中与扶贫工作相关的“扶贫项目管理系统”、“扶贫基地管理系统”、“扶贫安居管理系统”已开始使用,目前正结合即将实施的对 低保和特困救助残疾人给予生活救助办法,开发相关系统程序。
目前我市扶贫工作从扶贫贷款申请、审核和贴息,扶贫基地申报认定、残疾人名册、各种协议和补贴奖励发放,危房改造开工申报、资料录入、完工申报,对残疾人生活救助调查都实现了网络远程系统管理,现正在研究落实与中国残联扶贫工作项目数据库交互的程序方案。我市将业务工作实现系统网络化管理,极大地提高效率,方便了基层,工作情况反馈及时,降低了运行成本,工作资料数据能长久保存。
农村残疾人的扶贫工作关系到残疾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它既包含经济内容,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基地建设作为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们工作的方向和着力点,就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因势利导健康快速发展。抓好基地建设可以改变长期以来在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中,仅是重点围绕扶贫贷款做文章的路子,扶贫工作也就能很好地贯彻残疾人工作社会化的方式,工作切入点增多了,资金问题解决了,形式内容丰富了,残联在扶贫工作中的主导性地位自然就增强了。基地建设在“十一五”时期应成为我们残疾人扶贫工作的一种战略,使之成为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的重要措施。
截止到“十五”末,我市还有6191名农村贫困残疾人,虽然绝大多数是相对贫困问题,其中已有4586名已享受农村低保,但仍有3739名农村可扶持的贫困残疾人需要帮扶脱贫。目前,在近3个月 的时间里,我市已审核认定了25个扶贫基地,我市的扶贫基地建设也只能算是刚刚起步,尚处于摸索和推进的初期阶段,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研究制定更好的政策措施,加快工作进程。我市结合扶贫任务已确定从2006年开始,到“十一五”末,全市要实现建立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300个,帮扶3000名残疾人脱贫的总体目标。通过本次扶贫干部培训班,我们会将会议精神带回去,把兄弟省市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带回去,进一步结合我市的实际,使扶贫基地建设形成快速、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二篇:全省县乡扶贫干部培训班学习心得
2017年全省县乡扶贫干部培训班心得体会
4月11日至13日,本人参加了全省县乡扶贫干部专题培训班,班上安排的课题丰富,内容精彩,通过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不断拓展扶贫视野和思路,受益颇深。培训班结束后,我区扶贫办组织了专题学习讨论,一致认为:精准扶贫是当前我党自上而下号召推进的补短板、惠民生的社会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动员,涉及经济结构、社会福利、群众意愿的方方面面,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政治任务,精准扶贫首先要明确投入的产权和受益分配,要统筹考虑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长期增收受益;其次要明确力量整合方向,把真扶贫、扶真贫落实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要加大监督审计,持续有效的关注贫困群众的增收致富,防止脱贫又返贫和贫困的代际传递。当前,精准扶贫的面临新形势和新要求,也恰逢精准脱贫的历史机遇期。
1、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精准扶贫的有效载体。当前,各级要加大工作力度,细化工作分工,托清农村“三资”,理顺农村集体合同、协议,分清村集体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权,找准激活村集体增收的内源优势,放大群众参与村集体项目的主动权、知情权和收益权。
2、产业扶贫项目是引领精准扶贫的产业支撑。各级各部门在加大资金整合的同时,要首先考虑当地优势资源、传统产业、致富能人等因素,选准选好具有产业转型升级引领作用的产业项目,让扶贫产业项目成为脱贫致富、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军。
3、金融信贷是保障精准脱贫的资金基础。当前,贫困户的致贫原因集中在年老体弱、重病因灾致贫,还有一部分贫困户是 由于家庭劳动力缺少致富技能、致富启动资金。特别是缺少致富项目和资金的贫困户,是精准脱贫需要着力帮扶的关键群体,也是增强农村现有资源开发利用效能的主体力量,一方面通过技能培训,让贫困人口掌握致富奔小康主动权,另一方面要通过信贷政策倾斜,选择开发一批立足当地产业基础、符合贫困人口需求和技能条件的小项目、好项目,逐渐把贫困人口编制在产业发展的链条上。当前的扶贫信贷政策,仍需要金融部门加大基层群众的信息调研和政策倾斜,立足项目潜力和区域产业开发,把精准扶贫的贫困群体作为金融部门重点培育的农村新客户群。
4、惠民福利政策是精准脱贫的托底保障。精准脱贫的硬骨头是“三无”失能人口、重病特困人口,这部分人员除了亲属照料、政策补助外,很少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发展能力,重点依靠惠民福利政策解决脱贫难题。随着精准脱贫政策的不断深化和细化,绝对贫困问题相继得到有序化解,部分因病因灾突然致贫的贫困人口无法及时纳入国家扶贫开发的救助范畴,亟需当地政府及时采取临时性救助政策,随时关注和倾力帮扶,托底保障的惠民福利政策亟需增加工作的灵活性、机动性,有效跟进,快速惠民。
5、发展村集体经济是精准脱贫的关键路径。俗话说“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每个村集体就是国家精准扶贫的最小“政府”,是贫困人口身边的党委政府,村集体最了解、最明白贫困户的现实状况和迫切需求。“大河有水、小河不干”,贫困村提升工程是长期精准扶贫的最有效手段,需要各级各部门加大资金整合,强化业务指导和日常监管。首先要选好带头人,真正从好人 2 中选能人,让好人中的能人用好村集体“三资”,尽快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其次要选准管好村集体增收致富项目,村集体的资产管理要放宽视野,引入能人运营管理机制,加快探索村集体与村级集体经营项目产权归属、运营管理、受益分配的机制,让资产权属合同化、项目管理企业化、受益分配股份化,防止出现产权不明、公私不分、受益分配不到位的现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党在新时期向全国人民作出的承诺,精准扶贫是新形势下党委政府对扶贫人的根本要求,我区扶贫办将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加大工作调研,做好结合文章,有序整合资金和力量,持续深入推进全区扶贫开发工作。
2017年5月2日
第三篇:全国残联系统省级扶贫干部数据库管理培训班
全国残联系统省级扶贫干部数据库管理培训班 典型经验材料之三
建立危房改造和康复扶贫贷款项目数据库
促进残疾人扶贫工作健康发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
(2005年11月2日)
2004年,是残疾人扶贫工作全面发展、又上新台阶的重要一年,除认真落实康复扶贫贷款、开展常规扶贫业务外,新开拓了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我们紧紧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将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纳入自治区抗震安居工程,并按照国家要求建立了危房改造和康复扶贫贷款项目管理2个数据库。目前,这2个数据库已建立到全区15个地州市和相关的24个项目县,较好地发挥了动态监督、量化考核的作用,促进了相关业务的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认识,纳入目标管理范围。从1992年开始,国家累计安排我区康复扶贫贷款2.3亿元,实际落实约1.5亿元,通过纳入政府扶贫规划、落实优惠政策、动员社会帮扶、开展残疾人专项扶贫,共扶持20余万贫困残疾人解决温饱,残疾人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康复扶贫贷款的发放、落实缺乏有效的追踪管理,导致每年都有相当的贷款指标作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难以了解掌握项目的扶持成效,扶持贫困残疾人的底数不清。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建立危房改造和康复扶贫贷款项目管理数据库,对这2项业务加强管理,有利于加强对项目的社会监督,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我们转发了国家2个文件的精神,及时将数据库发放到各地,要求各地州市和相关的项目县都要确定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录入各项数据。为保证数据库能按时上传,经请示会领导同意,将数据库管理纳入了目标管理的范围,并在相关业务会议上反复强调,检查验收扶贫工作的同时,也要对数据库进行检查。数据库不上报,暂时不下拨预留的补助资金。建立数据库,不单纯是为了几个数据,关键是改进和提高我们的工作,提高了各级残联对建立项目数据库的认识。
二、开展培训,做好基础性工作。数据库下发后,各地陆续反馈了一些意见,主要是,数据库要求的信息量大,仅康复扶贫贷款项目数据库就有63项,必须填报的数据没有录入,就无法保存;在数据收集方面也有一些困难。我们结合机关举办的统计和基础设施建设培训班,对这2个数据库进行了讲解、演示。由于我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基层主要使用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我们参照国家下发的表格,制作了危房改造情况登记表,并以两种文字下发各地。同时,要求各地按照数据库的格式,在开展前期工作时就要注意收集与数据库相关的资料,如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数据库必须要有残疾人在旧房和新房前的照片。为了保证数据库的完成,县残联在初步确定危改对象时,就要及时给受助贫困残疾人护照相;房屋建好后,又及时照相。有时为了完成照相任务,得跑上三至四次。各项目县市领导对这项工作都非常重视、配合,指定专人负责数据库的收集、录入工作,有的县还借此机会配备了微机、照相机、扫描仪,改善了办公条件。
三、认真审核,确保数据库及时上传。2004年,国家安排我区危房改造任务700户。为了保证任务的完成,自治区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落实200万元的配套资金,各地也都落实了相应的配套资金,制定了优惠政策。我们还与自治区抗震安居办联合下发文件,将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纳入了抗震安居范围,将贫困残疾人优先列入抗震安居改造对象。2004年11月至12月,我们用3个月的时间,对9个项目县进行了验收,重点检查了与数据库配套的各项资料,认真审核各项数据。目前,各项目县市都建立了危房改造数据库,收集整理了相关的档案资料,并装订成册。在此基础上,我们汇总各地上报的数据,并及时上传。2004年,全区实际完成危房改造任务800户,超额完成了中国残联下达的任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受到了广大残疾人的交口称赞。
在建立数据库的工作中,我们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第一,引起了有关方面对残疾人扶贫工作的重视。近几年来,各地在开展残疾人扶贫工作时,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如何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让相关领导和部门了解、支持,这是摆在各级残联面前的一个新课题。2004年,我们在对沙湾县的危房改造工作进行验收时,陪同检查的领导在仔细察看项目数据库后,连说了两个想不到,一是想不到新中国成立快50年了,危改前贫困残疾人还住这样简陋的住房;二是想不到改造后的住房这样好,普遍达到当地中等偏上水平,并表示今后要进一步加大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的力度。2005年,该县在自治区没有安排危改任务的情况下,县委、政府又安排资金30万元,65户贫困残疾人的住房进行了改造,扩大了危房改造项目的社会影响。
第二,规范了各级残联的工作。数据库的建立,对各级残联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在康复扶贫贷款数据库中,要求如实填写贷款落实情况和扶持残疾人的数量,督促我们要加强与农行的联系,及时掌握贷款的落实情况,便于对贷款进行中期调整,提高贷款的到位率,做到贷款落实与扶持贫困残疾人的任务挂钩。2005年,中国残联组织北京宏元嘉华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对我区进行了专项绩效考评,在听取汇报、实地检查、察看数据库后,对我区的危房改造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领导重视、组织健全、措施得力、管理规范,危房改造的效益十分显著。
第三,有利于残疾人扶贫工作的健康发展。建立数据库的过程,实际上是加强对各项工作管理的过程。只有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才能及时建立并上报数据库。我区昌吉州昌吉市作为自治区第一批危房改造试点县,危改任务完成后,不仅建立了数据库,各项档案资料也非常规范。今年昌吉州在自治区没有安排危改任务的情况下,制定了《农牧区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实施方案》,计划自筹2000万元资金,用5年时间改善全州2000户贫困残疾人的住房条件。州人民政府的文件下发后,其他县市纷纷到昌吉市参观取经,察看项目数据库和有关档案资料,充分发挥了数据库的作用。
2005年,我区危房改造和康复扶贫贷款落实工作都取得了明显进展。预计全年将完成1000户的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任务,目前已有3个地州正在进行验收。截止9月30日,已落实康复扶贫贷款3400万元,数据库已上报。今后,我们将继续做好建立数据库的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危房改造和康复扶贫贷款项目的管理,促进残疾人扶贫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第四篇:参加全国基层综治干部培训班心得体会
参加全国基层综治干部培训班心得体会
南坪镇综治办
2009年12月20日,我很荣幸参加了为期3天的全国基层综治干部电视电话会议培训班学习。中央综治办主任陈冀平带头讲了第一堂课。公安部党委委员、副部长张新枫讲授“当前我国社会治安形势”,北京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首都综治办主任李万钧讲授“严密社会面防控,加强社会管理”,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汪鸿雁讲授“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3天时间里,不但有中央领导、中央各委办负责人亲自授课为基层综治干部“传经送宝”,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8位综治干部的优秀代表在培训班上“晒”先进经验,内容十分丰富。这是一次全国综治工作者交流经验、共同学习的盛会。全国组织如此规模的培训还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这充分说明了,综治领导对基层综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此次培训班形式新颖、独特,讲课内容丰富、全面,贴近工作实际,感觉效果很好。通过学习,使我增加了不少宝贵的工作经验。下面我就结合学习情况,联系工作实际谈一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了对综治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的认识。当前我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的形势很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学习,让我更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国家正处于发展的机遇期,也是社会的转型期、矛盾的凸显期,各种深层次的矛盾曰益显露出来,集中交织,错综复杂,而我镇是城市中心区,综治工作面临的压力很大,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充分估计到任务的艰巨性和形势的复杂性,要始终牢记维护社会稳定是我们的职责所在,维护社会稳定是发展所需,维护社会稳定是民心所向,时刻肩负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好治工作,以对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抓好社会稳定,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和法治环境,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综治工作的满意率,为构建文明和谐南坪提供坚强的保证。
其次,通过学习使我对全国的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形势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公安部副部长张新枫同志和中央维稳办副主任夏诚华同志的报告全面、细致地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中央综治委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武冬立同志和中央综治办协调室巡视员季勤同志就如何做好当前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和刑释劳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做了既生动又深刻的报告。通过聆听他们的报告,使我拓展了思路,开阔了眼界,深化了认识,理清并实际回答了工作以来的一些疑惑和问题。通过学习和思考,使我对新时期新阶段如何进一步加强
综治工作有了一个明确的思路和认识。
第三,通过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抓好基层基础综治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基层发现、预防、控制、打击犯罪的能力,是掌握维护稳定工作主动权的关键。我们要坚持重心下移抓基层的思路,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使之成为维护辖区内社会治安稳定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要切实加强基层综治机构建设,抓好社区治保会、调解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发挥社区民警的作用,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社区,解决各种问题,消除各种隐患。要加强基层综治组织,特别是建好治安巡防队伍、综治信息员队伍、义务巡逻队伍、守楼护院队伍、院坝联防队伍、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队伍、“五种人”帮控队伍、人民调解队伍、治保会队伍、义务消防队伍。确保基层工作有人抓,问题有人管,矛盾有人调处。调动群众广泛参与社会治安工作的积极性,真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综治网络。
第四,通过学习使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做好综治工作,必须要加强领导,强化配合、协调工作,综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做好社会稳定工作,不仅仅是综治部门的事,镇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在维护治安稳定工作中找准位置、认清职责、才能更好的做好此项工作。综治办要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加强与有关部门、单位的工作联系,充分发挥领导、协调、管理、监督的职能作用,把工
作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各个单位,严格考核,狠抓落实。综治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以主人翁的姿态抓好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才能使全镇综治工作、稳定工作、经济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最后,综治工作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在纷繁复杂的头绪中,最重要还是要以人为本,做好群众工作。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深感觉只有把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处理好了。我们在做好综治、信访工作的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多倾听群众声音,多吸纳群众建议,多为群众利益着想,真正做到“解民忧、帮民困、助民难”。争取把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努力缔造一个文明、和谐、团结、安宁的社会环境,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学习,对于我们基层综治干部,无异于一顿丰盛的“营养大餐”,开拓了视野,更新了观念,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9年12月25日
第五篇:扶贫干部参加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心得体会
【篇一】
通过此次扶贫干部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培训,更充分地了解了相关指标解读、措施运用,更深入地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决策部署。通过此次学习培训,我学习了《村集体经济等政策及指标解读、措施运用》、《教育扶贫政策及指标解读、措施运用等》、《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政策解读等》以及扶贫领域廉洁作风教育,既提高了认识,受到了启发,又增强了信心,明晰了思路,同时也掌握了实际工作的要领,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任务,目标就是标准,目标就是初心!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成绩值得充分肯定,但困难、问题和风险也不少。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要敢于动真碰硬,要用绣花的精准抓扶贫,用铁杵磨成针的坚持做好工作,绝不能手榴弹炸跳蚤,要落实责任制,要细琢磨、擦亮眼、迈开腿、讲落实,在脱贫目标上,必须彻底改变过去只追求完成脱贫任务的单一目标,需要构建完整系统的脱贫目标体系,才能提高扶贫工作实效性、群众满意度和社会认同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进一步熟练掌握脱贫攻坚的思路、政策和方法,整体提升全县脱贫攻坚扶贫干部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坚持上级领导,主动融入大局。整合资源和工作力量,聚焦同一目标、协力同一规划,助推脱贫任务圆满完成。坚持履职为民,促进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弘扬脱贫济困优良传统,密切联系贫困群众,积极反映民意民愿,切实在保障改善民生、缩小收入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公平正义上献计出力,促进贫困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实事求是,着力久久为功。深入的解读扶贫相关政策,按帮扶对象实际情况制定脱贫计划。积极入户宣传扶贫政策,帮助贫困户们算好受益账、发展好产业、享受好政策。分析掌握致贫原因,切实摸清各户的真实贫困原因,准确掌握贫困户基本情况,针对贫困户因病、因学、缺资金、缺技术等致贫原因,“分门别类”制订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做好脱贫工作,重点进行产业帮扶、小额信贷、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等专项帮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坚持以发展扶持为主,资金扶持为辅的做法,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搞好贫困户脱贫规划,从发展项目选择、技术服务等方面,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让贫困户逐步形成脱贫产业,最终脱贫。
通过学习更加充分认识提高扶贫精准度的重要意义,总书记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应想方设法,把现实问题一件件解决,探索可复制的经验。
新形势下,我们要深入学习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背景、主题和角度的讲话中一以贯之、科学深邃的原则立场和观点方法,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战略和政策体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篇二】
一、总体感受
此次培训班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和交流方式,共开展专题讲座6讲,现场教学10次,同时开展小组讨论和交流发言,时间紧凑、任务重。总体感觉整个学习培训行程安排科学、内容设置丰富、针对性较强,既有政治理论教育,又有扶贫业务知识,更有现场典型案例参观,学员们收获颇丰。宝山区,江苏华西村先进可行的发展理念,云品中心“云品入沪”项目等典型做法,都给学习组成员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二、收获和体会
(一)增强了理论素养。通过领导干部能力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思想,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等专题的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了全体学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坚定了理想信念,切实增强了学员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提升了业务能力。通过新时期扶贫开发专题业务学习和政策解读,使全体学员了解掌握扶贫政策,学习了科学扶、精准扶贫和内源扶贫相结合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对策措施,有效提升了全体学员的能力素质,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强化了党性修养。通过现场参观一大纪念馆、南湖一大会址、沙家浜革命纪念馆、陈云纪念馆,全体学员感悟了一大精神、红船精神、抗日精神,增强了全体学员的党性修养和宗旨意识。
(四)拓宽了思维视野。在学习的同时,全体学员感受了上海的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感受了发达地区敢想敢干,先进可行的发展理念,教育引导全体学员转变了思维,更新了观念,拓宽了视野。
(五)学习了典型经验。通过上海发展改革启示与思考、云品中心、宝山产业转型发展新探、华西村改革成果、宝山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现场教学,让全体学员学习了发达地区的先进典型经验借鉴。
三、想法和建议
一是想法。我们全体学员将结合本次学习所感所想,回到各自工作岗位,结合具体实际,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二是建议。云品中心推行的“云品入沪”模式值得思考,曲靖市各县均有各具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开展该项工作很有必要,建议市级明确相关部门牵头,制定方案,建立运行机制,把该项工作落到实处,真正打响曲靖农副产品品牌。同时,宝山区两个镇的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运行模式值得深入学习和借鉴,建议各地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实际,探索创新。
【篇三】
本次外出学习之行,使我收获颇丰。兰考县是全国第一批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也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在兰考学习期间,通过参观焦裕禄纪念馆,参加《焦裕禄精神》专题讲座,让我从思想上深刻领悟到了学习焦裕禄精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感受到了基层干部的历史责任感。受到了严肃认真的教育,触动心灵的感悟。
焦裕禄同志是我们党员干部做人做事的榜样和标杆,是习总书记要求我们“照镜子,正衣冠”的那面“镜子”之一,焦裕禄同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执行者,焦裕禄精神体现了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组织上安排焦裕禄同志到环境、条件较差的兰考县任县委书记时,他没有任何抱怨,没有任何要求条件,而是主动地投入了工作,很快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他既是一县之首,同时又是全县人民的公仆。他说:“党把这个县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为了穷苦百姓,他在兰考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植树治沙、脱贫致富,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焦裕禄同志对人民群众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他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在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就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牢记党的宗旨,立足本职岗位,扎扎扎实实工作,为群众搞好服务。自觉严格要求,坚持以身作则,清正廉洁,做到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干事。如今,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焦裕禄同志那种视人民如父母,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的精神仍需发扬光大。服务群众、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知难而进、敬业奉献“五大作风”,是对焦裕禄同志优良作风的精辟概括,是对我们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的明确要求。
在工作中,我要认真对照焦裕禄精神,加强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始终与群众心相连、情相依,同呼吸、共命运,做群众的贴心人,做群众的主心骨。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以“群众的满意是我们最大的追求,群众的理解和信任是对我们最大的鞭策,”为出发点,做好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在扶贫工作中,学习兰考扶贫工作好的做法,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首先要加强学习。进一步深入学习县委、政府的相关政策精神,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给更多的贫困户服务好,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才能应对新的状态,站在新的高度上,提高工作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加强执行力建设,增强自身责任意识。要牢固树立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组织纪律性,将每项工作不折不扣的落实到位,实实在在把工作做好,全心全意为脱贫工作献计献策。
三是创新工作,开拓扶贫工作新局面。一要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进一步完善与创新帮扶方式和措施。帮助贫困户走出一条稳定脱贫、逐步致富的新路子。二要坚持外部帮扶和自力更生并举,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抓好扶贫先扶志、教育引导和以点带面示范工作,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与决心,促进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这次学习为契机,做一名敢担当,有作为,心中始终装着群众的干部,立足基层,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力争做一名优秀的基层干部,为全县扶贫工作的脱贫摘帽尽自己的一份力,做一份贡献。
【篇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人才做支撑,培养一支靠得住的人才队伍,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基础。虽说扶贫干部人人都有“两把刷子”,可还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少扶贫干部表示,一头扎进村里让他们相对清楚贫困地区的优势和短板,但是没有机会出去学习新理念、新模式,让他们缺乏破解问题的新招。仅仅用脚走出去是不够的,还要带着当地的扶贫短板和问题,以及宏观分析的眼光,真正实现“脑袋”走出去,才能开阔视野,想出真正的好点子。在扶贫干部出现本领恐慌的时候,集中开展一轮培训,科学开设培训课程、实现扶贫干部培训全覆盖,不仅能够提升扶贫干部的能力和信心,更能够增加脱贫攻坚工作的后劲,有利于一鼓作气打赢脱贫攻坚战。
扶贫干部教育培训要科学开设。要根据“脱贫攻坚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地设置培训内容。分阶段学习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精准扶贫相关的业务知识、脱贫攻坚相关的政策等。提升扶贫干部的政策水平,强化组织能力,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加强扶贫业务知识,切实增强脱贫攻坚工作的精准度和实效性,让群众真正有“获得感”;
贯彻脱贫攻坚的政策举措和部署要求,培训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确保广大干部精准、科学、有效地贯彻落实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
扶贫干部教育培训要实现全覆盖。当前扶贫工作成果丰硕,让不少扶贫干部有了“松口气”的思想,认为剩下的脱贫攻坚道路可以轻松的走完。如果这样的思想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蔓延,就有可能削弱脱贫攻坚的力量,让脱贫攻坚的效果大打折扣。为了化解“松口气”的懈怠情绪,非常有必要开展集中培训,通过交流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扶贫干部始终保持冲刺的劲头,逐一拔除脱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保证打赢脱贫攻坚战。
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进一步统一思想、提升党员干部的能力,确保扶贫干部全力以赴投身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确保扶贫干部和广大群众一起埋头苦干,确保上下联动、万众一心向着问题和挑战冲刺,就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
【篇五】
这次农村党员骨干脱贫攻坚培训,从外出参观到学院的集中学习。我想用三个字来概括下我对本次培训班的感受,即“精”“实”“全”:“精”在行程的精心安排,课程精益求精;
“实”在授课老师真情实感,内容注重实际,有些难懂的理论通过举例子,打比方说明;“全”在知识覆盖一应俱全。每节课后老师还会与学员互动。通过参加这次培训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适应新时代下的一名村干部。我们作为一名村干部,应该要时刻谨记自己的使命,带领群众致富,所以学习实践是非常必要的。此次集中培训,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农村政策的理解力,特别的是关于村集体经济的法律法规。
二、开拓创新,不断推进农村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加强和农村党的建设,为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走上致富之路,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带领下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三、真抓实干,带领农村经济向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前进,因地制宜,搞活经济,充分利用本村资源,在追求效益与公平之间作平衡,把我们村已在运作的村集体合作社办好,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新亮点。总之我们要把培训期间学到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带回村里,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一个人富不算啥,带领全村走向脱贫致富才是新时代下的合格村干部。
【篇六】
这次培训我们学校也是下了大工夫,用了大手笔,有非常资深专业的领导、有战斗在一线并取得工作成效的地方书记来为我们传道解惑,有班主任,小组联系老师来为我们全程服务,可谓是“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也不为过。通过这为期一周的学习,我想从三个方面来与大家交流一下我的学习感受。
一、通过四川省纪委驻农工委纪检组组长杨晖老师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深度剖析,触动很深,体会也很深刻,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许多新观点、新举措,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指导性,对于全党思想认识,树立四个自信,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中国社会主义新局面,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党员应牢记党的宗旨,党员义务和权利,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意识,永远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保持党性的纯洁,全面贯彻党的路线和各项政策,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充分运用多种形式,对习总书记的报告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素质。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这次对报告的再次学习,我总结了四个方面:
1.我们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做一个有心人,关心国家大事,留心身边小事,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成长,在互助与反思中提高,争当排头兵,以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以抓党建来促进精准扶贫,让党员带动身边的群众动起来,让党员带头致富,让党员去帮扶群众,程文茂部长在做开班动员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党员二字不是一个称呼,而是一种人生的责任”,一针见血,这是一名合格的党员就应该去带头争创佳绩,就应该去带头服务群众,就应该去当好政策的宣讲员。我们每月召开的《支部主题党日活动》都会在党旗下重温誓词,一个党员要尽到党员应尽的责任。
2.从大局出发,以集体利益、人民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次。伟大诗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面写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有勇于奉献的精神,在群众中树立优秀党员的良好形象,并做到“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对我监督,敢为人先”的十二字准则,主动积极开展工作,并对工作认真负责,总结经验、摸索方法、汲取教训、虚心学习、慷慨分享。带头转变工作作风,树立勤政为民、务实高效的党员形象。
3.立足根本,树牢根基。永葆党的先进性,培育年轻党员,优化党员结构,解决党员老龄化问题,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原则,将发展党员向优秀青年倾斜,把条件成熟的发展对象及时吸纳到党员队伍中来,补充新鲜血液。
4.加强党的领导,加强组织建设,注重扶贫工作的方式方法,要坚持大扶贫格局的思想,理论联系实际,因村制宜,因户施策,不搞虚假脱贫,数字脱贫,表册脱贫,采取政策扶持,群众发力的扶贫方式,改变群众“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去打赢精准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二、谈论一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学习体会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站位高远,长远谋划。为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作出了全面部署,也让全国亿万农民充满了新期待。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仅20个字,文字不多,内涵丰富,分量沉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我国是农业大国,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核心,现阶段农村发展落后,资源分布极不均匀,收入低下,直接导致农民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村里只剩下“三留守”人员,村子自然变成“空心村”,更甚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状况,农村土地大量荒废,唯有乡村产业兴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社会问题,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随着全世界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的大力发展,往往以效益优先,却忽视了环境保护,造成大气、河流、土壤污染严重,改变种植方式,实现“生态宜居”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也是每个国人的梦想,环境是生活的根本,只有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才会得到保障,现在许多内脏器官疾病,大多都是由呼吸了被污染过的空气,喝了被污染过的水,吃了被污染过的食物直接造成的,因此,乡村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打造出城市所没有的绿水青山,遍地多彩的野花,设施服务的环境,实现人们安居乐业的梦想。
个人认为,实现乡村振兴,目前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在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不少人底气十足,但也盲目自信,一味的追求发展速度而不注重质量,大多数人都是做规划,然后按照自己的标准去搞建设,总以为只要按照自己的“美好蓝图”去做便能大显身手,取得成绩。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一切的生产还得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以消费者的口味为中心,去建设,去前行,才能在现在农村产业发展上分得一杯羹。
2.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然发展规律,体现农村特点,实行统筹规划发展。现在乡村的规划、发展,大多都是引入外来企业,而且很多项目也不切村情实际,会导致在投资项目的管理和运营上增加难度。
三、通过几天的现场教学以及三位书记的经验交流,得出的感受就是。要发展,必然就有困难。
1.土地流转不畅。城市的加快建设与发展,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动到城市,一方面是城市的建设需要足够的劳动力;
另一方面在城市的农民可以有比在家乡获得更高的收入,这种双向需求从而导致了大量的农村土地没人耕种,农村产业没人发展。由于农村现有人口基本上是一些妇女、老人、小孩,文化程度低,接收能力弱,思想保守,因此虽然土地有流转政策,但是真正能够理解政策的人却寥寥无几。宁愿自己守着一亩三分地,也不愿转让给其他人耕种。
2.集体经济发展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不起档,一个本就没有经济的村想要去修路建桥,根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且大部分群众思想落后,达不到一定认识,统一起来发展建设集体经济比较困难。其次,基层干部的素养不达标,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墨守成规。再次,缺乏政府的引导,缺乏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最后,缺乏前期的投入资金。
一周的学习,虽然时间不长,但内容丰富,解开了许多以前没弄清的疑惑,也为我们回到工作岗位后,提供了最新的理论知识,发现了以前工作中存在的误区,更为我们以后的工作方法、发展方向提供了可行性的经验借鉴,再次感谢为我们此次学习过程中,传道解惑的专家们、老师们,你们辛苦了!再次感谢我们来自东南西北的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给与的帮助,虽然这次学习马上就要告一段落,画上句点,各自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此次的分别只为更好的相见,但愿有缘我们再次相见,分开以后,我也会怀恋大家,怀恋我们在成都村政学院一起度过的点点滴滴,最后祝愿成都村政学院越办越巴实,祝所有人工作顺顺当当,生活甜甜美美,身体健健康康!谢谢大家!
【篇七】
通过这五天来的学习我们受益非浅,我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具体感受:
一、隆重的开班式:就我自己而言,参加过多次关于提升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培训、新农人培训、干部培训、党课等。由中组部和农业农村部联合组织的培训这是第一次参加。这次培训不仅仅是来学习,更是把脱贫攻坚提高到政治任务上来。让我们更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我们这些在基层工作的普通劳动者能受到国家这样的重视,让我们日后的工作信心倍增!
二、科学课程安排:学院为我们聘请的专家给大家带来的信息量非常大,通俗的说我们通过本次培训学到的都是干货。比如邓蓉教授对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委会与合作社的诠释非常到位,对我们这些80后的学员来说,这是一堂非常有意义的课。比如王建平教授的课,从农业发展方向、落地方案、营销方案多方面开拓思维。这些课程实用、可落地、指导性强、可操作性强。在专题辅导间穿插了现场教学,让我们长了见识,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现场观摩,我们的思路更加宽阔,为我们回去后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了基础,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我们七组所有组员,对中组部、农业农村部和成都村政学院再次表示感谢。
三、分组讨论和经验交流结识了新朋友:五湖四海旨兄弟!我们不是江湖朋友,我们不是商业伙伴,可是我们却做着同一件事,我们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能坐在这个课堂里一起学习的,都是各地层层推荐、奋斗在基层、不畏艰辛、带着使命,实实在在为百姓服务的精英,都是工作在一线的骨干。我们虽然来自全国31个省,可是我们都有着带领乡亲们一起过幸福生活的美好夙愿。可能我们经历过一样的心酸、遇到过同样的困难,可是我觉得我们一定会见到同一条风雨过后的彩虹,就算现在还没见到,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可以看到属于我们胜利的曙光。分开后,我们虽各自奔赴各自的岗位,但是,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有你、有我、有他。在坐的大家一起同行。
最后,我们带着国家对我们的重托,带着满满的知识、带着沉甸甸的责任,满载而归,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而努力奋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