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事迹

时间:2019-05-13 06:5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名人事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名人事迹》。

第一篇:名人事迹

潘德明:

又名文希,上海南汇人,生于浙江湖州,自行车环球旅行家,从小酷爱体育运动,曾就读于上海南洋高级商校,后在南京开西餐馆。1930年春,他从报上获悉8名青年组织“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乃征得父母同意,关掉餐馆,6月赴杭州赶上步行团。经杭州、广州、由海口,不到半年进入越南的海防市,同行者或因难耐其苦,或因患病,相继打道回府。行到清化,仅剩他一人,潘德明决定独自走下去,而且索性走出亚洲。次年元旦他重上征程,把徒步改为骑自行车,进行环球旅行。1931年4月由东南亚抵南亚次大陆;经中东进入非洲的埃及,北渡地中海到达巴尔干半岛,从意大利经中欧,然后越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去英国。经英国横渡大西洋,1934年1月抵美国,再经拉丁美洲,由巴拿马乘船,横渡太平洋,到大洋洲的新西兰、澳大利亚,再抵达亚洲的印度尼西亚、泰国。1937年6月从缅甸回到祖国的云南。潘德明持“雪洗东亚病夫耻”、“以谋世界上之容光”的信念,历时七年,行程数万公里,途经亚、非、欧、美、澳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一地都有考察记录,搜集资料,征得近1200个团体和个人用十几种文字的签字和题词,受到29国元首、政府首脑、部长和著名人士接见,曾拜会了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圣雄甘地及后来的总理尼赫鲁,波斯帝国最高统治者礼萨汗,“土耳其之父”凯末尔将军,保加利亚国王,法国总统、总理,英国首相麦克唐纳,澳大利亚联邦总理。期间,为了将来考察及编辑青藏高原的地理状况,在美国考察了2个月,在美国二次受到罗斯福总统(当时兼任世界探险家协会主席)的接见和奖励。就在他回到南京次日,“七七事变”爆发。从此,这一壮举再无人提起。潘德明后来定居上海,曾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工作。1949年后,一直处于失业状态,靠熨烫衣服和画宫灯养家糊口。解放后曾在昆明益兴汽车材料行工作。1976年10月18日,他风闻“四人帮”倒台,大喜过望,因多喝了几杯酒突发心肌梗塞而辞世。刘雨田: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探险家刘雨田,1942年2月26日生于河南省长葛县,原是新疆乌鲁木齐铁路局机关的一名干部。面对外国人的挑战,1984年5月,他毅然舍弃一切,开始徒步万里长城。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跋涉完成壮举,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徒步万里长城的人。之后,他又徒步走完丝绸之路、黄土高原、新疆罗布泊、攀登格拉丹冬和昆仑雪山、考察神农架野人、喜马拉雅雪人、绒布冰川上、沿喜马拉雅和雅鲁藏布江旅行、试登珠穆朗玛、三次穿越殧之海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物等中国五大沙漠。至今他已经完成四十三个考察旅行探险项目。足迹遍及祖国大陆的山山水水,世界数百家报刊、杂志、电视能报道了他的探险事迹,人称他为“二十世纪世界罕见的旅行家、探险家“。

邓廷良:男,藏族,青海果洛人,1943年生于重庆,著名历史学家、人文学家、探险家。四川省科学探险协会副主席,协会创始人之一。中科院研究员,主要致力于人类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宗教与历史方面的考察与研究。著作等身。

邓廷良教授为研究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各部族的历史与文化,自六十年代起,每年都有不少时间只身耗在雪山草地之间,在旷野、丛林、河谷、山麓拜访犷悍或和蔼的部族居民。他先后在民族地区度过了十几个春节,有时甚至整年不归,人称“牦牛”教授。他还是中国徒步全程考察西南丝绸之路的第一人。是研究“南丝路”、“茶马古道”、“蒙军入滇”、“横断山民族走廊”、“华夏文明起源”等领域的权威。邓廷良教授诗、书、画、散文具佳,且有着康巴汉子特有的豪爽、率真、与刚毅,极富人格魅力。他的“关注地球,关注生命”的人文关怀思想影响甚广。三十年来,他用坚实的双脚不断书写、记录着人类发展艰辛历程的史书,他告诉我们在现代都市以外,人原来可以与自然和谐地共生,质朴简单的生活也展现着五彩缤纷的人生。作为现代中国探险家的典范,邓廷良教授主持策划了协会的“西南丝绸之路电视片拍摄”,“炎黄子孙大型系列画册”、“黑竹沟科学探险”等多项主题活动。如今,年过六旬的他依然活跃在协会活动的最前沿。邓廷良先生除了探险外,剩余的时间大部分都在高校里任教。作为历史学、民俗学的资深专家,同时作为有深厚艺术造诣的书法家、雕塑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师范大学、重庆美院、四川音乐学院等多所大学被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其渊博的知识,认真、翔实的考察经历,幽默的谈吐,经常赢得学生的满堂喝彩。

李乐诗:李乐诗是第一位提出”白色力量“的人。所谓”白色力量"指南极与北极。李乐诗3次去过北极,第三次,李乐诗才如愿以偿到达北极点,将五星红旗插在地球的最北端。1987年,李乐诗登上世界最高极的喜马拉雅山。从那以后,李乐诗的生活开始了大的转折。她的生活重心已由旅游摄影转到地球生态环境的科考上来。

金飞豹、金飞彪兄弟:

金飞豹:生于1963年11月23日

1982年首次攀登昆明最高峰禄劝县内的轿子雪山并登顶(海拔4217米

1985年攀登大理苍山的马龙峰并登顶(海拔4130米)

1987年攀登滇中最高雪岭及马鬃岭(海拔4360米)

1990年横渡滇池(约9公里)

1998年攀登昆明碧罗雪山并登顶,同年攀登昆明老挝山

1999年攀登四川眠山主峰雪宝顶并登顶(海拔5600米)

2003年攀登昆明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

2004年七月攀登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米)

2005年9月攀登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8201米)金飞彪:生于1960年10月18日

1980年春季独自徒步探访珠江源头

1982年首次攀登昆明最高峰禄劝县内的轿子雪山并登顶(海拔4217米)

1984年骑自行车环游贵州省

1985年攀登大理苍山的马龙峰并登顶(海拔4130米)

1986年攀登玉龙雪山(丽江境内处女峰)海拔4900米

1987年攀登滇中最高雪岭及马鬃岭(4360米)

1990年横渡滇池(约9公里)

1995年首登云南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

1996年参加梅里雪山中日联合登山队(未登顶)

1998年攀登云南碧罗雪山并登顶,同年攀登云南老挝山

1999年攀登四川眠山主峰雪宝顶并登顶(海拔5600米)

2000年穿越唝嘎山脉

2001年 5 月组织并参加云南曲靖大天坑的探洞

12月第八次攀登玉龙雪山,到达海拔5200米

2002年 5 月攀登四川西岭主峰大雪塘

2003年 3月参加贵州盘县洞穴考察考察

5月攀登西藏念青唐古拉山到达海拔6000米

2004年七月攀登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m)

傅庆胜:傅庆胜在6年多时间里,风餐露宿,历尽艰辛,走遍了30个省、市、自治区,行程相当於绕地球一圈半。先后访问了41个少数民族的500多个村寨、800多个风景名胜和建设工程;结识了几百位当今名人;拍摄了8000多张少数民族的风情照片;写下了100多万字的游记,湖北人民出版社已将他的游记编辑出版,定名为《中华十万里记游》。另外,他还有《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看中国》、《傅庆胜历险记》的两部文字著作及一本《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看中国》的摄影集需在世界内寻找出版商合作出版。

步雨青:步雨青走长江从上海开始逆流而上,现已走过8个省到达西藏。1998年春季开始长江上游万里冲刺。她将面临青藏高原的沼泽雪山、野兽出没、气候无常,还有通天河800里无人区、沱沱河400里无人区,最后到达6720米海拔的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她的丈夫贾千里一直陪同她。中央电视台、云南省电视台、昆明市电视台已作了7集专题报道。

魏顺德:他的《西部野生动物世界》专题电视片已正在拍摄完成,引起媒体极大的关注。采风团踏上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一道道大沙梁子又唤起了魏顺德老师的兴趣。丰田面包车刚一停下,他提着三角架和两部相机就跳下了车,健步如飞,转瞬之间,他已爬上大沙梁子支起了三角架,让我们汗颜,一个66岁的老人。

刘立:男,四川省科学探险协会秘书长,中科院成都分院高级工程师。中科院成都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主任,中科院成都分院外事办主任。刘立多次组织参加西部地质、地貌、植物、植被等科学考察和科学探险活动。主 要从事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景观资源开发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及文章。刘立豁达乐观,爽朗的笑声极富感染力,作为我们国家极难寻觅的跨学科复合型 科考专家,极少有人象他那样对西部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有着如此全面的了解,他在青藏高原从事科考探险活动近20年,作风胆大心细,冷静沉稳,临危不乱,他率领的队伍总能既圆满完成任务又毫发无损、全身而退,因此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高原之狐”。

第二篇:名人事迹

科学巨人

1.爱迪生

爱迪生发明电灯时,光收集资料,就用了200本笔记本;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先后用过铜丝、白金丝等一千六百多种材料,还用过头发和各种不同的竹丝,最后选中了日本的一种竹丝,经过燃烧炭化后,成为最初的灯丝。

2.居里夫人

居里夫妇的科学功勋盖世,然而他们却极端藐视名利,最厌烦那些无聊的应酬。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不捞取任何个人私利。在镭提炼成功以后,有人劝他们向政府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的制造以此发大财。居里夫人对此说:“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别人要研制,不应受到任何限制”。“何况镭是对病人有好处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居里夫妇还把得到的诺贝尔奖金,大量地赠送别人。提取纯镭所需要的沥青铀矿,在当时是很贵重的,他们从自己的生活费中一点一滴地节省,先后买了8、9吨,在居里先生去世后,居里夫人把千辛万苦提炼出来的,价值高达100万金法郎以上的镭,无偿地赠送给了研究治癌的实验室。

3.袁隆平

为了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袁隆平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一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深有体会地说:“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

4.邓稼先

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

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细胞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同志离开人世。他,是个把一生献给祖国的人。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5.王选

1992年,王选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王选说:“我常想,一个人,一个好人,他活着,如果能够为社会的利益而奋斗,那么,他的一生才是有趣味的一生。”

他的身体一直不好,后来得了癌症,但他工作起来比健康人更勤奋,周六和周日都没有休息,直到他永远的离我们而去。”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张恭庆每当回忆起老朋友王选的顽强乐观的精神,莫不为之惋惜、叹服。

王选同志以他自身的行动印证了他的生活信念--“珍惜、关爱生命,以一个科学家的使命感努力奋斗,活出精彩,活出生命的意义”。

文学巨匠

1.朱自清

朱自清的清廉爱国,赢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鲁迅

鲁迅少年时代在南京矿路学堂读书,学习十分刻苦。在同学中,他年龄最小,而成绩却最为优秀。矿路学堂当时规定,每月考一次,考得第一名者奖三等银牌一枚;四个三等银牌换一个二等银牌,四个二等银牌换一枚金牌(金质奖章)。经过了三年的学习,同学中只有鲁迅一人换到了金牌。当时矿路学堂的总办比较开明,学生看书报也比较自由。鲁迅求知欲十分强烈,除学习功课外,他还广泛阅读古代小说、野史、杂书和从西文翻译过来的新书。由于家境贫困,为了求知,他把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金牌变卖了,买回了一些渴望已久的书来读。广泛的阅读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人做过统计,他在创作中引用过的书,足以开一个规模不小的图书馆。

3.季羡林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在我听过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4.冰心

我在医院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而这位在八十年前到五四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近八十年的岁月而仍然未老。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传统!冰心的身躯并不强壮,即使年轻时也少有飒爽英姿的模样,然而她这一生却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稿纸,写下了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然后在离去之后给我留下了一个伟大的背影。

5.鲁迅

有一天,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第三篇:名人事迹

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把他抓了起来,并遭受宫刑。在狱中他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他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司马迁)

他十岁的时候因和小朋友在高压电下玩耍不小心触摸了10万伏的高压电,永远的失去了双臂,但是他凭借坚忍的意志完成并超越了常人的生活。他连续两年获得了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百米蛙泳项目的冠军;他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学会了用脚弹奏钢琴并已达到七级的水平;他没有止步,他还在尝试,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他创造了具有自己风格的音乐,克服了常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难,因为,他还要实现自己音乐人的梦想,他要“精彩地活着”!2010年10月成为《中国达人秀》冠军。

(刘伟)

他被世人誉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另一个爱因斯坦”“不折不扣的生活强者”“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宇宙之王”。他因患“渐冻症”,禁锢在一把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他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人。不能发音,但1988年仍出版《时间简史》。(霍金)

她来自苏格兰中南部的小镇,在地方教堂从事慈善工作,12岁开始唱歌,一直梦想成为伊莲·佩姬(Elaine Paige)一样的职业歌唱家。2009年4月11日英国独立电视公司著名的选秀节目《英国达人》中,年龄有点大(47岁),长相有点雷人(身材臃肿、相貌普通),打扮有点老土(顶着一头乱发),说话有点语无伦次的苏珊·博伊尔上了台。面对又老又没明星相的苏珊,评委西蒙·克威尔漫不经心地发问:“你的梦想是什么?”苏珊特实诚地回答:“做专业歌手,成为伊莲·佩姬那样的歌星。”这一回答激起台下阵阵笑声。面对别人的嘲笑,苏珊说:“我早就预料到人们看到我的外表会有些鄙视,但我决定让他们刮目相看。在《英国达人》之前,我一直没有合适机会。你必须不断努力,一步一个脚印,终究会成功。永远不要放弃梦想。”

音乐响起,苏珊开始演唱音乐剧《悲惨世界》中的曲目《我曾有梦》。就在她开口的一刹那,奇迹发生了!评委和在场观众立刻被浑厚而富有磁性的天籁之音所震撼,所有的鄙夷瞬间化成了倾慕。掌声雷动。(英国苏珊大妈)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

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 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事实上,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他们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

那么,什么是习惯呢?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事实上,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一位没有继承人的富豪死后将自己的一大笔遗产赠送给远房的一位亲戚,这位亲戚是一个常年靠乞讨为生的乞丐。这名接受遗产的乞丐立即身价一变,成了百万富翁。新闻记者便来采访这名幸运的乞丐:“你继承了遗产之后,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乞丐回答说:“我要买一只好一点的碗和一根结实的木棍,这样我以后出去讨饭时方便一些。”习惯对我们有着绝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的效率,左右着我们的成败。思想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习惯能载着你走向成功,也能驮着你滑向失败。

个性因素影响成功名言警句:

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巴金

习惯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作者: 奥古斯丁

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作者: 莎士比亚

人喜欢习惯,因为造它的就是自己。--作者: 萧伯纳

习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它的奴隶。--作者: 高 汀 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马斯洛

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

——[英]培根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约·凯恩斯【美】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养成一种做好事的习惯。——Aristotle 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巴金

习惯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作者: 奥古斯丁

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作者: 莎士比亚 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的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纪伯伦

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加里宁 2.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的目的——这种伦理基础,我把它叫做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3.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4.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法)蒙田 5.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兹

6.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巴金 7.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罗曼·罗兰

8.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

9.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入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的理想又怎样实现?——陈毅

10.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宁

11.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周恩来

积极的态度,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 

人活一辈子都要建设人生,失掉建设的人生,没有不垮台的。 ——池田大作【日】

人生就像一本书,傻瓜们走马看花似地随手翻阅它;聪明的人用心地阅读它,因为他知道这本书只能读一次。——保罗【美】 世上只有一个真理,便是忠实人生,并且爱它。——罗曼·罗兰【法】

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德】 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罗曼·罗兰【法】 为了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罗丹【法】  我的一生所主张的,就是对生活、对人们必须持积极的态度。——高尔基【前苏联】 

无所事事——对一个感情热烈的年轻人是很大的危险。——车尔尼雪夹斯基【俄】 一个人抛弃了自己,便贬低了自己的存在;抛弃了生命,便完全消灭了自己的存在。——卢梭【法】

以嘲弄的眼光看待人生,是最颓靡的。

——罗斯福【美】

第四篇:名人事迹

霍金是一个懂得感恩生活和乐观不屈的人。

霍金从小就拥有对自然科学的强烈兴趣,在大学时代(当时还没患病),他就意识到,肯定会有一套能够解释宇宙的万物理论,并陶醉于对其的思索之中,把之当做了自己的信仰,并具有极强的使命感。

在他21岁得知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后他也消沉过一段时间,极度失望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努力去帮助一些人们。医生当时预测他最多只能活2年,但2年过后情况并不是非常糟糕。后来他又想到了以前曾和自己一个病房的男孩,那个男孩第二天就死去了。他似乎明白了什么,他觉得自己还不算倒霉,不应该就这样放弃,自己17岁就考上剑桥大学,拥有异乎常人的头脑。(之前他就和珍认识,后来他们很快坠入爱河,不久他们结婚了)

患病后,霍金为了家庭,为了自己的理想,果断的“站了起来”,继续了自己的研究。他自己在个人传记中谈到,他并不认为疾病对他有多大影响,他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努力不去思考自己的疾病。同时,他又努力证明自己能够象常人那样生活!霍金在自己的生活中,只要能做到的事情绝不麻烦别人,他很憎恨别人把自己当做残疾人,他说:一个人身体残疾了,决不能让精神也残疾。霍金的意志力是非常坚强的,同时他又是一个对生活很有主见的人。他对生活永远充满了乐观和幽默的态度。在他患病后,曾有6次非常近距离的和死神交手,他都顽强的活了下来。

一次霍金演讲结束后,一位女记者冲到演讲台前问到:“病魔已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大师的脸上充满了笑意,用他还能活动的3根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后,显示屏上出现了四段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的亲人和朋友”...在回答完那个记者的提问后,他又艰难的打出了第五句话:“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现场顿时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的确用霍金自己的话来说,活着就有希望,人永远不能绝望!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即使病魔把霍金关在果壳中,他也是无限空间之王!霍金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都应该对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主见,拥有自己的梦想,并全力以赴为之奋斗!

古代日本的老渔民发现如果将几条剩性活泼的沙丁鱼放入一群被打捞的懒惰的鲇鱼当中.由于好动的沙丁鱼在鲇鱼中乱窜,给鲇鱼带来一中危机感,它们奋力游动,从而避免了由于窒息而亡.这便是有名的鲇与效应.

下过跳棋的人动知道,6个人各霸一方,互相是竞争队手.大家彼此动想先人一不,将自己的6颗玻璃球尽快移到预定地点.如果你只讲求合作,放弃竞争.一味地为别人搭桥铺路,那别人会先到达目的地.热你则会落后于人,最终落得个失败的下场.相反,如果你只注意竞争,而忽视合作.一心只想拆别人的路,反而延误了你自己的正事.你还是不会获胜的.

撒切尔夫人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上,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对她的教育很严格,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面,而不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也要永远坐在第一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太难了”之类的话。父亲的“残酷”教育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第一排”。

玛格丽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学生们上5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玛格丽特不光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之一。40年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永远争坐第一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想坐第一排的人不少,但真正能够坐在“第一排”的人却不多,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座到“第一排”,就是因为他们只是把“争坐第一排”当成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行动。

柴智屏——机会只有三秒钟她,名牌大学毕业,却找不到工作。好不容易找了份戏剧编剧助理的工作,却发现整个公司除了老板只有她一个员工。累死累活干了三个月,只拿到一个月的工资,于是炒了老板鱿鱼,开始游荡帮人写短剧,写电影,只要按时收到钱就好,前路茫茫,她希冀着奇迹发生。

一次机缘巧合,她应聘到电视台一个节目当了编剧。半年后,在一次制作节目时,制作人不知为什么突然大发雷霆,说了句“不录了”就走了。几十个工作人员全愣在那儿不知怎么办,主持人看了看四周,对她说:“下面的我们自己录吧!”

机会只有三秒钟,三秒钟后,她拿起了制作人丢下的耳机麦克风。那一刻,她清楚地对自己说:“这一次如果成功了,就证明你不仅是一个只会写小剧本的小编剧,还可以是一个掌控全场的制作人,所以不能出丑!”

慢慢地,她开始做执行制作人。当时,像她那个年纪的女生能做制作人,相当罕见。

几年后,这个小女生成了三年获得金钟奖的王牌制作人,接着一手制作了红得一塌糊涂的偶像剧《流星花园》,被称为“台湾偶像剧之母”

回首往事,柴智屏爽直地说:“机会只有三秒,就是在别人丢下耳机的时候,你能捡起它。” 丹尼斯·海斯——地球之父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地球日”,是 1970年4月22日,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一个刚满25岁的学生——地球之父在校园发起和组织的。他因此被誉为“地球之父”

丹尼斯·海斯生长在美国华盛顿州环境幽美的哥伦比亚河峡谷,他从小养成了爱好大自然的个性。到了大学时代,他虽然就读于法律专业,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环境问题的关心。鉴于丹尼斯·海斯在环保事业中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他曾荣获联邦野生动物协会,美国慈善协会,美国太阳能协会,远离战争组织的最高荣誉奖项,并被国家奥杜邦协会评为“100个最杰出的环保人士”之一。

特蕾莎——伟大的修女18岁的特蕾莎离开家乡来到爱尔兰加入了劳来多修女会,后来主动到印度最破烂的贫民窟,在那里用几卢比租下一间房子,收容饥寒交迫的孩子。为了他们,她亲自到街上乞讨食物,帮他们清洗身体。房间里没有桌子、椅子、黑板,她就以地板为黑板,教孩子们认识孟加拉字母。一次,她遇见一个人身上全是脓包、伤口,脓包上尽是蠕动的蛆和虱子,便到警察局请求他们拨一处地方,使她可以接待这样的无家可归者。就这样,她创办了“死者之家”专门收容垂死的游民。秉持同样的信念,她还创办了“弃婴之家”和“麻风病之家”。1979年,她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同年获印度政府颁发的全国最高荣誉奖。

南丁格尔——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人1854年,英、俄在克里米亚开战,南丁格尔亲自奔赴前线。她替伤员清洗、清毒、包扎、按时换药、改善伙食,还经常跪在地上擦洗地板,洗涤伤员带血的衣裤。每天晚上她都要提一盏灯,在4公里的巡诊线上,挨个查看病情,给伤员唱歌,送去安抚和爱心,从无间断。为此,她经常每天工作20小时以上,累得头掉光仍然坚持不懈。由于她的努力,伤员的死亡率从60%降为0·3%。后来,直到英、俄停战,最后一名士兵离开战场,她才回到家园。英国人民为她立起了手持油灯的巨型铜像,“提灯女郎”南丁格尔被称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人”正是她对医护工作的尽心尽职,才改变了整个世界对护士的看法。

艾伦——做好了,就是机会有一个名叫艾伦的孩子,9岁时在祖父的农场时里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赤手去捡牧场上的牛粪饼。一般的孩子嫌这份活儿脏,都不愿做,而艾伦却干得好极了。由于他捡牛粪饼表现出色。祖父给了他一个向往已久的工作——放牧马匹。这件事深深影响了小艾伦,使他坚信这样一则人生信条:手头的工作无论多么低贱,只要做好了,就是机会。

长大后,他从每星期挣1美元的肉铺帮工做起。这份工作虽然低微且工作条件恶劣,但他干得很出色,因为他一直没有改变自己的人生信条:做好了,就是机会。

后来,他成为每星期可得50美元的美联社记者。

再后来,他又成为年薪150多万美的首度执行官。

第五篇:名人事迹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写保尔·柯察金作为一个普通工人的儿子,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严峻生活,把对旧生活自发的反抗改变为自觉的阶级意志。保尔的成长不是“性格的自我发展”,而是如同作者在回忆自己一生时所说:“钢是在熊熊大火和骤然冷却中炼成的……我们这一代也是在斗争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

保尔的英雄主义是早期布尔什维克的理性真诚,个人价值和集体事业在观念上处于和谐状态。小说不仅通过一个接一个的困境来塑造这位主人公,还通过激动人心的独白、发人深省的警句格言直抒这种赤诚情怀。一次,保尔来到烈士墓前悼念为革命而牺牲的战友时,曾默默地想到:“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同冬尼娅的爱情纠葛,同丽达磊落的友谊,以及对达雅诚挚的感情也表现了保尔精神世界的纯洁,表现了小说人物的特殊素质。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的牛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正是逝世于300年前的同一天。

霍金在牛津大学毕业后即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这时他被诊断患了“卢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瘫痪了。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话,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大桌子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霍金正是在这种一般人难以置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霍金在剑桥大学任牛顿曾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讲座教授之职,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震动了自然科学界,并且对哲学和宗教也有深远影响。

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黑洞辐射机制,霍金对量子宇宙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目标是解决从牛顿以来一直困扰人类的“第一推力”问题。他的宇宙模型是一个封闭的无边界的有限的四维时空——不需要上帝的第一推力,宇宙的演化完全取决于物理定律。

耐人寻味的是,霍金的宇宙论事实上使上帝没有存身之处,但梵蒂冈教廷仍对他表示了敬意。在承认了对伽利略审判的错误之后,教廷科学院又选举霍金为该院院士。世俗的偏见和神学的权威,都不能阻挡科学的透射力。

霍金坚信,关于宇宙的起源和命运的基本思想可以不用数学来陈述,而且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也能理解。他曾在通俗演讲里,生动地向听众解释“利用光速,从„黑洞‟进去,从„白洞‟到宇宙另一区域去作时空旅行”的设计,是有趣的科学幻想,而现实却是难以做到的简明道理。经过数年的辛勤写作和修改,于1988年4月正式出版宇宙论科普著作《时间简史》。书中引导读者遨游外层空间奇异领域,对遥远星系、黑洞、夸克、大统一理论、“带味”粒子和“自旋”的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等进行探索。《时间简史》,已用33种文字发行了550万册,如今在西方,自称受过教育的人若没有读过这本书,会被人看不起。

医生曾诊断身患绝症的霍金只能活两年,他之所以能支持到今天并取得卓越成就,最主要的是他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极其坚强的意志。霍金的一生,是人类意志力的记录,是科学精神创造的奇迹。

一生的心愿是做个常人

与其说斯蒂芬·霍金证明的是宇宙大爆炸和黑洞的存在,不如说他用一生在证明另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自己是一个常人,并没有因为受困轮椅而成了低人一等的“废人”。然而,证明的结果甚至比他当年发现“黑洞并不全黑”时还要让自己大吃一惊———自己怎么变成了高人一等的“超人”?

所以,当8月11日他瘫坐在轮椅上、面无表情地被推出杭州香格里拉酒店2楼电梯的那一刹那,霍金在瞬间亮起的无数闪光灯前多少显得有些勉为其难。就像此前在浦东国际机场受到几乎是超级明星式的媒体追逐,这位自爱因斯坦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最后选择了闭紧双眼,任凭身边缓缓落下的窗帘将狂热的“时间简史迷”们阻挡在外。他宁愿一个人静静地思考宇宙的命运。

也许,这才是霍金的世界。霍金曾经说,他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有一天很晚从伦敦回家,“那时人们为了省钱,半夜里把路灯都关掉。我走在路上,那晚的夜空是我从来没有看见过的,整个银河系仿佛刚好划过头顶。”对此,他母亲说,“只要看看这孩子仰望星空的样子,就知道他心里有多好奇。”霍金甚至表示,“哪怕置身一个无人的荒岛,我也宁可没有灯光,因为那样我就可以更好地看到星星。”

直到22岁,霍金被诊断患有运动功能萎缩的卢伽雷病,最多只能活几年时,这种对星空的执着才逐渐开始成为一种信仰———他想自己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下去。即使是全身动弹不得,为了和心爱的女孩结婚,他就必须有工作,必须先完成剑桥的博士学位,于是就有了“宇宙起源于空间中一个奇点”的大爆炸理论。即使失去了说话功能,为了替女儿付学费,他就必须赚一笔钱,于是就有了销量与《圣经》和莎士比亚作品媲美的《时间简史》。人们能否想象,霍金广为传颂的科学成就,不过来自他想证明自己能如常人一般的初衷。

只不过,每一次霍金试图证明自己是常人,证明的结果都远远高于他的预期。他发现,既然大质量的恒星在“油尽灯枯”后会坍塌成一个奇点,那么是否可以把这个过程倒过来,宇宙就是从一个奇点大爆炸诞生的呢?既然天体间有万有引力,那么是否存在一种引力大到连光线也会被吸进去的黑洞呢?霍金关于奇点和黑洞的理论,“一不小心”触动了理论物理学的神经。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适用于天体类的大物质,量子力学适用于微观粒子,但是这两者却无法统一。而霍金的奇点理论正好统一到“无限小的物质爆炸成为天体”上。他曾经预言,到上世纪末,这种“大一统”理论将最终发现———也许只要几个简单的方程式,人类对于宇宙的知识就到达极限,理论物理学也随之终结。

但是,20多年过去了,他的预言并没有实现。当记者就此问题请教霍金时,他的助手替他说,“我想霍金同意是他错了。”这次不能开口讲话的霍金不再向记者眨眼暗示什么,而是直接咧嘴微笑表示同意。他费了好长时间才通过拟声器回答,“科学是不可预测的。如果我要是知道的话,我早就把它做出来”———终于,他用自己预言的失败向世人“成功”地证明了自己也是一个常人。

“保持安静,老板正在睡觉”

看到霍金的人都不会忍心去打扰这位天才。尽管有心理准备,但是记者见到他的那一瞬间还是被深深触动。40年的卢伽雷病让他的身体彻底变形:他的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也是左低右高,双只手紧紧地并在当中,握着手掌大小的拟声器键盘,两只脚则是朝内扭曲着。10年前的照片中还蛮匀称的嘴,此时已经歪成一个S型。只要略带微笑,马上就会变成“龇牙咧嘴”的样子———现在,这已经成了他的标志。

在现场几十只摄影“炮筒”的“狂轰滥炸”下,那台神奇的拟声器看起来也完全不同于一般的液晶屏电脑。记者悄悄地溜到霍金身后,发现拟声器中词汇的选择不是按照字母顺序来排,而是按逻辑顺序组合,比如表示选择或并列的连词成为一组,主语人称成为另一组。霍金就是用它来选择词汇,并最后按下发音键,让电脑合成的声音来代他讲话。

哪怕事先知道记者的提问,霍金的回答也慢得出奇。记者几乎看不到他的手指在按动键盘,他仿佛永远一动不动。现场在提问过后只有一片寂静,无数的眼光齐刷刷地落在霍金身上,直到耳边突然传出几句略显怪异的英语———英国人说带有美国口音,而美国人认为带有北欧口音或爱尔兰口音。他的回答极为简短,往往漫长的十几分钟才等来一句只有主谓宾的简单句。不到一小时,霍金就满脸倦意,记者甚至看到他开始无聊地按起键盘,把屏幕弄得一闪一闪的。

从1980年起担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教席的霍金就是这样在轮椅上洞悉宇宙的一切。不过,也许对他而言,比起整天被人“众星捧月”般的顶礼膜拜,独自在剑桥的办公室里安静思考要简单和自在得多。霍金每天坐着轮椅去办公室,穿过整齐地挂着包括牛顿在内的所有卢卡 2 斯教授画像的长长走廊,霍金的办公室就在一排落地窗户的尽头。办公室的门口通常会挂上一块木排,上面写着:“请保持安静,老板正在睡觉。”

那多半不是真的———霍金只是不愿被外人打扰。此时他一定坐在这间有着高高天花板的舒适小屋里,安静地在电脑前工作上好几个小时,驰骋在自己的宇宙里。周围两三盆植物当中摆放的是三个孩子的照片。每天下午4点,他会在护士的帮助下与研究生们交谈。他们喝着午茶,交流对宇宙的看法。一个护士托住霍金的脸颊,扶正他歪斜的头,这样茶水就不会漏出来。有时他的眼镜还会从鼻子上滑下来,但是如果有学生对他的理论提出带有质疑的问题,他立即会给一个咧嘴笑容。至少,“老板正在睡觉”的托词让霍金最感自由自在。就像他用莎士比亚的话给自己的书取名———“即便把我关在果壳之中,仍然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霍金告诉记者,“我发现真实的宇宙甚至比《星球大战》更吸引人。如果你想去太空,那么必须先学物理学。”

有记者问他,除科研之外最大的快乐是什么,霍金的回答似乎要迅速得多,“我热爱生活。音乐、家庭都让我从中得到许多快乐。”宇宙之外,音乐正是他找到自己归宿的地方。迄今为止,关于霍金最成功的一次访谈是1992年圣诞节时英国广播公司的“荒岛唱片”节目。这个节目要求被访者假设自己在荒岛上孤身一人,只能选择8张唱片带在身边。只有这次,霍金破天荒地回答问题很少使用简单句———谈到音乐,他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霍金很喜欢瓦格纳的音乐。他说,“我是从1963年开始喜欢上瓦格纳的,那年我被查出患有卢伽雷病。瓦格纳音乐的暗色调和启示录式的情绪正好符合我当时的心情。”他甚至不厌其烦地复述了瓦格纳的《魔戒》的情节———要知道,就是正常人也要颇费一番口舌,更何况是一个个词选出来。

然而,如果只让他选择一张唱片,他说自己还是会选莫扎特的《安魂曲》。“15岁生日的时候,我得到一套莫扎特的CD,整整有200小时,现在我还经常听。我最喜欢的是莫扎特临终前写的《安魂曲》,如果我只能带一张唱片去荒岛,我会带上它,并且一直听到DISCMAN的电池走光为止。”

身残志坚、拼搏进取的女青年张海迪

她以残疾之躯,完成了许多健全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因此她成为一代中国青年的楷模,被誉为“中国的„保尔‟”。

张海迪:女。1955年出生在济南,成长于莘县。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肢体残疾人协会主席。

5岁时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历程。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又自学了大学英语,还学习了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了16万字的外文著作和资料;另外还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书籍和医科院校的部分教材,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了对社会能有所贡献贡献,她曾给农村的孩子当过老师,还曾用学到的医学知识和针灸技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她还用学过的无线电技术,在山东省莘县广播局做无线电修理工。

1981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3年2月1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她的长篇自述《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并配发社论《让理想的光芒照亮生活之路》。1983年3月7日,团中央召开了“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命名表彰大会,宣传了她身残志坚、自学成才的感人事迹。1983年5月,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向张海迪学习,邓小平、叶剑英等老一代革命家为张海迪题词。此后,张海迪的名字传遍全国各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全国典型。

张海迪是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表彰的青年英雄之一。

轮椅上的梦

张海迪的家乡在山东省文登县。她出生的时候刚好九斤,妈妈高兴地说:这可真是个“九斤老太”了。大人们看到她长得健康、聪明、伶俐,都叫她“玲玲”。玲玲的父母当时都是文艺工作者,他们对自己的长女寄托着美好的希望。女儿虽然生在泉城,可他们毕竟更爱大海。五十年代有部著名的电影叫《白夜》,有首著名的歌曲叫《尼罗河之声》。母亲说,莫斯科的“白夜”、尼罗河的歌声是迷人的;祖国渤海之滨的笛声也应该是令人神往的,女儿就叫“海迪”吧。

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像很多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幻想。她快乐而活泼,整天蹦蹦跳跳地跑来跑去,连下楼梯的时候也不老实。人们看到她欢蹦乱跳、有说有笑的时候,就冲口而出叫她“玲玲”;人们看她做事聚精会神,对奇妙无穷的世界提出一串串问题时,人们又正而八经地叫她“海迪”。在玲玲家里还保存着一张二十多年前的照片,这是玲玲在上幼儿园时照的。白色的连衣裙,使她格外精神;两条小腿站得直直的,膝盖下的肉窝还清晰可见。这张照片现在格外珍贵了。只有它记录了海迪曾经和常人一样有着健全的双腿!

玲玲5岁那年,一场灾难性疾病降临到了她的身上。一天,玲玲在幼儿园里正在排练节目,她唱着、跳着,忽然觉得眼前一片发黑,她摔倒了。平时,她摔个跟头,总是自己不声不响地爬起来。这次,她用尽全身力气,还是站不起来。她着急了:“阿姨,我的腿,我的腿那儿去了?”父母把她抱进医院,医生们反复会诊,大夫拿着诊断书惋惜地说:“孩子得的是脊髓血管瘤,恐怕今后……”

这病据说起因是偶然的。在运动中,脊椎里一条细细的血管突然破裂了。也许不过是一滴血,变成血块,挡住了脊髓的通道,由于它的挤压,脊髓的搏动变减弱了,甚至完全梗阻。当时,数不清的医生都希望拿出自己最大的本事,让这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站起来。但是,就像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进程中遇到许多疑难问题一样——他们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但眼下还只能是一筹莫展。

在济南工作的爸爸妈妈抱着她跑遍了济南几家大医院,后来又几度到武汉、北京就医。医生先后给她动过四次大手术,摘除了六片脊椎板,结果却没有奏效。她不但不能走路了,而且身体从第二胸椎以下基本没有知觉了,也就是说,身体有三分之二失去了部分知觉和功能。她必须靠在轮椅的扶手上,用胳膊支撑着,才能坐得住。爸爸妈妈的心像秤砣一样沉,他们担心孩子今后还能否经受得住更大的考验。难啊,未来的生活!玲玲这艰难的第一步从哪里迈出呢?

爸爸给她买来了收音机,妈妈给她订阅了《小朋友》,雪征妹妹一步不离地陪伴着她。许多叔叔阿姨舍不得花钱给自己的孩子买玩具,但看望玲玲时,总是想方设法给她带来新奇的礼物。玲玲怎么也数不清关怀、帮助、照顾过她的到底有多少人。

尽管人们以无限的关怀温暖她的心,但这远远不能补偿瘫痪给这小姑娘带来的痛苦。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一起跳皮筋,高高兴兴地一起背着书包上学校,玲玲幼弱的心灵,简直要被痛苦压碎了。玲玲听到窗外传来的“我怎么忘记带伞了?唉,我的书包怎么忘了呢!”,心里很难过,她很想亲身感受一下与他们一起去上学的欢乐,也想感觉一下在雨中奔跑的清爽。然而,这一切都是一个梦。对于玲玲来说,只能是轮椅上的梦。一天,玲玲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话刚说完,她就看见妈妈背过身两手摸着脸,玲玲想,妈妈一定是哭了。妈妈说:“孩子,妈妈和爸爸会让你学到知识的!”见玲玲这样渴望上学,渴望学习知识,妈妈决定,说什么也要尽量满足她的心愿。玲玲不能去上学,就请老师来教她。可家里请不起,也请不到专职的老师,妈妈爸爸只能在下班后亲自教她。

玲玲从7岁起,一连四次报名上学。前三次,老师看到她瘫痪的双腿都难过地摇摇头。每天,她只能趴在窗台上,羡慕地看着别人去上学。10岁那年,爸爸带她到济南市经五路小学第四次报名上学。老师看她的确是个聪颖、上进的孩子,破例同意她报考。发榜的日子到了,一大早,爸爸背着她来到学校门口,海迪急切地在那密密麻麻的红榜里寻找自己的名字。“张海迪”,当她找到自己的名字时,拍着手喊叫起来:“我上学了,我上学了。”他让爸爸背她在校园里走了一大圈,这是教室,那是操场,海迪指指点点,别提多高兴了。回家后,爸爸特意给她买了一个小书包,妈妈为她买了一双新鞋子。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第二天,她的病又一次犯了。当别的小朋友高高兴兴去上学时,妈妈却背着她踏上北去的列车,到北京去治病。

如果说海迪上过学的话,校门对她只开放过半天!

学校进不去,海迪就在床上铺开了课本。平时,她躺在床上,腰腿僵硬,脚背直伸。如果能使支配肌肉的神经松弛下来,使下肢稍稍能够屈伸,她就能坐起来了。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她天天捶腿肌,用力搬下肢。胳膊每用一次力,肋间神经就钻心一样的疼。她吞下两倍的止疼药,硬是咬着牙关按、摸、捶。有时让妈妈帮忙。妈妈舍不得用力,她不高兴;妈妈用力了,她送给妈妈的是挂着汗珠的笑脸。僵硬的腿脚终于软化了。当她能倚着被子坐一会儿,或挣扎着用胳膊支撑着趴在桌子上时,她惊喜万分。残疾退一分,玲玲就向前跨上一大步。“别人能会的,我也要会。”有时,小伙伴问她:“玲玲,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她回答说:“我想当一名医生,让每个不能行走的孩子都站起来!”

玲玲特别爱学习,但手术造成的肋间神经痛时时折磨着她娇小的身躯,有时,她实在感到疲倦,连作业都无力完成,就对妈妈说:“这些作业我明天再做行吗?”妈妈却郑重地对玲玲说:“今日事今日毕!”听了妈妈的话,玲玲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绝不能拖拉,就在心里告诉自己说:“我要像在学校里的孩子一样,每天完成作业!”

尽管玲玲非常有决心,但病情却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玲玲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辫子,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她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啊!

对玲玲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聪明、好学的玲玲学会了很多知识。在所有功课中,玲玲最喜欢学习语文。在10岁时候就能读长篇小说了,虽然读得很辛苦,但她不气馁。她很喜欢读《卓娅与苏拉的故事》,可她拿到的是那种用老方法排版的书,里面多数的汉字都是繁体字,又是竖排的格式。对10岁的孩子来说特别难读,遇到不认识的繁体字,她就凭经验来猜。一次,当她从书中看到一句“妈妈领著我到杨树林时”,虽然猜出了另外的几个繁体字的意思,却不知道“杨树林”是什么意思。

玲玲想,从“林”字看,“杨树”应该是一种树,那么,这个“树”字应该就是“树”的另外一种写法;“杨树”又是什么树呢?一定是一种很常见的树。于是,她开始在心里念着自己知道的各种树名,当她默念到“杨树”时,心里一亮:“杨”的写法,与“杨”字不是很像吗?看来,“杨树”就是“杨树”!想到这里,玲玲非常高兴。这样,在猜字过程中,玲玲早早地认识了许多汉字并掌握了有关的知识。

10岁那年,妈妈送给玲玲一本日记,是红色漆皮的。妈妈说:“玲玲,以后你要天天写日记!”当时,玲玲并不知道该怎么写日记。起初,她写的是:“今天我读了×××书,今天我吃了药。”这些日记,用词单调,也没有什么情感,经过妈妈的开导后,玲玲终于明白了写日记的秘密,那就是要把每天的重要事情与情感都写出来。以后,玲玲开始把所有亲情、友情的温暖都写进日记,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长大以后,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张海迪认为,当初如果没有坚持写日记,后来就不能成长为作家。

除了语文,玲玲对别的功课也非常用心,一点儿也不肯浪费时间。在整个童年,她以顽强的意志,认真学习,始终用心对待每一个字,每一行句子,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实现了“轮椅上的梦”。用玲玲自己的话说,她没有愧对自己的童年,也没有愧对那些美好的光阴。

在那座刷着红漆的三层楼里,张海迪度过了15年的时光,爸爸妈妈的爱,小伙伴及朋友的爱,也使张海迪更有信心面对未来。

深受乡亲爱戴的赤脚医生

在大家的鼓励下,张海迪咬牙、忍痛学习。她读完了一本本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书:《把一切献给党》、《雷锋叔叔的故事》、《真正的人》、《我的大学》、《古丽娅的道路》、《军队的女儿》、《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给了海迪知识和力量,在她眼前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新世界。她从小人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次认识了保尔•柯察金。她懂得了一个人病倒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进取的信心和力量。只要精神不倒,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在与疾病的磨难斗争和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海迪慢慢长大了。她开始考虑怎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她也更多地想到,像她这样一个身体严重残废的姑娘,能为社会做些什么的问题。

1970年春天,海迪跟着爸爸妈妈从济南下放到莘县十八里铺公社尚楼大队插队劳动。开始了农村生活。

起初,张海迪感觉农村非常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张海迪却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

刚到莘县那天,天空很晴朗,天上的白云像大棉花一样。不久,一群十一二岁的孩子跑过来,围到张海迪身边,抢着问道:“玲玲姐,你是城里来的吧?你的脸怎么这么白啊!你的腿怎么了?”望着孩子们的笑脸,张海迪笑了,慢慢地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仅仅才过了半个月,张海迪就同乡亲们相处得十分融洽了。乡邻们争着抢着往玲玲家送地瓜、咸菜等东西,还为她做了一张木轮椅。

孩子们都愿意推张海迪出去散步。这个男孩子说:“玲玲姐,我推你!”那个男孩子抢过来说:“我推,我推!”经过几番争执后,张海迪就幸福地坐在木轮椅上,由孩子们轮流推着,来到了田野里。

天地真大呀,有青山绿水,还有叽叽喳喳的小鸟,在孩子们的推动下,张海迪像一下子长出了翅膀,绿油油的麦田、小路,都在眼里一晃而过,因为孩子们跑得太快啦。有一次,由于推得太快,木轮椅突然倒在地上,张海迪的胳膊都摔破了,可她还和孩子们一起哈哈大笑。长了这么大,张海迪还是第一次体验到自然的广大和真正的欢乐呢!

一次,一个孩子对张海迪说:“玲玲姐,要是用我的腿换上你的腿就好了!”听了这话,张海迪感激地望着那个孩子,忍不住哭了。

农村的生活比较艰苦,能吃上萝卜馅高粱米面的包子,对村里的孩子们来说已经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了。一天,村东头的老奶奶做了2个包子,一个送给自己的孙子,把另一个塞在自己的棉袄袖口中,急匆匆地走到村西头的张海迪家,从袖口拿出还冒着热气的包子,说:“玲玲,你快趁热吃!”张海迪接过包子,眼睛湿润了,老奶奶还问:“玲玲,好吃吗?” 张海迪点着头,说:“好吃,好吃!”在这个包子里面,包含着多少疼爱啊,所以,张海迪永远也忘不了它,忘不了乡亲们给予自己的爱。

这天(1970年4月27日),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来到农村啦!这儿和我想象的不一样。我原以为农村是青山绿水、花木果草。不,这儿的土地是贫瘠的、荒芜的。到处是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只有窗后一大块绿——那是不怎么茂盛的庄稼。是啊!这里需要改造!我真想能在这块土地上做一个勤劳的播种人——把幸福的种子播下去。老人、孩子……所有的人对我都那么友好,这使我爱他们。人们啊!我真愿为你们做些什么呀!”

孩子们喜欢围在这坐藤椅车(她那时还没有轮椅,只是旧藤椅下面绑4个轱辘)的大姐姐身边。玲玲发现有的孩子不愿念书,就帮助他们组成课外学习小组,天天为她们辅导功课;她听说附近的小学里没有音乐课,就自告奋勇去教她们唱歌;还抽空为孩子们理发、做书包、缝补衣服。孩子们把她当作亲爱的老师和最知心的朋友,她也开始尝到了“为人们做些什么”的幸福和欢乐。

在他们的村西头,有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又聪明、又漂亮。他从玲玲一家刚搬来的时候就围着他们的车转。别人说,你快叫玲玲姐姐。那个小男孩就叫她姐姐。玲玲见他长的好玩,就叫他“小不点儿”。小不点儿帮助他们搬家,一会儿提个小篮,一会儿搬个小板凳,很可爱。后来,他看玲玲常常在家里,就搬来几块砖头,放在玲玲的窗下,踩在上面,趴在那里看玲玲看书。他常常问玲玲:“姐姐,你不出去玩,闷吗?”玲玲说:“不。”他说:“我推你出去玩吧。”玲玲说:“小不点儿,你长大了,再推我出去玩。”小不点儿很懂事,有一次,他抓来一 5 个小虫给玲玲说:“姐姐,我给你捉了一只小虫,这只小虫会咯噔咯噔地磕头,叫磕头虫。你玩吧。”玲玲刚想留住他,他又跑了。一会儿,他又拿来一个鸡蛋给玲玲,说:“这是俺妈给俺煮的,你吃吧。”

一天,小不点儿为玲玲抓来一只小燕子来。他一进门就说:“姐姐,给你一只小燕子。”玲玲说:“咦,你从哪儿抓来的小燕子?你怎么捉住它的?”他说:“姐姐,这燕子是个瘸子。”看到这可怜的小生灵,海迪心里非常难过,她拿着燕子说:“小不点儿,咱们给它治好了病,把它放了吧。燕子生了两只翅膀就是为了飞的。燕子给咱们带来了春天。”小不点儿说:“好吧。”玲玲和小不点儿一起包扎好小燕子的腿,把它放在纸盒里喂水、喂食。三天后,小燕子拍打着翅膀连蹦带跳了。玲玲把小不点儿找来,把小燕子放在手上送到窗外,“飞吧、飞吧”,他们俩看着小燕子展翅飞向蓝天。玲玲非常喜欢小不点儿,一天不见就会想他。

后来有一天,海迪正在家里,小不点儿的妈妈慌慌张张地抱着他跑进来,说:“玲玲,你是城里来的姑娘,懂得多,你看看这孩子是咋啦?”玲玲一看,下了一跳,只见小不点儿口吐白沫,眼睛不住地往上翻,脖子直直地挺着。玲玲多次住过院,凭她的观察,这病不轻。她连忙说:“快送医院吧,千万别耽误了。”大嫂抱着小不点儿向县城跑去。不大一会儿,玲玲就听到村头大道上传来嚎哭的声音。

小不点儿死了。一个欢蹦乱跳得孩子死了。磕头虫、热鸡蛋、小燕子在玲玲眼前晃来晃去;“你看着孩子是咋啦?”大嫂求援的话也在玲玲耳边一遍遍回响。海迪心里难过极了。她恨自己,为什么不会给他治病呢?自己要是会给他治病,小不点儿弟弟不就死不了了么?此时,海迪还是个不满十五岁的小姑娘。

“我能为人们做些什么?我应该为人们做些什么?此时此刻人们最需要我的又是做些什么?……”

当晚,海迪在油灯下摊开日记,她心头忽然闪出一道光:医生,患者心头的希望之火。村里缺医少药,人们得了病必须跑到十几里外的公社卫生院去,此时,她便产生了一个想法:我不能下地干活,学医给人治病不是很好吗?多少年来,自己饱尝疾病折磨的痛苦,深深地知道病痛给人造成的不幸。为了不再让小不点儿那样的因为缺医少药、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死亡的事情出现,她决心一定要学习医学,要给社员们治病。

打定主意,她就悄悄忙起来了。她把自己的零用钱,把爸爸妈妈过节给自己买衣服的钱都存起来。她从医院里几进几出,总算有点见识。她请济南的知识青年朋友,为她买来了医学书、体温计、针灸针、人体模型、常用药等等一大堆。她一心一意开始在昏暗的油灯下学习一本本医学书:《生理学》、《人体解剖》、《针灸学》、《内科学》……开始学习针灸时,没有老师教,她就一边比着书,一边在自己身上、脸上、胳膊上练习,常常把脸扎肿了,手也扎肿了。然而,她想:只要能给别人早一天治好病,扎得再疼我也不怕。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她终于能给社员们治疗一些常见病了。社员们谁有个头疼脑热的,她就给扎上几针,有些还真起作用了。海迪能给群众治病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前来就医的人越来越多。海迪想,只是有给人治病的热情还不够,还有广泛地学习一些医学知识。于是,她就白天给群众治病,晚上翻看医学书,在油灯下找一些治疗方法。她开始自学解剖学。

海迪学医不像在医学院上学的同学那样,有老师讲课,有实际标本,有许多参考书。她当时只有一本书,找不到标本。海迪很着急。有一天,海迪的妈妈买菜回来,海迪看见篮子里摆了很多猪的内脏,有心、肝、肺、肾等东西。海迪就对妈妈说:“妈妈,以后你买了这些东西,先不要吃,先让我用来学习。”妈妈说:“好哇。”于是,海迪向爸爸要来了他刮胡子的刀片,一边比着书,一边拿着猪的心脏,用刀片一点儿一点儿地割开来。一边看一边说:“我明白了,这儿就是冠状动脉,这儿呢,就是右心室。”就这样对照着学习。后来,她又学习生理学。学生理学时,也没有标本,当学到神经系统的反射原理时,很困难,因为没有活的标本。后来,他就想了个办法,请村里的小朋友,上坑里、河里为她捉青蛙。这些年来,为了认识内脏,她把动物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了解神经,她解剖了兔子、青蛙;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下红红蓝蓝的点,一根根针反反复复地扎。她成了一名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的乡村医生。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张海迪为村民们治了一万余次病,针灸技术也在当地出了名,前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由于经常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她的肋间神经总会感到剧烈的疼痛,脊椎甚至弯曲成了“S”型,但是,为了治好村民的病,回报他们的爱,张海迪始终坚持着。有些群众半夜来敲门,她也接待。凡是来不了的重病号,她就坐上轮椅去为他们看病。她为老乡们治好了一些常见病,还治好了一些疑难病。她治好了因为生病已经哑了三年、且瘫痪在床的耿大爷,治好了哑巴和瘫痪姑娘李秀莲,治好了腿有残疾的王小波、金朝中、王怀中等儿童。有些问题是在解决不了的,她就一一向外写信,请教专家、大夫。能为乡亲们治病,海迪觉得这是她最大的愉快、最大的幸福。每当她看到哑巴病人开口说了话,瘫痪病人又重新站起来,她常常流着眼泪,与他们一起分享这种幸福。

“能为社会多做些贡献,这就是幸福。我想,当一个人能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社会的时候,这就是最有意义的一生了。”海迪这样说。

自强是更珍贵的财富

1973年春天,张海迪跟着爸爸和妈妈离开了她生活了三年的上楼村,与乡亲们依依惜别。

来到城里之后,一切又要重新开始了。她成了待业青年,又一个人在家里了。这时候她想:“我现在是待业了,待业难道就真的只能这样消极等待吗?不,我是一个残废青年,应该用自己的双手重新开辟一条为人民服务的路。”于是,她又像过去一样,在艰难困苦中,开始 6 了学画画、学音乐、学外语,她在医院继续为人治病,她在县广播站当一名修理工……忍着病痛,刻苦学习的张海迪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财富。凭着这笔财富,她终于自学成才,取得了成功。

1981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3年2月,张海迪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还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自强模范等称号。1983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为张海迪题词,表彰她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

1983年,张海迪开始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还创作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绝顶》等作品,她的作品在社会上在青少年中引起很强的反响。张海迪曾经获得的重要奖项有:1992中国作协庄重文文学奖;1994年全国首届奋发文明进步奖长篇小说一等奖;1997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1998年全国第二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图书奖和个人特别奖;1999年全国第三届优秀妇女读物奖;1999年全国第四届外国文学作品优秀图书奖;她的长篇小说《绝顶》曾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图书奖、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获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2003年12月《绝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1991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发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1993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了哲学硕士学位。

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近年来,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的孩子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95年,她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7年她被日本NHK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1年被新华社《环球》杂志评选为“环球二十位最具影响世纪女性”。张海迪是中国一代青年的骄傲

下载名人事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名人事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名人事迹

    有一个叫黄美廉的女子,从小就患上了脑性麻痹症。这种病的症状十分惊人,因为肢体失去平衡感,手足会时常乱动,口里也会经常念叨着模糊不清的词语,模样十分怪异。医生根据她的情况,判......

    名人事迹

    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一次,他从学堂跑出来,到河边玩,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来磨去,李白很惊讶,就问老婆婆磨铁棒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又问......

    名人事迹

    作文素材:名人事迹素材十五则 柴智屏 机会只有三秒钟 她,名牌大学毕业,却找不到工作。好不容易找了份戏剧编剧助理的工作,却发现整个公司除了老板只有她一个员工。累死累活干了......

    名人事迹

    柴智屏 机会只有三秒钟 她,名牌大学毕业,却找不到工作。好不容易找了份戏剧编剧助理的工作,却发现整个公司除了老板只有她一个员工。累死累活干了三个月,只拿到一个月的工资,于是......

    名人事迹

    爱因斯坦是德裔美国物理学家(拥有瑞士国籍),思想家及哲学家,犹太人,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提出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

    近代名人事迹

    (一)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 事迹:(1)1915年9月,创办《新青年》。(2)1917年初,与李大钊等倡导新文化运动。(3)1920年初潜往上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并......

    身残志坚名人事迹

    安意如,一个身残志坚的女孩,她有着自己的梦想。《观音》是出自她之手的新书,这是一本关于元杂剧的赏析类作品。下笔之前,她料到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与唐诗宋词不同,元杂剧是冷门中......

    名人事迹素材

    林俊德——为核事业献身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2年病逝。【坚持,敬业,感恩,创新】 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