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新闻标题“尽善尽美”一个标题的7次修改给我们的启示(定稿)
乐意说(19)
让新闻标题“尽善尽美”
一个标题的7次修改给我们的启示
山西记者站站长
王乐意
本报2月13日底条: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化工发展之山西篇(上)《清洁能源成就“晋善晋美”》。说实在的,这篇文章在见报之前,题目已经过作者、编辑、编辑部主任、主管社长反复推敲。但看到这个见报的成型标题后,还是让我眼前一亮,标题立意贴妥,文字饱满,皆大欢喜。随便提一句,也许多少有点得益于标题,该文获得了平时底条难评的A稿。
我这里记录了标题7次修改出笼的过程,见证了编辑、编辑部主任、主管副社长的思路和反复斟酌,我想对我们写作同行是有启发意义的。致于它的得失,就由大家来评判了。
标题的7次修改过程
第一次——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化工发展之山西篇(上)这篇文章,开始写的时候,第一次拟的题目是:《“气化山西”为城镇化“护航”》,但仔细推敲,又觉得平淡无味,没有把山西的特点概况出来。自己问自己,仅仅是“气化山西”,就能为城镇化“护航”吗?显然立足点不对。
第二次——我又把标题改为:《清洁能源:“新城市镇化”之新引擎》,一时颇感满意,可等稿子写的差不多了,脑子里倒觉得不是太好,可又说不清哪里不好。反复吟读标题,才发现“引擎”用的不太合适。对于引擎,大家都应该不陌生,以汽车来说,引擎就是整个汽车的动力源。那么,清洁能源能是 “新城市镇化”的引擎吗?要为动力,也应是互为动力。从这个角度理解,显然不准确了。清洁能源之于新型城镇化最多也是助力、支撑,或者推进。于是推倒重来。
第三次——我确定了新标题:《清洁能源:为三晋新型城镇化助力》的标题,把文稿发到了报社编辑。
第四次——第三次改的标题在编辑时,经编辑一部主任吴金慧修改的题目是:《清洁能源还三晋人美好环境》,这是第四稿的题目。此标题王晓云副社长看了后,觉得不够好,不够爽口。他提出修改建议:可考虑把“晋善晋美”放在标题里,因为这个词能更好地体现山西特色,并让危丽群编辑再找我沟通一下。
接到小危编辑的电话,我第一反应是作为上篇,是不是稍显“大”,过完美了一些,有把话说尽的感觉,这样下篇不好写了。细琢磨,觉得不仅可以,还挺不错。为什么这样说呢?“晋善晋美”蕴含尽善尽美。作为山西旅游宣传新口号,主题鲜明、文字简练、韵味传神、朗朗上口、方便传播。但现在显然已经不仅是宣传山西省旅游的一张“金名片”了。作为煤炭大省的山西,如何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山西省长李小鹏的目标就是:“晋善晋美”。可见,“晋善晋美”也是今日晋人的最佳选择,是晋人对社会、对国人的最好诠释和承诺。煤化工作为山西重要的支柱产业,选择新能源让三晋大地“晋善晋美”不也是行业的社会责任和新贡献吗。
第五次—— 我把标题改为:《清洁能源让三晋大地“晋善晋美”》,但我力主“晋善晋美”,加引号,并反馈给危丽群编辑,这是第五稿题目。
第六次——编辑小危看后,马上提出标题中“晋”字太多,建议改为《清洁能源助力“晋善晋美”》,并告诉我这个标题还需要编辑一部主任和值班领导最后审定。我觉得,如此改动,比我拟的第四稿题目要简洁,且去掉了题目中“晋”字的重复,已经蛮好了。我回复,OK了!
第七次——第二天一早,在本报电子版上,我看到的题目是:《清洁能源成就“晋善晋美”》。标题太大气了!这条新闻标题又改了一个动词,把“助力”换成“成就”,妙极了。我为之叫绝。该标题遣词凝练贴切,从内容到形式三者和谐统一。短短十个字,显得非常之大气。真是“大气不失精致,新颖不失特色”的好标题。
这样大气的标题就足以让读者看到,以清洁能源助力山西新型城镇化建设,使能源结构有一个实质性的转变,这一清洁能源其实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读罢标题,读者的思维会随着题目自然地升华到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人”的城镇化。激动之余,迅速询问编辑危丽群,标题如此“成就”,是哪位高手重彩,最后“画龙点睛”呢?当得知是一部主任吴金慧时,不禁为之莞尔心折。并没有为之惊讶,因为我知道,吴主任有这个实力,制题确是她的长项。
至此,这个标题经过7次改动,才算敲定。
可见,标题制作过程,是一个艰苦的思想劳动过程。从阅读稿件,构思命意,到遣词造句,往往是煞费苦心,几经周折。一个好标题,不仅是新闻的缩影,而且是编辑劳动的结晶。
标题好在哪里?
1、标题结构好。我们知道,新闻标题分为单一型结构和复合型结构。单一型结构:只有主标题,没有辅助标题。复合型结构:除主题外,还有辅题,即引题、副题或两者都有。《清洁能源成就“晋善晋美”》运用单一型结构的标题,是实题,意义完整,一目了然,独立成句,有动态词汇。具体说就是“行为主体+行为+行为客体”的句式结构,使人一看标题就能记住,使读者看过标题后,自然地想阅读下去。
2、标题字数正好。新闻标题制作要求必须简明扼要,不可罗嗦拖沓。新闻标题的字数以少为好,几个字十几个字为上品。移动视线获得的印象,不如不动的注视印象深刻。有学者研究认为,人眼的正常阅读最佳视角为25℃,一眼看下去而无须转动脑袋的字数为9个字之内,大于11个字,字号太小,不易引起注意。单行通栏标题的字数应该在在9——11个字之间(无论对开或者是四开)。该句10个字阅读视角较佳。简短的几个字,使文章主旨一目了然,而且层次分明。细细体会,令人不由感觉编者的炼字功力的确不凡。
3、标题句式好。我们在新闻标题中用得较多的句式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无主句等。不同的句式产生的效果不同,该句为陈述句式标题:陈述句式标题显得严肃,有气势。许多名记者都注重拟制大气的标题。
4、妙用名句好。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标题讲究修辞,就要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把标题制作得生动些、感人些、优美些。“晋善晋美”在山西乃至全国是脍炙人口的流传较为广的旅游宣传名句。用在这里,以生动形象的文字准确契合了文章主旨,吸引了读者眼球。整个标题见雅致,显地方特色,是一则好标题。
5、动词的运用好。写新闻,作标题,不外乎就是写人写事。新闻标题能否吸引人,固然在于事实本身,但深刻的思想能否与众不同表现出来,感人的事实能否生动勾勒出来,遣词用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则标题上看,“成就”两个字用在这里,可谓颇具匠心,可以说给整个新闻事实提了神。“成就”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作动词用的“成就”,它的指向对象必须是值得肯定、褒扬的事业。这里作动词用,指完成“晋善晋美”这项事业。非常好,赞!
修改标题之启示
我们搞新闻写作的,标题应该是我们无刻不在盘弄的东西。当然,偶然便得的得色标题也有,但大多是搔首弄天的情况。这条标题的修改制作过程,足以证明好标题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一篇很精彩有看头的好文章配以一个有生气显品位的好标题是我们记者、通讯员孜孜追求的目标。一般说来,我们写出的初稿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有必要进行认真的修改和润色。任何新闻稿件在没有编发之前,都是“半成品”,一个将“半成品”制成“成品”的过程就是新闻稿件题目的修改过程。
那么,怎样修改标题呢?
1、读一读。初稿写成后,读上几遍,一边读,一边思考,并把自己觉得拗口的,语意不顺、缺字少词的地方,随手改过来。
2、比一比。把自己的初稿和同类文章中的优秀题目对照、比较,反复揣摩,然后加以修改。
3、放一放。对初稿一时改不好或把握不足时,先放上一会,再拿出来看看。这时,一些毛病就有可能很快发现。
4、看一看。自己改不下去时,可以请旁人帮助看一看,或听取他人修改意见后,自己再动手改。
以上“读、比、放、看”这个过程就是遣词造句的过程。在个过程中何处着手锤炼标题文字呢?
1、改变叙述方式,使标题简洁;
2、压缩与概括标题中可有可无的内容;
3、删去标题中可有可无的词和字,严禁出现重复字眼;
4、尽量在主题中回避字数太多的人名和地名。
以上谈了一得之见,谁说标题是小技呢?亦有大义存焉。这是我很重要的一条得益。但改题之法因文而异,因人不同,不可单一的运用,要综合运用。我们说,新闻标题具有揭示、阐明、评价新闻内容的作用,新闻标题虽简短,却可以传达极为丰富的信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即所谓“额宽目明文半成”。因此说,无论如何,制题必须高度重视修改这一环,通过反复推敲、加工,使标题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精粹、完美的高度。假如你觉得你写的一篇文章已经“至善至美”了,那么,请你标上一个“尽善尽美”的标题吧——要像给孩子起名那样下工夫。
第二篇:一个贪官给我们的启示
一个贪官给我们的启示
公元1750年5月28日,有一个孩子在京城西直门内的驴肉胡同里降生了,父亲给他取名叫善保。这个出身满洲正红旗的孩子,祖上曾经在太祖、太宗入关时建立过赫赫战功,而他的父亲又将世袭的爵位一路迁升到了福建副都统。这样的出身,似乎已经注定了他锦衣玉食的生活,平步青云的仕途。然而,命运之神却和他一次次开起了玩笑。三岁时,母亲生下弟弟后难产而死;九岁时,为官清廉的父亲又撒手人寰;家中的财产被小妾们瓜分殆尽,他们兄弟俩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若不是一位老家丁和父亲的一个偏房保护,他们将会被赶出家门。
从命运的宠儿一下子变成命运的弃儿,这种巨大的落差使他难以接受。在家里,他成了小妾们欺辱虐待的对象;在学校,他经常遭人嘲笑打骂。这样的生活中,他看惯了别人的白眼,尝遍了世间人情冷暖。慢慢地,他学会了忍耐,学会了世故。他一直在等待,等待有一天可以出人头地、飞黄腾达。终于,乾隆皇帝的出巡给他创造了这样的机会,从此他便仕途宦海一路扶摇直上。
这个孩子就是和珅。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嘉庆四年,和珅被扳倒,从和珅家中查抄出白银八亿多两,玉石珠宝、奇珍古玩无数,让世人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富可敌国,随后和珅在狱中被赐死。可是,世人只知“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只知他贪尽国之富贵,使大清走向衰落,他是历史的罪人。却都不知道才华横溢的他,也曾有过大济苍生的理想,也曾继承了父亲的一身忠骨,也曾一心想两袖清风。
我们都错误地以为,和珅只是个不学无识的贪婪之徒,可事实并非如此。据史料记载,和珅饱读四书五经,诗书棋画无所不晓,精通满、蒙、汉、藏四种语言,还懂英语,而且武艺高强,是当时难得的文武全才。编纂《四库全书》,总负责是他,我们敬佩的纪晓岚只是他手下的一员而已;**进京面圣,充当翻译的是他;外使马戈里尼来访,用英语流利交谈的是他;皇帝出巡,鞍前马后护驾的还是他。这样一个希世之才,叫乾隆怎能不喜欢。于是,功、名、利、禄便都接踵而来了。
起初为官时,和珅还是个难得的清官。既不向下属收受贿赂,也不向上司巴结讨好。替朝廷查福康安、福长安贪污案,李侍尧贪污案,协办关税,和珅都曾立下汗马功劳。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一身清白的他变成了朝廷和百姓的蛀虫呢?我想,应该是权利。在那样一个“人治”的社会里,手握生杀大权就等于拥有了一切,无上的权利使和珅从公正清廉渐渐走向利欲熏心。
今天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从和珅身上得到一些启示呢?身处教育一线的广大教师似乎在学生面前也拥有着绝对的权利,上课、改作业、排座位、排名次、选班干部……在学生和家长眼里,教师好像掌握着学生的“生杀大权”。于是,一部分盲目的望子成龙、盼女成风的家长就都把孩子成功的赌注押在了老师身上。请老师吃饭,给老师送礼物,甚至是现金交易,以为老师真的可以运用自己的权利来改变学生的命运。在重重糖衣炮弹的攻击下,我们一部分同仁就迷失了自我,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可以真的主宰一切。
和珅的经历对我们来说,也应是前车之辙。权利在任何社会都会有,可权利之下所滋生出的既有和珅的贪赃枉法,也有包拯的一身正气,关键在于当权者的思想意识,是把权力当成为民请命的的桥梁,还是把权利当成贪污腐败的纽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被称作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想,我们最该做的是一轮明月、两袖清风,不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身体力行真正成为学生灵魂的领路人。
“清风伴我行”征文
一个贪官给我们的启示
姓名:王
单位:商州区杨斜中学
电话:
地址:商州区杨斜镇初级中学亚红2885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