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户籍工作存在的问题
户口管理工作是公安工作的基础,直接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年来,随着国家各种福利政策的加快落实,户口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户口问题在给公安机关社会治安管理带来一定难度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社会政治的稳定。笔者结合几年来所从事的户口管理工作和当前开展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出生不落户。目前,大多数群众在经历外出务工等各种经历后,逐渐意识到户口的重要性,但受历史、地理位置、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在子女出生落户问题上仍存在认识不深、重视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不用不落户;二是许多父母外出后,在家的爷爷奶奶不懂怎样落户;三是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因超生无法落户也不敢落户;四是形成收养关系后,嫌手续麻烦不落户。
(二)死亡不注销或错误注销。一是许多群众在家庭成员死亡后,没有及时到派出所注销户口的意识,一定要到办理有关业务或涉及切身利益时(如上交农村合作医疗款项)才来派出所注销户口,导致人口信息不能及时更新,死亡人员长期“活”在户籍档案中。二是派出所在进行公民死亡注销时往往以各村委会上报的死亡注销名单为依据,一旦名单有误,导致部分居民被错误注销,其中尤以老年人户口最为突出。三是由于许多举家常年在外务工人员,因其长期不在户籍所在地,原村委会无法核实,人为予以注销,导致错误。
(三)随意变更、更正姓名和出生年月。主要表现在:一是与祖籍的家谱不符要求更改。有的群众在起名问题上随意性较大,父母认为应遵循家谱进行改名,随着子女的成长,为赶时髦,认为父母所改姓名不好听,从而去掉“字辈”,随意起名,导致姓名与曾用名混淆。二是听信迷信要求更改。少数农村群众以自己的子女容易生病、不顺利找人算八字(迷信方式),从算八字的人口中得知其改姓名后就万事大吉从而要求改名。三是随意使用同音字,造成户籍登记与实际使用的名字不符要求更改。许多学生上学报名时不遵循户口簿上的名字,随意更换同音字。导致每年到了升学考试之前,均有不少学生以学名与常用名不符为由申请更改姓名。四是许多群众为了小孩上学将年龄改小,为参军、结婚等原因又希望将其年龄改大,人为的导致与实际年龄不符。
(四)迁移导致户口遗漏和人户分离。一是户口迁移导致户口遗失。由于公民对户口不重视,在迁移过程中,部分公民只到原户籍所在地办理迁移后未及时到迁入地办理入户手续。二是人户分离大量存在。许多人因为孩子上学,不愿将户口落在实际居住的地方;受当前各种福利政策的影响,许多人结婚后不愿将户口按照实际居住地进行迁移;受居住地村规民约的制约,许多符合落户条件、想将户口迁移的外来人员,因村委会不同意落户,而无法迁移。三是大中专学生毕业后,因未就业而手持户口迁移证未落户,成为名副其实的“黑人”。
(五)分户问题突出。一是部分生活困难的群众或残疾人为申请低保,到派出所申请单独立户。二是按当前信贷制度的有关规定,群众在办理信用贷款时,许多居住在一起的村民申请分户,为户籍管理工作正常开展设置了“障碍”。
(六)户口簿丢失“真假难辨”。近年来,随着家庭、财产纠纷的不断增多,群众到村委会谎称户口簿丢失,出具相关证明后到户籍地派出所申请补办户口簿,导致一家人有几个相同户口簿的情况发生。
(七)户籍证明出具相当广泛。当前公民在办理许多事务中,往往在提供了户口簿和身份证的情况下,其身份仍不被有关部门认可,均被告知需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出具户籍证明,给户籍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一方面,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公民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公安机关不得随意泄露。但经常有群众到派出所查找自己亲属或朋友的户籍信息,户籍部门给予解释,但是部分群众认为是推诿扯皮、故意刁难,造成户籍管理工作很被动。另一方面,由于法律并未赋予公安机关出具户籍证明的权利,一旦发生一些债务或经济纠纷,公安机关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二、产生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一是由于没有严格具体的管理制度,工作人员随意性比较大,迁移户口、注销户口、更改姓名往往凭村文书的一支笔就能办理,户口错误现象普遍存在。二是广大群众对户口的意识普遍不强,户口清理整顿没有得到重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主观原因。一是录入信息错误。由于工作人员的态度不认真,或者难以辨别常表上的字体,在录入系统时存在录入错误。二是常住人口信息系统数据未录入导致户口遗失。常口信息系统刚刚启用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常住人口信息数据往往是靠户籍民警依据派出所常表加班加点完成的,难以保质保量。三是责任心不强导致户口遗失。有时在办理公民出生、迁入等业务时,因网络不通、停电等原因,仅在户口本及常表上填写而未及时录入常住人口系统,从而导致常住人口信息系统中没有其户口信息。四是出生年月登记错误和录入错误。多见于调查员书写不规范,录入人员不能准确判断所致(如将1997年出生登记为1991年)。登记错误主要是在人口普查中,由于普查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加之少数群众不够重视,有的把农历和阳历混淆,导致月份和日期存在差异(最典型的就是农历二月有30日,而按阳历便只有28号),有的甚至将兄弟姐妹的出生日期申报或登记颠倒。
(三)客观原因。一是人口信息系统不断升级导致数据丢失。人口信息系统建设初始,由于各种原因,在数据转换中,出现数据丢失。表现在群众持电脑打印的户口簿,而数据库没有信息。二是对于原有冷僻字、地方字,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未及时录入电脑,造成名字不全、错误,在办理二代身份证时给群众带来很多不便。
三、解决的对策
户口管理工作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民的理念,努力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满足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积极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一)坚持社会管理创新,使户口管理工作逐步正规化。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人口流动加快的今天,必须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并不断调整和改进户口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加强对有关户口课题的研究,真正为经济护好航、为群众服好务,使户口管理工作更加适应时代和任务要求。建议上级有关部门根据工作实际,制定一个统一的、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规范性文件,对各类户口迁移、登记,项目变更更正的办理、户籍证明的出具等进行规范,明确办理的具体条件和手续,以保证户口管理的统一性、严密性,便于基层公安机关日常户籍业务办理的正常进行。
(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为民服务能力。作为基层公安机关,要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为民服务能力,必须牢固树立“三种意识”,实现“三个提高”。一是树立窗口意识,提高政治素质。户籍窗口民警,每天重复相同的工作,时间久了便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窗口意识,通过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警察职业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事业归属感、工作责任心,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树立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二是树立规范意识,提高业务能力。户口管理具有政策性、专业性强,涉及面广、业务繁琐等工作特点,户籍民警要从户籍管理知识、法律法规、社会基本常识、电脑应用技能等多方面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做到业务知识精通、法律法规熟悉、微机操作熟练,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来积极适应不断变化的户籍管理工作,使户籍业务办理和日常管理统一规范,为群众满意提供最有力的服务保障。三是树立为民服务意识,提高沟通技巧。户政工作每天与群众打交道,每天接待的群众因文化程度、社会身份、人文背景有差异,其法制观念、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也不同。所以,户籍民警要进一步提高与群众打交道的沟通技巧,以群众需要和满意为出发点,通过推行各种便民利民措施,拓宽服务渠道,延伸服务触角,最大限度的提升服务效能,经常性换位思考,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户籍意识。要提高群众对户口管理工作的重视,公安机关必须从源头抓起,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温馨提示、致老百姓的一封信、办理户口业务须知等方式向群众宣传办理户口业务的注意事项,潜移默化地提高群众对户口管理工作重要性和严肃性的认识,增强按照规定办事的自觉性。
(四)加强沟通协调,确保规范统一。一是公安机关要切实加强与学校、民政、计生、统计等部门的交流和联系,遵循入学、办理各项社会业务凭户口簿、身份证登记制度,达到规范统一。二是要加强同人民群众的沟通,增进了解。结合当前群众申请更改姓名、出生年月较为突出的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灵活机动。如对涉及公民权利、义务、责任、劳动、保险等关系重大的事项,原则上不予变更,并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但对一些姓名确属不雅或出生年月确属错误群众要求更改的,只要我们严把两关(受理关、调查关),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都应受理,按规定上报审批。
第二篇:农民工户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户籍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国家行政基础性工作,也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中国户籍制度的问题是由于在户籍制度上附加了各种各样的行政的、经济的、福利的管理行为,人为地制造出了各种差异和不平等、不公平。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上各种资源将重新配制,人们流动在我国已形成,改革农村户籍制度对于实现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民工;户籍;教育;改革
问题的提出
我国至今仍在生效的唯一的一部关于户籍法律是1958年出台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下简称“户口登记条例”)。随后,各省市根据这个“户口登记条例”结合本地的情况又出台了若干细则。
应该说,这个“户口登记条例”在我国建国初期,在粮棉油紧缺,副食供应不足,在共和国经济困难时期,在计划经济时代起到了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作用。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经济迅猛的发展,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目前已阻碍着社会发展进步,在许多大型城市已出现不和谐因素,不稳定局面,也就是说在我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50多年的今天,已到修改完善的时候了,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确保社会和谐,使广大劳动群众安居乐业,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一双相对平衡的矛盾体。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也是这样,由最初的平衡到现在的不平衡,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近10年,户籍制度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阻碍着社会的进步,造成了大量的社会不公、不稳定因素。
户籍制衍生于计划经济年代,中国至今仍属于实行严格户籍制度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由于中国建国初期学习苏联模式的工业化路径,从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开始,中国人步入了一个漫长的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目的是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政府在公社一级建立财政和农业银行机构,以全额提取农业剩余,并且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结构来保证这种内向型的资本积累,农业成为重工业所需资本的积累来源。对比西方国家先发展轻工业、积累了大量资金再逐渐投资到重工业的发展模式,由于当时中国客观情况限制,使得轻工业没有为重工业提供积累的机会,那么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只能通过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永远种粮食这种方式来实现资金积累,从而演变为一场对农民的“掠夺”。
从严格控制到半放开历经了漫漫50年,户籍制度以及与户籍制度挂钩的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转业安置、通婚子女落户等方面所衍生出的许多具体规定,整体构成了一个利益向城市人口倾斜。这样一个包括社会生活多个领域、措施配套、组织严密的体系将民工排除于体系之外,使农民工在经济上、生活上均不稳定,被排斥在城市主流社会之外。而政府的许多部门都围绕这一制度行使职能,户籍成为打在身上抹不去的烙印,户籍制度具有时代性,既为我国社会主义迅速发展提供了保障,又阻碍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导致城乡居民的不平等。户籍问题造成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阻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2013年5月9日,全国妇联发布《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截至2010年,我国0-17岁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已达到9683万,他们普遍面临亲情缺失、平等教育等多方面问题。其中,有近205.7万的留守儿童处于独居状态,而流动儿童在个别省份也非常集中,北京每10个儿童中就有3个是流动儿童。
2.1 留守儿童:0-5岁儿童5年增757万
全国妇联课题组介绍,课题组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抽取126万人口样本量进行了分析和推断,并进行实地调研等方式形成报告,报告中儿童的年龄界定在18岁以下。报告指出,自2005年以来,学龄前留守儿童(0-5岁)规模快速膨胀,达2342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8.37%,比2005年增加了757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为2948万,比2005年减少315万,其中2006年小学(6-11岁)和初中(12-14岁)学龄阶段儿童占到32.01%和16.3%;大龄留守儿童(15-17岁)规模达813万,比2005年减少了199万。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到54.08%,女孩占到45.92%。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湖南等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其中四川、河南的留守儿童规模最大,分别占到全国的11.34%和10.73%。
2.2 205.7万留守儿童独居
调查显示,因为父母多外出打工,三成多留守儿童与祖父母居住在一起,还有10.7%的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不过,有3.37%的留守儿童单独居住。全国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这个比例不算很大,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按照该比例计算的话,单独居住的孩子达到近205.7万人,“这些孩子应该给予特别关照。”据介绍,将近20%的务工父母是在儿童1岁前外出,造成留守儿童生活照料、教育、安全保护、亲情等多方面出现问题。数据同时显示,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状况总体还算良好,在校比例达到96%以上。不过,母亲外出、单独与父亲一起居住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最高,达到5.12%;父亲外出,单独与母亲,或与母亲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较低,分别为3.13%和3.11%。对此,全国妇联课题组相关专家表示,此前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社会一直在强调母亲的责任,“但这次调查表明,父亲的责任被忽略了。这是以后应该强调的地方。”
2.3 流动儿童:八成以上为农业户口
流动儿童,是指随务工父母到户籍地以外生活学习半年以上的儿童。目前,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到3581万,其中农业户口的流动儿童占到八成以上。其中,学龄前流动儿童(0-5岁)有981万,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6-14岁)为1472万,大龄流动儿童(15-17岁)规模为1128万。与2005年相比,我国各年龄段的流动儿童都在快速增加,其中,尤以大龄流动儿童(15-17岁)增加的速度最快,比2005年增加429万,增幅为61.43%。在性别方面,从流动儿童进入幼儿园直到进入义务教育阶段,男孩的比例始终高于女孩,但到15岁接受完义务教育后,流动儿童中女孩的比例提高。“这说明,流动儿童的家长们可能更倾向于携带男孩外出务工以便孩子接受教育,而15岁之后则让女孩进城务工。”相关专家表示,在资源短缺的时候,家长们或更易做出不利于女孩的决定。
人均流动时间3年多。调查显示,全国31个省区市均有一定数量的流动儿童,但在少数几个省份高度集中。其中,流动儿童最多的是广东,占全国12.13%,规模达到434万。其次是浙江、江苏省,均超过200万。而部分地区流动儿童占当地儿童比例很高,如上海市每10个儿童中有4个是流动儿童,北京和浙江每10个儿童中就有3个是流动儿童。同时,多数流动儿童属于长期流动,平均流动时间为3.74年,7-14岁流动儿童中,更有约1/3的孩子流动时间在6年以上。由于常年流动居住,他们的教育问题亟待解决。据介绍,“有异地高考需求的流动儿童”在个别省份十分集中,其中广东、北京、上海排在前三位。
户籍制度是流动儿童入学的制度障碍,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本身是现行的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化政策的产物,同时受现行的学籍管理方式、学校考评制度,以及经济社会非均衡发展的影响。由于没有本地户籍,故不能随意进入公办学校读书,高额的赞助费和借读费将他们挡在公办教育的门外。在实行“一费制”即限制高收费的条件下(例如今年实施的取消借读费),城市学校往往以规模容纳不下、先收本地学生等种种理由少收甚至拒收农民工子女,或者是将借读费换成别的名目继续收,否则你只能去别的学校或根本没有学校可以就读,也就衍生出形形色色的滥收费行为。显而易见,这些问题本身并不是人们的观念问题,而是制度和体制问题。现实生活中,流动人口子女应然层面上的受教育权利却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他们在异地求学,法律、条例等规定的权利却因种种原因而不能充分享受。因此,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必须对现行的体制和制度做重大的调整和改革,为农民工子女上学提供制度保障。打破户籍制度坚冰
迁徙自由已经是现代社会中一项基本人权,许多国家宪法以及《世界人权宣言》中第13条都规定“有权自由迁徙”,我国的1954年宪法中也有迁徙自由的规定,但随着建国后的户籍制度实施,自由迁徙被严格户籍制所替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权要求劳动力的自由迁徙,在宪法修正案中增加允许公民的自由迁徙已经势在必行,只有宪法对权利加以确认才能导致其在各个部门法中的被细化和完善。
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打破城乡二元分布的格局,具体表现为打破户籍制度的壁垒。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河南、广东、宁夏等省区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中发现,率先推动“户改”的城市虽然在户口形式上都统一为“居民户口”,但一到落实相关政策和附加的社会福利待遇时,差别常常就浮现出来。推进城乡户口差别背后隐含的社会不公仍旧不少,诸如社会地位、收入标准、子女入学并不能在短时间完全消除。庆幸的是,从2007年3月29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治安管理工作会议上获悉:我国将大力推进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为重点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性质,实现公民身份平等,比如河北、辽宁等十二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性质划分,实现了公民身份法律意义上的平等,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以城市居民待遇,使其在收税、社会保障,特别是子女入学等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这种以逐步实现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的措施,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解决,确保转化型留守儿童以后能跟随父母返回繁华城市接受较好的教育。
在教育上,完全实现城乡一体化,像美国那样“凡是适龄儿童,不管其父母是公民还是非公民,甚至包括非法居留者,任何学校不得拒绝入学”,是需要假以时日的,但我们至少要先让在城市居住一定时间、有固定收入和住所的非本地户籍人员(即流动人口)享有同等的市民待遇,而上海居住证满7年可以转为上海户口,并取得社保、就学等相关权利,就是在户籍上迈出的探索性一步。理论上说,达到教育权的完全平等,必须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的前提: 即任何学区、任何学校、乃至任何班级,包括教师能力、工作态度、教育活动的种类、质量,以及学校设施、设备等所有教育条件、学习条件都一样。” 做不到这一点,教育公平难以实现,但是做到这点又是很难实现的。现实图景是向公平方向不断趋近,一步一步渐进的完善,不可能完全达到。
当前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护,根源在于我国尚未建成完全平等的市场化劳动关系,没有适应相关的调节机制和配套的制度。应重新设定农民工户口进入城市的条件和相应的政策,对有留城意愿而又通过多年就业在城市站住脚的农民允许其定居落户,新的城市规划不应囿于原有的城市户籍户口,应该有规划地逐步推进适合市场经济发展同国际城市管理接轨的现代大都市城市管理规划,吸纳农民变为新城市的市民,使他们逐步转化为城市中的产业工人。
参考文献
[1] 元焕芳.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身份转化障碍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3(02)。
[2] 李丽华,朱凤荣.农民工户籍转移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01)。
[3] 费宏达.农民工身份制度的法律困境与路径选择[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4)。
[4] 吴丽萍.论人权背景下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户籍根源[j].经济论坛.2011(04。
[5] 胡星斗.中国户籍制度的命运:完善抑或废除[j].学术研究.2009(10)。
[6] 邵晓琰.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改革刍议[j].经济视角.2009(11)。
[7] 黄锟.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民工市民化[j].城市发展研究.2009(02)。[8] 朱中原,包蕴.“户籍改革”:统一城乡户口并非终点[j].中国改革.2007(08)。作者简介 邱实(1982-),女,佳木斯大学2011级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
第三篇:户籍问题
户籍问题.txt偶尔要回头看看,否则永远都在追寻,而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男人掏钱是恋人关系,女人掏钱是夫妻关系,男女抢着掏钱是朋友关系。男人爱用眼睛看女人,最易受美貌迷惑;女人爱用心看男人,最易受伤心折磨。甘肃省高校毕业生集体户口迁移比登天还难呀!!
不知有多少人和我有同感,为了迁移户口而头痛。
我是2005年毕业于兰州一所高校,毕业当时户口没有打回原籍也没有迁到工作单位,所以档案就挂靠到兰州人才交流中心,户口落成皋兰派出所集体户口了,每年缴120元管理费,2009年我想把户口迁回原籍(环县),结果几个回合都以失败而告终,具体如下:
第一次.当时以《存档凭证》在人才交流中心开个证明——》拿该证明到皋兰派出所开出《户籍证明》——》带着该《户籍证明》到原生地环县公安局开《准迁证》(在这里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麻烦,县公安局说毕业年限太长拒绝给《准迁证》,这样以来由于没有《准迁证》,皋兰派出所也不肯放户口出来,结果失败了。
第二次:因为我已结婚,所以就想把户口迁到老婆的户口上,但老婆的户口在外市(同为甘肃省):
当时以《存档凭证》在人才交流中心开个证明——》拿该证明到皋兰派出所开出《户籍证明》结果皋兰派出所又不给开《户籍证明》(原因是老婆的户口不在我的原生地,除非在老婆所在地买有房子才行,但是我没有啊,所以又一次以失败告终)。
到目前为止同样没有任何办法,不知道集体户口迁移的具体办法是什么??为了这事已经在广州--兰州--环县之间跑了好几个来回了,实在是无奈,不知谁能解答我。。。
第四篇:户籍问题
甘肃省高校毕业生集体户口迁移比登天还难呀!!
不知有多少人和我有同感,为了迁移户口而头痛。
我是2005年毕业于兰州一所高校,毕业当时户口没有打回原籍也没有迁到工作单位,所以档案就挂靠到兰州人才交流中心,户口落成皋兰派出所集体户口了,每年缴120元管理费,2009年我想把户口迁回原籍(环县),结果几个回合都以失败而告终,具体如下:
第一次.当时以《存档凭证》在人才交流中心开个证明——》拿该证明到皋兰派出所开出《户籍证明》——》带着该《户籍证明》到原生地环县公安局开《准迁证》(在这里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麻烦,县公安局说毕业年限太长拒绝给《准迁证》,这样以来由于没有《准迁证》,皋兰派出所也不肯放户口出来,结果失败了。
第二次:因为我已结婚,所以就想把户口迁到老婆的户口上,但老婆的户口在外市(同为甘肃省):
当时以《存档凭证》在人才交流中心开个证明——》拿该证明到皋兰派出所开出《户籍证明》结果皋兰派出所又不给开《户籍证明》(原因是老婆的户口不在我的原生地,除非在老婆所在地买有房子才行,但是我没有啊,所以又一次以失败告终)。
到目前为止同样没有任何办法,不知道集体户口迁移的具体办法是什么??为了这事已经在广州--兰州--环县之间跑了好几个来回了,实在是无奈,不知谁能解答我。。。
第五篇:户籍问题
大学生户籍问题
一、研究目的随着我国大学生报到户口的迁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户口汇聚到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尤其是近几年,这种趋势更加明显,随着城市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多,但是毕业后户口的归属地问题也很是严重。本着公平的理念,在对西安工程大学学生,和周边人口的户籍问题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如何处理大学生以及流动人口的户籍问题,以期寻找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新方法。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法:通过书籍、报刊、互联网查询和搜集国内外的有关资料和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成果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背景。
2、统计分析方法:通过调查问卷的发放统计大学上户口问题,归纳汇总后,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到相关结果。
3、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比国内其他地区解决户口问题的方法,分析其对西安户口问题的启示。
基本思路:通过分析西安工程大学学生户籍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得出户籍归属的特征,通过查询搜集国内外大学生户籍问题的方法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与建议,并指出政府应制定的政策和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与解决方法。
三、文献回顾冯祈善,曾华亮;重庆市流动人口管理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2 顾朝林,陈金永;大城市户籍应该逐步放开[J];城市发展研究;2001年06期王怀章,童丽君;论迁徙自由在我国的实现[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高艳琴;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机制[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童之伟;宪法司法适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法学;2001年11期周安平;社会自治与国家公权[J];法学;2002年10期刘松山;;民主为什么不能只从基层开始[J];法学;2007年03期盛虎;城市暂住人口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潘嘉玮,周贤日;村民自治权与村民经济自主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陈成文,孙中民;二元还是一元: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模式选择——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