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残联冬日送裙子,“送温暖”不能太“任性”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残联冬日送裙子,“送温暖”不能太“任性”
昨天,郑州多名残疾人致电本报表示不解:残联冬季送温暖,不送棉衣、被褥,却给每人发了两套少女裙裤。他们中的一些男士称,四五十岁的男士,被送了少女裙裤,心里感觉特不舒服。省残联有关负责人回应称,这些衣物系上海一家知名女装厂家无偿捐赠,因全系女装,因此,无法根据需要发放。对此,社会心理学专家表示,送爱心时,一定要注意受捐对象、时间和方式,注意受捐赠者心理感受。若捐赠方式不当,献爱心也可能让对方“伤心”。(12月8日《大河报》)冬季给残疾人送“温暖”,谁都知道应该送棉衣、被褥之类的保暖衣物,可没想到的是残联竟然给残疾人送了两套少女裙裤,且不管是男是谁,这对于残疾人来说,不仅毫无意义,而且自尊心也受到了伤害,总觉得有一种被施舍的感觉。
为何冬季给残疾人送裙子?据残疾解释,这是企业赠送的,害怕衣服堆久了发霉,不管残疾人是否用得着先发了再说。冬季给残疾人送裙子,残联难逃责任,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这么做,却无疑给残疾人造成了困惑。送给残疾人没有用的东西,还不如不赠送。令人惊讶的是,残联在发放衣物时,已考虑到“男士发女装不合适”的问题,“但没想到,有些人反应会这么强烈”。这种不顾残疾人感受的乱发放物资,怎么会没有强烈的反应?可见对于残疾人太不了解,也太不尊重了。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应该说,残联给残疾人冬日送裙子,也是出于无奈,因为对于残疾人的关爱太单薄了。据了解,因资金有限,残联很多物资均系爱心企业捐赠。目前,除上海这家女装企业外,并无其他企业捐赠服装,而河南残疾人群体较多,残联无法大规模开展向残疾人送棉衣活动。如果残联手中有资金,自然可以安排冬天发保暖衣物,但现在一切均由企业作主,而企业献爱心,往往是将自己用不着的物资赠送。在这样的情形下,难免会出现“冬日送裙子”的怪事。当然,残联也可以选择拒绝接收,但本身献爱心的企业就少,拒绝了也就什么东西也没有了。对于残联给残疾人冬日送裙子,简单地批评几句很容易,但一味地批评残联也是不理智的表现,批评之后可能连裙子也没有了。现在需要拷问的是,对残疾人的“送温暖”制度在哪儿?是如何保障的?在我看来,一方面给残疾人送温暖不能只依靠“爱心企业”,而对于“爱心企业”捐赠的物资也应该有所选择,不能不加选择地全部接受,更不能一味地全部转“送”给残疾人,残联要为残疾人设置“保护墙”;另一方面给残疾人送温暖必须要有专项资金,“送温暖”要制度化。最重要的是,残联是残疾人的“保护神”,做事的原则是要尊重残疾人,不能伤害到残疾人,残联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有爱心,能够体会到残疾的人难处。如此,才能将工作做好。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见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时强调,要不断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显然,给残疾人送最需要的“温暖”也是一种权益保障。(王军荣)更多信息关注:云南省公务员考试网
第二篇:2017任务驱动型作文“惩罚红包”,教育创新不能太任性
“惩罚红包”,教育创新不能太任性
李洪兴
微信几乎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标配,微信红包更是一度点燃了社交世界的激情。然而,微信红包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增强社交黏度,用不好就会“伤人伤己”。
最近,辽宁一学校的老师就把微信红包用“歪”了。期末考试成绩一出来,辽宁铁岭的一老师把成绩表发到了家长微信群里,并留言要求家长发红包,凡是不及格的分数要按照一分一块钱来发,红包标上“惩罚”二字。实际上,孩子考试不及格,家长肯定“内心是崩溃的”,如今又要发“惩罚红包”,试问如何计算他们的心理阴影面积?这样的微信红包未免过于任性了。
不能冤枉美好的初衷,也不能纵容过分的言行。按照老师的说法,提议家长在群里发红包有多重考虑,归结起来无外乎三点:其一,加强群组中老师与家长们的互动;其二,“刺激”考试不及格学生及其家长再接再厉;其三,既督促孩子学习,又加强班级管理。如此看,老师的想法和初衷都“看上去很美”,但是用“惩罚红包”的方式表达出来,显然变了味。无论从情理还是规定出发,老师要求家长发红包属于“逾界之举”,家长不认可、学校不同意、教育主管单位也不允许。
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需要创新,关键不在于手段如何跟上时代,更在于是否具备适应性和可及性。正如该校一位负责人所言,“每个班主任都有自己管理班级的新点子、新方法”,这样的尝试值得点赞、鼓掌。不过,能否用红包的形式、是否用张贴成绩的手段,都值得商榷。而这并非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孤例,诸如大学老师发口令红包点名、微信点名、刷脸点名等,都曾一度引来争议。不难发现,“新技术+教育”有可能出现像慕课这样的共享教育典范,也可能出现像“惩罚红包”这样的尴尬尝试。事实证明,不考虑学生及家长的可接受度和可适应性的教育管理创新,很难实现预期的效果,也意味着所谓“教育创新的可及性”为零甚至是负数。
“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高校如此,中小学更是如此。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包括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在内的任何教与学、学与思、思与辨的活动都要做到精细、有序、科学。改革不能随意,创新不能任性,尝试不能走偏,这样才能让老师、学生与家长在共同获得知识教育的同时,收获品格教育,“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也不会沦为一句空话。
“分数惩罚红包”凸显异化的教育观
斯涵涵
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辽宁铁岭县一老师,将成绩表发送到家长微信群,同时提醒家长按照约定,将孩子不及格的分数按照科目,一分一块钱发红包。一些家长觉得老师的做法欠妥当。当事老师称是为让家长督促孩子学习,今后不会再这样做了。县教育局表示老师这种做法是不允许的。(1月15日《华商晨报》)虽然当事人王老师解释说,让家长发红包,只是想让家长配合老师多督促孩子们学习,消除不及格。但此举有三大不妥:
首先会给考试不及格的家长和学生造成巨大压力。不公布考试分数在很多国家是一种惯例,甚至每次考试之后老师发卷子都会背过来发,因为每个人的成绩都是隐私,不能公布更不能排名。但这位老师将学生期末成绩群发到微信群里,不啻于当众批评不及格的学生,也让家长“颜面无存”,并“强迫”用发红包予以弥补,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及人格尊严;再则,增加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不少家长发“分数惩罚红包”几块钱到几十块钱,每次每个人貌似不多,但学校考试较多,如果每次考试不及格都要发红包,积少成多,长而久之必成后患;其三,一分一块钱,如此将分数与金钱直接挂钩,会给孩子留下金钱万能的印象,可见这样的教育观念与督促方法实在错得离谱。
学生考试不及格有个体、家庭等多方面原因,但老师的责任首当其冲,理应进行反思,是学生自身没有好好听课还是家长督促不够?还是老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让学生不适应?该如何沟通改进,而不是将责任一股脑甩到家长身上。况且,如果家长发了红包就可以用心督促孩子学习,考试及格,那还要老师讲课作甚?索性大家都发红包好了。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老师承担教书育人的时代重任,其言行举止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不及格”红包将考试的分数金钱化,是赤裸裸的教育功利化,折射一些教师师德师能的“不及格”。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分数惩罚红包”凸显异化的教育观。每次考试都要公之于众并要求发红包,老师的“强权”、家长的焦虑、分数的压迫都将潜移默化到孩子身上,将使孩子早早陷入不能正确认识分数、认识自我、认识考试的误区,老师的所作所为也会给孩子造成不良示范,错位的金钱处罚型教育观、错误的价值追求,非常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但立即纠正。
红包惩罚家长让教育变了味
直隶巴人
1月11日晚,铁岭市民王女士(化姓)在孩子班级家长微信群内,看到了班主任发送的一条信息:“各位家长: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三年后考上高中,那么你们就按照我们考试前的约定,所有的科目以及格为标准,不及格者差一分发一元红包。群里多少人就发多少份。”(辽一网-华商晨报 1月15日)
快过年了微信里红包多了,可没想到的是微信红包竟能和孩子的考试分数挂上钩。如果孩子期末考试不及格,在铁岭的这所学校家长要被老师罚红包了,“红包惩罚”家长的做法引发家长和网友的热议。有家长认为:严师出高徒,老师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学习,谁都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优异,但是如果老师不督促,家长们可能都有借口没时间管孩子,这样做可以理解;也有网友认为:学生考试不及格,老师也有责任,红包惩罚家长这是索贿,这种方法不足取„„ 孩子考试不及格,老师心里恼火可以理解,但“红包惩罚”家长的做法显然很不理智。一是农村家长挣钱不容易,几元到二十元不等的“红包”,不仅会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还会让家长在班级微信群里抬不起头来,更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让孩子很难堪。二是中小学校规中明确规定,老师不准接受家长任何形式的钱物。让家长发红包老师抢,这和索取家长的“红包”并无本质区别。老师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但师生之间不应有不当的经济往来,虽然微信红包很多人把它当娱乐,可一旦涉及老师就该谨慎。三是用这种创新方法督促家长,太过于随意,不仅社会影响恶劣,相反可能出现反效果。
红包惩罚家长,让教育变了味。什么是教育?教育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影响生命。孩子不好好学习,成绩差,固然跟家长没时间好好管孩子有关,但作为老师,应该用各种激励方法,用“仁而爱人”的情怀,用润物细无声的师道来教育化人。很多人都知道教育家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遗憾的是在“成绩为王”的当下,一些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少了耐心,多了惩罚。罚站、罚跑圈、罚扫地,罚钱,罚家长„„惩罚教育、功利教育虽然能让有的孩子“知耻而后勇”赶上来,但也极易让孩子走向反面,背上沉重的负担,或自暴自弃,这样的教育很多时候违背了育人的本质。
教育应该是纯粹的,不应该掺杂和钱有关的东西。成绩差的孩子每个班都会有,不能一着急就整些奇葩的点子,管理方法可以创新,但不能太随意,更不能以公开学生成绩的方式惩罚家长。消除不及格的孩子,老师可以和家长私下通过其他方式沟通孩子的学习,也不妨在微信群里让成绩好的家长介绍学习经验,让家长共同探讨,想办法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用知识和智慧彰显教育化人、育人的本质。
考试不及格发红包,这样简单粗暴的教育好吗?
查睿
众所周知,教育本就讲究耐心和方法,想靠惩罚性红包来提高成绩,真的太异想天开了。
发红包的理由有很多,没想到,考试不及格也是其中一种。
近日,辽宁一初中老师将期末成绩表发到家长微信群,要求所有科目不及格者,差1分发1元钱的群红包。
其实规则也不复杂,一条短信就能讲清楚:“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三年后考上高中,那么你们就按照我们考试前的约定,所有的(7个)科目以及格为标准,不及格者差一分发一元红包。群里多少人就发多少份。”
有记者发现,微信群里共有42个人,家长们发送的红包数量一般在10个左右,金额从几块钱到20多块钱不等。但值得注意的是,群里的红包也并非进了老师的口袋内。老师表示:“红包我也抢了,但是也通过红包形式发回给了家长们。”
看上去1分抵1元,并不是很贵,但孩子成绩太差的话,家长也会吃不消。比如班级里来自农村的一位家长,算完之后发现自己要发一两百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其他人发,而自己不敢发。
这件事在网上一经曝光,也引来了舆论纷争。校领导赶忙表态,惩罚性发红包不合规,已被叫停。涉事老师也承认了错误,表示不再犯。
乍一看,不及格就得发红包有点荒诞,但也许并非毫无道理。
“老师的做法并不是想要大家的红包,再说老师一个人也不可能抢到所有的红包。”东方网认为,老师的的初衷和目的,是希望以此来督促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减少不及格现象,让孩子都能够学习进步,顺利考上高中。
至于不及格就罚款的做法,也不是这位老师的首创。“只不过当时还没有微信红包,而是直接对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进行经济处罚,一分一块钱或者是几块钱,然后把这笔罚款充做班费,或者是给学习棒、成绩好的学生当成奖学金。”东方网表示,现在的学生不及格,家长发红包,不过是过去的老办法披了一件新外衣而已,从性质上来说并没有任何改变。
另外,正如这名老师所言,发红包不为敛财,而是一种班级管理手段。毕竟让家长“小出血”一把,能换来对孩子成绩的重视,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每个老师都有不同的方法,我想这也是把老师逼得没办法了。”网友“Healerus”认为,这件事还可以侧面反映出,老师也算是负责任,“否则老师完全可以不闻不问,岂不更省事?”
网友“若冰淩”表示说:“优秀孩子是家校教育的合力结果,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都是同样的老师教,学生成绩差别咋那么大,作为家长不找找原因?”网友“小-3-鬼”觉得孩子成绩欠佳的家长也该反省:“那些觉得教育完全是学校的责任的人,是不是该想想,自己是否为孩子的学习做过了什么。”
因此,网友“Skybig哟”建议:“大家都曾为人弟子,对自己的授业恩师尊重一些,就算个别老师担不住为人师表四个字,也不要以偏概全。”
即便老师的初衷不差,但简单粗暴的方法论也能透露出老师对教育本质的误解。
就像网友“马丁马小虎”说的:“一抓就行,一罚就行,是部分老师的法宝。”他认为,惩罚性红包并不是块儿八毛钱的事儿,“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学习知识,成绩不好谁更应当承担责任?难道不该是老师给不及格孩子家长发红包表示歉意吗?”
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但学习真的和金钱直接挂钩,也并不是个好事。东方网评论说,不及格就发红包,人为地把学习和金钱扯上了关系,让成绩也沾染了铜臭味,对于背后的孩子来说,很可能会起到反面的作用和影响,好像是在告诉他们,学习好就可以省钱甚至是挣钱,学习不好就要被罚钱,难道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金钱?这样的观念,未免太过狭隘。
更不用提,惩罚性红包,会加重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不好,同时家境也一般的家庭。事实上,的确已经有家长为此有所怨言。
回归孩子本身来说,《半岛都市报》认为,惩罚性红包会给考试不及格的家长和学生造成巨大压力,不啻于当众批评不及格的学生,也让家长颜面无存,也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
也许惩罚性红包还不是重点,关键的是,背后反映出部分教育工作者“无意”滥用职权的行为,更值得质疑。
《市场星报》认为,保护未成年人基本权益,学校负有神圣的职责。教育部曾出台《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要严格控制学生在校考试次数,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得按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这位老师在微信群中公开学生成绩,显然与教育部规定相违背。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分数成为学生隐私,已经形成一种社会共识。”文章表示,强行公布分数和排名,是一种严重的歧视行为,是对学生隐私、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等权利的严重侵犯,必须予以制止。
众所周知,教育本就讲究耐心和方法,想靠惩罚性红包来提高成绩,真的太异想天开了。
这事虽然看上去小,也不要掉以轻心哦。
罚”家长发红包不是好方法
木须虫
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辽宁铁岭县一老师将成绩表发送到家长微信群,同时提醒家长按照约定,将孩子不及格的分数按照科目,一分一块钱发红包。一些家长觉得老师的做法欠妥当。当事老师称是为让家长督促孩子学习,今后不会再这样做了。县教育局表示老师这种做法是不允许的。(1月15日《华商晨报》)
应当可以理解当事教师的良苦用心,“罚”家长发红包不是目的,特别是早在去年9月,该教师与学生家长约定,希望家长们能够配合督促孩子学习,减少不及格现象,提高学生成绩,也算得上是对学生负责。显然,当初的“约定”是一种制约手段。
然而,“罚”发红包客观来说也是一种惩罚措施,哪怕额度再小。必须正视的是,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并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也就是说不是权力相对人的关系,这也意味着,教师没有对家长处罚的权力。
不过,这也不宜看作是教师刻意越权,利用教师身份对家长的影响有意胁迫,而是教师如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督促孩子学习,即方式方法的问题。应当来说,教师与家长都希望学生主动学习,学习成绩优秀,但是具体到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方法,每个家庭、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一样,也就是说单纯让家长督促学习“大而空”的要求,而不是针对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往往再好的善意也会落空。事实上,个案也是明证,老师提前打招呼并有“约”在先,仍有那么多学生的成绩不及格,足见用“罚”家长发红包来倒逼并不是好方法。
事实上,家长督促学生学习的短板通常都在方法上。一些家长工作忙、生存压力大,平时可能没太多时间督促孩子学习,而一些家长的确也经常督促孩子学习却效果欠佳。其实,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理,教师需要遵循,家长同样需要遵循。家长有督促学生学习的责任,教师与家长沟通却不仅仅只是给家长落实责任、施加动力,而是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优缺点、在校表现、学业状况等等,向家长提出具体的意见与建议,了解家长的情况,帮助家长解决孩子学习的困难,沟通互动需要从技术层面上搞好配合。
罚家长发红包太过荒唐
维扬书生
近日,辽宁铁岭一初中老师将期末成绩表发到家长微信群,要求所有科目不及格者,差一分发1元钱的群红包。有学生家长计算后发现,如果按要求做的话自己得发一两百元钱红包,认为老师此举欠妥。随后老师辩解,只想让家长多督促孩子学习。(1月16日《华商报》)
辽宁铁岭一名初中班主任老师罚家长发红包一事经媒体披露后,引起广泛争议。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近30年的老教师,笔者觉得罚家长发红包太过荒唐。
荒唐一,班主任通过微信群与家长建立联系,传递班级管理信息,发布有关考试、放假、作业通知,确实方便快捷,省时省力,但是家长微信群不同于一般的同学群、战友群,更不同于亲友群,无论班主任是不是该家长群的管理员,班主任在家长群里都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可以说,班主任是家长微信群里最有分量、说话最有影响的VIP角色,班主任在微信群里与家长交流,一定要把握分寸,谨言慎行。家长之间互相要求发红包无伤大雅,发与不发,纯属自由,但班主任让成绩不及格的孩子的家长在微信群里发红包,家长就要掂量掂量了,一般而言,家长心里即便有一百个不愿意,但大面场上也不会不给班主任面子,家长被罚发红包,明显有老师利用职权胁迫他人就范的成分。
荒唐二,班主任将每个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直接发在家长微信群里,这就等于将所有学生的隐私暴露在公众面前,这一做法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无疑是一种伤害,等于是在人家伤口上撒盐,对家长来说也是很伤自尊的一件事。长期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成绩优秀的学生和家长大多希望老师把考试成绩晒在网上,借此收获许多“羡慕嫉妒恨”,但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则希望知道的人越少越少。老师不问三七二十一将所有成绩一股脑儿公布在家长微信群里,显然没有顾及到一部分成绩不佳学生的颜面,这种做法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班主任可以在微信群里公布前五名或前十名,公布各类奖项的获奖者名单,对考试成绩暂时不理想的那些学生,班主任可以通过面谈、电话约谈或QQ、微信私聊等与家长沟通,探讨老师和家长更紧密配合提高教育效果的手段和方法。
荒唐三,罚家长发红包,本意想引起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督促孩子提高成绩,形成家校合力,但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发红包是中国新年的一种习俗,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派发红包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别人,也就是说,发红包发的是开心,发的是祝福,可是让成绩不及格的家长发红包,传递的不是快乐,它不但是对家长的一种经济惩罚,更是一种心灵惩罚。家长在请微信群里看到自家孩子成绩不及格窝了一肚子的火,本来就觉得很丢面子,可是“屋漏偏逢连天雨”,班主任竟要求他们给其他人发红包,做家长的能不心痛吗?“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三年后考上高中,那么你们就按照我们考试前的约定,所有的科目以及格为标准,不及格者差一分发一元红包。”人们不禁要问:按照老师事先约定的标准发红包的家长,就希望孩子三年后考上高中?不按老师说的做的家长,就不希望孩子三年后考上高中?这是哪一家的逻辑?考得好的孩子的家长,既收获成功的喜悦,又能抢到红包,可谓喜上加喜,而考试不及格孩子的家长,丢了面子又丢“里子”,可谓祸不单行。按照差一分发一元红包的标准,有位王女士要为孩子发近二百元的红包,其他家长可以从红包大小推断人家孩子离及格分的实际距离,难怪有网友笑称:还好毕业了,不然家里连米缸都输了。
孩子成绩不及格,负主要责任的当然是孩子本人,家长固然有督促不严的责任,但做教师的也要总结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的成就不在于让基础本来就好的学生考出高分,而在于让基础差的学生考出理想的成绩。学生成绩不及格,说明教师对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点对点帮扶不到位。照那位班主任的逻辑,孩子没考好,家长被罚在群里发红包了,那该班的任课教师要不要在群里给家长发红包表示歉意?
罚家长发红包背后是“60分万岁,少一分受罪”的“过关论”思想在作祟,它不但不能帮助学生消除不及格现象,反而会挫伤暂时后进生发愤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