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党群处
榕职院党群〔2010〕14号
关于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
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
各系(部)、处室、中心、馆、科、所:
今年的教师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及附属中学考察,亲切接见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教育系统先进模范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温家宝总理赴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六道河中学考察听课,与免费师范生和农村教师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与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获奖教师一起,观看《播种未来》大型主题晚会并作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出席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颁奖大会,为获奖者颁奖并作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对学院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部门、系部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的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和明确要求上来,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广泛开展学习宣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深入推进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积极为学院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做出贡献。
附件1:转发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 1 导同志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闽委教办宣〔2010〕54号)
闽委教办宣〔2010闽委教办宣〔2010〕54号.doc〕54号附件.doc
附件2:胡锦涛:提高教书育人水平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胡锦涛:提高教书育人水平推动教育事业
附件3:温家宝在河北兴隆县六道河中学与师生共度教师节
温家宝在河北兴隆县六道河中学与师生共
附件4:李长春观看大型主题晚会《播种未来》
李长春观看大型主题晚会《播种未来》.附件5: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颁奖大会举行 刘延东出席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颁奖大会举行 刘延东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党群处 2010年10月19日
主题词:宣传 学习领导 讲话 通知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党群处 2010年10月19日印发
(共印25 份)
第二篇: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2011年教师节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
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2011年教师节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
前言
今年的教师节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一周年。教师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到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亲切看望师生员工,实地考察学校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温家宝总理赴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考察听课,在张北县第三中学为广大农村教师做了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重要报告。李长春同志出席《美丽心灵——献给老师的歌》大型主题晚会,为2011“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刘延东同志出席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大会、主持教书育人楷模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
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鼓舞人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坚定决心,充分体现了对广大教师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当前,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是全国教育系统的首要任
务。
请学院各办公室、系、部、中心高度重视,周密安排,抓好落实,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鼓舞干劲,以实际行动为学院各项工作在“十二
五”期间取得新的成果做出贡献。
胡锦涛同志讲话精神
在第二十七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9月9日上午来到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亲切看望师生员工,实地考察学校工作,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他勉励同学们勤动脑、勤动手,使自己的素质更加全面,为将来成为国家建设合格人才打好基础。
总书记牵挂着这些来自雪域高原的学生,专门到一个宿舍看望。在宿舍门口,1名藏族学生向胡爷爷献上洁白的哈达。胡锦涛同这个宿舍的西藏学生坐在一起,关切地询问:在北京生活习惯吗?学习能不能跟得上?同学之间相处得好吗?„„胡锦涛语重心长地对西藏学生说,中央安排西藏中学生到内地上学,是关心西藏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措施。希望你们珍惜难得机遇,勤奋刻苦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将来为
建设西藏、建设祖国贡献力量。
在教学楼一层大厅,胡锦涛亲切接见了学校教师代表。总书记动情地说:“长期以来,各位老师献身教育事业,勤勉工作,默默奉献,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我们感谢大家,向你们表
示崇高的敬意!”
胡锦涛指出,中学阶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中学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办好教育关键在教师。希望广大教师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师德修养,钻研教学业务,不断开拓创新,扎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
温家宝同志报告原文
8月28日,在新学期和第2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河北张北县第三中学为广大农村教师作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报告内容如下:
在新学期和第2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我提前向各位教师致以节日祝贺,向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广大老师们表示崇高敬意。这里,我就农村教育发展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办好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
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农村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农村人口众多,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教育的整体水平。要提高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必须先从农民抓起。如果不懂得这一点,就不懂得农民的教育学,也就不可能树立农民的教育观。无论是美国的“教育平权运动”,还是印度的“民众科学运动”,以及南美、非洲、东南亚一些国家推行的“平民教育运动”,都是为了在广大农村和社区普及文化、卫生、科学知识,保障社会底层民众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上世纪70年代韩国开展“新村运动”,首要任务也是教育农民,即加强农民的启蒙教育与文化技术教育。发达国家早已普及了义务教育,但仍然十分重视在农村进行扫盲和普及教育。美国至今还认为,乡村教育对美国未来的繁荣至关重要,要加大力
度促进美国乡村教育发展。
中国有13亿多人口,超过半数生活在农村,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在农村。农村教育是农村的希望。农村教育发展了,农民素质提高了,就会形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相反,如果农村教育跟不上,众多的人口就会成为发展的巨大压力。今天广大农村的亿万在校生,正是明天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如果不把农村教育办好,不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之间协调发展,改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就是一句空话。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教育直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我国农村教育源远流长,历来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社会,中华文化的根脉在农村,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历史上许多私塾、书院曾盛极一时,但都不是在大城市,而是在山野乡村。那里不但是教育子弟、培养人才的学校,而且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中心,甚至是学术中心,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人们常说:“自古寒门出俊才。”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伟大人物都是出自农村的寒家子弟,靠勤学苦读奋斗成才。中国农村的每一个家庭都懂得,物质上的贫穷只是暂时的,只要孩子有文化、有知识,就能改变人生和
命运,生活就会有奔头。
近代以来,我国许多有识之士都认识到农村教育对启迪民智必不可少。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吾国虽自号文物之邦,男子教育,不及十分之六,女子教育,不及十分之三,其中有志无力者,颇不乏人。其故在何?国家教育不能普及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亲自创办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他指出:“乡村教育是立国之大本”,“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一批教育界人士在河北、江苏、四川等地发起乡村教育运动,倡导“教育救国”。晏阳初先生提出“除文盲,作新民”,在河北推出“定县模式”,在四川建立乡村建设学院。这些教育先辈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躬身实践、终身投入、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农村教育面貌焕然一新。建国初期的全国扫盲运动,堪称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1949年全国文盲数量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村文盲率更是高达95%。经过几次大规模扫盲,至1964年,先后有一亿多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到本世纪初,国家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我国终于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003年以来,中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的战略方针,大大加快了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国务院从政策上、投入上和制度建设上,着力促进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部免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日益完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基本杜绝农村新生文盲。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各级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更加优先发展的位臵,包括农村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广大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严重滞后,部分义务教育学校还未达标,学校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有待优化,质量有待提高,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程度总体还很低,青壮年文盲仍然存在,农村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的“短板”,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任重道远。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我们必须认识到农村教育发展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必须增强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抢抓机遇,克服困难,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
二、推进农村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依然是总量问题,也就是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与城市形成很大反差。要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促进农村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
第一,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初步解决了农村孩子“有学上”的问题,但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留守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以及学校撤并引起的少量孩子辍学问题等。这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阶段性产物,也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我们面对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2000万人,他们的最大问题是亲情缺失。各地搞的“寄宿制”、“代管家长制”、“亲情沟通平台”等都是有效措施。但目前以政府为主导的关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各地工作开展也不平衡;留守儿童对老人“逆向监护”、留守女童更需特殊关注等新问题不断产生。今后的工作重点,是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服务工作力度。农村寄宿制学校要配齐、配好生活和心理教师以及必要的管理人员,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需要。鼓励开展“代理家长”、“爱心妈妈”、“托管中心”等关爱活动。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课外、校外生活。总之,要努力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二是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为了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难的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明确提出了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即“两为主”的政策,并要求在收费、受资助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保障他们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近两年,中央财政每年投入50亿元左右专项经费,用于补充接受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校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等。但应该看到,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好学”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社会各界对此高度关注。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对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做到“两为主”加“全覆盖”。要逐步健全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机制,由输入地政府负责。规范、扶持以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抓紧研究制订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输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加强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使他们更好
地融入输入地的学习和生活中。
三是办好寄宿制学校和村教学点。我们抓寄宿制学校已经有些年头,从实践看效果很好,有利于集中使用教育资源,也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这项工作既要常抓不懈,又要因地制宜。总的看,投入要逐步加大,规模要适当扩大,水平要尽快提高。关于村教学点的问题,也要有正确的认识,我们的目标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如果因为学校撤并、上学路途遥远而使孩子们辍学,那与我们的政策方针是背道而驰的。世界各国都有一些规模很小的学校,有的甚至只有几个学生。如果广大农村群众和农村孩子确有需求,有的村教学点还是要坚持办,而且要办好。这件事在山区、边远地区、牧区尤为重要。
第二,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当前,我国农村普通高中教育与城市相比差距明显,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不少农村高中办学条件不足,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大班额、超大班额现象还比较普遍,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信息化设施等明显赶不上城市;办学经费紧张,“吃饭靠财政、运转靠收费、建设靠举债”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经费投入机制;办学模式趋同,应试教育倾向比较严重,“千校一面”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突出,学生的负担和学习压力大。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普通高中教育。一要支持农村地区,特别是“普九”较晚的中西部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提高普及水平,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教育的需求。同时,全面改善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使其全面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标准,缩小与城市学校的差距。二要完善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投入机制,制定普通高中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逐步提高财政预算拨款占农村普通高中教育经费的比例。要将普通高中学校债务纳入地方政府性债务范围,统筹研究解决。三要推动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改变以往过于注重升学的倾向,提高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
展需要。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就业的教育。学一门技能、增加就业能力对许多农村孩子来说,既是迫切要求,也是现实选择,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薄弱、资源不足,农村职业教育和涉农专业教师数量严重短缺,国家中等职业学校资助和免学费政策有待完善,许多民族地区学生和家庭困难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仍有困难。这方面要做好五件事:一是尽快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及以上职业教育。二是建设好一批农村职业学校和涉农专业。国家将利用国债资金,支持各地根据需要改扩建符合标准的农村职业学校。三是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专业设臵、课程体系、评价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四是大力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更多的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五是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和涉农专业新教师培养力度,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吸引和保证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到农村职业学校和涉农
专业任教。
第三,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意味着人生起点的公平,有利于消除贫困、减少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因此,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为每个儿童提供良好的人生开端,是关乎教育公平、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的重大工程,也是影响未来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重大问题。但目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严重短缺,财政投入不足,办园条件较差,师资队伍不健全,农村地区“入园难”比城市更加突出。农村学前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发展的最薄弱环节。不久前,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启动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国家将设立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大规模增加资金投入,并带动地方加大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关键要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财政增加投入、家庭合理分担,加快构建一个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支符合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幼儿教师队伍,使广大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有机会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着力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是各级各类教育普遍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个难题。农村教育的质量不仅直接决定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也是实现全民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当前,农村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总体滞后,教育质量整体不高。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相对落后,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推进困难;教育资源配臵总体上短缺,难以支撑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国家规定的课程难以全面落实;教学改革滞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比较陈旧,应试教育倾向很严重。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尤为迫切。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既要靠改善办学条件,又要靠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相比而言,教育教学改革任务更加艰巨。我们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和学校制度等由来已久,有其复杂的主客观原因,改变起来绝非易事,也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但要想提高教育质量,不改革肯定是不行的。我提出三个问题与大家探讨:一是大力推进学校课程教学改革。这方面,无论是在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都大有文章可做。怎么改?要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和“多样化人才”的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基本方向,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也就是要搞“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要搞“全民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在激烈的升学竞争的背景下,当务之急是在全社会树立多样化人才观。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人人都应成为有用之才。要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育,把学、思、知、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二是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教育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它像“指挥棒”一样引导着教育的发展方向。要想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建立一套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三是倡导教育家办学。中小学校的校长,是办学的“领头羊”。过去像张伯苓等都是教育家当中小学校长。现在,一些人把“校长”当作“官”来当,讲究级别待遇,这种倾向必须改变。只有把中小学校长们都培养成为真正的教育家,我们的教育事业才大有希望。
四、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投入问题是制约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国家要继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重点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而农村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在农村教育投入方面,需要处理好三个问题:一是较大幅度增加投入总量。要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到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保证有更多的资金支持教育发展。同时,要优化投入结构,重点向农村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薄弱环节倾斜。要逐步缩小城乡办学条件差距,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学生人均经费的差距,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待遇的差距。要继续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对于家庭困难的孩子,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帮扶,不让一名儿童因贫困而失学。国家将安排资金,在中西部贫困地区为农村中小学生提供营养补助,让孩子们吃饱吃好。有条件的地方,要把校车制度建立起来,配备最好的车辆和最好的司机,实施最好的管理,为孩子们建起安全的“绿色通道”。二是完善投入机制,优化资源配臵,提高投入绩效。办教育尤其是办农村教育,既要舍得花钱,又要想办法把钱花好。不把投入机制问题解决好,再多的钱也是不够的。近些年来,我们搞了不少教育方面的工程,效果是明显的,但也出现了一些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问题。有的地方漂亮的中小学新校舍刚建成,但生源却没有了或不够了。完善教育投入体制,大的方向是中央政府要逐步减少各类专项性教育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教育转移支付,给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支配教育经费更大的自主权。当然,教育投入仍然放在教育的大盘子里,而不能挪作他用。对现有的一些专项资金要加以整合,统筹使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三是加强城乡统筹。要充分考虑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农民工子女进城就读等新形势、新变化,优化教育资源配臵和学校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学校的布局和班级规模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和地域分布等因素,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合理设臵,不搞“一刀切”。既不能出现农村孩子每天跑十几里地上学的情况,也要防止县城、中心镇学校“生满为患”,出现上百人的“大班”。总之,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要整合,学校布局要调整,逐步缩小城乡学校在资源配臵上的差异,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合理流动。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要积
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均衡发展。
五、创新农村教育管理体制
农村教育要有大的发展,首先要解决体制性、机制性的深层次问题。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应该看到,农村义务教育从过去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转向“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这是一个重大进步。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县财政比较困难,预算内教育经费不能及时拨付到位,造成农村学校正常运转困难。对于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了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对于义务教育达不到省级统一标准的财政困难县,省级财政要负责资金补助和统筹平衡。中央财政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给予适当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行一步,加快探索建立“以省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二是切实增加学校办学活力。要逐步改变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运用立法、政策指导、规划、拨款、信息服务等措施,减少不必要的直接干预。三是改进教育编制管理。教育编制管理是保证教育质量、合理配臵教师资源的基本管理制度。现在,一些地方农村小学反映教师缺乏,一些文体类、科学类、信息技术类课程往往因为没有教师而开不了,这些问题其实就是编制管理问题。长期以来,教育编制是按照“生师比”来确定的,在当前一些地方农村生源下降较快、成班率较低的背景下,编制管理也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按照“总量控制、统筹城乡、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编制管理办法,可以将“生师比”与“班师比”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总之,编制管理要保证农村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不能因缺教师而使教学内容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四是支持农村民办教育发展。这不仅可以增加农村教育资源供给,减轻政府压力,也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办学质量提高。目前我国农村民办教育发展尤为滞后,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从世界各国实践来看,办教育不可能是政府大包大揽。像在农村学前教育、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等领域,民办教育其实是大有可为的,甚至有自身优势。各级政府要为城乡民办教育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环境,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使民办教育在设立、招生、证书发放、财政补助、办学自主权等方面的权益得到保障,使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在法律和政策面前一视同仁,形成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新局面。民办教育也应该是教育家办学,真正致力于教育事业,不能以营利为目的。
六、造就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之本。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我国有900多万农村教师,他们长期以来工作在艰苦清贫的环境中,恪尽职守,不计名利,默默耕耘,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一些较为偏僻的乡村,教师不仅是教育事业的支柱,还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任务。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学校是乡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小而言之,全村之兴衰,大而言之,全民族的命运都掌握在小学教员的手里。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关注农村教师的成长。近年来,我们以推进教育公平为重点,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办了几件大事:一是在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推出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4年累计招收免费师范生4.6万人,首届1万余名毕业生全部落实到中小学任教,90%以上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二是启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5亿元,培训中小学教师115万人,其中农村教师占95.6%。三是实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的“特岗计划”,2006年以来招聘近30万名特岗教师,赴中西部22个省区3万多所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满特岗教师的留任比例连续两年达到87%。四是在义务教育学校率先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据调查,绩效工资实施后,农村教师工资增长34%,明显高于城镇教师工资增速。五是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2010年以来,中央投入20亿元,建设周转宿舍4万套。通过实施这些重大举措,农村教师队伍
状况有了较大改善。
我们也要看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依然是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教师的整体素质仍然有待提高,教师的收入和待遇还有待改善,教师管理机制还有待完善。为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一要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进一步明确政策导向,重点为农村学校培养大批骨干教师,支持到农村学校任教免费师范毕业生的专业成长和长远发展。二要加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力度,“国培计划”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师培训,特别要加强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培训。三要健全农村教师正常补充机制,在完善“特岗计划”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为农村学校补充大批高校毕业生。四要建立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推动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定期轮岗交流。五要鼓励各地建立健全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并将其作为职称、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抓好师范生到农村学校实习支教和农村教师臵换脱产培训。六要完善教师准入退出制度,严格按照编制正常补充合格的新教师,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进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制度,健全农村教师正常退出机制,解决既超编又缺人的突出矛盾。七要完善激励机制。国务院很快将作出部署,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将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职称从副高级和中级提高到正高级。这是对广大中小学教师价值的承认,是鼓励更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从事中小学
教育的重要举措。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关键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政府务必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当作一件紧迫的大事来抓,千方百计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让广大农村教师留得住、有发展、受尊重。必须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要关心农村教师身心健康,落实和完善农村教师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发专门面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适用房。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要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必要的倾斜,完善津补贴标准。要大力宣传教育战线的先进事迹,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归根结底还要依靠广大农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乡村教师的工作岗位既平凡又崇高,献身这种事业的人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是有益于社会的人。我希望各位老师一定要珍惜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里我想给大家提几点希望:
第一,要无私奉献。农村教育事业是为农民群众谋利益的善举,不仅神圣而光荣,而且是大有可为的。人民教师应该把塑造人的灵魂、献身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信仰,作为终生奋斗的事业,干一辈子而不是干一阵子。每一位农村教师都应发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把自己看成是一盏明灯,心甘情愿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第二,要满怀爱心。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爱为师之魂”,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在教育这片沃野上,是老师的爱点燃了前行的灯盏,照亮了学生的心。当好一名农村教师,首先要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热爱农村孩子。要“以爱育爱”,从小培养孩子有一颗纯洁、正直、善良的心,这比灌输具体的知识更重要。每一位教师都应把学生当朋友、当亲人,一切为了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把博大无私的爱与宽容献给学生。农村教师要特别注意关心、爱护、帮助家庭有困难、学习有困难、身体有疾病的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不让农村的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第三,要提高素质。“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模范。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教育的最终效果。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孩子们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知识和信息来源不如城里那么丰富多样,教师更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偶像”,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处罚制度都不能替代的。这就要求各位农村教师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从书本中、群众中、生活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贡献给祖国的花朵。不仅要注重言教,还要注重身教,做到德艺双馨,为人师表,“既美其道,又慎其行”,以自己的模范品行来教育影响学生的品行,熏陶净化学生的心灵,赢得
全社会的尊重。
第四,要教书育人。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既要教会学生求知,又要教会学生做人。对于农村孩子而言,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往往是自己的梦想和全家的期望,但不应该是教育的唯一目的。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农村教育中尤其应该鼓励学生贴近自然、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激励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农民、热爱亲人,有志于承担起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重任。
办好农村教育事业是一项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是农村的希望之路和光明之路。我们一定要肩负起这项重大而光荣的历史责任,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让农村所有孩子都能够有学上、上好学,都能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
(本文系温家宝总理2011年8月28日在河北省张北县农村教师大会上的讲话,发表时略有删节。)
李长春同志讲话精神
9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北京观看为庆祝2011年教师节录制的大型主题晚会《美丽心灵——献给老师的歌》,并为201
1“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颁奖。
李长春向获奖教师表示热烈祝贺,他勉励广大教师以先进楷模为榜样,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以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在敬业奉献中使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
称号绽放出时代风采。
刘延东同志讲话精神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8日在京出席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大会,向获奖教师表示祝贺,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教师节的问候。她强调,要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基础性工作抓好,发挥名师的教学示范、科研模范和学风典范作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为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可靠保障。
刘延东说,教学名师是高校宝贵的财富,你们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感染青年学生,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名师的示范引领下,人才培养在高校中的中心地位不断得到巩固,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名教授、名专家走上讲台为
大学生授课,得到了普遍赞誉。
刘延东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决定着高等教育质量。她希望广大教师把高尚师德当作为师之根,始终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做爱岗敬业的楷模。把教书育人当作为师之本,扎根教学一线,热爱三尺讲台,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陶冶学生情操,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把开拓创新当作为师之重,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强化实践育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世界眼光当作为师之需,着眼世界发展趋势、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掌握和传播科技文化发展最新成果,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创新竞争力,做中外人文交流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刘延东强调,要加强教师培养培训,改善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继续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她号召广大教师要向名师学习,立足本职岗位,潜心教书育人,努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
中央领导同志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
(教党„2011‟2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党委:
今年的教师节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一周年。教师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到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亲切看望师生员工,实地考察学校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温家宝总理赴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考察听课,在张北县第三中学为广大农村教师做了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重要报告。李长春同志出席《美丽心灵——献给老师的歌》大型主题晚会,为2011“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刘延东同志出席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大会、主持教书育人楷模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鼓舞人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坚定决心,充分体现了对广大教师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当前,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是全国教育系统的首要任务。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周密安排,抓好落实。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深入学习领会,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办好农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全面推进新时期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指明了方向。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学习中央领导同志教师节重要讲话与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等一系列重要讲话紧密结合,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定信心;与本地区、本单位实际紧密结合,把讲话精神转化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精心组织,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贯彻方案。要采取报告会、学习会、座谈会、研讨会等多种方式,使广大师生员工全面了解、深入领会、准确把握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到学习在前、贯彻在前、落实在前。要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不断开
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二、突出工作重点,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当前,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开局良好、进展顺利,教育改革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下一步,要按照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要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教育规划纲要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要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抓紧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下大力气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和关心特殊群体教育,落实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国家助学制度,认真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贫困地区学生营养餐、中小学校车等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
要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加强政策协调,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注重总结经验,不断将改革引向深入。要精心实施重大发展项目,坚持雪中送炭、“补短板”,加强教育事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
续发展。
要以保障落实为重点,完善领导机制、监督机制、问责机制,切实改进政风、行风和学风,深化政务、校务公开,建立重点督办工作通报制度、公告制度,确保中央重大教育
政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三、抓住关键环节,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之本,有好的老师,才会有好的教育。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和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广大教师要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教书育人,钻研业务,热爱学生,无私奉献,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重点为农村学校培养大批骨干教师;深入实施“国培计划”,加大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训力度,特别要加强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培训;在完善“特岗计划”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为农村学校补充大批高校毕业生。大力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以中青年教师队伍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要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到艰苦贫困地区从教。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件紧迫的大事来抓,落实和完善农村教师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农村教师宿舍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发专门面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适用房;对长期在农村艰苦地区工作的教师,要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进一步实行倾斜政策,让广大农村的教师留得住、有发展、受尊
重。
要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中小学校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完善教师退出机制。扩大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统一的中小学职务职称制度,并设置正高级职务职称,完善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条件,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有效衔接。推动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校长定期轮岗交流,健全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
四、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要充分运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宣传方式,大力宣传教育战线的感人事迹,继续组织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每月一星”、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巡讲等活动,为广大教师树立可敬、可学、可鉴的榜样,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切实发挥名师的教学师范、科研楷模和学风典范作用,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要大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有效措施,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思路、举措和成绩、经验,大力宣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的先进典型,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教育关切,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第三篇: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
教育部党组召开会议
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
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9月11日上午,教育部党组召开会议,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主持会议并强调,教育系统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落实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会议指出,今年的教师节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的第一个教师节。教师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及附属中学考察,亲切接见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教育系统先进模范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温家宝总理赴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六道河中学考察听课,与免费师范生和农村教师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李长春同志与“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获奖教师一起,观看《播种未来》大型主题晚会并作重要讲话。刘延东同志出席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颁奖大会,为获奖者颁奖并作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创建一流大学等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亲切关怀,极大地激励和鼓舞了全国1600万教育工作者,对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强调,教育战线广大干部师生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再接再厉、加倍努力,不断创造新业绩。一要系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把握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党中央已经全文印发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教育系统要将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和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结合起来,与当前全党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定信心,扎实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教育部将专门印发通知组织学习贯彻。二要持续深入地宣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深入挖掘他们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高尚师德,让楷模事迹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自觉培养高尚师德,不断增强专业素质,全面提高教书育人水平。三要深入抓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工作。围绕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按照时间表逐项落实各项目标任务;组建启动教育体制改革咨询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作用;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好10个发展项目,尽快启动实施;积极指导各省区市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布本地教育规划纲要,推动各地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四要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扎实推进各项教育改革。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下大力气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尤其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不断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加快基本普及步伐;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创建一流大学。要通过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让人民群众尽快看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共享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四篇: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题
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题
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胡锦涛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是一篇具有全面性、理论性、战略性、针对性的好文章,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准确的、精炼的历史回顾,又有现实问题的明确回答,还有今后工作的战略部署;既有逻辑性很强的深入分析,又有崭新的提法和精彩的判断,还有十分感人的语言。
第一,中国近现代史早已证明,在中国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就不可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在这个过程中实施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里,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会陷入混乱的深渊。
第二,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证明,只有以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理论为指导,才能把中国的事情办好。90年来,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引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从胜利走向胜利。第三,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证明,只有依靠人民,关心群众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把中国的事情办好。中国共产党立党的目的就是救国救民,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好日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忘记了群众,脱离了群众,不依靠群众,就不可能把事情办好。
第四,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证明,只有永远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把中国的事情办好。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众多政党中被历史选择的政党,之所以被历史选择,被人民选择,就因为它具有先进性和纯洁性。
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时候,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今天,全省党员干部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一定要把群众立场作为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我们的各项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尤其要把民生事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顺应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大民生投入,大兴利民之举,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保证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小康。
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建立健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制度机制,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要坚持面向群众转变作风,引导党员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党员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始终站在群众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走进群众同甘苦,带领百姓共奋斗,凝聚起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深厚力量。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现代化仍然是一项未竟的事业,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最大的政治”,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未来1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横下一条心,排除一切干扰,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夯实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就是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既满足当代人发展需要,又考虑后代人发展需要,既考虑眼前利益,又考虑长远利益,既考虑局部利益,又考虑全局利益,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的文明之路;要平等地对待各个社会阶层的成员,拒绝社会财富和政治权力向少数人、少数阶层集中,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要秉承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重建人的精神家园,就是要将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价值维度相协调、统一,追求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一致、市场竞争与人文关怀的一致、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统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五篇: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体会
学习中央领导同志讲话
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心得
XX分局 XXX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集中体现了在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管理工作更大的关怀和更深切的期待,充分体现了中央领导对新时期国土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是站在历史新的高度上为国土管理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通过学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是认真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就是要以更高站点、更宽思维,深化认识,准确把握领会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实质,清醒认识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政策性越来越强,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势必要加强政策的学习和研究,进一步认清当前国土管理形势,领会精神,用好政策,做好参谋。积极深入基层调研,加强监管和服务,依法履行职责,把国土管理工作推向新的高度。二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土地管理提出了“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协调”,“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等重大决断,国土资源管理的定位发生了深刻变化,为新时期进一步做好国土
资源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进一步指明了工作方向。省党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了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要落实省党代会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紧紧抓住和珍惜国土管理新机遇,以坚定的决心和坚韧的毅力,攻坚克难,锐意开拓,推动国土资源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是发展是第一要务,要主动服务,不断提升保障发展的能力。在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更要充分考虑将来的发展空间,节约用地,规范用地,科学合地用地。切实转变管理理念,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逐步减少经济发展对土地的资源性消耗,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紧张的矛盾。在当前“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形势下,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我们抓住这个机遇,广泛深入进行土地资源国情和土地法律法规宣传,普及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基本知识,形成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良好氛围。
国土管理工作任得道远,要以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契机,找到新的工作着力点。进一步规范管理,加强服务,全力抓好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工作效能与服务水平,并以党代会精神为指导,认认真真学起来,实实在在动起来,兢兢业业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