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稀土永磁材料物理性能测试方法第1部分磁通温度的测定》编制说明.doc
稀土永磁材料性能测试方法 第1编制说明
(送审稿)
2014年7月 部分:磁通温度特性的测试
《稀土永磁材料性能测试方法 第1部分:磁通温度特性的测试》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与协作单位
全国稀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12年转发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12年第一批国家标准修订计划的通知”(国标委综合[2012]50号),下达了《稀土永磁材料性能测试方法 第1部分:磁通温度特性的测试》国家标准的制定任务,计划号为2012023-T-469,完成年限为2014年。
稀土永磁材料性能测试方法 第1部分:磁通温度特性的测试为首次制定。负责起草单位为钢铁研究总院,一验单位为北京中科三环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二验单位为内蒙古包钢稀土磁性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和包头稀土研究院。
2、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
2012年7月,哈尔滨会议进行任务落实;
2013年11月,负责起草单位完成试验报告,将试验报告及统一样发送至验证单位,验证单位在接到试验报告后提出验证报告,并将验证报告发送至起草单位。
2013年11月,在试验报告及验证报告的基础上,由起草单位提出标准预审稿、标准编制说明等,并将试验报告、验证报告、标准预审稿、标准编制说明等(电子版)发送至稀土标委会秘书处。
2013年11月18日至20日,于江苏省苏州市召开2013年度全国稀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年会暨《稀土术语》等32项稀土标准工作会议,进行标准的预审。
2014年1月至6月,编制标准送审稿,进行验证性试验。2014年7月28日至31日,于呼和浩特召开标准审定会议。
本标准方法主要起草人为钢铁研究总院李卫,方以坤,朱明刚,郭朝晖,陈红升,孙威。工作包括组织制备了统一样品,与协作单位联系沟通,组织讨论实验结果,编写试验报告、标准预审稿、送审稿及编制说明。一验单位是北京中科三环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二验单位为包头稀土研究院和内蒙古包钢稀土磁性材 料有限责任公司。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标准内容的确定
1、编制原则
本标准是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的。
本标准是本着满足产品标准需求制订的,我们旨在确保方法的准确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标准内容的确定
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被广泛用于惯性导航系统中的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电子真空器件微波管、行波管、调速管和其它高精度仪表等器件中。永磁材料的温度稳定性(剩磁温度系数)是影响高精度仪表精确度、准确度、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如何准确测量永磁材料的温度系数,为高精度仪表设计制作提供重要数据,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电磁感应定律,采用亥姆霍兹线圈作为探测元器件,通过高精度低漂移积分器检测待测样品的磁通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来表征高性能低温度系数稀土永磁材料的磁性温度稳定性。基于此,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检测方法的优化、样品形状尺寸的限定,进而实现温度系数的高精度检测。
实现高性能低温度系数稀土永磁材料的磁通温度系数的准确、规范检测。本标准中,对测试试样的形状和尺寸以及表面光洁度进行了规定,并提出了典型的开路可逆磁通温度系数测试方法以及典型的检测装置,并对测试设备的关键技术参数给予一定的限定。
测量步骤: 1)试样的磁化
测量前先将试样沿轴向磁化至饱和,最大磁化场为该材料内禀矫顽力Hcj的3~5倍。
2)试样的稳磁处理
将磁化饱和试样从室温加热到温度(T2+20℃)后,保温2小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3)测试 打开磁通计预热30分钟后将经过准备好的试样放入装置中固定,将温度计与试样接触。
(1)调节控温仪器,使试样达到测试温度T1,温度波动小于0.1℃,并且保持30分钟及以上。
(2)调节磁通计的零点漂移,记录显示磁通1,测试五次取平均值(T1)。(3)调节控温仪器,使试样达到测试温度T2,温度波动小于0.1℃,并且保持30分钟及以上。
(4)调节磁通计的零点漂移,记录显示磁通2,测试五次取平均值(T2)。4)数据处理
由公式[(T2)(T1)]100%可计算出,T1至T2温度区间内的开路可(T1)[T2T1]逆磁通温度系数。
3、预审后对问题的处理
预审会有代表提出需要对标准中给出的技术参数进行相关条件性试验验证或说明。预审会后,起草单位重点进行了稳磁处理的温度与时间参数的条件性试验,并在一验单位进行相关的验证试验,此外,起草单位对标准中的其他各项参数的选择情况进行逐一说明。(1)稳磁处理的温度和时间
稳磁处理的目的是消除试样在测试温度范围内的不可逆损失,通常是在高于第二目标温度T2 20℃的温度进行一定时间的老化处理,经过条件性试验得到老化处理的时间为2h及以上。具体见“条件性试验报告”和中科三环的“一验报告”。
(2)磁化场的选择
磁化场的选择根据《GB/T 3217-1992 永磁(硬磁)材料磁性试验方法》中“6.1 磁化场”部分来确定,磁化场为该材料内禀矫顽力Hcj的3~5倍。(3)磁通测试
第一、第二目标测试点T1和T2保温时间的选择是基于尽量保证试样温度与检测温度一直,且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如0.1℃,而0.1℃的波动对于大多数温 度控制装置是能满足的。保温时间的长短参考老化处理试验结果。
三、与有关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规定了在开路中稀土永磁材料磁通随温度变化特性的测试方法。本标准适合各类稀土永磁材料开路可逆磁通温度特性的测量。
四、标准水平分析
国内现有测试永磁材料剩磁温度系数的技术主要为闭合磁路方法,如机械行业标准JB/T 8986-1999,国标GB/T 24270-2009,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 1239-2010等。对于此类闭合磁路测试方法,受积分器精度的制约,剩磁的测量误差在百分之一的量级,所以仅适用于剩磁温度系数较大的永磁材料的量测,不适合较低温度系数永磁材料(α(Br)优于-3×10-4/℃)的温度系数的准确测试。开路磁通测试方法,配备高精度积分器则更适合于低温度系数稀土永磁体温度系数的检测。
国内还没有关于开路方法检测稀土永磁材料开路磁通温度系数的国家标准,尚未查到其他国家、国际标准,本标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整个起草该期间,主要起草单位的工作得到了全国稀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也向在本标准起草过程中,提出建议和意见及参与审定的各位专家、代表表示衷心感谢!
钢铁研究总院 2014年7月14日
第二篇:汽车涂层耐紫外穿透性能测试及评价方法编制说明
《汽车涂层耐紫外穿透性能测试及评价方法》编制说明
(标准送审稿)
a. 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本标准依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14年12月12日印发中汽学函[2014]73号《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技术规范起草任务书》/任务书编号2014-3制定,标准名称《汽车涂层耐紫外穿透性能测试及评价方法》。本标准主要完成单位: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众泰汽车研究院、北汽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华晨宝马、PPG涂料(天津)有限公司、巴斯夫上海涂料有限公司、湖南湘江关西涂料有限公司、艾仕德涂料系统(上海)有限公司、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宝钢股份技术中心、上海涂料研究所、杭州库德表面处理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器、武进晨光金属涂料、Q-LAB、一汽大众、上海汽车、阿克苏涂料有限公司、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
2、主要工作过程
2015年12月由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以下简称中汽学会)提出制定《汽车涂层耐紫外穿透性能测试及评价方法》标准的申请,2016年1月成立了标准工作组,提出撰写思路并进行分工。
标准工作组于2016年3月在上海召开了标准启动会,会议确认了标准工作计划、撰写大纲、章节目录和工作分工。
2016年3月-2016年9月,标准工作组对标准编制策划确定的实验方案开展多轮试验验证,并修改,形成标准初稿版本。
2016年9月-10月,标准工作组完成了标准初稿的编制、函审及修改。2016年10月,标准工作组在天津进行了标准初稿评审。2016年11月-2017年7月,标准工作组对标准初稿进行试运行(试验验证),并修改,形成标准定稿版本。
2017年8月,标准工作组在苏州进行了标准专家送审稿的评审。
2017年10月,按专家评审的评审意见修订和完善标准文本,并向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提交标准送审稿。
2017年11月,单项标准终审会议(北京)。2018年1月,标准发布。3 主要参加单位和工作组成员及主要工作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众泰汽车研究院、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汽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上海涂料研究所、杭州库德表面处理技术有限公司、艾仕德涂料系统(上海)有限公司、PPG涂料(天津)有限公司、巴斯夫上海涂料有限公司、湖南湘江关西涂料有限公司、宝钢股份技术中心、中国电器、武进晨光金属涂料、Q-LAB、一汽大众、华晨宝马、上海汽车、阿克苏涂料有限公司、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邢汶平、王纳新、张馨月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吴吉霞、向丽琴、葛菲、侯黎、付长城、王福才、谯朝晖、苏琴、张岳、张恒、李婷婷、王浩、王俊、掌继锋、唐媛、刘翔、王玫玫、赵晓宏、岳晓峰、罗川、金锋、蒋龙平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邢汶平、向丽琴、葛菲。组建标准工作组,编写标准总体框架,编写标准目录中第1章(范围)、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第3章(术语和定义)、第4章(试验原理)、第5章(试验仪器和设备)、第6章(试验步骤)、第7章(试验评价)、第8章(试验报告)和附录A,收集标准工作组意见反馈并修改,工作汇报。
PG涂料(天津)有限公司、巴斯夫上海涂料有限公司、湖南湘江关西涂料有限公司,承担实验室试验验证工作。
标准工作组的其它成员负责对标准内容进行审核和修订,其中各主机厂成员主要负责第6章(试验步骤)和第7章(试验评价)标准内容审核和修订,仪器厂家主要负责第4章(试验原理)和第5章(试验仪器和设备)的标准内容审核和修订。b.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的论据
1、标准制订的主要依据
随着国家对环保越来越重视,不断有各类政策出台,极大的促进了国内汽车涂装水性漆的进程,国内自主汽车企业可开始大量研究和使用水性紧凑型工艺以及水性单涂工艺技术,以适应涂装“环保、提高质量和减低成本”的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汽车涂装生产线(以合资品牌为主)越来越多的采用水性紧凑型工艺,该工艺因采用免中涂,水性面漆B1涂层即不能太厚,又需承担抗紫外穿透性能及抗石击性能,因此对B1涂层(或B1+B2复合涂层)对紫外光的隔离性,即涂层的耐紫外线穿透性的检测就尤为重要。
此技术规范是免中涂材料的开发和免中涂材料的质量控制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试验和评价方法。所以,本技术规范将对水性紧凑型工艺及水性单涂工艺技术等免中涂工艺在汽车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起到重要作用。
2、标准制订的原则
本技术规范通过技术交流,参考国外先进汽车企业标准,并结合江淮汽车应用免中涂工艺的实际经验,对B1涂层(或B1+B2复合涂层、单面漆涂层等)的耐紫外线穿透性进行充分验证,提出本技术规范的试验及评价方法。
3、主要内容的论据
本技术规范规定了汽车涂层耐紫外穿透性能测试及评价方法,包括。
1、范围;
规定了标准的内容及适用范围。
2、术语和定义;
规定了日光紫外辐射、紫外线穿透性、石英载玻片、积分球。
3、试验原理;
规定了紫外穿透性能检测的试验原理。
4、试验仪器和设备; 规定了测试过程中用到的主要仪器和设备底材、膜厚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设备的要求。
5、试验步骤:
规定了两种试验方法(方法A:剥离制膜法和方法B:石英载玻片制膜法)的涂膜制定、涂膜膜厚测定、穿透率检测、数据分析等要求。
6、评价标准;
规定了汽车涂层耐紫外线穿透性能的评价标准,作为参考标准要求。
7、附录;
作为资料性附录,规定了不同涂装工艺的定义以及不同评价标准等级对应参考涂装工艺。c.主要验证情况分析 标准工作组对主要的涂装工艺涂层进行了评估验证,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分析,工作组确定了标准试验步骤及评价指标的可行性。d.专利涉及情况
本标准申报发明专利《一种汽车涂料耐紫外线穿透性能测试评价方法》,目前在实审阶段。e.预期达到的社会效益、对产业发展的作用
该标准的建立,本技术规范将对水性紧凑型工艺及水性单涂工艺技术等免中涂工艺在汽车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起到重要作用。f.采用国际、国内标准情况
目前国外的相关技术主要是各大汽车企业的标准,属于不能公开的范畴。国内、国外尚无此类国家或行业标准。g.与相关标准协调性
与相关标准没有冲突矛盾。h.重大分歧意见处理经过和依据
本标准在工作过程中,无重大分歧意见。i.标准性质建议说明 建议为推荐性标准。j.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在行业内组织实施。k.废止现行相关标准的建议 无
l.其它应予说明的事项 无
标准工作组 2017-10-10
第三篇:《信息安全技术 工业控制网络监测安全技术要求及测试评价方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 工业控制网络监测安全技术要求及测试评价方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1 任务来源
《信息安全技术 工业控制网络监测安全技术要求及测试评价方法》是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5年下达的信息安全国家标准制定项目,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承担,参与单位包括北京匡恩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工业大学,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和利时集团、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等单位。1.2 主要工作过程
1.2015年5月到6月,联系各个参与单位,进行任务分工和任务组织;研究现有国内外工控安全相关标准,分析各自特点,学习借鉴。2.2015年7月到8月 调研国内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现状,学习、研究、讨论国内外相关的标准及研究成果, 确定并编写总体框架。3.2015.8-2015.12 编写标准初稿,在工作组内征求意见,根据组内意见进行修改。4.2016年1月,向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崔书昆老师和王立福老师、石化盈科等行业用户、和利时等工业控制设备制造商、公安3所等科研院所、长城网际等安全厂商征求意见,根据反馈意见多次修改。5.2016年1月,标准编制组召开第一次研讨会,根据专家在会上提出的修改意见,对标准进行修改。6.2016年5月,标准编制组在“工控系统信息安全标准和技术专题研讨会”介绍了标准草案,听取了来自轨交、石化、电力、冶金、制造业、汽车等行业专家对标准草案的意见并根据专家在会上和会后提出的修改意见,对标准进行修改。7.2016年6月,标准编制组召开专题研讨会介绍了标准草案,并根据专家在会上提出的修改意见,对标准进行修改。8.2016年10月,在信安标委举办的成都标准会议周上,项目组就本标准研制情况在会上做了汇报,经组委会成员投票,同意形成征求意见稿。
二、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 2.1 编制原则
本标准的研究与编制工作遵循以下原则:(1)通用性原则
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诸多标准,包括:《工业过程测量与控制安全:网络与系统信息安全》系列标准(IEC 62443)、《推荐的联邦信息系统和组织的安全控制措施》(NIST SP 800-53)、《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指南》(NIST SP 800-82)和《信息安全技术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控制应用指南》,既确保标准科学性,又使得标准内容符合我国国情。
(2)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原则
标准规范是对实际工作成果的总结与提升,最终还需要用于实践中,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做到可操作、可用与实用。为此,在本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起草组广泛征求行业用户意见。所涉及的工业控制协议是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控制领域的,也允许根据实际情况添加新的工业控制协议。2.2 主要内容
本标准以工业控制网络监测系统的安全功能要求为研究目标,研究工业控制系统的技术架构特点、存在的安全漏洞和面临的安全威胁,确定需要监测分析的工业控制协议和监测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主要内容为针对工业控制网络监测系统开展产品安全等级划分、监测技术要求、安全保证要求、测试评价环境及要求、安全保证测试等,从而规定了工业控制网络监测系统的安全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效果
工业控制系统是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一系列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包括电力电网、轨道交通、石油化工以及核工业等。网络攻击破坏工业网络信息系统的同时,将极大威胁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导致国家经济、国防等遭受重大损失。对于工控控制网络内的安全事件进行收集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或遭到入侵的迹象,并依据既定的策略采取一定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工业控制网络监测是工业网络动态安全的核心技术,其相关设备和系统是整个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对网络环境下日新月异的入侵事件和过程做出实时响应。工业控制系统特点决定了其安全产品需满足高可用性、不频繁升级、低时延、兼容众多工业私有协议、适应严酷工业现场环境等特性。因此工业控制网络监测系统设计需要兼顾工业应用场景与控制管理等多方面因素,以优先确保系统的高可用性和业务连续性。
本标准征求意见稿是在深入研究国外工业控制系统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充分调研国内工业控制系统应用,广泛听取了专家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的。
本标准编制期间调研和分析了国内工业控制系统应用和安全现状,研究和分析了国外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体系相关文件和标准,内容包括对网络监测系统的安全功能要求和系统自身安全要求。安全功能要求包括安全事件监测、安全事件响应、安全策略配置和安全事件审计;自身安全要求包括产品管理、产品可靠性、系统维护、访问控制和通信安全。本标准是针对用于各行业的工业控制系统网络监测系统给出的安全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可以用于工业控制网络监测系统设计、开发及测评。
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以及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或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有关数据对比情况
本标准在编写时参考了GB/T 20275-2006 信息安全技术 入侵检测系统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GB/T 26269-2010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技术要求,和 GB/T 26268-2010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测试方法等相关标准。
五、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的编制,要与《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控制应用指南》等相关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标准协调一致,提供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领域的实施层标准指导。
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本标准编制过程中未出现重大分歧。详见标准意见汇总处理表。
七、国家标准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或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建议
建议本标准作为推荐性国家标准发布实施。
八、贯彻国家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过渡办法等内容)
本标准作为国家工业控制系统相关标准体系的一部分,在具体实施时建议与管理、评估类标准配合实施。
九、其他事项说明
本标准不涉及专利。
标准编制组 201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