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德与师爱
专题讲座 师德与师爱
苏小平(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 【开篇的话】大爱无a看师爱
2012年5月8日,佳木斯第+九中学女教师张丽莉舍身救学生自己被卷入车底的事迹,一时间传遍大街小巷.淳朴善良的美丽女教师,霎时感动了中国大地.“最美女教师”张丽莉 让人们知道,这个世界原是如此美丽,充满爱,充满生命力.2012年,张丽莉只有29岁,是一名“的后”教师,却在关键时刻承担了比她的年龄杭重得多的担当。
在“师德与师爱”的课程中,我们要重点把握四方面内容:
一、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
(一)师德是教师奎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岗敬业是对一切职业的共同要求,教师职业自不例外.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就是此意.没有爱M敬业的精神,一切都无从谈起(二)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二、师爱一令人崇徽的师德之魂(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二)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
三、公正一令人信任的师德要素(一)教育公正的含义及理解
(二)教育公正的内容和要求
四、师能一不可或缺的师德支撑
(一)以高度的创造性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能力
(二)通才型的知识广度和知识深度
(三)精湛高超的专业水平与本领
(四)健全、向上的心里索质与良好的行为方式
“以德育德,以智启智,以爱生爱”——教育故事汇
有人说,教育是天底下最阳光、最神圣的事业。其实我们很平凡,每日重复着相同或相似的工作;其实我们很普通,并无见义勇为、舍身救生的惊人之举。默默地耕耘——以德育德、以智启智,以爱生爱;静静地守候,守望心中的圣土,聆听花开的声音。
不妨说一说自己的或是身边的一个个小小的教育故事,娓娓叙来,浅聊师之德。
也许我们会不再浮躁,享一片宁静;也许我们会不再迷惑,得一方清明。
期待大家的积极参与哦!
最美乡村教师潘立华:大山深处“圆梦人” 人物档案
潘立华,1958年1月生,1976年起担任歙县吴家坦教学点民办教师,1980年至1982年在歙县教师进修学校学习,之后一直在革命老区岩源村的大屋基、吴家山、道溪和吴家坦教学点任教。先后被评为“歙县德育先进工作者”、“歙县优秀教育工作者”“黄山市优秀教师”并被县政府记功一次。
走进黄山深处,才知道什么叫做险峻——从歙县县城向北进入山区,顺着几乎笔直矗立的山峰之间蜿蜒曲折的小路一直向北,便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岩源。这里山套着山、岭接着岭,连接着歙县、绩溪、旌德和徽州“三县一区”。“山里的孩子要读书,要走出大山,需要我这个老师!”今年55岁的潘立华,是大山最深处歙县上丰中心学校岩源村吴家坦教学点的老师。从1976年高中毕业担任民办教师开始,潘立华手把手地教着山里的孩子,帮他们圆“看看大山之外”的梦想。
有一种美好叫坚守
陡峭的山坡上坐落着两开间教室,后面连着半间宿舍,斜对面是一间小厨房,门前有大约20平方米水泥地坪,地坪上竖起一根高高的旗杆„„这就是今天的吴家坦教学点。“现在条件好多了,给学生热饭菜有了电热箱,也有了活动场所。”每每指点着教学点的“江山”,潘老师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心满意足的笑容。当年,高中毕业的他挑着行李,走10多里山路来到这里,拿着每月18元的工资,教授着从幼儿园到五年级共二三十个学生的所有课程。那时,教学点只有现在的教室和宿舍,孩子们没有活动空间,热饭菜要跟一个残疾老人共用火炉。
岩源下属的自然村,间距最近的也有四五里。1980年,潘立华考入县教师进修学校,毕业后又回到岩源。先是登上当地海拔最高的老屋基村教学点,然后是吴家山、道溪,随着教学点撤并,最后又回到吴家坦。如今的吴家坦教学点有8个孩子,一年级和二年级各1人,幼儿园6人,三年级以上的都去了中心校。前前后后教过700多名学生,20多人考上了大学„„面对这份坚守的“成绩单”,潘老师淡淡地说:“真没在意,都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我就是喜欢跟孩子们在一起,他们也喜欢我。”
有一种榜样叫师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歙县是陶行知的故乡,潘立华践行着为人师表的原则。教学点上,往往一个老师就是一所学校。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天开始,潘立华要做的就是在同一空间里的跨年级“复式教学”,最多的时候有五个年级一起上课。“从潘老师那里来的学生,成绩都没有问题。”中心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这么说。“花坛”“大门”“黑板”„„走进教学点,随处可以看见潘立华一笔一画写下的字条,这是给幼儿园孩子准备的情景教学“教具”;小小教室里有“学习园地”、“温馨提示”和黑板报,都是每周一期,这是潘立华带着孩子们进行素质教育的“平台”。潘立华的字迹一丝不苟,教学点出去的孩子也个个都是一手漂亮的好字;潘老师的性格开朗乐观,孩子们也个个落落大方,充满阳光。“潘老师教了我的儿子、孙子,也教了我。”村民许淦成常常半开玩笑地说。老许两个儿子都是潘立华的学生,现在孙子孙女又在吴家坦上学。自从孩子上了学,许淦成再也没上山烧过火:“孩子说老师讲的,山上烧火不仅破坏环境,更不安全。”
有一种责任叫呵护
“我想潘老师。”到中心学校读四年级的许仲楠,觉得这里一切条件都比教学点好,自己还是班上的数学小组长,但唯一不好的就是见不到潘老师。小仲楠和江素兰、潘惠珍、潘庆铃这些下山读书的伙伴们,经常一起思念潘老师。
山区村落距离远,教学点的孩子们年龄小,上学都是早出晚归。因此,教学点老师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料理好学生的吃喝拉撒。虽说教学点叫吴家坦,但学校在山坡上,坡下是一条弯弯小路,而路边就是滚滚溪流。每天一早,潘立华就来到路口,把孩子一个个领上教学点;遇到雨雪天气,他就把孩子背上去。中午,他要为每个孩子热好饭菜,过去都是用火篮、火炉,潘立华手上因此留下了一道道“烙”印。傍晚,潘立华又把孩子们领到路口。遇到农忙或家长有事,他还要骑车将学生安全送回家中。
“潘老师会医术。”教学点的孩子,都知道老师的神奇——孩子们天天在教学点,难免会有头疼脑热,潘立华自掏腰包备下常用药。“我的年龄跟他们爷爷差不多,可他们却一定要做我的女儿、儿子!”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潘立华领着一群群学生学习、生活,再看着他们一个个走出大山,走向远方„„(记者 李陈续)
教师自述
天天跟孩子们在一起,高兴!
我叫潘立华,是安徽省歙县上丰中心学校吴家坦教学点的教师。我就是一个山里人,家就住在吴家坦下山10多里的白蛇坑。1976年高中毕业,我得到当民办教师的机会,虽然离家比较远,工资也很低,但我很高兴,因为我喜欢当老师。
从当上民办教师,到出去上学又回到山里,一直到今天,我都是围着岩源的大山在“转”,一直都是在教学点里当老师。大家都说教学点里苦,说我是在坚守,其实我觉得教学点的工作很充实。再说,教学点的环境一直在发生着改变。就拿工资来说吧,我刚工作时是一个月18元,后来是22元,41.5元,现在加上公积金和年底的绩效部分,平均每个月有3000多元。
大山的环境很封闭,山里的孩子想走出大山,就一定要有知识。教学点的老师,承担着帮助大山里孩子圆梦的责任,所以工作很有意义。这么多年下来,山里的每一户人家都认得我,都尊重我,孩子们也喜欢我,所以我也非常开心。人家都说我不像是55岁的人,头发是黑的,脸上也没有什么皱纹,我说首先是因为山里水好空气好,第二就是天天跟孩子们在一起,高兴!
三十多年过去了,要不了几年我就要退休了。要说有什么心愿,我就是还想多教几年书。这山里许多家庭都是两代人跟我念书,老屋基自然村有一家父子都是我学生,再过几年可能还会教上他们家的孙子。当教师的,能带上祖孙三代学生,也不容易。
人物评价
歙县上丰中心学校党支部书记鲍宜滨:我比潘老师早两年在山里教书,然后一直在中心学校工作,见证了他三十多年在教学点的坚守。潘老师最可贵的是热爱自己的岗位和事业,学校曾经想把他调回本部工作,但他婉言拒绝。他是真的喜欢山里的孩子,在艰苦环境中找到了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歙县上丰中心学校历史教师许建国:我1990年参加工作也在教学点,对潘老师的工作、生活很熟悉。潘老师性格淳朴,为人谦和,把老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充分体现出来;他钻研业务,在复式教学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是众多在教学点工作教师的一个代表。
潘立华妻子潘丽仙:刚成家时,他在更远的教学点,那时只有走羊肠小道翻山越岭,一个星期回来一趟,第二天又要赶回去。现在离家近些,又能骑摩托,一个星期可以回来两次,经济上也比过去好多了
第二篇:师德与师爱
《师德与师爱》学习感悟
学习完苏小平教授所执教的《师德与师爱》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我回顾着自己在11年的教育、教学中所经历的的点点滴滴,体会着“爱与责任”的含义。
一、感慨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区级重点学校,校内的学生层次多样,面对的家长更是各行各业纷繁复杂,肩负的责任和家长、社会的期望要比一般的学校大很多。自走上教师这份工作岗位后,我爱着这份职业(也可以称之为事业),正如我QQ签名中所写的“做你喜欢的事是自由,喜欢你做的事是幸福。”我沉浸在自己所选择的职业幸福中。所以我认为“师爱”首先是热爱自己这份职业。有了对自己职业的热爱,才能发自内心的愿意投注爱给学生、家长和身边的人,才能自己幸福,让别人幸福。有了爱的支撑责任感才会被激发、被提升,教师才会将真心交付给自己所从事的的事业和每天面对的学生,也才像谭千秋、张丽莉老师那样,承担我们教师该承担的责任。
二、不足
剖析自身在师德特别是师爱方面的表现,作为一名普普通通人民教师我认为自己的不足之处有:
1、有时在急躁的时候,爱的给予方式不对。如语言的把握、态度的控、方法的选择等等。
2、处于人本能的好恶,面对学生有时欠缺公平性。
3、教学理论基本功不够扎实。
4、急于求成,教育的痕迹太重,失去了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方式。
三、改进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将师德与师爱的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方法,用教师健康向上的身心去影响、感染学生,让自己用发自内心的师爱去促成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正确的三观,也为自己的教育教学事业注入强大的前进动力。
第三篇:师德与师爱
师德与师爱
作业
1.认真学习课程内容,深刻理解课程中提出的每个问题,尤其是“爱与责任”的深刻含义。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
平凡之中见伟大,危难关头见精神,两个师德报告团优秀教师那里表现为爱的责任,一种对工作、对学生的热爱以及对教育事业的强烈责任感,正是爱与责任,他们在日常平凡的教育教学中谱写了“爱的教育”的新篇章;使开县优秀教师群体在突如其来的井喷事故和严竣的洪灾考验面前,舍生忘死,无私奉献,抢险救灾,保护学生,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两个各具典型性的师德报告团的感人事迹向我们昭示: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内心震憾、感动之余,我们学习到三点深刻启示:
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战线广大优秀教师共同的特点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师爱更多地温润在平凡的日子里。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的主题就是“爱的教育”。霍懋征老师从教六十年深刻感悟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邹有云老师提出,“让爱的阳光照亮深山”;黄静华老师“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盘振玉老师“用大山一样的情怀,让爱在大瑶山中不断延伸”;林崇德老师指出“师爱是师德的灵魂”。
他们都是把爱献给教育的人,他们用平凡的工作铸就了闪光的师魂,为我们树立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榜样。把爱献给教育的人不仅有付出,也有回报,当老师看到桃李满天下,用心血培育的学生成为社会栋梁时,他们付出的爱就得到了回报,他们就会欣慰地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就是爱的教育的真谛。
二、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
人民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民教师使命崇高,责任重大。我国有一千多万名教师,承担着培育两亿五千万青少年学生的重任,每天都在做着一件又一件平凡的事情,然而这些事情却连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连着祖国的前途,民族的未来。
教师要忠实地履行职责,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重庆市开县优秀教师群体在两次突如其来的灾害中,不顾个人和家庭的安危,全力保护和抢救学生,他们在作这种选择时,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是老师”。“我是老师”,一句普普通通的话,但它掷地有声!“我是老师”反映了一名教师强烈的责任意识,这种
责任意识表明教师形成了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养,这是新时期师德的一个核心内容。
如果没有责任,没有责任意识,就会不明确自己的职守,不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任务,那就办不好教育。当代教师至少面临三项主要责任:一是岗位责任,就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二是社会责任,人民群众把子女送到学校,就是把家庭美好的希望寄托给了学校,我们教师有责任把学生教好、保护好、培养好,有责任让家长放心满意,有责任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构建和谐社会。三是国家责任,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要求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这个转化工作主要依靠教育来承担,这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民族、对未来所肩负的重要责任。正是全国教育战线广大教师的强烈责任感和崇高使命感,支撑着我们光荣神圣的教育事业的精神大厦,一步步推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把爱与责任的教育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决定性因素。要办好教育,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教师,必须坚定不移地建设好教师队伍。
两个师德报告团告诉我们,老师们不仅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敬业奉献,作出不平凡的光辉业绩,在危急时刻也同样能够挺身而出,见义勇为,作出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我们国家的教师队伍是一支忠诚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队伍,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是一支值得信赖的队伍。
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形势下,要把爱与责任的教育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最为重要的内容,是一项我们必须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我理解,人民教师有两层深刻含义,第一是为人民服务的教师,第二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要做到两个要求,仅做一个传授知识的“经师”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做一个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又能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示范者的“人师”。高尚的师德是成为“人师”的最重要的素质,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正是由教师薪火相传,传递给了一辈又一辈的莘莘学子,使民族和人类具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2.紧密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检查自己在师德特别是师爱上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其原因。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在其他同事的帮助下,我和学生们一起成长,较好地完成 了自己的本职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工作,政治理论水平,思想觉悟,教学业 务以及工作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依照学校制订的《师德师风》学习计划,自 开展师德师风的教育活动起,我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师德师风的具体内容,从 中受匪浅,与此同时也对自己的工作实际作进一步的检查,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自 己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详析如下: 一.现状分析 在教学中我时刻提醒自己作一名贴近时代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探索型 教师。在教好
书的同时,更要做好育人的工作。我一贯要求自己要不断提高自身 修养,铸造高尚的人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模范言行去影响学生,同时担任着 班主任的我,对待班上的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努力做到把关爱、温暖送到每个 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对班上的学生我大多采取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鼓励学生 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并帮助提出改进的方法。组织带领学生夯实教学掌握知识的 同时,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理论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对政治学习活动不够主动。满足于自认为地接受新事物比较快,有一定 的进取精神,在工作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忽视了理论功底的深造和科学知识的 深入学习。往往是布置什么学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 本立场、观点、方法掌握的不深不透。
2、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没能把政治理论学习同自己的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前认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主要是党的领导干部,与我们普通教师关系 并不是很大,我们只要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可以了。
(二)工作作风不够扎实
1、存在满足现状思想。对于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时总自认为做得已经不错,学生认可了就好,对如何做到更好缺乏认识,制约了自己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工 作进一步开拓,面对社会上的许多人,他们有多少个是真正的才华出众,还 不是隔三差五地被提拔,而后的工作也样样出色,另外,力求上进的人和上进心 不强的人工作不也是一样吗?只要运气好,人间百事通,与其糟蹋自己的身体,倒不如多腾点时间休养,太积极了说不定会招来别人的非议,“知足常乐”才是 智者的选择。
2、存在急于求进的情绪。接到学校科、团委会布置下来给班级完成的任务,有时首先想到的是让学生按照我的要求去完成这些任务,而不是放手让学生自己 去思考自己去实践。
3.思考如何做到学以致用,以学促变,让自己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体现高尚师德?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 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 结构就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师德也是教师人格特征 的直接体现。师爱--令人崇敬的师德之魂;公正--令人信任的师德要 素;师魂--不可或缺的师德支撑。在这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学习到了这些基本理论知识,而 且也做了一些深刻的反思:我联系了自己的教学实际,检查自己在师 德尤其是师爱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分析了原因; 我还深刻的思考了如何 学以致用,以学促变,让自己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体现高尚师德。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 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 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爱岗敬业是对一切职业的共同要求,教师职业自不例外。所谓干 一行,爱一行就是此意。没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一切都无从谈起。因 此,它是师德的基础。教书育人是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专业要求,它是教师工作的具体内容,师德所引发的效果如何,必须由此来体现,所以它是师德的载体。为人师表是做到学以致用,以学促变,让自 己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体现高尚师德。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我们要知道的是: 每个学生都是一部书,都是一个故事,都是一首诗。我们要知道的是严中有爱,爱中有严。要做到: 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有衡、严而有方、严而有情。北师大教授林崇德讲过: “疼爱自
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 ” “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 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 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 师‟,从而„信其道‟”。有人说,学生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种思想;它收获行 为;你播种行为,它收获习惯;你播种习惯,它收获性格;你播种性 格,它收获命运。我们教师应该学会播种。从早晨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我的心中便装满了我的学生们。不 经意间,你会看见教室里闪过我的身影。那是我在督促昨晚未完成作 业的学生和写得不规范的学生。我的话语不多,却在举手投足间,写 满了浓浓的爱。我对学生的爱,不是无原则的,而是始终与对学生的 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宠,严而有格,严慈相济,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第四篇:师爱与师德
师爱与师德
如果说“爱”是人类的灵魂,万物的精华,那么对于教师的“用心教书”来说就是教育事业的命脉。献身教育,教书育人并不是一句抽象的口号,而是包含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一个具有献身教育,用心教书的教师,表现在事业上必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
师爱的表现有四方面: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同情和理解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最后一点我认为是最为重要的。师爱和严格要求结合在一起,就有了明确的教育性质和目的,这使师爱有了特殊的意义。放弃了严格要求,师爱就会失去教育的意义当然严格要求的目的必须服从教育目标和人才成长的要求。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社会的环境、家庭结构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必然会在孩子们身上表现出来。如:“三人家庭”的增多,离婚率的增多,使得一些孩子们变得孤独、冷漠;生活优裕,在家庭中受到过分的宠爱,使得一些孩子心理脆弱,意志力不强;学习生活枯躁,社会竞争激烈,使得一些孩子生厌世心理;信息、经济、商品化的社会发展带来些消极影响,也使得部分孩子变得狭隘,自私„„等等。为此,在对孩子们进行教育时,我们应特别注意情感的投入,才能造就感情丰富的人,用师爱浇灌孩子的心田,才能切实做到以爱育人。是的,师爱就是“爱满天下”、“爱无选择”、“爱无回报”,正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
为人师表,师爱的基础。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凡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先坚决不做。处处为学生表榜样,事事做出表率,在工作、为人上能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达到为人师表的目的,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收到“不令而行”之效。我要求自己以模范品行作榜样,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使平凡的师爱,发挥非凡的力量。
爱每一个学生,师爱的准则。一个人最崇高的爱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这也是师爱的准则。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用爱去赢得一切学生的信赖。爱,包容了教师工作的所有内涵。“金凤凰”可爱,“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竭力寻找他们的优点,出自真心地去赞扬、去鼓励。为他们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相信“丑小鸭”一定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教师只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一定会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也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只有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桥梁,教育才能生效。
这些优秀的教师都能把教育看成无比神圣而光荣的事业,把教育当成一门科学,一门艺术。而我仅仅把它当成一项工作,往往在工作中缺乏热情和创造力,今后,我会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加强理论研究,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也希望有朝一日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光荣称号。
2011年11月23日
第五篇:师德与师爱
师德与师爱
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质量,即教师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行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与身心素质等。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师德的核心结构就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是对一切职业的共同要求,教师职业自不例外。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就是此意。没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它是师德的基础。教书育人是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专业要求,它是教师工作的具体内容,师德所引发的效果如何,必须由此来体现,所以它是师德的载体。为人师表是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所承担的职责具有的特殊性而提出的比一般职业道德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人格、品行所具有的感召力,在此得到充分表现,故而它是师德的支柱。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教育的公正是师德的重要范畴。范畴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用以把握事物、现象及其本质特性、方面和关系的普遍本质的概念。是人们借以把握事物本质的“钥匙”。教育公正概括和反映师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的根本要求,是教师必备的品质素养。教育公正作为师德的重要范畴,能在教师内心形成一种公正的价值信念,一种明确的公正的正义要求,能对教师行为公正性的判断、选择、评价和自觉调整起到指导,影响和驱动作用。教师道德体系中不可缺少教育公正,师德建设中不可忽视教育公正。尊重学生人格,是教师公正的前提;体现平等权利,是教师公正的基础;合理进行评价,是教师公正的核心;把握差异原则,是教师公正的升华;倾听学生言说,是教师公正的亮点。
教师应当具备和做到的是: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创造教学的理想境界。
教师在工作中会不断地遇到下列问题:什么知识最有教育价值?怎样传授这些知识才有价值?传授知识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对待知识的态度与能力?应该使学生有一个怎样的知识结构?哪些知识最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如何解决人类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与个体知识增长的有限性的矛盾?在这些问题上缺乏深思熟虑的教师绝不会成为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