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紫藤萝和牵牛花材料作文导写及示例(精)
紫藤萝和牵牛花材料作文导写及范文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到风景。自然世界如此,人类社会 何尝不是这样? 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 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一、【思路指导】此题出得极美。不仅材料意境很美,其内涵也很丰富,给人良多启示。审题时要注 意材料中双方的依存关系, 即二者的关系, 另外也要注意材料的倾向性。立意可以选择以下角度:(1 助人亦助己(2双赢(3借助外物成就自我。
从材料来看,暗含一 “ 借 ” 字,而它的含义相当丰富。根据话题材料,题目中的 “ 借 ” 的意思是:借 助他人的优势,在成就了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了别人,从而共同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从这一含义切 入,无疑是最佳立意。明白了 “ 借 ” 的内涵后,为进一步打开思路,可由此展开丰富的联想。比如与教 材联系,可以联想到《劝学》中的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 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与课外阅读联系,可以联想到科学家牛顿的名言:“ 如果我比笛卡 儿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 与自然现象联系,可以联想到:月亮本来是不发光 的,它借助太阳光才有了自己的阴晴圆缺。
本话题是一个蕴涵哲理的故事,如若单从字面去诠释 “ 借 ” 的内涵,列举 “ 借 ” 的方式,罗列 “ 借 ” 的内容,则太肤浅。不妨采用 “ 实则虚之 ” 的写法。从虚处着笔,抛其 “ 借 ” 之形,写其 “ 借 ” 之神。借其 方法,借其思想,借出智慧,借出精神。写这样的话题,切入的角度要小,内容挖掘要深,感情表达 要真,要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挖掘其隐藏的深刻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平中见奇,平中见新,平中 见深。关于体裁,可以编述故事,可以写议论性散文,可以写小小说,还可以写议论文,发表自己的 见解等,但本话题更适合写成议论文。
二、[优秀作文 ] 1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没有礁石,大海便没有了激昂澎湃的浪花;没有沙粒,河蚌便没有了光亮美丽的珍珠;没有 绿叶,红花便没有了婀娜多姿的娇艳 …… 万物之美丽,都要借助于他物的支持或衬托;万物之精华, 无不是自己与他物精美绝伦的结合。因此,我要说: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造物的时候会给予每个人同等的东西,但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借鉴, 借人之精华,融己之智慧与美丽,以铸造人生的成功与辉煌。
千古江山,百代风流,大江淘尽后浮在水面上的名姓与容颜,依旧生动,依旧璨若群星。坐在车 上踽踽而行的是孔老夫子,他高唱着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马鞭一指便向世人道出了行路者的智慧 所在;韩愈不与世同流合污,一篇《师说》便让学习借鉴的美德流传千古;一道紫光摔开万道光芒, 江面上露出的是大唐 “ 贞观之治 ” 的盛世局面。唐太宗在高吟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 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见兴替。” 正是这学习接纳, 勇于借鉴的精神才得以让大唐闻名中外古今 …… 正当世人用赞誉和敬仰的光环将他们环绕时,依然光亮的是古人们善于借鉴和学习的品质,在熠熠闪 光。
凭栏回首,清政府闭关锁国,愚昧无知,拒人之精华于千里之外,终而落得 “ 山河破碎风飘絮 ” , 泱泱大清国在外国的 “ 精华 ” 中风雨飘摇。倚栏回溯,孙中山怀抱一腔救国之情,学习西方民主借鉴西
方精华,虽最终失败,却使中国即将倒下的屋梁注入了不屈与刚强。面临孙中山的救国之路,谁能否 认这借鉴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和响亮?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美丽,终于在二十年前的春天绽放。走出国门,引进外族的先 进技术与文化,一首开放之诗,朗诵着民族振兴的渴望;一曲借鉴之歌,奏响了中华民族新的篇章!听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欢呼与喜悦;看吧,北京伸开双臂迎接奥运的光芒与欢乐;想吧,中法文 化年让中华文化融入了新的精神与精华 …… 中华之巨龙正腾空而起, 这便是借鉴与自强结合的力量铸 就的辉煌。
于是,打开未来的首页,我写下:借人精华,以铸辉煌!【简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临场作文。拟题精当,紧扣材料主旨。开头采用铺排的方式,文辞美丽,结尾呼应 前文,点题有力。行文思路贯通,语言流畅,文笔大气。能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展开论述,由 浅入深,层层推进,视野开阔,充满了时代特色。这是本文的一大亮点。其次,在精当概括地联系使 用材料和对比论证方面,又使文章具有了思辨性。
2巧借他物,补己之短
蒲公英没有飞翔的动力,却凭借风的吹拂,将种子撒向了山川大地;紫藤萝没有挺拔的躯干, 却凭借枯树的攀依,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三峡本是封闭的群山,却凭借水流的冲击,造就了今 天的奇伟瑰丽;月亮本无耀眼的光芒,却凭借太阳的反射,赢得了世人的无限赞誉 ……平凡的事物因 为借了他物的长处才有了不平凡的成功,要想补己之短,只有巧借他物。
是什么,使曹冲破解了满朝文武都难以解开的称象难题? 是什么,使匡衡在家徒四壁,连油灯都舍不得点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夜读诗书? 是什么,使诸葛亮人手不够、材料不够、时间不够却可以按时得到十万支箭? 无他,巧借它物耳。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谁能保证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做好每一件事?谁敢说仅凭一己之力便能走向成 功?没有人敢下这样的保证,因为人生中难免会遇上我们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应想 想它物,以它物来补己之短。
蒲松龄,在书斋中苦思良久而难下笔,遂去路口向他人搜寻奇人异事之文章,终于写就著名的鬼怪 小说《聊斋志异》。
沃森和克里克,两次构建 DNA 模型却均遭失败,后来借用了科学家麦尔金斯的研究成果才最终成 功。
一个人若想成功,巧借它物是必然的,同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强盛,也应当学习借鉴别人的 先进技术和经验。中国,一条原本昂首于世界之巅的国家,却因为闭关锁国成了列强口中的肥肉,于 是在西方舰炮的轰击下,腐朽的清政府也有人喊出了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的口号。新中国成立之后,明 智的中国人更加明白了 “ 巧借它物,补己之短 ” 的重要性,于是改革开放、吸引外资成了中国发展的催 化剂,中国,凭借自己古老的文明,凭借中国人的不懈奋斗,凭借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必将再一次 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雄狮!如果你是一条没有桨的船,没关系,扬起帆,让风送你一程。如果你遇上了难题,没关系,去巧借它物,补己之短。【简评】
本文思路清晰,文笔流畅。先从自然之景入手,揭示其蕴含的道理,然后由物而人,由个人而国 家,行文中论据使用概括得当,语言精练,多用整句铺排。这样由点而面,由浅入深地构思文章,乃 是本文的成功之处。结尾进一步铺排,巧用比喻,呼应开头,收束全文,使结构完整。
本文在主题深入挖掘上,还有点力度不够,使用的论据材料在相互间的联系上,还有些生硬。这 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兀立是山峰,本没有灵气,却借助脚下的绿水,构建出人间胜景;火红的花朵,本没有生机, 却借助身旁的绿叶,表现自己的高贵;普通的佛寺,本没有神秘,却借助山林的隐秘,渲染自己的超 尘脱俗。一个人,本没有什么特别,借助外物的力量,却能铸造辉煌人生。
荀子也曾说过:“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君子生非异 也,善假于物也。”
这也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语:“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别人的经验, 方法, 我们可以拿来, 化作己有, 去巧妙运用,一定会事半功倍。
日本人在这一方面做得真是绝了。只要听说哪个国家有什么新创造,它定会不惜重金,把它引到 国内加以研究,对它开发,最后利用自己的智慧加以改进。这样的产品一经投入国际市场,绝对供不 应求。日本就是凭借着这种 “ 借 ” 的本领,将一个弹丸之地变成一方富得流油的沃土,让许多国家刮目 相看。
日本的富强,让我们看到 “ 借 ” 的力量,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借,一味地拿来,囫囵吞枣般地 “ 吃 ” 下去,借也是有讲究的。
我国长江口曾因水中缺氧而使鱼类死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千方百计从巴西运来了产氧能 力强的水生植物 —— 葫芦藓。长江口水质变好了, 鱼类众多。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葫芦藓泛滥成灾。为此国家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打捞葫芦藓,真有点得不偿失。
所以我们在借鉴别人方法、经验,学习别人的优点时,一定不能盲目,要结合自己的实际, “ 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 ” ,凭借他山之 “ 石 ” ,攻克难关,发展自我。
“ 他山只石 ” 虽可 “ 攻玉 ” ,我们也不能见好就要,我们最关键的是要让自己 “ 能要 ”、“ 会要 ” ,还要 “ 会用 ”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大鹏凭借六月之息, “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泰山凭借平原的开阔,成为 “ 五岳独尊 ” ,所以我们 也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去借,去开拓。
记住,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简评】
本文在议论的氛围中加入了适当的文学修饰,使语言在质朴中显灵动。文章的最大特点是议论的 深入、透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依次铺开,层层推进,前后文联系得当,环环相扣, 在行文构思方面不失为一篇佳作,值得借鉴。
本文的不足点是在使用事实论据时语言不够精练,并在揭示实质时有些乏力。
4、借鉴之美
有人孤独地走在浩渺的大漠里,却不肯接过别人递过的手杖;有人独驾一叶扁舟行驶在大海 上,却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 结果一个累死在黄沙上,一个消逝在大海里。
拒绝 “ 借 ” 的人的下场只能是这样。康德说:“ 人只有生活在人群中才是个人,有人性才是个人。” 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谁是孤岛,只有懂得 “ 借 ” ,才能找到生路。
自然美需要 “ 借 ” ,紫藤萝和牵牛花是凭借枯树和篱笆而展示昂然之姿的,否则只能匍匐在地,被 人践踏。古人咏白海棠:“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也正表现出自然中 “ 借景 ” 所创造的美
丽。那长在山坳里的野菊,虽然美丽,也只能被淹没。
人生也需要 “ 借 ”。没有谁是完美的,世界上的人加在一起就拥有了所有的亮点,你却只拥有其中 的一部分,只有借鉴他人的优点,方能拥有丰富的学识和健全的人格。打开你的心扉,借来一缕阳光 —— 或者叫真诚, 或者叫友谊 —— 来照亮你的心灵, 让鲜花开满心田, 你会发现人在世上的幸福快感, 这是紧闭的心灵永远也感受不到的。
国家同样需要借鉴。在 “ 经济全球化 ” 的今天,我行我素,独来独往就意味着死亡,没有谁可以将外 部世界弃掷一边而独自生活。忘不了近代史上盲目自大的清政府不肯学习西方,终致灭亡;也忘不了 “ 十年浩劫 ” 赶走了外国科学家, 痛失现代化之良机。前人的帆影已经远去, 潮水已打湿我们的衣襟 —— 不能紧闭国门了,开放,开放!让春风吹进家园,谱写改革开放的新篇章!民族,亦要 “ 借 ”。民族文化需要交流,民族需要交融。在多民族交相辉映的中华大地上,各民族 文化需要借鉴,这才叫中华精神;在世界上,各民族同样可以 “ 和而不同 ”。“ 中法文化年 ” 的举办使许 多巴黎人爱上了博大深邃的中华文化,也使中国人对那个充满革命主义精神的法兰西民族了解更多 了,在相互借鉴的过程中,两民族都得到了发展。
恰当的借鉴,并不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而是借其之长补己之短,展示出借鉴之美。让我们学会借 鉴吧。
【简评】
本文的立意准确,把握住了原材料的隐含义。开篇由事入理,由现象到实质,并恰当地运用名言 警句,增加阐理的厚度。另一特点是构思上的横向联想,由观点而引出对 “ 自然 ”、“ 人生 ”、“ 国家 ”、“ 民族 ” 四个角度的思考,而这四方面本身又带有纵向发展的趋向。这看似平淡的构思,实则蕴含了作 者的精细规划。
本文语言通顺,说理多用事例,避免了抽象和枯燥。不足之处是在阐理的深度和力度上尚有欠缺。
5、借万流而归一宗
一片白帆,没有驰骋的力量,却凭借风的野蛮,带着那船在海洋中遨游;
一块木棒,没有燃烧的热量,却凭借一点引星的光亮,把光明散向人间;一条紫藤萝,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的伟岸,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美丽。
凭借,是引发我们自身潜能的导火索,一旦点燃,将给世人以惊羡。
当我们自身有着某些不足与缺陷,为什么不试着去凭借些什么,给自己一个展现完美的机会? 站在历史的泽畔,回溯那一道道的沟渠,不禁感叹,有多少帝王将相靠着凭借成其盖世伟业。先 秦有始皇,巧借六国之乱世,乱六国之乱心,远攻近交,纵横捭阖,最终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三国 神相诸葛亮,一借新野奠定三国鼎立之势,再借迷雾送箭十万气周瑜,三是借东风火烧赤壁,败退曹 孟德;今有红军巧借长征之途,避蒋军,传革命火种,借人民力量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邓小平挥斥方遒,开南海借改革开放之风振兴中华。正是凭借着种种局势,伟人们尽情挥洒着自己心中的 壮志蓝图。
又有多少迁客骚人靠着凭借留其千古文章。晋有陶潜,挂绶归田,靠饮酒采菊,悠然南山,开创 了新一代田园诗派;唐有李白,凭借满腹才华从长安突围,一路寄情名山大川,将满腹豪情, “ 三分 啸成剑气,七分著成文章 ” ,留在盛唐中央,引领一代风骚;北宋苏东坡,一桩 “ 乌台诗案 ” ,令其仕 途由盛转衰,贬走黄山,正是凭借黄山,他夜游赤壁,放歌慨叹,吟咏出千古绝唱前后赤壁,终从黄 山突围,走向文学颠峰;南宋辛弃疾,以武起事,立志报国,却受冷遇,只能凭借诗词歌赋,把吴钩 看了,把栏杆拍遍。正是凭借,凭借着万种豪情,文人们尽情倾诉自己心中的酸甜苦辣。
当然,凭借也有另类。古有方仲永,凭借 “ 聪明 ” 炫耀于乡里,而终 “ 泯然众人矣 ”;今有成克杰凭借职 权,利己谋私,身陷囹圄。
盈盈月光,我借一杯最清的;落落余辉,我借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借一片最热的;凄凄芳 草,我借一束最灿的,来编织我的七彩人生。
微笑着,唱好生活的歌谣,巧借万流归一宗。【简评】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开头一组排比句,既紧扣题意,又震撼读者。知识面宽,古今典故,信手拈 来,凭借过硬的文字功夫,将观点阐述得鲜明突出。
6、成功需要 “ 借 ”
荀子曰:“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君子生非异 也,善假于物也。” 庄子也说:“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一个人的力 量是有限的,而大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成功的光环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善于借助外物。
有一个童话叫《鹰背上的小鸟》,说的是鸟类举行飞行比赛,看谁飞得最高。鹰认为自己能飞得 最高,便努力向高空飞去,当它再也没有力量飞得更高时,它背上的一只小鸟一下子飞起来,飞得又 高又远。鹰感叹道:“ 再强大的个人也不如软弱的个人加坚实的后基。” 小鸟的力量是微小的,甚至是 微不足道的,但是它能比矫健的鹰飞得更高,因为它学会了借助外力来增强自己。
聪明的小鸟成功了,它的成功是因为它会借助外物。人虽是万物之灵长,但毕竟个人的智慧和力 量是有限的,只有善于合理利用外界条件,学会借助外力,才能取得成功。
居里夫人在接受诺贝尔奖时曾说:“ 镭是全人类的,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才实现的。” 假如 没有前人的研究成果, 没有外界提供的种种客观条件, 居里夫人成功的机会是非常渺茫的。提出 DNA 双螺旋结构的美国科学家克里克和德国科学家贝恩,他们的成功正是在总结前人几百年的研究成果和 不断从对方那里获得新发现,弥补自己的不足来实现的。
从人类社会到微妙的自然社会,无不存在着成功需要 “ 借 ” 的道理。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利共生 是通过 “ 借 ” 来获得繁荣,人体内无数细菌通过 “ 借 ” 来获得生命 ……
紫藤罗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丽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罗,成就了一道道风景。白云借助蓝天,实现了自 己追风的梦想;蓝天借助白云,成就了自己的广阔。小溪借助海洋,完成了自己成就浪花的理想;海 洋借助小溪,成就了自己的浩瀚无边 ……
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 “ 借 ” 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让成功更加灿烂!【简评】
本文的好,首先在立意的高远: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而大众的力量是无穷的,铸就 成功的光环需要 “ 借 ”。其次在结构的明晰:开篇以荀子、庄子关于 “ 借 ” 的言论引出论点,然后举出从 寓言故事到科学史实再到自然界的事例来讲明这个道理,材料相当充实,最后作一小结。另外,本文 的的语言也有亮点,语言简洁明快,特别是一段排比句式别有文采。(56
7、才女之泉,泉之才女 新雨过后的漱玉泉。
我默默地伫立在泉边,凝视一汪清泉。冥冥之中,似乎一位婉约清丽的女子正在款款走来。她轻 吟着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 ,轻吟着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的佳句,从历史的烟霭 中向我们走来 ……
李清照,一个不平凡年岁中的不平凡女子,我们常常为她 “ 人比黄花瘦 ” 的多舛命运而扼腕叹息, 我们也曾为她 “ 却把青梅嗅 ” 的天真灵动而欣喜。或许只有在这儿,用心聆听漱玉泉轻轻的水波荡漾, 才可领会李清照年少时的天真烂漫。
是否可以说,李清照正是借这泉的甘洌清纯,才有了水一般的情思;漱玉泉正是借词人的温婉柔情, 才有了诗一般的灵动清澈? 词人的少女时代便是在这潭清泉边度过的。时至今日,我们似乎还能从如镜的水面上看见那个端 庄娴雅的女子对泉梳妆的幻影,似乎还能从绿意初上的柳条间感受到那个才气横溢的女子的气息。有 了这泉的滋润,李清照才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不就是那个曾经 “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的无忧女子 吗?她不就是那个曾经 “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的俏皮女子吗?她的确是被这水这泉陶醉了,醺 染了,又有谁能说她不是这水中的仙子呢? 我凝望眼前的这一汪泉,也能感受到来自它的凝望 —— 这一潭经历了数百年的古泉,也正因为它 的主人而改变了命运。泉从数百年前借来了那份才女的情怀,用它的灵动一一展示给我们。的确,漱 玉泉是因为词人而闻名,而它所呈现的,却也是词人的才情与风范。它淙淙的喷涌声,它垂下的千万 条柳绦, 它缥缈若仙境的氤氲, 都在诠释着一个古代女子的才气与空灵, 都在演绎着她的青春与烂漫。既然如此,又有谁能说它的美是假借功名呢? 我低下头,却躲不过漱玉泉闪亮的眼波,一如我们躲不过词人温婉的佳句。我试图分开现实中的 泉水和历史中的佳人,然而,她们却早已融为一体,水即是伊,伊即是水,水借她的温婉,她借水的 灵动,共同融入了几百年后我们的遐思。
一阵清风拂过,水面那缥缈的氤氲中,似乎又传来了词人轻轻的吟诵 …… 【简评】
构思巧妙、语言优美使得本文与众不同,堪称美文。初读本文,便有一股淡雅的清风袭来;古人 古诗古词古意, 让人渐入佳境。谁能想, 由一 “ 借 ” 字竟引得作者想起漱玉泉和泉边那位才女?谁能想, 漱玉泉原是和那泉边的女词人相怜想惜的?谁能想, 正是借这泉的甘洌清纯, 才有了她水一般的情思;正是借词人的温婉柔情,才有了它诗一般的灵动清澈?一阵清风拂过,似乎又传来词人轻轻的吟 诵 ……(59
8、共同美丽
紫藤罗和牵牛花,以篱笆和枯树为支撑,成就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亦以紫藤罗和牵牛 花为装饰,铸造了自己的灿烂。人生亦如此,我们的每一个足迹,有我们辛勤的劳动,也会有别人流 下的汗水、别人的成就。人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默契,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依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借 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美丽。
历史的悠悠长河中,也不乏这样的智者。写就了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的司马迁,擅于以史 为鉴, 用历史的真实感动着一代一代的华夏儿女, 再现了一代史学雄风。如果没有历史上的点点滴滴, 《史记》也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许今天的我们也并不能为之动容;如果没有司马迁以及他 的刻苦钻研、不断探索,项羽的威猛、曹操的枭勇、关公的忠义也许并不能如此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的 眼前。正是由于司马迁与历史之间的相互借助, 他们才有了共同美丽的契机, 并且一直美丽到永远 …… 人类懂得共同美丽,来制造条件创造自己的辉煌,而世间的万物又休尝不是呢? 红花绿叶是美丽的,然而你想过吗?孤零零的一支红花,密匝匝的一团绿叶,它会是什么样子呢?也 许他们依旧美丽,但却不知要比它们默契地配合逊色多少倍。
黑天鹅绒般的夜空如果没有星星的点缀,是一片苍凉的昏暗;珍珠般熠熠闪光的群星,如果没有 夜幕的衬托,是不会为我们的肉眼所见的,它们永远不能在天空中神秘地眨着眼睛,向人类昭示宇宙 的奥妙。山有了水的环绕,才显出了山的稳重;水有了山的拥抱,才露出了水的灵动。山环水绕,山水倒 映,大自然拥有了一幅多么令人神往和心动的画面啊!人生中我们需要相互借助,我们懂得相互借助,我们集聚着每个人力所能及的力量,共同来打造 我们共同的美丽。一个人的美丽是不多见的,我们应学会共同美丽!【简评】
本文以共同美丽来扣 “ 借 ” 的话题, 较有新意。以高中课本中熟悉的司马迁写作 《史记》 的史实来映证:历史与史书的相互借助, 历史因为史书而流传千古, 史书
因为历史而真实丰富。拓展开去, 除却人类, 自然万物皆亦如此,以相互的 “ 借 ” 来成就共同的美丽。本文结构完整,后几节的语言也表现出了一定 文采。本文的不足在于语言还嫌不够简洁和流畅,材料不够充实。(55+3
9、巧 “ 借 ” 巧 “ 还 ”
你不能事事通、样样能,所以你要学会巧 “ 借 ” ,借人之长,补己之短。借来不用,不如不借;借而不还,便无处可借。所以你必须借而巧用,以此巧还。牵牛花借枯树之躯, 得以昂然, 此巧 “ 借 ”;攀而附之, 展叶开花添美丽, 也使枯木逢春, 此巧 “ 还 ”。于巧借巧还之中,牵牛花得以笑傲枝头,枯木得以久病逢春,田地间万物因之和谐、因之美丽。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承认自己的不足,所以我们必须借,以求扬长避短。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能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这就是巧借,在巧借中, 我们走得更远;在巧借中,我们离成功更近。
“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这就是巧借,因为巧借,牛顿看得更 远;因为巧借,牛顿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巧借,是短的延伸,是弱的强化,是双翼下的疾风,是双足下的大地。假如没有巧借,将有一半 的伟人被夭折,将有几千年的文明史被推迟。
巧还是巧借的必然,巧还是巧借最完美的结局。“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这是巧借巧还的最生动 概括。
罗贯中巧借《三国志》,撰出第一部伟大的章回小说 —— 《三国演义》。在巧借之后,他没有抱 残守缺,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精心加工,使语言近乎白话,从而让三国故事 走入寻常百姓家,走进历史的每个角落。它也在另一个层面上延续了《三国志》的艺术生命力。这就 是巧还。
日本大和不是一个创新的民族,却是一个巧借的民族。盛唐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源源不断的 流入这个岛国。直到近代,日本人打开国门,贪婪地吸收当代一切先进的科技成果,并能为我所用, 用自己的优质产品服务于世界,造福于全人类。
日本的精明之处,不在其善借,而在其巧还。巧借之后,能好好利用,好好把握,便也使一种巧 还。
山借水之灵动,才有了一山生气;水借山之沉稳,才有了一水飘逸。山借灵动,还飘逸;水借沉 稳,还生气。美之深蕴,只在巧借巧还之中。
朋友,你会做到巧借巧还,是吗? 【简评】
本文题目,新颖别致,开门见山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开头两段,言简意赅,准确鲜明的对文章 主旨做了解析说明:开篇起势不凡!行文紧扣话题,不枝不蔓,论证层次清楚,论据丰富生动。语言 较出彩,对整句的运用娴熟自如。“ 罗贯中 ” 与 “ 日本 ” 两段事例选用文字表述略嫌生硬,尚需雕琢。(54+3
10、借来一抹亮丽
紫藤罗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资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 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丽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罗,成就了一道道风景,月亮本没有皎洁的光 芒,却凭借太阳光,以朦胧之态给了世人对于浪漫的向往。太阳,本无力照亮整个地球, 却凭借月亮, 将光辉洒向了更多的地方。
如果你缺少美丽,你可以借一缕色彩点缀自己,如果你缺少坚韧,你可以借一支长竿支撑自己, 如果你缺少温暖,你可以借一丝阳光照亮自己。
蓝天借着白云而多姿,白云借着蓝天而生动。河流借着土地来前进,土地借着河流来滋养。高山 借着绿树来点缀,绿树借着高山来生长。花朵借着蜜蜂来传粉,蜜蜂借着花朵来生活,大自然中万物 互相借取,相互依靠。
不要认为 “ 借 ” 是一种耻辱, 不要认为 “ 借 ” 是一种低下。相反的, “ 借 ” 是一种智慧, 也是一种豁达, 只要有借有还,借何尝不是时尚的生存方式呢? 借钱创业,贷款上学,这已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何必让 “ 缺 ” 延迟了自己生长的脚步。船借风 行得更快,鱼借水走得更远,树借光长得更茂,人借车才能走得更远。
如果你困在一个局中走不出去,何不借一柄锤砸破这个局?如果你在一团迷雾中迷茫不前,何不 借一阵风吹散雾?如果你站在一个点却不知前路何去何从,何不借张地图,找出你的方向? 何必吝啬语言,何必羞于启齿,在缺失时借一点,助自己前进,不好吗? 借来一抹亮丽,让自己鲜艳,借来一点智慧让自己成功,借来一点坚韧,让自己坚持,借来一缕 阳光,让自己温暖,借来一张蓝图给自己方向,借来一盏明亮,照亮明天。
在成长的路上 “ 借 ” 来一点亮丽, 同时用自己的长处去支撑他人的不足, 前进, 总是需要相互借取, 相互依靠的。
借来一抹亮丽,让自己美好,付出一点温暖,让他人光亮。【简评】
本文语言华丽,文采斐然。比比皆是的排比、对偶、顶真、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令人赏心悦目;通篇几乎全用整句,语句连贯,令人荡气回肠。这些都显示了作者老到成熟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文章 立意紧扣话题中心,展开丰富的联想演绎,由自然界互助共存现象拓展到人类社会的合作发展,视野 广阔,见解深刻。(56 4
第二篇:紫藤萝和牵牛花材料作文导写及示例
紫藤萝和牵牛花材料作文导写及范文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到风景。自然世界如此,人类社会何尝不是这样?
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思路指导】此题出得极美。不仅材料意境很美,其内涵也很丰富,给人良多启示。审题时要注意材料中双方的依存关系,即二者的关系,另外也要注意材料的倾向性。立意可以选择以下角度:(1)助人亦助己(2)双赢(3)借助外物成就自我。
从材料来看,暗含一“借”字,而它的含义相当丰富。根据话题材料,题目中的“借”的意思是:借助他人的优势,在成就了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了别人,从而共同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从这一含义切入,无疑是最佳立意。明白了“借”的内涵后,为进一步打开思路,可由此展开丰富的联想。比如与教材联系,可以联想到《劝学》中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与课外阅读联系,可以联想到科学家牛顿的名言:“如果我比笛卡儿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与自然现象联系,可以联想到:月亮本来是不发光的,它借助太阳光才有了自己的阴晴圆缺。
本话题是一个蕴涵哲理的故事,如若单从字面去诠释“借”的内涵,列举“借”的方式,罗列“借”的内容,则太肤浅。不妨采用“实则虚之”的写法。从虚处着笔,抛其“借”之形,写其“借”之神。借其方法,借其思想,借出智慧,借出精神。写这样的话题,切入的角度要小,内容挖掘要深,感情表达要真,要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挖掘其隐藏的深刻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平中见奇,平中见新,平中见深。关于体裁,可以编述故事,可以写议论性散文,可以写小小说,还可以写议论文,发表自己的见解等,但本话题更适合写成议论文。
二、[优秀作文]
方精华,虽最终失败,却使中国即将倒下的屋梁注入了不屈与刚强。面临孙中山的救国之路,谁能否认这借鉴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和响亮?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美丽,终于在二十年前的春天绽放。走出国门,引进外族的先进技术与文化,一首开放之诗,朗诵着民族振兴的渴望;一曲借鉴之歌,奏响了中华民族新的篇章!听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欢呼与喜悦;看吧,北京伸开双臂迎接奥运的光芒与欢乐;想吧,中法文化年让中华文化融入了新的精神与精华……中华之巨龙正腾空而起,这便是借鉴与自强结合的力量铸就的辉煌。
于是,打开未来的首页,我写下:借人精华,以铸辉煌!【简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临场作文。拟题精当,紧扣材料主旨。开头采用铺排的方式,文辞美丽,结尾呼应前文,点题有力。行文思路贯通,语言流畅,文笔大气。能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展开论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视野开阔,充满了时代特色。这是本文的一大亮点。其次,在精当概括地联系使用材料和对比论证方面,又使文章具有了思辨性。
2巧借他物,补己之短
蒲公英没有飞翔的动力,却凭借风的吹拂,将种子撒向了山川大地;紫藤萝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的攀依,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三峡本是封闭的群山,却凭借水流的冲击,造就了今天的奇伟瑰丽;月亮本无耀眼的光芒,却凭借太阳的反射,赢得了世人的无限赞誉……平凡的事物因为借了他物的长处才有了不平凡的成功,要想补己之短,只有巧借他物。
是什么,使曹冲破解了满朝文武都难以解开的称象难题?
是什么,使匡衡在家徒四壁,连油灯都舍不得点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夜读诗书?
是什么,使诸葛亮人手不够、材料不够、时间不够却可以按时得到十万支箭?
无他,巧借它物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能保证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做好每一件事?谁敢说仅凭一己之力便能走向成功?没有人敢下这样的保证,因为人生中难免会遇上我们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应想想它物,以它物来补己之短。
蒲松龄,在书斋中苦思良久而难下笔,遂去路口向他人搜寻奇人异事之文章,终于写就著名的鬼怪小说《聊斋志异》。
沃森和克里克,两次构建DNA模型却均遭失败,后来借用了科学家麦尔金斯的研究成果才最终成功。
一个人若想成功,巧借它物是必然的,同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强盛,也应当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中国,一条原本昂首于世界之巅的国家,却因为闭关锁国成了列强口中的肥肉,于是在西方舰炮的轰击下,腐朽的清政府也有人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新中国成立之后,明智的中国人更加明白了“巧借它物,补己之短”的重要性,于是改革开放、吸引外资成了中国发展的催化剂,中国,凭借自己古老的文明,凭借中国人的不懈奋斗,凭借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必将再一次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雄狮!
如果你是一条没有桨的船,没关系,扬起帆,让风送你一程。
如果你遇上了难题,没关系,去巧借它物,补己之短。【简评】
本文思路清晰,文笔流畅。先从自然之景入手,揭示其蕴含的道理,然后由物而人,由个人而国家,行文中论据使用概括得当,语言精练,多用整句铺排。这样由点而面,由浅入深地构思文章,乃1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没有礁石,大海便没有了激昂澎湃的浪花;没有沙粒,河蚌便没有了光亮美丽的珍珠;没有绿叶,红花便没有了婀娜多姿的娇艳……万物之美丽,都要借助于他物的支持或衬托;万物之精华,无不是自己与他物精美绝伦的结合。因此,我要说: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造物的时候会给予每个人同等的东西,但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借鉴,借人之精华,融己之智慧与美丽,以铸造人生的成功与辉煌。
千古江山,百代风流,大江淘尽后浮在水面上的名姓与容颜,依旧生动,依旧璨若群星。坐在车上踽踽而行的是孔老夫子,他高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马鞭一指便向世人道出了行路者的智慧所在;韩愈不与世同流合污,一篇《师说》便让学习借鉴的美德流传千古;一道紫光摔开万道光芒,江面上露出的是大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唐太宗在高吟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见兴替。”正是这学习接纳,勇于借鉴的精神才得以让大唐闻名中外古今……正当世人用赞誉和敬仰的光环将他们环绕时,依然光亮的是古人们善于借鉴和学习的品质,在熠熠闪光。
凭栏回首,清政府闭关锁国,愚昧无知,拒人之精华于千里之外,终而落得“山河破碎风飘絮”,泱泱大清国在外国的“精华”中风雨飘摇。倚栏回溯,孙中山怀抱一腔救国之情,学习西方民主借鉴西
是本文的成功之处。结尾进一步铺排,巧用比喻,呼应开头,收束全文,使结构完整。
本文在主题深入挖掘上,还有点力度不够,使用的论据材料在相互间的联系上,还有些生硬。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兀立是山峰,本没有灵气,却借助脚下的绿水,构建出人间胜景;火红的花朵,本没有生机,却借助身旁的绿叶,表现自己的高贵;普通的佛寺,本没有神秘,却借助山林的隐秘,渲染自己的超尘脱俗。一个人,本没有什么特别,借助外物的力量,却能铸造辉煌人生。
荀子也曾说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也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经验,方法,我们可以拿来,化作己有,去巧妙运用,一定会事半功倍。
日本人在这一方面做得真是绝了。只要听说哪个国家有什么新创造,它定会不惜重金,把它引到国内加以研究,对它开发,最后利用自己的智慧加以改进。这样的产品一经投入国际市场,绝对供不应求。日本就是凭借着这种“借”的本领,将一个弹丸之地变成一方富得流油的沃土,让许多国家刮目相看。
日本的富强,让我们看到“借”的力量,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借,一味地拿来,囫囵吞枣般地“吃”下去,借也是有讲究的。
我国长江口曾因水中缺氧而使鱼类死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千方百计从巴西运来了产氧能力强的水生植物——葫芦藓。长江口水质变好了,鱼类众多。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葫芦藓泛滥成灾。为此国家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打捞葫芦藓,真有点得不偿失。
所以我们在借鉴别人方法、经验,学习别人的优点时,一定不能盲目,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凭借他山之“石”,攻克难关,发展自我。
“他山只石”虽可“攻玉”,我们也不能见好就要,我们最关键的是要让自己“能要”、“会要”,还要“会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大鹏凭借六月之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泰山凭借平原的开阔,成为“五岳独尊”,所以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去借,去开拓。
记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简评】
本文在议论的氛围中加入了适当的文学修饰,使语言在质朴中显灵动。文章的最大特点是议论的深入、透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依次铺开,层层推进,前后文联系得当,环环相扣,在行文构思方面不失为一篇佳作,值得借鉴。
本文的不足点是在使用事实论据时语言不够精练,并在揭示实质时有些乏力。
4、借鉴之美
有人孤独地走在浩渺的大漠里,却不肯接过别人递过的手杖;有人独驾一叶扁舟行驶在大海上,却找不到正确的方向……结果一个累死在黄沙上,一个消逝在大海里。
拒绝“借”的人的下场只能是这样。康德说:“人只有生活在人群中才是个人,有人性才是个人。”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谁是孤岛,只有懂得“借”,才能找到生路。
自然美需要“借”,紫藤萝和牵牛花是凭借枯树和篱笆而展示昂然之姿的,否则只能匍匐在地,被人践踏。古人咏白海棠:“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也正表现出自然中“借景”所创造的美
丽。那长在山坳里的野菊,虽然美丽,也只能被淹没。
人生也需要“借”。没有谁是完美的,世界上的人加在一起就拥有了所有的亮点,你却只拥有其中的一部分,只有借鉴他人的优点,方能拥有丰富的学识和健全的人格。打开你的心扉,借来一缕阳光——或者叫真诚,或者叫友谊——来照亮你的心灵,让鲜花开满心田,你会发现人在世上的幸福快感,这是紧闭的心灵永远也感受不到的。
国家同样需要借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行我素,独来独往就意味着死亡,没有谁可以将外部世界弃掷一边而独自生活。忘不了近代史上盲目自大的清政府不肯学习西方,终致灭亡;也忘不了“十年浩劫”赶走了外国科学家,痛失现代化之良机。前人的帆影已经远去,潮水已打湿我们的衣襟——不能紧闭国门了,开放,开放!让春风吹进家园,谱写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民族,亦要“借”。民族文化需要交流,民族需要交融。在多民族交相辉映的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化需要借鉴,这才叫中华精神;在世界上,各民族同样可以“和而不同”。“中法文化年”的举办使许多巴黎人爱上了博大深邃的中华文化,也使中国人对那个充满革命主义精神的法兰西民族了解更多了,在相互借鉴的过程中,两民族都得到了发展。
恰当的借鉴,并不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而是借其之长补己之短,展示出借鉴之美。让我们学会借鉴吧。【简评】
本文的立意准确,把握住了原材料的隐含义。开篇由事入理,由现象到实质,并恰当地运用名言警句,增加阐理的厚度。另一特点是构思上的横向联想,由观点而引出对“自然”、“人生”、“国家”、“民族”四个角度的思考,而这四方面本身又带有纵向发展的趋向。这看似平淡的构思,实则蕴含了作者的精细规划。
本文语言通顺,说理多用事例,避免了抽象和枯燥。不足之处是在阐理的深度和力度上尚有欠缺。
5、借万流而归一宗
一片白帆,没有驰骋的力量,却凭借风的野蛮,带着那船在海洋中遨游;
一块木棒,没有燃烧的热量,却凭借一点引星的光亮,把光明散向人间;
一条紫藤萝,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的伟岸,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美丽。
凭借,是引发我们自身潜能的导火索,一旦点燃,将给世人以惊羡。
当我们自身有着某些不足与缺陷,为什么不试着去凭借些什么,给自己一个展现完美的机会?
站在历史的泽畔,回溯那一道道的沟渠,不禁感叹,有多少帝王将相靠着凭借成其盖世伟业。先秦有始皇,巧借六国之乱世,乱六国之乱心,远攻近交,纵横捭阖,最终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三国神相诸葛亮,一借新野奠定三国鼎立之势,再借迷雾送箭十万气周瑜,三是借东风火烧赤壁,败退曹孟德;今有红军巧借长征之途,避蒋军,传革命火种,借人民力量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邓小平挥斥方遒,开南海借改革开放之风振兴中华。正是凭借着种种局势,伟人们尽情挥洒着自己心中的壮志蓝图。
又有多少迁客骚人靠着凭借留其千古文章。晋有陶潜,挂绶归田,靠饮酒采菊,悠然南山,开创了新一代田园诗派;唐有李白,凭借满腹才华从长安突围,一路寄情名山大川,将满腹豪情,“三分啸成剑气,七分著成文章”,留在盛唐中央,引领一代风骚;北宋苏东坡,一桩“乌台诗案”,令其仕途由盛转衰,贬走黄山,正是凭借黄山,他夜游赤壁,放歌慨叹,吟咏出千古绝唱前后赤壁,终从黄山突围,走向文学颠峰;南宋辛弃疾,以武起事,立志报国,却受冷遇,只能凭借诗词歌赋,把吴钩看了,把栏杆拍遍。正是凭借,凭借着万种豪情,文人们尽情倾诉自己心中的酸甜苦辣。
当然,凭借也有另类。古有方仲永,凭借“聪明”炫耀于乡里,而终“泯然众人矣”;今有成克杰凭借职
权,利己谋私,身陷囹圄。
盈盈月光,我借一杯最清的;落落余辉,我借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借一片最热的;凄凄芳草,我借一束最灿的,来编织我的七彩人生。
微笑着,唱好生活的歌谣,巧借万流归一宗。【简评】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开头一组排比句,既紧扣题意,又震撼读者。知识面宽,古今典故,信手拈来,凭借过硬的文字功夫,将观点阐述得鲜明突出。
6、成功需要“借”
荀子曰:“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庄子也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大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成功的光环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善于借助外物。
有一个童话叫《鹰背上的小鸟》,说的是鸟类举行飞行比赛,看谁飞得最高。鹰认为自己能飞得最高,便努力向高空飞去,当它再也没有力量飞得更高时,它背上的一只小鸟一下子飞起来,飞得又高又远。鹰感叹道:“再强大的个人也不如软弱的个人加坚实的后基。”小鸟的力量是微小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能比矫健的鹰飞得更高,因为它学会了借助外力来增强自己。
聪明的小鸟成功了,它的成功是因为它会借助外物。人虽是万物之灵长,但毕竟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善于合理利用外界条件,学会借助外力,才能取得成功。
居里夫人在接受诺贝尔奖时曾说:“镭是全人类的,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才实现的。”假如没有前人的研究成果,没有外界提供的种种客观条件,居里夫人成功的机会是非常渺茫的。提出DNA双螺旋结构的美国科学家克里克和德国科学家贝恩,他们的成功正是在总结前人几百年的研究成果和不断从对方那里获得新发现,弥补自己的不足来实现的。
从人类社会到微妙的自然社会,无不存在着成功需要“借”的道理。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利共生是通过“借”来获得繁荣,人体内无数细菌通过“借”来获得生命……
紫藤罗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丽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罗,成就了一道道风景。白云借助蓝天,实现了自己追风的梦想;蓝天借助白云,成就了自己的广阔。小溪借助海洋,完成了自己成就浪花的理想;海洋借助小溪,成就了自己的浩瀚无边……
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借”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让成功更加灿烂!【简评】
本文的好,首先在立意的高远: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而大众的力量是无穷的,铸就成功的光环需要“借”。其次在结构的明晰:开篇以荀子、庄子关于“借”的言论引出论点,然后举出从寓言故事到科学史实再到自然界的事例来讲明这个道理,材料相当充实,最后作一小结。另外,本文的的语言也有亮点,语言简洁明快,特别是一段排比句式别有文采。(56)
我们也曾为她“却把青梅嗅”的天真灵动而欣喜。或许只有在这儿,用心聆听漱玉泉轻轻的水波荡漾,才可领会李清照年少时的天真烂漫。
是否可以说,李清照正是借这泉的甘洌清纯,才有了水一般的情思;漱玉泉正是借词人的温婉柔情,才有了诗一般的灵动清澈?
词人的少女时代便是在这潭清泉边度过的。时至今日,我们似乎还能从如镜的水面上看见那个端庄娴雅的女子对泉梳妆的幻影,似乎还能从绿意初上的柳条间感受到那个才气横溢的女子的气息。有了这泉的滋润,李清照才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不就是那个曾经“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无忧女子吗?她不就是那个曾经“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俏皮女子吗?她的确是被这水这泉陶醉了,醺染了,又有谁能说她不是这水中的仙子呢?
我凝望眼前的这一汪泉,也能感受到来自它的凝望——这一潭经历了数百年的古泉,也正因为它的主人而改变了命运。泉从数百年前借来了那份才女的情怀,用它的灵动一一展示给我们。的确,漱玉泉是因为词人而闻名,而它所呈现的,却也是词人的才情与风范。它淙淙的喷涌声,它垂下的千万条柳绦,它缥缈若仙境的氤氲,都在诠释着一个古代女子的才气与空灵,都在演绎着她的青春与烂漫。既然如此,又有谁能说它的美是假借功名呢?
我低下头,却躲不过漱玉泉闪亮的眼波,一如我们躲不过词人温婉的佳句。我试图分开现实中的泉水和历史中的佳人,然而,她们却早已融为一体,水即是伊,伊即是水,水借她的温婉,她借水的灵动,共同融入了几百年后我们的遐思。
一阵清风拂过,水面那缥缈的氤氲中,似乎又传来了词人轻轻的吟诵…… 【简评】
构思巧妙、语言优美使得本文与众不同,堪称美文。初读本文,便有一股淡雅的清风袭来;古人古诗古词古意,让人渐入佳境。谁能想,由一“借”字竟引得作者想起漱玉泉和泉边那位才女?谁能想,漱玉泉原是和那泉边的女词人相怜想惜的?谁能想,正是借这泉的甘洌清纯,才有了她水一般的情思;正是借词人的温婉柔情,才有了它诗一般的灵动清澈?一阵清风拂过,似乎又传来词人轻轻的吟诵……(59)
8、共同美丽
紫藤罗和牵牛花,以篱笆和枯树为支撑,成就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亦以紫藤罗和牵牛花为装饰,铸造了自己的灿烂。人生亦如此,我们的每一个足迹,有我们辛勤的劳动,也会有别人流下的汗水、别人的成就。人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默契,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依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借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美丽。
历史的悠悠长河中,也不乏这样的智者。写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擅于以史为鉴,用历史的真实感动着一代一代的华夏儿女,再现了一代史学雄风。如果没有历史上的点点滴滴,《史记》也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许今天的我们也并不能为之动容;如果没有司马迁以及他的刻苦钻研、不断探索,项羽的威猛、曹操的枭勇、关公的忠义也许并不能如此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正是由于司马迁与历史之间的相互借助,他们才有了共同美丽的契机,并且一直美丽到永远……
人类懂得共同美丽,来制造条件创造自己的辉煌,而世间的万物又休尝不是呢?
红花绿叶是美丽的,然而你想过吗?孤零零的一支红花,密匝匝的一团绿叶,它会是什么样子呢?也许他们依旧美丽,但却不知要比它们默契地配合逊色多少倍。
黑天鹅绒般的夜空如果没有星星的点缀,是一片苍凉的昏暗;珍珠般熠熠闪光的群星,如果没有夜幕的衬托,是不会为我们的肉眼所见的,它们永远不能在天空中神秘地眨着眼睛,向人类昭示宇宙的奥妙。
7、才女之泉,泉之才女
新雨过后的漱玉泉。
我默默地伫立在泉边,凝视一汪清泉。冥冥之中,似乎一位婉约清丽的女子正在款款走来。她轻吟着“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轻吟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佳句,从历史的烟霭中向我们走来……
李清照,一个不平凡年岁中的不平凡女子,我们常常为她“人比黄花瘦”的多舛命运而扼腕叹息,山有了水的环绕,才显出了山的稳重;水有了山的拥抱,才露出了水的灵动。山环水绕,山水倒映,大自然拥有了一幅多么令人神往和心动的画面啊!
人生中我们需要相互借助,我们懂得相互借助,我们集聚着每个人力所能及的力量,共同来打造我们共同的美丽。一个人的美丽是不多见的,我们应学会共同美丽!【简评】
本文以共同美丽来扣“借”的话题,较有新意。以高中课本中熟悉的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史实来映证:历史与史书的相互借助,历史因为史书而流传千古,史书因为历史而真实丰富。拓展开去,除却人类,自然万物皆亦如此,以相互的“借”来成就共同的美丽。本文结构完整,后几节的语言也表现出了一定文采。本文的不足在于语言还嫌不够简洁和流畅,材料不够充实。(55+3)
10、借来一抹亮丽
紫藤罗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资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丽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罗,成就了一道道风景,月亮本没有皎洁的光芒,却凭借太阳光,以朦胧之态给了世人对于浪漫的向往。太阳,本无力照亮整个地球,却凭借月亮,将光辉洒向了更多的地方。
如果你缺少美丽,你可以借一缕色彩点缀自己,如果你缺少坚韧,你可以借一支长竿支撑自己,如果你缺少温暖,你可以借一丝阳光照亮自己。
蓝天借着白云而多姿,白云借着蓝天而生动。河流借着土地来前进,土地借着河流来滋养。高山借着绿树来点缀,绿树借着高山来生长。花朵借着蜜蜂来传粉,蜜蜂借着花朵来生活,大自然中万物互相借取,相互依靠。
不要认为“借”是一种耻辱,不要认为“借”是一种低下。相反的,“借”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豁达,只要有借有还,借何尝不是时尚的生存方式呢?
借钱创业,贷款上学,这已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何必让“缺”延迟了自己生长的脚步。船借风行得更快,鱼借水走得更远,树借光长得更茂,人借车才能走得更远。
如果你困在一个局中走不出去,何不借一柄锤砸破这个局?如果你在一团迷雾中迷茫不前,何不借一阵风吹散雾?如果你站在一个点却不知前路何去何从,何不借张地图,找出你的方向?
何必吝啬语言,何必羞于启齿,在缺失时借一点,助自己前进,不好吗?
借来一抹亮丽,让自己鲜艳,借来一点智慧让自己成功,借来一点坚韧,让自己坚持,借来一缕阳光,让自己温暖,借来一张蓝图给自己方向,借来一盏明亮,照亮明天。
在成长的路上“借”来一点亮丽,同时用自己的长处去支撑他人的不足,前进,总是需要相互借取,相互依靠的。
借来一抹亮丽,让自己美好,付出一点温暖,让他人光亮。【简评】
本文语言华丽,文采斐然。比比皆是的排比、对偶、顶真、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令人赏心悦目;通篇几乎全用整句,语句连贯,令人荡气回肠。这些都显示了作者老到成熟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文章立意紧扣话题中心,展开丰富的联想演绎,由自然界互助共存现象拓展到人类社会的合作发展,视野广阔,见解深刻。(56)
9、巧“借”巧“还”
你不能事事通、样样能,所以你要学会巧“借”,借人之长,补己之短。
借来不用,不如不借;借而不还,便无处可借。所以你必须借而巧用,以此巧还。
牵牛花借枯树之躯,得以昂然,此巧“借”;攀而附之,展叶开花添美丽,也使枯木逢春,此巧“还”。于巧借巧还之中,牵牛花得以笑傲枝头,枯木得以久病逢春,田地间万物因之和谐、因之美丽。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承认自己的不足,所以我们必须借,以求扬长避短。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能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这就是巧借,在巧借中,我们走得更远;在巧借中,我们离成功更近。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这就是巧借,因为巧借,牛顿看得更远;因为巧借,牛顿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巧借,是短的延伸,是弱的强化,是双翼下的疾风,是双足下的大地。假如没有巧借,将有一半的伟人被夭折,将有几千年的文明史被推迟。
巧还是巧借的必然,巧还是巧借最完美的结局。“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这是巧借巧还的最生动概括。
罗贯中巧借《三国志》,撰出第一部伟大的章回小说——《三国演义》。在巧借之后,他没有抱残守缺,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精心加工,使语言近乎白话,从而让三国故事走入寻常百姓家,走进历史的每个角落。它也在另一个层面上延续了《三国志》的艺术生命力。这就是巧还。
日本大和不是一个创新的民族,却是一个巧借的民族。盛唐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源源不断的流入这个岛国。直到近代,日本人打开国门,贪婪地吸收当代一切先进的科技成果,并能为我所用,用自己的优质产品服务于世界,造福于全人类。
日本的精明之处,不在其善借,而在其巧还。巧借之后,能好好利用,好好把握,便也使一种巧还。
山借水之灵动,才有了一山生气;水借山之沉稳,才有了一水飘逸。山借灵动,还飘逸;水借沉稳,还生气。美之深蕴,只在巧借巧还之中。
朋友,你会做到巧借巧还,是吗? 【简评】
本文题目,新颖别致,开门见山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开头两段,言简意赅,准确鲜明的对文章主旨做了解析说明:开篇起势不凡!行文紧扣话题,不枝不蔓,论证层次清楚,论据丰富生动。语言较出彩,对整句的运用娴熟自如。“罗贯中”与“日本”两段事例选用文字表述略嫌生硬,尚需雕琢。(54+3)
第三篇:“牵牛花”作文导写
“牵牛花”——作文导写 阅读下面的一句诗,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牵牛花,你永远高挂在别人身上,开自己的花。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阅卷手记】本次作文评分标准:
一等(48——55间): 依靠、凭借、借助、善假于物;依附、依赖;例:借助别人,自我成功。独立、不为外物所左右等。例:不为外物所动,保持精神与人格独立。
二等(47——40分)撇开关键词,只谈“个性”“绽放自己”“做自己”“保持自我”“绽放精彩”“让生命开花”“坚守自我”
三等(36——40)褒贬都写,无自己观点。
四等(36分之下)偏题、跑题。例如: 双赢之美、自私、无私、感恩、奉献、低调、坚强、坚韧、信念、保持自信、笑对困境、俯下身子、高调与低调等。
材料作文为何出现审题立意偏差? 只看只言片语,忽略材料整体寓意。读不出命题人的褒贬倾向。心急求快,仓促行文。不知多方立意,然后选取一定不跑题的立意来写。忽略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三性四清”。
三性:整体性原则、多向性原则、筛选性原则。
四清:理清对象、分清主次、辨清关系、析清含义。
本次作文贴切题目:
《智者,借力而行》
《巧借他物,成功自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借鉴之美》 《成功需要“借”》 《巧“借”巧“还”》 《依靠但不依赖》 《不为外物所动》 《独立天地间》
文章的“眉目”当精心“画”之!精彩繁多的事例论证:
蒲松龄,在书斋中苦思良久而难下笔,遂去路口向他人搜寻奇人异事之文章,终于写就著名的鬼怪小说《聊斋志 异》。
沃森和克里克,两次构建DNA模型却均遭失败,后来借用了科学家麦尔金斯的研究成果才最终成功。
中国,一个原本昂首于世界之巅的国家,却因为闭关锁国 成了列强口中的肥肉,于是在西方舰炮的轰击下,腐朽的清政府也有人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新中国成立之后,明智的中国人更加明白了“巧借它物,补己之 短”的重要性,于是改革开放、吸引外资成了中国发展的催化剂,中国,凭借自己古老的文明,凭借中国人的不懈奋斗,凭借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必将再一次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雄狮!精彩繁多的事例论证:
周文王借助姜尚之力成功完成了讨伐商纣的大业;齐桓公借助管仲之力成就了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信陵君因借助侯赢的力量,而得以窃兵符成功,从而挽救了赵国,声名万事传扬;平原君因借助毛遂之力而楚国出兵,孟尝君借助冯谖之力使官位失而复得。精彩繁多的事例论证:
居里夫人在接受诺贝尔奖时曾说:“镭是全人类的,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才实现的。”假如没有前人的研究成果,没有外界提供的种种客观条件,居里夫人成功的机会是非常渺茫的。“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这就是巧借,因为巧借,牛顿看得更远;因为巧借,牛顿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提出DNA双螺旋结构的美国科学家克里克和德国科学家贝恩,他们的成功正是在总结前人几百年的研究成果和不断从对方那里获得新发现,弥补自己的不足来实现的。
日本就凭借着“借”的本领,将一个弹丸之地变 成一方富得流油的沃土,让许多国家刮目相看。精彩繁多的事例论证:
先秦有始皇,巧借六国之乱世,乱六国之乱心,远攻近交,纵横捭阖,最终横扫六国,一统天下; 三国神相诸葛亮,一借新野奠定三国鼎立之势,再借迷雾送箭十万气周瑜,三是借东风火烧赤壁,败退曹孟德;今有红军巧借长征之途,避蒋军,传革命火种,借人民力量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邓小平挥斥方遒,开南海借改革开放之风 振兴中华。匡衡凿壁借光,得到了知识的滋润,步入了学问的殿堂,最终功成名就。精彩繁多的事例论证:
民族文化需要交流,民族需要交融。在多 民族交相辉映的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化 需要借鉴,这才叫中华精神;在世界上,各民族同样可以“和而不同”。“中法文化年”的举办使许多巴黎人爱上了博大深 邃的中华文化,也使中国人对那个充满革命主义精神的法兰西民族了解更多了,在 相互借鉴的过程中,两民族都得到了发展。精彩繁多的事例论证:
当然,凭借也有另类。古有方仲永,凭借“聪明” 炫耀乡里,而终“泯然众人矣”;今有成克杰凭借职权,利己谋私,身陷囹圄。
我国长江口曾因水中缺氧而使鱼类死亡,为了解 决这一难题,我们千方百计从巴西运来了产氧能力强的水生植物——葫芦藓。长江口水质变好了,鱼类众多。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葫芦藓泛滥成灾。为此国家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打捞葫芦藓,真有点得不偿失。“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千年前的古人都懂得要借力而行,如今的我们更应该懂得。
第四篇:关于紫藤萝与牵牛花的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到风景。自然世界如此,人类社会何尝不是这样?
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思路指导] 此题出得极美。不仅材料意境很美,其内涵也很丰富,给人良多启示。审题时要注意材料中双方的依存关系,即二者的关系,另外也要注意材料的倾向性。立意可以选择以下角度:(1)助人亦助己(2)双赢(3)借助外物成就自我。
从材料来看,暗含一“借”字,而它的含义相当丰富。根据话题材料,题目中的“借”的意思是:借助他人的优势,在成就了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了别人,从而共同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从这一含义切入,无疑是最佳立意。明白了“借”的内涵后,为进一步打开思路,可由此展开丰富的联想。比如与教材联系,可以联想到《劝学》中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与课外阅读联系,可以联想到科学家牛顿的名言:“如果我比笛卡儿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与自然现象联系,可以联想到:月亮本来是不发光的,它借助太阳光才有了自己的阴晴圆缺。
本话题是一个蕴涵哲理的故事,如若单从字面去诠释“借”的内涵,列举“借”的方式,罗列“借”的内容,则太肤浅。不妨采用“实则虚之”的写法。从虚处着笔,抛其“借”之形,写其“借”之神。借其方法,借其思想,借出智慧,借出精神。写这样的话题,切入的角度要小,内容挖掘要深,感情表达要真,要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挖掘其隐藏的深刻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平中见奇,平中见新,平中见深。关于体裁,可以编述故事,可以写议论性散文,可以写小小说,还可以写议论文,发表自己的见解等,但本话题更适合写成议论文。
优秀作文
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没有礁石,大海便没有了激昂澎湃的浪花;没有沙粒,河蚌便没有了光亮美丽的珍珠;没有绿叶,红花便没有了婀娜多姿的娇艳……万物之美丽,都要借助于他物的支持或衬托;万物之精华,无不是自己与他物精美绝伦的结合。因此,我要说: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造物的时候会给予每个人同等的东西,但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借鉴,借人之精华,融己之智慧与美丽,以铸造人生的成功与辉煌。
千古江山,百代风流,大江淘尽后浮在水面上的名姓与容颜,依旧生动,依旧璨若群星。坐在车上踽踽而行的是孔老夫子,他高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马鞭一指便向世人道出了行路者的智慧所在;韩愈不与世同流合污,一篇《师说》便让学习借鉴的美德流传千古;一道紫光摔开万道光芒,江面上露出的是大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唐太宗在高吟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见兴替。”正是这学习接纳,勇于借鉴的精神才得以让大唐闻名中外古今……正当世人用赞誉和敬仰的光环将他们环绕时,依然光亮的是古人们善于借鉴和学习的品质,在熠熠闪光。
凭栏回首,清政府闭关锁国,愚昧无知,拒人之精华于千里之外,终而落得“山河破碎风飘絮”,泱泱大清国在外国的“精华”中风雨飘摇。倚栏回溯,孙中山怀抱一腔救国之情,学习西方民主借鉴西方精华,虽最终失败,却使中国即将倒下的屋梁注入了不屈与刚强。面临孙中山的救国之路,谁能否认这借鉴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和响亮?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美丽,终于在二十年前的春天绽放。走出国门,引进外族的先进技术与文化,一首开放之诗,朗诵着民族振兴的渴望;一曲借鉴之歌,奏响了中华民族新的篇章!听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欢呼与喜悦;看吧,北京伸开双臂迎接奥运的光芒与欢乐;想吧,中法文化年让中华文化融入了新的精神与精华……中华之巨龙正腾空而起,这便是借鉴与自强结合的力量铸就的辉煌。
于是,打开未来的首页,我写下:借人精华,以铸辉煌!【简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临场作文。拟题精当,紧扣材料主旨。开头采用铺排的方式,文辞美丽,结尾呼应前文,点题有力。行文思路贯通,语言流畅,文笔大气。能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展开论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视野开阔,充满了时代特色。这是本文的一大亮点。其次,在精当概括地联系使用材料和对比论证方面,又使文章具有了思辨性。
巧借他物,补己之短
蒲公英没有飞翔的动力,却凭借风的吹拂,将种子撒向了山川大地;紫藤萝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的攀依,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三峡本是封闭的群山,却凭借水流的冲击,造就了今天的奇伟瑰丽;月亮本无耀眼的光芒,却凭借太阳的反射,赢得了世人的无限赞誉……平凡的事物因为借了他物的长处才有了不平凡的成功,要想补己之短,只有巧借他物。
是什么,使曹冲破解了满朝文武都难以解开的称象难题?
是什么,使匡衡在家徒四壁,连油灯都舍不得点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夜读诗书?
是什么,使诸葛亮人手不够、材料不够、时间不够却可以按时得到十万支箭?
无他,巧借它物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能保证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做好每一件事?谁敢说仅凭一己之力便能走向成功?没有人敢下这样的保证,因为人生中难免会遇上我们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应想想它物,以它物来补己之短。
蒲松龄,在书斋中苦思良久而难下笔,遂去路口向他人搜寻奇人异事之文章,终于写就著名的鬼怪小说《聊斋志异》。
沃森和克里克,两次构建DNA模型却均遭失败,后来借用了科学家麦尔金斯的研究成果才最终成功。
一个人若想成功,巧借它物是必然的,同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强盛,也应当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中国,一条原本昂首于世界之巅的国家,却因为闭关锁国成了列强口中的肥肉,于是在西方舰炮的轰击下,腐朽的清政府也有人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新中国成立之后,明智的中国人更加明白了“巧借它物,补己之短”的重要性,于是改革开放、吸引外资成了中国发展的催化剂,中国,凭借自己古老的文明,凭借中国人的不懈奋斗,凭借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必将再一次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雄狮!如果你是一条没有桨的船,没关系,扬起帆,让风送你一程。
如果你遇上了难题,没关系,去巧借它物,补己之短。【简评】
本文思路清晰,文笔流畅。先从自然之景入手,揭示其蕴含的道理,然后由物而人,由个人而国家,行文中论据使用概括得当,语言精练,多用整句铺排。这样由点而面,由浅入深地构思文章,乃是本文的成功之处。结尾进一步铺排,巧用比喻,呼应开头,收束全文,使结构完整。
本文在主题深入挖掘上,还有点力度不够,使用的论据材料在相互间的联系上,还有些生硬。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兀立是山峰,本没有灵气,却借助脚下的绿水,构建出人间胜景;火红的花朵,本没有生机,却借助身旁的绿叶,表现自己的高贵;普通的佛寺,本没有神秘,却借助山林的隐秘,渲染自己的超尘脱俗。一个人,本没有什么特别,借助外物的力量,却能铸造辉煌人生。
荀子也曾说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也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经验,方法,我们可以拿来,化作己有,去巧妙运用,一定会事半功倍。
日本人在这一方面做得真是绝了。只要听说哪个国家有什么新创造,它定会不惜重金,把它引到国内加以研究,对它开发,最后利用自己的智慧加以改进。这样的产品一经投入国际市场,绝对供不应求。日本就是凭借着这种“借”的本领,将一个弹丸之地变成一方富得流油的沃土,让许多国家刮目相看。
日本的富强,让我们看到“借”的力量,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借,一味地拿来,囫囵吞枣般地“吃”下去,借也是有讲究的。
我国长江口曾因水中缺氧而使鱼类死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千方百计从巴西运来了产氧能力强的水生植物——葫芦藓。长江口水质变好了,鱼类众多。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葫芦藓泛滥成灾。为此国家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打捞葫芦藓,真有点得不偿失。
所以我们在借鉴别人方法、经验,学习别人的优点时,一定不能盲目,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凭借他山之“石”,攻克难关,发展自我。
“他山只石”虽可“攻玉”,我们也不能见好就要,我们最关键的是要让自己“能要”、“会要”,还要“会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大鹏凭借六月之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泰山凭借平原的开阔,成为“五岳独尊”,所以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去借,去开拓。
记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简评】
本文在议论的氛围中加入了适当的文学修饰,使语言在质朴中显灵动。文章的最大特点是议论的深入、透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依次铺开,层层推进,前后文联系得当,环环相扣,在行文构思方面不失为一篇佳作,值得借鉴。
本文的不足点是在使用事实论据时语言不够精练,并在揭示实质时有些乏力。
借鉴之美 有人孤独地走在浩渺的大漠里,却不肯接过别人递过的手杖;有人独驾一叶扁舟行驶在大海上,却找不到正确的方向……结果一个累死在黄沙上,一个消逝在大海里。
拒绝“借”的人的下场只能是这样。康德说:“人只有生活在人群中才是个人,有人性才是个人。”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谁是孤岛,只有懂得“借”,才能找到生路。
自然美需要“借”,紫藤萝和牵牛花是凭借枯树和篱笆而展示昂然之姿的,否则只能匍匐在地,被人践踏。古人咏白海棠:“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也正表现出自然中“借景”所创造的美丽。那长在山坳里的野菊,虽然美丽,也只能被淹没。
人生也需要“借”。没有谁是完美的,世界上的人加在一起就拥有了所有的亮点,你却只拥有其中的一部分,只有借鉴他人的优点,方能拥有丰富的学识和健全的人格。打开你的心扉,借来一缕阳光——或者叫真诚,或者叫友谊——来照亮你的心灵,让鲜花开满心田,你会发现人在世上的幸福快感,这是紧闭的心灵永远也感受不到的。
国家同样需要借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行我素,独来独往就意味着死亡,没有谁可以将外部世界弃掷一边而独自生活。忘不了近代史上盲目自大的清政府不肯学习西方,终致灭亡;也忘不了“十年浩劫”赶走了外国科学家,痛失现代化之良机。前人的帆影已经远去,潮水已打湿我们的衣襟——不能紧闭国门了,开放,开放!让春风吹进家园,谱写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民族,亦要“借”。民族文化需要交流,民族需要交融。在多民族交相辉映的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化需要借鉴,这才叫中华精神;在世界上,各民族同样可以“和而不同”。“中法文化年”的举办使许多巴黎人爱上了博大深邃的中华文化,也使中国人对那个充满革命主义精神的法兰西民族了解更多了,在相互借鉴的过程中,两民族都得到了发展。
恰当的借鉴,并不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而是借其之长补己之短,展示出借鉴之美。让我们学会借鉴吧。【简评】
本文的立意准确,把握住了原材料的隐含义。开篇由事入理,由现象到实质,并恰当地运用名言警句,增加阐理的厚度。另一特点是构思上的横向联想,由观点而引出对“自然”、“人生”、“国家”、“民族”四个角度的思考,而这四方面本身又带有纵向发展的趋向。这看似平淡的构思,实则蕴含了作者的精细规划。
本文语言通顺,说理多用事例,避免了抽象和枯燥。不足之处是在阐理的深度和力度上尚有欠缺。
借万流而归一宗
一片白帆,没有驰骋的力量,却凭借风的野蛮,带着那船在海洋中遨游;
一块木棒,没有燃烧的热量,却凭借一点引星的光亮,把光明散向人间;
一条紫藤萝,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的伟岸,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美丽。
凭借,是引发我们自身潜能的导火索,一旦点燃,将给世人以惊羡。
当我们自身有着某些不足与缺陷,为什么不试着去凭借些什么,给自己一个展现完美的机会?
站在历史的泽畔,回溯那一道道的沟渠,不禁感叹,有多少帝王将相靠着凭借成其盖世伟业。先秦有始皇,巧借六国之乱世,乱六国之乱心,远攻近交,纵横捭阖,最终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三国神相诸葛亮,一借新野奠定三国鼎立之势,再借迷雾送箭十万气周瑜,三是借东风火烧赤壁,败退曹孟德;今有红军巧借长征之途,避蒋军,传革命火种,借人民力量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邓小平挥斥方遒,开南海借改革开放之风振兴中华。正是凭借着种种局势,伟人们尽情挥洒着自己心中的壮志蓝图。
又有多少迁客骚人靠着凭借留其千古文章。晋有陶潜,挂绶归田,靠饮酒采菊,悠然南山,开创了新一代田园诗派;唐有李白,凭借满腹才华从长安突围,一路寄情名山大川,将满腹豪情,“三分啸成剑气,七分著成文章”,留在盛唐中央,引领一代风骚;北宋苏东坡,一桩“乌台诗案”,令其仕途由盛转衰,贬走黄山,正是凭借黄山,他夜游赤壁,放歌慨叹,吟咏出千古绝唱前后赤壁,终从黄山突围,走向文学颠峰;南宋辛弃疾,以武起事,立志报国,却受冷遇,只能凭借诗词歌赋,把吴钩看了,把栏杆拍遍。正是凭借,凭借着万种豪情,文人们尽情倾诉自己心中的酸甜苦辣。
当然,凭借也有另类。古有方仲永,凭借“聪明”炫耀于乡里,而终“泯然众人矣”;今有成克杰凭借职权,利己谋私,身陷囹圄。
盈盈月光,我借一杯最清的;落落余辉,我借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借一片最热的;凄凄芳草,我借一束最灿的,来编织我的七彩人生。
微笑着,唱好生活的歌谣,巧借万流归一宗。【简评】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开头一组排比句,既紧扣题意,又震撼读者。知识面宽,古今典故,信手拈来,凭借过硬的文字功夫,将观点阐述得鲜明突出。
成功需要“借”
荀子曰:“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庄子也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大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成功的光环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善于借助外物。
有一个童话叫《鹰背上的小鸟》,说的是鸟类举行飞行比赛,看谁飞得最高。鹰认为自己能飞得最高,便努力向高空飞去,当它再也没有力量飞得更高时,它背上的一只小鸟一下子飞起来,飞得又高又远。鹰感叹道:“再强大的个人也不如软弱的个人加坚实的后基。”小鸟的力量是微小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能比矫健的鹰飞得更高,因为它学会了借助外力来增强自己。
聪明的小鸟成功了,它的成功是因为它会借助外物。人虽是万物之灵长,但毕竟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善于合理利用外界条件,学会借助外力,才能取得成功。
居里夫人在接受诺贝尔奖时曾说:“镭是全人类的,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才实现的。”假如没有前人的研究成果,没有外界提供的种种客观条件,居里夫人成功的机会是非常渺茫的。提出DNA双螺旋结构的美国科学家克里克和德国科学家贝恩,他们的成功正是在总结前人几百年的研究成果和不断从对方那里获得新发现,弥补自己的不足来实现的。
从人类社会到微妙的自然社会,无不存在着成功需要“借”的道理。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利共生是通过“借”来获得繁荣,人体内无数细菌通过“借”来获得生命……
紫藤罗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丽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罗,成就了一道道风景。白云借助蓝天,实现了自己追风的梦想;蓝天借助白云,成就了自己的广阔。小溪借助海洋,完成了自己成就浪花的理想;海洋借助小溪,成就了自己的浩瀚无边……
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借”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让成功更加灿烂!【简评】
本文的好,首先在立意的高远: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而大众的力量是无穷的,铸就成功的光环需要“借”。其次在结构的明晰:开篇以荀子、庄子关于“借”的言论引出论点,然后举出从寓言故事到科学史实再到自然界的事例来讲明这个道理,材料相当充实,最后作一小结。另外,本文的的语言也有亮点,语言简洁明快,特别是一段排比句式别有文采。(56)
才女之泉,泉之才女
新雨过后的漱玉泉。
我默默地伫立在泉边,凝视一汪清泉。冥冥之中,似乎一位婉约清丽的女子正在款款走来。她轻吟着“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轻吟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佳句,从历史的烟霭中向我们走来……
李清照,一个不平凡年岁中的不平凡女子,我们常常为她“人比黄花瘦”的多舛命运而扼腕叹息,我们也曾为她“却把青梅嗅”的天真灵动而欣喜。或许只有在这儿,用心聆听漱玉泉轻轻的水波荡漾,才可领会李清照年少时的天真烂漫。
是否可以说,李清照正是借这泉的甘洌清纯,才有了水一般的情思;漱玉泉正是借词人的温婉柔情,才有了诗一般的灵动清澈?
词人的少女时代便是在这潭清泉边度过的。时至今日,我们似乎还能从如镜的水面上看见那个端庄娴雅的女子对泉梳妆的幻影,似乎还能从绿意初上的柳条间感受到那个才气横溢的女子的气息。有了这泉的滋润,李清照才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不就是那个曾经“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无忧女子吗?她不就是那个曾经“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俏皮女子吗?她的确是被这水这泉陶醉了,醺染了,又有谁能说她不是这水中的仙子呢?
我凝望眼前的这一汪泉,也能感受到来自它的凝望——这一潭经历了数百年的古泉,也正因为它的主人而改变了命运。泉从数百年前借来了那份才女的情怀,用它的灵动一一展示给我们。的确,漱玉泉是因为词人而闻名,而它所呈现的,却也是词人的才情与风范。它淙淙的喷涌声,它垂下的千万条柳绦,它缥缈若仙境的氤氲,都在诠释着一个古代女子的才气与空灵,都在演绎着她的青春与烂漫。既然如此,又有谁能说它的美是假借功名呢?
我低下头,却躲不过漱玉泉闪亮的眼波,一如我们躲不过词人温婉的佳句。我试图分开现实中的泉水和历史中的佳人,然而,她们却早已融为一体,水即是伊,伊即是水,水借她的温婉,她借水的灵动,共同融入了几百年后我们的遐思。
一阵清风拂过,水面那缥缈的氤氲中,似乎又传来了词人轻轻的吟诵…… 【简评】
构思巧妙、语言优美使得本文与众不同,堪称美文。初读本文,便有一股淡雅的清风袭来;古人古诗古词古意,让人渐入佳境。谁能想,由一“借”字竟引得作者想起漱玉泉和泉边那位才女?谁能想,漱玉泉原是和那泉边的女词人相怜想惜的?谁能想,正是借这泉的甘洌清纯,才有了她水一般的情思;正是借词人的温婉柔情,才有了它诗一般的灵动清澈?一阵清风拂过,似乎又传来词人轻轻的吟诵……(59)
共同美丽
紫藤罗和牵牛花,以篱笆和枯树为支撑,成就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亦以紫藤罗和牵牛花为装饰,铸造了自己的灿烂。人生亦如此,我们的每一个足迹,有我们辛勤的劳动,也会有别人流下的汗水、别人的成就。人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默契,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依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借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美丽。
历史的悠悠长河中,也不乏这样的智者。写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擅于以史为鉴,用历史的真实感动着一代一代的华夏儿女,再现了一代史学雄风。如果没有历史上的点点滴滴,《史记》也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许今天的我们也并不能为之动容;如果没有司马迁以及他的刻苦钻研、不断探索,项羽的威猛、曹操的枭勇、关公的忠义也许并不能如此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正是由于司马迁与历史之间的相互借助,他们才有了共同美丽的契机,并且一直美丽到永远……
人类懂得共同美丽,来制造条件创造自己的辉煌,而世间的万物又休尝不是呢? 红花绿叶是美丽的,然而你想过吗?孤零零的一支红花,密匝匝的一团绿叶,它会是什么样子呢?也许他们依旧美丽,但却不知要比它们默契地配合逊色多少倍。
黑天鹅绒般的夜空如果没有星星的点缀,是一片苍凉的昏暗;珍珠般熠熠闪光的群星,如果没有夜幕的衬托,是不会为我们的肉眼所见的,它们永远不能在天空中神秘地眨着眼睛,向人类昭示宇宙的奥妙。
山有了水的环绕,才显出了山的稳重;水有了山的拥抱,才露出了水的灵动。山环水绕,山水倒映,大自然拥有了一幅多么令人神往和心动的画面啊!
人生中我们需要相互借助,我们懂得相互借助,我们集聚着每个人力所能及的力量,共同来打造我们共同的美丽。一个人的美丽是不多见的,我们应学会共同美丽!【简评】
本文以共同美丽来扣“借”的话题,较有新意。以高中课本中熟悉的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史实来映证:历史与史书的相互借助,历史因为史书而流传千古,史书因为历史而真实丰富。拓展开去,除却人类,自然万物皆亦如此,以相互的“借”来成就共同的美丽。本文结构完整,后几节的语言也表现出了一定文采。本文的不足在于语言还嫌不够简洁和流畅,材料不够充实。(55+3)
巧“借”巧“还”
你不能事事通、样样能,所以你要学会巧“借”,借人之长,补己之短。
借来不用,不如不借;借而不还,便无处可借。所以你必须借而巧用,以此巧还。
牵牛花借枯树之躯,得以昂然,此巧“借”;攀而附之,展叶开花添美丽,也使枯木逢春,此巧“还”。于巧借巧还之中,牵牛花得以笑傲枝头,枯木得以久病逢春,田地间万物因之和谐、因之美丽。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承认自己的不足,所以我们必须借,以求扬长避短。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能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这就是巧借,在巧借中,我们走得更远;在巧借中,我们离成功更近。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这就是巧借,因为巧借,牛顿看得更远;因为巧借,牛顿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巧借,是短的延伸,是弱的强化,是双翼下的疾风,是双足下的大地。假如没有巧借,将有一半的伟人被夭折,将有几千年的文明史被推迟。
巧还是巧借的必然,巧还是巧借最完美的结局。“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这是巧借巧还的最生动概括。
罗贯中巧借《三国志》,撰出第一部伟大的章回小说——《三国演义》。在巧借之后,他没有抱残守缺,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精心加工,使语言近乎白话,从而让三国故事走入寻常百姓家,走进历史的每个角落。它也在另一个层面上延续了《三国志》的艺术生命力。这就是巧还。
日本大和不是一个创新的民族,却是一个巧借的民族。盛唐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源源不断的流入这个岛国。直到近代,日本人打开国门,贪婪地吸收当代一切先进的科技成果,并能为我所用,用自己的优质产品服务于世界,造福于全人类。
日本的精明之处,不在其善借,而在其巧还。巧借之后,能好好利用,好好把握,便也使一种巧还。
山借水之灵动,才有了一山生气;水借山之沉稳,才有了一水飘逸。山借灵动,还飘逸;水借沉稳,还生气。美之深蕴,只在巧借巧还之中。
朋友,你会做到巧借巧还,是吗? 【简评】 本文题目,新颖别致,开门见山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开头两段,言简意赅,准确鲜明的对文章主旨做了解析说明:开篇起势不凡!行文紧扣话题,不枝不蔓,论证层次清楚,论据丰富生动。语言较出彩,对整句的运用娴熟自如。“罗贯中”与“日本”两段事例选用文字表述略嫌生硬,尚需雕琢。(54+3)
借来一抹亮丽
紫藤罗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资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丽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罗,成就了一道道风景,月亮本没有皎洁的光芒,却凭借太阳光,以朦胧之态给了世人对于浪漫的向往。太阳,本无力照亮整个地球,却凭借月亮,将光辉洒向了更多的地方。
如果你缺少美丽,你可以借一缕色彩点缀自己,如果你缺少坚韧,你可以借一支长竿支撑自己,如果你缺少温暖,你可以借一丝阳光照亮自己。
蓝天借着白云而多姿,白云借着蓝天而生动。河流借着土地来前进,土地借着河流来滋养。高山借着绿树来点缀,绿树借着高山来生长。花朵借着蜜蜂来传粉,蜜蜂借着花朵来生活,大自然中万物互相借取,相互依靠。
不要认为“借”是一种耻辱,不要认为“借”是一种低下。相反的,“借”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豁达,只要有借有还,借何尝不是时尚的生存方式呢?
借钱创业,贷款上学,这已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何必让“缺”延迟了自己生长的脚步。船借风行得更快,鱼借水走得更远,树借光长得更茂,人借车才能走得更远。
如果你困在一个局中走不出去,何不借一柄锤砸破这个局?如果你在一团迷雾中迷茫不前,何不借一阵风吹散雾?如果你站在一个点却不知前路何去何从,何不借张地图,找出你的方向?
何必吝啬语言,何必羞于启齿,在缺失时借一点,助自己前进,不好吗?
借来一抹亮丽,让自己鲜艳,借来一点智慧让自己成功,借来一点坚韧,让自己坚持,借来一缕阳光,让自己温暖,借来一张蓝图给自己方向,借来一盏明亮,照亮明天。
在成长的路上“借”来一点亮丽,同时用自己的长处去支撑他人的不足,前进,总是需要相互借取,相互依靠的。
借来一抹亮丽,让自己美好,付出一点温暖,让他人光亮。【简评】
本文语言华丽,文采斐然。比比皆是的排比、对偶、顶真、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令人赏心悦目;通篇几乎全用整句,语句连贯,令人荡气回肠。这些都显示了作者老到成熟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文章立意紧扣话题中心,展开丰富的联想演绎,由自然界互助共存现象拓展到人类社会的合作发展,视野广阔,见解深刻。(56)
山水相依
山,稳重,坚强,它用自己的利峰陡峭,刺破云雾,耸入云霄。它昂然屹立,像一位冷酷的武士,俯视着大地万物。在风里,在雨里,它都纹丝不动,对,它是坚强的,却少了一丝柔情。
水,轻灵,坚韧,它用柔软的身躯,突破重重阻隔,汇入大海。它细流涓涓,像一位柔弱的少女,用深情的目光凝视着大地。它为人们无私奉献,却敌不过太阳那火热的光芒。柔弱的它需要一份坚强。
水依然缓缓流过,但遇到了坚稳的山;山依然俯视大地,于是看到了温婉的水。水绕着山转,转的山有了一丝柔情,转的水有了一份坚强。就这样,稳重的山借轻灵的水,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温情的自己;轻灵的水借稳重的山,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坚强的自己。山水相互依靠,凭借对方的优点,弥补了自己的缺点,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美好的山水图。人们眼中的山不再冷酷,人们眼中的水不再柔弱哀婉。
“借”在山水中实现了美丽,于是,世间万物重新认识了这个词汇。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身躯,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道风景。
蒲公英,虽然毛绒绒的可爱无比,但若不凭借吹过的轻风,这份美丽就会随着它的死亡一同消失,何以延续它的美丽;而风也借着蒲公英这毛绒绒的种子,帮它完成了后代的安家落户,为自己赢得了好的名声,受到了人们的尊重。
瞧,万事成物,何处不“借”。借,并不卑微可怜,相反,它既崇高而又伟大。它让缺憾变成了美好,而同时又让“予”者获得了动人的回报。
都说生命如水,生活如杯。水借杯,呈现出多种姿态,品尝出各种滋味;而杯借水,才显得更加充实,富有内涵。生命与生活也是这样,生命借生活而存在,借生活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生活借生命而变得的多姿多彩。
“借”使山与水完美的结合;借,成就了牵牛花的美丽和篱笆的美景;借,让风与蒲公英更加亲密;借,使我们的生命和生活更加充实。
自然万物要“借”,好表现它的美丽;我们要“借”,来实现自身的价值。【简评】
行文如水,显得轻灵、飘逸。本文显然是受到了江苏高考优秀作文的启发,但却“借”得十分巧妙,不见一丝“抄袭”痕迹。想像力丰富,内容具有层进性,语言优美,为其特点。不足的是“生命与生活”部分笔力嫌轻。
明月照,清泉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多美的景色,多好的音韵!只是,明月借助松树为镜,筛下班驳的影子,形成独特的魅力;清泉借了石头为刀,削出跳动的浪花,构成流畅的音乐。可见,许多美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需要凭借,需要其他的陪衬或其他的宣染。
风筝借了线的牵制,能在空中飘摇;线借了风筝的拉力,也飘上高空,鸟瞰大地。
雨后的水汽借了阳光的孩子,在空中架起了彩桥;阳光也借了水汽的折射,展现了孩子们的七彩衣服,别有风味。
水借了悬崖的陡峭,飞流直下三千尺;崖借了水作面纱,疑是银河落九天。
自然界的美借了人类的眼睛,成为永恒的记忆;人类借了大自然的美,尽享纯真。
他们相辅相成,相互依赖,互相补充,共同发展。
自然景色尚且如此,何况富有理智与思想的人呢?
王勃借了滕王阁的可餐秀色,文骚墨客,出口成章,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借了王勃的赞誉,为后人所知。
司马迁借了腐刑的痛苦,立志著书,“著成信史照尘寰”,于是,《史记》借了司马迁的笔墨流传至今。
中国共产党借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推翻了三座大山,赶走了侵略者,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借了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当家作主站起来,过上了幸福生活。
所以,美是相互的,因为红花还需绿叶衬;成就是有凭借的,因为成功建立在失败之上。
自然万物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正如紫藤萝和牵牛花,他们借了枯树和篱笆,借为自己挺拔的腰肢,向世人展示盘曲之美;枯树和篱笆,却借了紫藤萝和牵牛花的色彩,攫住了更多人的目光。借助他人力量,成就自己的事业;借给别人一份力量,增添自己的色彩。
所以,我们作为世间的一个小分子,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或帮助,我们一齐来,构成七彩人生。
松借了明月的照射,变得柔美;石借了清泉的流动,有了灵性。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简评】
“自然万物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点题准,对话题把握深刻;丰富的材料见作者积累的丰实和想像力的纵横驰骋;内容层次分明共同构成本文的特色。
遗憾的是个别段落说法不够准确,如“司马迁”段;再是错别字的屡现,也影响了整体效果。
完善自我的法宝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人更是不例外。然而如何才使自己趋于完美呢?那就请允许我大声地说:借。借是我们完善自我的一大法宝。
作为一个人不可能是完美的,因此我们要借以他人条件来补充自己的不足,才能使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自然界中的生物也处处存在着“借”。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成就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就是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得到的双赢。又如互利共生的大豆与根瘤菌,大豆从根瘤菌处得到了氮素;根瘤菌从大豆处得到了营养,从而达到了互利互惠何乐而不为呢!
不仅生物的生存需要借,国家和民族同样也需要借。
当年腐败无能的清政府遭列强瓜分与凌辱时,也发出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在当时虽然没能够制夷,但当时他们意识到了学习别人先进技术的重要性,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又如亚洲的日本二战后国内一片萧条,在世界人士普遍认为日本民族要完了的时候,而短短五十年后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其中主要原因是日本善于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从而发展自己的产业,从而使自己少走了许多弯路,为自己快速发展节省了更多的时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用以发展本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当前我们的相当一部分技术还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使得我们向国外借鉴、学习的法宝永远不能丢失。
当然我们不能盲目借鉴不分良莠通通拿来。正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我们不光要拿来,还要筛选,剔除糟粕,选择精华,从而使我们的思想不能被外来有毒的物质所侵蚀,才能真正达到完善自我的要求。
我们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我们有“借“这件法宝,只要我们利用好了这件法宝,定能开拓出自己的完美人生。【简评】
材料丰富、典型;说理层次分明,且做到了辩证分析,道理说得全面、令人信服。不足的是个别段落,如“改革开放以来”段,在内容及句式方面皆不及他段。
第五篇:材料作文“紫藤萝和牵牛花”审题指导 及佳作展示
新材料作文“紫藤萝和牵牛花”审题指导 及佳作展示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道美景。
双 赢 之 美
牵牛花与紫藤萝身躯柔软,唯有依附枯树与篱笆方能挺立世间,施展娇柔之姿,悦人之目。而枯藤与篱笆也因有了生之点缀而分外灵动,引来蝶舞,引来蜂飞,引来大地春归。
这,便是双赢之美。
地上看得见的双赢让人微笑,地下看不见的双赢也令人惊叹。
生物书上讲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就是互利共生的。你可别看见了“菌”便觉得有所谓污泥濯淖在招手,它反倒是个好东西,根瘤菌钻入豆科的根,为它们造出许多的氮,最终被植株利用。诸位都知道,植物若无氮,便纵有物华天宝、龙光斗牛,也成不了气候。根瘤菌被誉为“固氮工厂”,足以见其在植物生命中扮演的角色之重要。那豆科植物也是个有情有意的厮,自己生产的营养也部分供给了根瘤菌。如此双赢,岂不是造物主的精明?
植物界尚能如此,就更别说是人了。
古有琵琶、箜篌、古筝,但帝王将相独独在赏乐时还感觉缺了些什么,那便是舞,若有舞伴歌,我想那就算在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国度,足以与维也纳金色大厅里的音乐会媲美。这便是双赢的道理。既然有双赢的成功,就也有不求双赢的失败。
每天早上读书时,我最爱读的便是《六国论》一文,苏洵一遍遍地告诉我六国破灭的可悲,我便在六国的破灭中明白了团结的力量。如他所言:“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楚、魏、韩有广大的土地,齐人有发达的经济,赵有骁勇善战,功勋显赫的将军李牧;燕虽小,却有义气与信念。若是六国学学枯藤与花朵,各自发挥所长,精诚合作,那个秦国即使再怎么强大,应该也是可以打败的啊!可惜„„
双赢之理何可胜道也哉?
我的物理先天发育不良,同桌的英语说的欠佳,而我的英语,她的物理都是不错的,我便与她一个作篱,一个当花,共历风雨,等待开花,终于共同进步,有所收获。相视而笑的那一刻,风穿堂,带进许多花香。
管谁当篱,任谁作花,联袂努力,静侯发芽。补己之短,扬己之长,风沙过后,春光遍布,与君共享双赢之美。
智者,借力而行
紫藤萝与牵牛花借助枯树与篱笆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与枯树借助牵牛花与紫藤萝成就了自己的风景。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千年前的古人都懂得要借力而行,如今的我们更应该懂得。当然,借力绝不是单方面的索取,而应该是双方面的互相成就。
学习,智者借力而行。作为学生的我们,自然应懂得借力学习才能事半功倍。我们借助老师的力量,借助辅导书的力量,以使自己更加高效地学习,在借力中获得知识,提高自己,为未来铺垫。老师也在教导我们的过程中收获了事业,收获了欣慰,收获了桃李满天下。辅导书在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打造了品牌,创造了效益。如此双赢,何乐而不为呢?
事业,智者借力而行。茫茫人海中,有才干却不被发掘,最终淹没的人数不胜数。须知,千里马借伯乐之眼得以施展抱负,伯乐借千里马之能成就美名。钢琴大师李斯特年青时才华横溢却无人赏识,肖邦在发现他的惊人天赋后,让他在自己的演奏会上独奏一曲,李斯特不负所托,一举成名,从此步入乐坛,终成一代大师。肖邦也借栽培李斯特成就了自己慧眼识珠之名。华罗庚早年不过是个商店售货员,却被清华发现其数学天才,破格录取,从此,华罗庚借清华步入数学神坛,成为一代巨擘;清华借华罗庚名震学界,闻名世界。
科学,智者借力而行。在这个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学者互相学习探讨,促进了科学的迅猛发展。君不见,如今的诺贝尔奖,好多都是多国科学家的合作。几百年前,开普勒借助老师第谷肉眼观察行星运动四十年记载的资料,研究出了举世闻名的“开普勒三定律”,第谷借助开普勒的伟大发现,也在科学界青史留名。爱迪生借助贝尔的模型发明了电话,福特借助本茨的内燃机发明了汽车,爱因斯坦借助麦克斯韦的理论提出了光的电子说„„牛顿曾说:“我之所以高大,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个又一个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无不提醒着我们:智者,要借力而行。
借力而行是一种智慧,不是懒惰;借力而行是一种互助,不是偷窃;借力而行是一种共赢,不是捡便宜或吃亏„„
智者,借力而行,实现自我,成就他人。
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