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少数民族贫困妇女文化教育救助机制
论少数民族贫困妇女文化教育救助机制
【摘要】:新疆少数民族妇女的教育不仅关系到边疆的人口素质,更是对边疆的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少数民族妇女教育旨在提高少数民族妇女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质及社会生产技术能力,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整体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关键词】: 少数民族 贫困
妇女 教育
开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妇女人力资源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大量事实表明,提高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性人力资源质量,是消除该地区贫困的关键因素之一。优先开发该地区的妇女人力资源不仅对经济、人口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当前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仍存在思想意识、教育程度以及政治上和体制上的障碍,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妇女人力资源开发进程。本文对这些阻碍因素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挖掘,找出了导致该问题的原因所在,并试图探索出针对该群体进行开发的可行性策略。本研究以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妇女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该群体的特殊性进行剖析,并对开发中的阻碍因素作了全面的归纳整理。进而提出实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策略。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以保障政治稳定、促进经济繁荣以及推进先进性别文化为切入点分别论述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章:从少数民族妇女自我意识现状的特点、生存与发展环境的现状以及生活方式的现状三个纬度剖析出少数民族妇女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独特性。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对女性的性别角色的认同、对社会角色的认知与扮演以及少数民族妇女对性别角色的塑造影响着少数民族妇女的“自我意识”,而这种“自我意识”正是推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妇女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深层次动力。此外,笔者在此章对阻碍农村妇女教育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当前影响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受人力资源开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家庭因素,也有传统性别观念和教育体制因素。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是造成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程度低的直接原因;传统性别观念因素以及家庭因素是影响贫困少数民族妇女生存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而教育体制因素则是影响该群体开发的最重要原因。第三章:通过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理念的梳理,确定了针对该群体进行开发的目标定位。通过提高民族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妇女的基本教育水平,提高西部地区妇女劳动者的健康存量以及少数民族妇女劳动者的生产生活技能以实现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第四章:在对少数民族妇女独特性进行总结并对针对该群体进行开发的阻碍因素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文章从身体、心理以及教育三个纬度,系统论述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并着重强调了教育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推动作用。第五章:重点介绍了少数民族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以及制度保障,为实现该群体的开发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少数民族、残疾人和妇女,是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中的特殊贫困群体。中国政府重视这些特殊贫困群体的扶贫开发工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帮助他们与其他贫困人口同时脱贫。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扶贫开发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条件等原因,相当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社会发育程度较低。据中国有关部门统计,到1994年,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部,涉及5个自治区、20个自治州、49个自治县。全国348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中有257个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针对这一情况,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在政策、措施方面给予了重点倾斜和特殊照顾。
特殊照顾,提高标准,扩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范围。1986年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标准为1985年农民人均收入低于150元,而民族自治地方县的标准则放宽到低于200元。对于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少数民族贫困县(旗),扶持标准分别为1984年至1986年三年平均农牧民人均收入低于300元和200元。1994年确定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时,也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了特殊照顾,在全国592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中,少数民族贫困县有257个,占43.4%。
中央资金重点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为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不仅扶贫资金的分配重点向西藏等五个自治区以及云南、贵州、青海等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省份倾斜,而且还专门安排“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殊困难和问题。据统计,从1994年到2000年,国家共向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五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三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投入资金432.53亿元,占全国总投资的38.4%。其中,财政资金194.15亿元(含以工代赈资金127.22亿元),占全国的40%;信贷资金238.38亿元,占全国的37.8%。在西藏,近六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先后投入资金12.2亿元,实施了多个扶贫开发建设项目。
经过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中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据统计,全国五个自治区和三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贫困人口由1995年的2086万人下降到1999年的1185万人,四年减少了90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995年的15.6%下降到1999年的8.7%,下降了6.9个百分点。西藏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由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特殊扶贫开发和救助措施,使西藏农村牧区长期贫困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贫困人口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48万人减少到目前的7万多人。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五个自治区和三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的232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5年的630元增加到1998年的1189元,增长88.7%,高于592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平均增长水平28.7个百分点。从1994年到1999年,广西49个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06元上升到1836元,人均粮食产量由310公斤上升到380公斤,在全国民族地区率先实现“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到2000年底,国家在西藏重点扶持的18个贫困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316元,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新疆牧区牧民定居半定居比例由1994年的49.5%上升到1999年的80%。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从1994年到1999年,五个自治区和三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共解决了2163.5万人、2934.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新增基本农田2626.5万亩,围栏草场672万亩;修建县、乡、村公路6.75万公里。到1999年底,广西全区实现了乡乡通公路,49个贫困县中95%的村通了汽车,全区95%的村通了电并基本实现通电视,85%的村通了电话。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妇女扶贫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妇女脱困问题,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动员贫困地区妇女积极参与脱贫行动。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有关组织的支持和带动下,农村贫困地区妇女积极参加“双学双比”(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活动,众多妇女脱盲,一些妇女接受了实用技术培训并获得农民技术员职称,成为贫困地区依靠科技发展生产的带头人。中国最大的妇女组织--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通过建立扶贫联系点、联系户,开展文化技术培训和小额信贷,组织贫困地区妇女劳务输出、手拉手互助,以及兴办妇女扶贫项目等多种形式,先后帮助347万贫困妇女脱贫致富。
国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关注贫困妇女,支持各种帮助贫困地区妇女的社会救济活动。如救助贫困母亲的“幸福工程”、专门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的“春蕾计划”、援助西部缺水地区妇女的“母亲水窖工程”等,为加快农村妇女脱困发挥了积极作用。截止到2000年5月,“幸福工程”已投入资金1.45亿元,救助107472人,受惠人口达48.3万人。到2000年7月,“春蕾计划”共集资3.3亿元,使105万失学女童重返学校。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和超越,客观上给妇女工作尤其是对加强妇女教育、提高妇女整体素质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长期以来,妇联自觉履行组织职能,以人为本,发挥优势,强化妇女群众的教育,在促进社会的文明、稳定和发展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无疑将妇女素质的提高、统筹推进城乡妇女发展的意义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贯彻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深刻领会其本质与内涵,而且要从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大局出发,以科学辩证的思维进行妇女教育的内容创新、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以人为本,统筹教育,全面提高妇女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推动城乡妇女的统筹发展。
一、围绕发展,创新教育内容是提高妇女素质、统筹推动城乡妇女发展的必然要求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提高妇女素质,必须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任何一项工作,只有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妇女群众的教育也是如此。新时期妇女群众思想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关键要从促进妇女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高度来赋予全新的教育内容。
用发展的理念丰富教育是提高妇女整体素质的力量之源。提高妇女的整体素质是促进城乡妇女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于发展。以人为本创新妇女教育,就是要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对此,我们把提高妇女创新创业创造的能力作为妇女教育、提高妇女素质的重点。在教育中,以“女性素质工程”为抓手,坚持用发展的要求强化妇女创新创业的教育,用发展的思维开拓妇女创新创业的思路,用发展的举措增强妇女创新创业的实力。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引导妇女积极参与大学习、大教育、大培训,进一步提高知识女性的科技创新能力、农村妇女的科技致富能力、下岗失业妇女和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的创业再就业能力。先后召开了全市农村妇女劳动力就业现场推进会,与无锡电视台联合录制并播放了《家政服务走近你和我》电视片,把更新妇女就业观念、提高妇女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能力和适应职业转换的能力作为工作重点,抓培训,拓市场,优服务,以妇联特有的优势打造城乡妇女创新创业的品牌。全市妇联系统共建立培训基地69个,其中独办11个,联办58个,举办各类农村妇女培训班250期,培训农村妇女21954人,提供用工岗位15620个,帮助转移农村妇女劳动力18143人。
用先进的典型深化教育是提高妇女整体素质的动力所在。以人为本创新妇女教育,就是要用妇女身边的典型来教育。典型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可学性,对妇女群众的教育也最有说服力。近几年来,我们紧紧抓住无锡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以舆论宣传、典型示范和竞赛带动为抓手,围绕市委市政府“富民工程”的实施,以“为创业女性喝彩”、“光荣,属于创业女性”为主题,开设了专栏和专版,连续刊登、报道各类专题200多次,推出了无锡市招商女能手华艳红,自强不息的私营女业主缪冬琴,下岗不失志的养鸡姑娘张亚萍,“全国优秀巾帼发明者”赵敏,热心社会服务创办民营颐养院的朱敏芳等一批事业成功的女性典型;并开展了十佳女环保工作者、十佳女导游、十佳民营女企业家、十佳女政法干警、十佳女教师和十佳女医务工作者等系列评选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面地宣传和展示各行各业优秀女性的时代风采,树立身边的女性典型,使广大妇女群众学到了先进,受到了教育。因此,妇女群众的思想教育要深化传统的教育内容,根据社会不同妇女群体的年龄、职业、知识和政治面貌等情况,在她们身边培养和树立一批女性典型,以此来来鼓励妇女群众,来教育妇女群众,来引导妇女群众。
用真诚的关爱充实教育是提高妇女整体素质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创新妇女教育,就是要从广大妇女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出发,增加为妇女群众所关心、所欢迎的思想教育内容,尤其在其工作和生活上遇到困难时,要尽最大能力及时帮助解决,用真诚关爱温暖妇女群众的心,使妇女群众感受到“娘家人”的关怀。我们在连续六年开展“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为了母亲的微笑”等扶贫帮困活动的基础上,率先启动了“新无锡女性工程”,把对外来流动妇女实行了同教育、同服务、同维权、同管理,全市妇联系统设立的职介所、巾帼维权站和巾帼服务站等都为在锡流动妇女服务,让她们享有与无锡女性同等的权利。今年,我们与武警8720部队开展了“关爱贫困母亲健康援助行动”,向110位流动贫困母亲提供免费妇科体检和价值300元的治疗卡,还为全市130余位持有低保卡的贫困母亲进行了免费妇科体检。积极协助相关部门,妥善处理好马山继母虐待女童事件;为父丧母病的19岁贫困生家庭组织了一场社会“爱心速递”活动,发动社会各界募捐11000多元,帮助贫困病重的在锡流动母亲度过了生死难关,谱写了一曲“一人有难,众人相助”的爱心篇章。加强对妇女群众的思想教育就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妇女群众,新时期有活力、有成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往往就是对妇女群众积极到位的服务,就是扎根在妇女群众之中,想妇女群众之所想,办妇女群众之所盼,解妇女群众之所忧,实现、维护和发展妇女群众的利益,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二、面向家庭,健全教育机制是提高妇女整体素质、统筹推动城乡妇女发展的客观需要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提高妇女素质,必须创新教育机制。妇女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好妇女的教育工作,除了内容要做到针对性和系统性,还必须完善妇女教育机制,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改变妇联“单枪匹马”、“自我循环”的教育运行机制,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贯穿全程的“大教育”机制。
一是以“家”为基础,再建教育体系。妇女和“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家庭教育是提高妇女素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们在“家”字上做文章,围绕家庭,以创建“五好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为抓手,以倡导妇女学习,提高女性素质为目标,把家庭教育与“巾帼建功”、“女性素质工程”等特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家”为主体的学习发展型、兴趣活动型、研究交流型等形式多样的家庭志愿者组织,通过开展征集“优秀治家格言”、“五好文明家庭角色塑造”、“特色楼院”创建、评选“学习型家庭”等活动,引导家庭妇女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求妇女每天学习一小时,与孩子同学习,共进步。
二是以妇女为对象,再拓教育领域。面向各界妇女开展教育,这是进一步推进城乡妇女发展的根本途径。妇联组织要更好地为促进妇女的发展和进步服务,如果离开了广大妇女群众,终将一事无成。因此,妇女教育工作应该面向各界妇女开展,既要面向农村妇女,又要面向城镇妇女;既要面向企业包括民营经济企业的女职工,又要面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女干部、女知识分子;既要面向高层次的职业女性,又要面向下岗失业弱势女性群体,把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彻底走出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组织制约与束缚,与各行各业的妇女建立起紧密而有力的联系,真正实现有妇女的地方就有妇女教育,就有妇女工作领域和发展成果。
三是以社会为资源,再创教育模式。妇女的统筹发展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事业,我们必须“越位思考,定位工作”,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走出“三八”线,以社会发展大局为背景,寻找推进妇女思想教育工作与社会各界联系的衔接点与切入点,根据党政所急、妇女群众所需、妇联所能的定位,坚持用群众化、社会化的思路组织教育,下移工作重心,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社会,倾听妇女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根据形势发展、妇女需求变化和妇联自身实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思想教育活动,克服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求轰轰烈烈,不求实际效果;只求规格规模,不顾自身能力;只求孤芳自赏,不求群众需求的教育运行模式,形成更开放、更群众化、更有利于妇女整体素质提高的大环境。
三、立足妇女,改进教育方法是提高妇女整体素质、统筹推动城乡妇女发展的根本举措
根据妇女群众变化了的思想实际,努力改进教育方法。我们在长期的妇女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也应该看到,与面临的新形势相比,妇女教育确实存在着方法手段陈旧、滞后的问题。要增强妇女教育的实际效果,必须确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群众观,从妇女群众的思想实际出发,从三个方面改进现有的教育方法。
一是由“声势型”向“实效型”转变。正面灌输,大张旗鼓地营造舆论声势是妇女教育的一个基本方法。新时期妇女群众的思想空前活跃,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民主观念、自主意识进一步增强,妇女教育要避免“走过场”和“空对空”,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今年,我们围绕妇女思想道德建设,召开了全市妇女儿童工作会议,拍摄了《与时俱进、蓬勃发展的无锡市妇女儿童工作》专题电视片,专门编撰并发放了《新无锡人生活指南》,举行了市“五好文明家庭”、“文明楼院”创建活动经验交流会,隆重表彰了???户“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和??个“文明楼院”;会同园林等部门举办了”郁金香阳光婚典”、“美在生活”家庭花艺大赛;通过科学、健康、文明活动的开展,把妇女教育切切实实落到了实处。
二是由“执行型”向“参与型”转变。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城乡妇女的全面发展,关键在于提高妇女的整体素质,把巨大的妇女人力资源转化为强大的妇女人才资源,为统筹推进城乡妇女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因此,今年以来,我们根据市委提出的建立民主开放的组织工作新机制的要求,进一步发挥妇联组织自身优势,以深化“双推”活动为抓手,注重优秀女性典型的挖掘、培育、总结和宣传,大力加强女性优秀人才队伍建设,与市委组织部、统战部、团市委联合开展了“开门举贤,民主荐才”活动,市妇联向社会各界人士发出邀请推荐信550余封,通过组织推荐、署名推荐和个人自荐等途径,发现和推荐各类优秀年轻妇女人才337人次,其中推荐科级后备人选127人次,县处级副职后备人选181人次,县处级正职后备人选29人次,充实了女性人才信息库。并首次由市委组织部在全市范围内以“公推竞岗”的形式,在个人、组织、群众联荐后,再经过两轮推荐、资格审查、竞岗答辩、差额考察选拔了一位市妇联副主席。妇联的专项荐才与市委组织部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使用的接轨,为无锡妇女人才的脱颖而出营造了更为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是由单纯“灌输型”向寓教于乐、寓教于文的“渗透型”转变。寓妇女教育于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群众文体娱乐活动之中,是避免枯燥单调、空洞说教的一种有效方法。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不仅可以繁荣城乡文化生活,而且还会使妇女群众在积极参与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我们开展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妇女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妇女争做“四自”、“四有”和“四新”时代新女性。在全市930支家庭志愿者服务队、31500多名家庭志愿者中,妇女环保志愿者、妇女保健服务志愿者、外语学习指导员等特色队伍比比皆是。并开展了家庭志愿者共植家庭同心林活动,全市妇联系统共有5200 人参与植树造林,植树18000 株,为绿化美化家乡添新绿;崇安区妇联开展了千名志愿者服务大行动,组织1000名家庭志愿者结对1000户家庭,开展助学、助困、助医和助业的“四助”对口签约服务,滨湖妇联组织了2000多名中外妇女相约太湖花卉园,进行文艺交流和志愿服务,江阴市妇联举办了“跨江联动——江阴、靖江两市妇女健身比赛”,让妇女在活动中得到教育和提高。在人类文明的创造、传承与发展中,女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国女性素有勤劳、勇敢、善良、智慧和爱国爱家、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半边天”的地位。她们不仅是民族自身繁衍和儿童基本素质的根本保障,而且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进步的有力推动者。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确保女性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扩大女性受教育机会,全面提高女性文化素质,既是促进男女平等、提高妇女社会地位从而实现妇女真正解放的基础,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并切实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将确保女性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提高女性文化素质作为提高妇女社会地位、实现妇女真正彻底解放的重要措施,反对各种形式的教育歧视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男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这些法律规定,为消除由于历史、文化、经济、教育发展的差距和家庭经济状况差别而导致的男女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为女性获取和男性平等发展的机会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积极履行《消防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改善妇女特别是贫困地区妇女包括教育在内的生存、保护和发展环境。
为保护女性受教育权利,扩大女性受教育机会,党和政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做了大量的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行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以及“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把救助贫困女童接受教育作为重点,资助因家庭贫困失学的学龄女童重返校园,收到了显著成效。2003年,全国女性人口达6.27亿,占总人口的48.5%。目前,我国小学和初中的女生分别占在校生的48%和47%,其中小学阶段学龄人口中的男女童入学率分别为98.69%、98.61%,表明女性和男性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受教育机会基本平等。在其他教育阶段,男女生的比例与我国男女人口的自然性别比例也趋于相当。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出“到2005年在小学和初中教育中消除两性差异,到2015年消除所有阶段教育中的两性差异”,应当说我们基本上实现了前一个目标,正在朝着第二个目标前进。当前女性教育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是如何进一步促进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女性教育。扩大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弥补由于社会历史原因造成的男女两性之间较大的发展差距,提高女性自身的文化素质、自主发展能力和社会地位,仍然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一定要充分认识妇女的重要作用和妇女工作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坚决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对确保女性平等的受教育权、扩大女性受教育机会重要性的认识,将其作为在教育系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积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女性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特别是要保障弱势人群中的女童接受和完成义务教育,扫除农村妇女中的青壮年文盲,进一步改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男女性别的比例。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促进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女性教育,关注和扶持残疾女童和流动人口中女童的教育,对贫困生的资助政策等要继续向女童倾斜。要完善数据统计系统,准确跟踪男女生升级、留级和退学的情况。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育活动组织等方面充分考虑女性的特点,切实保障女性的实际参与程度、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自主发展的机会等。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在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政策的制定、教师的聘任和培养培训、领导班子的配备、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等,都要树立男女平等的意识,贯彻男女平等的思想,切实营造男女平等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从而有效促进女性与社会的同步发展。
在中国,女性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中国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等法律对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予以明确规定。国家采取切实措施和行动,保障女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增加女性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机会,重点扫除青壮年女性文盲,提高妇女的终身教育水平和平均受教育年限。
中国政府致力于消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性别差距,不断改善女童的受教育环境。2004年,男女童入学率分别为98.97%和98.93%,男女差距由1995年的0.7个百分点下降到0.04个百分点。政府不断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环境,保障女童与男童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2004年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1393.62亿元,是1995年的2倍。近年来,国家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中小学助学金,并由政府拨款实行免书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重点扶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各级政府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女童教育制定了专门政策措施,努力提高农村地区女童的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此外,国家还制定专门政策,保障包括女童在内的农村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多年来,各级政府积极推动非政府组织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努力改善女童受教育状况。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组织的“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资助了大量失辍学女童重返校园。
国家努力保证女性平等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机会,使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女性比例显著提高。2004年,普通初中和高中在校女生的比例分别达到47.4%和45.8%;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女生的比例达到51.5%;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女生为609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5.7%,比1995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女硕士、女博士的比例分别达到44.2%和31.4%,比1995年分别提高13.6和15.9个百分点。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全国普通高校推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并设立国家助学奖学金,为包括女性在内的贫困大学生提供贴息贷款和奖学金、助学金,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同时鼓励企业、民间机构和个人捐资助学,支持家庭经济困难的女生接受各级教育。国家重视培养培训女教师,发挥女教师在促进女性教育中的作用。2004年普通初中和高中女教师比例分别为45.9%和41.7%,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专职女教师比例分别为46.5%和42.5%。
多年来,中国政府重视扫除妇女文盲,遏制女性新文盲产生,防止脱盲女性复盲,并重点推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妇女的扫盲教育。政府有关部门和全国妇联共同开展了以妇女为对象的“巾帼扫盲行动”。2004年,全国城镇地区15岁及以上女性文盲率为8.2%,比1995年下降5.7个百分点;农村地区15岁及以上女性文盲率为16.9%,比1995年下降10.5个百分点。全国青壮年妇女文盲率为4.2%,比1995年下降了5.2个百分点,超过总文盲率的下降幅度。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妇女的终身教育水平得到提高,性别差异进一步缩小。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国妇女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0年,比1990年增加了1.5年,十年间男女差距缩小0.5年。2004年,接受函授、夜大等成人高校教育的女性有209万人,占学生总数的50%。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妇女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通过各种培训方式,帮助城镇妇女提高职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提高包括流动妇女在内的广大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第二篇:贫困救助申请书
生活救助申请书
自治区民政厅:
索金乡属南木林县最为偏僻的贫困乡之一,地处南木林县的东南部,面积422平方公里。东与芒热乡、达孜乡交界,南与奴玛乡为邻,西与热当乡交界,北与拉布普乡、芒热乡相邻。全乡平均海拔4300米,乡辖行政村10个,自然村31个,全乡户数501户,人口3726人。全乡粮油总产量248.6万斤,牲畜存栏数26593头(只、匹),农村经济总收入941万元,人均纯收入1945.66元。现有人均收入在1700元以下的扶贫开发和扶贫低保对象480户3516人,贫困率达95%,其中:扶贫户348户2882人、扶贫低保户121户623人、低保户4户4人、五保户7户7人。
索金乡贫困户主要分布在偏僻、高海拔的自然村,环境恶劣,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风灾、雹灾、水灾、雪灾、山洪和泥石流等。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生态环境脆弱,灾害频繁,不能很好的发展生产,一旦受灾,恢复困难。自六月以来,冰雹、特大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多次肆虐村庄、农田和牲畜,造成大量房屋墙体垮塌、农田冲毁、牲畜窒死。截至目前,有11户房屋受到不同程度损坏,农田被山洪泥石流冲毁450亩,耕地面临绝收的境地,牲畜溺死55头,失踪140头。
为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的生活,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渡过汛
期,确保了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受灾群众的生活保障问题牵动着农牧厅驻索金乡工作队的心,驻索金乡工作队把受灾群众汛期时节生活安排作为当前工作的重要任务。经与当地政府协商,特向自治区民政厅申请解决一些衣服、棉被、帐篷等生活必需品,静候佳音!
谨此。
索金乡人民政府农牧厅驻索金乡工作队二0一二年七月二十二日
第三篇:贫困救助申请书
贫困补助金
申
请
书
姓名:张帅院系:数学与计
算机科学学院
贫困补助金申请书
尊敬的领导:
您好!我叫张帅,男,20岁,2010年毕业于湖北省天门市实验高中。但我来自湖北省天门市一个贫困农村,家有4口人,父亲,母亲,我和哥哥。1998年之前
我父亲是一名工人,每月工资800元。98年之后,厂子由于效益不好,遂倒闭。我的母亲是农民,每年守着几亩农田,没有固定收入。因父母亲收入微薄,没有固定经济来源,所以全家以几亩农田为生。父亲偶尔出去帮别人做事,来赚取微薄收入。家里开支几乎由变卖农作物来支撑。家中一直过着清苦贫困的生活。但父亲为了让我们有文化,有出息,十几年来一直默默地接受各种苦累的活计,来维持收入。全家也省吃俭用,不敢乱花一分钱,从而给我们创造上学的条件和机会……
到了初中的时候,家庭条件实在不济,于是父母在被逼无奈之下将我送到了远在新疆的叔叔那里上学,学费暂由叔叔替我交付。于是,从初中开始,别的孩子还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茁壮成长的时候,我已经远去他乡,独自求学,现在想想还会觉得心里酸酸的。
更糟的是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哥哥得了中耳炎,家里情况更是拙荆见肘。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他的病都没有治愈。耳朵有时听不到。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幼小的心灵里就感受到父亲和母亲的伟大
—虽然他们不富裕。但是他们很坚强,我也会向他们学习那种坚强的品质。
最终通过我不断地努力终于圆了大学梦!
但是,相比初中,高中,大学每年的学费成了天文数字。它远远超出了我们全家的总收入,这让我们全家高兴之余,也随之多了一份忧虑。
现如今,党和国家的政策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这让我这样的学生看到了求学的希望。我非常感谢党和国家对贫困学生的关心。我会努力好好学习,争取上进!完成学业后回报社会。
真诚的希望领导能慎重考虑我的实际情况,并批准我得到这笔特困补助金。
此致
第四篇:贫困救助申请
救助申请
尊敬的领导:
您好!我叫xx,女,27岁,系xx县xx乡xx林村人,因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我母亲又突发脑溢血住院治疗,至今没有完全清醒,万般无奈,经过再三考虑,特申请急难救助。
我的家庭是一个三口之家,母亲、哥哥和我,我的父亲叫xx,去年因患肝癌医治无效去世,母亲:xx,52岁,体弱多病,没有工作,如今又突发脑溢血,对本来已是负债累累家来说犹如天塌地陷、雪上加霜,我的哥哥叫xx,现年29岁,也没有固定的职业,靠打点零工维持生计,而我是xx一名普通员工,几百元的工资仅能维持我和母亲的基本生活。面对现在无法负担的高额医疗费用,万般无奈之下想到了党和政府,现特申请急难救助。
恳请领导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给予审查批准,给予经济救助,我衷心的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
特此申请!
申请人:xx xx年x月x日
第五篇:贫困救助申请书
贫困救助申请书
尊敬的学校领导:
您们好!
我叫,是 学生,我是一名喜爱读书、热爱集体并性别温和的男孩,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家中有3口人—父亲,母亲和我。父亲是下岗职工,母亲无业,没有固定收入。因全家以父亲的微薄的收入为生,没有稳定经济来源,且由于父亲常年患有风湿骨病,母亲要照顾父亲,不能正常打工,家里开支几乎由父亲一人承担,家中一直过着清苦贫困的生活。但父亲为了让我有文化,有出息,十来年一直默默地带病干活,忍受病痛的煎熬,舍不得花钱看病,全家也省吃俭用,不敢乱花一分钱,从而给我创造上学的条件和机会…… 从幼小的心灵开始,我感受到父亲和母亲的伟大—虽然他们很贫穷。最终通过我不断地努力考取了勃利高中!
但是,相比每年的学费成了不小的开销。再加上父亲常年用药,远远超出了我们全家的收入,家里没能力承受我的学费负担,父母瞒着我也向亲戚朋友借了不少债至今未还上。
现如今,党和国家的政策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这让我这样的学生看到了求学的希望。我非常感谢党和国家对贫困学生的关心。固向学校证实我的家庭情况,定为贫困户类型,真诚希望校领导给我一次机会,以便我能在学校得到补助,一解我求学之路的燃眉之急。我会努力好好学习,争取上进!完成学业后回报社会。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