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申论热点,你会喜欢
2012年申论热点集中汇总
2012年公考申论热点:鼓励人才自由创新 以自主创新谋求全面发展
纵观古今,秦国因极力推行“商鞅变法”而使国力昌盛,以致最终实现一统天下的伟业。而清政府闭关自守,摒弃改革创新,终致丧国辱权、泱害国民。故此,创新是发展的推动器,惟有加快自主创新才能谋求全面发展。“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曾高屋建瓴强调。而至今日,我国虽步入经济快速增长的上升期,但却凸现出许多有关创新水平低下以致阻碍发展的问题。据报道,中日双边贸易规模、最大的30种商品中,中方具有比较优势的很少,多数是日本具有优势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创新水平偏低是我国目前亟待正视的问题。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创新观念落后、创新能力不高、所需人才匮乏、体制不健全、科技水平较低等决定性因素阻碍发展。观念是创新的源泉,落后的思想只会阻碍发展,又谈何发展?所需人才匮乏,创新主体力量薄弱,只能是捉襟见肘,想促进社会快速发展谈何容易?创新能力低下、体制不够完善、科技水平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又如何促进发展呢?社会终究是向前发展的,落后就等于挨打。那么该如何才能提高自主创新水平,使我国步入更快发展的轨道呢?
首先,务必提高创新观念,在思想上有新突破。观念乃创新之本,失去创新的观念,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政府要重视创新者的个性想法,鼓励创新者积极探索,帮助扶持创新事业的发展。破除旧的传统的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科学的发展观念。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营造一个“创新光荣”的社会氛围。
其次,务必创新先进技术,在生产力上有新突破。邓小平曾高瞻远瞩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政府应成立专门研究技术开发的部门,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创新工作。并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发明创造新技术,开创新领域,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务必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在保障创新力度上有新突破。创新需要有环境,需要有健全的体制做坚强后盾。及时出台有利创新的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拨款资助等倾斜性政策。坚持走政企分离的道路,鼓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法制法规,保障和维护创新成果。依法惩处侵犯个人、法人创新产权行为,行为严重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务必推行人才强国战略,在人才使用上有新突破。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培养、任用。企业要搭建充
分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鼓励人才自由创新。高校要加强人才的创新能力培育,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同时企业与高校应加大相互交流的层面、层次、广度、深度,创新出更多科技文化成果。“长城非一日之功,创新非片刻使然。”政府要从打造“服务型政府“为出发点,导航创新方向,维护创新环境,为社会培育出更多的创新人才,为实现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而不懈奋斗!
2012年公考申论热点:产品质量监管
从2010年1月21日起,丰田部分车型先后爆出踏板门和刹车系统都出现了问题,随后丰田大规模召回问题车辆,据初步估算,此次丰田召回的汽车已超过1000万辆。
自2004年起,我国第一个有关缺陷产品的召回法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开始施行。此后,《儿童玩具召回管理规定》、《食品召回管理规定》、《药品召回管理办法》等也相继出台。2010年3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加强汽车产品质量建设、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总结世界汽车产业的经验和教训,企业要加强质量并建立召回制度。
召回事件严重影响到丰田乃至日本汽车的品牌形象。召回制度是一种崭新的法律制度,它需要与中国现行的合同制度、产品责任制度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相衔接。召回制度不仅依赖于企业的自律和政府的他律,还依赖于市场竞争与政府监管之外的第三种力量——消费者遭遇缺陷产品时的制衡能力。
建立产品召回制度,不仅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促进消费,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可以促进企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更能体现出社会的责任感。同时,对于维护我国消费者经济利益也有巨大促进作用。
2012年公考申论热点:教育体制改革
一、背景介绍
教育问题是每个公民都非常关心的问题。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发展的不协调,教育体制的僵化等多种原因,导致学生上学难、家长择校贵、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多种问题。2011年1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要求部分地方以及院校开始新的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教
育体制的改革,从人民大众关心的重点入手,以机制和体制传销为着力点,以以人为本的核心发展理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合理规划和统筹教育资源,实现人民教育为人民,坚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
二、文件体系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分为三个大的方面,分别是专项改革试点、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其中,专项改革试点又分为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教育投入机制这十个改革方向;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民办教育四个方面;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的内容按照《通知》第一部分专项改革试点的十个方面进行了更为具体的阐述。
三、重点措施
《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里面有非常多具体的措施,按照每个不同的改革方面有各种不同的方法。但是,将《通知》中的各种措施集中起来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办学管理体制改革。其改革重点在于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以新的制度机制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有效解决择校问题,实现公平教育。同时,加快推进学期教育工作,解决入园难问题。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探索分类管理、分类指导等多种新制度新举措。
第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机制,完善教学质量标准,注重和实践的结合;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注重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第三,办学模式体制改革。改革高校的办学模式,探索高校联合办学,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研究所共建等新型模式,使高校办学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同时,坚持办学模式的多元化,加大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形成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鼓励和推动民办教育的体制改革,为其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四,办学保障体制改革。创新教师的培养机制,对教师的发展与流动进行制度性引导;建立和完善教师准入与退出机制,以及教师的等级评价机制。探索政府收入统筹用于优先发展教育的办法,完善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体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
2012年公考申论热点:加强道德建设
道德贵在“知行合一”
助人为乐者扶危济困,见义勇为者挺身而出,在社会中诚实守信、在岗位上敬业奉献、在家庭中孝老爱亲„„317名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的事迹,勾画出一个时代的道德天际线,也唤起人们对高尚的渴求与向往。
人皆可以为尧舜。无论是捐赠240毫升“熊猫血”的职员,还是送还走散雇主货物的“棒棒”;无论是扎根华山之巅18年的气象站副站长,还是36年如一日照顾6位老人的农村妇女,这些道德模范的候选人,都是身边的普通人,并不生来比我们更高尚。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以更加宽阔的胸怀对待名利和得失。他们不平凡之处,是在帮助别人中得到内心喜悦,在奉献社会中获得成就感。他们是高尚的,更是快乐的。这种高尚可望可及可敬可学。
观念与行动,只有一步之遥。对于道德,每个人都有感触和思考。然而,仰望星空,仍需脚踏实地。我们感慨社会冷漠,却是否也在陌生人社会中奉行以邻为壑的准则?我们喟叹道德不彰,却是否也在他人伸手求援时犹豫不决?说到底,道德的目的不是感动,而是需要更积极、更主动的践行。
读一读这些候选人的事迹,让他们成为我们校准人生方向的航标,让他们成为社会不断前行的灯塔,这或许才是评选道德模范最重要的意义。
2012年公考申论热点:建设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背景: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内在地需要而且必将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有人说,我们讲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现在又强调要建设和谐文化,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和谐。和谐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只有由一个处于主导地位的先进文化来引领,才能实现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上也是和谐的。先进文化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这些不同的文化样式、文化门类和谐统一,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有人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它与和谐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根本。文化总是在阐释和表达一定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核心价值就是其中最本质的部分,它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和谐文化的内核,没有它,和谐文化的“神”就散了,就失去了灵魂、迷失了方向。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要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来体现、来反映、来传播。就像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来体现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必须体现到和谐文化建设中,让人们在日常的文化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理解、认同。
也有人讲,建设和谐文化,是不是要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今年清明节,一份关于“将汉服定为国服”、“奥运会上中国汉族运动员应着汉服入场”的网上倡议书引发了人们关于应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的讨论。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曾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成长,至今仍然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也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文化丰富而厚重的思想资源。时下流行的传统文化热,如呼吁重视中秋、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如一些通俗地介绍传统文化的讲坛和人物一路走红等,都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在更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但继承不是墨守成规,更不是全盘复古,而是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还有人问,建设和谐文化应如何看待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优秀的文化成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我们要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和谐文化建设之中。但学习必须以我为主,借鉴不是照抄照搬、盲目认同,否则必定“水土不服”甚至迷失自我。必须立足国情,使和谐文化在顺应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中,始终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和谐文化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
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经济不发展,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就会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同样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和谐文化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包含着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蕴涵着科学发展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在现代社会,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发展,不应该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应当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也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那种单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提高,甚至不惜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代价的做法,是与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发展背道而驰的。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和谐文化来指引和推动。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帮助人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又快又好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人们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二、建设和谐文化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需要。文化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这种交流、交融、交锋不仅发生在国际而且发生在国内。对不同文化的冲突、碰撞、摩擦,如果不注意协调、妥善解决,就会引起思想混乱,甚至导致社会危机。和谐文化强调各种健康思想文化相互借鉴、相得益彰,主张在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建设和谐文化,必将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壮大,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有效避免因认识差异引发社会动荡;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动融合、相互促进,使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业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
三、建设和谐文化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由于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个体背景的差异,各阶层之间、各种社会组织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既需要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的法律调解机制,也需要思想文化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思想文化、道德规范对人际关系具有调解和整合的功能,社会越是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越需要发挥思想文化、道德规范沟通思想感情、调节人们行为、整合社会关系的作用。和谐文化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反对相互敌视、相互欺诈、相互对抗。建设和谐文化,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就能够形成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认识、处理社会关系的新方法,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就能够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和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处事准则,在处理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时,互谅互让、友好协商,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
四、建设和谐文化是促进人的心理和谐的需要。和谐始于内心。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在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加大,这既能够激发人们奋发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也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特别是当个人遇到某种挫折时,甚至会产生怨恨、仇视的情绪。人们精神上的这些不健康因素一旦变成极端行为,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谐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实现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和谐的文化源泉。通过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哺育,必将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促进人的素质提高、精神解放和全面发展;必将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
“建设和谐文化”的对策:
一、建设和谐文化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文化建设,确保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和谐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都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和谐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穿到和谐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使其深入人心,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二、坚持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应把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
三、积极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近两年,中央新闻媒体相继推出《永远的丰碑》、《时代先锋》、《劳动者之歌》等栏目,让人们回顾光辉历史,走近时代英雄,体验崇高与感动,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置身何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上的资讯每天都像潮水般向我们涌来。往小处说,它悄无声息但势不可挡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往大处说,它对于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社会和谐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新闻媒体应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弘扬新风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四、和谐文化建设要体现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上。当今社会,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是人们放松心情、滋养心灵的“润滑剂”和“减压阀”。一部优秀的电影,给人享受,给人感动;一首好的歌曲,给人力量,给人鼓舞;一段精彩的相声,给人欢笑,给人启迪。人民需要文艺,时代呼唤着文艺的大繁荣、大发展。建设和谐
文化,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断繁荣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同时,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镇文化,让人们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美好的生活。
五、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重视尊重规律、休养生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重视家庭和睦、融洽相处;在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重视睦邻友好、互利互惠。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仍然是衡量人们道德素质的重要尺度,为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丰富而厚重的思想资源。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在历史提供的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要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得以新生。继承不是墨守成规,对体现和谐思想的传统文化资源,必须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六、建设和谐文化,还需要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据统计,目前我国网民已超过1.6亿,这意味着不到10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生活娱乐、互动交流。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快捷方便的同时,也被诸如色情、暴力、诈骗等有害信息的传播所困扰。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成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崭新课题。应继续深化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健全网络道德规范,引导广大网络从业人员和网民加强自律,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逐步健全管理机制,加强科学、依法、有效监管,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的网上精神家园。
2012年公务员申论热点: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背景资料】
近几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从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地沟油等事件看,大凡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基本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监管缺位、执法失语。“牛栏关猫”式的监管往往是事后诸葛亮,疲于救火,疏于预防。最近,地方政府开始积极应对食品安全问题。北京、广东、上海、浙江等地确定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到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推行食品安全整治区(县)长负责制。江苏、内蒙古、宁夏等地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危害以及防范、惩处等措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李克强出席食品安全工作专题会议研讨时,强调要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制品安全法》,攻坚克难,深入持久推进重点整治,坚决把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正常生活的食品安全工作抓实抓好。
【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健全。首先食品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不明确,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差,有些法律法规规定的宽泛,有的甚至过时,对实际问题约束力较低;第二,食品法律法规对于违法犯罪分子的惩处力度较小,法律效力不够,相比西方国家缺乏威慑力,使得一些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
二、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指责不明确。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方面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监督管理部门多,如水产品的监管就涉及到包括渔业、质监、食监、卫生防疫、检验检疫和工商等部门。部门间的职能交叉、重复执法、重复抽检、执法缺位、监管空白等现象较为突出,部门之间形不成合力,监管责任难以落到实处。
三、食品质量安全的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各类检验机构数万个,行政色彩浓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检测设备、检测技术落后,很难为食品质量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此外,由于部门障碍,检测报告的法律效力不被广泛承认,造成了检测资源的不必要浪费。而不同环节的检测,必然导致监管效果的不同。如工商部门为了整治流通市场食品安全,制订了一系列商品安全管理制度,并且试图通过进行经常性的市场抽检发现问题。但由于处于管理链条的最末端,发现问题时危害往往已经造成。
【解决食品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监管措施。要加大监管力度,确保食品安全市场的有序发展。因此,要试试长效监管,不定期检查和多部门联合检查的模式,层层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和应急预案,全面加强食品市场的日常巡查监管。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完善投诉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借助高科技设备和技术,提高食品检测的精度。
二、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对违法犯罪分子作出明确规定,加大惩罚力度。
三、提高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全力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把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证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认真做好食品安全相关工作,并要总结以往食品安全工作的经验和不足,加强各地区、各部门的协调工作。
四、坚决加强对小生产作坊的整治。加强对食品生产过程的控制。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食品生产规程,将其贯彻到从原料进入、加工制造直至产成品出厂的全过程中,保证产品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2012年申论热点:我们究竟该如何环保
伴随着“呼呼呼”的声音,锋利的“机械手”伸向黑色奔驰车,刺穿车身,砸破玻璃,随即将整个车子压扁„„9月22日“城市无车日”即将来临之际,“中国首善”陈光标又火了一把。9月16日,他在自己的公司提前过起了“员工无车日”,给员工发自行车、骑车补贴,还亲手将自己的一部还有3年才报废的奔驰车当场销毁。(9月18日《宁波晚报》)
最近媒体报道“中国首善”陈光标为宣传“城市无车日”将自己还有三个才报废的奔驰车当场销毁,引发了社会上关于如何环保的讨论。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思路分析:这是一道社会现象谈看法类,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社会现象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需要商榷的地方。对于此类试题,就要求考生首先要对这一社会现象所带来的影响全面的概括;同时还要分析此类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做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将不利影响最小化,将积极影响最大化。
参考答案: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过度开采、汽车大量增加等,环境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空气质量严重下降,酸雨肆意,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部分海岛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而许多人们的环保理念淡薄,加强环保理念的宣传势在必行。
陈光标高调砸车宣传无车日引起了广大的社会关注,当然也引起了就如何环保的争议。对此,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
一方面陈光标的高调环保行为,改变了传统的环保宣传方式,尽管有“作秀”的嫌疑,但客观上吸引了群众的眼球,有利于唤起人们淡薄的环保意识;而且他在提倡环保的同时还给员工发自行车、骑车补贴等,号召员工以行为来践行环保理念。
“陈光标砸车环保”事件客观上反映出当前相关部门对于环保宣传工作有待加强,宣传方式需要革新。因此,相关环保宣传部门应积极采取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环保知识,宣传环保理念,改变人们落后的认识,提升民众的环保意识。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砸车环保”,尽管砸掉的是三年就报废的奔驰车,但依然不值得提倡。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但我们更希望是理性地去看待,去践行环保事业,共同捍卫我们的家园。如能将车变现并发动员工组织一个专门的环保活动,如“千人自行车一事环城行”来号召更多的人参与环保活动。
2012年申论热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背景: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推进经济适度增长、繁荣市场、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工业协调发展、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推进经济结构和产业技术升级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对实现我国“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融资困难。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由此带来信贷市场的“道德风险”,金融部门为降低“道德风险”,必须加大审查监督的力度,而中小企业贷款“小、急、频”的特点使金融部门的审查监督成本和潜在收益不对称,降低了它们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积极性。同时,我国中小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上,很多中小企业仍实行家族式管理的企业治理结构,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信用意识淡薄,加大了贷款风险,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二、经营管理者素质不高,技术人才匮乏。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人才的优势,尤其是技术骨干人员的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但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不强,难以吸引人才,也难以支付人才的高额待遇。同时,部分企业管理者观念保守,缺乏谋发展、思进取的创业意识和充分挖掘市场潜能和利用市场信息的能力,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三、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多年来,国家一直强调发展大企业,大企业在融资、税收、土地使用政策方面有诸多优势,而中小企业在这些方面得到的支持相对较少。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能够激活市场竞争,增进效率。从经济学上看,完全竞争是最有效率的市场形态,而完全竞争的条件之一就是市场存在众多的企业。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的参与市场竞争,能提高市场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能够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大企业趋向于以资本代替劳动,而中小企业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要吸纳者。此外,中小企业还以其特有的灵活性,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直是困绕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农民收入上不去,农村市场就难以启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就受到制约。而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私营、个体企业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更是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方向,大大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一、拓展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动力。鼓励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在注意信贷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保证贷款质量的同时,切实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同时建立多种资金来源、多种形式参与、多层次结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扩大担保覆盖面,简化手续,降低费率,完善风险分担和商业化运行的机制。
二、鼓励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落实国家有关创业的优惠政策,支持社会各类人员创办中小企业,加快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新产品,采用先进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并引导、促进中小企业利用科研成果,提高技术水平,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搭建中小企业的人才引进平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是实现科技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政府要牵头定期举行人才招聘会,积极为中小企业搭建平台,引进人才;对于进入中小企业发展的人才给予一定的经济资助,使企业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要鼓励民营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技术院等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此外,中小企业自身也要完善制度,健全治理结构。中小企业要主动推动自身制度多元化和社会化,实现治理结构合理化。规范财务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能正确反映财务状况的制度,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同时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培育企业家的信用意识,打造诚信企业,建立信用信息平台。
2012申论热点:逃回北上广 【背景材料】
1、这两年,有关逃离“北上广”(北京、上海、广州)的话题受到社会关注。最近,媒体报道,当初一些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又逃回来了。当初因为高房价、高物价、限购而逃离“北上广”,到逃回“北上广”继续打拼,以实现自己的梦想,颇有戏剧性。“逃离”又“逃回”,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能够帮助这些年轻人克服高房价等压力,又再次回到这些非常不易居的城市? 2、2011年5月5日,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发布。市统计局副局长、市人普办常务副主任顾兖州认为,虽然流动人口迅速增加对城市管理带来挑战,但北京经济社会的发展客观上也离不开大量涌入的高端人才和服务型人员。另外,大量正值壮年的流动人口进入,降低了北京人口构成中的男女性别比,也延缓了人口老龄化进程和劳动力枯竭为特征的“刘易斯拐点”临近。
【热点分析】
问题及其成因
1、表层原因:(1)低收入高房价,限购令使一线城市房价有所回落时,二三线城市成为领涨全国房价、房租的“主力军”;(2)地方重人情、关系,办事相对缺少公平公正。(3)二三线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不足,精神贫乏,生活单调,年轻人觉得很孤单。
2、深层原因:(1)二三线城市产业布局、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缺乏科学规划,依赖投资拉动GDP,高学历人才的岗位和机会少,发展空间有限。(2)“北上广”市政管理中权力制约和舆论监督相对有力,社会相对公平公正。(3)公共资源分布不平衡,二三线城市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影响——危害性或意义
1、加重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资源、环境、城市人口管理和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的负担,使其宜居条件更
加恶化;另一方面,补充、优化了一线城市人才资源,有效克服其人口老年化和城市老化,增强了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2、减少了二三线城市转型发展的人才、技术资源,使其发展活力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当地就业和社保压力。
政策与对策
1、调整产业结构。中小城市要转型发展,就要调整产业布局、优化经济结构,为年轻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2、解决体制问题,营造公平环境。加大内地、小城市和农村的开放程度,建立公平、有序的社会结构,营造平等、公正的竞争环境,多为社会中低层成员创造向上流动的机会,为年轻人搭建更大的就业、创业舞台。
3、统筹区域平衡发展,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公共财政和金融要在一线和二三线城市之间合理分配,着力加大对中小城市的扶持力度。
4、国家要始终把调解收入分配和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2012申论热点:预测之实名制 【背景材料】
材料一
从2012年1月1日起,全国所有旅客列车实行车票实名制,旅客须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购买车票,并持车票及购票时所使用的乘车人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免费乘车的儿童及持儿童票乘车的儿童除外)进站、乘车。
今年春运期间,火车票售票实名制不仅有效遏制了倒票活动,而且对网上追逃、打击流窜犯罪起到了积极作用。记者13日从铁道部公安局获悉,今年以来,全国铁路公安机关通过旅客实名购票查获375名公安部网上在逃人员,占铁路公安机关查获在逃人员总数的56%
材料二
继去年杭州发生快递爆炸事件后,广州天河区再次发生了快递包裹炸弹案。一系列的快递爆炸案再次将快递要否实行实名制的话题推向台前。据悉,公安部自前年在绍兴县试点快递实名制,至今已有一年多。试点证明,实名制取得了实效,公安部准备在全国推广。
正在绍兴县试点的实名制流程是:客户先出示身份证,业务员将有关信息输入电脑,然后开包检查、核实寄递物品,最后收件人出示身份证接收快递。这一操作程序虽然繁琐了点,但能够确保安全投递,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
据绍兴县警方透露,该县有70多万外来人口,贩毒吸毒现象较为严重。自试行快递实名制后,毒品犯罪现象得到了遏制。去年年初,绍兴警方通过倒查寄递企业寄递物品的收发信息记录,从而准确锁定了一名走私易制毒化学品犯罪嫌疑人,并成功侦破两起通过寄递方式贩运毒品的特大案件。之后涉毒、涉爆物品很难渗透,“寄递物品收发实名制”对震慑犯罪分子有明显效果。
材料三
北京市2011年12月推出《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规定》提出,“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微博用户在注册时必须使用真实身份信息,但用户昵称可自愿选择。新浪、搜狐、网易等各大网站微博都将在2012年3月16日全部实行实名制,采取的都是前台自愿,后台实名的方式。在7日召开的贯彻《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座谈会上,北京市网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3月16日将成为北京微博老用户真实身份信息注册的时间节点,之后未进行实名认证的微博老用户,将不能发言、转发,只能浏览。
材料四
去年末今年初,有关福建省福州、厦门、三明等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简称药监局)规定须实名购买紧急避孕药的新闻,成为舆论关注热点,并引发公众的广泛争议。其实,早在2009年年底,福建省药监局就出台了相关规定。不过,福建省药监局在去年年底取消了此项规定。
有关专家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实名制出现了跟风、搭便车的现象,一些不需要实名
制的领域也大肆实行实名制,导致实名制泛滥。一位律师指出,实名制泛滥的背后,其实是行政权力的滥用,职能部门出台实名制规定应慎重。
【热点分析】
观点: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实名制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方式,在一些领域实施有它的必要性,像在社会安全领域,可以一定程度上阻止不法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实名制实施出现了跟风、搭便车的现象,一些不需要实名制的领域也大肆实行实名制,导致实名制泛滥。“像自行车已经属于大众消费品,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实行实名制,其逻辑何在?”
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陈家建:“就政府部门而言,出台实名制规定本意往往可能都是好的。”但是绝对不能让实名制成了个筐,什么问题解决不了都往里装,“像购买紧急避孕药这种涉及个人隐私的领域,实在没有太大必要实施实名制。这既造成公共行政资源的一种浪费,收效也不见得大。紧急避孕药实名制对非法终止妊娠究竟有多大遏制作用,实在是让人怀疑。药监局如果真想管理这种行为,应该从厂家、销售商入手,加强监管,而不应该从广大消费者入手,这是本末倒置。”
某专家指出:“有关职能部门患上了实名制依赖症,把所有人都进行了有罪推定,认为实名制是解决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公众则患上了实名制恐惧症,一听到实名制,就觉得这可能是行政权力侵犯个人权力,有关职能部门靠影响公众生活增加了谋利手段、操作空间。彼此处于一种相互不信任的关系。”实名制已经泛滥,使得老百姓“闻实名而骂”,反而增加了推进一些有必要的实名制工作的阻力。
措施:
一、将普及安全知识、树立安全观念、强化安全责任、提升安全技术、完善安全立法等措施结合起来,从根本上筑起信息安全的防线,化解网络时代的“密码危机”。
二、通过行政权力推行包括网络实名制在内的所有实名制,必须从长计议、慎之又慎;首要的是,必须强调实质正义,确保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和威胁,这是公共安全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石;
三、推行实名制必须广泛征求民意、达成广泛共识、符合法律和行政程序,并建立反应及时的纠错机制。
四、进一步完善个人信息的保护体系,厘清和明确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各种机构在保护个人隐私问题上的职责所在,以打消公众对实名制的重重顾虑。
五、一些全国性大举措,各方借力的可行性要论证充分,力求使一项举措涵盖更多领域,以最小社会成本,获取最大收获,某些公共事务,包括城市诸多综合治理项目,需更多地从宏观层面,进行科学设计提高决策收益。
2012申论热点:社保卡新功能 【背景资料】
2011年8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社会保障卡加载金融功能的通知》,决定在社会保障卡上加载金融功能。今后人民群众可以凭借社会保障卡更加便捷地享受社会保障待遇和金融服务,实现便民、利民、惠民的目标,对于创建节约型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8月底,人保部副部长胡晓义在介绍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的相关工作情况时表示,如果将社会保障和金融服务集成到一张卡上,将会大大方便人民群众。加载金融功能后,人民群众可以凭借社会保障卡更加便捷地享受社会保障待遇和金融服务,实现便民、利民、惠民的目标。
【标准表述】
从现实出发,社保水平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从长远看,“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则意味着,所有人都应纳入相应的社保体系,实现制度无缺失、覆盖无遗漏、衔接无缝隙。“记录一生、跟踪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这是社保的一个基本理念,某种程度上说,人人拥有一张社保卡,应当成为这一理念的重要体现。
一是社会保障卡号码统一使用居民身份证号码。这项措施容易识别社保卡的归属人,方便百姓记忆。同时,加载金融结算收付功能后,容易记住自己的类似银行卡的账号。
二是加载金融支付功能。参保人在办理社保业务时不可避免会涉及到有关保障费用的领取、缴纳、费用结算支付、资金划拨等业务,特别是异地资金划拨业务,完全有必要将社保业务和金融业务结合起来,方便人民群众。
三是正在搭建网络平台实现社保卡全国通用。这是实现“十二五”规划要求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目标的关键措施。
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后,将逐步把社会保险费的缴纳、就业扶持政策补贴的领取、医疗费用的支付与返还等业务都集成到社保卡加载的银行账户中办理,可依托银行遍布全国的支付结算网络,为参保人实现持卡缴费、待遇领取、费用结算支付以及异地资金划拨,极大地节约社会资源。
发展目标:社保卡从设计之初就是为了全国通用的,目前批准发卡的170多个地区就是因为具备了达到全国统一标准的条件,才被允许发卡。目前人社部努力的方向是:在技术上能够提供一个支持全国流动和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的技术环境。“正在搭建覆盖全国的互通互联网络平台,而且搭建了跨地区的交换接口。”但要真正实现全国异地转移接续,还需要政策方面的逐步统一,人社部正在全力推进社会保险提高统筹层次和标准化建设。
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的工作推进计划是:2011年至2012年为试点阶段,2013年起全面推广,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社保卡普遍具有金融功能的目标。
热点深度分析:我国的社保卡长期处在一种分割状态,各地千差万别,这给持卡人带来许多麻烦。近几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退保现象之所以十分普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人口流动频繁,社保关系转移面临许多困难。社保卡能否全国通用,使用能否更趋便利、快捷,众所关注。现在围绕社保卡出现的变化,可以说是我国社保制度趋于完善的一个重大进展。
社保卡的全国统一,需要的不只是形式上一张卡的改变。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网络,发放一张通行全国的IC卡,其实并不难,难就难在让持卡人办理社保转移手续时能像在银行刷卡那样方便。否则,一张卡的改变就意义有限。因此,尽快实现社会保障的全国统筹,改变小型统筹单位各自为政格局,仍是当下最为紧迫的需要。跨地区转接终究只是“暂行”的办法,实现社保全国统筹,调节过大的社保待遇地域差距,让公民平等享有相对统一的兜底性社会保障,价值远在一张卡的形式改变之上。
措施
一是保障信息安全。随着社保卡功能不断升级,承载的信息量不断扩容,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社会保障号码就是用公民身份号码,而社会保障卡的芯片容量更是成倍于居民身份证,除了基本信息之外,还记录了大量动态信息,包括每一次缴费、每一次领取待遇、每一次就医的资金支付等等。一旦这些内容被不法分子获取到,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各级部门有责任有义务从制度层面加强社保对象个人信息安全,从技术层面为社保卡“加把锁”,让广大公众免于信息泄露之忧。
二是严控骗保套现。眼下,药店摇身变成便利店,刷医保卡能购物,这一做法在一些地方已是“半公开的秘密”。重复参保、农村合作医疗冒名报销等做法,更严重侵蚀作为“救命钱”的医保基金。可以预见的是,社保卡升级银行卡实现全国通用后,骗保套现的防范和打击难度进一步加大,城郊、农村等监管薄弱环节很可能成为“重灾区”。对此,社保部门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建立医疗保险诚信监控机制,健全定点医疗机构污点档案,增加违法成本,切断利益链条。
三是避免与民争利。社保卡当银行卡,自然而然带来成本费用的实际问题。发布会上,人保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主要费用是由政府承担的,对持卡者原则上只收取工本费。社会保障卡作为政府的一项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必须最大限度做到公益化,避免与民争利。在12家上市银行半年净赚4000多亿元,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半壁江山”的背景下,相关部门应该遵循公益原则,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尽可能实现不收费或少收费,真正让市民享受到价廉质优的便捷服务
申论热点时评:腐败靠什么解决 【背景链接】
腐败问题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回避,它是一种严重的行为,它会造成恶劣政治影响,会使得人在心理上变质、腐化。从而不利于我们党和国家的整体发展,因为腐败最本质的特征是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2012年两会后温家宝在记者见面会就再次强调腐败的问题,而借此机会一把腐败问题再次分析,这次主要针对如何解决腐败。
【热点时评】
腐败需要解决,但它不是一时就可以解决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
一、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强制度建设。政府系统的腐败行为,集中发生在行政审批、执法监督、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和行政权力的运行过程中,深层次的原因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制度不完善和行政权力运行不规范。要从根本上解决滥用行政权力问题,必须加快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
二、继续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商业贿赂违背公平竞争原则,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人民群
众利益,毒化社会风气。要按照中央的部署,继续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治理商业贿赂,务必取得明显成效。一要加大查办商业贿赂大案要案的力度,形成对腐败分子的强大威慑。对行政机关公务员利用审批权、监管权、执法权搞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案件,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对权钱交易、商业贿赂比较严重的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资源开发等领域的案件,要重点查办。对涉案金额大、涉案人员级别高、涉案范围广的重大复杂案件,要加大督办力度。不论是什么人,不论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依纪依法严厉惩处。二要抓紧研究制定近期能够见到实效的法规制度。强化对经营者和从业者的引导、约束和监管,对有商业贿赂行为的企业和个人,要实行高额经济处罚,降低或撤销资质,吊销证照,依法处理。要加强社会诚信建设。通过这些措施,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要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及时向社会通报典型案件,回应人民群众的关注,支持新闻媒体对商业贿赂行为的监督和曝光,增强全社会反对和抵制商业贿赂的意识。治理商业贿赂是一项长期任务,各地区各部门都要进一步抓好自查自纠工作,从严把关,不能为了赶进度而降低要求和效果。
三、进一步加强政风建设。政风建设是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我们需要从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全面阐述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问题。还要特别强调厉行节约,规范职务消费,降低行政成本。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要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办一切事情都要勤俭节约,量力而行,精打细算,讲求实效,反对大手大脚,奢侈浪费。一要严格控制公务消费。要严格控制会议、差旅、出国考察和公务用车等支出,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游山玩水和进行高消费娱乐活动。严格管理和规范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的职务消费。将政府机关各种公务消费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并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广泛监督,对各种奢侈浪费行为要严肃查处。二要下大力气解决会风文风问题。会风文风反映政风,反映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反映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会议多、文件多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表现。文山会海不仅耗费干部大量精力,而且浪费政府大量资源,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控制会议规模,提高会议质量,减少文件数量,增强文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腐败是一件长期的治理工程,要彻底进行好需要不断的努力。
2012申论热点:社会诚信与征信体系建设 【背景链接】
2011年10月1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以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标准表述】
现在影响我们整个社会进步的,我以为最大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诚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这两个方面解决好了,我们社会就会大大向前迈进一步。
——温家宝
社会诚信主要包括个人诚信、企业诚信和政府诚信。个人诚信缺失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说假话、考试作弊、买卖假证件、学术造假、偷逃税款、骗取保险等等,不一而足。在经济活动中,企业不讲诚信的现象更为突出,如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虚假宣传、虚假承诺、随意毁约,财务信息严重失真,制售假冒伪劣,坑害消费者等。政府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一些地区和部门政策多变、不守承诺、随意性大、暗箱操作,一些干部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贪污腐败等。
第一,思想教育要先行,引导人们把诚信转化为内心信念。
第二,政府诚信是关键。打造诚信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一要坚持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二要恪尽职守,用心谋事,用情做事,用力成事,不回避矛盾,不推过揽功。三要清正廉洁,珍惜名誉,靠诚信赢得民心。四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做诚实守信的表率,为群众树立榜样。
第三,治本与治标相结合。一是舆论要引导。二是手段要多样,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打击各种失信失范行为,让坚守诚信者扬眉吐气,让失信失范者名誉扫地。三是制度要跟上,把诚信道德规范的内容和要求细化、深化、具体化,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充分发挥制度的惩戒、引导和警示作用。
2012广东公务员申论热点:基层民主 背景资料】 1、2011年9月21日上午,广东省陆丰市东海镇乌坎村400多名村民因土地问题、财务问题、选举问题对村干部不满,到陆丰市政府非正常上访。2、2012年2月1日,乌坎村数千村民一人一票,推选出村民选举委员会。2月11日,举行推选村民代表和选举村民小组长大会,选出107个村民代表和7个村民小组组长。推选方式均为一人一票、无记名投票。据统计,乌坎全村登记参选村民共有7923人,投票共收回村小组长选票6449张,村代表选票6491张,投票率超过80%,超过具备资格人数的半数,选举结果有效。许多乌坎村民用“公平”、“透明”、“公正”等词汇来形容参与此次选举活动的感受。“特别是在秘密投票箱中写票不容易给别人看到,比较保险,可以确保公平民主。”
【热点分析】
一、问题及其原因
乌坎事件反映出当前基层民主和自治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
1、长期忽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积累。社会转型期,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利益冲突显性化。
2、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不到很好落实。有些地方的基层政权相互庇护,对侵害群众利益的事情拖拉推诿、敷衍塞责,基层群众的利益诉求长时间在基层无法得到有效纾解。
3、不少村民不懂选举程序,村委选出后,缺乏对其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督。村内选举被少数人所操纵,选举舞弊严重,选举的公正性,决策的公益性缺乏保障。
二、影响--危害性或意义
1、没有公民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就没有社会的公平正义,没有公平正义,就必然导致社会腐败。
2、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3、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做主有效的途径。
4、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三、对策总结
1、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作风建设。(1)坚持以人为本,站稳群众立场,坚持群众为
先,怀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好各项工作。(2)坚持公开透明的工作作风,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2、坚持法律为上,依法依规。(1)上级有关部门,对基层选举予以认真指导和全程监督,防止肆意侵犯群众民主权利的行为,保证基层自治的公正性、合法性。(2)认真落实村委员会组织法,建立相应的制约、监督机构和有效运行机制。
3、加强选举和法制知识的普及,提高民众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
2012申论热点:群众利益为本
【背景链接】
普通群众关注全国两会,不仅是因为两会被认为是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未来发展的风向标,而且人们更希望看到全局性的部署与改革,实实在在地提升国家的软硬实力、造福所有百姓。媒体针对两会的调查显示,房价、物价、收入分配、社保改革、上学、看病、就业等民生话题最受群众关注,印证了这一点。
客观地说,一些民生问题是两会上的“常客”。对此,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热点评析】
首先,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很多问题的解决难以一蹴而就。我国的改革总体上也秉承着渐进式的方略,渐进的目标是积跬步至千里。具体则是,通过稳健的政策调整,尽可能减少改革阻力;通过以时间换取空间,确保社会发展的稳步向前。各项改革从渐变到巨变,需要时间。
比如房价问题,自前年实施“史上最严调控”以来,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已全部持平或下降,房价拐点的出现已成为共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再次强调“坚定不移地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作为缓解群众住房难、控制房价的辅助措施之一,去年我国开工建设保障房和棚改房1000万套,已建成的住房使上千万住房困难居民解困。今年全国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的开工量在700万套以上,可以预期的是,更多群众将因此受益。
再看社保变革,到2011年底,我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超过12.8亿,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至于养老保险,今年将做到制度全覆盖,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参保人数达8亿人。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和标准还不高,这是事实。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社保从无到有,对许多“无保户”是破天荒的。“先覆盖、后发展”也是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推动社保工作最现实的方略。面对全国企业职工养老金已实现“七连涨”,并且正在组织实施第八次调整,人们同样有理由期待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提升整体的社会保障水平。
还需指出,人们虽然理解渐进式变革的客观需要,但是,当改革越步入深水区,在面对一些核心问题时,越凸显出突破的必要性。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赵启正在记者招待会上也表示:我们处理问题要完全没有风险不可能,冒点风险不怕,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应当看到,有些问题老百姓等不起。最典型的就是涉及生老病死的医改。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卫生部门、医疗机构、慈善救助、社会力量等等,尽可能地利用各种资源与渠道,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燃眉之急,不能以制度缺陷为借口推脱、不作为。
在解决民生难题的过程中,负有参政议政使命与责任的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更当切实监督好政府的工作,将在平时关注和调研的各类社会问题反映给行政者,并且以群众利益为导向针对相关问题建言献策。
我们同样不能回避,在民生改革呼声甚高的背后,也存在不当得利的既得利益者的拖延与掣肘。社会是多元化的,鼓励畅所欲言的两会不能禁止某些“杂音”。对行政者而言,是要倾听并综合考虑社会各界的意见。但是,决策者更必须牢记且秉承“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根植于人民之中、得到最广大群众的首肯,政府的执政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检验、才能不断巩固政府的公信力。
第二篇:2018河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健身,你会选择什么方式
2018河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健身,你会选择什么方式
这是健身需求持续上升的时代,这是健身行业面对挑战的时代——这是目前国内健身市场的真实写照。
近几年,以乐刻、光猪圈为代表的新型健身房品牌迅速成长,两年来它们获得多轮融资,健身行业变革由此提速。
从健身人群的角度看,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在健身房里跳操、“撸铁”和在朋友圈晒“马甲线”的背后,是普通人对健康和美的追求。
现 状
很多人为了锻炼、减肥而一时冲动办了健身房年卡,然而去了几次后就不再坚持。光猪圈健身创始人王锋表示:“消费者总有吃亏的感觉,再要让人花几千块钱上健身房,谁都犹豫。”王锋曾经担任青鸟健身董事长,他认为传统健身房年卡预付费模式“肯定是做不下去了”。
作为传统健身房的代表,浩沙集团1999年在北京开了第一家门店。浩沙集团董事长施洪流认为,近几年,中国健身俱乐部数量激增,大量从业人员进入行业,服务同质化严重,导致单体俱乐部业绩出现下滑。
最近两年,以199元,甚至99元为单价的“月卡”在健身业内兴起。自2015年创业以来,以乐刻、光猪圈为代表的新兴健身品牌依靠月卡模式开设门店,乐刻在全国8个城市建有280家门店。“乐刻的初心是打造让人都消费得起、亲民便利的健身房。”乐刻运动北京区域城市长王鹏志说。光猪圈在全国55个城市建立直营店和加盟店,数量也达到100家。
施洪流坦陈,原有健身房经营理念“主要以利润和现金流为导向”。而年卡转变为月卡,正是反思传统理念后进行的改革举措。“为了多卖年卡,传统的做法需要一支庞大的销售团队,健身房重视的是销售能力,而不是服务能力。”王锋说。王鹏志说得更加直白:“传统的逻辑是,消费者办了年卡最好一次都不来,如果按月收钱,倒逼健身房必须做好服务,否则消费者下个月就不来了。”
相比传统健身品牌门店不到10%的到店率(每100个会员中每天到店健身的人数),光猪圈门店2017年上半年的平均到店率为36.8%,乐刻累计付费会员达100万,去年12月的活跃用户(当月缴费用户)达到30万人,健身人数和频次均有所提升。
体 验
我国健身行业经过20多年发展,业内人士已有共识:无论用何种方法招来新客户,如果人们不愿“续费”,那么这个行业的基础始终是脆弱的。客户续费的理由是什么?首先是良好的用户体验。如何提高用户体验?那就别总让人办卡。
32岁的朱晨在乐刻健身已有4个月,这里全程没有推销让她觉得很舒服,她说:“我特别不喜欢推销,在这里没有人追着让我交钱,如果下个月不想练了随时可以停掉,这让我非常安心,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来选择教练,换教练也非常方便,一点压力都没有。”
如今,健身房通过互联网、智能技术等手段,很大程度降低了人工和运营成本。比如,人脸识别进入健身区、扫二维码启动设备、手环传输运动数据,用户通过APP寻找附近门店,可以看到各类团体操课和私教课的介绍,并进行预约、续费……甚至一些概念超前的“共享健身仓”“不打烊健身房”也在市面上出现。“没有前台、没有会籍顾问、不提供多余服务”等方式和理念已被健身爱好者接受。
当然,最终打动消费者的还得看健身效果,医学专业出身的迪拉娜从开始健身就记录了自己的体脂率,60多节团体操课后,她的体脂率从29%降到26%,现在是23%。“我是学医的,和教练探讨了很多有关骨骼、肌肉等方面的知识,教练很专业,感觉课程超值。”现在,练出效果的迪拉娜不仅将月卡转成年卡,还主动选择了收费的团操课程。
看到“小而精”健身房在提高运动体验和用户黏性的成效,施洪流表示,浩沙健身将以会员感受和健身效果为主导,除大型俱乐部外,还将推出平价智能店、小型单体店,满足不同消费能力、不同消费需求的消费者的运动健身需求。
未 来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我国健身人群也在发生变化。在王锋看来,现在健身房人群的平均年龄是30岁出头,比5年前下降了很多。王锋说:“以前都是快40岁的人才来健身,因为他们要改变亚健康状况,现在大家身体没什么问题也讲究锻炼,这说明什么问题?”
王锋的提问,或许能在北京某小区的24小时乐刻健身房中找到答案。深夜12点到次日凌晨2点左右,照例会有一波健身高峰,“因为他们工作很忙,只有在这个时间可以锻炼,他们也需要释放压力。”王鹏志说,“同样是这个小区,上午8点左右,我们发现经常有年长的健身人群来健身房跳广场舞,因此我们还有针对性地开设了一些太极拳课。”
据王鹏志介绍,对大多数人来说,减脂和塑形是走进健身房的最初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他们的关注点会渐渐从对好身材的追求转移到运动本身。“很多会员并没有瘦得特别多,但是状态变好了,变得更开心了,生活品质也提高了。所以晚上来这里运动,是他的一种生活习惯。”王鹏志说。
“追求身材漂亮、身心健康应该是健身产业未来发展的动力。”王锋说。以健身房为主体,布局大健康产业的趋势已经越发清晰,功能饮料、健康食品等健身周边产品可以借道健身房系统,直达目标人群,健身行业主要收入来自会员卡和课时费的价值渠道进而被拓宽。
施洪流表示,在健身业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健身群体和健身从业者互相成就。未来,在利用科学手段提供服务、提高大众健身意识等方面,健身房大有可为。
关注微信:河南华图(hnhuatu)获取更多备考资源。
第三篇:申论最新热点
西南旱情
一、事件背景阐述
“河水断流、水井干涸、农田龟裂……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西南5省区市的旱情不断加重,其中云南、广西的部分地区的旱情已达到特大干旱等级,贵州省秋冬连旱,出现8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部分地区旱情甚至百年一遇……”
自2009年秋季以来,云南、贵州等西南省份遭遇特大旱灾,农作物绝收、饮用水奇缺,牵动了社会各方的心弦。严重龟裂的土地,温总理紧锁的双眉、沉重的语气,让我们无不为这一罕见的旱情所震撼。
1、受灾省区及各地灾情:
云南——最大粮仓130多天无降雨。全省已有超过800万人、486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最大粮仓陆良县125天无降雨。
贵州——84县230天滴雨未下。230余天无雨,84个县(市、区)沦为重度受灾。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417.5万亩,153.3万人、75.6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广西——31万人靠送水度日。13个市77个县(市、区)受灾,受灾人口782万人,饮水困难人口达219万人。
四川——稻田无水拟种烤烟。13个市(州)55个县(市区)616万人受灾,131万人饮水发生困难;水稻田拟改种耐旱烤烟,流了500年的泉眼干涸。
重庆——两江枯水大船难靠岸。34个区县出现旱情,农作物受旱270万亩,94万人出现饮水困难;低水位使大吨位船舶只能“蹲”在江心没法靠岸……
蔓延——湖南、甘肃未能幸免。湖南5个市(州)38个县(市区)近3700多个村民小组38万多人饮水困难;甘肃受旱面积达1628.3万亩,143.6万亩地下种困难,72万人饮水困难。
2、灾情成因:
(1)降水偏少蓄水不足系造成旱情主因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邱瑞田认为,降水偏少和蓄水不足造成南方旱情的主要原因。
今年降水量,南方五省严重偏枯,一些河道来水量不足常年平均的50%,部分河道少于九成,造成整个西南五省出现严重干旱。由于持续时间长,这个面积逐渐扩大到目前的状况。现在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几乎处于不饱和状态,蓄水严重不足,从而造成严重的供水不足。
(2)水资源利用率低。
南方水资源量非常充沛,但是它的河道属于峡谷型的河道,水资源的利用率是比较低的。大致上我们水资源利用率在6%左右,这是相当低的,这和它的特殊地理条件有很大的关系。
(3)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天气晴好,持续高温。
在此影响下,副热带高压整体偏强,东亚季风携带的水汽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导致我国东部降水较多,北方降雪频繁。相反之下,我国西南地区是下沉气流占优势,常出现晴好少雨天气。
(4)冷空气时机没有掌握好。
大多数冷空气在北方开始偏东移动,直接从西南省市边缘“溜”过去。加上冷空气不够“强势”,翻不过秦岭,无法对盆地及其他地区造成影响。加之“水汽”条件不丰富,无法形成较好的降水。
(5)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原因外,也有专家认为这次西南严重旱情的成因不乏下列因素:
第一,为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西南一些省份提倡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而这两种作物涵水能力较差,大面积种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第二,西南的矿产、矿石资源丰富,但矿产大量开采,尤其石材的开发,对西南的保湿屏障破坏很大,缺乏地下水保持气候湿润,也使喀斯特地貌调节旱涝的功能受到破坏。
二、相关知识储备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坚持走科学发展观道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型社会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文本。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可考虑的应对措施及思路
1、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保障人畜饮水安全。
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要想尽一切办法,保证群众的生活用水。进行全面排查摸底,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饮水解困方案,落实供水措施。重点抓好现有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加快应急水源工程建设。采取水库供水、应急调水、打井以及拉水等多种措施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
2、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科学发展。
正确认识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危害,尊重自然规律,调整结构,推广抗旱技术,根据水源情况适时补种、改种农作物,力争做到小春损失大春补,粮食损失经济作物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农业损失非农业补,努力夺取今年农业丰收
3、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经济,加强基础水利设施建设。
大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通过科学手段,因地制宜,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抓紧建设一批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从根本上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010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官员财产申报制度
一、背景链接
2009年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网友在线交流表示,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是反腐败重大举措,政府正在积极准备这项工作。
在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与委员发出了建立健全财产申报制度的呼吁。
2009年9月份召开的中纪委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在认真贯彻落实好《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的基础上,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报告内容,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公职人员管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直接关系政权的巩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坚决执行中央关于报告个人经济和财产,包括收入、住房、投资,以及配偶子女从业等重大事项的规定,并自觉接受纪检部门的监督。
建立健全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呼之欲出。
二、财产申报制度
(一)财产申报概述
财产申报制度,是对官员有关家庭财产申报、登记、公布的制度,是科学反腐制度体系的核心内容,建立起有效的财产申报机制,将国家公职人员的家庭财产置于人民群众和国家法律制度的监督之下,使其非法所得无处藏身,就会使腐败分子难以为所欲为,从而能够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财产申报的现状
关于财产申报,在我国已提了近15年,但目前试点地区的官员财产申报大多集中于科级以上干部。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一路走来,可谓是速度相当缓慢。从1995年规定“温柔”地诞生,现在普遍沿用的还是这一套最基本做法。近几年,在“两会”代表委员的持续呼声、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之下,各地开始尝试破冰,试图突破现状,但仍旧陷在公开不彻底的争议之中。
(三)财产申报的障碍
家庭财产申报制的实施必然面临三大难题:一是鉴于中国目前没有公开、统一、标准的公民信用保障系统,个人资信难以查实,反腐败工作缺乏坚强的技术支撑;二是腐败分子为了逃避财产申报和资金核查,必然会将大量腐败资金和非法收入转移到他人名下,或馈赠亲朋好友,逃避法律的制裁;三是腐败分子在国
内无法藏身,必然想方设法外逃,势必给国家财富造成巨大损失,破坏法律的实施,损害社会的公正,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三、完善财产申报制度的建议
鉴于目前建立我国制定财产申报法的条件还不具备最基本的条件(如尚未实行全民信用卡制度),在真正意义上的财产申报法出台之前,京佳教育认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制度资源,通过增加环节来完善现有的干部收入申报规定。
第一、申报对象可以逐步扩大到所有的国家工作人员及其家属。就国家工作人员来讲,除了对他们进行任职、离任时的审计外,还应要求他们在任职前、任期间、离任时对自己和家庭的财产进行如实申报,其申报范围可依具体申报对象的工作性质及其重要程度作不同的规定,其具体操作除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外,可逐步交由银行执行或监督。
第二、加大对申报结果的监督和公开程度。增加二个环节:一是审核环节,即审查核对环节,通过检查核实申报内容;二是公示环节,申报结果的公示范围可以视条件的成熟程度而逐步扩大,可以先做到同级公示,即在班子内或同级干部中公开,由人大产生的干部的收入申报在人大中公示;这里不应有“秘密申报”部分,也即不应有暗箱操作部分;
第三、增强惩处力度。是追究环节,根据检查结果,对于不如实申报收入,或瞒报、漏报、谎报者做出严肃处理,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对于多次谎报者应免去其领导职务;四是信用记录环节,对于是否如实申报的情况应记录在案。建议各单位纪检监部门有必要对现任干部任职以来历次收入申报记录进行一次大检查,使检查结果进入干部信用档案(所以必须先建立干部信用档案),以供组织部门任免干部时参考。第三、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使得财产申报制度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在条件成熟之时出台已呼唤了十多年的《反腐败法》,并专设章节对于官员财产申报作出明确而完善的规定。沙尘暴
一、相关背景
20日18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沙尘暴黄色预警,新一轮沙尘天气会接踵而至。而19日开始的沙尘天气肆虐一天后基本结束,据称,这是今年入春以来北方地区遭受的强度最强、影响范围最大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16个省份约2.7亿人遭受沙尘侵扰。
据悉,目前,已进入沙尘天气高发期。国家林业局要求各地采取切实措施,做好沙尘暴应急处置工作。各级应急人员要坚守岗位,随时掌握相关情况并及时报告;各地要做好灾前预报预防及沙尘暴发生中的应急处置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启动相应预案,并对可能发生沙尘暴的地区向群众进行广泛宣传,妥善安置好群众的生产生活,将损失减到最低程度;必要时组织人员对灾情作详细调查。同时,还提醒人们在沙尘天气发生时,应尽量减少外出和户外活动,若需外出应戴好纱巾和口罩等防护用品;建筑工地要覆盖好裸露沙地和废弃物,加固好易被大风吹落的搭建物。
二、沙尘暴概述
(一)沙尘暴概念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百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二)沙尘暴的危害
1、危害人体健康。当人暴露于沙尘天气中时,含有各种有毒化学物质、病菌等的尘土可透过层层防护进入到口、鼻、眼、耳中。这些含有大量有害物质的尘土若得不到及时清理将对这些器官造成损害或病菌以这些器官为侵入点,引发各种疾病。
2、生产生活受影响。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轻者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肠胃疾病,严重时将导致大量“春乏”牲畜死亡、刮走农田沃土、种子和幼苗。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
3、生命财产损失。1993年5月5日,发生在甘肃省金昌市、武威市、武威市民勤县、白银市等地市的强沙尘暴天气,受灾农田253.55万亩,损失树木4.28万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元,死亡50人,重伤153人。2000年4月12日,永昌、金昌、威武、民勤等地市强沙尘暴天气,据不完全统计仅金昌、威武两地市直接经济损失达1534万元。
4、影响交通安全(飞机、汽车等交通事故)。沙尘暴天气经常影响交通安全,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使汽车、火车车厢玻璃破损、停运或脱轨。
(三)我国沙尘暴的现状
经统计,60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而90年代至今已发生过20多次,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
(四)沙尘暴的成因
客观地讲,今年的沙尘天气和特大旱灾,与气候异常有直接关系。据气象专家称,沙尘天气主要是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不稳定的热力条件形成大风或强风天气造成的。
但毋庸讳言,我们自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长期以来,追求GDP的政绩观在一些地方根深蒂固,一些地方政府嘴上讲保护生态环境是惠及子孙万代的头等大事,但实际干的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断子孙后路”的蠢事;一些地方招商引资急功近利,不顾环境危害制定“土政策”允许上污染企业,为环境违法企业“保驾护航”,形成“老板赚钱、群众受害、政府埋单”的恶性循环链。
三、相关对策
沙尘旱灾肆虐,是对人类警示,因此京佳教育认为当下我们要尽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正确处理好“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关系,主动节能减排,防治污染,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此外,还要强化防灾减灾意识,加大政府投入、完善相关设施建设,做到未雨绸缪。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第一、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并建设一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第二、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保护好环境。
第三、加强沙尘暴的发生、危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普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所生活的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不仅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人们要自觉地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第四、政府官员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一个干部能不能被提拔重用,不仅要看他在经济建设方面的能力和成绩,更要看他对环保治理的态度和效果。将环保成效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标准,对未按期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地方和部门,将坚决实行“一票否决”,环保“成绩单”将直接影响官员的选拔任用。以“环保成绩”选拔官员,让牺牲环境为代价捞个人政绩的投机者没了市场,能够促使更多的干部转变观念,务实作风,树立科学的为政思维,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好事。第五、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过度。由于交通不便等缘故,西部的生产方式还基本停留于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放火烧山,导致地面植被覆盖率急剧下降;急于脱贫,一些老百姓靠挖甘草、搂发菜、开矿发财,这些行为都给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压力。因此,必须发展集约型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出,防止不断的毁林开荒行为。蚁族
一、名称由来
首先,蚂蚁具有较高的智商。据相关研究表明,蚂蚁有25万个脑细胞,在所有的昆虫中,是最聪明的物种。蚂蚁的高智商能用来描绘该群体所具有的“高知”、“受过高等教育”等特点。其次,蚂蚁属群居动物,一个蚁穴里常常有成千上万只蚂蚁,这也与该群体在物理状态下呈现出聚居生活的特征相吻合。此外,蚂蚁很弱小,但若不给予其足够的重视,蚂蚁也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如蚁灾),因此有人称蚂蚁为“弱小的强者”。蚂蚁这些特点与该群体弱势、低收入、不被人关注,易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等方面极为相似。
此外,蚂蚁还有许多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优点,而恰恰是这些优点,与该群体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比如蚂蚁永不言弃的精神:如果我们试图挡住一只蚂蚁的去路,它会立刻寻找另一条路。要么翻过或钻过障碍物,要么绕道而行。还比如蚂蚁所具有的期待情怀:整个冬天蚂蚁都憧憬着夏天。在严冬中,蚂蚁们时刻提醒自己严寒就要过去了,温暖舒适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即便是少有的冬日暖阳也会吸引蚂蚁们倾巢而出,在阳光下活动活动筋骨。一旦寒流袭来,它们立刻躲回温暖的巢穴等待下一个艳阳天的召唤。此外还有蚂蚁勤勤恳恳、全力以赴的工作态度等等。这些特点,都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真实写照。
什么是蚁族
“蚁族”,是指“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廉思日前在北京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这些受过高等教育,却从事着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们,主要居住在城乡接合部或近郊农村;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月均收入低于2000元;年龄集中在22岁至29岁之间。他们中有九成人是童年时曾被称为家中“小太阳”“小皇帝”的“80后”。
二、研究调查
根据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西安等城市研究调查显示,每个城市的蚁族聚居的人群数量都相当惊人。与就业、教育相比,该人群的性危机凸显。作为80~90后,他们处于性活跃期,然而,蚁族婚姻状况与同居状况对比。未婚的人数占到被调查总体的93%,结婚的为7%,与异性同居的只有23%,这比农民工性危机还令人忧虑。
“蚁族”的性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在93%未婚人群中有恋人的人占51%,其中的23%的人选择了同居的生活方式,只有33%的人在最近一个月内有过性生活。就全国成年人而言,平均性生活频率是在每星期1次左右。然而该群体的67%的人最近一个月没有性生活。对比之下,“蚁族”在性需求方面难以得到满足,人际性活动的缺失很可能会通过独自性生活(如:自慰)或其他途径进行宣泄,如果通过其他途径则在很大程度上引起社会问题。
不论是“啃老族”,“月光族”,还是“蚁族”,它们指的是当前年轻人,特别是高校毕业刚步入社会不久的大学生们的几种生活观念和生活状态。我且把它们统称“三族”。其实这些“三族”现象不是我们中国的特色,它在国外早已普遍存在。只是我国每年涌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数以百万计,每年流入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年轻人成千上万。规模上外国不可能有这么多人,所以,在国外这个现象也就不显得那么突出了。
尽管如此,国外的“三族”现象早也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美国这个群体有个比较好听的名称--“youngworkers”(青年打工者)。美国的一家专业机构(Peter D.HartResearchAssociates)曾经对这个群体从1999年至2009年做过一项跟踪调查,调查涉及该群体生活的诸多方面,如就业、收入、医疗保险、家庭生活等。
根据调查他们发表了一份报告,题目为“YoungWorkers--A Lost Decade”(青年打工者——迷失的十年)。报告显示青年打工者一族在走向社会、开始独立生活的道路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当然,报告调查的“青年打工者”与我们的“三族”不一定完全吻合,但是报告反映的情况与我们的“三族”,特别是类似“蚁族”年轻人面临的困惑和挑战是相似的。
三、生存现状
生活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思想情绪波动较大,挫折感、焦虑感等心理问题较为严重,且普遍不愿意与家人说明真实境况,与外界的交往主要靠互联网并以此宣泄情绪。
“蚁族”多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和餐饮服务等低层次、临时性的工作,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收入低且不稳定。
四、“蚁族”聚居处社会问题
与现实生活中“蚁族”的庞大数量相比,在社会关注度上,“蚁族”却是一个极少为人所知的群体。现在社会上经常出现的是以“农民工、下岗职工、农民”为主题的媒体报道和学术研究,而有关“蚁族”的学术研究和媒体报道,都寥寥无几。在外来流动人口成为新闻媒体和文学作品(特别是打工文学)关注的主题,同时也日益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话语和焦点时,“蚁族”却埋没于“青年农民工”、“流动人口”、“校漂族”等字眼之下,他们既没有纳入政府、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也很少出现在学者、新闻记者的视野之中。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被漠视和淡忘的群体!这是一个少有人关注和同情的群体!
“蚁族”在主流话语中的缺失,并不代表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重要!
2010年,“蚁族”的主要聚居区——北京市唐家岭村面临拆迁。大约5万唐家岭租客不得不另觅他处。
五、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蚁族”的数量在未来几年内必将急剧增加。因此,尽管“蚁族”还没有形成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阶层”,但日益显现的“蚁族”现象应当
引起社会的充分关注和重视。
执著未来憧憬明天
六、解决对策
第一,建立公平合理的农民工报酬、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机制。
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作用的基本定位,我们必须公平对待新生代农民工,构建合理的农民工工资报酬制度,建立规范有序的就业制度、平等的人力资本投入制度和开放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工合理分享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不断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和基本渠道。
第二,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的本质是依附于其上的种种福利、政策和管理方式,如何改革户籍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应着力研究尽快采取行动,逐步降低农民工入户门槛,在为城市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奖励型入户、购买城市房屋的投资型入户等制度的基础上,把在本市居住多少年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可以入户的制度也纳入进来,直至条件成熟时,取消户籍的城乡划分和地域划分。
第三,为新生代农民工制定相应的住房政策。
“新生代农民工”要想摆脱漂移不定的状态,“居者有其屋”是最有效的解决途径之一。客观地说,在现有户籍制度尚未改变的前提下,任何城市的住房政策制定者都不敢也不愿全部将农民工纳入自己的保障住房范围。假如农民工可购买经济适用房,将很快吸引很多农民工进城入住直至城市不堪重负。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是为农民工提供廉租房,为“新生代农民工”修建宿舍或单身公寓。从长远看,应综合考虑集体农村土地制度下农民工进城后土地权益的变现问题。
第四,建立健全新生代农民工政策服务体系。
以市场载体、职业介绍、劳动力培训为重点,全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就业服务水平,形成覆盖市、县、乡的职业介绍体系;引导和发展民间培训机构,规范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服务行为;进一步完善劳动事务代理等“一站式”服务,使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享受同样的就业服务;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第五,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稳定就业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需求,促进就业的关键是提高其就业能力,而素质和技能培训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重要一环。当前,首先要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培训考核及资金监管办法,规范农民工技能培训。其次,加大资金投入,足额保证农民工培训补贴资金,设立专项资金,整合培训资源,改善劳动力技能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提高培训质量。
新生代农民工
一、名称由来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1]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特征概述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二、新生代民工的消费特点
个人消费支出快速增加,不再为攒钱而使自己变成“苦行僧”——这是不同于父辈的显著特点。
据广东省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09年第二季度,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每月挣钱873元,只交回老家232元,即将近八成的工资收入被自己花掉了,或者自己留着了。他们把超过一成的收入花在了文化娱乐和电话费上。新生代农民工在接受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不良风气和固有陋习的影响,出
现了“娇子农民工”、“月光族”等现象。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刚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城市打工,既没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也没有吃苦耐劳的能力和精神,过分追求较好的生活,勤俭节约的品格逐渐淡化。调查显示,有68.5%的人收入主要用于自己的吃穿住行,工资很少寄回家,70%的人拥有手机或小灵通。一些人崇尚享受,注重攀比,非理性的消费观念让收入较低的农民工生活更加陷入困境。
我国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前沿挑战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第二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和逐步返回农村,新生代农民工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这部分人的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与其长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他们在文化程度、人格特征、打工的主要目的、城市认同感、生活方式、工作期望、与农村家庭的经济联系等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也迥然不同
2、他们的“城市梦”也比他们的父辈更执著,他们中间大多数人不愿意在结束了若干年的打工生涯后回乡务农
3、他们中间绝大多数根本没有务农的经历和经验。
三、面临社会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面临的前沿而又现实的挑战突出表现在:
(1)他们的劳动供给和就业行为明显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在不同时代成长的农民工有着不同的阅历和自身不同特点,导致他们追求目标、偏好等不同,因此,仅仅将农民工视为同质群体的传统研究方法不能了解当今农民工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新生代农民工因为他们的效用和目标函数与第一代农民工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劳动供给函数及其在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均衡点与厂商需求之间存在“缺口”而出现“民工荒”现象。
(2)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需要胜过第一代农民工。在心态和观念上,第一代农民工更接近于农民,对城市认同感较低,即使在城市中无法生存时,还有回乡务农的最后一条退路。第二代农民工更接近于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较高,但与城市劳动力相比,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进入正规就业市场的本领,心中过高的期望与所面对的非正规就业市场,形成巨大落差,在城市中无法实现真正立足,但也不愿甚至没有能力退回到农村中务农,成为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真正的“两栖人”。新生代农民工不仅需要劳动权益的保护,而且需要社会失业救急网络的保障。
(3)他们的市民化问题如不能顺利解决,将直接关系到城乡的社会稳定。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第二代农民工是更需要市民化也是更容易市民化的群体。他们更加渴望城市的文明,意识和行为已接近于城市人,但因为个人、制度和市场等多方面原因依然滞留在农民工队伍中。随着第二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如果长期不能迈过市民化这道“门槛”,累积到一定时期和规模时很有可能引发为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四、与第一代农民工区别
人们的印象多是“大包小包、一头乱发”,但在本报等单位主办的第四届“民工招聘会”上,出现了不少与此大相径庭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年龄普遍在25岁以下,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时不时地从包里掏出名牌手机;基本没有务农经历,受教育程度较高;他们与上一代农民工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观和就业观。
“新生代民工”不再老老实实地待在最脏、最累、最“没出息”的工作岗位上,不再省吃俭用攒钱往家里寄,更不会挣够钱回家盖房娶媳妇。在受到歧视时,他们会摔门离去。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春光用更为“学术”的语言对他们进行了描述:新生代民工有76%未婚;基本上没有务农的经历,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外出的,甚至连基本的农业常识都缺乏;从动机上看,他们基本上不是基于“生存理性”外出,而是更多地将流动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的契机。
第一代农民工普遍将谋生作为第一目标,建筑工地是他们的聚集地,新一代农民工的目光则投向三产服务业、制造业、纺织业、电子业等行业,赚钱只是他们外出打工的部分目的。他们希望在城里买房,能像城里人一样生活。
因为有着更多的企盼,他们找工作时也往往更“挑剔”。“虽然我来自农村,但这并不代表我对生活质量没有要求。我同样需要娱乐,需要交友,需要上网来了解全国各地的信息。”王玉明今年23岁,初中毕业,一家招工单位对他有意向,但因为单位地处偏僻,上网、外出都不方便,他一口回绝。
“我有技术,不愁工作,我要进大企业工作。我原来那家单位管吃管住,但早晨馒头、咸菜加白开水;
中午一年到头都是炒白菜,这样的生活,我不能忍受。”这是一个第二代农民工对找工作一直持观望态度。
许多用工单位很需要这些人,但也对此表现出了相当的担忧。“现在不少年轻人,在工厂有点不高兴,什么也不想,马上走人。”一家企业招工负责人曾说,用人单位有一部分认为,第二代农民工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敬业精神差。
五、歧视与城市融入
“民工”是“农民工”的简称。从社会分工角度来看,农民本来是一种职业,然而在中国农民自古以来就带有身份的色彩。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生产率的迅速提高,使本来就人多地少的农村有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当城市工矿产业改革迈开脚步时,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务工。其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
城市对农民入城,既欢迎又有些排斥。农民进入城市大多干的是最苦、最累、最脏、挣钱最少的工作,的确填补城市职业的许多空白,给城市居民带来许多方便,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然而,农民涌入城市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使得城市居民对他们产生一种拒斥意识。
入城务工人员所受到的经济上、政治上的待遇,与有城市户口的工人相比确实也是“二等工人”。他们与有城市户口的工人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同工不同福利保障,就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还把他们当作另类工人管理,甚至有的城市规定限制他们进入某些行业就业。
这些现象,不仅明显违反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等一系列权利;而且背离了现代社会通行的文明准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平等规则,伤害了为数众多的社会成员的尊严,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妨碍城市发展的正常化进程,甚至对目前的贫富两极分化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给人们直接的感觉,就是它放大着社会业已存在的不公。
六、心态问题
对大多数第一代民工而言,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是城市的“过客”,他们来自农村,归宿也在农村。
对于新生代民工来说,他们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他们向往城市,却不被城市所接纳;他们的根在农村,却对农村日益疏远。对他们而言,城市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意味着不一样的前途,不一样的命运。他们希望通过进城务工经商,告别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外出的经历更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因此他们才发出了“死也要死在城市”的心声。但是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严格的户籍制度、冷漠的社会歧视等一道道有形无形的门槛不断粉碎着他们的城市梦。
城市文化的耳濡目染又不断消解着他们对家乡存有的情感认同和社会记忆,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也使他们渐渐不再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总之,比起第一代民工,他们真正成了既融不进城,也回不了乡的“边缘人”。因此,他们无法规划自己的人生,走一步看一步、得过且过的心态相当盛行。
七、培训与发展
新生代农民工更期待未来的发展,大多数人有着自己创业的梦想,对未来的渴望超过第一代农民工,对未来的人生轨道也有一定的规划,但是往往因为喜欢享受,总是离自己的预期目标很远。
与第一代农民工求生存为主不同,学技术成为第二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大多希望有一技之长以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56.9%的第二代农民工认为打工是为了多挣钱,但也有高达62.6%的人未来有做老板的打算,“有自己的事业”是他们中不少人的最高理想。
由于第二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因此他们对文化精神生活也有着强烈的需求,很多人认为看电视、看报纸都只是较低层次的精神需求,但由于收入较低,他们只能选择比较廉价的文化消费方式。调查显示,31.2%的人在工作之余选择学习,56.2%的人希望当地有关机构能组织开展各种技能培训。
第二代农民工在选择工作时,非常关注“对人的尊重”,希望被他人尊重和被社会认可。调查中,第二代农民工对一些公司控制加班时间,进行人性化管理非常满意,认为这样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工作的信心和动力更大。
调查显示,尽管目前城市的管理、服务与青年农民工的实际需要相差甚远,但仍有27.4%的人希望一直呆在城市参与城市建设和分享城市发展成果。广东省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所长谭建光认为,这说明第二代农民工内心对城市的认同感和渴望融入的心理,他们希望参与城市种种公共活动,体现自己的价值。
“民工潮”兴起于改革开放初。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一个又一个躁动的身影,告别“日出而作,日落
而息”的生活模式,义无反顾地闯进陌生的城镇,汇聚成让人叹为观止的亿万农民工大军。一方面似乎是永远汹涌的“民工潮”,另一方面民工开始回流。2007年,湖南劳务输出达109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30%,近年,湖南各地纷纷对回乡创业者制订优惠政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和金融服务力度,提倡和鼓励“劳务湘军”回乡创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湖南全省已有约30万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创办“回流型”企业3.3万多个,吸纳近120万农村劳动力。
80后农民工的生活逐渐被城市化,他们在穿着、饮食习惯、价值观念、谈吐、思维方式等方面逐渐与城市的孩子接近,城市的“向心力”日益增强,如何为他们提供就业教育机会、提高他们自身素质、完善进城配套政策等已成为当前政府部门思考的课题。许许多多像万春水一样的老民工回乡后一去不还。取而代之的是小杰这样的年轻娃子。他们有文化,有想法,更加的不安分。这些80后民工的精彩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结果,那就是外出、赚钱、回乡、建房、再出来,已经不是民工们外出打工的唯一选择。人生的路,在农民工的脚下,越走越宽。
八、人群评价
农村流动人群已不再是昨天的农村流动人群,“新人换旧人”,新的一代已经成长为农村流动人群的主力:他们“新”在年轻,“新”在没有务农经历,“新”在对城市生活更强的憧憬和向往,“新”在更少的家庭负担。
面对新一代农村流动人群,我们的一些城市仍然“我自岿然不动”,无动于衷,甚至有个别城市还想着法子,拆迁“城中村”,让流动人群无容身之地,从而企图变相地迫使他们离开。我们仍然看不到农村流动人群如何分享城市发展、繁荣的成果。不少城市并没有把农村流动人群作为中低收入者看待,低保、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这些为城市中低收入者设计的福利政策都没有他们的份儿。
尽管国务院曾专门为农民工发过文件,要求流入地政府解决农村流动人群子女的上学问题,但是不少城市的教育部门仍不能解决农民工子弟学校的问题。
新一代农村流动人群一方面想永久地离开农村,不愿返回农村生活定居,另一方面他们在城市没有“家”的感觉,找不到融入城市的钥匙。城市对他们构筑起一道道屏障。一些城市想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改造“城中村”,让农村流动人群没有了就业机会和安身之所,从而让他们自动离开。事实上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只要仍然存在城乡二元差别和地区差别,那么城市的繁荣就会吸引农村流动人群向城市流动。如果一个城市如此无情地对待为其繁荣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村流动人群,那么农村流动人群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回报”它呢?它又将怎样实现和谐呢?和谐社会何以可能呢?
新一代农村流动人群不会“坐以待毙”,总要寻找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和生活空间。在城市社会的排斥下,他们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圈和社会。他们在城市主流社会找不到认同和价值的肯定,而转向自己群体的认可,建立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和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他们凭借着老乡、亲戚朋友等传统资源,去维持他们内部的秩序,以他们特有的方式解决他们自身的问题。在不少城市,已经形成同一个县或省来的人生活在一起、集中在同一个行业的现象,甚至出现各种老乡团伙,占据一方天地。
有研究者研究发现,最近农村流动人群上访少了,并不等于他们面临的问题比以前少了,而是他们更多地借助于其内部的非正式力量和方式解决问题。这就是城市排斥的结果。城市的排斥,使得农村流动人群更倾向于挖掘内部的传统资源,去构建他们的生活秩序和圈子,去支撑他们在城市的生活、生存。长此以往,城市将形成双重结构:主流社会和边缘社会。当边缘社会不断扩大,势必对主流社会产生强大的冲击,从而会带来隔离、断裂后的紧张、矛盾和失序,城市居民也就不会有安稳的日子。
为了避免这样的恶果出现,每个城市都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将农村流动人群排斥在外,不能再继续把他们仅仅当做“过客”,新一代农村流动人群的出现和壮大,已经让城市没有多少时间去享受流动人群的“红利”了,继续靠农村流动人群的廉价劳动维持繁荣和发展的余地将越来越小。因此,只有给予农村流动人群以基本的市民待遇,让他们分享城市改革、发展和繁荣之成果,一个城市才能真正实现和睦相处、社会和谐的理想,才能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从“卖苦力”到“拼智力”,从城乡两栖到定居城市,从单向涌入城市到开始回乡创业,中国农民工群体正在发生着脱胎换骨般的变化。低碳经济
一、新闻背景:
机动车的污染排放将被列入环境税征收范围内。一旦实施,北京的机动车车主也要为尾气排放埋单。机动车的环境税在征收时,车主将按照机动车不同的污染排放量情况,缴纳不同的税费。购买高排量汽车的车主,肯定会比购买低排量机动车的车主缴纳更多的机动车环境税,类似于车辆征收购置税。据了解,具体征收的时间现在尚未确定。
此前环保部污染防治司负责人表示,财政部和税务总局正在和环保部商量,要把机动车污染排放的内容纳入汽车污染防治的内容中去,跑的里程越多付出的费用将越高。据悉,环境税的增收已经取得了环保部等相关部委的同意,财政部接下来要研究的是征收的名称和形式。此外,《机动车污染防治管理条例》也有望于明年推出。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主任认为,对机动车尾气排放收税涉及到征管能力和手段的问题,需要从长计议。“短期内难以开征,开征至少要两到三年后。”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江海潮也认为,新税种的征收,将经历长时间的社会及专家论证,2~3年内条件成熟时宜开征。
是必然趋势传递节能信息
“征收环境税是必然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国机动车数量的逐年增长,环境压力日渐凸显”。江海潮博士认为,开征环境税也传递了一个信息,国家在保持汽车持续发展的同时,节能环保迫在眉睫。
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对在用机动车征收“污染税”的只有英国伦敦。该税收于2008年2月12日开征,主要针对进入伦敦市区的大排量和重污染的车辆征收,每车每天高达25英镑。
二、什么是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三、低碳革命的基本目标是努力推进两个根本转变:
一是将社会经济发展由高度依赖能源消费向低能耗、可持续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是将能源消费结构由高度依赖化石燃料向低碳型、可再生能源的根本转变。
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中心环节是加快构建新型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着力推进低碳能源与低碳技术发展,使整个经济社会活动低碳与无碳化。
四、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性的共识与探索。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
发展低碳经济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无疑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挑战,也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近期看,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不仅是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确保能源安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途径。
从长远看,发展低碳经济更是着眼全球新一轮发展机遇,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任
五、如何发展低碳经济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低碳发展产业。
要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并将其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一步强化抑制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的出口政策,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低碳化。
2.节能降耗,推进低碳消费。
继续制定全国及地区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着力构建低碳型社会。
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绿色型建筑,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能耗限额标准监督管理,建立并完善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监管体系等,着力推进低碳建筑。
加快城市快速公交和轨道交通建设,严格执行并适时提高乘用车、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推进替代能源汽车产业化,着力推进低碳交通。
大力宣传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行为好的做法,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
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立足国情,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在政府逐步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引导“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应从搞好内部环境管理开始,做好生产环节中的节能减排和降耗工作。同时,企业要有长远投资眼光,在一些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上做战略投资。
3.发展清洁能源,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
进一步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及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大力开发风能,加快开发生物质能,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
提升新能源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技术研发,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促进新能源的加快发展。加强低碳能源工程建设,着力推进大型核电、大型水电、西气东输、大型风电基地和清洁煤电基地等项目,着力提高天然气、核电等优质能源在国家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引导和鼓励农村居民发展户用沼气,生产生物质原料,为大中型生物质发电工程提供稳定可靠的燃料保障。
4.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
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把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和封存等先进低碳技术作为提升国家技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列入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规划。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科学、战略与政策的研究。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因素,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是实施的主要形式。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也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统一认识、健全法规,完善规划、夯实基础,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全面推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事业发展与改革各项工作。务。
和谐干群关系
一、背景链接
2010年3月22日,河南X县一农民魏某找乡长蒋某反映问题时,拿起办公桌上一水杯欲喝水,被蒋某喝止。两人发生口角后出现肢体冲突,随后,蒋某喊来警察。魏某被拘留7日。据了解,事前该村民土地被非法征用,补偿三年未兑现,去找乡长反映此事。村民与乡长发生冲突而被拘留一事,引起了众多媒体和网民的关注。此间媒体又登出乡长蒋某“原计划把魏克兴关个三四天”、“事件被曝光后自己变得骑虎难下”等雷人之语,进一步招来板砖无数。
对此事X县县委高度重视,迅速成立联合调查组,经调查,蒋某在接待群众过程中,工作方法简单,群众观念谈薄,处理问题草率,且有干预司法警务行为。3月28日,X县县委做出决定,免去蒋某乡长职务,并做出深刻检查;责成X县公安局免去城郊乡派出所张某所长职务。
群众本着对政府信任,到乡政府找乡长反映问题,本意不是寻衅滋事打架的。作为一乡之长,不仅没有认真接待来访群众,倾听百姓呼声,而是失去诚意,一错再错,以致与人发生肢体冲突,上演了一场“茶杯门”事件,令人对于其素质产生怀疑;此事在网上传播甚广,令广大网民对当今打造和谐干群关系的迫切性产生越来越高的呼声。
二、背影深层次原因分析
《党章》规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接待群众上访是政府官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即使群众出现一些过激言行,作为政府官员应该多多理解和包容,而不是动辄动用警察等公权力加以干预,甚至打击报复群众。
分析必乡长蒋某的行为,至少存在以下几点失误:
一、脱离群众:群众有知情权和上访权。找乡长反
映情况理应认真接待或安排专人接待,而该乡长见到群众时,表现出不够耐烦,当看到老农准备动用其茶杯喝水时,不是耐心做好解释和劝导,而是始终拒绝。
二、与人争执:即使老农动用了乡长的茶杯喝了水,乡长也不应该与老农发生争执和过激行为,也不至于发生肢体冲突,把事态扩大。
三、打击报复:乡长的举动无疑存在利用警察的公权力打击报复群众的嫌疑。
这位乡长的雷官雷语要批判,但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其背后的农村基层利益博弈以及天平的失衡。如今农村的主要矛盾不再是税费征收,大多数纠纷是因土地问题引发,尤其对于城中村和城郊村,由于利益巨大且空白点较多,征地和拆迁问题更是凸显。在这种城市化进程中,最基层的官、商、民被推到了时代浪潮以及矛盾的第一线,他们之间交叉式的利益博弈日显激烈。而转型期的中国,一些地方的基层权力也有待整顿,导致了游戏规则的失范和博弈的不公。具体表现为权力刁蛮——为了政绩或形形色色的“干股”,一些基层官员成为违法征地、野蛮拆迁的急先锋;资本通吃——各路商人以糖衣炮弹攻下基层官员,再假借公权之虎威,或建厂或炒地皮或盖楼,胡萝卜加大棒侵占村民利益;黑恶势力嚣张——权力的异化、几何倍增的利益,催生了农村基层的黑恶势力,他们或倚公权之威,或搭资本之车,横行乡里,欺行霸市。
与一些“更高级”的贪污受贿等相比,这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利益侵占和蚕食更加直观,也就更容易激起县乡基层民众的不满,触发农村社会的官民矛盾。而与此同时,利益诉求、申诉的表达渠道不畅甚至堵塞,使得一些农村地区的矛盾愈发积累。权力的滥用使基层群众告状无门、有冤难伸,在一些基层官员观念里,“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等同于把矛盾“堵塞”、“隐瞒”在基层,从而让矛盾遭到挤压和发酵。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没有得到彻底打破,一些深层次矛盾依然在农村地区存在,农村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干群之间,也积累了一些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些都成为新农村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隐患和阻碍,不可不察,不可不纠。
三、打造和谐干群关系
多发的群体事件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形象,给地方经济发展增添了不稳定因素,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不和谐音符。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大多与紧张的干群关系有关。因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和谐干群关系,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树立民本意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群众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强化党员干部的民本意识是打造和谐干群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党员干部放大自我,对人民群众根本地位认识不到位是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中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孟子早在两千年前就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足见人民群众地位的重要。在民众权利意识不断觉醒的今天,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打造和谐干群关系,这就更需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一切工作要围绕人民群众来开展。民本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员干部开展工作的思想基础。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强化民本意识,推动干群关系和谐发展。
2.强化责任意识。民心似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把维护群众的利益当作自己的责任,在工作中就不会失误、失职、渎职,才不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国家的财产造成了损失。强化责任意识,就是要树立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党员干部必须在思想上强化责任意识,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抓工作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牢固树立履责应该、尽责光荣、失责可耻的思想,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敢于直面困难,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积极化解各种复杂矛盾,做到事不避难,敢于担当,扎实推动工作。
3.保持学习意识。干群关系是个大课堂,群众才是高明的老师。党员干部只有深入群众,虚心向民众学习,倾听民众的呼声,才能体察民情,做出的决策才能合乎民意。当前,少数党员干部高高在上,脱离人民群众,政策和决策违背民意,是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的直接原因。是深入基层、虚心向群众学习,还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这是衡量领导干部群众观是否端正的试金石,也是体现一个政党是否先进的鲜明标志。发展要依靠群众,就是要承认并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现实中,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认为群众素质低,自己见多识广,自恃高明,好为人师,漠视群众意见,擅自决策。这样的政策和决策必然偏离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必然与民意想背离,必须在实践中改正。党员干部要熟悉民情民意就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就要与群众打成一片,就要走上田间地头,下到社区民居,调查情况,听取民声,研究实际,破解难题,真正
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树立服务意识。服务意识是根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强化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真正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落到实处是打造和谐干群关系的根本。当前,部分党员干部群众观淡漠、主仆错位,缺乏服务意识,对群众安危冷暖重视不够,甚至以权谋私。这是干群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我国目前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至关重要。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党员干部必须强化以上四种意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员干部一定要克服父母官的思想,在干群关系中摆正位置,以公仆意识,做为民官。要深刻认识到,权力来自于人民群众,要用好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观念,急群众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为群众谋利益,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地沟油问题
卫生、工商、环保、质检等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应加大查处力度。
餐饮行业严格自律。
行政处罚是不够的,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建立并完善专门针对地沟油的法律法规。
实行回收准入制,将餐饮垃圾只交给有资质的公司处理,斩断利益链
整合并提高地沟油检测技术,让地沟油无处藏身。
政府调控市场食用油价格,食用油价格降低了,或许有些小餐馆不再使用地沟油。
大力向消费者宣传鉴别地沟油的方法,并确保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更加通畅。
第四篇:2012申论热点
2012年公务员考试申论最新热点汇总
2012年公考申论热点:寻求食品安全长效机制
食品安全令人心焦!为了对付这一顽疾,让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多个政府部门连续多年英勇战斗,立下汗马之功,却至今无法抵御“不安全食物”的进攻。以至于近日有报道称:十个“婆婆”管不好老百姓一顿饭,人大代表掰着手指头点了“农业、质监、卫生、工商、商业、药监、城管、出入境检验检疫„„”近十个部门的不是。想想不由得悲从中来。好在,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重点继续抓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药品市场专项整治。”温总理此番言语,让老百姓心头一热。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其实就是规范市场秩序问题。这方面一要责之于政府,二是有赖于市场的力量。先说政府之责,在过往的多头管理体制中,最为人所诟病的莫过于部门之间争利和扯皮,换句话说,就是各部门之间职能界定不清造成效率低下。如何解决,钟南山有一建议可供参考:扩大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职权,让政府部门在食品安全上发挥更大作用。美国人是这样做了,而且做得出色,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学习呢?之所以强调解决职能交叉问题,原因还在于行政问责的需要。职能界定不清,表面上大家都在管,实际上谁都没管好。追求最大的私益和最小的责任,成为某些执法人员心照不宣的“定律”,这极大地伤害了政府监管能力。而一旦启动官员问责,却难以厘清问谁之责。结果必是一笔“糊涂账”,给无良奸商可乘之机,损害了百姓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然而,如果以为单靠政府加强打击就万事大吉,那未免太天真了,也是“政府全能”的旧式思维。
因此,在政府监管之外,还必须寻求市场力量配合,让政府与市场有效协调。这个市场力量既包括由厂商组成的行业协会,也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在内。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行业协会可起自律作用,将不法厂家清出“江湖”,让政府事半功倍。然而,在过往的经验中,当食品安全出现问题时,行业协会的呼吁和谴责之声总是付诸阙如。相反,收钱评比满天飞,给市场秩序添乱。
因此,对行业协会的发育和改造成为必要。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它一方面保护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也在制约厂家的侵权行为。在香港,消费者协会点到哪个商家无良,这个商家就注定要倒霉。但在我们周围,由于维权机构的不到位,消费者经常要做“沉默的羔羊”,这自然无助于食品市场的净化。从短期看,政府大力打击不法行为,可望迅速净化食品市场;但从长效机制看,还需要行会协会和消费者维权组织的配合,否则,胜利的成果又将很快被摧毁,食品市场秩序又将陷入治乱的反复之中。
2012年公考申论热点:公路乱收费
【背景链接】
30年来,中国公路的高速发展,使许多“天堑变通途”;近些年机动车特别是私家车的飞跃式发展,也使民众享受到“距离不是问题”的便捷与快乐。然而,公路收费滋生的种种乱象,近些年也日益凸显。以站点多、收费高、罚款乱为主要特征的公路收费乱象不仅成为当今百姓的生活之扰、心头之患,也成为不少企业的生存之痛,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障,特别是其中滋生的腐败问题,已成社会的一大公害。
一条来往广州与深圳之间最繁荣的高速路开通12年收费300亿元;纵贯广州市南北的城市快速路900米收费3元;一些公路借“还贷收费”为名“超期服役”,收费公路俨然成了印钞机,以牺牲公众利益为代价赚取暴利。
【政策背景】
1984年,国务院第54次常务会议决定实行“贷款修路、收费还贷”。
1987年国务院颁布《公路管理条例》。
1988年交通部、财政部、国家物价局根据《公路管理条例》联合发布了《贷款修建高等级公路和大型公路桥梁、隧道收取车辆通行费规定》,中国的收费公路制度自此确立。
2004年11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收费公路管理条例》正式实施。
【标准表述】
[内涵]
我国的收费公路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政府还贷公路,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利用贷款或者向企业、个人有偿集资建设的公路;一种是经营性公路,即国内外经济组织投资建设或者依照《公路法》的规定受让政府还贷公路收费权的公路。
[存在问题]
我国收费公路政策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是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划分不清晰,没有随着政府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公路的政府投资,更多体现公路公共产品的特性,体现《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规定的“以非收费公路为主,适当发展收费公路”的原则,结果导致收费公路的数量不论是在绝对数还是相对数上都偏高,人民群众不满意。二是相当数量的收费公路没有能够严格按照《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收费,不该收费的收费,收费期满了仍然继续收费,收费标准远远高于投资等等,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公路使用者的利益,加大了社会的通行成本和负担,也不利于树立公路管理部门的良好形象。
[措施]
公路收费政策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公路收费所存在的问题,也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一大积弊。究其原因,既有法规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也有执行不力、收支不透明的问题,更有地方和部门利益寻租的问题。制度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推进机制创新、提高制度执行力,是治理公路收费的治本之策。
第一,治理公路收费,必须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我国收费公路多、收费较高、对经济发展影响大。因此,要治理公路收费,就必须首先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严把准入关。如收费公路的性质和范围、建设和运营以及收费期限的终止与移交等都应按国家规定严格审查把关;对收费站点的设置理由、收费标准、通行费的收取与管理以及设施和人员的配备等都应有明确界定,并须举行听证,广纳民意,严格准入条件,从源头上对各种公路收费进行制度化约束,坚决避免地方政府公关性收费和巧立名目乱收费。
第二,治理公路收费,必须建立严格的退出机制。目前,我国公路建设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政府贷款修路,另一种是经营性贷款修路。按照有关规定,收费公路的收费年限期满后,必须停止收费;政府还贷公路在收费期满前已还清贷款、还清有偿集资款的,也必须终止收费。然而现实的情况往往是收费站一旦建立就收费难止,即使贷款已经还清,收费仍不终止,甚至有的地方还把政府还贷公路转变为经营性公路,继续创收,使公路收费成了“无底洞”,这充分显示了现有法规对地方政府收费权力制约的乏力。因此,要治理公路收费,就必须建立严格的退出机制,严格刚性约束,不论是何种方式的公路收费,结束期限一到,都必须坚决停止。
第三,治理公路收费,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监督是治理公路收费的重要手段,而实行信息公开是实施监督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信息不公开,公众对此一无所知,就谈不上监督;没有监督,公路收费就成了一个摸不透的“黑洞”。只有将公路收费的年限、标准和管理等全部向社会公开,公众监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监督成效。如每年到底收了多少钱、运营成本是多少、收费用到哪里去了等,都应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部门履行职能是实施监督的关键和保证。有些公路收费规定在个别地方执行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能部门监督不力。目前,我国公路收费多数靠内部监督,缺乏社会信任度,而审计、财政等部门监督又往往不到位,导致公路收费乱象频出。实践证明,只有加大监督力度,创新监督方式,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公路收费问题,让民众收益。
2012公务员申论热点:让校车成为“公车”
与其制定逐年削减公车的计划,不如把多余的公车拍卖,把节省下来的开支,全部用于购置校车。不但要让校车成为“公车”,还要成为真正的“特权车”。
11月16日早晨,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该镇某幼儿园接送孩子的校车与一辆运煤货车相撞。据初步核定,事故造成18名幼儿、一名司机及一名陪护教师死亡,44名幼儿受伤,据悉,该校车核载9人实载64人。
又是一起惨烈的校车事故!18个小小生命,他们承载着父母多少期望,给18个家庭带来多少欢乐,可谁曾想到,孩子们早晨快乐地与亲人的告别,竟成为永诀,是何等锥心之痛!
校车超载引发事故频频,可大量血的教训似乎撼动不了相关部门麻木的神经。以正宁事故为例,出事的校车,超载早非一两次,幼儿园向家长收取不菲的校车费,却提供了极其劣质的服务,对此,教育部门长期不闻不问,交管部门也不查不管,正宁相关公权部门对于孩子的安全,表现出惊人的冷漠。
当地交警部门负责人对央视称,初步判断校车司机逆行。一个要对几十名孩子生命负责的校车司机,却胆敢在交通安全状况恶劣的乡村公路上逆行,司机的素质和驾驶水平可想而知。这样的低素质司机是如何上岗的?幼儿园有没有认真地筛选?教育和交管部门有没有把关?
每一起校车事故背后,都有学校对学生安全责任的失守,都有当地公权部门的长期不作为,这几乎成为一个定式。而中国的校车也可谓五花八门,农用三轮车、小型面包车、中巴等安全保障较差的车辆几乎成为主流,而校车管理模式更是混乱不堪,有学校购买,政府租用,有家长合租等等。从国家层面,建立完善的校车制度,给孩子们安全的依靠,却始终是一个空白。
惨剧发生后,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公车,却缺少安全可靠的校车?其实,校车才应是最名副其实的“公车”,理当由政府买单。
现在,或许可以将校车制度建设与公车改革结合起来。与其制定逐年削减公车的计划,不如把多余的公车拍卖,把节省下来的开支,全部用于购置校车。而对于穷困的偏远农村地区的校车更新,除当地政府担责外,国家财政也需要像“免费午餐”那样,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进行资助。校车事关孩子生命安全,这不应由于地区差异、城乡差别而差距巨大,而更加需要国家财政承担责任。
实际上,一些地方政府已作出垂范,如浙江德清县,就拿出2000多万元财政资金按美式标准购买校车,每年财政拿出200多万补贴校车运营。
德清标准,应成为中国标准,国家应对地方政府在校车投入上作出硬性要求。
另外,不但要让校车成为“公车”,还要成为真正的“特权车”。校车的管理,需要实行制度倾斜:校车不能与一般社会车辆无异,而应享有一定的“法定特权”,如此,其他车辆的司机才能心存敬畏。对于校车司机,资质上更当从严要求,不妨以高薪吸引高素质司机加入,同时健全上岗考核制度,例如,对于校车超载实行“零容忍”。
校车的水平,展现的是一个国家对孩子生命的态度。以国家之力,给孩子们安全的校车,应成为庄重的承诺和行动。
2012年公考申论热点:理性看待高铁降速
事件概述
进入2011年7月,随着京沪高铁的投运,中国高铁设备事故频发的消息见诸各种媒体,7月23日发生在温州的动车追尾特大事故、死伤几百名的惨剧更是将中国高铁推向风口浪尖。与先前一直宣称的高铁国际领先、中国是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技术最先进的各种报道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北车集团将其生产的动车组召回整改并承认零部件有缺陷。中国高铁不得不面对现实,全面降速。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铁路部门编制新的列车运行图。新的列车运行图将调整列车开行方案,适当降低新建高铁运营初期的速度。新图分两阶段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主要特点有:一是将目前京津城际、沪杭两条高铁的时速由350公里调整到300公里;二是将合宁、合武、石太、昌
九、海南东环、杭深线宁波至厦门段、长吉、秦沈高铁时速由250公里调整到200公里;三是将客货混跑的既有线动车组列车时速由200公里调整到160公里。
频频出现的高铁故障,令国人汗颜。一时间,舆论汹汹,反思“跨越式”、“大跃进式”的中国高铁发展模式、中国高铁安全现状的声音不绝于耳,中国高铁似乎处于十字路口,面临何去何从的窘境,值得我们深思。
相关评论
高铁降速是理性回归
2011年8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适当降低我国新建高铁运营初期的速度,并暂停新的铁路建设项目。专家认为,高铁降速是一种理性的回归,有利于设备磨合和经验积累。但是,高铁要想安全运行并重拾公众信心,光降速是不够的,需要在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等方面进一步改进。
“纠错”而非“开倒车”
铁道部的这一决定意味着,除了少数高铁保持300公里的运营时速外,大多数线路均回到了2007年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前的状态。
“这是纠错而不是开倒车。”北京交通大学运输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红昌说。他分析,铁路的健康运行需要考虑三个指标:速度、安全性和经济性,“速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需要服从后两个指标:技术管理是否可靠、老百姓是否接受。”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高铁在后两个指标上的表现不令人满意,以至于有学者称中国高铁患上了“速度必须第一”的强迫症。
“把车速降下来,让人跟上去。”中金公司的报告认为。报告把高铁形容为一匹“烈马”,在骑手对马性并不够了解的情况下,迅速上马的结果就是迅速摔下来。应该慢慢牵着多遛会儿,培养好感情,再骑上去加速。
“关键还要看安全保障”
对于此次高铁的降速降价,多数公众表示了认可。根据一家门户网站所作的调查,18%的受访者认为此举是“不错的沟通手段,可以挽回点人气”,但亦有75%的受访者提出殷切希望:“关键还看安全保障。”
事实上,降速只能增加“安全冗余”。要想实现真正的安全运行并重拾公众信心,我国高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济大学轨道交通专家孙章指出,我国铁路运输从第六次大提速到现在只有4年的时间,时速从160公里提到300公里。相比之下,日本从210公里时速提高到300公里时速却用了47年的时间,德国也用了20年的时间。
他分析说,虽然我国高铁有后发优势,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比如打桩控制沉降、无砟轨道等方面的技术,但有些方面是走不了捷径的,尤其是联调联试。有些线路的联调联试时间只有几个月,这是远远不够的。最好在一个完整的季节周期内,经历春夏秋冬各种气候的考验,用1到2年的时间进行磨合,尽量避免把问题带到运行期。
模拟题
铁路部门重新编制的列车运行图将适当降低新建高铁运营初期的速度。请问你如何看待高铁降速这件事?
参考解析
自2011年7月高铁投入运营以来,高铁故障频频见诸报端,甬温重大动车事故更将中国的高铁推到风口浪尖。8月以来,从北车召回故障动车组到国家出台高铁降速,无不牵动每个关注者的心。高铁的降速,似乎看起来是中国铁路大跃进之后导致的发展倒退,实则不然。高铁的降速不仅代表着我国铁路发展将进入一个理性的良性发展模式,也代表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种良性的“降速”,让我们对于以往由于发展过快而遗留下来的种种隐患和问题进行清理和处理。所以,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动车降速这件事。
第一,我国高铁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国高铁发展走的是一条引进、消化、吸收以及自主创新之路,即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并在新生产的列车中越来越多的加入了自主的元素。这需要反复试验、论证、评估的基础上,遵循科学规律,经过一个合理的周期,建立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的体制和机制,以科学发展的态度和力度,保持高铁的健康发展。
第二,“高铁降速”不是“开倒车”,而是追求安全管理第一要义的积极体现,是决策管理上的理性回归和慎重、务实操作的价值回归。在决策管理中,主动遏制各种浮躁、激进的思维和做法,做到一切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标准去检验我们所做的决策是否产生成效才是安全管理所要追求的真谛。同时,任何行业都需要把安全管理放在首位,只有在夯实安全管理的基础上,才谈得上追求“速度”。否则,冒险提速、突击提速,就有“失速”的危险。
第三,“高铁降速”是对民负责,民本至上的举措。铁路交通是我国人民出行主要方式之一,铁路事业是属于人民大众的事业,“高铁降速”彰显了铁道部门对人民群众的责任心和对中国铁路发展的信心,更为下一步铁路事业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真正做到了科学发展。
最后,我们应该从“高铁降速”中举一反三,得到启发。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反思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决策,是否存在不科学、不理性、不合拍的单纯追求“速度”的问题。像是近年来新建的不少桥梁,是在“突击”的情况下完成的,但是建成后没多久就出现裂缝,甚至出现垮塌,还有的地方盲目发展房地产业,不顾城市的承载能力,大肆买地、圈地、扩张,人为制造虚假繁荣等。对于这些脱离实际甚至是为追求政绩而盲目追求“速度”、“进度”的做法,要认真分析、评估和判断,通过及时修正决策错误,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把握发展速度。
2012年公考申论热点:水利建设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8个“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强调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出台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调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水利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水进行控制、调节、治导、开发、管理和保护,以防治水旱灾害,并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各项事业和活动。目前,我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水利对全局影响更为重大,地位更加凸显。
【标准表述】
[权威观点]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是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是水利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根本之策。搞好农田水利建设,要特别重视大中型灌区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发展节水灌溉。
——温家宝
[战略地位]
第一,水利是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屏障。防洪保安历来是治国安邦之要。经济越发展,财富越丰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绷紧防洪保安的弦。
第二,水利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水是支撑经济活动的基础性资源。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迅猛增长,水资源短缺日益加剧,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的瓶颈制约。
第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兴,五谷丰。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关键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改变靠天吃饭局面,根本是兴修水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绝不能单靠风调雨顺,根本出路在于大兴水利强基础,提高抵御自然风险、旱涝保收的能力。
第四,水是生态安全的源头保障。水是生命之源,水秀才能山青。生态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水的问题,有的是少雨缺水带来的,有的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有的是水质污染引发的。保护和改善生态,治水改水是重要措施之一。
第五,水利是民生改善的紧迫要务。保障人民群众有水喝、喝上干净水,是维系生命健康的头等大事,是与群众利益最直接、最紧密的民生工程,是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当务之急。
[目标]
总的目标:即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措施]
当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必须扎实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支撑。
面临人多水少、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匀的基本水情,我国水资源管理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实现水资源管理这一战略目标,必须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首先,要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
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
其次,要积极推进水价改革,通过经济杠杆促进水资源节约使用和高效使用。
要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结构调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溉工程良性运行原则,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业灌溉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
最后,推进水利改革与发展,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要把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更好地结合起来,把保障发展与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把构建现代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与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更好地结合起来。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奋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2012年公考申论热点:扶老人恐惧症
“扶老人恐惧症”在全社会正呈燎原之势,卫生部却在此时发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提出老人跌倒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指南甫一出台就引来口水无数,不少人认为该指南的出台是因为频发的“扶老人做好事反被冤枉”,更有人指这是“中国的悲哀”。
其实将该指南归因于扶老人反被诬告事件,只是个不太美丽的误会。因为该指南指导的是正确救助跌倒老人的医学急救技术,而非如何防止救助老人却被诬告为肇事者。老年人即使没有重大病症也常是一身老人病,跌倒容易诱发脑血管意外及心脏病发作等症状,或因骨质疏松引起骨折,年轻人跌倒拍一拍灰就起来了,老人跌倒却可大可小,数据显示,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而正是因为老人身体情况的特殊性,对老人跌倒时的救助方法就尤为重要,一旦方法不当很可能救人变伤人,好事变坏事,所以出台这样一个扶老人技术指南为救人者提供技术指导确实有其必要性。
扶老人技术指南的出台并不悲哀,该指南因“扶老人恐惧症”而“蒙冤”才是真的悲哀。正是因为心中对扶老人风险的恐惧根深蒂固,所以选择性地无视同时出台的儿童溺水、儿童跌倒等伤害干预系列指南只揪着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不放,所以一看到和救助跌倒老人沾边的指南就想当然地代入“扶老人反被冤枉”的角色,甚至只看到指南的名字就已经把它喷得狗血淋头。
扶老人技术指南的“蒙冤”只是社会信任基础脆弱的一个集中爆发点,而此前,民众对社会的信任早已被一个个道德炸弹炸得伤痕累累。2006年,南京的“彭宇案”震惊全国,彭宇扶起被撞成骨折的老太太却被指认成撞人者,此案历经三审最终和解撤诉,此后双方三缄其口;2009年发生在天津的“许云鹤案”更是此次“扶老人恐惧症”爆发高峰的直接原因,许云鹤称看到违章爬马路护栏倒地受伤的王老太,立即停车为其包扎并打了急救电话,老太却称被车撞伤将许告上法庭,法院一审判许云鹤赔偿10万元,理由是许的车离老太很近引发其惊慌错乱,跌倒,上月下旬此案二审开庭双方各执一词,如今仍是一个未有结果的“罗生门”;就在上周,南通的公交车司机殷红彬将跌倒在马路上的老太扶起却被诬告成肇事者,最后多亏监控录像才还了他一个清白,老太态度立即转变送上锦旗,让人啼笑皆非。正是这样的事一次次地伤害着民众对社会的信任,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的事件不绝于耳。其实民众想要的是可以防止做好人反被诬告的《救助老人免责技术指南》,而这本医学急救技术指南只是为民众的愤慨背了黑锅。
扶老人的确是个“技术活”,既要在急救技术上扶对,又要在道德技术上扶好以免被诬告。扶老人技术指南的“蒙冤”再次凸显了民众对社会的不信任,“扶老人有风险,做好人需谨慎”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救不救是一个问题,但至少该指南的出台让我们知道了在医学技术上该怎么救。
2012年公考申论热点:公益慈善需要深刻的制度变革
首份“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报告近日在安徽芜湖发布。针对近期引发慈善界地震的郭美美等事件,民政部相关负责人在会后表示,郭美美事件通过媒体的曝光,一定程度上让坏事变为好事,但媒体穷追猛打会伤害慈善事业。今后慈善组织将从现在的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剥离出来,由民政部慈善司专门进行单独的监管。
“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是一套对城市慈善事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监测和科学评价的指标体系,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爱心GDP”,排序的高下反映着不同城市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水平。这样一套指标的发布,无论对一个城市还是对公益慈善事业而言,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但略感可惜的是,这套指标的风头还是被另外的东西抢占了,公众的焦点似乎并不在它的身上。
作为公益慈善组织管理者的民政部官员,对此显然也有所认识,否则也不会主动谈及郭美美等事件了。谁都不会否认,郭美美等事件的出现乃至持续发酵,对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负面的影响;所有人也都在希望这样的坏事能够变成好事,危机可以成为转机。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种符合辩证法的转换毕竟还需要一些条件,首要的一点就是查清真相。如果认可这一点,则必然会同意媒体的所谓穷追猛打有助于查清真相,也终究有助于郭美美等事件从坏事到好事的转换。遗憾的是,媒体仿佛并不具备如民政部官员所指的“穷追猛打”的力量,郭美美等事件至今暧昧不明,公众至今心神不宁,就是一个比任何雄辩都有力的证明。
郭美美等事件之后,公益慈善组织乃至监管者应该从中汲取什么样的教训,采取什么样的补救措施?也许是个视角不同所以见仁见智的问题。而从舆论的呼吁看来,最为要害者无非两点:一是切忌掩盖和回避真相,须以坦诚赢得公众谅解和信任;二是着力于从制度上进行变革。
可以认为,将慈善组织从现在的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剥离出来,由民政部慈善司专门进行单独的监管,也称得上是一种“制度的变革”。大凡公益慈善组织,都先有“业务主管单位”,再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现在准备把公益慈善组织从林林总总的社会组织中分离出来,专由慈善司负责,开展单独的行业监管,意味着双头管理的格局即将打破。众所周知,多头管理往往意味着谁都不管理谁都不负责,将来明确了慈善司对公益慈善组织的单独监管责任,过去模糊的权责关系有望清晰起来,因此,这一变革诚如民政部官员所说,“是利好的一面。”
尽管显示了“利好的一面”,但对照郭美美等事件后的公众期待,“制度的变革”也许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和必要。而且据媒体报道,即使民政部主导的这一变革启动,红十字会等10余个社会团体仍然是免登记的,也因此不在行业监管范围内。这就表示,变革是否彻底仍然存有很大的变数。
按照民政部官员所说,民政部对公益慈善组织的监管范围包括募捐活动的备案、规范、信息公开和财务公开等。通过监管者施压,来改善目前广为公众诟病的公益慈善组织信息和财务公开不够的问题,这自然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又可能滋生新的问题,即如何确保公众对监管者的信任?显然,与其寄望于监管者施压,不如遵循国际惯例,按照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制度,公布详尽的财务报表,并由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
此前,民政部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尝试。8月23日,民政部在其网站公布新起草的《公益慈善捐助信息披露指引(征求意见稿)》,面向公众征求意见,其中规定了“重大事件专项信息应在捐赠接收机构收到捐赠后的24小时内披露捐赠款物接收信息”等内容。民政部表示,起草该指引主要是为了规范公益慈善捐助信息披露工作,提高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
当然,最重要最深刻的制度变革,则当属立法推进了。一方面,谁都在欣喜地赞赏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火箭速度,另一方面,中国至今没有一部专业的法律来对慈善活动进行规范和约束,这样的尴尬也许早该结束了。据了解,民政部于2005年就推出了《慈善法》草案,并已交付有关专家讨论。6年的时间,《慈善法》为何如此难产?厘清立法的障碍和瓶颈,以法律监督自证清白,其激活公益慈善事业的效果当比单纯呼唤公众爱心可靠得多。
2012年公考申论热点: “国产洋品牌”背后的思考
【相关新闻背景】
近日,一则关于“达芬奇家具涉嫌造假”的新闻引起了消费者的高度关注。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达芬奇公司销售的天价家具,并不像宣称的那样是100%意大利生产的,而是在东莞的一些家具公司加工的;所使用的原料也不是什么意大利名贵木材白杨荆棘根,而是高分子树脂材料、大芯板和密度板。在达芬奇专卖店卖到30多万元的双人床,在东莞长丰工厂这里只需要3万元左右。这是典型的假“洋牌”作为,假“洋牌”也叫“国产洋品牌”。
实际上,达芬奇不是第一个假冒的“洋品牌”,近年来,在各个行业中本土品牌或企业冒充国际产品的案例层出不穷。
施恩奶粉就是很好的写照,施恩公司成立于2002年,注册资本金1.55亿元,股东分别为雅士利集团公司、美国施恩国际有限公司、施恩营养品国际(新加坡)公司,商标持有人为“美国施恩国际有限公司”。但是有报道称,在美国并未发现有施恩美国公司的注册记录。施恩宣称的100%进口奶源,实际上一部分来自雅士利在山西和黑龙江的奶源基地,一部分来自新西兰,并非全部进口奶源,在生产过程中,国内外奶粉掺杂在一起用。100%进口奶源就是其打市场的一个噱头,这种可以说是虚假宣传。
意大利知名服装品牌“吉诺里兹”,则是由北京郎迪的服装生产企业转手到北京吉嘉诺服饰有限公司,根本就没在国外注册,却一直以意大利品牌自居。
一款名为“歌浪尼”的手表自称是意大利品牌,据销售人员称,该品牌16世纪原创,1986年进入中国,在北京一些大型商场里均有销售。实际上是1994年在深圳南山区天安工业村注册商标,2009年才到意大利注册。
2002年央视曝光的所谓丹麦国际知名品牌音响“香武仕”,其实是东莞卢村的“地方特产”。2006年,号称源自德国的欧典地板遭曝光,德国欧典总部根本不存在,代工厂就在北京通州。杰士邦,在宣传中一直突出“英国品牌”、“全球化的安全套品牌”等定位,然而其在英国的公司是一家皮包公司,其商标权的主要所有者仍为武汉杰士邦卫生用品有限公司。
【相关点评分析】
在国人消费力日益增强的今天,国产洋品牌趁机风行,是不少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素一:消费者——买洋品牌既有品质也为面子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拿奶粉说事,以前国内品牌在消费人数上还占上风,但接二连三的“阜阳大头娃娃”、“三聚氰胺”等恶性事件逼得消费者对国产品牌高度不信任,普遍认为国外的商品就是好的,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人群就会选择投向有质量保证的洋品牌。甚至连一些中低收入的家庭为了孩子的健康只能咬牙追求昂贵的洋奶粉。
同时,中国千年的文化积淀从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就逐步被打击和粉碎,一度之间“崇洋媚外”的心理开始作祟,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观念长期存在。消费者觉得能穿上用上国外的大品牌就是和国际接轨,就代表身份和地位,就有面子。两方面原因致使国产洋品牌在消费者的追逐中日益繁荣。
评价二:企业——起个洋名,售价翻倍
鉴于国人的消费心理,很多企业都是跑到国外注册一个牌子再回国内生产,果然事半功倍。为了查找为达芬奇公司生产家具的神秘厂家,央视记者先后对东莞100多家家具厂实地走访调查。在东莞长丰家具有限公司展厅里,有一张床和北京达芬奇家具专卖店里的卡布丽缇双人床几乎一模一样。长丰家具公司总经理彭杰说,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达芬奇公司销售的卡布丽缇家具都是他们公司生产的。为了印证他的说法,彭杰出示了深圳达芬奇公司给他们公司付款的电子回单。他还说,这张在达芬奇专卖店卖到30多万的双人床,在他们那里只需要3万元左右。
评价三:国家政策——鼓励民族企业“走出去”
出于发展民族产业的目的,我国政府鼓励企业到海外商标注册,这样就可以使自己的产品在国外销售,提高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但是现状却是,众多的中国企业进行了海外注册之后,根本不在海外经营,而是拿回国内进行包装宣传,生产、销售等主要环节仍然还在国内,这种走出去实际上是为了卖回来。国家政策的初衷是好的、积极的,但是国人太聪明了,注册洋商标以糊弄国内消费者。但是,在这方面国家并没有出台相关的措施明令禁止,致使国产洋品牌事件愈来愈多。
评价四:法律监管——欺诈难定性,操作难进行
在国产洋品牌涉嫌造假的情况中,由于商家的宣传形式不同,法律上就难以定性,很多商家也就是这样打“擦边球”。比如说商家自称是国外著名品牌,而这一商标的确是在国外注册的,只是生产销售都在国内,那么也没有错,只是这个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原装正品”洋货。但若以此为噱头误导消费者购买是否会构成欺诈呢?事实上,无论是否存在欺诈,从法律的层面上来讲,这种定性和操作都很难。最后就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虽然国产洋品牌屡被曝光,但是势头并没有得到遏制。
【相关解决措施】
国产洋品牌的繁荣基于国人对洋品牌的崇拜和对国内产品质量的不信任,鉴于中国特有的国情,短时间内国产洋品牌仍然将长期存在,中国人“洋品牌情结”的真正退潮,可能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国人要用平视的目光来看西方和洋品牌,以质量作为选择消费产品的评判标准;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自己的产品要真正成长起来,无论在质量还是在技术方面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那么买谁的都是买,挂个洋品牌未必就能增加销量。
2012年公考申论热点:加强道德建设 道德贵在“知行合一”
助人为乐者扶危济困,见义勇为者挺身而出,在社会中诚实守信、在岗位上敬业奉献、在家庭中孝老爱亲……317名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的事迹,勾画出一个时代的道德天际线,也唤起人们对高尚的渴求与向往。
人皆可以为尧舜。无论是捐赠240毫升“熊猫血”的职员,还是送还走散雇主货物的“棒棒”;无论是扎根华山之巅18年的气象站副站长,还是36年如一日照顾6位老人的农村妇女,这些道德模范的候选人,都是身边的普通人,并不生来比我们更高尚。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以更加宽阔的胸怀对待名利和得失。他们不平凡之处,是在帮助别人中得到内心喜悦,在奉献社会中获得成就感。他们是高尚的,更是快乐的。这种高尚可望可及可敬可学。
观念与行动,只有一步之遥。对于道德,每个人都有感触和思考。然而,仰望星空,仍需脚踏实地。我们感慨社会冷漠,却是否也在陌生人社会中奉行以邻为壑的准则?我们喟叹道德不彰,却是否也在他人伸手求援时犹豫不决?说到底,道德的目的不是感动,而是需要更积极、更主动的践行。
读一读这些候选人的事迹,让他们成为我们校准人生方向的航标,让他们成为社会不断前行的灯塔,这或许才是评选道德模范最重要的意义。
2012年公考申论热点:税收减负应适当扩大惠及面 修改后的增值税和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昨日起施行。根据规定,增值税起征点的幅度为:销售货物的,为月销售额5000元~20000元;销售应税劳务的,为月销售额5000元~20000元;按次纳税的,为每次销售额300元~500元。(11月1日《证券时报》)
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的提高,对小微企业来说是个重大利好。减负工程深得民心,除提高两税起征点外,建议出台更深入的政策。比如,降低小微企业界定门槛,以扩大政策惠及面。
今年6月18日,工信部、统计局、发改委、财政部发布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对小微企业给出了界定指标。如工业微型企业为: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年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其他行业大多是10人以下为微型企业。这一标准在工业较发达地区显然有点低,沿海地区的作坊式企业,都要超过这个规模。也就是说,大多数小企业被挡在门槛之外,不能享受税收优惠。而当前很多中小企业都存在税负重的问题。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官员在一发布会上表示,今年1月~7月,我国规模以上企业运行状况良好,但困难企业更加困难,特别是小微型企业经营困难加剧,中小企业整体利润率不到3%。我国中小企业占到了企业总数的99%,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这么多企业在如此窘境之中生存,无异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痉挛。在这种状况下,仅仅提高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惠及面未免太窄。如果能降低政策门槛,让更多的小企业免于征税,必将有助于它们渡过难关,进而爆发更大的发展活力。而且,这是完全可行的。
一方面,扩大惠及面在财力上可以承受。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81663.3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5%。税收收入71292.18亿元,同比增长27.4%。如此收入规模,完全有能力支撑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
另一方面,实行普惠式减负,对经济发展的回报将会非常丰厚。中小微企业若得以长足发展,对经济的贡献要远远大于其所享受的税收优惠。首先,企业发展壮大后会缴纳更多的税款;其次,在就业岗位的提供、商品的充足供给以及各种社会效益的体现上,都会给予政府乃至全社会以回报。更重要的是,实施更加积极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向市场传递政府对中小微型企业的扶持态度和经济调控信心。这种态度和信心将会影响到小微企业经营发展的自信,乃至影响整个市场对经济发展趋势的看法。
中小企业、微型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一旦经营状况进入良性轨道,对我国整体经济血脉的运转大有裨益。
2012年公考申论热点:合力清理公路乱收费
一、背景链接
为期近一年的全国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自6月20日启动,至明年5月31日结束。交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五部门在此前的通知中要求,已还清贷款的政府还贷公路要停止收费,坚决撤销收费期满的收费项目,取消间距不符合规定的收费站(点),纠正各种违规收费行为。
二、具体分析
从五部门的通知看,此次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目标明确、措施具体,整治范围和力度前所未有,若真能落到实处,则意味着一大批超过收费期限或已还清贷款的收费公路将转变成免费公路,中国收费公路的整体面貌将为之一变。而鉴于此前类似专项清理雷声大雨点小的观感,人们对于今次专项清理工作仍心存疑虑,能否动真格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能否动真格不仅取决于诚意几何、决心大小,还取决于方式方法是否得力。就此而言,我们认为,此次专项清理工作需要发动民众广泛参与,官民互动让监管与监督形成合力,不仅官方要加强信息公开,而且要实现官方与民间的“信息联网”。
值此专项清理工作启动之际,有一条收费公路撞到了枪口上:南京机场高速全长29公里,实行双向收费,单向收费20元,平均每公里收费0.69元,高于江苏省高速公路每公里0.45元的收费标准。对此,江苏省物价局表示“正在研究解决办法”。值得注意的是,这条违规收费信息最先是由网民曝光的,相关部门之前或许真的不知道,或许知道了却未予处理,但不管怎样,曝光形成了舆论压力,敦促有关部门解决问题。
三、专家建议
发动民众参与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促请五部委设置专门的举报电话、电子邮箱,或者开通专门网页供民众举报、曝光之用,让公路违规收费无处遁形。
而从另一方面看,民众提供的信息只是源于自己的所见所闻,零零碎碎,对于某条收费公路的性质、经营单位、收费期限、收费金额、资金流向等等,民众可能无从得知,这就需要官方加强信息公开,让民众拥有知情权。况且,鉴于收费公路已成一些地方政府的“印钞机”、“提款机”,清理工作肯定会遇到很大阻力,这种阻力既来自收费公路经营方,也可能来自地方政府部门,排除这些阻力,既需要来自监管方的给力,也需要来自民众的监督,以及公共舆论的压力。而其间,唯有监管者出于监督需要,出于向公众负责的态度和精神,向社会各界公开包括资金流向等重要信息,才能为清理工作动真格创造条件。
我们相信,相关信息列出清单公布,让公众一目了然,对于那些不按要求予以清理的,全社会共讨之,违规者必将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则清理之效可期,违规者迟早支撑不住。
2012年公考申论热点:建设人才强国
“惟楚有才”、“楚才晋用”,是与楚国有“地缘”关系的两个典故。一褒一贬,既道出了楚地藏龙卧虎的繁荣景象,又折射出楚国人才流失的深刻教训。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鲁襄公二十六年,公孙归生向令尹子木提到了“楚才晋用”的四个典型例子:在“绕角战役”中大败楚军的析公;在“彭城战役”中助晋胜楚的雍子;为晋国抵御北狄进攻,并且使吴叛楚的子灵;“鄢陵之战”中积极献计献策、大破楚军的贲皇。这些在楚国籍籍无名的能人,到了晋国却大展身手、光彩照人,令楚国的为政者扼腕长叹,也给后世的用人者留下探寻得失的镜鉴。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人才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唯有“人才兴”,才能“事业兴”。当下,从中央到地方,人才日益受重视,人才工作也逐步走上正轨,然而,仍然有个别地方摆不正人才的位置,做不到人尽其才,最终导致“楚才”流失,发展受阻。
识才爱才和选人用人是领导者的基本功,也是体现领导者水平高低的标尺。那么,作为一名领导者,应该向晋国学习什么,从而避免人才流失,实现“楚才楚用”?
当有“周公吐哺”的重才之情。“萧何月下追韩信”,得以成就汉室大业;“周公吐哺”,得以“天下归心”。历史反复证明:谁重视人才,发展就会“青睐”谁。晋国伟业所以能够绵延百余年,与晋国国君重才之情是密不可分的。唯有从思想上重视人才,求贤若渴,握发吐哺,才能够引来“凤凰”,营造百舸争流的可喜景象,我们的事业才会充满希望,孕育不竭动力。为此,领导者应当树立“轻视人才就是失职”的观念,不断增强识才、选才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当有“海纳百川”的聚才之度。有些领导干部在人才使用上“嫉贤妒能”、“求全责备”,大搞“近亲繁殖”,从而导致一些“千里马”被拒之门外。要想杜绝这种现象,不妨学学晋国,晋悼公不仅大胆任用能臣魏绛,而且还虚心接受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和戎”国策,对曾居楚十年的智罃同样信而任之,支持其改革,并最终获得成功。“英雄不问出处”,使用人才就应当打造宽松的环境,建立开明的机制。作为领导者,就应该不断培养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敢于任用“诤言善谏”之士。同时,在人才使用上要多些任人唯贤,少些任人唯亲,对于才华出众的“千里马”,只要没有原则性的毛病,就应当大胆起用。
当有“人尽其才”的驭才之智。“任人之道,因才而授职,譬如良工之于木,大小曲直各当其用,则无弃材”。“强兵如云”固是好事,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如何“驭才有术”,如何“量才录用、适才适用”。晋文公举善授能,“父事狐偃,师事赵衰,长事贾陀”,从而确保了“人尽其才”。有些地方并不缺乏优秀人才,缺的是人才引进之后的科学任用。人皆有长,亦有短,用才就要“用其长,避其短”,千万不能“乱点鸳鸯谱”,以致出现“挥泪斩马谡”式的悲剧。在人才使用过程中,领导者还需做到“赏罚严明”,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从而确保“用好人才、用活人才”。
2012年公考申论热点:改革公务员制度
世界经济一体化日趋明显,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对各国政府的管理效能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以及公众对政府的行政效率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也有着越来越高的期盼,所有这一切对我国公务员素质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对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公务员制度进行改革。
第一,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必须强化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职位分类。人事职位分类是按照工作的性质、责任大小、难易程度以及从事该项工作所需要的资格条件,进行分门别类,为公务员的录用、考核、奖惩、晋升、培训、工资报酬等具体管理环节提供客观依据。从而使国家行政机关的人事管理做到因事设职、因职求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第二,改革录用制度。一定要使公务员的招录范围面向全社会,不能用职业或身份户籍等作为评判的标准或取舍的根据。建立科学的选拔系统,选拔系统是确保高素质人才在公平合理的竞争中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一个关键点。选拔系统应进一步扩大考试录用的适用范围,尽量缩小委任制、调任制等行政任用方式,让更多的空缺职位增强竞争性,通过公开公平的考试选拔人才。要确保经过选拔的优秀人才正式进入拟定的公务员职位。
第三,竞争机制。竞争是指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根据客观事实的情况,择优任用公务员的手段。各地在制定实施意见时,都严格按照事先确定的步骤运作,由组织部门把好程序关。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许多地方对竞争上岗的所有环节都予以公开,包括公开条件、公开职位、公开报名、公开笔试成绩、当场公布面试成绩、公开民主推荐或测评结果、公开考核结果。
第四,健全考核制度。建立富有激励作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公务员现有能力的同时挖掘其潜在的创新能力,考核制度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作相应的变革。对公务员的考核,不能采取单一的、高度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要根据创造性劳动的个体化、智能化的特点,以及不同工作领域、职务、任务等不同特点,实行多元化、差别性的评价标准和模式。
第五,强化监督保障职能,完善监督法制。集中力量查办大案要案,对于遏制腐败滋生蔓延势头非常必要,监察机关要经常而深入地开展行政执法监察,促进各行政部门依法行政。要加强行政执法权的监督,规范行政执法程序,控制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自由裁量的空间,监督执法责任制的落实,通过立法,合理地分解权利,使每一种权利在运作中都能够受到有效的约束和监督,不能偏离法律的轨道。
总之,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参与国际间的交流愈来愈频繁,我国公务员面临的挑战和考验越来越大。要应对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效率的提高,公务员队伍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有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公务员素质的提高。
2012年公考申论热点:建设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背景: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内在地需要而且必将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有人说,我们讲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现在又强调要建设和谐文化,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和谐。和谐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只有由一个处于主导地位的先进文化来引领,才能实现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上也是和谐的。先进文化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这些不同的文化样式、文化门类和谐统一,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有人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它与和谐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根本。文化总是在阐释和表达一定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核心价值就是其中最本质的部分,它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和谐文化的内核,没有它,和谐文化的“神”就散了,就失去了灵魂、迷失了方向。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要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来体现、来反映、来传播。就像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来体现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必须体现到和谐文化建设中,让人们在日常的文化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理解、认同。
也有人讲,建设和谐文化,是不是要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今年清明节,一份关于“将汉服定为国服”、“奥运会上中国汉族运动员应着汉服入场”的网上倡议书引发了人们关于应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的讨论。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曾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成长,至今仍然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也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文化丰富而厚重的思想资源。时下流行的传统文化热,如呼吁重视中秋、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如一些通俗地介绍传统文化的讲坛和人物一路走红等,都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在更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但继承不是墨守成规,更不是全盘复古,而是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还有人问,建设和谐文化应如何看待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优秀的文化成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我们要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和谐文化建设之中。但学习必须以我为主,借鉴不是照抄照搬、盲目认同,否则必定“水土不服”甚至迷失自我。必须立足国情,使和谐文化在顺应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中,始终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和谐文化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经济不发展,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就会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同样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和谐文化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包含着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蕴涵着科学发展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在现代社会,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发展,不应该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应当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也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那种单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提高,甚至不惜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代价的做法,是与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发展背道而驰的。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和谐文化来指引和推动。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帮助人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又快又好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人们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二、建设和谐文化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需要。文化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这种交流、交融、交锋不仅发生在国际而且发生在国内。对不同文化的冲突、碰撞、摩擦,如果不注意协调、妥善解决,就会引起思想混乱,甚至导致社会危机。和谐文化强调各种健康思想文化相互借鉴、相得益彰,主张在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建设和谐文化,必将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壮大,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有效避免因认识差异引发社会动荡;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动融合、相互促进,使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业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
三、建设和谐文化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由于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个体背景的差异,各阶层之间、各种社会组织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既需要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的法律调解机制,也需要思想文化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思想文化、道德规范对人际关系具有调解和整合的功能,社会越是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越需要发挥思想文化、道德规范沟通思想感情、调节人们行为、整合社会关系的作用。和谐文化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反对相互敌视、相互欺诈、相互对抗。建设和谐文化,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就能够形成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认识、处理社会关系的新方法,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就能够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和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处事准则,在处理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时,互谅互让、友好协商,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
四、建设和谐文化是促进人的心理和谐的需要。和谐始于内心。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在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加大,这既能够激发人们奋发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也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特别是当个人遇到某种挫折时,甚至会产生怨恨、仇视的情绪。人们精神上的这些不健康因素一旦变成极端行为,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谐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实现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和谐的文化源泉。通过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哺育,必将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促进人的素质提高、精神解放和全面发展;必将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
“建设和谐文化”的对策:
一、建设和谐文化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文化建设,确保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和谐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都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和谐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穿到和谐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使其深入人心,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二、坚持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应把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
三、积极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近两年,中央新闻媒体相继推出《永远的丰碑》、《时代先锋》、《劳动者之歌》等栏目,让人们回顾光辉历史,走近时代英雄,体验崇高与感动,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置身何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上的资讯每天都像潮水般向我们涌来。往小处说,它悄无声息但势不可挡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往大处说,它对于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社会和谐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新闻媒体应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弘扬新风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四、和谐文化建设要体现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上。当今社会,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是人们放松心情、滋养心灵的“润滑剂”和“减压阀”。一部优秀的电影,给人享受,给人感动;一首好的歌曲,给人力量,给人鼓舞;一段精彩的相声,给人欢笑,给人启迪。人民需要文艺,时代呼唤着文艺的大繁荣、大发展。建设和谐文化,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断繁荣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同时,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镇文化,让人们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美好的生活。
五、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重视尊重规律、休养生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重视家庭和睦、融洽相处;在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重视睦邻友好、互利互惠。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仍然是衡量人们道德素质的重要尺度,为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丰富而厚重的思想资源。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在历史提供的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要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得以新生。继承不是墨守成规,对体现和谐思想的传统文化资源,必须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六、建设和谐文化,还需要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据统计,目前我国网民已超过1.6亿,这意味着不到10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生活娱乐、互动交流。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快捷方便的同时,也被诸如色情、暴力、诈骗等有害信息的传播所困扰。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成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崭新课题。应继续深化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健全网络道德规范,引导广大网络从业人员和网民加强自律,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逐步健全管理机制,加强科学、依法、有效监管,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的网上精神家园。
2012年公务员申论热点:提升和改善农民生态环境的措施
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新农村建设的20字总体要求没有突出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只是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内容,在文件第15款中提及。当然,中央的部署只能是原则性的、宏观性的。但由于强调不够突出,在各地落实过程中,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往往被忽视、忽略、甚至丢弃。这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的一个重大认识盲区。
第一,生态环境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在农村。人类的所有活动都受制于生态系统,生态资本的保值增值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存续和发展。国外有学者说,环境污染是人类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对我国来说,生态环境建设尤为紧迫!资源短缺、人口膨胀,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并没有建立一套适合这一基本国情的发展模式,我国经济增长基本上是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集中出现。于是,中央在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的执政理念中,着重强调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应该说,这是着眼长远的根本大计。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在农村。广大农村,是淡水、耕地、林地、草原、生物等资源的最大腹地,是承载人口的主要场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境依托。同时,与城市比较,农村资源节约、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线长面广,环境问题原因更为复杂、危害更为严重、治理更为困难,也必然是生态建设宏观战略思维的主要着眼点。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标志着国家适时地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和治理环境的主战场放在农村。但是,问题在于这一事关全局的大战略还远没有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第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城市和全社会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很多人,特别是城里人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抱以漠视的态度,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农村的事、是农民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然而,疯牛病、禽流感、口蹄疫、有毒大米等一系列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一浪接一浪的爆发,城乡居民健康程度下降(据统计,北京儿童医院每年出生的残疾孩子数量不断上涨,其原因主要是农产品生产使用了过量的农药和化肥)、医疗保健成本大幅度上升,已经为城里人敲响了警钟:农业还具有着生态功能,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到了城乡居民的健康、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保护好农村生态,最终受伤害的不仅仅是农民,更是全社会所有成员。
第三,农村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已成新农村建设的极大障碍。全国耕地面积已从1996年到2006年的十年间减少1.2亿亩,沙漠化、荒漠化土地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8%和18%,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可利用草场90%以上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和盐碱化。耕地污染面积已近2亿亩,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高达西方发达国家的3倍,农药施用量为美国的2.5倍。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有以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农村工业化引起的点源污染,农业生产引起的面源污染,以及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当前,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城市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向农村转移已成为农村环境恶化的另一大主因。城市的垃圾、污水、废气等污染在“体外循环”,以有序的方式向农村转移,农村被动地成为城市的垃圾场,导致城市环境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急剧恶化。河南项城的黄孟营村由于地下水被城市工业废水污染,一个2000多人口的村子10多年来已有200多人死于癌症。2004年7月20日至27日,淮河突发有史以来最大污染,5亿多吨指标污水,形成150多公里长的污水团,扫荡中下游,千里淮河鱼虾伏尸。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严重阻碍,广大农民要求改变这种状况的要求强烈而迫切!
第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长期没有得到重视,社会共识没有形成。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重要背景是长期以来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忽视。中国的环保工作从一开始就把重点放在大城市、大工业和大工程上,环保投入主要针对城市,最基层的环保系统是县一级,农村没有环保机构。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相当部分县级环保局没有监测站,环境监测仪器装备陈旧落后,甚至不如中学的实验室。农村环保只能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同时,受小农意识和传统生产习惯的影响,农民对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更重要的,一些学者、地方官员出于短视和短期利益,对农村生态建设持反对
第五篇:申论热点整理
温家宝:推进收入分配改革 提高居民收入比重
中新网9月13日电 世界经济论坛第四届新领军者年会(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13日下午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温家宝表示,将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温家宝表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世界经济还没有进入稳步增长的良性循环,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仍然比较突出,要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并统筹考虑当前和长远的发展。在继续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通过经济结构性的改革,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这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对于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温家宝表示,中国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的约束强化、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这些问题有的是经济发展现阶段很难避免的,有的是体制改革不到位造成的,我们将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深化改革开放和推动科学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切实解决这些深层次结构性的问题。这样,中国经济才能实现更大、更持久的发展。
温家宝说:“我们要坚持内外均衡发展,着力构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中国有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国内市场,充分挖掘市场的潜力、有效释放国内需求是促进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解决经济运行中突出矛盾的重要途径。”
温家宝表示,我们将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居民收入和消费可持续增长。我们将坚持统筹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因地制宜地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继续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公共服务,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促进中部崛起,着力培育内需增长的新动力,拓展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内需增长的新空间。(据网络文字直播整理)
9月13日,世界经济论坛2010年新领军者年会(简称“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开幕。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新华社记者丁林摄
新华网天津9月13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3日在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讲话全文如下: 巩固向好势头 推动持续增长
在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2010年9月13日
尊敬的克劳斯 施瓦布主席,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首先,我对第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关键时刻,本次论坛以“推动可持续增长”为主题,探寻未来发展之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我祝愿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过去的两年,在极为困难、复杂的情况下,中国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是我们全面实施一揽子计划的结果。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时候,我国经济增速一度大幅下滑,不少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有的甚至倒闭,不少工人失业,大批农民工返乡。由于我们及时实施了一揽子计划,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经济增速下滑趋势迅速扭转,当年增长9.1%,今年上半年增长11.1%。城镇就业不断增加,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事非经过不知难。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实现充分就业、提高人民福祉就是一句空话。实施一揽子计划的成效,不仅在于保持了当前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更重要的是保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势头,现代化进程没有因巨大的外部冲击而出现大的波折,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始终高度重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两年来,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6.9%,为1986年以来最高增速,今年以来这一势头得到延续,上半年实际增速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今年前7个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7%,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7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2008年8月1日,我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 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全程运行时间只有30分钟,使两大直辖市形成同城效应;去年12月26日通车运营的武广高速铁路又成为目前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速度最高的高速铁路。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去年关停了小火电机组2617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钢产能1691万吨、炼铁产能2113万吨、水泥产能7416万吨,今年9月底前将再淘汰落后炼钢产能825万吨、炼铁产能3000万吨、水泥产能9155万吨,“十一五”前四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5.6%。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2009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全国快1.1和4.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中部地区比全国快3.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与全国持平,中西部地区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8年同期的38.1%上升到38.8%。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做出了全面部署。所有这些都将对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我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力度前所未有,同时又比较好地控制了财政金融风险。这两年,我国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分别控制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内和20%左右;银行资产质量和抵御风险能力提高,目前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1%和2.8%,都处于安全范围内。我们清醒地看到财政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特别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但近期风险有所加大。我们已经出台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的有关办法,正在抓紧落实。面对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采取超常规的政策措施是必要的,这些政策措施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难以避免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关键是要把这些影响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比较好地处理了兴利与除弊的关系,总体上看效果是好的。
中国实施一揽子计划,不仅保持了本国经济稳定和较快增长,也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当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出现负增长之时,中国等发展中大国经济迅速回稳和保持较快增长,极大地增强了世界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为世界经济提供了强劲增长动力。2009年中国实现进口10056亿美元,全年贸易顺差减少了1020亿美元;今年前7个月,中国实现进口7666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47.2%,贸易顺差同比减少226亿美元。这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为跨国公司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为主要经济体和周边国家创造了大量需求,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总之,无论从短期看、还是从长期看,无论从实体经济领域看、还是从财政金融领域看,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都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是及时的、有力的、有效的,是造福当代、利于后人、惠及世界的正确选择。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呈现增长速度较快、结构逐步优化、就业持续增加、价格基本稳定的良好格局。二季度后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出现回落,主要是基数影响和主动调控的结果。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将坚持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把稳定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主基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好的势头。
女士们,先生们:
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世界经济还没有进入稳步增长的良性循环,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仍然比较突出。要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并统筹考虑当前和长远发展,在继续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通过经济结构性的改革,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这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国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这些问题有的是经济发展现阶段很难避免的,有的是体制改革不到位造成的。我们将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把深化改革开放和推动科学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切实解决这些深层次、结构性问题。这样,中国经济才能实现更大更持久的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我们要坚持内外均衡发展,着力构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中国有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国内市场,充分挖掘市场潜力,有效释放国内需求,是促进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解决经济运行中突出矛盾的重要途径。我们将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促进居民收入和消费可持续增长。我们将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因地制宜地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继续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公共服务,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崛起,着力培育内需增长新动力,拓展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内需增长新空间。同时,我们要坚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中国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我国既是出口大国,也是进口大国。我们发展对外贸易,并不追求贸易顺差。目前中国对美国、欧洲等有顺差,但对日本、韩国有逆差;加工贸易有顺差,但一般贸易有逆差;出口恢复性增长很快,但进口增长更快。我们不能、也不会关起门来搞发展。我们将在扩大内需的同时,积极稳定和拓展外需,努力实现内外均衡发展。
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约束,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和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全面提升国民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国家竞争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我们将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有机统一起来,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和带动能力的现代产业集群,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我们将牢牢把握未来科技进步新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支柱性产业,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步伐,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我们必须加快构建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法规和标准,强化目标责任考核,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节约和管理,加强综合治理,保护与修复生态。我们将大力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增加森林碳汇,加快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全面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我们要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让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责。目前许多国家都面临失业率高企的共同难题。中国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劳动力人口近8亿,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的总和,每年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远远超过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与结构性用工短缺矛盾并存。我们将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我们将着力增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形成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均等化水平。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更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民生问题,稳定房价和提供住房保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我们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土地、财税、金融政策,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引导市场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促进形成合理的住房供给结构,满足多层次的住房需求。
我们要坚持深化改革,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中国的发展进步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目标,仍然要靠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已经到了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我们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全面改革,使整个体制更加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有利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中国的开放是长期的、全面的、互利的。一切有利于对外开放的政策,我们都会坚持下去。中国始终致力于为外商投资企业创造开放公平的良好环境。中国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已将保护知识产权提升为国家战略,中国也愿意与世界各国进行知识产权交流和对话。在这里,我要重申,所有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注册的企业都是中国企业,它们制造的产品都是中国制造,它们研发的创新产品也都是中国创造。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外资企业都享受国民待遇。同时,中国的政府采购,对外商投资企业和中资企业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中国巨大的市场容量、完善的基础设施、完备的产业配套能力和稳定公平的市场环境,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到中国投资兴业。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470多家在中国落户。截至今年7月底,中国已累计吸收外资1.05万亿美元,连续18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今年1-7月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同比增长了20.7%。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总体运营情况良好,取得丰厚回报,不少企业成为其母公司全球业务增长亮点和利润中心。这些情况说明,中国政府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的努力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提振了外商投资信心。我们将继续完善涉外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改善外商投资兴业环境。我们真诚地欢迎各国企业积极参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也希望各类企业严格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在中国依法经营,共享中国繁荣进步带来的机遇和成果。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