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1927-2010),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3 06:16: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杨善洲(1927-2010),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杨善洲(1927-2010),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

第一篇:杨善洲(1927-2010),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

杨善洲同志事迹材料

杨善洲(1927—2010),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人,1927年1月生,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善洲同志是中共云南省委第二、第三、第四届省委委员,云南省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6月离休。中国共产党党员。

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区、县主要领导,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5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6年6月,杨善洲同志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

1991年6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9年8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2000年12月被全国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2002年被评为全省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04年10月被评为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10年5月5日,杨善洲同志把保山市委、市政府为他颁发的20万元特别贡献奖中的10万元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另外10万元将捐赠给大亮山林场。

杨善洲同志于2010年10月10日15时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3岁。

第二篇:《杨善洲》

杨善洲观后感

《杨善洲》这部电影,看完之后内心久久难以平静。杨善洲同志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值得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的崇高品质与奉献精神。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共产党员,我们更要认真学习,在心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杨善洲同志1953年入党,1988年4月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大亮山艰苦创业,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积8万亩、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移交国家。

通过认真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之后,我觉得我们主要应从四方面进行学习:

一、学习他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

向杨善洲同志学习,要求我们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不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在实践中开拓创新、努力奋斗,不断磨练自己意志。

二、学习杨善洲同志爱国爱党,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习杨善洲同志,就是要像他那样,树立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以坚定的信念,展示共产党员的风采。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图名、不求利、不谋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一尘不染,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三、学习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要牢记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来说,首先要具有的基本素质就是公仆情怀。杨善洲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用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共产党员和人民公仆的深刻含义。他光明磊落,心里装满党和人民的利益,唯独没有自己,就像一滴平凡的水,却折射出万丈光芒。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人民公仆,在工作中认认真真的为老干部服好务。

四、学习杨善洲同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

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永葆锲而不舍的精神,活到老学到老、拼搏到老、奉献到老,把毕生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

学习杨善洲,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践行党的宗旨,党的生命力必定更加旺盛。

学习杨善洲,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我们将在信念的坚守中收获更灿烂的人生。

第三篇:杨善洲

生平事迹

义务植树绿荒山 晚年做出新贡献

1988年4月,60岁的杨善洲同志光荣退休。时任省委书记的普朝柱代表省委找他谈话,让他搬到昆明居住,并说还可以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一段时间,杨善洲婉言谢绝了:“我要回到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洲”。

大亮山位于保山市施甸县城东南约50公里,海拔在1800—2619米。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地农民缺衣少粮,就开始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山光水枯,荒凉空旷,山石裸露,山间溪流逐年减少乃至枯竭,当地农民饮水大多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马驮,周边十几个村也陷入“一人种三亩,三亩吃不饱”的贫困境地。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村民只有进一步开荒耕种面积,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杨善洲选择了大亮山,就是为了改变家乡的生态环境,造福家乡人民。他说:“我是在兑现许给家乡老百姓的承诺,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因为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回去照顾家乡父老,家乡人找过我多次,叫我

帮他们办点事我都没有答应,但我答应退休以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许下的承诺就要兑现。至于具体做什么,经过考察我认为还是为后代人造林绿化荒山比较实在,这既对全县有利,也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有利。”

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和记木数都不长。”然而,杨善洲创办林场的设想和决心没有被动摇。他请地、县林业部门的领导和科技人员到大亮山上作多次调查研究。他们带着帐篷,风餐露宿,徒步24天,队姚关、旧城、酒房等地进行了调查。经过调研,更坚定了杨善洲改变大亮山面貌、“种树扶贫”的决心,并将场址选在施甸县的旧城、酒房、姚关3个乡结合部的大亮山。

当时大亮山周围的山林陡已经承包到户了,怎么办林场呢?杨善洲在深思熟虑之后,创造性地提出“国社合作”建场的方案。在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大支持后,县政府召开了有关乡村干部和部分农户代表参加的会议,把绿化造林与发展农业生产的辩证关系,以及林场的性质、范围、办法、利益分配讲清楚,得

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赞同,然后才开始筹备建场的有关事项。

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大家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不期而至,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林场成立大亮山造林指挥部,杨善洲亲自担任指挥长。成立当晚,他们在用树枝围起的简易帐篷里,围着火塘召开了第一次造林会议,把林场职工分宣传动员、整墒、育苗三个小组,要求抢在5、6月份雨季来临前育下能种万亩以上的树苗。

到达大亮山的第二天,杨善洲把大亮山社的社长找来,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把他们到大亮山的目的意义都讲明白了,希望得到大亮山社的支持。大亮山社的社长李宗清见到老书记身先士卒,早感动得不得了。他连声说:“老书记你这么大年纪的人,不住城里住山里,为的是给咱老百姓造福,咱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办什么事,就老书记一句话,说什么我们都支持!”

杨善洲一方面又带着人在大亮山区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调查,进一步摸清了大亮山的低,盘算种什么树、怎样种。他在山上转了12天,把能造林的地方都走遍了。回来后,他确定了当年要种1万亩松树林,育20亩苗圃,以后平均每年种一万亩以上松树林。

种树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没有资金,杨善洲绞尽脑汁。他每天和职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他把原来摆放在家里的几十盆雪松、白梅、银杏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杨善洲就发动全场职工一起到街上去捡果核。

1990年林场修公路,为了省钱,杨善洲找来仪器,找了几个小工,自己测量自己干,硬是修通了一条长14公里的山路,每公里路花费不到1万元。

林场没有资金扩大种植面积,无法发放林场工人工资,他不顾年老体弱,多次到省、市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共为林场争取到300多万元资金支持。

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拄这拐杖执意爬上了大亮山。开始办林场那几年困难很

大,但是杨善洲艰苦奋斗,尽量少花钱多办事。没有钱盖房子就花7000多元钱盖油毛毡房40多格,一住就是8年,有三个职工住了9年半才出去。没有钱购买农具,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办公桌、板凳、床铺都是自己动手做的,晚上照明没有电,每人买一盏马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杨善洲同志到大亮山林场要发展壮大,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大潮,改变传统单一的经营方式,进行多种经营。建场之初,杨善洲主要以种植华山松为主,在党的十四大后,他感到仅仅种植华山松不能在近期内产生效益,林场要以林养林,要提高经济效益。于是,他们从广东、福建等地引种龙眼树苗,开辟了龙眼水果基地。施甸县的立体气候十分突出,高海拔地区常年云遮雾罩,是种植茶叶的好地方。酒房乡供销社茶厂生产的袋装黑山银峰茶,1994年曾荣获省农业厅优质产品称号,供不应求。他们从中得到启示,也建立了茶叶生产基地,还专门投资建了一个粗茶叶加工厂;另一方面,杨善洲号召林场职工开拓新的生产经营领域,他和林场职工的努力下,大亮山林场没有几年时间,就红火起来了,家业扩大、经济效益也逐步显现出来。

为了搞好多种经营,他们办起了茶叶基地,又建起茶叶精制厂,茶树也长得有半人高了,但正在这时,发生了一场鼠患,一只只肥大的老鼠几夜之间就把三分之二的茶树啃死了,人们辛勤多年的茶园毁于一夜。面对这挫折,有的人畏缩了,但杨善洲却没有被困难压垮。他鼓励大家,茶园毁了可以重新种植,人的精神垮了,事业就真正完了。他要职工振奋精神,重新与大自然搏斗。初建林场的3年,他们好不容易种活了将近3万亩华山松,有近400亩松树被一种叫紫荆泽兰的毒草侵扰死了,杨善洲又鼓励职工不要泄气,振奋精神重新再干。在他的鼓舞下,林场职工始终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

杨善洲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义务承包人,但他并没有从林场拿钱。最初的几年里,林场只给他补贴70元伙食费,后来调到了100元。不仅不要钱,杨善洲还经常要给林场贴钱。林场在山下办了一个水里基地,招了一些临时工,碰上林场经济困难的时候,杨善洲就把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用于发工资。

23年来,他带领林场职工人工造林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左右,修建林区公路26公里,架设高压线路15公里,每年无偿为村民提供林柴,为6

个自然村修通了公路,为8个自然村架通了生产生活用电,为4个行政村1万多人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村民人均产粮由原来的10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监近周边4个贫困村100多户贫困户开始脱贫致富。大亮山林场最显著的社会效益是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难题。

大亮山的生态修复,使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得到保存。现在,林场珍稀动物有黑熊、豹子、猕猴、凤头鸟、野鸡等,植物有桫椤、银杉、楠木、白杏、雪松等,山石裸露的现象消失,风调雨顺,周边居民修枝打杈就能解决烧柴问题,通过合理采收干巴菌等山珍实现增收。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保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但由于大亮山的植被非常好,涵养的水源多,水量充裕,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在干旱期间仍然充足。

2009年4月,杨善洲将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坚定理想信念 坚守精神家园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他曾说:“我

1952年入党,其实当时自己没想到入党,觉得自己条件不够,是组织上看我表现不错,把我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随着思想觉悟的提高,越来越觉得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远大目标是使整个中华民族富裕起来,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入党后,我很快找到了人生方向和奋斗目标。”他还说:“我是共产党员,哪能光想着自己?把自己的家庭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还过着艰难日子,那么,我们常说的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不是成了骗人的假话吗?无论在什么时候,何种环境中,我们都不能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都应该把坚持党的宗旨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杨善洲30岁担任县级领导,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他在地方党委部门工作的40多年间,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平民干部本色,带草帽,空草鞋,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草帽书记”。有一次,杨善洲下乡,到乡政府打听乡领导在不在。乡秘书看他的模样,以为是农民,便打发说领导不在,杨善洲不急不恼,自己进村转悠了解情况,最后才叫来乡干部,安排具体工作。在当地委书记期间,他走遍了全市的村社。龙陵县木城乡地处中缅边境,不通公路,他绕道潞西,花四天时间到达木城。为了提高

粮食产量,他在报场镇种了半亩粳稻实验田,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亩产量提高三四百斤,广泛推广后,现在当地群众还采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他还实施了“坡地改梯田”、“条田”改造,还种了茶叶、包谷等实验田,效果很好,被群众称为“粮书记”。1980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到保山考察,因提前抵达,地委的同志迅速到板桥公社通知他,到了公社才发现,他正在田里头和农民一起劳动。听到工作人员的喊声,他才回过神来,赶紧拔腿往回跑。耀邦同志听说后,感叹说像杨善洲这么朴实的地委书记还真不多见。

杨善洲下乡途中,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种包谷就种包谷,他的足迹遍布保山的村村寨寨,为改变保山地区的面貌,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经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农村生产队购买良种、肥料、牲畜等。一次,听说保山县大官市大队成立了一个茶叶专业组,没有生产基金,到处借钱,马上给送去了800元。有些人感到吃惊:“杨善洲这样埋头苦干和无私奉献图个啥?”他说:“我们共产党员就要像鲁迅说的那样,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输出的是血!”

1964年,杨善洲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时,组织上提出把他爱人转为城镇户口,他谢绝了。1978年,组织部门有文件规定他家除大女儿外,都符合进城的条件。当组织部门写报告上去时,被他要求撤销了。他说:“身为领导干部,我应该带个好头。我相信我们的农村能建设好,我们全家都乐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

1975年夏天,家里的房子因年久失修,每逢下雨便到处漏雨,全家老小实在无法居住,妻子张玉珍专程跑去找杨善洲拿点钱给家里修房子,杨善洲掏出身上仅有的30元钱交给妻子,说:“你先拿这30元钱回去,买几个瓦盆接一下漏,暂时艰苦一下。”张玉珍接过30元钱,含着泪水回到了老家……。1995年,杨善洲退休回到大亮山种树。出于对杨善洲进城给林场办事住宿方便考虑,全家想方设法借了5万多元钱在施甸县城的附近买了一块地盖起了一间房子,妻子张玉珍找杨善洲凑钱还账,杨善洲东拼西凑拿出了9600元。“你一辈子就攒了这么点钱?”老伴问。杨善洲摆了摆手:“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解我?我真的没钱!”张玉珍只好又一次含着泪水回去,把刚盖起来还没住的房子卖了。

1986年,姚关乡的一位副乡长在杨善洲家看到老书记的老伴和女儿们正在吃包谷饭,得知老书记家里的粮食不够吃只好用包谷掺在饭里时,这位副乡长流泪了,当即让乡民政给老书记家里拉去了两袋救济粮。杨善洲知道后,批评了他:“好多人家连包谷饭都吃不上呢,接济要接济比我们更困难的家庭。”他叫家里人将送来的粮食退了回去。

1988年,当时驻板桥汉庄的地委工作组接到板桥镇宗家山村杨春兰老人的申诉。老人去卖猪,半路上被人截住,一口咬定是老人偷了他的猪,并扯着老人来到了地委工作组要求主持公道。工作组负责处理此事的人听信了对方的话,责令杨春兰老人立即将猪还给对方,并罚款80元。老人含冤叫屈告到了工作组。杨善洲得知此事后,马上责成工作组与地委信访办公室的干部进行调查核实,他说:“我们处理的任何小事都可能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马虎行事,不能伤了群众的心。”后经调查核实,原来杨春兰所卖的猪是别人偷了转卖给他的,他自己毫不知情,工作组还了他一个清白。艰苦奋斗严要求 淡泊名利讲奉献

杨善洲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主要创办人,但他从不从林场领取报酬。林场场长自洪学曾跟杨善洲谈过很多次,自学洪说:“老书记,多的钱咱们林场拿不出来,一月补助你500元林场还是有的”,但杨善洲一句话就把自洪学顶了回去:“我上山来是种树的,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保山地区经济协作办公室得知杨善洲的情况后对他说:“老书记,你来做我们的顾问吧,一个月我们给你1000块钱”。杨善洲谢绝了,他说:“我现在是林场的顾问,没有时间给你们做顾问”。

他的老伴坐过4次林场的吉普车,他为此交了370元的汽油钱。他说:“办林场后,领导考虑到我老了,出外办事不方便,就专门为我配了车。但车子是办公用的,不是接送家属子女的。虽然不在岗位了,但原则还是要坚持。还有我当领导有小车用,那些买不起车,买不起摩托车的人怎么办呢?想想这些,我觉得当个领导已经够„特殊‟的了,还想多占点其他的便宜,就太不应该了。”

杨善洲无论下乡还是出差,都是自掏腰包,从来不拿林场的半分半厘,也不占公家的便宜。23年来从未在林场报过一张发票和单子,也没有报过一分钱出差费。林场职工感慨地说:“人们都说叫花子还有三担,而我们的老书记连一担也没有。”开始有人认为:这老家伙就是想退休以后捞一把,几万亩森林成材后,他一年可以分红几万元。杨善洲说:“在林场捞油水的机会还是有的,办林场这么多年,引进资金300多万元,按当时规定,引进资金可以提成5%~10%,能得30万,买幢房子不成问题。但我没有要。来造林是了却我的一桩心事,是我应尽的义务,我分文不取。我既不是林场场长,也不是支书,就是义务植树人。“

办了保证树苗茁壮成长,他像照顾孩子一样照看着种下去的树苗。有一次发生山火,大家好不容易把他从火场劝回。到凌晨3时,大家回到住地后,他还坐在值班室里。

大亮山林场挂牌后,杨善洲不是场长,却没少操心。平时,他和林场职工一样,起早贪黑,上山挖塘种树,吃的是一个锅子里的饭,住的是一样的油毛毡窝棚。有的同志看不过去,说他年纪大了,给一点特殊照顾,给他开个小灶,他坚决不肯,执意要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御寒,大亮山四季烧火塘,晚上,大家就围在杨善洲住的火塘过商量工作。杨善洲乐在其中地说,“白天造林、晚上烤火,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嘛!”

大亮山上,杨善洲的全部家当是一张床、一张学生用的书桌、两个小坐凳、一个火盆,火盆上架着锅针,锅针上是一把熏满火烟的烧水壶,旁边是用来煮药的两个小罗锅,四个小碗摆放在桌上,火塘边的墙疙嗒摆放着雨伞、蓑衣、马灯、手锤、砍刀、板锄、镐、钉耙、油纸帽,床头挂着水准仪、黄布帽、草帽、手套、袖套、围腰,床脚下一双黄胶鞋、一双翻皮皮鞋、一双拖鞋,墙壁上两张用旧的洗脸毛巾。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3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占地7.2万亩,其中5.8万亩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移交林场时,他不沾林场一点好处,不带林场一根草,留下的是可观的绿色存款,留下的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留下的是精神财富。

领导关怀树楷模 群众爱戴学善洲

杨善洲退休23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情系大山、开荒种树、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和高尚情操,受到全国各地干部群众的敬仰。

2010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指出,杨善洲同志60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他的先进事迹和思想境界十分感人。他是老干部中突出的优秀共产党员,要把杨善洲同志作为创先争优的重大典型予以宣传。杨善洲同志病重期间,李源潮委托云南省委组织部领导到医院慰问。杨善洲逝世后,李源潮又委托云南省委组织部在追悼会上敬献花圈。

国家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贾治邦近日指出,要把杨善洲同志作为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重大典型予以学习宣传,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和增强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

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对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也多次做出重要批示。10月份再次指出,杨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恪守信念,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忘我工作。他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发挥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是老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创先争优的突出典型,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白恩培

要求,有关部门要精心安排,结合创先争优深入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

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委托省委党委、省委组织部部长辛桂梓到保山市人民医院看望杨善洲。辛桂梓向杨善洲转达了李源潮的慰问,并当面读了李源潮的批示,转交了中央组织部给杨善洲的慰问金。辛桂梓还转达了省委书记白恩培对杨善洲的亲切问候。辛桂梓说,杨善洲同志是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李源潮同志的慰问和批示既是对杨善洲同志的肯定,也是对全省党员干部的激励和鞭策。各级党委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李源潮同志重要批示精神,按照白恩培同志的要求,结合创先争优,深入开展学习杨善洲同志的活动。他强调,要学习杨善洲同志恪守信念、清正谦洁、一心为民、忘我工作的优秀品质,始终坚守共产党员人的精神家园,保持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自觉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 ;始终发扬奉献精神,公而忘私,淡泊名利地位,努力做桥头堡建设合格的领导者和推动者。

近来,国家林业局、云南省委、保山市委等领导机关相继发出了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经保山市委、市政府批准,施甸县将大亮山林场正式更名为“善洲林场”,并决定在善洲林场修建杨善洲纪念碑和雕像。全国林业系统、全省各族群众掀起了缅怀杨善洲,学习杨善洲的热潮。

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杨善洲同志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老同志的优秀代表。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他学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也分别作出指示。李长春指出,杨善洲同志的事迹十分感人,代表了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流,模范地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是领导干部的楷模,要深入报道、大力宣传。习近平强调,学习杨善洲同

志先进事迹要以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为指导,进一步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

日前,中共中央组织部作出决定,追授杨善洲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决定要求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学习杨善洲同志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杨善洲同志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杨善洲同志60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他的先进事迹和思想境界十分感人。他是老干部中突出的优秀共产党员。

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担任保山地委领导近20年,两袖清风,勤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从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他继续实践“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山义务植树造林,无偿担任大亮山林场场长,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积8万亩、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交给了国家。由于成绩辉煌,杨善洲在退休之后,荣膺“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奖章”、“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被誉为“活着的孔繁森”。

杨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恪守信念,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忘我工作。他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发挥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是老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创先争优的突出典型,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纪念活动

在他的名字又一次传遍云岭、感动神州的时候,他却走了。

杨善洲走了,大亮山不会忘记,和他并肩奋斗过的战友们不会忘记,当地的人民群众不会忘记,他用

大山般坚定的信念、大海般宽阔的胸怀,在人生画卷和云岭大地上书写的精彩。

层层叠加的年轮,是树木对他深刻的记忆

清楚记得今年7月上大亮山采访时,杨善洲拄着拐杖和我们一起走进林场的情形。那天,精神状态很好的他像踏入游乐园的孩子一样兴奋,一会儿拍拍路边华山松的树干,一会儿抚摸一下正在生长的小树苗,一会儿和我们讲发生在他和树之间的有趣故事。见到林场的老职工、老朋友,他像见到阔别已久的亲人,拉着他们的手,有聊不完的话题。

今年9月,我们又一次来到了大亮山。与上次不同,这次他没有一起来。当时,他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紧握着他的手,看着他充满叮嘱意味的眼神,我们能感受到,他依然牵挂着大亮山上他用生命余晖涂染出的这抹绿色。

在他住过9年的油毛毡窝棚前,我们又一次看到了20年前他从地委宿舍移栽过来的盆景雪松。4棵雪松如今已经有七八米高,显得格外挺拔坚强。

这是杨善洲最爱的树种。在地委大院、姚关清平洞、油毛毡窝棚前,他都栽种了雪松。上次来大亮山,他在雪松树下告诉我们,死后要把骨灰撒在雪松树下。

他的故事,像他栽的树一样多。我们记录和展现的,只是屈指可数的几株。可我们知道,大亮山上的每棵树都看到了他为绿染大亮山付出的艰辛,都用生命记录了他和大亮山的故事。那藏在心里的层层叠加的年轮,都是它们积攒下来的对杨善洲的深刻记忆。

声声由衷的称赞,是战友对他深情的解读

比起杨善洲最初创业的情形,大亮山林场现在工作条件已有了很大改观,但依然很艰苦,除了要守住清贫寂寞,还得忍受高海拔和潮湿环境的考验。但这些年,大亮山林场的职工队伍却保持了相对的稳定,现有30多名职工中,工作年限最短的也超过了10年。“如果不是受老书记影响,大家很难在这么艰苦的地方坚守这么长时间,老书记的精神足足影响了三代林业人。” 大亮山林场场长董继军说。

站在大亮山上,聆听着风林合奏出的优美旋律,我们仿佛看到了杨善洲带着“战友”们在大亮山上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火热场面。

和杨善洲一起踏上大亮山,并肩战斗13年,第二任林场场长自洪学认为杨善洲“最让人敬佩的就是以身作则,干什么艰难险重的事都冲在最前面。跟着老书记,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艰苦奋斗。”林场副场长周波清楚记得杨善洲因为家人动用林场的车子向财务上交汽油费的事:“不占公家一点便宜,像老书记这样的共产党员太难得了。”他们称赞他是清正廉洁的符号,艰苦朴素的代名词,是深深扎根基层、有深厚群众基础的老一辈党员干部的杰出代表;他们称赞他常思民生不懈怠,绿水青山立口碑……

默默伫立的丰碑,是群众对他深切的缅怀

听说杨善洲生病住院的消息,保山市一位姓张的老板专程从外地赶到医院去看望。

张老板和杨善洲素不相识却慕名已久。10多岁的时候,他就从大人们口中听说了这个“大官”经常和老百姓一起下地干活、时时处处为百姓着想的故事。后来,又听说了这个“大官”退休后不享清福却上荒山去办林场种树,20年后当林场效益显现时又无偿移交给了政府……对杨善洲愈发仰慕的同时他亦愈发困惑:人这一生辛辛苦苦打拼到底是为了什么?他要向杨善洲寻找答案。

病重的杨善洲已经无法正常说话,张老板却说自己在看到杨善洲的那一刻忽然悟出了答案:人不能只是为钱而活,自己虽然是生意人,也要像老书记一样,为社会多尽一份心。

杨善洲住院治疗后,每天都有很多当地群众和素不相识的人到医院看望。中秋节当天,四五十个农民群众自发来到医院,带着土特产和月饼看望杨善洲,祝他早日康复。潞江坝一位姓线的八旬老人不顾年老体衰,赶了几十公里的路专程到医院来看望杨善洲。老人紧紧拉住他的手,未语泪先流,许久才说出一句话:你是个大好人。

在大亮山深处,当地干部群众为杨善洲立了一座功德碑。站在功德碑前,耳边仿佛传来了那些称赞杨善洲的顺口溜:“施甸有个杨善洲,清正廉洁心不贪。盖了新房住不起,还说破窝能避寒。”“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

云南大亮山林场更名为“善洲林场”

经云南省保山市委、市政府批准同意,施甸县大亮山林场近日正式更名为“善洲林场”。

大亮山林场位于云南省施甸县姚关镇、酒房乡、旧城乡交界处,距县城45公里。1986年,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岗位退下来后,主动放弃到省城安度晚年的优越条件,义无反顾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达5.6万亩的大亮山林场。2009年4月,杨善洲将活立木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如今的林场已成为姚关、酒房、旧城等周边地区重要的水源地。

为更好地弘扬杨善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缅怀杨善洲的感人事迹,11月9日,施甸县将大亮山林场更名为“善洲林场”,并举行大亮山林场更名暨杨善洲纪念碑、塑像奠基仪式。事迹报告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分别在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河南作巡回报告。杨善洲同志始终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清贫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奋斗一辈子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深深感动了五省市广大干部群众。

会场内外、台上台下,广大干部群众畅谈学习的感受,讲述他们眼中、心中的杨善洲,表达向先进典型学习的决心。

2月25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三层小礼堂,700多名在京老干部和100多名北京市区县干部代表一起聆听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台上,五位报告团成员满含深情,讲述着杨善洲同志在不同的时间与地点留下的感人故事。台下,听众聚精会神,许多人把一个个小故事、摘录要点记在笔记本上。“60年里,杨善洲想的做的都是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在市场经济大潮影响下的当下社会,特别是在建党90周年的今天,每个党员干部应该学习他无私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全国总工会老干部蒋永清深情地说。

在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河南巡回报告会现场,报告团成员结合亲身经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深情介绍了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报告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报告会现场不时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广大干部群众认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前,全国上下正在为“十二五”良好开局奋发努力,迫切需要一批像杨善洲同志这样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对党忠诚、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一心为民的党员干部。要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先争优活动中来,实现人人争先进、事事作表率。

能容纳近千人的济南南郊宾馆俱乐部礼堂座无虚席。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使山东省党员干部深切感受到一名共产党员践行科学发展观、书写崇高人生的时代风采,感受到一名退休干部退休不退志,无私奉献、造福人民的高尚情怀,感受到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艰苦创业、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现场聆听报告会的一位老同志激动地说,杨善洲同志把自己的一生实实在在地奉献给老百姓,体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本色。他的精神令人感动,不管是退休也好在职也好,都值得好好学习。一名年轻干部表示,杨善洲扎根林场20年,帮助那么多贫困户脱贫致富,他大公无私的崇高品质,我们年轻人要好好学习继承,做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好公仆。

“杨善洲带给了我们久违的心灵感动!”“杨善洲身上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宽广胸襟,永远艰苦奋斗、永远严格自律!”“共产党员就应该是杨善洲这样的!”“我们应该追随他,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河南五省市报告会现场,许多人流着眼泪听完报告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一位优秀领导干部、一位老共产党员扎根基层、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艰苦奋斗、节俭清廉的政治本色,大德大爱、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大家一致认为,组织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很有教育意义,非常必要。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朴实无华、令人奋进,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精神激励和灵魂洗礼。杨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始终如一地坚持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发挥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杨善洲同志的这种政治品格、崇高风范和公仆情怀值得我们学习。

学有榜样,行有准则,进有方向。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达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决心和信心,争科学发展之先、创和谐社会之优,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第四篇:到施甸旅游(善洲林场)解说词

重走杨善洲绿色足迹解说词

各位领导,早上好!欢迎到施甸来。我是这次活动的解说员,首先请允许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各位可以称呼我小×,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向各位领导进行解说。

(视情况在车上说)施甸县位于保山市南部,东与昌宁县为邻,西与龙陵县隔江相望,南至勐波罗河与永德县相连,北与隆阳区毗连。全县辖13个乡(镇),总人口33.2万人,有22个少数民族(主要有彝族、布朗族、回族、傣族、白族、傈僳族、佤族等),人口2万多人;国土面积2009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60万亩(水田16万亩,旱地44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8亩,人口密度为165人/平方公里;平坝仅占土地总面积的4.5%,山区半山区占95.5%,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施甸历史源远流长,在姚关万仞岗发掘出土的智人头骨化石(称姚关人),距今约8000年左右。西汉元封二年臵不韦县,南北朝臵不建县,元(公元1274年)臵石甸长官司,明洪武(公元1384年)更名施甸,后分别设巡检司、平彝州、巡政厅、出治县等,与永昌、保山几撤几并。1962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施甸县至今。施甸境内居住着22种民族,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服饰、婚姻、葬礼、禁忌、器乐、语言、文字、传统文化、民族节日等多姿多彩、异常活跃。目前,以“金布朗”民族文化品牌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开发不断得到推介,影响力逐步增强。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着力解决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在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增强发展后劲上下功夫,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视情况在姚关的路途上说)

——从岔三块石水库岔路口开始说

各位领导,我们现在所处的位臵已经是姚关了,姚关位于施甸县南部,距县城20公里,历史上是南方的古丝绸驿站,至今,是南部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我们沿途走过的就是施孟二级公路,它直穿姚关,交通十分便利。姚关气候宜人,人文景观丰富,自然景观奇特,“静观杨柳依依绿,满笑桃花灼灼春”,这是明代著名将领邓子龙赞美姚关的诗。姚关以“山秀、石奇、洞幽、水美”而享誉海内外,姚关因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已被云南省命名为云南省生态乡镇和历史文化名镇。

姚关有四大景区:首先向各位介绍的是大关,大关,又名全胜关,是明代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永昌参将邓子龙所建,位于姚关镇大岭岗境内,是历史上由永昌经施甸过大关通湾甸到临沧出缅甸的交通要道,也是邓子龙驻军、作战遗址之一。大关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是邓子龙滇西首战告捷,斩缅叛军万余,擒缅象千余之地。当时邓将军以诗:“攀枝花鸟惊遗镞,偃草坡猿泣败髅”生动刻画了当时悲惨的战争场景。从明代万历十一年开始,到清代乾隆时期200余年间,大关一直有驻军防守,是滇西军事重镇的防守之地。到乾隆后期,边疆日趋巩固,人民安居乐业,这里逐渐失去了军事重镇的作用,成为民间进行凭吊祭祀为国捐躯将士的场所,直至1998年以来,施甸的一个私营企业者先后投资30余万元,将其开发为文物旅游景观,将关墙、关楼等军事设施逐渐修复,并设立了一尊邓子龙塑像,以纪念邓将军英勇抗战的故事,每逢属马日子那天,前来敬香者如同潮水,络绎不绝。

各位,请看正前方很高直耸的那座山峰,那就是火星山了。火星山海拔1993米,属喀斯特地貌体系,是新旧石器遗址,也是天然攀岩活动的首选地。从东面看,火星山是圆形的,从北面看则是陡峭的,站在山脚看,它雄伟壮丽、拔地而起;在火 星山的顶部,怪石嶙峋,奇形交错,整座山全部由岩石构成,山上有部分灌木和杂草;站在火星山顶部可以俯视整个姚关坝子,湖光山色也尽收眼底。

在神奇美丽的火星山下,就是大自然赐予姚关的瑰宝,野鸭湖湿地。顾名思义,因为这里常年栖息着野鸭,当地人便称之为野鸭湖。在野鸭湖上为方便游客游览呢,还搭建了木质的长廊,当荷花盛开时,走在长廊上,阵阵荷香扑鼻,那感觉可不是一般的好。湖内有座小岛,山、水、岛互为一体,使野鸭湖湿地有“滇西小桂林”之称。湖内生长着螺蛳、鳝、白鹭和繁茂肥美的芦苇、茭瓜等,还有海子鱼、鲤鱼,它的肉特别细、特香,吃起来味道独特,是名贵的上等生态鱼之一。站在岸边眺望,可见当地人划着自制的小船游湖、垂钓;登上湖心岛,远眺雄峻的火星山,近观秀美的小村景色,湖内的“鸟飞鱼跃凌空起”,呈现出一幅“人在画中游”的美景。

第一站——清平洞解说

各位领导,我们现在即将抵达的是清平洞,它是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永昌参将邓子龙抗缅平叛战争胜利后,休闲期间,邓子龙将军开凿的山洞,并在石壁上自题为“清平洞”,寓滇西战乱平息,各族人民安居乐业之意。1983年1月,我县积极申报姚关清平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风景名胜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有限的财力中,先后安排30多万元资金,对清平洞进行了修复加固。至今,清平洞也成为人民凭吊先烈,缅怀邓将军,浏览观光的风景名胜区,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的文化教育基地。

(门口的恤忠祠碑)

各位请看—,这是老地委书记扬善洲于1995年11月捐资重修的恤忠祠碑。踏进清平洞,满园绿化,苍松翠柏林立,这些都是杨善洲老书记的功劳。

各位请看,这4盆火把花树是1986年11月老书记从保山拉运来的,还有这边的棕树、龙柏,也是同时栽种。

(进拱门)这2株刺柏、4株扁柏也是1986年老书记从保山带回来的。其它在院内大大小小64株万年青老书记是2010年2月24日从大亮山送来的。这些名贵树苗在清平洞根深叶茂,绿化、美化了名胜古迹,同时,也给清平洞胜景添加了新的创意。(踏入恤忠祠)白玉兰树

这棵白玉兰树是老书记2010年3月12日从大亮山送来的,当时是请了10个人抬进来栽植。现在,老书记的骨灰呢就安葬在这棵玉兰树下一部分。很多慕名而来的人,就在这里对我们的老书记进行缅怀。玉兰花代表着报恩,玉兰经常在一片绿意盎然中开出大轮的白色花朵,花色纯正,没有杂色,花开时外形极像莲花。玉兰花对有害气体的抗性比较强。用二氧化硫进行人工熏烟,l公斤干叶可吸硫1.6克以上。因此,玉兰是大气污染地区很好的防污染绿化树种。老书记生平非常喜欢玉兰花,可以说老书记的品格就像玉兰一样,是集报恩、廉洁、纯正为一体的。

这个地方以前是一个私塾,老书记年幼时就在这里上学。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老书记从小就受到邓子龙将军爱国主义情操的熏陶,这也是他后来立志为人民办实事的一个主要因素。

步入大殿

邓子龙,字武桥,丰城人,明朝军事家。擅长书法,喜欢吟咏诗赋。著有诗集《横戈集》和兵法《阵法直指》。各位请看,这座塑像上邓将军手持的就是他的诗集《横戈集》,可以说,邓将军是一名很有才气的军事家。明嘉靖年间,缅甸东吁王朝统治者,野心勃勃,窥伺中国边境;而国内耿马罕虔,陇川岳凤等土司头人,勾结缅甸统治者,发动分裂祖国的叛乱。万历十年冬,罕虔及缅王北莽应龙等纠集了10万大军,欲破姚关,焚施甸,以达到 “五路寇全滇”。因邓子龙与倭寇周旋,功建闽广,有智勇声,朝廷派他率兵从江西驰援云南。邓子龙携兵三千,于五月十七日抵达。邓子龙巡视阵地,细审要害,筑营垒,列烽堠,建坚营,设奇兵,三战三捷,将敌寇赶出我国疆土,声振边陲。

格子门

各位请往这边,右厢房存有明代摩苍寺浮雕镂空格子门8扇,专家称之为“滇西中原文化瑰宝”。在破四旧时期,这8扇瑰宝差点就毁于一旦。当时,是杨善洲老书记和当年的文化馆馆长陈荣方极力将格子门转移到甸阳宾馆“避难”,又随之火速转移至这里,否则,这8扇格子门就真的只是历史上的一粒尘埃了。这些格子门做工相当精致,完全是手工雕凿,现在我们也经常会看到一些格子门,但是大多数都是机械做工,偶有纯手工制作的,但都是两扇分别做好之后再来合成,和这8扇那是完全不同的档次。

展室2 墙上所悬挂的字均是2007年10月,省政府李森副秘书长,到施甸调研时所作。施甸的每一个自然景观,在李森副秘书长的笔墨下,被简练的诠释了出来。

刚才我为各位介绍过,邓子龙将军呢,是一位很有才气的才子,他不止精通诗赋,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书法。各位请看,前方洞口的“清平洞”、竹林旁的“倚剑”、门口的“恤忠祠”等,都是邓将军亲作。当然,各位现在看到的是后来添加过颜色的字迹。各位请看上方的“挂弓”,不留意的话,这一般是看不到的,这也是邓将军亲自所作。现在我们看到洞内上壁很黑,这是因为民国建校以来,把这里当成是学生的伙食团,经常生活,烟熏火燎的结果。后期呢,这里又成马帮歇脚的驿站,各位请看,前面的那条小道历来就是滇西的马道,一些赶马的人,也就经常到此歇脚。

这个是当地老百姓为纪念邓子龙将军所雕刻的石像,这尊石像,很可惜地在“破四旧”时期,遭到严重损坏。现在依稀可见的,仅仅是一个残留的底座(还可以看到这是一个龙形底座)。各位请看,这个盛满水的容器,像什么?对,像一个花瓶,也就是“银瓶”,这里呢,是当年邓子龙将军打战之后,休闲的场所,为了美化环境,就在这里插上鲜花,当然,经过时光的冲刷呢,这个银瓶也由原来的一米多高,变成现在这个样子。邓将军呢,是一个很有雅致的人,一般我们说到将军呀,那都是很力量型、很粗鲁、不懂浪漫的人。但是,邓将军不一样,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很懂得享受生活、很浪漫的那么一个人。他将这里设臵成一个 KTV,在古代呢,称为“雅歌”。这是一个聚光洞,当太阳落山,余晖便从这个洞口洒到洞内,类似于现代歌舞厅里的灯光设备。这个位臵是一个生火的地方,燃起火堆,烟雾就顺着上边这个洞口飘出。邓将军就坐在这个石椅上,悠闲地饮酒、赏舞,大战之余的娱乐生活,还是蛮丰富的。

这是“地鼓”,在明朝还没有军号,发现敌情、或是需要紧急集合,就用石头用力敲打这块地鼓。哪位领导愿意亲自试一试?… …这个位臵就是当年邓将军的办公室,在这张办公桌上,铺上地形图,研究战略布局,很可惜的是,这张办公桌后期遭到过破坏,已经损坏了很大一部分。

各位领导请猜一猜这个在当年应该是什么?对,是一张石床,邓将军当年的寝室就在这里。据史书记载,邓将军的身高应该是1米8左右,但看现在这张床呢,是根本不可能睡下去啊,因为这里是一个溶洞,经过常年累积,渐渐地石床的原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小了、变矮了、变窄了。这是“烹象亭”,当年大战告捷啊,邓子龙将军便将战利品—大象宰杀烹饪,犒劳三千将士,并在此提笔“烹象亭”,这是邓将军的真迹。内地劳军,多为杀猪宰羊,邓将军将所俘战象烹以犒军祝捷,前所未闻,至今传为佳话。

各位这边请——

沿路的石壁上,刻的都是邓将军所作的诗,因为年代久远,这个位臵又经常遭到风吹日晒,真迹呢已经磨损,这是后人在原来的基础上添作的。

各位领导,不知道谁能看出来这亭子横匾上书写的字是什么?(看山亭)亭建于一平台之上,半靠山崖。原亭有三格,中间一格有楼,西面开圆窗一道,可观山色。现重建的看山亭较小,有二层,登楼推窗远眺,前有“火星山”突兀而起,苍崖壁立,旁有鸡冠山、姚凤山、响水河等起伏奔驰。

看山亭楼对面,是风景比较娟秀的美女横卧山和鬼斧神工的火星山。登上看山亭,姚关的美景尽收眼底。这里,就是当年等子龙将军登高望远、赏美景的地方。“山亭月窗虽说陋,吞来近水含远山”。当年邓子龙将军,曾在这里写下《看山亭立夏雨霁》一诗:

喜上虚亭夜坐深,长歌解甲酒频斟。山间涌出半天雨,洞口欢呼满地金。压蝠惊人迷野白,好峰穿照落松荫。七千里外边城月,唯对孤悬报国心。

对喜雨的欢呼,看出将士们与人民忧乐息息相关;对月抒怀,表达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感情。

在邓将军所有的诗赋当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这首《题梅》。这首诗,真实的反应了邓将军当时的一种惆怅的心情,壮志未酬的心境。

这塘水,称为“噫饮泉”。它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一般的泉水都很欺生,不是当地人喝了之后,都会腹泻、甚至感冒,但是口山泉不会,任何人来,都能喝,不会出事。要不,各位领导也试试?… …

这座池中的八角亭,名为“磨剑亭”,由南侧经曲桥5折,达亭内。池外绿野一碧,池内水色清莹,池周垂杨环绕,水中有荷,朱阁映绿水,倍加鲜丽。这座亭子的壁画是白沙的“画匠田”里的人所作,是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数批画家共同协作完成的,是滇西北人民的共同创造,是各民族传统友谊的结晶,是一份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

放眼清平洞,这里绿意盎然,几乎所有的绿色都得益于杨善洲老书记。一位地委书记,为何退休后选择到异常艰苦的地方去种树?植树造林20余年,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让夕阳人生散发出炫目的光彩?接下来,请各位领导跟随我,一起重走杨善洲老书记造林的足迹,一起去感受这位平凡老人创造的绿色奇迹!

岔大亮山路口开始讲解

我们现在开始驶入大亮山,这里是一个天然氧吧,空气清新、环境优美。1988年前,还在担任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就立志要在退休后,回到家乡创办一个林场。他的目的很简单——造林护林,为了子孙后代造福。林场办在哪里最合适呢?从1984年开始,他一边在心里琢磨,一边到基层走访调查,当他爬上大亮山顶时,他认定这就是办林场的好地方。1988年初,61岁的杨善洲从地委书记的职位上退下来,组织上想安排他到省上或者在保山城里,但他一心要到大亮山办林场。不久,他就带了一班4 子人背上背包上了大亮山。

实际上,老书记要在大亮山上植树造林,造福后代的心愿,可以说是从他青少年时候就萌生了的。他心里知道,他长在大亮山下,是大亮山像母亲一样养育了他,使他学会了科学文化,也使他成长为党的领导干部,他是大亮山的儿子。在他小的时候,家里贫寒,要上学,交不起学费,买不起课本,是她母亲从大亮山上捡回菌子,砍回柴火,拿到姚关街上卖掉后,换回少得可怜的钱,交了学费买了课本,他才有了文化知识,才成为国家干部。过去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话,故乡养育了他,他怎么能不寻思报答呢!杨善洲的老家就在姚关镇大柳水社陡坡村,是个相当偏僻的村寨。他参加工作以前曾经干过石匠活,参加工作后,先后担任过区党委书记、施甸县委书记直至保山地委书记,但他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念念不忘一心要把大亮山的树种起来。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当他还在地委书记任职的时候,就几次带着县上有关部门的人员,深入大亮山调查了解,他甚至还悄悄学会了果木嫁接等专业技术。

1987年10月间,他叫了县林业局的杨光壁、段其孝同志,最后一次进山调查。这次调查用了20多天时间,调查结束,他回到县上召开了林农代表会议,把大亮山林区所属的8个村43个合作社的代表们都请来参加会议。就在这个会上,决定成立大亮山林场,并且约法三章,对现有林木,林场与林区村社按2:8的比例进行利益分配,而林场成立后造林的林按8:2的比例进行利益分配的决定。并立即成立了大亮山造林指挥部,他亲自担任指挥长。一场长达20多年的造林战,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从那以后,大亮山开始变绿了,每当太阳升起或者落山的时候,大亮山上常常出现的彩霞,变得非常美丽迷人。1988年,大亮山森林覆盖率仅仅为17%,而现在,已经达到了97%,那剩余的3%就是林场工作人员生活的场部,只要能种上树的地方,都不会闲臵。

老书记选择了一条艰难清贫,几乎可以和殉道者相比的道路,他选择的这条道路至少在十多年内只有付出而没有收获,即使到了十多年后,经济上的回报率也不能与他们所付的辛劳和汗水相比。但是,他心里明如灯火,他选择的道路,尽管经济利益回报不高,但社会、生态效益无比巨大、长久。他对人生,对生活有十分透彻的领悟和理解,他知道,人生道路是短暂而且波折的,但一个人只要明确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只要全身心投入,拼搏奋斗上几年甚至十几年,理想就会变成现实,人生就会燃放出亮丽的光彩。他在告诉我们人即使到了六十花甲的年龄,也仍然能焕回生命的春天。

人们真正体会到老书记造林之举的功德无量,是在这场百年一遇的旱灾中。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可是,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们对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2009年4月,老书记把自己用20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共占地7.2万亩,其中5.8万亩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通过造林,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深 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

这就是一位老地委书记帮家乡办的实事。

到达林场

很多年之后,人们都还记得老书记初上大亮山时的情景。那时,他住在用树杈搭起的窝棚里,脚上穿着草鞋,俨然是一个放牧的老人。后来,得益于省里的资金支持,林场终于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老书记和工人们在里面一住就是近10年。10年后,当他们用砖瓦平房取代油毛毡房时,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已被四周的绿荫所掩盖。老书记的骨灰就安葬在这些龙柏、雪松的正中央。周围这些龙柏和雪松都是老书记从地委移栽过来的。他们都是老书记灿烂余生的见证者。到大亮山的当晚,人们在树枝围起的简易窝棚里烧着火塘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并明确分工,把上山的18个人分成3组,一组搞好宣传和签订合同,一组整墒,一组育树苗,拉开了改造大亮山的序幕。多年后,人们就把那次会议叫火塘会议或绿叶会议,火塘的故事成了大亮山人一直传说的故事。

后来,也就在这个位臵盖起了40多顶油毛毡房。现在我们看到的这顶,就是当年老书记住过的。整个房间是用大大小小的树枝围起而成,在外面铺上一层油毛毡,故名“油毛毡房”。虽然现在已经是中午,但是各位可以感受到大亮山的丝丝寒意。60多岁高龄的老人,就居住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冬天的早晨他醒过来,压在身上的不止是一床不怎么保温的被子,还有一层厚厚的“马牙霜”。

在初建林场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场部四周空旷、无大树遮风避雨。杨善洲老书记他们的帐篷、罗锅、衣物等一些用物家具经常会被大风抬走,有几次还被吹飞到山洼里。场里的年轻人看到老书记和他们一起四处奔跑,去找回那些被大风吹走的家当时,不由一阵阵酸楚寒心。

这是老书记用过的日常用品:

蓑衣——因为这里比较冷,蓑衣主要是用来御寒。竹叶帽——上山劳作时,用来遮遮太阳。

马灯——林场初建时,没有通电,加班是常有的事,就靠这盏马灯来照明。桌子——这是老书记自制的桌子,平时就在上面办公。床——这是老书记自制的床,很简单,就在上面铺上当地的狮子草,再垫上床褥,就可以睡了。

茶盘——这个茶盘,也是自制的。

门——最有特色的应该是这道门,这是当地老百姓称的“鸳鸯门”,什么意思呢?各位请看,这道门一半是用树枝、一半是用木板。因为条件艰难,老书记又不愿意浪费材料,舍不得用木板,就把门做成了“鸳鸯门”。

木耙——这个木耙也是自制的,用来清扫、整理育苗后的费料。这里的一切工具,都很环保,都是木头自制的产品。糖梨树——这棵糖梨树是为了嫁接方便特意栽种的。

水井——这里当年是一口水井,解决了林场40多人的饮水问题。梨园——

在资金极其短缺的创业之初,捡果核育苗栽种成为老书记破解苗木困局的主要途径。每次回到城里,他就到马路上捡别人随意扔掉的果核,然后放到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便用马驮到山上。原地委书记到大街上捡别人扔掉的果核,这在当时成为轰动保山地区的新闻。一次在街上捡果核时,杨善洲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小伙子的自行车上,小伙子大发雷霆,冲着老人破口大骂。旁边有人赶紧过来把小伙子拉到一边,6 告诉他那位老人就是原来的地委书记。小伙子顿时傻了,他怎么都不会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在他看来甚至有些卑微的老人会当过那么大的官。杨善洲却丝毫不理会旁边发生的一切,依然低着头自顾自地捡他的果核。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每每这个时候,杨善洲就会发动全场林工,一起到街上去捡果核。如今一个个小小的果核,都已在岁月轮回中演变成为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

这片就是老书记撒核成林的梨园,都是20年前老书记从街上捡回来的果核,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大片繁茂的树林。这条小道,是88年通往外界的唯一一条通道,长2千米,是老书记带人拉线载出来的,当年就是靠这条路人背马驮的运送物资进山。现在因为树长得太大,相互太挤,已经有部分树木被挤裂,下一步准备进行一些休整。小道的左边是板栗园,右边是梨园,以前,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林场的职工进山,都要带一株糖梨回来进行嫁接,现在梨园已经发展为30多亩了。梨花开时,散步梨园,臵身在满树银装下,感觉很诗意!

要把大亮山变成林海,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没有资金,去哪弄树苗呢?老书记可谓绞尽了脑汁。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和林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树苗太缺了,以至于他不得不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这些原来摆放在家里的雪松、白梅、银杏,从此在山上尽情地汲取雨露和养分,自由自在地生长,如今这些庭院花木都已经成为挺拔的大树,成为装点大亮山的一抹别致的色彩。这里就是当年育苗的地方,称为“后花园”,这两间房都是用来摆放各种工具的。现在正在育这的是红豆杉,待可以移植,便会移栽到山上去。这几株茶花,是老书记生病以前他亲自育的,这是他的心愿,以后要移栽到山上去。

场部——

这是1992年建好的场部,场部建好之后,老书记还坚持住在他的油毛毡棚,他说要把好的环境留给请来的技术人员。在林场众人的强制要求下,他终于在1997年搬了进来。各位可以看到,整栋房屋的构造是很奇怪的,它的楼上,是一层假楼,但是可以住人。为了节省资金,才这样来建造。假楼每隔一段就有一道小门,这边有个移动的梯子,就顺着这个梯子爬上去住,它的空间比较矮,经常会磕到头。

这间住房,就是老书记当年住的房间。我们可以看到,桌上摆放的是他曾经用过的物品,这些药瓶,陪伴他走过了很长的时间,这罐奶粉——只吃了一半,这几瓶罐头,也已经过期了,老人嘛,艰苦惯了,舍不得吃,一直放到了现在。

这些是嫁接的工具,这个塑料小筒,是老书记自制的。因为后期,老书记身体已经很不好了,但是,他还要坚持和大伙儿一起上山种树,就做了这么一个东西,前面有人把坑挖好,把树种下,他就用这个自制的容器,洒化肥。这些是育苗用的塑料袋,从塑料袋上可以看见“龙门洗衣粉”的字样,那是很久以前的包装了,现在应该都没有了吧。

墙上,是根据老书记的话语中截下的语句,各位领导可以看一下。

新场部

(期间路上)在担任大亮山林场义务承包人的20年间,老书记接受的唯一报酬是: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1996年,随着物价上涨,林场将补助标准提高到了100元。

老书记无论下乡还是出差,他都是自掏腰包,从来不拿林场的半分五厘,也不占公家的便宜,22年来从没开过一张发票,没报过一张单子,也没有报过一分出差费,我们和他一起出差,伙食简单,基本上就是三菜一汤,吃饭都是凑起钱吃,饭钱平抬。2010年6月的一天,黄泥沟的村干部得知老书记要到黄泥沟看山林,就跑到农户家买来一只鸡做菜,老书记知道后严肃的说,村里有啥吃啥,不要搞特殊,洋芋白菜就行。饭后,老书记坚持向村里交了他和驾驶员8元的伙食费。1993年,老书记的孙子在大亮山打工,因为觉得在林场工作艰苦、工价又低,就离开大亮山去外地打工,违反了在大亮山打工四年的合约,老书记硬是罚了孙子300元的违约金。2009年底,保山市委、市政府为杨善洲颁发特别贡献奖,并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今年5月,杨善洲将其中的10万元捐给了保山一中,6万元捐给了林场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设。现在老书记不在了,可是他舍己奉公、不贪不占的品质是永不褪色的。

这就是新场部,1999年11月,老书记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不幸踩到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执意爬上了大亮山。为了方便照顾受伤的老书记,大家对他进行劝说,他才不情愿的搬了下来。可是从此,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玉兰花树——这棵玉兰花树身上有很多的伤痕,这都是老书记自己剪下移栽成活后,用来送给附近村民栽种的。各位请看这个伤疤,这是老书记回城疗伤时,因为玉兰树长得太大,枝杈已经顶到门上,出进都会打到人,所以林场工作人员就擅自将它砍掉。老书记回来一看,将那名人员大骂了一顿,老书记,是很爱护树木的。

这间就是老书记在新场部住的房间,总体来说,还是很简陋。这张床就是用树墩做的,很扎实,包括这些床褥,很简单。这是1985年用的对讲机,这是用来敷嫁接后树木伤口的蜂蜡,是老书记用自己养的蜂筒做的。

老书记的大女儿和小女儿年龄间隔了14岁,老书记确实是很忙,忙着为民做事,很少回家。在他大女儿成亲时,他写了一封信回家,嘱咐女儿婚事要从俭,事后女儿很内疚,因为受到了乡亲们的40多元礼金,直至现在,都没敢让父亲知道。一个人高尚的情操是对家人影响极大的。老书记的子女,过得很艰难,可是他们却活得很知足,没有因为沾不到父亲的光而有怨言,没有因为父亲是大官而依仗权势。他们活得很坦荡、很真实。老书记招募的大女婿,至今仍是一名农村里普通的唢呐匠,靠帮相亲吹唢呐维持生计。他曾经很憨厚的说:“我吹一次不会收太多钱,就是吃顿饭,主人家随便给点就行,我还要吹,吹到65岁,吹不动,就不吹了”。一种精神真的可以影响好几代人。

这间就是新场部的办公室,以前旧的办公用品已经搬到隔壁房间。

各位,在四周墙上还展板了许多老书记的生平事迹,各位可以去看一看。……… 走时

大亮山的故事,很多很多….油毛毡的故事,水准仪的故事,火塘的故事,拐棍的故事,马灯的故事,铁锤的故事,蓑衣的故事,油纸帽的故事,草鞋的故事…多得说也说不完。

大亮山的山,大亮山的水,大亮山的树,都在记录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故事:情系大山、开荒造林、艰苦创业、一心为民、廉洁奉公、无私奉献……

有人说他很傻、有人说他对家庭不负责任,其实,这个平凡的老人是顶着多大的艰辛和压力,在苦苦追寻着属于自己的行都呀!他的幸福,就像“福”字一样,有衣服、有田地,可以糊一张口,很简单、很简单的幸福。他一辈子恬淡名利、位臵,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营私。他恪守信念,一心为民,忘我任务,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了执政为民的基本宗旨,他的这份精神将永远地影响着、激励着我们!

第五篇:《杨善洲》观后感

崇高精神不朽,浩然正气长存!

--《杨善洲》观后感

不知不觉中,久违的泪水浸湿了我的眼球。啜泣声中,我看到周围的同事们不经意地揉搓着眼睛。这是我在外事学院里《杨善洲》电影放映现场所感受和目睹到的真实一幕。电影内容本身朴实无华,但片中“草鞋书记”杨善洲的真实故事和崇高精神却深深地震撼和感动着我和身边的每一个人。

杨善洲同志是云南保山地委书记,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里,始终保持一个党员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一心为民。他不贪恋权利,到龄后及时办理了退休手续。他没有接受上级给他安排的安逸舒适的晚年退休生活,而是选择留在家乡,并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一干就是二十二年,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他顾全大局,心系群众。有一年,保山地委建办公楼。然而,就在办公楼一天天长高的时候,保山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旱灾,当时身为地委书记的杨善洲非常难过。他立即召集会议,建议办公大楼马上停工,把资金拿来打井抗旱。会上个别同志想不通,认为可以从其他地方调动资金,没必要把正在建设的大楼停下来。杨善洲动情地说:“如果眼看着人 民群众在受苦,我们却安逸地坐在大楼里悠闲地办公,我们不觉得有愧吗?”最后会议一致决定停建大楼,优先救灾。他这种以人为本的大局意识令那些喜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政府官员相形见绌。大局意识同样也是中国外交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发展都是我们首要的国家利益。为了这个大局,中国外交的最重要任务是为国内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也就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一个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一个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环境,一个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减少发展的外部阻力,才能让祖国在和平友善的国际环境中搞建设、谋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他不谋私利,但又善于“走后门”。杨善洲严格要求自己的亲人,从不用手中的权力谋私利。他的二女儿和丈夫两地分居七年,他解决了多个民办老师的指标却不肯为自己的女儿打一个电话,走个“后门”。无助的女儿在父亲面前号啕大哭,夺门而出,难以理解自己的父亲是如此的“绝情”。但在对待有才华的干部时,杨善洲又是善于“走后门”的伯乐。年富力强的干部牛长平有胆识,有主见,杨善洲综合各方条件,在退休前向省委举荐牛长平接任地委书记一职。后来牛长平升任了省领导。杨善洲同志教会了我们如何对待和使用手中权力,如何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他是贫穷的富翁。退休后,他两袖清风,只带走了办公 室里一盆自己栽种的雪松盆景和一幅中国地图,去了大亮山种树。凭借着往昔积累的影响力,他将百姓召集起来,以山林入股的形式,顺利建成大亮山林场。林场建设初期,为节约经费,他带领工人们走上街头,在路人异样的目光下捡果核育苗。在22年如一日的坚持下,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他硬是把光秃秃的大亮山变成了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多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地交给了国家。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外交人员如不能抵御种种诱惑,不能淡泊名利,就难以确保对外交事业的忠诚,更遑论无私奉献和持之以恒。杨善洲不图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外交人员学习。

他铿锵铁骨,但不乏似水柔情。杨善洲是个很有感情的人,无论是对群众,还是对自己的家人。带着埋藏在他内心深处对家庭的愧疚,他辞世前反复向儿女们交代:“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是你们的母亲。市里奖给我20万,我捐了10万给保山一中,6万给了林场,专门留了4万元给你们的母亲,你们要好好用,让你们的母亲安享晚年,她这一辈子不容易。”同杨善洲一样,外交人员也不是神,我们有父母、配偶和孩子要照顾,我们也有爱情和亲情。有时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我们要舍小家、顾大家,但身上肩负的那份责任感,让我们满怀激情、一腔热血地忘我工作。工作之余、繁忙之后,我们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家人的那份愧疚感,正体现了我们对外交事业的忠诚和执着。杨善洲同志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精神和浩然正气却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杨善洲同志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当前,国际形势进入经济大动荡、格局大调整、体系大变革、模式大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对外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新时期的外交人员,我们面临的任务也将更加艰巨、复杂。为此,我们要准确把握国际形势的新特点、新变化,不断提高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学习杨善洲同志那种端正的行为作风和崇高的精神品质,立志成为对党、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对外交事业无限热爱、学习刻苦、工作勤奋、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新时期的杨善洲,努力使祖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为开创外交工作的新局面而奋斗。

志存高远

下载杨善洲(1927-2010),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杨善洲(1927-2010),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杨善洲观后感[精选]

    影片《杨善洲》观后心得体会 作为党的群众路线学习的一部分,周五项目部组织观看了红色影片《杨善洲》,看了之后,我们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身边的李阿伟同志更是泪流满面。 杨善......

    杨善洲精神

    “杨善洲精神”学习感想 有一种精神,如精美的诗句,印在唐诗宋词发黄的纸页间;有一种品质,如细水长流,荡涤着一代代青年才俊的成长;有一种品德,千百年间在中华大地遍地流淌、生生不......

    《杨善洲》观后感(最终定稿)

    观《杨善洲》有感 ——想成功?先吃苦! 成功者之所以会成功,大抵是因为他们在某些方面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而在杨善洲身上,集中着很多成功者具备的优良品质,但在我看来,其中最......

    杨善洲观后感

    电影《杨善洲》观后感 桐梓职校戴劲松10月25日,学校在多媒体教室组织了我们观看了电影《杨善洲》,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名字和形象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杨书记在职......

    学习杨善洲

    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党性分析材料我通过对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学习,对照自己,感触很深。要学习他始终如一的坚守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淡泊名利、地位和公而忘私的精神;要学习他......

    学习杨善洲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 通过认真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之后,我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员是如何真正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

    杨善洲思想汇报

    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最近,我观看了电影《杨善洲》,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深深感动了我,让我看到了一位真正共产党人的斗志和情操。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杨善洲同志是党......

    《杨善洲》观后感

    观看电影《杨善洲》有感 2014年4月1日,我观看了电影《杨善洲》,主人翁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几度落泪,心情难以平复。 电影讲述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穿草鞋,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