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提高师德素养的研究》课题研究

时间:2019-05-13 05:34: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提高师德素养的研究》课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提高师德素养的研究》课题研究》。

第一篇:《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提高师德素养的研究》课题研究

《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 提高师德素养的研究》课题研究

实 施 方 案

福建省建瓯市龙村乡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

1、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教育界在中国陶行知研究地的倡导下,已由纪念陶行知,发展到学陶研陶、师陶的阶段。这一重要的发展,对于学习、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必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目前社会的飞速发展,导致出现物欲横流的情况,如何守住教师宁静的心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下一代的必要保证,提高教师素质成了时代最强的呼声,因此是时代的需求。

2、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爱满天下”的思想是陶行知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学习陶行知先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爱满天下”的思想。把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思想作为师德建设的座右铭,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把爱的种子撒向每一个学生,坚决杜绝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现象的发生。这样环境教育下的学生也会有爱心、有上进心、有责任感;有广泛、健康的兴趣爱好;有良好、高尚的审美情趣;在此前提下的学生,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对他们的终身会受益无穷!

3、适应师德修养发展的需要:教师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但,部分教师缺乏认识,平时思想素质不高,在教育学生方面不够耐心、细致,有的老师心理素质欠佳,经不起挫折,受不起失败,对教育工作产生负面影响。部分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缺乏爱心,不肯花时间认真钻研业务,走出教室就看不到人影,甚至做一些与教师身份不相符合的事,这是不应该的。

针对上述情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的开展,通过了解、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把陶行知对师德要求以及他的教育思想作为教师的精神支柱,从“爱学生”和“教育的使命感”两个方面,狠抓师德建设,找准改变这种情况的切入点,从爱字着手、知字感悟、行字落实,使我校的师德师风提高一个台阶,提升我校的办学层次。

二、课题界定

有道是:“致天下之治在人才,成天下之才在教化,行教化之业在教师”。可见教师这个职业的重要性、对学生影响的严重性。陶行知先生师德修养的精华在于“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崇高理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育人目标和治学做人标准;“以教人者教己”的言传身教思想;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爱满天下”的思想以及他的教育创新理念。通过陶行知先生修养、师德修养要求的熏陶,使全体教师提高认识,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公德思想,增强教师的光荣感和使命感,提高教师个人良好的品格,廉洁自律,培养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与时俱进,符合新课程理念,完成党和人民交付我们的任务。

三、理论支撑

(一)陶行知关于道德、师德修养的论述,作为课题的理论依据之一。陶行知师德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爱”,二是“使命感”。

1、陶行知的“爱满天下”的思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爱满天下”的思想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和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尤其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祖国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我们一定要把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思想作为我们师德建设的座右铭,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全心奉献,把爱的种子撒向每一个学生。

2、从“爱”着手,提高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使用感,为国家、为未来培养需要的人才,这是更高层次的爱。在此思想的熏陶下,根据陶先生强调的教师要“以教人者教己”,言传身教。要学生学的

东西,教师首先要弄明白,融会贯通;要学生做的事情,教师必须身体力行带头做。教育学生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有声的言教,一是有形的身教。对“言教”、“身教”的要求,陶先生有着精辟的论述和光辉的实践。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现代社会对师德的要求,作为课题的另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是: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奉献精神尤为显得重要。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我们一定要学习陶行知先生关于言传身教思想,通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道德责任感,努力实现陶行知先生对教师告诫的“身教最为贵,行知不可分”的衷言。提高素养,提高社会对教师、对学校的信任度,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

教师素质的提高,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搞好教育事业,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一代新人,从而赢得社会支持,顺从时代的需求。通过陶行知教育理想的引领,切实提高我校教师的素质,把所有的学生看作是可以发展的对象,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潜心钻研业务,积极参与课程改革,那么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将会取得全面的胜利,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并且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我们的学校也会得到全面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

1、个案分析法:通过认真学习,切实贯彻陶行知教育理论以及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使教师了解陶行知师德思想,从而解决教师的“道德信仰”和“精神支柱”问题,以调整教师的行为规范,结合学校、教师的实际,将成功的、进步的案例积累起来,并建立一套完整的案例分析机制,进行个案的分析与研究,并将突出事迹的加以推广和运用。并将活动引向全面开展,达到预定的目标。通过做案例入手,通过抓某个点展开,以点带面,全面铺开。

2、行动研究法: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研究目标,把握研究理论的框架,通过“实践—总结--提高—设立更高目标—再实践—再总结„„”的演进,不断总结提高,纠正错误,认准方向,将教师的日常行为纳入规范,并努力完善其行为,切实提高教师素养,从而提高教育水平。通过检查、交流、总结、评比、表彰、推广等方法,使学习成果得以推广和巩固。

3、调查研究法:对目前我校的师德现状通过调查、汇总,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实验结果,采信目前的相关数据,经过实践进行对比,取得第一手资料:教师对研究进程进行自我评价,采用问卷调查,表格评价等方法,评价涉及多元智能评价、发展和综合评价等几个方面,可以通过教师自我评价、小结,通过学生满意率、家长满意率、社区满意率等各方面了解课题效果、发展情况。

五、研究目标

1、探索乡村学校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陶行知先生一生最注重的就是乡村教育,课题通过学习、宣传陶行知先生教师“爱满天下”的胸怀,热爱每一个学生,即把每一个学生看作可以发展的人,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人求真”,使学生“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崇高师德的核心是通过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祖国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切实提高教师师德,扶贫帮困,不歧视差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学习兄弟学校、借鉴城市学校的先进经验,学习政策、理论,又献身手段、了解、掌握先进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出一条适合目前形势下乡村学校加强师德修养一条更好的途径。

2、提升教师师德修养水平,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的师德修养、专业化水平等方面全面成长:言传身教即“以教人者教己”。要求教师以自身的道德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在塑造着学生的灵魂。通过课题研究、学习,弘扬道德规范主旋律,如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乐于助人,积极参与各种公益事业、甘于奉献等优良作风;改变原先不良习惯和言

行,比如禁止有偿家教、教师不再参与赌博,迷信、酿酒等,使教师队伍更加纯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使各项考核指标均有大幅度的提高,从而达到课题设计的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和实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完善教育过程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学以致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陶行知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行为规范。

3、提升教学水平,推进教学改革,取得办学成果,办群众满意的学校。

教师师德具有高度性、示范性、自觉性,内容也涉及到许多方面,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应放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位置,倡导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风范;强烈的事业心和职业责任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通过师德教育内化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师德建设,在全校教师中形成了一个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良好人际环境。

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提高办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教师热爱学生,坚决禁止体罚现象,禁止流生出现;热爱教师工作岗位,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家长满意率达95%以上,从而赢得社会声誉,取得良好的办学成果,办群众满意的学校,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六、研究内容

在陶行知有关教师师德:“爱满天下”、生活教育论、言传身教的要求指导下,主要通过探索,逐步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修养,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教师师德具有高度性、示范性、自觉性,内容也涉及到许多方面,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应放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位置,倡导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风范;强烈的事业心和职业责任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通过师德教育内化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师德建设,在全校教师中形成了一个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良好人际环境。本课题拟就从这几个子课题进行研究:

(一)陶行知教师道德修养理论的研究(领题人:张灼姬 成员:杨志勇、魏瑶仙、刘照康):

1、通过学习陶行知师德素养的论述,认真进行汇总,出版有关陶行知师德教育的材料(文章、论著、言论、行动和实践),以便教师的学习有针对性。认真研究、钻研陶行知教育思想、师德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找到切入点,对全校教师进行宣传、教育,力求全面、系统地掌握并实施到平时日常工作中去。

2、认真进行校园文化、环境宣传布置,在全校、社区造成一个强大的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行陶行知师德修养要求的声势,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已的一言一行,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

3、通过多方面、全角度的研究、学习和宣传,使全体教师掌握陶行知师德素养要求,营造创设学陶、研陶、师陶的氛围,创设弘扬陶行知师德要求的主旋律,为课题正常、有效地开展打好基础。

(二)加强提高教师师德修养方法途径的研究(领题人:范春生 成员:杨志勇、周彩妹、杨水英)

学习只有转变为行为,学习才有效果。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通过言传身教,以自身的道德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以致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陶行知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行为规范,在教师中开展扶贫帮困,不歧视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行为落实,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教师行为规范。通过课题研究、学习,弘扬道德规范主旋律,如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乐于助人,积极参与各种公益事业,甘于奉献等优良作风;改变原先不良习惯和言行,比如禁止有偿家教,教师不再参与赌博、迷信、酗酒等,使教师队伍更加纯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使各项考核指标均有大幅度的提高,从而达到课题设计的目标。

教师教育思想道德要求教师必须有全面的质量观、科学的人才观、教育创新观、现代教育价值观、现代学生观,还要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会使用现代教育手段,成为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提高知识层次和思想水平,从而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也是师德建设中的首要任务,提倡“四种精神”:一是“奉献精神”、二是“乐业精神”、三是“科学精神”、四是

“敬业精神”,它是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的具体体现。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以培养人才、繁荣学术、发展先进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

教师的教育教学道德要求始终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准备阶段、实施过程和检查总结等各个环节中,它是教师职业道德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育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要做到热爱科学、精通业务、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注重效果、科学检查、更新观念、改革创新,解决教育教学道德研究,是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教师教书育人,靠的是“言传身教”,主要体现在:思想正确、以理服人、情真意切、以情感人、准确生动、引人入胜、礼貌文明、为人楷模等几个方面。教师的交际道德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热爱学生、平等待人、尊重家长、密切联系、团结同事、善于协作、社会交往、公正无私。

教师的生活行为是否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是涉及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大事。教师个人生活道德要求教师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精神充实、作风严谨、仪表端庄、文明礼貌、举止文雅、以身示范。

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提高,对于更好地教书育人也有很大的帮助。

这样的教师,会使学校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热爱教师工作岗位,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家长满意率达95%以上,从而赢得社会声誉。

从细微处找到切入点,比如“爱生一例”的个案分析,案例是课题研究中的重要依据,充分挖掘学校、社区等“爱心教育”的成功案例,进行推广:通过有效的切入点,抓住师德建设、真爱教育这条主线,结合我校的特点,认真、细致、有效地进行研究、落实,通过师德建设、真爱教育的主线,带动我校师德素养的全面提高,从而完成课题目标。这种方法是点、线、面,从表及里,由浅入深,以点带面,全面开展课题工作。

(三)教师师德评价方法研究(领题人:徐庆忠 成员:黄良发、游柳妹、吴传美、李壮群)认真进行师德评价方式研究,建立师德评价、考核、奖惩制度。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向学生、教师、家长了解、排查我校师德作风中存在的问题,对我校师德现状进行认真地分析、调查、综合考评,取得第一手可信的资料,供日后对比参考。

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形成一套详细的师德评价体系,同时,运用个案法、普通了解法、教师自我评价、教师间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师德评价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形成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广泛监督。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并铺之以奖惩的措施,并认真建立好个人师德档案,把师德考核与职称评聘、评先选优、晋升和任用等挂起钩来,真正发挥激励和制约作用。

在评价的大方向的掌握下,适合采用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使全体教师感受到成长、进步的喜悦,更增强提高师德修养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课题研究能正常、深入地开展下去。

课题研究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课题建设的目标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因此,在课题评价时,必须对学生情况进行认真的研究。师德素养的提高,必然引起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学习情况、社会活动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提高,通过对他们进步情况的调查、研究、分析、综合,在一个侧面反映师德建设的成果、课题研究的成果。

七、实施步骤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习、宣传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师德师风内涵,迅速扭转我校师德素养跟不上时代要求的实际情况。九年一贯制教学体制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优秀教师的流失,严重影响了我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我校在社会上的声誉。部分学生还产生了厌学情绪,其中也有教师没有尽心尽职的原因。因此,改进我校师资结构、提高我校教师素养,提高办学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因此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师德修养引领教师走发展之路尤显重要。

(二)要从扎实上下功夫,向落实上要实效,通过学研、教研、科研三个方面,在教师中形式赏识教育、真爱教育的概念和要领,渗透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教师素养提出规范、规划,使教师形成自己需要的内驱力,这样才能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和实施工作。

(三)不断开展评比、阶段性总结和树立榜样、典型,以利更大的提高。树立教师的形象、发动全校教师参与我心目中的好教师的形象设计,根据陶行知教育思想,寻找统一努力的目标,查找本校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发动全校教师一起分析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结果既使有问题的老师改变了思想、端正了认识、改正了缺点,又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开展课题研究。

(四)实施过程:

1、设计申报阶段(2007.6—2007.9.)

成立总课题组,召开全校教师会议,邀请有关专家作讲座,认真学习、了解陶行知教育思想及他对师德素养的要求,摘录陶行知语录分发全校教职工,详细介绍课题目的与任务、要求,学习相关理论,收集文献资料,进行课题分析,拟定课题方案,邀请专家进行开题论证,完成申报工作.(课题领导小组成员)

2、具体实施阶段(2007.9—2010.1)第一阶段(2007.9—2007.10):拟定子课题,确定各子课题领题人、确定研究人员分工,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召开课题研究的开题会。(张灼姬、杨志勇)

第二阶段(2007.10—2008.2):通过陶行知思想讲座,参加全省陶研骨干培训班等形式进行思想教育,让教师亲身感受到陶行知教育思想及他崇高的师德修养,并在平时工作中贯彻实施;通过教师说课、上课竞赛,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自身素养。

发动行知式青年教师集体、全体教师关爱身边的残疾人,扶贫助残,结对子,让残疾、贫困学生共享阳光。前提要求:润物细无声。(课题领导小组人员)

第三阶段(2008.2—2008.8):围绕师德实践,结合自身体会,要求全体教师撰写案例、论文,进行《爱与责任》演讲比赛,教师撰写个人师德小结,主要剖析从课题实施后自身素养的提高及不足之处,具体落实在“爱满天下”、生活教育论、言传身教等方面,将所学知识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找出不足,以利更好地发展。(各子课题领题人)第四阶段(2008.9—2009.2):主办一次课题展示活动,普遍邀请上级领导、学生本人、学生家长、社区负责人对学校师德建设成果进行考核打分,并接受中期专家评估验收,调整、改进下阶段工作。(课题领导小组成员)

第四阶段(2009.2—2010.1):根据中期评估情况,相应调整课题实施的过程,更有的放矢地进行课题工作。将课题实施过程中,记录的图片、录像、观摩等活动的记录和台帐进行整理、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思想汇报、师德演讲、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学校教师师德的评价情况,出相关案例集、论文集。(课题研究骨干成员)

3、结题鉴定阶段(2010.2——2010.7)

根据课题总结,找出师德修养提高的方法,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拟定总课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汇编课题研究的论文、案例,收集整理课题相关资料,接受课题鉴定组的评估鉴定。(课题领导小组成员)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组织保证: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做到认识统一,责任明确,目标一致,团结协作。

2、机制保证:制订课题管理条例,规范学习、研究、考核、评价制度,使课题研究制度化、规范化。健全激励机制,设立课题研究奖、奉献奖,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评优、晋级等政策倾斜,激励全体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人人注重师德修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厚德载物。

3、经费保证:学校领导教师科研意识强,积极性高,学校十分重视课题工作,领导舍得投入,能确保课题研究所需经费和物资。

4、技术保证:学校聘请南平市陶研会会长陈家生、建瓯市陶研会会长周捷夫、副会长江华等专家担任课题顾问,指导课题研究工作,部署课题发展计划。巩固和推广课题研究成果,改进学校建设。

5、课题研究与学校工作相协调:规划课题研究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相协调,师德素养的提高对

于学校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安排研究任务与学校日常工作相协调,学校工作安排时,必须优先考虑课题组工作计划,从而保证计划的落实和完成;做到课题研究——师德素养普遍提高——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办学水平提高、社会声誉良好„„(向更高一级目标迈进)

九、推进策略

1、分步推进、循序渐进

选好教研组教师作为课题重点实施对象,认真记录有关数据,观察研究效果,并进行滚动发展,力争每学期增加一个教研组作为调研对象,使全体教师都是参与者和发展者。

2、团结协作、学以致用

参与课题研究的全体成员、教师之间应该进行经常性互动研究,及时交流学习感悟,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资源共享。提高素养,学以致用,提高研究的实效。

3、过程监督、切实有效

每个月、每个阶段按理性的计划正常发展,及时做好阶段性的小结与调整,不能走过场,只有课题、课题报告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通过认真调研得出真实可信的结论。

十、成果形式(负责人:张灼姬、雷孝荣、杨志勇、李芳义)

1、每一阶段的个案设计、调查报告和师德总结,具体的考核评价方案,实事求是地总结实践经验。每学年写出一定数量、有一定质量的论文,对课题提出具体实用的指导意见。提供课题研究报告、结题报告、子课题研究报告,成果应展现在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

2、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合力,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羸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使学校成为学陶、师陶、研陶、用陶的基地。学校办学质量、教师的凝聚力、社会对学校的评价等方面的提高和增强,是最好的成果。

3、撰写能较全面反映本课题实验成果的综合性实验报告和专题论文。精选汇编本课题实验报告、总结和调查报告、案例的文集,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有系统、全面的学陶活动、提高师德修养的台帐。

4、建立校本课程:用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师德建设,建立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以《龙村行知园》校刊为基础,以课题研究、研究成果为台阶,带动学校的师德建设,使全体教师能迅速提高师德素养,是学校的前途所在。

十一、课题组成员

课题主持人:江标友、范春生、雷孝荣 领题人:张灼姬

课题组成员:杨志勇、徐庆忠、魏瑶仙、周彩妹、李壮群、刘照康、游柳妹、吴传美、杨水英、谢乐定、雷孝荣、黄良发、李建妃、刘荣玉、李芳义、郑大昭、吴昌伟、徐庆忠、翁文浩、吴娟柳、陈味凤、魏瑶仙、郑良金、周柳秀、杨志勇、陆华生、林佩凤、魏兰秀、张玉雅、叶美仙

第二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 提高教师师德素养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 提高教师师德素养

无锡市甘露学校 朱小红

【内容摘要】教师学陶,目标是提高教师素养,从学习陶行知师德要求入手,通过教师现状分析、提出提高师德素养的目标、方法途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对提高师德要素养的评价目的、方法提出了明确的方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现状 目标 方法 提高素养

一、学陶背景和目前师德现状

1、社会背景、时代要求:目前,我国教育界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倡导下,已由纪念陶行知,发展到学陶研陶、师陶的阶段。这一重要的发展,对于学习、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必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目前社会的飞速发展,导致出现物欲横流的情况,如何守住教师宁静的心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下一代的必要保证,提高教师素质成了时代最强的呼声,因此是时代的需求。

2、学生发展的需要:“爱满天下”的思想是陶行知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学习陶行知先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爱满天下”的思想。把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思想作为师德建设的座右铭,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把爱的种子撒向每一个学生,坚决杜绝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现象的发生。这样环境教育下的学生也会有爱心、有上进心、有责任感;有广泛、健康的兴趣爱好;有良好、高尚的审美情趣;在此前提下的学生,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对他们的终身会受益无穷!

3、目前师德现状:教师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但是,部分教师缺乏认识,平时思想素质不高,在教育学生方面不够耐心、细致,有的老师心理素质欠佳,经不起挫折,受不起失败,对教育工作产生负面影响。部分教师没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思想观念,不愿意认真钻研业务,走出教室就看不到人影,做一些与教师身份不相符合的事,在社区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严重损坏了教师的声誉。

针对上述情况,通过了解、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把陶行知对师德要求以及他的教育思想作为教师的精神支柱,从“爱学生”、和“教育的使命感”两个方面,狠抓师德建设,找准改变这种情况的切入点,从爱字着手、知字感悟、行字落实,使师德师风提高一个台阶,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

二、陶行知先生的师德观

有道是:“致天下之治在人才,成天下之才在教化,行教化之业在教师”。可见教师这个职业的重要性、对学生影响的严重性。陶行知先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崇高理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的献身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育人目标和治学做人标准;“以教人者教己”的言传身教思想;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爱满天下”的思想以及他的教育创新理念,通过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熏陶,使全体教师提高认识,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增强教师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培养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教书育人,与时俱进。符合新课程理念,完成党和人民交付我们的任务。

我认为陶行知师德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爱”,二是“使命感”。

1、陶行知的“爱满天下”的思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爱满天下”的思想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和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尤其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祖国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我们一定要把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思想作为我们师德建设的座右铭,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全心奉献,把爱的种子撒向每一个学生。

2、从“爱”着手,提高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为国家、为未来培养需要的人才,这是更高层次的爱。在此思想的熏陶下,根据陶先生强调的教师要“以教人者教己”,言传身教。要学生学的东西,教师首先要弄明白,融会贯通;要学生做的事情,教师必须身体力行带头做样子。教育学生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有声的言教,一是有形的身教。对“言教”、“身教”的要求,陶先生有着精辟的论述和光辉的实践。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奉献精神尤为显得重要。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我们一定要学习陶行知先生关于言传身教思想,不断增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道德责任感,努力实现陶行知先生对教师告诫的“身教最为贵,行知不可分”的衷言。提高素养,提高社会对教师、对学校的信任度,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

三、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一)、学习与宣传:学习陶行知师德素养的要求,进行教师的师德研究,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提高知识层次和思想水平,从而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也是师德建设中的首要任务。通过学习和宣传,使全体教师掌握陶行知师德素养要求,营造、创设学陶、研陶、师陶的氛围,创设弘扬陶行知师德要求的主旋律,为更好

地实施新课程打好基础。

(二)、实践与行动:学习只有转变为行动,学习才有效果。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以自身的道德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学以致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陶行知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行为规范。在教师中开展扶贫帮困,不歧视差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从细微处找到切入点,比如“爱生一例”的个案分析,案例是课题研究中的重要依据,充分挖掘学校、社区等“爱心教育”的成功案例,进行推广;通过有将效的切入点,抓住师德建设、真爱教育这条主线,结合学校的特点,认真、细致、有效地进行研究、落实;通过师德建设、真爱教育的主线,带动师德素养的全面提高。这种方法是点、线、面,从表及里,由浅入深,以点带面,全面开展课题工作。

(三)、评比与督促:认真进行师德评价方式研究,建立师德评价、考核、奖惩制度。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向学生、教师、家长了解、排查师德作风中存在的问题,对师德现状进行认真地分析、调查、综合考评,取得第一手可信的资料,供日后对比参考。

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形成一套详细的师德评价体系,同时,运用个案法、普遍了解法、教师自我评价、教师间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社区评价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师德评价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形成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广泛监督。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并辅之以奖惩的措施,并认真建立好个人师德档案,把师德考核与职称评聘、评先选优、晋升和任用等挂起钩来,真正发挥激励和制约作用。

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素养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目标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因此,必须对学生情况进行认真的研究,师德素养的提高,必然引起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学习情况、社会活动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提高,通过对他们进步情况的调查、研究、分析、综合,在一个侧面反映出师德建设的成果。

通过“爱”的教育,引导教师“会爱”、“真爱”,提高教师“爱”的能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通过陶行知教育理想的引领,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把所有的学生看作是可以发展的对象,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潜心钻研业务、积极参与课程改革,那么教育教学工作将会取得全面的胜利: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并且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学校也会得到全面的发展。

具体操作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认真学习、切实贯彻陶行知教育理论以

及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使教师了解陶行知师德思想,从而解决教师的“道德信仰”和“精神支柱”问题,以调整教师的行为规范,结合学校、教师的实际,将成功的、进步的案例积累起来,并建立一套完整的案例分析机制,进行个案的分析与研究,并将突出事迹的加以推广和运用。并将活动引向全面开展,达到预定的目标。通过做案例入手,通过抓某个点展开,以点带面,全面铺开。

2、行动、行为研究法: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研究目标,把握研究理论的框架,通过“实践—总结—提高—设立更高目标—再实践—再总结„„”的演进,不断总结提高,纠正错误,认准方向,将教师的日常行为纳入规范,并努力完善其行为,切实提高教师素养,从而提高教育水平。通过检查、交流、总结、评比、表彰、推广等方法,使学习成果得以推广和巩固。

3、采用调查、评定法,了解实验结果:采信目前的相关数据,通过实践进行对比,取得第一手资料;教师对研究进程进行自我评价,采用问卷调查,表格评价等方法,评价涉及多元智能评价、发展和综合评价等几个方面,可以通过教师自我评价、小结,通过学生满意率、家长满意率、社区满意率等各方面了解课题效果、发展情况。

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合力,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使学校成为学陶、师陶、研陶、用陶的基地。学校办学质量、教师的凝聚力、社会对学校的评价等方面的提高和增强,是最好的成果。

四、期待提高的目标

1、思想认识目标---学习与宣传:在教师学习、宣传陶行知先生教师“爱满天下”的胸怀,热爱每一个学生,即把每一个学生看作可以发展的人;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人求真”,使学生“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崇高师德的核心是通过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祖国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切实提高教师师德,扶贫帮困,不歧视差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行为提高目标---行为与提高:通过学习、掌握和实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完善教育过程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学以致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陶行知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行为规范。

3、行动落实目标---实践与行动:言传身教即“以教人者教己”。要求教师以自身的道德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在塑造

着学生的灵魂。通过课题研究、学习,弘扬道德规范主旋律,如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乐于助人、积极参与各种公益事业、甘于奉献等优良作风;改变原先不良习惯和言行,比如禁止有偿家教、教师不再参与赌博、迷信、酗酒等,使教师队伍更加纯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使各项考核指标均有大幅度的提高,从而达到师德要求的目标,从而提高办学质量,使学校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热爱学生,坚决禁止体罚现象,禁止流生出现;家长满意率达95%以上,从而赢得社会声誉。

在陶行知“爱满天下”、生活教育论、言传身教的要求指导下,主要通过探索,逐步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修养,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教师师德具有高度性、示范性、自觉性,内容也涉及到许多方面,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应放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位置,倡导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风范;强烈的事业心和职业责任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通过师德教育内化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师德建设,在全体教师中形成了一个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良好人际环境。

总之,开展丰富多彩的形式,学习、宣传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师德师风内涵,迅速扭转师德素养跟不上时代要求的实际情况,改进师资结构、提高教师素养,提高办学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要从扎实上下功夫,向落实上要实效,通过学研、教研、科研三个方面,在教师中形式赏识教育、真爱教育的概念和要领,渗透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教师素养提出规范、规划,使教师形式自己需要的内驱力,这样才能扎实、有效地提高师德素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事实上,陶行知教育思想,与今天课程改革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通过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得到很深的启迪,为更好地实施课程改革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

朱小红,男,1965年11月出生,无锡陶研网站站长,无锡市锡山区陶研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陶研先进个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教育讲师团成员,无锡市甘露学校教科室主任,多次担任陶行知教育思想研修班班长、副班长。曾主持编写、出版过《陶行知教育言论集》、《〈行知教育论著百篇〉导读》、《学陶小诗歌》、《第十期中国陶研会骨干培训资料》等著作。

联系方法:无锡市甘露学校电话:0510-88758234***

邮箱:1965xhong@163.com

第三篇: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可见,“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割裂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即‘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也非常重视儿童和儿童教育问题。他认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是人生的基础,要把基础趁早打好。所以,对于儿童我们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有动手的机会。当然小孩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解答里可以增加他们的知识。小孩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要让小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中的一切,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而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都占据了,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年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所以对儿童的教育就应该从小教育,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发展自己。

现代教育就应该让学生解脱读死书,死读书的枷锁和困境,能够很好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让学生在学习中会思考,会学习,会观察,会提问等等。解放学生的时间,不要把学生的时间全部安排在功课上,学习固然重要,但要学会怎么学,不能死学。要让他有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只有真正解放学生,放手学生,才可以培养具有开拓型和创造型的人才,这样对于教与学之间也是一件好事。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只要善于发现观察,去挖掘、放大学生的闪光点,使之在这一点上得到成功,获得宝贵的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使其成为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这样我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显著。

更使我懂得学生要想学到真本领,不仅学校教学内容必须尽可能体现“实用性”,而且学生自己一定要坚持手脑并用,把学知识与动手操作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如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电子信息技术已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在知识爆炸,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社会需要的已不再是那些“高分低能儿”,而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不断了解当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也需要有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鼓励多样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展示自己的个性。

第四篇: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践研究论文

陶行知教育思想 实践研究论文

小学语文学习生活化 桂林中心学校

李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障碍,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一直有意识地坚持让语文走进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样既给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又增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一、识字写字教学生活化

生活是最活的识字课本,社会是最活的识字课堂。为此,我们应当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打破只局限于课堂、课本的做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广泛识字,让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有课堂,从而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

社会,更加主动地去寻找更多的识字渠道。

只要肯留心,生活处处皆学问。一块块普普通通的公交车站牌,在有些人的眼里不过是一种便民的交通提示工具而已。如果你是有心人,把它当成识字的课本,也许孩子们会学得更加起劲。同样是带孩子逛菜市场,有的家长却把它当成绝好的课堂。每种蔬菜、禽蛋的名称,都是孩子们识字的机会。此外,饮料名称,食品袋上说明,路旁的各色广告,看电视时,耳听标准的发音,眼看屏幕上打出的字幕„„似乎是专为学生营造的一个良好的识字环境。他们不断地看不断地问,在不知不觉间陌生的字符变得熟悉,进而成为自己认识的字。学生在学会了拼音,认识了一部分汉字后,最让他们高兴的莫过于自己读懂故事了。像这样的识字,构成一个良性循环,教师省力省心,学生感兴趣,所识的字又能及时巩固,从而解决识字与写字教学的隐痛。

二、阅读教学生活化

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使课文内容和社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抽象、复杂、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创设情境,唤起生活体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就应从感知语言艺术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透过字句的表层意思去探究挖掘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意味。在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一首诗,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学生读之索然无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储备不足,主要是感知能力差,不能全身心地融入那特有的氛围中,当然也就不会领略到“风景这边独好”了。但是,当我们在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情趣后,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因此,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得以沟通,让学生

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如教《找春天》一课时,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去找春天,在大自然中他们发现了小草、野花、嫩芽„„回到教室他们捧起书兴趣盎然地再读课文,此时一个个铅字与他们观察到的实物很自然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自己观察、朗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事物的认识,使文字活起来,想像飞起来。

三、口语交际教学生活化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语言活动。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交际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提供了源头活水。创设特定的生活化的情境更能够触发学生的语言动机,产生急于表达的欲望。且真实的生活及其问题能有效地调动起调动起孩子参与交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真实的学习。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要从孩子现实的问题或熟悉的资源切入,再现孩子的生活情境,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促进体验,激发起交际的欲望。生活中的交际情境很多,我们可以给低段孩子创设给远方打工的父母打电话的情景;为过生日的小朋友进行祝贺等情景……让孩子们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进行交际,既演绎生活,又达到了口语训练的目的。在身临其境的情景下,学生能够深刻领悟到口语交际的作用,不知不觉间学到与人交际的方法、技巧。例如,可以给孩子创设同学、老师早晨相见的情景,让孩子在表演的同时进行口语交际;还可以创设客人到我家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接待客人的;今天妈妈买菜,挎着篮子来到市场……让学生分角色说一说买菜的情景。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实际,发挥大胆的想象,给学生创造了情境会话的空间,训练都能收到可喜的效果。因此口语交际要打破封闭的局面,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积极

锻炼。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实践活动生活化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生活化正是以“生活即教育”为原则,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全面调动学习主体的心智技能、动作技能、语言技能、交往技能,在学生中形成普及性活动与提高性相结合、学科课外延伸活动与生活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提高整体素养。

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姹紫嫣红的花朵,潺潺流动的小溪,清脆悦耳的鸟鸣„„当然也存在着空气的污染,水环境的恶化„„在这个大课堂里,为学生的学习探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广阔的空间。因此,只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环境,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如《身边的垃圾哪来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说说学校、街道、河边的垃圾来源,提出整改方法。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存的忧患意识。不仅突显了主题,思想上受到了教育,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

小学语文学习生活化 桂林中心学校

李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教学应从生活走进语文,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营造在真实、鲜活、具体的社会与生活背景之中,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通过学习又从语文走向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感知得到真正的深化。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更是一个基础学科、是工具学科,其语文能力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障碍,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一直有意识地坚持让语文走进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样既给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又增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一、识字写字教学生活化

生活是最活的识字课本,社会是最活的识字课堂。为此,我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打破只局限于课堂、课本的做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广泛识字,让他们感到生

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有课堂,从而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更加主动地去寻找更多的识字渠道。

只要肯留心,生活处处皆学问。社会上、生活中、家庭里到处都是语文的学习场所和初中环境。一块块普普通通的公交车站牌,在有些人的眼里不过是一种便民的交通提示工具而已。如果你是有心人,把它当成识字的课本,也许孩子们会学得更加起劲。同样是和孩子在菜市场,有的家长却把它当成绝好的课堂。每种蔬菜、禽蛋的名称,都是孩子们识字的机会。此外,饮料名称,食品袋上说明,路旁的各色广告,看电视时听到播音员的发音,看到电视机上打出的字幕等,似乎是专为学生营造的一个良好的识字环境。他们不断地看、不断地问,就在不知不觉间把陌生的字符变得熟悉,进而成为自己所认识的字。学生在学会了拼音,认识了一部分汉字后,最让他们高兴的莫过于自己读懂故事了。像这样的识字,构成一个良性循环,教师省力省心,学生感兴趣,所识的字又能及时巩固,从而解决单纯教识字、教写字、教发音的隐痛。

二、阅读教学生活化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使课文内容和社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抽象、复杂、虚拟的课本语言环境中解脱出来,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有发自内心的感受、有亲身经历的体验、有直接交流的对话自然就有真切、真实、真情的语言情境,唤起生活体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就应从感知语言艺术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透过字句的表层意思去探究挖掘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意味。在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一首诗,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学生读之索然无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储备不足,主要是感知能力差,不能全身心地融入那特有的氛围中,当然也就不会领略到“风景这边独好”了。但是,当我们在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情趣后,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因此,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得以沟通,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如教《找春天》一课时,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去找春天,在大自然中他们发现了小草、野花、嫩芽„„回到教室他们捧起书兴趣盎然地再读课文,此时一个个铅字与他们观察到的实物很自然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自己观察、朗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事物的认识,使文字活起来、想象飞起来、语音美起来。

三、口语交际教学生活化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语言活动。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交际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提供了源头活水。创设特定的生活化的情境更能够触发学生的语言动机,产生急于表达的欲望。且真实的生活及其问题能有效地调动起孩子参与交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真实的学习。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要从孩子现实的问题或熟悉的资源切入,再现孩子的生活情境,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促进体验,激发起交际的欲望。生活中的交际情境很多,我们可以给低段孩子创设给远方打工的父母打电话的情景;为过生日的小朋友进行祝贺等情景……让孩子们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进行交际,既演绎生活,又达到了口语训练的目的。在身临其境的情景下,学生能够深刻领悟到口语交际的作用,不知不觉间学到与人交际的方法、技巧。例如,可以给孩子创设同学、老师早晨相见的情景,让孩子在表演的同时进行口语交际;还可以创设客人

到我家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接待客人的;今天妈妈买菜,挎着篮子来到市场……让学生分角色说一说买菜的情景。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实际,发挥大胆的想象,给学生创造了情境会话的空间,训练都能收到可喜的效果。因此口语交际要打破封闭的局面,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积极锻炼。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实践活动生活化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生活化正是以“生活即教育”为原则,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全面调动学习主体的心智技能、动作技能、语言技能、交往技能,在学生中形成普及性活动与提高性相结合、学科课外延伸活动与生活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提高整体素养。

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姹紫嫣红的花朵,潺潺流动的小溪,清脆悦耳的鸟鸣„„当然也存在着空气的污染,水环境的恶化„„在这个大课堂里,为学生的学习探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广阔的空间。因此,只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环境,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如《身边的垃圾哪来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说说学校、街道、河边的垃圾来源,提出整改方法。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存的忧患意识。不仅凸显了主题,思想上受到了教育,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用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我国著名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小学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紧密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就能发春芽,开新花,结硕果,收到语文素养提高和思想教育有效的良好效果。

第五篇:陶行知教育思想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书笔记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通过初读,我觉得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读完这本书,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涯,我心潮起伏,难于平静。一、一面教一面学

“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教师非常愿意我们的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希望。当今的社会日心月异,信息量瞬息万变,不断地在更新。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不能固步自封,守着老教材、老教法贻误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有教师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可是桶再大也不可能取之不尽,要不断的往桶里注入新的水才行!记住这点,我平时就注意积累,遇到需要时更要不怕麻烦地寻找答案,不断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我利用一切时间,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只有具备了真才实学,才能对得起教师的职业称号,对得起自己的学生,才能在新教改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相长,从容正视学生求知若渴、跃跃欲试的目光?并在教学中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品格与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胸怀与奉献精神„„通过实践,我发现只有经常阅读报刊,阅读网络,才能够让我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经常阅读经典,能促使我学会思考,能够使我的观点不落后于学生,让我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话题,从而增加彼此的交融性,从而适时地进行点拨、引导,在无形中提升我的品位,强化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影响我的学生敢于求实创新。

二、爱满天下

自从踏入神圣的三尺讲台以来,我时常思考着这么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算一名好教师呢?当我读到《陶行知教育名篇》时,我找到了答案,就是爱满天下。“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老夫子的办学心愿;“教人求真”,使学生“学做真人”是陶行知先生神圣的使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陶老夫子对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因此,我在教学中能以欣赏的目光对待学生,多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学会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自觉地弥补自己的过错。常言道:种花种草别种刺,教师爱学生要像爱自己的手足一样,千万不要说到优生笑,差生跳,让教师的关爱给学生带来了一缕阳光,让他们自由地、健康地成长吧!

下载《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提高师德素养的研究》课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提高师德素养的研究》课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大全)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泉州市丰泽实验小学 吴小萍 对于什么是学校内涵发展,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解释。在我看来,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学校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2009-01-10 13:14:16 来自: Mr.K(愛,是永恆的信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一个由生活教育的目的、原理、原则和基本途径构成的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陶行......

    浅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精选合集]

    教师评分________ 浅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李艳萍(xxxxxxxxxx) 摘要:陶行知是现代杰出的人名教育家,毛泽东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

    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

    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 构建研究型的学校文化 铁西区 肇工三校 肇工三校是区内一所学习研究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为特色的学校。多年来,学校以陶行知教育理论为核心,努力践行素质教......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后感(一)南通市沿河桥小学 仇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述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述 陶行知是我国众所皆知的伟大教育家,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他的一生百折不挠地“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他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