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航天日】中国航天: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航天日】中国航天: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60年来,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在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让我们展开这张让国人骄傲、世界尊重的中国名片,看看中国航天有哪些最新进展和规划? “三高”成就民族品牌
中国航天已经成为象征着高技术、高质量、高可靠的民族品牌。
让我们先看看中国的航天器。
从1970年4月24日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以来,我国卫星研制能力不断提升,经历从无人航天器到载人航天器,从人造地球卫星到月球探测器,从低轨道飞行到绕月球轨道飞行,从短寿命工作到长寿命飞行等技术发展历程,形成了载人航天、导航定位、深空探测、通信广播、对地观测、气象预报、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七大类航天器研制业务。卫星的技术水平、应用水平以及长寿命、高可靠性逐步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方红一号卫星就是从这座退役的发射塔架中发射升空。▲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展览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当年一共生产了5颗,1颗还在天上,这颗是它的同型小伙伴。
“目前,我国现有的在轨航天器近150颗,到2020年,我国在轨航天器数量将超过200颗,列世界第二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陈学钏说。再看看中国的火箭。
从常温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覆盖高、中、低各种轨道,我国自主进入空间的能力正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长征一号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已经进行了第226次飞行,前100次发射用时37年,而后100次仅用了7年的时间。
“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我们共完成86箭138星的宇航发射任务,较‘十一五’期间翻了一番,发射成功率达97.7%,也创造了世界最高的发射成功率。”陈学钏说,“现在,我们的年均宇航发射次数超过17次,而‘十三五’期间,年均发射数量将达到30次左右”。
高技术、高质量、高可靠,“三高”成就了中国航天的民族品牌,让中国航天打入国际市场。
自1990年4月7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成功送入轨道,实施首次商业发射服务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为2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卫星组织实施了43次国际商业发射,发射了49颗卫星。在提供发射服务的同时,我国还实现了卫星的整星出口。其中包括委内瑞拉、尼日利亚、巴基斯坦、玻利维亚、老挝、白俄罗斯等国的9颗卫星。“挑战”点亮科技之树
根据规划,未来十年,中国航天要迎来的挑战可真不少。雄心勃勃的中国航天人,正在用探索宇宙的豪情将科技树上的技能点一个个点亮。我们将建设中国的空间站。
按载人航天工程规划,今年我国将完成研制并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2017年,将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验证空间站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2018年前后,将完成研制并发射“天和一号”空间站核心舱,这是我国空间站建造的重要起点;随后发射两个实验舱与“天和一号”空间站核心舱交会对接;2022年前后,中国将完成空间站建设,成为继国际空间站(超期服役)、和平号空间站(已退役)之后的全世界第三个在轨组装的空间站。预计到2024年,随着国际空间站的退役,中国将成为唯一在太空拥有空间站的国家。我们将采回月球的土壤。
按探月工程计划,2017年,我国将完成“嫦娥五号”飞行器的研制和发射任务,从月球采集月壤并返回地球,届时我国将成为全球第三个自主掌握月球探测返回技术的国家。2018年,我国还将用“嫦娥四号”飞行器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为人类完善月球档案资料。据悉,载人探月工程的论证与立项工作也正在进行中。
我们将探测遥远的火星。我国首次火星全球遥感与区域巡视探测任务已获得国家批复立项,这将改变火星上没有中国探测器的现状。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党委副书记、新闻发言人王中阳透露,目前航天五院正在开展火星探测器的研制任务,计划于2020年从地球飞往火星,一步实现“绕、落、巡”工程目标,对火星进行着陆巡视探测。我们将布设更犀利的天眼。
“十三五”期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继续发射卫星,计划在2020年前后完成全球组网,为全球用户提供卫星导航高质量服务;我国将研制发射“高分六号”“高分七号”等5颗卫星,全面完成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建设;我国还将基本建成技术先进、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实现40颗左右遥感卫星、25颗左右通信广播卫星在轨稳定运行,提供空间信息服务。我们将探索更深奥的宇宙。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发射更多的空间科学卫星。继去年底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上天后,今年4月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又成功发射并返回,前者有望在暗物质探测和宇宙线物理这两大科学难题上取得重要突破,后者将在微重力条件和空间辐射条件下的物质运动及生命活动规律方面取得创新成果。
中国科学院重大任务局副局长于英杰说,“今年下半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和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也将先后发射升空,我国空间科学探索将踏上新征程”。他还透露,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进行了2030年前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未来将有更多空间科学卫星陆续出现。
中国航天日为什么定在4月24日?这是为了纪念46年前那个举国欢欣鼓舞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开启了中华民族进军太空的大幕。参与过这一伟大事业的老航天人至今仍有不少在世。《经济日报》记者特地走访了其中部分代表,听老航天人讲航天日的故事。我们也要搞卫星
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首颗卫星。这一年,宋庆元从东北大学数学系毕业,戚发轫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都分配到当时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年轻的他们在听钱学森院长讲《导弹概论》课时,并没有想到,自己后来会参与发射中国第一颗卫星的研制工作。1958年1月,美国也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
这一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要搞就搞得大一点。” 号令如山,十万建设大军奔赴甘肃和内蒙古交界处的戈壁荒滩,开始建设中国最早的卫星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也是这一年,中国科学院派出赵九章、杨嘉墀、钱骥等科学家组成的“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到前苏联考察卫星工作。专家们在“老大哥”那里住了70天,连卫星的影子也没见到。他们达成共识:“靠天、靠地靠不住,发展人造卫星,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
中国科学院把卫星研制列为1958年第一项重大任务,代号581。然而,随着国民经济进入三年困难时期,在中科院拿出了我国第一个卫星规划、做出了我国第一个卫星模型后,581任务不得不暂停。
这一停就是好几年。但科学家们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1964年,东风二号导弹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也爆炸成功,研制卫星的条件成熟了。
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批复下,卫星任务重启,新代号是“651”。无数专家、学者、工人、军人为了这个目标集结了起来。
“1965年我正在下放劳动,接到电话非常激动,马上赶回来。”长征一号火箭设计师韩厚健回忆说,1965年1月到1967年11月是651任务的立项和方案设计阶段,当时他负责一二级液体火箭的研制工作。
陈克明是长征一号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者。他回忆说,第三级火箭的研制任务是1966年底接到的,比一二级稍晚,却非常重要。“一二级火箭只能送卫星到近地点,达不到第一宇宙速度,要靠第三级火箭加速才能把卫星送入轨道,绕地球正常运行。”
1968年2月,专门负责卫星研制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负责卫星研制总体工作的孙家栋“点将”18人,组建总体设计部,戚发轫即为其中之一。
“中央提出四大要求:上得去,抓得住,听得着,看得见。上得去是火箭研究院任务,后面三个我们负责。”戚发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他此前做过东风二号,东风二号曾在天上出事故掉下来,就是因为技术没吃透,也没做地面实验。于是他们在东方红一号中吸取教训,设计18项地面实验,以保证上天可靠。天上有了中国星
第一颗中国卫星的缔造者们,克服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
宋庆元需要把人脑当成电脑使。
当时,她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前身)工作,承担了卫星轨道计算和运载火箭弹道计算的艰巨任务。她回忆说:“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计算机还是电子管,不是现在的半导体,只能用计算机语言手工编程。计算机内存小,速度慢,经常跳闸。一条弹道一次算不完,要分成4部分计算,中间结果存到磁带上,四五个小时才能算完。”而像这种连现在的计算器都比不上的计算机,当年却是我国三台大型计算机中最好的一台。宋庆元每天加班到凌晨两三点,经常一天忙得只吃一顿饭,持续半年多才完成任务。
陈克明死活找不到能给固体发动机做壳体的厂家。这位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的82岁退休老专家,谈起数十年前的这件往事时依然一脸焦灼。当时他在华北、东北和华东地区,踏遍十几个省市,始终没找到一家能独立加工燃烧室壳体的厂家。“设计方案对第三级火箭要求特别高,要求装药重量超过88%,结构重量只能占12%,还要能高空工作,能旋转工作。”陈克明说,这要求发动机壳体既轻便又牢靠。他们最开始做的是玻璃钢壳体,因为强度低失败了,又改用特种钢壳体。没有任何厂家能单独完成,就把任务分散,找了好几家厂全国大协作,有的负责焊接,有的制造锻件,有的做热处理……终于按时完成任务。做卫星的工人们用湿毛巾当防毒口罩用。
“东方红一号”卫星诞生在北京中关村地区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29厂里。给卫星的铝合金外壳蒙皮表面进行光亮阳极氧化处理时正值寒冬,由于厂房内不具备生产条件,工人们在冰天雪地里搭起木棚,在里面挖了两个大坑,上面支起三个大铅槽,槽中放入硝酸溶液,下面用木柴烧。为了防止风沙弄脏电解液,就在木棚上盖几片石棉瓦。没有防毒口罩,就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做试验,实在憋不住了,就跑到棚子外面吸几口新鲜空气,又跑回棚里继续干。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终于攻克了难关,使蒙皮表面的辐射率和吸收率达到了规定的技术要求……
经过无数中华儿女日夜奋战的努力,检验成果的时候到了。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东方红一号”卫星,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升空。从一颗星到百颗星
这颗卫星因在太空演奏《东方红》乐曲并通过电波传送回这段音乐而得名,它上天后,因为末级火箭“观测裙”的特殊设计,曾达到2-3等星的亮度,肉眼直接可见。中国对“东方红一号”卫星飞经各国首都上空的时间进行了预报,以便各国观测,在当时引起许多国家的强烈反响。卫星设计寿命20天,实际工作28天才与地面失去联系。46年后的今天,亮度相当于6等星的“东方红一号”,仍然飞行在轨道上,能被我们从地面上观测到。我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将国产卫星投射太空的国家。“东方红一号”不仅全部达到设计要求,而且质量达到173千克,比前4个国家首颗卫星的质量总和还要多出近30千克。一星破晓,光耀五洲!
数十年前,那些勒紧裤腰带也要实现航天梦的中国人,土办法、零基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地将中国送入“太空俱乐部”行列。
数十年来,那些为第一颗中国卫星奋斗过的机构和个人,与中国的航天事业共同进步,发展壮大。
戚发轫后来成为神舟五号飞船总设计师,参与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的梦想。
负责“东方红一号”卫星整星包装的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29厂,从一家生产老虎钳的仪器厂,成长为国内宇航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
给“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乐音盒的航天五院502所、赶制观测裙的航天五院508所,现在分别成长为卫星控制系统和遥感技术领域的佼佼者。
当年的航天五院,也就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一颗卫星竭尽全力;当年的航天一院,也就是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一枚火箭殚精竭虑。如今,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长征一号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已经进行了第226次飞行。中国正在使用的包括各类卫星在内的在轨航天器,已达到近150颗。百星在天,熠熠生辉!
从一星破晓,到百星争辉,中国航天人新老更替、换了几代,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攻坚、开拓创新的航天精神却一直未变,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当时的国防科委曾组织一个各条战线参与研制和发射卫星的17人代表团,去天安门城楼参加当年的“五一”庆祝活动。本文采访过的宋庆元、戚发轫、韩厚健、陈克明都在代表团中,受到毛主席接见。“毛主席讲,天上有2000颗卫星,我们才是两千分之一,放一个卫星有什么了不起?我们没有骄傲,现在放到第226次。”忆往昔,看今朝,韩厚健感慨地说,“中国航天人越干越好,中国正在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
第二篇:2015年本科生开学典礼——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在南京工业大学201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黄维
2015年9月26日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关心支持南工事业发展的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值得在场的5824名新同学终生铭记的日子,因为你们刚刚成为南工的一员,成为南京最美校园的主人。请允许我代表学校欢迎你们来到南工,更感谢你们选择南工!在中秋节、国庆节、古尔邦节等佳节纷至沓来之际,向全校师生员工致以节日的问候!从今天开始,南工历史上第一次学术休整周拉开帷幕,在此也向支持南工事业发展、遍布五大洲的合作伙伴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每年的这一天都是我们最为期待的。‚飞龙秋、游上天‛,刚才同学们的军训汇报表演让人震撼、令人鼓舞。你们乘风而来、踏歌而行,军号嘹亮、健步如飞,给浦园带来了青春的活力和光彩!你们与最美南工的遇见,正当人生最好的年华。文学家经常引用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一句话——‚四美具,二难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我们也有同样的追求。所谓‚四美‛,尽管有不同的解读,但我更愿以‚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来形容;‚二难‛是贤主和嘉宾。今天就是这样一个盛大而完美的日子,大国泱泱、人才济济,生机勃勃、其乐融融,美轮美奂!
南工之美,不仅在于她的外表,更在于她的气质和传统。南工源于三江师范学堂和同济医工学堂,113年风云际会、艰苦卓绝,铸就了‚明德、厚学、沉毅、笃行‛的大学精神和‚忠诚精实‛的踏实作风。如今,南工成功跻身国家首批14家‚2011计划大学‛之列,学校综合排名快速攀升,站在了实现‚综合性、研究型、全球化‛大学战略目标的新起点上,谱写着‚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的梦想与情怀,镌刻着‚育人为国、创新为民‛的责任和担当。
南工之美,还因为有风华正茂、青春正好的你们。人是最有内涵的风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一个人成为别人眼里的风景时,也在润物无声地感染着别人。最近有一个词非常火,就是‚颜值‛。有人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甚至开玩笑说‚高考是人生最后一次用脑,以后就看脸了‛。的确,拥有美丽的外表,既能平添自信,也能赏心悦目。但中国人常说‚相由心生‛,‚腹有诗书气自华‛,随着岁月流淌,再美好的容颜也会随之逝去,时光唯一带不走的是学问、智慧和梦想。青春的美好不仅仅在于颜值,更在于你们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灵动、喷薄欲出的梦想、和象征生命源泉的隽永。费孝通先生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山有山的故事,水有水的诗篇,星空的美在于浩瀚无边,大海的美在于波澜壮观。美丽各不相同,才会构成绚丽多彩的壮阔世界。我今天与各位新南工人的交流,就想围绕着星空之美、大海之美两个角度来分享和展开。
一是祝愿你们的梦想智慧,如星空般绚烂辽阔
两个多月前,美国‚新视野‛号探测器经过9年半的太空穿梭,与冥王星‚亲密接触‛,人们‚不明觉厉‛,引发了对宇宙的热切关注和美好遐想。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要仰望星空?这或许可以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角度做一解读。
仰望星空:提供了最开阔的视野
臵身广阔宇宙,眼前的图景往往会呈现出新的样貌。诗人郭小川在《望星空》的诗中写道,‚在伟大的宇宙的空间,人生不过是流星般的闪光。在无限的时间的河流里,人生仅仅是微小又微小的波浪。‛只有在放眼繁星密布的美丽苍穹时,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那些一度感觉天大的事情,其实不过是过眼云烟。
仰望星空:夯实了最扎实的基础
有一个西方考察队到原始森林探险,请了当地印第安土著做向导。在疾行三天后,土著向导要求队伍停下来休息一天,因为‚走得太快了,需要停下来,等一等我们的灵魂。‛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也被时代裹挟着奋力奔跑,成名要早、创 富要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逐渐失去了方向和分寸,感到了迷茫和迷失。因此,我们既要有仰望星空的沉静专注,也要学会滋养性情,淡定自信,优雅从容,耐心去做好每一件简单甚或琐碎的事情,等一等青春无处安放的灵魂。
仰望星空:激活了最发散的思维
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民族需要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不只是注意自己的脚下‛。俯仰之间,‚与天地精神往来‛,星空似乎就有这样一种神奇的力量,让人们脱离‚小我‛,转向思考国家发展、时代兴衰、人类文明、宇宙演化,思考‚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这样的终极问题,任思维在黑暗中驰骋,碰撞出激情的火花。讲到这里,可能有的同学已经猜到了我接下来要说的,是近来最为火爆的科幻小说——《三体》。因为时间关系,我只来得及匆匆浏览了其中的第一部,就被它的恢弘大气、光怪陆离所震撼,迫不及待地想与大家分享。
话题到了读书,我作为校长、大家的老师,必须得多讲几句。书不仅仅要多读、深读、精读,而且要广读、泛读,尽量多涉猎几个门类。读史启迪智慧,数理培养逻辑,哲学引发深思。你们正值青春年少,尤其要多读一些哲学,如唯物史观、实践观、辩证观、发展观等等,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美。刚才提到的科幻文学也很必要,这不仅是一种文学题材,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融会贯通了科学、技术、哲学与文学,是脑洞大开的人类想象力的集大成者,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科技创新的引发剂和催 化剂。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事实上,当今的高新科技产品概念大多都来自于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的科幻小说,例如电子书、3D乃至4D打印、量子通信、基因工程、柔性电子等等,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人类的想象力有多么离奇,科技就一定能够发展到多么神奇。关键是要勇于筑梦。
二是祝愿你们的大学生涯,如大海般宽广沉毅
经历了紧张激烈的高考,踏入大学校园后,你们是否思考过‚大学生涯该如何度过‛?也许有人觉得可以松口气歇一歇、再憧憬一下爱情了,上上课,翘翘课,大学四年就在这样的状态中‚duang‛地一下就过完了;也有人认为上大学是为了一纸文凭,为了好就业、就好业,忙着实习、工作、多赚点钱。但实际上,大学是一个新的视野和空间,一方面是为了‚求知‛,让你的人生智慧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才是‚求职‛,为今后找个好工作、有个好的事业起点。很显然求职是建立在知识底座上的,求知是求职的基础,其意义更显重要。同学们必须明白,在知识经济时代,学历并不能改变命运,只有建立在严格的学术训练基础上的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大学同样也不是用来虚度的,大学要有追求、有梦想、有担当,要努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海纳百川:大学生涯需要一种境界和胸怀
刚入大学,你们可能会认为‚专业就是职业‛,以为读化学的就会成为化学家,读会计的就会成为会计师,读法律的就会成 为律师。诚然,对于是否能转专业这个顾虑,学校今年已经适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同学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实施了改革,让入学专业不再束缚大家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这是非常难得的进步。但必须提醒大家,‚专业即为职业‛的观点是错误的。在‚互联网+‛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早已从‚专才‛转向了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全球化人才。学科间彼此交叉、演变发展,每一种跨界都有可能开创一个全新领域,引发一次新技术或生产力的变革,为人类社会注入新的动力。
我本人的成长道路就屡屡体现这一特点。我在36年前进入北大化学系学习攻读本硕博期间,专业是物理化学,后来逐渐转向纳米材料、纳米技术、光电材料、有机电子、柔性电子、生物电子等,从化学、物理、材料、信息、电子、生命等领域一路延展,且行且跨界。在社会科学方面,我也曾比较系统地学过政治学、管理学、国际关系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等,偶尔也在一些社科刊物上发表一些思想理论类的‚豆腐块‛文章,年轻时还创办了国内最早的铜版纸彩印刊物。就我的感受来说,这些貌似无用的跨界,在丰满了人生厚度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滋养了创造性和责任心,涤荡了灵魂的诗意。
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技巧也非常重要,其中以语言学习为最。我非常赞同缔造了新加坡奇迹的李光耀先生的观点,他对外语学习非常尊崇,认为‚语言能力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格局,语言政策能决定一个国家的成败‛。在求学期间,从小学到大学,我曾学习了英语、日语、俄语等多种语言,较为丰富的语言训练以及随之升华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习惯,对于开拓全球化视野、交融跨国界思想、寻求跨文化合作,尤其是在世界大同语境下求同存异、达成共识,都颇有益处。
海阔天空:大学生涯需要一种勇敢和担当
当今时代是创新创业的时代,实现自身价值成为许多青年人的梦想。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引擎之一。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的创新时代,互联网思维席卷一切、如日中天。大家可能也注意到,近日随习近平主席访美的一行商界代表中,有15名‚霸道总裁‛,其中以BAT三巨头(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异军突起,开始在经济领域扮演重要角色。23日,习主席还在西雅图微软公司总部会见了出席中美互联网论坛的双方主要代表,并发表讲话。
信乐团的《海阔天空》中有句歌词很好:‚日落是沉潜,日出是成熟。只要是光,一定会灿烂的。海阔天空,在勇敢以后‛。生命的天空是有色彩的,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挫折和困顿,成功也就必定会在不远处等着你。正如克强总理所讲的‚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人生的荣光往往只有行动起来才具备实现的条件。在这个雷厉风行的‚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需要敢想、敢试、敢闯,敢为人先的气质。
南工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鼓励独立思考,开阔思 维视野,培养实践技能,激发创造精神,为青年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空间。在这里我举个例子,在上周落幕的首届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南工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11届毕业生顾问的团队‚‘8天在线’校园网上超市‛项目荣获一等奖,这正是南工所倡导的‚创新引领创业,创业促进创新‛的具体体现,让我们再次见证了南工人的创新不竭、拼搏不止。
海誓山盟:大学生涯需要一种坚韧和信心
作家海明威在代表作《老人与海》中,讲述了一个老渔夫的不屈不挠的‚硬汉‛故事。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肉体可以横遭折磨,但是意志凛然而不可侵犯。
对在座的部分同学而言,诚然,南工也许并不是你们的‚梦中情人‛或‚初恋情人‛。因为错失了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过去的南工没能戴上‚211‛和‚985‛的帽子,颜值不高,成为南工人难以挥去的遗憾。南工的分数线也不像一些主流高校那样高高在上。但这绝非事实的全部。我想说:南工对你们充满信心,你们同样也要对南工坚定信心。
南工对你们充满信心。因为世界上真正的天才和智障都寥寥无几,在座的绝大部分老师和同学,和我本人一样都是普通人。上帝是公平的,造就功名的变量唯有勤奋和坚韧。我的口头禅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南工学子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与我长期学习任教的北京大学、以及短暂停留的清华大学的绝大多 数同学相比,并没有什么差别,高考成绩的差异往往只是努力的深浅、起步的迟早和教育资源的多寡有别罢了。有个段子说:文凭不过是一张火车票,北大清华是软卧,本科是硬卧,专科是硬座,民办是站票。火车到站下车找工作,才发现老板并不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只关心你肚子里装了多少货。‚英雄不问出处‛,‚211‛、‚985‛能培养优秀人才,普通大学毕业生逆袭也不在少数,成功者的比例并没有太大差别。比学校的帽子更重要的,是阳光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开阔的眼界、思考的能力和奋斗的足迹,这将成就你们新的颜值。
你们对南工也要坚定信心。南工除了跻身国家‚2011计划‛高校的领头羊外,科技创新创业的实力也相当强大,坐镇长三角工程领域、堪称一方霸主,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国字号平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高校中,同时兼备这四类国家级平台的只有十几所)。在2015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名列中国(不含港澳台)第48位,在代表科技创新实力的自然指数排名中名列中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第37位,学生就业率和升学率都相当可观。三年多来,学校以‚人才引育、协同创新、文化引领‛为主线,积极构建全球创新网络,打造世界一流的人才高地、成果重镇,聚集了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新加坡、日本等世界一流大学的近300位杰出学者、青年才俊。这绝不是‚老黄卖瓜,自卖自夸‛,我们的各项办学指标,比起大部分所谓的‚211‛高校和部分‚985‛高校来说,都毫不逊色,甚至更有特色、更具优势。我们有十足的信心和雄心向世人展示:南京工业大学正在迈向主流、敢与世界一流试比高!你们选择南工是幸运而正确的!
同学们,英国桂冠诗人约翰·梅斯菲尔德曾经说过:‚世间很少有事物能比大学更美‛。大学之美,美在文化的充沛与丰盈,美在品格独立与追求卓越。只要它存在,人类追求高洁与创新的步伐就永远不会停止。让我们努力!
同学们,我们要出发,去探寻美好的未来。我们的征途将是星辰大海!
预祝各位中秋、国庆、古尔邦佳节愉快!谢谢大家!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第三篇: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随笔
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青岩耸了耸发麻的肩膀,抬头看向在她前方的挂钟,时钟和分钟都停在了一个默契的位置。青岩起身将钢琴架上的练习谱和没吃完的面包一齐放进背包,关了灯走下楼,晚风轻轻拂过她的发,黑暗中传来的猫叫声似乎与她心中的旋律和声,右手下意识的弹动起来。突然,一阵强风吹过,长长的黑发瞬间铺满了整个面庞,青岩用手拨掉乱发,嘴里吐着刚才被风吹进嘴的头发,嘟囔着:“12点钟的妖风还是一如既往的热情。”
青岩的生物钟每一天早上8点都会准时提醒她起床,青岩很少赖床,雷厉风行的洗漱、穿衣、叼块面包出门这一系列的动作绝对不会超过5分钟,有一次不幸的晚了一点,不仅仅地铁上能够小睡半个小时的座位跟她saygoodbye了,而且还要忍受被人当“肉夹馍”的痛苦和具备自动过滤若干不知名气味的功能。前车之鉴如此惨痛,青岩在起床的瞬间往往最有动力,抱着不想被报导“妙龄女大学生因搭乘地铁不堪拥挤晕倒被送往医院”的信念,青岩总算能保证每一天早上都有半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青岩之所以争分夺秒的掐时间,是因为早上是她最闲的时候。她的学校是一所音乐学院,上午练声上课,下午弹琴练习,下午5点半一下课还要去兼职的琴房教小朋友弹琴,晚上8点钟下课,她就留在琴房自我练习,往往到深夜才回家。[由整理]
青岩刚开始学钢琴跟大部分被父母强迫学艺术的孩子不一样,她是从小就喜欢弹钢琴,每一天都废寝忘食的痴迷在钢琴上。那时她家里的状况还不错,她爸爸还没有涉及到那场改变她整个童年的经济纠纷,那时她有自我的钢琴,耐心的老师,完美的梦想。然而一夜之间,风云骤变,门庭若雀的家门仿佛一瞬间被人遗忘,昨日黄花般孤独的杵在冷风中。小小的她不懂为什么爸爸不见了,妈妈的眼圈红红的,她坐在钢琴前,弹奏着还不是很熟练的曲子,第一次感觉到弹钢琴自我并不开心,仿佛装了一个急速膨胀的气球,将心里撑得涨涨的,难受极了。
家庭的巨变迫使他们搬离了大大的房子,变卖了家里的一切。青岩再也没有自我的钢琴了。还在青岩的钢琴老师不忍心一个热爱音乐的孩子就此止步,便让青岩在自我的店里跟着其他孩子一齐学习。于是青岩便继续学起了钢琴。但好景不长,青岩的成绩日渐下滑,家里人便想要她安心学习冲刺中考。于是她生茧的手指握起了笔,戴上眼镜扎进了厚厚的书堆,她像所有的芊芊学子一般,步入了漫长的赛道。只有在放学回家的途中飘过琴行时,里面传来的钢琴声令她驻足聆听,眼镜下的瞳孔里的光芒一闪而过。
青岩的成绩一步步提高,于是她试探的与家人做“交换”,慢慢的获得了弹钢琴的机会。刚开始家里人还有点不放心,怕耽误学习,可青岩很好的做到了两者兼顾,家里人也就没说什么了。而这只是暴风雨之前的宁静,所有人都没想到一向乖巧懂事的青岩态度如此强硬的要报考音乐学院,任他们如何劝说开导怒骂,威逼利诱也好,以情动人也罢,青岩此时就像一块顽固的石头,固执的坚持自我的选取。最后所有人都败下阵来,青岩羸弱的身躯带着母亲的眼泪,拖着厚重的行李踏上了梦寐以求的火车,她的身上没有多少祝福,有不解,有失望,有心疼,更多人想的是让她撞的头破血流后孤立无援时老老实实回家。
青岩的新生活开始了,在音乐学院,从小一向学习乐器的人大有人在,精通音乐的人比比皆是,优秀的人才更是一抓一大把。青岩无论在哪方面都没什么优势,她引以为傲的钢琴在她们学校算是王牌专业,青岩刚开始也想过像学姐一样为别人伴奏来赚钱生活费,但生涩的专业知识和不出众的技术使她望而却步。青岩只有努力的学习,教室里她每次都坐在第一排,尖着耳朵听老师弹的高音节奏;琴房里她每次都练到手指发抖,指尖发烫才离开;练声房里最高亢的旋律往往都是她发出的。最后,她的名字开始登上优秀学生那一栏,名字也渐渐被更多人熟知,顶着一张普通的路人脸走在校道上也有不相识的人朝她打招呼。
低年级的学妹把她视为偶像,时常在她练琴的琴房堵她,涨红了脸低声的向她讨价经验。青岩看着那张似曾相识的面孔,询问到:“我们是不是在哪见过?”学妹的脸更红了,低声的将每次“偶遇”的地方一一说出。青岩看着面前的小女孩无奈的笑了,她问道:“你为什么这么坚持的相信我能帮忙到你?”“因为你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小学妹的话使她一下子想到那次校级比赛,她颤抖着说着获奖感言,当时的唏嘘声和惊呼声占据了她整个大脑,自然也没注意在台下那个一向追随的目光。
“我一向相信一句话,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似一道闪电,在青岩的心里急速闪过,激起了大面积的涟漪。那个小小的身躯里的灵魂仿佛与自我一样,不顾一切的奔跑,哪怕身边没有人陪伴。
“很多人在奔着明确的目标心无杂念前行,还有很多人,他们爱上了自我坚持的姿势。这又何妨呢,人这一辈子,总要需要去坚持一次的。被自我感动也好,让别人为你骄傲也罢,都不枉了。”青岩合上日记本,揉揉酸痛的手臂,钻进了温暖的被窝。在温暖的梦里,她来到了大海上,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水手尽情拥抱那无边际的蓝色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