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3号广州举办“第三届全国“针灸特色疗法学术交流会

时间:2019-05-13 05:39: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年3月23号广州举办“第三届全国“针灸特色疗法学术交流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年3月23号广州举办“第三届全国“针灸特色疗法学术交流会》。

第一篇:2012年3月23号广州举办“第三届全国“针灸特色疗法学术交流会

中国针灸学会咨询培训部

关于举办第三届全国“针灸特色疗法学习研讨会” 的通知

各级有关医疗机构、从业医师:

针灸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精华,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保障和增进人类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了继承和弘扬针灸宝贵遗产,总结针灸特色疗法,加强全国各地区中医医疗单位及其从业医师的交流与合作,发掘、探讨、推广针灸各种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针灸疗法,为广大针灸同仁提供与针灸名家学习交流的机会。中国针灸学会定于2012年3月23-26日,在广州举办第三届全国“针灸特色疗法学习研讨会”。学习研讨会将开展一系列名家针灸疗法现场演示活动,为与会代表提供相互切磋、交流机会。与会代表可在交流会上宣讲自己的针灸临床经验总结和学术论文,以及现场演示自己的特殊针灸治疗技法。届时交流会将邀请中国针灸学会领导和针灸界专家亲临现场,与各位学员交流互动。会后,会务组统一整理编辑学员论文(注:为使所有论文都具有科学性和可读性,论文需经专家逐一修订),正式编辑出版《第三届针灸特色疗法优秀论文汇编》,提交论文代表人手一册。此书可以作为学员晋级及学习针灸技法的参考资料。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交流会内容大致如下:

(一)、3月23日:全天报到。

(二)、3月24日

1、上午开幕式: 领导、嘉宾讲话、照集体合影。

2、全天:专家授课,与学员面对面交流、答疑。

3、晚上:学员论文交流及学术研讨。

(三)、3月25日

1、全天:专家授课,与学员面对面交流、答疑。

2、晚上:学员论文交流及学术研讨。

(四)、3月26日

1、上午:学员论文交流及学术研讨。

2、下午:(1)学员论文交流及学术研讨。(2)研讨会结束,颁发论文获奖证书。

二、拟邀请出席开幕式领导及主讲专家:

1、杨金生:主任医师,中国针灸学会秘书长,医学博士,著名针灸专家。主讲:十四经取穴技巧。

2、洪章仁:台湾医生,医学工作者。弘光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国立台湾大学、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复健科兼任教授,长庚医院嘉义院区复健科顾问教授。

主讲: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诊断与治疗

3、刘恩明:刘恩明教授。无痛针灸—毫火針创始人,中国中医特色疗法研究所(香港)所长、研究员。

主讲:毫火针临床运用。对呼吸、消化系统、高血压、颈椎病、关节病、带状疱疹、皮肤病、过敏性鼻炎、黄褐斑、酒糟鼻、痛经、子宫肌瘤、急性乳腺炎、前列腺肥大等病治疗方法。

4、符仲华:南京军区总医院博士后,南京大学生理与疼痛医学博士,南京浮针医学研究所主任。浮针疗法发明人。主讲:符针特色疗法。

5、柴铁劬:广东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院长、教授。主讲:靳三针疗法。

6、王启才: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兼任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秘书长,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针灸学》主编。主讲:精解针灸在临床取穴的误区。

7、左常波:澳门针灸学会会长,师从董氏奇穴创始人董景昌先生。主讲:董氏奇穴在妇科美容方面的运用技巧。

三、针灸论文汇编征集:

研讨会将开展论文评选征集与遴选,优秀论文将有机会进行会议交流,并颁发相关证书。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1、范围:课题研究、理论探讨、实践探索,各种针法灸法的临床应用。

2、要求:字数2000~4000字,附作者简介及通讯地址。论文要有实际内容,临床效果等。文稿按中国医学杂志格式要求撰写。杜绝抄袭,一经发现,取消会议交流资格。

3、参与研讨会交流和优秀论文评选的论文需要在3月23日之前把论文发到针灸学会培训部广州交流会会务组邮箱:zgzjxhzhangjun@163.com。如果在报到当天提交论文的,必须提供书面版和电子版两种论文格式。

4、所有学员递交的论文,由专家进行评审,论文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并且颁发论文证书,其中优秀论文将在大会上进行交流,并且有机会入选《中国针灸》和《针刺研究》等杂志。

5、学员论文将汇编成《第三届全国针灸特色疗法论文汇编》。并且出版发行。

四、研讨方式及证书

1、由知名临床针灸专家授课,并现场交流及临床观摩。

2、研讨会全程录像,结束后制作成光盘。

3、该研修班属国家一级继续教育项目,培训结束经考核合格,授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I类继续教育学分证书或中国针灸学会颁发的中英文对照学业证书。

4、报到时交两张二寸免冠彩色照片及身份证复印件。

5、欢迎各学员收集整理疑难杂症等病例现场与专家交流或彼此交流。

五、邀请参加对象

各医院针灸科、中医科、骨伤科、理疗科、疼痛科、康复科从事推拿、软组织损伤、脊椎病、理疗、骨伤、康复、针灸、针刀等科室医师、理疗师和各从事针灸技术、教学、科研机构,以及从事针灸保健有关人员等。

六、研讨费及报名办法

(一)每位参会者收取研讨费 1300元。资料费实收,食宿及交通费自理。研讨费包括以下费用:

1、研讨费、合影费及通讯录。

2、大会全部录像光盘制作费用。

3、所有参会人员均赠送一套价值560元的《黄帝内经》上下册收藏版。

3、一本论文出版费及出版后每人将免费邮寄。

(二)会议地点及乘车路线在开班前一周以书面或短信形式通知各位学员。

(三)参加学习的学员必须以传真、电话、短信、邮箱或其他联系方式报名登记注名

报名咨询电话:*** 传真:010—52831449 报名邮箱:zgzjxhzhangjun@163.com QQ邮箱:562289754@qq.com 咨询QQ:5 6 2 2 8 9 7 5 4(交流)2 2 8 4 3 9 5 1 4 8(交流)中国针灸推拿协会交流群:1 8 7 3 6 0 4 0 6(交流群)针灸·推拿·按摩交流群:1 9 2 1 4 3 8 6 5(交流群)中国针灸推拿协会总群: 9 1 6 0 1 1 7 6(交流群)报名专线、联 系 人:张军(主任)***

中国针灸学会咨询部

2011年12月16日

第二篇:第三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交流会

第三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交流会

[ 稿件来源:科研处 作者:陈锦 发布时间:2011-1-28 ]

(第一轮会议通知)

2011年10月21—23日,大连

第三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会议将在风景秀丽的港口城市辽宁省大连市举行。根据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要求,我国将力促水电发挥可再生能源的主体作用,中国水利水电即将迎来新一轮的建设高潮。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目前全国已建或在建的高于百米的大坝数量已经一百多座,一批在建和拟建的200米-300米级战略性水电工程,规模巨大、地震烈度高,抗震防灾成为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汶川特大地震,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水利水电工程损失严重。我国现行水工抗震设计规范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抗震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震害实践中的教训和启迪,研讨水工抗震设计的关键技术十分重要和必要。

本次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会议将结合汶川、玉树等地震,就水工建筑物抗震分析理论;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设计规范修订关键技术;地震震后水工建筑物震损调查、震害分析、灾害评估及修复加固;水工结构现场检测与监测、健康诊断与鉴定;水库引发地震、地震预测和预警;水电工程抗震措施、抗震安全评价体系;水工结构工程振动、爆炸与冲击;水工建筑物现代抗震设计理念、施工水平等关键技术等专题,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热诚欢迎全国水工、岩土、地震工程的设计、科研、施工单位的代表参加。

主办单位: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抗震防灾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

河海大学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协办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清华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四川大学

三峡大学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

国电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

大会主席团:

主 席:李菊根(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教高)

副主席:孔宪京(大连理工大学常务副书记,教授)

徐卫亚(河海大学副校长,教授)

贾金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高)

胡 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副总工,教高)

周建平(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总工,教高)

刘志明(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兼总工,教高)

顾问委员会:

主 席:潘家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副主席:林 皋(大连理工大学,院士)

张楚汉(清华大学,院士)

吴中如(河海大学,院士)

张超然(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院士)

郑守仁(长江水利委员会,院士)

马洪琪(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院士)

廖振鹏(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院士)

学术委员会:

主 席:陈厚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士)

副主席:周 晶(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胡 晓(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高)

金 峰(清华大学,教授)

任旭华(河海大学,教授)

钮新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教高)

顾冲时(河海大学,教授)

李万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高)

景来红(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教高)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怀发 王仁坤 王柏乐 白俊光 艾永平刘小生 刘浩吾 刘斯宏 冯树荣吕明治

李小军 李术才 李俊杰 乔丕中 迟世春 张宗亮 张 林 陆忠民 吴关叶 吴胜兴

陈国兴 陈健云 林绍忠 练继建 钱向东 党发宁 赵剑明 蔡 新 杨启贵 范福平

杨伟林 章 青 温续余 楼梦麟

组织委员会:

主 席:李同春(河海大学,教授)

副主席:李宏男(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孙志禹(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教高)

沈凤生(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教高)

王光纶(清华大学,教授)

李德玉(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高)

党林才(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教高)

胡少伟(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教高)

刘云贺(西安理工大学,教授)

张燎军(河海大学,教授)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春云 王君利 邓毅国 陈五一 冉懋鸽 孙怀昆 田 斌 叶发明 刘海军 刘国明

刘 君 李 昇 李 昕 严优丽 张志强 张伯艳 胡中平吴世勇 肖 锋 杨泽艳

徐建荣 徐建强 罗长军 罗加谦 高希章 贾 超 禹之文 赵文光 赵 坚 章建跃

黄光明 彭 刚

秘书处:

秘书长 :张燎军(河海大学,教授)

副秘书长:王海波 马震岳 邹德高

秘 书:赵兰浩 张汉云 李建波 徐斌 于龙 雷定演

会议内容:

1、邀请著名的水工抗震与地震工程的院士、专家就本学科的研究与发展作特邀报告:

(1)陈厚群、林皋、张楚汉、郑守仁等院士;

(2)国内外其他抗震专家

2、会议将对以下专题进行交流和研讨:

(1)水工(港工)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

(2)水工(港工)建筑物抗震分析理论与方法;

(3)水工(港工)建筑物抗震试验研究方法和技术;

(4)水工(港工)建筑物场地地震动输入;

(5)水工(港工)建筑物与地基材料动态特性;

(6)水工(港工)建筑物现场测试与动力性态检测、健康诊断与鉴定;

(7)水工(港工)结构、金属结构振动,爆炸与冲击;

(8)水工(港工)结构减震、隔震和控震技术;

(9)强震震后水工建筑物震损调查、震害分析、灾害评估以及次生灾害影响;

(10)震损水工结构的安全度及修复加固技术;

(11)水库地震的预测、监测及其影响研究;

(12)水工建筑物地基稳定性及地质灾害防治;

(13)水利水电工程安全评价方法、防灾减灾措施及应急预案。

征文要求:

本次会议录用的优秀论文将选登在《水力发电学报》(本会议专刊,EI核心期刊,2011年,1500元/篇)和《水电能源科学》(本会议专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年,1200元/篇),部分优秀论文选登《大连理工大学学报》(EI核心期刊,2011年)、《水力发电》(中文核心期刊,2011年)。会议将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正式出版论文集(论文版面费500元/篇)。请将投稿论文按《水力发电学报》的格式排版(word),以电子邮件形式传给组委会,论文(全文)最后截止日期2011年7月20日,组委会收到文章后,将在5日内回复,作者未收到回复,请重新发送和致电问讯。《水力发电学报》、《水电能源科学》、《水力发电》上录用的论文在8月31日前通知作者。

会议时间地点:

注 册:2011年10月20日

会 议:2011年10月21—23日

地 点:大连市(具体宾馆待定)

注册费:1300元/人,学生700元/人。

注意事项:

第二轮会议通知将于2011年7月正式确定发出,参会代表有精美礼品。

会 务:

河海大学联系人

赵兰浩 025-83786281,*** 张汉云 025-83786766,*** 联系地址:210098,南京市西康路1号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联系人

邹德高 0411-84707549,***

联系地址:116024,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 大连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联系人

雷定演 010-63414391, ***

联系地址:北京白广路二条1号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会议总负责

张燎军 025-83786766,***

E-mail: Ljzhang@hhu.edu.cn,njzl@vip.sina.com

会议官方网站:http://sgkz2011.mymova.com/Home/intro 点此下载附件:20110113huizhi.doc

点此下载附件:参会回执.doc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抗震防灾专业委员会

第三篇:[201416] 第三届全国优秀建筑设计学术交流会及作品展小结

第三届全国优秀建筑设计学术交流会及作品展交流小结

()

一、交流会概况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全国勘察设计大师郭明卓、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等全国知名的设计大师、专家对他们优秀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与全国各地的建筑师分享、学习与交流。

在交流会中各位总建筑师纷纷提出,建筑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品,不是要刻意造型,而是真实地反映人性、自然,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引发人们丰富的心理活动。建筑在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应该延伸到人的精神世界。

建筑设计需要融入大众,而非简单的迎合;每个建筑都应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它的灵魂,有它对环境的尊重和考量。建筑设计并非一个肆意挥洒的过程,建筑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不单纯属于个人行为,建筑应是在经济、实用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艺术。我们做的项目通常都会有资金上的限制,如何在设计中量体裁衣,切合实际,照顾全局,也是建筑师必备的一种素养。并非浮华铺张才能产生美的建筑,也并非扭曲怪异才是创新,建筑应该是环境的融入者,而非入侵者。

二、建筑与本土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师打破了思想枷锁,视野逐步扩大至全球,设计水平大幅提高。但与三十年经济快速发展相比,文化发展严重滞后,暴发户心态和崇洋思想泛滥。地方官员和房地产商在设计上拥有绝对话语权,决定取舍。各种粗劣平庸跟风的建筑充斥视野,城市的地方特色消失,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对创新和标志性建筑的误解,皇帝新衣式的闹剧在某些国外建筑师的忽悠下反复上演,扭曲怪异,挑战结构极限和模拟各种事物造型,以至福禄寿、金钱等庸俗建筑也在各地不断涌现。

只有努力学习研究本土传统文化,才能恢复文化的自信。对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不是看表象看形式,而是通过学习研究,找出其精髓,学习其精神。古为今用,文化是有时代性的,清代画家石涛说过“笔墨当随时代”,我们的学习研究不能钻故纸堆,不能复古,而是立足于现代生活、现代思想观念、学习研究本土传统文化,我们要恢复的不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自信,而是对现代民族本土文化的自信。这只能通过对民族本土文 化学习,传承、发展、创新的道路才能做到。

将本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主义建筑结合是创新的一条成功之路。现代主义建筑是当今世界建筑的主流,仍然代表着世界建筑发展的正确方向。20世纪初,工业产品的设计理念影响到建筑设计,而引发了对古典主义建筑的一场革命。注重功能和技术,结合地形环境,注意阳光和空气,形式追随功能,反对多余装饰等鲜明观点,很快就影响到全世界,成为世界建筑的主流。对建筑师来说,将本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主义建筑相结合,是一条创新的成功之路。具体地说,我们首先要运用现代主义的建筑创作设计理念去设计一栋功能合理、结合环境、结构和设备先进、节能减排、节约材料和造价、造型美观的建筑,这样的建筑、功能和形式上已近完美,但缺乏的是文化内涵。我们要把根据功能决定的空间大小和形状的“形”通过采用我国传统的不同的空间构建方式、结构和材料;各地传统的空间的组合方式、形态和肌理;各种传统建筑的细节,经过抽象和简化恰当地运用等等方法,使建筑表达出各种不同的人文精神和特征,既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又有传统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形”和“神”的统一。

三、建筑与真实

在建筑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去面临建筑所谓的“真实”问题。“真”相对应的是“伪”。在我们的设计大环境下,确实存在有许多伪命题、伪思想、伪建构所表达的无奈的现象,需要我们反思。

在创作过程中,还会遇到与建筑的“真实”问题相对应的许多现实、表面现象的干扰,可能这些问题相对于建筑的核心问题而言更容易受其影响或诱惑,从而误导并影响我们去寻找或聚焦于项目的本质。

何为建筑的“真实”,真实具体的命题、与面临的技术挑战,环境、历史、文化的对话与客观制约,业主、使用者、城市的主观真实需求。何为“真实”的建筑,直接面对项目的真实核心问题、让影响项目的核心问题显现。采用恰当的技术手段,保证建筑的基本实用性、效率和经济、社会效益。与之相适应的材料和建构方法去表达建筑的特点、品质和与文化的关联。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或许使我们对于“建筑”的过程与建筑的“真实”有了这样一些认识:如果说建筑是某种形式的表现,那这可能是我们往往已认同其魅力可能在于把许多真实、普通的东西转化为可以让人们感动的那些形式与氛围之上的事实。但若把“建筑”看作一种发现的行为与过程实现的的方式时,那或许它又与“形式”真的无关。我们可能更需要关注的是那些无数的真实与“形式”之间可能的关联。

四、建筑与形式

建筑形式是指建筑的内部空间和外部形态。外部形态是建筑内部空间的反映,建筑空间又取决于建筑功能的需要,因此,建筑形式与建筑功能有直接联系。

建筑形式应真实反映结构逻辑。建筑形式的重点在于美学,结构设计的重点在于力学,但两者并非对立的,而是存在着内在联系。建筑形式应该体现结构受力的真实性及合理性。结构与形式应达到有机的融合,并且相互共生。

建筑材料是建筑形式的载体。建筑形式与建筑材料间存在着一种异常密切的关系,建筑的表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建筑材料的灵活运用和处理。建筑材料运用中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无疑注重“真实性”更符合现代建筑设计原则。当然,“表皮化”也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给了建筑师更多的创作自由,但是在“表皮化”的运用中能够赋予其真实的功能作用也是极为重要的。还原材料本体 ,重新建构材料,从深度和广度上丰富材料的地域表现力.发掘传统的地域性的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表现中的潜力。结构是建筑的骨架,是构成建筑形式的重要基础,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决定构造型式的发展,而构造型式对建筑形式的影响最直接最明显。处理建筑形式、结构和构造的关系应注重效能、经济和雅致。构造手段在确保实现建筑形式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单可靠,实现建筑形式的构造手段应该简单可靠,便于构造和实现,以确保设计完成度。建筑空间是由实质的物质形态构成的,建筑空间和建筑形式在满足人们的特定的使用要求和人的心理感受的需求的同时,我们怎能不去考虑材料、结构、构造等技术方面的因素呢?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材料、新结构、新构造层出不穷,建筑师只有充分利用并驾驭好这三大因素,才能真正获得形式创新的极大自由。只有这样形式才能获得真正的放飞。

三、总结及体会

两天的学习时间虽然很短暂,但是我们却在充实而紧张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了建筑工程在新时代城市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接触了本专业最新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成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使我们了解和吸收了先进的建筑专业理论,同时也唤起了我们作为设计人要树立素养,时刻关注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责任感。现如今设计行业已经进入一个定制时代,定制时代的建筑设计应当怎么做?设计创新如何体现?让我们更多的思索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习学观世,承古抱今。为我们的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下载2012年3月23号广州举办“第三届全国“针灸特色疗法学术交流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年3月23号广州举办“第三届全国“针灸特色疗法学术交流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