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思考(最终版)
对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思考
摘要:新形势下要强化人民调解的机制体制建设,完善预警防范机制、排查调处机制、奖惩激励机制、衔接配合机制、物质保障机制等,不断提高人民调解的法律效力和社会公信力。
关键词:新形势;人民调解;问题;原因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调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我国各类社会矛盾加大,社会治安压力增大,社会稳定面临严峻挑战。深入研究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探索人民调解创新发展的思路,推进人民调解工作纵深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笔者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思考予以梳理,以期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人民调解员素质偏低。基层人民调解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政策、法律素质不高,调解方法老套,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专职人民调解员奇缺,专职人民调解员(不脱产)少,兼职人民调解员多,难以专心从事调解工作。
二是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亟待巩固。保障措施不到位,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呈逐年萎缩趋势。虽然大部分行政村、居委会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但一些村(居)委会只设一名调解委员,各村(居)民小组不设人民调解员,人员稀少,人民调解组织流于形式;有的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不规范,有名无实,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
三是人民调解的纠纷总量不高,作用发挥不充分。乡镇、街道、居委会、行政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多为疑难、复杂的重大案件,调解总量不高,成效不高。
四是人民调解理论研究严重滞后。新的时代
背景下,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方向、发展原则、组织结构、社会治理模式等最基本的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和立法认可,如人民调解仿司法化倾向抬头,行政化日趋严重,与行政调解的区别不断缩小,群众自治性逐渐衰减,其自身特质坚守困难。
2.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
一是工作经费严重不足,难以提供基本工作保障。目前大多数市、县区的经费人民调解经费严重不足,并且有不少地方停留在文件上,并未落实到位,部分市和县区没有专项人民调解经费。
二是基层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力量薄弱。司法所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民调解工作水平的高低。一些司法所的人员编制问题和街道司法所的立户问题没有明确。司法行政专项编制、地方行政编制、乡镇配备的聘用干部共存,多数司法所只有1名工作人员。由于司法所工作任务繁重,人员编制紧缺,造成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管理乏力,影响了人民调解工作优势的发挥。
三是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长久以来,人民调解工作一直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的老路,行政命令、行政干预过多,群众自治的治理结构还没有完全形成,而行政支持不足,造成社会有需要、工作很重要、政府有要求、效果不理想、上下两张皮的现象。
四是其他工作对人民调解的冲击。当前,针对矛盾纠纷多发的现状,许多地方相继设立了多个机构予以解决。这些机构调处的矛盾纠纷与人民调解具有广泛的同一性,同时,除了人民调解的群众自治性外,其他机构或多或少带有政府行政干预性和司法强制性,在调处效力上和职业的吸引力方面相对人民调解更有优势,对人民调解构成了不小冲击。另外,人民调解员的职业认可度较低,归属感不强,吸引力不足;广大群众对人民调解的效力不完全认同,对采取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纠纷是否能解决问题抱有怀疑;个别领导重打击、轻防范,对人民调解重视不足。
二、对今后人民调解工作的思考
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及人民调解理论方面的疑惑,深入思考人民调解的发展框架,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使其独特优势得到充分显现,是新时期加强人民调解工作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1.坚持人民调解的群众自治性
人民调解的群众自治性不仅要体现在立法规定上,用法律条款确定人民调解的性质,更应体现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体现在诸如组织机构的设立、人员构成、运行机制、指导模式、工作措施等诸多具体环节。如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建立,目前绝大多数按照行政辖区的管理层级设立,带有浓重的行政气息。要引导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团体、企事业单位等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调处矛盾,解决纠纷,实现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2.明确工作范围和指导管理职责
按照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任务是调解民间纠纷,宣传法律、政策,反映民间纠纷和调解工作情况。司法行政系统在不断强化人民调解的指导管理中,将人民调解的功能归纳为预防矛盾、调处纠纷、宣传法律三大功能。对于预防矛盾、宣传法律而言,其工作范围相对比较明晰;调处纠纷则规定得较为笼统,主要指民间纠纷,而什么是民间纠纷则无明确规定。因此,有必要根据人民调解的性质、地位、作用、效力以及社会需要,进一步明确规定人民调解的工作范围。按照三大功能的表述,人民调解的工作范围应该限定为预防纠纷产生、发展、激化,调解矛盾纠纷,宣传法律、政策、社会主义道德,其主要工作就是调解,通过调解化解矛盾纠纷。明确人民调解的指导职责。清晰规定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在指导人民调解工作中应当分别承担哪些工作、履行哪些义务,合理划分司法行政机关与人民法院的职责。严格区分指导人民调解和承担人民调解的界限。合理划分司法行政机关各层级之间的职责权限。
3.强化保障措施
一是切实解决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人民调解不收费的纯公益性属性决定了必须树立政府“花钱买服务”的理念,明确人民调解工作经费标准,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尝试建立人民调解基金和人民调解员激励基金,通过募集社会资金,弥补人民调解经费的不足,解决人民调解委员会补助经费和人民调解员补贴,落实人民调解员奖励,帮助广大人民调解员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是加强司法所建设,提高司法所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认真贯彻国务院“两所一庭”建设规划,推进司法所组织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建设,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司法所编制,为司法所全面履行职能提供条件。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继续提升人民调解的社会认知度。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宣传人民调解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成效,宣传人民调解员的先进事迹和奉献精神,引导群众更多采用人民调解的方法解决矛盾纠纷,为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奠定牢固的群众基础。
结语
总之,新形势下要强化人民调解的机制体制建设,完善预警防范机制、排查调处机制、奖惩激励机制、衔接配合机制、物质保障机制等,不断提高人民调解的法律效力和社会公信力。
参考文献:
[1]陈锐钊.浅谈人民调解员制度的完善和作用[J].华章,2011年09期.[2]张兆利.调解员与群众沟通要做到“四心”[J].社区,2011年15期.
第二篇: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思考与建议(推荐)
新形势下乡镇人民调解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人民调解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是我国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根本和传统,是一种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群众性自治活动。为了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人民调解的作用,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对全乡人民调解面临的形势、现实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人民调解的现状
近年来,我乡人民调解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由于全乡广大人民调解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工作,我乡的人民调解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全乡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截止至2011年,我乡共有人民调解委员会 12 个,调解人员 32人,做到了乡镇、村社都有人民调解委员会,部分村还设立了纠纷信息员和法制宣传员作为人民调解队伍的补充。我乡每年对全乡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进行了集中培训,成效明显,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2.人民调解工作卓有成效
至目前,我乡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 68起,调解成功67 起,调解成功率达 97.2 %。其中,防止群体性上访2次,制止群体性械斗3次,防止纠纷引起的民转刑2人次。1 全乡各级调解组织扎实工作,为防止民间纠纷激化、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望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3.探索人民调解工作初显成效
人民调解就是在人民调解组织主持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公德,用说服教育、规劝疏导的方式,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近来年,我们在探索新形势下的人民调解工作方法、实践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率先全乡开展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二是扎实推进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对结联动,在乡司法所设立调解室,调解了大量的民间纠纷,充分发挥了人民调解的职能作用,形成了“大调解”的工作格局。
二、人民调解的特点
人民调解具有公益性、民间性、自律性、自愿性的特点,他简便、及时、经济、亲和。与法庭审判、行政调解、信访等其他纠纷解决方式相比,具有独有的优势和特点:与法庭审判相比,不收费和不伤和气是人民调解的优势所在,人民调解不收取任何费用,可以大大降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这对没钱打不起官司的贫困弱势群体来讲,无疑是最大的福音。同时,如果邻里之间发生矛盾,一方被告上法庭,最后无论法庭如何公正判决,都将伤害彼此的“面子”,甚至形成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更有甚者,当事人双方会因一场官司而结为世代冤家。而人民调解,双方当事人并未对簿公堂,面对的不是铁面无私的法官,而是本村、本乡镇的可以信赖的“熟人”,调解人员在以实事为依据,2 依法律为准绳的前提下,在合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合情合理“和为贵’,调处的结果,并不是一纸判决,而是双方都同意的调解协议,调解以后,双方当事人往往会化干戈为玉帛,成为友好的、不计前嫌的邻里乡亲;与行政调解和信访相比,人民调解的范围更广泛,更具有亲和力,程序更加规范、简便。人民调解员与当事人大多是邻里乡亲,情况比较了解,对双方当事人比较熟悉,调查取证、调处更加方便。行政调解和信访中,由于工作人员对双方的情况不太熟悉,调查取证、处理难度很大,有时很难使双方或来访者取得满意效果,容易造成群体性上访事件及越级上访,从而干扰了党政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给社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三、人民调解的发展方向
1.专职化。从人民调解员队伍的人员角度看,要逐步实行人民调解员的专职化,走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道路,改变现有基层人民调解员身兼数职的状况,既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又能一心一意搞人民调解工作,使人民调解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
2.多样化。从人民调解工作形式看,目前主要是乡村两级为主的调委会相对稳定,但覆盖面还远远不够,尤其是要加强行业性质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如设立交通事故调解委员会、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消费纠纷调解委员会等。
3.专业化。从人民调解员队伍的建设角度看,要努力提高广大人民调解员的业务素质。一个优秀的人民调解员要掌握灵活的调解技巧、高超的调解艺术、得体的调解方法、还要掌握一定的 3 法律、法规、政策和专业知识。要通过改善人民调解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加强队伍培训,努力造就一支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人民调解员队伍。
4.规范化。从人民调解工作的角度看,要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规范水平。其核心是要提高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合法性、准确性和公平公证性。规范人民调解行为,提高人民调解协议书的法律效力,增强人民调解工作的公信力,成为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新方向。
四、人民调解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上认识不到位。最关键的是领导干部对人民调解工作的作用认识不深。主要表现在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会上重要、会后次要;口头上重预防、实际上重打击。看不到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中的作用;看不到人民调解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作的贡献。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的作用,提高领导干部的认识是关键。
二是经费保障不到位。人民调解工作原来没有独立的工作经费,不少扎根于基层的人民调解员工作辛苦、办事受苦、生活清苦,收入与劳动付出完全不相符。
三是人员落实不到位。村调委会一般只有一个人,即调解主任,工作中是“单打鼓、独划船”。严格来讲,一个调委会应有2个以上的成员,对矛盾纠纷的处理应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调解员到场。目前,所有村人民调解主任不是专职的,是由村支书、村主任或村会计等人担任,调解工作无法达到质量要求。
四是业务素质不到位。我乡每年组织两次对全乡调解员进行集中培训,这是我乡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重大举措。培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全乡90%的调解员都能按要求对纠纷进行建期排查、对案件进行立卷归档,调委会的建设、管理也在逐步规范,业务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但对调解员的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支队伍仍需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进一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增强处理新时期矛盾纠纷的本领。
五、人民调解的建议
一是要完善人民调解网络。人民调解工作要创新工作机制,首先是要在网络建设上创新。针对不同地区的矛盾纠纷特点、民风民俗特点来完善网络建设。近年来,我乡在人民调解网络建设上不断求实创新,走出了一些新路子。全乡绝大多数村在村民小组设立了纠纷调解员、纠纷信息员、法制宣传员,大大提高了处理矛盾纠纷的效率。事实证明,这些探索都积累了成功的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壮大了人民调解员队伍。
二是要实现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人民调解委员会要达到工作场所、标牌、印章、调解文书、统计台帐的“五有”要求和组织、制度、工作、报酬“四落实”标准,实现人民调解委员会标牌、印章、标识、程序、制度、文书的“六统一”。调委会要完善学习制度、例会制度、岗位责任制、纠纷排查报告制度、纠纷讨论制度、纠纷回访制度等。目前我乡大多数的村调委会做到了“五有四落实”。人民调解工作的规范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调解组织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快规范化建设,推动自身的进一步发展。5 司法行政机关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帮助解决发展人民调解事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三是要探索人民调解新模式。人民调解工作的特点是形式灵活、不拘一格,随时随地可以调解。
四是要实现人民调解工作标本兼治。“治本”是指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让法制进村入户,让群众学法、守法、用法。乡司法所自2009年来,连续开展专项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有效营造全乡上下学法用法氛围。“治标”是指妥善调处矛盾纠纷,对已发生的矛盾纠纷及早受理、依法调解、及时结案、减少诉讼、防止矛盾升级、防止群体性事件发生,通过调解达到教育的目的,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只有标本兼治,才能实现人民调解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
五是要完善“五个机制”
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优势和作用。
(一)建立预警机制,实现对矛盾纠纷的有效控制。充分发挥各类调解组织、调解员及信息员扎根基层、熟悉情况的优势,建立并很好坚持了纠纷信息定期报送制度。一旦发现纠纷苗头,在报告当地党委、政府的同时,及时上报司法行政机关。形成典型性、突发性、影响大的重大矛盾纠纷随时报告制度。
(二)健全排查机制,积极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坚持条条排查与块块排查、定期排查与集中排查、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实行每月一次大排查制度。重大节假日、敏感时期和纠纷 6 多发季节,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会战,进行滚动式、拉网式排查。对重点单位、重点部位以及重点人、重点事进行重点排查。
(三)强化调处和应急处臵机制,防止矛盾纠纷扩大升级。指导各类调解组织牢牢抓住矛盾纠纷“调处”这个关键环节,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等手段和调解、协商等方法,积极稳妥地化解矛盾纠纷,力争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小矛盾酿成大事端。对于重大群体性矛盾纠纷,及时控制局势,引导群众合法有序地表达意愿和诉求,严防引发重大治安案件和集体上访事件。
(四)落实联动联调机制,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建立了矛盾纠纷联动联调工作机制,将公安、司法等有关部门作为联动联调的成员单位,加强沟通与协作,合力调处矛盾纠纷。对不属于人民调解范畴的矛盾纠纷,及时分流到有关部门,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限定时限。乡镇调委会对排查和受理的矛盾纠纷,建立台帐,逐案落实承办单位和具体承办人员,明确调处要求和调结时间。
(五)硬化考核奖惩机制,确保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落到实处。每年年底,乡委乡政府要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严格落实奖惩措施。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奖励;对因排查调处不力致使矛盾纠纷激化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三篇: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思考
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思考
人民调解即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性自治活动。在我国,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的人民调解在处理公民之间的民事纠纷中占有重要地位。以调处各类民间纠纷、防止因民间纠纷引起的自杀事件;防止因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制止群体性械斗事件;防止群体性上访等,在实践中充分体现了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为进一步落实基层民主,实现改革、发展和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然而,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种调解制度在性质、职能、原则、程序、效力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人民调解体系存在不足日趋显露。在此结合基层工作实际略作探析,提出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之浅见。
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和法院调解的区别与联系我国的调解制度主要有诉讼内调解和诉讼外调解两大类,诉讼外调解主要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只有法院调解属诉讼内调解。不论是何种形式的调解,其设置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当事人的纠纷,采用的方式方法都是通过说服教育、宣传法律政策、促使当事人互相谅解达成和解协议,适用的原则基本都包括“自愿原则”、“合法原则”、“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但是,各种调解之间仍然有所区别,主要有:(1)调解的范围。人民调解仅限于调处民 1
间纠纷;行政调解也限定在各行政机关职能管辖范围的纠纷,如治安调解的范围就是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情节轻微的行为;仲裁调解主要是商务活动中发生的合同纠纷以及劳动争议纠纷;法院调解则囊括了所有纠纷,包括自诉刑事案件。(2)调解适用的程序。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均属诉讼外调解,调解不是必经程序,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调解未能达成协议的,除仲裁机关可以作出仲裁裁决外,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相关行政机关是无权对纠纷作出处理决定,也不能依职权移送人民法院审理。而法院调解则属诉讼内调解,其中离婚诉讼的调解是法定必经程序,调解不成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作出裁判。(3)调解协议的效力。这里主要指强制执行的效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所达成的协议除当事人自觉履行外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当事人不能凭此调解协议为依据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只能另行提起诉讼;仲裁调解所达成的协议也不尽有完全法律效力,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仍然要经过人民法院的审查确认无误,否则,人民法院不予执行,当事人只能另行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法院调解则具有完全法律效力,确有错误的需要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撤销改判,否则原调解仍需执行。
二、人民调解的功能优势和弊端
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被西方誉为司法制度的“东方经验”,深受人们的喜爱。她具有以下功能优势:①有专门的组织形式和程序规定。②与诉讼调解更多地要受到实体法和调解程序的限制相比,人民调解在调解形式和运用手段上更为灵活多样,人民调解的调解员主要运用
2日常生活中掌握的涉案人物及事件的背景知识、“地方性知识”来解决纠纷。这些因人民调解员长期的共同生活,相互知根知底而获得的地方性知识使得调解人对于许多涉案事实免于求证,不证自明。③人民调解员可以采用各种生活技巧和手段、通过各种途径调查事实真相。④有相当一部分有“厌诉”心理和“惧诉”心理的当事人,发生纠纷时,往往更多地求助于人民调解;从现实的层面上,人民调解不仅有利于迅速化解矛盾,并且有利于减轻法院的诉累。⑤人民调解不收取费用。
我国的人民调解对增进人民团结,防止矛盾激化,预防、减少犯罪,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我国人民调解仍存在许多不足与弊端,主要表现在①人民调解由于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可能被人操纵利用,调解员可能利用事实上的力量左右调解方案使调解的自愿难以保障,最终演成弱肉强食的格局。②调解员的法律政策水平低,适用程序法能力弱,文化素质低,难以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和难以充分体现公正公平的目的。③调解的结果在效力上缺少权威性、确定性和强制性等。充分利用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地位。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以及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出台,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地位有所提升。但是总的说来仍然缺乏足够的法律约束力,一方当事人一旦反悔,都需要通过诉讼途径解决。
三、创建人民调解新机制之初步构想
(一)拓展调解领域,加强调解网络建设。按照“哪里有人群,调解委员会就建在哪里;哪里需要人民调解,人民调解就在哪里发挥作用”的工作要求,我们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创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巩固和完善村、居、企调委会等传统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的同时,不断延伸工作领域,在全区先后组建起八种类型的调解委员会。一是联片调解委员会;二是联合调解委员会;三是跨区域调解委员会;四是集贸市场调委会;五是民营企业调委会;六是流动人口聚居地调解委员会;七是学校调委会;八是公安派出所内设立调委会。
(二)积极探索,加强联动,优势互补。
1、充分发挥镇、街道调解中心作用。各镇、街道全部建立了调解中心,必须充分发挥其作用。中心的运作模式就是在司法所设立人民调解庭,双方当事人在调解人员的主持下进行开庭式调解。运作更加规范,制度更加健全。运用调解中心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机制,人民调解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并逐步向法治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成为新时期依法运用人民调解手段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途径。调解中要采用“五个一”工作法(即抓好一个组织、制定一个规范化管理制度,出台一个矛盾纠纷的调解处理办法,搞好一个一月一次接待日,开好一个一月一次工作例会),积极做好群体性矛盾纠纷的预防和调处工作。
2、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与基层法庭之间的联系,使人民调解工作与司法审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衔接,提高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水平和社会公信力。
3、加强与信访联动工作制度。基层司法所和人民调解委员会
4重视对信访矛盾纠纷,特别是涉法信访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共同做好涉及法律问题的信访矛盾纠纷的预防和化解工作。建立起涉法信访矛盾纠纷预警防范系统,加强了信息报送,并及时配合信访部门制定防范、控制和调处的预案,努力把“三访”(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重复上访)矛盾纠纷控制在源头,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职能作用,进一步提高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和处置涉法信访的能力和水平。
总而言之,结合实际完善基层人民调解,符合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策略,有利于使各种调解制度有机地衔接起来,消除存在的弊端,更好地发挥基层人民调解所具有的“解决纠纷、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维护稳定”整体效用。真正体现人民调解在基层的“第一道防线作用”,使人民基层调解工作成为调处纠纷的稳压器,解决矛盾激化的“减压阀”和双方平等主体的“粘合剂”。
第四篇:新形势下对测报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对测报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 要:针对目前逐步由人工转向自动化的综合观测业务,结合焦作综合观测业务中业务实际,分析了焦作当前测报业务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变思想观念,夯实测报质量,改良自动仪器,最大限度地解放测报劳动力,引进人才,加强测报人员合理配制,采取多种业务学习方式,提高测报人员综合素质等思考意见。关键词:地面测报;业务改革;思考意见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A引言2013年4月2日,中国气象局、河南省气象局、焦作市气象局相继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就全面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并且将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工作由试点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在近几年工作重点中,不仅有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还包括一流台站建设、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气象为农服务2个体系等内容。对于测报人员来说,面临压力、面临挑战、面临改革、面临机遇。笔者谈谈新形势下对测报工作的几点思考意见。1 焦作当前测报业务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焦作气象观测业务得到快速发展,综合观测能力显著增强,业务运行稳定性逐年提高,并增加了紫外线监测、酸雨观测、闪电定位等项目,观测内容不断丰富。2009年以来,焦作全区新建了6个全要素自动气象站,并于2011年年底结束双轨制,7县市全部实现了自动观测“单飞”。全市44个多要素自动气象站、63个单雨量自动气象站、8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为全市防灾减灾提供了更为精准、详细、连续的气象数据资料。地面观测自动化为气象观测带来了质的飞跃,但制约测报业务发展的问题也日显突出:老的思想模式与现代气象业务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自动站仪器质量不够精良与解放测报生产力的矛盾时有发生;测报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一流台站建设、现代气象业务建设、县级气象机构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2 对测报业务发展的几点思考2.1 改变思想观念,夯实测报质量气象观测是提升气象整体业务能力的基础,气象观测能力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气象科学和事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最终的气象预报能力和气象服务水平。因此,无论正在推行的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一流台站建设,还是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都需要测报先行。在2013年焦作的年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强化观测业务质量,地面测报质量要名列全省气象部门前五名”。如何实现测报质量的前五名,是每个观测员、测报管理员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随着综合气象观测现代化的发展,观测方法、观测规范、运行管理等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业务质量的考核也逐步变成了资料可用率、传输及时率、设备稳定运行率等综合的考核标准,可以说对观测人员的考核更加广泛,要求更加细化。焦作观测业务在全省来说,一直都处于较落后的状态。究根追底,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观测员本身固步自封、老思想、老模式,被动地被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推着走。每一个观测员只有真正的从个人着手,从思想着手,针对当前形势做好“四明白”,即学明白、想明白、做明白、说明白,为建立完善的气象观测系统出谋划策,才能真正保证焦作测报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2.2 自动仪器应不断改良,最大限度地解放测报劳动力在自动站仪器的全面铺设,出发点是为了获得更精准的数据,用于对城市气象要素、土壤墒情、农林小气候、山洪地质灾害的监测和更广泛的防灾减灾的气象服务;是为解放生产力,减轻观测员的工作量。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以下2个原因导致测报人员工作量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比以往更重:自动站仪器故障时有发生,通讯网络中断也会出现,观测员根本无法在几分钟之内将数据处理完毕;能见度、天气现象、雪深、雪压、冻土、电线积冰等要素观测还未实现自动化,每个项目都需要观测员定时定点观测。对于焦作地区7个一般站来说,观测项目并未减少几个,而且为了避免缺报、漏报、逾限报,观测员正点后5min内时刻监视网络、监视自动站、输入人工观测资料,业务工作量并未减少。2.3 引进人才,加强测报人员合理配制正在推行的县级气象机构改革,要增加内设机构,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推行局站(台)分离,逐步形成由气象行政管理、气象业务服务、社会化气象服务3部分组成的新型事业结构,优化县级气象机构业务布局,构建新型气象事业发展格局,将县级气象机构做大做强。县级气象机构推行局站(台)分离,必定要求一线观测人员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焦作整个地区测报人员计算机水平低下,是制约综合测报业务创新和发展的瓶颈。随着现代技术水平的发展,应建立常态化的观测员岗位培训制度,加强当前测报人员计算机能力、使用现代化设备等的能力;在测报队伍中应引进一些高端人才,让每一个人都能各有所长、统领一面,才能不断适应县级机构改革的快速发展。县级气象机构改革,使观测工作变得多元化,测报人员转型也并不意味着工作的减轻,管理人员应该合理配置,而不是一味精简。2.4 采取多种业务学习方式,增强新形势下观测员能力面对新形势,观测员应采用多种方式组织业务学习,尤其是要学习新型自动站、能见度仪、固态降水观测仪器等新仪器的原理、使用方法和维护维修等知识。集体学习要有计划、有主题、有重点,重点难点随时讨论,并要求观测员多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新型仪器的自学,并且在学习中不断总结,以业务岗位规章制度和业务技术规范为依据,认真查找业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剖析原因,寻求对策,提高业务人员综合素质。3 结语随着地面测报业务的发展,测报业务已不是单纯的观测发报那么简单,每个观测员都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改变思想观念,夯实测报质量。采取多种多样的业务学习方式,增强新形势下观测员能力。管理部门也要着重测报软件的开发应用,不断改良自动化仪器,提高仪器运行的稳定率,最大限度地解放测报劳动力。每个观测站也可根据站内实际情况,引进人才,加强测报人员合理配制,适应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工作。工作中站内要将工作分配细化,力求将各项工作分配到人、落实到人、责任到人,以查疏堵漏,避免出现差错。参考文献[1] 廖颖慧,曹春莉,齐晓华.综合观测改革形势下观测员需具备的工作能力[J].农业与技术,2012(05).[2] 农良艳,黄凌燕.气象观测形势下观测员所具有的综合观测能力[J].农业与技术,2012(05).作者简介:李慧萍(1976-),女,汉族,河南焦作人,本科学历,工程师,从事地面测报工作。
第五篇: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
为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司法行政机关如何进一步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司发„2007‟ 号),结合实际,现提出如下看法: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各种矛盾凸显叠加的今天,人民调解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人民调解制度是一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中具有基础作用。长期以来,人民调解组织遍布城乡、网络健全,人民调解员植根基层、贴近群众,人民调解工作以其群众性、自治性、民间性和化解矛盾纠纷的程序简便性、即时快捷性、自愿平等性、矛盾纠纷化解彻底性等优势和特点,成为纠纷当事人解决矛盾纠纷选择的方式之一,在化解矛盾纠纷中具有独特优势。当前,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改革的不断深入,因征地拆迁、环境污染、企业改制等引发了大量的矛盾纠纷,且纠纷的复杂性、群体性、对抗性有所上升,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1的任务日益繁重。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促进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促进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有效途径。司法行政机关一定要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为主线,拓展调解领域,强化人民调解的化解、预防和教育功能,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要一手抓人民调解机制的完善,一手抓调解能力的提高,着力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法制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工作水平,努力实现人民调解工作领先全国的目标。
二、以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为主线
进一步强化人民调解预防矛盾纠纷的功能。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情报信息网络,完善信息收集、报送、分析制度,准确了解掌握民间矛盾纠纷信息,及时发现可能导致矛盾纠纷的潜在因素,对各类矛盾纠纷信息作出快速反应、及时处置。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制度,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努力把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简单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引发群体性事件。建立健全矛盾纠纷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向基层党委、政府反应社情民意,2提出工作建议,当好党委、政府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参谋助手。
各级人民调解组织要树立“调解为民、做和谐使者”的理念,以“能调尽调、以调促和”为原则,认真贯彻“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以防激化、防集访为主要要求,以提高调解率、调解成功率为目标,合法、合情、合理地妥善调解矛盾纠纷,努力把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减少到最低限度,社会矛盾纠纷排查、控制、调处水平明显提高,群众上访、集访、群体性事件和“民转刑”案件上升势头得到有效控制,构筑稳固的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加强婚姻、家庭、邻里、损害赔偿和生产经营性等常见、多发性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维持和发展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努力适应新形势下矛盾纠纷发展变化的趋势,大力拓展调解领域,依法调解公民与法人、公民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纠纷,加大对土地承包、环境保护、劳动争议、医患纠纷、征地拆迁等社会热点、难点纠纷的调解力度,促进解决民生问题,缓解利益冲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对调解不成的,要教育引导当事人依法按程序解决问题,或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依靠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妥善解决,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积极开展纠纷排查工作,预防和减少矛盾激化。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原则,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制度。村(居)即时排查、乡镇(街道)周排查、县(市、区)月排查,准确了解矛盾纠纷信息。对排查出来的各类矛盾纠纷,认真研究调解对策,及时妥善处置,努力把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有效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或引发群体性事件。要把个案调解与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引导人民群众理解支持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
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分析工作,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要认真执行社会矛盾纠纷情况定期分析制度,全面开展社会矛盾纠纷的总体分析、分类分析、隐患分析、个案分析和深度分析。司法行政部门要定期汇总人民调解组织反映的情况和信息,及时把本地区矛盾纠纷信息向同级党委政府报告,并向有关部门通报,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了解社情民意、反映群众诉求、服务领导决策的作用。
三、切实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建设,不断提升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工作水平
积极推动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调解工作,要坚持公平、公正的要求,通过一定方式公示人民调解
4的性质、工作任务、纠纷受理范围、调解原则、工作纪律、当事人权利义务等内容;遵循依法调解、平等自愿、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原则,依法规范调解,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立足人民调解的性质和特点,规范人民调解工作范围。完善纠纷的受理方式、调查取证、证据分析、主持调解、提出方案、达成协议、制作调解书等调解步骤,细化调解工作流程,制定“现场调解”“庭式调解”的程序标准,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行为。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建立健全工作岗位责任制、重大纠纷讨论、纠纷排查、回访、档案管理、登记统计、信息报送等工作制度。要使用统一的调解工作表格、报表、调解卷宗等工作台帐和文书样式,使用全国统一的人民调解标识徽章,不得随意使用和修改文书格式和标识徽章,切实维护人民调解的信誉,不断提高调解工作水平和公信力。要在宪法和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加快制订人民调解地方性法规,确保人民调解工作有法可依、依法进行。
四、切实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管理,推动人民调解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
司法行政机关要高度重视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将这项工作列入工作计划和目标管理,定期检查考核。要争取党委、政府的领导和重视,把人民调解工作列入党委、政府工作日程,研究解决人民调解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要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的理论研究,了解把握新形势下
5人民调解工作的规律和特点。要认真落实《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按照“制定办法、明确标准、落实经费”的要求,健全保障机制,切实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物质保障能力。要大力开展人民调解的表彰宣传工作,不断优化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环境。要大力加强司法所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建设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他们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司法行政部门及司法所要加强对人民调解组织的日常管理、完善调解人员的培训机制、强化业务工作的指导与考核、督促经费保障的落实,推行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分类管理和人民调解员等级化管理,不断加强人民调解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和规范化建设,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基层司法行政部门及司法所应当组织指导辖区内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民间纠纷排查,掌握纠纷动态信息,建立纠纷社情报告制度,加强重大疑难纠纷调解的指导,维护社会稳定。县级司法行政部门及司法所受理对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调解工作的投诉,发现有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情形的,应当依法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