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弘扬莫文隋精神 打造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志工部汇报材料)
弘扬莫文隋精神
打造高校志愿服务品牌
南通大学 2009年6月4日
南通大学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典型‚莫文隋‛精神的发源地。‚莫文隋‛正是一个来自基层、于平凡之中见伟大的道德楷模,‚莫文隋‛事迹从一个侧面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所在。把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弘扬‚莫文隋‛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与榜样引领作用,通过典型示范普及核心价值理念, 以群体效应提升校园文明程度,加强社会主义校园文化建设,努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整合资源,积极打造“莫文隋”志愿服务品牌 南通大学由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与南通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原三校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荣的传统和丰厚的底蕴。
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产生重大反响的‚莫文隋现象‛,就是从南通工学院的这块土壤上培育出来的。2002年,中央电视台曾在‚焦点访谈‛栏目中以《道德的力量》为题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专题解析。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南通医学院涌现出以顾晓松教授、汤锦波教授为代表的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立志成才、艰苦创业、爱国奉献、勇攀高峰‛的精神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97年,南通师范学院出现了数学系的一名教师化名‚张联‛资助特困生的义举,义举传开后,在全校形成了由寻找张联到‚我就是张联‛的‚张联现象‛。
三校合并组建南通大学之后,学校决定整合资源,打造品牌,根据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发扬光大优良传统,用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2005年初,新组建的南通大学决定,在原三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基础之上,成立南通大学‚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同时成立校团委领导下的志愿者工作机构南通大学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直接负责实施中长期志愿服务项目和短期志愿服务项目,同时负责规划、指导、协调全校青年志愿者行动,使志愿者服务成为南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最鲜明的特色,使‚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成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最有力的抓手。
二、放大效应,积极拓展志愿服务活动和志愿服务项目平台(1)日常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志愿者每年3月和12月分别围绕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日和国际志愿者日组织开展集中志愿服务月活动。除此之外,日常志愿服务工作以‚爱心‛为主线,分别开展以爱心献血、爱心募捐、爱心助残、助老、助教、爱心环保、爱心为民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工作。
自学校合并以来,志愿者献血量高达172万毫升。2002年3月,我校学生王淑华、潘荔萍用跨越国界的‚雷锋血‛挽救了外国友人斯蒂文的生命。该事迹被《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并被评为2003年南通市文明新风典型。2006年的寒假前夕,当别的学校的同学准备打起行囊,踏上回家的路程时,我校钟秀校区的志愿者却忙着组织同学义务献血,扬子晚报在当天头版对这种事迹予以了重点报道。
(2)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寒暑假,学校均组织每名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志愿者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通过服务社会磨砺优良品 格,培养高尚情操,提高专业本领,为实现我省‚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寒暑期集中社会实践与平时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一起,成为志愿服务系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以来,学校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已连续5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3)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苏北计划。自2003年西部计划、2005年苏北计划实施以来,学校每年均在5月份组织开展西部、苏北计划志愿者招募工作。该项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志愿者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发挥大学生的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展示大学生志愿者的良好精神风貌,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既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验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人才,在奉献西部、苏北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2006、2007年学校连续两次被江苏团省委、省项目办表彰为‚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先进高校‛。
(4)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国家、省、市大型活动工作。国家、省、市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作为最主要的志愿者短期服务项目之一,往往要求高、规模大、时间紧、任务重。这就需要建立起一支庞大、稳定、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保证关键时刻能够拉得出、打得响。2005年以来,学校‚莫文隋‛志愿者前后共参加江苏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南通市争创全国卫生城市活动、南通市港口洽谈会、市‚十路百口大纠违‛活动、第九届亚 洲艺术节、2007年亚洲击剑锦标赛、2007中国南通港口经济洽谈会、第三届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国际友城交流大会、第五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等省、市各项大型活动十余项。志愿者们充分发扬‚莫文隋‛志愿者、江海志愿者志愿服务精神,为新江苏、新南通的建设奉献了智慧和力量,打响了‚志愿通大‛、‚志愿南通‛的品牌。2006年11月,‚莫文隋‛志愿者集体被授予‚省十六运志愿服务工作贡献奖‛。2007年11月,我校因为出色的志愿者服务工作,被南通市委、市政府授予‚第九届亚洲艺术节等‘五大活动’志愿服务优秀组织奖‛。2008年8月,学校还有三名奥运赛会志愿者为北京奥运提供赛会服务,向全国、全世界展示南通大学志愿者风采。
(5)志愿者创新品牌活动。2006年4月,为推进学校优良学风建设,校‚莫文隋‛志愿者协会成立了大学生‚学风建设监督岗‛,志愿者们自发组成监督队伍、形成自我约束机制,引导广大同学在学风建设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2007年4月,志愿者协会开始在全校组织实施‚校园公德行动计划‛同时,志愿者协会还成立了‚微笑大使‛大学生仪行劝导员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们在校园内通过示范、劝导的形式规范大学生言行举止。
三、注重建设,切实为志愿服务活动地开展提供保证 一个组织的发展关键在队伍的建设。学校各级志愿者组织注重志愿者的选拔、培养骨干志愿者,并积极推动围绕骨干志愿者建立志愿者团队,切实增强志愿者组织的活力。
(1)建章立制,积极探索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章立制是保证活动规范进行、顺利开展并产生长远效果的重要法宝。学校先后制定了《南通大学‚莫文隋‛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南 通大学青年志愿服务行动评优表彰办法》,《南通大学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方案》,成立了南通大学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成立了南通大学‚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定期开展南通大学‚学雷锋、弘扬‘莫文隋’精神‛服务月活动。
(2)注重骨干志愿者的选拔和培训。通过选拔具备一定组织管理能力、时间和精力允许的志愿者承担组织管理工作,使之成为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者,最大程度发挥他们在志愿服务中‚自我管理、自我运作、自我服务‛的积极作用。注重骨干志愿者的培训。通过对骨干志愿者的培训提升骨干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组织能力。南通大学通过邀请相关专家、学者组成志愿服务专家团,每年校级层面举办两期志愿服务骨干培训班,2005年来已有382名同学接受了较为系统的培训。
(4)大力创建志愿服务团队。发挥管理型志愿者和骨干志愿者的核心作用,围绕他们形成和带动志愿服务团队,实现协调联动与自我运转相结,通过几年的发展,我校已经建了各类志愿者社团共32个,成立专业志愿服务队伍11支,涉及爱心助教、医疗服务、禁毒宣传、法律援助、扶老助残、环保节能等方面。
(5)广泛建立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基地。全校共建成386个社会实践基地,其中校级社会实践基地47个,院级社会实践基地339个。我们做到了院院有基地,月月有活动,年年有创新。西藏民族中学、聋哑学校等一批社会实践基地,已持续10年之久,开展的活动针对性强,服务特色鲜明,受到所在单位的好评。
四、健全网络,积极构建志愿服务活动体系
(1)组织网络不断健全。自南通大学合并组建以来,学校‚莫文隋‛志愿者协会经过3年的建设,已经成为校团委所属七大学生组织之一,下设办公室、活动部、外联部等6个部门,拥 有一支素质过硬的志愿者骨干队伍。各学院也均成立了‚莫文隋‛志愿者协会分会,形成了两级管理、覆盖面广、网络健全的良好格局。
(2)志愿者人数规模不断扩大。通过规范志愿注册程序、服务标准、评价制度和形象设计,加强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队的管理,强化服务质量和服务信誉,有效增强了志愿者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志愿服务团队的服务能力和凝聚力得以不断提升,在全校范围内已经逐渐形成‚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良好志愿服务氛围。志愿者协会凭借无私奉献的先进理念、出色的活动组织能力,吸引了越来越多大学生加入到了‚莫文隋‛的队伍中来,目前我校正式注册的‚莫文隋‛志愿者人数已占在校生的50%。
(3)“莫文隋”品牌效应不断增强。近年来,我校志愿者工作方面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张联志愿者、‚情系村小‛服务队、西藏民族中学爱心助教团、可再生资源回收中心等志愿者团队,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服务和奉献,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先后受到各级表彰和新闻媒体的关注报导。2007年,‚莫文隋‛志愿者仪行劝导行动获团中央箭牌礼仪推广行动项目重点资助。今年7月底,‚微笑大使‛大学生仪行劝导行动被团中央授予‚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奖‛。
五、社会化运作,多方筹措资金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志愿服务经费投入状况,是影响和制约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推动建立志愿服务经费投入机制。
(1)积极争取党政对志愿服务开展的经费支持。校团委每 年都要从学校下拨的经费中划拨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近年来用于学校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专项经费都在10万左右。
(2)充分发挥社会募集的主渠道作用,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通过专项活动募集与长期接受捐赠相结合;定点募集与分散募集相结合;大型募集和小型募集相结合等方式,通过开展义卖活动、企业赞助等途径,近年来我们共募集社会资金近15万元。
(3)通过申请专项活动资金的方式,筹集活动资金。2008年,我们积极参与团中央志工部组织的‚与志愿者同行、向世界说你好‛‚箭牌‛文明礼仪推广活动,南通大学‚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申报的‚微笑大使‛仪行劝导行动和‚文明礼仪社区宣传推广活动‛两个项目分获二三等奖,并分别受到8000元和2000元的活动经费资助。在团中央农村青年工作部组织的中华环保基金会第三批大学生环保公益活动资助项目评比中中标并获得3500元的资助。
(4)科学管理与合理使用志愿服务经费。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做好志愿服务这项事业,用最少的产出换来最大的收益需要科学的管理水平。通过社团联合会组织,对每一个项目都建立了从立项申请、经费预算、经费审核、经费报销的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在志愿服务实际运行中要加强监管,发扬勤俭节约作风,开源节流、避免浪费。
南通大学‚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也得到了领导和社会的认可和好评,但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普及志愿服务理念的方式有待进一步加强;志愿服务的动员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提升志愿服务能力的手段有 待进一步更新;满足大学生需求的志愿服平台有待进一步丰富;筹措志愿服务经费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
第二篇:打造巾帼志愿服务品牌 让志愿者精神熠熠发光(精选)
打造巾帼志愿服务品牌 让志愿者精神熠熠发光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0-24 15:38:39
近年来,阿盟妇联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把深入开展巾帼志愿服务作为妇联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妇女和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推动全盟巾帼志愿服务工作形成良好开局,展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一、依托阵地,组建特色品牌队伍
阿盟妇联制定下发了《巾帼志愿者管理办法》,按照“一组织一队伍、一队伍一特色”开展巾帼志愿服务,使巾帼志愿者成为嘎查、社区“妇女之家”开展工作的有力帮手,并结合辖区优势,拓展新领域,培树新亮点。阿左旗哈什哈苏木图兰太嘎查巾帼“哈系列土特产宣传”志愿服务队对本土锁阳、土豆、小黄牛肉加大宣传和推销,积极拓展志愿服务领域;敖伦布拉格镇西尼乌素嘎查“铁姑娘”志愿队彰显当代女性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为贫困家庭剪羊毛、抓羊绒、打牧草,在扶贫助困的同时,引导牧民合力发展骆驼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凝聚人心,以信访协理代理制创建和谐嘎查,使嘎查成为当地社会大维稳工作的排头兵。阿右旗创新建立“一带三联”妇女服务网络,形成以妇联组织牵头,“妇女维权站+妇女之家+巾帼志愿者”互相联系,长期有效地服务妇女群众的社会管理服务网络,通过家庭教育公益讲座、关爱空巢老人、单亲贫困母亲、留守流动儿童、文明交通劝导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不断延伸巾帼志愿服务触角。额济纳旗结合本旗实际,发挥双拥共建光荣传统和保护传承土尔扈特民族文化初衷,成立“巾帼军嫂志愿服务队”和“巾帼民族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截至目前,全盟共组建巾帼志愿者队伍112支,巾帼志愿者人数达到2329人。
二、创新形式,塑造“六型”优质服务
阿盟妇联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激发服务引擎,打造优质服务品牌,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社会号召力的“六型志愿服务”。一是精神文明建设型,以和谐文明家庭建设为统领,广泛发动志愿者开展“建设美丽家园”“巾帼绿色行动”、“家庭节能行动”,依托晨练队、秧歌队、青春的记忆、文化之旅、快乐驿站等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二是创业就业服务型。深化“巾帼创业致富行动”,为女大学生、失业失地妇女、退牧还草、转移搬迁、外来妹、进城务工妇女等群体提供用工信息、技能培训,依托各旗区家政服务公司,建立嘎查村、社区家政用工需求联系点,为困难失业女性提供就业机会。三是维权维稳化解型,联合公安、法院、司法、民政、人民调解员以及妇女骨干等,组建维权志愿者队伍,开展婚姻心理调适、信访协理代理、家庭关系指导等服务,化解婚姻家庭纠纷,促进家庭平安和谐;巩固好两委换届,在妇女代表中组建志愿队,引导妇女干部在议事中互帮互助,在议事中自我管理,在议事中彰显作为。四是巾帼服务温暖型,构建人人争当邻里纠纷的调解员、环境秩序的维护员、帮贫济困的服务员、文明新风的传播员、公益活动的倡导员、社区建设的参议员、巾帼建功的领跑员、和谐稳定的保障员,为妇女儿童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服务。五是排忧解困亲情型,推进“妇女之家”与巾帼志愿服务有效整合,形成优势互补,包括阳光母亲互助服务队、妇女儿童维权站、互助式服务站、心灵驿站、爱心送温暖之家、巾帼暖夕阳、老人聊天室、爱心妈妈、4点半课堂等,重点关注留守流动儿童、留守妇女、失地失业妇女、贫困单亲母亲、老龄贫困妇女等弱势群体生产生活情况。六是家庭教育幸福型,依托家庭教育指导站,利用留守儿童快乐家园、亲子园、社区小课桌、家长学校等阵地,开展国学进校园、进嘎查村社区,做美德少年活动, 使国学教育理念在学校、家庭、社区中广泛传播,为实现“中国梦”积蓄正能量。
三、加强引导,推出志愿服务典型
全盟各地大力宣传巾帼志愿服务理念,精心设计各类志愿者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及时总结发掘巾帼志愿服务活动新方式、新特点和先进典型,营造巾帼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4月份,阿拉善盟专题片“点亮心灵的阳光使者”摄制组专程到阿左旗宗别立镇
采访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百灵社区巾帼志愿服务队”,自治区优秀“巾帼志愿者”赵玉兰,激励更多的妇女加入志愿者行列,更好地服务群众。额济纳旗巾帼志愿服务以全盟第五次精神文明经验交流会和建旗260周年暨第十一届那达幕为服务重点,组织巾帼志愿者队伍参加了千人萨吾尔登舞蹈表演和陶布秀尔表演,同时围绕两会开展环保、礼仪等服务,为全旗“两会”做出积极贡献。开发区乌兰布和社区 “巾帼红娘志愿服务队”,面对开发区企业职工男多女少的问题,为区域内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未婚青年逐一建立个人情缘档案,牵线搭桥、组织未婚青年交友联谊活动3场,累计参加人数200余人,并对已交友的未婚男女进行婚恋指导等服务,极大的促进了工作效率,得到企业一致好评。
阿盟巾帼志愿者以实际行动传播着良好的社会风尚,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彰显着女性的时代风采,阿盟妇联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深化内涵,拓宽领域,壮大队伍,打造品牌,让志愿者精神在服务妇女儿童需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熠熠发光。(妇联)
第三篇: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创建品牌服务队——库尔勒市第十七中学大学生志愿者张铁舰
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创建品牌服务队
——库尔勒市第十七中学大学生志愿者张铁舰
一、积极培育校园志愿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时代内涵要保持学生志愿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本上有赖于发挥志愿文化的内驱力。志愿文化的提出旨在唤醒中学生志愿者的参与意识,有效地增强中学生志愿者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确保他们时刻保持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从而为志愿服务持续深入开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为把志愿服务精神的种子播撒到每个学生心中,作为支教一组队长并担任十七中学团委副书记的我,协助李书记整合各种宣传资源,校园广播中加入志愿者专题;利用校园宣传栏发布志愿者相关活动信息;在“国际志愿日”征集志愿者祝福等一系列宣传渠道,充分发挥校园传媒的作用,普及志愿服务知识。
通过“责任担当”主题教育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通过辩论赛、演讲赛、漫画展等活动增强中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志愿者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平台建设的实践研究,促进广大志愿者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播。
举办志愿者活动成果展、知识讲座、技能竞赛等经验交流会,规范志愿服务工作,集中展示志愿服务成果,促进学校服务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学校志愿者与社会的联系,形成一种关注、关心、参与志愿者服务的文化氛围,逐步打造十七中的志愿服务品牌,为形成独特的志愿服务文化奠定基础。目前,志愿者服务已成为东林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发挥校园志愿文化的育人功能,激发学生成长的精神动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志愿文化,可以让参与者感受到志愿服务是一个让人不断获得人生感悟的极有价值的实践,体会到在付出中收获被他
人需要和被社会认可的精神回报,实现心灵充实、精神升华、潜能发挥和自我价值等方面的精神追求,大大增强了学习活力和精神动力。
学生们在服务社会、奉献爱心中开阔视野、学习新知、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学生们在服务社会、奉献爱心中开阔视野、学习新知、增长才干、提高素质。
三、弘扬校园志愿文化,构建有利于志愿文化形成的长效机制中学生在奉献爱心、参与公益活动的同时,他们最希望得到的是奉献后的尊重和认可。要想使中学生志愿者活动蔚然成风,必须建立有利于志愿文化形成的长效机制。
学校给每个学生建立完备的志愿者活动档案,当志愿者活动次数和服务时间积累到一定数量,颁发相应的奖项。多层次评比表彰办法,切实发挥了以评比促建设、以表彰聚人心的作用,做到志愿服务激励有实效。在志愿文化的感召下,学校涌现出来了大批典型人物。我会继续协助李鑫书记正确引导我校学生的参与热情,全面提升志愿服务的社会认知度、认可度、参与度,巩固志愿服务的思想基础。
四、推动志愿文化走出校园,抓住重大活动契机,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实践证明,志愿服务是在实践中引导广大青少年自觉成长为“四个新一代”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牢牢把握重大活动契机,不断深化志愿文化发展,切实增强中学生理想信念。
文化的形成在于积淀,校园志愿服务文化的发展在于创新。我会继续协助李鑫书记带领十七中学志愿者服务队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不断创新志愿服务形式,努力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志愿文化,希望能让参与志愿服务越来越多地成为当代中学生的自觉行动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