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花园口决堤后的黄泛区:一千多万老百姓什么都吃
花园口决堤后的黄泛区:一千多万老百姓什么都吃
核心提示:黄泛区内的饥馑从1938年夏天,就正式降临在黄泛区灾民的头上,尽管灾民们早已预见到漫无尽头的饥荒,他们极尽可能地节省存粮,三顿变两顿,两顿变一顿,馍改成粥,粥改成稀汤,但千俭万省的粮食终究还是会吃完,他们开始吃谷糠麸皮等平常来喂牲口的东西,然后他们又将目光转向动物界,猫、狗、蛇、鼠、青蛙,小动物被吃光后,传统常识认为可以吃的野菜,也早已作为辅料和粮食一道吃光。灾民们开始打破常规,吃那些以往无人吃过的植物,尽管可能冒着生命危险也在所不惜,他们要以那些畜生都不吃,以往只能当做肥料的东西,来填入他们饥饿之极的肠胃,梦想以此来维持生命,度过灾荒。凤凰卫视7月16日《凤凰大视野》节目播出“大河上下:花园口事件实录
(五)”,以下为文字实录:
花园口决堤后 新闻大战在中日之间激烈展开
陈晓楠:军政部长陈诚率先出击,在武汉召开了中外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揭露”,黄河决堤的事件“真相”,他声色俱厉地谴责日本飞机无视国际准则,公然地野蛮轰炸了我河南花园口黄河大堤,造成了堤坝垮塌和黄河改道的人间残剧。紧接着军方就组织中外记者前往经过一番伪造和修饰的花园口决堤现场去参观。当然了,日本人也不会甘心被人泼上这样一桶脏水,一场新闻大战在中日之间激烈展开。
解说:花园口决堤后,一场掩人耳目的宣传在中国新闻舆论界展开,从6月12日开始,《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等全国各大报章,均先后按照中央社的电文作出如下报道,敌军于九日猛攻中牟附近我军阵地,因我军左翼依据黄河坚强抵抗,敌遂不断以飞机大炮猛烈轰炸,将该处黄河堤垣轰炸一段,致成决口,水势泛滥。致使新闻界众报一词,作出这种宣传的是蒋委员长6月11日下达给程潜的一道密令。其中第一句就是宣传敌飞机炸毁黄河堤,收到密令当天,商震就命参谋处将事先早已拟好的电文发向中央社,这样一来就为花园口决堤的对外宣传,确定了基调。连中国共产党的《新华日报》,也参加到对日军暴行的声讨中,号召赈济受灾同胞。
渠长根(《功罪千秋花园口事件研究》作者):等到国民政府宣布这个消息的时候,确实在世界舆论上引起了很大的一种反应,首先就引起了日本媒体的反应。它们坚决的批判,然后出来澄清事实,非我所为,不是我们干的,是中国人自己做的,是中国的军队自己做的。所以两国的媒体互相挞伐,力争来洗清这个罪责,都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
解说:花园口决堤的消息,引起世界各国舆论的关注,面对中日双方的各执一词,各国驻武汉的记者,给国民政府出了一道难题,他们纷纷要求到花园口实地采访,这是蒋介石和陈诚始料不及的,外国记者的要求不能拒绝,为了让他们确信黄河决堤是日军飞机轰炸所致,蒋介石命令程潜在记者去花园口之前,制造敌机轰炸的现场,并在记者到达时进行一场军民抢堵表演。
渠长根:这个军事演习搞得非常的逼真,让当地的老百姓也参与,搞了很多的大炮、士兵穿上伪装,就是把这个现场做得更加逼真一点而已。这是21号,22号和24号,中外记者团先后两次到现场来进行考察。
解说:抢堵演习的第二天,一群外国记者在国民党中宣部官员的带领下,来到新八师师部所在地,国外记者到达现场时,“军民联合大抢堵”已经开始多时,他们看到的场面颇为壮观,大堤上下,人山人海。号子声、呐喊声响彻云霄。由于天气炎热,许多民众干脆赤膊上阵,士兵也索性脱掉军装,无论军民,各个表情认真,煞有介事,使得堵口场面不仅壮观而且真实感人。但国外记者到大堤上,只是对轰轰烈烈的抢堵现场,拍了几张全景照便分散而行。开始用生硬的中文,向陪同人员、民工和士兵问这问那。
渠长根:这个在现场的人有新八师的官员是一部分,新八师的士兵也是一部分,中国士兵是一部分,黄委会的水利工作人员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当地的老百姓,还有其他的一些行政官员,所以记者问这些官员的时候,他们都吞吞吐吐,不置可否,甚至不知道该说什么?老百姓就拒绝回答这个问题。但是从这些被问答者,吞吞吐吐的这个回答状态,新闻记者们实际上也就敏感的捕捉到一点信息了,如果真的是日军所为,这可以理直气壮旗帜鲜明的讲出来,就可以了。所以现场这两次现场的考察,令中外记者团们看到了其中的端倪。
黄河洪水大泛滥 中国军队对日军展开大反击
解说:尽管国民政府在对外宣传上下了一番工夫,但不久在美国《华盛顿邮报》上,一个名为尤金·西蒙斯的亚洲问题专家撰文指出,我相信这是中国人运用了一种古老的战争谋略,人为制造黄河改道,以遏制日本人在北方战场上继续进军的胜利之势。我认为这个重大战略已经奏效,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日本军队在中国的进攻,将显得力不从心和困难重重。
李东朗(国民党史研究专家):那么从短期来讲,它阻止了日军南下直冲进攻郑州,占领郑州的企图,日军开始南下主要是从最后打武汉,占领郑州再打武汉,因为武汉当时是国民党主要机关的所在地,花园口决堤在黄河水的阻止下,日军的这个战略计划,它就不能实现了。因为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黄泛区。重武器、机械化部队它是不方便通过的,所以从直接的目的,阻止了日本南下直冲武汉的战略计划。另外也对日军呢,大水一下子发下去,把日军占领的一些县城都给围困,给日军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解说:在花园口决堤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在延安发表了《论持久战》,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特点,预见抗日战争必然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而在六月底,蒋介石在对英国伦敦《每日快报》的记者发表谈话时,除了谴责日本人的残暴侵略行径,重申国民政府保卫大武汉的决心外,他也指出,中国军队之后退,不能称为日本之胜利。反之日军人数经济方面,均将因之更感困难。这个讲话透露出,国民政府的对日战略的重大转变。正面战场也开始进入“长期抗战”的战略相持阶段。
花园口决堤造成“黄泛区”遍地现饿殍
陈晓楠:可以说黄河决口,为岌岌可危的郑州防线一时解了围,本来正坚守外围阵地的东北军一部,已经弹尽粮绝了,随着侧翼友邻阵地的相继陷落,他们坚守的那个小镇也被敌人团团包围,蒋介石从武汉下令说,郑州守军哪怕战至一兵一卒也不许放弃,后退者一律以逃兵论处,格杀勿论。据说当时这些官兵都拔出了大刀片子,伤员人人怀揣着一颗,当时被称为是“报告弹”的自杀式手榴弹,就准备和阵地共存亡了。就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本来正轰得起劲的日军大炮突然先后哑了声。几辆气势汹汹的坦克战车也陆续停止前进,掉头往回跑,这惊得本已抱着必死决心的中国官兵莫名其妙目瞪口呆。
到第二天他们才知道,原来黄河决堤冲垮了敌人主力,淹没了他们后路,阵地这才得以自动解围。一场大反击在洪水泛滥的同时也激烈展开。
解说:根据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宣传,日军轰炸黄河南岸大堤,致使花园口赵口决堤的消息传出后,处于抗战中的中国军民立即受到了极大震动,全国各大媒体和新闻机构纷纷发文发电,一面揭露日军暴行,一面声援支持河南受灾民众,使得处于抗战前线的官兵士气大增,更激起了豫东民众的抗战热情,他们纷纷组织起来,成立了游击队、看家队、自卫团等武装团队,三里一司令,五里一队长,名目繁多,热气腾腾。
而中国军队趁势开始对豫东地区的日军发起反攻,武汉大本营向第一战区发布命令,至少四个集团军掉头扑向京汉铁路进行战略扫荡,对进犯我中牟、新政、尉氏、长葛等地之敌发动全线反击,第三军团在尉氏县城包围了日军第十六师团一部约一千余人,而长葛县政府本来早已奉命组织抗日自卫队,撤进深山打游击,此时也趁势冲下山来收复失地。据当地县志记载,激战多日,缴获大批敌人遗弃的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仅用马车就拉了三大车,自卫团军官手中,全部换成日本“三八式”步枪,每个分队还配备了日本轻机枪。
李东朗:根据日本战史方面讲,它是损失了七千多人,这是一个具体的数字了,就被水淹了的有七千多人,这是直接的目的了。那么更长远的一个战略意图就是形成了一个黄泛区。那么机械化部队,重武器在这样的地方它是不好通过的,那么徒步或者简单的背一支枪,那可能走就好走,但是重武器,当时的武器,重武器比较笨重。那么它需要一个驮马,需要有汽车,需要这样的,在这不好通过,所以这个形成的天然屏障,黄泛区这个天然屏障,甚至在很长时间里就阻隔了日军进攻郑州的战略计划。解说:与泛区击敌同时展开的是一场发生在苏豫皖百姓身上的大迁移,6月8日也就是新八师在大堤上掘堤的第二天,花园口一代村庄中的老百姓陆续开始迁移,行动最快的是有钱人家和店铺老板,他们害怕财产被大水冲走,于是雇人用马车、独轮车,将家中衣物或店中货物运走。通往西边的大道小路上,逃难人群络绎不绝。
渠长根:前期就朝西逃,从方向往西去,往西去呢,后来就顺着陇海线乘坐火车往西去,到了郑州到了洛阳到了西安甚至到了兰州,也有一部分到了南洋,到了湖北,还有到了重庆的,就是往西往南,主要就是往西,这在方向上来看是非常明确的,因为往东是日占区,往南是所谓的山地也不方便,所以就往西去。
解说:时值六月,麦子已经泛黄,即将收割,许多百姓因舍不得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庄稼,仍守在家中,他们尚怀一丝侥幸,希望黄水不要流过自己的村庄,但6月9日大堤响过震耳欲聋的炮声后,多堤南下的黄水彻底打破了他们的幻想,大堤附近的京水镇等村镇,于大堤决口当天就遭洪水侵袭。不愿弃家逃荒的百姓,原本还指望寨墙能挡住洪水,在前一天已经把寨门用土堵好,但随着水势越来越大,土墙经水一泡很快出现断裂,接着轰然倒塌。
李老道(花园口事件亲历者京水镇村民):他扒口的时候,京水是一个寨,一个大寨,寨离大堤还有二三里地,这京水镇转这一圈是八里地,这个寨就这么大。这水开始靠着北边流,它慢慢冲大,慢慢越来越大,越来越大。后来把京水镇也冲塌了。
解说:京水镇的百姓们呼天号地,脱家带眷,趟着已经没过膝盖的黄水向西逃命,急乱之中,有的人连一点粮食也没有带出,除身上穿的破衣烂衫之外,全部家当付诸黄水。不过数日,这座有着数百户人家,曾经繁荣一时的小镇,便有三分之二的房屋被洪水冲毁。
李老道:就我们家都塌了,整个我们家都塌了,他家也塌了一半,就咱们这,就咱坐这水都是几丈深的水。
解说:上游水道比较狭窄,水也比较浅,黄水到来时,人们还可以趟水逃过,越到下游水流幅面越宽,越也越深,花园口东南方向的下游村庄,转眼间被洪水淹没,来不及撤离的百姓,有的坐在床上,有的趴在门板上,有的抱着一个木箱,冒着大雨在急流中沉浮。
李老道:在那饿死人可多了,这个周围,你看路西在那盖那一幢楼,他家整个八九口人都饿死了。
解说:花园口决堤后,汹涌黄水携带大量泥沙奔腾而下,之后数年,每到汛期,黄河泛滥不断。豫东、皖北、苏北地区,受灾面积达三万平方公里。受灾人数达1250多万,其中390万人出逃,89万人死亡。尽管国民政府也曾采取补救措施,开展救济工作,但杯水车薪。渠长根:那么救济,国民政府的救济,在这个时候呢,做的工作就稍微多了一点,比方说有这么几种情况的,一,发现金,每人一块钱。但实事求是的讲,这一块钱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当时的一块钱只够买两个馒头,买了两个馒头,从此以后再也不管你了,这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来讲,是做得很不到位的。
解说:从1938年花园口决堤,至于1947年春天花园口复堵成功,在这近9年的时间里,洪水、瘟疫、匪患、蝗灾、严寒、饥饿,像一条条毒蛇死死缠绕着黄泛区人民,不断夺走他们的生命。
陈晓楠:花园口决堤彻底打乱了日军的阵脚,它们沿平汉铁路南下会攻武汉的企图,化为了泡影,在稍事整顿后日军改变了线路,沿江淮水路围攻武汉,武汉附近地区,成为了中日两国军队厮杀的一个新战场,而在中国的北方,新黄河就成为了一条天然的屏障,把日军阻隔在了黄河以东,分别占据黄河东西两岸的中日双方,开始了长期的对峙,国民政府在黄泛区西安修筑了堤坝,用意呢就是要把滔滔的的洪水,赶往东边的日军的占领区,而对岸的日伪政权也不甘束手待毙,他们紧急的征集了民工来修筑堤坝,于是,一场驱赶洪水的筑堤竞赛随之展开。可是也就在中日双方修建的大堤之间,在黄水泛滥横行的区域,那曾经生存在这里的一千多万中国老百姓又将何去何从呢?
解说:1938年6月花园口决堤后,黄河水夺堤而出,循小河、经过淮河最后汇入长江,洪水前锋流经豫东、皖北和苏北地区,在黄淮平原肆意狂荡,在之后的数年间,黄水奔腾,淤塞淮河河道,每年汛期时,黄水都会回流倒灌,淹没田野,漫溢湖泊,堵塞交通和航运,形成了穿越豫皖苏三省44个县的黄河泛滥区,人们将其简称为“黄泛区”。
自1938年花园口决堤,至1944年日军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在这6年间,在黄泛区内的中日两国军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役,然而在黄水泛滥的数年间,黄泛区存在着日伪统治和土匪横行,到处沙丘堆移,地表突兀凸凹,无法耕种。加之1942年和1943年发生的旱灾和荒灾,在黄水泛滥的五万四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迷离着一幅长长的饿殍图。
李老道:那几年那灾害多得很,有蚂蚱吃啊,蝗虫,多得很,那庄稼,那个这东南一块12亩地,我们那年种的高粱,那高粱都成熟了,已经成熟了,就是准备打了,河又涨了一回水,这给地,水,没法收。那蚂蚱一夜给12亩地吃得干干净净。光吊杆,蚂蚱吃的。那一年逃荒要饭的多得很,那你没有啥吃。
解说:黄泛区内的饥馑从1938年夏天,就正式降临在黄泛区灾民的头上,尽管灾民们早已预见到漫无尽头的饥荒,他们极尽可能地节省存粮,三顿变两顿,两顿变一顿,馍改成粥,粥改成稀汤,但千俭万省的粮食终究还是会吃完,他们开始吃谷糠麸皮等平常来喂牲口的东西,然后他们又将目光转向动物界,猫、狗、蛇、鼠、青蛙,小动物被吃光后,传统常识认为可以吃的野菜,也早已作为辅料和粮食一道吃光。灾民们开始打破常规,吃那些以往无人吃过的植物,尽管可能冒着生命危险也在所不惜,他们要以那些畜生都不吃,以往只能当做肥料的东西,来填入他们饥饿之极的肠胃,梦想以此来维持生命,度过灾荒。
渠长根:西方有很多新闻记者例如白修德等等,美国的英国的法国的很多记者都来到中国,采访了这些事情,采访了河南的难民,那么他自己就看到一些情景,人吃人,这个陆地上的动物吃完了就吃草,草吃完了去吃树皮,树皮也吃完了吃什么,就只有吃人了。然后还有卖人,卖人怎么卖呢,论斤卖。
张海林(尉氏县二郎庙村村民):我记得清清楚楚有几个年轻人,用那个脸盆啊,过去那个破洗脸盆,过去的洗脸盆不是铜的嘛,一看里头煮的是小孩腿,这么一截腿。
解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复堵花园口使黄河回归故道,再次被提上日程,本来黄泛区的百姓在水里泡了7年,而逃出去的人们也思念故乡。堵口是一件民心所向之事,然而国内爆发出的新的政治危机,使国民政府和共产党解放区在要不要堵口,以及堵口的时间方式等具体问题上,产生了矛盾。
自黄河在花园口改道南下东流枯竭后,冀鲁豫三省的人民,就开始在故道区域定居、开发、生息,7年后的1945年,故道已然形成较为稳定的生活景象,其中600多公里的地段,在抗日战争中变成共产党的控制区。因此黄河回归故道牵扯到国共双方的势力范围,从而复杂化为一个敏感的政治、军事问题。
渠长根:我们看从1946年3月份起,国共两党就围绕着要不要堵口,怎么堵口,是先堵口后复堤还是先复堤后堵口,就是是先让黄河故道的老百姓迁出去,把大堤重新修起来,还是说先堵口,就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在进行着讨论和谈判。从1946年3月份先后经历了四次谈判,签订了开封协议、菏泽协议、南京协议和上海协议,最终议定是堵口复堤并行,同时进行。这边一面进行堵口,那边一面进行居民的搬迁安置工作。
解说:达成协议后1946年2月,花园口堵口复堤工程局在花园口正式成立,3月1日在联合国救济善后总署,中国分署派的十几名外籍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下,正式开工,参加施工的职员有260多人,基本工人900多人。
樊全亮(花园口复堤工程人员):那水深得很,堵的过程中淹死三百多人,掉里面他不叫捞,美国人不叫捞,他为什么不让吭声呢,他害怕一吭声有影响都不干了,就是这样。最后那水都不怎么流了,向山东流了,不向京水镇流了。
陈晓楠:1947年3月15号凌晨4点钟,花园口合龙,黄河回归故道,“花园口事件”算是就此告一段落,长期以来国民政府对“花园口事件”始终是讳莫如深。1949年蒋介石兵败大陆,“花园口”的历史真相,依然深藏在重重政治黑幕之后,不许再提及。直到蒋氏父子相继去世,一些已到了耄耋之年的国民党退休官员,高级将领,比如何应钦、白崇禧、冯玉祥等人,他们都在回忆录当中,披露了这段鲜为人知的事件的内幕,让我们也能够借此来还原,来再现那些惊心动魄的民族灾难,无论是事件的亲历者,还是近代史专家们,当他们回顾整个“花园口事件”的时候,他们会一次一次地反问,如果那时不决口,如果我们的抗战能够再坚定坚决一些,如果,有很多个如果。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如今的花园口黄河大堤一片和平宁静,有情侣在此牵手散步,有孩子们在此玩闹嬉戏,也有九旬的老人在晒太阳的时候,向过往的游客讲述当年的逃难经历。而屹立在花园口黄河大堤上的决口遗址,如同我们民族肌体上的一道触目惊心的伤口,向后人昭示着,那段空前惨烈含义深远的苦难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