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拍好人物专题5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06:58: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拍好人物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拍好人物专题》。

第一篇:如何拍好人物专题

浅谈人物专题的拍摄制作

众所周知,在各电视台自办的节目中电视人物专题片可谓是最具影响力的,同时也是电视专题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作为一名电视人就应责无旁贷地让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人物在荧屏上闪亮登场,极力地弘扬这些人的无私奉献、改革进取、富民强国的优秀品质和崇高行为,让他们真正成为当今第一媒体宣传的主流。由此可见,要拍摄制作出有影响的电视人物专题片,这不仅是我们电视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必须认真履行的社会义务。朴素的情感是不可能替代精良的业务制作,因此,要想拍摄制作出高水平的电视人物专题片,就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该借鉴的借鉴,该摒弃的摒弃。结合笔者多年的业务实践,现就电视人物专题片的拍摄制作浅谈几点拙见。

一、电视人物专题片必须要突出一个“实”字

由于电视传媒自身所具有的喉舌作用,可以说即决定了其主要功能就是舆论宣传和政治导向。而电视专题片以其报道容量大,可进行深入采访与报道在电视节目中又占有极大的优势。人物专题片,更是众多电视专题片的重头戏。客观地讲,在每个电视台自制的电视节目中,人物专题片的优劣多寡直接反映出该台的节目拍摄制作水平。以本人一管之见:电视人物专题片就是要通过对真人、真事、真情、真景地拍摄制作来体现电视人物专题片以“实”为本这样一种作业理念。尽管电视人物专题片与电视新闻中

反映的人物有所区别,但在真实性这一点上却是应该完全一致的。这一问题的提出并不是无的放矢,在个别电视人物专题片的摄制过程中,失实及虚假现象可以说还是时有发生的。更有甚者,个别少数编导竟会把新闻性人物专题片和艺术性专题片相混同,拍摄制作出的人物专题片仿佛如电视剧一般。诸如:有的编导为了突现某些先进典型废寝忘食的工作场面,竞虚构出片中主人公因饥饿与疲劳而晕厥的镜头;为了表现某些公安干警勇斗歹徒的过程,竟特为让干警们重新抓捕歹徒。这一切由编导人为摆布出来的场面或镜头不仅失去了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同时也程度不同地损坏了所要弘扬的先进人物的光辉形象。勿庸臵疑,拍摄制作电视人物专题片,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许多时过境迁的往事,那么,作为电视编导人员该如何运用电视这一手段来完成那些逝去的场景呢?这其中当然不同的编导有各自不同的处理办法啦。以笔者的经验而论,本人觉得可以用解说词的客观叙述,再配之以主人公生活工作过的环境或用过去的一些老照片来加以表现。但笔者认为最好还是让当事人用同期声的方式来回顾最为上乘。如笔者所拍摄制作的曾获全国首届体育专题片一等奖的电视人物专题片《魂系绿茵》。当时,为了深刻地反映出广大辽沈球迷对足球的痴迷与忘情,无数球迷为中国足球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所付出的努力这样一种真实情结,就是采用一首《球迷之歌》做音乐底衬,然后再配以无数组精彩的球迷“摇旗呐喊”的画面,如此处理不仅解决了无法

拍摄到老一辈球迷镜头的无奈,同时还真实地反应出新老球迷前仆后继的顽强、执着精神。但也不必讳言:为了完成节目主题的需要,有些场景或画面还是需要适当地摆布和组织的。但有一条原则必须遵守,那就是绝对不能违背生活的真实性去主观地伪照虚假场景。这一切人造的氛围都应与反映主人公真实生活相一致,否则是很容易弄巧成拙的。

二、电视人物专题片必须要避免一个“全”字 在拍摄电视人物专题片的过程中,许多编导都无法回避这样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是怎样处理好以点代面、以小见大,也就是艺术创作中通常所说的解决好详与略的关系问题。可以说一个先进人物他的感人事迹一定是很多很多的,但要在几分钟、十几分钟乃至几十分钟的有限时间里在荧屏上充分展示出来,那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说要想塑造好人物形象,就必须要突出主人公闪光的某几点,然后浓墨重彩地加以渲染,着力反映出最能代表其思想风貌的本质一面。一般比较被认同的作法就是,从某个侧面,用一两个代有典型意义的感人事迹来揭示人物的思想内含和精神境界。如果缺少鲜明的个性,其人物就会千人一面,宣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笔者也曾目睹过一些电视人物专题片,唯恐把先进人物的事迹说少了,于是就不厌其烦地从政治思想到工作学习,从艰苦奋斗到助人为乐,拉拉沓沓,面面俱到,简直就像一篇工作汇报总结。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由于要表述的事情太多,在语言表达上势

必只好采用大量浓缩的鉴定式语汇,且解说词从片子的头灌到尾;在画面处理上最终也只能是声画分离的空镜头盲目的组接,视听效果不“两层皮”那才怪了。在电视人物专题片拍摄制作方面,辽宁电视台曾获国际大奖的《沙与海》可以说在处理点与面、详与略上,为我们电视同仁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典。这部专题片通过对一个渔民和一个牧民平凡生活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的深入挖掘和细致采访,向广大观众展示出这俩个人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可以说让人看后,一唱三叹,印象入木三分。那么如何能在生活中找到主人公的闪光点,要需要电视人物专题片制作者深入采访,精心提炼的,这也是最见编导功夫的地方。在此笔者提倡以点代面,当然也反对以偏概全。要想通过典型事迹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最好是客观的东西多些,人物专题片制作者的主观臆想要少些,让少而精的事实来印证人物的特质。只有避免了大而全的表现手法,才能使人物专题片做到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耐人寻味。

三、电视人物专题片必须要掌握一个“细”字

从常规状态上讲,人们观察、认识一个人或一件事,通常都是从某一个细节或微观开始的。特别是电视这一传媒,它是通过画面和声音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和听觉的,这就更要求编导者在拍摄制作电视人物专题片时要下功夫去努力地捕捉主人公生活中有价值的一些细节,即代有个性化的言谈举止或音容笑貌等。对一个人物的成功塑造有

时正是靠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来完成的。当年笔者在拍摄制作反映辽沈球迷的电视人物专题片《魂系绿茵》时,为了能透彻、准确地反映出铮铮铁骨的男子汉,他们对中国足球的那种痴迷,笔者除了运用大量的赛场上球迷所表现出的狂热镜头外,还恰到好处地用了几组能反映他们铁骨柔肠的细节画面。诸如,一些球迷们在赛前围坐在绿茵场上,谈笑风生地用粗针大线缝制球迷会旗,给营造赛场气势的彩球充气及认真清理场内杂物等等诸多花絮镜头,试图用这些能反映出内心深情的东西去极力地刻画他们对足球的酷爱,对中国足球腾飞的企盼。也正是这一些细微小事的入画才使得整个人物专题节目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看后回味无穷。不要小视这些细节的编排,它对完成整部人行专题片的作用真的是不可底估的,如果说在人物专题片的细节处理过程中能够做到:润物细无声,那才可谓是最高境界呀!

电视人物专题片的拍摄制作,可以说是一项比较复杂和艰难工作,但同时它也能反映和代表电视节目拍摄制作的水平。如何拍摄制作出更加优秀的电视人物专题片,可以说也正是许多电视从业者们而为之不懈努力和奋斗的。

第二篇:如何拍好艺术照范文

摄影在形式上是构图和光线的艺术,摄影的所有元素都跟构图有关,因此,构图就像盖楼的框架,没有框架就没有楼盘,没有构图就没有摄影,标榜没有构图的摄影本身也是一种构图规则。所有的摄影精神都蕴涵在构图的表达之中。

构图是形式的,摄影的内容寓于形式之中,没有构图的形式就不能很好的表达内容。构图就是表达的工具,就像语言是表达的工具一样,感情交流离不开语言,摄影表达离不开构图。

正因为构图是形式的,所以过于追求形式的构图有时会形式盖过内容,是照片现出匠气和作作。

构图就像一个人的外貌,外貌好就是天生丽质,构图好摄影就会具有形式的美感。构图有很多种形式,好的摄影作品形式掩藏在摄影表达的内容层次之内。

构图就像就像一篇运笔流畅的文字,感情表达充沛,文笔的形式本身也是一种享受。构图就像透明的玻璃,越好玻璃越透明,透过玻璃看到的东西就会越多,但是内容又离不开玻璃,离开了玻璃,面前就没有画面,也就没有摄影,就像窗子。

关于光线

摄影是光线的艺术,没有光线就没有摄影,就像没有点、线、面就没有绘画一样。光线是营造摄影影调的物质基础,没有光线的摄影是不存在的,平常说的摄影没有用光是不正确的,没有鲜明光线的照片只不过太普遍的光线而已。

用光在风光摄影中是不够恰当的。摄影棚中光线的人工安排可以叫用光。风光中只有选择光源的方向、时段的权力,没有安排的权力,所以是一种选择的过程。

光线跟构图一样,都是不严格的约定俗成的称谓,构图从绘画得来,实际是对镜头内或者说取景器内景物范围取舍、远近表达、视角高低的一种综合选择。风光的用光实际也是对光线入射角度、光线性质、光线色温的一种选择而非人工安排。

光线就像一个人的气质,也就是精神风貌,光线运用的符合内容表达,就像一个人天生阳光,能够很快引起别人的注意。

光线运用宜少不宜多,能够充分表达主体风貌的光线和光线数量就是最好的光线和光线数量。并不是光线越多越能突出主体和主题,光线多了就会影响画面表达。

关于影调

影调和色调是由光线营造的,光线多了就会影响影调色调的同一和影调的趋向,影调色调表达情绪,光线营造影调色调,影调分为高调、低调、中间调,色调分为冷调、暖调、中间调,摄影的情绪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调子的组合表达的,因此,光线是表达情绪的重要因素。

好的照片都是由一种影调色调主宰的。一种影调色调并不表示只有一种光线或色彩。影调就像音乐的主旋律,色彩光线的局部变化才能构成奏鸣和和声,单调的一种音符是不能构成音乐的艺术的,摄影也是一样,画面中没有影调和色调的局部变化,画面就会死气沉沉。影调色调就像人的情绪变化,低沉忧郁的情绪中要有希望,欢快愉悦中要有沉思,这样才能符合人的感情起伏和变化,才能更加辨证和深刻。

没有色彩的黑白摄影,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影调的变化表达情绪的变化!

关于色彩

色彩是彩色摄影以后的画面元素,色彩更多的参与了人的视觉刺激。

色彩创造色调、参与创造影调和情绪,色彩参与创造构图分布,参与内容表达。

因为参与营造色调和影调,因此,摄影作品中并不是色彩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好。色彩运用中要善于变化,没有对比就难以体现色彩的色调优势,冷调的主调中羼杂一点暖调会使冷调更加突出,同样,暖调的主调中羼杂一点冷调会使暖调更加具有表达力。为了突出某种色彩主调,甚至不惜运用互补的色调进行鲜明的反衬。

色彩有时不是越浓烈越具有艺术感染力,色彩的布局、流动要符合影调的情绪变化。为了表达一种情绪需要,不惜舍弃大量的色彩干扰,这也是构图的一个方面。有的摄影作品是打击乐,所以构图光影反差很大,色彩浓烈粗犷。

有的摄影作品是小夜曲,所以构图光影色彩柔和,色彩清新淡雅。

关于节奏

任何艺术都是具有节奏的。

节奏是一种韵律变化,韵律是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变化过程,因此节奏表现的就是一种规律性的变化。

摄影的节奏表现的是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影像、痕迹、状态变化。。。

摄影的节奏主要表现在平面上空间主体之间的位置排布、色调变化、光影分布、明暗搭配。

节奏韵律是情绪的一种物质可见形式,是一种外在的形式。

摄影根本的是表情达意的,节奏是一种对情绪元素的累积和铺排。

光影、色彩、色调、影调、线条、点线面的安排都是节奏的构成元素。

从形式上看,构图的总体布局设计是节奏的五线谱,色彩和主体、陪体光影等是音符。所要表达的情绪是统帅,是灵魂,感情基调决定这些音符之间的协调和变化规律。因为节奏是有规律的变化,是摄影情绪的外在形式,情绪表达主题,主题是摄影的灵魂,因此摄影影调变化、色彩变化、主体位置变化等这些构图元素都是有规律的一种律动。节奏使得摄影总表现一种色彩、影调的表达基调,这种基调最终是由情绪基调决定的。摄影的基调,或抑郁、或高亢、或阴柔、或阳刚。或细腻、或粗犷。。。

摄影基调在色调上表现为偏向冷色或者偏向暖色的倾向性,在影调上表现为或高调或低调,中间色调的摄影情绪表达很可能通过影调表现,中间影调的摄影作品很可能通过色调表现情绪倾向,黑白摄影基本上靠的是影调、质感表现情绪。

关于主题

主题是摄影的灵魂,是摄影表达的集中体现,是摄影表情达意的内容。

主题得益于构图的形式表现,得益于色彩影调的情绪表现,得益于主体布局的远近透视效果,得益于所有节奏的跌宕起伏,得益于所有元素的整体构成和累积叠加,总之,主题是内容,摄影的其他所有表现形式都是外壳,主题要得到充分表达,摄影的其他元素要整体协调进行充分显现,主题寄托于摄影元素的物质和艺术元素外壳;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没有好的形式,内容就会表达不够充分、不够艺术、不够生动,不够震撼。。。摄影是艺术,要求摄影的内容表达要含蓄和婉转,使人在解读中经历阅读理解的思考过程,体验欣赏的思想快感,直白和概念化、意念化是艺术的大敌,同样也是摄影的大敌。摄影就好像一个人,主题是这个人的思想,构图等形式元素是这个人的健康体魄,只有思想没有健康或者只有健康没有思想的人是不完善的。

摄影也一样,只有主题创意而没有构图光影等摄影元素,思想主题就会胎死腹中,创意设想就无从谈起,就像让人猜想哑巴的思想一样难以琢磨。光有构图等形式的东西而没有思

想只能是华而不实,毫无内涵,也同样让人觉得不知所云。

摄影就像一个人,主题是思想,构图是外貌,光影是气质,构图再好,光影再妙,如果思想不健康,只能徒有其表,毫无内涵。

关于摄影本身

摄影既是现实的,又是抽象的;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现实是因为它是现实的摹写、复制、拷贝、影子。。抽象是因为它是经过人的选择和截取的,表现为镜头焦距的选择表现、景别范围的选取、曝光控制的强弱、后期处理的强弱。。客观是因为它本身是取材于客观现实的人、物,摄取的客观现实人、物的影子,是客观人、物的一种影像反映。主观是因为拍什么、怎么拍完全是由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的,表达出来的情绪意镜也是由人的主观感受决定的,摄影只是表达感情的手段。

摄影的二重性决定了摄影的特性具有有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性;偏向纪实一边决定摄影的具体性和客观性,偏向主观一边表现为摄影的抽象性和意念性;绝对纪实的摄影是没有的,因此摄影也可以称谓是貌似真实的假相,表达的则是主观意念的真实。与其说摄影是客观真实的写照,不如说摄影是主观对客观感受的主观真实。

摄影目的决定摄影的手段,器材也是手段之一,器材决定表达元素和手段的物质条件,目的决定器材的高下,但摄影根本上是内容和艺术表现,摄影内容是根本的和主要的,器材是条件的和从属的。

第三篇:如何拍好会议主题照片

如何拍好会议主题照片

拍摄不熟悉的会议场地时,最好先到会场看看,一是灯光条件,二是主席台领导位置,三是颁奖的出入口和位置,选择好拍摄最佳的角度。拍摄会议通常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突出会场全貌,一般正面远景拍摄,拍摄时要注意把会议标题拍摄完整,主题突出醒目,让人一看便明白是在开什么内容的会议,看过一些会议照片,会标不突出或没有照完整,使人一头雾水,不明白今儿开了个什么重要会议;

二是必须要重点突出会议的主要领导,可以选择在主要领导步入会场、发言、颁奖的时候靠近主体拍摄;

三是对会议的主要领导人要尽量多拍摄几张,要做到万无一失,千万不能只图拍一两张完事。万一把主要领导照的眼没睁开或表情不到位,事后你哭都来不及.四是遇到颁发奖项等内容时要尽量靠前,建议使用连拍档,扫机关枪,因为这时秩序较混乱,是最容易出差错的。

还有一类拍摄工作更重要,就是拍摄上级领导视察或重要领导人接见的内容题材,这是全方位考练你的拍摄技术,一丝也马虎不得。

所以在拍摄这类视察工作的内容时,首先是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作好最充分的准备工作。

拍摄视察工作内容时,可能现场人多拍摄记者也多,往往秩序比较混乱,这时你可千万不能客气,要充分发扬一不怕挨骂二不怕挨打的精神,勇敢地往领导面前冲,这时候一切都是以拍摄照片为中心,一律用连拍档,拿下来再说。有这样一个规律和特点,一般领导很会配合照像,只要看到镜头,就会自觉地保持一种最佳的表情和微笑,并摆出一定的姿势,等闪光过后才改变.但若遇到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要做到这样就不容易啦.这才是最难最不容易拍好的.怎么办?我的经验是

一是事先提醒领导人,但我估计往往很难做到;二是多用连拍档.先尽量多拍些照片,下来再来挑选好的.三是在非常重要的场合时(如中央领导人接见,一般事前就有通知),你那么就是被骂也要提醒领导注意配合镜头.事先被骂总比事后哭泣要好得多.只要照片好,领导一高兴,奖你一台顶级相机也就是一句话的事儿.四是在重要场合,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观察力,相机随时处于开机拍摄状态,这也是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摄影师的基本素质,一有情况就勇敢地冲上去,狂射一番。

对于宣传人员,很多时候需要拍摄各种各样的专题会议。而在会议中,除了要把会议的场景,如大景,中景拍摄好外,最重要还要把会议的主要参会者和领导拍摄好,如果把主要领导的拍摄搞砸了,整个会议的拍摄也会变得黯然失色。

单个主要领导拍摄。首先应充分运用各种动态构图法,更加突出的表现主体形象,不能呆板、没有活力。例如,可以首先选好几条推拉路线,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搭配,然后在拍摄过程中把不同的构图有机地串联起来。给每一个领导足够时间的特写,尽量时间长点,在后期制作的时候可以有选择性地把好的镜头剪接出来。

多个主要领导拍摄。在大多数情况下,拍摄要以平摄为主,但是开会的主要领导很多时候都有多个,这个时候就更加要注意拍摄要领。如果一部新闻全部一律地使用单独平摄,就会使观众感到平淡乏味。偶尔变换一下拍摄的角度,就会使影片增色不少,最适合用左右平移的方法。首先,在给一个领导足够的特写后不要关机,用平移的方法,保持平均的速度把镜头移向另一个领导,再给他足够时间的特写,如此类推;但镜头的平移不能过快或者过慢,否则会破坏节奏的连贯性。)

有时候,对人物拍摄时为了突出拍摄的高大形象,可以用仰摄来拍摄,同一个人物,因为观看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仰望一个目标,观众会觉得这个目标好像显得特别高大。用这种方法去拍摄,可以使主体地位得到强化,被摄者显得更雄伟高大

注意事项'

1.在拍摄时尽可能接近会议的主要领导,这样才会保证不会有不相关的人或者由于拉动镜头过远而导致手颤动,所出现画面的走样和摇晃。能够在领导面前拍摄,就尽量靠前,要抓紧时间,选择好时机。

2.进行拍摄领导时,构图还要注意不要去犯一些低级的构图错误。譬如:发言时麦克风遮住了领导的半个脸、桌面的水平面与领导的脖子等高、领导抽烟或者手拿着烟、会场烟雾弥漫、把隔壁领导的半个头或半只手也拍摄进去等等。

3.拍摄主要领导时,不要给所拍的人物头顶留太多的空间,否则就会造成构图不平衡缺乏美感,很容易把领导拍摄成中年“地中海”。对领导一定要少用俯拍镜头,特别是对于高个子的记者。因为从高角度拍摄人物特写,会削弱人物的气势,使观众对画面中的人物产生居高临下的优越感。画面中的人物看起来会显得矮一点,也会看起来比实际更胖。

4.此外,会议中,一些抢眼的背板色彩也要注意,特别是红色、鲜黄色和深蓝色尤其会吸引眼睛的注意,画面中要避免出现跟会议主要领导没有关系但却会抢眼的色彩 怎样让会议照片出点彩

摄影记者经常会被派去拍会议照,但大多数记者都不愿去。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二、画面要照顾到方方面面;

三、拍好照片领导马上要看;

四、如果见报要送审;

五、很辛苦但难出好新闻。诸多因素让记者们望而却步。1993年做记者以来,拍了N个大大小小的会议,因为许多会议必须去。既然当记者跑会场不可避免,那么,这方面的题材就该好好去研究了,让会议照片也出点彩。为此,我把自己拍会议获得的一些体会和感受和同行探讨一下,希望日后有进一步的提高。

一、提前到会,最后离会

拍会议其实就是拍人,会上的许多好镜头常常出在会前和会后。这个时候,领导和与会者的表情轻松自如,会一开始,台上台下就严肃起来了。以前采访,不是迟到就是早退,因此拍出的画面很呆板。后来尝试了提前到会,最后离会,收获颇丰。

2000年3月5日下午,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浙江代表团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大会没有安排章凤仙代表发言,就在省人大主任李泽民即将宣布会议结束那一刻间,憋了一肚子话的她突然举手,要求给她一分钟时间发言,大会允许。在短短一分钟时间里,她为下岗工人大声疾呼,她提出的“关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的建议”博得大会的热烈掌声,被与会者认为是最精彩的发言。3天后,国家税务总局一行5人,来到浙江代表团驻地,就章凤仙代表提出的建议给了一个满意的说法,这天,刚好是“三.八”妇女节,她高兴地说:“我获得了一份珍贵的节日礼物。”记得当时,会议还没有结束,不少来浙江代表团采访的记者都提前离开了,可就在最后一刻,精彩新闻出现了,这篇报道加上图片发表后全国各大报刊转载。(图一)

二、带想法拍

凭功力抓

拍会议不像拍其它有一定的随意性,涉及到重要人物,使用的镜头不能有一点夸张,而且没有办法摆拍,尤其是高层领导和重要场合,绝对不可能,也不允许让一个记者来导演。有时会场光线很暗还不让用闪光灯。这就需要记者有自己的拍摄思路,凭借扎实的摄影功底来把握。不干涉被摄对象,用焦距和角度来调度画面,把有效信息纳入到镜头中。1997年8月18日,11号台风正面袭击温岭,我一个人呆呆的站在报社的窗口望着窗外不断增大的风力,在没有接到任何采访指令的情况下,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去省防汛防旱指挥部看看。我当即约定其他报社的好友一起前往(当时没有竞争,记者出去采访都喜欢抱团)。当晚,杭州受台风影响很大,约好的同事退却了。在一阵犹豫之后,我还是坚持赶过去,一路上,自行车被大风和暴雨刮得失控,多次摔倒,踉踉跄跄地来到省防汛防旱指挥部。尽管浑身湿透,但一进大厅,马上感到来对了。书记、省长以及省内主要报社和电视台的老总都在现场。我一面检测相机并在现场试拍,一面设想可能出现的种种画面(在拍摄时,我经常喜欢在脑子里设想一些画面,有时这些画面会真的出现)。当气象台台长向省领导报告台风是正面袭击我省温岭时,省领导们看了看手表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神情严肃地注视卫星云图。由于前期准备充分,角度早已选好,这些瞬间很轻松地被我拍下了。这时,退却的同行来电询问情况。当得知有这样的现场连忙从家里赶来,但为时已晚。第二天,照片见报,后被《人民日报》转发,并获当年的省好新闻奖

三、把相机“装”在眼睛上

进会场首先要清楚自己是来拍会议的,不是来开会的,如果遇到重要会议,从头到尾不能坐下来,眼睛一刻不停地扫描每一个人可能出现的举动,有时,眼睛必须长时间地贴在相机的取景窗上(有一次,接任务拍一个领导,为了拍到他讲话时抬头的画面,我的眼睛一刻也不敢离开取景窗,遗憾的是,一个半小时的讲话到最后才抬了一次头,我整整瞄了他一个半小时,因鼻子长时间对着相机呼吸产生水气往下滴水,结束后半个胸都湿了)。而且,还要竖起耳朵倾听发言内容,让自己融入到会议当中,使自己对会议的进程和所要发生的事有预见性。有的记者认为只要有一台每秒钟连拍8张照片的相机,什么样的瞬间都能拿下。错了,好设备的确重要,更重要的是镜头后面的那只眼睛,和长在两边的一对耳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能拥有精彩瞬间。

2002年3月5日下午,出席全国“两会”的浙江代表团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当时,代表沈爱琴拿出一件唐装发言道:“APEC会议使浙江丝绸企业产品供不应求。”她一边说,一边让唐装在代表中传递。当时我预感到,如果唐装传到张德江这里会有戏,我立刻把镜头的焦距锁定在张德江身上,果然,唐装传到张德江手里时,有代表说:“张书记你穿一下。”张德江笑着快速将唐装传给身边的徐志纯,徐志纯推辞着将唐装传到后面。全场的人都笑了。这一过程尽管只有十几秒时间,均被我全部拍下。而坐在一旁的众多媒体记者连忙站起来,但为时已晚。“张书记,刚才这镜头我们没有拍到,你是不是把唐装再拿一下。”中央媒体记者请张德江再来一次。但画面的鲜活度没有了。第二天,《人民日报》以 “浙江代表喜盈盈” 为题,在头版报眼刊登了我的这幅照片。该照片还获得当年省好新闻奖和省人大好新闻奖。(图三)

说实在的,拍会议照片原来不是我的强项,我曾经出过一次令我刻骨铭心的差错。刚刚做记者的我被派去拍摄“浙江省政府表彰优秀企业大会”。临行前,老总关照,企业家和主要领导的表情一定要拍好,这次的主要领导本来是省长万学远,因为外出开会不能赶回,所以把其他主要领导拍好就可以了。我一到会场只是简单地了解了一下就开始按动快门。我怎么也没想到,省长万学远赶回来参加这次会议了,荒唐我居然不认识万学远,又没有深入采访,所以,在构图时把万学远放到了陪衬的位置上,而且在画面中最小。当时,发照片时还挺得意,觉得一排领导的表情还可以。编辑一看傻眼了,最后,我受到严厉批评。每每想起此事自己也觉得很搞笑。教训之后,我开始关注和研究会议照片的拍摄,平时,只要是会议报道,无论是图片还是电视我都会很留心。几年之后,渐渐地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拍摄思路。这些年来,在实际运用中没有让我“砸锅”。

记得在10年前,报社让我去拍摄省“两会”,充满信心的我在大华饭店报到处领记者证时,一位分管宣传报道的领导对我说:“会上有摄影了,人数有限,其他摄影记者就免了。”我憋了一肚子气出来了。“有什么了不起的,以后再也不拍会议了!”在回来的路上气极了,后一想又觉得,中国“两会”很重要,作为记者应该要有这段报道经历。我打算好好拍几张照片出来给他们看看,后来,我借了同事一张政协采访证进会场拍摄。“两会”结束后,我很自信地把照片送到大会宣传处,不料,受到好评。以后,每次 “两会”报道大门向我敞开,给我的证件都可以上主席台拍摄。从2000年至2005年,我6次被特邀随浙江代表团赴京参加全国“两会”报道。十多年来,有很多照片获省好新闻奖和省人大好新闻奖,后报社还为我开设“两会”报道专栏“芯眼看两会”。

在这方面高手不少,比我拍得好的人很多,我只想在这里抛砖引玉。

拍会议照片看起来简单,实际上要想拍好还需要下些功夫,不断在拍摄中总结经验。无论是大型会议或小型会议,一般情况下拍三组照片就能反映出会议的基本内容,可供报刊、宣传栏等使用或作为资料留存。

一、全景

全景照片是反映会议的主要照片,既要有会标,又要有主席台和听众及会场的相关环境。拍摄大场照片有四种方法。一是利用现场光。为了把照片拍得更清楚,最好使用三脚架,并根据不同的会场场景和自己所需要的景别,采用不同镜头焦段,如24、28、35、50、70毫米的焦段,尽量避免后后期使用时剪裁。二是利用外接闪光灯。相机内置闪光灯光值较小,只能照亮前景的一小部分,曝光不均匀。如果使用外接闪光灯,可根据会场的高度,把闪光灯调至45度左右,用反射法拍摄,这样前景和远景的反差不会过大,较为均衡。三是测光方法。首先利用相机内的多点或平均测光(不宜用点测光),先测一下主席台,后再测一下听众席,然后取平均曝光值,再在平均曝光值的基础上再增加2——3档。这样拍出的照片整个会场清晰,反差适中。还有一个较为省事的办法,用多点或平均测光进行大场面的测光后,直接增加曝光量2——3档。以上方法适用于光源较为复杂及亮度不够的会场,光线较明亮的中小型会场用相机自动测光既可。四是全方位拍摄。为了拍出新意,除了正面以外,可用高角度、侧方位等多机位拍摄。

二、中景

中景是对全景的进一步说明交待,主要针对主席台及一部分听众,是否需要加用闪光灯视现场光线情况而定。会议开始后,首先要拍摄主席台,因为此时主席台就座的人员精力集中,坐姿整齐,这是拍摄的最好时机,随后再拍听众。拍摄听众时宜采用俯拍角度,既能反映出听众的数量,又能表现出排序。听众是静止的,可以用慢速度大光圈,采用现场光。

三、特写

有了全景、中景,特写必不可少,特别是讲话人的特写。拍摄方法有两种,一是正面拍摄。尽量避免与讲话人太近,造成紧张情绪,显得不自然。可用100——200左右毫米的镜头。二是侧面拍摄。与讲话人形成30——45度角,要注意话筒、水杯、鲜花等物件挡住讲话人的面部。在拍摄时还要特别注意讲话人的眼神、口型,神态,最佳时机是眼晴向前看、嘴微张,如果能抓住讲话人的气质和特点当然更好。若是讲话人戴眼镜,可采用第二种方法避免反光或不用闪光灯。

曝光补偿也是一种曝光控制方式,一般常见在±2-3EV左右,分为正(+)补偿和负(-)补偿两种,在相机上用“+/-”符号表示。简单来说,在逆光摄影时,用正(+)补偿(或以取景器中较暗处为测光标准)能适当表现出被摄体的细节,虚化背景,获得高调的照片;用负(-)补偿(或以取景器中较亮处测光标准)则获得剪影效果,获得低调的照片,表现光与影的关系。如果环境光源偏暗,即可增加曝光值(如调整为+1EV、+2EV)以突显画面的清晰度。

数码相机在拍摄的过程中,如果按下半截快门,液晶屏上就会显示和最终效果图差不多的图片,对焦,曝光一切启动。这个时候的曝光,正是最终图片的曝光度。图片如果明显偏亮或偏暗,说明相机的自动测光准确度有较大偏差,要强制进行曝光补偿,不过有的时候,拍摄时显示的亮度与实际拍摄结果有一定出入。数码相机可以在拍摄后立即浏览画面,此时,可以更加准确地看到拍摄出来的画面的明暗程度,不会再有出入。如果拍摄结果明显偏亮或偏暗,则要重新拍摄,强制进行曝光补偿。

拍摄环境比较昏暗,需要增加亮度,而闪光灯无法起作用时,可对曝光进行补偿,适当增加曝光量。进行曝光补偿的时候,如果照片过暗,要增加EV值,EV值每增加1.0,相当于摄入的光线量增加一倍,如果照片过亮,要减小EV值,EV值每减小1.0,相当于摄入的光线量减小一倍。按照不同相机的补偿间隔可以以1/2(0.5)或1/3(0.3)的单位来调节。

使用相机曝光的原始设定,拍出来的图明显偏暗

使用曝光补偿+1.5EV,雪的白色就显现出来了

被拍摄的白色物体在照片里看起来是灰色或不够白的时候,要增加曝光量,简单的说就是“越白越加”,这似乎与曝光的基本原则和习惯是背道而驰的,其实不然,这是因为相机的测光往往以中心的主体为偏重,白色的主体会让相机误以为很环境很明亮,因而曝光不足,这也是多数初学者易犯的通病。

曝光补偿0(左);曝光补偿+1(右)

白色的衣服在白色背景下,相机判断为了不拍的过亮而决定曝光,这样整体显的很暗。这时,加一点补偿,白色的衣服也很白,脸的亮度也准确了。

曝光补偿0(左);曝光补偿-1(右)

黑色的衣服在黑暗的背景下,相机判断为黑暗场所,结果脸拍的很白。这时减点补偿,黑色的衣服更黑,脸的亮度刚刚好。

由于相机的快门时间或光圈大小是有限的,因此并非总是能达到2EV的调整范围,因此曝光补偿也不是万能的,在过于暗的环境下仍然可能曝光不足,此时要考虑配合闪光灯或增加相机的ISO感光灵敏度来提高画面亮度。

几乎所有的数码相机的曝光补偿范围都是一样的,可以在正负2EV内加、减,但是加减并不是连续的,而是以1/2EV或者1/3EV为间隔跳跃式的。早期的老式数码相机比如柯达的DC215就是以1/2EV为间隔的,于是有-2.0、-1.5、-

1、-0.5和+0.5、+

1、+1.5、+2共8个档次,而目前主流的数码相机分档要更细一些,是以1/3EV为间隔的,于是就有-2.0、-1.7、-

1、-1.0、-0.7、-0.3和+0.3、+0.7、+1.0、+1.3、+1.7、+2.0等共12个级别的补偿值。

一般的说,景物亮度对比越小,曝光越准确,反之则偏差加大。相机的档次有高有低,档次高的,测光就比较准确,低的则偏差也会加大。如果是传统相机,胶卷的宽容度是比较大的,曝光的偏差在一定范围内不会有大问题,但是数码相机的CCD宽容度就比较小,轻微的曝光偏差都可能影响整体的效果。

总而言之,曝光补偿的调节是经验加上对颜色的敏锐度所决定的,用户一定要多比较不同曝光补偿下的图片质量,清晰度、还原度和噪点的大小,才能拍出最好的图片。

如何测光

摄影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在人生旅程,每个不可重复的一瞬,我们都可以用照相机把它永远定格,使这一瞬间成为可以长久保存和分享美好记忆。在自动相机出现之前,摄影往往被看成是一种专业的技术,而学习这种技术的过程又是那么地枯燥和困难。随着摄影器材技术的发展,自动相机的发展和普及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拍摄技术不再是摄影爱好者的门槛。

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即使拥有了自动相机,面对在珣丽的风景、美好的瞬间,拍摄出来的却常常是平淡无奇甚至是失败的照片。为什么? 一张成功的照片,并不仅靠娴熟拍摄技术获得,还需要关注对外在内在表现的构思和构图取景。但掌握必要的拍摄技术,绝对是获得满意照片的基础。本文针对测光这一关键的基本知识,力图用浅显的文字和图例来阐述,希望能给初学摄影者有益的帮助是我提笔的原因。

为什么要测光?

测光,是计测合适曝光的过程。只有通过测光获得正确曝光,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照片。首先我们要明白和测光相关的3个概念。

曝光:是胶卷或者数码感光部件(CCD等)接受从镜头进光来形成影像。我们在照相的时候,如果照片中的景物过亮,而且亮的部分没有层次或细节,这就是曝光过度(过曝);反之,照片较黑暗,无法真实反映景物的色泽,就是曝光不足。

正确曝光:什么是“正确曝光”?正确曝光是相对的,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物体的浅色部分和深色部分的反光度不同,要用胶片(或CCD等电子感光器件)正确的表现出物体,针对浅色和深色部分的曝光量也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说,在同一拍摄取景范围内,只要物体反光度不用,必然有部分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所以在这样情况下,只要我们想要表现的主体曝光正确,这张照片就可以说是曝光正确。

现在的相机基本上都有自动测光功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让我们拍摄到曝光合适的照片。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曝光让人不满意的片子。往往是我们人眼能够看到的景物,拍出照片后,差距会非常大。这是什么原因呢?

感光宽容度:我们还要了解一个概念:感光宽容度。从最明亮到最黑暗,假设人眼能够看到以下范围(见图1),那么胶片(或CCD等电子感光器件)所能表现的远比人眼看到的范围小的多,而这个有限的范围就是感光宽容度。了解这个概念之后,我们就不难了解,为什么在逆光的条件下,人眼能看清背光的建筑物(暗)以及耀眼的天空云彩(明)。而一旦拍摄出来,要么就是云彩颜色绚烂而建筑物变成了黑糊糊的剪影,要么就是建筑物色彩细节清楚而原本美丽的云彩却成了白色的一片

图2因为明暗反差过大,云层曝光正确的同时,建筑严重曝光不足,色彩细节全无,成了黑色的剪影。(但这正是这张图片想要表现的效果,所以尽管建筑严重曝光不足,这张图片仍然可以说是“曝光正确”的片子。利用了“感光宽容度”原理,正确的曝光云层,而让建筑成为剪影,使片子有一种神秘而又威严的感觉)如果需要将建筑色彩细节能够表现出来,那么天空就会全白的一片。

可见,合理利用曝光,能够创造出不同感觉的照片。

测光模式:了解前面“曝光”、“正确曝光”、“感光宽容度”之后,让我们来了解相机的测光模式。现在地单反相机和数码相机基本上都有以下3种测光模式:

1、平均测光:对整个取景区平均计算测光值。

这是一般相机默认的基本测光模式,使用率最为普遍。在取景范围内光线比较均匀,明暗反差不大的情况下,几乎都能让你得到一张满意的照片。

2、中央平均测光:对取景范围中的10-30%计算测光值。当需要表现的主体在取景范围中间部分,而环境明暗与主体有较大的差别时,选择中央平均测光,仅对中央大部分区域测光,能使主体的曝光较为准确。

3、点测光:又称重点测光,是对取景范围中的1%-5%区域内测光。

点测光模式用的极少,也不易掌握。但在某些情况下,点测光却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了解在何种情况下应该使用点测光,并能正确使用点测光,一方面可使主体曝光精确,另一方面利用“感光宽容度”来创造出现实中无法看到的奇妙图片。

运用点测光:以下,将对如何用好点测光模式进行图例说明。

点测光模式适用的情况:点测光方式在取景内光线分布不均而且反差很大的情况下适用。这种情况如果不用点测光,可能会造成需要表现的主体曝光不正确,太亮至白或者是太暗没有细节。

曝光锁定:在使用点测光模式前,需要了解曝光锁定的使用。相机点测光的测光点在取景区的中心。使用点测光的时候,需要把取景区中心点(点测光的测光点)对准需要表现的主体来测光。如果在你想要表现的取景中,表现主体并不在中心点,可以先用点测光的测光点对准表现主体进行测光,并使用相机的曝光锁定功能锁定对主体测光的数据,最后根据自己的想法,重新构图,对焦后按下快门。大多数相机的曝光锁定都有专门的按钮,能够使我们得以轻松的在曝光锁定后重新考虑构图。但也有一些相机曝光锁定和对焦都是通过半按快门实现,假如测光点和对焦点并不一致,例如图2的测光点是太阳边的云彩,而对焦点是建筑物,就需要先对云彩点测光后曝光锁定,然后重新构图对建筑物对焦。有些相机不能提供单独的曝光锁定和对焦锁定,也可以先对主体点测光后记下曝光数据,然后把相机的拍摄模式设置为M档,按点测光的数据设定曝光数据,然后进行构图和对焦。

图3从取景环境看,需要表现的主体荷花较亮,而荷叶等较暗,且茎杆参差影响构图。如果按照平均测光,那么平均测光值就会偏向较暗环境的光线强度,拍摄得到的结果是花叶、池塘曝光正确,而我们要表现的主体荷花确是惨白一片(曝光过度)。

拍摄这张片子的时候,因为荷花反光较多,荷叶和池塘反光少,利用相机的点测光功能,对主体荷花花瓣进行点测,就能对荷花正确曝光,突出荷花色彩好细节佳,而池塘曝光不足,黑暗掩盖了层次的茎杆,更好的强调了主体荷花。

4、这是一部置于屋内的自行车。大概是下午的时候,屋里没有开灯,阳光从门外照进来。在取景范围中,光线分布极不均匀,反差比较大(肉眼能够清楚的看到自行车轮胎和车后面的背景)。

拍摄的时候,点测亮部的钥匙,锁定曝光后,重新构图。因为前面的反光比较强,导致背景几乎纯黑一片,使画面相当地简洁,突出自行车局部的线条和弧度。事实上,这也是摄影的魅力所在。它反映的虽说是真实,但由于胶片(或CCD等)感光宽容度太窄,又与真实看到的不一样。可以说,如果不是用相机拍摄,肉眼是看不到这样的效果的。

通过对感光宽容度的了解,预测拍摄的效果,利用点测光,从而在杂乱、平凡的景物中,提炼出这张有意思的片子。

图5拍摄人物的时候也要注意测光,人像摄影最重要通常就是表现人的脸庞。

这张图片利用自然光,拍摄时对面部进行点测光,使面部正确曝光,周边环境、衣物由于曝光不足变得黑暗。画面简洁人物突出,类似影室里用背景布的感觉。如果平均测光,就会造成周边环境清晰,人脸过曝显得惨白。

学过摄影的人都知道,要拍摄一张清晰的照片,一般须做到:采用较高速度的快门,将光圈由最大口径缩小四级;要有大量光线照射到被摄对象上面,被摄对象要保持静止不动;三脚架要放稳,按快门时动作要轻等等。然而,即使注意了这些,很多有经验的摄影师仍觉得拍出的照片不够清晰。尤其在会议拍摄过程中,会议服务工作者认为,拍摄动态照片和集体合影,最难掌握的是照片的清晰度。下面是Meeting100会议服务专家为您提供的关于摄像和摄影的要点:

假如你拍摄了一批构图别致、曝光正确、且又确实是你所需要的主题的照片,但唯独其影像模糊,那是再扫兴不过了。如不留心检查原因,这种现象可能还会出现。

初用 数码相机的摄影爱好者,经常会遇到拍摄出的影像模糊发虚的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焦不准、相机把持不稳、曝光组合的选择不当等问题。

如果取到用自己拍摄的负片或幻灯片洗出的相片时,应立即对负片或幻灯片进行检查,看其是否清晰。人们往往会认为照片模糊是印相员的过错,他的机器出了毛病,结果从完美的负片或幻灯片制作出模糊的照片。

第二个需要察看的,是镜头的后镜片。我们通常对镜头前镜片很重视,这是对的。可是在会议服务这样既紧张又忙碌的过程中,换镜头时就容易不慎把细微的指印或污痕留在了不易察觉到的后镜片上。

如果保持相机和镜头处于良好状态而模糊现象仍然存在,那就会得出一个不幸的结论:肯定是拍摄者自身的问题。不管怎样,如果问题出在自己身上,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这里介绍几种既简便又迅速的检查方法,它有助于你找出此类问题的原因。

模糊照片本身就可以提供线索。你需要判定的是造成模糊现象的原因—一有时通过—只较好的放大镜分析模糊的种类就可做到这一点。

调焦错误

如果相机调焦不当,就会使你拍摄的景物模糊,强光区域的四周发虚。另外,你如果拍摄一张具有一定纵深的物体(如在做会议报告的同事头部)照片,你可能把焦点对在一个平面上(如同事的两只眼睛),结果发现它并不清晰。那么影像的其他部位(如鼻子或耳朵)是否更清晰呢?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的焦点就是对错了。如果因相机调焦系统错位,那么必须修理相机。如果调焦系统完好,那可能是你调焦太粗心,否则,你应借助某种光学仪器对你的眼镜或取景器接目镜进行校正。不要吹嘘你视力很好,能看见远处的跳蚤。把取景屏放置在距你3尺或稍近的能清楚观看的地方,如果你有散光或其他视觉毛病,你不得不靠近才能看清取景屏。

运动导致模糊

照片中,如果部分景物模糊,尤其是某些形成一定角度的部位似乎更明显,那么,调焦不是主要原因,而是运动造成的。如果仅仅是主体模糊,而主体又是些活着的、摇晃的(如野外摆动的树或花)或运动的物体(如飞机、汽车),那么,这种模糊现象就是主体运动造成的。不要以为你使用了1/125秒的速度就能像某些表格上说明的那样能足以抓住动体,除非你使用高速闪光灯,否则,不可能把动体拍摄得像静物一样清晰。即使用1/1000秒拍摄运动着的足球运动员,在放大照片上,其清晰度也不如这个球员站着不动时的照片。以后你用尽可能快的快门速度拍摄动体就会获得成果(你也可以换用较快速度的胶卷)。

如果照片的整个画面都是同样的模糊,那是你自身运动造成的——或至少是相机移动了。如果你使用了三脚架,那可能是三脚架固定不稳或是太单薄。如果你手持相机,最好是空机练习一下启动快门。标准镜头的相机,即便使用1/125秒,严格地持稳相机的人是不多的,但是多数人通过练习却能手持相机达到1/30秒;少数人甚至能在1/4秒时持稳相机。这种能力有时某几天可能比其他时候强/而且清晰照片的数目还需要按百分率进行计算。

在模糊照片中,如果同时存在两种或更多的原因,鉴别起来显然就会遇到许多困难。你把相机锁定在三脚架上,拍摄几张静物照,看能否消除相机和被摄体的运动,然后观察照片上所获得的影像。

大家都遇到过,数码相机、手机拍出来的照片模糊的情况,一般都直接删掉。但是如果表情POSS都很到位,很喜欢,想保留怎么办?这里教大家用PS轻松快速将模糊照片变清晰,色彩比原来更艳丽。这个办法比原来的“高反差保留”那招更见效!废话不多说,开始吧~

首先,老规矩,对比一下前后照片。

第一,先打开原图,双击解锁。

第二,CTRL+J创建副本养成好习惯。对副本模式选择“亮度”

第三,选择“滤镜”菜单下的“锐化—USM锐化”命令,在设置窗口中适当调节一下锐化参数,根据你原图模糊的情况来调节,本图采用锐化数量为“150%”,半径是“1”像素,阀值不变。

第四,经过第三步,为照片清晰大致做了个基础。接着选择“图像”菜单下“模式—LAB颜色”命令,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拼合”图层确定。

第五,在LAB模式下,再创建副本。

第六,在“通道”面板中看到图层通道上有了“明度”通道,选定这个通道,再使用“滤镜”菜单的“锐化—USM锐化”命令,设置好锐化参数将这个通道锐化处理。本图如下设置。

第七,返回图层面板,把副本图层的模式修改为“柔光”,调节透明度为30%。看看此时的图像不仅画面更清晰,色彩也更加绚丽了。(这部可根据自己的照片情况增删)

第四篇:怎样拍好企业宣传片

公司在将要拍摄企业宣传片时,主要关注的是企业宣传片的拍摄流程,只有对拍摄流程有了了解,才能很好的根据拍摄流程来安排企业或者公司的一切事物,通过苏州方向传媒有限公司的解说,企业选宣传片制作流程和公司宣传片制作流程主要分为以下步骤,并且有详细的图例分析。1:提单 客户有了制作企业宣传片的需要,与企业宣传片制作公司联系,提出需求。2: 提案制片组和创意人员做出初期创意脚本方案和报价,交予客户。3:签约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合作沟通后,签定专题片制作合同。并在合同中确定费用,解说词,制作设备,交片日期等重要内容。自签定合同之日起,到成片交付之日止,期间的工作周期进度表。使客户一目了然,能够及时的配合专题片制作流程。4:前期采访,收集素材 前期采访,收集素材,企业选宣传片制作流程和公司宣传片制作流程初稿,并送交客户审阅。根据客户要求及专题片内容,邀请知名作家或本公司编导进行前期采访,同时收集相关素材,拍摄镜头,出文案初稿,并送交客户审阅。5:客户初稿审阅通过。客户从内容上对企业宣传片或者公司宣传片文

第五篇:拍好班级微电影

拍好班级微电影,开辟德育新途径

发表于《班主任》2016年第四期(发表时题为《微电影——学生成长助推剂》)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已经从“读文”阶段发展到“读图”阶段,进而进入到了“读视频”时代。网络和手机的有机融合使得看视频可以随时随地,无比便捷。现在太多的人们花在看视频上的时间远远多于看文字的时间,因为后者更容易给人带来多感官的刺激,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带来更多的愉悦享受。作为高中的班主任,面对一群正从未成年向成年过渡的、充满叛逆和怀疑精神的孩子,耳提面命早已不是最佳方法,一张嘴根本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唯有不断与时俱进,“投其所好”,想法设法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促使他们自己思考、反省,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近些年有人尝试利用电影进行教育,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效果。但是电影的局限性在于:首先,时间太长,一部电影少则一个半小时,多则两三个小时,中学生在校的时间有限,而如果布置在家自行观看,效果又会打一定的折扣;其次,每一部电影都有自己的主题,而这个主题与学校教育可能有交集,但是未必能画等号,所以在后期的讨论、学习中,会有一定的偏差,不好把控;第三,没有几部电影是专门为中学生量身定做的,选取适合用来教育的影片实在有太大的难度;第四,当我们带着明显的教育目的给学生播放这些影片的时候,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未必会心悦诚服地“照单全收”;第五,还存在一个技术问题,有的影片一部分学生已经看过,一部分学生没有看过,如果要在学校里放是不是会浪费部分学生时间还存在众口难调的问题?等等。

综上所述,我以为,与其用他人拍的电影“鸠占鹊巢”,还不如自主拍摄班级微电影作为教育素材来的更有效果。因为,第一,微电影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而喜欢尝试新事物的中学生永远不会拒绝时尚;第二,成本低,经济方面得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第三,硬件要求低,制作简单,学生用手机、照相机或DV都可以拍摄,后期的制作教程网上都有,学生自学就可以独立完成;第四,接地气,讲述的都是“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学生们怎可能没兴趣、不喜欢呢?第五,时间短,适合在班会上、家长会上作为教育素材进行播放;第六,占空间小,容易传播,可以放到班级博客、QQ群空间之类的平台上供学生和家长们点播或下载。

因为我本人一直有摄影、摄像的业余爱好,近两年一直在尝试视频教育,拍摄了不少有教育意义的微电影,学生非常喜欢,教育效果明显,下面将自己的一些实践写出来与诸位同行分享。

■重大活动:真实记录,为后续总结打好基础

高二的时候,我在中途接了一个班级。开运动会的时候有一个集体项目就是拔河,开始体委找到我说要放弃。我问为什么,他说高一的时候屡战屡败,这次肯定胜不了;而且为此付出太多的力量,还会影响到其他项目的成绩,得不偿失。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所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安排学生将每个环节都拍成相片和视频。从我精神动员、科学分析、具体指导、学生训练,到第一场胜利、我的点评、第二场胜利、再次动员、第三场胜利、学生欢呼雀跃将我抛向空中,每一个镜头都没有错过。

后来我将所有的资料剪辑,配上了音乐和字幕,做一个十几分钟的微电影,名字叫《第一是怎样炼成的》,在后来的班级运动会总结大会“风过有痕”上给学生播放,学生们看完之后,感受颇多,每个人都很激动。体委在总结的时候说:“既没有高大威猛吨位级的男生,女生也个个娇小苗条,宛若林黛玉一般,再加上前几次运动会的失利,拔河在我们班可以说是没有一点市场的。正当我们准备选择放弃时,班主任站了出来。他告诉我们:‘你不尝试,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有多伟大。’他的这句话点燃了大家内心深处的激情,的确,拔河是最能显示班级团结的项目。赛前的专业培训、物理图解还有实战演练,在许多人看来都是无济于事,垂死挣扎而已。但当我们轻取5班、踏平2班、战胜6班夺得拔河第一时,我们才发现自己原来是那么的强大。男生们激动地将老师抛向空中,感谢他带给我们自信,点燃我们的激情,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很强大。”

——看一看,不用我说什么,他们自己收获了多少。如果没有这一段微电影的回顾,也许当时的激动过了就过了,既难以再次享受胜利的喜悦,也少了一个冷静反思总结的机会,更难以产生持久的影响力。这部微电影在后来高三的动员会上再次播放的时候,学生们依然群情澎湃,备受鼓舞。■身边榜样:恰当剪辑,为个人反思提供借鉴

我们班有一个演讲不错的学生,有一次他要代表学校参加上级的一个“爱从感恩起”的主题演讲活动,我是他的辅导老师。我有意识将对他的辅导过程,他的一次次修改、练习,他从区里到市里再到省上,他的每一次比赛全部用视频记录了下来。最后他取得了全省第三名的好成绩。完了我剪辑了一个微电影《成功之路》,里面他演讲了十几遍,除了最后的决赛我保留了全部内容,其他十多次我都是只留了半分钟左右。学生们看到我为了训练他的抗干扰能力,让他在楼道讲、在操场讲、在老师的办公室讲;为了锻炼他的胆量,让他在教室讲,在年级集会时讲,在学校升旗仪式上讲;看到他越来越从容,越来越大气,越来越自信;看到级别越来越高,舞台越来越大,发挥越来越好„„

放完后,全班同学长时间热烈的掌声。然后我请大家谈观后感,各个发言都很踊跃。关键词有自信、进取、付出、超越、精细、汗水、平台、机会、锻炼、指导、学习、佩服,等等。很多人还联系自己,深刻反思。大家说得都很恳切,既审视他人,也观照自己,无论是演讲的学生还是其他学生,都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其实一个班级里这样卓尔不群的优秀学生毕竟是少数,但是一定会有一些成长特别快的学生依然可以成为我们拍摄的主角。高三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主题班会《成长》,在班会上我播放了一个微电影《成长的故事》。主角是我们班的生活委员,我将他高

一、高二以及高三的多次的语文课课前演讲、参加班级辩论赛、演讲比赛、主持班会、主持学校活动的所有视频剪辑在一起。看完后所有同学和前来听课的老师都被深深地震撼了。大家可以从视频的前后对比里明显看到他一次次的进步,从畏手畏脚到游刃有余,从青涩到成熟,成长似乎就是几分钟的事情。接下来我请主人公上台,对他进行了一番访谈,让他谈谈成长背后的故事。有了前面的微电影铺垫,接下来大家都听得非常认真,很受启发。

我想这一次班会,如果没有这部微电影,而是直接请他谈自己的成长经历,估计学生们未必会感兴趣。当班会最后让大家谈感想的时候,很多人感慨万千,他的一个好哥们说到:“我和他关系比较好,我原来一直以为我和他之间差距不是很大。今天看了微电影以后觉得有点受打击了。我能觉得他有了以前和我在一块的时候完全不一样的强大气场,虽然我不愿意承认,但大家都看到了,这是事实。我的心情很复杂,有替他高兴又有点羡慕嫉妒恨。反正不管怎么说,我都要努力赶超他,才能永远做好哥们。”

——如果没有这些微电影,学生可能很难比较全面和直观地看到身边榜样的优秀是如何炼成的,难以接受到比较强烈的刺激,所以就不会有深刻的体会和对自身的反省。可以说,微电影给优秀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也给普通学生提供了一个观照自我的机会。■重要日子:巧妙策划,为铭记历史创造条件

高三的最后一天,我觉得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必须拍点什么来留作多年以后的回忆,于是就策划了拍摄了微电影《最后一课》。我提前将想法告诉了所有任课老师和科代表,要求科代表代表全班同学提前准备一段送给老师的话,而老师也准备一段送给全体学生的话,在最后一节课上说出来。因为班长在最后一节班会上要代表全班对班主任讲,所以就让学习委员准备了个“序”和“尾声”。然后将拍摄的任务也放手交给了学生。

最后一天的时候,风轻云淡。每一节课科代表的致辞都各有风采,而每位老师的殷切嘱托也令人动容。每一节课都显得那么短暂,那么让人留念。而后来看到学生们拍的“尾声”的时候,让我特别欣慰:教室里已经被打扫得干干净净,镜头慢慢略过每一个空荡荡的座位,然后是慢慢推近教室门边的“高三(1)班”的牌子,再慢慢拉远,站在门口的学习委员,她缓缓开口:

“在明白珍惜的时候,却越觉得时间匆匆。也许此刻我们想到的是梦想与未来,然而不可否认,最终停留在记忆深处的还是这间教室和每节45分钟的课堂。今天,现在,我们可以松口气,因为终于结束了长达三年的马拉松;然而,我们仍有些紧张,因为等待我们的还有最后的战场。走入大学后,当你上课时却看不清老师的面容,你是否还会怀念高中老师们亲切的笑脸。当你面对复杂的利益关系网,是否还会怀恋那青涩年华里纯真无邪的友情。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时光一去不返,我们毕业了。

“让我们伴随着丰富多彩的回忆,踏出校门,奔向美好的明天„„” 然后淡淡的音乐起,教室门被关上,虚化„„

——如何让教育不随着学生学业的结束而终止?如何让他们将老师的谆谆教诲带着继续行走?后来,我把这部微电影放在班级的博客上,供他们随时观赏。我想,多年以后,每当他们点播这部《最后一课》,不仅会想起那些锦瑟年华的美好回忆,更忘不了每一位老师送给他们的人生箴言。

当然,我还拍过其他不少微电影,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关于班级微电影的拍摄,我总结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以纪录片为主。学生的在校时间很宝贵,如果自己写剧本、排练再拍摄,可能会耽误学习,而且以中学生的水平,也很难拍摄出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艺术水准的微电影来。如果个别学生有兴趣,可以尝试利用寒暑假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拍一些如“心理剧”之类的微电影,效果也不错。第二,不要过于追求完美。没有必要追求画面的饱和度、分辨率,拍摄的角度,用光、录音等等,内容比形式更重要。没有专业的摄像机,家用小DV,照相机甚至手机都可以,录音效果不好,后期可以考虑加字幕弥补,关键是内容要真实而有吸引力。第三,要善于发动学生,善于借力。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工作都很忙,拍摄视频和后期制作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不一定忙得过来,如果这个时候不发动学生就有可能错过一些精彩的瞬间。所以,班主任要发动喜欢摄影的同学,给他们摄影和后期制作方面的一些技术指导;利用好家长的资源,准备好相关的机器设备。培训出一个小的“专业”团队,这样就可以解放老师,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拍出更多精彩的班级微电影来。第四,积累素材非常重要。不要老想着立马要拍个什么微电影出来,平时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将有可能用到的教育素材及时拍摄成视频,分门别类储存起来,建立自己的视频资料库。需要的时候,再按照教育主题需要进行后期剪辑处理,这样就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出现。第五,微电影放完教育才刚刚开始。不要以为我拍了个微电影给学生一放学生们都很感兴趣看得很投入,好像这样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看完电影学生更多的是感性认识,从感性到理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时候需要教师提供一个让学生深入思考和畅所欲言的机会,比如写观后感,现场访谈等等,都可以。要通过观影后的讨论努力多角度挖掘班级微电影中的教育因素,才可以使教育效果最大化。

教学可以用微课形式,事半而功倍;教育也可以利用班级微电影,真实更有力量。只要我们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不断积累素材,巧妙进行策划,一定能拍出更多深受学生们欢迎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微电影来。这样的微电影,当然也可以进入班主任个人的教育资源库,在下一届、下下一届的学生教育中选取使用。让我们在班级微电影的教育实践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创新,不断超越,让它成为个人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的推进剂。

下载如何拍好人物专题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拍好人物专题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拍好日出日落的十条经验

    拍好日出日落的十条经验 一、准备:选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使用合适的设备拍摄日出和日落。大家都知道太阳东升西落,并从左向右地穿过天空。当你事先考虑好想拍出一定效果,例如......

    浅谈如何拍好旅游照片(共5篇)

    浅谈如何拍好旅游照片 加入时间:2009-7-12 15:55:28点击:1次文章来源:转载 旅游与摄影现时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旅游中如何拍出好照片呢?首先是摄影器材的选择。如果是跟旅游......

    如何拍好结合环境的人像摄影

    如何拍好结合环境的人像摄影一、恰当的背景选取 下面三条是比较传统的说法,算是比较经典的环境人像背景选取理论,大多数摄影师会遵循这三条理论进行创作:第一,选择背景要有特点......

    摄影团队如何配合顾客拍好婚纱照

    一家好的摄影工作室或者是影楼,对于化妆师、摄影师的素质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化妆师、摄影师如何配合客户拍好西安婚纱照呢,本文可给予优秀的化妆师、摄影师们一些参考。一、造......

    DC技巧:如何拍好毕业纪念影片

    DC技巧:如何拍好毕业纪念影片 编者按: 几年寒窗,共沐一片阳光,一千多个白昼,谱写了多少友谊的篇章?而我们毕业班的同学,总有各奔东西的时刻,如何我们能记录下毕业典礼那一激动人心......

    如何拍好天津婚礼摄影?(优秀范文五篇)

    如何拍好天津婚礼摄影?如今,婚礼摄影变得越来越流行,婚礼拍摄有别于婚纱照的拍摄,婚礼拍摄能够记录下婚礼过程中那些美好的场景,将新人最浪漫的一刻记录下来,更具有纪念意义。 1了......

    用手机拍好照片七个要点(合集5篇)

    用手机拍好照片七个要点 能拍照的手机在现代基本是人手一部,除去单反,手机也是随身携带并且十分适合摄影创作的利器。手机摄影技巧可以在几个方面练习:构图,颜色(黑白,单色),创意,APP......

    人物

    人物:农企老板——赵本山;抄底咨询公司总经理——范伟;总经理秘书——随便一女演员 场景:某抄底咨询皮包公司里外套间办公室。 赵本山:(门前驻足,阅读门牌,自言自语)海底捞„„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