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川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P48—52《这些垃圾还有用吗?》第二课时说课案
重庆市合川区“聚集生本·追求卓越”课堂展示 说课案
《垃圾的处理》说课案
重庆市合川区二郎镇兴坝完全小学 王小梅
一、说教材学情
《垃圾的处理》是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本课时与小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主要内容是垃圾处理的几种常用方法和垃圾的分类处理。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但是他们不懂得对垃圾进行恰当分类和处理,让他们了解垃圾处理的方法以及分类处理垃圾的好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区提出的“聚焦生本〃追求卓越 ”课堂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不同的垃圾处理方法有哪些优、缺点,各适合处理哪类垃圾;学会分类处理垃圾;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调查了解不同的垃圾处理方法的优、缺点,各适合处理哪类垃圾,查询、了解现代垃圾处理的新技术及应用,整理并完整填写《调查表》;通过模拟垃圾分类活动,学会分类处理垃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调查整理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与他人合作获得成功的快乐;引导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提高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垃圾处理的几种方法,学会分类处理垃圾。难点: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垃圾处理方法并适当运用于生活实际。
四、说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实践活动材料:代表垃圾箱的纸盒、标有垃圾名称的乒乓球。
2、课件:美丽风景图片、乱堆乱放垃圾的图片、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 的图片和视频、实践活动文字介绍。
(二)学生准备:
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其中五个小组分别调查五种不同垃圾处理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各适合处理哪类垃圾,第六小组查询了解垃圾处理的新技术及应用;各小组成员合作填好《调查表》。
五、说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提问法;小组合作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重庆市合川区“聚集生本·追求卓越”课堂展示 说课案
六、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两组不同的图片:美丽风景图片、乱堆乱放垃圾的图片。在这里我用了情景教学法和提问法,再现情景给学生以视觉冲击,从实际出发,从而点燃他们的探究激情。
2、过渡,引入课题。
孩子们,我们都喜欢美好的环境,可垃圾的产生不可避免。这么多的垃圾人 们是怎么处理的呢?我将和孩子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垃圾的处理)
(二)各小组汇报调查结果,教师相机介绍并板书五种人们常用的垃圾处理的方法。
课前,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其中五个小组分别调查的是堆集、焚烧、填埋、再利用、回收这五种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第六小组查询了解垃圾处理的新技术及应用。各小组分别填写了《调查表》。
1、各小组同学依次上台汇报他们的调查结果,教师适时补充说明。孩子们根据自己调查、询问、上网查询资料填写了调查表,在汇报展示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倾听、交流,了解几种人们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特别是第六小组呈现的资料,会让孩子们增长不少见识。
2、通过汇报交流,孩子们知道了运用简单的处理方法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我国目前采用最多的是垃圾填埋法。是不是有了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
再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都对环境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想方设法减少垃圾的产生。
这是本堂课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孩子们分小组展示调查结果,在整个展示过程中,老师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充分体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快乐,既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交流和倾听的能力。
(三)学习分类处理垃圾
1、在我们生活中怎样尽量减少垃圾对我们的危害呢?垃圾分类处理是一种处理垃圾的好方法,接下来咱们一起学习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2、课件出示十种垃圾名称,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怎样分类。学生分类后,自然引出模拟垃圾分类实践活动。
活动方法: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小组合作把写有垃圾名称的乒乓球分装到不同的垃圾箱里,并写上各类垃圾分别采用什么处理方法。
3、小组汇报分类处理结果,教师适时指导。重庆市合川区“聚集生本·追求卓越”课堂展示 说课案
4、说一说,你还有哪些处理各种垃圾的好建议?
这是本堂课的第二个重要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分一分”,孩子们主动参与,学会与他人合作,积极讨论,得出结果,给予儿童表现自己、分享学习成果的机会。
通过“说一说”,打开孩子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四)活动拓展。
1、总结:孩子们,这节课我们探讨了垃圾处理的几种方法,发现再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对环境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污染,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做才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呢?这就是本课咱们共同探讨的结果:我们应该做到把垃圾分类处理以减少污染源的产生,保护好我们的美好家园。
2、作业布置:把关于城市、社区、学校垃圾的调查情况和我们的建议写成一封信告诉合川区区长或者环卫局的叔叔、阿姨们,为他们制订综合整治城市环境卫生的方案提供参考。
七、说板书
本节课我首先板书课题:“垃圾的处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我们探究的主题。接着在同学们汇报调查结果和动手实践时,再板书:“处理方法:焚烧、填埋、堆集、再利用、回收、垃圾分类……”,让学生明白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了解垃圾处理的几种常用方法,学会分类处理垃圾,孩子们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出更多的垃圾处理的办法。
第二篇: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6、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详案
16、说勤奋(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把这些词语读正确。(出示)勤奋
一遍
枕头
稍微 期末
校园
习惯
基础 剥离
浇灌
砸缸
良训
3、同学们表现得真棒,那老师现在要加大难度了,(出示)看看这些三字和四字词语你们能不能同样读正确。(每组提问2人)
史学家
高声朗读
滚瓜烂熟
抓紧时间
编成巨著 《资治通鉴》 生物学家
毫不气馁 急起直追
名列前茅
远渡重洋
产生影响 请你来读一下第一组词语。
你的口齿真清晰,谁能大声地再读一遍? 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读一遍。
我想请会发现的小朋友来仔细看,这些词介绍了谁? 【预设】司马光(板书:司马光)
你的小眼睛真锐利!那老师要考考你们了:你能用上这一组词语说一说讲了司马光的什么事吗?(提问2人)
【预设】司马光是一位史学家,他小时候经常躲在屋里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长大以后他更加抓紧时间,终于编成巨著《资治通鉴》。有谁喜欢第二组的词语,读给大家听!你读得很响亮,谁愿意和他比一比?
你读得也不错!老师奖励你带着全班同学读一下这组词语。那这组词语又是介绍的谁呀? 【预设】童第周(板书:童第周)
你能用这组词语说说讲了童第周的什么事吗?(提问2人)
【预设】生物学家童第周小时候成绩很差,不过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学习成绩终于名列前茅,后来他远渡重洋,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影响。
3、看样子同学们对于课文内容已经很熟悉了。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吗?
【预设】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这是个什么句子?你能不能把它改成不带问号的句子?
【预设】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或: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二、精读课文
1、我们上节课知道,课文是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来告诉大家勤奋很重要的。那想不想了解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个人是怎样经过勤奋通往成功的呢?那就打开课本,一起来看看司马光的故事吧。
2、小时候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大家都很熟悉,课文中是用哪一句话来介绍他的?(提问1人)
出示: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我们一起再次认识认识司马光。齐读。
像司马光这么聪明的人,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呢?自己读读这一个自然段,然后从中找出句子来回答老师,你从哪里看出了司马光的勤奋?
交流出示:
1、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从这句话你可以看出什么?(提问2-3人)【预设】司马光读书很认真。
司马光很勤奋。
哪些词可以看出司马光很勤奋?
【预设】“滚瓜烂熟”,读出了司马光背书背得熟练。
“一直”,是说司马光读书时没有休息。“一遍又一遍”是说司马光读书读了许多遍
老师请大家注意这个字“躲”,自己读读这句话。他躲起来干什么? 【预设】认真读书。
(4)他这样躲起来读书,为的是什么? 【预设】不被打扰,勤奋学习。
(5)小司马光可真勤奋呀,谁能用朗读来告诉我?(提问2人)谁还能把勤奋的小司马光介绍给大家?
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小司马光勤奋刻苦的品德!齐读。
2、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1)用这种枕头你习惯吗?为什么?(提问2人)
【预设】不习惯。睡觉不舒服。
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
(2)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呢?字典上有这么几种解释。
警:
1、提醒,告诫
2、需要戒备的事件或消息
3、感觉敏锐,见解独到
4、国家维持社会秩序和治安的武装力量 在这里,警字应该选—— 【预设】提醒,告诫。提醒他什么?(提问2人)【预设】认真勤奋地学习。
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习和写作
谁也来用这个例子来提醒提醒大家?指名读。
你读得很流利,看来对书本内容掌握很到位!谁来挑战一下他? 我们一起用这个例子来提醒一下自己。齐读。其实啊,还有一个成语来说明这个故事,你知道吗?
是的,圆木警枕,就是形容像司马光这样的刻苦勤奋。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一种精神。
3、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1)你从哪些词看出来司马光的勤奋的? 【预设】19年、终于(2)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很不容易。
(3)是的,《资治通鉴》是一部著名的史学巨著(点出重点词语),它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目的是让统治者从历代兴亡中取得经验。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
(3)就是这样一部巨著,花费了司马光整整19年的时间,19年的夜以继日,19年的废寝忘食,终于编成了《资治通鉴》。来读好这句话。(板书:编成史学巨著)这就印证了这句话,出示引读: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预设】《资治通鉴》
4、和天资聪明的司马光比起来,17岁才进中学大门的童第周就没有那么好的基础了。那童第周又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呢?请同学们找一找哪里体现出童第周学习基础差。出示: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
(1)童第周的基础比别人差多了,他的考试成绩平均分才40多,学校都建议他退学吧。但他——
【预设】生齐——毫不气馁,急起直追
(2)是的,那他是怎么毫不气馁,奋起直追的?(提问1人)
【预设】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
(3)是呀,他学习这样勤奋,是为什么?(提问3人)【预设】我不能放弃,坚持就是胜利。
虽然我基础比别人差,但是只要我努力了,一样能获得成功(4)你们说的都没错,那他的努力有没有得到回报?
【预设】经过半年的努力,童第周的成绩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5)同学们也许光听这个故事并不能了解完成青蛙卵剥离手术有多么了不起。青蛙卵是像小米粒那么大的小黑籽,外面有一层透明的膜,和它紧紧相连,当时生物界正在研究青蛙卵,却无人能把青蛙卵的模型完整地剥开,研究被迫停止,这时,童第周毅然站了出来,说:“我来试试”。面对别人的讥笑,童第周并没有退缩,他凭着自己的胆识和才能,终于完成了青蛙卵的剥离手术,在当时轰动整个生物界。(6)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我吗?
【预设】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7)这句话你读懂了吗?
【预设】勤奋能够弥补不足。只要付出一分辛苦,就能学到一分能力。(8)没错,这就叫——
【预设】生齐——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8)这个例子再一次告诉我们——出示朗读: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9)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预设】青蛙卵剥离手术(板书:完成高难度手术)
三、举例
1、小结:看样子,基础好的人要想成功必须勤奋,基础差的人要想成功也必须勤奋呀。勤奋是通往成功的必要途径。(板书:勤奋)
2、司马光和童第周成功了,他们取得的成就就像鲜花那样灿烂。其实不只是在中国,外国也有这样的勤奋努力最终通往成功的故事。
出示:美国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只上过三个月的学。在他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做过无数次的试验,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每次做试验,爱迪生总是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着。肚子饿了,就胡乱吃点东西;困极了,就趴在桌子上打个盹。不知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他终于成功地研究出了一千多项发明!自己默读这个小故事,然后思考:你从哪里看出了爱迪生的勤奋?(提问3-4人)
【预设】爱迪生做过无数次的试验。
爱迪生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 哪里体现了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预设】爱迪生肚子饿了,就胡乱吃点东西;困极了,就趴在桌子上打个盹。
3、没错,外国也有这样勤奋成才的人,这真是---古今中外,每一位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4、那爱迪生的手中鲜花又是什么呢? 【预设】一千多项发明。
五、写作指导
1、同学们,古今中外,通过勤奋而成功的人物还有许许多多(板书:„„),你知道哪些?
【预设】化学家居里夫人、画家达芬奇、书法家王羲之
2、为什么课文中不多写一点?
【预设】因为这两个人最具代表性。
是呀,选材要有代表性。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是这样,不能什么事例都往本子上搬,而要选取最具有典型性的事例,最能替你表达你的主题的事例。
四、领悟行动 有人说,如今,我们生活和学习条件改善了,“勤奋”二字可以不提了。你认为呢?(提问4人)【预设】不行。虽然我们生活和学习条件好了,可还是要勤奋。
只有勤奋才能成功。
勤奋是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的美德。
没错。不管基础好,基础差,条件好,条件不好,我们都不能离开勤奋。
出示: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忘记“勤奋”二字。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谁来读好这段话?
我们一起把这句话送给自己。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要靠勤奋,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勤奋的优良传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小时候需要勤奋,长大了更要勤奋,老师相信,勤奋定能让更多的人走向成功!
2、同学们,将这句话牢牢锁在心中吧,出示朗读: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七、生字学习
我们上节课将六个左右结构的生字学完了,这节课来学习剩下三个字。遍
末
基
首先观察一下,这三个分别是什么结构的字? 你觉得哪些笔画容易错的,来提醒提醒大家。这三个字都有捺,写的时候一样吗? 基右竖起笔比左竖高,撇画比捺画低。
八、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第16课;
2、利用课余时间找找名人的勤奋小故事,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交流。
板书设计:
16、说勤奋
司马光
————> 编成史学巨著
童第周 ————> 完成高难度手术
第三篇:苏教国标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说勤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苏教国标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说勤奋》教学设
计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重点难点:
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1)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要大胆、独特。先了解名人成就,再探讨个中原因,对于学生深刻领悟勤奋的巨大作用,无疑更加巧妙、合理]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自学问题的设计很有讲究,要有一定的内容跨度,要有逐步的层次递进,要有广阔的拓展空间,要有足够的思考强度,值得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可以记录教师板书,可以记录课堂上随机产生的佳词妙句。注重这种积累,会让学生受益无穷。]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注重教学的深化、拓展、延伸。一堂课上完了,学生系统地整理学习的收获,将思考、感悟、情感形诸文字,是学习过程的延伸,是学习效果的深化,是语文能力的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附、板书: 13说
司马光(天资聪明)编写《资治通鉴》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勤
童第周(基础差,起步晚)完成青蛙卵剥离手术勤能 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第四篇:《伯牙断琴》说课材料(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伯牙断琴》说课材料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伯牙断琴》是鄂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伯牙苦练琴艺,在弹琴时投入情感,使琴艺得到很大的提高,并且觅得知音钟子期,后来因为子期的去世而毅然断琴的故事。表达了知音难觅,要加倍珍惜的情感。
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1——3段写了伯牙通过情感的投入,琴艺提高了;第4——5段写了伯牙觅得知音钟子期,并因知音的去世而毅然断琴。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课在本册教材中的位置,我拟定了一下学习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5个字,生词不是很难理解,但是在读音和书写方面应该更加注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因为复述课文也是第二学年段的教学目标之一。
3、明白“知音”的含义:能够懂得对方的感情。体会伯牙断琴的意义:知音难觅,要懂得珍惜。这是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着想的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深入理解什么是“知音”,体会伯牙断琴的意义。
难点:在体会文章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引导个性化朗读,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1、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知提出学习疑问,带着问题逐层深入理解,最后还回到课文整体,结合自身情感实现理解的升华和拓展。
2、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一方面要有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例如重点词语有层次的理解(知音);又例如通过比较句子等方法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感动”“激动”)。另一方面-又要加强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用同学者的心境和语气引领着学生走进文本,感同身受,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实现个性化阅读。所谓“语文味”也就是正确的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关系,将传统语文教学中有益的教学方法与新课程理念相结合。
3、通过评价语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4、利用课件、音乐烘托课堂氛围。
5、作为语文教师还应该精心设计我们的教学语言,表现语言的魅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设想,我对本课的教学有如下设计。
我决定用两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的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提问,其方法有抓住重点词语提问,例如:什么是“知音”?根据课题提问,例如:伯牙为什么要断琴?还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并且与之对比而产生疑问,例如:一个朋友的离去,伯牙就从此不再弹琴,至于这样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为下节课深入的理解体会作基础。学习课文的1至3
自然段,紧紧抓住“仙境”、“陶醉”、“浑然”、“情不自禁”词语的理解,解决“伯牙的琴艺是如何提高的?”这个问题。完成板书:伯牙琴技高超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的4至5自然段。以重点问题为切入口,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重点词句“知音”,回答课后问题,深入体会情感,复述课文。
由于时间的关系,在这里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真阅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还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一些问题咱们当堂就解决了,例如“伯牙的琴艺是如何提高的?”。还留下了一些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知音’?”“伯牙为什么要断琴?这到底是一份什么样的感情?”(在板书上的课题处和“知音”词语处打上问号)
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个主要问题来继续读书。
伯牙的琴弹得这样好,现在伯牙最需要的是什么?大家知道吗?是一个能够听得懂他的琴音的人啊,这个人是谁?(钟子期)
二、读中感悟。
1、自读4-5自然段,看看钟子期是个怎样的人?(钟子期不会弹琴,但很会欣赏音乐,特别善于听琴。伯牙还说子期是他的“知音”。)课文紧紧叙述这样几句话,够不够表现这一点?(不够,要进行具体描写)
2、再读第4自然段,默读。思考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画出相关的词句。
3、品读句子:
① “无论伯牙弹奏什么乐曲,钟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体会“无论”一词的分量,体会“知音”之意。
② “有一次,伯牙弹奏了一首表现高山的曲子,钟子期立刻兴奋地说:‘好一座巍峨的高山哪!我好像登上了泰山,亲身感受到了那雄伟的气魄呢!’”
重点体会“立刻、兴奋”两个词。“立刻”就是指速度很快,表示子期很快就能体会到伯牙琴音中的意境;“兴奋”能够表现子期体会得很深。再结合看图,甚至利用拍手、叫好等动作行为体会感情,感受“知音”之意,从而指导朗读。
如果学生一时不能很好的把握情感,教师有必要范读。
③ “伯牙弹奏一曲形容流水的曲子,钟子期不住地赞赏道:‘好一条滚滚大江啊!那江水滔滔,汹涌澎湃,多么壮观哪!’”
有了上一句话的基础,学生举一反三,很快就会找到“不住地赞叹”这个短语,从而进行朗读。也会有学生联系插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图中钟子期的眼神,感受他眼前似乎已经出现了滚滚大江,学生也可以模仿这样的表情,入情入境地体会,体会“知音”之意,从而指导朗读。对于这一句的讲解教师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将刚才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巩固。
如果在朗读中,有学生用轻柔的声音朗读,教师应该大加赞扬他的个性表现,并且进一步总结,不一定大声朗读就是表现激动的心情,有时候轻声朗读也能表达自己的感情,只要用心去读,无论什么样的语气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样做也是在渗透个性化朗读的理念。
④ “乐曲声时而表现大雨滂沱,时而表现狂风怒吼,时而表现山崩地裂。钟子期听了,一一说出了琴声的含义。”
在体会“知音”之意之余,我们还可以把重点转移到这个排比句的表达上面来。我设计了一个比较句子的练习:
比较句子:
乐曲声时而表现大雨滂沱,时而表现狂风怒吼,时而表现山崩地裂。
乐曲声表现了大雨滂沱、狂风怒吼、山崩地裂。
经过比较,学生们会体会到加上“时而”一词,更能够表现伯牙琴音的变换多样,从而体会伯牙琴技的高超;而且通过反复朗读,还会体会到排比句朗读起来能够更好地表达语气和情感。接着进行朗读训练。
我这样的设计正是希望通过传统的语言文字训练表现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自己精心设计的评价语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读书的方法。例如“听着你的读书,我仿佛置身于滂沱的大雨之中,任狂风劲吹,任山崩地裂的声音震憾我的心灵。你读得这样好,相信你一定也感受到了这样的情境,是吗?看来,读句子,想画面,用心去感受,是读书的好方法,大家不妨都这样试一试!”这样评价语不仅真诚评价了学生的朗读,创设了文章的氛围,而且提炼了读书的方法,一举多得!
4、配乐。师:还是让我们用朗读来再现伯牙高超的琴技,再现子期对伯牙的那份深深的理解之情。
这样做是本着步步为营的原则,在这里对以上句子的教学进行一个小结,分别指名四位学生朗读。也是为下面的学习进一步创设情境。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渲染:难得伯牙的琴技高超,更难得子期是如此的了解伯牙啊!
5、这时候教师顺势而言:难怪伯牙会感动地说——(课件出示句子:子期,你真是我的知音!
在上节课通过查字典初步理解“知音”一词意思的基础上,现在联系了课文,深入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来体会,相信大家的感受会更深。(学生自由回答,深入体会“知音”一词的含义和分量)
这样对“知音”一词的理解,就会很有层次,而且能够指导学生学会通过查字典以后,还有联系课文内容来深入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同时,“知音”一词的理解,也是牵动全文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这时候教师又一次顺势而言:对于伯牙这样的一种情感,句子里面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感动”)
对于感动一词的品味,我又一次设计了比较词语的练习:能不能将“感动”换成“激动”?并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知道伯牙琴弹得好是需要感情的投入的,而子期对伯牙的情谊给了伯牙灵感,联系下文知道子期的欣赏成了伯牙演奏的动力。从而感受到这份感情里面不仅有激动之情,还有感谢、感恩之情。
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之上来进行朗读,情感会更深入。
同时,教师的评价语还能进一步倡导个性化朗读的风尚:
A、语气很轻缓,多么深情啊!
B、语气强而有力,看来伯牙知道自己找到了这样好的知音而非常激动、快乐啊!
C、语气中突出了“知音”一词,这是一个多么有分量的词语啊!
其实教师这样真诚而又细致的评价学生的读书,也就是在课堂中扮演着孩子们的知音的角色啊!通过教师这样层层的推波助澜,学生的情感已经达到一定的高潮,进入愉悦的情感境界之中。
6、这时候教师话音一转,利用情绪的反差刺激学生的感受。
师:后来,子期去世了,这么情投意合的朋友永远离开了伯牙,再也没有人能够听懂伯牙的琴声,再也不会出现图中伯牙子期朝夕相伴的美好情景了,(课件演示,将子期抹去,空留一个位置)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伯牙,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说这番话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投入,要带着深深的遗憾之情来说,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
在学生情感与教师产生共鸣之时,我们就可以和学生一起动情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顺势也就解决了“伯牙断琴之感”的问题了。
7、分男女生分别朗读4、5自然段,读出情感的反差,并以此作以小结。
从以上的设计中,我们能够看出,“读”是我们教学的手段,也是我们教学的归宿。
三、情感升华。
1、课堂小结:课文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对“知音”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板书:知音难寻,要加倍珍惜!
2、你有知音吗?将你最想对他说的话写在“知音卡”上,送给你的知音。
抓住点滴契机,进行“小练笔”。
3、教师小结语:我们生活在这个竞争的时代,每个人都因为有了了解自己、欣赏自己的人,生活才有了意义,才有了前进的动力。余老师不仅希望做教大家知识的老师,更希望能成为大家的知音,其实在这节课中,余老师一直都在认真倾听大家的朗读和发言,做大家学习的知音啊!
课堂是人性化的课堂,师生应该有情感的生成。
4、组织讨论:怎样看待伯牙断琴这件事情?
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言,教师不要强行指向,但是可以以一个同学者的角色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己的情感,不要走极端。
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多遇知音,也真诚地当好别人的知音。
四、课堂拓展。
1、讲故事《伯牙断琴》。旨在练习复述。
2、介绍几篇关于朋友的文章给大家,例如《皮斯阿斯与达蒙》,巩固阅读方法,体会朋友间信任的可贵。
五、板书设计:
伯牙琴技高超
16、伯牙断琴?
知音?难求
要懂得珍惜
子期善于听琴
随着课堂教学过程的呈现,我们的板书也就应运而生了。板书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表现了文章的结构(两个部分),显示了质疑、思考、理解的过程(问号处为一开始的质疑,教学最后应该一一擦除)。
第五篇:《伯牙断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而然段,明白“知音”的含义。
3、体会知音之于人生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深入体会“知音”的含义,理解伯牙断琴这一举动。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六课《伯牙断琴》。首先,请大家看大屏幕,还认识他们吗?
出示语词:擅长 勤学苦练 精妙 陶醉 浑然 情不自禁 大有长进
巍峨的高山 雄伟的气魄 滚滚大江 汹涌澎湃 江水滔滔
大雨滂沱 狂风怒吼 山崩地裂
学生读词。
2、上节课我们从课文1—3—自然段中都了解到了什么,你能用一段的话来说一说吗?试着用上屏幕上第一行词语中的一两个。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伯牙为什么认准这位在山野中遇到的樵夫就是自己寻觅
已久的知音?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找一找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地说明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2、出示:无论伯牙弹奏什么乐曲,钟子期很快便能道出其中的思想和感情。
如果说要你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解释“无论”你会选择哪个词?把“不管”放到句子中再读。
认真默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把最能体现“无论伯牙弹奏什么曲子子期都能听懂的”的重点词语用你喜欢的记号画出来。学生交流。
出示:有一次,伯牙弹奏了一曲表现高山的曲子,钟子期立刻兴奋地说:“好一座巍峨的高山哪!我好象登上泰山,亲身感受到了那雄伟的气魄呢!”(指名读)能说说你的体会吗?
(立刻:子期反应快,会听琴; 兴奋:听懂了,很激动。)你能感受子期当时的兴奋吗?谁想来读一读子期的这句话?指名读。评价:多么真切的感受啊,这些都是伯牙用音乐再现出来的,音乐真是有着无穷的魅力。(再读)
出示:伯牙弹奏一首形容流水的曲子,钟子期不住地赞赏道:“好一条滚滚大江啊,那江水滔滔,汹涌澎湃,多么壮观哪!”
你能用我们刚才抓重点词的方法来告诉老师你的体会吗?(不住地赞赏:琴声停了赞赏未停,子期听琴反应强烈,说明会听琴。)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读这段话。
男女生对比读第一二句。
让我们也用心来体会这两颗心之间的真诚交付!(朗读)
出示:一天,伯牙和钟子期出去游玩,突然下起大雨。伯牙触景生情,便弹奏乐曲,抒发胸中的感慨。乐曲时而表现大雨滂沱,时而表现狂风怒吼,时而表现山崩地裂。钟子期听了,一一说出了琴声的含义。
比较:乐曲时而表现大雨滂沱,时而表现狂风怒吼,时而表现山崩地裂。
乐曲表现了大雨滂沱、狂风怒吼,山崩地裂。
用了三个“时而”更能表现伯牙的琴声富于变化,这样的曲子子期听懂了吗?他这时又会说些什么呢?这一次课文里可没有写,你能试着说一说吗?(给出格式:琴声表现——————,我仿佛看到了——————同时给出上面两个例句)
这么富于变化的曲子子期都能一一说出其中的含义,子期真不愧为伯牙的知音!从这三个例子中,我们又一次深切地感受到——:无论伯牙弹奏什么曲子,钟子期很快便能道出其中的思想和感情。难怪伯牙会感动的对子期说:“——”(朗读。)
两个人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可成为知音的两个人除了音乐以外,还会做些什么还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根据图片进行想象。3、学习断琴部分。
引读。
从范读中体会“扯”与“摔”。
三、回到全文。
1、学了课文,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知音”? 2、你同意伯牙断琴吗?为什么?把你的观点和同桌说一说。3、小结。
4、最后请大家到作业超市去逛一逛。除了第一道题,你可以任选其中的一题做一做。
(出示作业超市:1、抄写文中带生字的词语。2、、如果你能穿越时空,请给伯牙写封信,告诉他你与知音的故事,也可以安慰安慰他。
2、有空时,和爸爸妈妈去古琴台看看,并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
3、通过各种方式查阅一下,武汉还有哪些地名也有着动人的故事,与同学交流。)
——《伯牙断琴》课后反思
胡晓柳
伯牙断琴,缘于知音难觅。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理解“知音难求”。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入地理解知音的可贵,真正地体会到伯牙失去知音后的痛苦与绝望?根据新课标淡化段篇内容的分析,要打破繁琐讲解的教学模式,构建起思想、知识、情感交流的网络型的课堂结构的要求,我把在民间流传的关于“知音”的传说作为线索,把理解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情感作为纽带,对本课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补充背景,铺垫情感。
仅从课文来看,重点有二:一伯牙高超的琴艺是怎样练成的;二是钟子期高超的“知音”本领如何?课文内容简短,语言平实,要读懂字面的意思并不难。但因为学生生活的时代背景、认知能力、个性差别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要真正地理解“知音”的含义并不是那么容易。为了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走进伯牙的内心,去真切地体验他的喜与痛,我们以对课文进行了背景的补充,并将在武汉钟家村广为流传的“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传说穿插到课文里,并以它为线索,推动着课堂的流程。
用复习第一课时内容作为导入,接着介绍伯牙练就高超琴艺而倍感孤独的故事背景,为“知音难求”打下伏笔。“为什么伯牙会认定在山野中遇到的樵夫就是自己的知音呢?课文中哪一句最能体现钟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顺势一导,使课堂回到了课文中。在学习完第四自然段之后,又有一段故事的补白:临别时二人的约定、次年伯牙满怀期待的赴约、子期坟前痛苦地追忆,既丰满了课文内容,又为伯牙断琴作了感情上的铺垫。
二、层层深入,体会情感。
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能会听琴的故事,但这个词的内涵却又远远不止于听懂音乐,它更指能体会对方的情感,能给对方以激励,能分享和分担彼此的喜与忧。为了让学生的认识达到这一层次。先是从课文第四自然段入手,通过读,抓住其中的重点句子和关键词,体会“无论伯牙弹奏什么乐曲,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在这个基础上,联系第一课时所读到的伯牙琴艺提高的原因,理解子期之所以能听懂伯牙弹奏的乐曲,是因为他听懂了伯牙内心对美景的热爱,使学生对知音的理解,由知“音”深入到知“情”。接下来用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成为知音的两个人除了谈论琴道,还可能做些什么,还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知音,不仅仅在一方面有共同的认识与追求,还应该体现在无处不在的心灵交流中。这一环节既是一个说话训练,又把学生对知音的认识由知“情”引向了知“心”这一层次。在这个层层深入的过程中,知音的形象渐渐清晰,知音在人生命中的地位也渐渐突显。
三、入境想象,升华情感。
语文课堂是情感流淌的课堂,在时甚至是激情澎湃的课堂,只有引导学生透过文本,入情入境地去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才能让学生与人物产生共鸣,从而实现文本与情感的交融,实现语文课堂中人文性教育的目标。具体到这一节课,采取的是入境想象的方式,用声情并茂的讲述营造情境,引学生进入情绪场。如,第二年,伯牙兴冲冲地赶往相约的地点时,一路上,他会想到些什么?由此引发对知音的强烈期待,也为后面的情感落差制造一个高度;再如,在子期的坟前,伯牙又想起了过去的一幕幕,你能想象一下吗,此时的伯牙,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情景?让学生能深入地走进伯牙的内心,去感受他无比悲痛的心情,从而从心灵深处去理解伯牙“断琴”这一举动。有了这样的感受,再回到课文,朗读断琴部分,已不需要教师的指导与提示,从“扯”与“摔”这两个字的朗读中,便能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伯牙的伤痛已感同身受。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育要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多维性的内容在不同的大脑里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所以在回归全文时,设计了谈谈对伯牙断琴这一举动的看法这一环节。有了以上对情感的积蓄,有的学生对伯牙断琴表示深深地理解,说:“知音去了,再也没有人能听懂我的琴声,不还弹琴给谁听呢?”有的说:“子期这样了解我,我要断琴来表达我对他的忠诚。”但在课堂上,也有不同的声音:“知音去了还会找到知音的,我不同意他断琴。”“如果伯牙断了琴,人们就再也听不到那美妙的乐曲了,太可惜了!”因为课前已预设到这种看法,所以对于这种态度,我进行了适时地引导:伯牙断琴,发生在等级制度森严、人们没有议论自由且信息非常闭塞的封建社会,而在人人平等的、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只要懂得珍惜,我们的身边一定会有知音。由此引导学生在理解“断琴”这一举动的同时,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体现语文教学中价值观取向的向导作用。
在语文课堂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并举的。在这堂课中,有重点字词的理解,如,无论、立刻、时而、大雨滂沱、狂风怒吼等;有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的说话练习,如,当读到“乐曲时而表现大雨滂沱,时而表现狂风怒吼,时而表现山崩地裂。”这一句时,让学生根据前两个例子,说一说钟子期这一次听到琴声后又仿佛看到了什么;还有阅读方法的指导,如,用先总后分的句式,会把文章写得更具体,抓住文章中,人物语言和神态中的关键词,就以能很好地体会人物的内心,可以用换词的方法来理解文中的词语等。
将教学设计付诸实施时,也有几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首先,作为新时期一位合格的教师,应该是全面发展的。课改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在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方面下功夫,熟练地掌握多谋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其次,教师在平时的常规课中规范自己语言和教学行为,加强基本功的磨练。这一次赛课尽管经过了几次的试讲,但心里还是忐忑不安: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同一个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也会随时改变,也就是说同样的问题也许会有无数种不同的回答,这样,每一堂课都是千变万化的,我能不能在众目睽睽之下,根据当时学生的表现来调控课堂?学生的回答,我能不能做出适当的评价?如果出现了与我的预设完全不同的意外,我该怎样处理„„ 顾及越多,约束就越多,例如在对第四自然段的“乐曲声时而表现大雨滂沱,时而表现狂风怒吼,时而表现山崩地裂。”一句进行想象拓展时,几个学生都只对“大雨滂沱”这一个方面进行了想象,当时,我很想自己示范说一句,然后提醒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的大雨滂沱、狂风怒吼、山崩地裂这三个词语的意思进行想象,但又担心课堂产生迂回,耽误时间,所以在点了几个学生后就草草收兵了,课后进行反思,这一环节是没有达到课前所预设的效果的。由此,我想,如果一个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基本功从语言、交流感、课堂诊断、课堂调整等方面进行完善,那么在任何场合,他都会应对自如,游刃有余。
第一次参加区里的赛课,尽管结果不尽如人意,但自己觉得收获颇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会反复进行“反刍”,细细地从这一堂课中寻找自己与一个成熟教师之间的差距,并努力去将它缩短、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