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努力探索 不断创新进一步凸显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育人功能
努力探索 不断创新
进一步凸显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育人功能
福州大学
04年以来,我校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精神,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探索,不断创新,以‚三爱‛精神为主线,坚持‚三个重在‛,形成了科学化、项目化、制度化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04年至今,已连续6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全校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率达到100%;志愿服务组织人员30余万人次,累计服务时长达240余万小时,多次荣获省级以上表彰。
一、重在科学组织,完善实践育人体系
我校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自身规律,立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实际,从实践育人的培养目标、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等方面,不断完善社会实践教育体系,努力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校内,成立了由分管校领导为组长,校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教务处、研究生处、校团委、校学生会、校研究生会等部门和学生自治组织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社会实践工作宏观指导和调控体系;在校外,结合我校实习、预就业、创业工作,与地方政府、企业、校友合作,形成了‚学校—社会—企业‛有效的资源整合体系。
(一)形成科学的培养目标
我校的社会实践工作和志愿服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围绕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着力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形成科学的指导思想
我校社会实践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全面执行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形成科学的工作原则
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原则,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目标。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不断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三是坚持点面结合原则,课内外相结合,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四是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原则,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不走样、不走过场。五是坚持资源整合原则,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
(四)形成科学的考评体系
我校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立足自身特点,专门制定和修改了《福州大学社会实践工作手册》、《福州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章程》等10余项关于加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同时在《共青团福州大学委员会工作评估细则》中制定了17个指标评估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确保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做到有体系、有规范、有落实、有反馈。
二、重在内涵提升,深化实践育人途径
我校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围绕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并坚持把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以‚爱祖国、爱福建、爱家乡‛教育为切入点,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事业,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几年来,学校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走进海西,宣传海西,服务海西‛的优势,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海西促和谐‛的口号,鼓励大学生思考如何发挥专业特长,促进地方发展,探讨如何为海西发展培养人才,提供科技支持等问题。并结合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参加‚西部计划‛及‚欠发达地区计划‛,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实践中感受社会民生,树立报国之志,抒发爱国情怀。
(一)开展“三爱”教育,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2005年,我校学生在全省发起大学生‚爱祖国、爱福建、爱家乡‛主题教育热潮,2006年,我校学生会致信省委书记卢展工,表达了全校大学生希望走进海西、宣传海西、服务海西的迫切愿望。在信上,省委书记卢展工作出重要批示:‚读了来信,大学生的热情令人感动不已。他们提出的这个课题,实际上就是在更高的层面上来认识和进行社会实践,在平静、平凡、平常之中来感受领悟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再次掀起全省大学生‚走进海西,寻访海西,服务海西‛社会实践活动的高潮。几年来,我校以‚三爱‛精神(爱祖国、爱福建、爱家乡)贯穿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教育的始终,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我校的社会实践队深入全省的厂矿企业、山乡村寨、田间地头,开展普法宣传、科技扶贫、支教扫盲、文化传播、环境保护等‚三下乡‛、‚四进社区‛志愿服务等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主旨的活动,充分发挥我校的师资优势、技术优势,为‚海西‛建设献计献策、添砖加瓦。09年,我校又形成了以‚走进海西、宣传海西、服务海西‛为主要内容的‚十百千万‛工程(‚十‛即每年十支以上的校级重点队,‚百‛即每年百支以上的实践队,‚千‛即每年实践活动涉及千个以上的自然村(社区、企业),‚万‛即每年实践活动走访万个访问对象),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从中涌现出了‚大洋实践基地支教队‛、‚情浓福安博爱支教队‛、‚一村一品食用菌栽培技术服务队‛、‚赴四川灾区服务团‛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优秀社会实践团队,为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开展就业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报效祖国 我校将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号召大学生‚服务海西,青年先行‛,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基层,建设海西,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西部计划‛及‚欠发达地区计划‛。
我校本着一切为志愿者服务的精神,将‚西部计划‛及‚欠发达地区计划‛的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全力以赴做好招募、选拔、派遣、后续管理、协调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后勤服务、就业服务等工作。每年将给每位服务志愿者提供2400元的生活补贴。通过各种形式对这些志愿者的光荣事迹进行宣传和表彰。从2004年至今我校共有78名同学参加‚西部计划‛及‚欠发达地区计划‛,并相应获得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金质、银质、铜质奖章。2008年,福州大学又有15名应届大学毕业生赴西部及省内欠发达地区进行志愿服务。
如今,‚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了福州大学众多毕业生的选择,福大学子继续发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西部大开发及我省欠发达基层经济建设的宏伟蓝图贡献力量,在艰苦的环境里发挥聪明才智、锻炼成材,为祖国奉献青春。
(三)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我校以汶川地震灾后建设、北京奥运志愿服务等重大事件为契机,引导大学生切实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到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去,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立足岗位、勇于承担、乐于奉献的实际行动。04年以来,我校共组织12950人次(累计达207200小时)参与省级以上大型志愿服务,并获得了校内外的一致好评。在迎奥运活动中选拔奥运火炬手学生3人、火炬护跑手学生11人,选拔奥运会和残奥会志愿者12名。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开展了为四川地震灾区人民筹款的募捐和义卖活动,举办‚众志成城•爱心永恒‛赈灾义演晚会,积极参与开展心理援助和‚情系灾区、无偿献血‛活动。同时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连续二年组织了大学生重点社会实践队共计26人,奔赴四川雅安市荥经县开展支医支教实践活动。
三、重在项目运作,强化实践育人实效
我校自2007年起,以项目化运作模式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并根据实际,采取‚带课题下乡,项目化运作‛的方式,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各项资源得到了优化配臵。2004年至今,我校共有四百多支社会实践团队申报立项,重点队参与总数达6285人次,学生5164人次,指导老师共计1121人次,其中如全国优秀教师倪莉副教授等高职称随团指导教师213人次,建设了30个社会实践基地,涌现出了大学生荣辱观宣讲团、和谐社会建设宣传服务团、大学生骨干服务团、科技兴农服务团、‚一村一品‛科技下乡服务团、‚阳光使者‛志愿服务队、‚新青年•新农村•新长征‛文化下乡服务团、‚同一首歌‛文艺下乡实践队、法律宣传志愿服务队、扶贫支教志愿服务队、‚奋进的海西‛暑期寻访服务队等全省社会实践先进志愿服务队20余支。获得‚三下乡‛社会实践省级以上荣誉48项。
(一)项目化运作,提高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
1、项目立项和评选。我校在充分调研、总体规划、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社会实践的基本范围,并提供选题供学院团委和各类学生组织参考。各学院团委和各类学生组织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做好项目内容设计,填写《福州大学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申报书》、《福州大学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立项申报书》,并附详细的实践计划书或策划书。校社会实践指导委员会和校青协对所有的申报材料统一进行评选,校团委对评选出的优秀实践项目予以资金支持。同时,学校根据所申报方案的时效性、可行性、特色性等分为一般扶持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并根据不同的项目等级给以相应金额的资助。
2、项目监督和管理。我校结合项目申报的目标,采取网站展示、实践点巡视、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跟踪指导的方式,加强对项目团队的管理。既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又及时掌握项目小组的实践动态。与此同时,针对实践活动实际,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和目标,解决现实问题,产生实际效果。
3、项目检查和评估。我校制订了评比量化表,建立了完整有效地评价体系,切实规范社会实践工作,有效评价实践效果。例如从实践主题、活动内容、活动履盖面、组织情况、实践基地建设情况等方面对项目进行量化评比。在评估方式上,学校社会实践指导小组在综合学院自我评价、实践地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评估,较为客观的反映了实践团队的实际效果,并促进实践项目质量不断提高。
(二)品牌化建设,促进工作上层次、上水平
我校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在城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社会公益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重点服务项目品牌。
1、社区青年志愿服务品牌。我校社区青年志愿服务的开展,深受社区群众欢迎、对社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针对社区弱势群体,开展的‚一助一‛长期结对帮扶服务(包括生活护理、精神慰藉、文化教育、法律维权等),使得社区内的孤寡老人、五保户和困难家庭得到了青年志愿者们的热情帮助。其中管理学院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已连续八年与智障儿童王星光结成了‚一助一‛对子、我校土建学院青年志愿者已连续十三年为莆田大洋乡中心小学提供志愿支教活动、化学化工学院志愿者为闽候上街岐安小学提供免费支教、校青协200多位志愿者正在为闽候贫困家庭学子提供免费家教活动……至今,我校‚一助一‛结对先后累计已达八万多对。大学生志愿者们还针对社区普通群众开展了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社区环保、社区科普和其他便民服务。志愿者们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就近就便深入社区,以志愿服务方式提供了包括电器维修、法律咨询、等多内容的教育、科技、文化‚三进巷‛专业服务。使得社区群众感受到了大学生志愿者高涨的服务热情和专业的服务水平。
2、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品牌。自全国‚保护母亲河‛计划实施以来,我校青年志愿者们积极投身环境保护工作,通过集中组织开展志愿者开展植树造林、清除白色垃圾、清除城市牛皮癣、环保宣传等一系列环保志愿服务活动,使环保意识更深层次地进入人心。青年志愿者参与了环保局主办的‚环保巡礼月‛,开展了学雷锋、树新风、创建和谐校园――‚清除牛皮廯‛活动、‚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新模式‛主题活动、纪念第37个世界地球日活动、‚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从我做起‛骑车环城宣传活动、‚龙王‛台风灾后清淤工作等。
3、社会公益志愿活动品牌。我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力加强公益精神宣传的力度,把加强社会公益意识,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作为自身的重要职能。志愿者们开展了‚送爱心——关爱失学儿童‛助学活动、‚血‛溶于水——奉献并快乐着‚心相印,手拉手,献血献爱心‛首次高校机采成分血大型活动、‚放飞青春,珍爱生命,平安一生‛安全宣传月大型签名活动、‚优化校园环境——整齐摆放自行车‛活动、‚我为环保尽心力‛活动、‚关爱农民工子弟学生‛义卖活动、‚树立良好校园用餐风气‛食堂督导队活动、‚共系红丝带‛为聋哑儿童共助义卖活动、‚心系关怀情‛艾滋病日主题活动、‚放飞青春,珍爱生命,平安一生‛ 安全宣传月大型签名活动、‚爱,让我们携手同行‛、迎接‚12.3‛国际残疾人日系列主题青年志愿活动、与聋哑学校共建——‚助残日‛青年志愿活动、庆贺省残协《同人》100期真情相伴青年志愿活动、与省残协携手开展的有爱就有光明的关注残疾人社区青年志愿活动,前往敬老院、福利院进行以尊老敬贤、共建和谐为主题的系列服务活动、以及得到众多电视台及报纸的报道的12.3助残日大型主题活动和大型安全教育活动——‚关注生命,关注安全‛,通过这些活动,志愿者的社会公益意识得到极大加强,也大大培养了青年志愿者们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4、校园360˙e青年服务品牌。为更好地服务广大学生成长成才,我校于2008年5月4日正式开通运行共青团12355服务热线,即校园360˙e青年服务中心,中心的宗旨是‚倾听同学心声,维护同学权益,陪伴同学成长‛,通过接待、倾听团员学生来人、来电和来信上访,了解和掌握团员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学生提供学习教育、法律咨询、就业创业、身心健康、困难救助、日常生活、团学工作、建议意见等方面的服务,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和具体帮助,逐步打造成为服务广大学生的综合性‚一站式‛服务窗口。《中国青年报》、《福建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对该中心进行了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