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素材: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以及候选人事迹整理
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1、科学泰斗——钱伟长
【获奖名片】赤子
【颁 奖 词】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意有祖国。
【人物介绍】钱伟长(1912-2010),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早年攻物理学,留学加拿大期间已经显露出非凡才华。28岁时,他的一篇论文已经让爱因斯坦大受震动,并迅速成为国际物理学的明星。抗战结束后,钱伟长坚持回到祖国,在艰苦的条件下,拒绝美国科学界的诱惑,忠于祖国,坚持实现“科学救国”的抱负。为新中国开创了力学科学教育体系。他学贯中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7年,钱伟长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但是钱仍然没有放弃科研和对祖国的忠诚。1977年以后,他不辞辛劳,去祖国各地做了数百次讲座和报告,提倡科学和教育,宣传现代化,为富民强国出谋划策。1990年以后,他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及和平统一祖国的大业奔走。
有人说,钱伟长太全面了,他在科学、政治、教育每个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常人无法企及的。钱伟长说: “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他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一直坚持的专业:爱国。
其重要贡献有:1946年,他与冯·卡门合作发表了《变扭率的扭转》,成为国际弹性力学理论经典之作。1947年,在正则摄动理论方面创建了以中心挠度wm为摄动参数作渐近展开的摄动解法,在国际力学界被称为“钱伟长方法”。1948年,在奇异摄动理论方面写出有关固定圆板的大挠度问题的渐近解,称为“钱伟长方程”。解放后,致力科学理论和工程力学领域,成为我国近代应用数学与力奠基人之一。
2、信义兄弟——孙水林 孙东林
【获奖名片】信义
【颁奖词】言忠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传奇,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雪夜里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独一个。雪落无声,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
【人物介绍】 孙水林,男,1960年生。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泡桐镇人,建筑商。孙东林,男,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泡桐镇人,孙水林弟弟。
2010年2月9日,腊月廿六。在北京做建筑工程的孙水林回到天津,原定与暂住在天津的家人和弟弟孙东林聚一天再回武汉,但他查看天气预报了解到,此后几天,天津至武汉沿线的高速公路,部分地区可能因雨雪封路。他决定赶在封路前,赶回武汉,给先期回汉的民工发放工钱。春节前发放工钱,是他对民工的承诺。
当晚,孙水林提取26万元现金,带着妻子和三个儿女出发了。次日凌晨,他驾车驶至南兰高速开封县陇海铁路桥段时,由于路面结冰,发生重大车祸,20多辆车连环追尾,孙水林一家五口全部遇难。
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在大年三十前一天,来不及安慰年迈的父母,将工钱送到了农民工的手中。因为哥哥离世后,账单多已不在,孙东林让民工们凭着良心领工钱,大家说多少钱,就给多少钱。钱不够,孙东林就贴上了自己的6.6万元和母亲的1万元。就这样,在新年来临之前,60多名民工都如愿领到工钱,孙东林如释重负。
“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孙水林、孙东林兄弟20年坚守承诺,被人们赞为“信义兄弟”。2010年9月,孙水林、孙东林兄弟入选“中国好人榜”。
3、玉树不会忘记的康巴铁汉——才哇
【获奖名片】铁汉
【颁奖词】对乡亲有最深的爱,所以才不眠不休,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才不离不弃,铁打的汉子,是废墟上不倒的柱,不断地梁。他沉静的面孔,是高原上最悲壮的风景。
【人物介绍】才哇,男,青海省玉树州结古镇扎西达通村第三社社长。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住玉树州粮油公司的才哇在一阵山摇地动中懵了,回过神来以后他立即冲出了家门,开车赶往扎西达通村,他要去救自己的村民。在路上,他看着四处坍塌的房屋和被困的受伤群众,马上停下来投入到救人当中。“才哇,你们家的房屋全塌了,人被压了,你快去看看吧!”一名村干部带来的这一噩耗如晴天霹雳。然而,才哇继续在废墟里刨挖的双手却一直没有停歇下来......在紧张运送了近30多名受伤的各族群众后,他安排好下一步工作,急急忙忙赶回家去。可那个时候,呈现在他眼前的却是亲戚们帮助他料理亲人后事的场面,看着刚从废墟中挖出的3位亲人的遗体,撕心裂肺的巨大痛苦迅速穿透了才哇的身心。当他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救灾晚会上接受采访时,他最大的愿望依然是能以最快的速度回到玉树,回到他的村民身边。
4、“雷锋传人”——郭明义
【获奖名片】 传人
【颁奖词】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人物介绍】郭明义,男,1958年12月生,辽宁鞍山人,1982年复员到齐大山铁矿工作。1996年至今,任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
入党30年来,他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从1996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工友们称他是“郭菩萨”、“活雷锋”,矿业公司领导则称因郭明义使整个“矿山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2002年,郭明义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2006年,郭明义成为鞍山市第一批遗体和眼角膜自愿捐献者。
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
5、舟曲之子——王伟
【获奖名片】砥柱
【颁奖词】大雨滂沱,冲毁了房屋掩埋了哭喊。妻儿需要你的肩膀,而人民更需要你的脊梁。五百米的距离,这个战士没有回家,那个最漆黑的夜晚,他留给自己一个永远不能接起的电话,留给我们一种力量。【人物介绍】 王伟,27岁,陕西省大荔县埝桥乡游斜村人,武警甘肃总队甘南藏族自治州支队舟曲县中队副中队长。
2010年8月7日晚11时20分,雷电、暴雨笼罩着舟曲县城,27岁的王伟正在单位值班,不敢一个人住在家的妻子当晚睡在娘家。屋外的雨越下越大,王伟立即向中队领导汇报雨情,准备应对突发事件。集合哨响起,73名武警战士带上雨披和应急灯开始清点人数。集合完毕不久,营房开始晃动......11时48分,王伟带领25名官兵冒雨冲入泥石流现场。天像裂开了口子,雨水砸在王伟脸上,周围一片漆黑,即使打开应急灯,能见度也不足5米。扶着倒塌的碎石,凭借着记忆与呼救声,王伟与救援队战士搜寻着生还者。没有任何工具,王伟和救援官兵徒手掀开瓦砾,他与战友营救20多个小时,让23条生命逃离了死神的威胁,而自己怀孕2个月的妻子和岳父母一家四口人却遇难,被浑浊的泥石流无情吞噬。
救灾的那几天,王伟总会习惯性地掏电话、看妻子的未接来电。“不知道她最后会说什么„„”王伟拭去眼泪又说:“我现在就想多救人,多救出一个人,心里才能好受一些!”。
6、草原曼巴——王万青
【获奖名片】仁者
【颁奖词】只身打马赴草原,他一路向西,千里万里,不再回头,风雪行医路,情系汉藏缘。四十载流年似水,磨不去他对理想的忠诚。春风今又绿草原,门吧的故事还会有更年轻的版本。
【人物介绍】 王万青,男,汉族,66岁,上海人,中共党员,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2003年退休。
1968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自愿到条件极为艰苦的甘南州玛曲县工作,在贫穷落后的玛曲草原一呆就是42年,其间,他放弃了多次回上海的机会,凭着对玛曲人民、对藏族同胞的深厚感情,艰难地通过了生活关、语言关,毅然选择长期留守在高原。40多年来,他视藏乡为故乡,视牧民为亲人,克服重重困难,全心全意为牧民群众解除病痛,得到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书写了一段藏汉水乳交融的民族团结佳话。
王万青在阿万仓卫生院的20余年时间里,每年接诊病人3500余人次(当时阿万仓乡总人口3400余人),20年累计接诊7万余人,累计手术上万例,在当时医疗设备不足、乡卫生院基础设施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他以精湛的医术,以一名医生高度的责任心成功救治了无数个生命垂危的患者。在任阿万仓乡卫生院院长的10年中,他建立了全乡3000余人的门诊病历,使全乡90%的牧民有了健康档案,为开展牧民发病情况分析和提高救治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调到玛曲县人民医院后,他开展的许多手术填补了玛曲高原外科手术的空白。
王万青高度重视高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为此,他和藏族妻子凯嫪一起起早贪黑,逐一给当地牧民实施预防接种。他曾背着X光机、心电图机,骑马去冬窝子(冬季定居点)为牧民进行健康体检。1981年他一人独立完成了全乡布病普查任务,因阿万仓乡地域黄河上没有桥也无渡船,为了开展计划免疫,他曾经抓着马尾巴冒险来往黄河两岸。1985年阿万仓乡“四苗”接种率达到85%,成为当时玛曲县至甘南州计划免疫工作的先进典型。
现在他的家人子女全都生活、工作在这片土地上,可以说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草原,奉献给了玛曲的卫生事业和这里的人民。如今虽然退休了,但他仍然坚持经常指导县医院的外科手术,并经常在家里给上门的藏族群众治病送药,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草原曼巴(好医生)”。他的这种扎根玛曲高原,情系医疗卫生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在玛曲草原从80年代开始到今天被传为佳话。
7、烈焰之中筑大爱——王茂华、谭良才 【获奖名片】 炽爱
【颁奖词】烈火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测试,生命是一道良知大爱的考验,你们用果敢应战,用牺牲作答!一对狭义翁婿,火海中三进三出,为人们讲述了什么是舍生忘死,人间挚爱!
【人物介绍】 王茂华,男,1983年11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中学教师。谭良才,男,1966年4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冷水村村民,系王茂华的岳父。
3月21日14:50许,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村一栋普通民房内,厅堂里有5名幼童在嬉戏,一个孩子打着了手中的打火机,灾难就这样突然到来。王茂华和谭良才得知火情之后,奋不顾身地数次冲进火海,成功救出5名孩子,而王茂华与其岳父谭良才却被严重烧伤。
王茂华烧伤面积达98%,经多方救治无效,于5月2日凌晨1时19分不幸去世,年仅27岁。谭良才烧伤面积达85%,目前处于良好的恢复调养期。
满怀无私无畏的爱,王茂华、谭良才这对普通婿丈在刹那间如化茧成蝶般绽放出了耀眼夺目的生命之光。
王茂华与岳父谭良才火海英勇救人的先进事迹感动全国,江西省人民政府,宜春市委、市政府分别作出向英雄表彰学习的决定,王茂华同志被授予革命烈士、五四青年奖章、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
8、三栖尖兵——何祥美
【获奖名片】神兵
【颁奖词】百折不挠,百炼成钢,能上九天,能下五洋,执著手中抢,百步穿杨,胸怀报国志,发愤图强。百战百胜,他是兵中之王!
【人物介绍】何祥美,男,汉族,29岁。江西崇义人,现人民解放军73653部队73分队上士。1999年12月入伍时,何祥美只是一个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村青年。当兵第6年,南京军区抽调了一批训练尖子组成狙击手集训班,何祥美幸运入选。从此,开始了一个传奇的军旅生涯。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何祥美已经让自己成为一名具备“三栖”作战能力的全能战士。三栖尖兵的美誉是艰苦的训练换来的。
刚进入狙击班,他就立志要成为狙击手中的王者,强迫自己去忍受炼狱一样的生活。
训练中,何祥美总是第一个端枪,最后一个放枪。狙击手不仅要懂得如何射击,还深入学习和掌握射击原理。凭着一股韧劲,他啃下《射击学》、《终极狙击手》等专业书籍;常年阅读《轻兵器》、《兵器知识》等杂志;整理笔记3万余字,绘制各种图表60多张,记录各种数据850组,打下扎实的射击理论基础。
狙击手因射程远,对射击环境格外敏感,稍有变化便要调整瞄准点,俗称“修风”。这也是狙击手达到“人枪合一”境界的必经之路。为迈过这道坎,何祥美把毫无规律可循的数千个射击参数,牢牢“烙”在脑海里,在实践中用心体味揣摩。如今,射程随你定、目标可大小,何祥美抬头一瞟,几秒钟内便能判定风向、风速,目测距离和高低角,得出正确的修正值。其结果多次与测量仪比对,误差接近于零。
魔鬼般地训练,铸造出一个又一个神奇:何祥美精通狙击步枪、匕首枪、微型冲锋枪等8种轻武器射击,在200米距离上指哪打哪,发发命中要害;手枪速射,从拔枪、上膛到击发,仅需0.58秒„„
过硬的本领使他被战友们封为“枪王”。关键时刻“枪王”显神威每逢重大活动,部队都要抽调最厉害的狙击手参与安保。这种任务,每次都落不下何祥美。2006年以来,先后参加20多次汇报演示,被上海合作组织峰会、APEC会议等指定为安保人员、1号狙击手。
2007年11月,给军委徐才厚副主席汇报演示时,一发准确命中目标靶心,受到徐副主席的表扬和肯定,并单独接见和合影。被表彰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荣立三等功2次。
当一名神枪手的目标实现后,何祥美又有了新的目标——成为“空中猎鹰”。他广泛涉猎和钻研相关知识,不舍昼夜。4个月的训练时间,何祥美成功处置10多次险情。凭借过硬的素质和技术,何祥美试飞某飞行器成功并当上教员。喜欢挑战的何祥美又给自己找到了新目标——潜水。潜海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课目,稍有不慎,水压便会对人产生致命伤害。考核时,何祥美第一个跳入冰冷的海水。他1米1米慢慢地下潜,每下潜2米都会进行一段时间抗压。等他上岸时才发现,只有他一个人完成了10米海底下潜的训练任务。
业务精熟,不忘理论学习。刚到部队时,何祥美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他见缝插针看书学习,所有的节假日都有效利用起来,经过3年艰苦努力,他通过全军法律专业自学考试的全部15门课程,拿到大专文凭。
从农家子弟到具备特种爆破、深海潜水、伞机降等30多种作战本领的军事尖子,从普通一兵到“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南京军区战士何祥美,用青春、热血和忠诚,把自己的军旅生涯书写得既精彩又壮美。
9、最美洗脚妹——刘丽
【获奖名片】姐姐
【颁奖词】为什么是她,一个瘦弱的姑娘,一副疲惫的肩膀。是内心的善良,让她身上有圣洁的光芒。她剪去长发,在风雨里长成南国高大的木棉,红硕的花朵,不是叹息,是不灭的火炬。
【人物介绍】 刘丽,29岁,来自安徽颍上县的农村姑娘。
刘丽有五个兄弟姐妹,因家境贫寒,14岁那年,还在念初中就辍学了,她要外出打工,挣钱为弟弟妹妹交学费、贴补家用。她先后到湖北、江苏等地打工,做过服务员,当过保姆。2000年至今,刘丽一直在厦门一家足浴城当“洗脚妹”,月薪2000-3000元,曾被老家的人误会。然而,让身边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为了“生计”打拼的刘丽,把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大部分积蓄都捐助给了那些贫困学生,她自己却仍然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据厦门同安区妇联透露,从2006年起,刘丽通过厦门市妇联在同安一些中小学校展开一对一资助,资助人数也从最初的7个至10个,到现在固定的37个。她把赚来的钱几乎都资助了贫困学生,还号召数百位好心人加入她的爱心团队。虽然有人说她“傻”,但更多人认为---她是中国最美的洗脚妹。
10、警界保尔——孙炎明
【获奖名片】活着
【颁奖词】重犯监室年年平安,而自己的生命还要经历更多风险。他抖擞精神,让阳光驱散铁窗里的冰冷,他用微笑诠释着什么是工作,用坚强提示着什么是生活。人生都有同样的终点,他比我们有更多坦然。
【人物介绍】“我的生命延续一天,就要把工作干好一天!我的工作对象是一个特殊群体,能在有生之年,多挽救几个误入歧途的人,是我最大的心愿”――摘自孙炎明语录6年前,他被确诊患上脑癌,先后动过三次大手术„„可每当身体稍好一些,他就主动要求上岗工作,被同事们尊敬地称为警界的“保尔柯察金”。他的事迹传开后,在各界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他,就是浙江省金华市公安局东阳看守所民警孙炎明。“我允许自己有一个小时的悲伤”
2004年春,孙炎明的左后脑勺出现肿块,有点红,有点痒。妻子张春香催了他多次,要他去看病,但因为看守所里工作忙,他拖了两个月才去医院,在门诊做了一个手术。几天后,孙炎明的主治医生詹晓洪打电话到他家里,想找张春香,没料到是孙炎明接的电话。他说话显得吞吞吐吐。“我是当警察的,最擅长的就是戳穿谎言。没事的,你和我说实话。”孙炎明说。詹晓洪最后无奈地说:“脑癌!必须尽快再次手术!”
孙炎明说,得知病情,他在家里沙发上静坐了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后,他清醒过来,告诉自己:手术,然后战胜癌症!“这是我40多年来任悲伤蔓延的一个小时。唯一的一个小时。”孙炎明说。
即使是在医院治疗期间,孙炎明也相当乐观,甚至经常开导同病房的病友。詹医生说,从医近30年来,还从来没有见过病人在面对癌症时如此坦然与豁达。但詹医生还是担忧:“老孙对工作太拼命了,最好能多注意休息。当年跟他同病房的几人都相继去世了”。“这样正常地工作着,我才很快乐很充实”
面对记者的采访,孙炎明微笑着说:“其实,我没什么好写的,我所做的就是一名普通监管民警的工作。在别人眼里,我是脑癌患者,可以在家养病不用来上班,可在我看来,得了癌症没什么,我觉得这样正常地工作着,我才很快乐很充实。”他后脑勺上因手术留下的一块大伤疤,无声地诉说着主人的坚强、乐观和淡定。
考虑到老孙的病情,东阳看守所所长何一平曾对他说:“老孙,工作能干多少就干多少。吃不消的话,你随时提出来,不要硬撑着。”不料,听了这话,孙炎明有些急了,说:“我自己很清楚,老天留给我的日子不会很多了。如果你让我休息,我就会整天想着病情,那样愁都会把我愁死。2004年我开刀时,与我同病房的几个人都已相继去世了。我正因为有这份工作,感到快乐,生命才延续到现在。我不要组织照顾,所里有什么难事尽管分配,千万不要把我当病人看待。”听了他的话后,何一平很意外,也很感动。
每天下班前孙炎明总会挨个巡查监室。看到自己负责的监室安全正常、秩序良好,孙炎明才会放心地下班。“不要他们记住我,只要他们好好做人”
“虽说生病之后,自己的精力大不如从前,大伙也都让我少干点。我想如果能在有生之年多挽救几个误入歧途的青少年,那该是多大的功德呀。再说,如果不工作,我的生命不一定能延续到今天。”
在在押人员的眼中,孙炎明是他们的“贴心人”。自调入看守所工作以来,每年的春节,老孙都跟在押人员一同度过。平时,在押人员在生活中遇到问题都愿意向他反映,而他也像一位慈父,认真仔细地了解情况,不厌其烦地做好疏导教育工作。孙炎明分管的两个监室,在全所始终保持着两个“最好”:在押人员秩序最好、教育转化效果最好。
一个东阳小伙子偷了辆摩托车,被刑事拘留后,他想不开,嚷嚷着要自杀。孙炎明把他叫出监室,扭过头让他看看后脑的疤痕,问他:“你可知道我这后脑的疤痕是啥回事吗?是打架打出来的吗?当然不是!是不小心跌出来的吗?也不是。这是开刀动手术留下的。脑袋上开刀动手术,够吓人了吧!我再告诉你更可怕的,我得的是脑癌,我现在跟你谈话,说不定明天就死了,可我今天仍要好好过。你还这么年轻,知错就改,仍有美好的未来呢!”孙炎明的一番直白,这个小伙子愣住了,羞愧地说不出话来。打那以后,他自觉遵守监规,再也不寻死觅活了。
孙炎明每年都会接到已在外地劳改的服刑人员来信,信中的内容都是感谢他的挽救。孙炎明说:“我不要他们记住我,我只要他们记住我的话,好好做人就行。” “我很幸福” “说实在的,我们一家现在能够这样坦然面对,都是老孙的乐观态度在影响着我们。”孙炎明的妻子张春香说,看到丈夫笑对病魔,几十年来积下的辛酸劳苦,都化为欣慰与自豪。
孙炎明的家是一个不足90平方米的套间,一家三口住了20来年。房间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家什,几件主要的家电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买的。虽然生活不算富裕,但一家人相亲相爱令人羡慕。
张春香在一所小学当教师,她对丈夫的工作给予了最有力的支持。她说,老孙是一个很淡定的人,对生活向来都没什么要求,平平淡淡、顺其自然就好。在工作上,他从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从民警转变为管教也不挑剔。“跟孙炎明从结婚到现在,我觉得精神上很充实。”
至今,女儿仍念念不忘高考完毕去见父亲时的情景:病床上,父亲戴着眼镜悠闲地翻着书本,与她想象中插着氧气管、病恹恹的病人大相径庭。“爸爸今天还吃了一小碗饭呢!”女儿像发现新大陆似地欣喜地告诉母亲。父亲的坚强与乐观使她擦干了眼泪。
老孙手术后经常性地头痛,浑身无力。看着孙炎明每天面带倦容地回到家中,妻子心疼不已,有时免不了要劝说上几句。可妻子的劝说换来的是孙炎明一次又一次的坚持。老孙说,“既然去上班,就该尽心尽职,不能稀里糊涂混日子。
正在复旦大学读博士的女儿谈到爸爸时,说:“人最大的幸福是有人爱、有事做、有理想,我爸爸做到了!他总说他很幸福,因为警察这份神圣而崇高的职业,就是要把奉献作为自己的一种责任、承诺、精神和义务,让生命在奉献中得到升华。爸爸现在做的就是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奉献自我、不留遗憾。”
特别奖3个 1.海地中国维和人员
北京时间1月13日5时53分,海地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首都太子港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受灾情况严重。此次地震共造成近20万人丧生,其中包括8名中国维和人员遇难。
据了解,此次地震震中位于海地首都太子港西部约15公里处,震源深度约为8公里。而中国第八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的驻地就在太子港。
海地时间1月12日下午13时40分左右,朱晓平一行降落在海地首都太子港机场。他们一刻也没有休息,随即赶去中国维和警察营地,看望维和队员。然后,又赶赴联海楼与联合国官员商谈。16时53分,灾难降临。
“维和英雄,浩气长存”。2010年1月19日,公安部政治部正式批准在海地地震中不幸遇难的8名中国维和警察为烈士。1月20日上午9时,公安部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为8位遇难维和人员举行共和国公安维和英烈遗体告别仪式。
2.K165次列车乘务组英雄列车
2010年8月19日15时15分,西安开往昆明的K165次旅客列车运行至宝成线德阳至广汉间,洪水致使石亭江大桥5、6号桥墩倒塌,7号桥墩倾斜,造成列车机后5-17位车辆脱线,1318名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严重威胁。危急时刻,K165次列车司机果断采取紧急制动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列车停稳;K165次列车乘务组临危不乱,迅速组织旅客有序撤离,在15分钟内把所有旅客安全转移,随后列车15、16号车厢坠入江中。此次事故中,旅客和铁路职工无一人伤亡,创造了抢险救援的奇迹。
铁道部授予西安铁路局西安客运段K165次列车第二乘务组“抗洪抢险勇救旅客英雄列车”荣誉称号,给予记大功一次,同时授予火车头奖杯。3.中国志愿者
世博会,亚运会都有你们忙碌的身影。2010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候选人:王江 方圆百里只身一警
王江,男,中共党员,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公安局郊区分局四丰派出所民警。
作为一名普通民警,他立足本职爱岗敬业,踏实工作服务百姓。他所在的松木河警区面积133平方公里,距离市区70多里,茫茫的山林平野中,分布着7个自然村和3个大农场,最远村屯在30里以外,地广人稀,治安复杂。为了工作,他放弃城镇的3间大瓦房,举家搬进了松木河18平方米的茅草屋。为了和群众及时沟通,他把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写到各村的墙上,这个号码就成了松木河的“110”,他还在家门口装上了一盏“小红灯”。乡亲们都说:“一看到这红灯,就觉得有了主心骨。”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王江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15年来,不管村里的大事小情,王江都要去管,群众愿意也放心让他管。15年来,王江走过的山路超过10万公里,两年就要更换一次自行车外胎,每年都穿坏三四双鞋。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泥,骑着自行车,遇山翻山,遇水趟水。特别是冬天,饿了,就吃几口干粮,渴了就吃几把雪。他还从公安部给他的奖金里拿出5000块钱,给村里安上了9盏路灯。
作为一名公安卫士,他把人民警察保护人民的铮铮誓言,铸造成打击犯罪、维护稳定、确保一方平安的钢铁脊梁,成为了百姓心中的真英雄。王江给自己定了个原则:“再远也不能少走一户人家,再累也不能耽误一次出警,再险也不能放过一个嫌疑人。”2006年大年初四,他只身一人面对杀人恶魔毫不畏惧,带着病重的身躯与歹徒殊死搏斗,最终将杀人恶魔擒获。15年来,王江组织各村屯大巡逻、大联防,使当地治安形势有了明显的好转。
从1994年调到佳木斯市郊区公安分局松木河派出所至今,王江扎根佳木斯市郊区松木河村已15年。他放弃了家乡舒适的生活环境,让老伴当起了“义务协警员”。他执着履行着人民警察的职责,为保一方平安默默地奉献,以实际行动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2010年1月7日,王江因积劳成疾久患重病,经多方抢救无效逝世,终年55岁。弥留之际,他命令刚刚成为人民警察的儿子庄严敬礼,以示继承父亲遗志的郑重承诺。
2010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候选人:邱成龙 为导弹写“剑谱”的人
邱成龙,男,中共党员;1940年出生,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研究员。2009年10月29日,因患肺癌病逝,终年69岁。
1975年,邱成龙被选调到第二炮兵某研究所,进入导弹研究领域的核心。中央军委将“战略导弹作战运用研究”列为重大科研工程,组织全国近千名科研人员展开联合攻关,由邱成龙担任技术牵头人。他带领团队连克8道核心技术难关,获40余项关键成果,编写出中国第一部《战略导弹作战运用手册》。
“导弹作战运用计算表”是一项理论计算类研究课题,当时国际上也属难题。多少个日日夜夜,邱成龙行走在弹道作战数据的丛林里,缜密推演数百万组数据,草稿装了4麻袋。3年后,他把数百万组原来只有小数点后4位数的数据推算到6位,使计算精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这厚厚一本“数字海洋”,被称为中国战略导弹作战运用计算领域的“新华字典”。
上世纪90年代,邱成龙的眼光瞄准了建立新型导弹作战模型体系。这是一个完全白手起家的浩大工程。课题组40余次下部队、进工厂、赴靶场调研求证。两米多高的第一手技术资料堆,支撑起了新型导弹作战运用模型方法体系“摩天塔”。这一体系为“我军新型导弹作战力量优化提供了核心技术基础”。
1995年7月21日至28日,解放军向东海公海上进行导弹发射训练,6枚新型导弹精准命中既定目标。这背后,是运筹务必缜密、毁伤务必精确的导弹作战运用方案。给这个方案提供决策咨询的,就是邱成龙和他的战友们。
从事科研工作35年来,他始终以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对军队科研事业的无比热爱,在科研战线上无私奉献,勤奋钻研。作为导弹作战运用的首席专家,邱成龙数十次为全军、第二炮兵组织的重大演习及战备任务,提供重大决策咨询和技术保障数百次,为导弹科技事业发展和作战运用研究做出重大贡献。
2009年仲夏,北京西郊,静谧的病房内,身患肺癌晚期的邱成龙,难得惬意地享受着弟子们送来的祝贺:由他担纲研发的新一代某作战运用系统,全票通过专家组评审验收。邱成龙开心。从事导弹科研事业35年,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病榻上接受成功的祝贺。
2010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候选人:张泽石 忠于祖国的志愿军老战士
张泽石,男,祖籍四川广安,1946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47年入党,从事地下学运、农运及敌后武装斗争。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第60军180师538团宣教干事,因部队陷入重围负伤被俘。
张泽石曾经有过一次摆脱战俘身份的机会:一位美国上尉发现他精通外语,想让他到第八军司令部去当平民翻译,免除他的战俘身份,并承诺,战争一结束,就送他到美国去上学。当年,张泽石以物理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时,曾有过到美国去留学的梦想,但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他坚决拒绝,选择留在战俘营,希望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帮助战友们度过难关。
1951年7月10日,朝鲜战争进入了漫长的边打边谈的新阶段。战俘问题使谈判陷入僵局。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方面提出“自愿遣返”的原则。美国认为,如果有大量的北朝鲜和中国战俘拒绝回到共产党方面,这无疑是心理作战和政治上的一个胜利,同时也是谈判桌上讨价还价的一个砝码和拖延谈判的有效手段。
美方为强迫战俘拒绝遣返,更多的是通过纵容叛徒们在其控制的集中营对不愿去台湾的战俘进行人身折磨,大多数人被强行在身上刻下永远也洗不掉的反共口号和图案。坚决要求回大陆的战俘被单独关押起来,并遭到残酷毒打。即便如此,仍有7000余人坚决要求回到祖国大陆,张泽石便是其中一员。1954年,张泽石作为最后一批交换战俘回国。
回国后张泽石接受了长达一年的审查,被视为变节者,开除党籍军籍。在“反右”、“文革”等历次运动中遭受迫害,直到1981年落实政策,恢复曾中断了30年之久的党籍和军籍。尽管遭受种种不公正待遇,张泽石的爱国之心却从未动摇。
落实政策后,张泽石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先后创作出版了《我从美军集中营归来》、《战俘手记》、《我的朝鲜战争--一位志愿军战士的自述》等作品,为我们还原了当年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虽然人生历尽坎坷,但是张泽石对自己当初的选择从来没有后悔过,在他心中,祖国,重于一切。
2010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候选人:左利军 人民公安为人民
左利军,男,41岁,中共党员,汉族,生前任甘家口派出所西钓鱼台社区民警。2010年3月20日凌晨3时左右因连续工作劳累过度,不幸牺牲,年仅41岁。
2005年,左利军被安排担任西钓鱼台社区民警。西钓鱼台社区的平房有2300户,治安环境较为复杂。在工作中,左利军迎难而上,加班加点,迅速摸清辖区环境和人口底数。为给群众带来一个安宁的社区,左利军做了大量的工作,始终牢牢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就像社区的“大管家”,大到溜门撬锁的刑事案件,小到渣土堵塞下水道,“只要社区有事,他都是随叫随到”。2009年底,社区连续发生了几起入室盗窃的案件,寒冬腊月的深夜,左利军每天都准时出现在社区。大年三十,他还带着巡防队员,整夜地在社区里巡逻。在左利军的努力下,他所在的管区内连续五年没有发生过重大刑事案件,社区刑事类警情接报逐年递减。
左利军同志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群众纯朴深厚的感情,视人民如父母。辖区内的新村居民办理“二代证”的时候,左利军总是在下片儿时,笑呵呵地把证件捎到岁数大的居民家中。辖区里一户居民把钥匙落在门上,接到报警后他马上赶到现场。拿到钥匙后,又担心居民进不去家门以为钥匙丢了着急,他在居民门口足足守了4个多小时,等到这户主人回家。西钓鱼台社区居民常说:“有小左在,我们心里特别踏实。”
多年来,他为社区群众做了无数的好事,处理了无数的纠纷,但从未想过从中捞什么好处。辖区里有著名的电器商场,可他从未利用职务之便去买过一件打折商品;辖区里还有鼎鼎大名的海底世界和中央电视塔,但他没有带着老婆孩子免费去转过一次。2002年,甘家口派出所领导班子准备给他解决一套住房,他却主动让给了排在他后面的民警。
对自己和家人如此“抠门”的左利军,对待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他却慷慨解囊。在给“汶川”地震灾区捐款中,他一次就捐了1000元钱。派出所同事贾利强的女儿生病,左利军在单位组织大家捐款前就先掏出了500元。
从警12年以来,左利军始终积极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宗旨,他的高风亮节和无私情怀感动着大家,令人敬仰。
2010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候选人:曾凯 坚守在高墙内的“灵魂工程师”
曾凯,女,江西省高安市看守所所长。
“很多人都叫你妈妈,我也叫你一声妈妈。”2010年2月4日早8点,高安市看守所,故意杀人犯李伟俊即将被执行死刑。他跪倒在曾凯面前,“感谢你一年多来对我的关心教育,我没有办法报答你,只能给你跪下。”
故意杀人犯叫看守所所长做妈妈?这事要从2000年入所的左盛辉犯罪团伙说起。该团伙无恶不作,进入看守所后,左盛辉拒不服从管教,甚至组织越狱,对曾凯更是恨之入骨。曾凯苦口婆心做工作依然不起作用。不久,左盛辉小腿上长出“母子疮”,曾凯亲自配置药膏,每天为他清洗疮口,敷药换药。一个多月无微不至的关怀,终于敲开了左盛辉紧闭的心扉,左盛辉流着泪说:“我真想叫你一声曾妈妈,如果有机会我一定做一个好人!”
“挽救一个服刑人员,就是挽救一个家庭;挽救一个家庭,就能为社会增添一份和谐。”曾凯把在押人员当作迷途的“羔羊”,像老师对待学生一样,悉心教导和关爱,即使是这个“学生”已经“毕业”,她依然时时提醒他们“遇事不要冲动,想想法律,想想后果”。很多被曾凯关心照顾过的在押人员都把她当成是精神依靠。12年来,她收到在押人员3000余封“家书”,年长的叫她妹妹,相仿的叫她大姐,更小一点的喊她妈妈!
曾凯做事较真,敢于碰硬,从不拿原则做交易,12年矢志坚守“清廉”不动摇。12年来,她自费数万元购买草药为在押人员治病,却从未收过在押人员及家属一分钱,喝过在押人员及家属一杯水。面对在押人员或家属为表达感激之情送来的礼品,曾凯都坚决不收,她真挚地说:“如果你真的想感谢我,就请给我个机会,成全我12年的'坚守'。”
“多一份遵纪守法,就少一份歪风邪气”,曾凯经常这样教导全所民警。在她的带领下,高安市看守所连续12年民警无违纪、安全无事故,先后荣获“全国公安监管系统深挖犯罪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2010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候选人:孙影 大山深处的“最美女支教老师” 孙影,女,30岁,中共党员,支教志愿者。
今年9月1日,孙影第九次背着行囊,从深圳赶赴贵州,孤身一人走进大山深处,开始了又一段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山区生活。从2006年8月至今,4年多来孙影两度放弃深圳的高薪工作,孤身一人在山里支教助学,期间,曾几度遇险、也累坏了身体,但面对大山的艰辛,她却用柔弱的双肩,担起山里孩子沉甸甸的梦想。
4年多前,当孙影第一次到贵州毕节大方县大水乡鞍山小学支教时,眼前的情境令她震惊:学校被群山围在山坳当中,非常偏僻。1963年建造的二层教学楼已成为一栋危楼了,找不到玻璃完整的窗户,窗扇摇摇欲坠,教室没有门、没有灯。学校没有操场,厕所时用一垛土墙简单围砌而成。“能否在深圳找到一家爱心企业捐资,将学校的危房教学楼重新改建。”
经过她多方奔走,2006年10月由深圳一家企业出资25万元,捐建的“许凌峰募师支教希望小学”在鞍山小学破土动工。为了用有限的善款盖出最省钱、最实用的教室,对建筑施工“一窍不通”的孙影在支教之余,当起了监工。一年后,大水乡鞍山村历史上最漂亮、最现代的学校落成了。
4年多来,由孙影牵线搭桥、深圳爱心企业共捐资200多万元,为贵州大方县、赫章县捐建了6所希望小学,其中4所已竣工使用。几所希望学校从选址、施工设计、采购材料、施工监理,到工程验收、落成剪彩,孙影均全程参与、跟踪负责,俨然一个“女包工头”。
孙影在“监建”希望小学之余,经常翻山越岭,开展贫困生入户调查。她徒步上千公里,行走山村,为300多名贫困生“找到”爱心资助。
几年来,她花光了2万多元积蓄,连父母资助的4万多元也花完了,还欠下3万多元的外债。为了省钱给孩子们买学习用品,她生活非常勤俭,连新衣服也舍不得买。为了山里的孩子们,正当花绽放的年纪,“80后”的她放弃了都市生活,也放弃了感情生活。
她把爱与温暖带进了乡村学校的课堂,带进了孩子们的心里,被誉为大山深处的“最美深圳女孩”、“最美女包工头”。
2010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候选人:颜展红 瓶瓶罐罐助学情
颜展红,男,生于1963年11月,扬州市江都信用联社临时工。
1992年,颜展红夫妇来江都打工,学校在没有收齐借读费的情况下破例收下了他们的孩子。那时老颜便下定决心,要帮助困难的孩子,让他们踏踏实实上学。
2002年1月起,颜展红就从每天帮别人扛煤气罐得来的报酬中抠出5角钱,放进储蓄罐,两个月后,他联系到两名特困学生,把钱送到了学校。
为了能资助更多的孩子,老颜同时打了三份工,白天在信用联社负责水电管道维修,下班后挨家挨户送煤气,晚上给证券公司看门值班。生活的艰辛没有给颜展红带来灰色,相反,那些受助孩子的来信和成绩单,让他内心充满了阳光。
老颜资助的孩子多了,就开了个户头,请储蓄员定期把学费汇出去。信用社的8位职工知道了他的爱心故事后,悄悄约定,每次领工资时把零头放进去,帮老颜资助更多的贫困学生。如今“展红爱心基金”的资助人已达20多名,资助的学生已有50多人。如今,颜展红还把他的爱心服务延伸到特困群体。2009年,他在城区各社区设立了志愿者服务点,发放300张爱心服务卡,将温暖送到特困群体手中。
7年来,颜展红用点滴爱心汇成了一条充满人间温情的长河,获得了首届江苏省道德模范提名奖、扬州市新人新事等荣誉称号。
2010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候选人:魏迪仁 孝慈楷模
魏迪仁,82岁,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离休干部。先后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三次荣立三等功。
魏迪仁同志战功卓著,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他始终保持革命本色,艰苦朴素。魏迪仁常说,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他是幸运的。他以感恩的心对待已牺牲战友的父母。
魏迪仁与英雄黄继光是一个营队,魏迪仁曾任该营的机枪连指导员。魏迪仁十分牵挂英雄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部队邀请邓芳芝到军营,魏迪仁敬称邓芳芝为“黄妈妈”,精心照顾“黄妈妈”,直到“黄妈妈”去世。魏迪仁十分关心 黄继光亲属,黄继光的侄女黄英参军后,魏迪仁关心黄英的成长,黄英的女儿顾凌后来也参军。魏迪仁与黄家的情谊延续了半个多世纪。
60年代,魏迪仁的妻子患精神病,五十年来,魏迪仁精心照顾妻子,从未动摇。演绎了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
从70年代开始,魏迪仁专注于传播传统教育和中华孝道的教育生涯,四十年如一日给大中小学生作德育辅导报告,引导青少年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华孝道。
2010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候选人:曾懿丽 从容镇定的香港母亲
曾懿丽,40岁,香港市民。
2010年8月23日上午,一辆装载25人(包括22名香港乘客)乘客的旅游车在菲律宾马尼拉市中心基里诺大看台附近被菲律宾前警察劫持。菲警方在处理危机时未能及时有效,致使劫匪暴怒,开枪射杀人质,致使八人遇难七人受伤。成为震惊世界的菲律宾人质劫持事件,在悲剧事件中,有令人愤怒的一面,也有让人震撼的一面。旅行团导游谢廷骏第一个冒死向外界打救援电话,梁锦荣先生扑在了妻子身上为她挡子弹,小女孩梁颂仪扑到哥哥身上,保住了哥哥的性命;五个团员为了团友的安全,冒死抢夺枪支,三位不幸牺牲。
最感动的莫过于在绑匪第一次释放妇女儿童的时候,团员曾女士看到旁边一名同团的不相识的小男孩。曾女士急中生智,向绑匪示意,这名小男孩也是她的亲属,也要一起下车。在得到绑匪的准许之后,面色沉稳的曾女士带着三个孩子下了车,疾步离开,没有回头,成功地从险境中多救出一个年幼的生命,但这也成为这位英雄妈妈和自己丈夫的永别。没能离开的曾女士的丈夫和男孩的父母都不幸遇难。
电石火光的一瞬间,没有思考的余地,在这次危机中,香港同胞生死抉择中的从容、勇敢和互相关爱让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2010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候选人:程龙富 铁肩父亲
程龙富,37岁,湖北麻城人。农民工。
2009年,程龙富的儿子多多被确诊为白血病,一家人陷入了困境。为了给多多治病,程龙福夫妇将家里的猪、牛等一切值钱的东西都卖了,程龙福还在餐馆洗碗、挖排水沟、送电话卡、搬水泥,一个人打起了六份工,程龙富一天奔波要做6份工作,并坚持了9个月之久。
“多多这么小,随时有可能走到生命的尽头,没钱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走,所以我得拼命地干活挣钱,他一天不脱离生命危险,我就一天不能歇脚。”
只要能干的活他都接下来,用一天18小时的超负荷工作,支撑着儿子的生命和一个家。也正因此,他被人称为“铁肩父亲”。生活的重担让程龙富过早衰老,他体重轻了近40斤,“现在妻子除了照顾儿子,还帮人卖充值卡。我们想只要孩子有一分希望,我们就是累死也愿意。”
光靠他卖劳动力赚来的钱,对于高昂的治疗费来说只是杯水车薪,除了花光了家中的积蓄,一家人还欠亲戚朋友10万元。而在武汉当地,程龙富的事情被媒体报道后,一家人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好心人的捐助,2010年8月,他们带着人们捐助的20多万块钱,来到了北京,引起全国观众的注意。
2010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候选人:梁从诫 “自然之子”
梁从诫,男,生于1932年,祖籍广东新会。祖父梁启超,父亲梁思成,母亲林徽因。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创办人、会长。2010年10月28日下午4时,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
他出身名门,曾是一位历史系教师;他致力于环保事业,是国内首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主要发起人。
自1994年成立“自然之友”以来,梁从诫和成员们一起开展了保护川西洪雅天然林、保护滇西北德钦县原始森林滇金丝猴、可可西里地区反盗猎等多项行动。他曾写信请求英国首相布莱尔设法制止英国的藏羚羊绒非法贸易,并得到了布莱尔的赞同。为保护藏羚羊,梁先生为反偷猎组织“西部野牦牛队”筹款40万元,以维持其运转的花销。当时67岁的梁从诫登上4000多米高的昆仑山口,亲手焚烧收缴的近400张藏羚羊皮。
梁从诫在生活上十分简约,时时刻刻将保护环境作为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他的名片用废纸复印而成;他从来不用一次性筷子;他坚持用自行车当交通工具......他曾经说过:“我们不求波澜壮阔,但的确需要水滴石穿的耐心。”十几年来,“自然之友”陆续开展过美境行动、绿色希望行动、绿地图、自然体验营等公众教育活动,让环保理念在更多人心中扎了根。
对他来说,环保不只是一种停留在纸面上的理念与停留在口头上的态度,而是一种隐藏在无数细节当中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沉之爱的体现。
2010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候选人:黄福荣 志愿精神的践行者
黄福荣,男,生于1964年7月6日,香港居民。原是一名集装箱货车司机,2002年开始在中国内地做慈善工作。
2000年,在香港当货柜车司机的黄福荣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一位身患白血病的中国军人隋继国为了中华骨髓库的扩容而呼吁宣传捐献骨髓的事迹,这个善良的香港人便决定正式走上爱心助困的道路。2002年1月1日,黄福荣从香港出发独自徒步前往北京,一路上宣传骨髓捐献。
2008年的汶川地震发生之后,远在香港的黄福荣一人去了成都,后来又到了重灾区什邡市。尽管没有专业技能,在灾区只能是帮助搬运物资和帮灾民清理倒塌房屋的瓦砾,但他觉得很值得,因为出了力尽了心。
2010年4月1日,黄福荣揣着1万元港币,从香港出发前往玉树县,于4月8日到达了目的地。他此行希望能够帮助设立在结古镇的玉树慈行喜愿会的孤残孩子们添置一些生活、学习用品,最重要的是,为他们修建一座稍微像样一点的卫生厕所。2010年4月14日,在玉树地震中,黄福荣已及时逃离受破坏的孤儿院,但当获知还有3名师生压在倒塌的瓦砾堆中后,即奋不顾身冒余震危险折返救人,最后不幸牺牲。
2010年5月7日,黄福荣的遗体安葬在香港柴湾华人永远坟场,其家人把在丧礼中收取的全部帛金捐往黄福荣传爱基金。
2010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候选人:郭雪姣 癌症妈妈
女,江苏省江都市邵伯镇人。1985年生,2010年离世。
2010年3月郭雪姣经诊断发现自己身患胃癌。她的家境并不宽裕,但没有一个家人放弃,他们四处筹措治疗费,至今已欠债12万多。“家人都在为我举债操劳,假如我死了,岂不是人财两空?那样也太对不起家人了!”于是,她对自己说:“一定要活下去。”
郭雪姣有个两岁半的儿子,小名叫天天。“是我把他带来这个世界的,我不能丢下他不管”,因为儿子,郭雪姣觉得自己更应该活下去。
10年7月28日,癌症妈妈郭雪姣开始用微博直播自己的病情发展及治疗进程,短短的话语无不透着乐观和坚强,郭雪姣赢得了几乎所有造访者的尊敬。不少网友留言要捐钱捐物,一些网友甚至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说“有困难随时联系”。郭雪姣感到自己被曲解,于是连发了几条微博“澄清”。
她的乐观和坚强一直坚持到最后,2010年10月10日凌晨3时,因胃部大量出血,“癌症妈妈”郭雪姣匆匆告别了这个世界。
10月22日,扬州“癌症妈妈”的丈夫来到该市慈善总会,将社会各界捐给妻子的爱心余款2451.30元全部捐出,他说这样做既是妻子生前的本意,也是为了延续社会的爱心。
2010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候选人:原学军 三年营造谎言安慰妻子的丈夫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2007年的春天,原学军的妻子郑静峡身患中晚期胃癌,且癌细胞已经扩散。一直忙于照顾妻子,他没有发现,儿子因为精神压力过大,已患上了重度抑郁症。2007年3月26日,原学军发现儿子在在家中自杀。
儿子是妻子最大的精神寄托和支柱。原学军思量再三,决定对妻子隐瞒儿子的噩耗,并嘱托所有亲属保守秘密。瞒着住院的妻子,原学军悄悄处理完了儿子的后事。儿子火化后,骨灰寄存在了武昌殡仪馆。
三年来,他小心翼翼地用儿子的手机像往常一样向妻子发送信息,在这些信息中,“儿子”毕业了、工作了、恋爱了、出国无法探家......于是,这么多年来,妻子都在牵挂与满足中安心地度过,全然不知自己心爱的儿子早已去了另一个世界。2010年元月19日,原学军妻子病逝,原学军随即在武汉九峰一处公墓买了两个紧邻的墓位,将儿子的骨灰盒取出后,于1月21日一同下葬。
2010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候选人:钟杏菊 白衣丹心映碧海
钟杏菊,女,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人,1954年2月出生,嵊泗县壁下社区唯一的驻岛医生,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在烟波浩渺的东海深处,有一个面积只有1.2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岛:壁下岛。岛上到处陡壁峭崖,地无三尺平,风吹浪过山,交通极为不便,岛上常住居民不足200人。就是在这艰苦的环境里,一位女医生35年如一日坚守在海岛上,用心守护着岛上居民的生命与健康。她就是浙江省嵊泗县壁下社区卫生站唯一的驻岛医生、共产党员钟杏菊。
岛上没有蔬菜、自来水,电也是从早上10点到晚上12点才有;去县城要坐三个多小时的轮渡,而且隔天才能往返一趟。面对岛内居民纷纷外迁,面对县医院的几次调动邀请,钟杏菊却始终选择坚守。一个医疗箱,一艘小机船,上船服务,跨岛巡诊,这已经成了钟杏菊从医35年来的习惯。
2009年3月,钟杏菊退休了,医院领导想返聘她回去为岛上渔民继续服务,渔民们更是希望她继续留在岛上。钟杏菊挣扎着作出决定,暂时离开身患尿毒症、在县城接受治疗的丈夫,留在岛上为乡亲们看病。
钟杏菊默默奉献的精神感动了大家,她先后被授予嵊泗县优秀共产党员、舟山市卫生系统十佳医德标兵、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许多荣誉称号。不久前,她又被评为“感动浙江卫生十大人物”。
2010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候选人:李连杰 功夫皇帝的慈善之路
李连杰,1963年4月26日出身于中国北京,著名动作明星、国际功夫巨星、武术家、慈善家,“壹基金”创始人,新加坡籍华人。
2004年12月26日,李连杰在马尔代夫度假遇海啸地震,吉人天相,有惊无险。随后他付诸实际行动,号召成立“壹基金”救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2008年,李连杰奔波在汶川地震第一线,积极参与抗震救灾活动,壹基金也对震后重建以及青少年心理恢复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2010年4月初,南方干旱,李连杰带队到云南、广西考察慰问灾民,带去了大量的饮用水以及树苗;在青海玉树地震后,李连杰率领“壹基金”带着帐篷、饮用水、药品等生活物资第一时间赶往灾区,对灾区进行各方面救援。
2010年06月10日,李连杰拍戏前查出甲亢,但他坚持带病免费出演公益性电影《海洋天堂》。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李连杰率先带领演艺界捐款捐物,并组织“壹基金”救援队向舟曲运送物资,对舟曲的人员救援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仔仔” 80后打拐志愿者
“仔仔”,男,出生于四川阆中的贫困山区,因为家里穷,只读了一年初中就辍学,19岁时进入武警部队。2003年底,“仔仔”从武警部队退役。一次偶然的解救花童行动,让他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被拐卖儿童。
2007年7月的一天,“仔仔”经过广州天河体育中心时,看到一群卖花的孩子被两个大人暴打,“仔仔”隐隐感觉这些花童受人操控。由于花童追逐的目标都是情侣,为了名正言顺地与他们接触,“仔仔”通过网络征集了一名志愿者“女友”,和他一起执行这次“宝贝计划”。每天下班后,仔仔就和“女友”按时出现在花童聚集的地方,借着买花的机会悄悄观察他们。一段时间的接触后,“仔仔”得知,这些花童多数来自江西和安徽,身边的大人并不是他们的父母。此后,“仔仔”用了一个多月时间跟踪花童回家,在掌握了他们的行踪和落脚点后就报了警。行动中,6名花童被成功解救,幕后操控的犯罪嫌疑人也被警方抓获。
多年来,“仔仔”一直义务参与解救被拐卖儿童。近年来他转战江西、河南、四川、山东等地与人贩子周旋,协助公安机关解救了50多名被拐儿童。在很多次解救中,“仔仔”都必须赶赴现场假装与人贩子交易。为了节省时间,他每次都要坐飞机前往,为此他花掉了自己打工攒下的所有积蓄。由于长期思想紧张加上睡眠不足,“仔仔”严重失眠,经常是吃了安眠药也只能睡两个小时。
“仔仔”用爱心和正义感,给陷入绝望中的失踪儿童家庭带来希望,也唤起越来越多人参与到解救拐卖儿童、帮助失踪儿童家庭的行列中。
2010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候选人:西安交大六君子 学术打假
西安交大六君子:杨绍侃、陈永江、郁永章、林槑、冯全科和屈宗长,他们是我国压缩机研究领域的元老,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作为我国首届压缩机专业毕业生,73岁的杨绍侃曾担任西安交大动力二系主任。2007年年底,他听说能动学院李连生教授申报了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而申报项目竟是他没有研究过的领域。心怀疑窦的杨绍侃从学校科研处获得该奖项的申报材料,看过之后,他感到问题很严重。随后,杨绍侃找到多位曾经的老同事一起讨论这件事。6位教授中,有4人已年过古稀,且退休多年,还有两位仍然在职,也都年过半百。他们都是我国压缩机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他们坚定地认为,教师是为人师表的,传道授业解惑,这种“骗取国家,骗取教育部、骗取科技部,骗取交大”的行为,是一个普通人都不允许的,所以他们坚决要把事情查得水落石出。从2007年底开始,6位老教授先后8次给学校党委、纪委、学术委员会提交证明材料,3次向教育部反映,3次给科技部写信,然而他们始终也没有得到一个透明、公正的结论意见,直到今年初《焦点访谈》节目报道该事件之后,校方才做出了公正的处理。
平均年龄都在七十多岁的老教授们,早已过了追名逐利的年纪,然而他们担忧这种靠弄虚作假、剽窃别人学术成果的不正之风会不断滋长,因此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捍卫正义的道路。一只眼睛失明的陈永江教授,不远千里到涉嫌造假的有关单位调查取证,在老伴的协助下,一年时间完成了147篇博文和122篇“造价内容剖析”,详细记录了6名老教授举报西安交通大学李连生、束鹏程学术造假的全部过程。他们曾遭到过恐吓、同化、招安、威胁、打击,被骂是全校的害群之马,但他们像六位坚强的战士一般无所畏惧,为的就是让年轻的教师从泥沼中清醒过来,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明白为人师表的意义。
2010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候选人:吕清森 31年山路巡线人生
吕清森,1960年6月出生,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吉林桦甸供电分公司送电检修班工人。
红白线是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最困难的66千伏的输电线路之一,蜿蜒于群山密林之中,一直是离地最高、环境最差、巡护难度最大的一条线路,线路全长47公里,平均高度都在海拔500米左右,几乎是每一个小山头就有一个铁塔,最高的一个铁塔位于海拔1100米高的山上。吕清森所从事的巡线工作要求每次巡线每个铁塔必须都要走到,有时候山洪暴发、积雪覆盖还要绕道,这样一来吕清森至少攀山越岭需要步行200公里以上,而且每个月必须保证要巡线一次,巡线下来至少需要5-7天的时间。
吕清森31年如一日,坚持巡护吉林地区海拔最高、环境最差、巡视难度最大的66千伏红白线(红石到白山)。他每月徒步巡线超过200公里,累计行程超过7万公里。他总结形成并运用“采光巡线法”等行之有效的巡线方法,及时发现供电缺陷5000多件,确保输电线路连续安全运行无事故,累计为企业减少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6000多万元。
2010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候选人:刘盛佳 轮椅上书写人生的独腿教授
刘盛佳,男,1938年10月28日生于湖北省团凤县,生前系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10月3日因病逝世,享年72岁。
1964年,在“以粮为纲”的背景下,有人提出鄂西神农架林区400万亩宜农荒地可以种粮,26岁的刘盛佳被派往神农架考察。他冒着零下21摄氏度的严寒多次进山,在冰天雪地跋涉。经过3个半月的考察,刘盛佳得出林区不宜种粮的结论。返回武汉后,刘盛佳的右腿由冻伤转为脉管炎。可他来不及治疗,忍着剧痛,第一时间向省里汇报,令省里最终决定保护神农架,遣散10万伐林队伍。然而由于脉管炎久治不愈,1979年刘盛佳不得不右腿截肢。从此,他坐上了轮椅。那次考察中,他的左腿虽幸免于难,但左脚5个趾头全被冻掉,只剩下脚掌,大脚趾根部伤口直到前年才愈合。
从教50年来,他从未因身体残疾而离开讲台。每次上课,学生用轮椅把他推进教室,他拄着拐杖讲课,由于病痛的折磨,额头上经常渗出冷汗。地理教学需要经常到野外,刘盛佳从不拖后腿,他坚持带学生到野外考察,拄着拐仗翻山涉水,学生们都称他“拄拐杖韧教授”。刘盛佳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心脏搭了5个支架。今年5月18日,他心脏病再次突发,他不顾医生劝阻立刻“逃”出医院,为的是在5月30日前完成一部书稿。国庆节到了,他本应好好休息一下,可他又忙着写《地理学之美》的编纂大纲。10月3日凌晨5点,由于长期劳累,他的心脏病再次突发。经抢救无效,刘盛佳闭上了双眼。
在他的书房里,方格稿纸上工工整整地写着“地理学之美编纂大纲”,前三章已写好,第四章只写了一个“4”;他的藤椅已有20多年,正中间磨出一个洞,用塑料带缝补;书桌两侧放胳膊的地方,棱角被磨掉足有一个指厚......2010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候选人:刘忠勇 大义好人“刘大胡子”
刘忠勇,男,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镇南岳村村民,守望客栈和龙溪人家乡村酒店业主,被村民称为刘大胡子。
2010年8月13日,龙池镇由于持续强降暴雨,造成了特大的泥石流灾害,刘忠勇同救援小分队一起搜救被困群众。山洪滚滚淹没前进的道路,就趟过去,山石阻断了道路,就爬过去。在一条8米宽的河道前,刘中勇和同伴找来两根圆木,用抓钉钉在一起,又在旁边牵起绳索,帮助大家安全突围。沿着这座便桥,100多名游客和工人安全渡过了湍急的河水。
在山上,刘中勇和搜救小分队来来回回跑了20多趟,每趟少则1个小时,多则需要花费4个小时。经过近8个小时的努力奋战,游客、村民、山上做工的工人都被转移到相对安全的龙溪山庄里安顿。14日中午,部队的直升机来了,刘中勇带着人在龙溪山庄下的公路上清理出一块临时停机坪。随后,他又忙着把老人、妇女、儿童送上飞机。一批又一批游客搭乘直升机脱险了,刘中勇却累得几乎趴下。
在此次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他先后从山上救出300多位受困群众,自己的妻子、女儿却被山洪无情地夺去了生命,岳母被洪水冲走,至今下落不明。
第二篇:2015高考作文素材2015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及事迹
2015高考作文素材:2015感动中国人物
候选人及事迹
16、邵逸夫:一生爱国(邵逸夫,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著名慈善家。2014年辞世)
2014年1月,香港娱乐业钜子邵逸夫走完他传奇的一生,享年107岁。
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逾千部华语电影。在当时,邵氏电影让世界听见了来自中国的声音。
邵逸夫并不是香港最有钱的人,但却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据统计,邵逸夫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捐款超过100多亿港元,尤其是对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情有独钟。1985年始,邵逸夫在中国大陆地区持续捐资办学。20多年间,他共向内地捐赠了47亿港元,兴建了6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对于中国内地的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邵逸夫捐赠的项目资金遍布神州大地,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多有以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楼”,这些遍布全国各地的逸夫楼见证着他的卓越功勋。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这样评价他:“邵逸夫一生爱国爱港,艰苦创业,慈善济世,令人敬佩,曾担任港事顾问,为香港顺利回归和繁荣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一位卓越的实业家,他在创造商业奇迹的同时,为香港乃至中国影视事业的繁荣、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作为一位著名的慈善家,邵逸夫多年来致力于支持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为促进祖国内地的教育和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7、李雪健:德艺双馨(李雪健,男,60岁,影视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李雪健出生于山东菏泽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后参军入伍,考入空政文工团,于1978年进入中央实验话剧院。李雪健一生坚持传播正能量,塑造了无数荧幕经典形象,《水浒传》中的宋江,《九·一三事件》中的林彪,他塑造的“共和国的脊梁”焦裕禄朴实传神,一举获得第1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和第1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李雪健得到的奖数不胜数,是中国影视界囊括全部个人表演奖的“大满贯影帝”。
2000年11月,李雪健不幸患上癌症,他坚持强忍病痛完成《中国轨道》的个人戏份。一年后,与病魔顽强斗争的李雪健复出拍片。2011年,凭借电影《杨善洲》获得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
2014年10月15日举行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称赞李雪健将焦裕禄,杨善洲两个人物刻画的非常好,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作为演员,要做有情怀的作品,塑造有生命力的人物,这是我的追求。”李雪健在文艺座谈会上如是说。他以自己在影视作品中塑造焦裕禄、杨善洲两位典型人物的体会,说明文艺工作者须臾离不开人民、离不开生活。低调做人,踏实演戏,生命不止,事业不朽,李雪健就是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一生坚持做戏先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孜孜不倦演戏,永远传递正能量。
18、吴锦泉:慈善老人(吴锦泉,男,84岁,江苏省南通农民)
吴锦泉,今年84岁,是南通市年龄最长的红十字志愿者,也是一名老党员。平日里老人靠磨刀为生。
近年来,吴锦泉曾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甘肃泥石流灾区各捐款1000元,雅安地震后,他又将两年来磨刀积攒的零钱捐献给雅安地震灾区,其中1元硬币1715枚,5角硬币501枚,1角硬币7枚,共计1966.2元。自2008年以来,他已累计捐款23392.2元。
在他的倡导下,村里立即成立了以老人名字命名的了“锦泉一元爱心社”,五星村内15家企业向“锦泉一元爱心社”捐出了3万多元善款,全村19个村民小组,也纷纷捐钱,从而使“锦泉爱心社”的救助资金达到5万多元,已救助39人次,发放救助款14000余元。救助的对象包括革命伤残军人、重症患者、空巢老人等。
19、金旭:沉默英雄(金旭,男,44岁,吉林省个体户)
20年前,24岁的金旭因为一次车祸,成了一位高位截瘫的残疾人。曾想过自杀的他,走出绝望后开办电脑培训班。因为体会过绝望的滋味,金旭对弱者充满同情。残疾人到电脑培训班学习,免费;贫困学生来学习,只收半价。不少人慕名而来,有些贫困孩子不仅没有学电脑的学费,连生活费都没着落,金旭就自己拿出钱来资助他们学习。
金旭的电脑培训班得到了残联的大力帮助,他也成为残疾人的创业明星和带头人物。每年过年过节,金旭都要掏出钱来,到那些贫困的残疾人家去慰问。每当从电视上看到有贫困孩子无钱上学,金旭就让学员们推着他找到那个孩子为他捐款。
这些年,据残联统计,金旭向贫困学生和残疾人捐款捐物达到64万元。这些钱,都是他从一天一天教授电脑的收入中节省下来的。他资助残疾人和贫困学生的事迹被报道后,当地媒体接到一个电话,揭开了20年前车祸的真相。20年前,金旭正是为了救他人才不幸遭遇车祸,受伤致残。这么多年,金旭从未说起过此事。他说,当初救人也没想着要回报。
20、柳艳兵、易政勇:夺刀少年(柳艳兵、易政勇,男,江西宜春三中高三学生)
2014年5月31日下午两点半左右,一辆由宜春开往金瑞的城乡公交车上一个三十来岁的男子突然抽出随身携带的砍刀,朝身边的乘客一顿乱砍。宜春三中高三学生柳艳兵和易政勇也在车上,二人受到袭击后,不顾自己的伤势,与歹徒展开搏斗。搏斗过程中,易政勇身上又中了一刀,柳艳兵的肩部和肘部也被划开了几道口子。车上的监控视频显示了柳艳兵抓住行凶男子握刀的手死死不放,易政勇因失血过多昏倒,歹徒趁机逃脱,经过警方全力侦破,歹徒于6月2日下午被抓获。
柳艳兵、易政勇两位同学在危急关头能够挺身而出,不顾自己的安危,及时制止歹徒,他们英勇的事迹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赞扬。江西省教育厅为二人单独组织了高考,不少著名大学表示愿意破格录取二人。2014年9月,二人最终圆了大学梦。
21、易勤:“武汉犟妈”(易勤,47岁,武汉市东方红食品有限公司女老板,家喻户晓的“犟妈”)
“犟妈”易勤和丈夫刘宏涛经营着一家小型食品厂“东方红”。8年来,她坚持聘用智障员工,既当老板,又当“妈妈”,和12名智商与三五岁幼儿差不多的员工不离不弃,为此牺牲诸多。
8年来,她累计亏损近80万元,先后卖掉、抵押两套房子往工厂里贴钱,只为留下12名智残工人。为了保护12个“孩子”的自尊心,易勤立下了众多规矩,包括语言禁忌;因为要反复提醒,她不得不常年使用扩音器逐个提示,每天说话量超过常人的10倍。虽然工厂经营有困难,但是念着这群智障员工,易勤始终坚守,不愿放弃,并因此被称为“犟妈”。她的坚守让这群智障孩子找到了归属感,他们的家人也感受到了特别的温暖。
“我有时候有个想法,先尽量做,倒下去再说。我就是想靠自己的力量,把目前企业好的产品,把东方红这个厂延续下去,让这批伢们有饭吃,让他们有一棵大树,能够遮风挡雨。”就这样,她夜以继日,没有急功近利的浮躁,没有追名逐利的庸俗,而是给予一群智残人平等爱的机会。人们感佩于她对生命尊严的坚守,对企业责任的担当,对精神家园的守望。
“武汉犟妈”,拳拳慈母心,坚持执着,永不言弃,已成为一张彰显江城重情守义城市精神的生动名片。“助残犟妈”由是成为坚守大爱、坚守良心的代名词。
22、赵久富:心有清泉(赵久富,男,60岁,湖北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
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成为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别80岁高堂,认真细致作好移民工作,代领61户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
2014年,跨世纪工程南水北调正式通水。此时,南水北调移民第一村十堰郧县余嘴村支书赵久富带领着移民新村的村民早已安定下来,大家也都找到比过去更多的致富出路。
50年前,南水北调一期移民开始时,七岁的赵久富跟随父母搬迁到了余嘴村,2010年,他成了村里移民的第一责任人。这里有61户要外迁到千里之外的黄冈。家园难舍,故土难离,移民工作最难张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按照住房在海拔172米以下需要外迁的标准,赵久富可以选择留下,但他还是主动选择了外迁黄冈。赵久富80多岁的父母亲决定不跟儿子外迁到黄冈,但他们支持儿子带头外迁。
村支书带头外迁,61户村民陆续签了搬迁协议,2010年的4月30日,移民搬迁对队伍就要出发了,家家户户开始收拾家当装车。赵久富党旗挂在了自家外墙上,这是他在余嘴村当村支书的第26个年头,也是他在余嘴村当村支书的最后一天。赵久富的母亲拄着拐杖步行了5公里,来到了移民现场。母子遥望,赵久富不敢流泪,怕耽误了移民的行程。
2013年,余嘴村变成蓄满清水的库区。而移民们在赵久富的带领下,在新的家园也走上了致富路。
23、美丽中国:公益梦想(美丽中国,北京立德未来助学公益基金会下设的教育非营利项目,于2008年成立,致力于中国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六年成长,600余名支教老师参与,超过99,000名学生受益。到2014年,“美丽中国”的青年教师影响了数以万计的贫困地区孩子,给他们带去优质的教育资源。
“美丽中国”招募优秀青年人才,输送到我国教育资源匮乏地区从事两年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希望让所有中国孩子,无论出生在哪里,都能享受同等的优质教育。青年教师们带领孩子们取得优异成绩,并以自己美丽心灵积极引导他们:西南财经大学的杨悦,对146名学生进行家访,带领大寨中学几乎全是留守儿童的班级,从倒数第一,变成全县第一名。清华大学的何冠男老师发起“羽翼教育公益项目”,目前已经给云南的310名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资助。云南省临沧市云县茂兰中学的寇尧老师了解到,她所在的镇子已经逐渐丢下了宝贵的民族音乐。她调动学生教歌、录歌、众筹等等,花了九个月的时间带领学生出了一张叫《茂兰晴》的专辑,让民歌在山里流动。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美丽中国的青年教师们共同探索解决中国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也为专业、可持续的公益组织模式做出了跨越性的探索。
24、祝榆生:坦克之父(祝榆生,男,享年96岁,全国战斗英雄,第三代主战坦克总设计师)
2014年10月23日,全国战斗英雄,第三代主战坦克总设计师,“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独臂神师”祝榆生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1938年1月,祝榆生进入延安抗大学习军事;同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八路军武器装备相较日军的落后促使祝榆生刻苦钻研军事技术,根据战斗需要改进和创造了20余种武器和战斗器材。但是简陋艰苦的条件,让祝榆生付出了沉重代价。在一次迫击炮试验排险中,他身先士卒,失去右臂。
1984年,即将退休的祝榆生临危受命,担任99式主战坦克总设计师。那一年,祝榆生已经66岁。
中国作为一个有漫长陆地边境的大国,主战坦克的性能对国防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祝榆生受命担任总设计师,与科研团队一起协同作战,拉近我国坦克技术和国外先进水平之间几十年的差距。
面对三代99式坦克研制成功带来的补贴、奖金和荣誉,祝榆生都婉言谢绝。生活朴素,淡泊名利,祝榆生像当初平静地接受任务时一样,默默地退到了聚光灯之外,不带走任何功名的负累。
25、柴生芳:鞠躬尽瘁(柴生芳,男,45岁,甘肃省临洮县县长)
柴生芳1969年7月出生于甘肃省宁县一个农民家庭。1986年7月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后分配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1997年公派到日本国立神户大学留学,获艺术史学硕士和文化结构博士学位,2013年12月当选为临洮县人民政府县长。
十几年来,他始终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责任,把群众冷暖、百姓疾苦放在心头。
柴生芳给自己制定了“出门招商、回家下乡”和“开门办公、马上就办”的工作法,在陇西、安定、临洮工作期间,他一直坚持吃在单位、住在单位,生活朴素、节俭。在临洮工作三年时间里,他几乎跑遍了全县的300多个行政村,走访和接待群众近5000人次。7?22地震灾害发生后,为了准确掌握实情,他跑遍了南屏镇的每一个村庄。
2014年8月,柴生芳同志从14日上午8时05分开始工作,至15日凌晨1点30分开会结束,一天连续工作长达17.5小时。在此期间,他先后接待来访群众、调研引洮工程、主持召开捐资助学表彰大会、检查县城北大街改造工程、实地查看城区东大街等道路情况,并于晚上7点30分主持召开县政府常务会议,直到15日凌晨1点30分会议才结束,持续六个小时,共研究了22大项53小项政府工作。15日凌晨,柴生芳同志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诱发心源性猝死,在办公室不幸去世,享年45岁。
26、陶艳波:同桌妈妈(陶艳波,48岁,女)
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
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
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走过了很多地方,但医生的结论始终让他们失望。很多人劝陶艳波把孩子送到聋哑学校,但是陶艳波没有放弃。为了儿子,她专门从老家黑龙江到北京去学习唇语,然后一点点地教儿子说话、识字。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做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杨乃彬的老师、同学也都为这对母子提供了最好的条件。经过不断练习,杨乃彬也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
如今,杨乃彬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的学生。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所有帮助他们的人。
27、潘伟:海上尖兵(潘伟,53岁,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队长)
飞机悬停在海面上,救助队员顺着一条钢索滑下,带遇险者升空。这就是海上救助。每一次营救都是一场生死搏斗。
渤海湾方圆7.7万平方公里的海区上,每天有上万条船舶穿梭。天气突变时,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就要准备工作,潘伟会立即带领救助队员出发。他是机长,主要任务是控制飞机悬停在海面上,救助队员拉一条钢索滑下,带上遇险者升空,每一次营救都是一场生死搏斗。“我们在飞机上能看到的,都是船上的人仰着头,盼着我们。”潘伟说,“想到他们的眼神,我觉得自己不能不去。”
一次,渤海湾刮起十级狂风,有渔船被困,潘伟率队前去救援。施救中绞车手突然冲着潘伟大叫:“钢索缠在渔船桅杆上了!快切断!渔船拽着飞机在下坠!”切断钢索被救者必死无疑,潘伟冲绞车手大喊道:“听我的指令!放钢索!你指挥我,让我驾驶飞机沿着渔船逆时针飞,一边飞,你一边收钢索。钢索解开时,把人吊上来!”当被困者被拉进机舱时,潘伟眼圈红了。自2005年以来,潘伟已在海上营救422人,创造了我国救人脱险的最高纪录,被誉为“中国救人第一人”。他们的双耳因长时间受强噪音的影响,经常嗡嗡作响,双手因长时间紧张劳作而不停地颤抖。有时他们一天要从早飞到晚,最多一天要完成5起任务,午饭就吃饼干、矿泉水。
潘伟先后获得了国际海事组织授予的“海上特别勇敢奖”,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授予的“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入选国家海洋局“新中国成立60年十大海洋人物”。
第三篇: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经典素材(精选)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经典素材
吴锦泉 【人物事迹】
2010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
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张宝艳 秦艳 【人物事迹】
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
2007年,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
2009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
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2015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郎平【人物事迹】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美巅峰对决,身高1米84的中国女排主攻手郎平击溃了美国女排的防线,帮助中国女排登上了冠军的宝座,赛后诞生了一个流行词——“铁榔头”。“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第一次是1995年女排生死存亡之际,她毅然归国,担任女排主帅,累倒在工作当中;第二次是2012年中国女排伦敦奥运会被日本队淘汰,2013年同年龄队友陈招娣撒手人寰,这一系列的悲痛触动了郎平内心深处的女排情结,于是她冒着“一世英名可能毁于一旦”的风险再次走马上任,仅仅一年半时间,郎平就带领中国队于2014年时隔16年重返世锦赛决赛舞台,最终夺得亚军,并于2015年重夺世界杯冠军。
30年来,从担任主攻手时的“五连冠”到任教练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铁榔头”似乎已经是奇迹的代名词。【屠呦呦 春草鹿呦呦】
【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人物事迹】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
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阎肃
【人物事迹】
《敢问路在何方》《我爱祖国的蓝天》《唱脸谱》《团结就是力量》……这些被置于艺术殿堂宝座的艺术作品,都出自著名文学家、词作家、剧作家阎肃之手。
1950年,20岁的阎肃来到西南青年文工团,并于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成为一名文艺兵。自那时起,阎肃就常常跑基层,慰问广大官兵,把官兵们的生活点滴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很多作品都是在连队的马扎上完成的。为了创作歌剧《江姐》,阎肃来到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反铐双手,戴上脚镣,并坐上老虎凳来真实感受当年共产党员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
2016年2月12日与世长辞,阎肃的夫人说,昏迷期间,阎肃只有听到自己写的歌时才有反应,甚至会流泪。在阎肃心中,他的作品里饱含着的对兵、对民的深情,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即使昏迷,也依旧共鸣不绝。他永远是一个兵,一个人民的优秀子弟兵。
【徐立平大国多良材】
【颁奖词】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就象手中的刀,二十六年锻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人物事迹】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
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莫振高 化作光明烛】
【颁奖词】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人物事迹】
莫振高,学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长爸爸”,是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的瑶乡,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于是,莫振高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
然而,自己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瑶乡儿女走出大山。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2015年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莫爸爸”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现在他已桃李满天下,九泉之下也可含笑。
官东 【人物事迹】
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翻沉。官东主动请缨加入海军工程大学抢险救援分队。6月2日抵达救援现场后,他第一个跳入水中,面对水流湍急、能见度极低的双重考验,官东首先在船舱内发现朱红美老人,他一边耐心安抚老人的情绪,一边帮她穿戴好装具,最终成功将其救出,这是第一位被成功救出的生还者。
14时15分,官东再次下水,在机舱部位找到了船员陈书涵。面对体力严重透支,陷入绝望的陈书涵,官东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装备给了陈书涵,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仅靠轻潜装具支撑。撤退时,他身上的信号绳被缠住,危急之下,官东割断信号绳,与水面彻底失联。官东在黑漆漆的舱内摸索近20分钟,终于找到出舱口,怎料,一个暗流瞬间将他卷入深水区,而此时,装具里的氧气即将耗尽,官东果断丢掉所有装具,憋着一口气猛地往上游。由于上升速度过快,刚出水的官东双眼通红、鼻孔流血。面对大家的赞许,这个帅气的90后小伙儿,没有多言。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军人应有的担当。
买买提江•吾买尔 【人物事迹】
买买提江·吾买尔是新疆伊犁地区布力开村村支部书记,维吾尔族。3岁时,吾买尔的父亲就过世了,第二年母亲也改嫁了。
就这样,吾买尔是吃着村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等各族人家的百家饭长大的,也由此对乡亲们产生了化都化不开的浓浓感情。当上村支书之后,吾买尔把“不让一个人受穷,不让一个人掉队”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全力带领村民奔小康。在布力开村,各族群众和谐相处,从没有红过脸,更没有出现过民族歧视。吾买尔说,只有民族团结经济才能发展。如今,布力开村已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截止到2015年底,布力开村1120户村民全都盖起了有网有电话的新房,铺上了总长42公里的柏油路,全村三分之一的人家买上了小汽车。在民族团结的大道上,布力开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团结带来的生产力。
王宽 【人物事迹】
郑州戏曲圈里有这样一位老艺术家:台上兢兢业业唱好戏,台下尽心尽力做善事,戏迷们夸他是德艺双馨的好人,他就是74岁的王宽。1998年退休后,王宽夫妇陆续收养了6名老家的孤儿。为了供养这些孩子吃饭穿衣、读书学艺,王宽决定放下自己国家一级演员的身段,去茶楼卖唱,这一唱就是7年。
起初,他的“上台率”并不高,每晚冷板凳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但王宽依旧坚持每天骑着自行车,一家一家茶馆地跑,常常晚上六七点就去了茶馆,等到天亮才回家。后来为了能够让更多人点他的戏,王宽又学起了川剧变脸。
如今,王宽夫妇苦心抚养的几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自食其力,而老两口却还在坚持资助老家的孩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办起一个孤儿艺校,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余热,让这些孩子学到一技之长。王宽老师用他的行动向大家传达爱的意义。
【特别致敬:抗战老兵和爱国侨胞】 【人物事迹】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9.3”阅兵式上,赢得了最多的掌声和最高的敬意。他们是历史,也是现在。他们中既有抗日战争的亲历者,也有抗战老兵的后代,还有海外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当300余名抗战老兵组成的乘车方队经过天安门城楼时,苍苍白发,熠熠勋章,这群耄耋老人用微微颤抖的军礼表达着对祖国强盛的崇高敬意。
70多年前,他们是走上抵御外辱、保家卫国之路的勇士,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后,他们依旧对国家和民族怀抱拳拳之心。和抗战老兵群体一样,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海外华侨华人或是组织抗日救亡团体,或是捐款捐物支持抗战,或是直接回国参军,爱国侨胞们众志成城,筑起一条坚不可摧的血脉长城。积淀在他们身上的赤子情怀和文化血脉,将助推整个中华民族走向共圆“中国梦”的未来。在这里,我们向抗战老兵、爱国侨胞两个群体特别致敬,不仅是为了重温历史、缅怀先烈,更重要的是,传承他们为民族尽忠义的担当。
评判一个人能不能感动我们,不用看他说了什么豪言壮语,也不用他付出生命的代价,谱写出的人间大爱就足矣,任何动情的言语也不如朴实的行动,向所有的英雄们致敬!
第四篇: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作文素材整理
作文素材:2015感动中国专题
感动中国2015 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一、于敏
适用范围:
为科学献身
拼搏
爱国敬业
刻苦
艰辛
艰苦条件
取得成就 他自己说的:
1、发达国家能做出来的 我们也能做出来 并且更快。
2、我已经老了,希望年轻人得到这个奖项去激励更多人。个人简介: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于敏把原子核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名人评价:
于敏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科学家 钱三强)原子核理论是于敏自己在国内搞的,他是开创性的,是出类拔萃的人,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科学家彭桓武)
于敏在氢弹研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科学家 朱光亚)
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的氢弹之父”。(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节目摘录:
核武器的建设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经验 在中国的氢弹研究中于敏发出了宝贵的作用 宁静以致远 鞠躬而尽瘁 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 觉得很平凡就好 颁奖词: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气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五字概括: 报国心皎洁 相似人物:
钱学森(民族脊梁)
二、朱敏才孙丽娜
适用范围:
奉献 转变(外交官→乡村教师)平凡中的伟大 艰苦条件取得成就 他自己说的:
1. 山寨里的孩子们不仅学到了只是并且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2. 夫:只要还能动就要干下去 3. 妻:它是以一种非常坚定的信念坚持下来 人物简介:
朱敏才,1942年出生于贵州黄平县,毕业于贵州大学外语系,在商务部工作了近40年,曾任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经济商参赞;孙丽娜女士拥有近40年教育工作经验,是我国第一批小学英语教师。2005年,夫妇俩在北京退休后相继到黔西南州望谟县第二小学、兴义市马岭镇尖山小学、贵阳市孟关乡世华小学、遵义县龙坪镇裕民小学和中心村小学支教。节目摘录:
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面对夕阳却选择了朝阳 曾经是外交官 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参赞
夫妇俩爱上了黔西南的孩子 他们离不开这里的徒弟 募集善款350多万元改变了无数山里人的命运 从05年支教一直没回过家 颁奖词:
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相似人物:
张丽莉(为救学生失去双腿的最美女教师)
三、赵久富
适用范围 :
牺牲小家为大家
爱国
孝顺
基层
平凡
取舍 他自己说的:
1、希望全国的人民不要忘记我们库区人民做出的奉献和牺牲。
2、“可以说几代人,也可以说几十年”为别人作出了贡献。
3、我们四十多万移民付出的太多太多那不是什么物质可以弥补的。
4、吃水不忘打井人,我们吃水不能忘记乡亲们的付出(面对北方人)。个人简介:
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成为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别80岁高堂,认真细致作好移民工作,带领61户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
2014年,跨世纪工程南水北调正式通水。此时,南水北调移民第一村十堰郧县余嘴村支书赵久富带领着移民新村的村民早已安定下来,大家也都找到比过去更多的致富出路。[1] 50年前,南水北调一期移民开始时,七岁的赵久富跟随父母搬迁到了余嘴村,2010年,他成了村里移民的第一责任人。这里有61户要外迁到千里之外的黄冈。家园难舍,故土难离,移民工作最难张嘴。按照住房在海拔172米以下需要外迁的标准,赵久富可以选择留下,但他还是主动选择了外迁黄冈。赵久富80多岁的父母亲决定不跟儿子外迁到黄冈,但他们支持儿子带头外迁。
村支书带头外迁,61户村民陆续签了搬迁协议,2010年的4月30日,移民搬迁对队伍就要出发了,家家户户开始收拾家当装车。赵久富党旗挂在了自家外墙上,这是他在余嘴村当村支书的第26个年头,也是他在余嘴村当村支书的最后一天。赵久富的母亲拄着拐杖步行了5公里,来到了移民现场。母子遥望,赵久富不敢流泪,怕耽误了移民的行程。
2013年,余嘴村变成蓄满清水的库区。而移民们在赵久富的带领下,在新的家园也走上了致富路。节目摘录: 30年党龄的老赵 放弃内安选择外迁到黄冈。
老人不外迁,儿子不能尽孝,母亲赶了五公里山路送儿子 逢年过节父母亲生日忌日都是想老家的时候。颁奖词:
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尖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五字概括: 量与江海宽 相似人物:
乔宗旺(2014最美村官获奖人物)
四、张纪清(炎黄)
适用范围:
平凡 爱
榜样 舍己为人
奉献 他自己说的:
1、不是我在做,人人都在做,只不过我坚持的时间长一些罢了。
2、“长大后好好做人,好好做事”
3、从小被祖母教育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一直在教导只有两句话: “千万不要忘掉我们是中华民族后代。优良传统绝对不能丢” 个人简介
张纪清,74岁,江苏江阴市市民)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是“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从此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2014年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现身了,他就是张纪清。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是死工资,可是捐款却没有中断。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现在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现在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是依旧捐款。
张纪清坦言署名“炎黄”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张纪清就是“炎黄”,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着他。这份坚持27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在这个冬天带给很多人温暖。节目摘录:
白岩松评论”这个名字我们谁都知道但是我们不知道他是谁”——汇款人炎黄。在张继清看来,做一个好人,做一些好事是再简单不过的选择。通过养殖技术致富,手上有了几万多块钱的存款。但是在这时候,他致富的脚步却停了下来。
他卖掉厂房的设备,辞退厂房的职工,资助孩子资助残疾人,资助敬老院←首次使用”炎黄”的花名汇款。
把镇政府给他看病的5000元慰问金捐给了当地的敬老院。人的一生,你的成长,是离不开别人帮助的。所以不要把帮助别人当成一个崇高的事业,这只是别人帮助你的回报。
一个人带动了一座城建立爱心团队。五字概括 涓滴见沧海 颁奖词
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你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你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你为我们点燃。相似人物
张平宜: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
五、陶艳波
适用范围: 母爱 信念 幸福 个人简介:
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
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
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走过了很多地方,但医生的结论始终让他们失望。很多人劝陶艳波把孩子送到聋哑学校,但是陶艳波没有放弃。为了儿子,她专门从老家黑龙江到北京去学习唇语,然后一点点地教儿子说话、识字。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做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杨乃彬的老师、同学也都为这对母子提供了最好的条件。经过不断练习,杨乃彬也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
如今,杨乃彬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的学生。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所有帮助他们的人。他自己说的:
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幸福 节目摘录:
尽量上课跟着老师走,不懂下课不让老师走。为了儿子不停的掉头发。
人们说陶艳波创造了一个奇迹,但陶艳波说他获得了幸福。颁奖词:
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抗争。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五字概括 爱子心无尽 相似人物
陈玉蓉(为救孩子而暴走的妈妈)
六、和田民警:木拉提
适用范围: 爱国
艰辛
敬业
牺牲自己为他人
付出 他自己说的:
1今天,我再在这里。明天,我不知道在哪。
2我有可能牺牲,但我这个工作挽回的是十几条人命。
3我们的这个工作背后,是美好的一个未来。因为我们就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新疆。个人简介: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的一名公安民警,曾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个人三等功四次。早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读书期间,木拉提就多次参与警方的反恐行动,担当卧底和翻译。从警14年来,木拉提·西日甫江始终坚持战斗在打击暴恐犯罪活动第一线,用热血和行动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被当地群众誉为大漠“猎鹰”(维吾尔语的尊称,传说中老百姓的守护者)。
2014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置、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当场搜出了200多枚的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人体炸弹。
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战友的牺牲、亲人的牵挂让木拉提更加坚定。五字概括: 忠诚印寸心 颁奖词:
钢的意志,铁的臂膀,每天都在与死亡的狂沙较量。危险无处不在,你用胸膛作牌。为了同胞的安宁,你选择了翱翔。高飞的猎鹰,你绝不孤独,因为你的身后是人民。相似人物:
2011年感动中国 海地中国维和英烈(李钦、钟荐勤、和志虹)
七、肖卿福
适用范围:
医德
敬业奉献 他自己说的:
1、当好麻风病医生,比当好其他医生确实更难。麻风病人也都是人,既然我选择了当医生,不管怎么样就是要为病人服务。节目摘录:
时间的刻度是坚守的长度,也是医者仁心的温度。2010年,获得了麻风病领域的最高奖项马海德奖。
退休五年,他至少到镇上出诊一次,到麻风病村看望一次。
这个世界上大概在安背村之外,没有人记得他的名字。但他觉得,这辈子值了!个人简介:
肖卿福自1974年从卫校毕业后,走上麻风病防治的岗位。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他在尽心尽力做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宣传麻防科普知识,到全县各医疗单位进行皮防知识讲座近百次。说到麻风病,许多人都会望而生畏,肖卿福却和麻风病打了40年的交道。于都县黄麟乡安背康复村正是一个麻风村,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在村里,肖卿福既要当医生又要当护理员,不管是看病还是病人的日常料理都是他一个人在做。他为病人打针、敷药、清洗溃烂的伤口,护理眼、手脚畸残的病人,给他们喂饭、喂水、抹身子,将救治麻风病人之责时时记在心上,从没有过任何埋怨。
“当好麻风病医生,比当好其他医生确实更难。麻风病人也都是人,既然我选择了当医生,不管怎么样就是要为病人服务。”肖卿福这样说过。现如今66岁的肖卿福,仍然还在麻风病防治一线奋斗着。2010,肖卿福是全省麻防专业技术学科的带头人,先后荣获全国麻风战线突出贡献奖——“马海德奖”“全省麻风病防治先进个人”。颁奖词:
十三年相,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沟坎。命运百般挤兑,你总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你病中的老父亲,是那最幸福的王。五字概括 忘己爱苍生 相似人物 胡佩兰
八、朱晓晖
适用范围: 孝敬 美德 她自己说的:
一路支持我的人太多了,需要感恩的太多太多了!节目摘录:
事迹:孝敬 热爱父亲
一切为了父亲,去菜市场捡菜维持生活,学会了担当。爱好:写诗。现在在当地孔子学堂做义务教师 颁奖词:
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沟坎。命运百般挤兑,她总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她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她是朱晓晖,为给父亲治病,她辞掉报社的工作,欠下一身债务,周末还给“债主”的孩子补习。五字概括: 仁孝行于家 相似人物:
2012感动中国 何玥
九、师昌绪
适用范围:
爱国 科学奉献 敬业 他自己说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他最常说的这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着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知识分子大半个世纪以来投身科学事业,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他妻子对他的评价:
很低调,很一般,是一个不太起眼的人。节目摘录:
苟利国家生死以,其因祸福避趋之。→他的人生写照 他的付出,他的创造,依然在释放这能量。个人简介:
师昌绪:光耀人间(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48年,师昌绪赴美留学。50年代开始,师昌绪为争取回国,进行了长期斗争。1955年6月,师昌绪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从1957年起便负责“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成为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师昌绪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倡导并参与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国材料领域发展规划。师昌绪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多次担任国际材料领域学术会议主席或顾问。
他时常说,他已经90多岁了,还有两件事需要尽快完成,一件事是在有生之年为科普事业多做事。中国的科普工作还没有完善,大众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二是希望在大飞机工程材料科学方面做点事。只要材料不过关,他决不罢休。
2014年11月10日晨7时7分,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李克强总理闻讯委托工作人员打电话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人及亲属表示慰问。颁奖词
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他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他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他是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是师昌绪。五字概括 忧国不谋身 相似人物
2013感动中国 黄旭华:誓言无声
十、集体奖:
1、河南陇海大院
适用范围:
友情 爱 集体 团结 他们自己说的:
1、事虽小,但一做好多年。
2、让他们放心、安心,因为陇海大院有真情。3、39年不离不弃,我一定会坚强地活下去。人物简介:
陇海大院:爱意满园(郑州市二七社区有个和谐的老院落,陇海大院)二七区陇海大院居民高新海,1976年在农场插队时,突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随后,命运的打击接踵而来:1983年,家里的顶梁柱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母亲患结肠癌;1997年,大哥患肺病;2005年,父亲患上老年痴呆;2008年,高新海的父母相继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
当不幸开始笼罩这个家庭的时候,大院里的邻居们就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个自发形成的爱心群体自觉承担起照顾他的义务——洗澡、理发、上车下床„„生病时,大家不分昼夜轮流在床前守候,至今38年从没间断。
年夜饭到高新海家吃,这个传统有好多年了。高新海说:“不光是年夜饭,遇到世界杯、欧洲杯等大赛时,我家也是邻居们聚在一起看球的地方,其实,我知道,邻居们就是为了陪陪我,怕我寂寞,跟我说说话。”如今,高新海学会了骑电动三轮车,他用这辆三轮车免费接送社区赶着去办急事的人,谁着急上班,谁赶着去火车站,谁要去医院看病,高新海闻讯会立马赶到。
陇海大院的故事在当地群众中反响强烈,2010年荣登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荣获2008年河南“十大爱心集体”、2011郑州市“首届慈孝集体”、2012年“感动郑州”爱心集体,2013年该事迹被翻拍成电影《好好的活着》。节目摘录
照顾高新海,这就是一个普通大院发生的爱的故事。邻居们包揽生活的所有琐事。
邻居们每天送他去医院,为他的褥疮换药,为的就是他好好的活下去。这个大院700多人,除了不能活动的老人,几乎人人都来看他,照顾他。这是一个爱心接力,他们七天一小聚,十天一大聚,很快乐。大院有句歌“相信爱心会创造奇迹” 高新海没自暴自弃,学会了开三轮车。他最喜欢的事就是带着儿时的伙伴上街兜风。三十九年,不离不弃。就这样相伴到老,只为了彼此相伴温暖。颁奖词
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陇海大院里的邻居,给了父母不在人世、高位截瘫的高新海一个家。五字概括 和风春满园
第五篇: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作文素材
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林俊德:纵死终令汗竹香 陈斌强:孝更绝伦足可矜 何 玥:何处春江无月明 陈家顺:动人以行不以言 高淑珍:爝火燃回春浩浩 张丽莉:冰雪为容玉作胎 李文波:能受天磨为铁汉 高秉涵:悲莫悲兮生别离 周月华:清香传得天心在 罗 阳:长使英雄泪满襟 集体奖:湄公河“105案”专案组
1、林俊德:工作到最后一刻
【颁奖词】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胡占凡:把能够拥有的时光都献给了岗位,最后还在向目标冲锋。这是一位真正用信念撑起生命尊严的军人。
张瑞敏:以智殉国,铸就成中华民族的铜墙铁壁;致死攻坚,绽放成死亡之海的倔强马兰。
【事迹】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2012年病逝。
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俊德的中学和大学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从事核试验研究。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在之后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
2012年5月4日,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林俊德住院期间,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多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5月31日上午,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
5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临终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马兰,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2、陈斌强:“绑着”母亲上班的孝子
【颁奖词】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吴孟超:陈斌强付出的孝心,不仅抚慰母亲,也抚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这种中华民族朴素而真挚的人性之美,可以作为社会的良药。
【事迹】陈斌强,38岁,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
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一天,陈斌强的姐姐在无意中提到,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回忆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他决定再困难也不会丢下妈妈。
高二年级使用
现年45岁的陈家顺,是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记者在演播室内见到他,腰板挺直,但身材明显单薄,脸上多少看得出知识分子气息。虽然在舞台上尽力放慢步伐,但他仍没法儿掩饰平日走路频率很快的习惯。
几年前,陈家顺被派往浙江义乌,担任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麻烦事接踵而来:此前劳务输出由乡镇、村负责宣传动员,但是乡亲出去后常说外面的情况和听到的宣传不一样。陈家顺成了乡亲们的“出气筒”,有打工者甚至想揍他一顿。
陈家顺辗转反侧,问题出哪儿了?为把真实的用工信息传达给乡亲,也为了更好地给乡亲们维权,他下了决心:以一个普通农民工的身份去求职,实地体验农民工的生活工作。
不曾想,一“卧底”就是好几年。他几次进出工厂和农民工子弟学校,当过组装工、装卸工,看过仓库,当过“猪倌”。“你是农民工吗?”他说刚开始“卧底”时,别人常直截了当地问他,因为他的书生气与干活手势,看着十有八九是个“假民工”。去一家养殖场面试时,陈家顺特意摘掉了400多度的近视眼镜,厂方说他不像养猪人,他立马回应“别看我像不像,要看我是不是能干得下来!”
“最受不了难闻的气味,开始两天连饭都吃不下去,直到一周后才基本适应。每天早上起来最辛苦的就是清洗猪舍,刚开始时要花3小时才清洗完,后来熟能生巧,只花1小时就能干完了。”一个月后,陈家顺在重点收集了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工资待遇、子女上学等“情报”后辞职,推荐了几位乡亲来这里务工。
为了尽可能多地了解各行业信息,陈家顺逼着自己快速学习、上手。比如,刚学会养猪,又得适应工厂流水线上的作业。“卧底”打工时,但凡找到用工条件相对优越的,总会眼前一亮。他曾应聘到一家中等规模的饰品厂,待遇和条件很不错:保底工资不低,因工作需要加班,厂里会补发加班费,还有免费的工作餐。一个月后,他介绍了20多名老乡过来,事先郑重其事和老板谈好条件:报销工人过来的车费,每月的工资按时发,尽量给工人安排技术性岗位„„
有人说他这样做太辛苦了,他却认个死理:“别总觉得老百姓抱怨多,其实他们讲究的就是实在和信任。你提供的用工信息与实际情况相差十万八千里,怎么指望大伙儿相信你?我们当官的,如果今天的事情都做不好,又怎么指望让老百姓相信你描绘的蓝图?”
陈家顺爱给自己找麻烦,很多农民工朋友都有他的手机号,他早已把自己当成了他们中的一分子。“我们再辛苦,终究背后是有组织依靠的,而农民工呢?他们漂泊异乡,无依无靠,那是真的辛苦!”随着在媒体上的曝光率不断增多,现在陈家顺“卧底”越来越难了,但他说,只要心里装着农民工朋友,即便换个方式,也可以为他们做事。
5、高淑珍:守护“炕头课堂”14载
【颁奖词】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陈彤:14年的奉献让爱变成了接力赛。志愿者让爱心小院更幸福。这一切都缘于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王振耀:十几年如一日为一群不幸的孩子挡风遮雨,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心怀使她成为最伟大的母亲。
【事迹】高淑珍,56岁,河北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普通农村妇女。她的儿子王利国4岁得了类风湿,落下残疾,到上学年龄不能上学。高淑珍心疼儿子,想在家办个小课堂。由于附近村庄也有些因肢残不能上学的孩子,1998年4月她的“炕头课堂”开讲。老师是女儿王国光,5个孩子、4张课桌、2块小黑板和借来的旧课本„„高淑珍家里响起读书声。
“炕头课堂”一开就是14年。14年间,她接收了近百名残疾孩子,却从未收过一分钱。母女二人每天用自行车接送孩子,中午就在她家一起吃大锅饭。渐渐地,自行车接不过来,她一咬牙买了旧面包车。有两个肢残严重的孩子,她怕路上颠坏了,就一直抱怀里。再后来,为让孩子少受罪,她索性让孩子住在家里,免费吃住读书。
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高淑珍为多挣几个钱,每天天不亮就骑着自行车,驮着批发来的日用品赶集,一骑就是100多里地。有时下大雪没有集市,高淑珍就走街串户地卖。她说,“我一天出去挣十块、二十块,给孩子买点好吃的,我心里头欢喜,骑着车子都有劲。”
高二年级使用
张会军:75岁的老兵老人,用微薄的力量牵动所有游子的梦回家乡的愿望。我们敬佩他的无私和亲情。
【事迹】人物介绍:台湾律师,老兵。193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高秉涵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了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
初登央视演播厅,74岁的高秉涵颤颤巍巍。他说,腿脚还挺利落,只是实在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从后台走到舞台中央,是一段起伏弯曲的布景桥,高秉涵却把这看作黄河、长江,是任何一切能勾连起他对故乡强烈思念的图景。
家是什么?高秉涵说:“家就是这个曾经再怎么努力都回不来的地方,但我从没有放弃过努力!”60多年生活在台湾,镌刻在高秉涵脑海中的却是另一个地名:山东菏泽。他出生在菏泽,在那儿度过了年少时光,菏泽才是他的家乡。高秉涵想家,但也深知,对他这样一个大半生住在海岛上的“外省人”来说,通往家乡的路意味着什么。
高秉涵不愿去回忆离开母亲、离开老家村庄的清晨,可那个清晨总会从记忆中清晰地跳出来。1948年,山东菏泽处于国共两党“拉锯区”,高秉涵的父亲高金锡被枪毙,母亲宋书玉告诉他,“因为你父亲是国民党”。
当国民政府所属军队及地方各级政府开始陆续向长江以南撤退时,宋书玉将曾经参加过“三青团”的儿子送到国民政府在南京设立的“流亡学校”。在儿子高秉涵的印象里,一辈子都在小学教书的母亲几乎没经历过团圆:两个女儿在抗战初期外出求学没了音信,而后丈夫死了,又决定让儿子离开。少年高秉涵用了6个月,穿越6个省份,足足走了2000多里地,挤上了由厦门开往金门的班船。数十年后,他在图书馆翻查史料,发现自己乘坐的,是那年由厦门驶往台湾的最后一班船,日期是1949年10月16日。而半个月前,在遥远的北京,新中国宣布成立。
对所有从各个港口逃至台湾的人来说,回家是最迫切的梦想,可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未能踏上故土与亲人团聚。其中一人,甚至被高秉涵宣判了死刑——1963年,高秉涵从台湾国防管理学院法律系毕业后,被派往金门任审判员,“金门逃兵”是他审理的第一个案子。
那个“金门逃兵”的家就在对岸厦门,他本是渔民,与偏瘫的母亲相依为命,在一次给母亲抓药的路上被强拉入伍到了台湾。碰上天气晴朗时,隔着并不宽阔的海峡,一眼就能看到家乡,他决定利用自己的渔夫本领游回家。他偷偷搞到一个汽车轮胎,趁人不注意时坐轮胎下海,游了整整一夜。天快亮时,他到岸了。海水冲涩了眼睛,他尚未看清便举手大喊:“我是从小金门逃来的,没带武器!”可没想到,他游了一整夜,最终却游回了金门海岸。一星期后,这个因“回家”获罪的“金门逃兵”被处以极刑。高秉涵哭得难以自已,他对这份即使拼掉性命也要回家的心情感同身受。
高秉涵曾想过各种办法联系母亲。1979年,大陆与台湾尚无法通信,他委托美国的同学帮忙寄出第一封家书。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村子是否仍在,就写了“山东菏泽市西北35里地处高庄”,收信人是母亲“宋书玉”。不长的信中,他写道:“我之所以要艰苦奋斗地活下去,就是为有朝一日能再见到我娘一面,绝不会像两个姐姐一样,在抗日战争爆发时,就生死不明„„娘,我会活着回来!”高秉涵不知道,在海峡这头,杳无音信的两个姐姐实际上去了延安,当上了共产党干部,在他踏上逃难路那年才第一次回家。年迈的母亲找回了女儿们,却失去了儿子的音讯。等待终于耗尽了她的全部生命,就在这封信辗转寄达的一年前,宋书玉逝世于吉林辽源„„
如今,两岸已经开通直航,回家不再如先前那般艰辛。200多个从菏泽一路历经战火和逃难来到台湾的同乡,组成了“菏泽旅台同乡会”,高秉涵来台时年龄最小,在同乡会里最年轻,被推选为会长。他视每一个同乡为亲人,虽已无法再见母亲,他却尽力帮每一个同乡与亲人团聚。74岁高龄的他,仍坚持每年清明或中秋陪伴想要回家的同乡一起返乡。
“我答应过他们,只要还有一个人要回家,我就陪着他们一起回来。”对每一个希望魂归故里的乡亲,他都会亲手带上骨灰坛,站到菏泽老家的村头,完成骨灰主人生前的愿望。
9、周月华、艾起:“爬”遍青山送医上门
【颁奖词】她背起药箱,他再背起她。他心里装的全是她,而她的心里还装着整个村庄。一条路,两个人,二十年。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华皎洁,爱正漫漫的升起。
高二年级使用
湄公河“105案”密谋策划于境外、组织实施于境外、犯罪后又逃匿藏身于境外,中国公安机关的侦查、调查、取证、抓捕等工作主要在境外开展,犯罪首领糯康与地方势力关系良好。这都给案件的侦破带来了极大难度。
糯康的大本营主要是在湄公河的缅甸一侧,他和他手下骨干分子多数时间待在缅甸。被警方追捕后,糯康逃走杳无音讯。今年2到4月间,专案组的调查进入了低潮,东南亚各国警方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刘跃进带领干警不断搜集新线索,并据此调整策略。为了把糯康挤到老挝,刘跃进积极和缅甸的军方警方加强联系,督促他们加强对糯康的清剿。终于,经过六个月的努力,糯康在老挝被抓获。
2012年9月20日,“105案”开庭审理,11月6日首犯糯康被判处死刑。
湄公河“105”案成功侦破,告慰了逝者及家属,维护了我国法律的尊严,彰显了我国政府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决心和能力,也树立了国际警务和司法合作的典范,有力打击了跨国犯罪活动,有效维护了湄公河流域安全。【相关诗词出处】
1、纵死终令汗竹香 出自 明•张家玉《军中夜感》“惨淡天昏与地荒,西风残月冷沙场。裹尸马革寻常事,纵死终令汗竹香。”汗竹,指史册。盖古代无纸,书写在竹简上面;写前须先把竹简置于火上烤,使水分蒸发掉.水分蒸发时,状如竹简出汗,所以把书写的竹简叫着“汗竹”。其诗末句是说:纵然战死,毕竟要在历史上留下好的名声。谜底据面别解,意犹:人虽然死了.其名声却永远流传。
2、孝更绝伦足可矜 出自二十四孝_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后人有诗赞曰: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3、“何处春江无月明” 出自《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解析:《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象九首绝句。这是它整齐的一面。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诗中春、江、花、月、夜、人几个主题词错落重叠,伸缩变化,把读者引进了一个目眩五彩、浑然忘我的境界。
4、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出自唐李贽语 意思是用言语去打动人的,其感染力不深;用行动去打动人的,其效应一定很快
5、爝火燃回春浩浩 出自
《 咏 煤 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高二年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