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评价简述曾国藩事迹

时间:2019-05-13 06:48: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近代史论文评价简述曾国藩事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近代史论文评价简述曾国藩事迹》。

第一篇:近代史论文评价简述曾国藩事迹

简述曾国藩

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姓名:博格李

学号:201150692 他是智慧的代名词,他是思想引起无数人深思学习,李鸿章说——有大人如糟糠,我一扫之,但他不然;毛泽东说——予于近人,独服其人。他虽生在晚清,但力挽狂澜,使晚清基业得以延长。勤学励志,饮誉士林,他的智慧、他的处世之道、他的思想都让后人连声叫绝。他就是曾国藩。曾国藩,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长沙府湘乡人(今湖南省双峰县)。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现属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

一个传统的读书人,曾国藩堪称完美。从荷叶塘的湖南湘乡农家走出,一生热爱文章、热爱理学,自律严谨的道德楷模傲立于世,“不做圣贤,变为禽兽”是他的自勉词,获得当时和后人的肯定。会读书、会做人、会做官,赢得了后人的孜孜不倦、乐此不疲。我认为提起曾国藩,不能不提他的成功的原因。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没有人愿做一个失败者。而想做一个成功者,曾国藩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其真谛。

1、德智修身,前瞻蓄才,为以后打好基础。

修、立、蓄、养,是他的早期的有力奠基。修身。诚、敬、静、谨、恒是其必修课。诚恳,所有想法都可以展现给世人。敬畏,胆小的人往往都能成功,因为他们的细心能想到你所想不到的。心静,全身都处于放松的状态。谨慎,谨慎的做事冥冥之中增大了事情的成功率。恒心,一天做一件很难的事情并不难,但是好几年做一件简单的事情就很不易。立志。曾国藩立的“澄清宇内”之志,便是安邦、治天下。蓄才。翰林院清闲,他发奋苦读先辈大家之作,为以后储备大量的知识。

养声望,做诗文和上书是来养望的主要方式。曾国藩的修、立、蓄、养的努力,使人格、才干、声望得到了明显的升华,充分的准备,才有以后的成功。

2、抓机遇,固本增实。咸丰二年底,曾国藩看到了绝大机遇,这就是太平天国。东南多省饱受战乱之苦,朝廷在其省任命了四十三位大臣来配合作战。四十三个大臣,敷衍了事,只有一个脱颖而出,他就是曾国藩。他看清了形势,抓住机遇,一战成名,平定太平天国。曾国藩充分利用机遇的一个主要的手段,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抓机遇,固本增实。回过头来看,他的固本增实有两个步骤。后来的民兵,定时训练,打仗和农活时常交换。毫无组织性,而且各乡都有,人员分散。曾国藩则不然。他一到长沙做大臣,便上奏请求建一大团,1000人马调进省城,分为三个队,派遣到各地镇压匪乱。这个大团虽不是正规军,但它一天到晚练兵打仗,住在营房,实际上已经是军队,湘军便这么出来了。这是第一步固本,做好基础工作,耳目一新。与太平军发生冲突后,曾国藩巧妙的扩大为5000人,增加水师,共10000人。水陆齐头并进,声势浩荡,达成了一支当时强有力的部队。这是第二步增实。试问:曾国藩的良好基础和名声,以后怎能不取得成功?

3、不惧失败,勇敢向前,取得最后的胜利。从衡阳到武汉,八个月里,湘军多次溃逃四散,受朝廷讥讽。多处伤痛使曾国藩蒙羞,但其不自暴自弃,终于取得武汉。来到江西,从咸丰五年到咸丰十年的五六年里,战势一直低迷。这期间,曾国藩又受到多处的责骂,被朝廷冷落了一年多,身心俱疲,简直都要自杀。面对一切,曾国藩坚持住了!一切痛苦自己担当,把所有的痛苦变成复仇的动力。决不屈服,倒下了再爬起来。能忍常人难忍之事,必然有非常人的雄心。怎能不获得最后的胜利?

4、减少人为的阻碍,向目标迈进。朝廷很难调动湘军,但曾国藩一纸手令,部属千里驱驰。湘军的私人化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防因此产生的负面影响。1,满人统帅湘军。让满人当政,满人的私家军队,必然会消除朝廷的想法。

2,对待下属同僚要友善。当做下属的时候,要有上级扶持;当做上级的时候,要有下级拥护。曾国藩正是抓住了这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取得了下级的一致好评。3,安定后勤,使家人不添麻烦。普遍的现象就是,做了大官,家人以公谋私,曾国藩叫人家杜门谢客、莫管闲事。

4、不居功绩,淡化光环。功高震主,自身难保。曾国藩多次对家人说,自古以来,建立大功又得善终的人不多,因此他写下了曾国藩家书。他的家信,为什么公告于世人?为什么家信中总是他希望衣锦还乡,向往田园?曾国藩看得透彻。飞鸟尽、良弓藏;狡兔亡、走狗烹。曾国藩身居高位,不被权势迷惑,才是值得我们所学习的。

三、曾国藩对后人的启迪 分析历史,看望未来。读史以明智,以史为鉴,可以正得失,曾国藩的事迹发人深省。一百三十多年过去了,从前曾国藩被伟人论,如今曾国藩被百家讲坛等等权威媒体论。为什么提起曾国藩人们总是津津乐道?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又该从中学习些什么呢? 1出身高低并不影响以后的成功。曾国藩生在农村,却不能掩盖他的光芒。而曾国藩的行为也激励了毛泽东,杨昌济曾对他说——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为勉之。对其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如果当代大学生更要向毛主席一样,无论出身高低贵贱,我们都要坚持不懈,朝着梦想迈进。2全面的修身提高修养是很重要的。曾国藩五岁读书,二十二三年应试教育,从道光二十一到道光二十七年,这六七年的时间里,曾国藩更是在翰林院,遍读先辈大家著作,学问和人格的提升,为他日后打下了厚实的基础。每个时代都不乏出类拔萃的人物,或天赋禀艺,或绝顶聪明。我们总是为看到身边器宇不凡之辈而倍感欣赏。而不论是谁都有一定的经验、知识的奠基。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做好本职工作,修身养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学曾国藩的一生,让我们的祖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3低调做人,开放做事。曾国藩一生,做事从不遮遮掩掩,让人心服口服。而他更是低调做人,谦卑退让,不露锋芒。即使身居高位,也不浮夸炫耀。他的行为别人称赞。日中则昃,月满则亏。事物发展总是沿着正弦式曲线变化,不会用永远的在基准线上,也不会永远的在基准线下。也就是说当事物达到最高点时,必然会下降的自然规律。因此,曾国藩总是低调做人,总接近至高点,而又不走进禁区。这才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的。无论做人做事,当我们在最低谷的时候,不自暴自弃,排除万难,力争向上;当我们在最高峰的时候,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谦卑低调,游刃有余。不以物喜,不以自悲,也还是我们大学生应该磨练的。修身储才、看准机会、不惧失败、勇敢向前,曾国藩用他的一生塑造了其真谛。他虽然出身贫贱,但并不自暴自弃,二十多年的读书生涯,所造了他左右逢源的人格特征,低调做人,光明做事,更是他延续成功的良好方式。他曾国藩,虽不是伟人,但确有一位伟人的美好品德。曾国藩虽死一百三十多年,但今天提起他,人们还是津津乐道,更值得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努力的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各方面的才华,修身养性。上天只会把机会赐予有准备的人!在充实了自己之后,步入社会,不求抓住所有的机会,但求抓住最适合的机会。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抓住适合的机会,展现自己。冥冥之中,你就向成功又迈进了一步。人生的失败有很多,一次的失败,不代表永久的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相信自己,成功近在咫尺!学曾国藩故事,报己一生长志!

唐浩明,主要著作: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 ——湖南文艺出版社、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台湾黎明文化公司出版

《朴素——庄子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载《华中师范学报》1984.4.

第二篇: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

近代中国产生过不少矛盾人物。曾国藩就是中国近代一个极为复杂而又具有多面性的人物。他维护传统又越出了传统;他保守旧物同时却抉破了旧物。作为“中兴名臣”之首,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代表;作为“自强新政”的始作俑者,他又不自愿地为西方以技术为先导的文化开了引接的门洞。“世事别来一番新”。这种富有历史内容的矛盾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儒学中人的忧患困惑及其艰难曲折的历史分化。

曾国藩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曾首开“私家军队”之先例;他亦是历史上少有的大誉大毁之人—肯定之言,谓之成就“震古烁今”;否定之言,则谓其愚诚而不顾“民族大义”。誉之而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曾国藩—最具争议的历史近代人物。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血和泪、充满屈辱和悲愤的历史,同时又是一部在屈辱和悲愤中不断清醒、不断理智、不断抗争的历史。而曾国藩在省视中西方文化、以及对湘军的组件和治理、外交、人生哲学、对子女的教育、诗文造诣、人才观七个方面对中国近代史、甚至现实的影响尤为深远。

一、对待中西方文化(1)曾国藩以理智的心态去审视中西方文化的优长劣短,以务实的学风去思考现实和未来。他抛弃了“天朝上国”的盲目虚骄之情,把西方列强当做既可学习又须竞争的对手看待。尽管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捍卫者,但他对传统文化并非一味盲从。他不仅对一些前世前人的东西主张取舍,还主张对前世前人的东西进行变更和创新。并且他还提出经世致用之学而经世之学是由传统文化转向近代文化的桥梁;正是具有经世思想的人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率先接受、传播西方先进文化。而在对待西方技术文化方面,他把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思想从理论层面付诸实践,发起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达到了“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久之利”的认识水平。

(2)但是,尽管曾国藩提倡经世致用,但他的思想核心始终是保守的程朱理学的“义理”。这“义理”的核心就是怎样做合乎正统规范的人,怎样维护现存秩序,怎样维护纲常礼教。而且,经世派当时只是看到了西方文化表层的洋枪大炮、科学技术了,即文化的器物层面。

因此,曾国藩一边推进近代化,一边也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后。

(3)洋务运动。“师夷智”从议论转化为实践,曾国藩是最早的领袖和开创者。而曾国藩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在当时迅速成为中国最大规模的近代化工业基地,他在派遣中国人留学外国这一事件上作出巨大努力。从这个角度上看,尽管,他的初衷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但是他仍应是为中国最初的近代化作出巨大贡献的政治家之一。

二、建军与治军(1)曾国藩的治军思想由“以礼治军

诚字为本”、“刚柔互用

宽严相济”、“勤恕廉明

修己治人”组成。而之后,将团练变为湘军,也就是清廷的兵权,移入汉人手中的起点。但是不得不承认,曾国藩的治军思想给当时的军队纪律治理注入了鲜血。同时,壮大了军队的力量。但是,湘军在发展庞大之后,军纪已不如以往

(2)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是最残酷镇压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人物。他率领指挥湘军镇压太平天国,使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又停滞了几十年。而在天京失陷后,曾国藩军队为了抢劫而放火焚烧天京。一直到三十二年后,南京人民一说起曾国藩兄弟,大家都咬牙切齿的痛恨,曾国藩的好杀与对农民起义者的阶级仇恨,是一贯的。然而,“以杀人为业”的曾国藩的罪恶,是埋不掉的。

(3)军事细想的历史影响。其一,积极影响。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把政治思想工作的机制部分地引进了军队,主要表现在把认得思想因素看做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军民关系看做军队生存和活动的重要条件,这些对后世的建军思想,特别是后来无产阶级的建军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其二,消极影响。离开国家编制别树一帜,为日后军阀的割据做了思想和组织准备;强捐强派,为日后军阀割据就地筹饷开了极其恶劣的先例;律外施刑与滥杀无辜,是日后军阀草菅人命的罪恶渊源。这些责任,曾国藩实难辞其咎。

三、外交(对外事务)

(1)曾国藩对外交涉的基本方针是“以条约为凭”,“大事苦争,小事放松”,最终形成了以妥协为主体、以抗争为辅助的外交特征。而这一方针给国家民族造成了屈辱和灾难,这是不必讳言的。究其原因,不外乎曾国藩个人原因(1、曾国藩对近代武器和中外实力的差距缺乏正确的认识;

2、他对封建义理错误地运用于对外交涉事务;

3、他缺乏对世界局势的全面认识;

4、他的对外态度最终受到自己异常浓厚的忠厚意识以及清政府对外妥协投降方针的制约)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固有因素。诸多因素决定了曾国藩在外交上,只能成为一个“失败的英雄”。

(2)天津教案。虽然此事为本国事务,但牵扯外国人,暂且在这里一并叙述。天津教案是法国天主教堂的侵略者在天津虐杀中国婴儿,人民群众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采取的一次自发反帝爱国行动,当时由曾国藩查办此案。但是,他回避问题实质、污蔑天津士民,向天津士民施加压力、用天津府县抵罪、极力为教堂辩解。他不仅不站在中国人民一边,惩办真正的凶手,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去,反而置国家主权与民族利益于不顾。曾国藩处理的天津教案,使中华民族在外国侵略者面前蒙受了一次巨大的耻辱。另外,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并非仅仅是个“替罪羊”而已。他身为直隶总督,在清政府里面,如何了结天津教案,他骑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并不能把其卖国罪行笼统的推给清政府,曾国藩负有直接的卖国罪责。

但不得不说的是,在办理此次案件时,他一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抗争,其初办案时与“事事图悦洋酋”的崇厚有所区别,并以“坚持不允”的态度拒绝了法国公使“欲杀府县官”的照会,但他后来仍以委曲求全、守定和约为宗旨,这一“曲在洋人”的教案仍以中方的妥协结束。

四、人生哲学

(1)曾国藩的人生哲学从属于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政治需要,是和他的政治观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认为要实现“匡时救国”的远大抱负就要大力宣扬和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信,使人人都能自觉地遵循封建纲常伦理去处世为人,说话行事。同时重视“勤、俭、谨、信”以及“忍”。就个人人格力量来说,曾国藩不失为近代中国的杰出人物。

(2)消极方面。但是这种士大夫的人生观不是能顺应外界变化而积极地调整心理结构,而是无视外界变化,在内心顽强地保持着感情与心理平衡的稳定状态,从而使得他内心深处陷入矛盾之中。

(3)积极方面。曾国藩一生恪守儒家学说,坚持道德修养,以其务实的精神,重建封建统治秩序,成就了自己立功、立德、立言的士大夫事业。曾国藩对于清王朝,可以说是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管他效忠的是一个极腐败、极反动的没落王朝,但他这种为事业献身的精神和理想所体现出的人生哲学观,却是闪耀着他人格的光辉。

(4)不足之处。他认为“夷物本难措置,然根本不外孔子忠信笃敬四字”,曾国藩在这一认识上是幼稚的。在面对强敌时,一味主站,并非爱国;然而相信对列强“忠信笃敬”即可安心“自强”,岂非痴人说梦?他是一个士大夫,他的时代还沉溺在“朝贡”的天朝邦交体系的观念中,因此,从这个角度说,他的人生哲学中此主张存在局限与不足。

五、诗文造诣

(1)从中国近代文学史的角度看,桐城派的再度振兴与曾国藩的积极倡导有关。曾国藩接过桐城派的基本义理,高举“理学经世”的旗帜,与其师友、弟子等人组成了“桐城—湘乡派”,提出更适应时代的文艺主张,使得桐城派能够再度振兴起来。

(2)曾国藩本人在诗歌理论及其创作方法上也有一定建树,她本人的诗作在当时就起到了扭转诗风的作用。陈子展在《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一书中提出,曾国藩是清末“宋诗运动”的一个中坚人物,他是江西诗派得以复兴。

六、人才之道

(1)用人。对人才的广收慎用和因量器使是曾国藩用人的一大特点。曾国藩采取谨慎、务实的态度,在慎用上,一是用其所长,尽其所能;二是量才录用。他不仅坚持自己这样做,还要求手下之人也按照这个方法去取人。同时他也认识到,有才能的人并非没有缺点,人才是经过陶冶、磨练而成的。因此主张用人须不拘一格,处事不求全责备,而应根据一个人才能的高低、大小适当予以安排,使各人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2)其深远影响。第一,曾国藩人才思想及其取得的效果对晚晴政局产生重大影响。他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使身边聚集大批人才,形成了湘系集团。她所网罗和提拔的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崛起在客观上改变了清朝统治集团的结构,动摇了封建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根基,是军权和政权由满族贵族转移到汉族地主阶级手中,从而促成了近代军阀制度的产生并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第二,曾国藩以地缘、血缘、学缘为基础招揽人才和组建湘军,引起了清王朝均值的重大变化,从而为近代私有军队制度的产生埋下伏笔。第三,曾国藩重视新式人才的培养造就,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个时代命题在曾国藩及其幕僚手中得以付诸实践,为中国科技、教育等近代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不仅推动了洋务运动的深入开展,还促使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七、教育之道

(1)家训。在曾国藩的后裔中,产生了大量有良知、有正气、有民族情感的科学家、学者和政治家。这些人有此作为,与曾国藩的严格家教有着密切关系。曾国藩教育子弟之道,有八字八本之说,八字为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八本为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除此之外,曾国藩说,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曾氏数代,克勤克俭,并将其汇为箴言家训,曾国藩曾有一对联更是体现曾氏传承之家风: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其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曾国藩提出的家道能保持长久,不是靠金钱高位,而是靠长久地维持家规。

(2)对当时影响。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因此,曾国藩的教育观带有近代化成分,适应了时代前进的步伐。他积极倡导并支助举办新式教育,吸取西方有用之学,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新风尚,其胆识可嘉,其功绩不可磨灭。尤其是他独创的家庭教育观,以及师友之间、父子兄弟之间的相互影响、训导的思想和方法,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深刻影响。

毋庸置疑,曾国藩的家庭教育观不仅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而且其影响在一部分学士、政客、官僚身上得到了突出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家庭制度完全受所有制的支配,家庭教育是受社会政治所支配的。而曾国藩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思想及方法,既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在心得你是环境下得到了阐发,并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取得了实际的效果,从而符合了一部分视传统文化为立身处世、教育后代的方法的士大夫的心理。

(3)对当今影响。曾国藩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及基本思想内容,虽然带有他那个阶级的烙印,许多理论在今天不可照搬照抄,但其中某些具体思想内容如戒奢、骄、怠、懒,守勤、俭、廉、朴,以及他的家庭教育观中的方法论,亲切、细微、耐心而富有成效,至今仍是值得借鉴。

历史学的任务是,不仅要站在历史人物所处的角度去指出其相对于他的前人来说提供了什么新的东西,而且还有必要用今天的眼光去指出其不足之处,甚或缺点和错误。而曾国藩是一位极其重要而又复杂的历史人物,更由于他的思想言行反映了近代中国历史复杂多变的政治属性,对他的评论问题一直是激烈争论的热点。曾国藩虽是历史长河当去的一朵浪花,他并无力扭转历史洪流的趋势,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曾影响过一个王朝的气数,更牵连着湘系军政集团的兴衰显影,同时,他所保留的“人文遗产”,也为后世关注。综上所述之文便是对曾国藩的的评说浩瀚如海中的一滴而已。

参考文献:萧一山、唐浩明等《正反曾国藩》东方出版社 2011年7月第1版

牛贯杰《原来曾国藩》重庆出版社

杨国强《义理与事功之间的徊徨》三联书店

梁绍辉《曾国藩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易孟醇《曾国藩真相录》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成晓军《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重庆出版社2006年12月

第三篇:评价曾国藩

《如何正确评价曾国藩》

“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睹之大人也”。这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评价曾国藩的一段话。我觉得这段话形容曾国藩确实是最贴切的。作为一代名臣,一代重臣,他做到了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扫清反叛分子,开办洋务事业,中兴大清王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全部做到了,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被后人世代传闻,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究经世致用,和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家大师”。文学方面创立晚清古文的“湘相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其文风影响。同时曾国藩善用人才,晚清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李鸿章等称呼他为老师。但是说到评价曾国藩最重要的最高潮的莫过于太平天国运动了。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3年攻占江宁定都改成“天京”,正式与大清王朝分庭抗礼,而此时大清王朝曾经引以为傲的八旗、绿营不堪一击,帝国的命运已经风雨飘摇。太平天国废孔孟之道,兵到之处生灵涂炭,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毁于一旦。然曾国藩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响应朝廷号召,组建地方武装“湘军”其目的就是保卫家园,一时间成为了清朝消灭太平天国的主要武装力量。不久,太平天国内部分裂史称“天京之变”曾国藩率领湘军攻城拔寨,先解南昌只围,后攻克九江,再围困安庆。同治三年7月,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覆灭。因为战功显赫,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公爵。成为汉人中最有权势的人。而此时的曾国藩坐拥东南半壁江山,如果这时候他佣兵自立,大清江山恐怕是信手拈来。但是,曾国藩考虑再三,决定将大部分湘军裁撤,仅保留左宗棠、李鸿章的小部和湘军水师以备朝廷只用。从这足以看出曾国藩对朝廷的忠心。但是,这里又不得不提一下,凡事皆有两面性,曾国藩的湘军在攻打太平天国之时,由于长期缺乏稳定的粮饷,为了维系军心,只得纵容官兵掠夺财物。破城之后烧杀抢掠,例如南京城破后,李城典“戮绝妖男,虏尽良女”,日夜宣淫,一夜“连御十女”而暴亡。可以说晚期的湘军在腐败已经超过了绿营。并且曾国藩所创立的湘军对后世影响极其严重,湘军在实际上取代了绿营和八旗的地位,将帅自招的募兵制度取代了国家经制的世兵制度,皆以“兵随将转,兵为将有”为方针,一改中国自北宋以来“兵无常帅,帅无常兵”的军事准则,形成了地方武装势力,成为了后来北洋军阀的起源。这纵然是世事使然,但是曾国藩也未尝没有责任。

说完了太平天国,紧接着曾国藩的又一大功绩无疑就是洋务运动了。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严重打击,清朝内部的一些大臣已经意识到中国正在面临一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因此踊跃出一批洋务派,他们是以曾国藩、恭亲王奕以及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批人。他们继承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强国家军事能力,维护清朝统治。1861年1月11日,咸丰帝批准恭亲王等人上奏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从此开始。

同年,曾国藩在安徽安庆大观亭设立安庆内军械所,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军工企业。主要制造子弹、火药、枪炮、轮船。同时,安庆内军械所没有借助外国的帮助,完全靠国内的力量,并且集合了一批当时中国著名的科学技术专家。曾国藩创立军械所并非一时兴起,因为曾国藩当初在剿灭太平天国的时候曾碰到太平右军主将韦志俊向湘军投降,他投降时所带“器械甚精,洋枪甚多”。左宗棠也说:“从前贼匪打仗,并无外国枪械。数年以来,无一枝贼匪不有洋枪洋火,陈炳文赴鲍军门处投诚,禀缴洋枪七千余杆,而本部堂一军截剿湖州逆贼于皖、浙、江三省边境,所得洋枪亦不下万余杆。”这表明太平军使用新式武器已相当普遍。这一方面固然说明时势之必然性,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种促使清军加快洋式武器购求的压力。但是求购永远比不上自己造,“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国不能永远依靠外国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庆内机械所应运而生。1862年,也就是洋务运动第二年,这个伟大的军械所就制造出了中国第一个蒸汽机,同时又联合徐寿制造出了中国第一艘火轮船。1865年,曾国藩又亲自规划了江南制造总局,后交李鸿章督办。江南造船厂经过历代演变,现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他同时也认识到,光有器械还不足以救中国,新式人才才是关键,于是在他的努力和多方斡旋下,派出了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这批留学生当中就有后来享誉盛名的詹天佑、冯如等人。

虽然我们作为后人已经清楚的知道了洋务运动的结局,但是作为一百多年前的一场中华民族自强运动它给中国带来现代银行体系、现代邮政体系、新式教育、新式军队、新兴共和思想、铁路、重工业等影响后世的成果。在文化交流、商务往来、科学技术上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洋务运动时期建立的机构和系统今天还能见到,如:邮政系统、电信系统、铁路系统、招商局、江南造船厂、交通银行等均由晚清延续至今。由于曾国藩本身地主阶级的局限性也导致了曾国藩所谓的“自强之道”,不过是为已露末世相的清政府借洋务运动寻找政治出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大的历史背景下,洋务运动不可能成为救国良方,更不可能使国富民强。最后,中日甲午战争以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大结局。不论曾国藩,还是李鸿章,都无法挽回大清王朝覆灭的命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各种政治原因,对曾国藩等封建时期的人物大加斥责。但自文化大革命后学术界政治气氛下降后,对曾国藩的评价日趋活跃,“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曾国藩的一生非常难评价。他在处理大清朝的对外关系中如履薄冰,但是因为“天津教案”他的忠、信、笃、敬四字秘诀,未能挽救自己的名声乃至生命。他中兴大清王朝,剿灭太平军救帝国命运于水火,但是却也难逃“曾屠夫”的骂名。但是回顾整个大清王朝甚至于整个中国历史,又有多少人能像曾国藩这般“完人”。在整个历史中,曾国藩已经把一个人能做的都做到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无法挽救大清挽救中华,不是他的不足,而是整个时代的局限性。只能说他尽力了,一个朝代一个民族不是他一个人能改变的,他问心无愧。

第四篇:评价曾国藩

一,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这次提交大会的许多论文都涉及这一点。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对于“三纲五常”的评论,论者之间是有分歧的。有的论者视“三纲五常”为糟粕,甚至认为它是最不适应时代,最称糟粕者,有的论者则有异议,认为既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为什么对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就不能一分为二呢?能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里才有一些精华呢?显然,不能如是说,如果这样说,岂不是从全体上否认了传统文化吗?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把忠、孝、悌、仁、义、礼、智、信视为糟粕,或不讲,或不提倡,并没有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受其害。有的论者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有的论者则说,曾国藩维护的首先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是它的糟粕。

二,曾国藩与太平天国

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有些论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但有些论者的看法则有所不同,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文化观念决定一切的观点或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观点,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与片面性。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或阻滞作用。洪秀试图引进西方宗教的教义来发动一场推翻满清王朝的农民战争,但所引进的并不是新教伦理精神,而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并使之同中国本土的封建迷信与农民起义的朴素平等观念相糅合,成为太平天国神权政治的精神支柱,因此,太平军如若取得全胜,洪秀全的神权政治得到巩固,有可能会把中国拉回到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去。曾国藩作为传统文化与封建政权的捍卫者,他的立场显然是保守的”。“但是,洪秀全的神权政治比曾国藩所维护的封建政权更落后,两害权取其轻,曾国藩镇压太平军获胜,缩短了瞎折腾的时间,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反而较为有利”。这与冯友兰对太平天国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不同意冯友兰认为镇压太平军起到了抵抗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作用的看法。有的论者则完全不同意冯友兰的看法,认为“洪秀全、杨秀清等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思想言行,虽然涂上一层‘天父天兄’等神道设教色彩,但其愚昧、落后和迷信的程度,究竟不同于一般的会道门,就其所颁布的《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纲领性文件而论,实际上已带有一定的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有别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因此,‘神权政治’倒退到黑暗时代的假设,显然是根据不足的。因此,太平天国还是难于否定,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罪责难逃。”

三,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现在,普遍认为,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首领,随着人们对洋务运动的重新认识,从而对其首领曾国藩也必须重新认识。洋务运动被论证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运动,因此曾国藩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虽然一开始就有怀着各种目的的洋人的参与,但其主流是中国人自己的活动,它的爱国性和进步性已经日益为更多的人所认同。因此,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及其实践的爱国性和进步性,争议日少。此次会议对此也无大的争论。有的论者说,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应一分为二:曾国藩将魏源的“师夷之长技”思想付诸实践,率先造船制炮,兴办近代军工及科学技术,是应当肯定的;对其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以制民”,是应该否定的。对此,有的论者反驳说,说曾国藩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于制民”,是没有根据的。曾国藩说,“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以纡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其自强御侮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有的论者专门论述了曾国藩的自强御侮思想的形成、内容、渊源及其定位,深化了人们对曾国藩自强御侮思想的认识,进一步肯定了曾国藩的爱国精神。有的论者对曾国藩的“师夷智以造船制炮”一语中的师夷智提出了新的看法,在此之前,人们认为曾国藩的师夷智仅仅是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没有看出这“智”与“技”的差别。这位论者说,“智”的内涵比“技”的内涵大多了。“技”所包含的只不过是坚船利炮的武器之类。魏源明确说:“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而曾国藩的“智”则既包涵了“坚船利炮”的技能,也包涵了“制器之器”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文化或其他先进的文化,乃至包括魏源要禁传的学术的某些部分。曾国藩不仅有此思想,而且付诸实际行动,可见曾国藩比魏源眼光更远,勇气更大,思想更开放。曾国藩用“师夷智”作为学习西方文化的行动纲领,比其同辈也要高明。

四、曾国藩与近代中国外交

曾国藩的外交,过去多少年内一直被简单地认定为是妥协、投降的外交。10多年来,史学界开始提出异议。此次会议论及外交的文章也不少。有的论者说,“人们对曾国藩常用‘软弱’、‘妥协’、‘媚外’、‘投降’、‘卖国’等责骂之词,未免有欠公允。因为曾国藩的羁縻外交思想,实际上是对强敌权且笼络,争取一个和平环境,速图自强,最终达到御侮的目的。曾国藩能正确地审时度势,知道中外实力悬殊甚大,和列强硬碰,靠武力与之周旋,是不明智、不现实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贫穷落后、受人欺侮的国家,要生存,要反弱为强,舍此羁縻外交,别无良策。曾国藩的外交方针有四个字:‘诚’,推诚相见,‘信’,信守和约,‘争’,据理力争,‘和’,外敦和睦”。

至于对天津教案之处理,虽然,曾国藩自己也感到“内疚”,但有的论者指出,这主要不是他个人问题。当时,如何处理天津教案,朝廷本身有“论势者”、“论理者”两派。论理者认为民为邦本,民心不可失,主张与外国进行决战,以快万众之心;“论势者”多是主持外交,有守土之责的“局中人”,认为列强穷年累世好战,且常多国联合,共同侵华,兵力强大,而中国兵疲将寡,缺乏战备,如果开战,侵略联军可能再次打到北京。曾国藩的问题,不过是偏听论势者之言,不过是“拼却声名以顾大局”。

有的论者认为,曾国藩当时处两难境地:要打,必然失败,失败后损失更惨;要保和局,必然向侵略者妥协,作些让步,这要遭到顽固派的打击,也不能泄天津人民的义愤,而且对于一个坚决反对借洋兵助剿、主张遣散阿思本舰队、痛恨“媚夷”、要夺英法之所恃的曾国藩本人来说,也不是心甘的。他反复筹思,殊无良策,但最后,理智战胜了情感,按照他对形势的清醒的分析,他选择了保持和局,向侵略者作出让步的一途。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这样选择是无可厚非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场新的战祸。曾国藩当时的责任是,在确保和局的前提下,看如何做到少损失,少屈辱。当然,曾国藩在处理教案中也有“办理过柔”的地方。但是应如实地评价他的历史功过,应是功大于过。因为,一场战祸的损失是远远大于因天津教案带来的损失和屈辱的。

五,关于青年毛泽东为何“独服曾文正”的问题

论者认为,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其中有对曾国藩的两层折服,一是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表露出青年毛泽东受杨昌济、康有为等人的影响,有一种反对暴力革命,提倡渐进改良的保守主义倾向。一是毛泽东十分重视心力的作用,认为“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夫大本大源者,宇宙之真理”,掌握了大本大源,就可以成为传教之人。毛泽东认为历史上的名人可分为“办事之人”和“传教之人”,前如诸葛亮、范仲淹,后如孔丘、孟轲、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等,而认为范仲淹、曾国藩既是办事之人又是传教之人,因他们既掌握了大本大源,又会办事,所以收拾洪杨一役,做到了“一干竖立、枝叶扶疏之妙”。

六、曾国藩为何不取清帝而代之

这一问题曾牵挂许多的人,在当时就有胡林翼、左宗棠、李元度、王闿运等多人,为曾国藩不听劝取清帝而代之感到惋惜,其后世也不断有人为此叹惜,说曾国藩“徇书生之小节而忘国民大耻”。这次会上也有论者认为,曾国藩有条件取代而不取代,甘愿当一个叶赫那拉氏的家奴。这是他的人生观、思想见识、性格等因素造成的。有的论者则认为,镇压了太平军之后,曾氏嫡系的吉字营已成强弩之末,且整个湘军也变得四分五裂,湘淮将帅不可能联合反清,湘军官兵多有积蓄,人心思归,为曾氏夺皇位者不多,而举兵讨贼者却不乏其人。权衡力量,恐无胜算可言,所以曾氏自剪羽翼以解清廷之疑,继续做忠臣,不失为高明之举。

七,关于曾国藩的整体评价

这次大会有相当多的论文阐述了曾国藩在文学、史学、军事学、学术观、家教等等方面的成功与局限以及人才观的问题,都很有新意,但未有争论,这里从略。

关于曾国藩的整体评价,论者说,“曾国藩事功之大,誉称晚清‘中兴名臣’,创办洋务,不愧为洋务派领袖,著作丰富,可当之为学者,研究古文辞,无忝于文人,治军有方,调配得宜,堪与古代兵家相媲美,拥兵而不自重,善权变而又谦退,足见道德修养功夫之深厚;吏治清廉,教养兼施,鞠躬尽瘁,以身作则,不啻为青天,治家有道,关怀子弟,亦为后人楷模”。有的论者说:“曾国藩从上奏激怒咸丰帝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表现了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他镇压了太平天国有功有过。历史假他之手对南北两个封建政权进行了选择。曾国藩发动了洋务运动,使中国历史运动与世界近代化运动合流。中国历史由此走上一个新的阶段。历史的步履不管何其艰难,但历史并不是倒退,而是前进。曾国藩在外事的处理上,表现了能审时度势应付巨变的才能,他坚持民族正义立场,忍辱负重,力保和局,避免了新的战祸,使中国有了一个喘息之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里,进行‘图强求富’的建设。因此,曾国藩虽有一定的历史罪过,但其历史地位应划在近代进步的爱国人物之中,而且,其重要性,在中国近代历史前60年里几乎无人可与之相比。

第五篇:评价历史人物曾国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研究式教学论文:

评价历史人物曾国藩

班级:勘查技术与工程11-3班

小组成员:学号:

01 3110104337

02 3110104330

03 3110104320

04 3110104314

05 3110104303

06 3110104301

任课教师:韦湘燕 时间:2012年秋季学期

罗嘉庆熊彬彬庞春龙黄捷云黄兴盛叶涛 姓名:

评价历史人物曾国藩

曾国藩可谓是众所周知的清末历史人物,他再清末年的历史舞台上饰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有人说他是叛国卖国的奸贼,也有人说他是一代忠良,评判历史人物应该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应该一棒子打死,于是我们只能说曾国藩是功过皆有,而在我的眼中曾国藩的功是大于他的过的。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在《曾国藩家书》中,处处可以反映出他的思想。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在致其弟信中说:“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便把自家学坏了!⋯⋯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至于坚忍功夫,曾国藩可算修炼到了极点。他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曾国藩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他在安慰其弟曾国荃连吃两次败仗的信中说:“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费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他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

曾国藩的另一作品《冰鉴》,世人更是给与了很高的评价,这本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因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在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中就有说到,“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实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 毛泽东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公”,就曾国藩个人来说他有高深的学问素养,他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他的一定横无时无刻不再勤奋读书,他推崇儒学,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他的文学也透露着熠熠的光彩.曾国藩自知钝拙,但是他志向远大,意志顽强 又勤奋好学。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一生结交网络培育了一大批的人才,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在官场,他声卓著,治民有言,曾国藩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从他上走激怒咸丰帝就能充分表现出来,而且再对一些外事的处理上他坚持民族正义的立场,忍辱负重,避免了新的战祸。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在文学、理学方面的造诣很深,在清代文坛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地位;在治学、治家方面都有可垂范后世的贡献;在治军方面也取得了影响后人数代的成就。连毛泽东也说:“独服曾文正”。这些都为人所共知,不必多说。

总之,曾国藩从上奏咸丰帝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他镇压了太平天国,有功有过。历史假他之手对南北两个封建政权进行了选择。曾国藩发动了洋务运动,使中国历史运动与世界近代化运动合流。中国历史由此走上一个新的阶段。曾国藩在外事的处理上表现了能审时度势应付巨变的才能,他坚持民族正义立场,忍辱负重,力保和局,避免了新的战祸,使中国有一个喘息之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里进行“图强求富”的建设。曾国藩创导近代化,推动历史发展,是他的进步方面。曾国藩不主张借洋人助剿,力主遣散阿思本舰队,在处理天津教案期间,既主张力保和局,避免新的战祸,又能站在民族正义立场,是他的爱国方面。因此,曾国藩虽有一定的历史罪过,但其历史地位应划在近代进步和爱国人物之中,而且,其重要性,在中国近代历史前六十年里几乎无人可与之相比。

下载近代史论文评价简述曾国藩事迹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近代史论文评价简述曾国藩事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文简述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的人文缺失 自我介绍,很荣幸接受各位老师的指导、批评。 论文的基本观点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引发了相当严重的人文缺失问题。论文......

    个人事迹简述

    个人事迹简述 2009年9月,已不是第一次远离父母的我怀着对大学生活的无限向往和美好憧憬,只身来到济宁学院,开始了我四年的求学之旅。从踏上济宁学院这一学府土地的那一刻起,我知......

    先进个人事迹简述

    先进个人事迹简述 参加工作三十多年以来,在联社领导的关心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下,我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始终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点......

    优秀团员事迹简述

    1、该同学自入校以来,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加强个人道德品质修养,作为班内第一批成员参加党的基本知识培训班并顺利通过考试;学习......

    近代史论文

    谈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文摘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

    近代史论文

    思想决定革命成功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中国任何反动与社会革新,没有农民的参与是不可能胜利的。辛亥反动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乡村没有完成大的变动,农民没有......

    近代史论文

    长征精神与当代大学生 张诚 (信息科技学院通信工程122班 学号:201205016239)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的中央领导人不断提倡弘扬长征精神,他们集体将改革开放和现代......

    近代史论文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