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羊场学校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学前双语实施现状调研材料(推荐)

时间:2019-05-13 06:1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种羊场学校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学前双语实施现状调研材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种羊场学校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学前双语实施现状调研材料(推荐)》。

第一篇:种羊场学校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学前双语实施现状调研材料(推荐)

种羊场学校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学前双语实施现状调研材料

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总体上看,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对课程认识不统一、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师培训不到位、资源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缺失等原因,课程实施举步维艰,其实施的有效性亟待提高。

目前使用的综合学科教材内容与课时不太符合。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一个喜欢艺术的有一定审美追求的学生,一定也能在智育、德育发展方面有比较正确的认识而较为严格地要求自己。同时,学生在艺术课程中获得的艺术能力和经验,能使他们的学习变得更富有效率和创造性。试想一下,学生如果成天不能愉快地唱一唱、跳一跳,在从早到晚的烦闷学习中有活力、有精神、有效率吗?当学校生活只剩单调和枯燥以后,学校的吸引力何在?学习的兴趣何在?再者,身体是学习和生活的保障,成人都认识到锻炼的重要性,怎么一到了学生身上就变得无足重轻了呢?所以,我校和教师要正确认识艺体教育的作用,坚决杜绝挤占艺体学科课时的做法。教师要增强敬业精神和学习研究意识,要深刻认识到学习研究是能够让自己的工作变得轻松高效的最佳途径是读书学习→增生激情、提升认识→丰富教学、提高效率→快乐工作、快乐学习,这本身就是一个良性循环。没有动力,难道通过学习研究反思提高了你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得自己的工作轻松愉快有效不是最好的动力?因此,教师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学习研究是一件鱼和熊掌皆得的美事,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和学习。

我校加强对艺体学科课堂的监管力度,对艺体学科教师一视同仁。由于艺体教育在促进人的心智和能力素质上,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再加上音、体、美、综合实践学科对学生的升学无多大影响,而来自于分数的压力、升学的压力等因素使得教师的工作重心不得不向统考学科倾斜。艺体学科的教学课时、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效率难以得到保证,甚至对艺体学科教师参与教研、比赛等活动支持不够,使得他们的认识和教学更加狭隘、落后,缺乏激情。实际上,只要提高了艺体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热情,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要效益,就完全能够提高学校艺体学科的教育教学水平。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艺体学科课堂的监管力度,对艺体学科教师一视同仁,积极支持鼓励教师参与教研学习。

1.音乐教师要提高艺术专业水平

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是能否激起学生情感共鸣,达到审美熏陶的重要因素,一个专业平平的缺乏艺术表现力的教师,绝对难以感染学生。所以,作为音乐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专业水平,努力自觉地练声乐,练琴技,练指挥、练舞蹈等,能够深情并茂、生动优美地进行示范和演唱,在举手投足间都吸引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艺术的美,心扉真正被音乐艺术所打动所陶醉。

2.教师要精心备课 教师要钻研教材,树立为学而备,为学而教的理念。备课时要重点要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⑴熟悉本课的教学内容,能背唱歌曲,听熟乐曲,会唱重点乐段的旋律。

⑵充分考虑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学生学习达成目标。⑶明确每一首歌曲教学的重难点,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如何突破难点进行有梯度的设计。

⑷重视导入语的精心设计,在较短的时间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中要落实歌唱教学

⑴新课教学之前一定要有完整的歌曲范唱,放教学光碟、录音磁带均可,如果教师声乐很好,最好亲自范唱歌曲。

⑵教唱歌曲方法多样,如听唱法、跟唱法(跟随琴声、跟随录音磁带)、教唱法(教师教唱旋律、教唱歌词)、互学法(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教唱)。教师要根据歌曲难易和学生学习情况灵活选择运用各种方法,注意难点部分加强旋律与歌词的对照学习。

⑶加强演唱方法的指导,口腔打开、下额放松、鼻孔扩张、面带笑容、眼睛发亮、表情生动、坐姿端正、声音优美、感情投入(当然,教师首先要做到,并时刻提醒学生)。

给学生充分表演展示的机会,努力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和自信心,不断提高学生表现能力。

新课程下的美术、体育、音乐、综合实践课程加强了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工具、材料和表现方法的多样性,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因此,教师尤其要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对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2.教师要精心备课。

教师要钻研教材,树立为学而备,为学而教的理念。备课时要重点要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⑴熟悉本课的教学内容,对教材中的作品进行赏析,了解作者。⑵研究教材,明确每课的美术知识点以及教学重难点,认真思考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究竟要达成的目标,避免教学内容偏离教材要求和脱离学生实际,避免学生无效听课和无效学习。

⑶对重难点进行精心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解决重难点的易于学生接受、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具体学习步骤和方法。

⑷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充分重视导入激趣环节,用心思考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⑴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每节课的讲解在10分钟左右,不超过15分钟,作业时间在20-25分钟左右,最后留5分钟的作业展评时间。

⑵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并能够在教学中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打开广泛的生活视野,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感受生活世界里五彩缤纷的事物和色彩,在审美愉悦中激情激趣、激活思维。

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绘画方法,充分解决好学生作画的难点。要让学生对教材作品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教师起好引导点拨的作用。

⑷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作画方法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对“如何在有效的时间里完成有一定质量的美术作品”进行思考探究,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构图问题和提高作业速度,让学生能够当堂看到自己的作品,体验成功,增强兴趣。

⑸教师要重视作业展评环节,引导学生从作业中找出优点,将这些优点归纳起来,就是好的作画方法。评价时注意肯定学生的个性取向,能够引起学生思考和改进,而不要简单轻易否定。

⑹教师自身要热爱美术,喜欢钻研动手,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地运用各种工具材料。很多时候,教师的喜好与勤奋直接就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

⑺教师要加强“我的课堂我做主”的自信以及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美术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能将课堂常规的好坏一股脑儿地归因于学生,甚至是学校或班主任。

(三)中小学体育

1.体育教师尤其要加强学习研究意识和备课意识

⑴当前体育课的特点是什么?新课程中你的体育课堂有什么改变?

⑵你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清楚吗?有合理的教学环节吗? ⑶你采用过“主题式”教学吗?你设计过一些形象生动的导入语吗?

⑷你根据基本教材的内容,自编过一些与之相适应的准备操,如:击掌操、模仿操、器械操、行进间操、韵律操、健美操吗?

⑸你的体育课学生学习训练是否能够认真有序地进行?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否在你的影响下得到了激发和提高?

作为体育教师,当你认真地根据以上问题进行对照反思之后,你应该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差距,体会到加强学习研究意识和备课意识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设计应该简洁清楚

有些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运动兴趣、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都一一罗列出来,不仅麻烦,而且对真正要在这一节课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交待不清,既让人看不明白,连自己的教学目标也不明确。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简洁、明确、具体,便于操作。

3.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新课标没有给体育教师规定许多具体的教学内容。面对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可供选择的诸多内容,教师要认真思考应如何选?选什么?选多少?

⑴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目标的实现。以投掷类教学内容为例,为了使学生正确掌握投掷垒球中的挥臂动作,可以采用掷纸飞机比远、扔纸团等学习内容;为了提高投掷中的出手速度,则可以选择甩绳、小皮球、沙包等投掷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力量素质,可以采用单、双手抛、投实心球的练习内容。

⑵注重游戏设计的目的,所选择的游戏内容要具有实效性。在选择游戏内容时千万不要为了游戏而游戏,尤其是新课开始前的游戏内容,应该是下面主教材内容的前奏,能为主教材的教学起到辅助、铺垫作用。在完成主体部分后的放松游戏中,同样要根据学生之前的训练特点起到真正的放松作用。

4.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⑴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

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探索“主题式”教学方法,并根据不同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不同的方法。如教学“耐久跑”这一内容时,为使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每次课都注重在练习场地、距离和练习时间上的改变,跑时的队形可以多样新颖。如不同形式的全程追逐跑,重复接力跑,分组对抗跑等。即使准备活动的跑步,不一定都千篇一律地让学生绕操场跑,应该设计的多样有趣一些。

⑵加强教师的示范作用

一个慵懒的不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准确示范的体育教师,所带出的绝对是一群慵懒的学生。因此,体育教师在上课示教中应做到:教态端庄大方亲切、示范准确无误、舒展大方、轻松优美,以青春、朝气的运动魅力感染学生,达到吸引学生产生运动兴趣并跃跃欲试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我们充分相信,体育教师矫健飒爽的身姿是能够赢得学生的掌声,是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的。⑶加强体育课堂常规

体育课堂常规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往往导致课堂纪律的散漫,体育课突发事件的产生,从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效果的低下。尤其是体育课“室外课“的特点更是加大了课堂常规的组织好和管理难度。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地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训练,改变集合散漫,练习拖沓,动作随意等不符合课堂常规的现象,努力营造活泼、有趣、有序、严谨的课堂氛围,以不断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

⑷努力让自己的体育课形成特色

按理,体育课的教学环境决定了教师工作的辛苦程度,体育的技巧性也决定了体育教师并非人人能当。但是,由于“室外课”的特点以及“班额大”等因素,加上有的教师对课堂的管理不够严格,组织教学不到位,或者只动口、不动手、不显技等现象,造成一些体育课给人以好玩、随意、散漫的印象,甚至让人觉得教体育就是好耍,无形中降低了体育教师自身威性。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围绕以上问题,用心研究教学,精心设计内容,认认真真上课,精美准确示范,努力形成活跃、热烈,有序、严谨的体育课堂特色,重塑体育教师能吃苦、好学习、有精神、有技艺、有方法、有威性的个人形象和群体形象。

六、影响学生学习热情和厌学情绪的因素及建议:

老师评价不客观,处理问题不工整,不尊重学生人格等。由于教师方法不当,侮辱学生人格,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厌学情绪。有些教师认为后进生是不能转化的,进而歧视后进生,轻则责怪厌弃,重则赶出教室,造成后进生的自卑心,师生关系紧张,后进生与教师对立情绪隔阂与日俱增,轻者紧张,重者厌学。还有一部分教师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只要后进生不影响班级大局,持听之任之的态度,后进生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帮助,致使后进生产生畏难消极的情绪,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毅力和动力。

家长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教育价值观对厌学。家长受教育程度越高,在农村的一些家庭,家长受教育的程度相对低,家长囿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存状况,认识不到教育对生产、生活和劳动致富的重要意义,认为读书只是让孩子会识几个字,会算个数就够了。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塑造美好心灵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表率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大量事实证明,凡是和睦相处、家教有方的家庭将给学生创造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他们在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大多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优良,而不良的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学生,多厌学、辍学,甚至犯罪。

从学生自身来看,巨大的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使他们难以承受,久而久之便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多数学生家长 “望子成龙”企望过高、要求过严,孩子在学校要完成过重的学习任务,在家里也的不到轻松,成绩稍差还会受到家长指责。这种氛围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厌学情绪便会油然而生,进而形成一种与家长、老师 “对着干”的逆反心理。

前面分析了几点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由于厌学情绪的产生在个体上各异,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必须找准原因,对症下药。实践中,我校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了尝试,收到了一定效果。

1.做任何事,没有勇气,没有胆识,没有自信是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自信可称为获得成功的基石。在教学中,我这样做:第一步,认真分析厌学情绪产生的根源,这是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的第一手材料,也是关节点。第二步,对症下药。针对某件具体事情积极疏导,并不断给学生打气、鼓劲、加油,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消除畏难情绪,为他们创造机会,使其摆脱痛苦,获得成功,从而在成功中找回自我,树立自信。

2.学生的厌学行为是所有学生都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厌学不是单纯的懒惰、贪玩或学业不良,而是有多种类型,其原因复杂多样。教师必须对此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具体的分析。同时,必须确信每个学生都可以完成学业,都应该愉快地度过其学校的学习生活。

3.一般来说,学生厌学是有预兆的,且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经常性缺席、迟到、早退、旷课,上课时无精打采,不与同学交往就可以看着是厌学行为的最初表现。当发现有上述变化时,教师要及时采取恰当方法进行教育。

4.一种对策和方法不可能对各种类型的厌学学生都适用。所以在进行指导时,必须对学生的年龄、性格、厌学特征做出综合判断,研究适合每个学生状况的具体对策。每个厌学学生都有不同的选取结构,要具体对待。一般说来,厌学学生对学科无兴趣,但对课外活动兴趣颇浓,教育者应积极培养他们参加多方面的兴趣活动,并把良好的兴趣转移到各学科的学习中来。

教师的教学方法、教育手段、仪表、语言、举止等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如果,教师方法单一,手段粗暴,举止轻浮,素质低下,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反而使学生反感,厌学。为此,作为教师,应努力学习法律法规,钻研业务,探索灵活多样的教法,做到因材施教,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一个优美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厌学行为是所有学生都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厌学不是单纯的懒惰、贪玩或学业不良,而是有多种类型,其原因复杂多样。教师必须对此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具体的分析。同时,必须确信每个学生都可以完成学业,都应该愉快地度过其学校的学习生活。

在学校加强专业培训,定期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定期到外地参加培训学习,和其他学校教学交流。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在我校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学生的理念正在转变,但真正把新课程改革理念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还有许多困难。主要集中在教师观念转变、课堂教学、新课程实施对教师及学生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1、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教学改革与考试改革等的认识不同,由此导致教学的不适应,影响了课程改革和教学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知识素养、组织能力、思想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结构体系全面建构,知识视野开阔,整合性强,对教师专业化要求很高,合格教育师资的缺乏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有待提高。

2、教学策略问题。按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主要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这势必花费的时间较多,如果按以往的讲念结合法,强化训练,占用的时间少,可能在考试中成绩并不一定差。如何处理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效果相矛盾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3、教学设备问题。新课程改革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倡导体验学习。学校教学设备在数量上不足,更新不快,在质量上不能满足新课程知识内容的学习需要。

4、课程开设问题。近几年由于师资没有充实,大部分学校综合实践课程、校本地方课程开设不全,加之对这些课程的评价不到位,使这些课程名存实亡,开设效果不佳,学生综合素质难以真正提高。

5、教学评价问题。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评价与教学管理、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的客观性、可操作性,感觉把握困难。目前绝大部分学校还是沿用传统评价模式,只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回归传统教学,课改精神得不到落实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保证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我校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

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督促教师通过继续教育途径参加课程培训;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教研会议为教师提供各种学习、观摩的机会,促进对新课程理念与操作要求的理解。除此之外,更直接、更有效、更经常的培训形式是校本培训,要加强校本教研活动,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探讨,全体教师要充分认识新课程计划实施的重大意义,增强改革意识,自觉投入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来,刻苦钻研,认真学习,时刻关注最新的学科研究成果,提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并具有开发新课程、进行课程创新的能力。

2、大力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研究

目前,新课程教材的内容多,而课时量又少,要舒缓目前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之间比较尖锐的矛盾,主要的出路在优化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途径共同解决,同时要组织新课程备课组,积极进行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打破以往授课的基本程序,即: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新课改提倡在课内外开展以探究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因此可用新的教学程序: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全员互动,交流合作———教师精讲点拨,知识整合——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认真做好教师学生评价工作(1)、对教师评价要体现全面性,取消单纯以教学成绩来考核评价教师的做法。可从德能勤绩几方面进行,并且合理分配每个方面的权重。(2)、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学科评价,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命题,反映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项目标的达成,要根据实际,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试题难度要适中。认定综合活动学分时,必须有学生参与活动的原始记录档案备查。其中,研究性学习必须有学生的课题方案、研究过程记录和成果结题报告;社区服务必须有活动项目、时间、学生的体会和被服务者意见等;社会实践必须有学生参与的时间、态度评定等。

4、提高教研活动质量,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推进新课程的实验,需要改进和完善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在新课程实验中,学校内部的年级集体备课和学科组教学研究,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要加强校本教研,积极倡导教师立足校本开展教研,以改善课堂教学为中心,在课程体系中思考问提,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进行“设计—实施—反思—再设计—再实施—再反思”的研究,以此提升新课程的实施质量。

5、以活动课程为载体,全面推进课改

为落实新课程实施方案,各学校要开全课程,开齐课时,特别是制定体育、艺术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校本地方课程实施的评价方案。通过这些课程的开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课程研究及课程开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80%承担综合学科任务教师专业结构符合,双语学前班教师不够用。

我校有两个专业的美术老师(一周共18个课时),有四个专业的音乐老师(一周共36个课时),有一个专业的和两个非体育专业的体育老师(一周共60个课时),一个专业的和一个非专业的综合实践教师(一周共36个课时),学前双语教师专业的9个教师(有七个学前双语班)。

乌恰县波乡种羊场学校

2014年6月

第二篇:让每处学校都精彩----县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让每处学校都精彩

----县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问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国家课程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彰显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任何一门学科课程无法替代的。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大教育观的视域下定位学校教育的功能,已成为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提出“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这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管理并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

然而,课程实施过程遭遇了很大的困难与阻力,较多出现县区、学校之间不平衡与课程开设随意等问题。追其原因一是理念性问题,过分强调文化学习使得综合实践课程边缘化;二是课程管理、研究、落实与评价等机制性问题,课程正常开设难以保障;三是专业性问题,学校课程综合规划能力缺乏、课程管理经验不足、专业师资匮乏和课程评价滞后,教师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薄弱、常态化实施过程管理和方法指导缺失,地方管理和指导的弱化和缺失等,直接影响着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随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和实施的逐步深入,面对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和国家教育大政方针,作为教学研究的指导部门我们深刻意识到作为高度综合的新型课程,仅靠学校的几个老师是无法完成的。我们教研室统筹规划,系统安排,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找准切入点,寻求突破口,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全县综合实践活动工作以“县域内整体推进,力争让每所学校都精彩”为目标,持之以恒地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育人环境建设,综合实践工作都有了较大幅度提升,教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让教育真正回归生活,让孩子绽放生命精彩,享受幸福童年,正逐步成为临朐教育的常态。

过程与方法

一、明确方向,健全机制,努力夯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础

(一)政策引导,明确方向

县教育局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专门制定下发了《临朐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见》,要求各学校认真落实《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潍坊市教育局《关于关于进一步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见》和潍坊教科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明确发展方向,规范课程实施。教研室同时制定下发《临朐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指导意见》,统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全面落实与深入发展把关定向。

(二)健全制度,确保实施

建立健全课程管理制度是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保证,我们成立了以教育局副局长张兆伟同志为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加强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同时要求各乡镇、学校设立研究和协调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门机构和人员,形成“县—镇—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整体规划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指导全县学校完善了组织管理、实施管理、资源管理等措施。1.学校课程组织管理

(1)各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分管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学校教导处、教科室、德育室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领导、规划、组织和协调等工作。

(2)重视教研组建设。学校建立由专兼职教师组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具体负责落实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制订、管理和评价措施、指导开展活动等工作。

2.学校课程实施管理

(1)学校有课程总体方案。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体方案”,对课程内容、实施方式、教师安排、资源建设、师资培训、课程评价、学业评价等方面工作做好整体规划,并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2)学校和年级每学期制订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体方案,学校制订学校学期课程计划,年级组制订本学期各年级段“年级实施计划”。

(3)统筹规划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在保证基本课时总数的前提下,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散安排;同时注意开发利用周末、节假日等课外时间,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充分开展。

(4)主题(课题)实施管理。义务段学生每学期至少合作完成1-2个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经历与体验综合实践活动的完整过程,并达到相应的目标要求。

(5)建立与完善各项保障制度。为保证综合实践有效实施,要完善如师资配备制度、教师工作量制度、教研制度、有利课程实施的奖励制度、课程实施校本培训制度、年级或班级实施情况评估方案、学生活动评价方案、安全责任书制度等各项制度,从制度上给予综合实践活动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约束。3.学校课程资源管理

积极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学校要围绕学生与生活、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等线索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重视案例的积累,逐步实现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管理的网络化。重视家长、专家、高年级学生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等学校和社会方面课程指导力量资源。

(三)考核评选,确保落实

1.视导校校到。为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从2011年起,我们拓宽了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视导领域,从县直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延伸到村级小学,实现教学视导全覆盖。

2.细化程序。每学期开展一次课程实施量化考核,督查课程开设情况,评价课程实施质量。采取调查问卷形式对学校课程主题名称、开设与实施情况、学生满意度、方案的制定、活动流程概述等进行随机调查,根据调查问卷和实际查看综合评估学校课程实施情况。

3.特色学校评选。每2年进行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特色(先进)学校评选,促进学校的课程建设。

(四)把握特点,合理设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活动内容多、空间广、时间长,要求学校根据课程纲要合理设置课时,排入周课程表,纳入常规课程管理。可实行课内固定课时和课外弹性课时相结合、集中式课时与分散式课时相结合。课时有时相对集中,几节综合实践活动可安排在同一天,甚至连续几天都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保证大型集体活动、主题研究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时综合实践活动在周五和周一分别安排课时,便于学生在星期天开展活动。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安排课时,保证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参与一个活动主题的完整实践过程。

(五)基地建设,拓展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大量的活动场所和资源,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对课程的实施

极为重要,而学校现有的场所和空间是远远不够,为此要求学校千方百计挖掘社会资源,近年来依托我县特有的人文、地理、经济资源优势,广泛联系并确立了一批较为固定的、学生喜爱的活动基地,如:①参观型基地(老龙湾、石门坊、沂山、嵩山、粟山、污水处理厂等);②实践型基地(学校种植养殖园、九山优质苹果基地、嵩山佛手瓜基地、上林大棚果基地、寺头红香椿基地、杨善有机西瓜基地等);③设计型基地(服装厂、玩具厂等);④体验型基地(医院、社区、敬老院、烈士陵园等)。另外,我们还充分挖掘家长的资源,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场所、创造机会。

二、挖掘潜力,优化调整,精心培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

师资配备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对现有中小学教师而言,由于普遍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和完整的专业培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显得尤为困难。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要真正走进课堂、走进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师资问题。这既涉及“谁来上”,更涉及“怎样上好”问题。为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教研室在教师的选择与配备、培训与提高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立足教学实际,优化配置教师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需要大量教师和相关人员参与,教研室指导各学校初步组建了包括专任教师、兼任教师、指导教师和职能教师等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

1.发挥教师特长。将特长突出的教师纳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中来,充分利用教师自身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给予学生实践活动的有效指导。

2.挖掘教师潜能。各学校结合教师的业余爱好、兴趣倾向、知识领域等来安排课程师资,使现有教师资源得到最优的开发与利用。

3.吸纳专业人士。各学校邀请社会专业人士参与课程活动指导,充实课程师资队伍。一大批社会专业人士、民间文艺工作者等担任了学校兼职教师,一些退休老教师、老干部也经常到校指导学生活动。

(二)着眼校本研训,切实提高教师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性、生成性、开放性等特点,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着眼校本研训,针对教师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加强教学研究和交流研讨,切实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1.课程培训。利用暑假教师全员培训,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4 —

认识到它对推进学生发展和促进教师发展的意义,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专题培训,使广大教师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的性质、特征、目标和途径。

2.校本研训。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承担深化、拓展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研究任务,为学校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提供决策参考;根据学校课程的总体设计和规划,确定各年级的课程实施方案。教研组每周开展一次活动,组织学习交流、研讨反思等活动,每次活动要有相关主题和记录,以确保教研组活动的规范开展。

3.选派培训。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各级专业培训和省市优质课、教学能手评选及课堂教学观摩,与课程专家和名师零距离接触。骨干教师培训结束后在本单位组织二次培训,汇报学习内容,分享学习收获,放大培训效果,把先进理念传达给每一教师。

4.专家引领。邀请省、市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获得者、教学能手执教示范课,组织观摩学习,借专家和名师之手,引领课改方向,指导专业发展。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彭磊老师、省教研室党好政、魏秀玲老师、潍坊教科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家孙俊勇老师多次莅临我县深入课堂,调查研究,现场指导,极大地鼓舞了科任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度实施。

(三)依托课题研究,有效促进教师成长

课题研究是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课题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总结经验教训,提高理论水平,紧跟教育形势,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通过课题研究,可以指导教师主动搜集和积累素材,及时发现和研究新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县先后承担并顺利结题的国家级课题17项、省级课题6项、市级课题20余项,通过课题研究,有效的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提高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科研含量,从而真正将综合实践活动落实到教育、教学、教科等各项工作中。

(四)优化师资,提升课程实施能力

鉴于当前老师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有畏难情绪,师资不足、专业能力不高、积极性偏低的实情,我们鼓励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学校领导积极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教师,不断优化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水平,激发工作热情,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我们鼓励有志于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教师自我举荐,根据自身优势和特长自选课题,开发特色课程。辛寨小学侯晓芹老师酷爱剪纸艺术,她的剪纸作品有很高的艺术品位,学校尊重她的特长和优势,鼓励她在学生中开设剪纸艺术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专门为她开设了“侯

晓芹剪纸工作室”,像这样的工作室全县一共达到20余处。

(五)机制激励,激发热情

1.全县层面:制定评优树先政策,创造成功机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优质课评选、课堂教学大赛、基本功比赛、教学能手评选等活动中,为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师创造成功机会,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工作热情,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优秀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和快速成长。仅2013年我们推荐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论文案例评选105篇、优秀课程15本,以说课大赛为契机评出8名县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能手、16节县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推荐市公开课2节,国家级8节。

2.学校层面:给予政策倾斜,享受更多优惠待遇。要求基层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纳入教师业绩考核,科学合理地评价任课教师的工作情况。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特殊性和作为新兴学科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的实情,学校在工作量核算、业绩评定方面给予该科教师一定的政策倾斜,在评优树先方面,同等情况下该科教师享有优先权,2013年评选的临朐名师十人中就有2名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

三、准确定位,突出重点,充分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资源开发要从遵循自主学习、直接体验、个性养成 “三个维度”,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校课程文化的构建,积极开展“学生化”、“本土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从学生兴趣出发,结合现实生活,开发课程资源; 2.从地方资源出发,结合乡土文化,开发课程资源; 3.从学科整合出发,结合学科内容,开发课程资源; 4.从主题研究出发,结合专项活动,开发课程资源; 5.从公民素养出发,结合社会活动,开发课程资源。

四、深化研究,开拓创新,着力打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色

(一)培植示范学校,发挥典型带动作用

1.分类示范。根据学校级别、发展规模等,确定县直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和村级小学三类学校,分类示范。

2.包靠制度。开展“挂点包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确定包靠学校,对课程实施进行指导,培植学校的特色项目,确保具有较强的示范性真正起到示范和引领作

用。

3.观摩学习。组织同类学校观摩学习,从简单学习到个性创新,从不规范到规范,从粗糙到精细,从一枝独秀到万紫千红,逐步、渐进、台阶式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二)构建运作模式,实行范式推进

1.“县域推进”资源开发模式。学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围绕学校和周边环境进行发掘、筛选、梳理和归类,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资源,编制“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从资源介绍、问题联想、主题生成、活动建议等方面,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提供内容保障和策略支持。

2.学校课程整体规划。以“资源包”为线索,围绕学校、年级、班级、教师四个层面制定长期、连贯、系统的课程整体规划方案,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3.“一题三段式”课程设计模式。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方面进行课程设计,其中,实施部分是核心和重点,需要作出详细具体的规划,保证课程实施有条不紊。

4.“四课型”教学模式。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流程,构建方案制定课、亲历实践课、方法指导课、展示交流课。通过适用不同课型,分解活动任务,达成课程目标。

5.课程整合。把小学科学、品德、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等多门课程中交叉重复或需要拓展的内容,按照综合实践活动课方式进行整合,统一调配课时和教师,以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五、城乡联动、资源共享,努力实现整体均衡发展

我们注重开展校际交流活动,缩小学校之间的差异,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协作多赢,解决课程整体推进不均衡的问题。

(一)城乡联动,建立发展共同体

针对城乡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我县成立“学校发展共同体”,我们尝试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突破:

1.观摩学习“面对面”。一学期至少组织一次规模较大的观摩学习活动,定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促使学校优势互补,均衡发展。

2.结对子。探索帮扶机制,先进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发展,以强带弱,力促均衡发展。3.城乡交流。我们建立的城乡发展共同体,不但有校际交流,还开展了“岗位互换”活

动。县区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到乡镇学校工作一年,实地指导,传经送宝;乡镇学校选派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到县区学校工作一年,实地学习,提高能力。

(二)巡回走教,送教下乡传帮带

发挥名师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在“全县教育一盘棋”思想指引下,依托骨干和名师,开展“骨干支教”“送课下乡”等活动,促进均衡发展。

1.骨干支教。开展“骨干支教”活动,选派综合实践活动课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指导课程实施,开展师资培训,解决专任教师不足的难题。近年来,有7名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参加了骨干支教活动。

2.送教下乡。组织骨干教师和教研员“送课下乡”,到农村学校传递课改成果,深入学校现场培训、现场示范,与师生交流,展示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力求贴近受授学校实际。几年来,共推出送教下乡示范课20余节,15名教师参加了巡回走教和送课下乡活动,有效促进了城乡学校的共同发展。

(三)资源共享,促进均衡发展

以“临朐教学研究”网站为载体,设立“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科学规划子栏目,打造网络学习与发展平台,开展网络学习、交流、研讨和展示,与专家沟通,与名师对话,与骨干磋商。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发布名师教案、课程设计、活动方案,解决课程资源不足的难题,实现城乡教师间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

成果及效果

经过几年不懈努力,我县在整体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摸索出了一些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方式方法,总结出一些有用的经验,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一)课程开设 “常态化”

学校和老师能够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成长的独特作用,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按标准设置课程,安排课表,配齐教师,开足课时,保证课程的正常运行,实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常态化。学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和备课组,安排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加强教学研究,提高上课水平。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纳入教学常规管理,要求任课教师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做好教学工作总结,对课程开发、资源包编制以及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教学常规进行定期检查和指导。同时完善学校考核方案,对任课教师的工作量、教学常规落实、参加教研活动等情况进行量化考核。

(二)课程实施 “规范化”

我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经历了从机械模仿到独立创新,从认识模糊到深度理解,从无序混乱到日趋规范的发展历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整体规划。多数学校开始重视课程顶层设计和系统开发,避免活动开展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模式运作。从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整体规划与体系建构、课程设置、课程设计、主题活动组织与开展到课程质量评价,从专兼职教师配备、教学常规落实到教师考核等工作都形成了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运作模式和流程。

3.活动实施。学校和老师以学生为本,通过组织开展主题活动,以“考察”“实验”“设计”“展示”“反思”“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体验、感受生活,分析研究问题,实现了依靠老师“教”到依靠学生“做”的转变。

(三)课程资源 “特色化”

我县各学校依托各自独特的地域环境资源、文化资源,提高课程意识,慧眼发现,用心打造,探索个性化实施方式,开发特色化品牌课程。一批有代表性课程开发与实施特色学校的学校脱颖而出,泛海希望小学开发的《碑林文化》;九山宋王庄小学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实验二小《奇石文化》;谭马小学《走进石门坊》;外国语学校《饮食文化》;冶北小学《走进老龙湾》、实验一小《空中植物园》;柏林小学《根雕育人》;石河店小学《做活水文章》、朐山小学《我与气象》、东城双语《纸浮雕》、洼子小学《腰鼓飞舞》、柳山小学《闲暇教育》、辛寨小学《田园教育》、寺头小学《七宝山下我的家》等都开发出极具学校特色系列课程,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四)成果推广“系列化”

几年来,四所学校被评为“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单位”;七所学校被评为“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学校”;临朐县两次被评为“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实验区”; 2012年4月山东省普通中小学“1751”工程学校发展现场观摩会,2012年10月山东省第一届小学课程整合专题研讨会在我县召开;1名教师被评为省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能手;6名教师在全国会议上提供公开课;2011年“一题三段式”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模式被评为省教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我县教学实践一体化做法在省教育厅网站交流;“利用当地资源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做法,被《中国教育报》报道;2012年5月在冶北小学在深圳举行的全国第十一届综合实践研

讨会做经验交流;自2009年以来17个国家级综合实践课题全部顺利结题;截至2013年底全县80%的小学开发出了与极具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系列课程并应用于实践,15所学校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全国评选中分获一、二等奖,教研室组织编写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获一等奖;《当代教育科学》、《创新教育》、《潍坊教育》等多家刊物对我县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专门推介。

总结反思

作为一种新兴的课程,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一方面不仅仅是教师在认识方面存在误区,更深层的原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缺乏一种相应校园文化的支撑。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想在实践中生根发芽,除了修正其理论自身的“合理性”之外,当务之急是重建一套相应的校园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充满挑战性的新型课程,它是考验我们教育良知的一面镜子,也是衡量学校课程建设能力的一把尺子。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将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块实验田里获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因为我们正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与努力!整体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是迎接挑战、解决问题、破除困惑的过程,是不断反思、探索、创新的过程。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抓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课程改革推向更大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为提升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作出更大贡献。

山东省临朐县教学研究室 张在强

下载种羊场学校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学前双语实施现状调研材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种羊场学校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学前双语实施现状调研材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