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外文言文(学习篇)
1.常羊学射 原文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郁离子》 ”译文
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放一片叶子在百步之外去射它,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句子解释
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
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什么。字词解释
于:跟随
道:道理
使:让
引:拉
田:同“畋”,打猎。
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
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
起:赶起。
发:跑出来。
交:交错。
鹄(hú):天鹅 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
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
置:放。
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着。
垂云:低垂下来的云。
若:即为“你” 道理(感想)
1.就一个人来说,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在纷繁的世界,才容易实现自己的理想。
2.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三心二意,左顾右盼,是学习和工作的大敌。就人性来说,贪心是很大的弱点,在纷繁的世界,常常因为弄不清自己到底要什么,而使自己迷失的。就客观来说,有所得必有所失;什么都想得到,最终可能是什么也得不到的;知足常乐,达观的人,不奢望得到什么,只是做好自己觉得该做的,得到的却会很多很多!
2.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选自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古文
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暧而惰裁衣也。译文
谚语曾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能学起来简单就贵在是否去学,这就如同学习读书一般。世上的人不论是聪明还是愚蠢,都希望认识很多的人,见识很多事,却不肯用功读书,这就好像想吃得饱又懒得做饭,想穿得暖和又懒得做衣服。加点字
薄:与厚相对,引申为下、轻、少。这里指小。
伎:同“技”,指技能。
是:这。
犹:如同,好像。
馔:食物。
营:谋求,谋取。文言知识
释“是”
“是”在现代汉语中多作判断词用,而在文言中尤其是先秦(秦朝以前)时期,它多作代词用,相当于“这”。上文“是犹求饱而懒营馔”中的“是”,即指“这”,句意为这好像追求吃饱而却懒得谋取食品。又,“是人也不知好恶”,意为这个人不知好坏。又,“是处不宜住人”,意为这里不适宜住人。自汉以后,“是”逐步有了判断的作用,但这种用法也不多。如《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的“是”,即作判断用。启示
世上的事不是钱财重要,而是读书学习技能最重要。3.博学之,审问之 选自
《中庸·第二十章》 原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辩,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注释
笃:切实地;坚定
思:思考
辩:辨别
行:行动,做;实行
弗:不,表示否定
措:搁置,终止
问:这里指求教 译文
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终止。
出处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分析
《四书》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文言知识
释“审” 上文“审问之”中的“审”,指详细、仔细,句意为对学问要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又“疑事不可不审”,意为对疑难的事不可不仔细地研究。又“审视之,则蛇也”,意为仔细地看它,原来是一条蛇
4.弃书捐剑
选自
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原文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注释
项籍:项羽,名籍,字羽
项梁:项羽的叔父
捐:舍弃。
少:年轻
怒之:对他很生气
足以:能够
足:值得
乃:于是。
取:夺取,争夺。
为„„所„„:表示被动。译文
项羽年少时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放弃了;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他的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罢了;剑术,也只能与一个人对敌,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羽兵法,项羽非常高兴,后来只知道兵法大概的意思,又不肯深入的学习下去。后来,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刘邦凭借智取,而项羽则以蛮力拼斗,然而最终被刘邦打败,是智力不足啊。文言知识
释“竟” “竟”是个会意字,它有“音”与“儿”组成。“儿”像人的两条腿,含有“到底”,“结束”的意思。因此它本指音乐到了结束阶段,引申为“完毕”,“最终”等。上文“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中的“竟”,指“完毕”,句意为略微懂了一点兵法的大意,又不肯最终学完。又,“客怒,竟去”,意为来客发怒了,最终离去。成语有“有志者事竟成”,意为有志气的人是终会成功的,而不能解释为有志气的人竟然成功了。启示
不可因胸怀大志而不屑于小事。
项羽年少时,学什么都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因此。长大后虽然也有雄心壮志,但最终因缺乏真才实学而导致惨败,这就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坚持到底,持之以恒。
5.陆游家训
选自
《万金家书》 原文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作者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他的陆宰也官至朝请大夫,一个著名的世故书家,也是一位名望很高的学者。他家的藏书达1.3万余卷之多,经、史、子、集,应有尽有。这样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使陆游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他凭借这得天独厚的条件,潜心读书治学。他在自己的诗里曾写道:“我生学语即耽书,万郑纵横眼欲枯”,“少小喜读书,经夜守短檠”,生动地记述了他少年时代的刻苦精神。他读书范围很广,先秦两汉以来的各种重要菱,无不披览钻研。那时,和他父亲来往的,有许多是当时知名的文人学士,他们常在一起谈诗说文,谈论诗文的系统派别辞韵律的得失。陆游总是在一旁洗耳恭听,不管夜里谈得多晚,他也要倾听到底。陆游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就主动向他们请教。由于他聪颖好学,到十二三岁时,他的诗文已经相当可观了。陆游生活的时代,是宽阔金两朝相对抗的时代。陆游能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诗人,与他的家庭教育也息息相关。陆游童年时,金王朝女真族大举南侵,祖国山河,四分五裂,中原人民,妻离子散。陆游还在襁褓之中,就随同全家逃避兵乱,流离转徙,困苦万状。他的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士大夫,曾和广大军民一道进行过反抗侵略的斗争。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大败金兵,赵构、秦桧连下十二道金牌,将岳飞调回,以“莫
须有”的罪名将其下狱致死。看到这种情况,爱国志士痛心疾首。陆游的父亲和朋友们在一起聚会,总要谈到人民生灵涂炭、金人残暴肆的情景,常常气得咬牙切齿,谈到秦桧的卖国行为,更是个个怒发冲冠,拍案痛骂。客人走后,陆游的父亲经常一个人呆呆地坐着,黯然落泪。这一幕幕动人肺腑的情景,给陆游 上了一堂堂生动的爱国忧民教育课。注释
1、才锐:才思敏捷。
2、若有之:如果有这种情况。指才锐者。
3、简束:约束。
4、经学:指儒家经典,诸子百书。
5、恭谨:恭敬,谨慎。
6、浮薄者:游手好闲轻薄之人。
7、端:这里指一个方面。
8、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这里指良药,规劝。
9、贻(yi):留下。
10、后:后悔
11、悔:遗憾
12、令(1):督促;命令,规定(2):让,使
13、自此:从这以后
14、易:容易.15、虑:担忧
16、可:值得
17、毋:同“无”,不
18.、之:指代,这样的人
19、忧:担忧 译文
才思敏捷的年轻人最容易做出坏事,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做父兄的人应当引以为忧,而不能够把这当作是高兴的事。一定要经常约束他们,命令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谦虚谨慎,不要让他们与游手好闲的人来往和相处。从这以后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不这样,那些可以担忧的事情,不会只有一个。我这些话,是年轻人的治病的药和石针,都应当谨慎对待,不要给后人留下后悔和遗憾。文言知识
释“以为” “以为”可以有两种理解。上文“当以为忧”及“不可以为喜”中的“以为”,应按“以(之)为”理解,“以为忧”、“以为喜”,意为把它作为忧虑、把它作为喜悦。又“上以为大将军”,应理解为“上以(之)为大将军”,意为皇上把他任命为大将军。“以为”的另一个解释指“认为”,如“其以为敌军已去”,意为他认为敌人已离去。又“妻以为其夫早亡”,意为妻子认为她的丈夫早就死了。启示
今天我们更要加强思想教育,因为如果教育不好,他们的破坏和影响将会更大。
6.司马光勤学
选自
宋 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
①尝:曾经
②为:担任
③若:如
④既:已经
⑤俟:等到
⑥已:停止
⑦及:等到
⑧或:有时 作者
作者朱熹(1130.9.15~1200.3.9)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婺源县)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由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译文
司马光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主编《资治通鉴》,是当时的名臣。他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他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他自己说:“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时间长了,就读遍了古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文言知识
释“俟” 上文“俟能讽诵乃已”中的“俟”,指等候,句意为等候能够熟练背诵为止。又,“有人俟于东城”,意为有人在东城墙下等候我。又,“俟主人出,盗则入室”,意为等候主人出门,小偷便入室偷窃。又,《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意为用来等候那观察民风的人得到了这篇文章。启示
勤劳、勤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说的是大诗人李白,少时浪荡,无所用心,戏游河边,巧遇老太婆铁杵磨针,而得到的启示,他从此发奋苦读勤学,终于功成名就。“锥刺股”是先秦纵横家苏秦好学的故事。苏秦为吸取广博知识,夜以继日发奋苦读,当困乏时,以锥子刺腿,用来振奋精神,坚持学习。司马光的“警枕”说的是他从睡眠中挤出更多时间读书,自己设计了一个用木头削成圆形的枕头,只要一翻身,枕头就会滚开,头就会撞到床板上,人就会惊醒。他一生勤奋好学,编纂了我国最重要的历史典籍之一的《资治通鉴》,这本书包容了1300余年的史实,价值非凡。“三上”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充分利用时间的一种学习方法,乃马上、枕上、厕上,争分夺秒,积少成多,终于在文学方面作出了重大建树。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都说明勤学的道理。
中华民族以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以吃苦耐劳著称于世。如张衡发明的地动仪,马钧发明的翻车,李春建造的赵州桥,黄道婆改良纺织工具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的生动例子。
7.昔有长者子
选自
伽斯那的《百喻经》 原文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世间愚人亦复如是。注释
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
沉水: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
售:卖出去。
直:通“值”价值。
方:才,刚刚
以:因为
故:原因
为:成为
诣:前往,到„„去 译文
很久以前,有一位年长者的儿子,到海中打捞沉香这种木料。过了一年,才打捞了一车,并把它运回家。他把沉香木拿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过了许多天,他都没能卖出去,感到很疲劳厌烦,十分苦恼。他看到卖木炭的,都很快地将木炭卖了出去,便想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去了。于是就把沉香木烧成木炭,运到市场卖掉,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世间上的愚人也是这样。文言知识
“诣”可解释为“前往”、“到……去”。上文中“诣市卖之”,译为前去市场出卖它。又,“诣官讼之”,意为前往官府将这事告状。又“翌日诣京”,意为第二天就前往京城。“诣”也可解释为“拜访”、“拜见”。《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句意为渔人到了郡府,去拜见太守,禀报了如此这般的情况。启示
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要有恒心和耐心,要一步一步走才能成功。(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8.尊师
选自
《吕氏春秋·卷四·劝学》 原文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於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注释
1.材:通“才”,有才能的。
2.为:成为。
3.是故:因此。
4.教:教诲。
5.苟:如果 译文
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自己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太平安定了。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也不计较学生轻重、尊卑、贫富,而看中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无不合宜。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而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文言知识
释“所字结构” “所”字之后往往跟着一个动词,如上文“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中的“所在”要解释为“在的地方”,这就叫“所字结构”,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在的地方,那么天下就治理好了。又,“所食”、“所恨”、“所见”等。要按“吃的东西”、“恨的人”。“看见的事物”来翻译。启示
9.僧寺夜读
选自
《 宋学士文集》 王冕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注释
(1)牧:放牧牲畜
(2)窃:偷偷地
(3)辄:总是;就
(4)亡:失掉,丢失
(5)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6)曷:通“何”,为什么
(7)以:用来
(8)潜:暗暗地、悄悄地步
(9)执策:拿着书
(10)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11)狞恶(wù)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12)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13)被:披
(14)或:有人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赏析
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10.炳烛而学
选自
《说苑》 西汉刘向撰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2)欲:想要。
(3)暮:晚。
(4)何:为什么。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炳,<动词>点燃。乎:呢。
(5)安有:哪有。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
(6)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安敢:怎敢。
(7)好:喜欢,喜好。
(8)阳:阳光。(9)少:少年。
(10)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11)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
(12)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3)善哉:好啊。
(14)师旷:名旷,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炳译文
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师旷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正午时的光芒,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点燃蜡烛照明一样。点燃蜡烛照明和摸黑走路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阅读提示
文中的晋平公年逾七十想要学习,担心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故事简介:春秋时期,晋国有个乐师叫师旷,眼睛失明,但善弹一手好琴,精于辨音。有一天,晋平公问师旷,我已经70岁了,还想学习,恐怕已“暮”了,先生你看呢?师旷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接过晋平公的“暮”字说道:“暮何不秉烛乎?” 晋平公有些不解,怔怔地望着师旷。师旷便进一步解释说:“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晋平公听了,恍然大悟,高兴不已,从此开始了晚年的求学路。
11.陆游筑书巢
选自
《渭南文集》 原文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注释
①栖于椟:藏在木箱里,堆在木箱上;椟: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
②陈:陈列。
③觌:di(第二声),相见。
④间:间或,偶尔,有时候。
⑤槁枝:枯树枝。
⑥就:走近,靠近。
⑦既:已,已经
⑧信:确实。
9.或:有的 译文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象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这象鸟窝。”
启示
12.王羲之学书
选自
《书断》(唐 张怀瓘)原文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 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书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而况人乎!吾是天台丈人。”自言真胜钟繇。羲之书多不一体。注释
旷:王旷,王羲之之父
笔说:论书法的书
书:书法
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
卫夫人:卫夫人,名铄,字茂猗(公元242-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是晋代著名书法家。卫铄为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卫铄夫李矩亦善隶书。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卫夫人是“书圣”的启蒙老师。
祝版:祭神的木板
善:善于,擅长
秘:严守秘密
授:教,传给
蔽:阻碍
盈:满
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笔诀》,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
尔:你
更:改换
语:说 译文
晋朝王羲之,字号逸少,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父亲枕头中有《笔说》,偷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我的秘籍?”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父亲看他年龄小,恐怕不能领悟,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王羲之跪拜说:“现在就让儿子看这书吧,长大再看就耽误了孩儿幼年发展了。”父亲很高兴,立刻就把书给了他。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
卫夫人知道后,告诉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笔诀》,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遮住我的名声。” 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成语
入木三分
13.叔敖受教
选自
《说苑·卷十·敬慎》 原文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以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注释
吊:慰问。
正:整理。
不肖:没才能。
岂:难道。
说:话,说法。
垢:耻辱
命:指教
令尹:国相
患处之:灾祸伴随他 译文
孙叔敖作楚国的令尹,一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又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启示
为人要虚心求教
14.子路见孔子
选自
《孔子家语》
原文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德.御狂马不释策,御狂马者不得释棰策也操弓不反檠. 弓不反于檠然后可持也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 谤毁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注释
①岂:同“其”,代词,相当于“谁”。
②岂: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
③释:放;策:马鞭子。
④檠:(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反:反对,引申为“丢弃”。
⑤谏:直言规劝,批评;圣:通达,明智。
⑥受学:从师学习;重:重视,注重。
⑦揉同“糅”,用熨木,通过人力加工,把曲的变直,直的变曲。
⑧犀革:犀牛的皮制品。
⑨括:箭的末端;羽:作动词用,即用羽毛装饰。
⑩镞:(zú):箭头;砺:磨刀石,作动词用,即磨砺。敬:感谢。命:吊问之词。好乐:喜好。益:增长。
11.见:拜见
12.好乐:喜好
13.益:好处
14.受:承受
15.镞:箭头
16.再:第二次 译文
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 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读书人如果没有能够指正自己缺点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树木如果以墨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的。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 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 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启发与借鉴
循循善诱。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学生有三千人,其中突出的有七十二人。《论语·子罕》中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意为孔子善于有步骤地进行教导。从上文看,子路原是个粗鲁的人,他不想学习,认为学习没什么用,而孔子循着他的比喻,也用比喻教育他,结果子路心悦诚服。开导别人 要有耐心,而且方法要巧妙。人们常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二篇:课外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一)徐孺子的故事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世说新语•言语》)
1、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徐孺子九岁时在月下玩耍的时候,别人指责了他。B、有人告诉徐孺子,月亮里什么也没有。
C、徐孺子告诉别人,人的眼睛里如果没有瞳仁会更明亮。
D、徐孺子没有直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将月亮与人的眼睛比较,让提问者更容易明白这个问题的道理,从而通过比较来回答了提问者的问题。
2、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两处)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二)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节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1. 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 . 用力多者收功远。B .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C .书不可不成诵。D . 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2.请用两个 “/” 给文中划线句断句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三)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宋学士文集》)
1.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A.王冕每天晚上读书直到天亮。
B.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C.主要是王冕的父亲打了他一顿,让他明白了读书的重要。
D.在狰狞凶恶的佛像前读书时,王冕不敢不读,因为这些佛像会惩罚他。2.请用三个/给 文中划线句断句: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四)太祖视察东阁
太祖视事东阁①,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②者。参军③宋思颜曰:“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太祖喜曰:“此言甚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
(选自《典故纪闻》)
【注释】①: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②浣濯:洗涤。③参军:官名。1.对宋思颜谏言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赞扬太祖躬行节俭 B.表明对太祖的忠心 C.希望太祖始终节俭 D.暗示太祖给予奖赏
2.请用“ /” 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两处):
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
(五)董遇“三余”读书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书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三国志》)
1. 对董遇的“必当先读书百遍”这句话理解最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句话是为了启发别人自学的积极性而说的。
B.它的用意是要求人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用心思考,以达到“其义自见”的目的。C.他很高傲,懒得理会那些向他求教的人。
D.这句话告诉了人们,他自己也是这样读书百遍才学有所成的。2.请用三个“/” 给下列句子断句: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第三篇:课外文言文
【甲】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②其脑果腹而去。
【注释】①飙:暴风。这里指迅速。②盬(gū):吸饮。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5分)
⑴闻崖上有声甚厉 ⑵渐近临之 ⑶久之,蛇竟死
⑷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⑸蜘蛛乃盬 ②其脑果腹而去
2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4分)
⑴之 ①反侧倾跌之状 ②蛇复昂首待之
⑵以 ①以刺刀攫其首 ②以首俯地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⑴然审视殊无所见
⑵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24.甲文中的螳螂和乙文中的蜘蛛是最后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你分别用文中原话回答。(4分)
25.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案
21. ⑴听到 ⑵从上往下看 ⑶ 终于 ⑷ 曾经 ⑸离开
22.⑴之 ① 的 ②它,指蜘蛛 ⑵以 ① 用 ②把
23.⑴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
⑵蜘蛛仍然退回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
24.甲文: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
乙文: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
25.只要以已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第四篇:课外文言文专题
课外文言文专题阅读
2010上海初三二模专题复习
杜刚
【奉贤】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商汤见伊尹
①②③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
④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
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
⑤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注释】①汤:商朝建国君主。②伊尹:商朝初年的贤相。③御:驾车。④贱人:普通百姓。⑤下:使„„下车。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非汝所知也()(2)譬之良医善药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3分)
则吾必说而强食之。__________________ .
14.从文中看,“子不欲我见伊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5.从商汤去见伊尹的行动,可见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国君。(3分)
【虹口】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迂公修屋
有迂氏者,世称迂公,性吝啬。篱败不修,瓦裂不葺。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
①②注。妻子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妻且号且诟,诘曰:“吾适尔,因汝家富,不意
乃受此累。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旦日,延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注】①诟,责骂。②适,指女子出嫁。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⑴篱败不修修_____ .
⑵妻且号且诟号_____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旦日,延人治屋_____
14.文中直接表现迂公“性吝啬”的言行有:(4分)
⑴_____⑵_____
15.“迂公修屋”故事的寓意是_____(2分)
【黄浦】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板桥曾任范县令,案无留牍,爱民如子。迁①潍县,值岁荒,人相食。板桥开仓赈济,或阻之,板桥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②,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
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迁:指调动官职。②谴:责问、责备。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我任之()(2)去任之日()..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14.联系上下文,“或阻之”的理由是(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5.文中的郑板桥是一个的人。(3分)
【卢湾】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①②刘羽冲,性孤僻,好讲古制。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自练
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
③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
[注] ①经年:经过若干年。②将:率领。③甫:刚刚,才。
1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会有土寇()(2)州官使试于一村()..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古人岂欺我哉?
14.用自己的话概括刘羽冲的两次失败:(1)(2)(4分)
15.下列各项与本文主旨最接近的是(2分)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C.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闵行】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一国尽服紫
①②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
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
紫也,谓左右曰:‘君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
④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注:①紫:紫色,这里指紫色的衣服。②素,没有染色的丝织品。③臭:气味。④郎中:官名,这里代指宫中。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齐桓公好服紫()(2)君欲止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于是日,郎中莫衣紫。
14.文中与“紫贵甚”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2分)
15.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高位者在生活上不能追求奢华。
B.做臣子的应该敢于进谏,并善于进谏。
C.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改变不良现象。
D.上行下效,要改变不良现象必须从上做起。
③
【浦东】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鹦鹉噪虎
①女几之山,鹊所巢,有虎出于朴簌,鹊集而噪之。鹦鹉闻之,亦集而噪。寒鸦见而问
之曰:“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鹊曰:“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
②噪而去之。”问于鹦鹉,鹦鹉无以对。寒鸦笑曰:“鹊之巢木末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
者也,何以噪为?”
注释:①朴簌:小树。②木末:树梢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虎行地者也()(2)故噪而去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于鹦鹉,鹦鹉无以对。
14.鹊“集而噪之”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这是一则寓言,其寓意是。(3分)
【普陀】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②。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③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娇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馔(zhuàn):准备食物。③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觉饥甚而不敢去()(2)公取自食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其人已心怪之 .
14、“其人愧甚而退”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一个、的人。(3分)
【青浦】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14分)
诗画皆以人重
①②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章惇、京、卞岂不工书,③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
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选自《明清闲情小品赏析》
【注释】①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②章惇(dūn)、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都被《宋史》列入《奸臣传》。③颜鲁公,即颜真卿。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11.“永叔”,晚年号“六一居士”,就是指北宋的__________,我们学过他的经典散文名篇_________。(2分)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2)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章惇、京、卞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
14.画线句属于_________论据,其作用是_________。(3分)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
B.作者认为章惇、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
C.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D.本文标题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就是本文的论点。
【松江】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①②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
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逵,③④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
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释】①分宁:地名。②主簿:官名。③委:抛弃,扔弃。④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 有狱久不决狱()(2)囚得免得()..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
14.敦颐“将弃官去”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3分)
15.联系全文,对“王逵最终所明白的道理”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周敦颐善于断案,才智在自己之上。
B.周敦颐为人正直,刚正不阿,自己拗不过他。
C.做事不能一意孤行,要根据实情来断案。
D.为人不能太残酷凶悍,要善意待人。
【徐汇】
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12分)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
①②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
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还:通“环”,环绕。②贾:通“价”,价钱。
12.为下列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项。(6分)
(1)比三旦立市().
A.比较B.紧靠C.接连D.等到
(2)人莫之知().
A.知道B.了解C.知识D.通“智”,智慧
13.那人为了卖出自己的马,恳请伯乐做出的举动。(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14.这个故事本意用来讽刺这一类人。(3分)
【杨浦】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陈章侯蔑视显贵
1,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陈章侯性诞僻○
2笔也。有一龌龊○3显者,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
4,谩骂不绝。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章侯头裸体○.
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1诞僻: 怪僻○2搦(nuò)握○3龌龊:肮脏,引申为品行卑劣○
4头裸体:不戴帽子○
12(1)下列“之”的解释与文中加点词“诱之入舟”相同的一项是(4分).
A.何陋之有?B.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C.言之,貌若甚戚者D.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下列“去”的解释符合文中加点词“乃自先去”意思的一项是.
A.除掉、去掉B.失去、损失C.距离D.离开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
(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15.短文赞扬了陈章侯。(3分)
【闸北】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蹇①老儒。一日,雅②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
意。曰:“适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③,倦而假寐④。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
哭子矣。
【注释】①偃蹇(yǎnjiǎn):迂腐萎靡的样子。②雅:美好不粗俗。③针黹(zhǐ):针线活。④假寐:不脱衣服小睡。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比相见()(2)故走觅兄()..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
14.下列各句不能表现傅显性情迂缓的一句是(2分)..
A.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
B.望之如偃蹇老儒。
C.或指所在,雅步以往。
D.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
15.这个故事的寓意是(3分)
第五篇:课外文言文
(一)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
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
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①祠(cí)——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
祭祀叫“祠”。②舍人——指待从宾客,左右亲近的人。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能,哪能。⑦遂——就。
1、解释加点的词:
先成者饮酒: .
夺其卮曰:.
遂饮其酒:.
2、翻译句子:
乃左手持卮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由这则寓言故事形成的成语:
(二)蚌(bàng)方出曝(pù),而鹬(yù)吸其肉,蚌合而钳(qián)其喙(huì鸟的嘴)。鹬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
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1、“舍”词典上有多项意义,在文中的读法和意义是()。
A、shâ,房屋 B、shâ,谦词 C、shě,舍弃 D、shě,施舍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蚌亦谓鹬曰 :.
②渔者得而并擒之: .
③而鹬(yù)吸其肉 :.
3、把下面这个句子解释成现代白话文的句子,使通顺易懂。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4、写出由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