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研组申请资料
语文教研组申报优秀教研组材料
托克逊县第一中学初中语文教研组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在县教研室的严格要求下,近几年来得到了不断的成长和发展。不仅严格遵照县教研室的工作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素质教育,并且充分发挥教研工作在教学中的先导作用,把教研活动开展得规范、有序、扎实、富有创造性,确保教研质量,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我们教研组拥有一批敬业而又有活力的教师,现有组员十二人,源于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大家走到一起,相互扶持,一起前行。虽然有些年轻组员工作时间还不是很长,却都能独立处理教材和娴熟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语文教学素质。我们经常一起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教研品质。毕竟水本无波,相荡而生漪;石本无星,相击而生火。
我们读书是祈愿用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性,我们反思是希望用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我们研讨是渴盼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我们学习是希冀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
当我们的教育教学的实践智慧因此而丰富,教育教学的理解力因此而厚积薄发时,我们也就找到与众不同的课堂生活创造力,感受到教师的职业幸福。
我们全组人员整体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观念。不管老教师也好,新教师也好,都工作热情,干劲十足,全组上下一致努力,营造了良好的教研氛围。这些优势为我们组顺利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研质量奠定了夯实的基础。鉴于语文组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近年来主要从这几个方面作了努力。
一、立足自身,多方交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为了有效促进研修,提高素质,我们组采用“自我研习+同事互助”的校本培训模式。自我研习强调教师的个人反思,我们组全体教师坚持写教学反思,通过反思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增长教师的思考力和感悟力。同事互助即把个体的研究引向集体的研究,我们的同事互助分为日常性和定期性两种:一是随堂课探讨,师徒结对,问题会诊等是同事互助的日常行为。二是定期性的同事互助包括组内公开课探讨、积极评课、理论专题学习、同课异构等方式。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围绕教育教学典型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研讨,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同时,我们也常争取机会让每个成员有机会“走出去”学习。近日,我们因上学期被评为优秀教研组,取得了去农大附中的可贵学习机会,借机可向其优秀教师讨教经验,提高我们组员的教师专业水平。在这种不断的培训、学习、实践中,我们正在慢慢的成长。
二、抓好常规教学,规范教学常规管理
坚持每月进行多次教案、作业批改、辅导等方面教学常规的全面检查。每月教研组都要根据相关要求进行认真的检查、记载和反馈。对检查中发现的个别存在的问题,教研组长及时、当面的与成员进行交流、探讨,以求教学常规的更规范。
坚持抓好听课,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都要达到15节以上,并要有详细的评课。要求成员平时都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理论、业务学习,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坚持做好集体备课。我们语文备课组每周二下午进行集体备课,把重点放在分析教材、改进教材、寻找难点的突破口、优化教学过程上。然后由各自编写教案,再在实施教案前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这样既发挥了个人的特长,又充分体现了备课组集体的智慧,使教案更有系统性、可行性和操作性。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天都能写教学笔记,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疑惑和成功的经验及时记录下来,同时也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今后的教学改进作参考。
坚持写好教学反思。要求每位教师每月教学反思数量要达当月教学总量的三分之一,并至少写四篇篇幅较长、有质量的教学反思。这么多年来,每位教师都能坚持写教学反思,通过写教学反思,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情况,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三、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研水平
教研活动是我们成长的舞台,努力提高教科研水平是我们的目标。每学期的教研组活动,我们每个人均会积极参与,共同学习。
为了有效开展教研活动,每学期初,我们一起讨论分析情况,才制定切实可行便于落实的教研组工作计划。每学期的教研活动形式,我们都尽量做到形式多样,切实有效。
教师积极参与组内及校内外的公开课研讨活动,如录像课大赛和“送教下乡”活动。在学习和实践中,每位老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各位成员勤于撰写教学、教研论文、案例等,组内教师积极参与论文、教学反思的撰写,探讨教育教学的新思路。
我们积极总结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通过总结,增强自我反思意识,改进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的改进带动教学研究,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理论依据,改进和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实实在在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课程改革的实施能力。反思的具体操作是:每位老师先自我反思,各位听过课的老师真诚地提出各自的看法,帮助彼此反思。此时,新信息的获得有助于更有效的概念和策略办法的产生,由于针对教学中的特定问题,而且对问题有较清楚的理解,这时整个反思过程是有方向的、聚焦式的,是自我定向的。组内教师肯定了自己的长处,发现了自我的缺陷,同时在别人的课堂中、在彼此的评价中,提高了自己,取得了很大的收获。
四、关注学生成长,组织丰富语文活动
我们组内教师都把关注学生成长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行为习惯,在各位语文老师的努力努力下,我校学生的语文基础较扎实,语文能力取得较大提高。
针对我校学生特点,我们教研组号召老师积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带动下,动员每位学生读课外书、写读书心得、写读书征文。此外,针对民族学生较多的实际情况,部分班级学生养成练字帖的习惯,来提高近些年来学生日益退步的写字水平。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现场作文竞赛和钢笔字比赛,成绩显著。
在教研组长的负责领导和每个组员的积极配合下,我们每个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不断进步,教研组内人人比先进,学先进。在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中,我们组内成员的职业道德也有了长足进步,涌现了许多先进个人,教研组成员多次荣获市县级的多种荣誉。
成绩代表着过去,未来等待着开创,我们组将在现有的基础上,我们将努力打造一个团结合作、敢于创新、敬业爱岗、学习奋进的团队,我们力争在语文教学这块园地上日臻丰富,日趋成熟,努力创建一流教研组。
以上,就是我们教研组建设、发展的简要汇报,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指导。
第二篇:语文教研组业务学习资料2018、3
求实——深化语文课程改革之我见
上课、教学研究都要倡导“三实”——真实、朴实、扎实。
现在的语文课,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少。如不管需要不需要,都要使用多媒体,都要让学生表演。明明每人手里都有课本,却偏要把课文逐段打在屏幕上。明明自己朗读很好,却偏要让录音机代劳。为什么不可以让学生读自己的课本呢?为什么不可以老师自己范读呢?又如将合作学习与四人小组讨论等同起来,动不动就让四人小组讨论,还没有说上两句,又立刻叫停。这样的合作学习又有什么实效呢?一堂课,热热闹闹,却看不到扎实的训练,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学生又何所得呢?
教学研究中,也存在着追求浮华、不讲实效的问题。上研究课,追求观赏性,可看性,花样多了,务实少了。有些教学研究文章,追求所谓“学术性”,食“洋”不化,术语堆砌,故弄玄虚,让人读后不知所云。
我认为,上公开课,应提倡以平常心上常态课。搞课题研究也要倡导一种实事求是的风气。在课改中遇到的问题即是研究的课题,自己的教学实践即是研究的过程,教学的效果即是研究的成果。提倡迈开自己的双脚,走在自己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做研究,或者写文章,才是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于人有用,于己有益。
对于“训练”,在“课标”中似乎有点淡化了。其实“课标”所反对的只是过去充斥课堂的繁琐、机械的训练,是只对考试有用、而 对终生无用的那些“题海战术”。如疲劳轰炸式的抄抄写写,连篇累牍地做模拟试卷……
我们还是看看“课标”上是怎么说的吧:“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感悟、积累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可见,属于基本技能的东西,如写字、读书、习惯等,还是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的。
习惯,不仅是指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就连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能力,也必须达到技能乃至习惯的程度,——也就是要形成张光鉴先生所说的“快速反应通道”,对学生才有实际的用处;离开了反复的练习和实践,达不到自动化的程度,就不能派上什么用场。这话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与实践。”
国外有一个统计资料很能说明问题。人对任何一个词汇或句子,都须要300遍以上的听说读写实践,才有可能终身不忘。而要想运用自如,其实践必须在1000遍以上。当实践次数达到3000遍以上时,这些词汇或句子就会被认定为母语。
我们强调的训练是基本的训练,科学的训练,活化的训练。这些练习是为了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是具有开放性的,是面向生活的,是具有挑战性的,是鼓励探究的,是有实用价值的,是能够激发儿童兴趣的。
2018年4月12日 有度——深化语文课程改革之我见
所谓有度,就是我们应当把着力点放在调整和深化我们的认识上,避免形而上学和片面性,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衡。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波浪式前进的。要实现重大变革,就得打破原有平衡,从而出现了新的不平衡。随着变革的逐步深入,和经过不断的调整,又建立起新的平衡,事物就是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前进。语文课程的改革也是如此。通过学习“课标”,认识提高了,理念更新了,便试图打破课堂旧模式,建立教学新秩序。当此破旧立新之时,难免会有一些失衡、失度乃至失控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
学习文本,适当地作一些拓展是必要的。但要防止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我们在听课中,经常可以看到过度拓展的情况。有个老师教《秦兵马俑》,让学生收集秦始皇的有关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可是老师却用了大半堂的时间让学生各自展示自己的资料,并节外生枝地讨论“秦始皇的功与过”。这就远离了文本,拓展得有些过了头。
比如多媒体、表演的使用,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读书是主线,应以读为主,以表演、多媒体助读,运用多媒体、表演要把握好一个“助”字。有的老师上《蘑菇应该奖给谁》,还没有让学生读课文,就开始放多媒体——反映故事情节的连环画,然后说故事,提问题。这不啻是剥夺了学生训练阅读能力的机会。什么是阅读 能力?就是“还原”文字符号的能力。学生看多媒体虽然也弄懂了故事,但他是看多媒体“看懂”的,却不是读课文“读懂”的。我个人认为,在语文课上,多媒体一定要慎用。要用其当用,不可随便滥用。
2018年4月26日
“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由于个人素质的差异,解读新“课标”的能力不同,致使钻研出来的各种“推陈出新”的绝招也令人眩目。乱花渐欲迷人眼
与综合结太深的缘。如有老师处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忽略了这篇课文是如何遣词造句来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的,而是详细讲解了关于地球的知识和人类应该如何保护地球,把语文课上成了自然课;再如,《将相和》一文的阅读重点是如何从字里行间找到依据评价人物,说出自己的看法,并复述课文和学习课文布局谋篇的思路,但有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介绍当前的时代背景上,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至于语文课被“异化”为音乐、美术等大杂烩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一味地去搞课外延伸,“文理沟通”的潜台词是“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纵横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这样的所谓“综合”,实在是令人堪忧:学完一节课后关于语文的知、能、素养的收获得之甚少,学课文只不过是走马观花式地“到此一游”而已。这,还有语文味吗? 与人文攀太近的亲。如教一篇主题是“诚实守信”的文章,仅致力于如何懂一个诚实人的大讨论,充实理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上《落花生》仅努力于探究怎样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默默无闻的奉献 的人,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读《鸟的天堂》仅注重于感受大榕树如何如何美丽,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读《山泉流过的地方》,深刻地体会年轻的女教师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重要原由是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教《跳水》《称象》等课文时,仅着力于引导想出更多更好的救人或称象的办法,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上课时,漠视那人事、情感、性灵背后的“言语”,于是,课文学习完了,学生不会读意境优美的文字,不会品其间的精美诗句,更不用积累其间的语言运用于生活中的语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了。细细品来,与“人文”攀得这么近的课,还有多少语文味? 与多媒体贴过密的心。我们会看到不恰当的多媒体的课件充斥着各种场合的公开课、评优课,也殃及日常的语文教学。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的课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不仅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而且过于直观的视觉冲击,一再干扰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于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日薄西山”。学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思维时空在多媒体的泛滥展示中渐趋狭窄,学生对文本言语的感悟在多媒体的富有动感的演示中浅尝辄止……为了追求所谓的多媒体展示的视觉效果,而使言语的欣赏、积累、运用等本色的“语文学习”退出了语文课堂的舞台的做法,岂不是与有“语文昧”南辕北辙之嫌? 管中窥豹的失真之举已是“乱花渐欲迷人眼”,非“语文味”的教学与语文教学有多少补益呢?
2018年5月10日
删繁就简一树花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语文课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儿”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可谓是“删繁就简一树花”。那么,什么是“语文味”呢?我们还是从叶老的话中来领悟“语文”的内涵吧。“什么是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有两个方面的本领要学习: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
叶老的“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也即“话”和“文”的合指。“语文”一词其实涵盖了人们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行为和“语言运用”的结果。那么按照“语言”和“言语”的理论,听说读写的活动及其结果,都应该属于运用语言的行为和产物,即是与“语言”
既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言语”,这么说来,“语文”的内涵是“言语”才合适。于是,我还这样思考:
①“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为特定的教学对象。诚然,在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着眼点往往在于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 容,是“得意忘言” 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目的不仅在语文负载、传达的内容,更在语文本身。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在认识上、情感上习得和积淀语感,而且更表现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如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春》,绝不是为了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识,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春色的,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其他课程(外语除外)是借助言语学习言语的内容,如数学课以数学原理即数学公式定理(一门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历史课则把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作为教学的内容……它们以各自不同内涵的言语内容为教学本体,唯独语文以言语形式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②“言语能力”——“言语行动”优化组合(人品、文品综合表现)的必然结果成了语文教学的目的。这里的“人品与文品”的优化组合不妨认为是“言语”与“精神”同构共生,即是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心灵世界携手走向丰妙境界。也就是说,既要丰富和优化学生的语言系统,使之拥有适合年龄阶段的言语能力,使之情趣情思越来越丰妙。但后者绝不是游离在外,必须是融入前者之中。
2018年5月24日
删繁就简一树花
众所周知,语文课是学习者接近、理解文字,感受文字的魅力,学习文字整合的诀窍,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的。说“白”一点,语文课是学习怎样把“话”说“美”,把文章写“美”的一门课。
由此来推断,“语文昧”是不是可以这样来定位呢?在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环境中,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润泽氛围中(否则就是机械死板的训练),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下,主要通过典型的“言语作品”(各种书面的、口头的、声像的)剖析、玩味和模仿,在各种(课内、课外的,单项、综合的,模拟、生活的)“言语行为”中,不断内化各种(知识的、思想的、情感的、精神的)收获,并较为成功的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以运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学习与生活)的“言语行为”之中。
也许有人会问我:如果这样来定位“语文味”的话,又如何去理解语文素养的目标呢? 我的回答是——语文能力是奠基性的,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质”的规定性得以存在、显现的基础,也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得以发展的依托,舍此不称其为学科。语文素养的三维目标中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都属于这一范畴;过程和方法,是知识和能力目标、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途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是学科教育的重要目标,(不是语文课的本质目标)同时又是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的动力或激励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被赋予了新鲜内容,它指向发展个性、完善人格的高层次目标。在这三维目标中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专职)任务。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文课对人的关注和培养不是空洞的,而是通过语言学习实现的。换句话说,语文课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的能力的训练达到对人的情感、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果没有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那语文课就没有开设的必要。学语文就是为了学习语言,为了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
2018年6月14日
咬定青山不放松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具有真正的“语文昧儿”呢?“以内养外”“补血养颜”——腹有诗书气自雄。“关关雎鸠”的爱情吟咏,楚辞世界巫风神话的幽怨对话,魏晋士子的生命自觉,盛唐之音的气度恢弘,宋元山水的迷我忘我之境,明清之时的纷繁世俗图景……我们需认真品味。老舍的文字是漫画,世俗风情,鲁迅的文字是木刻,力透纸背;余秋雨的文字是水墨,意蕴深刻;张承志的文字是油画,色彩浓烈……我们该细心欣赏。安徒生的童话以虚构之笔昭示给世人美所能达到的程度,巴尔扎克构筑一座座语言及命运的迷宫,艾略特打开了一片意象与文明的荒原……我们应默默体会。“平心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长自足”,让读书,这剂心灵的鸡汤,不断地滋养着曾经“气虚”的自己。“腹有诗书气自雄”才能为上出“语文味” 的课奠定基础。
“望闻问切”“调整良方”——探求庐山真面目。
教无定法,这儿只是向大家说明一般的课文教学的操作要义,以一斑见全豹:
第—,凭借例子——积淀语言,习得规律(1)预习入手,感知语言材料
按照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在教学程序安排上,就应该让学生先直接接触课文,而且应是整篇课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习课文第一步应该“通读课文”“知道文章之大概”。这就是让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让学生获得对课文的总体印象,以利于下一步 学生居高临下对各部分进行品读、领悟。(2)品读领悟,重视语感培养
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接受其负载的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即表现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课文恰到好处的言语。入选课本的文章,文质兼美,特别是他们的言语更具鉴赏性。教师应有意识地将一篇作品的言语推至学生注意力的中心,体会运用——不是分析语言的表面特征(词性、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的神奇效果。品味点可以是文章中的精彩句段,可以是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可以是句式上的有意变化,可以是修辞上的别具一格等凝聚着作者的心血的言浯。品味的方法常用的是比较法,增删补换,和原文对比,显出优劣,再结合感情朗读,“使其言皆出于我口”“使其意若出于我之心”,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那么言语对象的形态、句式、语调、含义等自然就能够充分地内化为品读主体的语感图式之中。
(3)熟读背诵,积累语言材料
学习语言,重在吸取和积累语言,熟读背诵是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也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成功经验。人们常以满腹诗书、“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来反映一个人的语文素质。之所以有这样的说写能力,就是因为语言积累丰富。否则,说写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语言积累的多少决定了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2018年6月28日 态的知识,失去了积累的意义。因而,应不断地促其成为动态,即在新的语境运用中焕发活力。如每篇课文均有生字新词,让学生把生字新词抄写数篇还不如改成“生字——组词——造句”的形式练习,既掌握的生字的音形义,又化静态的积累为积极的运用,一举多得;又如,我们可以仿照课文中新出现的语言现象让学生进行模仿——旧瓶装新酒;还如,“摘抄好词佳旬”是我们经常布置的作业,如何利用这些词句可能很少考虑,不妨让学生用造段的形式将摘抄的内容运用于新的语境中。如古诗句的运用:
爷爷70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息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爷爷,你的身于骨比年轻人还壮实。”爷爷笑了,摸摸我的头:“就你会耍贫嘴!” 超越例子——延展运用,形成能力
把选文当作一个“例子”,只是将课堂教学局限于选文之内,即使完成了训练的项目,达到了训练的要求,也不一定就能在现实世界里通畅地交往,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因此,还须超越“例子”——以选文里的言语运用实例为基点,延伸扩散到现实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以选文的“一”引发现实生活言语运用的“三”,“单一反三”;由现实生活言语运用的“三”又复归于选文的“一”,如此的往复。
形式有把课文新的言语形式出现之处作为课外衔接的“靶心”,拓展相关材料,让学生学习表达。如教学《游园不值》时,补充写春天景象的古诗;学习《和时间赛跑》拓展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学生设计个人名言。还有将教材重组。以作家重组。如教学巴金的《海上日出》,将这篇文章与《新语文读本》《亲近母语》中选择的巴金的文章《繁星》等组成一个新单元,体会巴金文笔的魅力。又如古代诗人李白、杜甫等,现代作家冰心、老舍等,我们进行集中阅读,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些诗人和作家。以题材重组。如教学第11册第一单元时,课文中已有的课文是《桂林山水》和《火烧云》,可将选读课文的《镜泊湖奇观》和《新语文读本》中写景状物的文章共3篇也引进教学单元。以情感重组。如教学第九册第三单元《特殊的礼物》等文章,我们发现当代学生物质生活丰富了,而对父母的亲情却熟视无睹。我们便推荐学生阅读萧云儒的《我的母亲》、朱自清的《背影》、丰子恺的《母亲》等又章,从而加深他 们的情感体悟。另外,通过组课的形式,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有机地进行整合。如教学《武松打虎》时,可这样安排:第一,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如何读小说。第二,拓展阅读课,阅读《亲近母语》中的《宋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和《可爱的李逵》。第三,口语交际课。学生在“我认识的水浒人物”口语交际课中学习表达自己的体验,畅谈自己的感悟。这种大语文观的教学,对学生影响是深远的。再如,第10册课文中有几篇童话、科幻、寓言作品,选文较为新颖,想象奇特。《语文读本》又选编了好多篇这类作品,使学生享受了一次想象大餐。教学这个单元,阅读只是起点,应着重发挥它的辐射功能。首先,我们开展“故事大搜寻”活动,让学生分小组去搜集神话、寓言、童话、科幻作品,编一本选集。第二,开故事会,让学生讲自己所搜集的故事。第三,编故事比赛,要求不能抄袭别人的作品,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来编故事。第四,开“梦想大展示”主题晚会。学生根据自己所读到的或自己编的故事,重新改编成小品,自编自导自演。这样将阅读教学延伸到了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教学等多个领域,进一步体现了教材使用的整合功能。
这样的超越例子的教学使选文的教学充满现实生活的气息的同时,又使他们掌握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更强的语文能力,还提高了学生运用母语在当今社会里进行言语交往活动(听说读写活动)的能力。“一朝悟罢正法眼。”“语文味”不是“语文是个筐,啥东西都能装”;“咬定青山不放松”,定心静气,不被“语文的外延” 之类似是而非的口号所迷惑,而专心致志地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回归语文的本色,把握好这门教育学生更多、更高、更好、更自觉地掌握与运用言语交往活动形式——听说读写的形式的课程,让我们的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形成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应有的共同追求。
阅读教学要则
相当长时期以来,由于受到苏联“文学分析法”及国内极左思潮的影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把阅读教学课大多上成了故事内容或人物性格分析课。其基本流程是:划分段落一讲解内容一概括段意一归纳中心一总结写作特点。基本教法是:从内容到内容的烦琐分析,把理解课文内容当作终极目标,把“阅读教学”等峿地简单的阅读,学生被动地抄背段落大意、如此教学自然是高耗低效的。针对这样的状况,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小语界提出了“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口号,并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关注日渐形成了共识,即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课的本质属性所决定,语文课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智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等都应该“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但在这期间,一些教师片面理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教材的例子功能,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时,往往出现急功近利的偏向,简单孤立、刻板机械、枯燥乏味地进行纯技术性的训练,忽视了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舍弃了学生阅读过程中品味和领悟课文的人文内涵的过程。针对这样的状况,2001年,在新课程改革实验区实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更是凸显和强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强调要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提出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强化了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长期以来,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之争几乎从未间断过;新制定的《语 文课程标准》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的提法避免了“性”别主属之争。《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一时间,“人文性”“主体性”“自主性”“合作探究”“体验感悟”等新理念、新名词扑面而来,一时或令人茫然、迷惑,或令人感悟、兴奋。就在这新旧观探讨着、尝试着,但极端化的思维往往容易作弄人。
如何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凸显鲜明的个性特点呢?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就这一主体内容来说,应着重凸显三个“三”——三品三层次、三境界。
一、三品——品词、品句、品读
词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篇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区别。对词或句的比较、省词比较等。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品读,即口味性地读,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品词品句有多深,品读的情感就有多深,正所谓“以读悟情=以读代讲”。
二、三层次——感悟、积累、运用
“感悟、积累、运用”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语文教学流程,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烦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就必须在“感悟、积累、运用”上下功夫,因而,它构成了阅读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
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换言之,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 所感,理有所悟。一般来说,要达到“感”并且“悟”的境界,必须通过整体的感知、感受、把握、体会、体味、揣摩、领会。在阅读教学中,“感悟”无论是悟情、悟理或悟其语言艺术之精妙,运用“三品”——品词、品句和品读,应当是其主要的方法。
积累——以往的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学生能力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阅读量太少,语文积累不多,这是十分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张志先生曾为此感叹:“贫乏,语文教学的致命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丰富语言积累”,这的确是对症下药之举!据此,我们必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课堂上加强背诵的训练。“积累”主要是就语言积累而言,但其外延还应扩而展之,还要加强文化积累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才能解决说写什么的问题;有了厚实的语言积累,才能解决怎样说写的问题。
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从以上的论述可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必须加强“运用”的训练,只有加强“运用”的训练,才能切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据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文本,有机地进行句段及篇章结构方面的说写训练。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运是水
语文是具有多元要素及多元目标的学科,不能一味地单一地就语文学语文,因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强调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具体的语文学科因素的有机融合,如当前很多语文课就较好地体现了学科个性与其综合性有机结合的特点,语文课堂上有机地融入计算、画图、音乐和歌舞等方式,这些多因素的有机融合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又同时在语文学习中张杨了学生的个性和灵性。但是,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相当程度的为综合而综合的现象。让学生画画、歌唱或舞蹈时,目的性不明,指向性含糊,只是刻意凸显“综合性”而硬加入的一些综合因素而已,在这样的“综合”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或负效的。在这里,我们可以借用隐喻的形式来说这一关系,那就是“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意即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故要扎扎实实、实实在在地学习语文知识和进行语文能力训练,语文姓“语”名“文”,正如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一样,个性非常鲜明;而我们又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状况,要体现各学科整合的综合性,于是让学生唱之、蹈之、画之……此时,似乎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语文课不像语文课了。如果就此打住,当然就不是语文课了,然而,我们运用这些方式的指向是清楚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语言。如学习《荷花》一课,让学生边读 “一阵风吹来,荷花就翩翩起舞”,一边自由地舞蹈,舞毕再提出问题,文中写荷花被风吹动时用的词语是“翩翩起舞”,你们刚才的舞蹈是“翩翩起舞”吗?如果换上另一个词语“蹁跹起舞”可以吗?这样尽管山环水绕,但是,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语文课的味道依然十分浓郁,这就把学科的鲜明个性与其多元因素的综合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语文教学的基本要则就是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上述的“三品”“三层次”“三境界”主要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为了凸显“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我们必须注意让所有的学生切实地经历互动、交流、对话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引导他们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从中发现知识规律,掌握学习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它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真情和激情引发学生的情感,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使其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当然,这一切都应当是有机渗透的。
在这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是奠基性的,是核心,是最重要的维度;“过程与方法”是“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和途径;“情感态度价值”是实现“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在动力和激励力量。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然而,当前语文教学“人文强化,语文弱化”的现象似乎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意见强调要处理 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处理好“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什么时候都不能极端化,特别是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一定要切实地科学地把握好“三维一体”的教学要则,使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为便于对“三维一体”评课要则的记诵,特用四字句概说如下:
语文姓语,必须牢记; 语文人文,二者合一; 三维目标,融为一体; 三维之首,知识能力; 阅读教学,三三牢记; 听说读写,不偏其一; 如此为之,作文容易; 过程方法,课标新提; 经历过程,探究规律; 情感态度,为人根基; 有机渗透,春风化雨; 语文教学,风支时起; 看清目标,风浪不移
听课目的与听课类型
我们知道,听课是一种经常性活动,而每一次听课对授课者或听课者都可能有多方面的收获,所以听课很难说是一种单一任务的活动。但是每一次听课总会有所侧重,否则四面出击,什么都想干,不突出重点,效果就不会太好。为此,每个听课者在听课前都应首先明确听课的目的任务,选好角度,突出重点,使每次听课有相对的针对性,解决一两个主要问题。
听课的目的不同就决定了有不同的听课类型。一般领导者常见的听课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了解检查型听课
这种听课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校教学情况。首先了解教师执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情况,了解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改革情况,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身心状态等。甚至可以看到学校后勤工作是否有漏洞,如桌椅是否齐备,无损害等。同时也是为了督促教师的教学工作。这种听课带有“突然性”。是领导监督、督促教学的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形式。
这种类型听课可不预先通知,听课后也不一定要交换意见。另外,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问题,这种类型的听课,也可以采取蹲班跟踪听课。
二、指导帮助型听课
指导帮助型听课多数是对教学能力较差,新上岗的青年教师,或发现某些教师教学薄弱环节,领导去听课,尔后给以帮助指导,使这 些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要进行指导,校长就应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和教学经验,这种指导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领导要同教师一起备课,研究教材、教法、设计教案,必要时还要指导试讲。每次听课后应及时交换意见,只要可能,应连续听一段时间,直至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不足有了明显的改进为止。
三、总结推广型听课
总结、推广、交流课堂教学经验是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推广性听课,目的是帮助有建树的老师总结推广他们的教学经验。这类听课,主要对象是教学有造诣的中、老年教师。总结推广经验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是单项的,一般说来,单项更容易搞得深一些。有的总结推广型的听课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需要几个反复探讨、总结的过程才能够完美。
四、实验研究型听课
这种听课的目的在于进行教改实验,实验的课题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由学校领导提出。也可以针对教师进行单项实验提高。特别是领导对那些有志改革,敢于创新,不怕失败而乐于实验的教师,充分予以大力支持,感情鼓励。
实验研究这类听课对象一般应选择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骨干。要做充分准备,可由教师和领导共同讨论制定试教案,领导要抱商榷态度,同教师平等切磋讨论,然后老师试验,最后共同研究总结。因为不是实验研究,所以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领导不要指 责、埋怨,关于结论最好在经过反复试验后得出。
五、学习吸收型听课
对于领导来讲无论听哪一类课,都有一个向教师学习的过程。但这种类型听课主要指领导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听某一老师的课,从而来提高自己的欠缺,或学习某一教师的专长,听课的对象根据本人的需要与兴趣。听这类课的领导要放下架子,虚心学习,并要尽可能做到,课上听课,课下请教结合起来。
六、考核评比型听课
听这类课的目的是为了评定职称或评选优质课。听这咱课要按有关规定的条件,客观、公正、不还任何框框,结论力求准确。当然上述几种类型时报听课是相对而言,在实际听课过程中,一种听课活动,有时也能完成几项任务。如有时听课既是了解情况,同时也是指导帮助教师。
听课方式的选择
听课方式是指听课者所采用的具体听课形式与方法听课类型与听课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同的听课目的,决定了不同的听课类型,不同的听课类型又决定了要采用不同的听课方式。
一、同备课,再听课式
这种听课的方式,实验性、指导性的听课类型运用较多。
二、先打招呼,再听课式
这多是总结、了解性听课,目的在于了解和掌握教师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和一个阶段的教改情况。
三、“突然袭击”式
这是一种检查了解性听课,目的在于真正了解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工作态度。这种听课能督促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尤其对那些学生和家长反映大,教学成绩差的老师的课,应特别采取这种听课方式。“突然袭击”式的听课不宜经常使用。
四、重点反复式
这多是指导性听课,目的帮助教学能力较低的教师提高教学能力,适应教学需要。有时也是为了培养典型教师所开展的工作。
五、指定内容式
这种方式多为检查、评估性听课,目的在考查教师的独立处理教材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
六、个人备课调讲式
这是领导把教师请来,让教师作模拟课,然后进行个别指导。这 种模拟就是现在普遍开展的说课活动。
七、集体备课试讲式
集体备课试讲式,虽然对教师压力大些,但有很多好处,它可促使你主动学习和钻研,使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学上得到较快的提高;它对熟悉教材,掌握教材,运用教材,更加全面,集思广益,取人之长等大有裨益。
八、应邀式
这种方式也多为指导性听课,目的在于鼓励和保护教师探索课堂教学规律的积极性,并帮助指导他们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
九、横向比较式
这种方式多为评估型听课,目的在于鉴别同年级教师教学水平,了解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是为了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经验。
十、分层次,分别指导式
在一所教师较多的大学校,由于师资水平、教学经验管爱好特长的差异,领导听课不能千篇一律地对待,可以根据青年、中年、老年教师分层听课,分别指导。
第三篇:商业资料八年级语文教研组总结
A thesis submitted to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
初中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已经结束了,我们语文教研组在学校教导处的直接领导下,在全体语文教师密切配合下,以《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认真总结、反思,深入探索课堂学习的有效途径,不断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目标,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工作。
首先我们教研组全体成员做到学好理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教研组每位成员认真学习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通读了一、二本理论专著,如《教育学》《简明课程基础教育读本》《新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等,围绕“减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热点问题,结合语文教学实践,通过专题学习和讨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各备课组均至少阅订一份语文报刊。平时,语文教师要坚持通读二、三种语文教学研究刊物,及时了解语文教学的动态和语文教改趋向,开拓视野,拓宽语文改革思路;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吸收并消化他人的先进的教育经验,不断练好自身的语文教学“内功”,从而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师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教研组每位成员均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并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学习重点,讲究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努力做到了:自觉学习理论,深入研究探索,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使理论学习落到实处,卓有成效。我们教研组所有成员在本学期继续加强学习,进一步转变观念。通过不断的学习、讨论、交流,教研组全体成员提高了思想认识,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以良好的师德形象立足教育。刚开学,我们每位老师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了解了每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为让老师能更好的学习、实践新课程理念,我们开展了新课程理论下的课堂教学标准讨论、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论文和案例评比,以多种方式来学习新课程,把握新课程。从而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课堂观、质量观。平时正常开展备课组活动,师徒结对活动,每位积极参与教研组、备课组的公开课、研讨课,积极听课、思考,努力做到跨学科听课,通过上课、评课、听课,努力提高了教学水平。
我们语文教研组老师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室,学习先进模范教师的报告。本学年,我们听取报告“新理念、新教材、新策略”,对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学生是主体”有了新的认识。听了报告,我们语文老师都深有同感,那就是教材是载体,作为语文老师,要通过这个载体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语文老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一篇带多篇,让学生扩大篇章的积累,教师要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养成读书的习惯,教师要引领孩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有一副好口才,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我们还集中组织学习了特级教课堂实录。开学之初,我们就组织学习了特级教师的作文课、阅读课的课堂实录。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评点,消化、吸收。从特级教师的课中,我们学到了语言表达的规范、精练,明白了语文课要出新,更要扎实,要把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自主实践巧妙地结合起来。
其次我们教研组在常规教学中严格做到狠抓常规、改革教学、提高效率 在常规教学中我们要求每位老师落实学科教学常规,重点是抓课堂教学常规的落实。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关键是落实常规,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本学期,在对照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认真学习先进经验,牢固树立教师的服务意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陈旧、呆板、单调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和设计科学、新颖、活泼、开放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语文课堂教学追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重视创设教学情景,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决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研究和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努力促使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备、批、辅、改、考”各环节中,我们认真完成,不走过场。
1、制订教学计划。开学一周内各备课组认真制订好教学计划。
2、精心备课。(1)加强在个人备课基础上的集体备课。教师在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重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备课形式。①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踪——课后交流。②集体备课要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研究”(研究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研究“双基”能力的训练、研究教法与学法、研究学情与对策)和“五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作业量、统一检测内容)。(2)授课前认真编写教案。(3)做好课后小结和分析,及时总结经验,反思失误及其原因,寻找对应策略。
3、认真上课。作为语文教学,课堂上我们力求做到:①教学目标明确。②教学容量和课时安排合理,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③教师做到善“启”善“导”,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方法恰当;④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⑤阅读课上要留有让学生感知、朗读和背诵课文的充足时间,使学生在课堂既能“书声琅琅”,又能“议论纷纷”;⑥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各类学生学有所得。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定的教学应变能力;重视指导学生记好听课笔记,并对听课笔记作检查、评价。
4、规范作业。(1)布置作业以学生的实际为依据,作业的难度、数量适中,注意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及分层布置。(2)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8次,每次作文,训练目标力求单
一、具体。(3)教师及时、认真批改学生作业,重视作业讲评,讲究批改实效。每次批改有成绩和日期,有订正。
5、搞好分层辅导。(1)辅导要分层次。指导优生要深化知识内容,发挥特长。对中差生要有辅导计划,分析原因要中肯,措施要得力;辅导形式可多样化,大多数的问题集体辅导,个别问题个别指导,也可采用提供资料、小组共同学习、同学帮助等办法进行。(2)切实抓好语文综合性学习和课外活动:本学期因时间较紧,我们主要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开展了以下一些课外活动:硬笔书法比赛、讲成语故事比赛、古诗文背诵比赛、作文比赛等。
6、重视教学评价。(1)教研组老师极重视评价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率、巩固率和运用率。及时检查教学效果,重视教学反馈。(2)评卷后统计必要的数据和各题得分率,进行试卷和教学质量分析、讲评,并及时查漏补缺,进行巩固练习。在教学常规中,我们立足对教材内容,班级学生特点,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特长等进行研究,目的是想通过有效的教学规范,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在本学期继续加强常规调研,确保减负增效。本学期,教研组配合学校通过听课、抽查备课笔记、作业批改等多种方式,检查了常规落实情况。加强集体备课。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做好年青教师的传、帮、带工作。组织公开教学活动,搭建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提高了全组老师教学水平。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兴趣小组活动,拓宽了学生视野。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本学期八年级语文教研组先后举行了讲名人故事的比赛活动。举行了绘画书法比赛,还举行了“中华魂”的征文活动和古诗词默写竞赛。
第三、重视培训、加强交流、促进专业发展。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得以实现:
1、读书。多读语文课程理论、专业杂志、文学史学经典著作;
2、写作。多写教学论文,及时总结教学经验;
3、研究。多研究语文课堂教学,多研究教材,多研究学生。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更是教研组常抓不懈的工作。我们主要从两方面来抓:一是做到“三给”:给机会;给动力;给时间。二是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老教师多主动关心、帮助青年,让青年教师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心情愉悦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不断提高处理教材、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提升学科教学质量,提高研究能力。这样,本组的几位青年教师都在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总之,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组的工作还存在不少不足:如个别老师的作业量有时有过多的情况;教育科研还要真正重视起来,还应让多的老师积极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科研型的教师科研队伍。
第四篇:优秀教研组资料
近几年来,在县教研室和学校领导的关怀下,我们语文教研组得到了不断的成长和发展。现在,我将我们教研组建设发展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介绍
我们语文教研组现有10位教师,其中小教高级教师6位。本组有着很强的年龄结构优势——有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更有敢于创新的青年教师。因此,教学工作中,大家善于合作,能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更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潜能,每位成员都制定了个人的发展规划,有着明确的工作目标,教育教学中,严谨治学,充分体现了尽心尽职、开拓进取的精神。平日里,大家都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努力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二、几点具体做法
(一)立足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了有效促进研修,提高素质,我们组采用“自我研习+同伴互助”的校本培训模式。自我研习强调教师的个人反思。我们组全体教师坚持写教学反思,通过反思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增长教师的思考力和感悟力。同伴互助即把个体的研究引向集体的研究,这也是我们教研组的基本组织形式,我们的同伴互助分为日常性和定期性两种:
(1)随堂课探讨,教师结对,问题会诊等是教师群体同伴互助的日常行为。
(2)定期性的同伴互助包括公开课探讨、理论专题学习、同构异课等方式。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围绕教育教学典型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研讨,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此外,我们也常争取机会让本组成员有机会“走出去”学习。
在传统的校本培训之外,我们也引进信息新技术,搭建网络学习的平台。2008年1月,我们教研组建立了个人教学博客的申请制度,每个成员都积极的参与博客建设,不断的上传资料、参与讨论。在培训学习中,我们也力争在县级的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上台实践,以促进我们专业成长。07、08两学年中,我们组成员共执教了3节县级公开课,受到了县教研室领导的好评。
(二)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
教研活动是我们成长的舞台,努力提高教科研水平是我们的目标。每学期的教研组活动,我们每个人均会积极参与,共同学习。
为了有效开展教研活动,每学期初,我们一起讨论分析情况,才制定切实可行便于落实的教研组工作计划。每学期的教研活动形式,我们都尽量做到形式的多样,研讨的有效。
我们的活动形式除了公开课课堂研讨、理论学习外,还有观看名师录像课当场写评课稿、命题讨论、教学质量分析、课题研究汇报等。
教研活动时间一般定于每周三下午,每次教研组活动,由主持老师根据学期初制定的教研主题,自选内容,提前一两天准备相关的材料,组长要求所有成员做好参与发言准备。在每次活动中,大家都能各抒己见,发表意见,有所感悟。如每次的课堂研讨课活动时。由教研组长作好通知、安排等工作,使参与教研活动的人数最多,保证本组教师全部参加。课后教研组长主持组织评课、说课。因为都是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而且相互了解相通,在评课中,都能直言不讳的进行评价与指正,所以在每次教研活动后,在教师中都能引起广泛讨论,在讨论中碰撞出了无数教学灵感的火花。这不仅是对上课教师的一种帮助,对全体教师也是一次又一次的提高教学水平的学习。应该说每次的教研活动的效果都是比较好的。我们的教研活动是一个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展示的舞台;更是一个教师积累教科研素材的资料案例库。
在每次教研活动中,我们十分重视资料的收集。每次教研活动,组长负责做好活动纪录,收齐好材料,如课堂研讨课详案执教反思主评评课稿、专题讨论资料、质量分析材料等,并在期末时对所有的材料进行整理汇编,教与教务处存档。
(三)狠抓常规教学,规范教学常规管理
(1)、坚持每月进行一次教案、作业批改、学困生辅导等方面教学常规的全面检查。本学期,教务处根据《县市教学规范化达标》相关要求,重新修订了《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制度中对教师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等都做了更详细更严格的要求。每月教研组都要根据相关要求进行认真的检查、记载和反馈。对检查中发现的个别存在的问题,教研组长及时、当面的与成员进行交流、探讨,以求教学常规的更规范。
(2)、坚持抓好听课,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都要达到15节以上,并要有详细的评课。我们每个人一本《教研组活动记录本》,要求成员平时都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理论、业务学习,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学期末要上交《教研组活动记录本》教研组检查并量化赋分。
(3)、坚持写好教学反思。要求每位教师每月教学反思数量要达当月教学总量的三分之一,并至少写四篇篇幅较长、有质量的教学反思。这么多年来,每位教师都能坚持写教学反思,通过写教育反思,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情况,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四)、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业务修养
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才有持续进步——这是我们信奉的真理。为了确保学习效果,我组采用多样化的学习形式。首先,认真学习把握《新课程标准》,体会其中的“精华”所在。我组每学期每次活动的第一项内容绝大多数都是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业务知识。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求教师以自学的形式不断的进行业务学习。在学习中准确理解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想,坚持一切“以学生为本”,探究新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为教师们更好地投身于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每年订阅《小学语文教师》是雷都打不动的事。
(五)、优化课堂教学,构建基本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极力倡导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教研组在新课标指引下,开展了《构建“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研究中摸索出了“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基本教学模式。基本模式是“自学质疑——激趣导入——合作交流——反馈归纳——深化创新”,在小学中高年级运用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我们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在基本模式的大前提下,初步探索出几种变式:①以小组合作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诱导阶段——探索阶段——交流阶段——反馈阶段;②以自主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入阶段(讨论发现和提出问题)——展开阶段(通过讨论学习掌握和解决问题)——总结阶段(用讨论来总结规律)。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的参与这种课题研究,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06、07学年中,小组合作课题和成员独自承担课题,县级立项的有1个,目前正在审批之中,另有2个课题初显成效。现在在研课题3个,其中李世连的老师《语文后进生的转化研究》课题和校长负责、语文组成员参与的《农村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研究》和《激励性评价》也在同步进行。我们参与实践课题研究能力可以说不高,但我们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是高涨的,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总结教学规律、教学模式,力求探寻最优教学模式,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五)、重视校本教材的开发。我们组的李世连和张云老师围绕教材中的环境保护内容深入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并根据本县、乡、村的具体环保现状编写了适合本县小学中、高年段学生学习特点的《环境保护》校本教材,受到了县级相关领导的一致好评。今后我们将继续组织力量开发校本教材,在构建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框架方面作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三、重实效、开创性的开展活动
(一)强调课后辅导及作业批改的质量
批改作业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件繁重的工作,每天都要用大量的时间来批改作业,采用的形式是统批、面批、学生互批、讲评等,每位老师还都利用中午午休及下班后的时间针对学习成绩差、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他们的工作态度令人钦佩。教学质量测查反馈分析、期末质量分析等踏实的教学常规取得很好的成效,对学困生和特长生教师有效开展分层辅导活动。在作业设计和布置上采用分层作业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二)“青蓝工程”活动有特色,青年教师成长快
一直以来,我校领导都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青蓝工程”活动在我校开展得有声有色,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研组先确立“青蓝工程”互助对象,让中青年教师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形成“青蓝工程”的互助体。青年教师随时可以去听“老”教师的课,也可以随时请教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老”教师也会认真听青年教师的课,并要求从教学设计的拟定到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落实,都提出中肯的意见或合理的建议,给青年教师留下一片广阔的学习空间。另外,语文组还为他们创造校内公开课、校际公开课的教学机会,让青年教师在这些活动中不断检验自己、展示自己,从而提升自己。到了期末的时候,语文组要求“青蓝工程”成员撰写出活动小结,确保了这项活动的实效性。这种“青蓝”的方式让这些青年教师从思想态度的转变、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整个课堂的驾驭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显然,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提高了整个语文组的实力,为我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切实的保障。在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的青年教师汤军,他勤学好问,经常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取经,所以在短短的几年内就迅速成为 “学科骨干教师”、“教学能手”。这一切无不证明我们的“青蓝工程”活动是成功的,这种方式是可取的,它将成为或已经成为我校语文组活动方式的一大亮点,一大特色!
四、教研成效
1、教师师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每个成员尽心尽职工作,努力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师德水平。教研组内人人比先进,学先进,在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中,我们组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了长足进步,涌现了许多先进个人,06——09三学年中,教研组成员中获县级以上荣誉共有11人次(省级3人次;市级8人次)。其中李世连老师获市级“优秀班主任”称号,张云老师多次被评为“宁陕县优秀教师”,谢细珍老师被评为“安康市杰出警嫂”,张云、谢细珍、汤军老师被评多次评为“县教学能手”,李世连、陈武荣、汤军、孙庆猛等老师多次荣获质量统测优胜奖。组内其他教师的教学成绩也都名列网络学校的前列。(具体名单附后)
2、组内教师都把关注学生成长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行为习惯,在各位语文老师的努力努力下,我校学生的语文基础较扎实,语文能力取得较大提高。学生在各项比赛中成绩喜人,在县级以上各类语文相关竞赛中,约有12人次获奖。其中六年级谭林、黄文静、邓月、陈锋塬同学获得全国小学生语文能力竞赛获国家级二等奖的骄人成绩。
五、今后努力方向
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兄弟学校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发展。共同探索,共同成长,搭建出绿色成长的一方天地,构建起优秀的语文教师群体,这仍旧是我们语文教研组不懈的追求!
获奖情况
1、杨春亮:
市级论文三等奖一篇
2、李世连:
06年8月三年级语文成绩获县级质量统测一等奖
08年7月被评为市级优秀班主任
08年8月五年级语文成绩获县级教学质量统测二等奖
08年12月年小学六年级全国语文能力测试获教师知道奖(谭林、黄文静)09年6月《教师怎样做到爱学生》在《安康教育》发表
09年8月在全县教学质量统测中获四等奖
09年9月县政府授予“模范班主任”
3、孙庆猛:
08年论文《浅谈转化后进》获省级二等奖、09年获县局教学质量先进个人奖
4、王忠琴:
08年10县级论文一等奖、09年8月《浅低年级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获生教科所二等奖
09年3月在国家级《唐都学刊》中发表论文一篇
5、陈武荣:
07年12月《浅谈课外阅读教学的点滴体会》获中国教育系统论文评选二等奖
07年“四优”评选活动获县级论文一等奖
08年12月指导邓月、陈锋塬参加全国小学生语文能力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 08——09学全县教学质量检测中六年级语文获教学质量先进个人 06年9月《“自主、合作、交流”识字教学点滴谈》获市级论文三等奖
6、廖右明:书法大赛市级二等奖
7、谢细珍:市级论文三等奖、市级“优秀警嫂”
8、赵冬梅:市级论文《丰富情感,放飞个性》三等奖、课件《画》获县级三等奖
9、汤军:
质量优胜个人
县级教学能手
10、张云:
市级教学论文、教学质量奖、05年4月全国首届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三等奖、08年质量检测第五名、04、06年优秀教师、08年《创设愉悦氛围,让孩子快乐阅读》三等、05年共发表论文三篇
第五篇:语文教研组业务学习资料2018年上学期
长清区五峰山街道宋村中心小学
书香飘溢
浸润心灵
求实——深化语文课程改革之我见
上课、教学研究都要倡导“三实”——真实、朴实、扎实。
现在的语文课,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少。如不管需要不需要,都要使用多媒体,都要让学生表演。明明每人手里都有课本,却偏要把课文逐段打在屏幕上。明明自己朗读很好,却偏要让录音机代劳。为什么不可以让学生读自己的课本呢?为什么不可以老师自己范读呢?又如将合作学习与四人小组讨论等同起来,动不动就让四人小组讨论,还没有说上两句,又立刻叫停。这样的合作学习又有什么实效呢?一堂课,热热闹闹,却看不到扎实的训练,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学生又何所得呢?
教学研究中,也存在着追求浮华、不讲实效的问题。上研究课,追求观赏性,可看性,花样多了,务实少了。有些教学研究文章,追求所谓“学术性”,食“洋”不化,术语堆砌,故弄玄虚,让人读后不知所云。
我认为,上公开课,应提倡以平常心上常态课。搞课题研究也要倡导一种实事求是的风气。在课改中遇到的问题即是研究的课题,自己的教学实践即是研究的过程,教学的效果即是研究的成果。提倡迈开自己的双脚,走在自己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做研究,或者写文章,才是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于人有用,于己有益。
对于“训练”,在“课标”中似乎有点淡化了。其实“课标”所反对的只是过去充斥课堂的繁琐、机械的训练,是只对考试有用、而对终生无用的那些“题海战术”。如疲劳轰炸式的抄抄写写,连篇累牍地做模拟试卷……
擎一片蓝天 让雏鹰展翅尽翱翔 长清区五峰山街道宋村中心小学
书香飘溢
浸润心灵
我们还是看看“课标”上是怎么说的吧:“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感悟、积累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可见,属于基本技能的东西,如写字、读书、习惯等,还是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的。
习惯,不仅是指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就连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能力,也必须达到技能乃至习惯的程度,——也就是要形成张光鉴先生所说的“快速反应通道”,对学生才有实际的用处;离开了反复的练习和实践,达不到自动化的程度,就不能派上什么用场。这话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与实践。”
国外有一个统计资料很能说明问题。人对任何一个词汇或句子,都须要300遍以上的听说读写实践,才有可能终身不忘。而要想运用自如,其实践必须在1000遍以上。当实践次数达到3000遍以上时,这些词汇或句子就会被认定为母语。
我们强调的训练是基本的训练,科学的训练,活化的训练。这些练习是为了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是具有开放性的,是面向生活的,是具有挑战性的,是鼓励探究的,是有实用价值的,是能够激发儿童兴趣的。
2018年4月12日
擎一片蓝天 让雏鹰展翅尽翱翔 长清区五峰山街道宋村中心小学
书香飘溢
浸润心灵
有度——深化语文课程改革之我见
所谓有度,就是我们应当把着力点放在调整和深化我们的认识上,避免形而上学和片面性,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衡。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波浪式前进的。要实现重大变革,就得打破原有平衡,从而出现了新的不平衡。随着变革的逐步深入,和经过不断的调整,又建立起新的平衡,事物就是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前进。语文课程的改革也是如此。通过学习“课标”,认识提高了,理念更新了,便试图打破课堂旧模式,建立教学新秩序。当此破旧立新之时,难免会有一些失衡、失度乃至失控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
学习文本,适当地作一些拓展是必要的。但要防止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我们在听课中,经常可以看到过度拓展的情况。有个老师教《秦兵马俑》,让学生收集秦始皇的有关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可是老师却用了大半堂的时间让学生各自展示自己的资料,并节外生枝地讨论“秦始皇的功与过”。这就远离了文本,拓展得有些过了头。
比如多媒体、表演的使用,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读书是主线,应以读为主,以表演、多媒体助读,运用多媒体、表演要把握好一个“助”字。有的老师上《蘑菇应该奖给谁》,还没有让学生读课文,就开始放多媒体——反映故事情节的连环画,然后说故事,提问题。这不啻是剥夺了学生训练阅读能力的机会。什么是阅读能力?就是“还原”文
擎一片蓝天 让雏鹰展翅尽翱翔 长清区五峰山街道宋村中心小学
书香飘溢
浸润心灵 字符号的能力。学生看多媒体虽然也弄懂了故事,但他是看多媒体“看懂”的,却不是读课文“读懂”的。我个人认为,在语文课上,多媒体一定要慎用。要用其当用,不可随便滥用。
2018年4月26日
擎一片蓝天 让雏鹰展翅尽翱翔 长清区五峰山街道宋村中心小学
书香飘溢
浸润心灵
“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由于个人素质的差异,解读新“课标”的能力不同,致使钻研出来的各种“推陈出新”的绝招也令人眩目。乱花渐欲迷人眼
与综合结太深的缘。如有老师处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忽略了这篇课文是如何遣词造句来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的,而是详细讲解了关于地球的知识和人类应该如何保护地球,把语文课上成了自然课;再如,《将相和》一文的阅读重点是如何从字里行间找到依据评价人物,说出自己的看法,并复述课文和学习课文布局谋篇的思路,但有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介绍当前的时代背景上,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至于语文课被“异化”为音乐、美术等大杂烩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一味地去搞课外延伸,“文理沟通”的潜台词是“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纵横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这样的所谓“综合”,实在是令人堪忧:学完一节课后关于语文的知、能、素养的收获得之甚少,学课文只不过是走马观花式地“到此一游”而已。这,还有语文味吗? 与人文攀太近的亲。如教一篇主题是“诚实守信”的文章,仅致力于如何懂一个诚实人的大讨论,充实理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上《落花生》仅努力于探究怎样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默默无闻的奉献的人,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读《鸟的天堂》仅注重于感受大榕树如何如何美丽,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读《山泉流过的地方》,深刻地体会
擎一片蓝天 让雏鹰展翅尽翱翔 长清区五峰山街道宋村中心小学
书香飘溢
浸润心灵 年轻的女教师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重要原由是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教《跳水》《称象》等课文时,仅着力于引导想出更多更好的救人或称象的办法,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上课时,漠视那人事、情感、性灵背后的“言语”,于是,课文学习完了,学生不会读意境优美的文字,不会品其间的精美诗句,更不用积累其间的语言运用于生活中的语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了。细细品来,与“人文”攀得这么近的课,还有多少语文味? 与多媒体贴过密的心。我们会看到不恰当的多媒体的课件充斥着各种场合的公开课、评优课,也殃及日常的语文教学。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的课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不仅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而且过于直观的视觉冲击,一再干扰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于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日薄西山”。学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思维时空在多媒体的泛滥展示中渐趋狭窄,学生对文本言语的感悟在多媒体的富有动感的演示中浅尝辄止……为了追求所谓的多媒体展示的视觉效果,而使言语的欣赏、积累、运用等本色的“语文学习”退出了语文课堂的舞台的做法,岂不是与有“语文昧”南辕北辙之嫌? 管中窥豹的失真之举已是“乱花渐欲迷人眼”,非“语文味”的教学与语文教学有多少补益呢?
2018年5月10日
擎一片蓝天 让雏鹰展翅尽翱翔 长清区五峰山街道宋村中心小学
书香飘溢
浸润心灵
删繁就简一树花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语文课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儿”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可谓是“删繁就简一树花”。那么,什么是“语文味”呢?我们还是从叶老的话中来领悟“语文”的内涵吧。
“什么是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有两个方面的本领要学习: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
叶老的“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也即“话”和“文”的合指。“语文”一词其实涵盖了人们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行为和“语言运用”的结果。那么按照“语言”和“言语”的理论,听说读写的活动及其结果,都应该属于运用语言的行为和产物,即是与“语言”
既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言语”,这么说来,“语文”的内涵是“言语”才合适。
于是,我还这样思考:
①“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为特定的教学对象。诚然,在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着眼点往往在于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是“得意忘言”
擎一片蓝天 让雏鹰展翅尽翱翔 长清区五峰山街道宋村中心小学
书香飘溢
浸润心灵 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目的不仅在语文负载、传达的内容,更在语文本身。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在认识上、情感上习得和积淀语感,而且更表现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如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春》,绝不是为了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识,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春色的,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其他课程(外语除外)是借助言语学习言语的内容,如数学课以数学原理即数学公式定理(一门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历史课则把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作为教学的内容……它们以各自不同内涵的言语内容为教学本体,唯独语文以言语形式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②“言语能力”——“言语行动”优化组合(人品、文品综合表现)的必然结果成了语文教学的目的。这里的“人品与文品”的优化组合不妨认为是“言语”与“精神”同构共生,即是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心灵世界携手走向丰妙境界。也就是说,既要丰富和优化学生的语言系统,使之拥有适合年龄阶段的言语能力,使之情趣情思越来越丰妙。但后者绝不是游离在外,必须是融入前者之中。
2018年5月24日
擎一片蓝天 让雏鹰展翅尽翱翔 长清区五峰山街道宋村中心小学
书香飘溢
浸润心灵
删繁就简一树花
众所周知,语文课是学习者接近、理解文字,感受文字的魅力,学习文字整合的诀窍,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的。说“白”一点,语文课是学习怎样把“话”说“美”,把文章写“美”的一门课。
由此来推断,“语文昧”是不是可以这样来定位呢?在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环境中,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润泽氛围中(否则就是机械死板的训练),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下,主要通过典型的“言语作品”(各种书面的、口头的、声像的)剖析、玩味和模仿,在各种(课内、课外的,单项、综合的,模拟、生活的)“言语行为”中,不断内化各种(知识的、思想的、情感的、精神的)收获,并较为成功的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以运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学习与生活)的“言语行为”之中。
也许有人会问我:如果这样来定位“语文味”的话,又如何去理解语文素养的目标呢? 我的回答是——语文能力是奠基性的,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质”的规定性得以存在、显现的基础,也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得以发展的依托,舍此不称其为学科。语文素养的三维目标中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都属于这一范畴;过程和方法,是知识和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途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是学科教育的重要目标,(不是语文课的本质目标)同时又是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的动力或激励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被赋予了新鲜内容,它指向发展个性、完善
擎一片蓝天 让雏鹰展翅尽翱翔 长清区五峰山街道宋村中心小学
书香飘溢
浸润心灵 人格的高层次目标。在这三维目标中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专职)任务。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文课对人的关注和培养不是空洞的,而是通过语言学习实现的。换句话说,语文课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的能力的训练达到对人的情感、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果没有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那语文课就没有开设的必要。学语文就是为了学习语言,为了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
2018年6月14日
擎一片蓝天 让雏鹰展翅尽翱翔 长清区五峰山街道宋村中心小学
书香飘溢
浸润心灵
咬定青山不放松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具有真正的“语文昧儿”呢?“以内养外”“补血养颜”——腹有诗书气自雄。“关关雎鸠”的爱情吟咏,楚辞世界巫风神话的幽怨对话,魏晋士子的生命自觉,盛唐之音的气度恢弘,宋元山水的迷我忘我之境,明清之时的纷繁世俗图景……我们需认真品味。老舍的文字是漫画,世俗风情,鲁迅的文字是木刻,力透纸背;余秋雨的文字是水墨,意蕴深刻;张承志的文字是油画,色彩浓烈……我们该细心欣赏。安徒生的童话以虚构之笔昭示给世人美所能达到的程度,巴尔扎克构筑一座座语言及命运的迷宫,艾略特打开了一片意象与文明的荒原……我们应默默体会。“平心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长自足”,让读书,这剂心灵的鸡汤,不断地滋养着曾经“气虚”的自己。“腹有诗书气自雄”才能为上出“语文味” 的课奠定基础。
“望闻问切”“调整良方”——探求庐山真面目。
教无定法,这儿只是向大家说明一般的课文教学的操作要义,以一斑见全豹:
第—,凭借例子——积淀语言,习得规律(1)预习入手,感知语言材料
按照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在教学程序安排上,就应该让学生先直接接触课文,而且应是整篇课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习课文第一步应该“通读课文”“知道文章之大概”。这就是让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让学生获得对课文的总体印象,以利于下一步学生居高临下对各
擎一片蓝天 让雏鹰展翅尽翱翔 长清区五峰山街道宋村中心小学
书香飘溢
浸润心灵 部分进行品读、领悟。
(2)品读领悟,重视语感培养
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接受其负载的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即表现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课文恰到好处的言语。入选课本的文章,文质兼美,特别是他们的言语更具鉴赏性。教师应有意识地将一篇作品的言语推至学生注意力的中心,体会运用——不是分析语言的表面特征(词性、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的神奇效果。品味点可以是文章中的精彩句段,可以是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可以是句式上的有意变化,可以是修辞上的别具一格等凝聚着作者的心血的言浯。品味的方法常用的是比较法,增删补换,和原文对比,显出优劣,再结合感情朗读,“使其言皆出于我口”“使其意若出于我之心”,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那么言语对象的形态、句式、语调、含义等自然就能够充分地内化为品读主体的语感图式之中。(3)熟读背诵,积累语言材料
学习语言,重在吸取和积累语言,熟读背诵是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也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成功经验。人们常以满腹诗书、“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来反映一个人的语文素质。之所以有这样的说写能力,就是因为语言积累丰富。否则,说写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语言积累的多少决定了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
2018年6月28日
擎一片蓝天 让雏鹰展翅尽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