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央民族团结进步
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广西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纪实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关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民族工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方向。
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既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放眼世界,随着全球化迅猛发展,民族问题日益凸显,民族矛盾冲突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动荡不安,纷争四起。境外一些敌对势力妄图利用民族和宗教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挑起事端。
在如此大背景下,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和40多个其他民族成分,56个民族齐全,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壮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广西,却一直维持着内部的和谐繁荣,维护着祖国的完整统一,促进着边疆的安全稳定,谱写着祖国南疆繁荣发展的篇章。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广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紧紧围绕“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着力于经济社会发展,着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着力于建设边疆和巩固边防,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从贫困到温饱再向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跃上新的历史高度。
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广西不断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为我国最团结最和睦的省区之一,为如何做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了表率。
因此,梳理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践,总结其在长期工作过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不仅有助于广西的创新发展,更有助于其他地区汲取宝贵经验、加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步伐。
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部署和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把民族工作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首先从领导做起。广西各级党委、政府紧密结合区情民情,着力把握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着力创新民族工作的方式、方法,着力拓展民族工作的深度、广度。
民族工作历来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代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论述和部署内容。2011年,广西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奋斗目标,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负起重大政治责任,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摆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谋划和推进”,号召各族人民“必须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我区‘四个模范’的大好局面”。
为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于2001年、2006年先后2次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意见》,于2009年和2012年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和《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总体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了各个时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在长期的实践中,广西不断探索形成了具有广西特色的“五个三”民族工作思路,即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政治法律基础、物质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等三大基础,构筑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防线、制度防线、组织防线等三道防线,建设从事民族工作的高素质专业队伍、支持民族工作的少数民族知名人士队伍、支撑民族工作决策的专家顾问队伍等三支队伍,抓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工作、基层群众工作、争先创优工作等三项工作,建立完善民族关系监测评价处置机制、民族团结进步激励机制、民族关系正确协调机制等三个机制。广西的工作思路很快便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
为了形成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强大合力,自治区党委及部分市委成立了民族工作委员会,自治区人民政府及各市、县(区)人民政府都设有民族工作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设有民族委员会,各级政协中设有民族宗教委员会。同时,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各相关部门民族工作的职责,在履行各自的职责中,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形成了党委决策、人大监督、政府落实、政协建言献策、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合作、协调推进的“五位一体”的民族工作格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民族共同当家做主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广西就开启了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的进程。1951年,龙胜各族自治县率先成立;1952年成立了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和金秀瑶族自治县;1953年、1955年和1956年相继成立了隆林各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和巴马瑶族自治县。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改革开放以后,富川瑶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相继成立。上世纪90年代,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西林、凌云和资源县享受自治县待遇。
目前,广西有59个民族乡,11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有8个实行了区域自治, 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的92%。广西形成了各民族政治上平等、少数民族当家做主、依法管理民族内部事务、多层级的民族区域自治格局。
探索符合广西区情的科学发展之路,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
进入新世纪,面对新形势,广西抓住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提出了加快“两区一带”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即优先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发展西江经济带,着力建设桂西资源富集区,推进江海联动、陆海互动,实现“龙头”与“腹地”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三基地一中心”(即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
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大力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点发展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等14个年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逐步做大做强做优新材料、新能源、节能与环保、海洋等新兴产业,构建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全自治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从2001 年的2279.34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4378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水平。2001年至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也由2001年的25.3∶33.8∶40.9转变为2013年的16.3∶47.7∶36.0,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济发展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的新阶段。
与此同时,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少数民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南宁、柳州、防城港、百色、河池、来宾、崇左等7个市的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2097.59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7771.43亿元,增长270.5%。12个自治县的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73.6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473.14亿元,增长172.5%。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采取“非常办法、非常措施、非常力度、非常政策”,不断加大倾斜扶持力度,以“大会战”的方式,着力改善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条件。
2000年以来,广西投入37.9亿元先后3次组织实施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投入21 亿元开展东(兰)巴(马)凤(山)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投入18亿元开展大石山区基础设施大会战;投入16亿元实施桂西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投入8.28亿元实施桂西北少数民族聚居村寨火灾整治大会战;投入23.5亿元开展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等,极大地改善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几年来,广西争取到国家专项扶持资金4.2亿元,配合国家统一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促进了毛南、京、仫佬等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争取到国家专项资金3亿多元,配合国家统一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有效地改善了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目前,全自治区农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基本告别了“出行靠走路、照明靠点灯、喝水靠肩挑、通讯靠吆喝”的落后状况。
广西坚持每年实施“为民办10件实事工程”,投入资金由2005年的20多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400多亿元,重点解决了一系列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广西贯彻落实各项促进就业政策措施,全力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推动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加快重点创业示范基地、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加强就业援助和指导,突出抓好农村劳务转移就业培训。
围绕“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困有所助”的目标,广西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健全城乡居民低保制度,建立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城镇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由2000年的9.8%提高到2013年的83.0%。新型农村合作参合率从2005年的57.76%提高到2013年的98.9%,基本实现农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2013年末,49.46万城镇居民和345.9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广西在自治区内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切实加强扶贫开发工作,以集中连片特困区域和贫困村为主战场,强力实施连片开发、整村推进、扶贫到户三大举措。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着力推进社会扶贫,上下联动,建立共同推进的扶贫长效机制。大力开展扶贫培训,建立健全智力脱贫机制。加强库区移民扶贫工作,实施水库移民新村建设工程和水库移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把民族聚集区扶贫工作不断提高到新水平。
全自治区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县。2012年,这28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53元,比2002年的1340元增加3313元,增长247.2%。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100万人,下降到2013年的63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70%下降到14.9%。
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
广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指导,多措并举、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活动,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公民道德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社会牢固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观念,增强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
“五讲”为主线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是广西在全社会营造民族团结良好氛围的重要抓手。以“五讲”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是重要载体之一:讲“一个道理——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讲“两个共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讲“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讲“四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讲“五观——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
广西一直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加大对民族工作成就和民族团结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通过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设立专栏,组织民族团结教育先进事迹宣讲团进行巡回宣讲等,对各个时期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民族团结先进事迹、先进人物和各地取得的民族工作伟大成就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性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
广西还十分重视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施方案,明确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措施,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国家各项民族法律法规和政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深扎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中。
利用重大活动集中强化宣传教育。在自治区、自治县、享受自治县待遇县、民族乡成立逢10周年庆典活动中,在重要会议和每年的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中集中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取得的伟大成就,凸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广大干部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创建和谐社会的信心和决心。广西还充分支持各少数民族举办各种传统节庆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联谊会等形式加强对不同群体的宣传教育,形成各族人民讲团结、讲和谐,共同发展进步的思想共识。
广西一直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全过程。用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使“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成为各族人民的自觉追求。
2011年11月,在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上,“团结和谐”被确定为广西精神的内容之一。自治区统计部门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广西“社会和谐”的实现程度高达75.3%。据2011年广西社会科学院的调查,在公众对社会风气、收入差距、城市防灾抗灾、社会保障、社会治安、民族关系、环境保护、房价调控、文化生活、依法办事、反腐败力度、民主权利、教育公平等广西社会发展13项内容的评价中,“民族关系”指标获得最高分3.48分(满分为4分),这是该项指标连续12年成为广西民众满意度最高的社会发展指标。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巩固广泛的群众基础
2013年,广西南宁被确定为第一批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地、州、盟)。以此为切入点,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开始更加注重引导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进军营活动,使之成为开展创建活动的主阵地、主渠道,通过开展“团结聚力量、和谐促发展”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实践活动、“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帮扶活动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唱响民族大团结的主旋律。
结合文明城市、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争先创优活动长效机制,动员各地区各部门、各行各业争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模范县(区)、模范乡(镇)、模范村(街道、居委会)、模范行业、模范单位和模范个人,形成了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社会氛围。
1984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组织开展了7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对1376个先进(模范)集体,2682名先进(模范)个人进行了表彰。各市和部分县(区)也定期不定期地召开本市、本县(区)的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了数以千计的先进(模范)集体和先进(模范)个人。此外,还积极组织推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候选集体和个人,先后6次共254个模范集体和254名模范个人荣获国务院的表彰。
扎实推进依法治桂,强化民族团结进步的法制保障
广西极为注重抓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学习、宣传和教育,不断增强公民的民族法制意识。
结合广西实际,围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这一特点和重点,组织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等宣传队伍深入机关、学校、农村、企业、单位等开展宣传教育。
结合民族关系矛盾纠纷化解进行普法宣传,将学习和宣传民族法律法规贯穿于处理化解矛盾当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法制宣传教育。
结合广西的区情,加强民族立法,先后制定、修订并实施了12个自治县自治条例,出台了涉及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民族教育、清真食品管理、壮医药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初步形成了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核心、地方性法规和自治县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相配套的具有广西特色的民族法规体系。
除了重视学习和宣传,广西对执法监督检查也毫不放松。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围绕各族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多次听取了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项工作报告,多次开展民族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也经常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对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通过对各地各部门的监督检查,及时掌握民族工作新情况、新问题和存在的薄弱环节,深入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有序地开展。
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不断增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素质能力
广西一直十分注重改善少数民族聚居区教育发展条件。在经费投入上,自治区对少数民族聚居区教育长期实行倾斜政策,着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近十几年,先后投入数十亿元,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教育对口支援工程、边境地区建设大会战教育建设工程、东巴凤革命老区建设大会战教育建设工程、广东省对口支援广西地区教育工程等一系列的教育建设工程,极大地改善了民族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
举办各级各类民族班,开设大学民族预科班。通过降分的办法,每年录取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考生到预科班免费学习1年,学习期满并考核合格后直升大学本科。1980年恢复少数民族预科班以来,民族预科班已先后向普通高校输送了3万多名大学生。从1980年开始,自治区每年拨专款,分别在172所中小学校举办寄宿制民族高小班、初中班、高中班,并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每年享受补贴人数约有3.8万人。此外,探索建立了包含少数民族女童班、女子初中班和女子高中班“一条龙”的少数民族女童教育模式,先后在融水、三江、龙胜、都安等自治县设立少数民族女童班,提高了女童的入学率和升学率。
对少数民族考生给予特殊照顾。为实现教育均等化,出台相关政策,在中考、高考中对少数民族考生给予适当降低分数录取的照顾,初中升重点高中降5至10分录取,高考录取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给予降5至20分录取。
建立和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从2001年起,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设立教育助学金和政府奖学金;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过设立政府助学、奖学金,推进国家助学
贷款,实施勤工助学,开展特困补助和学费减免,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大学生,全面建立健全了高校“奖、贷、助、补、减、免”等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绝不让一名大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弃学”的承诺得到兑现。
上述措施促进了广西教育的发展,2007年提前两年顺利通过国家“两基”工作检查验收,成为我国率先实现“两基”目标的自治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100%。高等院校发展到75所,2014年高考录取率达到89.84%。民族教育也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有独立建制的民族学校218 所(其中民族小学157所、民族中学36 所、民族中专22 所、民族高等院校3 所),全自治区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重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大体相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全自治区高等院校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140多万名,为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智力支持。
大力加强民族文化建设,不断培育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精神动力
在文化建设方面,广西大力实施民族文化发展战略,提出了“发展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建设先进文化省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等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广西文化发展的决定》、《关于建设文化广西的决定》、《关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决定》等,为发展民族文化提供了政策支持。
为了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广西以右江百里文明河谷、桂西跨省文明大通道、桂东文明绿洲、沿边文化长廊、环北部湾文明示范带等为载体,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财力物力投入上,重点向少数民族聚居的桂西地区倾斜,新建了一大批县级图书(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级示范图书馆,近万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和基层工作点,初步建成了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服务方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等活动的常态化。
广西还实施了文化精品战略,启动“签约作家”、“213工程”、“振兴八桂歌海计划”、“戏剧强省(区)”等精品文化战略,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在文学、舞台艺术、影视、歌曲音乐、绘画、书法、图书出版等众多领域,一大批文化精品脱颖而出,提高了广西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推动广西文化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以民族传统节庆为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全自治区成立了基层演出队、山歌队、舞狮队等各类业余文艺队2万多个,民族民间文化生活极其丰富。重点培育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贺州瑶族盘王节、河池铜鼓山歌文化艺术节、防城港市京族哈节、百色市布洛陀文化艺术节、环江毛南族分龙节、融水苗族斗马节、罗城仫佬族依饭节、隆林苗族跳坡节和彝族火把节、田林北路壮剧艺术节等民族节庆文化品牌。以壮族民间传说中的美丽歌仙刘三姐为题材创作的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以壮族神话故事为题材创作的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以历史事件瓦氏夫人抗倭卫国为题材创作的新编大型历史壮剧《瓦氏夫人》等艺术精品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社会影响良好。
初步建成少数民族语文工作管理网络。目前,全自治区有12个市、61个县(市、区)设立了少数民族语文工作机构;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语文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率先探索和尝试开展我国少数民族语文标准化考试;打造少数民族语文宣传、学习、使用平台,出版发行《广西民族报》和《三月三》杂志,在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广西电视台开辟壮语专栏节目,在部分县(市)电视台、广播电台开办壮、苗、侗等少数民族语电视、广播节目,翻译播放少数民族语电影。
以建设千亿元文化产业为目标,进一步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了以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影视制作、广告节庆、文化会展、工艺美术、文物博物、艺术培训、网络文化等为主体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实施人才强桂战略,不断壮大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骨干力量
广西一直坚持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人才强桂战略,着力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自治区级和市级人才小高地为载体,围绕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和桂西资源富集区等重点区域经济建设引进紧缺人才和智力,扩大与东盟的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大力引进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高层次人才。通过建立博士后“两站”、组建自治区级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实施“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全面启动“八桂学者”、“特聘专家”选拔工作,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形成支撑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发展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干部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力度。
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录用国家工作人员中,划出一定比例任用、录用少数民族干部;在公务员招录中,对少数民族考生给予加分照顾,对边远艰苦地方和民族乡的部分职位,适当放宽报考者的学历要求,在部分自治县中设置一些面向少数民族的公务员职位,定向招录少数民族干部。
深入实施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工程、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培养工程、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贫困地区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力度。
利用区内高校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乡土人才。
连续十多年组织开展“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国外中长期培训项目”,每年选派30多名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或发达省市挂职学习,选派部分少数民族优秀干部到美国、英国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学习。
(文字由本报记者采写,图片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委提供)
(编辑:金哲)
第二篇:民族团结进步
民族团结 和谐共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为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发展,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我校举行了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黑板报评比活动。
活动期间,各班级积极参与,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搜索有关“民族团结”的内容,认真排版、设计版面,精心绘画、书写。一块块生动形象、内容丰富、设计新颖的黑板报展现在师生面前。其内容涉及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亦有对弘扬民族团结发表感想或评论。这些形象生动的文字和图片都反映了学生对民族团结进步的认识和顿悟。
通过这次活动,全校师生深刻了解了民族团结进步的丰富内容,感受了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体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树立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准备的责任感。
第三篇:民族团结进步123
Xxx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Xxx办20xx年以来,在xxx党委的领导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两个《决定》。结合xx工作实际,全面正确地领会其精神实质,积极努力开创以和谐稳定为核心的民族团结工作新局面。
一是切实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推动《规定》的实施。认清做好工作,维护民族地区团结稳定工作的重要意义,追踪消除“危险源”和“隐患点”,为解决各民族老百姓出行问题、安全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积极发挥组织的作用,对存在的危险处所。。。等“危险源”问题进行细而再细的不间断排查、整治。保证了连续几年来事故、不良事件的不断下降,有效地保护路各民族兄弟家庭的稳定、和谐。特别是消除xxxx隐患方面,深得沿线各民族人民的好评。连续两年来,xx办专兼职人员,每逢雨雪天气,均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为了保证居民顺利通过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二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积极有效的做好xx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坚持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切实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影响民族团结的不和谐因素。在做好xx工作的同时,xx办始终注重与各旗县区的联系和沟通,建立常态的联防机制,时刻注意影响xx安全和百姓生命安全的xx安全问题的排查和解决。
1两年来,发挥xx组织作用,为xx居民办了许多实事,深得地方党委、政府、各民族人民的赞誉。较为突出的事例有:1…2…3…
三是结合xxx宣传工作,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表彰活动。利用每年的三月、九月的集中宣传时机,结合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内容,把宣传工作不断深化,联合开展了《xx法》、《xxx条例》及相关xxx知识的宣传。
在xx办职工内部,我们始终强调党员要带头做好维护民族团结的工作,在事关民族团结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以党的民族团结理论为指导,积极引导,党组织及党员领导干部深入职工群众中做思想工作,收集、整理意见和建议,关心各民族职工的生活和学习,激发各民族职工工作的积极性,连续几年来,xxx系统在民族团结进步发面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第四篇: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汇报
XX市经委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情况汇报
今年,XX市经委按照《xx市2010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点》文件要求,紧紧围绕“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民族工作的主题,在全委广泛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认真研究部署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XX市2010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点》下发后,经委党委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分别组织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此基础上,党委及时研究制定了《xx市经委2010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点》,明确提出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和方法步骤,要求把创建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与党建、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为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经委党委把创建工作纳入本单位各部门的工作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先后3次召开会议,研究创建工作,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月活动的安排意见》和《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安排创建工作。各部门、各单位分别召开会议,学习传达党委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制定创建工作的安排意见,建立健全了创建工作领导机构,狠抓工作落实。委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督查组对我委的创建工作开展督查,促进了创建工作的开展。
二、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
我委坚持把宣传教育贯穿于创建工作的始终。委领导带头学习,党委中心理论学习组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纳入学习计划,认真学习了《宗教
事务条例》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理论和法律法规。委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就开展创建宣传教育作出安排,认真组织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委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采取举办培训班,进行知识测试,组织集中学习、自学,办黑板报、宣传栏,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学习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开展民族基本知识和“三个离不开”思想教育,既反对大汉族主义,又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形成各民族平等相待,团结和睦,友好互助的社会环境。通过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干部职工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及相关知识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民族宗教政策有了更深的理解,全委干部职工受教育面达到95%以上。
三、认真查摆和解决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问题,积极为民办实事
在创建工作中,我委坚持把解决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问题和为民办实事作为创建工作是否取得实效的标准。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广泛征求意见,查摆存在的问题,认真加以整改落实,努力为各族群众做好事、办实事。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全委广大干部职工及离退休老同志积极踊跃向灾区捐款、捐物,向玉树来宁的朋友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使他们感觉到我们和玉树人民心连心,共渡难关。
四、建立健全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长效机制
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深入持久开展,我委积极借鉴探索,不断建立健全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具体为:
一是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机制。我委建立健全了创建工作领导结构,把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责任,与党建和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及时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积极解决创建工作必要的经费,保证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建立了学习教育机制。党委中心理论学习组将民族团结进步学习教育纳入学习计划,不断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每年9月份坚持组织开展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月活动,集中开展学习宣传教育。我委结合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施教,广泛深入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使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在全委营造“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氛围。
三是逐步建立了促进发展机制。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相结合,纳入长远规划,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积极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解决各族群众最急、最需、最缺、最盼的问题。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创建工作,促进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不断改善各族群众的生活。
四是健全了监督检查机制。委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督查组,对本委的创建工作开展督查,年终对创建工作进行验收。委创建办经常性地实施督导,查找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开展工作交流。从而促进了创建工作的开展。
五是不断建立了表彰激励机制。定期召开表彰会,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积极培养树立先进典型,广泛宣传先进事迹,推动创建工作广泛深入开展。
五、创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我委认真研究部署创建工作,不断建立健全创建工作机制,切实组织开展学习教育和查摆问题工作,并努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使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是:对创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创建工作力度不大;学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在健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长效机制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持不懈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注重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各级党政干部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理论的再教育;对各族群众坚持不懈开展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使其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宗教界人士不断进行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教育,增强依法开展宗教活动的自觉性;对青少年学生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民族、宗教常识教育。继续认真查摆和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影响民族宗教工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同时查摆和解决影响先进文化发展、制约群众转变观念、改善生活方面的突出问题,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的有力抓手。坚持不懈为民做好事、办实事,不断解决群众最急、最需、最缺、最盼的问题,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为民出实招、办实事、办好事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把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建立完善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长效机制,不断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促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相结合,牢固树立发展意识,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创建工作的新途径、新路子,不断丰富创建工作的形式,拓宽创建工作的内容,使创建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五篇:民族团结进步心得
民族团结进步心得
马田云
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共有56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个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
民族团结是我们从未忽视的问题。今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学校是一个各民族学生与老师和-谐相处的大家园。学校有回族,撒拉族等多个民族的同学。学校在学习生活方面也给予少数民族同学很多的关心,而我们也应该用一种团结、友爱的态度来对待学校里的每一位少数民族同学。只有关系的和-谐才能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校园。
无论从哪一方面说,和-谐都是发展的前提。如果没有了团结我们很有可能成为那个近代任人宰割的中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就会成为空谈,变成一个遥遥无期的梦想。面对国内外严峻的形势,我们更应做到团结,用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世界!居安思危能使我们防患于未然,能让我们见证一个蒸蒸日上的新家园!回望历史,我们拥有辉煌的华夏文明;我们共同书写中华的传奇!展望未来,我们拥有美好的明天,我们共同仰望同一片蓝天!2009年已经过去了,回首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的华诞,十月一日在天-安-门广场阅兵仪式又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时至今日,我们中国已经走过了60年的风雨和坎坷路程。当全世界的人民都在关注着崛起的中华民族,我们都为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名儿女而感到自豪。国庆庆典的壮观场面让每一个人难以忘怀,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大庆的日子里,天-安-门广场树立起56根民族团结柱,成为节日期间最为亮丽的风景之一。
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民族地区处处呈现经济繁荣、政治安定、文化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喜人景象。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各族群众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60年来,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建立了一大批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得到建立和健全,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人才得到积极培养,民族医药得到重视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各族群众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充分尊重。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和民族团结观念逐渐扎根千家万户。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选拔工作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结构不断改善,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被选拔进县级以上各级领导班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华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特殊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民族问题处理不好,将打乱国家的经济、政治秩序,造成国家动荡不安;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在矛盾、冲突、动荡和不安中进步;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民族问题处理得好,民族团结和睦,就会天下大定、国家大治、社会快速进步,人民安局乐业。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