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2013-12-4 16:02:04
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为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2012年11月,财政部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以下简称《内控规范》),要求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为确保《内控规范》全面有效实施,我局在2013年 11月26日-28日召开了全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动员会议,吴孔军副局长要求各单位深刻理解,认真执行《内控规范》,并请来专家对内控规范进行详细解读。
附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财 务 科
2013年12月3日
附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第三条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第四条 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 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第五条 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二)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第六条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第七条 单位应当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 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 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第二章 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
第八条 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
第九条 单位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单位领导担任组长。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
第十条 单位进行单位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包括是否确定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是否建立单位各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
(二)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包括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是否实现有效分离;权责是否对等;是否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等机制。
(三)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包括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
(四)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建立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轮岗等机制;工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
(五)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包括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账务处理;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六)其他情况。
第十一条 单位进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预算管理情况。包括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单位内部各部门间沟通协调是否充分,预算编制与资产配置是否相结合、与具体工作是否相对应;是否按照批复的额度和开支范围执行预算,进度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问题;决算编报是否真实、完整、准确、及时。
(二)收支管理情况。包括收入是否实现归口管理,是否按照规定及时向财会部门提供收入的有关凭据,是否按照规定保管和使用印章和票据等;发生支出事项时是否按照规定审核各类凭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否存在使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的情形。
(三)政府采购管理情况。包括是否按照预算和计划组织政府采购业务;是否按照规定组织政府采购活动和执行验收程序;是否按照规定保存政府采购业务相关档案。
(四)资产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实现资产归口管理并明确使用责任;是否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对账实不符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是否按照规定处置资产。
(五)建设项目管理情况。包括是否按照概算投资;是否严格履行审核审批程序;是否建立有效的招投标控制机制;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套取建设项目资金的情形;是否按照规定保存建设项目相关档案并及时办理移交手续。
(六)合同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实现合同归口管理;是否明确应签订合同的经济活动范围和条件;是否有效监控合同履行情况,是否建立合同纠纷协调机制。
(七)其他情况。
第十二条 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一般包括:
(一)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二)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
(三)归口管理。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采取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四)预算控制。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五)财产保护控制。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六)会计控制。建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处理程序。
(七)单据控制。要求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项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表单和 票据,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填制、审核、归档、保管单据。
(八)信息内部公开。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内部公开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第三章 单位层面内部控制
第十三条 单位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同时,应当充分发挥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第十四条 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应当相互分离。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 决策机制。
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重大经济事项的认定标准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第十五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单位应当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单位应当采取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
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 经济活动的关键岗位。
第十六条 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
单位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十七条 单位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建立会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单位应当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第十八条 单位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保护信息安全。第四章 业务层面内部控制 第一节 预算业务控制
第十九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预算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评价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二十条 单位的预算编制应当做到程序规范、方法科学、编制及时、内容完整、项目细化、数据准确。
(一)单位应当正确把握预算编制有关政策,确保预算编制相关人员及时全面掌握相关规定。
(二)单位应当建立内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基建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或岗位的沟通协调机制,按照规定进行项目评审,确保预算编制部门及时取得和有效运用与预算编制相关的信息,根据工作计划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第二十一条 单位应当根据内设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对按照法定程序批复的预算在单位内部进行指标分解、审批下达,规范内部预算追加调整程序,发挥预算对经济活动的管控作用。
第二十二条 单位应当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确保预算严格有效执行。
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定期通报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第二十三条 单位应当加强决算管理,确保决算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加强决算分析工作,强化决算分析结果运用,建立健全单位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机制。
第二十四条 单位应当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第二节 收支业务控制
第二十五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收入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收款、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二十六条 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由财会部门归口管理并进行会计核算,严禁设立账外账。
业务部门应当在涉及收入的合同协议签订后及时将合同等有关材料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依据,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及时入账。财会部门应当定期检查收入金额是否与合同约定相符;对应收 未收项目应当查明情况,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催收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有政府非税收入收缴职能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项目和标准征收政府非税收入,按照规定开具财政票据,做到收缴分离、票款一致,并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挪用或者私分。
第二十八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财政票据、发票 等各类票据的申领、启用、核销、销毁均应履行规定手续。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设置票据专管员,建立票据台账,做好票据的保管和序时登记工作。票据应当按照顺序号使用,不得拆本使用,做好废旧票据管理。负责保管票据的人员要配置单独的保险柜等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
单位不得违反规定转让、出借、代开、买卖财政票据、发票等票据,不得擅自扩大票据适用范围。
第二十九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支出内部管理制度,确定单位经济活动的各项支出标准,明确支出报销流程,按照规定办理支出事项。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支出申请和内部审批、付款审批和付款执行、业务经办和会计核算等不相容 岗位相互分离。
第三十条 单位应当按照支出业务的类型,明确内部审批、审核、支付、核算和归档等支出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应当严格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一)加强支出审批控制。明确支出的内部审批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应当在授权范围内审批,不得越权审批。
(二)加强支出审核控制。全面审核各类单据。重点审核单据来源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真实、完整,使用是否准确,是否符合预算,审批手续是否齐全。
支出凭证应当附反映支出明细内容的原始单据,并由经办人员签字或盖章,超出规定标准的支出事项应由经办人员说明原因并附审批依据,确保与经济业务事项相符。
(三)加强支付控制。明确报销业务流程,按照规定办理资金支付手续。签发的支付凭证应当进行登记。使用公务卡结算的,应当按照公务卡使用和管理有关规定办理业务。
(四)加强支出的核算和归档控制。由财会部门根据支出凭证及时准确登记账簿;与支出业务相关的合同等材料应当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
第三十一条 根据国家规定可以举借债务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债务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债务管理岗位的职责权限,不得由一人办理债务业务的全过程。大额债务的举借和偿还属于重大经济事项,应当进行充分论证,并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单位应当做好债务的会计核算和档案保管工作。加强债务的对账和检查控制,定期与债权人核对债务余额,进行债务清理,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第三节 政府采购业务控制
第三十二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管理、政府采购活动管理、验收管理等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
第三十三条 单位应当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政府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批、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合同签订与验收、验收与保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三十四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预算与计划的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和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根据本单位实际需求和相关标准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按照已批复的预算安排政府采购计划。
第三十五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管理。对政府采购活动实施归口管理,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建立政府采购、资产管理、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或岗位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申请的内部审核,按照规定选择政府采购方式、发布政府采购信息。对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变更政府采购方式等事项应当加强内部审核,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第三十六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项目验收的管理。根据规定的验收制度和政府采购文件,由指定部门或专人对所购物品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证明。
第三十七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质疑投诉答复的管理。指定牵头部门负责、相关部门参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政府采购业务质疑投诉答复工作。
第三十八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的记录控制。妥善保管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各类批复文件、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文件、合同文本、验收证明等政府采购业务相关资料。定期对政府采 购业务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并在内部进行通报。
第三十九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涉密政府采购项目安全保密的管理。对于涉密政府采购项目,单位应当与相关供应商或采购中介机构签订保密协议或者在合同中设定保密条款。第四节 资产控制
第四十条 单位应当对资产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
第四十一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合理设置岗位,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一)出纳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二)严禁一人保管收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财务专用章应当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应当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负责保管印章的人员要配置单独的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
(三)按照规定应当由有关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应当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
第四十二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银行账户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开立、变更和撤销银行账户。
第四十三条 单位应当加强货币资金的核查控制。指定不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会计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盘点库存现金,核对银行存款余额,抽查银行对账单、银行日记账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核对是否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对调节不符、可能存在重大问题的未达账 项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四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强化对配置、使用和处置等关键环节的 管控。
(一)对资产实施归口管理。明确资产使用和保管责任人,落实资产使用人在资产管理中的责任。贵重资产、危险资产、有保密等特殊要求的资产,应当指定专人保管、专人使用,并规定严格的接触限制条件和审批程序。
(二)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明确资产的调剂、租借、对外投资、处置的程序、审批权限和责任。
(三)建立资产台账,加强资产的实物管理。单位应当定期清查盘点资产,确保账实相符。财会、资产管理、资产使用等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对账,发现不符的,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四)建立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做好资产的统计、报告、分析工作,实现对资产的动态管理。
第四十五条 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对外投资的管理。
(一)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对外投资的可行性研究与评估、对外投资决策与执行、对外投资处置的审批与执行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二)单位对外投资,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三)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追踪管理,及时、全面、准确地记录对外投资的价值变动和投资收益情况。
(四)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在对外投资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未履行集体决策程序和不按规定执行对外投资业务的部门及人员,应当追究相应的责任。第五节 建设项目控制
第四十六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内部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项目建议和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竣工决算与竣工审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四十七条 单位应当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议事决策机制,严禁任何个人单独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决策过程及各方面意见应当形成书面文件,与相关资料一同妥善归档保管。
第四十八条 单位应当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审核机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概预算、竣工决算报告等应当由单位内部的 规划、技术、财会、法律等相关工作人员或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核,出具评审意见。
第四十九条 单位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建设项目招标工作,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单位应当采取签订保密协议、限制接触等必要措施,确保标底编制、评标等工作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
第五十条 单位应当按照审批单位下达的投资计划和预算对建设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和超批复内容使用资金。财会部门应当加强与建设项目承建单位的沟通,准确掌握建设进度,加强价款支付审核,按照规定办理价款结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建设项目,单位应当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相关规定支付资金。
第五十一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建设项目档案的管理。做好相关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
第五十二条 经批准的投资概算是工程投资的最高限额,如有调整,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批准。
单位建设项目工程洽商和设计变更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
第五十三条 建设项目竣工后,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限及时办理竣工决算,组织竣工决算审计,并根据批复的竣工决算和有关规定办理建设项目档案和资产移交等工作。
建设项目已实际投入使用但超时限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单位应当根据对建设项目的实际投资暂估入账,转作相关资产管理。第六节 合同控制
第五十四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合同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合同的授权审批和签署权限,妥善保管和使用合同专用章,严禁未经授权擅自以单位名义对外签订合同,严禁违规签订担保、投资和借贷合同。
单位应当对合同实施归口管理,建立财会部门与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相结合。
第五十五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合同订立的管理,明确合同订立的范围和条件。对于影响重大、涉及较高专业技术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应当组织法律、技术、财会等工作人员参与谈判,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参与相关工作。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和参与谈判人员的主要意见,应当予以记录并妥善保管。
第五十六条 单位应当对合同履行情况实施有效监控。合同履行过程中,因对方或单位自身原因导致可能无法按时履行的,应当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单位应当建立合同履行监督审查制度。对合同履行中签订补充合同,或变更、解除合同等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审查。
第五十七条 财会部门应当根据合同履行情况办理价款结算和进行账务处理。未按照合同条款履约的,财会部门应当在付款之前向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
第五十八条 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合同登记的管理,定期对合同进行统计、分类和归档,详细登记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情况,实行对合同的全过程管理。与单位经济活动相关的合同应当同时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
单位应当加强合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未经批准,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商业秘密。
第五十九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合同纠纷的管理。合同发生纠纷的,单位应当在规定时效内与对方协商谈判。合同纠纷协商一致的,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协议;合同纠纷经协商无法解决的,经办人员应向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并根据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第五章 评价与监督
第六十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定内部监督的程序和要求,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
内部监督应当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
第六十一条 内部审计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等,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六十二条 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内部监督检查的方法、范围和频率。
第六十三条 单位负责人应当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负责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第六十四条 国务院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针对性地提出检查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
国务院审计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对单位进行审计时,应当调查了解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有效性,揭示相关内部控制的缺陷,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第六章 附 则
第六十五条 本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属于()。常规授权 特别授权 口头授权 书面授权 单位大额债务的举借和偿还属于重大经济事项,负责决策的应当为()。全体职工 上级部门领导 领导班子 财务部门负责人 担任出纳的人员应当具备()。会计师资格 会计员资格
助理会计师资格
会计从业资格 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不相容职务的是()。预算与内部审计 采购与验收
经办业余与收付款
会计与出纳 行政事业单位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管理服务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并合理确定风险的应对策略的要素是()。内部环境 风险评估 内部监督
信息与沟通 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时,应当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部门不包括()。纪检监察部门 内部审计部门 人事部门
财会部门 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的是()。上级单位
单位领导班子 单位内部控制部门 单位一把手 下列各项关于内部控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内部控制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参与实施,和其他员工无关 内部控制的思想是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的 内部控制是一种合理保证
内部控制是一种对风险的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适用的范围不包括()。党政工作部门 大中型企业 检察机关
审判机关 财政部拟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并征求意见的时间为()。2008年5月 2010年4月 2011年1月 2011年11月 为加强收支控制,单位应当建立的制度不包括()。支出管理制度 资产管理制度 票据管理制度 收入管理制度
12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预算管理工作机制不包括()。绩效评价 预算执行 预算核对
预算编制
1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包括()。预算公开的监督压力 单位领导内控意识不强 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健全
违法财经纪律
14单位对于经济活动的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两次 三次 四次
15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的事项不包括()。
员工招聘
基本建设
大宗设备采购
大额资金使用
16在内部控制的各个要素中,处于一个承上启下、沟通内外的关键地位的因素是()。
内部环境
风险评估
内部监督
信息与沟通
1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单位采购业务管理中不相容岗位的是()。流程记录与质疑投诉检查 合同签订与验收
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
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批
18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属于内部控制的基础,对其他要素产生影响,其好坏决定着内部控制其他要素能否运行的要素是()。内部环境
风险评估 内部监督 信息与沟通
19内部控制评价的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和口头报告 书面报告 电子报告 口头报告
20内部控制的本质是()。
全面性
制衡性
重要性
成本效益
21单位资产的内部控制现状不包括()。
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资产业务符合程序
资产使用效率低
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22针对于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的,自上而下的单项检查,并对内部控制的质量进行评价的内部控制要素是()。
信息与沟通
内部环境
风险评估
内部监督
6授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即口头授权和书面授权。()
错误
正确
6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错误
正确 单位进行采购时应当通过竞争方式择优选择政府采购业务代理机构。()正确
错误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错误
正确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实施的目的是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和规范内部控制,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推进廉政建设,维护社会公众利益。()错误
正确 固定资产的购建必须提前纳入计划和预算,以计划和预算作为购建依据。()正确 错误 单位应当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但是有时也可增加支出。()错误 正确 我国于2008年推出《适用于大中型企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错误 正确 内部监督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的基础。()
错误
正确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实施相关措施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的动态过程。()
错误
正确 单位可允许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
正确
错误 固定资产的购建必须提前纳入计划和预算,以计划和预算作为购建依据。()正确
错误 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应当与内部控制设计与实施工作相结合,保持统一性。()错误 正确 信息技术控制不属于内部控制措施。()错误
正确 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错误 正确 内部控制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没有任何联系。()错误
正确 单位领导贪污是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重要风险。()正确 错误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错误 正确 单位经济活动的执行和监督应当相互分离,但是决策和执行不用分离。()错误
正确 单位进行经济合同控制时,应当指定经济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对经济合同实施统一规范管理。()正确
错误 负责保管票据的人员要配置单独的保险柜等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错误 正确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为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财务信息真实准确、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目标的实现而提供绝对保证。()错误 正确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的核心是内部监督。()错误 正确
第三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一、单项选择题
1.本规范,第一章介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的适用范围、基本定义、主要目标及建立内控的原则,并明确()对内控的责任。A.单位负责人 B.出纳 C.市场总监 D.财务总监 【您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2.内部控制的()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A.目标 B.方法 C.手段 D.定义
【您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3.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进行一次。A.每天 B.每月 C.每年 D.每世纪
【您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4.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采取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这称为()。A.归口管理 B.内部管理 C.宏观管理 D.单位管理 【您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5.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编制赤字预算。A.不得 B.可以
C.有时候可以 D.领导允许时可以 【您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6.事业单位()是指事业单位根据预算执行结果编制的报告。A.预算 B.决算 C.概算 D.统计
【您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7.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决算,由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审批。A.出纳 B.采购人员 C.财政部门 D.销售部门 【您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8.建设项目已实际投入使用但超时限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单位应当根据对建设项目的实际投资暂估入账,转作相关()管理。A.资产 B.负债
C.所有者权益 D.净资产
【您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9.合同发生纠纷的,单位应当在规定时效内与对方()。A.协商谈判 B.暴力解决 C.诉讼仲裁 D.保持沉默 【您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10.经批准的投资概算是工程投资的最高限额,如有调整,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经批准。A.个人 B.领导 C.组织 D.国家
【您的答案】 D 【正确答案】 D
11.通过()派出机构对行政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和评价。A.人民代表大会 B.国务院
C.各级人民政府 D.审计署
【您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通过国务院派出机构对行政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和评价。
12.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原则不包括()。A.全面性原则 B.重要性原则 C.制衡性原则 D.规范性原则 【您的答案】 D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
13.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不包括()。A.信息内部公开
B.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C.成本控制
D.内部授权审批控制 【您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一般包括: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
14.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A.淘汰法 B.民主表决 C.技术咨询 D.归类法
【您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
15.下列情形中,不违背货币资金“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控制原则的是()。A.由出纳人员兼任会计档案保管工作 B.由出纳人员保管签发支票所需全部印章
C.由出纳人员兼任收入总账和明细账的登记工作 D.由出纳人员兼任固定资产明细账的登记工作
【您的答案】 D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出纳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严禁一人保管收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
16.单位应当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明确轮岗周期。A.轮岗制度
B.不相容岗位分离 C.授权审批制度 D.监督制度 【您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单位应当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
17.向上一级预算单位申报预算,且没有下级预算单位的行政单位,为()。A.一级预算单位 B.二级预算单位 C.基层预算单位 D.三级预算单位 【您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向上一级预算单位申报预算,且没有下级预算单位的行政单位,为基层预算单位。
18.单位应当按照(),明确内部审批、审核、支付、核算和归档等支出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
A.支出业务的金额 B.支出业务的类型 C.支出业务的部门 D.支出业务的形式 【您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单位应当按照支出业务的类型,明确内部审批、审核、支付、核算和归档等支出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
19.()是工程投资的最高限额,如有调整,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批准。A.初步确定的投资额 B.提请的投资额 C.上一年的投资额 D.经批准的投资概算 【您的答案】 D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经批准的投资概算是工程投资的最高限额,如有调整,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批准。
20.单位应全面审核各类单据。重点审核(),内容是否真实、完整,使用是否准确,是否符合预算,审批手续是否齐全。A.单据来源是否合法 B.单据格式是否正确 C.单据保存是否合规 D.单据填制是否清楚 【您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全面审核各类单据。重点审核单据来源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真实、完整,使用是否准确,是否符合预算,审批手续是否齐全。
二、多项选择题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适用的范围包括()。A.各级党的机关 B.人大机关 C.政协机关
D.各民主党派机关
【您的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 ABCD
2.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原则包括()。A.全面性原则 B.重要性原则 C.制衡性原则 D.适应性原则
【您的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 ABCD
3.单位进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A.预算管理情况 B.收支管理情况 C.政府采购管理情况 D.资产管理情况
【您的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 ABCD
4.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包括()。A.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B.内部授权审批控制 C.归口管理 D.预算控制
【您的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 ABCD
5.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主要包括()。A.预算业务管理 B.收支业务管理 C.政府采购业务管理 D.合同管理
【您的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 ABCD
6.行政单位预算包括()。A.收入预算 B.支出预算 C.高层预算 D.基层预算
【您的答案】 A, B 【正确答案】 AB
7.事业单位收入包括()。A.财政补助收入 B.事业收入 C.上级补助收入 D.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您的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 ABCD
8.事业单位支出包括()。A.事业支出 B.经营支出
C.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D.上缴上级支出
【您的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 ABCD
9.单位应当加强对建设项目档案的管理。做好相关文件、材料的(A.收集 B.整理 C.归档 D.保管
【您的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 ABCD
10.事业单位应当依法接受()的监督。A.主管部门 B.财政部门)工作。
C.审计部门 D.无关部门
【您的答案】 A, B, C 【正确答案】 ABC
11.企业通过()方面强调如何开展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A.议事决策制度
B.会计制度及信息系统 C.资产控制 D.岗位任职资格
【您的答案】 A, B, D 【正确答案】 ABD
【答案解析】 通过介绍议事决策制度、单位关键岗位责任制、轮岗制度、岗位任职资格、会计制度及信息系统等方面,强调如何开展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
12.单位应当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政府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批、()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A.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 B.合同签订与验收 C.验收与保管 D.授权与审核
【您的答案】 A, B, C 【正确答案】 ABC
【答案解析】 单位应当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政府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批、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合同签订与验收、验收与保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13.建立资产(),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A.合同管理制度 B.日常管理制度 C.定期清查机制 D.预算管理制度 【您的答案】 B, C 【正确答案】 BC
【答案解析】 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14.单位可以指定()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盘点库存现金。A.登记总账的会计人员 B.出纳
C.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人员 D.登记应收账款明细账的人员 【您的答案】 A, D 【正确答案】 AD
【答案解析】 单位应指定不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会计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盘点库存现金。
15.单位进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方面。A.预算管理 B.人力资源管理 C.合同管理 D.建设项目管理
【您的答案】 A, C, D 【正确答案】 ACD
【答案解析】 单位进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以及合同管理和其他情况。
16.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概预算、竣工决算报告等应当由()进行审核,出具评审意见。A.单位领导人员 B.单位的编制人员
C.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 D.单位内部的规划、技术、财会、法律等相关工作人员 【您的答案】 C, D 【正确答案】 CD
【答案解析】 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概预算、竣工决算报告等应当由单位内部的规划、技术、财会、法律等相关工作人员或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核,出具评审意见。
17.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预算管理办法。A.不定额补助 B.核定收支
C.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 D.超支不补
【您的答案】 B, C, D 【正确答案】 BCD
【答案解析】 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18.内部控制的目标是(),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A.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 B.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C.评估企业体系是否运行有效、适宜、持续改进 D.资产安全
【您的答案】 A, C, D 【正确答案】 ACD
【答案解析】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19.按照预算管理权限,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分为()。A.基层预算单位 B.二级预算单位 C.一级预算单位 D.主管预算单位
【您的答案】 A, B, C 【正确答案】 ABC
【答案解析】 按照预算管理权限,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分为一级预算单位、二级预算单位、基层预算单位。
20.行政单位编制预算,应当综合考虑()因素。A.资产占有和使用情况 B.以前结转和结余情况
C.以前工作计划和相应支出需求 D.以前预算执行情况 【您的答案】 A, B, D 【正确答案】 ABD
【答案解析】 行政单位编制预算,应当综合考虑下列因素:工作计划和相应支出需求;以前预算执行情况;以前结转和结余情况;资产占有和使用情况;其他因素。
三、判断题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您的答案】 对
【正确答案】 对
2.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这体现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原则。()【您的答案】 对
【正确答案】 对
3.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您的答案】 对
【正确答案】 对
4.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您的答案】 对
【正确答案】 对
5.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您的答案】 对
【正确答案】 对
6.事业单位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财务收支计划。()【您的答案】 对
【正确答案】 对
7.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您的答案】 对
【正确答案】 对
8.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预算内部管理制度。()【您的答案】 对
【正确答案】 对
9.事业单位应当加强支出的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您的答案】 对
【正确答案】 对
10.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内部管理制度。()【您的答案】 对
【正确答案】 对
11.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您的答案】 错
【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12.单位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您的答案】 对
【正确答案】 对
13.预算在执行中原则上不予调整。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预算的,行政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程序报送审批。()【您的答案】 对
【正确答案】 对
14.企业应定期对政府采购业务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并在内部进行通报。()【您的答案】 对
【正确答案】 对
15.单位对外投资,应当由单位全体人员决定。()【您的答案】 错
【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单位对外投资,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16.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您的答案】 对
【正确答案】 对
17.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您的答案】 错
【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18.单位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单位领导担任组长。()【您的答案】 错
【正确答案】 错
19.《内控规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您的答案】 错
【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内控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20.重大经济事项的认定标准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您的答案】 错
【正确答案】 错
第四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多措并举 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贯彻实施
为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确保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在阜阳市行政事业单位范围内全面有效实施,阜阳市财政局多措并举,积极推进规范的贯彻实施。
一是积极调研,完善机制建设的长效性。
为了了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探索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为2014年1月1日全面实行内部控制规范作必要的准备。市财政局于2013年7月份制定了“阜阳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调查问卷”,广泛征求意见,全面了解和掌握阜阳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长效机制,推动阜阳市行政事业单位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控制度奠定基础。
二是广泛宣传,提高单位落实内部控制规范的自觉性。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强,为了确保2014年1月1日在全市范围内所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施行,充分利用市政府网、市财政局网、阜阳会计网、阜阳电视台、阜阳日报,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广泛宣传,全方位地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规范的知晓度和认知度,提高贯彻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自觉性。
三是狠抓落实,深入培训,确保内控培训扎实有效开展。为了确保2014年1月1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在全市顺利实施,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内控规范实施的具体要求,制定出本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方案。市财政局已和市教育局、市水务局、市交通局、市农委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市直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培训班共8期。对指导单位结合自身经济活动情况,制定本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为2014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四是下一阶段,将按照《安徽省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工作方案》的通知,结合培训情况,对未参加培训的单位进行联系培训,落实培训计划,夯实工作基础,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在全市行政事业单位逐步建立起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全面顺利实施。
三、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工作措施探讨
(一)配套完善和落实适合单位实际情况的经济活动风险防范内部控制制度
按照内部控制的原则和要求,结合行业、单位实际,建立健全各项内控管理制度,把内部控制贯穿到各项经济活动中,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努力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管事,依制度理财,靠制度管人,从而才能实现和保障涉及公共服务领域的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宏观管理层面内部控制制度,可建立实施《单位廉政风险防控手册》,落实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内部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的工作规则;进一步完善重大经济事项管理层集体决策制度;探讨单位财务机构负责人委派、考核机制;对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加强培训教育,实行轮岗制度等。
具体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制度,着重加强预算管理,拟定《单位预算编制规程》等预算管理制度,建立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的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在资产管理和政府采购方面拟定《资产管理和政府采购工作操作指南》,从程序上对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如合同签订与审计等加以规范;在收支管理上,围绕银行账户的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配置资金的实时监控系统,对大额资金和现金流开展实时监控,确保资金安全。
(二)加强审计、纪检监察外部监督力度,实现财政财务自我激励与约束内控机制落地
利用组织开展的财政财务专项审计、检查活动中,把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实施情况作为重要内容抓好抓实,以发现内部控制缺陷、督促限期整改为重点开展工作。并将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及实施情况,列为内部审计等日常监督机构的必审必查内容,发挥好内审机构监督作用。
组织拟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评价具体办法》,以及配套操作使用的《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评价手册》。根据具体评价办法和业务程序,积极有效开展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工作,推动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运行机制的完善,促进发挥好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作用。
(三)强化监督评价,探索建立完善内部控制的长效机制。
内部控制规范下发后,如何更好地落实和执行是关键。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拟定有效适合本单位情况的的《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手册》,通过进一步深入、全面掌握内部控制规范的核心要义和运作规则,增强贯彻内部控制规范的主动性、自觉性、实效性。分析单位内部控制流程的重点和薄弱环节,补足短板,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强化内部控制和约束。
根据出台制定的《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运行制度》和《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评价具体办法》、《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手册》,组织开展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系统检查、评价和测试工作,通过合规性、有效性测试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加强监督检查,探索建立完善内部控制的长效机制,确保不断提升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具体措施建议如下:单位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内部控制实施机构,确定牵头部门和负责人员;二是结合单位实际,有目的的开展内部控制规范培训和宣传工作;三是针对单位各业务岗位、管理事项、业务流程集中查找风险点、控制点,确定风险容忍度;四是对经济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制定具体控制制度;五是在形成出台《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手册》的基础上,制定涉及到具体工作领域的《单位**(领域)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运行手册》、《单位**(领域)管理内部控制评价具体办法》和《单位**(领域)管理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手册》;六定期组织专家开展指导论证,提出工作改进建议,为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及其控制运行、评价机制提供有价值的、建设性的意见。
市财政局关于贯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实施意见
徐财会﹝2015﹞3号
市各部、委、办、局(公司),市各有关单位,各区财政局,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局:
为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2012年11月,财政部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以下简称《内控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根据省财政厅《关于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苏财会〔2014〕74号)要求,为全面推进我市行政事业单位贯彻执行《内控规范》工作,现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一、贯彻实施《内控规范》的重要意义
贯彻实施《内控规范》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有效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推动廉洁、高效、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科学有效预防腐败的重要内容。是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促进财政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管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规范财经秩序的制度要求。
贯彻实施《内控规范》,一是有利于提高各部门、各单位领导班子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强风险管控意识以及强化内部控制的自觉性。二是有利于各单位建章立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国有资产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三是有利于将预算、收支、资产、基建、政府采购、经济合同等行政事业单位重点管控业务和事项纳入统一的管控体系,实现财政管理各相关政策规定的有机衔接,全面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防控和内部管理水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科学有效预防腐败,“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贯彻实施《内控规范》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二)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三、《内控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内部控制,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二)《内控规范》的适用范围。《内控规范》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三)《内控规范》的实施目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四)建立和实施《内控规范》的主要方法。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内控规范》的要求,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两个方面加强内部控制。一是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二是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四、贯彻实施《内控规范》的工作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通过贯彻实施《内控规范》,梳理流程、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完善程序,基本建立以防范风险管控为中心,以控制手册和评价标准为主体,以单位内升动力为基础,以外部监管部门积极引导、中介机构有效服务为支撑,全员参与、全业务覆盖、全过程监控的内部控制实施体系,切实增强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和权力运行机制,推动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应与单位总体目标相一致,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规合法,有效规范单位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建设项目、合同控制等各类经济活动。二是合理保证单位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坚持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三是合理保证单位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强化财务信息分析和结果运用,为外部监管和内部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四是有效防范廉政风险和预防腐败,科学运用内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强化内部监督,建立反腐败、反舞弊的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五是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五、贯彻实施《内控规范》的工作要求 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是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共同责任,需要各部门共同配合,齐抓共管,也需要各单位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各职能部门和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实施《内控规范》的重要意义,将贯彻落实《内控规范》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与单位预防腐败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有机结合,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内控规范》的贯彻实施,今年年底前按照《内控规范》的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一)加强组织领导,贯彻实施《内控规范》工作。在市政府领导下由财政部门负责《内控规范》贯彻实施的协调、指导和监督。各行政事业单位是《内控规范》贯彻实施的主体,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结合本单位工作职能和业务情况,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贯彻实施。各单位负责人是内控建设的主导者和推行者,是内控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保证《内控规范》的有效实施。
(二)贯彻落实《内控规范》是各级财政部门提升财政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进财政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协调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贯彻落实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实施工作;指导和督促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内控规范》开展内控建设工作;加强《内控规范》相关政策的宣传,为贯彻实施《内控规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组织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业务培训,将《内控规范》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对《内控规范》的认识和理解。
(三)各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内部控制建设主体,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本单位工作职责和业务情况、预防腐败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情况,有重点、分步骤实施。各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是内控建设的主导者和推行者,是内控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应亲自抓内控工作,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将其列入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来统筹安排,明确内控工作职能部门或内控工作牵头部门,落实职责分工,配备充实人员力量,负责协调组织开展内控实施工作。各行政事业单位要认真梳理工作流程,明确业务环节,查找业务风险,制定风险防控措施,进而修改相关工作程序,完善业务流程,并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实现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有效衔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内控规范》实施方案,制定和完善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并将内部监督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
(四)各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的贯彻落实的组织、指导、监督工作,除了做好本部门机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外,还要结合本部门职能,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督促指导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的贯彻落实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实施工作,对所属单位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五)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针对性地提出检查意见和建议,定期通报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督促单位进行整改。对内控制度建立健全情况以及各项制度的合规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指导和评估。同时,结合评估结论,整改存在问题,进一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的各项制度,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积极探索建立适时监控、及时核查、整改反馈、跟踪问效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机制,使《内控规范》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中切实有效执行,并持续发挥作用。
附: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财会〔2012〕21号)徐州市财政局 2015年2月12日 抄送:省财政厅
徐州财政局办公室 2015年2月12日印发 附件
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
财会〔2012〕21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各民主党派中央,有关人民团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我部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反馈我部。
附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政部
2012年11月29日
附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第三条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第四条 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第五条 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二)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第六条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第七条 单位应当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第二章 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
第八条 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
第九条 单位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单位领导担任组长。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
第十条 单位进行单位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包括是否确定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是否建立单位各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
(二)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包括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是否实现有效分离;权责是否对等;是否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等机制。
(三)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包括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
(四)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建立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轮岗等机制;工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
(五)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包括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账务处理;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六)其他情况。
第十一条 单位进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预算管理情况。包括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单位内部各部门间沟通协调是否充分,预算编制与资产配置是否相结合、与具体工作是否相对应;是否按照批复的额度和开支范围执行预算,进度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问题;决算编报是否真实、完整、准确、及时。
(二)收支管理情况。包括收入是否实现归口管理,是否按照规定及时向财会部门提供收入的有关凭据,是否按照规定保管和使用印章和票据等;发生支出事项时是否按照规定审核各类凭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否存在使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的情形。
(三)政府采购管理情况。包括是否按照预算和计划组织政府采购业务;是否按照规定组织政府采购活动和执行验收程序;是否按照规定保存政府采购业务相关档案。
(四)资产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实现资产归口管理并明确使用责任;是否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对账实不符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是否按照规定处置资产。
(五)建设项目管理情况。包括是否按照概算投资;是否严格履行审核审批程序;是否建立有效的招投标控制机制;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套取建设项目资金的情形;是否按照规定保存建设项目相关档案并及时办理移交手续。
(六)合同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实现合同归口管理;是否明确应签订合同的经济活动范围和条件;是否有效监控合同履行情况,是否建立合同纠纷协调机制。
(七)其他情况。
第十二条 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一般包括:
(一)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二)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
(三)归口管理。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采取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四)预算控制。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五)财产保护控制。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六)会计控制。建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处理程序。
(七)单据控制。要求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项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表单和票据,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填制、审核、归档、保管单据。
(八)信息内部公开。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内部公开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
第三章 单位层面内部控制
第十三条 单位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同时,应当充分发挥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第十四条 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应当相互分离。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
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重大经济事项的认定标准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第十五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单位应当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单位应当采取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
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经济活动的关键岗位。
第十六条 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
单位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十七条 单位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建立会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单位应当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第十八条 单位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保护信息安全。
第四章 业务层面内部控制
第一节 预算业务控制
第十九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预算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评价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二十条 单位的预算编制应当做到程序规范、方法科学、编制及时、内容完整、项目细化、数据准确。
(一)单位应当正确把握预算编制有关政策,确保预算编制相关人员及时全面掌握相关规定。
(二)单位应当建立内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基建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或岗位的沟通协调机制,按照规定进行项目评审,确保预算编制部门及时取得和有效运用与预算编制相关的信息,根据工作计划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第二十一条 单位应当根据内设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对按照法定程序批复的预算在单位内部进行指标分解、审批下达,规范内部预算追加调整程序,发挥预算对经济活动的管控作用。
第二十二条 单位应当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确保预算严格有效执行。
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定期通报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第二十三条 单位应当加强决算管理,确保决算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加强决算分析工作,强化决算分析结果运用,建立健全单位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机制。
第二十四条 单位应当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第二节 收支业务控制
第二十五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收入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收款、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二十六条 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由财会部门归口管理并进行会计核算,严禁设立账外账。
业务部门应当在涉及收入的合同协议签订后及时将合同等有关材料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依据,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及时入账。财会部门应当定期检查收入金额是否与合同约定相符;对应收未收项目应当查明情况,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催收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有政府非税收入收缴职能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项目和标准征收政府非税收入,按照规定开具财政票据,做到收缴分离、票款一致,并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挪用或者私分。
第二十八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财政票据、发票等各类票据的申领、启用、核销、销毁均应履行规定手续。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设置票据专管员,建立票据台账,做好票据的保管和序时登记工作。票据应当按照顺序号使用,不得拆本使用,做好废旧票据管理。负责保管票据的人员要配臵单独的保险柜等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
单位不得违反规定转让、出借、代开、买卖财政票据、发票等票据,不得擅自扩大票据适用范围。
第二十九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支出内部管理制度,确定单位经济活动的各项支出标准,明确支出报销流程,按照规定办理支出事项。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支出申请和内部审批、付款审批和付款执行、业务经办和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三十条 单位应当按照支出业务的类型,明确内部审批、审核、支付、核算和归档等支出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应当严格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一)加强支出审批控制。明确支出的内部审批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应当在授权范围内审批,不得越权审批。
(二)加强支出审核控制。全面审核各类单据。重点审核单据来源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真实、完整,使用是否准确,是否符合预算,审批手续是否齐全。
支出凭证应当附反映支出明细内容的原始单据,并由经办人员签字或盖章,超出规定标准的支出事项应由经办人员说明原因并附审批依据,确保与经济业务事项相符。
(三)加强支付控制。明确报销业务流程,按照规定办理资金支付手续。签发的支付凭证应当进行登记。使用公务卡结算的,应当按照公务卡使用和管理有关规定办理业务。
(四)加强支出的核算和归档控制。由财会部门根据支出凭证及时准确登记账簿;与支出业务相关的合同等材料应当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
第三十一条 根据国家规定可以举借债务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债务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债务管理岗位的职责权限,不得由一人办理债务业务的全过程。大额债务的举借和偿还属于重大经济事项,应当进行充分论证,并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单位应当做好债务的会计核算和档案保管工作。加强债务的对账和检查控制,定期与债权人核对债务余额,进行债务清理,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第三节 政府采购业务控制
第三十二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管理、政府采购活动管理、验收管理等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
第三十三条 单位应当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政府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批、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合同签订与验收、验收与保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三十四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预算与计划的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和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根据本单位实际需求和相关标准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按照已批复的预算安排政府采购计划。
第三十五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管理。对政府采购活动实施归口管理,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建立政府采购、资产管理、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或岗位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申请的内部审核,按照规定选择政府采购方式、发布政府采购信息。对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变更政府采购方式等事项应当加强内部审核,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第三十六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项目验收的管理。根据规定的验收制度和政府采购文件,由指定部门或专人对所购物品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证明。
第三十七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质疑投诉答复的管理。指定牵头部门负责、相关部门参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政府采购业务质疑投诉答复工作。
第三十八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的记录控制。妥善保管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各类批复文件、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文件、合同文本、验收证明等政府采购业务相关资料。定期对政府采购业务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并在内部进行通报。
第三十九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涉密政府采购项目安全保密的管理。对于涉密政府采购项目,单位应当与相关供应商或采购中介机构签订保密协议或者在合同中设定保密条款。
第四节 资产控制
第四十条 单位应当对资产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
第四十一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合理设置岗位,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一)出纳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二)严禁一人保管收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财务专用章应当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应当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负责保管印章的人员要配置单独的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
(三)按照规定应当由有关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应当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
第四十二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银行账户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开立、变更和撤销银行账户。
第四十三条 单位应当加强货币资金的核查控制。指定不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会计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盘点库存现金,核对银行存款余额,抽查银行对账单、银行日记账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核对是否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对调节不符、可能存在重大问题的未达账项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四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强化对配置、使用和处置等关键环节的管控。
(一)对资产实施归口管理。明确资产使用和保管责任人,落实资产使用人在资产管理中的责任。贵重资产、危险资产、有保密等特殊要求的资产,应当指定专人保管、专人使用,并规定严格的接触限制条件和审批程序。
(二)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明确资产的调剂、租借、对外投资、处置的程序、审批权限和责任。
(三)建立资产台账,加强资产的实物管理。单位应当定期清查盘点资产,确保账实相符。财会、资产管理、资产使用等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对账,发现不符的,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四)建立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做好资产的统计、报告、分析工作,实现对资产的动态管理。
第四十五条 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对外投资的管理。
(一)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对外投资的可行性研究与评估、对外投资决策与执行、对外投资处置的审批与执行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二)单位对外投资,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三)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追踪管理,及时、全面、准确地记录对外投资的价值变动和投资收益情况。
(四)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在对外投资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未履行集体决策程序和不按规定执行对外投资业务的部门及人员,应当追究相应的责任。
第五节 建设项目控制
第四十六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内部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项目建议和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竣工决算与竣工审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四十七条 单位应当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议事决策机制,严禁任何个人单独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决策过程及各方面意见应当形成书面文件,与相关资料一同妥善归档保管。
第四十八条 单位应当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审核机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概预算、竣工决算报告等应当由单位内部的规划、技术、财会、法律等相关工作人员或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核,出具评审意见。
第四十九条 单位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建设项目招标工作,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单位应当采取签订保密协议、限制接触等必要措施,确保标底编制、评标等工作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
第五十条 单位应当按照审批单位下达的投资计划和预算对建设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和超批复内容使用资金。财会部门应当加强与建设项目承建单位的沟通,准确掌握建设进度,加强价款支付审核,按照规定办理价款结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建设项目,单位应当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相关规定支付资金。
第五十一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建设项目档案的管理。做好相关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
第五十二条 经批准的投资概算是工程投资的最高限额,如有调整,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批准。
单位建设项目工程洽商和设计变更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
第五十三条 建设项目竣工后,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限及时办理竣工决算,组织竣工决算审计,并根据批复的竣工决算和有关规定办理建设项目档案和资产移交等工作。
建设项目已实际投入使用但超时限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单位应当根据对建设项目的实际投资暂估入账,转作相关资产管理。
第六节 合同控制
第五十四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合同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合同的授权审批和签署权限,妥善保管和使用合同专用章,严禁未经授权擅自以单位名义对外签订合同,严禁违规签订担保、投资和借贷合同。
单位应当对合同实施归口管理,建立财会部门与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相结合。第五十五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合同订立的管理,明确合同订立的范围和条件。对于影响重大、涉及较高专业技术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应当组织法律、技术、财会等工作人员参与谈判,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参与相关工作。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和参与谈判人员的主要意见,应当予以记录并妥善保管。
第五十六条 单位应当对合同履行情况实施有效监控。合同履行过程中,因对方或单位自身原因导致可能无法按时履行的,应当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单位应当建立合同履行监督审查制度。对合同履行中签订补充合同,或变更、解除合同等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审查。
第五十七条 财会部门应当根据合同履行情况办理价款结算和进行账务处理。未按照合同条款履约的,财会部门应当在付款之前向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
第五十八条 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合同登记的管理,定期对合同进行统计、分类和归档,详细登记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情况,实行对合同的全过程管理。与单位经济活动相关的合同应当同时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
单位应当加强合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未经批准,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商业秘密。
第五十九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合同纠纷的管理。合同发生纠纷的,单位应当在规定时效内与对方协商谈判。合同纠纷协商一致的,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协议;合同纠纷经协商无法解决的,经办人员应向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并根据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
第五章 评价与监督
第六十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定内部监督的程序和要求,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
内部监督应当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
第六十一条 内部审计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等,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六十二条 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内部监督检查的方法、范围和频率。
第六十三条 单位负责人应当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负责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第六十四条 国务院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针对性地提出检查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
国务院审计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对单位进行审计时,应当调查了解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有效性,揭示相关内部控制的缺陷,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
第六章 附 则
第六十五条本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一、单选题
1、本规范,第一章介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的适用范围、基本定义、主要目标及建立内控的原则,并明确()对内控的责任。A.单位负责人 B.出纳 C.市场总监 D.财务总监
A B C
D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
2、内部控制的()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A.目标 B.方法 C.手段 D.定义
A B C
D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
3、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进行一次。A.每天 B.每月 C.每年 D.每世纪
A B C
D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
4、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采取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这称为()。A.归口管理 B.内部管理 C.宏观管理 D.单位管理
A B C
D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
5、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编制赤字预算。A.不得 B.可以 C.有时候可以 D.领导允许时可以
A B C
D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
6、事业单位()是指事业单位根据预算执行结果编制的报告。A.预算 B.决算 C.概算 D.统计
A B C
D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
7、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决算,由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A.出纳 B.采购人员 C.财政部门 D.销售部门
A B C
D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审批。
8、建设项目已实际投入使用但超时限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单位应当根据对建设项目的实际投资暂估入账,转作相关()管理。
A.资产 B.负债 C.所有者权益 D.净资产
A B C
D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
9、合同发生纠纷的,单位应当在规定时效内与对方()。A.协商谈判 B.暴力解决 C.诉讼仲裁 D.保持沉默
A B C
D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
10、经批准的投资概算是工程投资的最高限额,如有调整,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经批准。
A.个人 B.领导 C.组织 D.国家
A B C
D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
11、强调建立内部控制监督制度,通过内部()进行内控的定期不定期监督。并指定专人负责单位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A.审计部门 B.会计部门 C.财务部门 D.销售部门 A B C D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
12、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这体现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原则。A.全面性原则 B.重要性原则 C.制衡性原则 D.适应性原则
A B C
D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
13、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应当()。A.相互分离 B.相互联系 C.毫无关系 D.紧密相连
A B C
D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
14、一级预算单位有下级预算单位的,为()。A.二级预算单位 B.主管预算单位 C.基层预算单位 D.三级预算单位
A B C
D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
15、非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较多的事业单位,可以实行收入上缴办法。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约等于
A B C
D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
16、()是指行政单位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和完成工作任务所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A.支出 B.收入 C.资产 D.负债
A B C
D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
17、事业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称为()。A.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B.经营支出 C.事业支出 D.其他支出
A B C
D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
二、判断题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您的答案】
2、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这体现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原则。()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您的答案】
3、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您的答案】
4、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您的答案】
5、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您的答案】
6、事业单位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财务收支计划。()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您的答案】
7、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您的答案】
8、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预算内部管理制度。()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您的答案】
9、事业单位应当加强支出的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您的答案】
10、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内部管理制度。()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您的答案】
11、单位应当做好债务的会计核算和档案保管工作。()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您的答案】
12、单位应当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审核机制。()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您的答案】
13、单位应当按照审批单位下达的投资计划和预算对建设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和超批复内容使用资金。()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您的答案】
14、建设项目已实际投入使用但超时限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单位应当根据对建设项目的实际投资暂估入账,转作相关资产管理。()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您的答案】
15、单位应当对合同实施归口管理,建立财会部门与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相结合。()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您的答案】
16、行政单位应当依法接受主管预算单位和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您的答案】
17、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应当实行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您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