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法干警考试经济常识备考辅导材料
政法干警考试经济常识备考辅导材料
商品、货币、价值规律
一、商品
(一)商品及其基本属性 我们从市场上购买的物品,是人民耗费一定的劳动生产出来的。人们生产这些物品不是为了自己享用,而是为了拿到市场上去交换。这些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
人们购买牛奶、盐、咖啡,是因为它们有用,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这些不同的商品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生产这些商品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商品的价值不能离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越高越有利于商品价值的实现,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即使消耗了人类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也不是商品;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能离开价值,离开价值的使用价值便不是商品。另一方面二者相互排斥。商品生产者要实现价值,就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商品消费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就必须把价值让渡给生产者。因此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均不可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场里各种商品价格高低不等,首先是因为它们所包含的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低,价格越低。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每个商品生产者用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都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因此,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的地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则处于不利地位。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如果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二、货币
(一)货币及其基本职能 在长期的交换过程中,人们找到了克服“商品—商品”交换困难的办法,这就是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种大家普遍接受的商品便成为一般等价物,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早期有牲畜、布帛、贝壳等。后来,贵金属金银由于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包括卖和买两个先后衔接的阶段。商品所有者首先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去,取得一定数量的货币。然后再用货币买回自己所需要的其他商品。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除了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代表被保存起来,这时货币执行着贮藏手段的职能。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是随着商品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在赊销赊购中,货币被用来偿还债务。后来,它又被用来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
当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外国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时,它就具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
(二)纸币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三、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由于供求关系不断变化,商品的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供过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但是,价格既不可能无限上涨,也不可能无限下跌,而是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价格时涨时落,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值相符合。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它,也不能取消它,只能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自觉地利用它。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二是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导致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单项选择题
城市居民自来水的价格一般为3.5—4.0元/吨,而市场上销售的瓶装矿泉水的价格约为1元/瓶。矿泉水比自来水价格高的原因是()。
A.矿泉水比自来水更有营养
B.人们对矿泉水的需求比自来水的需求更少 C.矿泉水比自来水更稀缺
D.加工矿泉水比加工自来水需要耗费更多的劳动 【答案】D 【解析】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因此,商品价格高是因为其价值大,即耗费的劳动多,D项正确;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格无关,A项错误;供求关系影响价格,B、C两项不选。
文章来源:咸阳人事考试网(http://xianyang.offcn.com/)
第二篇:政法干警考试常识判断辅导:哲学常识(一)
政法干警考试常识判断辅导:哲学常识
(一)1.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其中,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是:
区别: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是零碎的、自发的。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理论化、系统化特点。
联系:哲学属于世界观,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它对世界的看法,对人和世界关系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不仅对自然界的观察是既唯物又辩证的,而且对社会历史的观察也是既唯物又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不仅科学地解释了世界,解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更重要还在于它科学地指出人们应该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物质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4.为什么说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再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5.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
①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②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④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因此说,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6.正确理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原理及方法论意义)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也无所谓神的创造作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指明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原理: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方法论意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7.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1)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的种种表现:
第一,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的区别不在于对客观事物是否作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作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第二,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具体形象的反映,抽象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反映。
第三,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都是根据客观事物而作出的一种超前反映。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客观事物。意识依赖于物质,它不能独立存在。
从本质上看,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8.正确理解意识的能动性。
①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和理论通过人们的实践,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9.正确理解“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①既然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取得成功,达到预期的目的,那就说明原有的认识符合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规律,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又总是在扩展、在加深(人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是无限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③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人们对于同一个客观事物进行思考,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
④意识存在着差异性——人们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反映。其原因有客观与主观两个
方面:客观方面的原因,最根本的是指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主观方面的原因:第一,立场不同。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就会不同。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是我们获得正确认识的基本前提,是我们应当永远坚持的立足点。第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第三,知识构成不同。一个人原有知识正确与否,极大地影响着他对新的认识对象的理解。
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总之,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主观因素上讲,关键就在于能否坚持从实际出发,能否使主观符合客观。
10.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1)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可见,意识具有两重性——即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方法论意义: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1.运用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的原理,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①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见上)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保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重要思想条件。
④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我国公民的权利,也是不可推卸的义务。我们应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12.我们要弘扬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方法论意义: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1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由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它们才成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1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地反作用。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6.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它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路线、方针和政策)和行动。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17.怎么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必须坚持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实际的总和出发;从全面的实际出发;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必须要正确地对待经验和理论,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18.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什么要从中国国情出发?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出自己的前进道路。
②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个基本国情,意义十分重大。
③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个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只有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才能取得胜利;正确认识和把
握国情,是科学地制定和坚定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19.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原理。
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的东西;人们的思想则是主观的东西。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0.用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原理,分析党的基本路线与我国基本国情的关系。①原理(见上)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是党的基本路线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和立论根据。只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才能真正领会党的基本路线的深刻内涵,才能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③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科学地制定和坚定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21.联系的含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2.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3.普遍联系的原理: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咸阳人事考试网(http://xianyang.offcn.com/)
第三篇:2014政法干警考试备考小贴士
无忧考网携手中公教育独家解析:
2014政法干警考试备考小贴士
2014政法干警考试将于9月20日开始,考生已经进入紧张的冲刺备考阶段。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对于考前的冲刺阶段,讲究做题技巧十分重要。政法干警考试考察公共科目和教育入学考试科目,公共科目考察行测和申论,教育入学考试根据不同的学历会考察文化综合、民法、专业综合Ⅰ(刑法学、民法学)、专业综合Ⅱ(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虽然政法干警考试考察的内容较多,但是考试的整体难度并不是特别大,教育入学考试考察更多的是大家对专业知识的记忆,所以公共课就对大家而言显得尤为重要了,尤其是行测科目,行测考试还是以技巧性题目为主,中公教育专家给大家看两道例题。
例1:某粮库有三堆袋装大米。已知第一堆有303袋大米,第二堆有全部大米袋数的五分之一,第三堆有全部大米袋数的七分之若干,问粮库共有多少袋大米?
A 2585B 3535C 3825D 4115
中公解析:设大米总数为X袋303+1/5X+n/7X=X,考察整除特性,能被5和7整除。例2:有7个杯口全部向上的杯子,每次将其中4个同时翻转,经过几次翻转,杯口可以全部向下?
A 3次B 4次C 5次D 几次也不能
中公解析:翻杯的奇数次可以使杯口向下,也就是说翻第一次、第三次、第五次„„题干中说翻几次可以把7个杯的杯口都同时向下,那么一次翻4个杯子,也就是是翻4n次时,4为偶数,无论n为奇数还是偶数,4n都为偶数,所以无论翻多少次都不可能使7个杯的杯口都向下。
给大家看了两道简单的例题,大家会发现行测考试运用技巧、抓住时间快速解答是非常重要的。中公教育专家提醒大家,想报考政法干警的考生要抓紧时间冲刺复习了,希望大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第四篇:2014政法干警申论备考:公文常识重点
无忧考网携手中公教育独家解析:
2014政法干警申论备考:公文常识重点
在政法干警考试申论中会涉及公文写作,大家在备考时要掌握好基础知识,下面中公教育专家总结出公文常识的重点内容,希望能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根据行文关系不同,公文可分为:
1.上行文:下级机关向所属上级机关行文。如请示、报告等。
2.下行文:上级机关向所属下级机关行文。如命令(令)、决定、决议、公报、公告、通知、通报、批复等。
3.平行文:是指向所属同级机关以及向非同一组织系统或专业系统中不相隶属的任何级别的机关行文。如:函。
二、根据涉及秘密的程度的不同,公文可分为:
1.对外公开的公文。不涉密,可对国内外公布的公文。
2.限国内公开的公文。不涉密,只在国内公开发布的公文。
3.内部使用的公文。不涉密,只限于本机关或组织系统或专业系统内部使用的公文。
4.秘密公文。指含有一般的秘密,泄露会使国家或团体的安全和利益遭受损害的公文。
5.机密公文。指含有重要的秘密,泄露会使国家或团体的安全和利益遭受严重损害的公文。
6.绝密公文。指含有最重要的秘密,或者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绝对地将知情人限定在极小范围内,泄露会使国家或团体的安全和利益遭受特别严重损害的公文。
三、根据对处理时间方面的限制和要求的不同,公文可分为:
1.平件。无特殊时间要求,按工作常规依次传递处理。
2.加急件。内容重要、紧急而需要优先传递处理的文件。
3.特急件。内容非常重要并特别紧急,需立即优先迅速传递处理的文件。
四、根据来源的不同,公文可分为:
1.收文。指本机关收到的来自外部的公文
2.发文。指由本机关制作发往外部的或只供内部使用的公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把公文写好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中公教育专家建议大家从现在起就打好基础,多加练习,在考试中稳得高分。
第五篇:考生如何备考政法干警考试(xiexiebang推荐)
考生如何备考政法干警考试
今年的政法干警考试马上就要来临了,预计公告于8月初左右公布,现在这个时间对于大多考生来说是紧张的,因为很大一部分考生对于即将到来的政法干警考试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备考计划,所以,中公政法干警考试网特意为大家整理总结了如何备考政法干警?希望在这关键时刻帮助大家明确方向,做好充分的备考工作。
考生如何备考政法干警考试?
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好几个问题。
首先,要有一个坚定的目标。我们都知道,有了坚定的目标,不一定会成功;但是,如果目标不坚定的话,那么就一定不会成功。相信很多考生之所以报考政法干警,在心里都一定是充满了警察工作的热爱。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大家一定要充分的投入进去,以期达到我们理想的目标。
其次,要对考试公告要进行一个详细的解读,考生需要在这段时间了解河南省政法干警的考试内容、考点分布、以及考试当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考生在备考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权威的复习指导教材,对于政法干警的考试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再次,在完成上述工作以后,考生还需要对政法干警考试中的重点内容,尤其是文综或民法部分,需要考生在这段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特别是文综部分,因为文综当中大部分题目都是考察我们中学期间学过的知识点。很多考生因为时间关系,都已经淡忘。而这部分的知识,依靠短时间的突击学习效果是有限的。因此,考生需要做好大持久战的准备。
最后,总所周知,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考生需要针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对于此次考试的重要性进行一个科学的评估,从而科学合理的投入相应的资源,为自己的成功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