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银行 稳中迎变 从容不迫地追赶时代
建设银行 稳中迎变 从容不迫地追赶时代
012年11月08日01:12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8年以来,国内外金融业情势正在朝向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变化。
一方面金融改革压力下,利率市场化节奏加速、金融脱媒趋势显现,正在给传统商业银行的应对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国际市场中金融业、银行业低估值时代降临,民生金融、三农金融的呈现出了巨大需求,又为银行业带来了空前绝后的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变革与创新正在成为银行业的主题词,谁能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谁将在下一个经济周期开启之时,占满优势。
素以稳健经营见长的建设银行,并未忧惧变革,近年来建行继续秉持一贯的稳健经营风格,同时推进一系列举措,采取了迎接变革的姿态,使其在追赶时代脚步中显得从容不迫。
经营变革,走在转型潮头
2005年10月27日,作为中央确定的改制试点单位,建行在香港挂牌上市,成为四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首家上市的银行。
建设银行因建设而生,因改革而兴,已经由当初一个管理监督国家基建资金、办理基建拨款的专业银行,发展成一家资产规模位居全球银行前列的大型商业银行。
截至2012年6月末,建行资产规模达到13.51万亿元,是上市前的近3倍;不良贷款率1.00%,比2005年末下降2.84个百分点。年化平均资产回报率达到1.65%,平均股本回报率达到24.56%,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和金融业态的变化,对银行业也提出变革与创新要求。而一直以来建行对银行经营转型的探索,使其也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股改上市后,建行实施了经营转型,包括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努力改进盈利模式,积极探索综合化经营,加快拓展海外业务。
近年来,建行的经营转型效果逐步显现,一是中间业务快速增长,非利差收入占比明显提高。截至2011年末,手续费及佣金收入849.94亿元,股改上市以来年均增速超过60%,在营业收入中占比21.91%,比2005年末提高了13.54个百分点。
二是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日益多元化。投资银行、基金、信托、租赁和保险业务稳步发展。
三是产品和服务综合营销能力和价值创造力显著提高。从提供传统的单一存贷汇业务发展到提供多功能、高附加值产品组合,从单一机构营销发展到基金、信托、保险、租赁等整体联动营销。
四是多渠道互补联动效率显著提高。截至2011年末,全行营业机构数量达到13581家;个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客户数量达到1.3亿户,电子银行与柜面交易量之比达到206.72%;电话银行客户数达到9621万户。
“为进一步深化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建设银行将继续大力推进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的全面转型。首先,进一步推动业务结构调整。其次,进一步推动经营管理转型。”王洪章此前撰文指出。
试水综合化经营 持股保险公司
2012年7月27日,建信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建信人寿”)的增资申请获得相关部门批准,标志着建信人寿新一轮增资及引进投资者工作完成。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建信人寿的股权结构为:建设银行(51%)、中国人寿(601628,股吧)(台湾),(19.90%)、社保基金(14.27%)、建银投资(5.08%)、上海锦江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4.90%)和上海华旭投资有限公司(4.85%)。
自此,建行在四大行中率先控股寿险公司,建行推进综合化经营的进程再度前移。
截至6月末,建行已拥有境内外8家经营性子公司和20家村镇银行,经营横跨境内、境外市场,业务覆盖基金、租赁、信托、保险、投资银行等多个行业。
其中,服务于县域小微企业和“三农”客户的村镇银行贷款余额达53亿元,涉农贷款占比91.6%。
而由此带来的经营协同效应,也在逐步显现。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末,建行子公司资产规模已达到2454亿元,较上年新增资464亿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1.53亿元,均较往年稳步提升。子公司在所属行业也取得了一定市场地位。
目前,从行业竞争力来看,以建行为依托的其他金融业务实现了较快速增长,建信信托三年管理资产规模增长38倍,已跻身行业前八;建信人寿收购整合刚刚一年,即进入行业前二十名。
“开展基金、租赁、信托、财富与资产管理等各种金融业务,推进投资银行、电子银行、私人银行和个贷中心等建设,能够有效降低资本消耗、分散经营风险、改善收入结构、提升赢利能力。”建行董事长王洪章撰文指出。
在目前,建行在四大行中独家拥有信托牌照,率先控股寿险公司,基金、租赁公司也属首批设立,综合化金融功能已基本健全。
而随着业务综合化的框架的建立,管理上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对此建行内部曾提出,成立股权投资与战略合作部,综合协调子公司贯彻集团管理意图;落实并表监管要求,初步开展集团管理和并表管理相关工作,出台子公司管理政策制度;战略协同稳步推进,子公司与业务部门初步建立对口关系等举措提高子公司管理的有效性。
国际化发力 捕捉海外布局良机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经营的道路上一直跃跃欲试,其中不乏成功的并购与扩张案例,而这其中也出现了建行的身影。
早在2006年12月,建设银行以1.32倍市净率成功收购美国银行(亚洲)全部股份,并更名为建行亚洲,快速搭建起建行海外最大的零售业务平台。
2009年,完成对建行亚洲8亿美元的注资,使其资本金实力大大增强。短短几年间,由一家当初仅有14家零售网点,资产490亿港币,拥有750名员工的本地小型银行,发展成为一家在港澳地区拥有50家分行,资产超过1300亿港币,接近2,000名员工的中型银行。
截至2011年底,建行亚洲总资产1349亿港元,当年实现净利润6.1亿港币。
2009年10月,建行亚洲以0.45倍市净率购入美国国际信贷(香港)有限公司(AIGF)全部股份。这次收购为建行亚洲带来了一个成熟的信用卡业务系统和超过50万个信用卡客户,建行亚洲的个人贷款资产增加24%,极大地优化了原有的贷款组合,并为与亚洲区最大的保险公司AIA的合作带来机会。
通过收购AIGF使建行亚洲的信用卡业务实现了从“无”到“有”,并以低于预期的成本支出,提前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港澳地区信用卡业务布局
2005年建行股改上市,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截至2011年,与美国银行共开展了102个战略合作项目,10期赴美跟岗培训(有124名中高级管理人员参加),以及300多个经验分享项目和短期培训项目。2011年,成功完成与美国银行战略协助协议续签工作,将战略协助期限延长至2016年。
今年,建行首次与美国银行开展业务合作,计划在私人银行财富管理等领域共享资源,实现客户利益最大化和我行与美国银行的双赢。
根据计划,两大银行计划组织实施协助型项目2个,咨询型项目3个,派驻专家3个,经验分享21期,跟岗培训2期和短期培训3期,合计共33个项目。项目覆盖业务范围涵盖了对公、零售、电子银行、投资银行等主要业务经营领域。
截至2011年末,建设银行在海外共有14家机构,包括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等9家分行,建银国际等3家经营性全资子公司及2家代表处,海外机构资产总额已达4,431.88亿元,税前利润达21.09亿元,较上年增长64.00%。
多策并举 强化风险管理水平
股改上市以后,建行长期以来将抗风险能力作为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在同业中率先建立了垂直管理、平行作业的风险管理体制,推进集中管理、异地交叉审计等一系列风险内控举措。
数据显示,近年来建行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多年来持续双降,拨备覆盖率和资产质量在国内大银行中保持领先地位。截至2012年6月末,建行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下降0.09个百分点至1.00%。,拨备覆盖率上升20.94个百分点至262.38%。显示其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近年来为优化信贷结构建行做了比较多的有效的工作。例如,从行业、区域、客户、产品等维度进一步细化”进、保、控、压、退“信贷政策要求,统一全行风险偏好,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还通过充分运用风险限额、经济资本等工具,细化底线和审批指引、明确信贷准入退出标准,从源头对风险进行主动的选择和取舍。”建行某分行负责人说。
据建行介绍,2011年,建行实现主动信贷退出1037亿元(非不良贷款),腾挪出信贷资源用于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进一步巩固其基础设施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市场领先地位,使小企业、民生、涉农、信用卡等新兴业务领域得到快速发展。
为提高风险的监测、预警和应对能力,今年以来,建行曾多次提出,依托授信业务监测系统和对公预警客户跟踪管理系统等平台,逐步建立起覆盖全流程的风险监控体系,对民间高息借贷、钢贸类客户、造船业、担保机构等高风险领域下发预警提示,提前主动化解风险。
目前,建行实施新资本协议总体规划各个项目建设基本完成,内部评级基本覆盖全行所有客户;已经完成了20个现有系统的改造、6个新系统的建设,组合风险管理系统、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系统、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相继上线,已搭建起全行风险管理的综合平台。
在严控产能过剩、政府融资平台以及房地产行业等受关注领域。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建行全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减少16亿元,房地产开发类贷款也实现了新增五年来最低,政府融资平台客户数和贷款余额正在稳步下降。
“首先是统一了风险选择策略,围绕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和区域性发展规划,结合本行自身优势,制定全行信贷政策,突出管理重点,强化资本导向,提升信贷经营能力。”建行对下一阶段房地产开发贷款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防范工作出部署。
近两年,建行相继获得《亚洲风险》“2011年度中国最佳风险管理银行”后,《亚洲银行家》杂志“中国最佳流动性风险管理银行”奖项,也从侧面印证了其稳健经营的思路正在得到同业的国际认可。
着眼零售 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生态
最近,江苏省无锡市山美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业务异常繁忙,办公场所一派忙碌的景象,公司进入了稳健运作和发展的轨道。然而就在几个月以前,作为大集团海澜之家服饰股份有限公司的上游供应商,这家势单力薄的小企业还在因缺乏有效抵押物得不到银行贷款支持而举步维艰。
“多亏了建行,适时推出“供应贷”业务这一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新渠道,帮我解决了燃眉之急!”山美公司负责人李总说。
2007年,借鉴国外先进银行经验,建行在江苏试点“信贷工厂”模式的小企业经营中心,并于2008年在全行范围内推广,几年来已经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信贷工厂”建立以后,小微企业贷款办理时间缩短一半,客户经理服务的客户数量增长一倍,目前,全建行已建立244家“信贷工厂”,基本覆盖了全国主要城市和百强县。
进入2012年,利率市场化极具体素,加之金融改革日益深化,对银行而言零售业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早在2011年初,建行就提出服务“社区金融”的理念,并明确了小微企业业务要向“零售化”和“小额化”转型,要不断夯实客户基础,重点发展小微企业业务,充分利用有限的信贷资源,支撑服务更多的小微企业客户群体。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建行针对小微企业客户需求“短、频、快”的特点,研发出了一批使用期限、金额、还款方式更加灵活、便利的产品。
据介绍,目前建行的“小额贷”产品,最快当天就可完成审批和放款工作,流程简单快捷。
目前,建行旗下有“成长之路”和“速贷通”服务小微企业的两大拳头产品。目前,“速贷通”贷款余额超过800亿元,累计投放逾2000亿元,累计服务客户3万多户,“成长之路”贷款余额超过4000亿,累计投放逾万亿,累计服务客户超过10万户。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9月底,建行小微企业客户数超过对公客户总数的70%,累计为16万小企业客户投放信贷资金1.7万亿元。
此外,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建行抓住了近年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机遇,为网络交易的电子商务客户量身定制了网络银行“e贷款”系列产品,并在国内首创“网络银行信贷业务模式”。
据建行介绍,该模式突破传统业务模式,实现了包括理论创新、产品服务创新、科技创新、组织创新和保障机制创新在内的五大创新,为企业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服务平台,信贷业务全流程在线操作。
截至2012年6月末,建行已累计向近一万五千家电子商务客户发放超过800亿元网络银行贷款。
市场份额晋位 跨境结算竞争力显增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建行完成跨境人民币结算3565.89亿元,其中实收实付项下业务量2764.88亿元,债权债务项下业务余额 801.01亿元,总体业务量同比增长216%。
业务量绝对规模的快速增长的同时,建行跨境结算业务的市场份额也快速增长,截止6月末全行市场份额19.53%,较年初提高5.7个百分点,已经超越工行,同业排名第二,全行跨境人民币结算客户4800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33%。
此前建行对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制订了“两个确保、一个力争”的总体业务目标,经过上半年努力,已基本完成。
“全行持续高度重视直接投资等非贸易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在加大现有及潜在境外投资客户营销力度的基础上,继续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确保业务合规。”这是建行对下一阶段跨境结算业务作出的新的工作部署。
服务实体 助力经济增长
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也是对商业银行宏观功能的重要体现。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建行对于基础设施信贷支持增长平稳、资产质量不断提高,其在配合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发挥的作用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数据显示,2009年初,受国际大环境影响,国内经济环境不甚乐观,建行曾适时投放了近5000亿元非贴现贷款用于重点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当年还通过发行债券、信托计划、租赁等工具为企业筹措资金3700多亿元。
而截至去年,建行基础设施行业领域贷款19648.06亿元,较2010增加1943.62亿元,占公司类贷款新增41.42%,增幅10.98%,主要支持在建续建的优质基础设施贷款项目。2012年以来,建行继续加大基础设施行业支持力度,到今年6月末,建行基础设施行业领域贷款余额达20434.96亿元,占全行公司类客户贷款总额的43.3%。
“进、保、控、压、退”这个建行做细做实结构调整的“五字诀”也普遍流传着。
这是建行在支持实体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调整信贷结构,以信贷投放变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真实写照。
据建行介绍,建行制定了50多个行业和产品审批指引、30多个重点行业的客户准入退出标准,对10多个产能过剩行业实现名单制管理,出台了若干行业及表外业务的信贷政策底线,对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建立绿色审批通道。
“以建行北京分行为例,截至目前,北京分行给予北京轨道项目的授信额度达656亿元,贷款余额253亿元,是北京地区金融机构中对轨道交通提供贷款最多的银行之一。”建行北京分行人员说。
随着银行客户多元化趋势的增强,传统客户与新兴客户交织与分野也日渐复杂。
对此,建行曾提出始终坚持传统与新兴并重,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客户体验为重点,努力扩大客户基础,实现与建行发展要求一致,与企业地位、区位优势相统一的双赢局面。
建行实现这一方针的方式是通过为核心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产品,将金融服务向上下游延伸,积极打造包括行业链、企业链、产品链的“链式服务”模式,实现产业链条上下游产品的联动和综合服务。
探路民生 推进综合化金融服务
2009年的北京,春寒料峭。但位于西城区长安兴融中心机构业务部的519会议室,研讨声、争论声、热议声,数月未息。
经过六个分组、九个处室,上至部门总经理、下至新生代业务骨干,共计三十余人次的全情投入;五大领域、二十八宗热点,近百余项产品及组合支撑,准确锁定“适用对象”,2009年4月,“民本通达”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破茧而出。
作为同业间首个针对民生领域的金融服务品牌,“民本通达”以“教育慧民”、“医疗健民”、“社保安民”、“环保益民”、“文化悦民”五大子品牌为依托,为民生领域客户提供全流程的综合化金融服务。
截至2012年6月末,“民本通达”系列产品累计新增14054家民生领域新客户,教育、卫生等重点民生领域贷款余额超过2000亿元。
而一直以来,建行都强调服务民生作为企业的重要责任,而将创新作为服务民生的有力推手。
“一家银行的实质性目标是它的竞争能力,而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新兴市场的发现和把握,在中国更是体现在对政策导向的先期把握上,“民本通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惠民生、以创新促转型、以品牌赢市场的重要实践”,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这样评价建行的民生服务。
第二篇:蛰伏中迎质变新三板步入万家”时代(范文模版)
蛰伏中迎质变新三板步入“万家”时代
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达到10163家。这一年,分层制度落地、私募做市试点进入实操阶段、转板试点建设也被提上日程,但流动性不足依然是新三板面临的主要矛盾。资本市场进入寒冬期。
随着2016年底监管层发声力挺新三板,2017年很可能迎来新三板的破冰之年,市场也许将在突围解困中迎来质变。
挂牌企业数破万
2016年以来,新三板挂牌企业呈现出“井喷”态势,挂牌数量更是经历了三次冲刺。年初单月挂牌4-94家企业,是2015年底挂牌提升的延续;3月至5月,平均单月挂牌数量高达538家;8月,新三板单月挂牌数量创下历史之最,达983家。截至2016年12月19日,新三板挂牌总数刚好达到万家,比年初5129家新增长了近5000家。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新三板新增挂牌行业冠军是新兴行业,挂牌公司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科技创新、研发驱动、成长性好等特征突出。截至2016年12月19日,在1万多家挂牌公司中,中小微企业合计占94.61%,平均成立年限9.85年。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65%,战略新兴产业占比25%。挂牌公司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5.63%,较全社会研发强度高出3.53个百分点。
尽管挂牌数量增长,可2016年以来新三板定增市场融资能力持续走弱,企业实际完成定增发行次数和募集金额持续下降,融资供需矛盾愈发明显。
市场人士曾用“寒冬”来形容2016年的新三板融资行情。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19日,新三板2016年共完成2705次股票发行,融资1167.56亿元,平均单次?l行融资4316.29万元。
挂牌公司中,有接近5700家企业自挂牌以来没有过融资,有超过5800家企业自挂牌以来没有过交易,成为名副其实的“僵尸股”。与此同时,新三板做市指数持续低迷,截至1月10日,做市指数报1112.56点,与2016年最高点位2673点相比明显腰斩。
根据第三方机构统计数据,新三板企业的应收账款从去年的653亿元,剧增至今年的997,6亿元,增长52.8%;1384家公司应收账款增加150%以上,占挂牌企业的13.67%。市场人士指出,应收账款增加,不仅会伴随着坏账率的增加,同时可能让“三角债”再度浮出水面。财务危机与融资难并存,令不少挂牌企业寻求私募债和承兑汇票等渠道。
在新三板低流动性下,投资新三板的基金也感受到寒意。因此,从新三板基金的运作情况来看,盈利情况不容乐观。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12月5日,2016年共有38个新三板私募基金提前清盘,其中仅有一只新三板私募产品是正常清盘。更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上半年,恐将迎来首批新三板基金产品退出高峰,如果增量资金不足,新三板飞出几只“黑天鹅”也并不出人意料。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汤蕴懿认为,受国家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新三板市场流动性在2015年达到单月245.43亿元的顶峰后,长期处于萎缩状态,2016年单月融资额基本上在150亿元以下,近几个月更不足100亿元,无法形成持续的赚钱效应。受市场广泛期待的分层制度推出后,相关涉及发行、交易制度、中介机构引入等的配套政策也迟迟没有出台,导致市场资金参与热情不高,甚至逐步离场。此外,500万元的投资门槛阻挡了大批投资者入市,现阶段的参与者主要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流动性走弱也导致投资者退出不畅,使得市场内只有存量资金相互博弈,没有新的增量资金入市。
转板政策不明企业排队IPO
在市场流动不顺畅的局面下,一大批新三板企业身在曹营心在汉,等时机一到就筹划转板。所谓新三板转板,严格地说,是指在新三板挂牌的公司主动撤出新三板,改为到沪深交易所的主板或创业板上市。
迫于股东压力和自身发展需求,一些原希望走转板通道的企业,转而又去排队IPO。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旬,已有近300家新三板企业先后进行了_上市辅导。而从IPO预披露看,69家新三板企业已经发布了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其中,拟上市板块为创业板的是33家,占比近半。
另外,自从证监会2016年9月表态,将对贫困地区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新三板挂牌、发行债券、并购重组等开辟绿色通道。目前已有24家新三板挂牌公司将注册地及主要生产经营地迁至贫困地区。
不过,包括日前登陆创业板成功的江苏中旗在内,2014年以来转战主板IPO成功的5家企业,在新三板市场从挂牌到退市,均呈现零成交的状态。
“转板像天上掉馅饼,不能等。”德丰杰龙脉中国基金合伙人李忠强说:“我们和新三板有距离感,因为我们投的是早期的项目。项目我们投了五六十个,到现在为止挂牌五六个,我们并购退出大概是十个左右,可以IPO的大概也有五六个。”
中国新三板投资联盟负责人许小恒则提醒新三板企业,并不是只要满足创业板门槛就能IPO,还要想清楚周期有多长、成本是多少,“对有些企业,现在退出转板可能不是一个适合的时机,应该把包括交易制度、流动性释放、合格投资者准入门槛这些基础工作做好,从而提升新三板的融资能力和估值水平。”
私募机构进入做市
为了增强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帮助更多的企业健康发展,监管层在去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实施分层管理,实现市场的优胜劣汰,将不符合挂牌条件的企业清除出新三板。
2016年9月9日,全国股转系统公布新三板挂牌负面清单,将落后产能、低成长性的亏损企业以及失信企业拒之门外。2016年10月21日,股转系统发布《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股票终止挂牌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23日,新三板共有92家公司摘牌退市,2016年退市公司数量为55家。从9.016年55家企业终止挂牌的原因来看,强制摘牌的仅占7%;自身发展需要申请摘牌的占71%。目前退市企业比例不足1%,仍有着较大的清除空间。
联讯证券分析师曹卫东预计,今年退市制度正式文件将会出台,强制退市比例将明显提高,退市率将接近欧美成熟资本市场水平。”
监管层去年另一大手笔,就是发布《私募机构全国股转系统做市业务试点评审方案》。
去年12月13日,全国股转公司在官方网站发出公告,国内已经有包括深创投、朱雀投资、江苏毅达、上海复星创富投资、浙商创投等10家私募股权基金,成为首批新三板私募类做市商,打破了新三板券商“一家独大”做市的局面。相当于除了现有以券商为主的做市业务外,另开了十条“跑道”,这将有助改善当前二级市场的流动性。
开源证券销售交易部总经理姚少卿表示,现在参与到新三板的做市商机构主要都是券商,有88家,“我们一直期望有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参与进来,包括私募、公募、QFII以及保险机构,但是在政策尚不明朗的情况下,上述机构大规模参与新三板交易估计还要有一段时间。”
姚少卿称,流动性问题也一直困扰新三板,在1万多家企业中,有报价交易的大约1600-1700家,占比不到两成,“我们觉得,2017年新三板的表现会好于去年。有更多的机构成为新三板做市商,可以提升挂牌企业的估值,改善市场整体流动性。”
针对当前做市制度与股权交易之间的矛盾,读懂新三板创始人卢山林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对于绝大部分新三板公司来说,做市仍然是价值发现的最好方式之一,也是流动性提供的最好方式。尽管新三板市场目前只有不到20%的公司采取做市交易方式,但就单个公司的交易效率来说,做市交易的效率仍然远远高于协议转让交易。随着三类股东、200人股东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做市转让交易将重新获得新三板公司的青睐。
不过,中山证券做市交易部研究总监李周则表示,一部分2014年、2015年、2016年上半年挂牌的企业原始股东将面临解禁问题,这会使得今年上半年或是下半年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这也是做市商比较苦恼的一个问题。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流动性如果没有多方面因素支持,则情况比较悲观。一直以来,做市低迷是新三板市场所诟病的问题之一,不少券商都在“假装做市”。
对于未来新三板市场的发展,据预测,2017年新三板挂牌数量?⒒峄繁燃跎伲?摘牌企业数量逐渐增多。新三板将从单一维度的企业数量扩容,过渡到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从融资需求端扩容过渡到投资供给端扩容;从制度规范过渡到制度创新等。新三板未来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在“分化、升级”趋势下,需要“精选与布局”。
当前市场定位和改革方向已经明确,新三板的一揽子改革方案即将发布。因此,在监管层频吹暖风的情况下,2017年新三板市场将是蜕变之年。
新三板创新层企业鸿鑫互联董事长李毅相信,新三板的曙光就要来临,虽说整个新三板市场在2016的发展过程中利好释放得有点缓慢。“相信2017年是新三板发展的新的元年。在新三板新的领导班子带领下,众望所归的一些利好政策会在2017年逐步出台,进一步推动新三板向着规范、活跃、健康的发展。”
沪上知名新三板创新层企业上讯信息的董事长邢飞同样认为:“2016年新三板挂牌数量破万家,这是中国资本市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在2017年,新三板将由大规模扩容的量变阶段进入质变阶段,预计未来推出的一些制度性改革,也势必向优质企业倾斜。”
总而言之,2017年,新三板通过在创新层的制度供给,有望使优质企业享有较好的流动性和更高的估值。“二次创业“的春天正在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