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工作者如何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时间:2019-05-13 06:09: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思政工作者如何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思政工作者如何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第一篇:高校思政工作者如何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当今中国高校的思政工作者要想真正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必须做到:坚定信仰,以身作则;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加强学习,讲究方法。

当今的中国,由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艰巨,各种各样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等相并存在,使年轻的大学生们既感新鲜有趣又不免失望困惑,他们的蓬勃朝气和满腔热情使他们跃跃欲试想做时代的弄潮儿,易于接受新颖的、向上的、理想化的事物,而他们的单纯、偏激、不谙世情又往往使他们难以承受理想的幻灭从而容易走向悲观消极、自暴自弃。本世纪属于他们,中国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这就使得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培养祖国需要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既显得非常光荣又难免十分艰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才能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这是每一个从事高校思政工作的人都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问题。笔者作为一个曾担任过班主任、辅导员工作七年之久的高校教师,作为一名党的教育工作者,拟在本文就此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笔者认为,当今中国高校的思政工作者要想站稳自己的脚跟,能赢得学生一定的信赖和尊敬,并进一步树立起自己感人乃至光辉的形象,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定信仰,以身作则

从某种程度讲,这是一个信仰混乱甚至许多人已经丧失了信仰的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后现代主义在欧洲发达国家兴起,上世纪60年代初,随着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走到了后现代社会阶段,西方文化也正式进入了后现代主义时期,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风靡了欧美所有的人文科学领域,使当代西方社会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境暴露无遗,其中,信仰和情怀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后现代主义反中心性,反二元论,反体系性,反终极价值观,反元叙事和元话语,它在蔑视权威、颠覆一切主流话语、消解传统意识形态、解构虚幻的神话的同时,也“终止了一切诗意唤神的本性,放逐了一切具有深度的确定性,走向了精神的荒漠和不确定性的平面”①。在后现代状况下,“西方知识分子所立足的基地不断坍塌;理性消失了;真理隐退了;正义丧失了标准;价值失去了主体;知识失落了尊严。作为‘上帝的宠儿’的知识分子(西语词源)正在变成不可能,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存在价值发生了危机”②。这一危机实质上是“文化的危机和情怀的危机”③,是信仰、精神和灵魂的危机。

汹涌澎湃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不仅盛行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迅速波及到第三世界,而信仰、精神和灵魂的危机也就成了一种国际性的危机,中国自然也不例外,政治、经济、社会意识、文化生活及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治信仰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类似于以上所说的后现代现象,精神的平面化或曰无深度极其严重,良知、真理、正义、人格、神圣、崇高等遭到了空前的亵渎和侵犯。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尴尬处境便触目惊心地呈现出来了。他们既难以舍弃以往那支撑着自己生活的信仰,又时不时地对这信仰产生些许的怀疑乃至深刻的幻灭;他们不忍看自己的学生陷入精神、灵魂、信仰的危机之中不能自拔,可又无力去拯救他们。他们自己都是处于深重的迷惘之中,又怎能去面对学生们那困惑、渴望、祈求的目光?

如此一来,中国高校思政工作的成效,就可想而知了。

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想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必先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要想拯救学生,必先拯救自己,要想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理想的高尚正直的人,自己就得先做一个有理想的高尚正直的人。在这信仰混乱乃至丧失了信仰的时代,当务之急是坚定自己的信仰,给生命寻求一根坚实的精神支柱。没有灵魂的生命是动物式的生命,没有信仰的人生是空虚无聊的人生。谁都不屑于与动物为伍,谁都无法承受人生的空虚无聊。所以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面对这世界的纷纭变幻、社会的复杂莫测,即便是承受着千般痛苦万种折磨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信仰,不能放弃对灵魂、精神、情怀的关注,不能丧失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和信心,这样,才能以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形象出现在学生们面前,当面对学生们困惑和渴求帮助的目光时,才能毫无愧色地去劝解他们、开导他们,也才能真正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尽可能地使他们从痛苦迷惘中解脱出来。而如果我们的思政工作者本身就缺乏坚定的信仰,一面对学生侃侃而谈,一面又怀疑甚至嘲笑乃至违背自己的所谈,那么这绝妙的讽刺又岂是学生们所不能意识到的呢?其教育成效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坚定信仰、以身作则是当今高校思政工作者立足于社会的最根本之所在,也是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的重要基础。

二、以人为本,尊重学生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我们的思政工作者若摆着一副教育者的凛凛架式,居高临下去俯视学生,势必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和反感,遭到学生隐藏在内心的抵触和反抗,学生即便表面上不敢有任何对抗的言语或行动,但实际上内心是极不服气的,这样一来,教育者的目的也就无法达到了,反而会招致相反的效果,给学生增添更沉重的精神负担和更多的思想烦恼,使学生处于紧张、戒备之中,为以后的教育工作埋下致命的隐患。而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够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则会获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使他们愿意倾吐出自己的真实所想,顺利地达到教育目的。教育者要注重时常与学生沟通思想感情,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自己的思想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经常性的沟通会使双方于不知不觉之中建立起某种感情的联系,凭着这种感情的联系,学生会愿意接受教育者的劝告和理论,而教育者的教育目的也比较能完满地达到。二十岁左右的大学生,正处于一生中强烈希望树立自我形象、渴求感情温暖而又极为敏感,自尊且脆弱的阶段,任何一种不尊重和漠视都将使他们遭到沉重的打击而使以后的生活蒙受阴影,并对教育者产生难以释怀的反感乃至于憎恶。所以我们的高校思政工作者切不可只顾自己自尊心的满足和威信的树立而伤害青年学生的心灵,一定要力求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注重师生间的沟通。

三、加强学习,讲究方法

今天的时代,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能赢得学生们一定程度的尊敬和信赖,要想真正把握学生的思想症结之所在,必须不断地学习,广泛地学习,尽可能地涉猎各门科学(尤其是哲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等),从各方面加强自己的修养。现代社会里,人的思想、心理、精神、情绪等都比过去年代要复杂、微妙、难以捉摸得多,没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而要想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是不可想象的。如果只是一味地刻板照搬以往的教育经验,欲以单纯而缺乏深度的教育知识去对待学生,是绝然行不通的。当今的大学生,大都有着多方面的丰富知识,思维极为活跃敏捷,一个知识单

一、修养不高的教育工作者是不可能胜任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所以不断学习、加强修养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教育者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对教育目的的达到与否是至关重要的。再明确的教育目的,再美好的出发点,如果没有恰当的方式方法去实施,则一切都不过是纸上谈兵,毫无用处。所以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多采用学生乐意接受、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

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倘能真正做到以上几点,则无论于国于己,希望都绝不会是渺茫的吧,我以为。

注释:

①②③见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12、176、176页。

第二篇:优秀思政工作者个人总结

优秀思政工作者个人总结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一直以一名优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积极思考,力求在工作、学习上有进步,在党性修养上有提高。为以后更好的开展工作,扬长避短,现将自己一年以来的工作做以下总结:

一、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方面

思想上,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各种路线、方针、政策,比如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精神,中纪委十七届七次全会精神等,在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本职工作方面

我一直担任计算机系辅导员一职,主要负责我系学生党建工作、各类的评优评先、奖助学金的评选及心理健康工作。1.党建工作

本学生党建工作的重点是学院的基层党建创新项目,去年我系的基层党建创新项目《党员服务中心的创建与实践》,上学期按照学院党建创新项目的要求逐步完善党员服务中心的机构设置,完成各种制度建设,指导学生开展各类帮扶活动并与2011年12月次项目顺利通过了学院党建创新项目的验收,并获得了创新二等奖,我系学生党支部更是获得了先进学习型党组织的荣誉称号。2.评优评先工作

每学年的评优评先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东西,在学生中都是比较敏感的问题,因此每当到了评选的时候,我都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按照评选要求操作,决不徇私,本所有的评选工作均未收到学生投诉。3.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目前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也是我系学生工作的一个重点,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我特别在楼下开辟了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并指导学生每月更新橱窗宣传海报。每学期开学初及毕业生即将离校时均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单,每学期开展心理主题班会活动,并邀请专业心理老师开展心理知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5月是我系心理健康活动月,我系举办了如:心理主题班会,心理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4.班主任工作

我还担任信息0901班的班主任工作,我们班级的学生大部分都很用功,学习成绩优秀,但是有个别学生学习马虎,经常旷课,我就特别关注这几个学生,主动关心其平时的学习,经常到班级突击检查是否到课,一旦发现有缺勤情况,就马上打电话找他了解情况,及时批评教育。经过几次这样的检查,这几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旷课了。每学期初我都会将他们两个学期的成绩进行对比,在开学初对学习进步的学生,我会自己买些小礼物对他们进行奖励。对于学习退步的学生,我会私底下找他们了解情况,督促他们努力学习。今年他们就毕业了,正面临着找工作的问题,对他们在工作中会出现的问题,我会开班会给予一定的指导。毕业时,有一个学生有不及格课程不能按时毕业,他认为目前自己的工作也不需要毕业证书,于是不想来补考,觉得拿不拿毕业证都无所谓,我在知道情况后,主动联系他,跟他说明利害关系,鼓励他按时过来考试,最终他听从我的意见,准时来参加考试。

三、自身学习方面

为了更好的指导工作,我一直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积极参加业务培训,比如:生命教育培训,创业教育培训,支部书记培训等,接下去还将参加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的培训,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为以后更好的工作打下基础。

一年来,虽然我在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但许多方面都还存在不足,比如工作创新度不够,自身学习时间太少等。今后,我会更加努力,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勤奋工作,让自己各方面不断提高,努力向综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当代大学生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二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时代造就青年,时代呼唤青年。当代大学生生逢其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为当代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更赋予了当代大学生崇高的历史使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实现这一历史重托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的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思想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信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尽管一些大学生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思想问题,但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是大有希望的一代,是大有可为的一代。当代大学生要不负重托,不辱使命,锐意进取,奋发成才,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就要自觉坚定理想信念,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也是一个有志青年奋发向上的动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为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当代大学生要自觉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理论构筑起强大的精神支柱,牢固确立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与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

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就要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当代大学生要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国革命传统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自觉做伟大民族精神的传承者。

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就要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遵守道德规范、进行道德自律,是一名合格人才和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时期是人生形成自觉道德意识的重要阶段。当代大学生要认真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树立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要积极参加道德实践活动,从中国人民长期社会实践孕育的传统美德中汲取精神力量。

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实现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要珍惜年华、刻苦学习,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武装自己,勇攀科技高峰,大力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掌握建设祖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领。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开阔眼界,锤炼品格。要注意增进身心健康,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要在增长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德才并进。

光荣的使命召唤着当代大学生,党和人民寄厚望于当代大学生。当代大学生要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要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中,把自己锻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四篇:3-贯彻落实全国和上海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宣传标语选编

思想政治工作暨精神文明创建推进会会议材料

高校思想政治政工作

核心要义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 坚持改革创新

办学治校“四个根本”

牢牢把握办好中国大学的根本方向

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 牢牢把握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动力 牢牢把握办好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

高校的职责和使命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高校人才培养坚持“四个服务”

为人民服务

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

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高校“四个坚持不懈”

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 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

三个聚焦

聚焦领导干部、专业骨干、思政工作队伍等“关键少数”,推进全员育人

聚焦学生课内到课外、教室到寝室、线上到线下等“学业过程”,推进全过程育人

聚焦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推进全方位育人

教师

做“四有好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做“四个引路人”: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2 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坚持“四个相统一”: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四个提高”: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是“四个正确认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三个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推进思政课建设“五结合”

思政课教学与专业建设相结合 思政课教学与学生工作相结合 思政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思政课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思政课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

发挥主渠道作用,坚持“七协同”

坚持责任和使命的协同 坚持教学和科研的协同 坚持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协同 坚持理论教育和情感育人的协同 坚持系统教育和热点问题的协同 坚持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协同

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课程、其他活动的协同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机制

抓好队伍建设,推进“全员育人” 注重过程培养,推进“全过程育人” 打造育人品牌,推进“全方位育人” 挖掘育人资源,推进“全课程育人” 发挥新媒体作用,推进“全媒体育人”

第五篇:“互联网 ”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转型与发展问题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转型与发展问题研究

【摘 要】“互联网+”给高校教育带来的冲击前所未有,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技术的革新,更有教学生态、教学资源、师生关系的重大变化。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加快自身的转型和发展过程中,应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强化互联网思维;提升媒介技术,解决本领恐慌;加强团队合作,推动协同创新,从而主动适应“互联网+”常态。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 思政课教师 转型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C-0021-03

2015年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在报告中他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不仅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更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动下,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将不断打造传统产业的升级。“互联网+”必将有力冲击现有的高校教育,让高等教育进入一场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伟大变革中。在这场变革中,“互联网+”给高校教育带来了哪些冲击?给高校教师带来哪些新的挑战呢?

一、“互联网+”对高校教育的冲击

互联网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组织,那就是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随着“互联网+”被正式纳入国家战略,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以“横扫一切”的霸气向传统行业发起了猛烈地攻击,教育也莫能避之。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课堂教学的紧密联系,不仅冲击了高校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对教育生态、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互联网+”重建了一个开放创新的教育生态圈。在“互联网+”时代,教育资源变得更加丰富,获取知识的通道变得平等而开放。一方面,知识呈几何级增长,任何一名教师都不可能成为知识“学霸”和知识“代言人”;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层出不穷,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为广泛和便捷。“互联网+”彻底地打破了教师对知识的绝对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了开放。每个人都能够创造知识、共享知识以及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全球大开放的背景下,来自世界各国的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充实,逐步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知识库。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无论何时、何地、何事,人们都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从互联网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互联网+”时代,教育彻底地突破了时空限制,知识获取的途径更为便捷,获取成本大幅降低,为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育机构和非教育机构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社会教育机构相比学校教育机构而言显得更有灵活性。用人单位也将融入学校教育,与学校逐渐组成教育共同体,共同促进教育的协同进步。

“互联网+”建立了新的双向平行、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在“互联网+”时代,师生间的界限已不再泾渭分明。过去,教师和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其拥有知识量的绝对优势而获得对课堂的掌控权。然而,在大数据、云计算的“互联网+”时代,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倾向教师一方。在课堂之外,学生大量使用互联网、手机、即时通信、微信和微博等实时交际工具,利用移动装置诸如各种学习的APP随时随地随事获取所需的信息,进行更广泛、更便捷的学习,包括网上听课、网上提交作业、参与网络讨论、微信互动等参加各种活动,这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信息获取模式。过去单向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正被打破,一种新的双向平行、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

“互联网+”加速了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传统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低下,表现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以及教学效率低下,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教育系统自身的封闭性,使其滞后于社会发展。“互联网+”打破了教育封闭的大门,建立了一个开放创新的教育生态圈,从而加速了教育的自我进化。每个人都是教育的生产者,每个人又都是教育的消费者,这种全新的教育生态将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就实质而言,“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是对现有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一方面,互联网连接了全球的教育资源,从传统一所学校、一位教师、一间教室到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课程任你挑,教师任你选,优质教育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互联网让跨区域、跨行业和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有效地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从而加速了教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鸿沟也将被逐步缩小乃至填平,有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二、教师加快自身转型与发展是适应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互联网+”对教育的强有力冲击,极大地挑战了传统课堂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也不必然是知识的接受者;师生关系亦由过去的单向不平等走向了双向平等的关系。不仅如此,高校思政课相比专业课而言面临更多窘境:学生对上课可有可无的心态,学生的排斥心理,教材的滞后性,海量而又真假难辨的媒体信息,等等。这使得思政课教学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由此可知,高校思政课教师如果不加快自身转型与发展,将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削弱高校教师的教育影响力,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课题组围绕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学生学习动力以及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关注点等热点问题设计了《“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教育影响力调查问卷》,面向广西不同高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290 份。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网络学习成了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受到学生欢迎,学生在课堂上关注的重心也由原来的关注知识转向关注教师的情感、思维和探究精神等。对于获取知识的途径,课堂学习仅占40%,书本自学占35%,而网络学习占到了95%。可见,网络成为了“90后”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你喜欢思政课教师按照教材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吗?”喜欢的占28%,不喜欢的占62%,无所谓占10%。这反映出在“互联网+”时代,“90后”大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广,对已经熟悉的教材内容,即使教师讲授得非常有条理,学生也失去了新鲜感和兴趣聆听。当被问及“在思政课堂上,你更关注什么?”时,关注知识传授的仅占40%,思维方法的占80%,关注教学情感占67%,关注教学智慧的占78%。由此看到,大学生在课堂上关注的重心从过去的关注知识到关注教师的思维方法、教学智慧、教学情感等方面迁移。在开放题中,被问及“你曾经上过课的思政课教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方面”时,96%学生提到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希望思政课教师以开放的、信息化使用等方式开展教学的占92%。此外,100%的学生都喜欢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以上数据充分表明:在“互联网+”的冲击下,面对学生学习途径的拓宽和课堂关注点的转移,高校思政课教师唯有加快自身转型与发展,才能有效提高教师教育影响力和提升职业幸福感,才能更好地适应“互联网+”常态下的思政教育工作。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快自身转型与发展的新思路

(一)转变教学理念,强化互联网思维

在“互联网+”时代下,面对开放的教育资源,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及时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引导者。一方面,面对课堂教学,学生不再是关注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关注教师的情感、态度、思维和探究精神等,课程也将为教师富于个性化的标签所覆盖。另一方面,教师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的知识传授者变为知识的引路者,在课堂上主要扮演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的角色。为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在知识获取便捷的背景下,让学生获得信息获取、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创造的激情,引导学生从“知之者”变成“好之者”,进而从“好之者”变成“乐之者”,这是教师在“互联网+”时代下的重要作用。

“互联网+教育”并非简单地把互联网套在传统教学的躯壳上,而是把互联网思维运用和渗透到教育的最深处,催生出新的教学方式。互联网思维指的就是由“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创新为手段,以开放、平等、协作和分享的互联网精神为基础和出发点,对于资源配置的各个环节进行重新审视、配置的思维模式以及由此生发出的一系列实际行动的代称。教育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事业,如果教师仍然采用昨天的教学方式来培养今天的人,就会让学生失去明天。正如马化腾所言:“如果教育拒绝‘互联网+’,就如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拒绝使用电力一样。”“互联网+”代表着未来全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形态变化的趋势,高校教师应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现代教育理念中,积极投身于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中。高校教师只有及时将最新教育技术纳入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中,运用互联网思维,对已有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体系进行重新设计,才能胜任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工作。

(二)提升媒介技术,创新教学手段

高校教师必须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提升自身的媒介技术,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新媒体开展思政课教育的意识薄弱,缺乏教育技术领域的危机感。一些教师以只懂本专业不熟悉多媒体知识为由,抵触新技术的学习。殊不知,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最频繁、最主要的群体,也是受其影响最深刻的群体。作为移动浪潮下的时尚流行文化产品――微信,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成为一场势不可当的潮流。面对大学生中已经“无人不微信”的现实,竟然还有一些教师不懂什么是微信,甚至是闻所未闻。毛泽东就曾说过,“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因此,高校教师要积极学习新媒体技术,发挥新媒体受众广的优势,有效利用诸如微博、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引领作用。

创新教学手段,就是要运用互联网思维,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教学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现代教育教学手段。诸如利用录屏软件制作微课,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签到、考核、布置作业、通知提醒、交流互动以及推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信息。这些新媒体的使用极大地契合了大学生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使得思政课教育教学更加鲜活,更富吸引力,更贴近学生的需求。

(三)加强团队合作,推动协同创新

在大数据、云计算的“互联网+”时代,以信息的公开、透明为特征,每个教师获取信息的机会都是均(下转第30页)(上接第22页)等的,这就打破了传统论资排辈和教师单打独斗的局面。教学分工变得更加明细,团队合作变得更加重要。因此,教师之间的关系由过去的个体性、独立性劳动转向集体性、共同性劳动。通过团队的集体攻关、协同创新,生产出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是高校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诸如当前一些学校采用的专题化教学,一门课由多位教师共同完成,每个教师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专题讲解,从局部的优化达到整体的优化,实现了教学要素配置的优化,从而提高了课程的教学吸引力和教学实效性。

(四)加强理论学习,参加相关培训

在“互联网+”冲击下,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延伸了人们获得知识的广度,然而纵度的提升却相对缓慢。这就给高校思政课教师一个提升自我的有利空间,即高校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思政教师只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用理论去影响人、感染人和塑造人,为个性化课堂教学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增强自身理论厚度的同时,高校教师还应积极参加各种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学术会议和专业培训,提高自身运用信息化的能力以及新型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常态。

【参考文献】

[1]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2015-06-09

[2]王治成.“互联网+教育”能改变什么[N].学习时报,2015-06-01

[3]王烽.“互联网+教育”是颠覆和重构[N].中国教育报,2015-05-17

[4]何云亮.“互联网+”对高校的冲击和重塑[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5(5)

[5]解继丽.“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J].雄楚师范学院学报,2015(2)

【基金项目】2014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2014LSZ009)

【作者简介】廖青清(1984-),女,广西桂林人,武汉大学法学硕士,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何田田)

下载高校思政工作者如何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思政工作者如何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