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龙发言稿 抓大户培育示范 努力发展肉牛产业
抓大户培育示范 努力发展肉牛产业
二龙镇人民政府 王新庆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二龙镇肉牛产业发展情况作一简要汇报,望各位领导指正。
二龙镇位于阆中市东北部,距市区28公里,幅员面积62平方公里,总人口23000余人。典型的“山高坡陡”、“山多水少”、“林多地少”的镇情,严重制约了我镇产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镇按照市委、市府“农业创特色”和工作方法“三化”的总体要求,围绕“打造川东北三个产业第一市”的总体目标,立足镇情,统一思想,完善规划,积极调整产业发展思路,在巩固壮大传统优势产业生姜、药材发展的同时坚持把肉牛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全镇共培育1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两户,20头以上的12户,10头以上的36户。在大户的带动下,不少农户也自发地养起肉牛和能繁母牛,全镇现有肉牛2765头,圈存能繁母牛580头,全年可出栏肉牛3000余头,增加产值500余万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转变观念求发展
一是树立“养以导为先”的理念。发展好产业,必须率先转变观念。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干部群众到外地参观学
一户肉牛养殖专业户,其他班子成员和镇干部每人联系帮扶大户1户。协调村建、国土、林业、水电、畜牧、信贷等相关部门,为养牛户提供优惠政策,大开方便之门,为大户建圈用地、养殖场规划设计、砍树审批手续免费提供一站式服务,为用水、用电、贷款提供快捷优质服务,为防疫、技术指导及时无偿提供上门服务。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支持,为我镇肉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创新机制保发展
一是建立政策激励机制。政府鼓励肉牛养殖,镇财政每年设立专项资金,投入肉牛产业,奖励养殖大户;鼓励全镇党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带头参与肉牛养殖、加工、销售;鼓励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进行肉牛养殖,政府积极协助争取上级政策和协调小额贷款扶持。
二是建立宣传考核机制。主要是做到“四个落实”,宣传落实,充分利用广播、会议、宣传资料、板报、自办节目等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大力营造发展肉牛产业的浓厚氛围;任务落实,将肉牛养殖发展任务分解到村、组,确保村村有指标,组组有任务,年年有增长;责任落实,将肉牛发展指标作为考核干部的硬指标,与评优评先挂钩;保障落实,成立产业发展项目组,协调解决肉牛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对全镇肉牛产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指导。坚持做到养殖户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养殖户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工
第二篇: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培育城乡融合发展新动能,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为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历史机遇,发挥好“桥头堡”作用,在“十四五”中展现新作为,作好“一片陶、一匹布、一把扇”为主的非遗文化产业文章,建议发展壮大我区非遗产业良好基础,依托位于安富街道的**陶文化创意产业园、**高新区广富工业园将我区打造成为文、产、旅融合发展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创意产业中心。通过做大做强“一片陶、一匹布、一把扇”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吸引、辐射带动泸、内、荣、永及川渝周边等地非遗资源集聚,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个以弘扬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传统工艺美术、现代创意产业等协同发展的百亿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推动我区逐步打造成为双城经济圈文化创意产业孵化中心、展示交流中心、人才集聚中心、非遗传承中心、文旅集散中心,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建立一条文化连接纽带,持续推动双城经济圈传统文化产业提档升级,不断提升成渝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互联互通水平。
一、文创产业相关背景
(一)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和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创意产业作为知识密集的新兴领域,已经成为当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产业。
(二)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是以文化根基的新园区
创意产业中心作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具体载体,其形成包括四个基本条件:一要有与文化相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二要有鲜明的文化形象,三要有包括生产、发行、消费于一体的文化产业链,四要有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种功能。
(三)发展理念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文化性、创意性、产业性三个基本特点。根据**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建设文创产业中心路径的发展理念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即:落实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遵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围绕上述基本要求,**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发展理念为:绿色、智慧、活力。
绿色主要是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要保护好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做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在项目的设置和开发上走生态优美、节能低碳之路。
智慧主要是指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时代潮流与传统技术的有机结合,在项目的设置和开发上注重搭建创意经济的平台,把集聚创意人才和产业作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活力主要是指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遵循市场经济的决定性作用,逐步形成和壮大文化创意的产业链,形成新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群,为**的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升级打造新的发展引擎。
二、**打造双城经济圈文创产业中心发展优势
我区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安富境内陶产业和陶文化在全市乃至川渝两地范围内一枝独秀,具有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良好条件。
(一)深厚的文化优势
**素来有“海棠香国”的美誉,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丰富。特色文化、特色产品、特色产业方兴未艾,陶器、折扇、夏布等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且产业链相对完整,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独特的品牌优势
安富是中国的三大陶都,是中国四大名陶的主产地,陶业发展历史悠久。数百年来陶文化从未间断,是川渝两地不可多得的陶文化重镇。2010年,**陶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陶列入重庆首届“巴渝十二品”。
安富作为川渝两地陆路要冲,是巴蜀文化的交流融合地,生态环境优美,人文资源丰富。辛亥文化、抗战文化、兰草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相互交织,五里长街、烧酒房、寨子山、鸦屿河、生态园等多种文化载体相辅相成,具有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先天优势。
(三)蓬勃的产业优势
近年来,**把非遗文化产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而且实现良好的开发利用,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产业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成功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处,重庆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处、示范基地4处,重庆市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6处、非遗传承教育基地7处,区级非遗传承教育基地14处。
(四)便捷的区位优势
**是重庆的“西大门”,正好处于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的“一小时经济圈内”,是成渝经济区腹心地带的一个重要战略支撑点,具有“东西传递”、“双向开发”的独特区位优势,是成渝合作的“桥头堡”,不仅可以直接辐射四川、重庆两地,还可间接辐射云南、贵州、陕西、湖北、湖南5个省市,辐射人口3.69亿人。成渝公路、成渝铁路和成渝客运专线贯穿境内,成渝客运专线建成通车后,大大缩短了**与成渝两大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至重庆20分钟、至成都40分钟)。
“潼荣高速公路”在**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内开设出口,**陶文化创意产业园距泸州深水港码头50公里,距四川第二大机场—云龙机场仅20公里,往北可融入陕西、山西高速公路网,往南可融入云南、贵州高速公路网,往东可融入湖南、湖北高速路网,地理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与此相对的是,川渝两地已进入文化消费井喷期,但相关产业或者说集聚产业群还未形成,周边城市也处于各自为政阶段,在打造文化中心工作方面还属于空白,具有异军突起的可操作性。
三、存在问题、现状
(一)现状
目前,全区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0名,区级代表性传承人388名。吸引区外国家级、省市级大师设立工作室15个,吸引文化创意与经营管理人才1500余名,直接或间接从事文化产业共计7万余人。非遗文化产业初见雏形,2017年底,文化企业数2500余户,非遗及关联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其中三大国家级非遗及关联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市级和区级非遗项目及关联产业产值近60亿元。
(二)问题:
一是文、产、旅融合发展示范效应未进一步体现;
二是文创产业体量小,产品体系单一,价格普遍偏高;
三是集聚效应不明显,我区范围内的非遗产业分布都较为分散,未形成规模集聚效应;
四是人才培养、传承问题;
五是文化多创意少,产品附加值低。
四、关于抢抓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全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意见建议
1.将“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或“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产、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纳入我区“十四五规划”并争取纳入重庆市“十四五”规划。
2.加快实现文产旅融合发展。按照笔者的观点,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接二连三”的产业,既可以是狭义上的文化创意设计、知识版权等相关产业,又可以是将文化创意物化制造出来的相关实体制造业,是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要搭建政企共商新渠道,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构建良好营商环境。一方面政府要鼓励**本土的企业走出去,组织非遗文化企业和产品亮相国际、国内的各大展会,并给予其一定的财政补贴。另一方面要鼓励文创类的企业进驻**文创园区,吸引麻织品、陶器、折扇等“老字号”入驻,对入驻园区的企业给予各类补助。二是要创新城市形象传播方式,要重点考虑年轻化和时尚化的受众群体,结合年轻人喜爱的传播方式,利用“抖音”等平台策划打造非遗“网红”,同时深化与主流媒体合作,综合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作用,探索事件营销、活动营销及渠道营销等旅游营销方式,增强**文创品牌的影响力。
3.打造双城经济圈特色主题活动。以活动为载体,策划组织周边市区来荣开展特色文旅活动,提升影响力和美誉度。例如把**陶文化艺术节上升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艺术节,并成为永久举办地,每两年常态化开展;
同时用好国家级综合实践基地,常态化开展成渝两地文化交流、培训活动,整合现有文化相关技能比赛、交流活动等,将每年一次举办的**陶职业技能大赛上升为双城经济圈非遗职业技能大赛,持续吸引非遗人才、文化创业产业人才来荣交流、发展。
4.吸引文化创意人才入驻创业。争取川渝两地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评定机构落地**,评定资格、享受政策等互通互认。对标《**区人才兴陶十一条》制定实施非遗相关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激励政策,支持相关人才创新创业、支持入驻人才学习深造、支持人才团队参赛参展、支持非遗大师带徒传艺、支持人才参与职称评定、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等,吸引周边地区品牌非遗文化产业入驻**。
5.持续深化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纽带功能,围绕以5g等新基建项目,积极争取相关项目,争取引进无人超市、智慧景区、无人公交、职能农场等智能化项目,以安陶小镇为基础打造互联网小镇,争取在未来承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互联网大会,并力争成为永久举办地。
6.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文创产品。文创产品既有商品属性,也有文化属性,是旅游的延伸体验和补充服务,是联系游客与旅游目的地的情感纽带,是可以带回家的“风景”。高质量的文创产品,不仅能增加旅游韵味,增强游客的文化认同,也能带动设计、制造、销售等行业发展。可以思考结合热点消费需求延伸非遗产业链,如夏布可以延伸中式装饰、时下流行的汉服和高端艺术品等,**陶可以争取和故宫博物馆合作,衍生故宫系列文创产品,同时发展瓷砖生活陶瓷,高端科技陶瓷等……要以旅游为基石,以文化为灵魂,以产业为驱动,积极拥抱文化创意产业新蓝海;
要积极生产出符合大众审美、有独特创意和生活适用性的文创产品,充分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产业创新成果,并使之成为巴渝文化输出的强大基因,成为广大游客与**的“定情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