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津市新能源新材料十二五规划
天津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未来五年天津优化产业结构、构筑高端产业高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统筹规划好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对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壮大产业规模,带动天津工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依据《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天津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天津市工业布局规划(2008-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天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优势,引进了一批国际领先、市场急需的先进技术,策划实施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研发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形成了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骨干企业,在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上取得了较大进步,为推动天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十一五”时期,天津市新能源新材料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111.05亿元迅速增长至2010年的604.12亿元,年均增长40.3%,占工业总产值的3.6%。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243亿元,形成了6亿只锂离子电池、3亿只镍氢电池、110MW光伏电池和6000MW风电整机生产能力,风电累计装机总量占全国的30%,成为国内最大的风力发电设备生产基地。新材料领域共有企业超过1000家,产业产值达到361亿元,膜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硅材料、钛材料等多种材料的研发制造能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时期,我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绿色电池、风电、光伏发电、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先进复合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等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行业积累了一定的科技与产业资源,发展势头强劲。纳米新材料、生物医学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产业化潜力较大,企业成长速度和产业聚集程度得到明显提升。
(三)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天津新能源新材料正在形成以绿色电池、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为核心,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体系。在绿色电池领域覆盖了锂离子电池、六氟磷酸锂、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等配套材料生产体系;风力发电领域,形成了从主机设备的整套机组到电机、齿轮箱、叶片等配套零部件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金属新材料领域形成了以高温合金、耐蚀合金、记忆合金、钛合金、焊接材料等产品为代表门类齐全的产品体系;化工新材料在合成树脂、涂料、环保和膜材料等领域已形成规模;LED产业形成上游基础材料、外延材料,中游芯片封装以及下游应用产品的完整产业链。
(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已建成25个国家级和39个市级创新机构、7个国家级和54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了以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研究院所、大专院校等为依托的较为完善的产业创新体系;具备了从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到支撑产业化制造技术的全方位的科研开发能力。突破了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膜分离技术、大直径区熔硅单晶等一批国内领先的关键技术和工艺,自主研发了750KW定速定桨距型叶片和1.5MW变速变桨距型叶片系列产品,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产业技术水平大幅提升。
(五)形成了一批优势骨干企业。
聚集了力神、津能、京瓷、苏司兰、歌美飒、东汽、巴莫、膜天膜、渤化集团、塑料所、中环半导体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研发制造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力神公司产业化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已形成4.5亿只锂离子电池生产规模;膜天膜公司中空纤维膜材料产业化国内领先,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产100万平米中空纤维膜生产基地规模居亚洲第一。一批配套企业快速发展,正在迅速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配套企业为基础、专业化分工为纽带的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尽管天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已取得很大进展,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产业总量规模偏小,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3.6%;二是企业规模不大不强,产业投融资渠道不健全,只有少数企业形成一定规模,中小型企业成长还不够快;三是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核电产业、生物质能等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四是产业集群尤其是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程度低,企业散、小、弱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善;五是部分行业科研资源分散、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体制机制急需完善。
二、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一)金融危机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历史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纷纷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作为推进经济复苏与转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能源革命和新材料技术及产品的开发,将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作为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将极大地激发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动力,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
(二)发展低碳经济对抢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制高点提出新挑战。
新能源产业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新材料作为高技术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是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资源能源持续挑战的重要途径,也是天津构筑绿色、循环、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北方经济中心的必然要求。
(三)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已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计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与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核电、风电和光伏装机总量将分别达到现在的9倍、6倍和61倍,将有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新材料、能源与信息并列为21世纪三大技术产业,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先导,产业规模和市场空间持续扩大,将有效推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迅速发展。
(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落实滨海新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历史重任,发挥滨海新区在自主创新和改革开放中重大作用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新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腹地广阔和交通发达的区位和基础原材料市场优势,将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发展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着力“构筑三个高地”、全力打好“五个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坚持“市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跨越发展”的发展方针,衔接国家战略重点,瞄准产业链高端环节,强化自主创新,聚集国内外创新资源,大力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发展上下游配套企业,完善产业链条,推进产业规模化、高端化、集约化发展,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建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
(二)发展原则。
1.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市场需求巨大的优势,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布局、产业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创新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共同推进产业发展的合力。
2.创新驱动与开放合作相结合。
加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成果、知识品牌,带动产业总体水平和竞争力大幅提升。把握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抓住产业转移的新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源,积极承接高端制造和研发产业转移,提升产业的国际化水平。
3.重点突破与统筹兼顾相结合。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具有较好产业基础和优势的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形成优势产业和技术领域。提升产业聚集与集约发展水平,兼顾骨干大企业带动和广大中小企业配套发展,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化布局。
4.跨越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紧紧把握新的历史机遇,做大做强我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促进全市及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积极培育先导产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三)总体目标。
1.产业规模。
到2015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2500亿元,实现5年翻2番,产值规模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以上。
2.产业布局。
到2015年建成2个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
3.创新能力。
到2015年,通过技术引进、集成创新等,突破体现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的共性技术或关键技术60项以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80家,申请专利达到每年3000件,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4.品牌建设。
到2015年,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0个,培育十亿元以上自主品牌30个,打造百亿企业10家,50亿元以上企业20家,国内外知名度大幅提升。
5.产业组织。
到2015年,依托产业集群、特色工业园和行业协会,培育中小企业群体,五年内使企业总数达到2500家,建成10个以上行业协会或产业联盟组织,5个产学研用创新联盟组织。
四、主要任务
构筑高端产业高地,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产业跨越发展;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培育优势企业,壮大“小巨人”规模;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聚集,形成两个国家级示范基地和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的产业格局。
(一)抓好重大项目,壮大产业规模。
“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中海油新能源基地、友达光电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项目、华锐风电装运基地等160个规模大、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总投资达到1310亿元(其中新能源产业721亿元,新材料产业589亿元),新增销售收入2540亿元(其中新能源产业1450亿元,新材料产业1090亿元)。通过项目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配套企业发展,形成完整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总体规模水平。
(二)提高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支撑发展计划。
围绕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集中力量攻克光伏发电集成技术、风电控制系统及检测技术、动力锂离子电池组设计及均衡控制技术等一批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复合、纳米、智能材料等共性基础材料,提升高性能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等特种材料的发展水平。大力推进新型动力电池、2MW以上风力发电成套设备、高效聚光太阳能电池、新型节能型功率器件、高性能氟材料研发及产业化等一批研发项目,制定引领行业发展的技术标准,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三)培育优势企业,壮大“小巨人”规模。
选择资产规模大、技术积累多的新能源新材料领军企业,引导要素集聚,加快发展步伐,壮大产业规模。发挥相关科研院所和产业化基地的技术优势,建设纳米技术与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等专业孵化器,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创业,引导和支持高层次人才等资源向纳米新材料、核电、生物医学新材料等前沿产业领域聚集,培育一大批以先进技术为支撑、资本与技术紧密结合,具有高速成长能力和鲜明专业特色的“小巨人”企业。
(四)建成两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以滨海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能源产业基地为基础,培育壮大力神、中环半导体、京瓷、东汽等一批名牌产品和若干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重点龙头企业,建成绿色电池、光伏、风电为主的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以空港物流加工区和南港工业区为基础,培育壮大渤海化工、膜天膜等一批代表行业发展方向的优势企业,建成以航空先进复合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和电子信息新材料为主的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按照产业发展特点,依托区县示范工业园区,加快推进天津风电产业园、宝坻低碳工业区、东丽航空产业区、临港渤海化工园、西青高端金属制品工业区、京滨工业园、医药医疗器械工业园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形成产业基础好、集聚程度高、产业特点鲜明的特色产业园区。
五、发展重点
依托我市产业优势,围绕国家新能源新材料重点布局,实施“壮大优势、发展新兴、培育前沿”的发展思路,在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绿色电池、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核电、生物质能等五大领域;在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先进复合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电子信息新材料、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生物医学新材料、纳米材料等七大领域,优化产品结构,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形成产业集群。
(一)新能源产业。
1.绿色电池领域。
重点发展以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为代表的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镍氢电池等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电池组等关键产品和技术,发展高性能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关键电池材料,积极开发氢源、甲醇、乙醇等燃料电池新品种,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研究,进一步扩大产业化规模。重点实施中海油动力电池新能源基地、比克电池新能源产业基地、建龙重工新能源新材料基地等项目。到2015年,形成50万套动力电池、20亿只锂离子电池、10000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2亿只聚合物电池、4000万只超级电容器的生产能力。
2.风力发电领域。
重点发展2MW级以上整机、2.5MW风力发电机组、2.5MW以上叶片、2.5MW以上齿轮减速箱、5MW海上风机叶片。加大对电控系统技术,风电太阳能联合发电技术,风电和水能联合发电技术、变流器装置关键技术,整机设计技术,海上风电技术,大型并网风电机组短时蓄能技术,叶片、主轴、发电机、塔架等关键配套零部件及材料制造等共性技术或关键技术的研发。建立天津风电装备研究试验中心,推进风电产业创新发展。重点实施南车风电机组产业化基地、明阳2.5MW风力发电机组制造、西门子变速箱增资扩能、5MW海上风电机组叶片研制等项目,构建以整机为龙头、零部件配套及相关服务为支撑的完备的产业体系。到2015年,风电整机生产能力达到7000MW,2.5MW以上齿轮箱达到2000套。
3.光伏发电领域。
壮大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规模,重点突破薄膜电池、聚光电池、BIPV系统集成等领域的共性技术或关键技术,积极开发砷化镓聚光太阳电池、铜铟镓硒太阳电池、太阳电池减反射玻璃、透明导电玻璃。重点实施中电科光电产业基地、英利光伏产业基地、京瓷太阳能电池板、高效太阳能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非晶硅柔性太阳能电池产业化等项目。到2015年,太阳能光伏总产能达到7000MW,建成国内技术水平最高的太阳能电池研发基地和品种最全、生产规模最大的系列太阳能电池产业化基地。
4.核电领域。
重点发展核电站汽水管道用高等级不锈钢无缝管及钛合金管材、核电站壳体用预应力钢材、核电站用海绵锆、大型高品质铸锻件等核电装备关键配件和材料,积极开展高等级压力容器、核电站用泵、阀门等核电有关设备技术攻关,加快主设备及配套设备制造能力建设,积极推进重点骨干企业进行关键零部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形成规模生产能力。重点实施核电设备研制、核电站专用管件生产、核电设备乏燃料储运器制造等项目。
5.生物质能领域。
充分利用非粮作物、植物和农林废弃物,大力开发低成本、规模化、集约化生物能技术,积极培育生物能产业,促进生物质能的大规模应用。重点实施生物能源产业基地、生物柴油、沼气容器等项目。到2015年,实现生物柴油20万吨、燃料乙醇10万吨的生产能力。
(二)新材料产业。
1.先进复合材料领域。
围绕航空航天、轨道交通、造修船等领域,大力发展碳纤维、玻璃纤维和高强度高分子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超耐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新型柔性多功能纤维集合体材料等新型复合材料。重点实施航空橡胶件生产基地、波音复合材料二期工程、天塑双向拉伸聚丙烯新型基材生产等项目。
2.新型功能材料领域。
重点发展高温超导材料、微电子材料、智能凝胶、智能纤维和智能粘合剂等智能材料等。开发化学表面活性剂、特种涂料、特种橡胶、环境友好型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开发金属陶瓷、稀土钕铁硼永磁体材料、铁铬钴可加工永磁材料、喷涂铝箔及彩印复合包装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重点实施新一代永磁材料制备、铁铬钴可加工永磁材料升级改造及产业化、功能陶瓷材料生产等项目。
3.电子信息材料领域。
积极发展集成电路及半导体材料、光存储材料和器件、发光二极管材料、硅基材料、光电转换材料、能源转化及储存材料、光纤材料、新型电子元器件、单晶硅芯片材料、新型节能型功率器件等。掌握电子新材料制备的关键核心技术,重点突破大直径、高质量半导体晶体生长和晶体加工技术及外延技术,高性能柔性材料产业化技术,无铅大功率压电传感器材料关键制备技术,电子陶瓷材料和无源电子元件的复合化和集成化技术等。重点实施LED新光源外延片、区熔硅单晶片产业化制造、新型平面中高压MOSFET芯片研发及产业化等项目。
4.化工新材料领域。
重点开发高性能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材料、高性能聚氨酯、高性能聚烯烃、新型催化剂及加工助剂、纳米复合高分子材料等高分子合成材料及新型化工功能材料。推广可熔融含氟聚合物、特种工程塑料合成技术。开发关键中间体制备、塑料合金和复合材料相容性等技术。重点实施表面活性剂研发转化基地、天碱8万吨聚甲醛、渤化精细化工基地、高档气相二氧化硅等项目。
5.金属新材料领域。
重点发展各种新型高强高韧、高比强高比模,高强耐蚀可焊,耐热耐蚀铝合金材料、镁合金、铬钼钢材料、钛合金材料、粉末冶金材料等高性能结构材料。突破金属定向凝固技术、精密锻压技术、热等静压技术、超细粉末制造技术。重点实施高性能磁性材料、稀土硅铁镁合金生产、高强度耐磨镍铬合金材料生产等项目。
6.生物医学材料领域。
重点发展组织工程材料、仿生材料、生物活性材料、可降解和可吸收生物材料、组织和器官修复与替代材料、高档医疗器械材料、药物靶向和控释载体等生物医学材料,掌握一批高端材料制备关键技术。重点实施华圣蓝金膜生产基地、血液净化器、一轻医用塑料等项目。
7.纳米材料领域。
重点发展高性能纳米纤维、纳米颗粒和纳米碳管、纳米磁性液体材料、纳米半导体、纳米隐身材料、纳米复合高分子材料、纳米界面材料、纳米功能涂层等材料,研究纳米技术与仿生、人工智能等集成技术,掌握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推进纳米碳功能材料在催化剂、涂料、填料、封装材料及医疗保健品等产品中的延伸应用。建设国家纳米技术与工程研究院纳米检测研发的公共服务平台,筹建全国纳米技术与材料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创建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合作研发转化基地。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规划,完善制度建设。
成立天津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协调小组,建立新能源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产业发展和布局的宏观指导,引导区域间分工合作,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建立专家咨询制度,聘请国内外专家担任产业发展的决策咨询顾问,成立若干个不同领域的专家小组,对重大技术问题提供咨询和指导。建立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经济核算统计制度,完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统计监测,建立科学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统计指标体系。
(二)加大政府扶持,提升发展速度。
加大政府投入,鼓励建立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民间资本、海外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提供有力的支持。开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绿色通道”,对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重大项目和关键项目的立项审批实行“绿色通道”,采取专人负责、代理服务,加快项目推进。
(三)引进培养人才,构筑创新高地。
鼓励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加强对新能源新材料专业人才的培养,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和社会力量开展各种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相关技术培训。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高水平研发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各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支持企业加大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引进、项目引进、共建研发机构等方式吸引海内外高技术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四)搭建服务平台,提供保障服务。
建立天津市新能源研究院、风电研发中心、绿色电池等产业联盟,开展核心技术研究,加强技术跟踪,提升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创新能力。依托现有高校重点实验室、有关研究院所等研究机构,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组织及产学研用创新联盟组织的作用,加快行业内部信息交流,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服务。
(五)实施示范工程,带动产业发展。
大力推进光伏太阳能、风力发电、智能电网、LED照明等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示范应用。以大神堂风电场为示范,加速设备部件及控制软件的研发配套,促进风电产业发展。以天津工业大学新校区LED半导体绿色照明示范工程为名片,积极推进LED产业的推广应用。通过示范应用,促进产业自主创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六)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协调发展。
加强京津冀区域科技经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充分利用北京等地雄厚的科技研发资源,加快京津冀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间科技合作,增强我市技术研发能力,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建设高水平的新能源新材料成果转化基地,积极引入已具备产业化条件的科技成果,来津实现成果转化。加快建设跨区域公共技术平台、产业信息交流平台、政府间合作平台等公共平台,促进地区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
第二篇:天津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天津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津政办发〔2012〕76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天津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七月一日
天津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发〔2000〕13号)、〘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发〔2011〕28号)和〘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津政发〔2011〕14号)、〘天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截至“十一五”末,我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171.15万人,占总人口的17.47%。“十一五”期间,我市老龄事业快速发展,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险一体化发展,连续六年提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月人均养老金由“十五”末期的765元提高到1520元,年均增长14.7%;全市共有50多万60岁
—1— 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和近20万城市中没有养老保障的老年人按月领取城乡老人基本生活费补助;建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出台了政府给予社会办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一次性建设补贴等扶持政策,实施了政府为经济困难且需要生活照料的老人购买服务举措;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十一五”末,全市各类养老机构达到306所,床位超过3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15.4张;市老年大学成为全市老年教育中心,教学场地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学员总数超过1万名;全市老年文化体育组织达2436个;市和区县均成立了老年人维权咨询服务中心,从多方面开展了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活动。总之,全市老龄事业在制度创新、资金保障、资源投入、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老年群体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权益维护、文化教育等整体水平大幅度提升。
(二)“十二五”期间老龄事业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从全国看,我市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三位,是进入老龄化最早、发展速度最快、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我市老年人口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呈快速增长的态势。预计到201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00万以上,约占总人口19.5%。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重叠,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伴随,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变化相交织,社会养老需求急剧增长。因此,必须正确处理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制度、物质、文化、组织、精神等方面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各项准备,切实保障老年家庭和老年人基本生活,促进老龄事业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2— 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我市应对老龄化战略措施,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提高的养老需求,稳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努力实现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促进老龄事业与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健全老龄工作体系,加快发展基础性养老服务设施,努力实现老龄事业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法制化全面发展。
以覆盖城乡全体老年人、提高保障水平、增强制度公平性与可持续性为目的,重点推进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整合和医疗保障制度的整合,完善老年贫困人口救助机制,建立与人口老龄化形势和经济社会形势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以增加养老公共产品供给、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水平、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为目的,重点促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在全市老年人口中,选择居家养老的占97%、选择入住养老机构的占3%,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保障老年人权益,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形成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多层次养老服务格局。
以推动理论创新、加强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为先导,以狠抓工作创新、推进各项政策落实为重点,以强化管理创新、促进老龄工作干部队伍素质提高为保证,完善老龄政策法规,理顺老龄工作机制,加强老龄工作力量,提升老龄工作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以社会养老保险、老年社会救助和老年社会福利为基础,以慈善事业和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全覆盖的养老保障体系。
1.提高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障水平。继续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逐步缩小城
—3— 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待遇差距。根据我市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保险承受能力,继续实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调整制度,“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10%。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继续推进企业年金制度,逐步形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继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改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完善城乡老年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救助制度。将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实现城乡救助水平一体化。完善低保分类救助制度,稳步提高城市“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抚养人)、农村五保和城乡残疾老年人的救助水平。
进一步完善全市统筹、城乡一体、统一经办管理、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实施即时救助、一站式服务,方便困难老年人就医。逐步加大救助力度,尤其是对患重大疾病的救助对象适当提高救助标准。
3.完善老年社会福利政策。完善城乡无收入老年人生活补助制度,建立合理的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和物价指数的上涨等情况,适时调整老年人生活补助标准,“十二五”末,老年人生活补助标准翻一番。提高百岁老人营养补助费标准,达到每人每月500元(市区两级财政按2:3比例)。
制定高龄老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实施办法。探索建立老年人居家养老扶持政策。制定入住养老机构的补贴政策,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补贴的经济困难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其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补贴按照原补贴标准两倍发放。鼓励村(社区)集体组织为老年人给予多种形式的养老补贴。
4.发挥慈善事业和商业保险的补充养老作用。完善促进慈善事业
—4— 发展的政策和机制,创新募捐方式,引导、激励社会企业、慈善组织和慈善人士实施以助老为主要内容的慈善项目,帮扶困难老年人。
鼓励发展商业性老年保险,提倡和引导职工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继续推广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扩大老年人受益面。
(二)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实现“三个转变”:由传统的单纯依靠子女和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转变,由单一的分散居家养老向以分散居家养老为主、集中居家养老为辅转变,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1.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努力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设施、基层化操作、政策化支持,进一步完善对经济困难且生活需要照顾的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扶持政策,扩大服务人群覆盖范围。以老年人为本,把做好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医疗保健、应急救助等作为重点服务内容,将经济困难老人、失能失智老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和80岁以上高龄老人等作为服务重点。
继续支持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建设,构建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为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捷就餐、看护、健身、学习、娱乐、保健、聊天等服务。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实行政府搭建服务平台、专业化管理、社会化经营、志愿者参与的建设经营模式,建立长效运营机制,为老年人提供良好、可持续服务,服务辐射范围覆盖全市90%老年人口。对有经济条件的老年人实行低偿服务,对经济困难老年人由政府出资为其购买服务。“十二五”末,全市街道(乡镇)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达到640处,社区(村)根据老年人口和实际需要适度建设老年日间照料服务站。
建立全市老年服务呼叫网络。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方式建
—5— 立信息服务平台,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当老年人有服务需要时,通过电话、网络联系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按照老年人的要求,提供信息支持或上门服务。
创新居家养老的新模式,加快“虚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通过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整合辖区内的养老院、医院、商家、家政、司法、水电气等服务单位,并在各街道(乡镇)、社区(村)建立为老服务站点,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医疗、精神慰藉三大类统一规范的标准化、专业化、亲情化、全方位、全天候养老服务。选择有条件的区县,有步骤地推动“虚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到2012年底,争取在市内六区、滨海新区、涉农区县均有“虚拟养老服务中心”试点;到“十二五”末期,实现全市普及。
创建具有托养功能的托老所。托老所适用于子女出差或临时不在老人身边,需要日托或整托的老人。托老所是社会公共设施,应由各区县人民政府负责,依托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和养老机构,整合资源进行建设。“十二五”末,全市各区县应选择2至3个街道和社区进行托老所建设试点。
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队伍。鼓励各类养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发展专业养老服务队伍,同时加强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水平。
组建我市为老志愿服务队。依托我市志愿者联合会及其他社会团体力量,鼓励中青年志愿者为老年人服务、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探索建立志愿者劳动时间储蓄银行,完善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在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志愿者服务档案,记录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达到一定标准后,志愿者本人需要服务时,可申请享受同等服务。
2.加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力度。“十二五”期间,我市新增养老机构床位3.9万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达到6.9万张,平均百位老年人拥有床位3张。其中为失能老人建设的老年护养院床位不低于养老机构总床位的60%。各区县要针对老年痴呆病、临终关怀、康复训练、少数民族等不同人群建立特殊需求养老机构。
—6—
继续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以多种融资渠道和方式兴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养老服务设施和具有养老、护理功能的养老机构。在保证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前提下,为满足部分老年人群的个性化养老需求,社会办养老机构在硬件设施、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等方面可分为多种档次。
3.创建老年宜居社区。到2015年,规划建设老年宜居社区10处,每处占地不少于200亩,规划入住老年人口14万人,集中为老年人提供更加集约化、专业化和人性化的服务,科学管理、规范运营、高效服务,让老年人享受到高质量、低成本的养老服务。
加快无障碍设施建设,突出高龄和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设施、环境的无障碍改造,推行无障碍进社区、进家庭。对老年人居住相对集中的老旧小区,采取多种筹资形式和管理模式,实施外挂电梯安装改造工程、楼道内加装扶手、老年人居室无障碍设施改造,方便居住老年人出行和参与社会生活,改善老年人居家养老生活环境。
(三)老年医疗卫生服务。将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纳入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加强老年病医院、老年康复医院和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建设,有条件的三级综合医院应当设立老年病科。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积极开展老年人医疗、护理、卫生保健、健康检测等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康复护理服务。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应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开展老年人卫生服务的能力。
进一步巩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健康风险因素,促进老年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开展老年疾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做好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
开展老年健康教育,普及保健知识,增强老年人运动健身和心理健康意识。注重老年精神关怀和心理慰藉,提供疾病预防、心理健康、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和心理健康指导服务,重点关注高龄、空巢、患病等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鼓励为老年人家庭成
—7— 员提供专项培训和支持,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精神关爱和心理支持作用。老年性痴呆、抑郁等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率达到40%。
(四)大力发展老年教育。认真落实〘天津市老年人教育条例〙,办好各种形式的老年教育。市和区县老年人大学要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招生范围,为老年教育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抓好基层老年教育,重点抓好街道(乡镇)和社区(村)的老年学校或老年大学分校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利用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等场所,开设老年教育学习室(站),因地制宜、因人施教,灵活多样组织老年人学习政治理论、时事政策、文化知识等,向老年人传授科学技术、法律法规、医疗保健、民间艺术等知识与技能。
创办市级老年远程教育。建立独立的老年远程教育网站,通过三网融合技术,最终实现网络、电视、手机的同步优化服务,使老年人在家随时点播需要观看的课程,共享名校强校优质教学资源,解决老年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散的问题。2012年,开通天津市老年远程教育网站。
到“十二五”末,全市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在校人数达到老年人口的15%,参加有组织老年教育活动人数达到老年人口的40%,老年教育覆盖率达到55%。
(五)开展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加大老年人文化娱乐的资金投入力度,因地制宜,拓宽路径,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文化娱乐场所、文化活动设施。各级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向老年人免费开放。鼓励社会电影放映单位为老年人提供全天半价优惠服务。支持老年人文艺团体的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展示空间,定期组织老年文艺汇演、老年艺术节等。
积极发展老年人体育组织。继续完善、更新全民健身设施,提高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的优惠幅度。广泛深入开展老年人健身活动,研究符合老年人生活习惯和生理、心理特点的健身活动项目。
继续办好老年报刊、广播电台、老年网站,创办更多的广播、电
—8— 视老年专栏,出版面向老年人的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文学、影视、戏剧界积极创作优秀的老年题材作品。
(六)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适时修订〘天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积极开展老年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和执法检查工作。定期开展全市性老年法律法规知识有奖竞赛活动;每月开展老年法律咨询活动;对在维护老年人权益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予以表彰和奖励。
健全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老年维权网络,规范信访接待程序,提高处理信访事项的效率和效果。市各级法院、公安部门、司法部门要共同做好老年人权益保护工作。加强老年法律援助工作,发挥司法行政基层工作的优势,树立一批市级老年维权示范岗,促进和推动老年维权工作良性发展。
研究老年人优待服务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适当扩展优待项目。研究探索将优待人群扩大至本市常住老年人。研究制定乘坐轨道交通工具对老年人实行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或个人兴办的旅游景区、文化娱乐及活动设施给予老年人优惠。
(七)加强老龄宣传调研工作。加大尊老敬老宣传力度,定期开展孝亲敬老之星评选表彰活动,通过敬老典型事迹的宣传,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孝老的社会氛围。利用春节、重阳节等节日举办各种敬老慰问活动。
加大老龄事业的社会宣传力度,为老龄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体的作用,通过开设专栏、专题、专版、专刊,加大对老龄化发展形势、老龄政策、老龄工作和社会为老服务典型人物和事迹等内容的宣传报道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老龄问题的认识,增强老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发展与国际老龄组织、友好国家和地区老龄机构的联络关系,拓宽老龄工作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老龄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
—9—
加强老龄调研工作。深入基层,融入老年群体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一方面要搞好工作调研,摸实情、听建议、寻对策;另一方面要搞好理论政策研究,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为促进老龄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要针对目前老龄工作、老年群体面临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专项调研,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基础性依据。
(八)推动老龄产业发展。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推动全市老龄产业发展。研究制定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老龄产业。举办中国(天津)老年产业博览会。
鼓励和支持企业根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惯、生理需求、消费水平等因素,借鉴国外老年产品的设计理念,研发生产老年用品,尤其是研发生产高科技、高性能的老年用品,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发展。发展老年康复护理、家政服务、日常用品制造和销售、人寿保险、特色旅游、文化教育等老龄产业,形成天津特色的老年产业品牌。
(九)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重视老年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建立我市老年人才信息库。贯彻落实中办、国办转发中组部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意见(中办发〔2005〕9号),拓展老年专业人员的服务领域。
继续组织开展“银龄行动”,依托远程医疗平台为西部地区提供医疗援助;为本市农村老年人送医疗、送科技。根据自愿、量力的原则,鼓励老年人根据自身特点,开展老年志愿服务活动,参与教育下一代、科技开发、信息服务以及维护社会治安、参与社区建设等社会公益活动,老年志愿者数量达到老年人口的10%以上。培育基层老年文化、教育、体育活动骨干。
四、保障措施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各区县人民政府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发展老龄事业的重要性,坚持政府在老龄事
—10— 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把老龄事业放在社会建设的突出位置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计划,在人员、经费等方面优先考虑、重点保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二)加大老龄事业公共财政投入。各区县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老龄工作实际,多渠道筹资,不断加大老龄事业投入,切实承担起“保基本”的责任。要把发展老龄事业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点领域和重要民生工程,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建立与人口老龄化形势和老龄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加大彩票公益金用于发展老龄事业的比例。不断探索老龄事业资金投入的新模式,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和国外资金投入老龄事业,逐步形成国家、社会、个人、境外资金等多元化的老龄事业投入机制。
(三)健全老龄事业工作机制。市和区县老龄工作委员会要认真履行政府赋予的职责,搞好调查研究、统筹计划、宏观指导、组织推动和监督检查。定期召开老龄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和联络员会议。老龄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要将老龄事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落实到本单位工作计划中,认真履行,形成合力,对老龄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协调解决涉及多部门的综合性问题,监督、检查有关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实施。
规范老龄工作机构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要充分发挥参谋助手、综合协调、督促检查作用。优化老龄工作队伍结构,加强业务培训和能力培养,提高整体素质。
(四)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事业发展。按照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机制,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力量的能动性和较强的社会优势,通过构建服务组织和志愿者服务队伍、项目开发、发挥行业监管和群众监督的作用,为老年人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
(五)建立督查、评估和激励机制。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
—11— 位和各区县人民政府按照本规划要求,结合部门职责和当地实际,制定本部门的具体实施方案或本地区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各有关部门提出分实施目标,将目标任务逐级分解,研究具体措施办法,逐级逐年逐步落实。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有关部门定期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总结评估,及时发布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报告。
12—
—
第三篇:吉新煤矿十二五规划
吉新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兖矿新疆矿业有限公司吉新煤矿
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兖矿新疆矿业有限公司力拓分公司
二O 一一 年 一 月
吉新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规划回顾
兖矿新疆矿业有限公司吉新煤矿和红山洼煤矿位于吉木萨尔县城西南约20km处,行政区划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大有乡。吉新煤矿中心地理坐标北纬:43°54′53″,东经89°00′26″,井田呈不规则的多边形,总体东西长2750m,南北宽约1100m,面积约2.66km2,矿井建设规模60万吨/年,该项目已被列入自治区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新煤规〔2006〕605号),红山洼煤矿中心地理坐标北纬:43°55′45″,东经88°59′04″,井田呈不规则的多边形,井田范围长约1830m,宽约600~820m,面积约1.8km2,矿井建设规模30万吨/年,该项目已被列入自治区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新煤规〔2006〕604号)。两矿井位于乌奇公路南约9km,有三级沥青砼道路通往煤矿,交通便利,吉新煤矿和红山洼煤矿相邻,煤层相连,开采煤层条件完全一致。
“十一五”期间,力拓分公司在自治区各级政府、兖矿集团公司、兖矿新疆矿业有限公司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建设“科技强矿、人才兴矿、文化建矿”的现代化文明矿井为目标,以构建本质安全型矿井为方向,以“和谐矿井、融合共进”的管理为手段,团结奋斗,开拓创新,攻难克坚,力争实现矿井安全、生产、经营和三个文明同步协调发展。
吉新煤矿60万吨/年技改项目于2008年1月份开工建设,经过设计、监理、施工、建设等单位的共同努力,首采工作面于2009年8月31日安装完毕,各主要生产系统于2009年9月开始单机设备调试、带载调试和验收。经过矿井联合试运转检验,矿井主要生产系统和安全设施达到了设计要求,具备了联合试运转验收条件,并于2010
吉新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年1月13日通过兖矿集团公司联合试运转验收,现转入试生产阶段,计划本年内完成投产验收。2010年各项经营指标完成情况
1、原煤产量:61.21万吨。
2、掘进进尺:2300m。
3、原煤成本:116.95元/吨。
4、煤质指标: 发热量23MJ/kg,水份10.71%,灰份15.6%。
5、技改投资完成情况:全年技改投资完成12272.93万元,完成了全年投资计划和工程结算。其中:矿建工程完成投资2081.16万元;土建工程完成投资2986.63万元;安装工程完成投资2211.52万元;设备投资完成2242.46万元;其他投资完成2751.16万元。
6、矿井投产验收情况:
2010年1月13日通过联合试运转条件验收,经批准于2010年3月6日开始试生产。
2010年7月1日通过工程质量认证。2010年7月30日通过消防专项验收。2010年9月8日通过环保设施专项验收。2010年9月18日通过水土保持验收。
2010年9月28日通过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安全设施竣工验收和瓦斯治理示范矿井验收。
2010年11月23日接到矿井安全生产许可证授理通知书。企业文化建设成果显著。坚持以先进的文化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以“和谐矿井、融合共进”管理文化为支撑的企业文化体系。不断丰富拓展文化内涵,加大企业文化宣贯力度,统一了职工思想,改善了职工心智模式,规范了职工行为。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完善了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强化了
吉新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确认制度,推行了井下作业现场“红、黄牌“管理,开展了本质安全型岗位、区队和系统创建,推进了矿井“双基”建设、安全质量标准化和煤矿安全程度评估及质量标准化评估。深化“四级”安全培训,建立健全了“四级“培训管理制度,培训安全技术人员累计511人次。
矿井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推进。按照“以采定掘、以掘保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确保矿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组织生产,形成了有序开采、合理布面、开拓延伸的格局,实现了吉新矿首采11A601工作面的顺利投产和西翼采区的掘进生产,促进了矿井由基建技改矿井向生产矿井正常生产的转变。强化对综机设备、提升、运输系统的管理,加强对机电系统的改造和通风系统的调整,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加大队伍建设和队伍培训。在矿井技改期间,针对矿井职工队伍大多由新工人组建,同时对新设备、新工艺、新系统不熟悉的情况。吉新煤矿按照“请进来、送出去”的方针政策,多批次、多地点将新参加工作及原矿井职工送至集团公司各兄弟矿井进行入矿实地培训和学习。同时,派出矿井精干力量,到各设备厂家进行实地培训,做到早介入,早学习,早熟悉。在矿井正式投入生产前,熟悉各专业应知应会的技术技能和专业知识。在设备招标购置前,与厂家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在矿井安装及设备调试期间,由各设备厂家技术人员在矿进行指导安装及现场培训。保证矿井各专业各工种能够在矿井技改期间做到“三懂四会”。同时发挥矿井四级培训站的积极作用,联系自治区教培中心,组织老师到矿培训,累计培训各岗位工种632人次,达到了矿井由技改转入生产后各岗位工种持证上岗的要求。
吉新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由于吉新煤矿工作面倾角较大,最大倾角约40°,开采工艺在国内尚属技术难题,吉新煤矿联合西安科技大学进行《大倾角采煤工艺研究》。为降低矿井井巷投入,在副井形成了斜巷辅助运输、架空乘人装置、行人助力器为一体的辅助运输载人系统。受原矿井为私人煤窑收购,造成老采空区图纸不全、火烧区富水条件不明等因素,吉新煤矿积极联系西安科技大学对采区探放水工艺和方案,委托集团公司地质大队进行探访水设计和组织施工,提高了采区防水抗灾能力。与西安科技大学签订了大倾角工作面防灭火及瓦斯治理科研项目,目前正在实施过程中。
精细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不断深化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建设,完善材料预算控制体系,建立了经营管理中心,初步形成了市场调研、资金管理、材料发放、内部考核的内外循环管理模式。狠抓内部经济运行,完善了岗位、个人和相近工序多人一起作业的目标责任管理。完善了煤质管理办法,严格控制商品煤含矸、含杂率。
三个文明建设稳步发展。构建了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创新工作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模范作用,在矿井重组和技改期间,使矿井干部职工队伍稳定、团结。针对新疆地区少数民族职工特殊的民族生活习惯,采取自治自管、帮扶照顾,尊重少数民族职工的饮食生活习惯,保证矿井稳定发展。强化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项制度有效落实。信访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强化。营造“和谐矿井、融合共进”的良好氛围。
环境保护和节能措施。矿井建立了矿井污水处理系统和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初步建立多项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在设备选型和工艺方面,大力推广节能、低耗、低污设备,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污,强化环
吉新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保节能管理,为实现矿井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二五”规划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
“十二五”指导方针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以煤炭整合、有序开发为重点,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保障安全,改小建大、优化结构,依靠科技、促进升级,深度加工、洁净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使其成为指导我矿未来五年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发展目标
首先,立足于安全发展,有效遏制较大事故,杜绝重特大事故,为吉新煤矿健康稳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管理,力争在促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方面有所提高。再次,突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充分发挥各级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自觉、主动地把安全本职工作做好。最后,加大安全投入,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力争在解决制约安全生产的突出矛盾和热点问题上实现突破。
为响应国家和自治区煤炭产业政策,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深入实施自治区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根据国务院3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新疆人民政府新政发〔2009〕52号文件《关于促进自治区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作的吉新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指导意见》以及新疆发改委新发改能源〔2009〕534号文《关于吉木萨尔县吉新煤矿60万吨/年改扩建项目核准的批复》、新发改能源〔2010〕942号文《关于补充上报2010年煤炭产业升级项目的通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新国土资函〔2010〕227号《关于上报重点整合矿区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的精神,利用兖矿集团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对中小型煤矿进行资源重组和改造升级,扩大矿井规模,拟将吉新煤矿与红山洼煤矿进行资源整合,建设一个90万吨/年矿井。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7年9月20日关于新疆各矿区总体规划工作会议的精神和要求,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2号),落实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加快实施南北互动,优化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经济环境,推进乌昌一体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新发改函[2008]97号文下达了“关于委托编制吉木萨尔水溪沟矿区总体规划的函”,要求兖矿新疆矿业有限公司为牵头企业,委托新疆煤炭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吉木萨尔水溪沟矿区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初稿已于2010年4月进行初审,规划吉新、红山洼煤矿合并建设一个240万吨/年的矿井。
根据上述政策和文件精神,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利用兖矿集团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对中小型煤矿进行资源重组和改造升级,扩大矿井规模,先期按产业升级政策,拟将吉新煤矿与红山洼煤矿进行产业升级,建设一个90万吨/年矿井,到“十二五”末根据水西沟矿区总体规划,建设一个240万吨/年,矿井同时配套建设一个洗选煤厂,计划投资2.3亿,解决就业人员400人。
吉新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天山北坡的乌鲁木齐、昌吉、塔城、克拉马依四地区分布着众多大型火力发电厂、石油加工、食品加工、建材企业,是新疆经济发展速度最快,也是我区煤炭生产和消费量最大的片区,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占全疆的62%左右。吉新煤矿生产的煤炭主要供应天山北坡经济带东部的吉木萨尔、奇台、阜康等地的发电、建材、城市集中供热以及居民生活用煤,煤炭销售前景较好。本项目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建设条件,有一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的产业技术政策,项目建成投产后可以实现有效的规模经济效益。本项目设计生产能力为240万吨/年,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有力地带动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社会效益。
公司正在着手办理吉新煤矿和红山洼煤矿产业升级的相关事宜。计划2010年~2015年进行吉新煤矿改扩建90万吨、240万吨/年项目,其中2010年~2011年进行相关手续的办理,2012年~2013年进行改扩建建设,2014年~2015年试运转投产。
三、“十二五”安全生产工作主要任务
(一)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促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生产经营中涉及安全的各个单位、各个部门、各个岗位以及各个环节关系错综复杂,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只有建立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才能堵塞安全管理的漏洞,保证生产的有序进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或废弛,安全生产管理措施不落实,势必埋下不安全的因素和隐患,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建章立制是搞好安全生产,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对安全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和整改,完善各种安全生产管理
吉新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二)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提高企业安全素质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保障安全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管理制度。只有明确各单位、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职责,分清责任,各尽其责,才能形成严密科学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为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层层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
我矿各级组织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落实各自的责任。只有这样一级一级地签定,一直把责任书签定到区队、班组及一些关键岗位。在人员变动时或责任书到期后,及时进行补签或续签,从而确保了安全生产责任环环相扣,面面落实,避免出现中断、脱节的现象。(2)明确安全生产责任
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居于全面领导和决策的地位。一个部门安全生产工作的好坏,与其主要负责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为了切实落实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职责,各部门在责任书中明确要求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必须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履行好安全生产的六项职责,即:建立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督促、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组织制定和实施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报告处理事故等。对安全生产直接负责人、单位的其他领导、安全监管机构负责人和监管人员、其他部门负责人、班组长直至各岗位职工,都按照分工明确其安全生产职责,把
吉新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格验收考核及交接,做到质量不达标不交接,确保了各岗位职工做到了岗位达标。
(三)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提高企业安全素质
纵观煤矿生产的各次事故,其事故原因主要是一些单位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不高,基层工作不到位,基础工作不扎实,主要表现在措施、责任不落实,规章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混乱、水平低,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等。大量事实说明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抓住、强化了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就抓住了影响安全生产的主要矛盾,就能有效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我们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抓好安全基层基础工作,要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区队管理、班组管理,认真抓好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认真抓好隐患排查治理,认真抓好企业现场安全管理,认真抓好员工的培训工作,特别是要害工作,特殊岗位工种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职工安全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安全素质。
(四)加强安全检查,整改安全隐患,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煤矿生产的各个时期、各个环节都要经常不断地进行安全检查,要使安全检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安全检查的内容包括:查规程、措施、制度的落实情况,查现场管理存在的各种隐患、特别是重大隐患,对重大安全隐患要挂牌督办,对查出重大隐患的单位要实行重罚。查安全防护设施。对各种安全防护设施我们要查其是否齐全、吉新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是否有效。查安全培训、查要害工作和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情况,查这些人员的工作记录、操作技能等,确保这些特种作业人员的素质真实有效。
(五)加强职业病的防治,为职工创建安全、健康的作业环境
我矿要建立起完善的防尘系统。同时,井下所有掘进要实行湿式打眼,并装设捕尘装置。所有转载点要有喷雾降尘设施,工人要佩戴防尘口罩。要为工人创造出良好的、健康的、安全的作业环境。
(六)加强安全人才培训
加强安全人才培训,提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各工种人员的安全素质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保障。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和安排下,每年对企业负责人进行煤矿安全培训,并取得安全资格证书,使企业负责人了解安全生产形势,掌握煤矿安全生产规律,加强对我矿安全生产的统一、协调、指挥,是我矿安全生产的最根本的有力保证。
通过三级安全培训资质的机构,分期分批对区队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区队长及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水平和管理水平。经过安全培训中心的严格考核,并取得安全资格证书,方能继续担任区队长职务。通过这种形式保证区队长的安全素质,杜绝违 章指挥,为矿安全生产把好现场关口。
通过三级安全培训资质的机构,对特种作业人员定期开展特种作业人员上岗操作证的安全综合培训,坚持做到持证上岗。矿还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安全培训班,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
第四篇:实现新突破-十二五规划(推荐)
“六个新突破”,一是着力实施“63513”示范工程,在发展壮大新兴高端产业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建设5个重点园区、着力扩张10家龙头企业、切实抓好20个骨干项目,新增投入200亿元左右,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00亿元。建设潍坊光电产业园二期、新兴产业园、先进制造园、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高新滨海产业园等5个重点园区。通过技术创新、品牌战略、新建项目、并购重组、上市融资等途径,加快壮大10家龙头企业。突出抓好潍柴动力系列项目和歌尔光电产业园、北汽福田潍坊多功能汽车厂、盛瑞传动8挡自动变速器工业园等20个重点项目。二是着力推动城市转型提升,在建设高品质现代化城市上实现新突破。重点建设“一河四路两片”区域,即开工建设浞河宝岛主题公园,发展充实健康东街、潍县中路、北海路、玉清东街周边区域,改造提升潍县中路以东、东风东街以北、永春路以西、玉清东街以南片区,开发建设25平方公里片区,加快打造中央商务区、总部经济聚集区、现代服务业隆起带。着力壮大总部经济,打造总部经济聚集区。三是着力繁荣科技服务业,在进一步优化发展结构上实现新突破。着力实施“双十工程”,重点抓好软件园、生物园、商业数据基地、高端产业加速器等10个续建项目,开工建设环渤海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歌尔科技学院等10个新项目,加快发展提升科技服务业。打造4个新的商务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四是着力提升民生建设水平,在打造美满幸福家园上实现新突破。实施10项惠民工程,主要是加快建设志远小学、清平小学、浞景学校,新开工建设钢城现代学校、凤凰小学,新建和改建7所公办幼儿园,实施学前2年免费教育。建成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新农合大病统筹基金,建立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体系。建成老年安养中心二期工程,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建成600套以上公共租赁住房。建设4处超市或农贸市场。五是着力聚集创新支撑资源,在推动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上实现新突破。办好博士联谊会,实施“1300引才工程”,引进20名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争创10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创建6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6家企业建成院士工作站。2家企业申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家企业申报国家863计划,8家企业申报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计划。落实好有关重大贷款项目。推动8家企业进入“新三板”。六是着力加强改进党的建设,在提升创新创业保障水平上实现新突破。加强基层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努力实现五个方面新突破。一是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新突破。主要通过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加快科技型民营经济发展,提高选商选资水平和加大基础产业扶持力度等措施来实现。二是着力优化财税结构,努力实现楼宇总部经济新突破。三是着力实施宜居城市战略,努力实现“三改一化”新突破。要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推进新市镇和城中村改造建设,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对违法占地、违章建设的治理力度,积极推进“三改一化”工作。四是着力实施“四金农民”战略,努力实现民计民生新突破。五是着力拓宽融资渠道,努力实现自主发展新突破。
五个“新突破”:要力争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要力争在优化城乡环境上实现新突破,要力争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上实现新突破,要力争在加强对外合作上实现新突破,要力争在强化干部作风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五个优势:巩固县域经济良好发展势头,必须创造思想优势,放大资源优势,打造环境优势,构筑产业优势,依靠人力优势。
一是实现农业龙头企业品牌建设新突破。进一步用好用活上级扶持政策,在抓好全区7家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建设前提下,借助 银农金桥 工程,加强银企联姻,使更多的农业企业挤进国家扶持的盘子,力争尽快创立我区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企业效益,提升发展水平。
二是实现城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新突破。努力提升城市农业发展定位,坚持品牌、项目、产业链建设同步推进。以白浪河生态林场建设为依托,大力推进文博园、广潍汽博园、金宝乐园等旅游开发项目建设,打造奎文区文化、旅游休闲、会展博览、健康娱乐等各具特色的旅游产业园区,力争将该区城市农业打造成富有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新亮点。
三是实现劳动力就业再就业服务水平新突破。着眼于加快村改居的居民提高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尽快融入城市,认真组织实施好城郊劳动力就业再就业培训工程、新型城郊居民创业培训、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等工程。加强协调配合,逐步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劳动用工管理制度,积极创造更加有利于劳动力就业创业的环境。
四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新突破。全面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严格进货抽检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区企业三级检测网络。抓好市场自检自测体系建设。认真开展好每半月例行抽样检测工作。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加强与工商、质检等有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形成联动机制,加大处罚力度。
五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生态建设新突破。重点抓好沿海防护林体系、绿色示范街居建设,进一步提升林木覆盖率。按照潍办发(2010)37号文件要求,充分挖掘造林绿化潜力,扎实推进街居、单位、企业绿化工作,确保完成市里下达的任务目标,努力营造 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 的最佳人居环境。抓好白浪河生态林场扩建工作,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体制,推动林场健康发展。
六是实现涉农综合改革新突破。继续抓好农村集体资产改制,进一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协调督促搞好全区各街道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等工作,推动街居产业发展规划健康有序实施。同时,继续不折不扣地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各项涉农惠农政策。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沼气项目尤其是养殖场中型沼气池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农机执法力度,抓好农机化各项工作。
七是实现机关建设新突破。围绕 创先争优、强基固本做先锋 活动的深入开展,认真落实 两实 作风,坚持抓班子,带队伍,强素质,树形象,切实抓好干部队伍建设。突出抓好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自身建设,强化求真务实、争创一流、为民服务、廉洁自律 四种意识,不断提高战斗力和凝聚力。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全力以赴推动我局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上实现新突破,着力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实施农田灌溉工程,不断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饮水安全工程,确保农牧区饮水安全。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工程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实施草场恢复性建设工程,不断加大草原建设、管理和保护力度。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力争完成2399户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任务,着力解决安居工程中水、电、路、讯、广播电视、邮政等“短腿”问题,确保90%以上的农牧民实现定居、安居、适居。实施农牧区小康环保行动,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大乡村公路建设,方便农牧民群众运输和出行。实施薪材替代工程,力争完成2000户沼气建设任务。
在调整农牧业结构上实现新突破,着力加强特色产业建设,努力建设既具有明显特色和品质优势,又具备较强规模经济优势的特色农牧业产业带,做到建设特色农牧业产业带与市场营销、旅游观光、科技推广示范、培养新型农牧民、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
在加快发展非农产业上实现新突破,着力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产业来抓,实现劳务输出4.5万人次。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的机遇,逐步建立和完善农牧区农贸、生活用品、生产资料等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常继续贯彻落实“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方针,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0家,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导农牧民参与旅游业,使更多的农牧民群众吃上旅游饭。
在扶贫开发上实现新突破,着力加快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积极实施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扶持和引导贫困农牧民从事二、三产业,拓宽增收渠道。认真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和“爱民固边战略”,促进边境县与腹心县同步发展。加大定点扶贫力度,坚持工作到乡镇、规划到村、帮扶到户。
在统筹发展民生事业上实现新突破,着力构建和谐农牧区。加快发展农牧区教育事业,广泛推广职业技术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加大科技培训,完成1万人次培训任务;加快发展农牧区文化事业,力争完成20个村文化室、50座广播电视站的新建和改扩建任务;加快发展农牧区卫生事业,确保农牧民群众小病不出乡、大病有统筹、医疗有保障。
在深化农牧区改革上实现新突破,着力增强农牧区经济发展活力。坚持“三个长期不变”的农牧区基本政策,深入落实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完善《林芝地区农牧区改革试点方案》,重点抓好工布江达县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继续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建立健全和贯彻落实农牧区招商引资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积极引导援藏资金重点向农牧区倾斜。
在加强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上实现新突破,着力夯实党的基层组织。以选拔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为载体,不断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以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以建立党员联系村务责任制为载体,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建立党建信息员制度为载体,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沟通联系;以流动党校和典型建设为载体,切实抓好“双培双带”工作。
第五篇: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篇一: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免费)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 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5)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6)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7)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
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十二五”前期要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引导投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加强和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防范投资风险。规范国有企业投资行为,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8)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9)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
篇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带图表完整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二章 指导思想
第三章 主要目标
第四章 政策导向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六章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八章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第三篇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九章 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第十二章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十三章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十四章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十九章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二十章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二十二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 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 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十七章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第二十九章 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十章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十一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三十二章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第三十三章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十四章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第三十五章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第三十六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三十七章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第三十八章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第三十九章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第四十章 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十二章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第四十三章 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十一篇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十五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四十六章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第四十七章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第四十八章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第四十九章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第十二篇 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五十章 完善区域开放格局
第五十一章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第五十二章 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
第五十三章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第十三篇 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第五十四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十五章 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第五十六章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第十四篇 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第五十七章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第五十八章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
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五十九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六十章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第十六篇 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第六十一章 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
第六十二章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战胜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积极进展,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积极成效,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医药卫生、财税金融、文化体制等改革取得新突破,发展活力不断显现。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水平提升,境外投资明显加快,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新华社发
“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 篇三: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完整整理版)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国家“十二五”规划概要
【“十二五”规划概要】
国家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而2006-2010年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我们国家提出来的“五年计划”的第11个,所以我们也就叫他做“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简称就叫“十一五”。“十二五”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它的时间段就是:2011-2015年。“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将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目前,各部委省市区的“十二五”前期课题调研均已启动。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工作的有关考虑。
第一,开展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即。目前,我们需要充分和扎实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搞好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十二五”规划将是我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 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对“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进行公开选聘研究单位。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
第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为了做好“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公开选聘研究单位工作,发展改革委在课题内容安排上作了改进。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总体部署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充分讨论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含8个领域39个题目的《“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选题指南》,供大家申请课题时参考。《指南》选取的这些题目,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发展目标研究等;另一方面是关于需要推动解决的制约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等,研究重点是寻找破解这些问题路径、方向,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举措。项目单位在申报课题时,可以依据自己的研究优势,直接用《研究指南》列出题目,也可以围绕《研究指南》确定的领域,自行确定研究题目,但是一定要围绕规划编制工作需要,突出关系全局发展的问题,突出战略发展的问题,突出宏观性、政策性方面的问题。要能直接为提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思路、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服务,从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把问题分析透彻,把解决思路梳理清楚,并提出针对性和实 用性强的政策措施。
第三,公开选聘工作的有关安排。具体安排大家可以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公告》或登陆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查询。目前,发展改革委课题申请对象仅限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协会及国际组织,以及其他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机构或组织,不面向个人。请有意申请课题的单位,一定要在规定日期前报送课题申请书,以免错过评审。发展改革委将主要依据申请单位选题是否准确,针对性如何;课题方案思路是否清晰,可操作性如何;研究方法是否科学,是否适合选题要求;以及研究单位的资质、研究人员的素质和以往的研究成果等,来确定最终入选课题。为进一步将课题研究与规划编制工作结合起来,增强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实用性,发展改革委将在研究期间,组织有关专家听取2-3次课题成果汇报,请各课题负责人能够带头做好研究工作,按要求进行汇报。希望各单位能够继续本着为国家未来发展出谋划策的意愿出发,并撰写出有思想、有深度、有实际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研究任务。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一、发展环境
1.世界经济走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2.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取向。
二、思路目标
3.“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
4.“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研究。
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三、产业结构
6.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7.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研究。
8.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9.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
10.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11.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12.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
四、城乡区域
13.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思路研究。
14.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
15.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
16.优化生产力布局战略研究。
17.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研究。
五、科教文化
18.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研究。
19.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对策研究。
20.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
六、改革开放
2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22.深化国有经济改革研究。
23.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