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料成型性能及CAE分析》课程大论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时间:2019-05-13 07:16: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板料成型性能及CAE分析》课程大论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板料成型性能及CAE分析》课程大论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第一篇:《板料成型性能及CAE分析》课程大论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课程大论文

题 目 《板料成型性能及CAE分析》课程大论文

学 院 材料工程学院 专 业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CAD/CAM)班 级 0531130/053113110 姓 名 蒋骁 指导老师 龚红英 完成日期

2016年11月11日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大论文 《板料成型性能及CAE分析》课程大论文

圆筒件拉深尺寸确定.....................................................3 1 拉深工艺规划.........................................................3 1.1 拉深次数的确定.....................................................3 1.2 第一次拉深圆角尺寸计算.............................................4 喇叭形状工件CAE仿真分析...............................................5 1 分析模型的创建.......................................................5 1.1 在UG软件中创建喇叭形状工件外形及工艺补充..........................5 1.2 创建第一次拉深工艺片体.............................................6 1.3 创建板料片体.......................................................6 2 模型的导入与网格划分.................................................7 2.1 板料进行网格划分...................................................7 2.2 划分第一次拉深成形工具.............................................7 2.3 划分第二次拉深成形工具.............................................8 2.4 网格剖分检查.......................................................8 3 设置成形工序.........................................................9 3.1 定义Autostep,定义拉延参数.........................................9 3.2 定义坯料图层.......................................................9 3.3 定义坯料参数......................................................10 3.4 定义成形工具......................................................10 3.5 定义第一次拉深成形凹模工具........................................11 3.6 定义第一次拉深凸模................................................11 3.7 定义压边圈........................................................12 3.8 添加第二次拉深过程Forming1........................................12 3.9 定义第二次拉深工具................................................13 4 定义拉深过程参数....................................................13 5 冲压过程检验........................................................14 6 提交LS-Dyna进行分析................................................14 7 FLD成形极限图.......................................................15 7.1 第一次拉深成形FLD.................................................15 7.2 第一次拉深成形厚度................................................1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大论文 《板料成型性能及CAE分析》课程大论文

7.3 主应变............................................................16 7.4 第二次成形极限图..................................................17 7.5 第二次成形厚度图..................................................17 7.6 最大拉深力计算....................................................18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大论文 《板料成型性能及CAE分析》课程大论文 圆筒件拉深尺寸确定 拉深工艺规划

拉深零件之所以要进行多次拉深,是因为材料每次允许的变形程度是有限制的。当拉深变形程度过大时,容易造成平面凸缘区的起皱和危险截断面的拉裂,因此在规划拉深工艺时必须限制每次拉深程度的大小。拉深变形承德的大小通常以拉深系数m来衡量。

直径根据软件的钣金展开计算可以得到直径大于50mm即可达到相关的需求。1.1 拉深次数的确定

首先判断能否一次拉深成形。当拉深件的直径与毛坯直径之比(总拉深系数)大于表中的[m1]时,说明该工件只需一次拉深即可。如果总拉深系数m总小于[m1],则需要两次或两次以上拉深。以下根据推算法确定拉深系数。

dt1342.0103 凸1.8 D50d118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大论文 《板料成型性能及CAE分析》课程大论文

第一次拉深:d1minm1D0.455023mm。考虑到拉深时应该留有安全裕量,因此第一次拉深的直径取为23.6mm。

第二次拉深:d2minm2d10.723.616.52mm[min]。本设计是17.6mm大于最小极限值16.52mm,因此两次拉深即可成形。1.2 第一次拉深圆角尺寸计算

凹模圆角半径最小值:

rd10.8(Dd)t=0.8(50-23.6)=4.11mm,计算出的4.11mm是最小值,往往在实际中需要加大这个值避免板料破裂,尤其是第一次拉深过程中,这里经过多次模拟取为7mm是可以保证最终板料成形后最为良好。

凸模圆角半径最小值

rp1(0.8~1.0)rd15.6~7mm,这里取6mm。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大论文 《板料成型性能及CAE分析》课程大论文 喇叭形状工件CAE仿真分析 分析模型的创建

1.1 在UG软件中创建喇叭形状工件外形及工艺补充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大论文 《板料成型性能及CAE分析》课程大论文

1.2 创建第一次拉深工艺片体

1.3 创建板料片体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大论文 《板料成型性能及CAE分析》课程大论文 模型的导入与网格划分 2.1 板料进行网格划分

2.2 划分第一次拉深成形工具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大论文 《板料成型性能及CAE分析》课程大论文

2.3 划分第二次拉深成形工具

2.4 网格剖分检查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大论文 《板料成型性能及CAE分析》课程大论文 设置成形工序

3.1 定义Autostep,定义拉延参数

3.2 定义坯料图层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大论文 《板料成型性能及CAE分析》课程大论文

3.3 定义坯料参数

3.4 定义成形工具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大论文 《板料成型性能及CAE分析》课程大论文

3.5 定义第一次拉深成形凹模工具

3.6 定义第一次拉深凸模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大论文 《板料成型性能及CAE分析》课程大论文

3.7 定义压边圈

3.8 添加第二次拉深过程Forming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大论文 《板料成型性能及CAE分析》课程大论文

3.9 定义第二次拉深工具 定义拉深过程参数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大论文 《板料成型性能及CAE分析》课程大论文 冲压过程检验 提交LS-Dyna进行分析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大论文 《板料成型性能及CAE分析》课程大论文 FLD成形极限图 7.1 第一次拉深成形FLD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大论文 《板料成型性能及CAE分析》课程大论文

7.2 第一次拉深成形厚度

7.3 主应变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大论文 《板料成型性能及CAE分析》课程大论文

7.4 第二次成形极限图

7.5 第二次成形厚度图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大论文 《板料成型性能及CAE分析》课程大论文

7.6 最大拉深力计算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大论文 《板料成型性能及CAE分析》课程大论文

结课感想

经过这次课程,我学了很多知识。有关于板料成形cae分析的理论知识,也有关于DYNAFORM的软件操作,还有就是龚老师为人处世的原则和个人魅力,更坚定了我要跟着她做毕业设计的想法。课内作业与最后的结课作业完成期间,我遇到了如下问题:

1.软件安装问题。

由于我安装了win10系统,对于5.7版的DYNAFORM并不兼容。主要问题体现在保存文件方面。我通过重新安装系统,将软件降为win7系统,软件兼容的问题得到解决。我希望老师之后的课程可以与时俱进一下,可以换成最新版本的DYNAFORM。

2.后处理的调取

由于第一次接触这款软件,所以对于DYNAFORM的后处理模块还是很陌生。课内作业时,甚至不敢去瞎点,怕把之前的设置修改了。之后,龚老师后处理环节的讲解真正解释了后处理的操作和数据的调阅。老师可能会觉得软件的后处理是最简单的操作,可是学生并不了解,由于陌生和软件英语版本的原因,希望老师之后的课程不要忽视对于后处理的讲解。一个实验,可以看到自己的数据,自己努力的结果是十分值得高兴的。

3.材料数据的查阅

材料数据是我在软件操作的遇见的一个大问题。由于DYNAFORM软件不能在后台查看材料

属性。所以不能记录

第二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20141212修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

一、总 则

第一条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

第二条 未完成学分累计大于10学分(不含第二课堂学分)者,不得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毕业设计(论文)时间:本科生一般不少于15周,专科生一般不少于10周。辅修专业学士学位毕业设计(论文)时间一般不少于10周。各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毕业设计(论文)前安排2~3周的毕业实习。

第三条 组织领导:学校在主管教学校长领导下,由教务处负责该项工作的检查、督促和提出指导性意见。

各学院由分管教学院长负责该项工作。由系(教研室)具体组织实施。各学院根据相应专业特点和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要求,在本条例基础上制订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实施细则”和各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大纲中应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明确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要求、基本教学内容及教学安排。

第四条 本条例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写作要求、各学院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实施细则”、各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指导性教学文件。

二、指导教师

第五条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应由具有讲师(含讲师)以上职称、有指导经验的本专业教师担任。每位教师指导的毕业设计(论文)学生人数宜控制在10人以内。助教不能独立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可在本专业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带教下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指导。

指导教师除由专业课教师担任外,可聘请符合条件的基础课、学科基础课教师担任;也可聘请本校近5年内退休的具有副高级(含副高级)以上职称、身体 健康的本专业教师担任;还可聘请外单位具有副高级(含副高级)以上职称、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科研和生产第一线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聘请外单位指导教师须经学院同意,报教务处审核批准。外聘教师管理办法按学校相关文件执行。

第六条 指导教师职责

(1)确定题目,填写《毕业设计(论文)立题审核表》、《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2)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并按期检查进度、质量情况。(3)指导教师每周至少2次对学生作面对面的指导。指导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做好辅导、答疑和漏缺知识的填平补齐工作,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进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有所创新。

(4)教书育人,结合业务知识的传授,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严格考勤,严格要求,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5)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并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书面报告质量做出评价,给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评分成绩。

(6)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和评分。(7)做好毕业设计(论文)总结工作。

三、选题与开题 第七条 选题要求

(1)选题内容必须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满足本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保证基本的能力训练,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能力。

(2)选题要切实做到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也可适量选择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自拟题。提倡采用来自社会实践、并与教师当前的研究课题内容相结合的题目。不能选用与本专业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题目。(3)选题工作遵循一人一题的原则。若确有实验和设计的特殊要求,需两名以上学生做同一题目的,则每位学生所做内容必须要有不同的技术参数和侧重点,且各自的侧重内容占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的比例应大于60%。

(4)选题份量和难度要适当,有足够的知识覆盖面。所选题目的难度和工作量要与毕业设计(论文)相应的周数相当。应包括查阅资料、撰写开题报告或文 献综述、理论分析、设计(或研究、实验、编程)过程等方面的内容。所规定的工作量应是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

第八条 系(教研室)应在毕业设计(论文)开始前一个月,完成对指导教师填写的《毕业设计(论文)立题审核表》的审核,由学院填写《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汇总表》,报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备案后实施。

第九条 采用指导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毕业设计(论文)任务后,由指导教师填写《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经系(教研室)和学院审定并签署意见,最迟于毕业设计(论文)开始前一周下达给每位学生。

第十条 开题要求

(1)开题阶段学生需要撰写《文献综述》(或《开题报告》)。查阅文献15篇以上(其中应有相当数量的近期中外文献资料),翻译与本题目或本专业方向相关的外文资料,译文字数不少于5000汉字。(艺术类专业的译文字数允许在2000~3000汉字)。(2)《文献综述》的要求

对于撰写毕业论文的学生,宜采用《文献综述》开题。《文献综述》要求学生对所进行的题目通过系统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全面了解题目的意义、前人有关工作及成果、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可借鉴的实验方法、检测手段等,为完成题目奠定基础。通过查阅国内外各种期刊杂志、图书、数据库光盘与网上文档等,训练学生调查研究和检索中外文献资料的能力。

(3)《开题报告》的要求

对于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宜采用《开题报告》开题。《开题报告》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国内外研究进展调查、文献检索、方案论证。学生在全面查阅资料并在整理消化的基础上形成《开题报告》。

四、中期检查

为了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期间,由各学院组织一次中期检查(每生普查)。中期检查采取互查的方式进行,检查内容包括学生基本工作状况(出勤情况、完成进度、调查研究、方案制定、文献资料检索、文献综述或开题报告撰写质量、外文译文质量、实验数据记录、论文(设计)提纲等),以及指导教师到位情况。中期检查结束后,学院应对毕业设计(论文)实施情况进行阶段小结,对所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和解决办法。

五、毕业设计(论文)结题与答辩 1.结题

(1)应该特别注意毕业设计(论文)结题的成果形式。毕业设计(论文)的结题应在规范和保证数量要求的基础上,进行质量审查,以保证答辩评判成绩的公平性、全面性与客观性。对于毕业设计(论文)结题成果中的数量要求,由各学院根据学科特点和专业要求在学院制订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实施细则”中具体明确。

(2)工程设计型题目应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并应有一定数量的设计图纸,要求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设计、计算和绘图。计算机软件编程类题目应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内含软件设计、软件使用、软件测试分析、软件验收等内容,并应有有效源程序及有效程序清单。论文型题目应撰写毕业论文,并应有相应内容的实验数据(或数学模型、图纸、市场调研采样数据)。艺术类题目应有创作(设计)作品,并结合创作艺术作品撰写设计说明书。

工程类、管理类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正文字数不少于2万字。艺术类论文(设计说明书)正文字数不少于8千字。辅修专业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工程类、管理类正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艺术类不少于6千字。

(3)论文或设计说明书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数据可靠,条理清楚,格式规范。

(4)论文和设计说明书应使用规范汉字和正确的标点符号,按规定格式打印。毕业论文或设计说明书格式参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写作要求》。

(5)论文和设计说明书用学校统一印制的封面装订成册。内容包括任务书和论文(或设计说明书)正文。

(6)毕业设计(论文)专用资料袋内应装有:论文(设计说明书)原件一本(含《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原件一份),《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书》原件一份,《答辩记录及评分汇总表》原件一份,相关的设计图纸或设计作品正式稿(含影像资料)。

(7)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由学院保存,至少保存五年。

(8)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应于答辩日期前二周交指导教师审阅。正式装订后于答辩日期前一周交评阅教师评阅。(9)学校将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前,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论文重复率检测,根据重复率检测结果可对毕业设计(论文)分别按直接进入评审答辩、修改审核、缓答辩、取消答辩资格进行处理。

2.答辩

(1)学院或系(教研室)成立学院或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以下简称“答辩委员会”),负责应届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实施和成绩评定工作。“答辩委员会”一般由5~7名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和专家组成,并由具有较高水平的成员任正、副主任委员,经学院审核批准后在答辩开始前一周公布,报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备案。鼓励各学院、系(教研室)聘请具有副高级(含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其他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和科研单位专家参加“答辩委员会”。

(2)在学生较多时,经学院核准可分设“答辩小组”进行答辩,“答辩小组”成员一般不少于5名。“答辩小组”组长应为“答辩委员会”成员。

(3)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由“答辩委员会”组织,对每位学生进行公开答辩。“答辩委员会”应在答辩开始前对学生的论文或设计说明书进行预审,确定并公布准予参加答辩的学生名单及其答辩时间和地点,填写《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日程安排表》报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备案。

(4)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经指导教师审阅和1~2名评阅教师评阅通过(评阅教师由中级职称(含中级职称)以上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并由“答辩委员会”确认具有答辩资格后,方可参加答辩。

(5)属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具备答辩资格:

a.未完成任务书中规定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包括文字、图纸部分); b.成果有重大错误,经教师指导未予改正或修改;

c.毕业设计(论文)期间旷课累计达五天以上;或病、事假累计达到毕业设计(论文)总时间的三分之一;

d.毕业设计(论文)成果的主要部分为抄袭;或弄虚作假,伪造实验数据;毕业设计(论文)重复率检测结果达到取消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资格规定者。对于不具备答辩资格的学生,由系(专业教研室)填写《毕业设计(论文)缓答辩、取消答辩资格情况统计表》,经学院审核认可,报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备案。缓答辩必须在下学期的第八周前结束。

(6)每位学生毕业答辩过程总的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宜,包括答辩学生报告(10分钟左右),教师提问(15分钟左右),现场评议打分(约5分钟)。答辩学生应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必要的图示或多媒体演示,报告其毕业设计(论文)的立题依据、方案论证、主要工作,以及结论、成果分析、创新内容等,要求思路清晰,简明严谨,重点突出,表述准确。

(7)答辩主要由学生回答评阅教师的提问和回答其他教师的提问两种形式组成。教师所提问题的内容应包括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或关键部分,以及所涉及的有关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设计、计算、实验等)技能,着重考核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并注意鉴别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程度和创新性。现场评议打分在答辩学生离场后进行,由参加答辩的教师对其作简要评议,并分别独立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成绩评定表》上打分;然后由答辩负责人汇总在每位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记录及评分汇总表》中,并确定该学生的答辩平均成绩。

(8)学生答辩全部结束后,由“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的答辩平均成绩进行审核,如发现答辩小组在评分掌握上有较大出入,有半数以上“答辩委员会”成员认为应予复审时,可由“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的答辩成绩进行复审,以确保毕业答辩成绩的客观和公正。

六、成绩评定

1.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分成绩(30分,由指导教师评定),评阅教师评分成绩(30分,由评阅教师评定),答辩成绩(40分,由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评定)三部分成绩组成,最后成绩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记载。

2.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为“优”者必须通过“答辩委员会”答辩。获得“优”的人数一般不得超过该专业实际参加答辩总人数的15%,获得“优”与“良”者不得超过50%。缓答辩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最高只能为“中”。取消答辩资格学生的成绩以“不及格”记。3.“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进行审核、确定,报学院核准,于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全部结束后的三天内以各种形式向学生公布。

4.评选学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1)在成绩为“优”的毕业设计(论文)中评选学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人数控制在实际参加答辩人数的2%左右。

(2)评选的依据是成果的先进性、创造性、实用性及学术水平等。(3)学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由“答辩委员会”推荐,并由两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或专家填写《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经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批后,报送教务处核准公布、归档。

(4)获得学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应撰写5000字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浓缩版设计(论文)交教务处,收入学校每年编印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精编》。

七、经费

1.学校按学科确定毕业设计(论文)经费标准。教务处根据每届学生实际情况提出预算,并按实际学生人数将毕业设计(论文)专项经费分配到各学院,专款专用。

2.毕业设计(论文)专项经费的使用范围,包括资料、咨询、调研、上机、实验材料、外聘指导教师、评阅及答辩的费用;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所需专用封面、专用资料袋、实验(实习)记录本和必要的学生交通补贴、劳保用品等费用;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由学院统一装订时的材料费和合理的校外劳务津贴。

八、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由学院参照本管理办法制定中外合作办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实施细则”。

九、专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原则上参照本管理办法执行。

十、本条例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十一、本办法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原沪工程教[2004]90号《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三篇:上海海事大学军事理论课程论文《信息化战争与我国国防建设》

题目:信息化战争与我国国防建设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战争会逐步取代机械化战争登上历史舞台。由于它有着独特的特点和规律,我们不能一味的继承传统的军事理念,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对军队的建设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打赢信息化战争做准备!

关键词:信息化战争,国防建设,信息化军事理论、武器装备、国防动员

一、要创新国防理论,适应信息化战争

(一)现代战争的新形式和新状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先后爆发了几场战争,如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这些战争与传统战争不同的是,军事高技术被广泛运用到战争中,这其实是信息化战争的雏形。由此之后,世界掀起了一场新军事变革,其变革的最终结果是要演变到信息化战争。我们要想在未来的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跟紧时代的步伐,重视对信息化战争的研究。

(二)面对信息化战争,我军国防理论的现状

要想打赢信息化战争,首先必须有一套科学的军事国防理论。我军虽然从最近几年的几场战争中得到了不少有关信息化战争的理论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这些成果在世界的战场上来看,尤其是与美国这样的军事大国做比较,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创新力度还很匮乏,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冲破传统机械化战争理论的束缚,没有完全建立信息化战争的观念,或只是被动地接受国外的理论,奉美国的理论为上帝,不考虑我国的国情和军情,完全照搬到我国国防理论建设中,如果这样发展下去的话,何谈打赢信息化战争?

(三)改进我军国防理论,先从军队一体化建设做起

在新的国防理论建成的过程中,要先谈军队的一体化建设。信息化战争是各种作战力量的一体化作战,一体化是信息化战争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要运用系统集成的方法,把各种作战力量都调动起来,放在一个大系统中,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指挥,统一作战。要注意的是军队一体化建设要与我国实际的军情相适应,因为我国现有的信息化程度相对来说不是很高,所以一体化建设并不是能够马上实现,我们要从最基本的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二、要加快信息化武器装备建设,提高军队信息技术含量

(一)我军信息化装备的现状

要实现新军事的变革,首先要发展强大的物质技术做为基础,物质技术最重要的一处就是信息化武器装备,现在很多大国都在加速这一装备的建设,信息化指挥系统、作战平台、武器弹药、新概念武器,很过国家已经成为了这方面的先导。我国面对这样的情况,也不断地加快了建设步伐,部分装备也已接近甚至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总体上仍不太满意,还停留在机械化半机械化阶段,与世界先进水平扔有较大差距。

(二)努力发展我军信息化装备的办法

因此,我们要想打赢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必须努力建设信息化武器装备,抓住一切新军事变革带来的机遇,利用好各种信息资源,实行自主开发和外来引进的举措,做到“两条腿走路”;合理的改造旧装备和发展新装备,努力营造两种装备的战斗力同时提升的局面;并且要注重在科学技术上军民的互通,扩大研发力量和研发范围,让军民两处共同促进新技术的出现,但是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要与我国的信息化战争理论紧密结合,协调好重点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关系,真正的推进我国信息化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

(三)要强化军队对信息化作战训练

要依靠信息技术建设军队,把军队现代化的着眼点放在提高部队信息技术含量上,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改变旧观念,确立信息化在军队建设中的中心作用,利用信息革命的成果武装军队,要使军人达到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化武器装备,信息水平较高的程度。

三、加强国防教育,完善动员机制,努力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

(一)努力开创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新局面

今天,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国家安全对国防动员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重大的变化,国家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风险日益增多。所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任务非常艰巨,国防动员建设必须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这个核心目标,要拓宽国防动员领域,把动员的重点转到与信息相关的资源上来,并且同时注重国防动员手段的信息化建设,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连接的动员指挥管理网络,从而完善动员体制,逐步形成信息化国防动员的运行机制。

(二)要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根本 世界各国间的军事对抗,归根结底是军事人才的对抗。信息化战争对新型军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未来军队和战场需要,是各国新军事变革的重中之重。而我军的人才现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知识结构单一,专业技术素质不高,某些新型武器装备的人才较少,这些与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并不完全适应;为了改变现状,2003 年我们制定了人才战略工程,目标是实现“五支人才队伍的建设”,就是要培养大批具备良好的全面素质的指挥军官队伍、参谋队伍、科学家队伍、技术专家队伍和士官队伍,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效果。[8]培养复合型人才,要注重从一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优秀的政治思想素质,二是深厚的军事专业素质,三是灵活的战略思维素质,四是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五是扎实的开拓创新素质,六是过硬的身体心理素质。

第四篇:上海论文网金山区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课程分析论文选题题目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上海论文网金山区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课程|分析论文选题题目

上海论文网金山区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以下是课程|分析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均采用云论文发表选题题目软件,经过大数据搜索对比精心整理而成,各职称论文发表题目均为近年来所发表论文题目,可供课程|分析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也可以作为课程|分析毕业论文撰写选题参考。

更多论文选题,论文发表题目可登陆“云发表”网站自主选择!

关键词:医学论文英语,建筑毕业设计论文,药学论文发表

1……芬兰小学外语课程标准分析与启示 2……国际视野下李吉林情境课程优势分析 3……清末民初竞志女学的体育课程分析

4……加拿大档案学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分析及启示 5……清末民国时期小学数学课程的嬗变及其评析 6……教师课程权力的社会学分析 7……国际化学院的课程体验调查分析

8……基于多元就业观的高校朝鲜语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9……近二十年来波兰课程改革理念研究——基于课程政策文本的分析 10……对化学精品课程研究和建设的统计分析

1/6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11……高校学科课程管理特征性资源优化实质性分析 12……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国际课程需求的调查分析 13……美国大学先修物理课程改革特点分析

14……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学系统与学习技术专业课程的深度考察——基于对32门课程大纲的分析与6门课程的亲历体验 15……中职语文课程的功能分析

16……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校区图书情报学博士计划及课程个案分析 17……校本课程实验的开发与案例分析

18……现代仪器分析在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中的应用

19……STEM视角下的美国科学课程教材分析--以FOSS K-5年级科学教材为例 20……中英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课程设置比较分析与启示 21……“营改增”背景下税法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22……饲料分析与检测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23……英国中小学教师价值教育课程特点与启示——伦敦大学学院休·斯塔基(Hugh Starkey)教授“教育、价值与社会”课程案例分析

24……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评《景观教学与实践丛书——景观设计与实训》 25……课程的隐喻认知及其涉身性分析

26……教育目标的分析与设计:教师课程能力生成的重要路径 27……基于学科思想的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实现过程分析 28……民族文化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反思——基于贵州的调查

29……校本课程设计方案质量研究——基于全国2200份校本课程设计方案的实证分析 30……高中物理创新实验拓展课程的实践分析

2/6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31……卓越教师培养背景下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建议 32……美国K-12年级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解析及启示 33……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效度评价指标构建 3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潜能开发:一个基于西方范式的策略分析 35……高校创业指导课程设置“实战性”分析

36……成人高等教育网络课程教学有效性的调查与研究

37……《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的分析 38……基于在线课程的成人自主学习调查分析

39……台湾地区普通高中新、旧课程纲要比较分析——以99课纲与12年基础教育课纲为例

40……大学生时间洞察力教育对生活方式课程效果影响分析

41……大学、知识与课程的性别分析——对中国精英大学各类商业化“女性课程班”的审视 42……高职高专饲料质量检测与分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43……新常态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SWOT分析

44……学校课程规划方案质量的实证研究——基于Z市初中学校课程规划方案的文本分析 45……批判性阅读教学内容探索——基于对韩国小学国语科课程标准的分析 46……融合体育课程的内涵解析:基于学科与生活的视角

47……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理论分析——评《课程与教学论(第2版)》

48……2001-2012美国中小学(K-12)体育课程的动态特征研究——基于《The Shape of the Nation》的分析

49……基于意识形态的教育关系分析——评《意识形态与课程》 50……以就业为导向的饲料分析与检测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3/6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51……课程资源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思考——基于CSSCI(2005-2014)的数据 52……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创新型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53……基于区域特色和专业特点的药学分析化学课程改革 54……关于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分析

55……方法与课程 内省与使命——第三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56……专业化校本课程设计方案的关键特征及其实现——以140份全国大赛获奖作品为分析对象

57……社交网络影响在线自主学习课程完成的实证研究:基于学习分析的方法 58……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 59……数学微课程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60……分方向生产岗位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以家禽生产与疾病防治方向为例

61……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析

62……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投入与课程理解:基于初中教师的实证调查 63……高中微积分课程国际比较研究——基于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十四个课标研究 64……从学生-方案互动看学校课程实施过程的测试——基于大规模测试工具的分析 65……《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交互式教学改革及其效果的调查研究 66……当代体育课程个人与社会责任模式(TPSR)的发展解析 67……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程探究

68……台湾高校英语课程体系对闽台合作办学大学英语教改的启示 69……现代高等机构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探讨 70……教育改革环境下的PLC教学方法创新分析

4/6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71……注重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以八年级《平均数》教学为例 72……区域分析中的地理核心素养 73……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74……国际高中化学课程结构的比较研究

75……关于哲学通识教育效果、问题及改进对策的调查研究 76……国外数据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调查及启示 77……“准”地理教师的“说课”分析 78……谈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79……中美中学教师职前培养课程比较及启示 80……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的概化理论分析 81……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对策分析

82……高中生创造力倾向发展现状及提高对策研究——基于对北京K中学高中生的调查与分析

83……高职医学基础课程建设探究

84……中美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85……对学前音乐教育中生成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的探讨 86……MOOCs交互模式聚类研究

87……如何提高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性教学 88……多元化考核体系在大学数学课程的探索

89……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变迁、冲突及其整合——基于价值论的视角 90……浅谈在新课标环境下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91……试析中职学校电子商务教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5/6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92……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阅读教学 93……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及其认知因素 94……项目化教学在《工程制图》课程中的应用 95……新课程背景下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反思

96……专题教学模式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实效性的调查研究——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

97……基于学生体验的英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全国大学生调查”的形成、体系与问题解析

98……足球踢球技术训练方法分析 99……初中语文课堂自主性教学分析

100……双语教育对中学政治教育的影响性分析

6/6

第五篇:上海海事大学中国航海史课程论文《鉴真东渡的深远影响》

鉴真东渡的深远影响

李宝

航海147,201410111227 【摘要】在有中国人的时候,就有了中国人的航海。在中国的航海史上,出现了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其中最先开创了海洋精神的时期,应该是郑和那个时代。中国人自古就是海洋上的勇者,最具有代表性要数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了。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也许留给今天的我们最重要的东西是他那刚毅执着的精神品质和中日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但是,对于他赴日途中的航海行径,对中国航海史有着怎样的意义,并未有多么深入的研究。所以本文从鉴真东渡的航海技术和航海发展史的角度,对其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和探讨。【关键字】鉴真东渡;航海;意义;影响

一、事件背景和过程:

唐代的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能自给自足的体系,经济发达,地域辽阔,科技先进,各方面都处于世界的前列。所以,唐代的人民,在世界面前很有自信和底气,在与海外交流时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鉴真大师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普度众生的使命感,11年6次东渡日本,最终完成了他的夙愿。

鉴真,是唐朝扬州德高望重、闻名遐迩的受戒大师。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日本来了两名留学僧荣睿和普照,受日本圣武天皇之命,约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法受戒。笃信“普度众生”的鉴真大师,不顾路途的遥远与艰险,毅然率领弟子们踏上了六次东渡日本的艰难历程。

第一次东渡,开始于唐天宝二年(743年),鉴真和弟子祥彦等21人来到扬州附近的东河既济寺造船,准备东渡,却因受到官府的干涉而失败。因为按照当时的法律,僧人私渡日本是犯法的,故鉴真还没有动身起步,就被别人举报,因此初次东渡因此而终;第二次东渡(744年),鉴真买了一搜军船,带好了准备的粮草等物品,师徒一行再次由扬州出发,顺长江举帆而下。这次虽然没有走漏风声,却遇上了狂风恶浪,巨浪滔天,船体破损,所以无法继续行驶了,虽然及时抢修了,但时节正值隆冬,寒风刺骨,其艰险程度难以想象,因此,第二次东渡也宣告流产;第三次东渡,在鉴真的亲自组织下,欲取大盘山直驱日本,扬帆起航,然而到达大盘山后却无法靠泊,又因风向不对,在那儿呆了一个多月才继续航行。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当他们行驶到乘名山(今舟山到北)时,船体却因触礁而再次破损,之后好不容易得到援救,却又被地方官软禁在寺庙中。所以,第三次东渡也再次夭折;第四次东渡,原本做好了相关准备,但因鉴真弟子灵佑怕师傅冒死生莫测的风险,牒告官府,极力阻拦。于是,官府派人到寺庙中捉拿他们并将其护送回扬州。所以,第四次东渡又被迫中断。第五次东渡(748年),日僧荣睿、普照再次到扬州谒见鉴真,迅速商议再赴日本。鉴真没有动摇,继续出海,但船行驶到狼山附近时,经历风急浪高的考验,之后横渡东海时遇到了台风。在海上漂流了14天后,却到达了振洲(今海南岛南端),远远偏离了正常的航线,由此,第五次东渡也未能达到目的。

第六次东渡,由于鉴真的游历遍于大半个中国,名声大噪。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备真备等人来到扬州,再次恳请鉴真东渡。虽然这次东渡又遭到了外界的阻挠,但鉴真意志更加坚定,趁他人不备之时,迅速登舟启程。这次同样是历尽千辛万苦,但终于到达了日本,实现了自己多年来宏伟的夙愿。在到达日本之后,他已是六十六岁高龄,且双目失明了,但为了中日人民的友好交流,他还是应允了日方的要求,他设立 戒坛,传播佛法,虽然双目失明,但能凭记忆校对佛经。他还精通医术,他最后留下的《鉴上人秘示》一书,对日本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受鉴真弟子的委托,在鉴真圆寂后的16年,日本奈良的著名文学家真人元开谢了《唐大和上东征传》。详尽描述了鉴真六次东渡航海的艰苦历程,这对于后人了解中国、日本的造船术和航海术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二、多次失败的原因分析

鉴真东渡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它已成为了中日交往史上一个著名的事例,但是,它既然发生在科技发达唐代盛世,为什么还历经这么多次的失败?它是不是代表了唐代的航海技术的发展水平?鉴真可不可以称得上航海家?对此,我们还得做一些探讨。

首先,在出海政策方面。唐代虽然海外贸易较为发达,但它贸易的对象只是限于今印度、阿拉伯等东南亚地区。而对于当时的日本,尚处于封建经济文化兴起时期,因此唐朝不注重与日本的交往,甚至在海外政策上对其也有一定的禁律,尤其是坚决阻止平民出海日本。因此,鉴真在第一、第四次东渡日本时,发生了被人告密、官府逮捕的情况。鉴真也是极力遮蔽耳目,减少影响。由此可见,由于政府政策的影响,给鉴真东渡带来了不少的阻挠。

其次,由于唐代的造船工业有着很大的发展,但这些造船工厂往往都是集中式的,全国有好几家大型的造船厂。正是由于这种高度集中的船厂,几乎把民间中优秀的工匠和造船材料都搜刮殆尽了。因此,处于民间阶层的鉴真凭自己的有限力量是不可能找到优秀的造船能手和良好的造船材料,也就不可能造出结实的船舶。这也是他们多次遭遇风浪就发生船舶损坏的原因。再者,从船员的技能水平看,那些有良好素养,有丰富经验的船工早已被政府招之任用了,留在民间的只是一些普通的、缺乏丰富航海经验的人。鉴真每次东渡,不免都是大量的这种人来滥竽充数充当船员。他们在航行时,不会掌握天气和海洋的规律变化,比如,在第一、二次出海时,当时海洋上恰有来自北太平洋的强大的东北季风,有航海经验的人是绝对不会在这个时候出海的,出海必然遭到重创。同样第三次出海,也是由于东北风的影响,船被吹的远远得偏离了正常的航道,被吹到南海去了。第六次虽然鉴真本人到达了日本,但同行的几艘船早已不知被吹向何方,甚至还大大遇难受伤…然而这些船工们并不懂得这些,只是单纯的凭借一股勇气出海,致使鉴真一行险些葬身大海。

三、意义和深远影响

鉴真怀抱着兴隆邻邦佛法的态度,普度众生的心愿,不畏沧海险阻,历经十年时间,出生入死地六次东渡,最终以六十六岁的高龄东渡成功,并且在日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带给日本的先进文化是流芳百世的。但是,单从鉴真航海这一方面,我们对鉴真东渡的评价,还得有着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正确得出它在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等航海方面的影响,正确确定它在航海史上的研究地位。

在唐代之前,我国的航海史有三个较大的发展阶段:奴隶社会时期,人们从单一的木板船发展到了带有简单风帆的船;之后在秦朝时,可以设计出了有多重甲板的楼船;再往后就有了更高楼层的较大型船舶,如隋唐时的载有八百人的“五牙舰”,甚者有着先进的水密隔舱。所以说,唐朝时的造船技术,在世界上是相当先进的了,在世界的海运史上有着极为重大的参考意义。所以,鉴真本人的航海,但由于各种原因,唐朝较为发达航海技术并没有在鉴真身上得以全部体现,鉴真东渡也并没有真正反映当时的造船水平。所以,鉴真固然不能称得上是航海家了。鉴真为实践佛法而与之斗争的对象是大海,为了超越海洋,达到海之彼岸,他几乎花费了半辈子的时间,其精神固然可嘉,但效果并不理想,且不说浪费时间和精力,单是最后一次成功也是非常侥幸的,倘若天公不作美,鉴真也只好抱憾终生了。不过,我们从这个事件中倒是可以得到一点有关唐代的航 海状况,这对与航海史的研究还是有一定作用的。比如,鉴真第六次东渡偏离所走的是南岛航线,史料中就曾记载了南岛上有各种标牌、岛名、泊船处等各种标志,这就可以说明当时的南岛航线是一条非常繁忙的航线。

总之,不管鉴真东渡对航海史研究是否有着重大的参考意义,鉴真大师能够不顾个人的安危,在条件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普度众生,这一点是永远值得赞扬和肯定的。鉴真的航海事迹,真实的反映了中日人民世世代代的友好关系,并且他的这种矢志不渝的精神品质,才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尤其是在未来的航海生涯中,能够有鉴真大师的这种大无畏勇气,才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鉴真东渡》 2.张静芬《鉴真东渡日本》3.《古代航海大事迹》

下载《板料成型性能及CAE分析》课程大论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板料成型性能及CAE分析》课程大论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