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计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
国家计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 2005/07/15 根据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有关精神,针对扶贫工作的新形势,并结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决定,利用国债资金在西部地区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意义。
目前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中,相当一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生存的地方,需要通过易地搬迁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群众的脱贫和发展问题。同时,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与贫困问题通常表现为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一方面,由于生态环境恶劣,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难以改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另一方面,人们的活动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持续性破坏。把这部分贫困人口搬迁出来,通过改善迁入地的生产条件,创造发展条件,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还可以缓解迁出地的人口压力,为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把扶贫工作和生态恢复建设更为密切地结合起来,对于从总体上减少贫困人口,促进“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试点工作的基本任务。
在西部地区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试点,是在新形势下探索新世纪扶贫工作新途径,也是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的一个有益偿试。通过试点,在解决部分贫困群众脱贫和恢复改善迁出地生态环境的同时,积极探索、总结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主要形式、基本特点、主要方法和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推广打好基础。
三、实施范围和投资渠道。
西部地区范围大、各地情况差别明显。为确保试点工作在不同条件下取得成效,在西南西北分别确定有一定代表性的省区开展试点,并在贫困地区确定迁出地的范围。考虑到试点省区的情况各有不同,具体的补助标准根据不同情况另行确定。试点工程所需资金由国家和地方共同负担。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搬迁群众可承担部分费用。国家安排的资金从国债资金中解决,地方资金由地方机动财力等渠道解决。其它方面的资金如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以及以工代赈资金等可以与之结合。
四、指导方针和主要原则。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新世纪扶贫工作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试点工作要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指导方针。努力做好群众动员和政策配套等项工作,做到综合规划,统筹安排。同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扶贫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范围,主要是那些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难以改善,投入资金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地区。这项工作的实施,要在有关省区的生态建设规划和扶贫规划的指导下,与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工程等各项治理措施相结合,努力实现减少贫困人口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目标。
(二)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府引导和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是关键。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强调群众自愿,要做好思想动员工作,严禁强迫命令。同时要抓好典型示范工作,搞好生产发展条件和生活设施的建设。要把安置群众能够“安居乐业”作为整个工作的核心来抓。
(三)坚持统筹安排、政策保障的原则。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户籍、土地、民族等多方面的问题,政策性强,操作复杂。因此,在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除了做好工程建设方面的工作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在群众安置和土地调整等方面给予全面考虑,做到统筹安排,综合考虑。省区以下各级有关政府要针对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及时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以确保顺利地组织群众搬迁。
(四)坚持先开发,后搬迁的原则。为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具备生产生活条件,必须做到先开发,后搬迁,或搬迁与开发并举。要搞好迁入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注意提高安置地的人口承载能力,把重点放在与搬迁群众今后的发展密切相关的项目上,搞好基本农田和农田水利工程。要使群众在迁入地能够较好的自我发展,并使开发建设和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确保安置群众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五)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能用一个模式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开展易地搬迁不搞统一模式,宜集中则集中安置、宜分散则分散安置,宜插花则插花安置。单个安置点的规模可大可小、安置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前提是要根据迁出、迁入地的资源和环境条件确定合理的迁移和安置方案。
(六)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操作复杂,这项工作要根据国家财力的可能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逐步推行,不能一哄而起。
五、投资与计划管理。
国家补的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要全部用于与搬迁群众密切相关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必要的生活设施及社会事业等。不得用于征地和其它补偿性费用。属于生产经营范畴的建设项目,不得安排国债资金。对确需安排的这类项目,可由地方通过其它渠道或群众自筹的办法落实资金。
有关省区的试点方案经国家计委批准并下达计划后,省区计委要按批准的方案将投资分解到具体项目上。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基建程序的要求,按照项目进行管理。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政策协调。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要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由有关省区政府负责组织实施。要做到责任明确、任务落实、政策配套、资金到位。国家计委负责审核省区的实施方案并及时下达计划,提出政策上的指导意见;省区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研究制定本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的有关政策和实施方案;省区计委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和国家计委的指导下,做好有关政策建议、组织协调及组织实施项目建设等工作。
(二)做好各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一是工程建设的规划和项目的前期工作。包括安排群众的住房建设,群众的生产发展条件,各项生产生活和社会事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建设工程都要严格按照基建程序的有关要求,组织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按有关规定履行论证和审批手续;二是围绕贫困群众的搬迁和安置工作,研究制定本地区的组织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为各项配套政策及相关的措施,包括安置用地划拨政策、调整政策、户籍迁移政策、子女入学政策等。并对安置规模、制定目标、确认对象和项目建设方案等作必要的说明。
(三)鼓励和倡导贫困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建设新家园,创造新生活。各级政府要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实事求是地确定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不搞“包下来”的政策。
七、有关省区在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中,要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认真总结有关经验教训。有关省区计委接到国家计划后,要在每季度初将上季度的有关情况报国家计委。上报的情况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计划执行方面的情况,包括资金到位、工程进度等;二是群众搬迁和安置方面的情况,包括政策到位、群众情绪等;三是迁出地的生态恢复的情况。
二○○一年九月
第二篇: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XX地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
方
(XXX)
XXX
XXXX年XX月 实 施 案
项 目 名 称: XX地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
项目承办单位:XX
建 设 地 点: XX地基
报告编制单位:XX市工程咨询中心
资 格 等 级:X级
编号:XXXXXXXX
审定:XXXXX市工程咨询中心
编写负责人:XXXXX市工程咨询中心
编 写 人 员:XXXXX市工程咨询中心
编 写 时 间:XXXX年XX月
法人代表高级经济师高级经济师
目录
1项目概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1.1项目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
1.2项目名称...........错误!未定义书签。
1.3项目建设地点..............错误!未定义书签。
1.4项目主管单位..............错误!未定义书签。
1.5项目实施单位..............错误!未定义书签。
1.6搬迁性质...........错误!未定义书签。
1.7搬迁方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1.8搬迁规模及安置方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1.9建设内容及规模............错误!未定义书签。
1.10项目总投资........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建设时间..........错误!未定义书签。2基本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乡情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迁出区基本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迁入区基本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搬迁群众改善贫困面貌的支撑条件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指导思想...........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基本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5 项目实施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场址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5.2 工程布置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
5.3 设计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
5.4 工程设计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6 生态与环境保护............错误!未定义书签。
6.1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错误!未定义书签。
6.2 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影响因素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6.3 项目拟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错误!未定义书签。
6.4 环境治理的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7 安全与卫生.........错误!未定义书签。
7.1 施工安全...........错误!未定义书签。
7.2 消防...............错误!未定义书签。
7.3 防震...............错误!未定义书签。8 工程概预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8.1工程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8.2投资主要指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8.3编制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
8.4定额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
8.5费率标准...........错误!未定义书签。
8.6基础单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8.7独立费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8.8预备费.............错误!未定义书签。
8.9投资概算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8.10资金来源..........错误!未定义书签。9 项目管理...........错误!未定义书签。10 项目实施计划.............错误!未定义书签。11 施工技术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12 建设工期分阶段工程进度计划........错误!未定义书签。13 项目建成后运行管理........错误!未定义书签。14效益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14.1 社会效益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14.2 生态效益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14.3 经济效益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15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16附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
甘政办发[2011]100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和《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的意见》(甘发[2010]1号)确定,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积极稳妥地进行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经省政府同意,结合我省实际,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意义
我省是全国贫困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大部分贫困人口只有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的办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脱贫和发展问题。同时,贫困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与贫困问题通常表现为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积极稳妥地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对解决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方针、目标和总体思路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要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指导方针,按照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三年稳定,四至五年发展,六年后致富的目标,积极稳妥地开展,并通过有效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产业开发和项目带动等措施,促进项目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易地扶贫搬迁涉及到工程建设、群众搬迁、政策协调等多方面问题,在总体思路上要注意处理好“五个关系”并做到“四个结合”。
五个关系是:处理好迁出区与安臵区的关系,既要加强迁出区和安臵区各级政府及部门的紧密合作,又要协调好迁移群众与安臵区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及时化解可能出现的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处理好自愿迁出与组织领导的关系,在坚持群众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做到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处理好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的关系,既要多渠道争取国家的投入,又要动员、引导搬迁群众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处理好发展粮食生产与培育支柱产业的关系,既要帮助搬迁群众尽快脱贫,又要积极引导走产业化开发的路子;处理好易地扶贫搬迁与生态建设的关系,迁出区和安臵区都要制定生态建设方案,确保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
四个结合是:要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培育区域支柱产业和 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组织引导搬迁群众积极参与安臵区产业开发和结构调整,发挥区位优势,创造条件增加收入;要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撤乡并镇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乡镇的聚集效应,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要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其他项目建设相结合,积极引导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农村“六小工程”、国土整治、基层政权建设、教育、卫生等项目资金,在管理渠道不变、资金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共同用于试点工程建设,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要将国家补助与群众自力更生相结合,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参与住房、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使群众既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又珍惜劳动所得,既有建设新家园的动力,又能获得扶持和赈济。
三、搬迁对象及迁出、安臵方式
(一)搬迁对象。
1.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群众;
2.生活在水源涵养林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位臵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农牧民;
3.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需要避险搬迁的群众。
(二)迁出方式。根据我省实际,确定采取整体迁出和部分迁出两种方式。试点阶段要以整村、整社搬迁为主,做到实施一个项目,解决一方人脱贫,改善一方生态环境,安 臵好一方群众。同时要注意处理好整体迁出和群众自愿的关系,通过宣传动员、示范带动等方式,解决部分群众的思想顾虑。
(三)安臵方式。安臵点环境容量许可、水土资源平衡,能满足安臵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同时要有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试点阶段主要采取建点、建基地集中安臵方式。建点安臵人数在200—300人之间,建基地安臵原则上每个基地人数在300人以上。
(四)安臵模式。
1.从山梁沟壑区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向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的川水地及塬台地建点集中安臵。建设任务主要是改造、改良部分中低产田或草场,改善群众的生活设施条件和部分基础设施条件。
2.依托工程建基地安臵。主要是依托中小型水利工程,通过合法开发荒地或利用农场闲臵地安臵搬迁群众。
3.依托县城、小城镇、中心村安臵。主要是在靠近县城、小城镇及中心村地带建点安臵。搬迁农户在每人保证一定口粮田的基础上,主要依托城镇的信息、技术、市场等优势,通过从事二、三产业和劳务输出等增加收入。
4.分散安臵。主要是把群众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村庄分散安臵,并调整部分耕地承包给搬迁农户。试点阶段我省暂不考虑分散安臵方式。
四、计划管理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要按照国家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管理。
(一)计划上报及项目审批。
1.有关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要根据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资金安排的原则、使用范围、建设内容和本地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建设规划,编制本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方案,经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上报市州发展改革部门,并附项目的单项工程设计、搬迁人员名册及相关附图。
2.市州发展改革部门要根据各县市区上报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方案,经过审查、筛选并与同级相关部门衔接后,编制本市州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建议计划,经市州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与相关附件一并上报省发展改革委。
3.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对各市州上报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建议计划进行筛选、审查和论证后审批,并编制全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建议计划,报请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计划下达。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计划,编制并下达全省易地 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资金和项目建设计划。
1.国家计划下达后,省上在30个工作日内将计划下达到各市州;各市州发展改革部门在省上计划下达后15个工作日内全额下达到各县市区,并抄送省发展改革委备案;各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在市州计划下达后15个工作日内将计划下达到项目实施单位,并抄送市州发展改革部门备案。
2.在接到省上下达计划后,市州发展改革部门受省发展改革委委托,对实施方案中单项工程进行审批,批复文件报省发展改革委备案。
3.市州及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要严格按照省上下达的计划执行,未经省发展改革委批准,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计划。并在每季度初将上季度的有关情况报省发展改革委。上报的内容主要包括:资金到位、工程进度等计划执行情况;政策到位、群众情绪等群众搬迁和安臵情况;迁出地的生态恢复情况。
五、资金管理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建设资金包括国家下达的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资金)、中央预算内资金和省、市、县三级配套资金及群众自筹资金。
按照国家要求,试点工程国家补助标准分为两类:对跨县市区、跨乡镇、跨村搬迁,需要新增土地且安臵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的搬迁群众,按人均5000元标准补助;对就近搬迁,原有生产设施大部分可以继续利用,但基础设施需要改造完善的搬迁群众,根据建设任务按人均3500—4500元标准补助;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均为行政村内就近搬迁,按人均3500元标准补助。国家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解决搬迁群众基本生产条件及必要的生活设施,包括基本农田、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卫生所、群众住房以及“两基”攻坚和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无法安排的学校等。其中,住房建设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合理的建设标准和补助标准。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建设资金由财政部门按照计划及时拨付。具体按照国债资金的管理要求,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严禁挤占、挪用,并按照工程建设进度及时足额拨付。
六、政策措施
(一)土地政策。凡用于移民安臵的土地,属国有荒山荒地的,由安臵区政府无偿划拨;属集体土地的,按实际可利用面积和相关政策规定,给予一定的土地补偿费,费用由当地政府承担,也可用国有土地臵换并办理相关手续;对原有农户耕地进行调整的,要在确保原有农户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在原有农户自愿的前提下,依法进行调整并办理相关手续;由公司牵头进行开发的土地,搬迁农户入住后,公司应对农户的生产给予指导,提供相关服务。土地使用主要采取农户承包形式,承包期按安臵区原有农户的现行政策执行,并完善土地承包合同手续。要参照安臵区人均耕地和户均宅基地标准统一规划安排好搬迁人口的生产和生活用地。迁出区原有的土地,原则上归集体所有,用于退耕还林或荒山绿化等。
(二)税费政策。易地扶贫搬迁安臵的农户和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安臵、从事农业开发的企业,享受国家和省上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接受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占职工总数60%以上的企业(农场),比照安臵城镇待业人员的有关优惠政策执行;对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办理土地、户籍等手续,除按规定适当收取工本费外,一律不得收取其他费用;有关县市区教育部门在确定国家免费教科书发放、贫困地区义务教学助学金时,要优先安排易地扶贫搬迁安臵区的中小学贫困学生,并适当减免学杂费。
(三)户籍政策。搬迁农户在安臵区享有永久居住权。安臵区公安机关按属地管理原则,及时办理搬迁农户在安臵区的迁移落户手续。
七、组织管理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易地扶贫搬迁是从根本上解决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及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生态恢复和保护的重要措施。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将有效恢复迁出区生态环境,改善安臵区基础设施,为搬迁群众创造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 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预期目标。各地、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抓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工作。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协调任务重,工作难度大,各地要建立市州领导协调、县市区负总责、乡镇抓落实、移民到村、责任到户、搬迁到人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易地扶贫搬迁属县市区内安臵的,由县市区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属跨县市区安臵的,由有关市州政府协调,县市区政府负责具体实施。各县市区政府要明确主要负责人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第一责任人,成立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总体规划的制定、重大事项和有关政策的协调,并对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方案的落实、技术方案的执行和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和严格考核。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宣传、组织实施、计划管理、资金监督、政策兑现、技术服务和检查验收等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三)严格管理,强化监督。各市州及县市区在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中,要严格按照项目建设程序,建立科学的工程建设机制,确保工程质量。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各项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四)部门扶持,县级整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涉 及多项工程建设,国家补助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省级配套资金有限,加之市州及县市区的配套资金压力较大。因此,承担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县市区要以项目为支撑,按照自下而上的原则,由市、县两级政府发挥统筹和整合作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按各自业务范围做好实施方案中单项工程和项目的对口上报争取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纳入议事日程和职责范围,在安排项目和资金时,尽量向安臵区倾斜,保证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五)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各地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要及时研究解决搬迁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承担搬迁任务的市州及县市区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四月十三日
第四篇:四川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指南
四川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指南
川赈办[2005]35号
易地扶贫搬迁就是通过易地迁移,以较低的扶贫成本较彻底地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并把以工代赈工作与生态保护和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扶贫方式,是新时期以工代赈工作的战略举措。为切实搞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四川省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指南》。
一、总体要求
易地扶贫搬迁要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建立“市(州)协调,县负总责,乡抓落实,移民到村,责任到户,搬迁到人”的工作运行机制。各级以工代赈办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牵头部门,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和乡(镇)
精心组织项目实施。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总体要求是: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要通过有效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产业开发等措施,促进项目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扶贫搬迁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易地扶贫搬迁要与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相结合,减少贫困人口,改善生态环境,保证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二)坚持扶贫搬迁与产业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按照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实行先开发后搬迁或搬迁与开发并举,整合资源,集中力量,通过发展小城镇、中心村、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等途径,为搬迁群众脱贫致富搭建广阔的发展平台。
(三)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政策导向、典型示范、思想政治工作等方法,引导和动员群众自愿参与搬迁,自觉投工投劳,为建设美好家园献计献策,出工出力。
(四)坚持统筹安排、政策保障原则。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户籍、土地、民族、宗教等若干方面,各试点县应当结合当地实际,统筹安排,综合协调,制订和落实相关政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搬迁工程顺利实施。
(五)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易地扶贫搬迁要根据搬迁群众的收入水平、安置地经济实力、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条件制订迁移和安置方案,切合实际,讲求实效。
(六)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易地扶贫搬迁要把国家补助标准、地方经济实力和搬迁农户的承受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规划,精心施工,有序推进。
三、政策规定
(一)搬迁对象。一是受山地灾害严重威胁,急需避险搬迁的群众;二是生存条件恶劣,扶贫成本过大,无法就地脱贫越温的群众;三是水源涵养区、自然保护区等因生态工程建设和保护需搬迁的群众;四是地方病严重地区,必须通过搬迁摆脱病源的群众。
(二)迁出方式。分为整体迁出和部分迁出。对同一迁出点,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要尽量采取整体搬迁的方式。
(三)安置方式。分为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对于安置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要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要尽量靠近乡(镇)政府、村委会、学校、卫生院(站)或公路沿线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方,以减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降低搬迁成本。
(四)补助标准。国家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人均补助标准为5000元,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人均补助标准为3000元。对于“三州”搬迁特别困难的地区,可适当提高补助标准。住房等生活设施建设补助资金原则上不超过国家补助资金总额的40%。
(五)建设内容。包括基本农田、牧区草场、农田水利、乡村道路、人畜饮水等基本生产设施,以及搬迁群众住房及附属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必要的生活和社会事业设施。重点改善安置区生产条件,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搬迁群众的长远发展。
四、工作程序和要求
(一)规划编制
1、确定搬迁对象。摸清搬迁区域基本情况,确定搬迁对象,并按顺序登记造册,建档建卡。搬迁对象的排序原则:一是受山地灾害严重威胁的群众;二是生存条件恶劣,无法就地脱贫越温的群众;三是生态工程建设中需搬迁的群众;四是地方病严重地区的群众。
2、落实安置区域。要在摸清可供安置区域土地、道路、供水、电力、通讯、广播电视、教育、卫生等资源现状的前提下,开展资源承载能力分析,进行多方案比选,择优确定安置地。
3、编制搬迁规划。按照省办制订的规划编制的内容要求和文本格式,认真编制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规划。
4、评审批复规划
规划由市(州)以工代赈办组织评审并上报省以工代赈办审批。
(二)计划编报
1、县编报计划。县以工代赈办按照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规划,根据资金规模,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的前提下,编制项目建议计划,上报市(州)以工代赈办。上报计划附件材料包括:资金计划表、项目建设计划表、项目备案卡、地理位置示意图、搬迁人员花名册、搬迁农户申请表、项目可研报告等。
2、市(州)审查和计划转报。市(州)以工代赈办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对各县上报的建议计划及相关资料逐一审查,并对各县编制的项目可研报告进行批复,转报省以工代赈办。转报计划附件材料包括:资金计划表、项目建设计划表、项目备案卡、地理位置示意图、项目可研报告及其批复文件等。
3、省办审定和计划上报。省以工代赈办研究并审定各市(州)转报的县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建议计划,编制全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建议计划,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
(三)计划下达
根据国家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计划,省以工代赈办在30个工作日内将资金计划和项目建设计划分解下达到各市(州)、县以工代赈办。
(四)项目建设
1、项目公告公示。公告、公示的程序:资金和项目计划下达后,市(州)、县在7个工作日内,借助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计划面向社会公告、公示。乡(镇)、村在接到计划通知的10个工作日内,以乡村公告栏(墙)、广播、告示等形式,直接面向搬迁群众公告、公示。公告、公示的时间不得少于7天,其相关资料(报刊、告示等)应留存备案。公告、公示的内容和要求是:在迁出地公告、公示搬迁群众名单、国家补助政策和投诉电话;在安置地公告、公示项目建设的各项具体内容,包括项目名称、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建设内容、建设期限、质量标准、项目实施单位及负责人、投诉电话等。如发生项目调整,要及时更新公告、公示的内容。
2、项目建设。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由县以工代赈办牵头组织实施。县以工代赈办根据计划下达的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会同相关工程部门编制工程实施方案。工程建设由相关工程主管部门或乡(镇)、村具体负责;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施工安全负责。在工程建设中,要充分调动搬迁群众的积极性,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
3、竣工验收。项目竣工后,由县以工代赈办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工程项目进行初验,初验通过后向市(州)以工代赈办提出竣工验收申请。市(州)以工代赈办组织相关部门对项目进行竣工验收,并将竣工验收的相关材料(包括竣工图表、竣工决算、验收报告等)存档备查。
4、设立标示牌。项目竣工后要在集中安置点设立永久性的“工程公告牌”,具体设立要求按川赈办[2005]18号文执行。对搬迁户住房,要以县为单位统一编制门牌号,门牌号要注明搬迁年份,具体格式为:以工代赈移民搬迁户(20XX)XXX号。
(五)项目后评价和群众满意度测评
项目建成后,由市(州)以工代赈办组织有关专家开展项目后评价,对项目涉及的工程技术、财务经济、环境生态、社会发展、管理制度、群众满意度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评价,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政策建议,形成后评价报告,留存备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背景、项目实施过程评价、项目效果和效益评价、项目目标和可持续性评价、项目经验教训、结论和相关建议。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试点县政府要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负责总体规划的制定、重大事项和有关政策的协调,并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方案的落实、技术方案的执行和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和严格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以工代赈办,具体负责宣传发动、组织实施、计划管理、资金监督、政策兑现和检查验收等日常工作。
(二)部门协调
试点县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以项目为支撑,整合资源,组织相关部门按各自业务范围做好施工设计、业务指导、技术服务、政策咨询和监督检查等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在安排项目和资金时,尽量向安置区倾斜;积极引导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人畜饮水、乡村公路、农网改造、“六小”工程及其他扶贫资金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
(三)政策配套
各市(州)、县要结合实际,在不违背国家现行土地承包、国土管理、林业等政策前提下,制定有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包括安置用地、土地调整、建材优惠(如木材指标调配)、户籍迁转、子女入学、税费优惠等。
(四)项目管理
1、计划管理。严格执行省上下达的计划,未经省以工代赈办批准,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计划。确因特殊原因需调整的,必须按程序经市(州)以工代赈办转报省以工代赈办审批。
2、资金管理。严格按照以工代赈资金的管理要求,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实行县级财政报帐制。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在国家补助资金中提取项目管理费和工作经费。
3、工程管理。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实行项目业主负责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追究制。县以工代赈办要按时、准确填报工程进度季报表,并对工程实施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提出建议和意见,经市(州)以工代赈办审核汇总后,上报省以工代赈办。
4、档案管理。建设项目要分类、编号、造册,从项目可研报告到项目后评价报告等各环节的文件以及农户搬迁资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收集、整理、归档。项目档案要完整清晰、排列整齐、装订美观、查阅方便。
(五)监督检查
各市(州)、县要严格按照项目建设程序,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通过项目公告公示、项目检查、项目专项稽察、项目审计等方式,扩大监督范围,增加监督层次,落实监督责任,确保监督效果。
(六)总结交流
各市(州)、县要认真研究和解决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和新办法,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创以工代赈工作的新局面。
二〇〇五年九月二十八日
第五篇: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管理办法
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管理办法
2011-4-22 14:15 来源:法律教育网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发文单位: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日期:2011-4-22 执行日期:2011-4-22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管理办法》和《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竣工验收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二日
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相关要求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甘政办发〔2011〕100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是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行政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承担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具体管理职责。
第三条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遵循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原则,严格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申报、审批、建设与管理。
第二章 搬迁对象及模式
第四条 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主要包括三部分群体:
1.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省上确定的扶贫开发重点乡中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扶贫成本过高、就地脱贫无望区域和年人均纯收入在国家规定贫困线以下的农牧民。
2.生活在水源涵养林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风沙沿线受荒漠化威胁严重地区,退牧还草工程禁牧区等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土壤侵蚀模数长江上游在2000吨/平方公里·年以上、黄河中上游在5000吨/平方公里·年以上区域的农牧民。
3.生活在地质灾害频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地区需要避险搬迁的农牧民。
第五条 试点阶段应以整村、整社搬迁为主。
第三章 安置区选择及安置模式
第六条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必须是水土资源能满足搬迁农牧民生产生活需要,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通过必要的扶持建设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且有带动搬迁农牧民脱贫致富产业的区域。
第七条 主要安置模式:
1.从山梁沟壑区及地质灾害严重地区向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的水川地及塬台地建点集中安置。
2.依托中小型水利工程,通过合法开发荒地或利用农场闲置地集中安置。
3.依托县城、小城镇、中心村集中安置。
第八条 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用地应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统一布局、集中连片。坚持节约用地、少占耕地、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
第九条 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用地利用荒地、戈壁、废弃地、闲散地等未利用土地的,可以无偿划拨方式供给;占用耕地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条 搬迁后的废弃建设用地应及时予以整治,作为农林牧发展用地,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第十一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所需土地,应到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进行登记,并办理国有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证。
第四章 实施方案编报和审批
第十二条 实施方案编报。
1.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当年确定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建设内容、资金安排的原则和使用范围及本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建设规划,组织相关部门编制本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经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上报市州发展改革部门,并附项目的单项工程设计、搬迁人员名册及相关附图。
2.对各县市区上报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方案,市州发展改革部门应组织相关部门认真审查、论证,并经市州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将审查意见与相关附件一并上报省发展改革委。
第十三条 对各市州上报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方案,省发展改革委应组织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相关专家审查、论证,并报请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审批分县市区实施方案。
第五章 计划管理
第十四条 省、市州、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及上级发展改革部门的指导下,编制本级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确定实施方案的依据。
第十五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审批确定的建设任务,编制全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建议计划,报请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十六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资金和建设任务计划,在30个工作日内将计划下达到各市州。
市州发展改革部门收到省上下达的计划后,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全额下转到各县市区,并抄送省发展改革委备案。
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收到市州下转的计划后,及时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投资计划下达后,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搬迁对象、安置地点、规模、标准和主要建设内容。如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或变更的,应按程序报省发展改革委批准。
第六章 项目建设管理
第十八条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按省级项目进行管理。
第十九条 省、市州、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有关前期工作。试点工程前期工作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实施方案、单项工程设计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按照行业规范标准编制。
第二十条 省发展改革委委托市州发展改革部门根据省发展改革委批准的实施方案,组织审批单项工程初步设计,初步设计的深度要达到工程建设的需要,并报省发展改革委备案。
第二十一条 对依托县城、小城镇、中心村集中安置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要纳入并服从县城总体规划或小城镇、中心村建设规划,同时按照规划要求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第二十二条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行合同制管理,由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与乡镇、施工单位及行业管理部门四方签订合同。其中,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工程管理与协调,乡镇负责组织群众参加工程建设,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工程技术管理及质量监督检验,施工单位负责工程建设。
第二十三条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严格按照批准的建设方案和相关规范组织施工,不得随意变更已经批复的单项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和建设内容。因特殊原因确需变更设计和调整概算的,应当报市州发展改革部门批准。
市州、县市区在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中,要严格按项目建设程序,建立科学的工程建设机制,确保工程质量。
第二十四条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行公示制。省上下达的计划经市州转下后,市州发展改革部门要将计划内容通过当地报纸等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布。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要将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建设内容、总投资及构成、项目实施单位、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监督电话等主要内容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向社会公布,建设单位要在工程实施地显要位置设置公示牌,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十五条 市州发展改革部门每年要适时组织相关部门对工程进行检查、指导,及时了解和掌握工程建设、资金到位及使用等情况,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并及时将检查情况报省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办公室。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应加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全程管理,做好搬迁对象审查、搬迁农牧户管理卡和搬迁人口资格审查表填制、资料整理和进度报表上报。同时,应该协调做好施工技术指导、工程质量检查等工作。
第二十六条 市州发展改革部门必须在每月7日前向省发展改革委上报本市州上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进展、资金到位、农牧民搬迁和安置等情况。
第二十七条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竣工验收按照《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竣工验收办法》执行。
第二十八条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竣工验收后要及时组织移交,并建立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确保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发挥效益。
第二十九条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严格按照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三年稳定的目标考核,对不能按期完成工程建设和搬迁安置任务的,省发展改革委将在两年内停止安排该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并相应调减正常以工代赈项目和资金。
第七章 资金管理
第三十条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建设资金包括中央专项、省预算内基建配套、省级专项配套和市州、县市区政府配套及群众自筹资金。
第三十一条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并按照工程建设进度及时足额拨付,严禁挤占、挪用。工程建设单位应严格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相关规定。
第三十二条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中央专项补助标准:跨县市区、跨乡镇、跨村搬迁按人均5000元标准补助;就近搬迁需改善生活条件和部分生产条件的,按人均3500—4500元标准补助。国家相关补助标准调整后,以上补助标准相应进行调整。
第三十三条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中央专项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解决搬迁群众基本生产条件及必要的生活设施,具体包括:
1.搬迁人口的住宅和必要的生活设施建设;
2.农田建设;
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及人畜饮水工程建设;
4.交通道路、农电线路建设;
5.适当安排教育、卫生、基层政权建设等项目。
第三十四条 县市区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积极引导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农村“六小工程”、国土整治、基层政权建设、教育、卫生、整村推进等项目资金,在保持原有的管理渠道不乱、资金使用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以县市区为单元,以规划为基础,以项目为支撑,做好资金整合工作。
第三十五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积极配合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市州发展改革部门应定期对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资金的拨付、到位、配套、使用等情况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三十六条 省、市州、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可以在本级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配套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项目管理费,主要用于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编制、方案评估、工程检查、成果宣传、课题研究、档案管理以及会议、资料、印刷等费用开支。
第八章 组织管理
第三十七条 省、市州、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总体规划的制定、重大事项和有关政策的协调,并对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方案的落实、技术方案的执行和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和严格考核。
第三十八条 省、市州、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宣传动员、组织实施、计划管理、资金监督、政策兑现、技术服务和检查验收等工作。
第三十九条 省、市州、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协调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和业务分工,做好本部门的相关工作。
第四十条 省、市州、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有计划地组织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管理人员开展学习、交流和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各地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