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胡忠[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6:1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胡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胡忠》。

第一篇:【三】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胡忠

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胡忠、谢晓君事迹介绍

两人均为四川藏区福利学校志愿者,教师。

在去藏区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00年,胡忠在晚报上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年头。他带着妻子到当地考察后,两人为当地的艰苦状况震惊。胡忠下定了决心,妻子支持他的决定。这时候,他们的女儿刚刚出生不久。

孤儿学校处在海拔3800米的康定县塔公乡,是一所福利性质的民办公助寄宿制学校。这里是甘孜州13个县的汉、藏、彝、羌四个民族143名孤儿的校园,也是他们完全意义上的家。胡忠以志愿者身份来到塔公乡,300多元生活补助是他每月的报酬。

2003年,在丈夫的召唤下,妻子带着三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

谢晓君音乐学院弹得一手好钢琴,可学校最需要的却不是音乐老师。生物老师、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三年时间里,谢晓君尝试了四种角色位置,顶替离开了的志愿者和支教老师。

2006年,8月,一座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创办了,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今年2月,她甚至把工作关系转到康定县,并表示“一辈子呆在这儿。”

漏风的板房有时醒来被子上都是雪

2000年,刚从成都石室联中辞职的胡忠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西康福利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就萌生了支教的念头。没几天,胡忠就告别妻子和8个月大的女儿,前往这里支教。3年后,谢晓君辞去公职,抱着3岁的女儿也来到了这里。2006年8月,一所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创办了,谢晓君主动前往,当起了600名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保姆。

支教初期,学校环境不好,几间板房和帐篷就是他们的教室和宿舍。“板房漏风,有时候早上起来,一半的被子上都是雪。”谢晓君说,当时条件艰苦,老师的流动性很大,木雅祖庆学校6年级一班,10个学期换了11位数学老师。谢晓君说已经数不清自己送走了多少位老师。

粗糙的双手本该弹钢琴却干遍粗活

1月31日晚,记者在康定县城见到了这一家三口。12年过去了,43岁的胡忠头上有了白发,谢晓君的额头爬上了细纹,女儿也已经12岁,无一例外,他们脸上都留下了高原红。胡忠说,这高原红,就是他们坚守12年的见证。

谢晓君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但如今,她的双手被高原干冷天气侵蚀后变得有些粗糙,这双手捡过柴烧过水,为孩子们洗过衣服,拥抱过孤儿,擦去过孩子脸上的泪水,却很少弹钢琴。“学校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没时间弹琴。”

对于西康福利学校在校的143名孤儿来说,学校就是他们的家,20多名老师与这些孤儿同吃同住,是老师,也是父母。

忙碌的校长12年中他仅回过5次家

1月31日晚,记者和胡忠、谢晓君到学生家里家访,仁真旺甲和措杰翁姆两兄妹都是木雅祖庆学校的学生。他们的父亲用最隆重的待客礼节来欢迎我们,他用不太流利的汉语不断念叨重复着:“谢老师是好人。”仁真旺甲两兄妹刚进学校的时候,只会几句简单的汉语,现在他们已经可以在自家的特产铺子中做翻译,帮助父母和顾客交流。

除了孩子们有了可喜的变换外,学校条件也在改善。(本文由本网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如今的西康福利学校占地50多亩,篮球场、教学楼等一应俱全。木雅祖庆学校也从最初的600名学生发展到了1600名,校舍也从4间板房变为面积超过9000平米的现代化楼房。谈及未来,身为西康福利学校校长、12年仅回过5次家的胡忠说:“如果学校需要我,我会继续呆下去;如果不再需要,我想回去尽一下孝道。”

他们的学生首个大学生已回校任教

在西康福利学校,143个孤儿们都叫胡忠“阿爸”,12年中,胡忠不仅教会了他们知识,给了他们一个家,还以自己的经历感染着这些孩子。在已经毕业的43名学生中,97%都考上了大学,10多名孩子已经跟胡忠约好,毕业后回到藏区,帮助那些跟他们一样的孩子。“江巴汪青是第一个从福利学校走出去的大学生,也是第一位大学毕业后回到这里支教的孩子。”胡忠骄傲地说,四年前,江巴汪青考入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四年后的今天,江巴汪青回到学校成为一名老师,“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孩子回来,这里将变得越来越好。”

家人

68岁母亲85岁外婆都支持他们。

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互相搀扶着,颤颤巍巍地在菜市场买菜。在昨晚播出的“感动中国·2011年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出现了这样一个镜头,这两位老人,便是胡忠的外婆和母亲,外婆今年85岁,母亲68岁。当看到镜头中的两位老人时,胡忠的眼泪喷涌而出。

在学校,胡忠一直教孩子们要孝顺,但遗憾的是他却不能陪在两位老人身边尽孝。从2000年来到西康福利学校,12年间,胡忠只回过家5次。胡忠说,这辈子,他最亏欠的就是两位老人,但是,为了这群更需要他的孩子,他只能这样,“外婆有舅舅照顾,母亲有姐姐照顾。他们都很支持我的选择。”

女儿

不搞特殊在学校不能叫“妈妈”。

胡忠夫妇说,除了家中的老人,他们最愧疚的就是女儿胡文吉。胡文吉3岁跟母亲到塔公,如今,12岁的她是木雅祖庆初一一班的学生。6岁时,作为这所寄宿制学校的第一届学生,小文吉一个人来到这里上一年级。“冬天洗衣服,手被冻得又红又肿。”胡文吉说,那半年,她每天晚上都躲在被窝里哭。

半年后,谢晓君才正式调到木雅祖庆担任生活老师。但胡文吉却没有得到特殊照顾,她跟同学们同吃同住,不能擅自到办公室找妈妈,只能叫妈妈为谢老师。“班上有同学是孤儿,如果我叫妈妈,他们听到就会很伤心。”就这样,只有在放假期间,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胡文吉才能叫上一声“妈妈”。

胡忠谢晓君为何感动中国

这对来自成都的教师夫妇被称为“坚守”在雪域高原上的支教者。颁奖盛典的录制片里介绍,2000年,胡忠辞去成都石室联中教职,告别妻子和年幼的女儿,来到海拔3800多米的甘孜州西康福利学校,当了一名志愿者老师。此后的12年,他拿着每月约300元的收入,以老师和父亲的双重身份照顾着这里的143个孤儿。在他来到这里的3年后,妻子谢晓君带着女儿,追随丈夫的脚步来到甘孜,现在她是当地牧区一所九年寄宿制学校的一名老师。他们为何感动中国

“为什么会感动,为什么能感动?因为他实在,因为他真诚,因为他亲切,因为他普通……就这样鲜活地走在我们身边。”

“也许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无力去做感天动地的事,但如果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我们的祖国也就越来越好了。”

“孤立看每一位人物,他们并不完美,也不高大,但是那瞬间爆发的力量排山倒海,那点滴构成的美德温润如玉。”

今天,我与这帮孩子竟真的相遇了,他们让我想起了儿时的梦——我梦到自己站在一片辽阔的草原上,四周环绕着雄伟的山峦,极目远眺,满山竟拥出无数的小孩,他们跳跃着、欢呼着,清脆的童声回荡在山间,他们向我拥来,我们携手共舞,甜蜜和兴奋久久不散…… 成都用感动开启这个春天

今天2月4日,立春。

成都教师胡忠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感动中国。

就像2000年的那个夏天,当他拖着箱子,背着包,踏进甘孜州西康福利学校的校门时,他没有想到,可能一学期甚至更短的支教计划会让自己心甘情愿延长到12年。

在成都名校、石室联中任教的妻子谢晓君也没想到,几年后,自己会随着丈夫的脚步,带上年幼的女儿来到这片高原,成为牧区一名普通教师。你不能选择在哪里出生,但可以选择在哪里开始

大城市里并不少我一个,但这里真的需要教师

1999年国庆节,胡忠对妻子说:“我们去甘孜旅游吧,我听说康定有所孤儿学校,缺老师,我想去看看。”谢晓君并不知道,丈夫的目的并不只“看看”那么简单。

那是一所才创办3年,带福利性质的民办公助寄宿制学校,招收甘孜州13个县的孤儿和特困生,学校教职工大多是来自全国多个省市的志愿者应聘者,那里很缺老师———这些信息是胡忠和这所学校的老师多次电话沟通后了解到的。

当时,胡忠所任教的成都十中变成了名校石室中学的初中部“石室联中”,许多老师被派到联中。胡忠被派去管理化学实验室,以前负责的学生团队工作需要移交他人。这让他对继续留校工作的意义产生了怀疑。“我只是想教学生。”他说。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这所学校急需教师的消息,心里便萌发了支教的念头。他没有告诉妻子自己真实的想法,因为连他自己都觉得这个想法太过疯狂———他从没去过高原,更不知道能不能适应在那里教书生活。他只是想,先去看看吧。

坐了一天半的长途汽车,两人终于来到了学校所在地,康定县塔公乡。学校坐落在四面环山的草原上,草原中间淌过一条清澈的河流,校舍傍水而筑。“孩子们正围在一起跳锅庄,都穿着红色运动服,很灿烂。看到我们来,就把哈达往我们脖子上绕。这是第一次有人给我献哈达。”胡忠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个场景。他后来才知道,为了迎接他们,老师和学生们把里外都打扫了一遍,还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锅庄和哈达也是特别准备的。“孩子们认为,只要他们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我,我就会留下来。”这种对老师强烈的渴望,让胡忠既感动,又心酸。

后面发生的事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他眼圈湿润地拉着妻子的手,说出了自己想来支教的打算。“像我这种老师,成都多得很。不可能因为我走了,哪个学生就读不成书。但这里不一样,没有几个老师愿意到这里来,也没有几个老师愿意留下来。他们长大的命运,如果因为我的到来而改变,我想得通。我一个老师,在哪里不是教书?在哪里不是育人?” 胡忠夫妇和女儿

谢晓君没有说不。“因为我找不到理由去阻止他。他做的是好事。”

孩子们称自己的老师为“妈妈”

用知识陶冶着孩子们的情操

更用内心的慈爱为孩子们带来了春天般的温暖

2000年,告别妻子和年幼的女儿,胡忠来到了西康福利学校。3800米的海拔让他产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适应了一段时间才开始工作。

他的第一个岗位是一年级数学教师。一年级数学不难,但教这里的一年级孩子学数学却非常难。很多孩子不会说汉语,而他不会说藏语,连比带划才勉强把课上下去。

胡忠担心学生没听懂,便想了个办法。他揣着一摞小纸条,上面写着数学题。课间休息,他就满校园溜达,看到学生,就拿糖把他们逗过来,笑眯眯地说:“我这儿有道题,你做做看,给你糖吃。”小孩子总是很容易被“糖衣炮弹”击中,胡忠也乐得把每月300元的工资贡献出来给孩子们买奖品。中期和期末考试的奖励一般最丰厚,考80分就能得到80颗糖,考100分就有100颗糖。

在师资和人手都非常短缺的西康福利学校,胡忠当过班主任、男生生活老师、全校思想品德老师、教务主任、后勤主任,教过小学和中学的语文、数学、政治、生物、化学和音乐,也管过学校德育和行政。

学校一直坚持家庭式教育。师生“同吃一锅饭,同喝一壶水”是学校坚持了好多年的传统。孩子们被编成若干生活小组,每组由一位老师负责管理,每个生活小组就是一个小家。在“家”里,孩子们称自己的老师为“妈妈”,“家”里的其他孩子就是“兄弟”、“姐妹”。

我爱上了那里的孩子,是全部

为了爱

更为了这些孩子

我和我的爱人

选择一起坚守

更多的志愿者

同样选择了坚守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在成都的妻子谢晓君始终没有等来丈夫回家的消息。就连春节万家团圆的日子,他也总是缺席,只是在节前或节后回成都待上几天,又匆匆离去,因为在高原上,有一群孩子在火锅前等着他回“家”吃团年饭。

2003年,再也等不下去的谢晓君向所在学校和教育局申请去西康福利学校支教。夫妻仅团聚了3年,2006年秋季,谢晓君又回到了石室联中。“其实学校已非常宽容,我去了3年,占着岗位又没有教书。”

谢晓君的新职务是初一年级班主任。她说,西康福利学校的支教经历给了她好大一个光环。家长听说她支教3年,都觉得这位老师一定很有爱心,把孩子交给她很放心。“成都的孩子非常乖,学习非常认真,家长也非常支持我的工作,但是……”

但是,她经常觉得不安。她想起离开西康福利学校时,孩子们将她团团围住,问,老师,你什么时候回来?她说,老师回去办点事,很快就回来。这个学期,福利学校的老师也经常给她写信。“他们说,我离开后,孩子们很失落,担心不会再有老师去教他们了。”

2007年,她再次申请支教。这次,她不再以石室联中老师的名义,她要把自己的关系调进甘孜,真正成为当地教师。谢晓君说,她去青羊区教育局办手续时,有位大姐问她,“你是不是爱上那边的小伙子了?”谢晓君没回答。

“我是爱上了,但不是一个,是全部。并不是我不爱成都的孩子。在我心里,他们和那里的孩子一样重要。但如果我离开,成都的孩子会有更好的老师来教他们,但我不知道那里的孩子会怎样。”2012年,谢晓君在成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5年高原生活已在这个38岁的女人的脸上刻下了印记,脸颊上是两朵鲜艳的高原红。

条件远不如成都 但我心灵是快乐的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加入

在蓝天白云下,在这片高原上

用爱在这里坚守

调进甘孜后,谢晓君没有去丈夫任教的学校,而是到了当地新办的一所牧区九年一贯制学校“木雅祖庆”,距离西康福利学校大概有半小时车程。

谢晓君调进甘孜的消息一开始并没有告诉父母。后来,父母辗转听到了一些风声,“一打电话我妈就问,我不能说实话呀,那太伤老人心了。”她只好以信号不好为由,淡了和家里的联系,“后来父母还是知道了,但那时候因为隔得久了,他们也慢慢接受了。”

谢晓君的苦,有好多都是胡忠不知道的。有一次,谢晓君生病输液期间,有学生跑来问,有门课的老师走了,怎么办。教师流动过于频繁一直是谢晓君心上的结,她所带的六年级,11个学期,仅数学老师就换了10任。她一听,马上翻身坐起来,让学生帮忙提着输液瓶,她来代课。“最后输液瓶里的液体都输完了,血从管子里倒渗出来,她还站在讲台上。”胡忠说,去年10月,有媒体来采访他们,他才从妻子口中知道这事。

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的谢晓君弹得一手好钢琴。但在师资缺乏的高原,她教过生物、教过数学、当过图书管理员,也做过生活老师。有时,她还会被丈夫“勒令”去西康福利学校帮忙。

2007年,谢晓君当选为石室联中评选会“感动联中十大人物”,领奖时,以前的一些同事一看到她就上前抱着她痛哭。谢晓君倒是一直笑着。“他们大概是觉得我在那边很苦吧。但我觉得我过得并不苦。生活条件、工作环境这些远比不上成都,但我心灵是快乐的。”

第二篇:2013感动中国人物仁医胡佩兰

2013感动中国人物

2013感动中原人物

仁医胡佩兰退休后连续20多年出诊看病彰显人间大爱

一生最大的愿望是让穷人都看得起病,开药便宜有效,很少超百元„„1月22日凌晨5时30分,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坚持了70年、98岁的“医生奶奶”胡佩兰耗尽了最后一丝心血,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弥留之际牵挂的依然是病人,临终只留下一句话:病人看完了,回家吧„„

感动中国2013十大人物

【颁奖词】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感动中原2013十大人物

【颁奖词】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虽是垂暮之年,她仍是杏林馨香的兰,人间不老的松。

1、举办“感动中国”、“感动中原”活动有什么现实意义?(4分)

2、“感动中国”、“感动中原”人物身上彰显了哪些道德力量?(3分)

3、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向这些模范人物学习?(3分)

第三篇: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胡忠、谢晓君夫妇

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胡忠、谢晓君夫妇

——坚守藏区12年支教

【事迹】

在去四川藏区福利学校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00年,胡忠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念头,得到妻子的支持。3年后,谢晓君带着3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2006年8月,一所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创办了,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

【获奖名片】

高义薄云

【推选委员评价】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这样评价胡忠、谢晓君:他们的高原红,是阳光的沉淀,也是心中澎湃的热血在脸上的体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新鲜最健康的红润。这一票我要表达向他们的敬意和赞美。

推选委员于丹说: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

【颁奖词】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怒放高原的并蒂雪莲

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胡忠留在福利学校照顾孤儿们,谢晓君带着女儿回成都探亲。“能够担的就多担一些,春节嘛,让老师们都回去,我来陪着。”作为校长,胡忠眼中的福利学校是另一个家,这里的孤儿都是他的孩子。进藏至今,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一家三口很少有机会聚在一起过年。

“成都少了一个我这样的老师,没有任何损失;但对藏区的孤儿而言,我的到来或许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在颁奖典礼现场的胡忠,比视频中看起来更显苍老。11年前,这位成都中学的化学老师辞掉工作,告别妻子与刚出生的女儿,来到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支教,每个月仅有300多元的生活补助。

福利学校海拔3800米,甘孜州13个县、4个民族的143名孤儿被安排在这里寄宿制读书。除了上课,胡忠每天清晨5点多打开校园广播,叫大家起床、做操,平时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一听说哪里有孤儿,他立马赶过去接人。久而久之,当地百姓把胡忠叫作“菩萨老师”。

丈夫离家的前两年,谢晓君都是利用假期过去探望,教音乐的她偶尔还客串几回代课老师。与孤儿们接触的次数多了,川妹子动了留下来的念头。2003年,谢晓君报名支教,在旁人不解的目光中,她抱着女儿,与丈夫在福利学校“会师”。

从盆地到高原,适应的过程充满了委屈。刚来的几个月,3岁的女儿整晚咳嗽,谢晓君也因缺氧头疼,无法入睡。尽管也会抱怨,但不服输的性格让她迎难而上,“既然来了,说什么也不能打退堂鼓。”

通过自学朋友寄来的教材,谢晓君尝试过音乐老师以外的四种角色——数学、生物、生活老师以及图书管理员,顶替离开的支教同行。“这里只有老师适应孩子,只要对孩子有用,我就去学。”2006年,谢晓君调去了位置更偏、条件更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她把工作关系转到康定县,许诺“一辈子待在这儿”。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第四篇:2011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胡忠谢晓君夫妇

2011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胡忠谢晓君夫妇

主要事迹:坚守藏区 12 年支教

【案例】

在去四川藏区福利学校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00 年,胡忠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念头,得到妻子的支持。三年后,谢晓君带着 3 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2006 年 8 月,她创办了一所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并且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

推选委员评价: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这样评价胡忠、谢晓君:他们的高原红,是阳光的沉淀,也是心中澎湃的热血在脸上的体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新鲜最健康的红润。这一票我要表达向他们的敬意和赞美。

推选委员于丹说: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

颁奖词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评析文本】

胡忠、谢晓军夫妇和很多支教老师一样,有着对教育价值的深刻认识,他们做出人生选择源于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自己的职业理想。正像陶行知老先生说的那样,真正的教育者要敢探未发现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教育者为什么要去偏远、条件艰苦的地方?因为,那里需要教师,需要知识,那里更能实现教育者和教育工作的最大价值。这让我们再次领会,师德高尚最根本的表现,就是:爱、责任和智慧。爱是做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之爱高于父母爱孩子的本能,是凝聚着对国家民族复兴期待的爱,是悲悯需要教育儿童的大爱,是寄托着责任的深沉的爱,正因如此,教师才显得境界高尚,志存高远,才能摒弃世间庸俗之风的困扰,才更让人钦佩。仅靠朴素的情感,深沉的责任感,只能做一个尽职尽责的教师,必须把这种爱和责任,演化成教育的智慧,才能做一个名副其实、德才兼备的教师。爱、责任和智慧是教师师德的三原色,是高尚师德评价的标准。胡忠、谢晓军夫妇的支教行为,展现了他们高尚的师德,成为新时期教师的楷模。启发、激励更多有识之士走上支教之路,这正是师德的力量,是师德对师风的影响。对于没有参加支教的教师,从他们身上,我们仍然有一种震撼的力量,那就是全身心的投入教育工作,像我们在师德课程中看到的小李老师那样,不功利的做教师,全心的为我们的国家、民族培养人才,真正用我们的力量,托起孩子未来的希望。可见,师德是师风的基础。师德促教师专业成长。两位支教老师能够入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而且自感动中国评选以来,教师当选几乎年年都有,而社会上各行各业不一定都能入选。这说明什么?教师的师德是一种令人尊敬的,能够有很强示范性的力量,是能够打动人、凝聚人、教育人的。教育工作肩负着个人本位功能和社会本位功能,教育者的全心之举,具有强大的社会风气引领示范作用。陶行知老先生说教育者一生就做一件事“为人师表”。师风形成是能够彰显教育的社会价值的,是能够在社会中引领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

感动中国评选,之所以倍受关注,有很好的教育效果,给我们很多启示,师德教育是内心思想境界的一种提升,必须要打动人心,必须要起到唤醒、激励的作用。身边教师的师德典型,平凡岗位上的无私奉献更具有教育的作用。作为校长,必须要强化学校教师群体正气的打造,强化身边典型的挖掘,用令人感动的凡人善举,启迪教师在爱、责任和智慧中做教育。师德底线只能解决最低层次的师德问题,而真正提升教师的更高境界,必须靠高端的示范、引领、教育,包括幸福、自信的师德体验。

第五篇:感动中国人物胡忠谢晓君夫妇简介及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胡忠谢晓君夫妇简介及事迹

胡忠谢晓君夫妇简介:

两人均为四川藏区福利学校志愿者,教师。

在去藏区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00年,胡忠在晚报上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年头。他带着妻子到当地考察后,两人为当地的艰苦状况震惊。胡忠下定了决心,妻子支持他的决定。这时候,他们的女儿刚刚出生不久。

孤儿学校处在海拔3800米的康定县塔公乡,是一所福利性质的民办公助寄宿制学校。这里是甘孜州13个县的汉、藏、彝、羌四个民族143名孤儿的校园,也是他们完全意义上的家。胡忠以志愿者身份来到塔公乡,300多元生活补助是他每月的报酬。

2003年,在丈夫的召唤下,妻子带着三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

谢晓君音乐学院弹得一手好钢琴,可学校最需要的却不是音乐老师。生物老师、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三年时间里,谢晓君尝试了四种角色位置,顶替离开了的志愿者和支教老师。

2006年,8月,一座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创办了,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今年2月,她甚至把工作关系转到康定县,并表示“一辈子呆在这儿。”

胡忠谢晓君夫妇感人事迹材料:雪域支教12年成都夫妇“感动中国”

央视“感动中国·2011人物”昨晚播出,本报率先报道的胡忠、谢晓君夫妇当选

■2000年,曾任职成都石室联中的胡忠到甘孜康定塔公乡西康福利学校支教

■3年后,妻子谢晓君辞去公职,抱着3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在更偏远的“木雅祖庆”学校任教

■为了不让当地的孩子们伤心,胡忠夫妇在高原一留就是12年

塔公草原距离成都约500公里,海拔3800米,每到冬季这里寒冷干燥,风如刀割……12年前,成都教师胡忠辞去在成都一所名校的教职工作来到这里支教,3年后,他的妻子谢晓君带着年幼的女儿追随而来,他们,为雪域高原上的孤儿们撑起一个温暖的家。12年来,他们也曾犹豫,但却不曾后悔。

2007年,本报以《成都女教师,扎根雪域的格桑花》为题报道了胡忠夫妇的事迹,引起强烈反响。日前,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2011年人物”评选活动中,胡忠和谢晓君夫妇作为候选人,得到众多网友的投票支持。昨晚,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举行,胡忠谢晓君夫妇当选“2011感动中国人物”。

漏风的板房有时醒来被子上都是雪

2000年,刚从成都石室联中辞职的胡忠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西康福利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就萌生了支教的念头。没几天,胡忠就告别妻子和8个月大的女儿,前往这里支教。3年后,谢晓君辞去公职,抱着3岁的女儿也来到了这里。2006年8月,一所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创办了,谢晓君主动前往,当起了600名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保姆。

支教初期,学校环境不好,几间板房和帐篷就是他们的教室和宿舍。(事迹材料 www.xiexiebang.com)“板房漏风,有时候早上起来,一半的被子上都是雪。”谢晓君说,当时条件艰苦,老师的流动性很大,木雅祖庆学校6年级一班,10个学期换了11位数学老师。谢晓君说已经数不清自己送走了多少位老师。

粗糙的双手本该弹钢琴却干遍粗活

1月31日晚,记者在康定县城见到了这一家三口。12年过去了,43岁的胡忠头上有了白发,谢晓君的额头爬上了细纹,女儿也已经12岁,无一例外,他们脸上都留下了高原红。胡忠说,这高原红,就是他们坚守12年的见证。

谢晓君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但如今,她的双手被高原干冷天气侵蚀后变得有些粗糙,这双手捡过柴烧过水,为孩子们洗过衣服,拥抱过孤儿,擦去过孩子脸上的泪水,却很少弹钢琴。“学校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没时间弹琴。”

对于西康福利学校在校的143名孤儿来说,学校就是他们的家,20多名老师与这些孤儿同吃同住,是老师,也是父母。

忙碌的校长12年中他仅回过5次家

1月31日晚,记者和胡忠、谢晓君到学生家里家访,仁真旺甲和措杰翁姆两兄妹都是木雅祖庆学校的学生。他们的父亲用最隆重的待客礼节来欢迎我们,他用不太流利的汉语不断念叨重复着:“谢老师是好人。”仁真旺甲两兄妹刚进学校的时候,只会几句简单的汉语,现在他们已经可以在自家的特产铺子中做翻译,帮助父母和顾客交流。

除了孩子们有了可喜的变换外,学校条件也在改善。(本文由xiexiebang.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如今的西康福利学校占地50多亩,篮球场、教学楼等一应俱全。木雅祖庆学校也从最初的600名学生发展到了1600名,校舍也从4间板房变为面积超过9000平米的现代化楼房。谈及未来,身为西康福利学校校长、12年仅回过5次家的胡忠说:“如果学校需要我,我会继续呆下去;如果不再需要,我想回去尽一下孝道。”

他们的学生首个大学生已回校任教

在西康福利学校,143个孤儿们都叫胡忠“阿爸”,12年中,胡忠不仅教会了他们知识,给了他们一个家,还以自己的经历感染着这些孩子。在已经毕业的43名学生中,97%都考上了大学,10多名孩子已经跟胡忠约好,毕业后回到藏区,帮助那些跟他们一样的孩子。

“江巴汪青是第一个从福利学校走出去的大学生,也是第一位大学毕业后回到这里支教的孩子。”胡忠骄傲地说,四年前,江巴汪青考入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四年后的今天,江巴汪青回到学校成为一名老师,“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孩子回来,这里将变得越来越好。”

家人

68岁母亲85岁外婆都支持他们

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互相搀扶着,颤颤巍巍地在菜市场买菜。在昨晚播出的“感动中国·2011年人物”颁奖典礼上,出现了这样一个镜头,这两位老人,便是胡忠的外婆和母亲,外婆今年85岁,母亲68岁。当看到镜头中的两位老人时,胡忠的眼泪喷涌而出。

在学校,胡忠一直教孩子们要孝顺,但遗憾的是他却不能陪在两位老人身边尽孝。从2000年来到西康福利学校,12年间,胡忠只回过家5次。胡忠说,这辈子,他最亏欠的就是两位老人,但是,为了这群更需要他的孩子,他只能这样,“外婆有舅舅照顾,母亲有姐姐照顾。他们都很支持我的选择。”

女儿

不搞特殊在学校不能叫“妈妈”

胡忠夫妇说,除了家中的老人,他们最愧疚的就是女儿胡文吉。胡文吉3岁跟母亲到塔公,如今,12岁的她是木雅祖庆初一一班的学生。6岁时,作为这所寄宿制学校的第一届学生,小文吉一个人来到这里上一年级。“冬天洗衣服,手被冻得又红又肿。”胡文吉说,那半年,她每天晚上都躲在被窝里哭。

半年后,谢晓君才正式调到木雅祖庆担任生活老师。但胡文吉却没有得到特殊照顾,她跟同学们同吃同住,不能擅自到办公室找妈妈,只能叫妈妈为谢老师。“班上有同学是孤儿,如果我叫妈妈,他们听到就会很伤心。”就这样,只有在放假期间,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胡文吉才能叫上一声“妈妈”。

回顾

“感动中国”10年本报“发现”7人

今年,是央视“感动中国”走过的第10个年头。10年来,华西都市报与感动中国携手同行,独家挖掘出7名感动中国人物,他们当中,有千里走单骑传邮万里的“马班邮路”王顺友、有烛照深山悬崖小学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有从容指挥救灾3天3夜没有合眼的北川经大忠、还有临危不乱救下一车乘客的火车司机曹继敏。昨晚,感动了全国人民的胡忠和谢晓君夫妇,也是本报记者率先挖掘出来的。

2007年11月18日,成都市石室联中十周年庆典上,34岁的谢晓君当选为“感动联中十大人物”之一。随后,记者走进甘孜州,进行了整整7天的采访,一篇题为《成都女教师,扎根雪域的格桑花》的报道在本报刊出,在全国引起轰动。从此,胡忠谢晓君夫妇的身影走入公众的视野。

下载【三】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胡忠[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胡忠[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2014感动中国人物胡佩兰心得体会

    学习2014感动中国人物:胡佩兰心得体会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这是2014......

    胡忠谢晓君夫妇[感动中国】

    胡忠谢晓君夫妇简介:两人均为四川藏区福利学校志愿者,教师。在去藏区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00年,胡忠在晚报上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

    感动中国2010人物

    1、科学泰斗——钱伟长 【获奖名片】赤子 【颁 奖 词】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意有祖国 【人......

    2016感动中国人物

    2016感动中国人物1孙家栋:星斗焕文章 【颁奖词】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人物事迹......

    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胡忠、谢晓君怒放高原的并蒂雪莲 【颁奖词】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

    2010感动中国人物

    卓琳平凡至伟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授予卓琳的颁奖词: 彩云之南的才女,黄土高原上的琼英。携小平手五十八载,硝烟里转战南北,风雨中起落同随。对她爱的人不离不弃,让爱......

    感动中国人物材料

    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 【颁奖词】: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

    2015感动中国人物

    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1】于敏: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