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概说董竹君革命事迹及其时代意义
概说董竹君革命事迹及其时代意义
学院:教育管理学院 姓名:赵 政
【内容提要】
董竹君,作为第一个参加革命的女企业家,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在充满荆棘的人生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为革命事业至死不渝的高尚灵魂;向我们展示了在封建气息浓郁的旧社会,一个贫家女如何身陷青楼又逃出、嫁入豪门却出走、最终又名震上海滩、名入青史的豪壮历程。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董竹君跌宕起伏、崇高伟大的人生进行了概述。在概述的基础上,根据她一身以革命为最大目标而进行个人求学和创业这一事实,分别从求学与革命、创业与革命两方面深入地展示了她革命的成长历程和主要的革命事迹。使人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她一生中求学、创业和革命的关系,并凸显其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立场。最后,文章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阐发了董竹君的成长和革命事迹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关键词】董竹君 革命事迹 时代意义 “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这是她对自己一生的总结。①她出生于上海一条臭水浜边上的贫苦之家,少年时期因家贫被迫辍学,沦为青楼卖唱女,后又结识革命党人跳出火坑,成为督军夫人。终不堪忍受丈夫的封建统治,携带四个女儿再度冲出封建家庭的牢笼,在上海开创了新的人生。她历尽艰难险阻,成为上海锦江饭店女老板,被誉为“中国的阿信”。解放后,她连续担任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她就是董竹君。
一、董竹君传奇人生的概述
董竹君,1900年生于上海的一户贫寒人家。父亲忠厚善良,性格和蔼,职业先是拉黄包车(又叫人力车),母亲性格直爽,待人忠诚,生性勤俭,靠给人家洗衣缝补赚取微薄的收入贴补家资。尽管父母亲整天拼命地干活,但仍不得温饱。双亲中,母亲不识字,父亲识字不多,但他们对董竹君的读书问题很是重视,把她看做是唯一希望。六岁那年,贫困的父母亲就把她送到附近私塾里念书,无奈天不遂人愿,父亲因劳累过度害了伤寒,家境边愈加穷困潦倒。12岁的董竹君不得不中途辍学,转而学戏并被送到五马路前面的长三堂子②里去,三百块钱抵押三年。
在长三堂子里,偶尔会有革命党青年为避风头到这里来聚会。董竹君爱听他们谈论国事,这使她明白了不少道理,并从内心佩服他们的救国志向。她还了解到日本女子可以就读于中学、大学、①② 董竹君,《我的一个世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扉页。
亦称青楼或书寓,指豪华精致的楼房妓院。师范学校等,于是,她便萌生了到日本求学的念头,希望多读些书,替国家、百姓做事。①在这里,她认识了辛亥革命功臣,当时的四川省副都督夏之时,并两情相悦。设法跳出火坑后与夏结婚。当时夏之时27岁,董竹君只有15岁。
结婚没几天,便随新婚丈夫去了日本,开始了全新的求学生涯。后因夏之时父亲病危,不得不与丈夫一同回国,从此卷入了旧式封建大家族的复杂生活。刚开始,夏家对其贫贱出身冷眼相看,她于是使出浑身解数,显示出了过人的精明贤能,很快就赢得了夏家上上下下的尊敬。1919年,夏家迁居成都,这时的夏之时突然被解除军权,意志的消沉使他逐渐由革命者转变为一个守旧的乡绅,开始以搓麻将和抽鸦片打发时光、麻痹自己。1929年,忍无可忍的她毅然放弃了华贵和富裕带齐女儿来到上海。这个离家出走的壮举轰动了成都,报纸称其为将军街走出的“女娜拉”。
到上海不久,董竹君结识了女共产党员和靠近共产党的进步学生。在这些女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的影响下,她读了马列主义的一些作品,并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此走上了创业养家、参与革命的道路,开启了人生崭新的一页。她先后开办了群益纱管厂、锦江川菜馆、协森印刷局等实业,成为当时上海滩家喻户晓的知名人士,故人多称其“董先生”。1935年,困厄交加的她经贵人相助创办了锦江川菜馆,后逐渐扩展,成就了一生创业的辉煌篇章。后来的多年中,她借助锦江饭店和茶室做为掩护,毫 ①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不犹豫地帮助革命党人和爱国志士,多方资助革命,协助党的地下工作,以“一介女流”的身份做出了许多血性男儿才能够做出的事情。
上海解放后,她将自己一手创办的锦江饭店(折合当时黄金3000两)全部奉送给国家。在后来接受《东方时空》采访时,她说:“我一生参与和支持革命,就是为了这个大的目标。”解放后,连任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在将近百岁高龄时她仍以惊人的毅力和记忆力完成四十余万字的长篇自传《我的一个世纪》。1998年,她安详地走完了自己奋斗不息的一生。
二、董竹君的求学、创业与革命
(一)求学与革命
董竹君一生中较为集中的进行学习是幼年在私塾的学习和1915年到1917年留学日本。
董竹君六岁那年,贫困的父母亲就把她送到附近举人刘老先生办的私塾里念书。后来,因父亲生病,家境更加穷困,连房租都付不起。更不用说董竹君读书的费用了。于是她不得不在十二岁那年辍学了。在私塾里,董竹君虽然很调皮,但聪慧好学,成绩优秀,深得私塾先生的喜欢。
1915年,与夏之时在上海举行简单的婚礼后几天,董竹君就踏上了赴日求学的道路。在日本,她刻苦修习数学、物理、化学、中文、日文等课程,读完东京御茶之水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全部课程。欲想继续赴法国求学,无奈四川合江老家有事而不得不于 1917年秋回国。在日本期间,还常在家中与男女留学生谈论祖国的大事、日本的动态和国际形势,尤其是俄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也常谈到法国大革命的事和卢梭的《民约论》。这样的讨论交流启发了她:想待学成回国,多多协助丈夫办国家大事;想为男女平等、争取女权多做些事;想创办事业,从经济上为革命事业开路。
除去上述两次是较为集中正规的接受教育外,她在一生中都不断地进行学习,或是向他人,或是向生活,或聆听交流,或留心观察,或读书看报„„
在长三堂子做“小先生”①卖唱的那段时期,她并没有在乌烟瘴气、纸醉金迷的环境中沉沦,而任然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通过观察聆听革命党人的言行进行学习。这使她了解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义和团„„到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列强要瓜分中国,老百姓越来越受苦等等情况。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她还了解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兴旺情况,并由此产生了去日本求学的念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成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在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那里的社会主义运动很发达。又因为喜欢法国的自由、平等、博爱,董竹君再一次萌生了去法国留学的念头,故在成都平安桥法国修道院曾补习过两年法文。另外,“五四”爱国运动爆发,革命的新思潮涌入了四川这闭塞的内地 ① 亦称清倌人,是对妓院中卖唱不卖身的姑娘的称呼。省份。她对“五四”运动后旧礼教遭到冲击,新思想渐入人心感到异常兴奋,于是,订阅了许多新书和报刊,在忙完一天的家务和子女教育后,在深夜的灯光下开始接受革命新思潮的洗礼,并常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自己。并日益坚定这样的信念:女性要站起来,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懂得与残酷的命运作斗争而自强不息,这是解脱枷锁的唯一出路。
1929年,在逃离封建家族生活后,董竹君领着四个女儿来到了风云变幻的上海。由于其积极进步、要求革新自强的人生观,她很快就结识了一些女共产党员和她们身边的进步青年学生。此后,他们就常常送书给董竹君看,其中如德国倍倍尔著的《妇人与社会》、恩格斯著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普列汉诺夫著的《历史唯物论》、辛克莱著的《屠场》、高尔基著的《母亲》、罗曼·罗兰著的《爱与死之角逐》等等。在自传《我的一个世纪》中她这样写到:“我记得我看《大众哲学》、《历史唯物论》的时候,激动得夜不欲眠,深深觉得书中对所有事物的分析判断非常正确,这才是人类社会的真理,是真正能够给穷人找出路的。”,“同时,我也明白了过去倾向日本明治维新后采取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后来又相信三民主义,都不是完全正确的。它们固然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阶段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它们都不能彻底解决人民的痛苦和求得世界大同的。于是,我也相信共产主义了。”
正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她参加革命的思想和要求,就一天天 地强烈起来了,并提出申请:“我想参加共产党,和你们一起干革命。”
(二)创业与革命
董竹君的第一次创业是在成都夏家。当时,受了日本明治维新后“大正”年间的所谓铲除封建思想的新教育和“五四”运动后女权运动影响的董竹君,出于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女子权利的争取,分别约于1923年和1926年创办了富祥女子织袜厂和飞鹰黄包车公司。织袜厂除两名男师傅外,女工都是聘请附近贫苦人家的女子。
但董竹君创业真正的辉煌及与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1929年以后在上海开始的,其中又以锦江饭店的开创可经营为代表。
在群益纱管厂于‘一·二八’淞沪会战中被日机炸为废墟后,董竹君经贵人相助,在上海开设了川菜馆,即锦江川菜馆,后因革命工作需要又增开锦江茶室。锦江自开门红后,营业上一路飘红,但锦江的另一个很重要的“红”就是积极掩护和资助革命活动的开展。董竹君在饭店内僻静处专设了雅间,安装了电话,供革命同志们使用,这些同志吃饭可以只签字不付钱。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成为了地下党员、进步人士、左翼文化界人联络、接头、开会的主要据点。当时夏衍同志、潘汉年同志等亦常来“锦江”进餐,董竹君尽量给以一切方便,如:让他们专用“特别间”(特别间在营业上是日无虚座的),分配最可靠的招待员,菜价也十分优待,甚至签字了事。董竹君正是凭着锦江川莱馆、锦江茶室 和超人的智慧胆识在十里洋场的上海同三教九流的人交往,甚至同“魔鬼”打交道,在隐蔽战线上,为掩护我党的干部和革命工作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另外,除去用于养家和子女教育之外,通过创业经营所获资金,董竹君都大量用于革命活动之中。例如,独资创办《上海妇女》半月刊杂志,宣传革命思想和女权思想;资助党的活动经费;支持青年学生组织及其爱国活动;资助和培养进步青年;为抗日战争募集资金等。又如,抗战胜利后,董竹君先后独资创办永业印刷所、协森印刷局、美文印刷厂,作为地下党的秘密印刷厂,印刷党的宣传品;1947年还独资为在上海掩护建立地下党交通站而创办美化纸品厂等等。总的说来,凡属于抗日救国和对革命工作有益的事,不管出钱、出力、出人,她总是尽力而为。
三、时代意义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董竹君这位世纪老人,她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堪称一部活生生的历史画卷。回顾她一生的成长经历和革命事迹,从中寻求她成就其非凡人生的原因,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从中得到的答案肯定是不一样的,比如:女性从寻求人格独立的角度;穷孩子从人生奋斗的角度;创业者从创业的角度;母亲从子女教育的角度;国家建设者从建设国家的角度„„但以下几点对于今天的任何人都是有重要借鉴意义的,这是不容质疑的。
(一)选择做成功的人是其它成功的先决条件 纵观董竹君一生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子女教育的成功、创业的成功和革命事业的成功。但这一切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她选择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基础之上,选择做成功的人是其它成功的先决条件。她丈夫夏之时就是一个正反教材结合的鲜活例子,夏之时在1919年突然被解除军权后,意志的消沉使他开始以搓麻将和抽鸦片打发时光和麻痹自己,遂逐渐由革命者转变为一个守旧的乡绅,而董竹君始终是积极向上、追求进步,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天壤之别最终导致夫妻离婚。董竹君做人成功可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思想观念上:她永葆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困境中始终没有丧失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坚定不渝的革命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重视子女和青年人的教育„„道德品质上:同情弱小和妇女,关心和乐于帮助他人,寻求个性和人格独立,顽强拼搏,从不向困难低头„„行为习惯上:严于律己,以身示范,做事力求精益求精,遇事沉着冷静„„所以,我们每个人,不管身处何位,身担何职,要想获取事业的成功,都必须首先致力于做一个成功的人。
(二)把个人奋斗同党和国家的事业联系起来
董竹君的成长奋斗的一生,不论是求学,还是创业,始终都围绕革命这个中心,时刻用革命这个最大目标指引自己朝前走。而那个时代,通过革命寻求民族独立和解放是时代的主流,是党和国家最大的事业。把个人奋斗与党和国家的事业联系起来,这就为个人的成功增加了客观上的可能性,同时,这也赋予了个人 成功更大的现实意义或历史意义。另外,正是董竹君把革命作为求学和创业目标的目标,她才从中获得了更大更持久的动力。因为通过革命寻得民族独立和解放能给她更大的期待,况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革命是必然成功的,这也使她确信自己的努力和行为。今天,我们同样应该把个人的奋斗同党和国家的更为宏伟的事业联系起来,把它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并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要关注时代给党和国家发展提出的命题,并投身其中,贡献个人才智的同时成就自己有意义的人生。
(三)正视生活给予的苦难,并从中不断获得启示和进步 在董竹君动笔写自己的自传时,有人建议说:您现在也是成功人士、荣誉满身,你不应该把贫苦的出生和被迫入青楼的经历写进去。但本着实事求是,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正视这些不如人意的生活境遇。事实上,董竹君的成功背后是无数的艰难困苦和采取正视的态度,就说青楼一段,你说要是她逃避、低头、沉沦,能有后来的董竹君吗?再说在上海,母亲逝世、父亲病重、失业、欠债、女儿们的养育费、社会舆论以及捕房还未完全放弃勒索款子等困厄一起涌来的那段日子,要是她消沉、恐惧、腿软,能有后来的董竹君吗?相反,在这些困难险阻面前,她始终积极面对,不断的克服它们,从而获得了进步。另外,董竹君在其自传中也讲到:正是童年、青年时的遭遇,在我心灵中曾播下一颗种子:我恨世间贫富不公平,并把为苦难深重的大众谋幸福作为 我一生的追求。这启示我们,要用积极的眼光去审视生活给予的苦难,只有在这时,智慧之花才从苦难的土壤中开始绽放。
今天,我们个人的成长与党和国家的事业中也必然充满了困难,失败也在所难免,我们同样要正视它们,要坚定意志、鼓足勇气,从中获得成功的启示和最终实现进步。其实,正是苦难生活给予了我们面对困难不低头,面对挫折不腿软的精神和能力。正所谓:失败是成功派来迎接我们的使者。
(四)不因循守旧,敢于突破,敢于创新
董竹君少年时期被迫辍学沦为青楼卖唱女,结识夏之时后跳出火坑成为督军夫人,因不堪忍受丈夫的封建统治携女再度冲出封建家庭的牢笼,这是她一生中两次最为重大的转折,从中也折射出她敢于突破,敢于超越的创新精神。其实在董竹君奋斗的人生旅途上,无数大大小小的事实都向我们证明:她是一个个性独立、具有批判精神、不因循守旧、敢于突破和创新的人;她多姿多彩的一生就是不断求变求新、不断超越和自我超越的一生。今天,我们要发展经济,管理社会,构建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就需要像董竹君这样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各种人才。就需要在学习、研究和工作中善于勤于独立思考,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和处理事情,结合实际情况大胆创造。
第二篇:于洪君:“一带一路”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
于洪君:“一带一路”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
引子
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议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印度尼西亚提议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短短两年多时间,“一带一路”不仅成了中国实现和平发展、全面复兴宏图大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参与、牵动国际关系走势的全球行动。
中国倡导“一带一路”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推动实现“一带一路”将遵循哪些原则,“一带一路”的主攻方向和当前着力点集中在哪里?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2014年3月发表的白皮书《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对此做了具体阐述。各方面权威人士和专家学者,也做了充分论述和解读。但就目前情况看,可以说人们对“一带一路”这个划时代倡议的认识并没有完全到位。如果我们放宽视野,站在创新区域合作模式、推动国际秩序重建、引领时代发展潮流、促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高度,深入研究“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新结论。
第一,“一带一路”是创新亚洲地区区域合作模式的新思路。
当今时代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上的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紧密。持续发展并不断深化的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是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重要表现,也是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升级换代的主要驱动力。中国所在的亚洲地区,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增长潜力最大的一个地区。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亚洲国家经济合作的意愿较低,经济一体化水平不高。相互间经济依存度远低于北美国家,更低于欧盟国家的水平。
在东北亚地区,中日韩三国经济体量很大,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但三国间的经济一体化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俄罗斯、蒙古和朝鲜三国经济上存在着明显的外向性需求,但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内在动力,对外开放与合作力度不够,朝鲜甚至长期实行封闭式的发展战略。在中亚地区,原为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等五个新国家,经济上曾共处于统一体系之内,地缘和人文方面也有密切联系,但独立后相互关系复杂,经济合作举步维艰,互联互通意愿很低,原有的基础设施互联体系,如供电网、公路网等,也被人为断裂。在南亚地区,印度等八个地区国家结成南亚联盟,但成员国的发展思路和资源秉赋差异巨大,各国虽为共谋发展虽然做出了一定努力,但成效甚微。唯有东南亚地区,印度尼西亚等国在东盟框架内密切协调与合作,并于十多年前大胆提议构建共同体,在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发展方面多有建树,明显地走在了亚洲其他国家的前面。
全面考察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和中国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特别是中国与周边各国发展经贸关系、推进技术合作,尤其是共建基础设施的成就和经验,可以说,中国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倡导和引领周边国家广泛开展务实合作,争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互协调,取得突破,不仅极为必要,而且完全。在某些条件较好的国家和次地区,可以统一规划,共同建设,共同使用;暂不具备共建条件的国家和次地区,可以各自规划,单独建设,而后相互借用,彼此受益。就这样,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思路,实行不同方式,就可以推动古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分阶段、分步骤地实现互联互能,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中国周边各国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也说明这一倡议恰逢其时。如果能顺利推进,首先实现政策相通,使“一带一路”与相关各国的发展规划有机衔接,使上海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南亚国家联盟、俄罗斯主导的欧亚联盟以及拟议中的中日韩经济合作相互协调,“一带一路”完全有可以成为打造亚洲区域合作新模式、开拓亚洲互利共赢新局面、提升亚洲经济一体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成为打造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进而成为打造整个亚洲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有效手段。
第二、“一带一路”是重新激发南南合作内生动力的新范式。
二战结束以来几十年间,国际社会一直为南北方国家之间,即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少数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鸿沟不断扩大而困扰。上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家为自立图强、脱贫解困提出了南南合作的设想,并为此做出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但是,由于南南合作缺少发达国家的真诚配合与支持,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又缺少切实可行的中长期纲领和多边行动计划,南南合作始终处于裹足不前、举步维艰状态,总体成效非常有效。进入21世纪以来,如何提升南南合作的质量和水平,打造南南合作的升级版,如何激发南南合作的活力并创新合作机制等问题,再次提到国际社会的议事日程上来。
中国领导人发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首要目的是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基础上,共同破解中国周边地区广大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严重掣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题。其主要途径,是通过实现地区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与互通,同时推动中国与相关国家的产能合作与技术合作,扩大相互间的经贸规模,开辟金融合作的新渠道,并进一步深化人文交往,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最终以中国的快速发展,带动周边国家及古丝绸之路沿线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最终不仅惠及中国自身和中国周边各国,同时也惠及原苏联东欧地区的所有转型国家,同时也惠及非洲及至更远地区的大批发展中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诸多国际事务中,其中包括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进程中的主要代表。中国倡导并推进“一带一路”,本身就是南南合作中的重大创举。也正因为如此,这一倡议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认同和支持,包括远在非洲、拉美和南太平洋地区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满怀期望和热情,与中国探讨参与“一带一路”的可能性,许多国家已与中国政府或相关部门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等文件。对于中国倡导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广大发展中国家也热烈欢迎,积极参与。印度、南非、巴西、埃及、阿根廷等新兴经济体无一例外地加入亚投行,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中国是南南合作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在发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中国提出了打造中国—中亚、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新构想,而后又陆续提出了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中国—非洲命运共同体、中国—拉美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相关构想和主张。如此下去,南南合作自然而然地将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出现前所未有的广泛参与、全面推进、联动发展、利益交织、共同进步的历史新局面。
第三,“一带一路”是引领和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新创举。
世界上不同国家之间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发展,并非始自今日。这一过程往往与国际经济关系、贸易格局、金融秩序、行为规则、安全机制的构建或重整相联系,其结果不仅事关参与国的发展取向,而且事关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国际社会在此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也有许多沉痛的教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美国为帮助濒临破产的西欧国家在废墟上实现战后重建,拯救百孔千疮的西欧经济和危机四伏的社会,斥巨资实施了马歇尔计划,即所谓的欧洲复兴计划。这个计划对于美国和西欧而言是成功的,其结果是所有西欧国家从此更加仰仗美国人之鼻息,全部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反苏反共阵线,搭上了美国称霸欧洲和世界的战车,这就大大加剧了刚刚开始的东西方冷战。美国通过所谓的马歇尔计划,名为复兴欧洲,最初还摆出高姿态,邀请苏联和东欧国家参加,但实际推行的是美国主导下的区域合作,实施的是霸权逻辑下的共建理念和集团政治背景下的经济一体化,从而打造了一个长期服务于美国全球战略的势力范围。如果没有当年的马歇尔计划,甚至也不可能有后来的冷战堡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当时的苏联政府或多或少地意识到了美国的意图,因而拒绝了美国要苏东国家参与欧洲复兴计划的建议。但是,在两个对立阵营、两种社会制度、两个平行市场、两大货币体系的思想指导下,苏联带领东欧各国搞起了莫斯科主导下的“经济互助”,参加经济互助委员会即经互会的,不仅有东欧各国,后来还有亚洲和拉美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不同于欧洲复兴计划的经合体系和框架内,苏联根据壮大自身实力地位并扩张势力范围的战略需要,极力推行国际劳动分工,在内政外交两大方面严密控制经互会成员国,同时建立了以莫斯科为总部的政治军事集团华沙条约组织。其结果是相互矛盾的,一方面,某些参与“国际劳动分工”的国家日益成为其附庸,严重丧失主权与独立:另一方面,某些不愿苏联控制的国家与苏联反目为仇,分道扬镳,导致社会主义大家庭最终瓦解。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首先基于人类社会的统一性,同时也基于人类利益的共同性,基于人类文明共同发展和进步的崇高理念。这一理念摈弃冷战思维、拒绝零和游戏,反对丛林法则,超越社会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分歧,超越资源秉赋障碍和自然地理阻隔。它不从根本上打破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不去颠覆现行的金融合作机制和产能转移规则,更不是重划势力范围和重建集团政治,而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道路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历史大潮,引导世界各国探索相互尊重并相互支持、共担风险和共克时艰、互利共赢与合作共赢的新道路,最终形成更为公正合理、更为健康稳定、得到广泛认同并使各国人民普遍受益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第四,“一带一路”是中国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新途径。
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两千多年前起始于中国的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物品和特产带到欧洲和世界上许多地区,同时也使欧洲和世界各地的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传入中华大地,其伟大意义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的直接联系,实现了广泛而深刻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多次谈到,随着中国的自身发展和逐渐走向强大,中国应当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总书记也多次表示,全面复兴和崛起中的中国,应当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与共同进步承担更多的责任、使命和义务。“一带一路”是实现当代中国人这一崇高意愿和理想的新途径。
当今世界属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倡导并大力推动建设陆上和海上两个新丝绸之路,首先着眼于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消除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的瓶径。在这个可能相对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国政府将会尽最大努力,为“一带一路”的实施提供多种形式的财力、物力和智力支撑。面对不可预测的风险和挑战,中国政府和企业可能为困难和挫折承担必要的损失和牺牲。也就是说,为了充分兑现和全面履行中国领导人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中华民族将义无反顾、矢志不移地履行自己的国际义务和责任。
中国倡导并推动实现“一带一路”宏伟计划,将使拥有数十亿人口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与中国一道,全面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现代化的步伐,这将有助于缩小人类社会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发展鸿沟,较好地解决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失衡与两极分化问题,从根本上铲除国家间对立与冲突的土壤,铲除以国家为背景的极端主义滋生蔓延的温床。实现这样一个崇高目标,将是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的了不起的新贡献。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是开放而不是排他的,是包容而不是封闭的。实施“一带一路”,不仅要发掘广大发展中国家自身的潜力,同时也要动员和利用发达国家的富余资源,调动国际金融机构和相关组织的潜能。邻国间的、次地区的和跨区域的资源配置、金融合作、产能转移、技术交换、劳动力流动,将使相关国家和地区,首先是欧亚大陆在基础设施方面实现前所未有的相互连通。这就会带动并推进更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政策理念相互衔接,进一步夯实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使世界上不同文明类型深入展开新形式的互动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届时将不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历史发展新常态。人类社会如能形成这样一个新局面,中华民族的贡献不仅无可比拟,也无法估量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