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生态化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论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生态化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要:传统建筑材料的发展出现三大瓶颈: 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巨大的能耗、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传统建筑材料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存度非常高, 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童的能源, 环境污染严重, 已成为制约.因此, 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生态化改造势在必行。根据我国传统建筑材料发展的现状, 提出了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生态化的必要性, 并通过分析得出对其进行生态化改造是可行的。发展生态建筑材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关键词:传统建筑材料 生态化改造 必要性
可行性
建筑材料是使用最广、用量最多的材料, 主要包括水泥、混凝土及其制品、建筑玻璃、建筑与卫生陶瓷、砖瓦、新型墙体材料等, 是基本建设的物质基础。建筑材料生产与使用的各个过程都与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1.1制约传统建筑材料发展的三大瓶颈
首先, 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是制约传统建筑材料发展的瓶颈之一。建筑材料的生产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资源, 如每生产1 t水泥, 一般要耗用1.6 t石灰质和粘土质原料。建材生产中对不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非常低, 不合理的开采和浪费更加剧了资源短缺,其次, 传统建材工业大都是高温工业, 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在能源日趋紧缺的今天, 无疑制约着建材工业的发展。传统建筑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同样消耗大量的能源, 如传统的玻璃、传统的墙体材料由于其保温隔热效果差, 室内温度、湿度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 这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以使室内温度、湿度保持在人体感到舒适的范围内。1.2 生态建筑材料
生态建筑材料又称绿色建材, 指健康型、环保型、安全型的建筑材料, 在
国际上也称为/健康建材0或/ 环保建材0, 它注重建材对人体健康、环保及安全防火性能所造成的影响。此类产品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 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 对生态环境污染小, 可再生资源利用率高, 在设计、生产、使用到再生循环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中都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1.3对传统建材进行生态化改造
对传统建材进行生态化改造就是在对传统建材在原料选用、产品制备、使用处理等过程中进行生态化改造。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原料获取: 尽可能少用天然资源, 尽量使用废渣等废弃物,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属性之定义;(2)生产能耗: 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艺和不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属性之定义;(3)配制过程: 尽量不使用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有机化学物质,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属性之定义;(4)使用: 能改善室内环境质量、具有多yang性,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属性之定义;(5)循环利用: 可以回收利用、循环生产, 成本较低、且无污染。进行生态化改造的必要性
建筑材料体系由建筑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非金属矿物材料三部分组成, 其中建筑材料有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新型建筑材料等行业。建筑材料工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材料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这些行业的现状主要表现为“ 五大五低”。其中“ 五大” 是指建材产品产量大、企业数量大、职工队伍大、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大;“ 五低” 是指劳动生产率低、集约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市场应变能力低、经济效益。由此可见, 作为传统建筑材料, 一方面在生产中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 产生大量的粉尘和有害气体,污染大气和环境, 另一方面, 使用中会挥发出有害气体, 对长期居住的人来说, 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对建筑材料的需要, 尽快改善建材工业对资源能源的浪费和严重污染环境的状况, 开展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生态化改造的研究势在必行。同时, 鼓励和倡导生产、使用生态建材, 对保护环境, 改善人民的居住质量, 做到实现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生态化改造的可行性
传统建筑材料主要追求材料优异的使用性能, 而生态建筑材料主要追求材料的环境协调性, 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生态化改造, 主要是提高传统建筑材料的环境协调性能, 按环保和生态平衡理论设计制造的新型建筑材料。要实现这一目标, 一是要政策导向, 二是靠科研技术水平支撑, 三是要提高大家自觉使用生态建筑材料的环保意识。
先进的生态型生产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 并被日益广泛的应用到各种传统材料的生产过程中。为传统建筑材料进行生态化改造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国内外已生产出了各种各样被称之为生态建材的新型建筑材料。因此通过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生态比改造, 发展节能、利废、环保型的生态建筑材料是完全可行的。采用高新技术研制与开发生态建材
人类的能源危机日益加剧,如何节约能源和利用新能源,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太阳能在实现建筑材料生态化的过程中潜能巨大。目前国内外对水泥混凝土制品实行太阳能养护。如美国发明的利用太阳能与冷水喷雾共同养护水泥混凝土制品的新工艺表明,采用太阳能养护,每年可节省能源费用2~3万美元,比自然养护周期缩短1/3~2/3,可加快场地周转同时不需要浇水盖草帘,节约养护用水。此外利用太阳能光电板制作屋顶材料和窗户也逐被广泛认可。太阳能是巨大的能源库,为人类提供方便而干净的能源,如何利用太阳能开发生态建材是需要继续研究的重要课题。
加快建材产品绿色度评价体系的研究,推进生态建材的认证标准建设
由于缺乏统一科学的建材产品绿色度的评价体系,目前市场上的所谓绿色建材”产品鱼龙混杂,因而迫切需要在生态建材的研发和生产的同时加快建材产品绿色度评价体系的研究进而推进生态建材的认证标准建设。由于建筑材料种类繁多,每种建材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主要方面也各不相同,不可能有一个适用于所有建筑材料的产品绿色度评价体系。鉴于产品绿色度评价工作的复杂性,笔者认为可以先对使用量大、环境负荷生重的典型材料评价体系作出重点研究,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人断完善,由点到面逐步建立全面的绿色建材评价体系,最终形成一套权威科学生态建材认证标准。
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加强宣传教育
n 生态建材的研发和生产固然重要然而决定生态建材生死存亡的关键还在于大众的消费趋向
和认同程度。当前虽然人们对建材的环保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更多的是局限于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室内污染范畴,对建筑材料的取舍起着重要作用的建筑设计师和结构设计师们选材时往往更看重材料的结构、装饰和功能等特性,而无视其环保性,尤其是全生命周期内的环保性。所以仍然需要加强建筑材料的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每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克服选材过程中的近视,对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和专业工作者更应加强生态建材的专业教育工作。
提高政府决策过程中的环保决策能力
政府决策对社会的影响巨大、强化决策者的环保决策能力,从内要提高决策者的环保素质,令其在决策过程中自觉贯彻环保精神,从外则要制订相关政策对决策者的决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行评估和监督,造成巨大环境问题者应追究相应责任。
加强立法和监督,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
法制是实现建材生态化的强力保障。在这方面我国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如针对实心粘土砖的使用和推广新型墙材已出台大量的法律法规,对商品混凝土的强制推广,2001年《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规范》的实施和强制执行,都为我国建材生态化提供了强力的法律保证。但从整体上讲仍然不够。必须借鉴国际经验,加强立法和监督,实施严格的环境认证制度,必要时可采取强制措施
世纪是环保的世纪,是人类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更加重视环境和健康功能的世纪。传统建材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 生态建筑材料作为跨世纪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化学、健康学等学科相交叉的生态环jing材料学,集可持续发展、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等前沿科学技术于一体,代表着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方向,符合人类的需求和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此要实现建材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把传统建材逐步转变为有利于地球环境的生态建材, 这是新世纪发展的要求, 是城市建设的根本途径, 也是保护生存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需要。同时, 对建筑材料进行生命周期评价也是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洪紫萍, 王贵公.生态材料导论.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 01.〔2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2002 中国绿色建材发展论坛.200 2 , 1 1.〔3)王天民.生态环境材料.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 000, 12.4.王新友。环境材料与绿色建材[J],建筑材料学报,1998年第8期。
5.中国新型建筑材料专业委员会。21世纪的新型建材,1997年论文集。
第二篇: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作者: 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班 学号:20131990 [关键词]:生态文明;物质基础;哲学基础;迫切性。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自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后,无论是政府是企业还是人民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起生态文明的建设。本文六个部分分别从生态文明的提出、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成就与经验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来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习近平同志结合新的实践需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加丰富、更加系统、更加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一,作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其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其三,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其四,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其五,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其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十八大报告不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更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章节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一)、物质基础: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在解决了最基本温饱问题后,对物质的需求有了越来越高的标准与越来越具体的要求。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就是要实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产业生态文明。消费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就是要实现节俭、适度、适宜、健康的消费生态文明。而生产与消费方式变革所展现出来的具象化指标就是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物质基础。
(二)、哲学基础:
如果把物质基础比作生态文明建设的骨架与肉体,那么哲学基础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与灵魂。近年来各个理论领域都开展了对建设生态文明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讨论,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研究了建设生态文明问题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问题。经过较长时间各个学术流派的相互辨证最终归纳出以下五项原理:物质世界及其一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但又离不开自然界的;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但人之所以成为人是社会的产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指导;人不是宇宙的中心,但人是评价的中心。
(三)、物质基础和哲学基础的相同点与互异性:
物质基础和哲学基础是互不相同又相互关联的两项基本准则。物质基础是哲学基础的具体体现,哲学基础是物质基础的抽象概念。失去了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就会失去相应的依凭与指标;失去了哲学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就会失去相应的动能与意义。所以二者缺一不可。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必要性论述):
生态文明是个动态概念也是个时代概念。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当工业文明进入20世纪后半叶时,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带来的对全球性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大量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短缺和枯竭。
我国的生态形势也十分严峻。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们不能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
从总体上说,生态文明建设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建立全民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最关键的观点,是人和自然不是对立的双方,是和谐相处的统一体。人是自然物,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把自身的活动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建立法律和伦理保障。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标志,而且是生态保护的最后屏障。法律制度是文明的产物,它标示着文明进步的程度,其作用在于用刚性的制度约束人类的不文明行为,惩罚破坏文明的行为。建立文明的生产方式。传统的生产方式对能源和材料的利用是粗放式的,是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度的线性发展模式,通过把资源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而如今的循环经济要求原材料在生产链条中多次、反复、循环利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生活方式就是生态化的生活方式,生态化的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消费方式。所谓生态消费,又称生态文明消费或绿色文明消费,是指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前提,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的适度的、绿色的、全面的、可持续的消费。
五、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成就与经验(可行性论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态经济初具规模;生态旅游发展迅速;生态文化建设深入人心。
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其基本经验在于: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正确;“四个建设”协调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广大人民的积极拥护和伟大实践。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性已经不再属于当今我们讨论的重点。时间已然证明一切,它的可行性毋庸置疑。我们现今该关心的应是其最终的执行力与如今所提出的方针和决策间的关系极其所能达到的最终效果。我国的生态建设道路理该汲取前人的教训,发扬所有的优点,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走出属于中国的特色化社会主义道路。
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重大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共产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行的重大部署,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我国共产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新趋向作出的战略抉择,将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吴雪会,《试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及其基本经验》,陕西,2012.9.24。【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百度百科,生态文明建设,简介。
【5】百度百科,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意义。
【6】杨丽娜、程宏毅、任景明,《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2012.12.24。【7】杨智慧,《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