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白金声:为撰写教研这本“书”,我倾注了生命
白金声:为撰写教研这本“书”,我倾注了生命
教学名师简介:
白金声,1947年12月生,黑龙江双城人,民革党员,中学高级教师。他 21 岁“上山下乡”,24 岁当民办教师,31 岁进双城县教学研究室任教研员,41岁被评为特级教师,学问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至今30多年。他现任双城市政协副主席,哈尔滨市政协委员,民革黑龙江省委常委,民革省委参政议政委员会副主任,黑龙江省小语会常务理事,全国反馈教学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他崇尚“勤能补拙”格言,将职业作为事业去完成,将事业作为专业去研究,将专业作为科学去探索,将科学作为艺术去追求。由于业绩卓著,他先后荣获双城市特等劳动模范、哈尔滨市一级功勋教师、黑龙江省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中青年专家、民革全国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北京受到邓小平同志的亲切接见。多年来,他潜心研究学校、社会、家庭语文教育艺术,不断反思教研中的得失利弊,长善而救失。在省、市以上学术会议交流论文 70 余篇,获优秀科研成果奖 40 余项,其中“小学语文学法指导实验研究”项目获原国家教委“八五”重点课题二等奖,“小学语文愉快教学教改实验研究”项目获黑龙江省教育厅“九五”重点课题特等奖。此外,公开发表研究、探索性文章 600 余篇,出版著述 56 本,其中专著 13 本,《实用语文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作文知识与小学作文教学》《语文德育渗透艺术》《小学古诗教学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家庭语文教育艺术》《刘显国反馈教学法研究》和《刘显国现代教学艺术研究》等书再版多次。他应邀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介绍教改经验、讲学、做观摩课 100 余次,多家媒体对其先进事迹进行报道,并将他的名字和科研成果收进《中国当代知名学者辞典》之中。1995年,他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
(谨将此文献给我们的教研员——余文森)
为撰写教研这本“书”,我倾注了生命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到黑龙江省双城市教师进修学校任小学语文教研员。时光如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经意间,我的生命之旅追求小语教研事业快30年了。回顾这近30年的教研生涯,我没有忝列门墙,愧为人师。如果让我说一句感悟的话,那就是“为撰写教研这本‘书’,我倾注了生命”。
做一名学习型的教研员
“文化大革命运动”肇始那年,我读高二,至今没登过大学的门,“高中肄业”便是我一生中的最高学历,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土八路”。“土八路”做教研员,既缺少理论文撑,又无良好的学业修养。虽然此前我教过几年书,但那毕竟是乡村小学的民办教师,乃井底之蛙。为了弥补先天不足,更为了教学研究的需要,必须光学、多学、厚学。为此,我把读书当成我人生头等大事,刻苦修炼,不断充盈自己的底气。唯有这样,才能拥有“一览众山小”的沉着与自信。
读书得有书,书籍哪里来?买。我这半辈子,衣、食、住、行舍不得花钱,出差常常是乘火车坐硬座,坐轮船买散席,住旅馆睡加床。但是,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见到喜欢的书,不管多少钱,我非把它买到手不可。一次,我去昆明讲学,在哈尔滨上火车的时候,想买点水果,一打听,非常贵。正当我犹豫不决之际,一位小摊主看出了我的心思,指着一纸盒箱子烂梨说:“师傅,您给5毛钱全拿去。”俗话说,“烂梨不烂味”。我付了5角钱,捧着这箱子烂梨找了一个没有人的地方用小刀做了精心的“处理”。在车上,开始我偷偷摸摸地吃,因为不好意思。后来我大大方方地吃,因为这梨是我花钱买的,怕啥。最后我是狼吞虎咽地吃,因为不吃全烂了。就这样,从哈尔滨到昆明,“八千里路云和月”,我花了5角钱,吃了一路水果。归来时,我在北京图书大厦选购了500多元的教学用书。这500多元钱的书,我既没有邮寄,也没有托运,而是上车下车硬扛回哈尔滨。
读书需要时间,时间哪里有?挤。时间是一个无头无尾的序列,昨天已经逝去,明天还没到来,可以抓得住的就是今天。我常这样想,补昨天之非,创明天之是,必须通过今天的努力。因此,我给自己规定读书的时间定额:每天1小时。在正常情况下,每天保证1小时学习,这是可以办得到的,在非正常情况下,我也尽量完成读书的时间定额。
这里特别提及的是,我非常喜欢教育理论文章,学习这类知识,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一种历史厚重感,能客观地传承先人的教育思想,有很多东西我们以为是创新,实际上仅仅是继承而已。
做一名实践型的教研员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驾船。实践是一切智慧的源泉。教研员如果长期脱离教学实践,不介乎其中、不身体力行,就会对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课堂要素及其组合感到陌生,最终,教研员将会因为自己的肤浅而懊悔,而悲哀。为此,我从做教研员那天起,就坚持上“下水课”。记得那是1980年4月间,我带双城市第11小学青年教师官亚范到我省尚志市参加松花江地区小语教学大赛,会场设在尚志影剧院,有上千人参加活动。由于宫亚范赛前偶感风寒,参赛时病情加重,上完《司马光》第一课就病倒了。学生在台上焦急地等着,评委反复催促说:“如果第二节不上,就取消大赛资格。”救场如救火,我作为宫亚范的指导教师,不能让学生失望地离开赛场,更不能让这节即将成功的语文教学付诸东流。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我走上了讲台,面带微笑,用温和的语气说:“小朋友们,这节课咱们接着学习《司马光》。”学生惊呆了,台下哗然了。我顺着宫亚范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学习思路,再加上自己的一些感受,很顺当地上完了这节课。评委当场亮分,没想到竞获得了一等奖。专家说,我这堂课不是狗尾续韶,而是锦上添花,用现在的话说,是顺学而教,尊重主体,在预设与生成中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有时间,我便出现在学生中间。
在教学活动中,有人上课善“导”,巧于设疑;有人上课善“评”,议论风生;有人上课善“点”,发幽探微。不瞒大家说,我上课爱笑。我觉得,课无情不感人,无笑不诱人。人们常说:鲜花,是春天的微笑;浪花,是大海的微笑;焰火,是节日的微笑;星星,是月亮的微笑。我认为,教师的微笑,有着神奇的感染力,它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密切师生之间的情感。微笑,也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它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心扉。对学生多一份微笑,教学情感的氛围就多一份浓度。上课,我也常常让学生去笑,当学生绽开笑脸,忍俊不禁的时候,正是他们思维最活跃的时候。一次,我领着学生猜字谜,课堂上高潮迭起。我说:“刚才是老师出谜大家猜,现在请同学们出谜老师猜,看谁能把老师难住。”群情鼎沸。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笑着说:“3÷2=1。打一字。多有趣的一个字谜,竟是一道数学题。正当我动脑筋思考的时候,旁边有个女生关心地小声说:“白老师,您猜不着不妨列列竖式子。”她的话启发了我,原来3÷2=1是“疗”字。我为了感谢这位小同学,给她鼓了掌。此时又有一个男生大声喊道:“鼓掌也是一个字谜,白老师您能猜着吗?”鼓掌要用手,光一只手不行。得两只手。两只手不合在一起也不行。这时,我满怀信心地说:“拿。”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笑了,笑得那样痛快、开心。
做一名服务型的教研员
教研员的光荣在于甘为人梯,使自己的才智成为广大教师的才智,以自己的心血融于名优教师的辉煌创造之中,与他们一道滋兰养蕙,尤其是走进新课程以后,教研工作重心下
移,课题研究前移,教研员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研员不仅仅是课程标准的诠释者,共同化课程的规范者。教师教学水平的鉴定者,而且更是课程理念的宣传者,个性化课程的催生者,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教研员要植根于基层,深入实际。访问师生,解剖课堂,通过备课、听课、评课,充分发挥“中介”和“枢纽”的作用,上及“天”下着“地”,在与教师的交流、研讨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在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中,为了营造一片朗朗晴空,耕耘一方茵茵绿洲,发掘一泓汩汩清泉,我和广大教师一起收集资料,一起编写校本教材,一起制订科研计划,几乎没有双休日与节假日。为教师服务,或专题报告、或跟进培训,或现场指导,或专业咨询,有效地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我深深感到,为教师服务,就要付出拼劲、钻劲和韧劲。说实在的,在和广大教师同伴互动中也提升了我的人生价值。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加深知,教育事业必然是长江后浪接前浪,长江后浪推前浪,长江后浪超前浪。培养青年教师责无旁贷,乐做青年教师攀登的阶梯,是我追求的境界。30年来,我先后带过十几名研习生和徒弟,经过培养及其个人努力,他们都有了很大进步,有的成长为特级教师,有的担任了学校的领导,有的在全同教学大赛中获奖,有的搞起了教育科研。看到他们的进步,我感到无比地欣慰。
做一名发展型的教研员
邓小平同志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我理解这句话,不但指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且也包括人的自身发展。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人要是裹足不前,社会怎能进步?经济怎能发展?在我们教研界,长期以来,人们总习惯把教研员比作春蚕,比作红烛。这大概是从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诗中得到启发而幻化出来的。有人还说教研员“像红烛照亮别人燃烧了自己”。我觉得春蚕丝尽,蜡炬成灰,壮则壮矣,但未免太悲凉了。当然,春蚕也好,红烛也罢,毕竟是个比喻。我当教研员,不甘心“丝尽泪干”的命运,而要与学生、教师、社会一起发展。在近30年教研生涯中,我将职业作为事业去完成,将事业作为专业去研究,将专业作为科学去探索。在教学研究中,我有感而立,有积而发,有恩而作,获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其中“小学语文愉快教学实验研究”项目获黑龙江省教育厅“九五”重点课题特等奖。此外,公开发表文章500余篇,出版了《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等著述。还应邀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介绍教改经验、讲学、做观摩课100余次。
最使我难忘的是1988年金秋10月,我作为中国工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接见。当我紧紧地握住这位巨人的手的时候,近在咫尺,几乎听到了他老人家的呼吸,我感到幸福、白豪与骄傲。邓小平在我心目中永远是一座山峰,高耸入云,巍然屹立,因为没有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就没有伟大祖国辉煌的今天,也就没有我白金声的今天。30年来,我心无旁鹜,虔诚一念,尤其是在教育教学理论思潮多元化的今天,我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在白己钟爱的教学研究的路上留下一串坚实的脚印,我由衷地高兴。
作者:白金声 文章来源:摘自:《人民教育》2005(20)
第二篇:书吸引了我--我愿一生与书为友
书吸引了我--我愿一生与书为友
一本书就像是知识海洋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让你感受到无限的乐趣;一本书又象是一位忠心的朋友,时刻跟随在你的身旁,与你分享快乐,也为你分忧;一本书还象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名胜古迹,让你流连忘返„„而我,就是一个如痴如醉的小书迷,整日徜徉在书籍的海洋里。
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送我一本《海底两万里》。这本小说深深地吸引着我,至今我仍在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用他那高超的写作技艺为我们描绘一个神奇的海底世界,令人心醉神迷。这本书描述了一段神奇的故事:在南美洲的海上,不明生物四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警觉,某国派了“林肯号”去击沉它。没想到船反被不明生物打翻,三位主人公同时落入海中,并被“鹦鹉螺号”海船的船长搭救。船在海上行驶两万多海里时,遭遇了大风暴,经历了一番磨难,三人最终幸存下来。书中描绘的先进的“鹦鹉螺号”海船和尼摩船长那严肃的面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三位主人公那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更是让我钦佩不已。我想,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这种优秀的品质,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遇到困难不要放弃,要迎难而上,勇于克服各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还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呢!
记得有一次,我在家做作业时,不小心把墨水瓶打翻,墨汁倒在了桌旁的毛巾上。这可是妈妈新买的漂亮毛巾啊,我便忐忑不安起来,心想:这下完了,等妈妈下班回来,我少不了挨一顿臭骂。怎么办呢?我四处张望,想寻求补救的办法。忽然,我急中生智:家里不是有一本《探索科学知识》的书吗?那本书介绍了许多生活小常识,或许我能在书中找到帮助呢!想到这,我连忙找来这本书,快速地翻阅着。果然,书里介绍了一个除墨汁的好办法——用白菜汁加清水就可以除去墨迹。我一看便转忧为喜,迅速冲进厨房,拿来一棵白菜,迫不及待地拿起毛巾冲洗起来。只一会儿工夫,墨汁便被清洗得一干二净,看着干净如初的毛巾,我长舒了一口气,心想:多亏了这本好书,我总算逃过了一“劫”。我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看课外书不但可以增长我的知识,还能使我们处变不惊,并迅速摆脱困境,也难怪老师总是教导我们多看书呢!
书籍真是快乐的源泉,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朋友。读书不仅陶冶了我的情操,也增长了我的才干。正如大文豪莎士比亚所说的:“生活中没有书籍,犹如生命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犹如鸟儿没有翅膀。”我愿一生与书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