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接访方式解决合理诉求松原中院实现了涉诉信访工作良性循环
创新接访方式 解决合理诉求 松原中院实现了涉诉信访工作良性循环
近年来,松原中院按照“三个至上”的要求,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处理涉诉信访工作的有效途径。为了有效遏制新访,控制老访,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抓源头,抓根本,在提高办案质量的前提下,探寻有效的接访方式,力争使涉诉信访解决在当地,化解在基层,实现了信访工作的良性循环。
一、实行班子集体接访,充分发挥院领导在解决涉诉信访问题中的主导作用
法院的涉诉信访,尤其是缠访、闹访、越级访,大部分是对生效判决不服,进行申诉上访。到中院的上访,除少数反映执行问题外,多数反映案件裁判质量和效率方面的问题。以前,法院接待上访,主要采取首访负责制、院长接待制、分级负责制,全员抓信访。由于接访的局限性,不办案的接访对当事人没有说服力,办案的接访又考虑自身的影响,对当事人上访反映的问题不能得到满意的处理和答复,致使上访人不息访,申诉人不息诉,甚至有的因迟迟不给解决答复而越级访,法院的信访工作压力大。针对涉诉信访的实际情况,去年以来,中院实行了院领导集体接访这一新的
院二审判决申诉,经过接访,二审判决确有不当,当即决定进入再审,经再审改判,当事人非常满意。再如,姜红梅申诉案,二审判决正确,没有瑕疵,经过答疑,当事人当场息诉,撤回申诉。通过班子集体接访,较好解除了当事人对法院的猜疑,改变了过去承办法官、庭长、分管院长接访后不能息访的状况,基本上达到了输赢皆明,胜败皆服。当事人对班子集体接访尤其是一把手亲自接访这种方式非常认可。领导班子集体接访,相当于开一次审判委员会,集体讨论案件,不仅能严把案件的质量关、出口关,对当事人更是无声的答疑,能解除当事人的不满情绪和对抗心理。
二、实行班子集体听证,严把申诉审查关
申诉审查事关涉诉信访。审查不当,该进入审监程序的没有进入,必然引起当事人的上访,甚至造成越级访、进京访。新民诉法实施后,对基层法院判决生效后当事人不服向中院申请再审的案件,中院实行班子集体听证审查,市城区内的申诉案件,由基层院院长和办案人参加听证;远离城区的,由分管院长和办案人参加听证。过去,凡向中院申诉、申请再审的案件,由分管院长主持听证审查,虽然比原来的审监庭审查效果要好,但当事人不服审查结果而上访闹访的也时有发生。实行班子集体听证审查,增强了审查的权威性、严肃性、公正性,做到了源头接访、源头治访,化解了大量
件124件,基本杜绝再次上诉和上访现象的发生。
四、开通院长信箱及公开电话,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在互联网上开通了院长信箱,并公开院长办公电话,随时接收、接听当事人及社会公众对法院的意见和反映的问题。仅今年以来,通过院长信箱和公开电话,共收到当事人反映的问题155个。同时,开通松原法院网站,将审判执行信息在互联网上公开,设立了“裁判文书”栏目,在互联网上公开全市两级法院生效的法律文书。此外,市法院与市电视台联合开办《法在身边》栏目,每周一播放。与市广播电台联合开办《法制在线》,每周五早8时10分至30分由院领导、庭长走进直播间,直接接听回答群众提出的涉诉问题。院长吕洪民多次走进直播间接听回答群众提出的涉诉问题。市法院还在《松原日报》开辟“回音壁”专栏,对群众提出的涉诉问题作出书面回答。从去年开始,全市法院实行案件审判判后答疑制度,截止目前,判后答疑率为100%。
五、实行司法救助制度,解决涉诉特困群众的实际困难 对有些涉诉特困群众及上访老户,虽然不能由法律或政策予以调整保护其要求,但因生产生活困难,需要司法救助的,我们积极向市委政法委和省法院、省委政法委汇报、报告,争取司法救助资金予以救助。去年以来,共协调争取司法救助资金122万元,救助涉诉特困户19户,有效缓解了
表、政协委员满意,党委、人大满意。班子集体接访、集体听证,上访人、申诉人非常认可,对这样的接访形式满意,对很多处理结果也表示满意。在集体接访、听证中,对一些当事人反映强烈的案件,中院都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接访、听证,征求代表、委员意见,接受他们的监督,也一致赞同法院的做法,对法院的工作表示满意。通过集体接访、集体听证,涉诉上访大幅度减少,并且越级访大大降低,当事人不到党委、人大上访告状,也给党委、人大减轻负担,同时也减少了本地区信访量,减少了不安定因素,党委和人大对法院处理信访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表示满意。
三是促进了涉诉信访工作的良性发展。目前,中院的涉诉信访工作已趋于平稳,上访老户在逐年消化减少,新访户也得到了有效控制,没有因涉诉信访处理不当而引发事件,造成影响。
四是法院的社会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现在,到中院闹访、缠访的当事人基本杜绝,一提起法院,当事人都异口同声称赞法院。法院门好进,院领导好见,有问题和困难都能给予及时解决,院领导为民、务实,法院真正做到了司法为民、护民、爱民。公正、高效、廉洁、文明、为民的司法形象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已树立起来。
第二篇:创新接访方式解决合理诉求松原中院实现了涉诉信访工作良性循环(精)
创新接访方式 解决合理诉求 松原中院实现了涉诉信访工作良性循环
近年来,松原中院按照“三个至上”的要求,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处理涉诉信访工作的有效途径。为了有效遏制新访,控制老访,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抓源头,抓根本,在提高办案质量的前提下,探寻有效的接访方式,力争使涉诉信访解决在当地,化解在基层,实现了信访工作的良性循环。
一、实行班子集体接访,充分发挥院领导在解决涉诉信访问题中的主导作用
法院的涉诉信访,尤其是缠访、闹访、越级访,大部分是对生效判决不服,进行申诉上访。到中院的上访,除少数反映执行问题外,多数反映案件裁判质量和效率方面的问题。以前,法院接待上访,主要采取首访负责制、院长接待制、分级负责制,全员抓信访。由于接访的局限性,不办案的接访对当事人没有说服力,办案的接访又考虑自身的影响,对当事人上访反映的问题不能得到满意的处理和答复,致使上访人不息访,申诉人不息诉,甚至有的因迟迟不给解决答复而越级访,法院的信访工作压力大。针对涉诉信访的实际情况,去年以来,中院实行了院领导集体接访这一新的
军不服中院二审判决申诉,经过接访,二审判决确有不当,当即决定进入再审,经再审改判,当事人非常满意。再如,姜红梅申诉案,二审判决正确,没有瑕疵,经过答疑,当事人当场息诉,撤回申诉。通过班子集体接访,较好解除了当事人对法院的猜疑,改变了过去承办法官、庭长、分管院长接访后不能息访的状况,基本上达到了输赢皆明,胜败皆服。当事人对班子集体接访尤其是一把手亲自接访这种方式非常认可。领导班子集体接访,相当于开一次审判委员会,集体讨论案件,不仅能严把案件的质量关、出口关,对当事人更是无声的答疑,能解除当事人的不满情绪和对抗心理。
二、实行班子集体听证,严把申诉审查关
申诉审查事关涉诉信访。审查不当,该进入审监程序的没有进入,必然引起当事人的上访,甚至造成越级访、进京访。新民诉法实施后,对基层法院判决生效后当事人不服向中院申请再审的案件,中院实行班子集体听证审查,市城区内的申诉案件,由基层院院长和办案人参加听证;远离城区的,由分管院长和办案人参加听证。过去,凡向中院申诉、申请再审的案件,由分管院长主持听证审查,虽然比原来的审监庭审查效果要好,但当事人不服审查结果而上访闹访的也时有发生。实行班子集体听证审查,增强了审查的权威性、严肃性、公正性,做到了源头接访、源头治访,化解了大量
述案件124件,基本杜绝再次上诉和上访现象的发生。
四、开通院长信箱及公开电话,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在互联网上开通了院长信箱,并公开院长办公电话,随时接收、接听当事人及社会公众对法院的意见和反映的问题。仅今年以来,通过院长信箱和公开电话,共收到当事人反映的问题155个。同时,开通松原法院网站,将审判执行信息在互联网上公开,设立了“裁判文书”栏目,在互联网上公开全市两级法院生效的法律文书。此外,市法院与市电视台联合开办《法在身边》栏目,每周一播放。与市广播电台联合开办《法制在线》,每周五早8时10分至30分由院领导、庭长走进直播间,直接接听回答群众提出的涉诉问题。院长吕洪民多次走进直播间接听回答群众提出的涉诉问题。市法院还在《松原日报》开辟“回音壁”专栏,对群众提出的涉诉问题作出书面回答。从去年开始,全市法院实行案件审判判后答疑制度,截止目前,判后答疑率为100%。
五、实行司法救助制度,解决涉诉特困群众的实际困难 对有些涉诉特困群众及上访老户,虽然不能由法律或政策予以调整保护其要求,但因生产生活困难,需要司法救助的,我们积极向市委政法委和省法院、省委政法委汇报、报告,争取司法救助资金予以救助。去年以来,共协调争取司法救助资金122万元,救助涉诉特困户19户,有效缓解了
政协委员满意,党委、人大满意。班子集体接访、集体听证,上访人、申诉人非常认可,对这样的接访形式满意,对很多处理结果也表示满意。在集体接访、听证中,对一些当事人反映强烈的案件,中院都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接访、听证,征求代表、委员意见,接受他们的监督,也一致赞同法院的做法,对法院的工作表示满意。通过集体接访、集体听证,涉诉上访大幅度减少,并且越级访大大降低,当事人不到党委、人大上访告状,也给党委、人大减轻负担,同时也减少了本地区信访量,减少了不安定因素,党委和人大对法院处理信访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表示满意。
三是促进了涉诉信访工作的良性发展。目前,中院的涉诉信访工作已趋于平稳,上访老户在逐年消化减少,新访户也得到了有效控制,没有因涉诉信访处理不当而引发事件,造成影响。
四是法院的社会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现在,到中院闹访、缠访的当事人基本杜绝,一提起法院,当事人都异口同声称赞法院。法院门好进,院领导好见,有问题和困难都能给予及时解决,院领导为民、务实,法院真正做到了司法为民、护民、爱民。公正、高效、廉洁、文明、为民的司法形象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已树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